• 沒有找到結果。

地緣因素影響下後911時期中共石油戰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地緣因素影響下後911時期中共石油戰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 立. 艾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地緣因素影響下後 911 時期中共石油戰略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劉家勇.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

(2) 摘 要 冷戰期間石油危機在西方國家造成極大的影響,自始石油安全成為各個國家 維繫國家安全的主要考量之一。中國自 1979 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迅速發展, 石油消費量也隨之大幅增加,1993 年後國內生產已不敷需求需要向外進口。因 需求持續增加,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也持續升高。受限於世界石油產地及地理條 件,中國不但進口來源國家地區過於集中,主要採海運的石油運輸路線也多經麻 六甲海峽西來,為保障石油安全中共採分散進口來源及路線方式減低風險。中國 基於陸權地益採取建設陸上油管及參與開發新興石油地區的方式分散風險,其中 以中亞地區不但可做為新興石油來源外,更可作為連結中國大陸與石油心臟地帶 的結合部。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本來重心在於防範俄羅斯再度興起,直到 911 事 件發生後迅速聚焦於恐怖主義。隨者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為由發動兩次軍事行動, 戰後軍事力量續留,非但勢力開始進入中亞地區,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掌控也更加 牢固。後 911 時期美國的反恐戰爭對中國石油安全戰略規劃產生劇烈衝擊,原先 為了避免美國海權威脅,發揚中國陸權地益的中亞地區,在反恐戰爭美國勢力進 入後,反倒成為後方的威脅。後續又透過亞洲再平衡政策,將眼光再次聚焦於亞 洲。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受此衝擊,激發中國採取海陸並進的發展方式,一方面與 俄羅斯合作以上合組織為基礎,在中亞地區與美國鬥爭將美國勢力排除該地區; 另方面透過積極發展海軍實力,企圖突破海洋封鎖,在東海與南海海域爭奪周邊 海權。.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自 911 事件後美國藉反恐為由發動多次軍事行動,雖達成多項戰略目的,但 也造成經濟上極大負擔。反觀中國在此時期採取經濟發展優於軍事對抗的策略, 歷經 2008 金融風暴及後續的歐債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此時世界 經濟反倒倚靠中國經濟的高度成長提供支撐,在國力兩相消長下,中國迅速取代 了俄羅斯的地位成為美國戰略的假想敵。在這種氛圍下中美雙方對石油安全戰略 發展的衝突及後續影響,即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Ch. engchi. 關鍵字: 石油戰略、地緣政治、反恐戰爭. I. i n U. v.

(3) Abstract The oil crisis in cold war made grat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world, the oil strategy comes to be a major part in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With increasing of oil consumption jumping,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came since China took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1979, the China have to import oil overseas due to underproduction in country since 1993.For security reasons, China disperses her oil import area and route ,not only oil resource area but also route-especially major by sea-lane passing by Malacca. China takes part in developing oil pipe on land and infrastructure on her geopolitical landing right advantage, the central Asia plays as role in new oil resource area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heart of oil (Middle East).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cused on preventing the Russia’s arise since cold war ended, turning to terrorism as 911 happened. The U.S made military actions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claimed anti-terrorism, with military force remain there, which causing the U.S power goes into Central Asia and grabs oil resource in Middle Asia. The U.S military actions had great impact on China planed oil strategy which for aiming to carry on geopolitical landing right advantage destroyed .Then, the U.S pivoted to Asia.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for China to handle with these situations, based on central Asia regional organization-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China and Russia fight with the U.S here; The China modernizes her navy for breaking through the block and fighting for her sea-power..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The U.S made many times military actions called anti-terrorism and achieved the U.S global strategy advantage wonder, it carried fatal financial crisis af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ina prioritiz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voided conflict.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and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later were hit hard on U.S and global economy. The global economy relied on China’s economic increase. The China replaced Russia flash as new imaginary enemy to the U.S. In mentioned above, are there conflicts and impacts between China and U.S from now on? The study subject comes to.. Ch. engchi. Key words: oil-strategy, geopolitics, war on terror. II. i n U. v.

(4) 謝 辭. 總算到了最後要完成謝辭了,此時此刻卻無從下筆,在政大求學期間歷經了 兩所學校任職,也完成了終身大事,能完成論文的寫作,腦海中要感謝的人實在 太多。 首先要感謝我的母親及妻子,在漫長的求學期間給予無私的包容與協助,99 級戰略班同學在校的相濡以沫,在外的照顧提攜,都使得我獲益良多。感謝所有 關心並且提供協助的師長朋友們及外交系在職專班歷任的助教,不斷提醒並協助 我完成各項學務行政程序。 放棄很簡單,堅持才困難。在我面臨挫折困境時,感謝指導教授魏艾老師及 時給予我協助與鼓勵,除了您在學業上的指導外,您的溫暖及幫助,讓我重新找 回了希望與決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最後我要將此論文獻給先父,感謝 父親在天上的照護,同時鞭策著我繼續 努力。.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於宜蘭家中 2015 年 7 月.

(5) 目 次 摘. 要 I. 謝. 辭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政 治 大 論文架構............................................................................................ 7 立 中共石油安全局勢.................................................................................... 8. 第一節. ‧ 國. 學. 第二章. 第三節. 石油問題牽動國際關係.................................................................. 23. ‧. 第二節. 國際石油現況.................................................................................... 8. 中共石油安全探討.......................................................................... 28. y. Nat. n. al. er. 地緣因素對中共石油安全的影響.......................................................... 39. io. 第三章. 小結.................................................................................................. 37. sit. 第四節. i n U. v. 第一節. 中共石油安全的地緣環境.............................................................. 40. 第二節. 加強合作鞏固既有油源.................................................................. 42. 第三節. 積極開發分散石油來源.................................................................. 52. 第四節. 麻六甲困境...................................................................................... 60. 第五節. 小結.................................................................................................. 62. 第四章. Ch. engchi. 後 911 時期對中共石油安全的衝擊與因應 .......................................... 65. 第一節. 中美俄在中亞的競逐...................................................................... 66. 第二節. 東亞的爭端...................................................................................... 75. 第三節. 南海的國際競逐.............................................................................. 86. 第四節. 小結.................................................................................................. 94. 第五章. 結 論........................................................................................................ 98 IV.

(6) 第一節. 中共與美國走向競爭或合作.......................................................... 98. 第二節. 全球化觀點下的石油安全戰略.................................................... 101. 第三節. 中共石油安全戰略檢討................................................................ 104.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 10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表 次. 表 2-1 世界探明儲量與儲採比 (地區)..................................................................... 14 表 2-2 世界探明儲量與儲採比 (國家及組織)......................................................... 15 表 2-3 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或組織石油生產量 ..................................................... 16 表 2-4 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或組織石油消費量 ................................................... 17 表 3-1 2000~2008 年向中共出口石油增加量排名 ................................................... 4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圖 次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3 圖 2-1 世界石油消費量曲線圖 ................................................................................. 18 圖 2-2 1861-2010 年國際原油價格曲線圖 ................................................................ 22 圖 2-3 中日東海劃界及油田位置圖 ......................................................................... 31 圖 2-4 南海各國宣稱領海界線圖 ............................................................................. 32 圖 2-5 南海各國占領導島礁示意圖 ......................................................................... 33 圖 2-6 1990-2013 年 中國石油生產與消費曲線比較圖 .......................................... 34 圖 2-7 2011 年中共石油進口來源國家 ..................................................................... 35 圖 3-1 世界石油地緣環境示意圖 ............................................................................. 42 圖 3-2 俄羅斯石油管線圖 ......................................................................................... 44 圖 3-3 中亞國家位置圖 ............................................................................................. 53 圖 3-4 中哈油管路線圖 ............................................................................................. 57 圖 3-5 麻六甲海峽示意圖 ......................................................................................... 60 圖 3-6 珍珠鍊戰略圖 ................................................................................................. 62 圖 4-1 巴杰油管路線圖 ............................................................................................. 68 圖 4-2 阿富汗位置圖 ................................................................................................. 70 圖 4-3 美國駐軍中亞圖 ............................................................................................. 73 圖 4-4 東北亞經濟圈示意圖 ..................................................................................... 77 圖 4-5 釣魚台群島位置圖 ......................................................................................... 82 圖 4-6 第一島鏈與第二島練示意圖 ......................................................................... 8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圖 4-7 南海各國各國宣稱主權區域圖 ..................................................................... 87 圖 4-8 一帶一路示意圖 ............................................................................................. 97.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 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進展,19 世紀工業革命蒸氣機出現,國家為了自身的 發展,各自競逐煤、鐵資源。伴隨著內燃機的發明,石油快速地取代煤鐵的地位, 躍居影響文明國家發展的最重要資源。石油除了作為單純能源的角色外,自 1973 年以阿戰爭,阿拉伯產油國家利用石油禁運結合外交,賦予石油另一項戰略角色, 自此石油問題成為任何國家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政 治 大. 1990 年代以前,中共的石油供需尚可自足,甚至還有餘力向外輸出石油。 但隨者 1978 年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對石油的需求 快速增加,而國內供給卻未能同步提升。自 1993 年開始,中共已正式成為石油 淨輸入國,同時國內供需缺口也持續擴大,2003 年超過日本已成為全球第二大 石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從供需關係來看,在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下,中 共在石油供給上,有著結構性的弱點。.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冷戰後隨著蘇聯解體,世界局勢亦不復兩極對抗的局面。自中共採取改革開 放政策,吸引了大量西方資本進入大陸市場,改變了大陸社會及工業結構。隨著 經濟成長對石油的需求也日益殷切,此時中共對石油問題的重視,是來自於社經 需求,而非奠基於長遠的戰略考量。既然大陸內部石油產出,不足以供應經濟發 展所需,不足的部分,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以 2012 年來看,中東地區佔 40.77 %,西非地區 14.57%,前蘇聯地區 16.7%1,從原油進口國家分佈及比重數據分 析,地緣政治因素,是中共石油政策決定性的考量因素之一。自此如何充分確保 自身的石油安全,開始成為冷戰後中共石油戰略的核心議題 2。美國學者 Erica Strecker Downs 認為,中共積極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進行能源合作或鋪設油管的 原因來自於中共恐懼其主要的石油運輸來源-海上石油運輸線,受到美國海權的 威脅。. Ch. engchi. i n U. v. 911 事件爆發,美國藉著反恐名義,先後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將力量深入 中亞,隨著美俄在中亞地區的競逐,直接衝擊到中共原先規劃從陸路分散石油來 源風險的戰略及政策。探討地緣政治因素在 911 事件後,對中共的石油戰略意義 及影響,便是筆者進行此一議題的主要研究動機。 1 2.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p.18. Erica Strecker Downs,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244.html 1.

