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共石油安全局勢

第一節 國際石油現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中共石油安全局勢

自從 1776 年英人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機,解決了動力的問題,促成 了工業革命,而當時是以煤炭作為主要的燃料。十九世紀後期,隨者內燃機的改 良及石油工業的興起,石油及其提煉出來的產品成為新的動力來源,二十世紀初 期,經過兩次大戰驅動的武器文明,石油完全取代了煤炭的地位。

石油產地由於地質條件及構造的因素,世界石油的儲藏地區分布極不平均,

2013 年全球探明總量為 16,879 億桶,依序是中東 47.9%,中南美洲 19.5%,歐 洲及歐亞大陸 8.8%,非洲 7.7%,北美洲 13.6%及亞太地區 2.5%。10從上述數 字來看,石油資源相對集中在中東地區。從消費量來看,就 2013 年全球石油消 費量 4185.1 百萬噸,亞太地區占 33.8%,北美洲 24.5%,歐洲及歐亞大陸 21%,

中東 9.2%,中南美 7.4%及非洲 4.1%,11石油主要消費地區也呈集中現象。這 種原料與市場在地理上的乖離,是全球石油議題的主要背景之一。

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石油的價值從英國海軍棄煤炭改用燃油-較佳 的燃料原料開始,至此初步具有戰略物資的意義,石油與國家安全議題關聯性也 漸漸展現,隨後如日軍入侵東南亞及德國的合成汽油都與石油相關。二次世界大 戰後,帝國主義式微,民族主義興起,原來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紛紛獨立,這些戰 後新興國家擁有豐富石油資源,將原來掌握在跨國公司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自 此西方殖民國家失去了對石油資源的直接控制權。

1956 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及 1973 年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禁運,對全球國際關 係及經濟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石油遂成為全球隨時關注的重要戰略物資。

第一節 國際石油現況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象徵冷戰結束,在戈巴契夫領導的蘇聯拒絕干預介 入下,東歐各國相繼發生大規模群眾示威,共黨政權紛紛垮台;隨者 1990 年德 國的統一,歐洲也結束了分裂局面。而蘇聯也在內外交迫下,使得原有的國際關 係產生劇變,在史達林原始戰略指導下,環繞俄國作為緩衝國家的前蘇聯加盟國 家紛紛獨立,並在其週邊產生許多權力真空地區,伊拉克趁此時機入侵科威特,

企圖控制中東的石油礦藏。西方國家對此採取十分快速及果斷反應,由美國為首 與英、法組成同盟,以軍事力量干預,將伊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並未順勢佔領

10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6

11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伊拉克,也沒推翻海珊政府。波灣戰爭結束後,蘇聯便正式宣告解體,旗下共和 國紛紛獨立,冷戰正式結束國際情勢進入了後冷戰時期。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攻擊,各國意識到恐怖活動已經對既 有的國際體系造成威脅,美國總統小布希透過反恐戰爭,與各國合作採取傳統與 非傳統手段,對其面對恐怖威脅主動採取打擊行動。這些事件發生的空間環境,

絕大部分都環繞在中東-現今石油蘊藏量,生產量最豐富的地區。2003 年美國 小布希總統藉打擊恐怖主義之名,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推翻海珊政權,控制 了伊拉克,將勢力深入了中東地區,同時與阿富汗對伊朗採取包圍態勢,使得世 界石油消費市場與資源地區關係產生劇烈變動。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12也意 圖重新取得國際油價的主導權;俄羅斯不但靠能源再次崛起,對前蘇聯勢力範圍 下的中亞地區,也是動作頻頻。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已經到非常白熱化的地 步,無論是現有的油氣資源區域,如美、英等西方國家軍事介入利比亞,或是具 有潛力的地區,如以中共與美國戰略對抗為背景的南海爭議等。軍事、外交衝突 一觸即發,這些都成為區域甚至國際和平安全的極大威脅。

前面提到石油產地與主要消費地區的乖離,導致對石油爭奪加劇。石油資源 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約佔全球 47.9%,而石油消費量與經濟發展程度有極大的 關聯性。亞太地區、北美及歐洲,上述三者經濟發達地區加起來佔全球石油消費 量八成以上,為維持社會持續發展進步,石油在政治、經濟、軍事與戰略上,具 有絕對重要的地位。也正如此,各石油進口國家紛紛加強關於石油相關戰略佈局,

搶佔石油地緣戰略要點,同時加強與產油國家發展合作,均使得各相關石油地緣 競爭變得十分激烈。

一、國際石油能源發展

就國際體系而言,國際石油能源發展隨者國際形勢變化、傳統石油國家政 治穩定度及其對外關係、新興產油國家或地區的興起及大國間彼此的競合而有所 轉變。美國為維持其強勢地位,藉反恐戰爭以外交、軍事等作為,圍繞著全球石 油資源重行戰略佈署;蘇聯解體後一時頹傾的俄羅斯,也藉著石油資源出口,提 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OPEC 透過積極擴大與亞、非洲的合作,企圖奪回在國際 石油市場定價上的主導權;亞、非洲等新興油源的發現與預期發展,不但成為各 石油進口國家分散油源的目標,同時也成為各大國彼此角力博奕的地區,埋下了 衝突的種子。隨者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石油的消費量也隨之快速增加,為維持持 續發展,各國政府對石油安全的擔憂及後續作為,也不斷衝擊既有的國際關係。

12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簡稱 OPEC)1960 年由伊 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創始成立,目的為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 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維護其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現有 12 個會員國。

13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9.

