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後 911 時期對中共石油安全的衝擊與因應

第一節 中美俄在中亞的競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為目的的戰術性作法。

第一節 中美俄在中亞的競逐

一、新油源展開新的爭奪

冷戰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無法插足中亞,僅能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對 蘇聯採取封鎖的對抗政策,但 1979 年蘇聯用兵阿富汗,而美國一如往常地採取 如其他地區的「代理人戰爭」模式,對阿富汗提供外交及軍事的支持,來與蘇聯 對抗。兩強的對峙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開始爆發,所帶來的影響除了擴大了所 謂中亞地區地緣政治區塊外,也埋下日後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的契機。上世紀 80 年代在戈巴契夫主政下的蘇聯採取政經改革,對外改採開放政策,企圖吸引外國 企業投資,但受限於國力仍無法對中亞或西伯利亞地區進行全面性的探勘。中亞 地區國家獨立後,西方石油企業得以進入該地區,帶來資金技術對中亞地區進行 大規模的探勘,新發現了許多油氣資源,其中尤以哈薩克成效最大。油氣資源的 發現,改變了中亞地區在國際政經的地緣政治價值。

(一)裏海週邊油氣的爭議

裏海位於聯結伊朗、中東、俄羅斯及中亞的樞紐地區,由俄羅斯、哈薩克、

土庫曼、伊朗及亞塞拜然等五國包圍。在上世紀 90 年代末期,在裏海區域發現 新的油氣資源,而該油氣資源幾乎全部處於未開發的狀態,吸引了各方勢力積極 搶進裏海,然而開發裏海油氣資源的過程並不順利,裏海周邊國家對開發裏海及 利益分配的方式迄今仍無共識,原因在於國際政經利益的角力。裏海是世界上最 大的內陸水域,在國際法觀點下,它可視作海洋也可被視為湖泊,但國際法對海 洋及湖泊所屬的專屬經濟權益卻有不同的劃分方式。若將其視為海洋,則沿岸國 家得依中線原則平分所屬海域內的經濟資源。但若視為湖泊,則沿岸國領水外的 湖心地區,只有在取得相關國家共識下才能開發。1921 年俄羅斯依循湖泊原則 與伊朗訂定漁業資源協定,在此為何特別以該漁業協定做為裏海石油爭端的歷史 法源基礎?除了就時間性看待當事國對水域屬性認定的差異外,漁業資源有著與 地底油氣資源類似的特性,它會流動並不會固著在劃定的區域內,這同時也是大 陸與日本在東海油氣開發的爭端所在。裏海的油氣資源本來主要分布在亞塞拜然 及土庫曼沿岸,該區域沿岸國家原僅有蘇聯及伊朗兩個政治實體,蘇聯解體後另 再分出了 3 個新興獨立國家。上述裏海油田雖不位於俄羅斯領水,但基於湖泊原 則俄羅斯仍可主張分配該地石油利益。然而在俄羅斯在其領水區域內新發現巨大 油氣資源後,俄羅斯企圖推翻之前認定的湖泊原則,改以海洋原則劃分裏海資源,

以達成獨佔裏海北岸石油利益的目的。裏海油氣爭議最大國家的還是在於俄羅斯 與伊朗,若以海洋原則區分裏海石油利益,領水區擁有油氣資源的俄羅斯、亞塞 拜然及土庫曼當然樂見其成,於是俄羅斯先與哈薩克達成分享裏海北岸石油的協 定,企圖孤立伊朗,迫使伊朗接受以海洋原則劃分裏海油氣資源。但無論採取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種觀點劃分裏海石油利益,在零和觀點下背後涉及的不單只有周邊國家的利益,

還夾雜著各跨國石油企業在背後的角力,也增添了該地區石油開發的困難及隱 憂。

(二)地緣政治與油氣通道走向

除了石油資源所屬權利的爭議外,中亞地區油氣資源生產國也需透過油管向 外輸出,其他中介國家也企圖藉由石油運輸路線設置,牟取相關利益,增進國家 地緣價值即所謂地緣經濟(Geo-Economic)。蘇聯時期中亞的唯一能源出口路線,

係向北經俄羅斯輸出,蘇聯解體後,其他三個方向(西向、南向與東向)的路線 方案相繼出現,因而形成激烈的政治角力。81現今中亞對外主要石油管線大致可 分為西向、東向及北向路線:

1.西向管線,主要是將哈薩克的石油,經俄羅斯運往黑海出口歐洲及其他市場,

西向油管同時聯結裏海西岸亞塞拜然的油氣資源,但該管道途經政治動盪的車 臣地區,潛在風險頗大。

2.東向管線,主要透過中哈油管將哈薩克阿克糾賓斯克油田石油,運往中國新疆 供應中國大陸市場;另外土庫曼也企圖計畫將天然氣管道,透過巴基斯坦運送 到印度及亞洲市場,但此路線也經過動亂仍頻的阿富汗境內。

