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對促進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對促進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對促進國中資源班 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The Enhancement Effectivenes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Class Student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through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指導教授:佘永吉 博士 研究生:莊心瑜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2) 謝誌 三年的研究所生涯終於這在個時刻完整的告一個段落。回首學習路 要感謝人事物的實在太多,自己都要忍不住要落淚了! 十分珍惜在師大進修的這些時光,有最堅強的師資陣容:吳武典老 師、鄭麗月老師、盧台華老師、杜政治老師、杞招安老師、洪麗瑜老師、 佘永吉老師、華沛老師、心慈老師、慧婷老師、聖敏老師...等,老師們 親授的大師風範讓我在學習學術研究的路上如沐春風並且獲益良多。還 有,暑期行政班的每一位同學們,非常享受我們的大家合作無間、彼此 幫助的日子,有你們讓我的求學生涯擁有彩虹般美好的回憶。 當然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我最感謝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我的指導 教授佘老師。謝謝老師這些日子總是不斷的鼓勵我,在我掉筆電、沮喪 甚至寫不下去的狀態下仍然幫助我持續向前走,老師您就是定心丸,每 次 meeting 完讓我總是像卜派吃到神奇的波菜一樣又可以充滿精力的回 家寫論文,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優良導師。口試時,擔任口試委的闕月清 老師和陳麗秋老師,謝謝老師總是不吝惜的撥冗指並親切的給我關於論 文主題的精闢指教,這些寶貴的建議更幫助我在過程中知道論文的價值 並擴展我研究的視野。 在論文研究期間,要感謝願意和我一起來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運 動訓練計畫的每一個可愛的學生和家長,這酸甜苦辣的過程,我們一起.

(3) 熬過來了。特別要感謝輔導主任宗杰、組長怡心在課務和給假的安排, 讓我在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進行研究,還有佩慈夫妻在最後一刻兩肋 插刀為我修改英文翻譯,真的好感激!碩班的鈴津、何欣謝謝你們的總是 說要一起畢業。郁婷、怡鈴和祥裕、昱成謝謝你們常義不容辭的用簡訊、 適時出現和打電話關心來幫助我,有你們真好! 最後,我要感謝在我生活中總是扮演啦啦隊的家人們,爸爸媽媽你 們每通電話的督促和真切的關心是我前進的動力,謝謝你們讓我每次回 高雄家總是不停的補身體和睡大覺,教會的翠如姊、懷文、聖涵和雅惠 謝謝你們常常為我禱告,還有感謝上帝爸爸,這一路上給我這麼多的寶 貴的人事物和特別的恩惠,讓我關關難過,卻能關關過,真是非常愛你 們!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如有遺漏請包涵,將以本論文給我所敬愛 的師長、親友以及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您們成就了本論文,在此獻上由 衷的感謝,祝福您們平安喜樂! 心瑜 謹誌 民國 105 年 7 月 12 日.

(4) 摘 要 身心障礙者比一般人必須具備更佳的體適能才能應付日常生活與身 體活動。在校適當的運動計畫能幫助身心障礙者從小培養良好的運動習 慣,增進健康和生活品質。本研究旨在探討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對促進國 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研究採單一受試之撤回設計,研 究對象為 3 名年齡在 14~15 歲的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變項為遊戲式爬樓 梯運動,依變項為體適能測驗的表現(身體組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和 柔軟度) 。研究包括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共進行 12 週,每週 2 次,每 節課 45 分鐘。本研究以教育部 102 年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對照,並以視 覺分析法、C 統計進行資料的分析,評估教學介入後之成效,最後以「運動 態度量表」填答了解受試者是否改變運動態度,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能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心肺適能、肌 肉適能和柔軟度 3 方面之健康體適能,皆具有不錯的介入效果。 二、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心肺適能、肌肉適 能、柔 軟度 3 方面具有不錯的維持效果。 三、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運動態度有正向改 變。 根據研究結果,實施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可以幫助國中學習障礙學生 提昇健康體適能,是適合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運動項目。建議規劃國中 學習障礙學生相關課程時,可以將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列入教學課程之一。 未來可以針對學習障礙學生運動體適能(如:敏捷性、協調性)做進一步的 探討。 關鍵詞:健康體適能、學習障礙、單一受試、爬樓梯運動. i.

(5) The Enhancement Effectivenes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Class Student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rough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Xin Yu Chuang. Abstrac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ust have better physical fitness to adapt to daily life and activity than average persons. Appropriate programs of exercise in school can help them to develop good habits from childhood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 and qualities of life. Through game-based stair climbing a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nhancement effectivenes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the resource clas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withdrawal design of the single-subject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hree 14-to-15-years-ol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e dependent variable, however, wa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ults including body compositio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and flexibility. The study duration was divided into 3 stages-baseline, intervention, and maintenance phase, which was proceeded for 12 weeks in total with a 45-minute lesson twice a week.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instruction, the physical fitness norm of middle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ublish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3 was adopt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test results comparison. Visual Analysis Method, C Statistics, were also applied for the data analysis. A questionnaire of exercise attitude wa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the subjects' exercise attitu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ii.

(6) 1. Intervention out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clas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through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enhances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musclar strength, endurance and flexibility with great intervention outcomes. 2. Maintenance out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clas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through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enhances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musclar strength, endurance and flexibility with great maintenance outcome. 3. Positive attitude chan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clas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through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o conclude, game-based stair climbing activity does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but also become a suitable exercis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t was expected that this research could help educationalist design the curriculum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he future. Then, it is a suitable exercise program with game-based stair-climbing activity.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ex: agility, coordin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s recommended.. Keywords: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learning. single-subject reasearch design, stair-climbing activity. iii. disabilities,.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體適能介紹 .................................................................................................... 9 第二節 適應體育發展現況與特教上的實施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受試者 ..........................................................................................................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5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身體組成表現之分析 .................................................................................. 60 第二節 心肺耐力表現之分析 .................................................................................. 64 第三節 肌肉適能表現之分析 .................................................................................. 68 第四節 柔軟度之表現分析 ...................................................................................... 82 第五節 運動態度量表之分析 .................................................................................. 95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5 第一節 結論 ..........................................................................................................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05 第三節 建議 .......................................................................................................... 106 參考文獻 .......................................................................................................................... 109 附錄 .................................................................................................................................. 117 附錄一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教學活動設計 .......................................................... 117 附錄二 致家長同意書 .......................................................................................... 128 附錄三 身體組成、心肺耐力紀錄表 .................................................................. 129 附錄四 運動項目量表 .......................................................................................... 131 附錄五 身體組成、心肺耐力紀錄表(資料紀錄) ................................................ 132. iv.

(8) 圖次 圖 1 圖 2 圖3 圖4 圖5 圖6. 適應體育課實施於連續性不同的教學安置 ........................................ 24 研究架構 ................................................................................................ 39 生物阻抗身體組成量測儀 ..................................................................... 45 身高體重自動測量器 ............................................................................. 45 坐姿體前彎測量器 ................................................................................. 47 至善樓 1 樓至 2 樓之樓梯 ..................................................................... 49. 圖 8 Scosche RHYTHM 手臂式心跳帶 ...................................................... 51 圖 7 Endomondo 之應用軟體 ...................................................................... 51 圖 9 研究流程 ................................................................................................. 53 圖 10 甲生肌肉適能表現曲線圖 ................................................................... 70 圖 11 乙生肌肉適能表現曲線圖 ................................................................... 74 圖 12 丙生肌肉適能表現曲線圖 ................................................................... 78 圖 13 甲生柔軟度表現曲線圖 ....................................................................... 84 圖 14 乙生柔軟度表現曲線圖 ....................................................................... 88 圖 15 丙生柔軟度表現曲線圖 ....................................................................... 91 圖 16 甲生運動態度量表在爬樓梯運動訓練之前後得分 ........................... 97 圖 17 乙生運動態度量表在爬樓梯運動訓練之前後得分 ........................... 98 圖 18 丙生運動態度量表在爬樓梯運動訓練之前後得分 ........................... 99. v.