14 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45。

15 舒先林,〈美國“大中東計畫”中的石油因素〉,《阿拉伯世界》第 1 期(2005 年 4 月),頁 146。

16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6.

17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 IEA ) 1974 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立,核 心任務在於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18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 p.10.

19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0.

20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8.

21 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47。

22 儲採比為當年開採量與剩餘儲量的比率,指在探明儲量不變的情形下,以當前的開採數量還 可以開採的年數,用以反應資源運用情況的指標。

23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區,投資金額遠遠超過俄羅斯及中亞裏海地區。西非油田除了地理位置優越外,

非洲原油含硫量低,易於提煉生產,非常適合生產為燃油,也成為石油進口國家 分散油源的重要區域。同時非洲國家對於外資採取開放態度,鼓勵外國企業直接 投資,這些都造就了近年來非洲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的現象。

南海被世界公認為具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地區,美國海洋學專家認為,南沙西 南一直到沙勞越的廣大海區,是亞洲大陸架三個最大的五油區之一。曾母暗沙面 積約有 30 萬平方公里,其石油地質資源為 137~177 億噸。24然而該地區週邊國 家各自宣稱領海範圍,搶佔海礁島嶼,企圖擴大勢力範圍。

南海海域不但是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連接海域,同時也是歐洲與中東通往東亞 及日韓的必經水域,在世界 16 個咽喉要道,此區域便佔了三個。大陸關注此海 域除了所謂麻六甲困境外,更著眼於海底潛在的石油資源。日本更將此水道視為 生命線,於 1999 年通過《週邊事態法》,為日本自衛隊軍事介入提供法理依據。

美國自撤出非菲律賓後,該地區雖然一時產生權力真空,但隨者 911 事件後,該 地區的恐怖活動結合海事犯罪,讓美國開始重新調整對東南亞地區的戰略思考,

歐巴馬總統上台後,美國正式宣告重回東南亞。由於南海的石油資源尚未具體出 現,現階段對南海議題,美國主要著眼點在於海線交通安全的維護25

南海雖為大陸或台灣宣稱為固有疆域並在島礁上建立軍事設施,實際上該地 區領海邊界爭議始終沒有停歇,現在又隱含豐富石油資源,地緣價值已不可同日 而語。該地區週邊國家國力雖無法與中共抗衡,然而現階段中共海軍也缺乏有效 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中共企圖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換取海上軍事力量 的發展時間,然而最近有關南海爭議日益頻繁激烈的狀況來看,似乎也看到美國 勢力在週邊國家背後運作的痕跡。

(五)來自消費與國力同步成長的威脅

經濟成長與石油消費量有著同步正向的關係,2000 年以來全球經濟快速成 長,其中來自亞洲地區的成長最為突出,伴隨著經濟成長帶動亞洲地區的石油消 費量自 2001 年的 27.7%增至 2013 年佔全球 33.8%,26而經濟成長也將帶動國力 成長,國家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自然趨動了對維繫經濟持續成長戰略物資-

石油資源的爭奪。一般咸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為亞洲提供了主要 的成長動能,中國的影響另有專章討論,但亞洲市場另外還有一個常被人忽略的 國家-印度,與中國有著類似的發展過程及潛力。印度也是一個本身石油蘊藏量 偏低,而消費量快速增長的國家,因此對石油供給安全的需求也同樣殷切,印度

24 倪建民編,《國家能源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51。

25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與亞太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7 年),頁 141。

26 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 p.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在地理上貼近中東,不像中共、日韓共同面臨麻六甲海峽困境,同時也積極採取 能源外交的方式,與各產油地緣國家合作。印度 1998 年核試驗雖遭到美國的制 裁,但利用美國在反恐與地區事務的戰略需求,使得美國“默許”印度擁有核子 設施。這些經濟快速成長的新興國家,在石油安全的需求下,紛紛運用國家自身

在地理上貼近中東,不像中共、日韓共同面臨麻六甲海峽困境,同時也積極採取 能源外交的方式,與各產油地緣國家合作。印度 1998 年核試驗雖遭到美國的制 裁,但利用美國在反恐與地區事務的戰略需求,使得美國“默許”印度擁有核子 設施。這些經濟快速成長的新興國家,在石油安全的需求下,紛紛運用國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