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一年級學生危機程度、歸因與求助態度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一年級學生危機程度、歸因與求助態度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修慧蘭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大學一年級學生危機程度、歸因與求助態度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研究生:吳東勝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v.

(2) 致謝辭 回首在政大八年的日子,真是太漫長了!!!這一段求學的路途中,與很多 人有了交集,也因為有你們,才讓我有了許多體驗與發現。 鍾思嘉老師、陳嘉鳳老師及修慧蘭老師您們對我而言,完全是人生的轉捩 點,除了在諮商課程上的教導讓我對諮商產生興趣外,也教會我許多待人接物的 道理。嘉鳳老師您嚴謹、認真的態度,是我一直很想要學習的特質,另外老師您 也讓我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些甚麼讓社會更好,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一切。在大 學擔任班代的時候,雖然常常被鍾老師您罵,但要不是您的教誨,我想我可能到. 政 治 大 包容我的任性及脾氣,不管在論文、課業、工作方面給我許多建議,讓我跳脫自 立. 現在仍是個不注重禮貌的毛頭小子吧。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修老師,總是接納、. ‧ 國. 學. 己的框框,而且當老師您聽到我未來的規畫,沒有質疑只有滿滿的祝福及鼓勵, 真的讓我感謝萬分!另外頌賢學長你在大學時對我的鼓勵及林家興老師您在論. ‧. 文上的指導與建議,都是促使我前進、完成碩士的動力。. sit. y. Nat. 在諮商這條路上,與我一起努力、一起度過的夥伴們,家維、茲穎、俐瑩、. n. al. er. io. 雨潔,當時初談的青澀,到現在都已經經過近兩年,我想應該都已經熟透了吧,. i Un. v. 哈哈。而花草七人幫的詩婷、正綺、怡穆、守倉、玲君、筱慧,我從來沒有想過. Ch. engchi. 全職實習會如此的開心、難忘,就算已經過了一年,但只要一想到當時的時光, 嘴角都會不由自主地上揚。 政大心理諮商中心是開創我諮商路途的第一站,從初談到全職實習,甚至寫 論文的最後一年依舊三不五時出現。心蕾姐、筱婷姐、麗雯姐、敏慧姐、素萩姐、 麗霞姐、琬芯老師、嘉文老師、昱純老師、清茵老師、育萱、佳芳、玉珊、昱帆, 大家對我而言都是亦師亦友的角色,有時不吝給予我許多的幫助,有時又毫不留 情的吐槽,可說是讓我又愛又恨阿~政大心諮中心是我諮商的起點,雖未來不見 得會從事諮商工作,但我相信這個地方我永遠不會忘記。 許多人都說研究所生活是苦悶、孤單的,但在這裡我從未這樣覺得,研究室 i.

(3) 裡總有滿滿的食物及歡笑,人儀、華妮、瓊文、家雯、璦如、彥霖、令恬、乃文 的關心;人禾、昶名、若湄、敏怡、洵銓、孟儒,練球時帶給我的歡樂時光;家 揚、睿杰、仲軒、弘達在那八天發展的革命情感;志豪、建男、威撰、國偉、家 賓、宇恆的支持,感謝你們每個人。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無怨言地支持我念完研究所,也感謝在天上的父親,保 佑我所有的一切,謝謝。.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Un. v.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的危機程度、歸因及求助態度之現況及變項間的關 係,並探討在性別及危機程度之下,歸因與求助態度之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 法蒐集國立政治大學一年級學生,共 2066 位學生之資料。使用工具為「政大學 生生活適應與健康量表」、「求助態度量表」及自編之「大學生歸因型態量表」。 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 如下: 一、 大學生在面對負向事件之歸因傾向作內在、穩定及可控制的歸因。. 政 治 大 度、內在及控制歸因則無顯著差異。 立. 二、 依性別分組,顯示男女性在穩定歸因及求助態度有達顯著差異;在危機程. ‧ 國. 學. 三、 依危機程度分組,顯示高低危機程度組在穩定、控制歸因及求助態度有達 顯著差異;在內在歸因則無顯著差異。. ‧. 四、 同時考慮不同性別及危機程度,性別的主要效果被削弱,僅危機程度之主. sit. y. Nat. 要效果達顯著差異,而高低危機程度組在穩定、控制歸因及求助態度達顯. n. al. er. io. 著差異;內在歸因則無顯著差異。. i Un. v. 五、 性別、歸因及危機程度均能顯著預測求助態度,其中在全體學生組,危機. Ch. engchi. 程度中的精神疾病最能預測求助態度;在男生組,危機程度中的精神疾病 最能預測求助態度;在女生組,危機程度中的憂鬱最能預測求助態度。 關鍵詞:大學生、危機程度、歸因、求助態度. iii.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evel of crisis , 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in college students , as well as ,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variables. Two thousand and sixty-six college freshman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nd responded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naire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tudents’ Adaption and Health Questionnaire , Inventory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Discriptive statistics , chi-square ,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治 政 analyze the data.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大 : 立 I. In negative events , college students had internal , stable and control attribution. ‧ 國. 學. II.. Grouped by gender , male and femal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stable. ‧. 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sit. y. Nat. III. Grouped by the level of crisis , low and high level crisis were significant. io. er. different in stable , control 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IV. Consider gender and the level of crisis , only the level of crisis main effect was. n. al. significant. V.. Ch. engchi. i Un. v. Gender , attribution and the level of crisis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help-seeking attitude.. Key word : College student , the level of crisis , attribution , help-seeking attitude. i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求助態度.................................................................................................. 7  第二節 危機........................................................................................................ 15  第三節 歸因........................................................................................................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0  第一節  危機程度、歸因及求助態度之現況 ................................................... 50  第二節 不同性別在危機程度、歸因及求助態度上的差異分析 ................... 52  第三節 危機程度高低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上的差異分析 ............................... 55  第四節 不同性別及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差異分析 ....................... 59  第五節 迴歸分析................................................................................................ 68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71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er. al. IASMHS 量表作者授權翻譯、使用量表函 ............................................... 92  政大學生生活適應與健康量表 ................................................................... 93  預試問卷........................................................................................................ 97  正式問卷...................................................................................................... 103 . n.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io. 參考文獻...................................................................................................................... 78 . Ch. engchi. v. i Un. v.

(7) 表目錄.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 Erikson 發展年齡、階段及任務表 .................................................................. 18  2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高危機分類表..................................... 20  3 Kelley 之歸因類型表 ......................................................................................... 32  4 以學業表現為例,使用三向度的歸因內涵表................................................. 33  5 分量表題目表.................................................................................................... 44  6 正式量表身心健康指標各因素之內部一致性信度表.................................... 44  7 全體、男生及女生學生在歸因變項上的題平均數及標準差表.................... 50  8 全體、男生及女生學生在求助及身心指標變項上的題平均數、總分及標準 差表 ..................................................................................................................... 51  9 大一學生男女生人數分配表............................................................................ 52  10 各危機指標前 5%高分者其切截分數與人數表 ........................................... 53  11 不同性別在各種危機程度下各細格人數百分比及卡方檢定表.................. 53  12 性別在依變項之變異數分析表...................................................................... 54  13 性別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4  14 高低憂鬱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變異數分析表.............................................. 55  15 高低憂鬱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5  16 高低精神疾病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變異數分析表...................................... 56  17 高低精神疾病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6  18 高低自我傷害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變異數分析表...................................... 57  19 高低自我傷害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7  20 高低身心健康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變異數分析表...................................... 58  21 高低身心健康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8  22 性別與高低憂鬱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9  23 性別與高低憂鬱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60  24 性別與高低精神疾病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61  25 性別與高低精神疾病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 國.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Ch. engchi. i Un. v. ............................................................................................................................. 62  表 26 性別與高低自我傷害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63  表 27 性別與高低自我傷害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 64  表 28 性別與高低身心健康危機程度在依變項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65  表 29 性別與高低身心健康危機程度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 66  表 30 全校學生之性別、危機程度及歸因預測求助態度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68  表 31 男性之危機程度及歸因預測求助態度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69  表 32 女性之危機程度及歸因預測求助態度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70  vi.