(9) 表次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影響學習障礙學生運動的生理、認知與社會行為 ............................. 27 依據體適能檢測結果設定三種等級的心肺耐力訓練處方 ................. 31 受試者的基本資料 ................................................................................. 38 實施程序 ................................................................................................. 42 施測程序與課堂編號 ............................................................................. 43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課程設計簡要表 ..................................................... 49 身體組成分析 ......................................................................................... 60 心肺耐力之表現分析 ............................................................................. 66. 表 9 甲生肌肉適能常模對照表 ..................................................................... 69 表 10 甲生之肌肉適能表現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表 ........................... 71 表 11 甲生之肌肉適能表現 C 統計摘要表 ................................................. 72 表 12 乙生之肌肉適能常模對照表 ............................................................... 73 表 13 乙生之肌肉適能表現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表 ........................... 76 表 14 乙生之肌肉適能表現 C 統計摘要表 ................................................. 77 表 15 丙生的肌肉適能常模對照表 ............................................................... 78 表 16 丙生之肌肉適能表現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表 ........................... 80 表 17 丙生之肌肉適能表現 C 統計摘要表 ................................................... 81 表 18 甲生柔軟度常模對照表 ....................................................................... 84 表 19 表 20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甲生之柔軟度表現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 ................................... 86 甲生柔軟度表現 C 統計摘要表 ......................................................... 87 乙生柔軟度常模對照表 ....................................................................... 87 乙生之柔軟度表現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表 ............................... 89 乙生柔軟度表現 C 統計摘要表 ......................................................... 90 丙生柔軟度常模對照表 ....................................................................... 91 丙生之柔軟度表現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分析表 ............................... 93 丙生柔軟度表現 C 統計摘要表 ......................................................... 94 爬樓梯運動訓練介入前後 3 位學習障礙學生量表結果之資料分析 96. v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生活品質,除了心理健康外,身體 的健康影響現在科技相關產品發達,機器取代人力降低人類的身體活動 量,人們長期處於的坐式生活和靜態生活,身體活動不足成為影響身體 健康的危險因子,衍伸出與多相關的慢性疾病造成國家醫療資源的浪費。 同時醫療進步,也使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如何維護健康而良好的生活品 質,是現代人關注的議題。2011年9月聯合國特別召開非傳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簡稱NCD)高峰會議,指出慢性疾病(癌 症、心血管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的死亡占全球死因的63.5 %,影響各國經濟發展。不當的飲酒行為、菸品使用、不健康飲食及不 運動為最主要之危險因子,需透過跨部門、跨領域、公私領域合作,採 取具實證及成本效益之策略,降低這些危險因子帶來的衝擊。肥胖為導 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而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有8項與肥胖有關,肥 胖的主因也是不健康的飲食和不運動。目前我國成年男性體重過重或肥 胖者已達51%,女性亦達36%;另國小學童體重過重或肥胖之比率,男 童為29%、女童為21.0%。國人過重及肥胖之比率在上昇中,亟須加強 防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00年起,推動「健康體重管理計畫」, 透過產、官、學、民、媒各界之合作,營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應從運 動著手。 一般人在觀念上容易認為運動對於身心障礙族群是危險的、不必要 的、且是附屬的(林鎮坤,2003)。嚴格而言,身心障礙比一般人必須 1.

(11) 具備更佳的體適能才能應付日常生活與身體活動。對身心障礙者而言, 由於它們本身的障礙就是影響身體活動主要的因素,因此運動並不是延 長他們的生命為主要目的,而是藉以之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健康與生活品 質,預防二度障礙、增進經濟效益、培養未來就業的能力、建立社交機 會、增進自尊與自信、改善心理健康與沮喪、克服環境的障礙和延緩老 化(內政部,2004;陳張榮、周俊良,2012;Longmuir & Bar-Or, 2000)。 為促使身心障礙者擁有良好的人格發展與身體活動,實現受教平等理念 與重視個別差異的具體作法,適應體育就是利用經適當修正與評估過的 多元化身體活動為教育策略,符合其個體差異及特殊需求,確保學生學 習到適應性的動作表現,養成積極、主動的生活型態,藉此提升身心障 礙學生的全人健康與生活品質(陳勇安、闕月清,2010)。 為鼓勵身心障礙族群參與適當的休閒活動,從事適應體育運動,我 國始於1973年教育部頒布「各級學校實施特殊體育課程」,為我國身心 障礙運動開啟先河。1992年「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其計畫 執行要項的第11項內容即為「推廣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計畫」,而1995 年教育部研擬「改進特殊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在1999年第1次委員 會議決議與國際學術領域名詞接軌,將慣用之「特殊體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改為「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一詞,同 時並將「改進特殊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更名為「改進適應體育教學 中程發展計畫」。在2003 年更進一步頒布「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 提供身心障礙學生適當的體育學習環境,增加其身體活動參與機會,享 受運動功能和樂趣(陳勇安、闕月清2010)。由此脈絡可知,我國促進 身心障礙族群達成良好健康體適能的努力。 對照教學現場研究者發現多數的因體育教學仍重點著重在普通學生, 但對身心障礙學生卻關注不多。目前國中一般學生運動情形及身體活動 量都仍處於待加強階段更不遑提及身心障礙族群,因此身為特教老師在 應該更加敏銳體適能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重要性。研究者任教於新北市 2.

(12) 國中多年,觀察就讀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在校體育課表現動機較為低落, 對於運動不感興趣。但也觀察到在發育中有運動習慣的國中身心障礙學 生,不論在體態表現、自信心、社會學習與班級融合上都有較佳的適應 能力與表現。因此引發研究者對於學習障礙學生運動主題的興趣,想進 一步研究若是讓那些平常除了學校體育課外,沒有運動習慣的學習障礙 學生利用身邊簡易可取得的運動場地和運動項目是否可以改善他們的體 適能並建立他們的運動習慣和興趣,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一。 在 2010 年行政院衛生署台灣體適能指引運動手冊中將爬樓梯列為簡 易運動的入門運動之一。而研究者服務學校位於三芝北海岸地區由於地 形多為斜坡,氣候常年多雨,因此當地氣候及地形限制能夠培養身心障 礙學生從事規律的體適能運動項目有限,經多方考慮選擇可以在一般室 內公共設施中常見的樓梯作為運動場地,考量安全性,依漸進式和遊戲 式的課程設計體適能教學活動進行的運動訓練,期望身心障礙學生在日 後可以類化於日常居家生活可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以期為研究者的研 究動機之二。.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探討接受爬樓梯運動教學後的國中學習障礙其在健康體適能 四要素(身體組成、肌肉適能、心肺適能和柔軟度)之成效,對其運動 動機的改變並追蹤受試學生12週後的身體適能變化。. 1. 探討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促進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身體 組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成效。 2. 探討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在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維持成 效。 3. 探討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其運動態度動機改變 成效。.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所探討問題分別如下 1.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 1-1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身體組成? 1-2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心肺適能? 1-3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肌肉適能? 1-4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柔軟度? 2.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維持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 2-1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維持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身體組 成? 2-2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維持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心肺適能? 2-3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維持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肌肉適能? 2-4 遊戲式爬樓梯運動訓練後是否能維持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柔軟度? 3. 了解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是否有態度動機的改變 成效? 4.

(1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以下將本研究所涉及的相關名詞操作型定義. 壹、國中學習障礙學生 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教育部,2013)第三條第 九款所稱學習障礙,統稱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 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 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 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前項所定學習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1.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 2.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 3.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現 有顯著困難,且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以經過新北市教育局鑑定輔導委員會通過擁 有學習障礙資格的學習障礙學生。. 貳、健康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器官組織,如心臟、肺臟、血管、肌肉等都能 發揮正常功能,使身體具有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發狀 況的能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 。有優異體適能的人較具 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較能應付意外的發生;健康體適能是個人在不覺 得累且充滿活力地完成工作,尚有足夠的體能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引自 林仁政,2004)。 本研究所指的健康體適能是根據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 所公布的資料為主,包括四大要素:身體組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及 柔軟度。而良好與否的標準及檢測項目則以身體質量指數、800公尺/1,600 公尺跑走測驗、一分鐘仰臥起坐及坐姿體前彎之成績為依據。以下分別 5.

