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一下第二次期中考國文科題庫3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一下第二次期中考國文科題庫30"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八課

14

2

第壹部分:選擇題(共 69 分)

一、單選題(每題 2 分) ( A ) 1. 下列「 」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隳」肝瀝膽/不「墮」聰明 (B)因「噎」廢食 /哭聲幽「咽」 (C)「怏」怏不樂/「泱」泱大國 (D)灰影「幢」幢/「憧」憬未來 (A)ㄏㄨㄟ。隳肝瀝膽:比喻坦誠相待,忠貞不二/ㄏㄨㄟ。不墮聰明:指不荒廢聰明資質之意 (B)一ㄝ。 因噎廢食:因為怕噎著,而不吃東西。比喻為了某種小問題怕再出錯,而把要緊的事擱下不做/一ㄝˋ。 幽咽:指低微的哭聲 (C)ㄧㄤˋ。泱泱不樂:指不滿意、不快樂的樣子/ㄧㄤ。泱泱大國:稱讚國力強大 的國家,懷有寬大的氣度與良好的風範 (D)ㄔㄨㄤˊ。幢幢:指搖曳不定的樣子/ㄔㄨㄥ。憧憬:嚮往。 ( C ) 2.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若夫銀鉤鐵畫,「固」屬難窺/與其不遜 也,寧「固」 (B)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C)持家 「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D)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 書「謝」不能/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A)本來/簡陋、寒傖。《論語‧述而》 (B)隨便/模糊不可辨認的樣子。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C)只。 後者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 (D)推辭/詢問。漢樂府〈陌上桑〉。 ( B ) 3.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此時,天色還未大亮,在曉景朦籠中,市上人聲,早就 沸騰,使人愈感到「年華垂盡,人生傾刻」的悵惘 (B)路愈往上愈坎坷,呈之字形一再轉折, 沿鬆脆的石壁而上。我儘量調整呼吸,配合著放下每一個斟酌過的步伐 (C)若一至新春,萬事 停辦了,更沒有做工的機會,所以須積蓄些新春半個月的食糧,得參的心裡,因此就分外煩腦而 恐遑了 (D)當我手腳並用地爬過最後一段顫畏畏破碎裸露的急升危凌,終於登頂後,我就看到 那場我從未見識過的高山風雲激烈壯闊的展覽了 (A)籠→朧。傾→頃 (C)腦→惱。遑→惶 (D)畏畏→巍巍。凌→稜。 ( C ) 4. 日治時期臺灣歌謠經常反映社會生活的形貌,下列敘述,符合甲、乙文中觀點的是: 甲、憲兵出門戴紅帽/肩頭揹銃手舉刀/若有歹人即來報/銀票澤山免驚無 (〈憲兵〉) 乙、杏仁茶/杏仁茶/見著警察叩叩爬;盃仔摃破四五個/警察掠來警察衙;雙腳企齊齊/大人 啊/後擺不敢賣 (〈杏仁茶〉) (A)甲文的「澤山」意指豐富的意思;乙文的「大人」指的是當時的臺灣總督 (B)甲文寫憲兵的 胡作非為,批評憲兵未能保護百姓的安全,反而收賄的惡行 (C)乙文透過不敢再兜售杏仁茶, 透露執法的嚴格,以及底層民眾艱辛的生活 (D)甲、乙二文同樣反映出臺灣人民遭逢的苦難, 並強調堅定不屈的抗暴意志 (A)乙文「大人」指的是「警察」 (B)甲文寫為整頓治安而鼓勵檢舉,非寫憲兵受賄 (D)甲文寫整肅治 安、鼓勵檢舉;乙文寫臺灣人民的苦難,但未著墨抗暴意志。 ( D ) 5. 