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

Copied!
5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博士論文.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 指導教授:溫振華 博士 研究生:謝仕淵 民國 100 年 1 月.

(2) 目次.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當下的過去與數字後的人─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的考掘………1 二、 問題意識:從體育運動的界定到作為問題的棒球……………………………5 三、 研究回顧………………………………………………………………………21 四、 體育運動史研究的資料問題與研究方法……………………………………28 五、 章節安排…………………………………………………………………….…38 上篇. 中央與邊陲、競爭與合作─帝國的體育運動…………………………43. 第一章 臺灣體育協會與棒球行政體制的建立…………………………………45 第一節 臺灣體育協會成立前的棒球組織:以「北部野球協會」為例……45 壹、1910 年前後的棒球發展…………………………………………………45 貳、 「北部野球協會」的成立…………………………………………………49 參、 「北部野球協會」的主要活動……………………………………………53 第二節 臺灣體育協會與棒球運動的統合……………………………………55 壹、「體協」的成立目的及其人事…………………………………………55 貳、 「體協」之經費……………………………………………………………60 參、 「體協」野球部的棒球事業………………………………………………64 肆、 「體協」野球部與棒球統制………………………………………………67 伍、受到質疑的仲裁者………………………………………………………70 第三節 臺灣體育協會支部與地方棒球事務的推動………………………71 壹、 「體協」支部的組織與人事………………………………………………71 貳、 「體協」支部的經費………………………………………………………75 參、 「體協」支部野球部事業…………………………………………………80 小結………………………………………………………………………………88 第二章 殖民帝國棒球世界的構成及其價值………………………………………91 第一節 從「ベースボール」到野球:棒球的「武士道」精神……………91 壹、 「武士道野球」的形成……………………………………………………91 貳、 「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與武士道野球的普及…………………96 第二節 殖民帝國棒球世界與「武士道」棒球精神…………………………100 壹、殖民帝國運動世界的中心與邊陲─以明治神宮競技大會為例………100 貳、「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在台灣………………………………104 第三節 殖民帝國的棒球「巡禮」與人才流動─以「六大學」訪台與六大學選 I.

(3) 手在台灣為例…………………………………………………………….…..115 壹、「六大學」聯盟訪台及其成績………………………………………….115 貳、 「六大學」出身棒球選手在台灣的地位………………………………….119 小結………………………………………………………………...……………123 第三章 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與三民族的運動競合……………………………125 第一節 「三民族」棒球隊的構成:內部統合的觀點………………………125 壹、從成軍到站上甲子園的舞台……………………………………………125 貳、球隊的內部統合:學長制與斯巴達訓練………………………………..135 參、農業人的野球魂…………………………………………………………139 第二節 同化政策與「三民族」的嘉農棒球史……………………………….142 壹、內台融合的典範: 「三民族」與嘉農棒球……………………………..142 貳、 「他者」的身體想像……………………………………………………..148 參、 「真正的台灣棒球隊」 :台灣民報的觀點………………………………154 第三節 嘉農與嘉中的對抗:棒球運動的衝突、和解與認同………………...158 壹、校際競爭的對抗文化:嘉農與嘉中……………………………………..158 貳、競賽制度下的他者分類與同調集團……………………………………163 小結……………………………………………………………………………...168 下篇 棒球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171 第四章 體育運動是甚麼?─台灣人對體育運動及棒球的觀念………………173 第一節 排除與編入、排拒與接受:日治前期(1895-1920)的體育運動…173 壹、體育運動對民俗活動的排除與編入:以端午節石戰與龍舟為例……173 貳、面對體育運動的態度:從排拒到接受…………………………………..177 參、體育運動的論述:從健康身體到國家強盛……………………………..181 第二節 1920 年代政治社會運動下的體育運動……………………………...184 壹、體育運動的推廣…………………………………………………………184 貳、從身體健康到「可於國際場中佔一地位」……………………………185 參、勞動的基礎與休閒的手段………………………………………………187 肆、資源分配公平性與運動合理性的批判…………………………………188 第三節 台灣人對棒球運動的認識…………………………………………….190 壹、反對棒球的理由:危害健康與運動無用………………………………190 貳、幼童的棒球運動: 「模仿」的現代性…………………………………..194 參、漢詩社群的棒球觀念……………………………………………………196 肆、棒球選手的價值觀─身心訓練、團隊合作與社交手段………………199 小結……………………………………………………………………………...201 第五章 公學校棒球選手的身體技藝與自我認同………………………………203 II.

(4) 第一節 公學校棒球運動的發展及其價值…………………………………...203 壹、公學校體育活動與競爭精神……………………………………………203 貳、日治時期台灣少棒運動發展……………………………………………213 參、公學校棒球社群的構成…………………………………………………219 第二節 棒球的身體技藝與自我認同………………………………………...226 壹、身體技藝與殖民地的「現代性」………………………………………226 貳、公學校棒球選手的自我認同……………………………………………229 參、認同、物質與記憶─以優勝旗與紀念章為例…………………………233 第三節 勝與負之間:殖民框架與運動競技………………………………….238 壹、輸贏的解釋………………………………………………………………238 貳、勝利的意義:以「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為例…………………242 小結…………………………………………………………..…………………253 第六章 軟式棒球與殖民地社會的休閒運動…………..…………………………257 第一節 軟式棒球的「制度」:技術與賽制、參賽者與隊伍……………….257 壹、軟式棒球與硬式棒球的差異……………………………………………257 貳、軟式棒球的體制、賽制與參賽者規範…………………………………260 參、軟式棒球隊的組成及其運作……………………………………………267 第二節 軟式棒球的價值與階序……………………………………………...271 壹、休閒的時間與經濟基礎…………………………………………………271 貳、自足的價值與運動的階序………………………………………………276 第三節 俱樂部、青年團與「高砂野球聯盟」 :棒球與台灣人的休閒運動…284 壹、俱樂部性質的運動團體:斗六青葉團與宜蘭白英團………………….284 貳、以社教為名與青年的享樂:青年團的棒球運動………………………289 參、「高砂野球聯盟」與休閒的「另一種制度」………………………….301 小結……………………………………………………………………………...310 第七章 棒球的大眾化:收音機廣播、報紙與棒球場……………………………313 第一節 收音機廣播事業與棒球轉播………………………………………...313 壹、日本內地的廣播事業與棒球賽的轉播…………………………………313 貳、台灣廣播事業的發展……………………………………………………315 參、台灣棒球比賽轉播的考察………………………………………………316 肆、棒球賽廣播的聽眾………………………………………………………320 第二節 報紙媒體與棒球新聞的讀者………………………………………...323 壹、棒球新聞的內容…………………………………………………………323 貳、棒球新聞的讀者…………………………………………………………329 第三節 棒球設施與大眾化的棒球─以棒球場的興建與使用為例…………335 壹、棒球場的變遷與興建…………………………………………………..335 III.