(15) 說明之: (一)身體組成: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健康體適能評估標準手 冊指出身體組成為身體中脂肪和非脂肪組織在人體所占的相對比值。 本研究以身體質量指數來檢測,主要來評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二)心肺適能:是指身體組織細胞使用氧氣的能力。由肺臟與心臟, 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因此心肺適能 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 織細胞有氧能力的指標。提升 心肺適能的重要性心肺適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並且不至於 很快疲憊,也讓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 本研究以女生800公尺、男生1,600公尺跑走測驗來檢測心肺適能。. (三)肌肉適能: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健康體適能評估標準手 冊指出肌肉適能為可分為肌力及肌耐力,肌力主要為某一特定肌肉或肌 群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則為在某特定比例強度的最大自主收縮下, 維持長時間收縮力量的能力,或肌群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反覆收縮,直至 肌肉疲勞的能力。肌耐力良好的人較不易產生肌肉疲勞與酸痛的現象。 本研究以肌力和肌耐力來代表肌肉適能,檢測肌肉適能使用一分鐘 屈膝仰臥起坐,來同時評估腹肌力及肌耐力。. (四)柔軟度: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定義,柔軟度是一種功能 性的能力,指的是關節的活動度。關節活動度指的是指關節在活動過程 中,不會感到疼痛或對表現有限制的彎節活動能力。柔軟度較好,肢體 的活動範圍較大,肌肉較不易拉傷,關節也較不易扭傷。 本研究以坐姿體前彎來檢測,主要評估關節的最大活動範圍。. 6.

(16) 參、遊戲式爬樓梯運動 根據衛生署(2002)為了養成民眾由生活上做起的運動習慣而提出 健康爬梯新生活的口號,創新優質環境、呼籲民眾保持恆心爬梯,輕鬆 享受爬梯的健康效益。 我國82年即著手極力推廣「樂趣化體育教學」普遍獲得師生們一致 的好評。Ewing & Seefeldt則認為好玩(fun) 、有樂趣(enjoyment)普遍 被認為是孩童參與身體活動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缺乏樂趣則被視為是孩 童及青少年停止身體活動重要的關鍵原因之一(洪建智, 2008)。本研究 指的遊戲式運動是將運動的課程設計為好玩、有樂趣的教學活動,誘發 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氣氛。 本研究進行 12 週,每週 2 次,每次 45 分鐘的爬梯活動是以新北市 某國中室內樓梯一至二樓為活動地點。.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章將探討遊戲式爬樓梯運動是否能促進國中資源班學習 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分為四節探討相關文獻綜合整理以作為的研究基礎,章節如 下:健康體適能介紹、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之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遊戲式爬樓 梯運動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體適能介紹 體適能即為身體的適應能力。從社會發展的觀點來說,隨這文明社會的進展, 高度的科技化設備和機械取代人力活動,坐式生活影響人民健康甚至於國力發 展。近代,全世界各國政府在相關的體適能教育政策皆很重視。從回歸主流的 教育發展趨勢來說,體適能課程教學對象從一般學生擴展到身心障礙學生,針 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個別需求提供適當的體適能課程就是適應體育。本節將針對 提供一般兒童到身心障礙兒童的體適能角度,依序說明體適能的定義與重要性、 在台灣適應體育的發展以及體適能的項目和檢測方式。. 壹、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內涵與檢測方法 一、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 從歷史脈絡來看,二十世紀以前,體適能的定義是認為透過身體的活動來促 進健康,體適能測驗的焦點在肌力的測量與提升,肌力被認為和健康最有關的 因素,之後體適能的目標從健康轉為動作表現。目前所認定的體適能概念興起 於 1950 年代的美國,當時政府重視青少年的體能況狀,1958年美國健康體育 休 閒 協 會 ﹙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AHPER﹚因此訂定了人體的臂力、腹肌耐力、瞬發力、 敏捷、速度、協調與 心肺耐力等七種身體運動能力,為青少年的綜合測驗。1964 年國際科學會議 (ICSS)組織了國際體能測驗標準化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ICSPFT﹚於1974年出版的「Fitness﹐Health﹐ 9.

(19) and Work Capacity」一書對體適能的概念及內容,是指運動能力的要素,即肌力、 肌耐力、瞬發力、速度、敏捷性、柔軟性、心肺耐力及體組成作為各國進行體 能檢測的參考(林貴福、盧淑雲,2000;邱文成,2010) 。直到1980年體適能為 「規律的身體活動,為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再一次受到重視,美國體育健康 休閒舞蹈協會(American Alliance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將體能的檢測項目,以健康體能的有氧適能、肌肉適能、柔 軟度、以及身體組成等四項所取代。健康體能測驗正式出爐,健康體適能從體 適能中被獨立出來(邱文成,2010;劉錦謀,2007) ,體適能被分為健康體適能 (Health-related Fitness)和運動體適能(Sport-related Fitness)。 目前我們常用的體適能都是以健康體適能為概念,是一種身體持續適應環境 的動態模式。健康體適能指的是個體能勝任日常生活所需的身體活動能力,也 有體能作為緊急需要或從事其他活動之用,且不至於過度疲憊,適用於一般人 所需要追求的健康體能,是希望擁有較好的生活方式與工作的適應能力。一般 來說,它的要求標準並不高,只是最「基本的」身體需求,有最低限度的心肺 耐力、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關節柔軟度及適當的身體組成。而運動體適能則 為運動員所需的專項體能,為了參加競技運動所必須具備的身體適應能力。除 了要求有較高的健康適能作為基礎外,還額外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肌肉瞬發力、 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平衡感及反應時間等,需要經過長期、有計畫且嚴格 之訓練方式加以訓練(教育部體育署,2014;邱文成,2010) 。現今美國運動醫 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所指的體適能也就是健康體 適能,定義為使你的心臟、血管、肺臟和肌肉能順利執行日常工作的能力,其 中包含能以最低的疲勞與不適來應付事件的挑戰,包含了有氧適能、肌肉適能、 柔軟度和身體組成四個要素。我國教育部體育署定義體適能為身體適應生活、 活動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包含心肺耐 力、肌肉適能、柔軟度與體重控制 (引自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 。 綜合上述,健康體適能為體適能發展而來,而其測驗項目簡便易行,直至 今日國內現行的中華民國國民體能檢測與中華民國學生體適能護照(衛生福利 10.

(20) 部國民健康署,2013;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其測驗項目心肺耐力、肌 肉適能、柔軟度和體重控制四大要素相較於 1980 AAHPERD 年和 1992 年 ACSM 所公佈的檢測內容皆相去不遠。 體適能較好的人不容易會有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皆 有較佳的活力和適應能力。對於學生來說擁有良好的體適能重要性有 5 點:1.有 充 足 的 體 力 來 適 應 日 常 工 作 、 生 活 或 讀 書 、 促 進 健 康 和 發 育 。 2.體 適 能 較 好 的 人 , 健 康 狀 況 較 佳 , 比 較 不 會 生 病 。 3.有 助 於 各 方 面 的 均 衡 發 展 。 4.提 供 歡 樂 活 潑 的 生 活 方 式 。 5.養 成 良 好 的 健 康 生 活 方 式 和 習 慣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教育部近年在學校推動許多相關體育計畫。 1999 年~2004 年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期望學生規律運 動,333 之意涵在鼓勵學生養成第一個 3:每星期至少運動 3 天(次),每次運動 約 30 分鐘,運動強度達心跳 130 次的運動習慣;第二個 3:養成運動的良好態度、 認知及行為;第三個 3:學生、家長和教師一起參與和支持(林嘉志、姚承義和 徐煋輝,2008)營造全方位運動環境與文化,強化學生體適能社會支持體系為 目標,協助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進其運動保健與體適能知能。2004 年~2008 年辦理「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公斤)/ 身高 (公尺 )來評量兒童與青少年肥胖、過重或過輕。 透過營造學生健康體位環境、健康體型意識價值觀、推動健康飲食、強化身體 活動、推展體適能活動、建立健康體位推展機制,六個策略提升正確體型意識, 藉動態生活、均衡飲食,提昇學生體適能,逐年降低學生過輕及過重(肥胖) 之比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2007 年~2011 年「快活計畫」則透過學校增加 體育運動時間、推動團體社團運動種類、擴充運動設施和空間、甚至試辦及推 廣高中職及大學入學將學生參與運動成就及體適能納入錄取條件之ㄧ等相關措 施,希望達到各級學校學生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 210 分鐘的比率,提升學生通過體適能標準的比率等目標。都是希望透過體育活 動來增加身體活動量或運動訓練促進學生在學的體適能。 許多研究指出智障者的運動限制常見有不佳的肢體協調、動作反應及平衡 11.