依據賴和〈一桿「稱仔」〉一文,對於「稱仔」、「金花」在文中的象徵意義,說明最符合文意的 是: (A)「稱仔」是買賣東西時衡量重量的標準,可以視為客觀、評估個人財力的象徵 (B) 「稱仔」是法律的象徵,稱仔被巡警折斷而丟棄,象徵法律的明確性遭到破壞 (C)「金花」是 秦得參的兄嫂借他典當為資本,秦得參夫妻念念不忘要贖回,金花代表著人情壓力 (D)「金 花」和「稱仔」對照,刻劃臺灣人的善良純樸,無須受到法的束縛,體現有情有義的民風 (A)「稱仔」是買賣東西衡量重量的標準,可以視為公正、客觀的象徵 (B)「稱仔」是法律的象徵,稱仔被 巡警折斷而丟棄,則是象徵法律的公正性遭到破壞 (C)「金花」是秦得參妻子的兄嫂借他典當為資本, 「金花」代表著情義與信用 (D)體現有情有義的民風及堅守信用的美德。 ( A ) 6. 下文取自陳列〈玉山去來〉。依據文意,甲至丁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我逐漸察覺到,自己似乎愈來愈期待著要在每次的山野漫遊中,在某個時刻,通過高山世界 那種亙絕千里的恢宏大氣勢 甲、通過周遭或恆久或瞬息生滅的形色聲氣和律動,去和什麼東西連結起來 乙、然而,經過了一長段時日之後,玉山頂所有的那些經歷,在記憶中其實有一部分卻已混淆起 來 丙、譬如土地,譬如時間,等等。我是已體會到了我可以為之歡欣的某些什麼,但我仍貪婪的希 望能確切地把握得更多 丁、某些個別的興奮心情雖還在,但印象中所有的那些或美麗或偉大的色彩和聲音,形狀和氣 質,所有的那些我曾有過的感動或震撼,領會或省悟最終都混合成單純的某些繫念和啟示留 存在心底裡。 (A)甲丙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由首段句末的「通過……」,判斷連接的第一句,(甲)較(丁)適合。由末句提及「留存」,判斷連接的第四 句,(丁)較適合。因為(丁)句已「混合成單純的某些繫念和啟示」,故其後不宜接(乙)。(乙)句提及的「混 淆」與(甲)句的「連結」不可相承,故正確答案是(A)。 ( A ) 7. 下列文字出自陳列〈玉山去來〉一文,文意詮釋最恰當的是: 這個早晨,似乎仍是地球上的第一個早晨,永遠以不同的方式和樣貌出現的高山世界的早 晨。當旭日昇起,在澄淨的蒼穹下,臺灣五大山脈中,除了東部的海岸山脈之外,許多名山大 嶽,此時都濃縮在我四顧近觀遠眺的眼底,所有的那些或伸展連綿或曲扭褶疊的嶺脈,或雄奇或 秀麗的峰巒,深谷和草原,斷崖和崩塌坡,都在閃著寒氣,變動著光影,氣象萬千,整個的形象 卻又碩大壯闊,神色則一般地寧靜無比。這個時候,光和風雲,以及其他什麼時候的雨雪雷電, 都瞬息萬變地在這個山間世界裡作用嬉戲,讓山分分秒秒地改變著它的形色與氣質。然而就在那 捉摸不定的特性裡,透露的卻又是巨大無朋,如如不動的永恆的東西,讓人得到鼓舞與啟示的東 西,例如美或者氣勢,動與靜的對立與和諧,生機與神靈。 (A)「似乎仍是地球上的第一個早晨」:高山永遠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大自然也亙古不變維持運 轉,故言第一個早晨 (B)「除了東部的海岸山脈之外,許多名山大嶽,此時都濃縮在我四顧近 觀遠眺的眼底」:凸顯東部海岸山脈的高聳 (C)「所有的那些或伸展連綿或曲扭褶疊的嶺脈,或 雄奇或秀麗的峰巒」:用四個「或」字,強調山頂陰晴變化之莫測 (D)「透露的卻又是巨大無 朋,如如不動的永恆的東西」:反思生命歷程中的榮與辱,表現出豁達、自在的生命感受 (B)凸顯玉山的高 (C)連用四個「或」字凸顯在玉山上所見景物的繽紛 (D)體會山的變與不變,儘管景色 變化,但自然的存在亙古不變。文末則隱約顯示對大自然的敬愛與謙遜。 ( C ) 8. 下列文字引自賴和〈一桿「稱仔」〉,對於文意的解析,最不恰當的是: 得參的母親,在他二十一歲那年,得了一個男孫子,以後臉上已見時現著笑容,可是亦已衰 老了。她心裡的欣慰,使她責任心亦漸放下,因為做母親的義務,經已克盡了。但二十年來的勞 苦,使她有限的肉體,再不能支持。亦因責任觀念已弛,精神失了緊張,病魔遂乘虛侵入,病 臥幾天,她面上現著十分滿足、快樂的樣子歸到天國去了。這時得參的後父,和他只存了名義上 的關係,況他母已死,就各不相干了。 可憐的得參,他的幸福,已和他慈愛的母親,一併失去。 (A)文中的「弛」字,由放鬆弓弦之義引申為「鬆懈」,此處指「責任已經完成」 (B)秦得參的