3.北向路線,透過阿特勞-薩馬拉管線(Atyrau-Samara Pipeline),該管線至薩馬 拉後與俄羅斯境內管線接軌,再經由俄羅斯輸出。

中亞向外輸出的石油管道,過境國俄羅斯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油管多經政治 相對動盪地區,且中亞國家也積極企圖尋求建立新的替代路線,以減少對俄羅斯 的依賴。在新路線走向上,其實也備受國際政經等多方利益的角力與競逐。從現 實主義出發來看,新進各方勢力是採取以建立新的石油替代管道,企圖達成減少 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在該地區石油生產及運輸控制權或影響力為目標。土耳其與美 國或西方國家有著較緊密的合作關係及共同利益,且上述西向管道自黑海出海的 海上運輸線,也需穿越土國所屬伯斯普魯斯海峽,在美國企圖促成中亞國家與土 耳其的合作,以打破俄羅斯壟斷該區域石油管道運輸的背景下,出現了巴杰管線

(Baku-Tbilist-Ceyhan Pipeline 縮寫 BTC)的建設計畫。巴杰管線將原來亞塞拜然 西向經車臣及俄羅斯出口的石油資源,改由喬治亞進入土耳其境內後,再由土國 南部杰伊漢進入地中海。在美國用兵阿富汗推翻神學士政權後,前面所述東向管 道中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計畫又被提出,這條管線與巴杰管線一樣,有著削弱俄 羅斯及伊朗在中亞地區油氣影響力的戰略企圖。面對其他勢力的步步進逼,俄羅

81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 年),頁 32-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斯採取建立能源聯盟的方式來增進與中亞國家的合作,2001 年俄羅斯與土庫曼 及烏茲別克簽訂天然氣協約,取得兩國未來 45%天然氣的支配權外,2002 年又 與哈薩克及亞塞拜然簽訂油氣開發協議,同時呼籲中亞國家建立歐亞能源聯盟,

結束裏海油氣資源紛爭,從油氣資源輸送權轉換到分配權,進而主導中亞能源局 勢。

圖 4-1 巴杰油管路線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各方勢力在此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跨國公司積極搶進的 新勢力,另一個即為企圖維持或回復舊有勢力範圍的俄羅斯。但在此區域主要的 地緣政治行為者還是美國與俄羅斯,因為其他國家缺乏必要的經濟、技術及軍事 上的能力,中共雖也具備上述條件,但中共在此著重的在於經濟利益,至於軍事 及政治利益則留給美俄兩國彼此爭奪,利用模糊性平衡以維繫其戰略高度。

二、911 事件後中亞的地緣價值

在前面雖一再提及石油的重要性,事實上相較於蘇聯或中共,美國可以算是 最早在戰略層次上,對石油有著更高的認知與理解。由於石油與經濟發展的高度 連動,作為自由經濟體系的國家,自然對石油議題有著超乎政治或軍事層面的考 量。美國的石油戰略與中東政策息息相關,而中東政策又需與以色列因素維持巧 妙的平衡。冷戰時期美國在軍事上擔心蘇聯佔據中東地區,經濟上企圖削弱 OPEC 的影響力並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石油秩序,當 1980 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 特主義(Carter Doctrine)82昭告美國全球石油政策正式形成。蘇聯解體後,卡特 主義又被布希主義取代,所謂布希主義主要就是指美國利用其冷戰後全球超級強 權地位,藉打擊恐怖主義為由,主動出擊之單邊主義。

82 卡特於 1980 年發表,因應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表明美國將不惜使用軍事手段,反擊任何威脅美 國在中東利益的外國勢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蘇聯解體後原來屬於蘇聯架構底下的中亞地區,開始與其他地區恢復連結,

但也由於失去了俄羅斯的支持,中亞國家在外交及內政上亂象頻生,區域宗教民 族衝突不斷,該地區雖在全球地緣戰略理論佔有重要地位,但宥於現實的複雜情 況,全球國際關係關注的焦點還是在於傳統歐洲的舊大陸。911 事件後全球關注 焦點迅速聚焦於恐怖主義,尤其是以伊斯蘭教極端組織,美國對支持恐怖組織國 家或政權採取反恐戰爭的軍事打擊,矛頭尤其指向是以當初支持基地組織的阿富 汗神學士政權。911 事件後美國戰略重心開始從所謂歐洲基督教文化區移至回教 文化區,回教文化區在地理上包括中東、中亞進而延伸到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 賓等東南亞地區。基於美國 911 後以反恐為主軸的國家安全戰略,首先採取的軍 事目標就是阿富汗神學士政權。對於美國而言,用兵阿富汗實際上有其困難度,

就地理位置來看阿富汗身處內陸,用兵阿富汗後勤補給都需經由周邊國家提供支 援,且宥於俄羅斯入侵阿富汗的失敗經驗,美國基於用兵考量需要周邊國家提供 軍事外交等支援,而中亞國家歷經蘇聯瓦解後政經的頹敗,也需美國等外界政經 的援助,在內外需求兩相配合下,自始開啟了美國勢力進入中亞的序曲。

(一)阿富汗軍事行動牽動中亞地緣政治

(一)阿富汗軍事行動牽動中亞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