(10) 二、研究目的 鑒於中共石油供需與運輸線的結構性弱點,為了保障國家持續發展與安全, 在地緣政治因素的限制下,中共主要是以「加強探勘開發國內石油」 、 「建立石油 戰略儲備體系」 、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開發替代性能源」 、 「多元化戰略」 、 「走出 去戰略」等五大方向進行。在運輸路線方面,積極發展陸路油管,近程目標在增 進國家石油安全,遠程目標在發揮本身地緣利益,扮演中東與東亞能源橋樑角 色。 911 事件後,美國重新檢視其戰略佈局。同時藉反恐戰爭及戰後外交、經濟、 軍事等多方面的合作,將勢力伸入中亞地區,直抵中共與俄羅斯的「後院」,擠 壓中俄地緣戰略及中共石油戰略佈局。在 21 世紀全球反恐的浪潮中,除了美俄 及其他國際勢力在此的競逐外,另外還有地區恐怖主義、分離主義的糾雜,與複 雜的種族及宗教問題,美俄及其他國際勢力在此的競逐外。美國藉反恐戰爭已完 成全球軍力部署,不但改變了中亞的國際形勢,在東南亞、南亞..等環中國地區, 都藉反恐之名,在外交、政治、經貿及軍事上,加強與各國之間的關係,再再都 衝擊到中共的戰略意圖。.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現階段維繫中共政權的最正當性的理由,奠基在中國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 而石油作為任何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尤其是現階段屬發展中的產業體系的中國 大陸,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更形殷切。但是除了要保持石油供應來源的不虞匱乏外, 同時也要維持石油價格的平穩,才能提供一個完善發展經濟的穩定環境。從地緣 政治出發,本文將宏觀地探討中共建構石油戰略的過程,並對透過此戰略因應國 家發展計畫的建構過程,作出客觀的檢驗,故本文研究的目的有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一)地緣因素在中共石油戰略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二)地緣因素影響下,中共石油戰略如何因應? (三)後 911 時期美國全球戰略部署,對中共影響為何?. 第二節. engchi. v.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文著重於地緣政治對中共石油安全的影響,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和歷史研 究法針對該主題加以論述,另外運用社會學的因果解釋論(causal explanation), 以下將分別敍述: (一)文獻分析法:廣泛蒐集國內、外官方及學術上有關中共石油戰略、石油政 治經濟..等相關政策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媒體報導和官方文件等, 進行整理分析和研究,以使本文能有更確實的輔證。 2.

(11) (二)歷史研究法:透過歷史研究以描述相關歷史事實及後續發展,了解國際石 油市場歷經全球反恐戰爭及後續的金融風暴,對中共石油政策發展和進程 的影響,有助於對中國未來整體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 (三)因果解釋法:透過社會學中的因果解釋,說明並分析中共石油與國家發展 策略的因果關係,分別運用原因解釋,探討中共政府擬定相關政策的促成 因素;另外藉由結果論述,探討中共制定和執行相關措施帶來哪些成效。 二、研究架構 1978 年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但國內石油生產並無 法同步提升,自 1993 年開始,中共已正式成為石油淨輸入國,供需缺口持續擴 大。從供需關係來看,在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下,中共在石油供給上,有著 結構性的弱點。另外中共的石油運輸線主要是經由海路,而海路運輸線絕大多數 均經由麻六甲海峽進入中國,中共原本企圖發揮其相對有利之陸緣地益,與之因 應。然 911 事件後隨著美國藉發動反恐戰爭,重行全球戰略部署,將勢力伸入中 亞、東亞..等,環大中華地區,直接衝擊到中共的石油安全戰略。 有關中共石油戰略及 911 後美國反恐戰爭對國際關係影響相關文獻及專書 頗多,本文依文獻重點及切入研究角度區分下列三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圖 1-1 研究架構圖 3. i n U. v.

(12) (一)地緣政治研究分析 地緣政治與國家戰略間存在者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前者對後者有著極大的影 響及指導作用。地緣條件不易變動的特性也是造成地緣理論得以長期主導國家戰 略走向,並且呈現高度穩定性的原因 3。布里辛斯基著《大棋盤》認為美國欲保 持優越地位,必須在歐亞大陸行使力量實現地緣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在於處理歐、 亞、中亞及中東地區的衝突與關係。美國文獻認為中共能源安全行動反應中共對 外國能源需求依賴直的逐漸增加,外加中共將美國視為能源安全上的重大威脅, 中共企圖避開美國控制下的海巷(sea-lane),使石油安全地進入中國。 冷戰後美國已將中共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並在全球範圍內對中共進 行戰略包圍與圍堵,中共漫長而脆弱的海上石油運輸線面臨著美國潛在的軍事威 脅 4。另有俄羅斯專家表示中共發展陸上油管,尤其是西向的中哈油管可持續向 南發展,連結伊朗等中東石油產地,做為提供中東石油產地與東亞消費地的「泛 亞全球能源橋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杭亭頓著《文明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認為後冷戰時代,區別人類最重要的因 素不再是意識形態、政治甚至經濟而是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衝 突引發 911 事件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重新調整全球戰略部署,勢力同時進入也 屬伊斯蘭文化的中亞地區,。中共在該地區發展戰略仍受美國制約,所以蘭德公 司認為,中共仍然只有依賴美國控制力量下的海巷來維持其能源供給 5。在美國 進入中亞後,中美雙方維持著暨合作又競爭的情勢,在反恐行動與北韓核武問題 之斡旋,美國有賴中共支持,而美國駐軍中亞雖對中共形成戰略空間之擠壓,但 是藉由美、中、俄三大國在反對伊斯蘭恐怖主義上產生的共同利益,有助解決中 共內部分離極端力量,故中共與美國維持「和而不親,鬥而不破」的戰略格局 6。 從上述四篇文獻中,均認為美國為中共石油戰略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者,在 911 後美國在中亞以至於環大中華地區,重行中共戰略佈局以圍堵或抑制中共的發 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中共石油安全研究分析 廣義來看「安全」是一種相對性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是種多元的概念,它 可以是一個國家概念,或是一種社會概念。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石油安全概念來看, 它可以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穩定、持續、及時足量和經濟地獲取石油的狀態. 3 4. 5. 6.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22。 朱新民、張凱勝, 〈石油戰略:能源爭奪之地緣政治分析〉 , 《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 (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年),頁 99。 Erica Strecker Downs,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244.html 余莓莓,〈九一一後中共在中亞國際關係中的戰略選擇〉 ,《中共研究》 ,第 37 卷第 8 期(2003 年 8 月),頁 108-117。 4.