(5) 貳、棒球場中的觀眾………………………………………………………..341 小結……………………………………………………………………………...347 結論…………………………………………………………………………………351 參考書目……………………………………………………………………………359 附錄: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口述歷史……………………………………………附錄 1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口述歷史解題…………………………………………附錄 2 蘇正生先生 ……………………………………………………………….附錄 17 李昌盛先生 ……………………………………………………………….附錄 23 簡永昌先生 ……………………………………………………………….附錄 27 蔡文玉先生 ……………………………………………………………….附錄 30 許水現先生 ……………………………………………………………….附錄 33 黃丙丁先生 ……………………………………………………………….附錄 36 莊銘燦先生 ……………………………………………………………….附錄 43 蕭長滾先生 ……………………………………………………………….附錄 50 山本英一郎先生 ………………………………………………………….附錄 55 曾紀恩先生 ……………………………………………………………….附錄 60 蘇如松先生 ……………………………………………………………….附錄 62 洪太山先生 ……………………………………………………………….附錄 66 劉正雄先生 ……………………………………………………………….附錄 76 陳嚴川先生 ……………………………………………………………….附錄 81 蔡鳳鳴先生 ……………………………………………………………….附錄 85 方水龍先生 ……………………………………………………………….附錄 88 高文章先生 ……………………………………………………………….附錄 90 蔡諒先生 ………………………………………………………………...附錄 94 蔡溪松先生 ……………………………………………………………….附錄 97 陳森溪先生 ……………………………………………………………...附錄 102 宋宦勳先生 ……………………………………………………………...附錄 103 柯仙宏先生 ……………………………………………………………...附錄 106 郭清來先生 ……………………………………………………………...附錄 108 陳潤波先生 ……………………………………………………………...附錄 112 黃仁惠先生 ……………………………………………………………...附錄 115 葉日好先生 ……………………………………………………………...附錄 127. IV.

(6) 圖目次. 圖 0-1 圖 0-2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2-1 圖 2-2. 高砂野球聯盟優勝(高津團)優勝章……………………………………37 高津團與高砂野球聯盟優勝旗……………………………………………38 台糖社內比賽的優勝旗……………………………………………………48 1917 年早稻田大學棒球隊在台比賽時球場實況之一……………………54 1917 年早稻田大學棒球隊在台比賽時球場實況之二……………………54 1936 年全島中等學校選拔野球大會紀念章………………………………84 臺灣體育協會嘉義支部會員章……………………………………………86 甲子園開賽前兩隊敬禮的儀式:1931 年嘉農與神奈川商工之戰………98 甲子園開幕入場時的儀式…………………………………………………99. 圖 2-3 「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開閉幕式中的升旗、宣誓、進場與頒獎……..112 圖 2-4 1931 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觀眾席的盛況………………………..113 圖 2-5 1931 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優勝大會觀眾席上台南一中應援團………..114 圖 2-6 台北一中激動的啦啦隊…………………………………………………..115 圖 3-1 1929 年嘉農的第一次冠軍………………………………………………..129 圖 3-2 1931 年嘉農取得台灣代表權於嘉義市區遊行…………………………..130 圖 3-3 三民族的嘉農(左起為福島又男、蘇正生、羅保農(平野保郎))……145 圖 3-4 盜壘的腳程如同螺旋槳的吉川武揚(原住民)…………………………..151 圖 3-5 東投手球路連番玩弄打者………………………………………………..153 圖 3-6 吳明捷投球時與個人獨照………………………………………………..156 圖 4-1 1923 年日本太子「扒龍船御台覽(高雄)」……………………………….177 圖 5-1 漢文讀本-「第十五課 運動會」………………………………………..211 圖 5-2 1920 年代公學校中的棒球練習………………………………………….215 圖 5-3 1937 年苗栗第一公學校奪得郡下比賽冠軍……………………………..217 圖 5-4 粗具規模的公學校棒球隊………………………………………………..221 圖 5-5 台南市少年野球頒獎儀式………………………………………………..235 圖 5-6「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優勝章」………………………………………236 圖 5-7 莊銘燦年輕時的沙龍照及 2008 年本人照片……………………………237 圖 5-8 莊銘燦的傳家懷表與優勝章……………………………………………..237 圖 5-9 1929 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開幕………………………………………….245 圖 5-10 高雄第一公學校參加 1929 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245 圖 5-11 高雄第一公學校奪得 1929 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優勝紀念照………...246 圖 5-12 1929 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盛況…………………………………………248 V.