(8)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圖........................................................................................................ 41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Un.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打開報紙或電視,除了政治、經濟等頭條新聞外,憂鬱、自殺或其他危機新 聞也層出不窮。除了個人自殺事件外,也越來越多的攜子自殺或校園自殺事件。 自殺不只是結束一個人的生命,其影響範圍小至個人、家庭,大至校園,社會。 近幾年國人的自殺死亡率逐漸攀升,目前自殺已列入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衛生署 台中區心理衛生服務中心也於民國 93 年首度設置社區危機處置服務,負責該區 之社區、企業及學校機構內個人及團體危機事件的立即辨識、評估、管理、輔導. 政 治 大. 與轉介工作。民國 94 年,全國二十五個縣市均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除了地. 立. 方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外,行政院衛生署也於民國 94 年 12 月 9 日成立「全. ‧ 國. 學. 國性」的自殺防治中心,協助各縣市推動自殺防治網絡,促進標準化自殺通報程 序及介入流程。之後陸續有自殺防治守門人計畫、台灣自殺防治教育暨研究學會. ‧. 成立、及 98 年 4 月「台北市」成立自殺防治中心,這些都顯示現今社會對危機. y. Nat. sit. 或自殺的人充滿高度的重視。在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 97 年度死因統計數據中,. n. al. er. io. 15-24 歲的青年組死亡人數為 2300 人,雖不是所有群組中最多人的,但值得注意. Ch. i Un. v. 的是此年齡層的第二死亡主因為自殺。葉雅馨與林家興(2006)也對於憂鬱程度. engchi. 做調查,發現 18-24 歲年齡層的憂鬱程度及比例均較其他年齡層要高。 從上述的年齡層 18-24 歲相對為大學階段來看,過去大學是一道只有少數人 可以進入就讀的窄門,但以現在的環境來看,97 學年度的大學錄取率已達 97.10 %,錄取分數也創新低,總分 7.69 分就可進入大學就讀,這樣的情況變成大學 是多數人進入到職場之前的必經道路,但大學時期對大多數的學生而言是個全新 的經驗,不同於以往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大學相較於國、高中是較為自由的環境, 但大學必須開始學習在各方面作調整與安排,才能充分發揮自我。從理論層面來 看,大學時期正是青少年後期到成年初期的過渡時期,如 Erickson 所言:「此時 期是要建立真正自己本體的重要關鍵期,也是最容易產生危機或摩擦的時期」, 1.

(10) 大學階段除了要面對自己的改變外,也必須開始面對社會、生活、家庭、學業等 方面的壓力及挫折,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適應地很好,但也有人不能度過此時 期,產生焦慮、緊張、憂鬱等心理困擾,甚至進而出現自殺或傷害自己等行為, 身為心理專業助人者對此部分是不能不多加注意的。但從另外一種方向來看,這 過渡時期可當作是社會化的過程,是每個人都會經過的歷程,若是過程因挫敗、 憂鬱而導致適應不良或嚴重的心理疾患,那很有可能會影響此人後續的生活,因 此心理專業人員要如何提早發現、介入,協助大學生解決困擾度過此時期,是值 得我們去思考的。 唐子俊(2007)認為「學校」是自殺防治的一道重要關卡,主要原因為: (1). 治 政 青少年在學校的時間相當長; (2)能夠觀察到青少年的資訊較多(包括老師、同 大 立 學);(3)青少年通常不會讓父母知道自己有想傷害自己的想法;(4)自殺的原 ‧ 國. 學. 因,除了精神疾病之外,學校的人際及課業是最常見的壓力來源; (5)即使青少. ‧. 年因自殺而住院,之後最常見的安置仍是回到學校。許文耀(1998)則認為校園. sit. y. Nat. 自殺防治的工作應著重於預防,其中高危險群的篩選即為預防工作中重要的一. io. er. 環。美國有鑑於自殺問題日趨嚴重,針對學校有若干的預防方案,期望可以有效 地降低校園自殺率,Eckert、Miller、Riley-Tillman 與 DuPaul(2006)整理並比. al. n. iv n C 較以下三種預防方案,Curriculum hprograms、Staff e n g c h i Uin-service training 及. School-wide screening,其中 School-wide screening 是由 Reynolds(1991)提出, 透過兩階段的檢視及評估來辨識出具有潛在自殺危機的學生。透過班級的全校性 施測,藉由學生自陳測驗來檢視,目的在於找出潛在自殺危機的學生,再由學校 的專業人員進一步衡鑑評估學生的危機性,此方案也類似目前許多國內大專院校 的篩選,藉由全校性施測來篩選出具自殺或危機的學生後,再由校內專業人員主 動進行關切。而研究者身份為心理所諮商與臨床組學生,在碩三全職實習時,選 擇至大專院校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自殺及危機的學生,依據個人 實務經驗發現,這些學生常是外在的壓力過大,超過自己可容許範圍,且目前無 法找到有效的方法或人來解決這樣的情況,在此種無適當的支持系統或管道抒發 2.

(11) 情緒之下,很容易讓他們採取較為不利的方法來面對這些壓力。因此若專業助人 者可以提早接觸到這些危機學生,採取介入、關心他們的狀況,應可降低他們日 後有更嚴重的危機之發生可能性。所以不論是從研究來看或是研究者個人經驗而 言,針對適應不良或危機者的早期篩選與後續的追蹤都是重要。除了專業人員的 主動介入外,當然也希望這群需要幫忙的人可以主動尋求協助,而非等到情況無 可挽回的地步再來處理。 針對求助的研究,Narikiyo 與 Kameoka(1992)比較東西方求助於專業人員 的比例,發現亞裔美國人過去求助心理專業經驗的比例(5.6%)遠低於美國人 (2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該主要原因除了在歸因上的不同外,華人的. 治 政 求助可能會先從自己、家人、朋友開始,倘若之後問題更加嚴重或親近的人無法 大 立 解決時,才會考慮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而葉雅馨與林家興(2006)的研究結果 ‧ 國. 學. 也與上述的研究結果相似,指出國人不論憂鬱嚴重程度,其求助順序第一仍為自. ‧. 己,其次為朋友,而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則排序在最後。另外 Roness、Mykletun. sit. y. Nat. 與 Dahl(2005)則發現,大部分的心理疾患(Mental Disorder)患者並未尋求專. io. er. 業的協助,這些協助不只是住院治療,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協助,由此可看出需求 與使用之間的差距。Nock 等人(2009)分析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指. al. n. iv n C 出心理疾患對於自殺的高預測性。Mishara、Houle h e n g c h i U與 Lavoie(2005)也指出罹患. 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男性其自殺比例也遠比沒有心理健康問題者要. 高,但即使個人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大部分具有自殺危機的男性仍傾向不 求助於他人。李明濱、廖士程與吳佳璇(2003)指出易造成自殺的危險因素,其 中包括:不願意接受協助者、男性及精神疾病患者等因素。在上述各種不同狀態 與求助的研究中發現,即使類型不同,但似乎是有一些共同要素,如不同的危機 類型(如憂鬱、自殺、精神疾病患者等)求助專業人員的比例皆偏低、易受污名 化或他人的影響、年齡與性別對求助的影響、對疾病的承認或辨識影響求助等。 因此本研究認為除了早期篩選外,探討篩選出的危機者之求助態度及影響求助相 關因素也是值得關切,若具有危機性的人未能及時尋求適當專業的協助,很有可 3.