(13) 或能力 7,這種狀態及能力是由國家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作為綜合而成。 它特別指涉滿足國家生存與發展正常需求的穩定程度,包括兩個層面:一、 保障供給,在平、非常時期,對於國家經濟及人民需求的石油供應都能夠提供保 障;二、風險控制,對於各類影響石油供續有效供給的事件,能夠有效防禦。影 響石油安全的因素大致上可分為石油本身因素、政治因素、運輸因素、市場因素 及軍事因素等。簡言之,「石油安全」即是國家透過結合各種能力,面對上述各 因素的交互影響下的國內外情勢,企圖達到保障供給及風險控制上平衡點。 査道炯著《中國石油安全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徐小杰著《新世紀的油 氣地緣政治》與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安全報告》都為中共面臨的石油提出各種分 析與看法。中共石油戰略可分為國內及國外兩個面向,國內部份包括構建戰備儲 油體系、加強國內石油探勘、開發替代能源及整合專責機構..等。國外部分以分 散風險為指導,加強與產油國的合作與聯繫。為解決現今面臨之麻六甲困境,中 共實際上基於陸權地益積極發展油管建設,一則緩和石油來源及運送的安全壓力, 二則發揮橋樑樞紐功能扭轉石油地緣劣勢。此外中共面對嚴峻的石油供給問題, 積極地以外交作為向外尋找並建立固定油源,是滿足石油需求的不二法門 8。其 採取的外交策略包含以外交關係開創油源,積極發展合作對象。然而中共過於積 極在外交穿梭,引發新的國際外交爭端,國際局勢普遍瀰漫中國威脅論及現今各 類環保意識高漲,均為中共石油外交不利因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三)911 事件後影響研究分析 911 事件後美國藉反恐戰爭先後發動二次重大軍事行動,一為推翻伊拉克 海珊政權,藉此重新建立美國在中東勢力;另為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戰後美 軍將軍事力量常駐中亞地區,將勢力深入此一歐亞樞紐地區。美軍軍事力量進入 該地區,致使中亞地緣政治產生劇變,直接衝擊中俄在中亞的利益,尤其重創中 共石油陸上石油戰略企圖。因此 911 事件後,美中俄在中亞地區利益與競逐,是 採取彼此影響與制約。美國在中亞的戰略企圖及作為,嚴重衝擊了中共原有的石 油安全構想,但中共透過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各國展開政治、外交及經貿上的多 方合作,同時聯合俄羅斯在中亞地區,企圖強化自身地益。. Ch. engchi. i n U. v. 美國藉反恐戰爭重行部署其戰略力量,藉打擊恐怖主義,除了已將勢力有效 深入中東及中亞地區。另外美國也將注意力移至東南亞地區,企圖藉著同樣打擊 海上恐怖主義或該地區分離主義,直接插足麻六甲海峽。美國反恐戰略的實際作 為,已經撼動既有的國際關係,引發週邊國家不安與反感。. 7 8. 李果仁、劉亦紅等,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 ,(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年),頁 5。 蔡裕明, 〈從石油政治論中共石油安全戰略〉 , 《中共研究》第 39 卷第 10 期(2005 年 10 月),頁 57。 5.

(14) 2008 年美國新任總統上任,美國遭受金融風暴重創,國力大受影響。歐巴 馬總統在其競選期間,針對美國海外駐軍問題是否調整多所探討。金融風暴影響 下,中美俄國力消長甚鉅,對中亞地區及全球國際關係影響仍待觀察。Avery Goldstein 著《Rising to the Challenge》指出大陸優先保障國內經濟發展,避開了如 蘇聯強調發展軍事實力最大化,不但最為其日後國際影響力提供堅實基礎,也使 得美國難以將中共塑造成當前明顯威脅。在眾多採取中美對抗觀點文獻中,周雲 亨著《中國能源安全中的美國因素》從能源安全各領域探討,歸納出中美兩國未 來合作的基礎與前景。實際上中共是否利用美俄自顧不暇時機,擴張其經濟實力, 挑戰美俄在中亞的地緣利益。或利用穿梭外交,挾其經濟實力在大國間獲取利益, 均是要透過後續研究及探討來加以預測及驗證。.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本文研究重點在於原深受地緣政治影響下的中共石油戰略,在歷經美國 911 事件後,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利益,藉反恐戰爭對其潛在競爭對手中共重新實施戰 略部署,其相關後續作為及其他大國利益競逐下,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及中共 採取的相應策略。. er. io. sit. y. Nat. 其時間範圍可區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 1990 年~2000 年,期間所要探討 的是中共受石油供需結構性及地緣政治交互影響下,所擬定的石油戰略。第二階 段為 2000 年~2014 年,所要探討的是美國遭受 911 攻擊後,藉反恐戰爭與國家 戰略相結合,在全球重新佈局後,對中共既有石油戰略的影響。. al. n. v i n Ch 在空間方面,以環繞大中華地理區域為範圍,並以與中共石油地緣利益相 engchi U 關國家及地區為研究區域,其中尤以中亞及東南亞為研究的主要論述部分。議題 方面主要在於中共運輸路線安全建立,如各項油管建設計畫、替代方案研討及後 911 時期上述中共石油地緣相關國家及地區國際關係的變動,如美俄在中亞的競 逐、東協國家的外交折衝及上海經濟合作會議為探討要點。此外探討中共發展陸 權與海權過程中,是否有可能與美國因石油發生衝突的潛在性可能。. 二、研究限制 (一)資料收集與使用的限制 研究國家政策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透過官方文件加以探討分析,缺乏足夠 的官方資訊,將使立論基礎薄弱。然而第一手資料獲得不易,中共官方資料無論 在資訊流通性及數據準確性上,都存在著非常高的不確定性。對於中共石油戰略 安全問題相關議題,筆者所參考資料大部分來自大陸地區,另僅能透過少數歐、 美、日等國相關聞線及資料,交叉比對驗證,造成資料在收集與使用上的限制, 6.

(15) 此為限制之一。 (二)研究觀點的限制 承上,由於相關參考文獻多來自大陸地區,其次為歐、美、日等國,因此在 研究觀點及立論上,非常容易受到上述地區學者觀點影響,尤其是大陸地區學者 觀點,造成本文在從事研究時所面臨研究與思考觀點的侷限,此為限制之二。.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以「地緣政治因素」為核心,討論中共石油安全情勢在 911 事件前 後所受的影響。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是中共石油安全局勢,第 三章是地緣因素對中共石油安全的影響,第四章是 911 後,反恐戰爭對中共石油 安全戰略的衝擊與因應,第五章是研究發現與結論。. 政 治 大 第二章介紹中共石油安全情勢,此章首先探討國際石油環境的現況與未來發 立 展後,再論及中共自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在供需及產銷面所經歷的. ‧ 國. 學. ‧. 巨大變化。同時在中共國力隨經濟發展快速增長時,石油因素已然成為中共社經 企圖持續發展的重要限制,它的重要性不單在於現階段國家的生存,甚至於國家 的未來發展,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就是國家安全的主要著眼,從此引申出中共石油 安全所面臨的挑戰。.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三章介紹地緣政治學的理論與內涵,地緣政治(geopolitics)主要是探討地理 位置對國際關係影響的學說,自提出以來便佔據政治學或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地 位,尤其是在國家生存空間因素的詮釋上,均不出其範疇。由於世界石油產地相 對集中在少數區域,而全球主要消費市場卻遠離產地,兩者要透過運輸(transport) 才能連接。本論文認為中共石油安全無論在供需、運送或產銷方面都深受地緣因 素的限制,面對各種限制因素,中共擬定了各種不同的策略來因應。.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承上,地緣政治學認為國家無論採取何種對外政策,都受限於各種地 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就結構上看它有兩個核心概念,地理(geograpy) 跟政治(politics),地緣政治學的中心議題就是闡述國家在地理空間上的權力關 係 9。上一章論及中共因應地理空間,利用諸般權力關係,企圖滿足其國家安全 需求。然而後 911 時期,美國的後續作為及發展,使原來權力關係環境產生劇烈 變化,面對此一劇變,中共如何在各方面調整與因應,以滿足需求。 最後,第五章除了回顧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及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 議。 9. 許勤華著,《新地緣政治:中亞能源與中國》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年),頁 2。 7.