(7) 圖 6-1 圖 6-2 圖 6-3 圖 6-4 圖 6-5 圖 6-6 圖 6-7 圖 6-8 圖 6-9 圖 6-10 圖 6-11 圖 6-12 圖 7-1 圖 7-2 圖 7-3. 竹東街野球聯盟優勝旗…………………………………………………..262 1930 年蘭陽軟式棒球賽閉幕儀式……………………………………….279 軟式棒球賽優勝章─彰化野球協會(左) 、淡水軟式野球聯盟(右)……280 岡山郡高等科軟式棒球賽合照…………………………………………..282 高雄一公校友棒球隊……………………………………………………..282 大日本製糖會社苗栗工廠棒球隊球衣…………………………………..283 彰化銀行棒球隊球衣……………………………………………………..283 大稻埕青年團獎盃………………………………………………………..293 高砂野球聯盟球隊間的聯誼……………………………………………..303 高砂野球聯盟優勝(高津團)優勝章……………………………………304 高津團與高砂野球聯盟優勝旗…………………………………………305 高雄市軟式野球協會春秋季野球大會紀念章…………………………309 1931 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實況轉播……………………………….317 嘉農出賽時嘉義市民聚集在收音機前盛況……………………………..322 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棒球新聞折線圖……………………………324. 圖 7-4 《台南新報》中等學校棒球賽南部選拔賽………………………………327 圖 7-5 《大阪朝日新聞 台灣版》中圖文並茂的棒球報導………………………328 圖 7-6 《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有獎徵答廣告…………………………………331 圖 7-7 法政大學來台有獎徵答活動版面………………………………………..332 圖 7-8 法政大學訪台有獎徵答公佈得獎名單…………………………………..333 圖 7-9 台南公園計劃圖中的運動場……………………………………………..336 圖 7-10 橋仔頭糖廠地圖中的棒球場所在地……………………………………337 圖 7-11 三崁店糖廠棒球場與看台………………………………………………337 圖 7-12 台中水源地運動場中的棒球場…………………………………………339 圖 7-13 高雄市東球場本壘後方的看臺(1936 年立教大學訪台)………………344 圖 7-14 台中棒球場的中間與內外野看台………………………………………345 圖 7-15 台南棒球場外野的觀眾…………………………………………………345 圖 7-16 看台上特別顯目的兩位女球迷…………………………………………346 圖 7-17 入場的觀眾皆為男性居多………………………………………………346. VI.

(8) 表目次. 表 1-1 北部野球協會所屬棒球隊…………………………………………………50 表 1-2 北部野球協會成立之初主要幹部…………………………………………51 表 1-3 1920 年至 1940 年「體協」野球部幹部名錄………………………………58 表 1-4 1928、1932、1937、1938 年度體協收入預算表……………………………62 表 1-5 「體協」各支部設立時間……………………………………………………71 表 1-6 體協高雄支部各部人事……………………………………………………73 表 1-7 1937、1938 年度「體協」新竹支部決算書收入…………………………….75 表 1-8 1937、1938 年度「體協」臺中支部決算書收入……………………………76 表 1-9 1937、1938 年度「體協」高雄支部決算書收入……………………………76 表 1-10 1938 年花蓮港支部收入決算……………………………………………..77 表 1-11 表 1-12 表 1-13 表 1-14 表 1-15 表 1-16 表 1-17 表 2-1 表 2-2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4-1 表 5-1 表 5-2 表 6-1 表 6-2 表 6-3 表 6-4 表 6-5 表 6-6. 1939 年體協花蓮支部本島人會員………………………………………..78 1931 年各體協支部野球部役員…………………………………………..80 1937 年體協各支部野球部之事業………………………………………..83 1937、1938 年體協各支部收入決算………………………………………85 1937、1938 年度臺灣體育協會嘉義支部決算書歲入……………………86 1937、1938 年度臺灣體育協會台南支部決算書歲入……………………86 1937、1938 年台南支部野球部支出決算…………………………………87 台灣參加全國中等學校野球優勝大會成績一覽表……………………..105 六大學棒球隊訪台成績…………………………………………………..118 1923-1930 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參賽隊伍及其成績………………128 1931 年嘉農參加甲子園大會戰績表……………………………………..131 嘉農進軍甲子園比賽的先發陣容及其守備位置………………………..132 1937、1939 年嘉中的甲子園成績與隊員名單……………………………159 嘉中與嘉農兩校日台學生人數…………………………………………..161 「文輝閣 第二期徵詩 野球」作品………………………………………197 日治初期公學校運動會運動種類比重…………………………………..209 高雄第一公學校比賽時啦啦隊歌曲……………………………………..225 軟、硬式棒球球具價格對照……………………………………………..259 1930 年代宜蘭、竹東、高雄等地軟式棒球賽季表………………………264 軟式棒球隊隊伍背景……………………………………………………..267 1930 年代台南軟式棒球賽報名隊伍……………………………………..270 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娛樂費用」支出……………………………………274 軟式棒球隊會費…………………………………………………………..275 VII.

(9) 表 7-1 1932 年棒球比賽廣播時間表…………………………………………….318 表 7-2 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棒球新聞檢索………………………………324 表 7-3 「野球懸賞」活動的台灣人中獎比例…………………………………….334 表 7-4 日本人與台灣人娛樂費用及其所佔支出比例…………………………..342. VIII.

(10) 摘. 要.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係在殖民帝國範圍內,建立日本與台灣間 的中央與邊陲關係,同時在島內建立滲透至基層社會的體育行政體制推廣棒球。 在此基礎上,棒球運動透過競爭與合作的形式,使殖民地三民族彼此互動構成同 調集團,不同的棒球隊透過比賽的競爭與協調,最後將台灣視為整體,進而團結 一致朝向日本甲子園大會的目標前進,表現殖民地臺灣的進步文明以及對母國的 忠誠態度,由此也展現了 1920 年代同化政策脈絡下,棒球作為「帝國的體育運 動」的意涵。 棒球具有追求身體健康、鼓勵競爭與講求節制、倡導團結合作與犧牲奉獻 等目的,具體了現代社會的價值基礎。而在政治社會運動脈絡下,棒球是台灣人 證明自我不落於日本人,甚至爭強於世界的手段,也是面對殖民者對於體育資源 分配不公平的批判基礎。 從事棒球的社群,對於棒球的價值認定也不盡相同,有些在刺激享樂與成 就焦慮間彼此掙扎,也有不以輸贏僅為社交娛樂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棒球運動 的物質現象與消費文化,對於棒球社群的自我認同與社群分類的形成,具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做為球迷則在享受激情、自我期許為棒球明星之間,呈現出大眾文 化面貌。 然而,棒球運動的權威與仲裁者,如裁判與教練多為日本人,以及運動資 源分配落差,甚至門票與球具的購買能力,大致具有日台差異現象,台灣人從事 棒球雖被鼓勵全力求勝,然而面對殖民者時,卻又自覺不如。因此,棒球所體現 的現代性價值,也不能脫離殖民地的背景脈絡,以及存在於其中的殖民關係。. 關鍵詞:棒球、野球、運動、體育、殖民統治、殖民地現代性. IX.

