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地緣因素對中共石油安全的影響

第二節 加強合作鞏固既有油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圖 3-1 世界石油地緣環境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www.jyeoo.com/geography/ques/detail/97cfce04-b0f1-43aa-8855-bfb3b3ba9c37

冷戰後國際局勢為一超多強局面,美國為維繫其霸權地位,舉凡北約東擴、

鼓勵歐洲的統一(歐盟)、積極發展日韓軍事同盟關係,掌握中東石油資源…等,

無不以布氏「大棋盤」理論為本,推行美國地緣安全戰略。而此時中共將眼光僅 侷限於週邊國家或區域內事務,缺乏整體地緣戰略思想,俟經濟快速發展驅動石 油需求後,才開始省視本身石油地緣環境,殊不知早已完全陷入美國地緣戰略安 全窠臼中,不但石油來源遭受其他國家競爭及威脅,運輸通路也陷入過於集中麻 六甲航道的潛在困境。於是中共企圖透過分散風險的原則,作為解決改善中共石 油劣勢的指導方針,在穩定中東地區原油進口的同時,將擴大對俄羅斯、東南亞 的原油進口比例,中共同時也在西部地區構築油氣運輸管道,以攫取中亞與裏海 豐富的能源資源,並進一步與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尋求能源合作,形成「縱橫 西東」的能源戰略,54中共媒體以「東擴、西進、南通、北連」來形容中共石油 安全戰略作為。中共透過全面的能源外交,藉由高層互訪或參與國際會議論壇等 方式,加強與產油國間的政經合作關係,推動與週邊國家的能源合作,與產油國 維持友好合作關係,簽訂石油合作協定,以確保進口石油供應安全。

第二節 加強合作鞏固既有油源

54 饒叔先,〈中共石油安全問題之研究〉,《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遠景基金會 2005 年),頁 149-150。

57 《中國統計年鑑 2011》,中共國家統計局官網,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檢索於 2012 年 10 月 13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素交互作用下,更加深雙方以能源為主的合作項目。

圖 3-2 俄羅斯石油管線圖

資料來源:http://news.qq.com/topic/financeandaxian.shtml

二、傳統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就地理遠近及石油質量,本來就是中共石油進口來源的最佳選擇,

然而中東地區的國際情勢詭譎多變,列強對油氣資源虎視眈眈,面對競爭對手環 伺下,中共採取等距不結盟的方式謹慎處理中東事務。冷戰時期中共對中東事務 多以意識形態出發,以反美霸權主義,第三世界代表國家自居,此時期也與當時 中東民族意識領袖及組織,發展良好的關係。與蘇聯交惡後,前世紀 70 年代中 共採取反蘇統一戰線,由於中共放棄意識形態的堅持,又與美國和解在此時其也 爭取到中東地區反共親美國家,如土耳其、伊朗的友誼。冷戰結束後中共逐漸調 整其外交政策,對中東外交政策的傾向是不結盟,希望能在廣結善緣的原則下,

與所有的中東國家維持友好的關係俾有助於建立並鞏固一個有利於推動改革開 放的國際大環境,並彰顯獨立自主的整體外交政策目標。58

中東伊斯蘭世界與以色列在歷史及文化上,有著糾結的情仇,阿拉伯世界普 遍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總以雙重標準衡量阿拉伯與以色列。同時為了 石油利益,分化挑撥阿拉伯世界的團結與和諧,導致區域內戰爭衝突不斷。出於 對各自國家安全需求,中東國家對武器需求非常殷切,也有能力購買大量武器,

但宥於以色列因素,美國對中東國家提供武器的質與量,都無法滿足中東國家的

58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 年),頁 1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需要,中東國家轉而向蘇聯或中共購買,同時也發展出緊密的外交關係。

(一)沙烏地阿拉伯

中共自 1990 年與沙烏地阿拉伯建立外交關係時,主要著眼點並非石油資源 而在於沙國為我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邦交國。在此之前中共透過高層互訪、經 貿合作及出售軍事裝備逐步發展彼此關係。其中最具關鍵性角色的,無疑地是 1988 年中共對沙烏地阿拉伯的軍售-對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中程飛彈。中共與沙 烏地阿拉伯的中程飛彈交易不僅滿足了沙國政府在「心理」上的國防需要,而且 也提升了雙方接觸的層次,促成雙方實質關係重大突破。1993 年後中共成為石 油進口國家後,中東地區成為中共石油進口主要來源地區,而沙國隨者與中共建 交的時間增長,也發展出更緊密的石油供需關係,1998 年沙國占中共石油進口 量比率僅達 1.95%,2002 年中共自沙國進口原油59573 萬噸,占當年總進口量 8.1

%,為第 4 大進口國家,到了 2008 年進口量增加至 3,637 萬噸,占 20.3%為第一 大進口來源國,八年間中沙兩國石油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 23.32%,60成長幅度非 常驚人。中共於 2009 年甚至超越美國,已成為沙國最大的原油出口國,建立在 石油供需上的兩國關係已越來越緊密。