(16) 第二章. 中共石油安全局勢. 自從 1776 年英人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機,解決了動力的問題,促成 了工業革命,而當時是以煤炭作為主要的燃料。十九世紀後期,隨者內燃機的改 良及石油工業的興起,石油及其提煉出來的產品成為新的動力來源,二十世紀初 期,經過兩次大戰驅動的武器文明,石油完全取代了煤炭的地位。 石油產地由於地質條件及構造的因素,世界石油的儲藏地區分布極不平均, 2013 年全球探明總量為 16,879 億桶,依序是中東 47.9%,中南美洲 19.5%,歐 洲及歐亞大陸 8.8%,非洲 7.7%,北美洲 13.6%及亞太地區 2.5%。 10從上述數 字來看,石油資源相對集中在中東地區。從消費量來看,就 2013 年全球石油消 費量 4185.1 百萬噸,亞太地區占 33.8%,北美洲 24.5%,歐洲及歐亞大陸 21%, 中東 9.2%,中南美 7.4%及非洲 4.1%, 11石油主要消費地區也呈集中現象。這 種原料與市場在地理上的乖離,是全球石油議題的主要背景之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石油的價值從英國海軍棄煤炭改用燃油-較佳 的燃料原料開始,至此初步具有戰略物資的意義,石油與國家安全議題關聯性也 漸漸展現,隨後如日軍入侵東南亞及德國的合成汽油都與石油相關。二次世界大 戰後,帝國主義式微,民族主義興起,原來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紛紛獨立,這些戰 後新興國家擁有豐富石油資源,將原來掌握在跨國公司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自 此西方殖民國家失去了對石油資源的直接控制權。.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1956 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及 1973 年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禁運,對全球國際關 係及經濟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石油遂成為全球隨時關注的重要戰略物資。. 第一節. engchi. 國際石油現況.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象徵冷戰結束,在戈巴契夫領導的蘇聯拒絕干預介 入下,東歐各國相繼發生大規模群眾示威,共黨政權紛紛垮台;隨者 1990 年德 國的統一,歐洲也結束了分裂局面。而蘇聯也在內外交迫下,使得原有的國際關 係產生劇變,在史達林原始戰略指導下,環繞俄國作為緩衝國家的前蘇聯加盟國 家紛紛獨立,並在其週邊產生許多權力真空地區,伊拉克趁此時機入侵科威特, 企圖控制中東的石油礦藏。西方國家對此採取十分快速及果斷反應,由美國為首 與英、法組成同盟,以軍事力量干預,將伊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並未順勢佔領 10 11.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6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1. 8.

(17) 伊拉克,也沒推翻海珊政府。波灣戰爭結束後,蘇聯便正式宣告解體,旗下共和 國紛紛獨立,冷戰正式結束國際情勢進入了後冷戰時期。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攻擊,各國意識到恐怖活動已經對既 有的國際體系造成威脅,美國總統小布希透過反恐戰爭,與各國合作採取傳統與 非傳統手段,對其面對恐怖威脅主動採取打擊行動。這些事件發生的空間環境, 絕大部分都環繞在中東-現今石油蘊藏量,生產量最豐富的地區。2003 年美國 小布希總統藉打擊恐怖主義之名,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推翻海珊政權,控制 了伊拉克,將勢力深入了中東地區,同時與阿富汗對伊朗採取包圍態勢,使得世 界石油消費市場與資源地區關係產生劇烈變動。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12也意 圖重新取得國際油價的主導權;俄羅斯不但靠能源再次崛起,對前蘇聯勢力範圍 下的中亞地區,也是動作頻頻。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已經到非常白熱化的地 步,無論是現有的油氣資源區域,如美、英等西方國家軍事介入利比亞,或是具 有潛力的地區,如以中共與美國戰略對抗為背景的南海爭議等。軍事、外交衝突 一觸即發,這些都成為區域甚至國際和平安全的極大威脅。.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前面提到石油產地與主要消費地區的乖離,導致對石油爭奪加劇。石油資源 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約佔全球 47.9%,而石油消費量與經濟發展程度有極大的 關聯性。亞太地區、北美及歐洲,上述三者經濟發達地區加起來佔全球石油消費 量八成以上,為維持社會持續發展進步,石油在政治、經濟、軍事與戰略上,具 有絕對重要的地位。也正如此,各石油進口國家紛紛加強關於石油相關戰略佈局, 搶佔石油地緣戰略要點,同時加強與產油國家發展合作,均使得各相關石油地緣 競爭變得十分激烈。.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一、國際石油能源發展 就國際體系而言,國際石油能源發展隨者國際形勢變化、傳統石油國家政 治穩定度及其對外關係、新興產油國家或地區的興起及大國間彼此的競合而有所 轉變。美國為維持其強勢地位,藉反恐戰爭以外交、軍事等作為,圍繞著全球石 油資源重行戰略佈署;蘇聯解體後一時頹傾的俄羅斯,也藉著石油資源出口,提 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OPEC 透過積極擴大與亞、非洲的合作,企圖奪回在國際 石油市場定價上的主導權;亞、非洲等新興油源的發現與預期發展,不但成為各 石油進口國家分散油源的目標,同時也成為各大國彼此角力博奕的地區,埋下了 衝突的種子。隨者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石油的消費量也隨之快速增加,為維持持 續發展,各國政府對石油安全的擔憂及後續作為,也不斷衝擊既有的國際關係。. 12. engchi.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簡稱 OPEC)1960 年由伊 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創始成立,目的為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 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維護其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現有 12 個會員國。 9.

(18) (一)美國掌握優勢地位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13 年消費量佔全球 19.9%,13美國作為現 代石油工業的發源地,自 1859 年在賓州發現石油並開始商業開採以來,直到二 次大戰戰後,才被 20 世紀初發現石油的中東地區超越,這段期間美國一直是石 油的最大生產及消費國家。石油開採本身具有高資本及高技術的特性,原來擁有 豐沛油氣資源的地區或國家,雖擁有相關資源但卻缺乏開採的資金與技術,不得 不受制於西方國家或跨國公司。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世界經濟快速發展驅動了石 油消費量的需求,不但使得石油資源國家累積了足夠的資本,跨國公司間的競爭 也提供了技術來源的多元管道,石油市場的主導權,已漸漸從消費市場轉向了生 產市場。1973 年 OPEC 成員國聯合中東國家,針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藉由減 產、禁運..等手段給予懲罰。阿拉伯國家藉石油繞開了軍事衝突,利用石油武器, 給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經濟面上的重大打擊。自此美國對石油相關事務 採取更積極的方式經營,企圖削弱石油武器的威脅,強化自身在石油資源上的影 響力,藉此持續維持美國的優勢地位。.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911 事件後美國除透過反恐戰爭,藉外交及軍事雙管齊下,搶佔全球各石油 地緣戰略要點外,同時透過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開發裏海週邊油氣並積極參與 非洲幾內亞灣油氣鑽探。後續美國再發動了第二次波灣戰事,推翻了伊拉克海珊 政權後,美國企圖直接控制伊拉克,不但可以作為調節國際油市的資源,還有取 代沙烏地阿拉伯、抑制 OPEC 與制約俄羅斯等多重目的。14美國現已控制大半中 東油氣資源,透過反恐戰爭美國已經佔領阿富汗並前進中亞涉足裏海,在控制伊 拉克後,現對伊朗已呈地緣戰略包圍態勢。伊朗與伊拉克探明石油蘊藏量分別為 1,570 億與 1,500 億桶,排名佔世界第四位與第五位,若美國解決伊朗問題後, 中東地區的油氣資源將由美國完全掌控。美國總統小布希提出「大中東計畫」, 這份計畫即為冷戰後美國推行民主,改造中東系統思想戰略和政策的延伸,即通 過以根本改變中東產油國的政治現狀,形成與美國同質政治體制,以提高中東國 家的安全係數。15美國長久以來在中東的戰略目標,就是確保美國在波斯灣的石 油利益。在非洲,美國不斷發動外交攻勢,企圖駐軍幾內亞灣,以保其後備油庫 的安全;在北非,北約設定禁航區並不斷轟炸利比亞境內軍事要點,支持利比亞 內部反對勢力,推翻了格達費政權。在北美,柯林頓總統時代就透過北美自由貿 易協定,獨佔了加拿大及墨西哥兩國的油氣資源,有效降低對中東油源的依賴。.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對國際石油的爭奪,是隨著美國石油戰略變化而改變,美國是主要的行為者, 美國爭奪石油的目標不僅是要確保自身需求得到滿足,還要控制此一戰略資源, 以維護美國霸權的地位。2001 年 5 月美國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未來 20 年美. 13 14 15.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9. 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45。 舒先林,〈美國“大中東計畫”中的石油因素〉 ,《阿拉伯世界》第 1 期(2005 年 4 月),頁 146。 10.