(2)

母親在老來得孫之後,滿足地離逝,但同時也帶走了秦得參的幸福 (C)秦得參的母親「精神失 了緊張」,指秦母長久扶持家計積勞成疾,精神狀態不佳 (D)畫底線處的文句,可說為秦得參日 後的悲慘遭遇設下伏筆 (C)依文意,秦得參的母親「責任觀念已弛,精神失了緊張」,指秦得參已經結婚娶妻生子,秦母扶持家計 的責任已了。 ( D ) 9. 以下為黃庭堅〈寄黃幾復〉一詩的前二聯,關於詩意的解析,恰當的是: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A)「我居北海君南海」,以時間起筆,寫分隔兩地,長久的思念 (B)「寄雁傳書」,以雁喻為書 信,酬謝信差為作者捎來友人消息 (C)「桃李春風」,寫別離後的漂泊;「江湖夜雨」,寫仕途的 得意 (D)「一杯酒」,寫歡樂的短暫即逝;「十年燈」,寫久別後的悵然 (A)首句以空間起筆,寫兩人分隔南北,音信難通,傳達對於友人的思念 (B)次句將雁人性化,言路途遙遠 而無法送信,使「雁足傳書」陳舊典故更為鮮活 (C)後二句中,「桃李春風」寫昔日的歡聚;「江湖夜雨」 寫別後的漂泊。 ( C ) 10. 黃庭堅〈寄黃幾復〉中「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二句,全由名詞組成,堆疊出形 象,留予讀者想像空間。下列詩句,沒有運用此種句法的是: (A)鳥聲梅店雨,野色柳橋春 (B)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C)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D)樓船夜雪瓜洲渡,鐵 馬秋風大散關 (A)歐陽脩〈過張至祕校莊〉。語譯:在雨中,聽見了鳥鳴,看見了梅樹與店舖;野色中,有柳樹、小橋, 一片春意盎然 (B)溫庭筠〈商山早行〉。語譯:雞啼嘹亮,茅草店沐浴在曉月的餘輝下,足跡凌亂,木板 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C)「隔」、「遙」為動詞。杜甫〈野望〉。語譯:國內發生戰亂,我與幾位兄弟分隔 各在一方,我一個人涕淚沾滿衣裳,漂泊在天涯海角 (D)陸游〈書憤〉。語譯:想當年那大雪紛飛的夜 裡,我們高大的戰船在瓜洲渡口擊退金兵,蕭瑟秋風中,駕著披有鐵甲的戰馬戍守大散關,阻擋敵人入 侵。 ( B ) 11. 下列甲、乙二段文字均引自錢鍾書《談藝錄》一書,依據其觀點判斷,最可能是「唐詩」的是: 甲、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 乙、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A)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B)江雨霏霏江草 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C)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 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D)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 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A)此詩為宋詩,藉由登臨廬山,闡發想認識事物的全貌,必須先拋開我執,以不同面向來看待之意。蘇軾 〈題西林壁〉。語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是連綿橫長的山嶺與高聳的山峰。從各個不同位置看廬山,所 見景物也各不相同。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人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所局限 (B)此為 唐詩,詩中懷古傷今,表達無奈之情。韋莊〈金陵圖〉。語譯:江上細雨霏霏,江邊青草生長得整齊、挺 拔,六朝事蹟已經如夢一場,如今這裡只有鳥兒獨自啼叫。臺城的柳樹看起來最是無情感,仍舊像是煙霧 般籠罩在這十里長堤之上 (C)此為宋詩,以舟為喻,強調讀書做學問必須下足功夫,方能融會貫通、水到 渠成。朱熹〈觀書有感〉之二。語譯:昨天晚上江中春水高漲,使得水面上的戰船宛如一根羽毛一樣輕 盈,之前水少的時候,花費多大的力量也難以移動戰船,如今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河中運行了 (D)此為宋 詩,全詩借景喻理,以方塘作喻,表達讀書的感受。朱熹〈觀書有感〉之一。語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 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 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 D ) 12. 下列文字均出自張李德和〈畫菊自序〉,各句文意闡釋最恰當的是: (A)「咳唾珠玉,謫仙闢詩 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以詩人李白、作曲家蔡琰為例,說明長期以來男性較女 性更能擇其所好、有所成就 (B)「若夫銀鉤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透露自己 能力的限制,在專精書法後,想進一步鑽研繪畫藝術時,發現繪畫比書法更不容易 (C)「竊慕 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說明模仿管道昇及陶淵明的畫風, 是作者在畫菊初階時,自我學習的一種方式 (D)「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 千人共仰」:作者期許自己的畫作,能盡現菊花的姿態之美,同時展現其傲霜節操,以讓人欣賞 景仰 (A)此句以詩人李白、作曲家蔡琰為例,說明性別不同卻能擇所好、有成就 (B)此句說明想要專精書、畫藝 術並不容易 (C)此句說明仰慕前賢是作者畫菊的動力。 ( D ) 13. 下列關於古代散文、唐宋詩歌的知識,敘述正確的是: (A)「序」用以說明著作之旨趣及經 過,有「書序」、「詩序」之分,全由作者撰寫,如張李德和〈畫菊自序〉,即為作者自撰的書序 (B)散文別稱古文,口語流暢、形式自由;駢文別稱四六文、駢儷文、駢體文,講求對偶,二者 均為無韻之文,同時流行於六朝時期 (C)盛唐是唐詩的黃金時期,有以王維、柳宗元為代表的 山水田園派,李白為代表的浪漫派,元稹為代表的社會派,岑參、高適、王昌齡、李商隱為代表 的邊塞派 (D)北宋詩壇的江西詩派時期,以黃庭堅為領導人,發揚者有陳師道、陳與義,反對 西崑體華靡詩風,師法杜甫、韓愈,創作尚工力、重琢磨,形成峭拔的詩風 (A)「序」依作者身分,還可以分為「自序」、「他序」,非全由作者撰寫。張李德和〈畫菊自序〉乃為菊花 圖而作 (B)散文始於秦、漢,復興於唐、宋;駢文盛於六朝 (C)柳宗元是中唐山水田園派詩人,元稹是中 唐社會派詩人,李商隱是晚唐唯美派詩人。 ( C ) 14. 臺灣文學除指稱出生與移居臺灣作家的文學創作,也包含表現臺灣歷史經驗、風土人情、社會精 神的文學作品。如果甲生選擇在自主學習時間以「臺灣各類文學選讀」為題撰寫計畫書,下列文 類、作者、作品的組合,正確的是: (A) 新詩類 吳晟〈負荷〉 陳黃金川〈女學生〉 (B) 散文類 陳列〈玉山去來〉 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C) 散文類 廖鴻基〈鐵魚〉 張曉風〈只因為年輕啊〉 (D) 小說類 魯迅〈阿Q 正傳〉 賴和〈一桿「稱仔」〉 (A)陳黃金川〈女學生〉是古典詩,並非新詩 (B)陳列〈玉山去來〉是散文,張李德和〈畫菊自序〉是駢文 (D)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家。 二、閱讀題組(每題 3 分) 15~17 題為題組 閱讀甲詩、乙文,回答15~17 題。 甲 【○1 】不知何年飛海東,幻成三個玉芙蓉。莊嚴色相儼三公,皓白鬚眉冰雪容。夾輔日月拄穹窿,俯視 眾山皆群工。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2 】偶然一見杳難逢,唯有霜寒月在冬。靈光片刻曜虛 空,萬象清明曠發蒙。須臾雲起碧紗籠,依舊虛無縹緲中。 (陳夢林〈玉山歌〉) 乙 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日與山射,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 飛瀑、如鋪練、如截肪。顧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韞於石,生而素質,美在其中而光輝發越於外?臺北少石,獨 萃茲山,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山莊嚴瑰偉,三峰並列,大可盡護 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 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 於紙,三峰勾股摩盪,隱隱如紗籠香篆中。 (節選自陳夢林〈望玉山記〉) 語譯:(甲)玉山三峰不知什麼時候飛到這東邊的海上,竟變成了三朵如玉的芙蓉。莊嚴的色彩樣貌就好像尊 貴的三公,白色的鬚髮眉毛、冰雪一般的面容。輔翼著日月,支撐著蒼天,俯視著如群臣拜伏於下的眾