(12) 能造成之後更嚴重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也非專業人員所樂見的。 從文獻中得知影響求助行為的原因非常多,如:性別、文化及污名化等。研 究者在閱讀上述有關危機與求助的研究結果時,認為這些影響因素都牽涉到個人 對事情的判斷,例如對疾病的汙名化即是對疾病的看法與判斷、對疾病的辨識也 牽涉到對疾病的認識與判斷、而男性的求助比例低,更是一種對男性應有角色的 認知與判斷,而這些判斷、認識、看法或認知即是對事件的歸因,因此本研究中 欲著重於歸因此一變項,探討和求助之關聯。歸因理論最早是由 Heider 所提出 的,而後則陸續有其他學者,如 Jones 與 Davis 的對應推論理論、Kelley 的共變 原則、Weiner 的歸因理論及 Abramson 等人的憂鬱性歸因類型等,提出不同理論. 治 政 來解釋歸因,其中憂鬱性歸因類型理論認為,若個人將負面事件歸因為內在、穩 大 立 定及全面性時,易產生無助感,進而造成憂鬱症狀的產生,且該理論主要針對憂 ‧ 國. 學. 鬱正的歸因測量。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剛入學之大學一年級學生,不只是探討憂. ‧. 鬱症,因此若只用 Abramson 等人的理論來解釋所有學生會顯得不足,故本研究. sit. y. Nat. 採用 Weiner 的歸因理論,以更廣泛的面向來探討全體大一學生對問題的歸因。. io. er. 除了探討對問題的歸因外,也會進一步依據結果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危機程度。而 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雖有文獻分別研究危機、求助、歸因或兩兩的關係,如危. al. n. iv n C 機類型之求助態度、危機類型的歸因或不同的歸因對求助的影響等研究,可看出 hengchi U. 變項間的關係,但鮮少整合三項,探討危機、歸因與求助三者之關係。本研究欲 以探索性方式,探討歸因、危機狀態與求助的關係為何。研究者假設歸因、求助 及危機程度三變項彼此是有所關係,除了此研究假設外,也期從研究中獲得更多 有關三者間的訊息,倘若能確定變項間的關係,將可提供未來在實務上的運用及 提醒,以增加日後可及早介入危機狀態下的個人,並提供適時的幫助。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危機程度的大學生,其對困擾 問題的歸因與求助於專業人員間的關係,具體目的如下: 一、 瞭解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危機程度、對負向事件的歸因、及求助態度的情況; 二、 探討不同性別大一學生對負向事件之歸因、及其求助態度之差異; 4.

(13) 三、 探討不同危機程度大一學生對負向事件之歸因、及其求助態度之差異; 四、 探討不同性別、及不同危機程度的大一學生,其歸因及求助態度之差異。 五、 探討性別、危機程度及歸因對求助態度的預測力。.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的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說明: 一、 研究問題 (一) 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危機程度、對負向事件的歸因與求助態度的現況為何?. 政 治 大 (三)不同危機程度的大一學生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上是否不同? 立. (二)不同性別大一學生在危機程度、歸因及求助態度上是否不同?. ‧. ‧ 國. 上是否不同?. 學. (四)在不同性別及不同危機程度的交互作用之下,大一學生在歸因及求助態度. (五)性別、危機程度及歸因是否能預測求助態度?. sit. y. Nat. 二、 研究假設. n. al. er. io. (一)不同性別大一學生在危機程度、歸因及求助態度上有所差異。. i Un. v. (二)不同危機程度大一學生在歸因及求助態度上有所差異。. Ch. engchi. (三)性別、危機程度及歸因對求助態度具有預測力。.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將本研究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予以界定如下: 一、 危機程度 危機是指個人對於事件或情境的知覺,其困難超過個人的容忍度或現有的資 源與因應機制。除非獲得抒解,否則此情況有可能造成在情感、行為與認知上的 嚴重失功能。本研究對危機的定義是以國立政治大學心理諮商中心的政大學生生 活適應與健康量表為依據,以身心健康,如自我傷害、憂鬱症及精神疾病症狀(包 5.

(14) 括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多種類別)等指標作為本研究篩選危機程度的 標準,選取全體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各身心健康指標總分前 5%的人為高危機程度 組,其餘 95%則為低危機程度組。 二、 歸因 歸因是指個人藉由資訊來推論自己或他人行為或事件的成因,其歷程會影響 個人的行為表現,是事件與行為間的中介歷程,且歸因會影響個人未來對事件或 行為的判斷。本研究的歸因是指個人在研究者自編的歸因量表中,對負向事件的 歸因,包括內外在、穩定及控制性,分數越高分別代表對負向事件越傾向作內在、 穩定及可控制的歸因。 三、 求助態度. 立. 政 治 大. 求助是指個人遭遇到特定困難或情緒困擾而承受壓力時,向他人尋求協助的. ‧ 國. 學. 過程,故可視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或困擾時的一種因應機制。本研究的求助態度是. ‧. 指個人求助心理專業人員的態度,受試者在研究者修訂的求助態度測驗上,得分. n. al. er. io. sit. y. Nat. 越高代表對求助於心理專業人員有越正向之態度。. Ch. engchi. 6. i Un. v.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求助態度 一、求助態度之定義、相關研究及理論 求助是指個人遭遇特定困難或情緒困擾而承受壓力時,從自我或向他人尋求 協助的過程(引自陳玉芳,2005),可視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或困擾時的一種因應 機制。求助則泛指所有能減緩個人在面臨問題或困擾事件時的緊張狀態、解決個 人的困擾問題之因應方式,眾多因應方式包括:非正式(向家人或朋友尋求協助) 及正式(向心理專業機構尋求協助)管道來處理問題(陳仙子,1999;夏敏,2000;. 政 治 大. 張虹雯與陳金燕,2004)。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遭遇到一些自身能力不. 立. 足以應付的事件,面對這樣的情境,個人可能採取的因應行為有:(1)向他人. ‧ 國. 學. 求助;(2)拖延,不採取行動;(3)經由觀察或利用書籍等非「人」資源來幫 助自己;(4)認知上的扭曲,如將本身的資源不足或將困難歸因於外在因素;. ‧. (5)依靠宗教信仰。從上述的定義來看,求助的前提是個人必須面臨到會造成. y. Nat. sit. 自身壓力或緊張的事件。而求助即透過外在資源來幫助自己度過該事件。. n. al. er. io.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國內在求助的主題,內容多針對各種族群的求助態度之. Ch. i Un. v. 相關影響變項:學生(李柏英,1985;朱娟瑩;1986;吳意玲;1993、黃盛蘭;. engchi. 1999、趙柏原,1999;程小蘋與陳珍德,2001)、特定族群(如精神疾患者與家 屬、受虐婦女、老人等)及社區民眾;國外之相關研究對象多為:大學生(Halgin, Weaver, Edell, & Spencer, 1987;Komiya, Good, & Sherrod, 2000;Furr, Westefeld, McConnell, Jenkins, 2001;Yen, 2002;Kim, 2007)、不同種族(Lawrence 等人, 2006;Ting, & Hwang, 2009),而研究內容多為污名化(Stigma)及不同文化對 求助的影響。由上述的整理可看出國內外對於求助態度所聚焦的觀點是不太一 樣,故本研究將針對這些研究整理出影響求助態度的理論及相關因素。 求助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是一個單純的過程(陳淑娟,2000),也並非一 遇到問題就立刻尋求協助,當事人會先針對問題進行評估,衡量現有的資源、自 7.

(16) 身條件及其他因素以決定是否尋求協助。以下即為影響求助的相關理論(Fisher, Nadler, & Whitcher-Alagna, 1982): 1.. 公平理論:根據社會交易理論中的公平法則來探討求助。在求助過程中,求 助者若是得到求助對象的協助,但未能回饋相當的報酬,心理上會產生不公 平的狀況,而這種狀態會使求助者產生虧欠對方,不舒服的感受、情緒,進 而想消除這樣不公平的狀態,若不公平的程度越高,求助者的感受或情緒會 越嚴重(Greenberg, 1980;E. Walster, G. W. Walster, & Berscheid,1973 , 1978)。因此,當個人無法消除這樣的不公平時,便會採取避免或延宕求助 的行為以避免負向情緒(李柏英,1985)。. 學. ‧ 國. 2.. 治 政 威脅自尊心模式:Fisher等人(1982)認為,對接受幫助的人而言,他人的 大 立 幫助混合了兩種作用,其一為正向資源的支持,其二為接受者的自尊受到威 脅。向他人求助同時意味著自己的失敗、能力不足或不如人,故個人的求助. ‧. 行為決定於可獲得的支持與自尊受到威脅之兩種作用相互抵銷的結果,當個. sit. y. Nat. 人感覺求助可能獲得的支持大於威脅的自尊時便會求助,反之則不會(李柏. io. 因若威脅到個人自尊則傾向不求助。. al. iv n C 歸因理論:個人在自我能力不足以應付問題時,所作的歸因會影響其求助。 hengchi U n. 3.. er. 英,1985) 。Tessler與Schwartz(1972)的研究結果同樣也指出,對失敗的歸. 若個人將問題歸因於外在的資源不足,則較容易求助於他人;但若個人將問 題歸因於個人的性格或能力等內在因素時,則傾向不向他人求助,以免暴露. 自己的弱點或不足。Snyder與Ingram(1983)則認為,情緒穩定的受試者若 將自己遭遇的事件解釋為一般人都有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時,則傾向不求助他 人。而情緒不穩定的受試者只有在認為自己遭遇到的事件是一般人也會遇 到,不是自己才有的問題時,才較願意求助。另外,若受試者抱持著大多數 人必須在此事件上尋求協助才有可能成功的信念,則在面臨問題時其求助行 為也會提高(Tessler, & Schwartz, 1972;李柏英,1985)。 4.. 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簡稱 TRA):由 Fishbein 和 Ajzen 8.