(11) X.

(1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Baseball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was to establish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Japan and the marginal Taiwan within the colonial empire, and simultaneously, to establish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which infiltrates to the roots in the island to promote baseball. On this basis, th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norms of baseball have made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among the colonies the same tune. By compet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different baseball teams in Taiwan finally see this island as a whole, and finally to unite as a whole to win the Koshien High School Summer Baseball Tournament held in Osaka, Japan. The “tri-racial harmony” shows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loyalty to the home country in colonial Taiwan, which also shows the meaning of baseball as the “sports of the empire” in the context of assimilation policies in the 1920s. The purposes of baseball is to pursuit good health, encourage competition and emphasis on moderation, unity, cooperation, and sacrifice, of which the value of the concrete foundation of modern society. In this context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movements, baseball is the way Taiwan proves itself does not fall in the Japan, or even a means of gaining the upper hand in the world. Moreover, baseball is the stand point for Taiwan to criticize the unfair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against its colonists. To the players’ community, the values of baseball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Some struggle between simulative pleasure and performance anxiety, while others seek social entertainment rather than losses and gains. The socio-material phenomenon and consumer culture of basebal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ntity of players community. To the fa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value might be to enjoy the passion, or to expect one becomes the baseball star. This is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However, baseball in Taiwan shows the social hierarch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For example, the authority and arbiter of baseball, such as referees and coaches, are mostly Japanese. The gap between resource allocations exists. Even the ability to purchase baseball game tickets, bats and groves roughly differs between a Japanese and Taiwanese. Although Taiwanese are encouraged in strive victories in baseball, when facing the colonists, they feel self-contradictory. Thus, embodied in XI.

(13) modern baseball value, the background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colonial context, and the colonial relationship exists within. Keywords: baseball, yakyu, sports, ate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onial rule, colonial modernity. XII.

(14) 緒論. 緒論. 一、研究動機:當下的過去與數字後的人─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的考掘 1、當下的過去:棒球歷史的脈絡 棒球被喻為台灣的「國球」 ,此因棒球場上的勝負(特別是國際間的比賽), 往往受到全民關注,其所牽動國族主義的動能更為可觀。然而,每個世代的台灣 人雖關注棒球場上的勝負,但對棒球歷史的考掘工作與意義論述,卻未有相應於 棒球成績的進展。較具有研究意義的討論,始自 1992 年 8 月 5 日,我國在巴塞 隆納奧運棒球賽中奪得銀牌,隔月《中國論壇》以「國家文化 台灣棒球文化巡 禮」為題,邀集翁嘉銘、晏山農、楊照、段嘉蓀等人,分別從文化、歷史等面向, 討論台灣棒球的發展及其意義。 1 在四篇文章的討論中,指出棒球所涉及的政治 操弄、國族認同等問題,但多數文章也幾乎認為,斷裂的棒球歷史脈絡,是要為 台灣棒球進行辯證與解釋前的基本困境。 翁嘉銘指出如果我們一路探索台灣初期棒球史實,台灣棒球「其實毫無奇 蹟」 ,2 楊照也接著指出「改造過的棒球史完全斬斷了淵源自日本的『野球』時代 記憶」,楊照認為由於對棒球歷史缺乏認識,棒球成就便以雷同統治者吹捧台灣 經濟「奇蹟」的方式,1970 年代以降的台灣棒球發展經驗也被同樣冠上「奇蹟」 的形容。但是,只要了解早年棒球重要人士的生平傳略,就可發現台灣棒球受到 日治時期野球傳統的影響,因此「只有把這些來龍去脈忠實還原,歷史才能彰顯 出基本的合理性。」 3 而晏山農認為「我們沒有對棒球的發展進行堅實的歷史考 掘,這類未具體掌握歷史脈動的後果,便是看到踏空虛浮的宰制╱反宰制抗爭, 要不就是過度膨脹國家機器的效率。」 4 上述諸位作者共同指出,由於缺乏台灣棒球歷史脈絡的考究,進行形成定 位台灣棒球發展價值的最大障礙之一。1990 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為. 1. 2 3 4. 翁嘉銘, 〈棒球的美麗與哀愁-民心變遷下的台灣棒球史〉, 《中國論壇》,32:12(1992.9), 頁 27-31。晏山農, 〈新認同的配方-台灣棒運的「力脫死」及其顛覆〉 , 《中國論壇》 ,32:12 (1992.9) ,頁 32-36。楊照, 〈抽離了民族主義之後〉 , 《中國論壇》 ,32:12(1992.9) ,頁 37-40。 段嘉蓀, 〈誰是王牌-紀錄與棒球史的書寫〉, 《中國論壇》,32:12(1992.9),頁 42-44。 翁嘉銘, 〈棒球的美麗與哀愁-民心變遷下的台灣棒球史〉,頁 28。 楊照,〈抽離了民族主義之後〉,頁 38 晏山農, 〈新認同的配方-台灣棒運的「力脫死」及其顛覆〉 ,頁 34。 1.