(3)

山。天帝不准許它與世俗交接,四季常讓白雲封住。(只有在冬天霜寒之月,)偶然一見,就渺遠難相逢 了。片刻之間,靈動的光芒照亮天空,各種景物頓時從矇昧之中清明開闊起來。一會兒雲升起又如碧紗般 籠罩著山,它依舊歸回虛幻渺茫,不可捉摸 (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旅店的人跑來告訴我:玉山出現了! 當時接近中午,風靜悄悄地,空氣中沒有任何塵埃,上下四方,一片澄淨透明。日光和玉山相輝映,明亮 透澈,光彩耀眼,(那潔白的光亮)像雪、像冰、像飛奔的瀑布、像鋪展開來的白絹、像被切開的脂肪。我 審視著前人命名為「玉山」的原因,難道不是取其美玉蘊藏於石中,天生本質素樸潔白,內在美好而光彩 散發於外嗎?臺灣北部鮮少奇石,只聚集在這座山上,山海的精華,蓄積醞釀而成為如玉般的形象,自是 不願意讓人親近玩弄,應該是希望能藏斂光芒而隱匿自身(,讓人不輕易遇見)。山的形狀莊嚴瑰麗又高峻 雄偉,三座山峰並列,大到可以完全遮蔽縣邑後方的群山,而且高出群山的一半。中峰特別高聳,旁邊的 兩座山峰,好像在護衛著它的兩側。兩座山峰間的凹陷處,似乎稍微間雜著青色,而當我專注地睜大眼睛 直視後,卻發現它仍是一片純白。不久,有一抹雲飛落在中峰峰頂,又往下墜到山腰,接著橫斜著往右移 動,於是玉山三峰頓時消失了兩座。雲絲慢慢伸長飄到左邊,由下往上,一直到與天空相接。雲比紙更 薄,在玉山三峰間的邊緣來回摩擦飄蕩,隱隱約約,彷彿薄紗籠罩著形體像篆文的煙縷。 ( A ) 15. 假若某生將甲詩分作○1 、○2 二部分,依照詩意,敘述最恰當的是: (A)第○1 部分從玉山的樣 貌、地勢等入筆,描繪中兼具形象與動態感 (B)第○1 部分著墨於對玉山形貌的描繪,並以「三 公」凸顯玉山的亙古恆存 (C)第○2 部分的敘寫,將玉山比喻作碧紗,側重描寫玉山諸峰的縹緲 與難見 (D)第○2 部分先敘後議,先敘寫玉山的渺遠與靈動,再評說玉山的獨一無二 (A)第○1 部分寫玉山之「飛來」,以及「如玉的芙蓉」、「莊嚴的樣貌」、「白色的鬚髮眉毛」、「冰雪一般的面 容」、「輔翼」、「支撐」、「俯視」等,兼具畫面感與動態感 (B)第○1 部分的「三公」,用以形容玉山樣貌莊 嚴 (C)第○2 部分的敘寫中,喻作碧紗的主體是雲,非玉山 (D)第○2 部分幾乎全為寫景文句,無議論之處, 詩末乃云玉山之渺茫不可捉摸,非評說玉山的獨特。 ( C ) 16. 依照乙文文意,說明最適宜的是: (A)以記敘為主,先寫玉山的地理位置與神祕感,再敘寫玉 山的形貌變化之美 (B)以客觀陳述的自然書寫為主,描寫玉山景致變化時,輔以文學之筆的描 摹 (C)記錄作者親眼望見玉山的實際情況,詳寫玉山風采,包括山勢、形貌與山的隱現 (D)將 玉山之美與天下名山進行對照,一則用以推崇玉山的超絕,一則將玉山喻為君子 (A)乙文僅記玉山形貌變化之美,此處節選文字非記玉山的地理位置與神祕 (B)乙文主要透過文學筆法的描 摹,將玉山景致盡陳眼底 (D)乙文未有對比玉山與天下名山的相關文句。 ( A ) 17. 關於二文的文意或作法,敘述正確的是: (A)甲詩認為天帝不准玉山與世俗接觸,故以白雲封 住玉山,僅在冬天霜寒之月,偶然一見 (B)乙文指出臺北的石頭少,全都聚集在玉山上,山海 的精髓也醞釀在玉山,以供人親近賞玩 (C)甲詩插入作者對玉山命名由來的揣想;乙文將玉山 的白潤喻為冰雪、飛瀑、白練、脂肪 (D)二文均善用轉化與誇飾的修辭,並結合想像力,生動 鮮活地描寫玉山多變的形貌 (A)由甲詩「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偶然一見杳難逢,唯有霜寒月在冬」可知 (B)由乙文「臺 北少石,獨萃茲山,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可知:作者以為玉 山適合隱藏、不外露,也不讓人親近狎玩 (C)文中插入作者對玉山名稱的揣想的是乙文,非甲詩 (D)甲、 乙二文多用轉化與譬喻,並未善用誇飾來敘寫玉山。 三、多選題(每題 4 分) ( ABD ) 18. 下列關於各文學家作品特色的敘述,正確的是: (A)杜甫詩作題材廣泛,風格沉鬱頓挫,各體 無不精善,尤其擅長律詩,格律嚴密,語言精鍊。詩中多反映社會離亂,可作歷史見證,故號為 「詩史」 (B)黃庭堅曾受教於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兼擅詩、詞、書法。詩歌創新主張以 「點鐵成金」法化用前人字句,以「奪胎換骨」法吸收前人內容,翻出新意 (C)賴和深受五四 運動及新文學思潮影響,使用日文與漢文創作,兼擅新舊文學,是臺灣新文學的先驅。作品多在 抗議強權、追求人性尊嚴、反映出民生疾苦 (D)張李德和詩作題材豐富,謹守格律,並籌組詩 會、書畫會等社團;陳黃金川自幼涵泳傳統詩詞,擅長近體詩的寫作,題材涵蓋個人與國家民族 (E)陳列出身書香世家,作品以新詩、小說為主,關注人與土地,內容涵蓋生命感悟、弱勢關 懷、自然書寫 (C)賴和終身使用漢文創作,後人尊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E)陳列出身農家,出獄後投入文學創作,作品 以散文為主。