(19) 國的石油消耗量將增加 1/3,產量將下降 12%,到了 2020 年進口石油將佔總消 費量的 2/3,美國對進口油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更加深了對國際石油資源的 爭奪,中東地區佔世界石油蘊藏量一半以上,自然成為美國的核心利益地區。2008 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後續衍生 2010 年歐債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持續動盪,此 時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境內石油產量大增,對全球石油市場也產 生巨大影響。美國前副總統錢尼曾指出:誰控制了波斯灣石油的流向,誰就擁有 了不僅對美國甚至是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箝制力。至於對石油資源需求同 樣殷切的其他地區或國家,如歐盟、日本及中共,在國際石油資源的爭奪或經營 上,相對上都明顯居於劣勢。 (二)OPEC 企圖重新奪回石油主導權 OPEC 現旗下共有 12 個會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 伊朗、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安 哥拉及厄瓜多。在 2009 年 OPEC 會員國掌握了全球探明蘊藏量的 77.2%,16OPEC 成立的目的在於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維護其 各自和共同的利益。OPEC 於 1960 年成立時,最初只是一個非官方的議價組織, 以便自西方石油公司取得較低的價格,銷售到第三世界或產油國家。1973 年 OPEC 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及日本實施禁運,油價短時間提高四倍,使得國 際經濟大受打擊。OPEC 自此由一個議價組織轉型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OPEC 會員國透過內部的協議調整彼此產能,藉以維持國際油價。雖然 OPEC 可 以藉此維持油價,但油價並不可能無限制地持續上漲,因為過高的油價將導致經 濟萎縮,高油價除了抑制石油的消費量,同時也驅使替代能源的研究與發展,回 歸市場後,還是傷害到石油出口國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經過兩次石油危機後,削弱 OPEC 影響力已成為美國既定目標,西方國家透 過成立 IEA 17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分化 OPEC 內部成員國家及扶持非 OPEC 產油 國家與之對抗。事實上 OPEC 正面臨內外交迫的問題,外有以俄羅斯為首,其他 非 OPEC 產油國的挑戰;內部原來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敵對狀態,已傷害了組織 成員間互信,海珊下台後伊拉克情勢的後續發展又將使得情況更為複雜。假使伊 拉克留在 OPEC 內,OPEC 各國原訂配額勢必重新調整,如伊拉克脫離組織,其 龐大的蘊藏量及產能,也可能成為 OPEC 的潛在敵人。雖然 OPEC 會員國掌握 了全球 71.9%的蘊藏量,但相對於產量僅佔全球 42.1%,18表示非油國組織透過 產能調整,穩定國際石油供需平衡,削弱了 OPEC 在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OPEC 面對內外交迫的局勢下,也開始比過去更重視、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市 場。 16 17. 18. engchi.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6.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 IEA ) 1974 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立,核 心任務在於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p.10. 11.

(20) (三)欲振乏力的俄羅斯 本來俄羅斯受惠於過去的高油價及石油工業的改革,在國際能源市場的地位 逐步上升,使得俄羅斯石油生產及出口量明顯增長,產量自 2000 年 323.3 百萬 噸,增至 2013 年的 531.41 百萬噸 19,出口量自每日 4,273 千桶增至每日 8,632 千桶。20近來在國際上俄羅斯作為世界新興最大石油出口國的角色,此一新興穩 定油源出現,使得阿拉伯世界傳統的「石油武器」不再像過去那樣有效。2003 俄羅斯年通過「2020 年前能源發展戰略」後,更確立了能源立國的發展方向, 提升了它的綜合國力與戰略地位。蘇聯解體後面對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下,單調且 不具競爭力的產業結構,俄羅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根本任務,不是削弱石油天然 氣工業,而是開啟新的經濟增長點,透過發展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部門,來 實現俄羅斯經濟多樣化。21而俄羅斯的發展策略,成功的提升了俄國的國際地位, 紐約時報甚至撰文認為,若非俄羅斯豐富的油氣資源,俄國根本無法進入「八國 高峰會」(G8)的行列。. 政 治 大 俄羅斯以強大的油氣工業為後盾,對國際石油進口國分散油源,穩定國際石 立 油秩序及削弱 OPEC 勢力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透過能源外交,不僅將美國還把. ‧ 國. 學. ‧. 歐洲、中共、日韓,甚至沙烏地阿拉伯都置於它的影響之下。反恐戰爭美國軍事 力量進入阿富汗及伊拉克後,壓縮了與美國能源合作的空間。俄國以「穩定西歐、 爭奪裏海、開拓東方、突破北美」為依據,積極發展與歐洲及中共、日韓..等亞 太國家的能源合作,同時擴大產能逼近沙烏地阿拉伯,以期提高在國際石油市場 上的影響力。. sit. y. Nat. n. al. er. io. 雖然俄羅斯在石油工業上有亮麗的表現,但是仍有其隱憂。現今俄羅斯的石 油產量雖與沙烏地阿拉伯不相上下,但 2013 年探明蘊藏量為 930 億桶,儲採比 22 為 23.6 而同期沙國為 2,659 億桶,儲採比為 63.2,23顯示俄羅斯並不具備沙國豐 富的探明蘊藏量及機動生產的能力。此外俄國探明儲量,部分地處交通不便或地 質條件惡劣地區,資金技術是否足以克服也是障礙,隨著俄國本身經濟快速成長, 國內消費需求也將大幅增加,未來出口數量預期將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俄羅斯 經濟過分依賴石油產業,受到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劇烈,2014 年國際油價下跌, 衝擊俄國經濟造成盧布崩跌,俄羅斯國力頓挫一夕元氣大傷。. Ch. engchi. i n U. v. (四)非洲新興地區與南海 近年來西非地區的成為全球石油探勘及投資最多的區域,尤其是幾內亞灣地. 19 20 21 22. 23.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0.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8. 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47。 儲採比為當年開採量與剩餘儲量的比率,指在探明儲量不變的情形下,以當前的開採數量還 可以開採的年數,用以反應資源運用情況的指標。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6. 12.

(21) 區,投資金額遠遠超過俄羅斯及中亞裏海地區。西非油田除了地理位置優越外, 非洲原油含硫量低,易於提煉生產,非常適合生產為燃油,也成為石油進口國家 分散油源的重要區域。同時非洲國家對於外資採取開放態度,鼓勵外國企業直接 投資,這些都造就了近年來非洲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的現象。 南海被世界公認為具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地區,美國海洋學專家認為,南沙西 南一直到沙勞越的廣大海區,是亞洲大陸架三個最大的五油區之一。曾母暗沙面 積約有 30 萬平方公里,其石油地質資源為 137~177 億噸。 24然而該地區週邊國 家各自宣稱領海範圍,搶佔海礁島嶼,企圖擴大勢力範圍。 南海海域不但是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連接海域,同時也是歐洲與中東通往東亞 及日韓的必經水域,在世界 16 個咽喉要道,此區域便佔了三個。大陸關注此海 域除了所謂麻六甲困境外,更著眼於海底潛在的石油資源。日本更將此水道視為 生命線,於 1999 年通過《週邊事態法》 ,為日本自衛隊軍事介入提供法理依據。 美國自撤出非菲律賓後,該地區雖然一時產生權力真空,但隨者 911 事件後,該 地區的恐怖活動結合海事犯罪,讓美國開始重新調整對東南亞地區的戰略思考, 歐巴馬總統上台後,美國正式宣告重回東南亞。由於南海的石油資源尚未具體出 現,現階段對南海議題,美國主要著眼點在於海線交通安全的維護 2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南海雖為大陸或台灣宣稱為固有疆域並在島礁上建立軍事設施,實際上該地 區領海邊界爭議始終沒有停歇,現在又隱含豐富石油資源,地緣價值已不可同日 而語。該地區週邊國家國力雖無法與中共抗衡,然而現階段中共海軍也缺乏有效 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中共企圖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換取海上軍事力量 的發展時間,然而最近有關南海爭議日益頻繁激烈的狀況來看,似乎也看到美國 勢力在週邊國家背後運作的痕跡。. Ch. engchi. i n U. v. (五)來自消費與國力同步成長的威脅 經濟成長與石油消費量有著同步正向的關係,2000 年以來全球經濟快速成 長,其中來自亞洲地區的成長最為突出,伴隨著經濟成長帶動亞洲地區的石油消 費量自 2001 年的 27.7%增至 2013 年佔全球 33.8%, 26而經濟成長也將帶動國力 成長,國家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自然趨動了對維繫經濟持續成長戰略物資- 石油資源的爭奪。一般咸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為亞洲提供了主要 的成長動能,中國的影響另有專章討論,但亞洲市場另外還有一個常被人忽略的 國家-印度,與中國有著類似的發展過程及潛力。印度也是一個本身石油蘊藏量 偏低,而消費量快速增長的國家,因此對石油供給安全的需求也同樣殷切,印度. 24 25 26. 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51。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與亞太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7 年),頁 141。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1. 13.