(17) 所提出,探討態度、意向(Intention) 、行為及主觀性規範(Subjective norm) 四者之間的關係。此理論認為影響個人行為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行為意向,其 它可能影響行為的因素,皆是透過行為意向間接影響行為。而行為意向常受 到「態度」及「主觀性規範」所影響。態度即個人評估行為的好壞,因此, 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正向,則行為意向就會愈高;反之,當個人對行為的 態度愈負向,則行為意向就會愈低。主觀性規範則是包括個人基準信念 (Normative beliefs)及社會對於該行為的觀感兩部分,涉及個人對他人或 團體的信念、社會風俗、他人(尤其是與自己親密的人)意見或壓力等相關 因素(Ajzen, & Fishbein, 1980;Kim, & Park, 2009)。Halgin 等人(1987). 治 政 根據此理論,測量憂鬱症學生的求助態度、信念對求助意向的影響,更進一 大 立 步探討求助意向與實際求助行為之間的關連,發現態度及信念確實會影響意 ‧ 國. 學. 向,而意向也會影響實際的求助。. ‧. 根據上述理論,國內外研究多從影響個人不求助的因素著手,本研究整理出. y. sit. 認識程度:影響求助的第一個因素為認識程度,其中包括對心理困擾、疾病. io. er. 1.. Nat. 影響求助的因素包括:. 的認識與對專業人員的認識兩部分。Lo´pez、Ma. del Carmen Lara、. al. n. iv n C Kopelowicz、Solano與Foncerrada(2009)指出有關對心理健康的知識與求助 hengchi U 之間的關連性,若個人或旁人沒有正確的相關知識,則無法對於症狀做有效. 地行動且容易傾向將心理疾病歸因為外在環境的轉變或憂鬱情緒,以致於求 助於心理專業人員的比例偏低,但經過研究的操弄,給予心理健康、疾患相 關的知識後,受試者將心理問題歸因於心理疾病的比例提高,也更願意向心 理專業人員求助與轉介。Jorm等人(1997)也認為對心理疾病的知識及信念 除了提高個人對疾病的辨識、控制及預防外,也可提高尋求適當的協助比 例。Bhugra與Hicks(2004)針對高憂鬱族群,研究提供關於憂鬱及自殺等 危機情況內容之冊子,內容包括認識憂鬱及自殺、如何面對及預防等,在閱 讀後,受試者對於憂鬱或自殺等危機情況有較正向的看法,認為治療可能是 9.

(18) 有其成效的,且會較願意與朋友及家人分享討論有關危機的情況。Corrigan (1978)則比較大學生求助於朋友與心理專業人員時的考量依據,結果顯示 求助於朋友的考量依據為信任感(trustworthiness)與吸引力(attractiveness) ; 求助於心理專業人員的依據則為信任感與專業度(expertness) ,顯示個人若 越相信專業人員的專業則越有可能會求助於專業人員。此研究結果顯示大學 生尋求專業人員的考量因素,值得更進一步思考的是,大學生必須要先對於 專業人員有足夠的認識或接觸,才有可能了解其專業度,故對於專業人員的 了解、認識仍為影響求助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Abe-Kim等人(2007)、Kim與Park(2009)皆指出,華裔亞洲. 治 政 人使用心理機構的比例遠低於美國人,而因文化因素下,影響使用心理機構 大 立 之意願,如害怕丟臉、沒面子(Zane, & Mak, 2003)、污名化影響自己及家 學. ‧ 國. 2.. 庭其他人(Chen, & Mak, 2008)、否認自己需要尋求別人的協助(True, &. ‧. Guillermo, 1996)、求助過程中的自我揭露是軟弱的象徵(Lindsey等人,. y. Nat. 2006)。更有許多研究指出亞洲價值觀會影響個人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態度. er. io. sit. 及主觀性規範,進一步再去影響個人尋求專業人員的意願(Kim, & Omizo, 2003;Liao, Rounds, & Klein, 2005;Kim, & Park, 2009)。Parker、Chan與Tully. al. n. iv n C (2006)則指出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將憂鬱症身體化(Somatizing) hengchi U 程度與對心理問題的求助模式與西方非中國人的控制組無顯著差異,即受美. 國文化影響越深者,將心理問題身體化的程度就越低,也越願意尋求協助。 Chen與Mak(2008)更針對四種不同的文化族群(華裔美國人、歐裔美國人、 香港人、大陸人)進行求助的研究,該研究的受試者,不論是華裔或歐裔美 國人皆是第二代之後或在美國生活平均超過10 年以上,故可將此兩族群視 為深受美國西方文化影響。結果顯示,華裔及歐裔美國人對求助的意願顯著 地高於香港及大陸人,代表文化因素確實在求助上有所影響。 3.. 污名化(Stigma):Ben-Porath(2002)操弄「有」及「沒有」求助與「心 理困擾」及「生理問題」的問題類型,要求受試者評估上述四組狀態下的人 10.

(19) 之情緒穩定度、能力、自信心及人際興趣,結果顯示: (1)在情緒穩定度上, 有主要及交互作用效果,心理困擾者易被認為情緒不穩定,而有心理困擾且 求助者會更被視為情緒不穩定; (2)在能力方面,問題類型達顯著差異,即 有心理困擾者較有生理問題者易被視為無能力; (3)在自信心方面,有主要 及交互作用效果,即有心理困擾者會被認為較無自信心,而有心理困擾且求 助者會被視為更無自信; (4)在人際興趣上,問題類型達顯著差異,即受試 者對於有心理困擾者較無興趣。統整來看,受試者認為有心理困擾者較生理 問題者是無能力、自信心低且對其人際興趣低;有尋求協助者則會被認為情 緒較不穩定及無自信。Barney、Griffiths、Christensen與Jorm(2009)研究發. 治 政 現,大眾認為憂鬱症患者是難以溝通、即便用藥物治療,其成效仍是有限的, 大 立 而尋求心理協助的人被認為是防衛、笨拙、不穩定、難過、冷漠及不擅社交。 ‧ 國. 學. 上述研究雖都是從他人來推論、評估求助者的狀態,但從結果可以看出,他. y. Nat. 也會因為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而影響求助。. ‧. 人傾向以負向的態度來看待求助者。相對來說,若今天自己為求助者,或許. er. io. sit. Barney、Griffiths、Jorm與Christensen(2006)則研究對憂鬱症的污名化 對尋求特定專業人員(醫生、諮商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補充性醫療. al. n. iv n C 人員)協助之影響,研究將污名化分成兩類:自我污名化(Self stigma)及 hengchi U 接收到的污名化(Perceived stigma),自我污名化是指個人將他人或社會所. 抱持的污名化內化到自我,所以對憂鬱症可能會認為是自我控制不足因而不 尋求協助;接收到的污名化則是指認為他人對某些事情或行為抱持著污名化 的想法,故若尋求協助則可能被污名化看待。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種的污名化 皆會降低個人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之比例,除了污名化外,該研究也指出「年 齡」是影響求助的因素之一,越年輕者越傾向不求助於專業人員,這一點也 是值得注意的。Han、Chen、Hwang與Wei(2006)則指出對亞洲人而言, 對心理疾患的污名化是直接影響求助心理機構的原因,而台灣大學生對疾病 越以污名化看待,則尋求諮商的意願就越低。 11.