(15) 緒論. 蔡宗信、梁淑玲、林琪雯等人, 5 這些研究當中,重點大多在解釋戰後棒球與認 同政治的關連性,因此對於日治時期研究並無太多著墨,而蔡宗信的研究雖已日 治時期為重點,但其論文下限為 1926 年,然而,1920 年代末期開始,台灣人參 與棒球運動才日漸普及,因此該文並無法回應 1930 年代台灣人普遍參與棒球運 動時代的狀況。 事實上,目前所見,台灣棒球史通史性的書寫,可以筆者與謝佳芬合著《台 灣棒球一百年》6、曾文誠與盂峻瑋《台灣棒球王》7,以上上述四人所共著的《旋 動歲月:台灣棒球百年史》 8 為代表,但由於受限於材料的限制,對於日治時期 棒球發展的解釋,尚停留在釐清脈絡的層次,缺乏進一步的分析。 高正源的《東昇的旭日》, 9 則是棒球研究中主要的參考材料,作者從 1970 年代末期以來擔任棒球記者,藉著採訪之便,留意了許多日治時期的材料,同時 採訪當時依舊在世的耆老,然而,由於該書為了滿足更多的閱讀對象,因此本書 書寫具有報導文學風格,情節豐富敘事精采,甚至提出除了嘉農、能高團之外, 少為人知的精采故事,例如台中一中的幼獅隊,與戰後銀行行庫棒球發展的關 係,然而,由於該書的書寫並非以呼應殖民分析為目的,因此對於日治時期的相 關討論,主要以一則則精采的故事為主。若干區域性棒球史的書寫,則以高雄與 嘉義為主, 10 不過,此些書籍,對於日治時期的討論,大多不如戰後,甚至可以 說類似的書籍,大多以 1970 年代以降的棒球史為主。學位論文中對於棒球研究 的時間設定,也產生許多關注戰後,但卻忽略日本時代的特性,其原因除了問題 意識的原因之外,資料限制應為重點之一。 11 現有日治時期棒球史的研究中,多數研究者常依賴諸如 1930 年代初期出版 的《臺灣野球史》、《臺灣體育史》等書籍,1930 年代以降,台灣人普遍參與棒 球運動的階段,反而被忽略。 再者,由於過去台灣棒球史的分析,目的都在強調 1970 年代政權對於運動 的操弄,並將 1945 年至 1970 年視之為棒球不受重視的年代,進而造成 1970 年 5. 蔡宗信, 〈日據時代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 1895(明治 28)年至 1926(大正 15)年為 中心〉 ,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梁淑玲, 〈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 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5。 6 謝仕淵、謝佳芬, 《臺灣棒球一百年》 ,(台北:果實出版社,2003)。 7 曾文誠、盂峻瑋, 《臺灣棒球王》, (台北:我識出版社,2004)。 8 曾文誠、盂峻瑋、謝仕淵、謝佳芬,《旋動歲月:臺灣棒球百年史》, (台北:中華棒球協會, 2006)。 9 高正源, 《東昇的旭日》, (台北:民生報社,1994)。 10 蘇錦章,《嘉義棒球史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與吳建達、崔家齊,《高雄棒球風 雲》,(高雄:新視界國際文化,2010)。 11 如同陳嘉謀,〈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 (1945~1968)〉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陳國勝,〈高雄縣三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9~2007)〉,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 系碩士論文,2007。 2.

(16) 緒論. 代的棒球歷史,被形容為如同戲劇性般的發展,亦即楊照所指之「棒球奇蹟」 。12 在此的分析架構下,始終缺乏血肉情節的日治時期棒球史,便複製刻板的殖民地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對立關係,如同晏山農所指稱以刻板的台灣∕日本的二分 法,解釋其中的抗爭與屈從。 綜上所述,對於日治時期台灣棒球歷史的考掘,再於建立台灣棒球歷史的 連續性脈絡,同時,在此脈絡的基礎上,揚棄刻板的抗爭與屈從的解釋,以日治 時期台灣歷史發展為背景,提出棒球運動之相關分析課題。. 2、數字後的人:行動者是誰?及其動機 日治時期棒球運動的相關史料中,最大宗者為賽會史之資料,亦即呈現競 賽過程中,相關之數據,包含得分,以及安打、盜壘、四壞、三振等項目之表現 的數據化資料。觀諸以日治時期報紙中的棒球新聞,作為編輯素材的西脇良朋《台 灣中等學校野球史》 ,便可知日治時期報紙媒體中,對於比賽相關統計數字之重 視,然而,上述現象除說明日治時期透過公共媒體的傳播,已形成穩定且具有專 業性的棒球社群之外,這些數字對於釐清不同層次的棒球參與者之動機與目的, 並無太多幫助。 例如,我們很難從比賽勝負的統計中,解釋兩隊必然有著對應於此的高低 關係,此因,特定的兩隊,如何看待比賽、看待對方,才是影響最後結局是否令 人滿意的因素,如同 1980 年以降,台灣的成棒運動,雖然未曾贏得奧運冠軍, 但台灣球迷自有一套從國際成棒比賽的對壘中,判斷成績優劣的價值,進而構成 其維繫運動熱情的動力。換言之,如果僅藉由比賽紀錄的統計數字,缺乏對參與 行動者的分析,數字本身並無從理解棒球比賽過程中,不同位置的行動者與棒球 的關係。 再者,目前對於日治時期台灣人以運動為休閒的研究中,多數採取的研究 途徑,主要為對名人錄性質的《人士鑑》之分析,以呂紹理為例,他選擇由《台 灣人士鑑》中,分析 345 名台中州的社會領導階層,對於休閒興趣選擇的現象, 345 名中的 28%之娛樂傾向與運動有關,其中 20-29 歲的年齡層為對運動最為有 興趣者,或者說明不同教育程度對於運動的偏好,如書房教育出身者喜好靜態活 動,而醫師及律師對於運動的選擇中,偏好網球與高爾夫。13 繼之,林玫君透過 類似的途徑,分析台灣新民報分別在 1934、1937、1943 出版的《台灣人士鑑》, 則更廣泛的指出,多數選擇登山作為興趣者,多為台北州、台中州的都會人士, 12. 13. 相關研究強調 1970 年代棒球受到國家機器的影響而發展,但也造成基礎棒球根基被反噬,相 對於此的則是,認為 1970 年代之前的棒球發展,特別是戰後初期為冷漠期,如此的分析架構, 對於日治時期持續在民間延續發展的棒球運動(不以得世界冠軍為目的的) ,較缺乏主體視野 的關照。蔡博任, 〈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台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 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 ,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呂紹理,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台北:遠流,1997),頁 157-163。 3.

