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後 911 時期對中共石油安全的衝擊與因應

第二節 東亞的爭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改變使美國及其他國家從國家安全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而不是以地緣利益的 狹隘視野來思考國家戰略。86新疆在中國歷史上稱為突厥為今維吾爾族部落生活 地區,該地區自清代開始便一直受到外國勢力的紛擾,在此扶植建立了許多國家 及政權,直到中共建政在新疆地區設立維吾爾族自治區,追求新疆獨立衝突仍持 續不斷,企圖建立所謂以伊斯蘭文化為主的民族國家。中共鼓勵漢人移民開發西 北地區,傳統的漢民族優越主義心態及屯墾政策,埋下了衝突的心結,主張東突 厥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的分離運動,更令中共無法容忍。在與中亞接壤的廣大地區,

中共擔心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結合,希望美軍進入中亞地區打擊恐怖主義,也可 削弱東突勢力的發展。中共藉美國反恐戰爭,取得對境內恐怖力量的解釋權,將 新疆獨立運動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藉以取得打擊疆獨運動的合理性,並切斷支 援該運動與外國勢力的外部連結。

中共為維持寬鬆的外部環境,以利經濟發展,對美國在中亞駐軍並未採取直 接對抗的策略,而是以擁有主導權之上和組織為主體,除了投注大量資源扶植該 組織,上和組織一方面排除西方力量進入,另方面不斷吸收新成員擴張勢力版圖。

中共藉區域組織內部合作,運用集體力量分散美國壓力,採取迂迴的方式,以達 成聯合俄羅斯,共同壓制美國的目的。2005 年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宣言要求 美國訂定撤出中亞的時間表,軍事上除了上合組織內部成員的軍事演習外,也與 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組織合作,擴大對地區內部恐怖主義的打擊能力。

烏克蘭危機爆發使得國際戰略格局產生變化。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皆為中國的 戰略合作夥伴,一為小麥農糧和經濟貿易供應國,另為新式武器和重工業技術來源 地,中共本難於抉擇。降至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美俄矛盾激化後,中共擔心烏克 蘭將成為美俄再次角力的區域,轉而採取支持俄羅斯的立場。俄羅斯為分擔來自歐 美的壓力,美國為鞏固與歐盟的同盟關係,使得亞太再平衡戰略部署延宕,反倒使 得俄羅斯與中國更加靠近,再次提供雙方在該地區的共同利益。

第二節 東亞的爭端

歷史上中國在軍事的發展一向著重於陸權力量,除了客觀上中國無法提供發 展海權及空權所需資本密集及技術條件外,軍事上代表陸權的地面部隊才是有效 控制的力量,但陸權需要搭配海空優勢才能獲得成功。但中共取得政權主要並非 單純軍事上的勝利,而是戰略上透過以人民戰爭的方式取得勝利。在冷戰時期兩 大集團的對抗過程中,美國利用強大的海權力量,藉由韓國、日本、台灣及菲律 賓連線,有效抑制俄羅斯及中共勢力往太平洋突破,僅留下北方鄂霍次克海及日 本海作為俄羅斯的太平洋出口。面對美國在海洋及空中的封鎖,中共海空分別採 取大規模建構潛艦及發展中長程核子飛彈的方式來突破。冷戰結束後,面對國力

86 陸中偉編,《國際戰略環境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頁 87。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引發了全球「藍色圈地運動」(Blue Enclosure),

人類對國土觀念不再侷僅限於既有的領土,海洋國土的概念產生了。所謂「海權」 洲再平衡戰略(Asia Pivot)。東亞地區油氣資源雖無法與恐怖主義掛勾,但透過 定義恐怖主義國家,美國企圖營造該地區軍事行動的基礎。東亞地區現今尚未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際上卻是中美背後的較勁,在東亞區域中共的石油戰略是服務於整體安全戰略架 構下;美國透過日韓駐軍及對台支持制衡中共,而中共則利用北韓作為突破。

一、從對抗競爭到共同發展-東北亞經濟圈

軍事對抗競爭的思維已隨著冷戰結束,改以經濟共同發展取而代之。最早提 出「東北亞經濟圈」概念緣起於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學界,所謂「東北亞經濟圈」

地理上大概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及日本。上述地區經濟區 塊往昔主要是採取向外部發展,如中國東北地區主要是透過山海關與華北經濟區 連接,日韓主要是採取東向或南向的外貿發展模式,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北韓經濟 發展則是受限於地形及制度開發程度有限。當時主要著眼於當時日本優勢的經濟 力量,以日本為中心視俄羅斯及中共為日本的原料及銷售市場,但近年來隨著中 共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成長,尤其是中俄兩國的邊境貿易大幅成長,使得東北 亞經濟圈逐漸發酵成形,隨者中日國力消長,現在所謂「東北亞經濟圈」內涵已 非昔日所述。東北亞經濟圈不僅滿足單一國家市場或市場規模,藉由分別發展中 俄東北及遠東地區產生磁吸效應,扭轉日韓東向及南向經貿路徑,企圖開創一個 跨區域的經濟體。俄羅斯遠東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透過充分利用俄羅斯 的油氣資源,不但能為油源日漸枯竭的東北石油工業注入活水外,更能提供東北 地區進一步發展成東北亞經濟圈的基礎,在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上不但能分散石油 來源及管道,更是實現大陸作為歐亞能源陸橋戰略的核心步驟。