(20) 4.. 性別:Burns與Rapee(2006)指出女性除了在辨識心理疾病及相關知識判斷 較男性準確外,也會傾向推薦他人去諮商以尋求協助。Mansfield與Addis (2005)整理過去研究發現男性在生理或心理疾病上的求助比例皆較女性 低,且對於求助有較負向的態度。Good與Wood(1995)探討男性的性別角 色衝突對憂鬱症及求助的影響,該研究整理過去許多研究皆顯示男性求助比 例較女性低,影響因素包括男性特質(如自我揭露程度、情感察覺與表達都 與女性不同等)及男性角色衝突(male gender role conflict,簡稱MGRC)等 因素,結果顯示MGRC確實會對憂鬱症及求助皆有影響;且MGRC又可分為 兩部分,分別對憂鬱症及求助影響,第一部分為限制相關. 治 政 (Restriction-related),是針對情感表達與人際關係,如男性「不應該」有 大 立 太多的情感表露,此部分與求助有關連性;第二部分為成就相關 ‧ 國. 學. (Achievement-related),是針對成就,如男性「應該」要有所成就,此部. ‧. 份則與憂鬱症有所關聯。若兩者皆高者,則容易有憂鬱症且對求助有負面的. sit. y. Nat. 態度,若成就相關高,限制相關低者則雖有憂鬱症但傾向求助。國內的研究. io. er. 也指出性別在求助上的差異,陳淑娟(2000)研究針對國中生之求助態度, 結果顯示男生困擾程度較女生嚴重,但其求助態度卻更消極負面。張虹雯與. al. n. iv n C 陳金燕(2004)研究也同樣指出成年男性在求助行為歷程中所耗費的時間與 hengchi U 困難度皆較成年女性要來得長與困難。. 從上述影響因素及理論來看,可發現影響求助的要素非常多,而上述的因素 也很少只用單一理論就可以完全解釋,如污名化,同時可能牽涉到文化及性別等 因素影響。研究者認為性別及歸因都是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因研究普遍指 出性別在求助態度上的差異外,性別在許多事件的判斷及看法也具有差異性,故 本研究將把性別納入考量,探討性別在其他變項上的影響。而歸因是對事件的判 斷及看法,這些判斷及看法又會影響求助,但歸因是如何影響求助?與其他影響 求助因素的關係為何?不同類型的問題其影響是否一致?似乎尚無明確的定 論,故值得深入探討歸因與求助之關係。 12.

(21) 二、求助態度的測量工具 過去除了探討影響求助的因素外,也積極地想藉由量表測量出個人的求助態 度。Mackenzie、Knox、Gekoski 與 Macaulay(2004)整理過去測量求助心理專 業人員的求助態度量表發現,有許多量表的編製是沒有依據理論基礎,且量表的 測量向度也不一致,如 Stefl 與 Prosperi(1985)測量對心理健康機構的可利用、 可接近、接受及可負擔之知覺程度來檢視求助態度;Currin、Schneider、Hayslip 與 Kooken(1998)要求受試者判斷在 24 個情境問題中,是否會尋求心理協助, 依據結果來檢視求助態度。而過去最具代表性測量求助的量表為 Fischer 與 Turner (1970)所編製的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 治 政 (簡稱 ATSPPHS),該量表遵循心理計量、使用符合實驗設計之工具所編製完 大 立 成,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ATSPPHS 量表包含四個因素,分別為:(1)承認心 ‧ 國. 學. 理輔導必要的程度; (2)容忍污名化的程度; (3)人際間開放的程度; (4)信任. ‧. 心理專業人員的程度。國內學者林幸台(1979)也在原作者同意之下將該量表翻. y. Nat. 譯成中文版,同樣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雖 ATSPPHS 及其中文版被廣泛地用來測. er. io. sit. 量求助態度,但兩量表距離現今都已至少 30 年,是否仍能夠符合現況,此點是 需要考慮的。Mackenzie 等人(2004)就指出 ATSPPHS 在概念及方法上需要修. al. n. iv n C 正的地方,如用詞的過時、理論依據不足、受試者的代表性、統計方法的使用及 hengchi U 量尺的選擇。Fischer 也意識到修訂 ATSPPHS 的重要性,故在 1995 年與 Farina 編制只有 10 題,單一向度的量表。 但從求助的研究及理論來看,影響求助的因素非常多,若只用單一向度似乎 無法有效地測量到求助態度。Mackenzie 等人(2004)也指出求助量表多向度的 重要性,故以 ATSPPHS 為依據,並考量須修正的地方,編制新的求助態度量表 Inventory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簡稱 IASMHS) ,該. 量表共 24 題,包含三個因素,分別為: (1)心理開放度(Psychological openness) : 意指個人承認是否有心理問題及尋求專業人員幫助的可能性;(2)求助傾向 (Help-seeking propensity):意指個人相信自己是有意願且能夠尋求專業心理人 13.

(22) 員的幫助;(3)對污名化的忽視(Indifference to stigma):意指個人看待當他人 知道自己因心理問題求助於專業人員時的重視程度。該測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能有效地區別個人過去是否有使用心理健康機構的經驗、未來使用機構的可能性 及尋求專業與非專業的意圖。 本研究者從上述相關研究、理論及量表向度得知,求助是屬於多向度,若只 從單一向度來測量是略顯不足,必須從整體來探討,而 IASMHS 不只從多向度 來測量求助態度,各分量表也可總加成為一整體的求助專業人員的態度。 IASMHS 各分量表所著重的範圍也較為廣泛,如心理開放度與前述的文化、不夠 認識等因素有所關聯、污名化向度則可用來解釋性別、文化、污名化等因素,故. 治 政 所能解釋的範圍更大,另外該量表除了根據 ATSPPHS 大 外,還依據理性行動理論 立 (TRA)讓量表更具推論性。Atkinson(2007)使用 IASMHS 測量中國與美國大 ‧ 國. 學. 學生對心理專業人員的求助態度,為符合語言及文化性,該作者已將 IASMHS. ‧. 翻譯成中文,因此本研究將以 IASMHS 英文版本為主,Atkinson 所翻譯的中文. y. sit. io. er. 三、小結. Nat. 版為輔,且考量台灣的文化及用詞,對量表進行翻譯修正。. 本研究鑒於現代青少年族群的危機性不斷提高,故將研究對象鎖定為大學. al. n. iv n C 生,除了探討其求助於心理專業人員的態度現況之外,也期從中瞭解不同危機程 hengchi U. 度之學生的求助態度是否不同。從上述文獻中可理解,影響求助的因素有很多, 因此除了瞭解不同適應或危機狀態的受試者的求助態度是否不同外,更進一步欲 探討個人對問題的歸因及性別是否也會影響求助,下一節即先針對個人危機狀態 進行討論。. 14.

(23) 第二節 危機 一、危機的定義 「危機(Crisis)」 ,這個名詞常在生活中聽到,社會層面有「經濟危機」 、夫 妻之間有「婚姻危機」 、成年人有「中年危機」 、大學生課業方面有「二一危機」, 究竟危機是什麼意思呢?危機對我們只有不好的意義嗎?以下即針對危機作定 義及說明。 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定義,危機是指潛藏的危險、禍害或是生死 成敗的緊要關頭;從英文的定義則可知,危機是「個人在面對一個既無法逃脫, 且利用現有的資源是無法解決危急事件時所經驗的一段短暫心理不平衡時期」. 治 政 (引自陳嘉鳳、周才忠、賴念華、錢靜怡與利美萱,2005) 大 。從上述的定義來看, 立 危機可以指事件,但也可指稱面臨這些事件的人之心理狀態。而過去,「危機」 ‧ 國. 學. 常被運用在教育、心理、醫學、社工和經濟等文獻上,但從這些文獻中可知,目. ‧. 前學界對於危機並無共識,心理和社工領域常用之以說明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 sit. y. Nat. 者;教育領域用來表示中輟的學生或指目前的學習狀況可能造成日後學習障礙之. io. er. 學生;醫療上用之表示健康有問題的人;經濟和商界則用以表示找不到工作或缺 乏工作技能的人(麥霍特等人,1998/1998;楊瑞珠、連廷嘉,2004)。. al. n. iv n C 在心理領域中,Erikson、Lindemann 三人對於早期的危機理論發 h e n g及c Caplan hi U. . 展有極大的貢獻,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觀點來定義、探討危機。Erikson(藍采風, 1978)以「個人發展」面向來討論危機。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八個發展階段,而 每一階段中都有不一樣,必須去面對及完成的認同危機,如第五階段剛好是本研 究所關切的青少年之年齡層。本階段主要的危機為個人面臨角色的認同,由於此 階段將面臨與過去不同的新角色與社會規範,會讓個人不知所措而造成角色的混 淆。Erikson 認為在此階段,青少年會將各種的「我」之概念,逐漸塑造出一個 自我的認同,即個人將過去、現在與未來融會貫通成為一連續性的自我概念,因 此此階段對於個人人格的發展與形成是最重要的。其中 Erikson 強調的危機是個 人一生中將面臨的各種發展過程中的正常危機,而 Lindemann(藍采風,1978) 15.