(4)

( ABD ) 19. 閱讀下文,推論作者形容自己「彷彿是史前地球上的一個跋涉者」的原因可能有: 崎嶇的碎石小徑在無邊的漆黑中循著陡坡面曲折上升。我臨時隨行的一支欲登玉山頂觀日出 的隊伍,自從出了冷杉林,進入海拔約三五五〇公尺的森林界線以後,已因成員體力的不一而斷 隔為好幾截。我看到他們的手電筒或頭燈的微光點綴在上下的數個路段上,在黑暗裡搖晃。那些 不時閃現的人影、岩坡和低矮的圓柏叢,全如魅影般。 由於沒有了樹林的遮擋,風稍大了,夾著凌晨近四時的森冷寒氣,從難以辨認的方向綿綿襲 滲而來。裹在厚重衣服裡的身軀,卻因吃力攀爬而是熱的。四周也仍相當安靜,只有偶爾從那寂 寂黑色中響起的前後人員的傳呼應答,或是石片在暗中某處唰唰滑落滾動的聲音。我一邊聽那聲 音在我身旁飄浮懸盪,一邊聽著自己的心跳和踩在碎石上的跫音,一步步地繼續往那黝黑的高處 摸索,彷彿是史前地球上的一個跋涉者。 (節選自陳列〈玉山去來〉) (A)登頂隊伍因隊員體力不一,使隊伍斷隔為數截,拉開彼此距離而有孤絕的處境 (B)凌晨出發 並且摸黑行進,四周一片漆黑,只見微微光影下原始自然的高山世界 (C)在路途中一覽山稜的 陡峻高峭,心中產生無限恐懼、害怕、欽慕、驕傲與感動 (D)登頂像原始人類般手腳並用,用 身體的本能匍匐行進在沒有燈火、人煙的荒野 (E)登頂過程中受到山之美與氣勢的撼動,一直 被一股無法解釋的神祕力量牽引著 (A)以「處境孤絕」呼應「彷彿是史前地球上的一個跋涉者」 (B)以「置身荒野」呼應「彷彿是史前地球上 的一個跋涉者」 (C)此為到達玉山主脊風口處的感受 (D)以「本能反應」呼應「彷彿是史前地球上的一個 跋涉者」 (E)此為登臨玉山所受到的鼓舞與啟示。 ( BCE ) 20. 課堂中討論賴和〈一桿「稱仔」〉一文,老師指出小說中,有些段落在敘寫時,採「悲喜對比」, 以營造氛圍的效果。請同學列舉可以作為此種效果支持的論據。下列文句適切的是: (A)甲 生:透過秦得參的憨直、不屈的性格,對比巡警貪婪虛偽以及玩法殘暴的性格 (B)乙生:小販 收起擔頭,正要回家去圍爐,但巡警馬上出現,凸顯了秦得參的悲慘 (C)丙生:秦得參在除夕 一大早,挑菜去鎮上販賣,在市場熱鬧的景象中,產生人生短暫的悵惘,暗示不祥之事將發生 (D)丁生:有人數落秦得參,或嘲笑秦得參「汝還未嘗到他青草膏的滋味」,有人認同秦得參說的 話,讚美他「硬漢!」 (E)戊生:故事的結尾,安排在大年初一,秦得參原本買觀音像、春 聯,想換換氣象,卻為了反抗暴虐統治,選擇在一年之始結束生命 (B)(C)(E)均呈現出作者如何運用悲喜對比,營造氛圍。(A)說明秦得參與巡警的人物性格,非悲喜對比 (D) 從旁觀群眾與秦得參的互動,凸顯當時人們對於殖民統治的心態,非悲喜對比。 ( CDE ) 21. 閱讀陳黃金川〈女學生〉一詩,符合詩意的敘述是: 詎甘繡閣久埋頭?負笈京師萬里遊。 雌伏胸愁無點墨,雄飛跡可遍寰球。 書深莫被文明誤,學苦須從哲理求。 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 (A)以「女學生」為題,抒發懷抱,感嘆傳統女性困守閨閣的柔弱與無奈 (B)詩中的「雌伏」意 指專心涵養,對比後文的「雄飛」,期待在沉潛後高飛 (C)前二聯起承彼此呼應,如「雌伏」呼 應「繡閣久埋頭」、「雄飛」呼應「京師萬里遊」 (D)首尾二句均運用設問口吻,前者表達不甘 心長期埋首繡閣,後者強調女性天賦不可埋沒 (E)凸顯女性意識的覺醒,詩中寫出一己志氣, 跳脫束縛女性的狹隘空間,並新立人生目標 (A)此詩表現女性的自信與自我期許 (B)雌伏指雌鳥趴在窩裡,比喻退縮不前。 ( CE ) 22. 杜甫〈石壕吏〉一詩,畫底線處可視為詩的開頭與結尾。對於歌詩的分析,恰當的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A)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只在詩歌開頭現身過一次,其餘則隱身屋內 (B)詩中大部分為作者以 聽覺紀錄事件經過,同情之餘,提出批評意見 (C)全詩有故事的情節、人物、對話,在寫作風 格上,類似於小說筆法 (D)詩的開頭寫夜晚差吏捉人、老翁翻牆逃走,及老婦保護兒媳的經過 (E)詩的結尾寫老婦被捉走後的悲淒,作者天明上路,獨自和老翁作別 (A)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只在詩歌開頭、結尾現身過兩次,其餘則隱身屋內 (B)詩中並無直接批評或表示 同情之處 (D)開頭寫夜晚差吏捉人、老翁翻牆逃走,但無老婦保護兒媳。 ( CE ) 23. 黃庭堅〈寄黃幾復〉一詩多處化用典故,轉陳出新,使詩意鮮活、富新奇之趣。下列對於詩中用 典意旨的解釋,恰當的是: (A)「我居北海君南海」,化用《左傳》中「君處北海,寡人處南 海」,意謂兩人遠隔,通信不易 (B)「寄雁傳書謝不能」,化用《漢書》中「雁足傳書」,意謂彼 此的距離過於遙遠,因而不得會面 (C)「持家但有四立壁」,化用《史記》中司馬相如「家居徒 四壁立」,用前人的典故來形容家貧 (D)「治病不蘄三折肱」,化用《左傳》中「三折肱,知為 良醫」,作者暗指自己不需經過多次磨鍊,就能熟悉為政之道 (E)「想得讀書頭已白」,化用杜 甫詩歌中「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隱含作者對於友人黃幾復好學不倦的牽掛與憐惜 (A)此句意謂兩人相隔遙遠,非通信不易之意 (B)意謂音信難通,非不得會面 (D)此句為作者讚美黃幾復 之語,非暗指己身。 ( ABCD ) 24. 杜甫生當開元承平之時,其後經逢戰亂,流離半生,所見所感,無不筆之於詩文。下列詩句中, 可以看出杜甫為民生疾苦發聲、批判豪奢的是: (A)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B)朱 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C)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寄語惡少 年,黃金且休擲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E)萬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A)〈醉時歌〉。語譯:豪門之家吃厭了米和肉,廣文先生的飯食反而不足 (B)〈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 字〉。語譯:豪貴人家的酒肉多得發臭,路邊卻有凍死的骸骨。世人榮華和貧困只是咫尺之隔,滿懷惆悵難 以訴說 (C)〈驅豎子摘蒼耳〉。語譯:富貴人家的廚房酒肉多得發臭,戰地中卻有戰死的百姓骸骨。勸富 貴子弟看清楚百姓的生活,不要再揮金如土 (D)〈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語譯:要如何才能得到許多間遮 風避雨的寬敞房子呢?讓普天下窮苦的讀書人都能快快樂樂的住在裡面。即使風雨來襲,這些房子也能如 山般穩固 (E)詩句主要表達登高與感懷,作者年老多病、功業無成之嘆。〈登高〉。語譯:悲對秋景感慨萬 里漂泊常年爲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 了澆愁的酒杯。 ( BE ) 25. 下列文字節錄自賴和〈一桿「稱仔」〉,閱讀後判斷文意說明恰當的有: 圍過爐,孩子們因明早要絕早起來開正,各已睡下,在作他們幸福的夢。參尚在室內踱來踱 去。經他妻子幾次的催促,他總沒有聽見似的,心裡只在想,總覺有一種,不明瞭的悲哀,只不 住漏出幾聲的嘆息,「人不像個人,畜生,誰願意做?這是什麼世間?活著倒不若死了快樂。」 他喃喃地獨語著,忽又回憶到他母親死時,快樂的容貌。他已懷抱著最後的覺悟。 元旦,參的家裡,忽譁然發生一陣叫喊、哀鳴、啼哭。 隨後,又聽著說:「什麼都沒有 嗎?」「只銀紙備辦在,別的什麼都沒有。」 同時,市上亦盛傳著,一個夜巡的警吏,被殺在道上。 (A)孩子們「在作他們幸福的夢」,寫秦家在貧困中以悲襯喜的團圓歡樂,終於苦盡甘來 (B)秦 得參「只不住漏出幾聲的嘆息」,寫秦得參精神陷入困境,思索活得像個人的意義 (C)文中直接 描寫秦得參所發生的變故,並透過對話、聲音的敘寫來推展情節,具有感染力 (D)文中「什麼 都沒有嗎?」一句話,是秦得參的妻子關心詢問秦得參時所發出的哀痛吶喊 (E)對於被殺的巡 警是誰、殺手是誰等,文中沒有清楚交代,留給讀者想像空間,耐人尋味 (A)文中敘寫孩子們「在作他們幸福的夢」,鋪墊後文秦得參的遭遇,是以喜襯悲的氛圍,凸顯悲哀的情感

(5)

(C)文中對於秦得參所發生的變故,採用側面描寫,看不到秦得參實際的動作 (D)文中「什麼都沒有嗎?」 一句是外人關心詢問秦得參後事相關事宜所發之語。

第貳部分:單選混合題型(共 11 分)