為了增進彼此合作關係,除了在外交上積極推動兩國首長互訪外,在經貿合 作領域,沙國開始在中國投資石油煉油產業,與中共合資在福建設置煉油廠外,

並投資入股中石化集團興建的千萬級噸煉油廠。而中石化集團 2004 年與沙國阿 美石油公司在利雅德正式簽署,合作開發沙國南部「魯普哈利盆地 B 區塊」大 型天然氣田開發權,這是中共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首次登陸世界最富饒的 油氣資源地區-沙烏地阿拉伯;2008 年中石化集團又與荷蘭石油公司 AK 聯手取 得參與沙國石油下游生產工廠並正式投產。這是中石化與外國公司合作在沙國取 得的第一個石化下游產品建設,透過該項建設不僅推動中共石化建設企業在國際 市場上設計、安裝的競爭力,並且積累與國際石油公司合作的經驗,擴大中共石 化企業在沙國的影響力。沙烏地阿拉伯為保障石油出口需求,對外加強與中共的 合作及投資,對內開放石油上游市場,吸引中共投資及建設,透過參與彼此建設 項目及合作計畫,深化彼此關係,同時也為中共石油安全“走出去”戰略提供良 好的契機。

(二)伊朗

廣義上的伊朗屬於中東國家,這是因為基於石油議題整體概念而言,實際就 地理上看,伊朗位居歐亞大陸中間,西南瀕波斯灣與伊拉克、阿拉伯半島相望,

北鄰土耳其、裏海及土庫曼,東隔阿富汗、巴基斯坦遠晀中國。伊朗擁有豐富的

59 李登科,〈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 28 卷第 5 期(1989 年 2 月),頁 7-10。

60 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 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頁 331-333。

元的協議,合作開發亞達瓦蘭油田(Yadavaran field),該合作計畫對保障中共今 後石油來源具有重大意義。外交方面,2005 年伊朗以觀察員的身分,加入由中

61 Kaveh L.Afrasibi,「伊核考驗北京:能源與中美關係孰輕孰重」,亞洲時報,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6/2/11/n1219562.htm>,2006 年 2 月 11 日

62 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 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頁 332-333。

63 陳文生,〈崛起的中國對伊朗之能源戰略〉,《國際關係學報》,第 25 期(2008 年 1 月),頁 29。

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hai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使得雙邊關係獲得進 一步開展。

資料來源: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 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04,頁 333

至於其他中東國家石油進口量雖不能與前面提到的國家相比,像科威特及阿

66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 6.

69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p.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款,以取得當地利益,尤其是石油利益的方式,獲得極大的成功,被稱為「安哥 拉模式」。經濟上,中國向非洲提供金融與技術援助,為非洲修建基礎設施以換 取非洲石油等礦產資源及非洲市場;政治上,政府間達成秘密協議,以國家利益 的名義,逃避輿論監督。尤其是與非洲專制國家,更是採取這種利益至上的交易 方式,相較於非洲其他產油國,如奈幾內亞油氣資源早已掌握在歐美國家或企業,

「安哥拉模式」它凸顯了新興石油產地對於市場後進入者的價值。

中共企業利用貸款或援助大舉進入非洲安哥拉,同時透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完 成計畫,安哥拉人民非但無法從中獲得利益,反而造成安哥拉民眾對中共普遍抱 持敵意情緒,原因在於中共此種掠奪式投資開發,僅倚靠高層的政治關係,缺乏 與當地民意結合的基礎,雙方關係維持是無法長久的。現今安哥拉社會整體瀰漫 著排華情緒下,中共竭心盡力綁住安哥拉,無非就是要取得安哥拉的石油資源。

自 2000 年起,安哥拉一直常居於中共石油進口國第二名僅落於沙烏地之後,2005 年中共向安哥拉進口原油量為 1,747 百萬噸,占當年中共石油總進口量 13.4%,

2008 年已增長到 2,989 萬噸及 16.7%,成長幅度驚人,但安國政府 2008 年突然片 面取消多項與中共石油合作協議及 2011 年中共從安哥拉進口石油百分比突然暴 跌 20.9%,後續 2012 年及 2013 年進口量持續下降,顯示雙方關係不復以往,而 中共以所謂「安哥拉模式」來突破非洲國家的成效,現已受到更嚴苛的考驗。

(二)蘇丹

位於非洲東北部,北與埃及相接,東臨紅海,撒哈拉沙漠東端,北方主要是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南方則是信奉基督教的黑人,種族及宗教差異導致該地 區動盪不安,2011 年南蘇丹經公民投票後正式宣佈獨立,自始蘇丹分為南蘇丹 與北蘇丹兩個獨立國家。蘇丹為非洲新興產油國,2011 年探明儲量為 5 億桶,

年產量 22.3 百萬噸。70蘇丹石油開發本來由美國雪弗蘭公司主導,1999 年美國 以蘇丹暴力政壓南部基督教黑人及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對蘇丹實施經濟制裁。在 此之前,西方企業也因暴力事件頻傳撤出蘇丹,1996 年中共趁機接手美商開發 的油田,並修建通往紅海的石油管線,1999 年中石油接手的「穆格萊德 1/2/4 礦 區」投資案總算獲得回收,蘇丹首次出口石油,同時也開啟了中共與蘇丹石油進

年產量 22.3 百萬噸。70蘇丹石油開發本來由美國雪弗蘭公司主導,1999 年美國 以蘇丹暴力政壓南部基督教黑人及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對蘇丹實施經濟制裁。在 此之前,西方企業也因暴力事件頻傳撤出蘇丹,1996 年中共趁機接手美商開發 的油田,並修建通往紅海的石油管線,1999 年中石油接手的「穆格萊德 1/2/4 礦 區」投資案總算獲得回收,蘇丹首次出口石油,同時也開啟了中共與蘇丹石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