(24) 對危機的定義則是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有可能造成危機情境,每個人在生活中常會 面對一些不可避免或意外事件,如親人過世、結婚、天災、疾病等,這些事件對 某些人而言,有可能造成情緒上的困擾,即一種危機的處境。在這樣的情況下, 會經歷以下階段:情緒緊張度升高、受壓迫的感覺及對危機或困境產生應變能力 或無法對危機產生應變之功能而造成永久性的創傷。個人對危機的經歷決定於: 人格特質、過去經驗、對目前情境受創傷的程度及個人因應危機的有效資源(如 他人的支持、情緒容忍度高等),若能將壓力源去除,則可改善或去除個人行為 上不正常的表現。Caplan(1964)將危機定義為一種暫時性或生命中的轉捩點, 危機的發生可能使個人在人格發展上更健全、成熟,但也可能阻止或影響個人的. 治 政 人格成長。Caplan 也強調預防工作的重要性,若一級或二級預防能有效地實行, 大 立 則造成危機的可能性會降低許多。藍采風(1978)統整上述等人對危機的看法而 ‧ 國. 學. 將危機定義為:「當一個人在面臨達成人生目標過程的阻礙時,運用從前習慣的. sit. y. Nat. 產生」。. ‧. 解決問題方法卻不能奏效,接著相繼有茫然不知所措、崩潰、沮喪等情緒困擾的. io. er. 布拉梅爾(1982/1987)從助人關係中定義危機是一種混亂和分裂的情境, 此情況中,當事人生活中重要的目標受挫折,應付壓力的生活規律體系受到嚴重. al. n. iv n C 的破壞。Poland(1990)認為,危機概念是連續的,正常發展轉換、未預期事件 hengchi U 都有可能造成危機。路易斯等人(2003/2007)在社區諮商一書中對於危機的定. 義為個人處理世界的正常方法突然消失,危機可能來自於生活突然的改變或來自 於不同問題的組合。吳芝儀(2000)則認為處於危機狀態的學生則是指個人因身 心狀況、家庭、學校、社會及文化等不利因素,在傳統教育體系中難以獲得成功 經驗的青少年,易造成教育、學業失敗的危機,而危機學生易於發生偏差或違規 犯錯的行為問題,如中輟、藥物濫用、攻擊、危險性行為或自我傷害等。從上述 文獻來看,危機的發生,是在令個人難以承受或超過個人能力的情境或環境下產 生,而個人在這樣的情境,若未能即時的處理,則可能造成許多的不良後果。 James與Gilliland(2005)回顧過去相關文獻,對危機有以下六個定義: 16.

(25) 1. 危機狀態是指個人面臨重要生活目標受到阻礙,且無法使用慣用的方法來解 決問題,失敗後產生混亂、沮喪的時期。 2. 危機是來自於個人相信妨礙生活目標的狀況是無法用過去習慣的選擇或行為 來解決。 3. 危機之所以是危機,是因為個人知道沒有辦法去處理這樣的情況。 4. 危機是個人遭遇到困難或讓個人停滯不前的情境而無法知覺到對生活中的控 制感。 5. 危機是當個人面臨到重要生活目標受挫或生活階段與因應壓力的嚴重崩潰, 一種處於解構的狀態。危機通常是用來形容對於崩解的感覺,如恐懼、驚嚇 與挫折,而非崩解本身。. 立. 政 治 大. 6. 除了上述的定義外,他們也認為危機發展會經歷四個階段:. ‧ 國. 學. „ 緊急情況的發生與否取決於個人一般因應能力是否足夠。. io. er. „ 為解決人格上的解構,轉介或許是必須的。. sit. y. Nat. „ 需要有額外資源(如諮商)來解決問題。. ‧. „ 事件的緊張與解構程度逐漸提升並超過個人因應能力。. 總結以上文獻對於危機的定義,研究者認為在心理領域方面的危機,或可稱. al. n. iv n C 為心理危機,此種危機是一種對於事件或情境的知覺,其困難超過個人的容忍度 hengchi U. 或現有的資源與因應機制,除非獲得抒解,否則此危機有可能在情感、行為與認 知上造成嚴重的失功能。因此研究者認為若個人知覺其在某方面,如人際、家庭、 學業等面臨困擾,或在情感、行為與認知上有較高失功能狀態,都可視為其危機 狀態較高。 二、危機的類型 許多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影響而構成危機,一般對危機事件的分類可分為下列 四大類: 1. 發展性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人類成長的自然發展,為漸進式的,包 括出生、入學、青春期、畢業、結婚、為人父母及退休等時期,雖發展危機 17.

(26) 被視為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但每個人的危機情況卻是獨特,且個人會使用自 己的方式來面對,故面對這些內在的自然改變,有人會產生內在的不平衡、 衝突、挑戰及矛盾等情緒困擾;而有人則可以順利度過(賴倩瑜、陳瑞蘭、 吳佳珍、林惠綺、沈麗惠,2000;James & Gilliland, 2005)。如更年期的婦女 會面臨荷爾蒙的改變,而這樣的生理改變可能也會造成心理上的改變;除了 自身生理的改變外,家中也可能正面臨兒女離家、丈夫忙於事業的情況,更 年期的婦女無法得到適當地關切及幫助,其心理危機就有可能出現。Erikson 認為個人一生中會經歷八個發展階段,每一階段都有應發展的任務,若個體 無法順利完成其任務,則會產生發展上的危機,如表 1 所示。. 立. 政 治 大. 學. ‧ 國. 表 1 Erikson 發展年齡、階段及任務表 發展任務. 0~1. 嬰兒期. 基本的信賴 vs 不信賴. 1~3. 兒童期. 自主 vs 羞愧懷疑. 3~6. 學齡前期. 6~12. 學齡期. 12~20. 青少年期. 20~40. 青年期. vs 角色混淆 n i C自我認同 hengchi U 友愛親密 vs 孤獨疏離. 40~65. 中年期. 精力充沛 vs 頹廢不前. 65 以上. 老年期. 自我整合 vs 悲觀絕望. y. ‧. 發展階段. Nat. 發展年齡. n. er. io. al. 勤奮 vs 自卑. sit. 主動進取 vs 退縮罪惡. v. 資料來源:Developmental Psychology(6th ed.)(p.43), Shaffer, 2002 ,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Inc.. 2. 情境性危機(Situational crisis):個人的基本需求受影響、面臨許多刺激及選 擇或無法預期的意外事件,威脅到個人的身、心與社會的完整性,且過去慣 用的因應方式無法有效地解決,導致出現情緒障礙、人際關係障礙、或思考、 18.

(27) 組織力減退等狀況。此類的危機如車禍、失業、未婚懷孕、或突然地罹患疾 病、過世等。情境性危機與其他類型危機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此類危機事件都 是隨機、突發性,所造成的影響皆具高度的緊張、焦慮及驚嚇(賴倩瑜等人, 2000;James & Gilliland, 2005)。 3. 存在性危機(Existential crisis):對是否有完成重要的人生意義而產生的內在 衝突及焦慮,如負責任、獨立、自由及承諾等。存在性危機的情境:如在 40 歲時發現自己未在專業或組織內有任何的顯著影響;在 50 歲時,後悔過去沒 有好好經營婚姻或離開父母自組家庭等,而現在則已經不太可能再有機會去 體會了;在 60 歲時,回顧自己的一生卻是沒有任何意義,沒有完成甚麼特別. 治 政 的事情或議題(James & Gilliland, 2005)。 大 立 4. 環境性危機(Environmental crisis) :最後一種危機的類型則參考生態系統理論 ‧ 國. 學. (Ecosystem theory)觀點,此類危機為自然或人為所造成的災難,災難的侵. ‧. 襲使個人或群體日後的生活、環境會有偌大的影響。自然現象所引起的危機. sit. y. Nat. 災難如水災、地震、颱風、火山爆發等,人為的災難包括生物所引起的,如. io. er. 流行性疾病、裝滿石油的船在海上擱淺;政治因素所引起的,如戰爭、種族 屠殺;嚴重的經濟因素,如經濟大蕭條等(賴倩瑜等人,2000;James & Gilliland,. n. al. 2005)。. Ch. engchi. i Un. v. 上述是從理論來對於危機做分類,而這些危機狀況、事件都是我們有可能會 遇到的,每一種危機皆有不同的影響、嚴重程度,因此在有限的人力與時間下, 專業人員會先針對嚴重程度較高、影響範圍較廣的事件做緊急處理,但不代表專 業人員會忽略那些嚴重程度較低、影響範圍較小的事件。另外也有許多的問題因 應方式來面對這些不同的危機事件,如衛生教育推廣、課程訓練等可針對普遍大 家都會遇到的危機做預防,針對嚴重程度較高的危機事件則有可能成立團隊進行 協助、介入。因此不只是從理論上來分類,也必須從現實狀況來探討危機的類型, 現實中我們如何將危機做分類?何種危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何種危機必須是 被優先處理?目前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將高危機類型分為:緊急 19.