◎閱讀吳岱穎〈留白的力量—專訪陳列〉中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 26~28 題。(第 26~27 題,每題 3 分。第28 題,5 分) 甲 閱讀陳列,其人其文,往往令人覺得有些奇特。奇的是,成為一名散文作家的陳列首度出手,作品〈無 怨〉便獲得當年《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隔年又以〈地上歲月〉蟬聯第一名。其後涓滴成文,一直到一九八 九年發表的〈老兵紀念〉,陳列用十年光陰,釀成十二篇精妙的散文,篇篇擲地有聲,重複入選各種散文選 集。之後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之計畫完成的《永遠的山》一書,更被選入高中國文教材,陳列在散文這塊園 圃上的墾植,成果昭然可知。只是長溝流月,二十年的光陰逝去,陳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成果或許不能稱為豐 碩,似乎不及某些以多產為號召的作家。這,也是一種遺憾? 不,或許這並不是遺憾,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認真面對自己的創作態度,集中與專注,極致完美。 乙 「 要求作者談論自己的創作觀, 直接閱讀他的作品,從文字中取汲思想與靈魂的熱 度,而這點比試圖窺看創作者的心靈重要得太多……」 陳列認為,對一名年輕的創作者來說,內省地關注自己作品的質地,遠勝於對外在名利的徵逐。閱讀、思 考、書寫,厚積薄發,才是寫作者的資產,「文學教人溫柔體恤,是一種須久須遠的文化修持,不是工具。」 丙 問及陳列這塊土地給了他什麼,他只是用微微笑著的聲音說:「如果你走在市街上,小城最熱鬧的中山 路,屬於庶民生活的素樸與繁華緊緊圍繞你,總是教你思想遲滯。這時你抬起頭來,遠遠就望見那山,彷彿和 你約定好了必定在那裡等你的山,你知道,它住在你的心裡。又或許,你開車穿越縱谷,無限延伸的天空左 邊,亦是一整列無限延伸的山巒,你知道這便是一條穿越你心靈的道路,一種遙遠的呼應,神祕的感通。」 ( D ) 26. 依據乙段文意, 處依序最適合填入的詞語是: (A)除了/進而 (B)固然/但是 (C)惟其/方能 (D)與其/不如 乙段空缺處需要填上的連接詞,可以依據後句「這點比試圖窺看創作者的心靈重要得太多」判斷,此句 「比」字點出比較的語氣,此外,句中的「這點」指的是「直接閱讀他的作品,從文字中取汲思想與靈魂 的熱度」,意即「直接閱讀他的作品,從文字中取汲思想與靈魂的熱度」比「要求作者談論自己的創作觀」 重要。(A)用於表遞進關係,(B)用於表示轉折,(C)用以說明限定的條件,(A)(B)(C)均不適合此處文意,故 正確答案是(D)。 ( D ) 27. 綜合各段,下列對文意的解讀,最恰當的是: (A)陳列以〈地上歲月〉在文壇發跡,繼而書寫 〈老兵紀念〉、《永遠的山》等作品,散文創作備受肯定 (B)陳列散文創作的質與量兼具,在二 十年的沉潛裡,關注臺灣在地人情與地貌,強調土地的永續發展 (C)陳列認為年輕作家內在應 該否定名利,而是要把文學創作視為一種涵養敦厚性格、體恤他人的工具 (D)陳列鼓勵年輕創 作者自我覺察,留心於作品的質地,建議透過廣泛閱讀、思考,以及創作來自我修養 (A)依據甲段,陳列以散文〈無怨〉的發表,首度在文壇發跡 (B)依據甲段文意,陳列並非多產的作家,作 者提出「陳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成果或許不能稱為豐碩」 (C)依據乙段,陳列並未直接否定名利,而是提 醒:內在關注作品質地,比外在追逐名利重要,此外,陳列以為文學教人溫柔體恤,是文化修持,但不是 工具 (D)在乙段中,作者提出陳列認為個人要內省,要多閱讀、思考、寫作。 28. 丙文提及土地給予陳列的體悟,請依據文意,以及下表的提示,先摘引出【文句○1 】,再寫出【文句○2 說 明】。 文句 文句說明 【文句○1 】 「走在市街上……思想滯遲……抬起頭來……望 見那山……住在你的心裡。」 (1 分。建議作答字數:不含刪節號約 20~30 字) 【文句○1 說明】 透過「市街行走間望見住在心中的山」,表達土地 帶給陳列「疏通思想」的體悟。 【文句○2 】 「開車穿越縱谷……無限延伸的山巒……穿越你 心靈的道路……神祕的感通。」 【文句○2 說明】 透過「縱谷車行間望見窗外的山巒」,表達土地帶 給陳列「心靈與自然相感相通」的體悟。 (4 分。建議作答字數:約 30~40 字) 給分參考: 文句○1 :此處為文句摘錄,建議關鍵處擷取 4~5 處者得 1 分,其餘不給分。 文句○2 說明:兩處「 」內容各占 2 分。

第參部分:綜合題(共 20 分)