(21) 感,且部份肌肉力量較弱,有時有共病問題,伴隨癲癇、腦性麻痺或其他感官 障(陳靜妙和王文宜,2013) ,長期的靜態久坐亦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 病及高血壓等問題,同時,智能障礙者在最大心跳數和耗氧峰值比一般人低, 需立即且適宜的運動處方介入(潘正宸和林珊如,2012)培養其規律運動。對 於學習障礙學生來說,大部分專家也認為有高於平均比率的學習障礙學生,同 時有知覺-動作以及運動相關的困難,因此需要強力介入來訓練改善(高桂足, 2012;Harvey& Reid, 2003; Sherrill, 2004; Waugh& Sherrill, 2004) 。在國內朱嘉 華、曾秀卿、葉秀香..等人(2001)在高雄縣國小資源班的體適能表現研究中, 也發現資源班學生之體適能明顯較普通班學生差。因此,對於身心障礙的學生 來說,本生就受限於某整程度的限制,例如大腦、遺傳或產前中後的問題,有 時嚴重者更伴隨不只一種障礙,例如:腦性麻痺孩童伴隨智能障礙。這些有特 殊需求的學生大多有協調能力差、活動意願低、挫折容忍力不佳;另外在溝通 方面,常難以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外在的輔助之下才能與他人有良好的 溝通,比起一般孩子,他們更加少有機會去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大部分時間 都是坐著,這樣容易對於參與運動缺乏動機(Hodge & Porretta, 2004)。再加上 缺乏訓練和父母不鼓勵等,種種困難的因素造成體適能水準普遍低落(滕政德, 2004;劉闊傑、周禾程和姜筱華,2014),適合的運動處方介入更是刻不容緩。 有計畫實施運動計畫或增加身體活動都能夠提升健康體適能,規律的運動 會使人更長壽,不論是對於肥胖者(林瑞興和方進隆,2000)、一般人(陳俊 豪,1994)或者是身心障礙者(黃任閔、涂湘玫、胡巧欣、 吳一德和呂謙,2015; 陳張榮和周俊良,2012;蘇伊琳,2013),目前許多研究顯示運動訓練或整體 而言是有正面效果,使人可以切身體會運動的樂趣和重要性(陳天香,1994)。 綜合上述,不論對於一般學生而言或者是身心障礙的學生來說,培養學生良 好的健康體適能,皆不可忽視。特別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體適能表現和對體育 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改善消極的態度,進而積極、主動地享受 運動,得到更健康的生活品質,對於國家整體的體能發展和社會健康則有極大 的助益。 12.

(22) 貳、健康體適能的意涵和檢測方式 以下針對中華民國學生體適能護照的四大要素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 和體重控制來說明並羅列相關檢測方式。 一、心肺適能的內涵和檢測 (一)心肺適能的內涵 心肺耐力有許多相近的名稱,如稱為心肺功能 (Cardio-respiratory capacity), 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心血管功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或 有氧適能(Aerobic fitness)等。心肺適能與身體的攝氧能力有關,以生理學的 觀點來看心肺適能是指個人的心臟與肺臟,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 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織 細胞有氧能力的指標。而以健康的角度來看,心肺適能可說是健康體能的重要 因素,也是體適能運動的重點,擁有良好的心肺適能可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 心肺適能較佳,身體在運動狀況下,吸收利用的氧氣越多,可以使我們運動 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同時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方 進隆,2010;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心肺耐力和健康促進、疾病預防、 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等皆有密切關係 由於心肺耐力關係到身體的攝氧能力,所以常用來表示一個人的心肺功能好 壞是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capacity),即每分鐘每公斤體重,在 最激烈的運動狀況下,可以攝取的幾毫升的氧。最大攝氧量至今仍被視為評估 心肺適能最可靠的指標(潘正宸和林珊如,2012)。優秀的長跑選手的最大攝 氧量可超過 70ml/kg.min,即每分鐘每公斤體重,在最激烈的運動狀況下,可以 攝取 70 毫升以上的氧,而一般人只有 40ml/kg.min 左右。(方進隆,2010) 維持和提升心肺耐力可以透過有氧運動的訓練方式。而有氧訓練原則則包含 五大要素(MRFIT) (方進隆,2010;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1.運動方式(Modality): 改善心肺適能要選擇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身體在氧氣供需足夠的情況下, 所從事大肌肉、全身性且有節奏的運動。而可以從事長時間的活動,通常皆不 13.

(23) 是非常激烈,而是適度或是中度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快走、跳繩、上下台階、 游泳和騎腳踏車等運動。如果從事的運動非常的激烈,像短距離快跑(如 200 公 尺快速跑) 因為當時所吸入的氧氣並不夠身體所需,導致氧債現象,而進行無 氧代謝而產生乳酸,就不是有氧運動而是無氧運動(Anaerobic exercise)。有氧 運動強調大肌肉活動,才容易導致訓練效果。有氧運動的項目很多,像快走、 慢跑、騎腳踏車、登山、有氧舞蹈、長時間游泳和跳繩等都是有氧運動(方進 隆,2010)。 2.漸進運動原則(Rate of Progression): 開始運動時,避免一次運動量太大或運動負荷增加太多。應依自己的健康和 體能狀況從事適當運動,而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心肺耐力不佳的人, 為了避免運動傷害,開始訓練時,先建立心肺耐力基礎後,再透過增加運動時 間、強度(如增加速度)或運動頻率,改變以上三種方式的組合來增加負荷。 例如:選擇一個適度的強度或負荷,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到能夠持續運動 30 分鐘 以後,再增加運動強度,也可以讓持續時間和強度不變,而增加運動頻率。一 般年輕人約在二週訓練適應後,才逐漸調整增加負荷。 3.運動頻率(Frequency): ACSM 建議每週至少有三到五天的有氧運動。目前研究指出,連續性的運動 與間歇性的運動,如果強度與時間相近,其運動效果相近(吳益佳和卓俊辰, 2005;謝伸裕,2002) 。因此長時間沒有運動或虛弱的人,如果無法一次從事 20 分鐘以上的中度運動,可分成多次運動。以每次以較少的時間運動,休息以後 再運動,如每次慢跑或快走 10 分鐘,休息 3 分鐘後再慢跑或快走 10 分鐘,分 成多次間歇性運動;或分成上午與下午各運動 1 次,每次運動 10 分鐘。 4.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是促成生理適應與改善心肺適能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是造成運 動傷害的主要原因。運動強度常以心跳率來表示。 心跳率是最常用以決定運動強度的方法。可用最大心跳率(. )百分比. 或心跳率儲備量的百分比量(Heart Rate Reserve,HRR)來估算運動強度。如要 14.