(17) 緒論. 年齡層則以 30-49 歲者居多。 14 此外,黃慧貞也曾分析同一批材料,顯示教育背 景的差異對於西方藝術與體育活動選擇的影響。 15 對於三個版本的《台灣人士鑑》 ,最為詳盡的分析則為林丁國,林丁國從日 本人與台灣人、1895 年前後出生、教育程度、島內或島外受教育、居住地以及 醫師身分者、傳統日式與西式運動等指標,分析 909 位以運動為興趣的台灣社會 領導階層。根據分析結果,林丁國指出日治以後出生接受近代教育者,較之傳統 社會漢學教育者更能接受新式體育。同時,不分台灣人與日本人,居於北部者對 於運動的偏好也居首位。在分析中也指出,總數 425 名的台灣人中,選擇棒球的 為 23 名,佔總數的 5.4%,受過高等與中等教育的台灣人對於棒球的偏好,分別 是 15 與 7 人,百分比為 8.5%與 6%,接受島外教育者則有 9.2%選擇棒球,醫師 則有 6 人選擇棒球佔總數的 6.1%。 16 透過上述分析,得以瞭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對於運動選擇的偏好。不過 由於分析的材料僅限於《台灣人士鑑》,其所包含的範圍,可說是台灣社會領導 階層中相當少數的部分人士,此外,台灣棒球運動的從事者大概是 1920 年出生 的世代,這些人到了 1930、40 年代,也都還未成為所謂的「社會領導階層」。 再者,日治時期廣為人知楊肇嘉、筧干城夫的棒球迷,都在調查中,分別 填登山與網球,以楊肇嘉為例, 《林獻堂日記》中常可見林獻堂說楊肇嘉常去也 喜歡去看棒球,但登山則是其從事的運動,例如 1937 年楊肇嘉便曾登上玉山,17 因此這個調查所反應的是觀賞還是從事則無從了解,但就體育運動的分析而言, 觀賞與從事則有不同的意義。台糖的取締役筧干城夫則是網球、登山、弓道、棒 球、短艇、馬術的愛好者,但他填在調查中僅顯示網球。 18 其次,《台灣人士鑑》作為定義並指出何者為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出版品。 因此,《台灣人士鑑》就如同可以提升形象、知名度、威望等象徵資本的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學經歷是無法矇騙的,唯有興趣的選擇與填寫,可以作為展現個 人生活品味與階級價值的手段,如此一來,這份資料連帶牽涉的象徵資本累積的 手段及其問題。再者,從統計資料的分析,除說明學經歷條件、出身背景等條件 與以運動為興趣的現象外,其中所存在的動機、行動與目的等實作時產生的問. 14. 15. 16. 17. 18. 林玫君,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 頁 324-328。 黃慧貞, 《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起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 (臺北: 稻香出版社,2007) ,頁 136。 林丁國, 〈觀念、組織與實踐 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9,頁 224-247。 楊肇嘉家族喜愛看棒球與從事棒球,可從林獻堂日記中屢次提及楊肇嘉前去看棒球可以得 知,而在其家族寫真冊中,也可看到幾張其子從事與觀賞棒球運動的照片。可參見張炎憲、 陳傳興主編, 《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 ,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頁 160-163、 170-171。 筧干城夫,《土と人と砂糖の一生》, (東京:さきたま出版會,1989),頁 44-46。 4.

(18) 緒論. 題,也無從得知。 19 日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修正過去制度史研究的框架,展現對於行動者的 關注。如同在日治時期教育史研究的領域,已由傳統的制度史分析,轉而對行動 者的掌握。上沼八郎、弘谷多喜夫的作品堪稱制度史研究取向下的重要代表,20 但近十餘年,研究主力大量集中在以「同化主義」為核心概念的分析,使得對教 育史的理解提升至日本治台基調、統治精神的層次,最終則在凸顯文明與殖民並 存的日本殖民統治特色。21 此些研究關懷的問題意識在於理解殖民統治的內蘊與 型態。同時,當殖民教育政策的分析日益深化之際,對於接受教育的學生,其感 受、其心態,也開始收到關注。因此,研究者開始從口述歷史、回憶錄等素材中 挖掘,同時也建立新的分析概念與研究方法,如同周婉窈以其對「戰爭期世代」 的研究與關懷,提出「歷史世代」的研究觀念,提醒我們「要對他們(戰爭期世 代)的集體心態有所掌握,必須像追蹤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一樣,設法了解他們所 身處的環境,以及隨著生命的成長,他們和同樣也在變動中的環境間的相互關 係」,周婉窈的「世代」概念,具有殖民教育分析與台灣民眾主體關懷的雙重目 的。22 以日治時期教育史研究為例,目前的研究所關注的不僅在於分析殖民教育 的政策,同時也應注意受教者的主體,及他們與變動中的環境間的相互關係。23 換言之,對於日治時期台灣棒球歷史的研究,不只是關注比賽制度與成績 等面向的問題,也不能以統計數字取代對行動者動機的分析,而是必須以殖民地 台灣棒球運動參與者的主體,開展日治時期棒球史的相關提問。. 二、問題意識:從體育運動的界定到作為問題的棒球 1、體育/運動/體育運動的界定 關於體育(Physical Education)與運動(Sports)的定義, 《體育大辭典》中 分別指出為: 19. 20. 21. 22. 23. 上述說法呂紹理也曾提及。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黃富三、翁佳 音編, 《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頁 380。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1993.3), 頁 48-53。 相關研究可參考駒込武,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 ,(東京:岩波書店,1996)。陳培豐, 《「同化」の同床異夢 日本統治下台灣の國語教育史再考》 , (東京:三元社,2001)。蔡錦堂, 〈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 , 《淡江史學》 ,13 ,2002.10,頁 181-192。 許佩賢, 〈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其實像與虛像〉 ,收錄若林正丈、吳密察編, 《跨界的台 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 年)。 周婉窈, 《海行兮的年代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 , (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 年) ,頁 1-13。 歷史研究潮流的變遷下,與社會史的分析旨趣具有群體性、互動整、網絡性等相似性的日常 生活史研究,連玲玲亦指出一種由下而上的史觀,進而顛覆「大架構、大過程、大比較」的 思維方式。連玲玲, 〈新典範或新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 , 《新 史學》 ,17:4(2006.12) ,頁 279。 5.