圖 4-4 東北亞經濟圈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tupian.baike.com/doc

(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

俄羅斯領土幅員廣大,廣大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雖富含林、礦業等各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雙方的默契都尚未建立,中共對北韓的影響力也不若過往,容易誤判情勢導 致衝突。

2. 核子戰略武器與恐怖主義,冷戰時期駐韓美軍曾針對北韓部署核子武器,導 致北韓傾向發展核子戰略武器能力,作為反制的國家安全戰略,同時核子武 器本身的威脅性也是提供「戰爭邊緣戰略」成功的要件。現階段反制彈道飛 彈在技術上有其限制,核子彈頭的毀滅性提供足夠的威脅感,北韓透過彈道 飛彈試射及核設施試驗作為成功施行戰爭邊緣戰略的保證。冷戰結束後,美 國撤除了全球大部分包括朝鮮半島的戰略核子飛彈,朝鮮半島局勢趨緩。但 小布希政府對北韓改採強硬態度,並藉反恐戰爭重行全球戰略部署,將北韓、

伊朗、伊拉克列為邪惡國家。美國入侵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的軍事行動,加 深了北韓對美國採取軍事打擊的擔憂,更加速北韓在核子武器上發展的決心。

北韓發動戰爭邊緣戰略採取的手段及時機雖難以預測,挑釁的對象與目標也 不固定。2009 年試射導彈穿越日本領空,日本愛國者 3 型飛彈無力攔截,凸 顯日本空防能力的弱點。2010 年先後發動攻擊擊沉韓國天安艦,砲擊延坪島 駐軍造成軍民傷亡,其中後者攻擊目標不為軍事設施,國際社會交相指責北 韓作為幾與國家恐怖主義無異。但金正日時期仍有固定模式或默契作為依循。

直到 2012 年金正恩掌權後,金正恩為求鞏固勢力,對內排除異己樹立權威,

對外頻頻發動衝突凝聚向心。衡諸金正恩掌權後的諸多事件,中共事先無法 預知,事後態度也顯露出中共對北韓影響力已不若往昔。

東北亞國際關係千縷萬端,錯綜複雜,中共在此地區石油資源要與日本、印 度競爭,軍事上要與美國勢力對抗,戰略上又要建立東北亞經濟圈。北韓金正恩 政權屢次製造戰爭衝突的冒進作法,欠缺宏觀的整體戰略考量,後果超出北韓與 中共預期。某種程度上,破壞了中共企圖營造的東北亞秩序,但中共又需要北韓 扮演馬前卒角色牽制日本,支援與美國相對抗,以便在該地區發揮影響力,北韓 也無法脫離中共的支持,兩者唇齒相依。北韓作為雙重角色為中共從事鬥爭與建 設,建設東北亞經濟圈戰略目標仍未改變,只是先後次序略有調整。

二、東亞海權的爭奪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促使世界各國加速對海權的重視,對海權的認識也由 傳統的海洋權力,擴張到海洋權利領域。1996 年中共批准公約後不久遂頒訂《全 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作為指導大陸海洋經濟發展的藍圖,並提出「海洋 強國」的戰略目標,追求「擁有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綜合海上力量,

並能通過運用其海上優勢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表明「堅持海洋經濟 發展與國防建設統籌兼顧,保證國防安全」,強調海軍是海洋發展之保障力量,

而海洋發展則是支援海軍增強戰力的資源。

進入 21 世紀無論是政治或經濟,國際局勢重心已由大西洋轉至太平洋兩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而隨著中共國力不斷成長,中共勢力將無法滿足於既有範圍,廣大的海洋自然便 成為下階段發展方向,將無法避免地要與彼岸的美國產生接觸,而美國仍然援用 冷戰時期作法,企圖透過第一島鏈限制中共勢力突破太平洋。冷戰後美國已鞏固 歐亞大陸的兩翼,911 事件後又藉反恐戰爭進入歐亞大陸心臟地區,破壞中共發 展陸權地益以保障石油安全戰略企圖,此舉加速中共改採以發展海軍力量,提供 既有海上運輸線軍事保障,同時也在第一島鏈封鎖線上找尋進入太平洋地區的突 破口。中共可採取往南海及東海突破,南海週邊雖無強鄰且多為開發中國家,但

而隨著中共國力不斷成長,中共勢力將無法滿足於既有範圍,廣大的海洋自然便 成為下階段發展方向,將無法避免地要與彼岸的美國產生接觸,而美國仍然援用 冷戰時期作法,企圖透過第一島鏈限制中共勢力突破太平洋。冷戰後美國已鞏固 歐亞大陸的兩翼,911 事件後又藉反恐戰爭進入歐亞大陸心臟地區,破壞中共發 展陸權地益以保障石油安全戰略企圖,此舉加速中共改採以發展海軍力量,提供 既有海上運輸線軍事保障,同時也在第一島鏈封鎖線上找尋進入太平洋地區的突 破口。中共可採取往南海及東海突破,南海週邊雖無強鄰且多為開發中國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