一、混合題: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問題: 談起中國古典文學,一般常以「唐詩」和「宋詞」並舉,「詞」因此常被稱作為宋代文學的代表。這種看 法是民國以來才形成的。其實並不正確。如果一定要舉出一種文類來代表宋代文學,那麼,「詩」應該比 「詞」更為恰當。事實上,在元、明兩代,「宋詩」常和「唐詩」並列,分別代表中國詩歌的兩大類型,是中 國古典詩的兩個高峰。就表現宋代文化的特質以及宋代士大夫精神生活的全貌而言,「宋詩」無疑比「宋詞」 更具代表性。 以最簡單的說法來講,唐詩是「主情」的,宋詩是「主智」的。也有人說,唐詩是「青年人的詩」,而宋 詩則是「中、老年人的詩」。又有人說,讀唐詩好比「喝酒」,其味是強烈的;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 後才覺甘甜。這些講法基本上都涉及了唐、宋詩感情形態的差異,擴大來講,也就是唐、宋文化(特別是士大 夫文化)的差異。 好說理、感情節制、以文為詩,這是宋詩的三大特徵。這跟我們一般期待於詩的不太相合。這是一般人喜 讀唐詩而不太讀宋詩的原因。在這方面,宋詞近於唐詩,而不近宋詩,這也是宋詞較宋詩通行的原因。不過, 宋詩代表宋代文化極其成熟而老成的一面,如果要了解宋代文化與宋代文人,就不能不讀宋詩。 (節選自呂正惠〈宋詩的特質〉) 1. 某生依據上文,繪製「唐詩與宋詩的比較」表格如下。請依文意判斷下列各項說明,正確者請在□內打 。(2 分。全對才給分) 以關鍵字說明特色 以年齡區隔為喻 以品飲對象為喻 以品飲說明對 「味」的感受 唐詩 甲 丙 戊 庚 宋詩 乙 丁 己 辛 甲、乙依序適合填入「情」、「智」

丙適合填入「青年人的酒」;丁適合填入「中、老年人的茶」 戊、己依序適合填入「酒」、「茶」

庚、辛依序適合填入「甘甜」、「強烈」 第二項:丙、丁依序適合填入「青年人」、「中、老年人」。第四項:庚、辛依序適合填入「強烈」、「甘 甜」,該項敘述錯置,因此不恰當。 (

C

) 2. 依據上文,說明最符合文意的是:(單選題,3 分) (A)藉由唐詩、宋詞並舉,說明宋詞比宋詩 更適合代表宋代文學 (B)在元、明二代,唐詩、宋詞並列為韻文的二項重要代表文類 (C)宋詞  

(6)

與唐詩的部分風格相似,可能是宋詞比宋詩通行的原因 (D)宋詞最能體現宋代士大夫文化,尤 其能代表文化的成熟面向 (A)文中認為宋詩無疑比宋詞更具代表性 (B)文中認為元、明兩代,宋詩和唐詩並列,分別代表中國詩歌的 兩大類型 (D)文中認為宋詩代表宋代文化極其成熟而老成的一面。 3. 依據上文,下列節錄的詩作比較符合「唐詩」或「宋詩」?請在□內打,並說明判斷的理由。(5 分。建 議作答字數:35 字以內) 詩作 (1 分) 我昔在田間,但知羊與牛。川平牛背搖,如駕百斛舟。 □唐詩 宋詩 判斷理由 (4 分) (參考答案)以敘述句回憶昔日在田間放牧牛羊,筆法像散文,符合宋詩以文為詩的 風格。 蘇軾〈書晁說之考牧圖後〉。語譯:從前我在田間,只知道放牧牛羊。我坐在牛背上渡過小溪,水流平穩而 牛背輕微搖動,彷彿在駕著一艘小船。 給分參考:判斷理由需扣合上文之說,言之有物即可。建議有提出「敘述」、「以文為詩」等關鍵者,得 4 分,缺漏其一者,得2 分。 二、簡答題: 十九世紀上半葉,是俄國文學輝煌的時代,普希金為俄國現代文學語言奠下根基,也將俄國民族文學推向 世界文壇。普希金讓俄國的使用語言,變得通俗與容易。這歸功於卡拉姆津所主張「俄國白話文運動——寫得 像說的那樣,說得像寫的那樣。」俄國的「說人話運動」於焉展開。知識分子透過文字暗諷、隱喻,批評時 政,以推動社會進步與自由化的腳步。 賴和是臺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也是臺灣 1930 年代作家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臺灣民 報》的文藝欄。其〈一桿「稱仔」〉可說是描繪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最經典的短篇小說,用通俗的臺語,講述 佃農後代秦得參的故事。用文字這把鋒利的解剖刀,割除社會的弊病與揭露底層的社會現象,激起民眾對於自 身處境的關注,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激憤、悲哀,但腦袋卻是異常清醒的。寫實主義的文學,不似奇幻文學或言情小說,它講述的是更深刻的 社會問題,藉由文學的筆調,找到生命的轉折與反思;透過文字的洗鍊,給予失落的人,勇氣與力量!這間接 促成了民族文學的形成,普希金如是;賴和更是如此。 (改寫自黃宗玄〈從普希金到賴和:民族文學的形成〉) 1. 某生依據上文,爬梳「民族文學的形成」之概念如下圖,請依照文意,填寫完成表格。(每小題 2 分。建議 作答字數:(1)、(2)、(3)各項均 10 字以內) (1)(參考答案)寫實主義的文學。 (2)(參考答案)找到生命的轉折和反思。 (3)(參考答案)給失落的人勇氣和力量。 給分參考:含意大致正確即可得分。 2. 依據上文,請歸納普希金與賴和在創作方法、創作目的上的共通點。(4 分。建議作答字數:各 10 字以內) 創作方法 創作目的 共通點 (參考答案)運用通俗語言寫作。 (2 分) (參考答案)促使社會的進步。 (2 分) 給分參考:含意大致正確即可得分。  民族文學的形成 文學風格: (1) 方法: 文學的筆調 效果: (2) 效果: (3) 方法: 洗鍊的文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指導語 8:請將以下國語點字標點符號讀出來? (5 個題目). 指導語 9:請將以下英文字母讀出來?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每逢佳節倍思親」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李忱,公元 810 年-859 年,公元 846 年-859 年)的三十餘年間,最為活躍的詩 人是杜牧(公元 803 年-852 年) 、溫庭筠(公元 812 年-870 年)和李商隠(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