(22) 在地理上貼近中東,不像中共、日韓共同面臨麻六甲海峽困境,同時也積極採取 能源外交的方式,與各產油地緣國家合作。印度 1998 年核試驗雖遭到美國的制 裁,但利用美國在反恐與地區事務的戰略需求,使得美國“默許”印度擁有核子 設施。這些經濟快速成長的新興國家,在石油安全的需求下,紛紛運用國家自身 力量,加入了國際石油資源的爭奪。 二、國際石油蘊藏及生產 石油是經過億萬年地質沉積形成的,也就是說它是屬於無法循環利用的有限 資源,現今全球探明蘊藏量約 15000 億桶,但受限於地區及技術,實際上可以開 採的大約僅有 2000 億桶。蘊藏在地底的石油資源一經生產便無法再回復。一般 都採用儲採比,即當年開採量與剩餘儲量的比率,當作國家或地區石油潛力的有 效指標。高產量高儲採比的國家,代表該國家具有深厚的石油實力,如沙烏地阿 拉伯;高產量低儲採比國家,表示資源在一定時間內即將耗盡,應準備調整國內 過於依賴石油的產業結構,如尼日。國家可以依其發展策略及需要調整產量,如 俄羅斯企圖以高產量爭取外匯犧牲了儲採比,企圖解決其國內的產業經濟環境缺 乏競爭力的問題。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石油實力及預測,可以透過蘊藏-生產兩 者關係來瞭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石油的分佈可以從地區與國家或國際組織兩個面向理解,從地緣政治學關注 的是國家在地理空間上的權力關係,所以應就石油的蘊藏與生產的區域及國家, 分開來看待與理解。. sit. y. Nat. n. al. er. io. 表 2-1 世界探明儲量與儲採比 (地區). Ch. engchi.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中. 東. v. 2013 年. 佔總量比率 儲採比. 計. 659.6. 696.7. 752.5. 808.5. 47.9% 78.1. 中南美洲總計. 71.5. 97.9. 239.4. 329.6. 19.5%. 歐洲與歐陸總計. 80.8. 107.9. 139.7. 147.8. 8.8% 23.5. 非. 計. 58.7. 93.4. 132.1. 130.3. 7.7% 40.5. 北 美 洲 總 計. 125.4. 232.1. 221.9. 229.6. 13.6% 37.4. 36.3. 40.1. 45.2. 42.1. 2.5% 14.0. 1027.5 1258.1. 1621.6. 1687.9. 100.0% 53.3. 洲. 總. i n U. 世界探明儲量與儲採比. 單位:十億桶. 總. 亞. 太. 總. 計. 世. 界. 總. 計. * 超過 100 年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14. *.

(23) 世界石油分布是極不平均的,2013 年中東地區佔全球蘊藏量的 47.9%,其 餘依次是美洲 33.1%、非洲 7.7%、俄羅斯 5.5%、亞太地區 2.5%及歐洲 3.3%。 表 2-2 世界探明儲量與儲採比 (國家及組織). 單位:十億桶. 世界探明儲量與儲採比 佔總量比率.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013 年 國. 33.8. 30.4. 30.9. 44.2. 2.6%. 大. 40.3. 181.5. 175.2. 174.3. 10.3%. 12.1 *. 拉. 60.1. 76.8. 211.2. 298.3. 17.7%. *. 斯. n/a. 59.0. 77.4. 93.0. 5.5%. 23.6. 沙烏地阿拉伯. 260.3. 262.8. 264.5. 265.9. 15.8%. 63.2. 14.8 18.1 政 治 大 1003.2 1104.9 1383.2 1687.9 立. 1.1%. 11.9. 加 委 俄. 拿 內. 瑞 羅. 中. 國. 世 界 總 計. 15.2. 849.7. 非 OPEC 國家 ※. 205.7. 331.0. 329.8. 341.9. 前 蘇 聯 地 區. 63.3. 87.1. 126.1. 131.8. 144.5. 256.5. 239.1. 248.8. 國 家. * 超過 100 年. Nat. ※ 不含前蘇聯地區. 1068.4 1214.2. 71.9%. 90.3. 20.3%. 26.0. 7.8%. 26.0. 14.7%. 33.2. y. O E C D. ‧ 國. 763.4. ‧. 國 家. 100.0% 53.3. 學. O P E C. 16.0. io. n. al. er.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sit. 美. 儲採比. i n U. v. 就國家或組織來看,區域內各國家擁有的石油資源及產量,也呈不均衡的狀 態,各區域內蘊藏量豐富的國家,自然在成為區域內石油戰略價值最高的國家。 以美洲為例,加拿大受惠於採油技術突破,儲量大增位居世界第三,雖佔全球 33.1%,但是以北美洲與中南美洲相加而成。中南美洲又以委內瑞拉最突出,事 實上近年來世界石油蘊藏量增幅最多的國家就是委內瑞拉佔全球 17.7%,2010 年已超越了沙烏地阿拉伯為世界第一,儲採比超過 100 年以上。歐洲地區雖表列 8.8%,但扣除前蘇聯地區後僅存 3.3%,中東國家佔全球 47.9%,沙烏地阿拉伯 佔 15.8%為世界第二,伊朗佔 9.3%,伊拉克佔 8.9%,上述兩個國家分居全球第 四及第四位。. Ch. engchi. OPEC 國家 2013 年蘊藏量佔世界 71.9%,雖會員國不僅限定在中東地區, OPEC 會透過會員國間協商生產配額達到穩定油價,增進成員國利益的目標。但 各成員國根據自身對發展的考量,決定自身的儲採比,會員國的期待與配額的落 差,通常是 OPEC 內部最關注的議題。而其他非 OPEC 國家及前蘇聯則分佔剩 下的 28.1%,而已開發 OECD 國家的石油資源大多已消耗殆盡僅有 14.7%,十 15.

(24) 分依賴進口油源。現階段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中東地區及 OPEC 國家,從地質 條件及研究看,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無論是探勘、開發成本或油井生產能力,其他 地區均難以項背。 表 2-3 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或組織石油生產量. 單位:百萬噸. 世界石油生產量 2010. 俄. 瑞 羅. 伊. 國. 339.1. 394.1. 446.2. 13.5%. 10.8%. 拉. 126.6. 136.6. 135.1. -0.8%. 3.3%. 斯. 505.1. 526.2. 531.4. 1.3%. 12.9%. 朗. 203.2. 177.1. 166.1. -6.0%. 4.0%. 0.8%. 3.7%. -1.3%. 3.7%. 伊. 拉. 克. 120.4. 科. 威. 特. 122.5. 467.8 立. 沙 烏 地 阿 拉 伯. 542.3. -1.1%. 13.1%. 130.8. 154.7. 165.7. 7.4%. 4.0%. 計. 1184.6. 1342.1. 1329.3. 國. 203.0. 207.5. ‧ 國. 世 界 總 計. 32.2%. 208.1. 0.6%. 5.0%. 3913.7 4117.4 4130.2. 0.6%. 100.0%. 5.6%. Nat. -0.7%. ‧. 中. 總. 153.2. 864.7. 903.1. 951.0. 非 OECD 國家. 3049.0. 3214.3. 3179.2. 1776.3. 1740.1. O P E C. 國 家. 前 蘇 聯 地 區. 1623.3. al. n. 非 OPEC 國家※. io. 國 家. O E C D. 學. 東. 152.5 549.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中. 政153.7 治151.3大. i n C 657.5 h 670.8 i U e n g c h678.5. 1632.9. 1670.3. 1711.6.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y. 內. 與前年相比 佔總量百分比. 13.0%. sit. 委. 2013. -0.8%. 77.0%. -1.8%. 42.1%. 2.7%. 41.4%. 1.4%. 16.4%. er. 美. 2012. v. ※不含前蘇聯地區. 就石油產量就區域來看,2013 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為 4130.2 百萬噸,比前 一年增加了 0.6%,依序為中東 32.2%、北美洲 18.9%、俄羅斯 12.9%、亞太地 區 9.5%、非洲 10.1%及歐洲地區 7.3%,中東產區約佔世界 1/3,中東仍為世界 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地區。增加的生產量並不是來自於 OPEC 國家,2013 年非 OPEC 國家石油產量增長了 2.7%,是 2008 年以來的最大增幅,其中以美國的石 油產量增幅最大,連續兩年呈 13.5%以上成長。從數據來看 OPEC 國家蘊藏量佔 全球 71.9%,但石油產量僅有 42.1%,這除了牽涉到國際政經角力及各國自身石 油戰略考量外,同時也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鼓勵非 OPEC 國家增產石油, 以削弱 OPEC 石油武器影響力的做法有關,至於俄羅斯與非洲國家也為重要的石 油資源供應地。 16.