(28) 災難心理衛生、自殺防治及其遺族、憂鬱症防治及失業危機等四大類,其標準如 表 2 所示:. 表 2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高危機分類表 緊急災難心理衛生. 失業危機. 個案需符合自殺高. 個案需符合憂鬱高. 個案需符合失業高. 群之標準(至少符合下. 危險群之標準(至少. 危險群之標準(至少. 危險群之標準(至. 列任一項). 符合下列任一項). 符合下列任一項). 少符合下列任一. 1.. 1.. 1.. 持續兩週有憂鬱. 項). 症相關症狀者。. 1.. 且經評估收案者。. 動構思)。 2.. 受意外事故(如火. 過去 6 個月內曾. 或休無薪假造. 政 治 症,經精神科治 為自殺行為者 大. 成憂鬱情緒持. 被診斷過有憂鬱. 療進入持續治療. 社區重大危機事件. 自殺未遂)之家. 期或維持期,醫. (如性騷擾、暴力. 屬、周遭親戚、. 師評估病人適合. 或休無薪假產. 傷害事件等)影響. 朋友、同事或直. 並希望接受心理. 生自殺意念或. 者,且經評估收案. 接受到該自殺事. 治療者。. 者。. 件衝擊影響者。. 3.. 2.. 因裁員、離職. 企圖者。 因裁員、離職. y. 3.. 人面臨危機事件. 或休無薪假致. (如親屬離異、喪. (如喪親、離. 使身心狀態呈. 異、人際困難、. 現功能困擾、. 工作壓力、學習. 並影響到日常. al. n. 弱(如單親、獨居. Ch. engchi. iv n U 適應等)或處於. 生活作息、能. 高壓力狀態下,. 力表現與關係. 者。. 已產生心理/情. 維持達 3 個月. 身心狀態呈現功能. 緒困擾與身心症. 以上。. 困擾,並影響到日. 狀,且已對個人. 常生活作息、能力. 功能(如生活作. 員、離職或休. 表現與關係維持. 息、能力表現與. 無薪假影響,. 者,達一定期間(如. 關係維持)產生. 而有上述情形. 3 個月以上) 。. 負面影響者。. 之一者。. 等) ,且經評估收案. 4.. 最近 6 個月內個. 者。. 受個人生活變故. 且社會支持網絡薄. 準. 續 2 週以上. 立 (含自殺成功或. 親、受暴等)影響,. 標. 2.. 災、車禍等)或受. io. 別. 有自殺企圖(行. Nat. 3.. 水災等)影響者,. 因裁員、離職. sit. 險. 有自殺意念甚至. ‧. 危. 災、疫情、風災、. er. 高. 過去 6 個月內曾. 學. 類. 受災難事件(如震. ‧ 國. 各. 個. 憂鬱症防治. 個案需符合災難高危險. 2.. 群. 自殺防治其及遺族. 4.. 因受親屬遭裁.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政府目前將高危機分為四大項,第一項緊急災難所包含的範圍相當廣泛,如 20.

(29) 天災、意外事件、個人變故等皆包括在其中。第二、三項的自殺與憂鬱症,過去 原本也屬於緊急災難的一部分,但後來因順應社會環境及自殺、憂鬱人數的逐漸 攀高,故特別把自殺及憂鬱症兩部分獨立出來,這也顯示現今社會對於自殺及憂 鬱症的重視及需要性。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分類原本只有緊急災難、自殺及憂鬱症 三項,失業危機則是近幾年才納入,為因應因金融風暴所造成的失業、經濟等影 響,以降低失業後續危機的嚴重程度。 三、危機的測量與篩檢 為及早發現有危機狀態的學生給予協助,目前各大專院校皆藉由不同的測驗 以篩選出有心理危機或需關懷的對象,其中《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 (朱錦鳳,. 治 政 2002)主要目的在協助教師與輔導人員發現困擾學生的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成長 大 立 與適應,該量表包括十個分量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困擾、生涯困擾、學習困 ‧ 國. 學. 擾、家庭困擾、人際困擾、感情困擾、情緒困擾、精神困擾及生理困擾,可從精. ‧. 神困擾分量表篩選出具自殺念頭或精神疾病傾向的學生。 《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sit. y. Nat. (黃政昌、王蔚竣,2008)目的在檢測大學生的潛在困擾特質,藉此篩選需關懷. io. er. 對象,該量表包括五個向度:憂鬱傾向、焦慮傾向、自傷傾向、衝動行為及精神 困擾。 《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 (陳李綢,2000)旨在了解大學生的適應問題與困. al. n. iv n C 難、評估與診斷其心理適應問題,該量表有六項適應力指標:問題解決與決策力、 hengchi U 家庭及人際關係、個人自信及勝任力、學習適應力、情緒適應力及價值判斷力。 而國立政治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每年皆會在大一新生入學一個月後進行身心生活 適應量表的普測,該量表已施測多年,但每年仍會依據其結果及其它因素進行修 訂,以期更有效地篩選出具危機性的學生。在97學年度,該中心所使用的量表為 身心生活適應量表,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吳英璋、許文耀所編製的身心生活 適應量表、第二部分是該中心自編的心理健康史調查、第三部分則是引用李昱的 台灣人憂鬱症量表。該量表對危機的定義主要有三項,第一項為第一部分中的負 向情緒因應中之第25題「經常或總是嚴重憂鬱」、第二項同樣為第一部分中的負 向情緒因應,其中的第26題「經常或總是有自殺念頭」、第三項則為第三部分的 21.

(30) 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其總分高於28分者,以上三種指標,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即 篩選為具有危機的學生。該中心針對高危險群的篩檢已行多年,每年都會根據結 果作調整、修訂,除了從憂鬱、自殺等常見的指標來篩選外,也認為若從不同的 面向來探討高危險群,可增進危機的篩選及認識,故該中心也於98學年度將量表 重新編製,改名為政大學生生活適應與健康量表,主要是透過訪談結果,編入不 同的指標,將身心適應指標分為兩類,第一類指標包括:自我傷害、精神疾病(包 括強迫症、焦慮症等多種類別)及憂鬱症三部分;第二類指標包括:時間管理、 生涯規劃、學習、家庭、人際關係、感情、情緒及自我價值等8項生活適應指標。 而研究者嘗試從歸因及求助態度切入,結合該中心原有的量表,探討危機程度、. 治 政 歸因與求助態度的關係,並以國立政治大學大學一年級學生為對象。 大 立 四、危機的介入與處置 ‧ 國. 學. 危機事件通常是短暫的,但對於個體的影響卻可能是長遠、顯著,若能在危. ‧. 機發生時,適時介入處理,對於個體則可能會有正面的影響。1944 年, Lindemann. sit. y. Nat. 針對大火倖存者及受難者家屬作追蹤研究,發現事件發生後,有些人因該事件產. io. er. 生憂鬱、精神疾患或人格型態改變等情況,此時期的悲痛是否能順利解決,將會 影響日後的適應狀況。Caplan(1964)認為個體的成長過程是藉由不斷地失衡或. al. n. iv n C 危機狀態而往前邁進,因此個體會在危機中努力去獲得穩定,在此因應過程中就 hengchi U 有機會讓個體去達到比危機發生前更好、更穩定的狀態(引自陳嘉鳳等人,. 2005)。危機產生後,即使外部沒有做任何的介入或協助,通常也會在 4~6 週內 結束其危機狀況,藍采風(1978)也指出時間的長短受到幾個因素影響,如個體 的相對角色、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能夠用來解決問題的資源與策略之應用、 當事者對危機所下的定義、及危機對個體目前生活所干擾的程度。上述的因素也 會影響危機狀態結束後對於個體所造成的結果,而結果有以下三種可能性:回復 原狀,恢復到危機前的情況(沒有進步也無退步);有所成長,可能是發現新的 資源、學會新的因應技巧等而有較佳的生活適應;更加退步,比危機前之情況要 為更糟,可能表現出退縮、不再嘗試問題解決、甚至有可能產生人格解組或自殺 22.