(24) 用 最 大 心 跳 率 的 百 分 比 來 估 計 運 動 強 度 , 方 進 隆 ( 2010 ) 建 議 的 範 圍 為 55%/60%-90%最大心跳率。心肺功能不佳者選擇 55-60%,心肺耐力普通者選擇 60-75%,心肺耐力優異者可以 75%最大心跳率做為運動強度。教育部體適能網 站(2013)則建議 60-80%最大心跳率運動強度為較佳,此時運動時會有點喘但 還可以說話的感覺。 當經過一段訓練時間,心肺耐力會逐漸進步,運動強度也可以逐漸提升。 一個人每分鐘的最大心跳率可用 220-年齡來估計。而 ACSM(2009)建議用心 跳率儲備百分比的方法來估計運動強度,運動強度介於 40%/50%-85%HRR 之間。 心跳率儲備量百分比的計算方法,是以最高心跳率減去安靜心跳率的差再乘以 百分比後,加上安靜心跳率的值。 3.持續時間: 持續時間、運動頻率與運動強度有密切相關,如運動持續時間長,則運動 的頻率就會較少,運動的強度也要較低。ACSM 建議每次運動不論是持續運動 或是間歇運動(每次 10 分鐘以上),持續時間為 20-60 分鐘。體適能較差、無 法一次運動太久的人,可分段實施,如運動一段時間後休息再運動,或是上午 運動一段時間,下午再運動。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心肺耐力改善後就可以逐漸增 加持續時間,希望每次的運動持續時間能夠超過 20 分鐘。教育部體適能網站 (2013)則建議在適當運動強度下,每次運動 20-50 分鐘即可以改善心肺適能。 (二)心肺適能的檢測 最大攝氧量用來表示心肺適能的好壞,但欲測得實際的最大攝氧量,必須 在實驗室以精密且昂貴的儀器(如:氣體分析儀、跑步機),此外施測的人員 也必須要經過專業的訓練,熟悉測驗的流程,方能進行受試者的最大攝氧氧量 測驗,且受試者在實驗室進行最大攝氧量過程中,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對於受 試者安全有潛在危險,因此實驗室的實測法只適合小規模,人數少的測驗,並 不適合進行大規模人數多的檢測。有鑑於此,許多的醫學專家、運動生理學家, 一直試圖找尋適合大群體,且具有代表意義的試測方式,其中以非最大負荷運 動測驗方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經過多年的國內外發展和研究,所發 15.

(25) 展出適合大群體測驗的非最大運動測驗方式種類很多。江界山(1997)指出良 好且有效的體能測驗方法,必須具備三項條件:效度(validity) 、信度(reliability) 及客觀性(objectivity)。 目前較常用的方式有 Cooper、1 英哩跑走、3 分鐘登階測驗、800/1,600 公 尺跑走等方式。以上四種的心肺適能測驗方法經過許多累積的研究資料指出皆 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客觀性,皆能有效的預測大群體受試者的心肺適能。 本研究學習障礙學生檢測心肺適能的檢測方式,採以 800/1,600 公尺跑走。 800/1,600 公尺跑走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身體質量檢測方式相同,還可 以與一般學生的體適能常模做對照,以便得知學生的目前健康體適能情形。此 內容在第三章第三節研究工具中會詳加說明。. 二、肌肉適能的內涵和檢測方法 (一)肌肉適能的內涵 肌肉適能為一「集合性」名詞,包括肌力與肌耐力。肌力為指肌肉對抗某 種阻力時所發出力量,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肌耐力則是某一部位的肌肉或肌群在從事反覆收縮,直至肌肉疲勞的的一種耐 久能力(吳志銘、周峻忠和劉錦謀,2008;卓俊辰,2001) 。無論從事任何運動 或日常工作,絕對需要具備肌力。身體任何大小的動作都是靠著肌肉牽引骨骼 完成的,如果肌肉本身無法有適當的力量,自然有些動作顯得相當吃力或甚至 無法完成,而使肌肉產生疲勞。例如,在上臂及肩膀部位肌肉力量不足的人, 不要說網球或羽球的揮拍擊球會有問題就是連日常的家事或工作都無法勝任。 而肌耐力則是一般我們所熟悉的仰臥起坐、引體向上、伏地挺身,以及屈臂懸 垂;其他的一些日常工作,如除草、洗衣、拖地、擦洗門窗、油漆粉刷牆壁或 上幾層樓梯,都需要好的肌耐力才能勝任。肌肉必須在相當用力的情況下,持 續一段時間,這些都是以上運動或日常的活動共同的特點(卓俊辰,2001) 。不 論肌力或肌耐力,都會因著年齡的增加,肌肉組織功能逐漸退化,而提升肌肉 適能,保持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對促進健康、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 16.

(26) 的幫助。當肌力和肌耐力衰退時,肌肉本身往往無法勝任日常活動及緊張的工 作負荷,也容易產生肌肉疲勞及疼痛的現象(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例如, 許多成人身體肌力不足,會患有腰椎部位疼痛的情形。 從事規律的肌力訓練,也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重量訓練,是增進肌肉適能 的最佳途徑(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肌力訓練能幫助人們減去身體過多的 身體脂肪,增加肌肉量(淨體重) ,提高新陳代謝率,更能快速的燃燒熱量降低 體重,並且預防骨質流失,增加骨質密度。較強的肌力能增進柔軟度與平衡感, 降低跌倒和骨質疏鬆所帶來的危險。 (二)肌肉適能的檢測 不同的肌群、收縮型態(靜態或動態;向心或離心)、收縮速度與測驗開 始的角度、肌力這些情況都有其特殊性,並不會只有一種方式來評估全身的肌 力,肌力一般的測量方式有握力測驗、單次最大反覆次數仰臥推舉測驗和等速 測驗,上述三種皆需要有儀器來測試(吳志銘、周峻忠和劉錦謀,2008);肌 耐力的一般測量方式則有捲胸、伏地挺身測驗、引體向上與 YMCA 仰臥推舉測 驗,前三種為徒手運動測試,最後一種需要儀器來評估肌耐力(李佳倫,2013)。 一般學校大多沒有相關儀器,因此,以下介紹以不需使用儀器的肌力/肌耐力測 驗,包括: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引體向上(黃國庭,2004)。 1.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依據林仁政(2004)指出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的檢測方式如下 (1)受試者平躺在墊子上,屈膝成 90 度(足底平貼地面),雙手交叉於胸, 雙掌輕貼於肩部,施測者按住受試者腳背以協助穩定。 (2)利用腹肌收縮起身,雙手肘輕觸大腿後再躺下,如此仰、臥持續 一分鐘, 計算其所能完成的次數代表其肌力/肌耐力的好壞。 2. 伏地挺身(push-up 或 press-up) 伏地挺身是常見的健身運動,主要鍛鍊上肢、腰部及腹部的肌肉,尤其是 胸肌。俯臥在墊上雙腳靠攏,雙手置於肩膀下方、手指朝前,上半身維持中心 線,頭部固定,然後屈曲手肘將下巴輕觸墊子回報預備姿勢,此時腹部和大腿 17.

