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共石油安全局勢

第三節 中共石油安全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治,是隨著「反恐」與「能源外交」兩個因素交互作用,推動國際關係的重組。

美國小布希政府透過反恐立場,界定美國的敵友關係;而能源外交則不再是 70 年代石油生產國與進口國的交鋒,而是各國依照自身的國家安全戰略為指導,透 過反恐戰爭積極擴張本身的國家利益。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國日益成為亞太地區 新的能源消費中心,其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以及獨特地緣政治經濟聯繫,將不可避 免地使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美、日等傳統消費大國之間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展開 激烈的競爭38。不但空間不再侷限在中東地區,而是以全球石油資源地益為考量 外,對資源的爭奪也不僅限於石油,還包括天然氣等。

第三節 中共石油安全探討

上世紀末期國際關係出現重大變化,歐洲共產政權紛紛倒台,象徵冷戰的 標誌-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蘇聯一夕瓦解,也代表冷戰的結束。此時中國 大陸內部也發生爭取民主的六四運動,由於擔心西方反共產民主風潮席捲,最後 導致中共採取武力鎮壓的方式平息。中共自 1978 年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尚 未見到明顯成效,而 1989 年國內外的民主風潮動盪,讓中共黨內反對改革開放 的保守勢力抬頭,使改革開放面臨著中斷夭折的危險,中共內部一時頗有山雨欲 來之勢。此時國際上中共雖因武力鎮壓民主運動導致譴責,但實際上卻獲得美國 布希總統的支持,支持以鄧小平為首採取改革開放道路的中共政權。隨後鄧小平 發表「視察南方談話」更確立了中共採取改革開放政策的道路。

自 1992 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後十年間,中共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均達 10

%以上,改革開放政策使得中共經濟快速發展,而經濟快速發展也帶動著能源的 大量需求,尤其是石油資源。1993 年以前,中國大陸對於石油供給,還可保有

「自給自足」的立場,但隨著中共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並快速轉型為出口導向國家,

其經濟的高速成長,自身石油資源已無法支應高漲的石油消費需求。在中國共產 黨建立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及「中國共產黨專政」前提下,持 續中國經濟發展,已成為維繫中共政權合法性的唯一理由,因此如何保有能源供 應的穩定,來確保經濟持續發展不受影響,已成為中共面臨的最重要課題。

一、中共能源結構先天不良

從現實上看,中國是一個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這似乎與一般的認識不同。

一般認為中國的資源,尤以煤炭最為突出,中國也自認為煤炭資源大國,2010 年生產量達 1,800.4 百萬噸,佔全球 48.3%是非常豐富的,但這是單看生產量及 相對於石化資源而言。事實上中國煤炭 2010 年的探明儲量僅佔世界 13.3%,儲 採比為 35,同時期全世界探明儲採比是 118,美國是 241,中國煤炭資源在世界

38 舒先林,《石油︰中共能源安全的核心與國際戰略》,上海石化官網,

http://www.spc.com.cn/spsspc/Chinese/tep/2004/200403/js-3.htm (檢索於 2012 年 5 月 10 日)。

1966 年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隨後甚至可以出口,成為賺取外匯的重要來源。90 年代迄今,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後,隨著經濟快速成長發展,國內需求快速增加,

39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pp. 8-42.

40 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指自自然界開採出的能源,如煤、石油、核能、風、水力等。

41《中國統計年鑑 2011》,中共國家統計局官網,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檢索於 2012 年 10 月 3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1959 年大慶油田發現並於 1960 年投產後,1976 年後突破 5,000 萬噸的年產 量。大慶油田的開發解決了上世紀 50 年代中國的油荒局面,甚至在中共計畫經 濟,政治鬥爭,民生凋敝的時期,藉出口石油提供了主要的外匯來源。然而半世 紀以來大陸內部雖陸續發現了一些油氣資源,如勝利、長慶及新疆油田…等,不 但開發成本高昂外,產量也都無法與大慶油田相比。經過數十年的開採後,大慶 油田的資源也漸趨枯竭,石油產量已日漸下滑,2008 年起便一直在 4,000 萬噸的 數字上起伏,而這些都是透過大量注水取油的先進方式,勉強才能得到的成果。

在中國多數油田產量停滯甚至下滑的情況下,長慶油田的崛起提供中國石油 生產的新動能。長慶油田位於西北鄂爾多斯盆地,橫跨陝甘寧蒙晉等行政區,近 年來油氣資源產量大增,2011 年油氣年產出超過 4000 萬噸,頗有取代大慶油田 之勢。然而長慶油氣資源多以天然氣為主,無法直接挹注中國對原油的需求,同 時地形屬淺層資源,要透過多井開採,不但增加了開發技術及成本外,橫跨多個 行政區,也挑戰各行政區管理協調的難度。

既然陸上油氣資源探勘發展有限,沿岸海底資源透過現代開採技術發展及地 質研究累積,不啻為另一開發領域。中國大陸沿海自北依序為(渤海)黃海、東海 及南海,而各自與日韓、台灣及南海各國毗鄰。