(19) 緒論. 運動:任何種類的遊玩,消遣,運動,遊戲或競爭,不論在室內或 室外,一般的通例,是以個人的或團體的比賽為主要部分,這種比 賽的操作,包含著某種技巧和身體的超越技能。 體育:體育是具有社會型態的團體組織,為了增進人體完美的發 展,而寓教育於身體運動的教育歷程,體育是供給人類的全部教育 歷程中的一種媒介體。因此,體育就是教育,是教育的一環,但以 大肌肉活動為方式。其設計以場地設備為情境,以有機體的身心成 熟為依據,使個體在身體力行中,鍛鍊完美體格,發展理性行為, 充實心智活動,進而擴大經驗範圍,提高適應能力,改變氣質,以 繁榮生活,發揚生命意義。 24 然而,要能進一步的從上述說法中,找出對於本文的討論具有意義者,無 法僅由競賽與身體活動的特性定義,而須由運動的文化與社會的特徵加以掌握。 事實上,要為體育與運動給予清楚的界定,都是困難的,此因體育與運動 等概念,都是特定背景與時空下的歷史的產物(特別是十九世紀歐洲的背景), 而「只有那些沒有歷史的東西才是可以定義的。 (尼采所說)」一般來說,運動被 認為是十九世紀「被發明的傳統」(如同「參與重於獲勝」的概念是由現代奧運 所發明出來的「古典傳統」) ,與前此古典時期的運動,不盡然相同,例如希臘時 代的運動與宗教儀式有關,目的是榮耀神,過程中遵循的是榮耀與傳統,因此拳 擊賽中閃躲被視為可恥,沒有裁判也沒有計時,輸贏常是以認輸與重傷、死亡做 為代價,甚至死亡者有時被宣佈為贏家。因此,包括Allen Guttmann、Norbart Elias、Pierre Bourdieu等,都認為前近代的運動與現代運動間,不是延續性的脈 絡。 25 運動(Sports)概念的產生與 19 世紀市民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面, 運動的出現可說是工業社會下的產物,是人在機械生產與人類生物周期間的協調 產物,是人在規律繁重的工作之餘,身心調節的機制,因此運動是在工作之餘, 求自由,這種自由是「相對的自由,這自由要擺脫既有秩序的束縛,但又不能背 離自由,所以他是在秩序的邊界游移,在游移中獲得暢快。」 26 另一方面,透過運動的特質與偏好而再生產社會關係,如同貴族藉由「無 目的性」的運動的參與,強調運動的業餘精神,反對職業化、商業化與物質報酬, 但也造成階級區隔的功能,或者,透過英國的YMCA與童子軍等,培育勞工子弟 的健康體能與合理休閒的習慣,接受此概念的人,則開始與以娛樂為取向,同時 與飲酒及賭博有強烈關連的人區隔開來。綜上所述,以 19 世紀英國為例,體育 24 25. 26.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體育大辭典》, (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頁 13、17 湯志傑, 〈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 臺灣的現況〉 ,《思與言》,47:1(2009.3) ,頁 6-14。 呂紹理, 〈台灣社會生活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國史館館刊》,40(2006.6),頁 24。 6.

(20) 緒論. 或運動是在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形成,反映英國社會如何透過運動的參 與,重新描繪複製、控制社會文化的場合,同時成為塑造階級文化與區分階級界 限的手段。 27 19 世紀運動概念形成的過程中,使運動產生以下原則:1、世俗性:近代運 動具有儀式化的趨勢,且具有挑動著強烈的情感的傾向,但是它不像前近代運動 那樣具有一些超然境界的超自然或神聖性。2、平等性:近代運動的參賽機會是 人人平等,至少在理論上,不管面對何種人(人種或者民族)都不可以以各種理 由拒絕參加。且競賽規則對於每一位參賽者也是一致的。3、官僚化:近代運動 的運作,通常不是掌握在管轄神聖祭儀的祭司也不是儀式專家手中,而是由國家 和跨國的官僚機構運作。4、專業化:許多近代運動的發展,如橄欖球,足球, 棒球,美式足球等,它們早期都屬於分化程度低的遊戲;但很多種類的運動,像 板球,棒球,足球等,其專業化發展已達到每個運動員在賽事中的規則角色的程 度。5、理性化:近代運動規則持續被從特定目的角度,持續審慎檢視並且經過 頻繁的調整;人們以科學方法培訓運動員,運用最新科技研發運動器材,並期望 運動員以最有效率的方法使用這些運動器材。6、量化:近代運動也如同人類近 代生活的各面向一般,我們生活在數字的世界裡;「統計表」變成運動賽事中明 顯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對紀錄的偏執: 「紀錄」這個名詞在現代的獨特定義, 是個量化數值,意指未被超越的成就。對於所有運動員而言,超越紀錄是種永不 止息的挑戰。 28 而在競技的特質上,則具有為致力於最快、最遠、最高的目標,並為此目 標採用的規則和方法,產生整套合理而適用於各地的系統的達成原則。 29 相對於運動與 19 世紀市民社會之間複雜的關聯性,體育與近代國家的關係 相對單純。體育的出現,通常為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逐步走向中央集權,進而 將身體視為治理對象與國家資源有密切關係,因此在國民義務教育中,安排以身 體教育為目的的活動。從國家主義的觀點來看,各國的人口確實比較像是一大問 題而非資產──人民潛藏的危害,包括暴力、威脅與破壞,不事生產卻又會耗盡 資源。因此,國家必須設法確保國民的身心健康與教育水準,同時也要教導他們 舉止得宜、增產報國。光靠運動恐怕無法達到上述的目的;最好的解決方案是集 結傳統運動、體能文化與訓練,設計各種體能活動, 30 19 世紀,普魯士走向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體育被視為重要關鍵,不論是強 調「體育是整個民族的主要教育手段」的顧茲姆斯(J.C.F GulsMuths),或者發. 27. 28 29 30. 湯志傑, 〈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 臺灣的現況〉 ,頁 24-29。 Allen Guttmann, Games and Empires: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2-3. 林丁國, 〈觀念、組織與實踐 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頁 43。 Tony Schirato;何哲欣譯, 《運動的文化分析》 ,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2009 年,頁 67。 7.