(27) 不可接觸墊子(李佳倫,2013)。 3. 引體向上測量 肌肉耐力及手臂力量,做的時候掌心向前正握單槓,身體下垂兩臂和兩腳 完全伸展、腳不可觸及地面,然後拉引身體向上,直到下顎碰到單槓,如此反 覆行之,身體不可搖動、下肢不可提起,單位為次(吳宛霖,2015)。 本研究學習障礙學生檢測肌肉適能的檢測方式,採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評估。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身體質量檢測方式相 同,還可以與一般學生的體適能常模做對照,以便得知學生的目前健康體適能 情形。此內容在第三章第三節研究工具中會詳加說明。. 三、柔軟度的內涵和檢測方法 (一)柔軟度的內涵 柔軟度是一種功能性的能力,指的是關節活動度;換句話說也就是關節在 活動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或對表現有限制,而能夠活動自如的關節活動能力。 同時,柔軟度並非只身體的某一特定部位而已,事實上,它涵蓋身體很多部位。 柔軟度的評估是靠肌肉與關節共同完成,因此具有關節特殊性的性質,因為對 任何一個關節來說,其可動範圍都是非常特別的;如肩關節的活動範圍並不能 保證髖關節也很柔軟。生活中維持適度的柔軟度能獨立完成某些日常生活的動 作,例如彎腰使起報紙,或從轎車的後座下車(吳志銘、周峻忠和劉錦謀,2008; 卓俊成 2001);陳張榮和周俊良(2012)指出有些運動醫學家認為許多肌肉和 骨骼問題和傷害都和缺乏柔軟度有關。平常當我們需要做一些平常很少做的快 速或劇烈的運動,緊繃的肌肉突然受到拉扯而超過平常牠的活動範圍時,常會 造成傷害。缺法適當的柔軟度會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活動;柔軟度降低會造 成體姿不良和疼痛,導致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並感到疼痛,如不佳的下背與髖關 節柔軟度可能造成肌肉的下背痛(吳志銘、周峻忠和劉錦謀,2008)。良好的 肌肉柔軟度可以提升肌肉和關節的正常功能,改善關節附近的肌肉組織和結締 組織的彈性,使動作運動自如能做出動作最大範圍、提升運動能力,提高獨立 18.

(28) 自主的行動能力,增進生活品質。(陳張榮和周俊良,2012)。卓俊辰於 2001 年指出不論競技運動員或一般為健身而運動的成人,也都會將伸展操列為他們 運動內容的一部分。 (二)柔軟度的檢測 柔軟度的評估可分為動態柔軟度和靜態柔軟度,動態柔軟度可能對於體能 表現更有意義。然而,由於測試儀器昂貴,動態柔軟度使用時機受限,在臨床 戶或運動上次以關節可動範圍作為直接或間接的測量方式(洪暐,2013)。目 前坐姿體前彎是廣泛被使用來測柔軟度的方式,為間接測量靜態柔軟度的方式, 可以代表大腿肌、臀部以及下背柔軟度,不過仍無法代表全身的柔軟度(吳志 銘、周峻忠和劉錦謀,2008);而直接測量靜態柔軟度方式,為 2010ACSM 建 議以通用量角器去測量並獲得不同關節精確的關節可動範圍角度。以下說明目 前兩種坐姿體前彎的檢測方式: 進行檢測之前應先進行暖身活動以提升肌肉溫度,並針對測試相關肌群進 行伸展。除有特殊考量,一般皆以脫鞋進行坐姿體前彎測試。 1.標準坐姿體前彎測試 2010 年 ACSM 及 2003 年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均建議以此評估下背和腿後 肌柔軟度。測試會用到一個含有量尺坐姿體前彎測試箱。受試者坐地上、伸直 雙膝足底貼著箱子邊緣,雙足間距約 6 吋(15.2),雙手向前慢慢伸展,紀錄手 指到達最遠處(洪暐,2013)。 2.V 型坐姿體前彎測試 也被稱為 YMCA 坐姿體前彎測試,利用量尺取代箱子。將 12 吋量尺貼在 地面,並把膠帶在 15 吋標示處貼一直角標示。受試者雙腳跨坐量尺前,腳跟伸 至直角標示處,雙足分開約 12 吋,膝蓋伸直,雙手向前慢慢伸展,紀錄手指到 達最遠處(吳志銘、周峻忠和劉錦謀,2008;洪暐,2013)。 本研究學習障礙學生柔軟度的檢測方式,採以標準坐姿體前彎測試來評估。 此內容在第三章第三節研究工具中會詳加說明。 四、身體組成的內涵和檢測方法 19.

(29) (一) 身體組成的內涵 身體組成係為脂肪與非脂肪在人體所佔的相對比率。人體脂肪的成分通常 被稱為體脂肪量或體脂肪百分比,非體脂肪的成分稱作去脂體重。維持理想的 體脂肪百分比是很重要的健康和體適能狀態指標,必須先了解身體組成,才能 判定一個人是否肥胖或超過理想體重的範圍。評估身體組成可了解個體中的之 脂肪是否適中,對健康理想體重與運動表現都有相當的助益。體重控制通常是 為了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是指身體累積過多脂肪,2013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和卓 俊辰指出一般而言,男性體內脂肪量約佔體重 10 到 20%,女性為 15 到 25%, 若男性超過 25%,女性超過 30%,則可稱為肥胖。林瑞興和方進隆(2000)更 進一步指出,身體質量指數男性介於 25-30,女性介於 27-30 之間,就可稱為輕 度肥胖,介於 30-40 之間稱為過度肥胖,超過 40 則稱之為極度肥胖。肥胖會提 高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率,如冠狀動脈心臟心病、糖尿病、腦中風、高血壓、 癌症、高血脂等(李佳倫,2013;陳張榮和周俊良,2012);保持適當的身體 組成可以預防肥胖,也可以正向幫助一個人的外觀、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提 升體能和運動能力、促進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成年後罹患肥胖的機會。 (二)身體組成的檢測 目前在一般場合中,可使用較實用性的方法評估身體組成,選擇方法包括 生物電阻法、皮脂夾和其他人體測量的預測公式,如身體質量指數、腰臀圍比、 腰圍身高比等(李佳倫,2013)。為客觀的評估判斷體位,許多研究同時使用 兩種以上的指標作為工具(林素華, 2004)。以下簡單介紹身體組成評估方法: 1. 生物電阻法(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lysis) 透過生物電阻分析儀評估個體的總水量、蛋白質和脂肪量,是以微小不具 傷害性程度的電流通過身體,產生阻抗的一種分析法。它的優點是測量簡單、 使用方便、快速又安全,目前在臨床使用或研究上已被廣為使用;而它的缺點 是不同廠商製造的機器使用的公式不同,影響資料之間的相互比較性,測量時 的狀態也會影響生物電阻的測量(李佳倫,2013)。 20.

(30) 2.皮脂厚(skinfold) 使用皮脂夾可間接測量皮下脂肪組織的厚度,計算出相對體脂肪比例。大 部分是測量兩到三點皮脂厚度部位帶入預測公式,進一步評估體脂肪百分比(李 佳倫,2013)。皮脂厚測量結果會受到皮脂夾與施測者的影響產生誤差(黃秀 玫和張碧真,2009) 3.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最常用於評估體位的一項簡易測量方法。身體質量 指數計算公式 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 ,運用 BMI 定義過重或肥胖會 依不同的國家會而發展出屬於他們的 BMI 值(黃秀玫和張碧真,2009) 4. 身體重高指數(weight for length index) 身體重高指數的基本概念為同年齡與同性別的兒童青少年之體重第 50 百分 位值和身高第 50 百分位值為比較基礎下,所測得的身高體重相對指數(林素華, 2004) 。其公式為:兒童體重 ÷ 兒童身高)÷(50 百分位體重 ÷ 50 百分位身高), 可以評估過重與肥胖的標準(黃秀玫和張碧真,2009) 5.腰臀圍比(waist-hip ratio) 腰臀圍比是上肢和下肢體脂肪分布的間接測量值,計算公式為腰圍(公分) 除以臀圍(公分)。腰臀圍比是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肥胖指標之一,可概說體 脂肪分布情形,雖然評價不如皮脂厚測量,但因容易施行而成為一種簡便且實 用的測量脂肪分布方法(黃谷臣,2007) 6. 腰圍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 Shwell 和 Hsieh(2005)提出腰高圍比是近期研究中發現也可以評估兒童及 青少年肥胖的指標性工具。WHtR 的計算是腰圍除以站姿身高,公式為腰圍/身 高,以比值大於 0.5 作為肥胖評估標準(黃秀玫和張碧真,2009)。 本研究學習障礙學生檢測身體組成的檢測方式,採以身體質量指數和生物 電阻法來評估。身體質量指數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身體質量檢測方式 21.