(31) 等不良適應行為(李宗派,2000;陳嘉鳳,2004;Kanel, 2003)。除了瞭解危機 介入的結果外,何時介入也是值得探討的,Parad(1965)就指出越早提供幫助 並能夠被接受,將在危機調適中得到極大的效果。 Caplan(1964)所提出三級預防的概念即是強調早期預防工作的重要性,若 能趁早介入,其成效將會是最大。他將預防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1. 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初級預防是社區的概念,目的在於降低有害 環境所造成的心理疾患之比例。非針對特定可能發病的人,而是針對整體, 與個人-病人取向(Individual-patient oriented)不同。聚焦於社區並非忽略個 人,而是從較廣的層次來看,Caplan 也從中發現,同樣面對有傷害性的刺激,. 治 政 有人會深受影響,甚至生病,但也有人是維持健康的狀態,此結果的差異也 大 立 反映到初級預防概念中。Cowen 則進一步區分兩種形式的初級預防,第一種 ‧ 國. 學. 類型為降低會造成個人失功能的可能性,如危險因子;第二種類型為尋求提. ‧. 高心理健康的方法,如保護因子。除了區分初級預防的形式外,Cowen 也更. y. Nat. 清楚地界定初級預防方案必須符合下列幾項條件:針對團體而非個人、在症. er. io. sit. 狀或不良適應出現之前、企圖增強個體的心理調適、可驗證性。而從 1980 年 起,若干初級預防方案皆套用此標準(引自 Scileppi, Teed, & Torres, 2000)。. al. n. iv n C 2. 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h e:次級預防聚焦於有風險發展成危機的個人, ngchi U 理論上這些人面對壓力、刺激已出現症狀,因此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來防止 疾病或問題的蔓延,希望降低其嚴重度及延續性。初級預防是在降低未來發 生的可能性,而次級預防則是透過早期介入嘗試減少流行率。次級預防包括 診斷與治療兩部分,其中診斷有可能出現假警報的現象,即個人被錯誤辨識 為危機對象,故要如何有效準確地診斷在次級預防中相當重要的(Scileppi 等 人, 2000)。 3. 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三級預防目的在減輕傷害與問題影響程度, 並防止未來再發生的可能性。雖三級預防與臨床治療很相似,但預防著重於 幫助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型態,而非治療疾病。故三級預防的目標包括將個 23.

(32) 人安置於社區機構、教導個人如何與疾病共處、如何提高生活品質而不受疾 病影響等。三級預防對個人與社會的價值在於:安置於社區機構讓個人花費 較少之外,社會成本也會降低、原本無生產力的個人也因三級預防方案的協 助可再度回到社會提供產能。 目前在社會或學校裡,都希望能落實預防的概念,從積極的宣導,到舉辦許 多心理衛生活動,如講座、電影等,期望減少日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但即使積 極地從預防的概念著手,現實中仍有許多人是需要幫助的,而這些需要被幫助的 人當中又以危機個案最為急迫,理想上這些人應該都會主動尋求方法解決問題, 倘若問題無法解決則會求助於外在資源或其他人,但事實上卻非如此簡單,求助. 狀態下的人,讓他們可及早尋求協助,而非不求助。. ‧. 五、危機與求助相關研究. 學. ‧ 國. 治 政 涉及心理及外在的因素,這些因素總結下來個人最後是有可能選擇放棄嘗試,不 大 立 求助。故研究者希望進一步探討求助與危機之關聯,從中了解如何協助處於危機. sit. y. Nat. 在上一節中有提及影響求助的因素,其中又有許多研究是針對危機與求助之. io. er. 間的關係。Lindsey 等人(2006)探討個人有心理困擾仍不求助於心理專業人員 之影響因素,該研究對象為達憂鬱症診斷標準的非裔美國人,依是否有求助於心. al. n. iv n C 理健康機構分為兩組,結果顯示有求助的組別皆表示身旁親近的人對於自己的求 hengchi U 助是抱持著支持態度(10 名受試者中,有 5 位是經由學校老師轉介,有 4 位是. 經由父母轉介),而未求助的組別結果則不一致,有一半的人其身旁親近的人是 給予支持,而另一半則是不支持,顯示家庭或友人的支持對憂鬱患者是否去求助 佔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污名化」此因素,兩組人皆認為污名化會 影響求助行為,因此在遇到問題時,傾向先靠自己解決。Barney 等人(2009) 探討污名化信念對憂鬱症患者的求助影響,結果發現求助對象為非專業人員時 (如同事、朋友、家人等),因預期對方可能對憂鬱症存有負向的想法,而傾向 不告知或求助於他們;求助對象為心理專業人員時,仍存在預期的污名化信念, 認為專業人員仍可能對憂鬱症有負向想法,其中污名化信念對男性的求助影響更 24.

(33) 是明顯。Halgin 等人(1987)根據 TRA 理論測量患有憂鬱症的大學生求助態度、 信念對意向的影響,更進一步探討意向對求助行為影響,結果顯示過去有求助經 驗的憂鬱症組比過去沒有求助經驗的憂鬱症組及無憂鬱症組的求助意向要高,而 過去沒有求助經驗的憂鬱症組與無憂鬱症組在求助信念上並無顯著的差異。顯示 過去的求助經驗會影響現在,甚至未來的求助行為,因此個人若對求助是抱持著 正面態度,則會提高日後求助的機率。該研究也比較其他研究結果,發現未求助 的學生在解決問題上,其意向傾向靠自己,且對心理專業人員是否可解決問題抱 持著懷疑的態度。從上述研究可知,過去的經驗會影響求助信念、態度,其信念、 態度也會影響未來是否會求助的因素之一。. 治 政 Sherwood 與 Salkovskis(2007)整理過去研究指出,影響憂鬱症患者的求助 大 立 因素包括:在疾病初期,未能正確辨識出其症狀、污名化、個人及社會對憂鬱症 ‧ 國. 學. 的態度及信念、過去的治療經驗、治療的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求助。而該研究針. ‧. 對憂鬱症患者的過去治療經驗、治療的形式及目前憂鬱症狀況作探討。結果顯. y. Nat. 示:(1)過去有接受過心理方面治療的患者其求助門檻(thresholds)比沒有的. er. io. sit. 患者要低;(2)正處於憂鬱症(Currently depressed)的患者比非正處於憂鬱症 的患者,對憂鬱有更負面的信念及態度,此負面的信念與態度也會提高求助的門. al. n. iv n C 檻;(3)對憂鬱症的污名化信念越深,其求助門檻也會越高。上述結果代表過 hengchi U. 去沒有求助心理相關經驗、正處於憂鬱症及受污名化影響越大的患者,日後越不 會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葉雅馨與林家興(2006)則探討國內民眾的憂鬱程度與 求助行為的關聯性,研究將憂鬱分為起伏不定、達臨界值及嚴重三種程度。結果 顯示,在求助方式,三種不同程度的人最常使用的求助方式皆為自助處理為主, 如不管問題,多休息及運動、使用放鬆方法、自己研究資料上的建議。其次的方 式則為就醫於中西醫或一般科別,求助於心理專業人員、精神科或心理輔導志工 則排在上述的求助方式之後。另外該研究也發現憂鬱程度嚴重者,相較於其他兩 組有較高的比例傾向不求助也不覺得自身的情況嚴重。在求助對象上,三組人皆 以自己為優先(休息睡覺),其次才會向外尋求協助。而對外求助的對象順序以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畢業於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If we recorded the monthly sodium in- take for each individual in a sample and his/her blood pressure, do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sodium consumption also have higher blood

A Complete Example with equal sample size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s whether pop- ulation means are different by comparing the variability among sample means with

The natural structure for two vari- ables is often a rectangular array with columns correspon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one vari- able and rows to categories of the second

Project 1.3 Use parametric bootstrap and nonparametric bootstrap to approximate the dis- tribution of median based on a data with sam- ple size 20 from a standard 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