(25) 三、國際石油消費與儲備 自二十一世紀初以來,世界石油消費曲線大致呈上升狀態,2000 年全球石 油消費量為 3571.6 百萬噸,到 2007 年已增至 4007.3 百萬噸,隨後遇到金融海嘯 及美國信貸風暴,造成全球經濟衰退,2008 及 2009 年消費量衰退減少,直到 2010 年全球石油消費量才又回復到 2007 年的水準。雖然全球消費量持續增加,但長 期來看,消費的年均成長率卻呈下降的趨勢,就石油而言,1985-1995 年,世界 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率僅為 1.63%,只相當於 1950-1970 年增長率(7.34%)的約 1/5, 27而 2000-2010 年的年均成長甚至只有 1.27%。 表 2-4 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或組織石油消費量. 單位:千桶/日. 世界石油消費量 2010 國. 19134 23464. 俄. 羅. 斯. 亞. 太. 地. 中 南. 美. 非. 21.3. 10221. 5.0%. 11.7. 28754. 29781. 3.7%. 33.6. 7861. 7992. 8354. 4.5%. 9.1. 洲. 6222. 6405. 6533. 2.0%. 7.3. 洲. 3463. 3359. 3523. 4.0. 87883. 88879. 89774. 18543. 國. 9272. 9750. 區. 27766. 東. D 盟. al. n. 歐. C. io. E. 3.6. -2.5%. 18947. 世 界 總 計 O. 2.5%. 19057. 洲. Nat. 中. 3174. 24.6. ‧. 中. 3089. -1.8%. 學. 歐. 立 2892. y. 洲. 19.8. sit. 美. -2.3%. ‧ 國. 北. 2012 治 政18949 18555大 23397 23040. C h 46117 45587 U i e h n c g 13741 13377 12796 46460. 5.1%. er. 美. 與前年相比 佔總量百分比. 2011. v ni. 0.9%. 100.0. -1.3%. 50.2. -4.6%. 14.8.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就經濟學供需-價格關係來看,石油的消費量可視為需求項,它與生產、供 給項的關係決定了市場價格,而市場價格又持續影響著供給與需求即生產與消費 兩端;但就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看,主要影響石油消費量的因素,還是經濟體的開 發速度及發展程度。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統計,2010 年全球石油一掃過去兩年的 下降趨勢,回到全年 4028.1 百萬噸的消費量,比 2009 年增加 3.1%,比 10 年前 增加 13.8%。但後續歐債問題使得全球經濟問題嚴峻狀況未解,2013 年歐洲地 區石油消費量下跌了 0.4%,亞太地區也放緩了增幅,從 2012 年的 3.7%下降至 1.5%,北美洲則受惠於美國經濟狀況轉好小幅增長 1.3%,至於中南美、中東及. 27. 陳鳳英、趙宏圖編, 《全球能源大旗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頁 11。 17.

(26) 非洲增加幅度也有 4.4%、2.2%及 3.2%,但由於消費總量基期較低,故重要性 不若其他地區。.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圖 2-1 世界石油消費量曲線圖. y. Nat. er. io. al. sit. 綜合表 2-4、圖 2-1 世界石油消費狀況可以歸納如下:. n. (一) 亞太地區已超過北美成為石油消費最多的地區 在 70 年代,世界石油消費量 最多的地區是歐洲,直到 1994 年北美洲石油消費量才超過歐洲;而亞太地 區在 1997 年首度超越歐洲,自 1999 年後正式取代歐洲,成為第二大石油消 費地區。2003 年北美洲三國,加拿大、美國及墨西哥石油消費量總合為 1081.6 百萬噸,同年度亞太地區為 1061.6 百萬噸,2004 年亞太地區超越北美,成 為全球石油消費量最多的地區。2013 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達 1415 百萬噸, 佔全球消費量 33.8%,其中中國(含港澳地區)消費量達 525.1 百萬噸,佔 該地區消費量 37.1%,日本及印度在後,分佔 14.76%及 12.38%,若加上南 韓的 7.66%,上述四國便佔了亞太地區消費量的 66.5%,全球石油總消費量 的 24.3%,其中光是大陸及日本,便分居世界石油消費單一國家第 2 及第 3 位。此外,該地區其他經濟體如:台灣、澳洲、泰國、印尼及新加坡等,佔 世界石油消費比重均在 1%以上。. Ch. engchi. i n U. v. (二) 北美洲及歐洲石油消費量持續減少 前面提到石油消費量的多寡,取決於經 濟體的發展;二次大戰後西方工業國家迅速復興,同時戰後嬰兒潮的出生… 18.

(27) 等諸多因素,使得北美洲及歐洲經濟快速發展,兩地區的石油消費量一路攀 升,到了 1980 年達到了最高峰,兩地區石油消費量總合已佔全球的 71.5%。 但歷經兩次的石油危機,歐洲的石油消費量開始下降,然而 1990 年來美國 經濟的榮景及海外軍事行動持續推升北美洲的石油消費量,直到 2008 年雷 曼兄弟引發的國際金融海嘯,重挫了世界的經濟,北美及歐洲受創甚深,消 費量開始大幅減少,至 2013 年底雖經緩步回升兩者合佔 45.5%,但仍不及 08 年金融風暴前的水準。 (三) 中南美、中東及非洲地區消費量增長有限 上述地區產業結構以農業或畜牧 業為主,除少數國家受惠於石油生產外,其餘經濟仍不發達,石油消費量少, 2013 年石油消費依序僅佔全球 7.4%,9.2%及 4.1%, 28以上三者合佔全球 約 19.8%。 (四) OECD 29與歐盟國家消費減少 OECD 成員國除土耳其、波蘭及祕魯外,其餘 均屬於世界銀行高收入 30標準的經濟體;歐盟至 2007 年為止,是世界最大 的經濟體,然而經過 2008 年金融風暴後,OECD 與歐盟國家經濟情況都受 到影響,上述兩地區的石油消費量也持續減少,2010 年歐洲債務危機使得 全球經濟局勢更為險峻,2013 年分佔全球消費量 49.2%及 14.5%,比起前 一年 OECD 減少了 0.4%,這還是倚靠來自於 OECD 內,少數國家尤其是非 歐美國家的經濟表現帶動減低了衰退幅度。同期歐盟消費量也比前年少了 1.9%,預期短期間全球及區域石油消費量也將持續減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前面提到兩次石油危機後,削弱 OPEC 影響力已成西方國家的一致政策,IEA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於 1974 年成立,IEA 目前計有 26 個會員國。IEA 透過國際 能源計畫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gram)的執行,研擬緊急期間之石油供 需對策,並擔負起建立緊急因應國際石油市場變化之資訊體系,以及開發替代能 源等建立,但是最重要的功能或成就,還是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基於石油危機期 間,國際油價短期大幅波動,對各國經濟及社會產生巨大動盪及影響,而世界多 數石油生產又掌握在 OPEC 國家手中,IEA 主導建立了石油儲備體系,利用該儲 備調整國內外石油供需,消彌恐慌投機心理因素,增加市場信心來維持相對平穩 的油價。IEA 要求其會員國家至少要達到相當於該國90天原油或成品油淨進口 量的石油儲備標準,而各國依各自實際需求及能力調整石油天數及儲備方式,像 日本是將部份儲備分配在民間石油業者,避免造成政府過多財務及建設的負擔。 由於石油儲備需耗費鉅大的財力及物力,儲藏地點的安全及對週邊環境的衝擊也 有多方考量,現今世界上僅有少數國家有能力實行石油儲備。建立石油儲備雖需 28 29. 30. Ch. engchi. i n U. v.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 ,前身是 1947 年由美國及加拿大發起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後來擴大非 歐洲國家參與同時改為現有名稱,現有 34 個會員國中除土耳其、波蘭及智利外,其餘皆為符 合世界銀行定義高收入標準的經濟體。 2010 年世界銀行根據全球人均國民所得劃分,以 12,275 美元為高收入起始標準 19.