(31) 相同,還可以與一般學生的體適能常模做對照,以便得知學生的目前健康體適 能情形。此內容在第三章第三節研究工具中會詳加說明。. 第二節 適應體育發展現況與特教上的實施 本節說明適應體育在台灣政府法規和民間上的發展現況、學校特殊教育現 場實施的現狀和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體適能來進一步了解目前台灣適應體 育實施情形和特教上的實施。. 壹、適應體育發展現況 適應體育的「適應」兩字適是從特殊教育中融合教育(inclusion education) 的概念而來,認為身心障礙者也有權利公平且不受歧視地參與有效體育教學, 透過人、器材、環境三方條件與資源,依據學生能力現況建構出的教學網,提 供特殊學生最少限制環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的教學(潘正宸, 2011;Taboas-Pais & Rey-Cao, 2012) 。適應體育包含了所有可用於身心障礙者的 適性體育活動,如身體和動作適能、基本動作技能和模式、水中運動和跳舞技 術、個人或團體競賽、個人和團體的遊戲或運動設計,著重身障學生之個別差 異,針對能力加以調整教材教法,提供符合其現況能力之體育教學活動,為長 期(多於 30 天)個別化計畫(施敬洲、劉佳哲、張碧峰和詹益欣,2011;周俊 良﹐2012;Sherrill,1998) ,藉由改善心理動作問題,以主動積極的健康生活型 態,達個人成就和目標的自我實現,同時亦可協助及補救身心障礙者因障礙所 損失的功能,使其較能維持獨立自主的生活,並執行工作的相關任務 (高桂足、 林鎮坤和林世澤,2009) 。適應體育與一般體育在目的與功能上可說是殊歸同途, 只是適應體育更著重能依據學生個別的需求,加以設計、規劃的體育課程(施 敬洲等人,2011)。 美國健康體育及運動休閒協會(AAHPER)轄下的健康教育委員會於 1974. 22.

(32) 年將「適應體育」正名,並定義: 「適應體育是一種具變化性且能發展體能的活 動、遊戲、運動、韻律計畫;它能適合身心障礙者的興趣、能力和限制;而身 心障礙者是指那些無法安全及成功地參與一般體育計畫中毫無限制之劇烈活動 的學習者」。而我國 1999 年將慣用之「特殊體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改為「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一詞,與國際學術領域名詞接軌 (陳勇安、闕月清,2010)。 根據我國特殊教育法實施細則(2014)第 9 條規定針對特殊學生評估需求 提供適當課程,適應體育課程在中小學推動已有相當長的時間。而在課程設計 上,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教育部,2011)九大學習領域的 特殊需求領域裡包含動作機能訓練領域課程,是針對有此特殊需求學生訓練達 到具備基本動作技能,達到充份、平等、有尊嚴地參與各項學校活動的機會。 2009 年《特殊教育法》首次明確提出在大專推動特殊教育,正式將促進身心障 礙學生的學習及發展列為大專特殊教育目標之一,因此適應體育課程在大專則 在起步(陳麗如、黃靄雯、陳清溪和康琳茹,2014)。 除了特殊教育法外,適應體育在教育主管機關明訂各種實施計畫法令中的 逐漸發展,1992 年教育部頒佈「發展特殊教育五年計畫」第 11 項「推展特殊體 育及殘障運動計畫」 ,1993 年之後又陸續頒佈「加強特殊體育教學規劃與推展」 及「改進推展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畫」等法令,1999 年公佈「適應體育教學中 程發展計畫」後,適應體育在我國之發展才稍具雛形 (施敬洲等人,2011;潘 正宸,2011,陳勇安、闕月清,2010) 。2013 年我國教育部體育署提出「體育運 動政策白皮書」在學校體育發展方面的六個策略中提到強化適應體育師資、發 展適應體育教育計畫、增加身心障礙學生運動參與率、提升身心障礙學生體適 能四項發展策略來落實適應體育之實施。值得一提的是,2000 年在從事醫療、 復健、運動治療、適應體育運動研究、教學及熱心社會福利工作者共同發起成 立了「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以推展身心障礙國民、幼兒、銀髮族及 病弱者之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之相關活動及研究,維護終生運動之權利並提昇 生活品質。 23.

(33) 我國適應體育的發展從特殊教育法規、教育主管機關各種實施計畫和民間 團體的發起,顯示近三十年顯示了我國政府與民間對於適應體育逐漸重視。. 貳、學校特殊教育現場實施的現況 依照學者提出的連續性教學安置九層(如圖 2-1),實行適應體育教學,由 醫院治療中心、特殊學校到一般學校都可以為實施適應體育之場所。而在融合 教育的主流之下在安置以最少限制環境提供學生最適合的教學環境。在黃月禪、 陳慧如(2007)研究中教師對回歸主流的安置型態的態度由特殊班級為主,嘗 試回流轉換到減低班級人數可以進行教學,也符合適應體育教學趨向融合。. 第九層. 醫院或治療中心. 第八層. 特殊學校. 第七層. 全部時間的個別班級. 第六層. 不分時間的個別班級. 第五層. 全部時間的特殊班級. 第四層. 部分時間的特殊班級. 第三層 普通班級及額外及資源教 室 第二層 普通班級及支援服務協助 第一層. 普通班級. 圖 1 適應體育課實施於連續性不同的教學安置 資料來源:周俊良、陳張榮、高桂足、朱彥穎、潘倩玉、徐錦興和蔡佳良(譯) (2012)。 適應體育(原著作:Joseph P. Winnick)。台北市:禾楓。. 24.

(34) 目前在台灣適應體育教師發現現場老師多具有教學熱忱,但不具有適應教 師的資格,適應體育教學的專業知識不足。而國中小在普通的班融合教育體育 課中,體育教師在面對不同障礙的學生的適應教育上,雖肯定學生價值,但大 部分自認不適任適應體育老師,國中特教老師,亦面臨相同窘境。教師受限於 有限知能,多不知如何調整相關課程及教學方法,也顯示了我國在適應體育實 施上教師師資培育和教學的問題(黃月禪、陳慧如,2007;陳理哲、周宏室和 李文心,2011)。 綜合上述,在我國在適應體育的發展,雖然在台灣已擬定相關法規和實施 計畫,但實際上國家法令、政策與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仍有落差。 陳勇安和闕月清(2010)研究中指出 1993 年至 2009 年適應體育領域相關 的研究中碩士論文 132 篇及博士論文 5 篇,共計 137 篇,對象類別則以智能障 礙類的 48 篇、其他的 18 篇及肢體障礙類的 16 篇的研究為主,顯示在身心障 礙的研究類別中仍以智能障礙為主,肢體障礙次之,其他障礙類別在體適能的 相關研究,在近幾年來國內相當有限。在學障類別的研究中,直至 2015 年僅有 4 篇相關的運動能力研究,所以相關學障的適應體育研究有待加強。除了 2015 年吳宛霖對國小學障兒童健康體適能的研究外,國內對於學障礙學生健康體適 能的研究較為欠缺,未提供足夠實證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希望對學障學生的健 康體適能進行研究,以了解其健康體適能現況,本研究嘗試落實部分適應體育 教學並評估教學成效。翼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單位能重視學障學生的健康體 適能,並作為規劃適應體育課程時之參考。. 參、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體適能 1997 美國全國學習障礙聯合委員會(NJCLD)定義學習障礙是指在學習上 有困難的一群,組成是異質性的(新竹教育大學,2006) 。2004 年美國聯邦法中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教育方案(IDEA)定義學習障礙以「特定的學習障礙」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一詞來稱呼學習障礙,主要是在強調只在特定的領域有學習 障礙(例如:閱讀、說話或計算等) ,而在其他的領域上他們學習至少有平均的能 25.

