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化觀點下的石油安全戰略

第五章 結 論

第二節 全球化觀點下的石油安全戰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行動可能因防禦的力量遭分散而獲致成功。「海水」是一道制止海洋兩岸雙方武 裝衝突的天然力量,水體愈大提供的阻力愈強,它甚至可阻礙「全球霸權」(global hegemony)的出現。由此來看,中美兩國受到太平洋的阻隔,在理論上,縱使雙 方的矛盾衝突已升高,都將因為考慮到海洋對軍事行動的困難,而仍致力尋求外 交途徑解決。因此可知兩強發生正面軍事衝突的機率,受到海水制止力因素影響 而大幅減低。

中共綜合國力隨著經濟發展而增長,逐漸成為經濟強權後,其利益也將隨之 改變,影響中共對國際權力分配現況的看法。在權力移轉的過程中,與原有主導 體系的強權自然會出現緊張的局勢。但宥於軍事衝突客觀條件限制,雙方還是採 取經濟上交往與軍事上圍堵的兩手策略,未來發展則取決於中共視石油在其安全 戰略中的屬性而決定競和態度。

第二節 全球化觀點下的石油安全戰略

一、石油的現代意義

隨著科技及文化的發展,石油在人類文明的價值也隨之改變,從剛開始作為 取代燈油的物質,進到內燃機的燃料;新材料的發明更使得塑化工業成為戰後高 速發展的新興工業。而石油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開始發展成軍需物資的戰略性 意義,石油禁運使得它戰略性物資的個性更加鮮明,但石油也需透過商業市場上 的交換,供需失衡造成的價格波動,提供可觀的商業利益空間,使得石油除了戰 略性物質的意義外,另外還有具有商品的特質。

(一)國際組織與石油

自 OPEC 成立與中東石油資源國有化完成,越來越多的石油資源,集中在少 數中東國家,也使得西方石油進口國家開始對中東國家產生高度倚賴。1976 年 OPEC 為了報復以阿戰爭中協助以色列的美國及荷蘭,決定對上述兩國實施石油 禁運導致石油危機。石油危機重創了西方國家經濟,驟然結束了戰後嬰兒潮的黃 今年代,也使得世界各國意識到,對石油的高度依賴對國家安全所造成的脆弱影 響。在美國的推動下,西方各國決定透過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實現能源來源多元 化、進行長期能源領域合作等,最後促成國際能源安全組織-國際能源總署(IEA)

的成立,作為協調各國能源政策及行動的機構。IEA 的成立目的在於透過國際協 調合作,建立國際能源安全體系,降低西方國家對中東石油的倚賴及 OPEC 對石 油市場的影響力。歷經後續的國際低油價時期及數次石油危機,都充分顯示國際 合作對石油市場的穩定作用,有效降低了石油危機帶來的安全衝擊。

現今大陸雖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未全面參與任何一個全球性的 能源石油組織,也未意識到應積極地參與國際能源治理,在全球石油能源治理缺 席與中共作為石油消費大國的地位完全失衡。無論在雙邊關係或多邊合作,在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油領域中共雖與世界主要國家或經濟體都展開對話或合作,但還是缺少一個真正 能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能源政策的國際建制。現階段中共尚無法達到 IEA 要求會 員國需具有 90 天的戰略儲備始得申請加入的條件,其他的能源論壇或會議,則 多屬於鬆散的對話交流平台。中共雖在聯合國擁有常任理事國優勢,但在聯合國 框架下主要從事能源專門機構的僅有國際原子能組織(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而該機構的主要工作在於核能並非石油能源領域。在達到能源 安全領域的各項行動中,由於各方既得利益不同,何者為“最佳”方案是難以達 到共識的,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下,各國必須依據國情差異,採取集體行動 或集體協議才能竟全功,中共是全球經濟發展與石油市場穩定的最大關係利益國 之一,中共面臨的困境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中共不應自外於國際能源治 理,投注過多資源在高階政治領域的對抗,單靠單一國家或領域的努力,是不足 以應對自身面臨的挑戰。

(二)全球化發展

石油的供需需要透過市場交換,而市場價格則是對石油安全最立即的指標。

油價本質取決於供需,上世紀 80 年代後由於之前的高油價導致全球需求漸少及 生產過剩,產油國及 OPEC 競相爭奪全球產油配額而大幅增產,造成油價大幅下 跌。低油價的環境使得全球經濟濟快速發展,間接促使冷戰結束,再加上由英國 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代表的經濟自由化浪潮,也影響到各國能源產業,國家將注意 力轉為提昇石油市場效率的改革,政府部門紛紛放鬆對能源產業的控制,石油跨 國公司開始兼併並或重組。另外低油價也造成小汽車的普及,交通運輸成為石油 主要消耗部份。駕車出遊與冬季取暖使得石油需求的季節差異大幅增加,石油消 費與經濟成長甚至與天候因素相關性愈來愈強。石油價格已無法由產油國家透過 行政片面決定,而漸漸被市場價格所取代。石油期貨市場出現,將石油市場與金 融市場結合,大量的資金湧入國際石油貿易,石油市場充斥著許多投機行為,更 增加了石油市場的不確定性。任何一筆石油市場金融交易,都足以影響敏感的市 場價格,國際油價不再僅取決於供需雙方的平衡,還有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心 理因素。因此“波動”成為石油市場的基本屬性,任何企圖讓石油市場保持絕對 平穩的努力都是徒勞,關鍵在於保障石油供應安全,避免油價在短期間的大幅變 動。