(28) 要花費巨大的金錢、人力及物力,更不可能在短期間一蹴可及,然而 IEA 主導 的國際石油儲備體系,的確是有效制衡了 OPEC 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提供了一 個相對平穩的國際油價環境。各國對增加或減少儲備天數的考量各有不同,IEA 可以透過前面所提的國際能源計畫的合作,在國際石油供需失衡,市場價格波動 時,協調各會員國適時釋出儲備平衡供需,達到平抑油價的目的。各國也視本身 戰略考量甚至是金融操作,參考國際石油價格,增加或減少儲備天數。 2012 年全球石油儲備為 91.4 天與前一年相當。在某種意義來看,石油儲備 天數可以視為對國際經濟表現及信心的指標,當經濟表現疲弱,市場信心非常薄 弱,各方對未來經濟情勢採取悲觀看法,此時國際油價也因經濟表現弱勢處於低 檔位置,這時各國就會增加儲備天數,藉以強化國家自身的應變能力與信心,由 此也可以解釋 2008 年金融風暴時,IEA 各會員國不約而同提高石油儲備天數的 做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四、國際石油價格與貿易 原油自產地開採出來後,由供需關係決定了市場價格後,再運送到消費國家, 提煉加工成各種油品提供大眾使用。所謂國際油價是指石油在國際石油市場成交 的價格,現今國際石油市場包括現貨市場及期貨市場,五大現貨市場(西北歐、 地中海、加勒比海、新加坡及美國市場)及三大期貨市場(紐約商品交易所、倫 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及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為主決定國際油價的訂價機制,國際市 場石油交易多以各主要地區的基準油做為訂價參考,並以該基準油交貨時在現貨 或期貨市場價格加上升貼水(risk premium)後,作為原油貿易的終端價格。在替代 能源尚未發現前,石油作為人類文明主要能源的地位短期並不會改變,也因石油 具有戰略物資的特殊性,確保石油安全對社會穩定及國家生存具有重要意義,也 因為如此各個國家為了增進自身利益,無不根據自身條件創造或維持在石油事務 的影響力。在國際石油處於賣方市場的背景下,中東、OPEC 或俄羅斯…等石油 輸出國家,企圖在生產、出口及定價權維持其優勢地位。而歐美及亞太等石油進 口國家,則企圖藉控制石油資源或定價權來加以制衡,於是國際石油市場圍繞著 石油價格與石油供應,長期展開石油輸出國與進口國間石油資源競爭,連帶牽動 著世界經濟與國際局勢。.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自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快速上漲,1973-1974 年爆發了第 一次石油危機。由於以阿長期衝突,阿拉伯產油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國家, 對特定國家實施石油減產或禁運,收回原油定價權,集體提高油價,國際油價一 夕間增加 4 倍,從每桶 3 美元暴增至 12 美元。石油價格暴漲引發了二次世界大 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第二次是 1978 年伊朗發生革命,伊朗局勢不 穩,俟柯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取得政權後,伊朗又與伊拉克發生 戰事,當時兩伊石油產量分佔世界第二及第三,兩伊戰爭使得國際石油產量大幅 20.

(29) 減少,又造成了石油價格飛漲,導致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經濟大幅衰退。1990 年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波斯灣戰爭爆發,引發了第三次石油危機。以美國為首的 32 國聯軍,以軍事力量干預,最後將入侵科國的伊拉克軍隊逐出,回復科威特 的國家完整。戰事期間伊拉克及科威特的石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從每桶 14 美 元漲至 42 美元,此次危機由於 IEA 啟動了各國的原油儲備,將儲備釋放到石油 市場上,迅速穩定了市場油價,故對於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前兩次危機輕微 得多。 在歷經兩次的石油危機後,OPEC 對世界石油影響力已達到了巔峰,但高油 價不但使得需求量下降,同時也驅使非 OPEC 產油國家增加生產,兩相交互影響 下 OPEC 國家石油收入不增反減。同時石油消費國也另外成立 IEA 的力量來制 衡,抑制了 OPEC 對國際石油的主宰力量。第三次危機期間,IEA 成功地發揮了 穩定國際石油市場的功能,然而隨之而來的低油價時期,刺激了石油消費的增長, 另方面又壓抑了非 OPEC 國家對高成本油田及石油探勘方面的投資,因此新增加 的石油需求又要倚靠中東地區 OPEC 國家供應,雖然有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但中 東國家作為世界石油中心的地位仍又再次加強。.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進入 21 世紀,世界各國對國際石油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美國曾是世界 排名第一的石油進口國家,2010 年原油進口量為 456.1 百萬噸,佔當年全球石油 進口國家進口總數 1875.8 百萬噸的 24.31%,但隨著頁岩探油技術突破,美國石 油產量大增,至 2012 年原油進口量已低於歐洲。前面曾提到:國際石油的爭奪, 是隨者美國石油戰略改變而變化,美國是主要的影響者,美國爭奪石油的目標不 僅是要確保自身需求得到滿足,還要控制此一戰略資源,以維護美國霸權的地位。 美國現今的主要戰略目標,在於全球各重要能源區的影響力及主導權,而非獲得 價格低廉的石油。因為國際石油市場交易多以美元計價,美國可依輕易地透過幣 值升貶,實現其「低油價」的目的,因此低油價不但無法完全反映美國的利益, 也不符合美國國家安全的目標,甚至還會危及到國家安全。美國透過對產油國家 的援助,將政治、經濟甚至社會、文化與美國相連結,企圖達到全面掌控各能源 區塊的全球霸權戰略目標。俄羅斯挾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快速地從世界石油市場 崛起,為了調整國家經濟發展形態,採取大量開採出口的能源發展戰略,同時與 OPEC 及 IEA 國家均採取開放的態度,企圖達到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能源與能 源產業潛力,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從圖 2-2 可以看出國際油價自前一世紀 80 年代便開始滑落,長期保留在低 油價的區間,低油價也創造了世界經濟的成長,直到本世紀初油價開始上漲,一 直到 08 年甚至到達每桶 100 美元的歷史高點,高油價也預告了經濟衰退的到來, 全球金融風暴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石油消費需求也大幅下降,國際油價已從 100 31. 陳鳳英、趙宏圖編, 《全球能源大旗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頁 176。 21.

(30) 美元回跌到每桶 60 美元,2010 年國際油價又緩步升至每桶 80 美元的價位。石 油價格是一項風險指標,它反映了多種因素交互下的綜合風險指數,而不僅是作 為在市場上交換貨品的交易價格而已。油價趨勢是上漲或下跌涉及統計與分析由 專家做出預測,但就美國弱勢美元貨幣政策、產油國家控制剩餘產能,外加中國 或新興國家對未來石油的巨大需求等既有印象交互作用下,除了特定政經戰略目 的或突發事件因素,長期來看未來國際油價趨仍呈上升趨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2-2. 1861~2010 年國際原油價格曲線圖.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p.15. 2012 年歷經連續 2008 年金融及後續歐債事件衝擊後,全球原油貿易量增長 1.3%,中國的石油淨進口量增長強勁占全球增量的 86%。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淨 進口量大幅下降,比起 2005 年鋒值減少 36%,美國對進口石油依存度大幅下降 與加拿大淨出口增加,均與頁岩油技術突破相關 32。石油可以原油或煉油產品的 形式銷售,但現今國際石油市場還是以原油銷售為大宗,約佔全球石油貿易量的 七成。 世界石油市場雖仍以中東地區為中心,但俄羅斯及其他非 OPEC 產油國家與 擁有大量石油儲備的 IEA 國家,對國際市場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形成現 今世界石油市場相互制衡的局面。 32.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p.3.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NA analysis: cell cycle analysis, tumor monitoring, detection of ploidy,. •

Estimate the sufficient statistics of the complete data X given the observed data Y and current parameter values,. Maximize the X-likelihood associated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the global total energy supply and the global energy production per capita, the world is probably approaching an energy depletion stage.. Due to the lack

在學界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迴響。然而,在 1913 年 1 月 23 日的〈《尤金》的統計調查為 例:關於鏈中樣本的前後關聯〉(An example of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text Eugene

1.補充影片:BBC《 Wild New World》 (中 文 名:BBC 野性新世界) ---介紹冰河時期的各式物種及環境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regression, survival data analysis,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

If the best number of degrees of freedom for pure error can be specified, we might use some standard optimality criterion to obtain an optimal design for the given model, and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