(35) 力,更甚至有天賦異稟的表現(新竹教育大學,2006;高桂足,2012) 。而在我 國教育部(2013)最新修訂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 10 條所稱之 學習障礙概念定義如下: 「本法第三條第九款所稱學習障礙,統稱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知 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 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 結果。」. 定義中指出學習障礙有「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 力」這些心理基礎能力上有問題。 周台傑(2000)指出學習障礙最為常見的 10 種特徵為:活動過多、知覺缺 陷、情緒不穩定、一般協調能力缺陷、注意力缺陷、衝動現象、記憶缺陷、特 殊的學業問題、空間方向與時間管理及事物關係等能力不佳和不會使用適當的 學習策略。亦有證據顯示語言發展延遲可能伴隨著學習障礙(特別是閱讀障礙) 而發生,雖然這種程度的延遲可能尚未嚴重到應給予溝通障礙的獨立診斷,同 時學習障礙也伴隨著較高比例的發展性運動協調障礙(孟瑛如和丁郁音, 2006)。 因此有些學習障礙學生可能會顯示多種知覺動作困難(參見表 1),結果影 響到他們的動作與體育的表現及成功經驗。對於這些有知動困難的學生而言, 體育課可能會帶來一連串的失敗經驗(高桂足,2012),例如常常最後一個被 選為隊友或者是沒有機會參與全校性的班級體育競賽。. 26.

(36) 表 1 影響學習障礙學生運動的生理、認知與社會行為 行為. 特徵 1.. 明顯的發展遲緩:在基本的粗動作技能如跑、擲、接均落後同儕. 2.. 動作規劃困難,無法控制運動:急衝式的完成動作,無法以正常速 度成功完成動作邀要求。. 3.. 身體. 作,例如分解或分析動作,以便能成功的規劃和完成該動作的技. (發展遲 緩). 動作程序有困難:無法啟動一個動作,並且在過程中包含正確的動 巧。. 4.. 體外的動作無法順暢有效的表現:需要額外的動作以及不必要的 身體部位來表現某動作技能。動作做起來笨拙或失調,有困難單 獨移動身體的一個部位。. 5.. 技能表現不穩定:技能程度在每次練習效果不同,甚至在同一次練 習中呈現也不同, 技能保留有困難。. 1.. 訊息處理:需要較多時間取得、組織訊息,並產生有效訊息。一次 取得太多無關訊息或刺激,並且有困難保持注意力於某一特別的 作業。有困難一次取得多個指示。. 2.. 認知. 知覺與感覺困難:觸覺、本體覺、動覺、視覺與聽覺系統有困難, 可能對感覺刺激反應過高或過低。. (智能平均 3.. 語言/思考遲緩:在表達、接收、保留或程序上遲緩。. 或低於平. 4.. 學業成就不平均:在各個教育科別的發展不平均。. 均). 5.. 在規定時間內有困難完成作業及解決問題:逃避或沒有持續保持 努力去做作業。整體而言在組織、計畫與解決作業上有困難。. 6.. 沒有能力注意細節:作業沒完成或草草完成;為了做下一個作業而 粗心犯錯。. 7.. 保留:有困難從一個活動轉到下一個,此項與分心正好相反。. 社會. 1.. 低自我概念:容易挫折,勝任感低。. (缺乏社會. 2.. 強迫感:先做再想,並且沒考慮行動的後果。時常干擾他人,在眾. 期待與低自 3. 尊). 人面前說話做事說話做事毫無節制。 過動,容易分心,注意力短:表現精力過盛難以控制,這會導致難 以持續在同一作業上,難以輪替作業或持續專注。. 資料來源:高桂足譯(2012)。適應體育(頁 11-8)。台北市:禾楓。. 27.

(37) 物理治療在執行體適能的實務指引上,將體適能視為個體健康狀態的指標, 可以適當地和有效率的參與日常生活和休閒活動。良好的健康體適能不僅能促 進生長和發育、增加肌力和肌耐力、提升柔軟度、減少能量消耗及促進動作功 能表現(Fragala-Pinkham, Haley,& Goodgold,2006; Lewis & Fragala-Pinkham, 2005; 鄭曉倩、黃維彬和劉文瑜,2011) ,更可增加體能、促進個體有效率的參與日常 生活和運動,提升其自信心和自尊,並預防身體因活動不足而衍生出的次發性 疾病及其他問題。 所有的運動都需要基本體能,有好的體適能,才能進一步的學習各項運動 技巧(陳天香,1994)。因此在學障學生的體育課程中有效的教學設計,加強 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和基本動作技能,增加學生正面與成功的經驗,進而促進他 們在班上的適應和參與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節 爬樓梯運動的重要性與訓練 本研究探究遊戲式爬樓梯運動對於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助益, 故本節將會從爬樓梯運動的意義與對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遊戲式體育活動的設 計原則和爬樓梯的訓練原則三方面來探究,透過本節的探討作為遊戲式爬樓梯 運動運動的課程設計之參考。. 壹、爬樓梯運動的重要性與對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對於現代人來說,休閑性的運動是生活中所有活動的一部分,透過有計劃、 持續反覆的從事才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如果我們能在日常活動的環境找出 一個簡單易行而且隨時可以從事的運動,達到增進體能的活動(例如:各大樓樓 梯,採單階、雙階不同強度負荷上下樓,亦可以做登階訓練)將此活動普遍推 行的結果,必有助人們建立有經濟又有益於健康的生活方式 (許智鈞,2008; 施金水、李蘭和潘伶燕,1991) 。 廣義的爬樓梯運動包含階梯運動、爬山、爬緩坡和爬樓梯運動,既為有效 28.

(38) 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肺適能,又是阻力運動透過身體的重量對下肢進行重量 訓練,有助於增強下肢力量訓練肌力,同時對於骨質密度也有正面影響 (謝幸 珠,200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0)。 爬樓梯運動被認為的優點為容易取得、不需特殊設備、生活化且減少時間 限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改善心肺適能、降低體脂肪(body fat) (Loy et al., 1994) 、降低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以及增加下肢的肌力(李惠芳、蔡志遠和劉國 青,2013;陳浩羽,2005;Boreham, Wallace, & Nevill, 200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鼓勵發育中的兒童與青少年,多做負重式運動可以 促進骨質密度增加。所謂的負重式運動是可對抗地心引力,有阻力之運動,例 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皆是負重式運動。因為青少年時 期為骨骼大小與密佈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應多運動、多吃含鈣質豐富的食物, 以強化骨骼,促進骨質健康,可以降低成人時期以後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五 成,防治骨質疏鬆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0) 不同年齡層的研究中也證實了爬樓梯運動的優點。在施金水、李蘭和潘伶 燕(1991)探討校園階梯環境與學生體適能的關係發現,多階梯學校三年級學 生在腹肌力、肌耐力兩個體能指標上,顯著地優於少階梯學校三年級學生,因 此建議應鼓勵青少年在其白天所處的校園環境中利用現有的階梯來鍛鍊體能。 李惠芳、蔡志遠和劉國青(2013)對 14 名無固定運動習慣,平均年齡 24.07±.56 歲、身高 172.07±2.10 公分、體重 70.43±3.39 公斤的男性學生,做 8 週中高強度、 三階段漸進式負荷,進行爬梯機訓練,發現運動能力與肌耐力進步,但心肺耐 力不具成效。每週每天增加階梯數的短期七週爬樓梯課程,可以對久坐習慣 18 到 22 歲的年輕女性心血管健康產生相當大的好處(Boreham, Wallace, & Nevill, 2000) 。50 到 65 歲中年女性 12 週不論有無負重的爬樓梯運動都可以適當提高有 氧能力和股四頭肌的肌力(Loy, Conley, Sacco, Vincent, Holland, Sletten, & Trueblood, 1994) 。Kwan-Hwa Lin、Mei-WunTsae、Shang-Ming Yu、YuhJang, & Ssu-Yuan Chen(2010)針對的臺大醫院員工(66 位男性與 83 位女性)平均年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運用Schoology促進自 主學習.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原因:資優學生 往往利用自己的 長處,採用補償 策略,蓋過了特 殊學習障礙的行 為徴狀. 較多出現在學習

運用學校的區角圖片,讓 兒童從「找不同」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