在原有的金融市場自由化基礎上,運輸工具與通訊的發達更加速了石油市場 的全球化。國際石油市場已成全球性的公共財,而石油安全也不僅限於任何單一 國家的任務,全球無論哪一個國家,都無法自外於國際石油市場來保障自己的能 源安全。經濟市場力量使得石油生產及消費國都體會到,它們需要倚賴穩定且具 效率的國際石油市場來維持彼此的能源安全。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的結合越來越 緊密,全球石油貿易的交易金額,遠大於其他任何貿易項目。石油交易已不再只 是單純的依照買賣雙方合約付款取貨,而是透過金融市場來完成,在交易市場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買方購買的目的也不再僅是實際使用,而是出於套利的目的,市場價格不只是反 應供需的指標,還包含許多無法預測及衡量的經濟金融變數。石油貿易並非出自 真實的使用需求,而是作為投資標的,現實的需求當然受到供需因素的影響,但 投資標的不同,它是建立在獲利預期與信心上,供需因素僅作為一項重要參考指 標而已。任何因素都將影響到敏感的石油市場,這些因素可概分為直接影響供需 雙方的基本面因素及其他影響油價的非基本面因素,附加各種資訊真偽難辨,在 眾多因素交相參雜制約影響下,當今石油價格已完全脫離傳統以經濟學邊際成本 概念決定的所謂真正的石油價格了。

二、安全的本質

石油安全涉及三個主要目標:提供穩定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所需、石油供給 不會中斷及合理可負擔的石油價格,建立在一致性(consistent)、可靠性(reliabl e)及合理性(reasonable)上。而安全感來自於個人或群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或 情感投射,出於對認知目標的滿足程度,無論認知目標設定是否客觀合理。

對安全的反義詞就是不安全或風險,這種觀念反映在中共石油安全領域大致 可分為現實上的與認知上兩部分,現實上的不安全包括結構性與體制上的問題,

而認知部分則是體現於石油的一致性、可靠性及合理性。中共整體能源組成與石 油儲量都顯示,中共是個缺少自有石油資源的國家,當國內石油無法滿足不斷增 加的需求時,伴隨而來的就是對進口石油依賴程度的提高,激發對石油認知上的 危機感,無論是在石油供應的一致性、可靠性與合理性上,都形成對石油安全上 的威脅。一致性、可靠性及合理性為中共石油安全概念主要內涵,也強化了對供 應中斷的恐懼,形成認知上對石油安全的不安。大致上看,驅動中共石油安全戰 略及政策的主要內在動力因素及目標,都是出於保障認知上的石油安全。但這種 所謂認知上的不安,是否被過於放大或流於集體的恐慌與迷思?種種觀點看法如:

中共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卻對訂價毫無議價權或影響力;國際石油秩序 是由西方勢力所主導控制…等,對國際石油問題缺乏整體認識,許多事物間彼此 的關聯性被強賦曲解為因果性,過分放大認知性的風險卻忽略了現實上的不穩定 因素。國際間對安全概念的探討已汗牛充棟,透過各種學派研究的開展與集體安 全組織的實際運作,集體安全機制已成為維繫當今國際體系的穩定力量,小國勢 必需要透過集體安全概念或組織才能維繫穩定的生存空間,任何小國企圖利用自 身力量獨自對抗風險,不僅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甚至會危及自身國家安全,就現 實上看來,在國際石油安全領域中共就是小國。而在現實上的不安全,中共似乎 採取「理解」態度來相應,相較於受認知上驅動的安全戰略,在能源、產業結構

中共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卻對訂價毫無議價權或影響力;國際石油秩序 是由西方勢力所主導控制…等,對國際石油問題缺乏整體認識,許多事物間彼此 的關聯性被強賦曲解為因果性,過分放大認知性的風險卻忽略了現實上的不穩定 因素。國際間對安全概念的探討已汗牛充棟,透過各種學派研究的開展與集體安 全組織的實際運作,集體安全機制已成為維繫當今國際體系的穩定力量,小國勢 必需要透過集體安全概念或組織才能維繫穩定的生存空間,任何小國企圖利用自 身力量獨自對抗風險,不僅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甚至會危及自身國家安全,就現 實上看來,在國際石油安全領域中共就是小國。而在現實上的不安全,中共似乎 採取「理解」態度來相應,相較於受認知上驅動的安全戰略,在能源、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