1. 開發渤海對週遭環境造成衝擊 渤海領海主權爭議最小,開發速度也最快,

2010 年原油產量達 3000 萬噸以上,為中國海上第一大油田,全國產量僅次於 大慶油田,42然而渤海地形及地質構造對石油開發卻潛藏危機。渤海灣三面臨 陸,僅一面與黃海相接,海洋交換能力差,面對陸上環境的開發及汙染,生 態環境本來就很脆弱。近年來自海上的石油開發與沿岸相關設施汙染,更是 雪上加霜。渤海地質結構脆弱,開採石油容易造成海底原油滲漏,一旦發生 如 2010 年在墨西哥灣發生的原油汙染事件,對當地及週邊生態的衝擊將難以 想像。

2. 東海地區領海劃界爭議 東海位於中國大陸與太平洋,由台灣、大陸、日、韓 等國領土環繞,屬半封閉的海域。東海海床大部分屬大陸架淺海,平均水深 70 公尺,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直到沖繩海槽。沖繩海槽南北長約 1100 公里,

將東海大陸架與琉球群島分割,東海區域油氣資源豐富,其中尤以西湖凹陷 為最。西湖凹陷屬於東海大陸架的一部份,中國在此已開發天外天、龍井、

斷橋及春曉油田,自 2004 年春曉油田投入生產階段後,日本便提升東海劃界 的爭議,其根本原因在於日本認為春曉油田位置,過分接近日方所認定的經 濟海域界線,會攫取原屬於日方經濟海域內的油氣資源,傷害日本了利益。

42 若單以原油產量計算為第二,若以油氣資源合計,則落後長慶油田居第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中日雙方在東海會產生領海劃界糾紛,主要是雙方各自援引《聯合國海 洋法公約》不同條文為自身爭取權益所致。日方主張以公約關於專屬經濟區 的相關條文,作為東海劃界的依據。其論點在於東海最寬處僅 360 海浬,中 日各自依 200 海浬經濟海域劃分將會產生重疊,主張以中日兩國海岸基準線 的中間線作為各自專屬經濟區的界線。而中方主張以公約大陸架及其主權的 規定,作為劃界依據。其中第 76 條第 5 款規定大陸架的範圍,不應延伸超過 沿岸 350 海浬或 2500 公尺等深線向外延伸 100 海浬 ,中國以此條文來檢視 兩國的大陸架,藉以確立主權。中方認為中國大陸架可向東延伸至沖繩海槽 而琉球群島西方的沖繩海槽深度已超過 2900 公尺,以大陸架主權適用來看,

僅適用 2500 等深線向西延伸 100 海浬,故主張應以沖繩海槽為界。

圖 2-3 中日東海劃界及油田位置圖

資料來源: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8270

釣魚台群島日本稱尖閣群島為無人居住島嶼,二次大戰後由美軍託管,

1971 年隨沖繩管轄權移交給日本政府。中日及台灣均主張其主權,惟現階段 為日本有效佔領。2012 年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後引軒然大波,引發釣魚台領 土爭端並急劇升級危機,其中大陸社會更引發了劇烈的反日風潮,後續海峽 兩岸政府均突破了之前的限制,將所屬船艦駛入釣魚台週邊海域,打破了日 本原有單獨「實際控制」釣魚台群島的局面。釣魚台群島重要性除了在於週 邊海底資源外,對東海劃界問題也有著關鍵性的地位,釣魚台主權重要性在 於主權確立後,相應所獲得的海洋權利。釣魚台群島位於沖繩海槽南端起點,

前段所提日方經濟海域劃分主張之日本海岸基準線,便是以釣魚台群島為基 點,向日本本土延伸。

在釣魚台國有化爭議中,中共除了在海面上利用各式軍民船艦在釣魚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週邊海域巡弋及作業,企圖打破原來日本單獨「有效控制」的局面及實施經 濟貿易戰外,中共還計畫向聯合國提交東海大陸架劃界案,此舉雖曠日廢時,

但企圖利用在聯合國的優勢地位,進一步壓迫日本的戰略不言可喻。

針對東海劃界問題,中日雙方均同意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架構下,

透過談判及協商來解決。油氣資源開發可透過協商或合作解決,但在主權問 題上中共一向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自 2007 年起中日雙方,雖進行了多次談 判及協商,但由於雙方存在嚴重的歧見,也影響了該地區的油氣開發。

3. 南海地區主權爭議冷戰期間,美國曾在菲律賓的蘇比克灣,部署東南亞最大 的海軍基地。冷戰結束後,美國調整全球戰略前緣,同時菲國國內反美意識 興起,美國於 1992 年撤出蘇比克灣基地,也使得此區域在冷戰後形成權力的 真空狀態。1970 年代,南海被認為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後,引發了週邊國家 對南海島礁主權的爭奪,其中我國及大陸都宣稱擁有南海全部主權,而汶萊、

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主張擁有部分主權,各國宣稱主權重疊範圍極大。

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主張擁有部分主權,各國宣稱主權重疊範圍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