(21) 緒論. 起「體操協會」 ,以愛國主義立場,提倡透過體操反抗拿破崙統治的楊氏(Friedrich Ludwig Jahn) ,都強調體育與國家之間的關聯性。19 世紀,歐陸體育的發展不見 得與德國相同,且各自反映國家社會的差異背景,如同英國不強調抽像的集體如 民族與國家,而是強調團體合作,並培養領導階級,但是最後都匯流在國民教育 下的體育課。 31 以 19 世紀歐洲歷史背景,所產生的運動與體育的概念,約當於 19 世紀中 期後引進日本,然而,由於日本近代化經驗中,與歐美的不對等關係,加上運動 與體育的特性,多半具有競爭、區分勝負的功能,因此體育或者是運動,特別是 國際間的運動競爭,便被視為為國族爭光的功能。如研究者將日本野球(棒球) 發展歷程視為明治國家國族尊嚴(National Dignity)建立的同步歷程一般。 32 然而,棒球運動在美國,所產生的社會功能,則是透過棒球讓不同人種、 階層與宗教的人,產生調和與統合的契機。棒球所強調的機會均等與公平性,也 反映民主社會的價值。再者,運動中勝利者的角色,體現美國夢中對英雄的想像 與期待,英雄的產生又因為棒球運動中的統計紀錄而被強化與規制化,這種英雄 形象,也建立在男性充滿力量與速度的身體崇拜之上,成為男性歸屬意識的運 動,在此同時,女性球迷則在慢慢增加之中。美國的棒球於是具有個人主義、民 主傳統、男性意識等特質。 33 如同前文強調的運動與體育的概念生成於歐洲,當 19 世紀中期之後日本接 受這些體育與運動的「項目」時,常會因為上述現像,發展於市民社會自主性下 的棒球,卻在明治日本的背景中,成為擷取國家榮耀、凝聚國族的手段,此時, 運動與體育兩者之間已經相互影響。 由於日本體育運動發展的歷史特徵,以及運動做為一種外來移入的「現代 性」,因此,當日本在界定體育與運動時,對於此外來概念如何「本土化」 ,便採 取「體育スポーツ」的複合詞概念,翻譯成中文亦即「體育運動」之意。林丁國 亦採取「體育運動」,作為界定分析對象的概念,並認為此係「身體的教育與身 體的活動」之合稱。 34 本文因此也同意棒球運動雖滿足前文所指關於運動的定義,然而,從明治 日本乃至日本棒球在 1945 年前的發展,始終不斷前調棒球做為國家榮耀的手 段,以及個人身心修練的目的,從其目的來看,與體育的觀念相同,故而本文認. 31. 32. 33 34. 湯志傑, 〈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 臺灣的現況〉 ,頁 31-37。 Donald Roden “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85(3):511-534. 竹村民郎,《笑樂の系譜─都市と余暇文化》 ,(東京,同文館,1996),頁 210-214。 林丁國, 〈觀念、組織與實踐 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頁 4-6。 8.

(22) 緒論. 為「體育運動」的用法,符合日治時期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背景。 35. 2、體育運動的分析架構:帝國主義論、文明化進程、「供給/需求說」 對於本文的研究目的而言,在許多先行研究中,部分分析架構相當值得本 文參考,除了運動社會學所關注的典型問題: 「進入運動的社會化」與「經由運 動的社會化」等兩種主要途徑之外,運動社會學的討論反映各自關注的議題,但 運動社會學的分析在台灣的發展尚待尋求驗證於本土經驗的討論。 36 而就相關研究課題,足供本文借鑑的例子,可以 Allen Guttmann 的帝國主 義論、Norbart Elias 文明化進程,與 Pierre Bourdieu 的「供給/需求說」等最具 啟發性。 首先,就帝國主義論而言,1980 年代,John Hargreaves指出運動的宰制關 係,亦即宰制階級透過資本主義、父權體制和種族主義維持優勢,而被支配者則 有可能從日常生活中進行反抗,甚至促成我群的認同。37 對於著重支配與被支配 者關係,在跨國以及殖民背景中發展的討論架構,最具有代表性的則為Allen Guttmann引用文化帝國主義概念的相關討論。作者的討論,藉由運動特徵的釐 清,說明這套價值在不同運動項目以及不同國家的發展。討論的取向,主要從擴 張與反抗的帝國主義框架中開展,作者甚至指出現代運動的擴張,是由世界市場 與殖民帝國所組成。 38 同作者在關於現代奧運的討論中,也採取類似討論傾向, 著重強調現代奧運為西方運動的對外擴張與影響的功能。 39 然而,作者指出運動的帝國主義型式,也說明在殖民與被殖民關係中,被 殖民者並非順承接受殖民者所賦予的運動價值,由於運動過程強調公平競爭與規 35. 36. 37. 38. 39. 晚近以來,則有研究者主張以「身體文化」來理解,體育與運動的意涵。如同許義雄教授指 出「…身體文化的觀點,…先就社會現象,說明勞動的身體,政治化的身體,消費或時尚的 身體,藝術化的身體以及物化的身體之屬性,了解身體知覺或經驗,可以與權力相結合,也 可以是區分社會階層的重要指標,更可以是身份的展現,或交易用的工具或商品,顯見身體 文化之認識,不止有利於身體文化之開發,尤有益於身體文化之宣揚與落實。身體運動無異 是身體文化的重要內容,其意義在於經由身體經驗,獲得其道具的功能、探索的價值、社會 的經驗與人格道德的養成。其類型,則不外是追求優異成績、健康體適以及以身體經驗構築 認同關係等三種類型,不過,就未來身體運動的發展看,運用身體運動的柔性空間,建構柔 性的溝通關係,以促進個人與社區的認同,毋寧是重要取向。」係以身體為主體對象所開展 的定義。許義雄, 〈臺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 , 《學校體育》 ,13:2(2003.4) ,頁 135-144。 林文蘭, 〈不「運動」的社會學?評三本運動社會學教科書〉 , 《台灣社會學刊》 ,42(2009.6), 頁 227-239。相關台灣運動社會學的研究回顧,也可參照黃東治,〈臺灣運動社會學研究的回 顧與展望〉, 《國民體育季刊》,36:2,頁 22-31。 李佩璇, 〈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形式的象徵鬥爭〉,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9。頁 11-12。 Allen Guttmann, Games and Empires: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Tony Schirato;何哲欣譯, 《運動的文化分析》 , (臺北:韋伯文化,2009 年)。頁 98-101。 Allen Guttmann、徐元民譯,《現代奧運史》, (臺北:師大書苑,2001) 。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曾連續三年獲得 MVP 的韓國頂尖棒球運動員金尚南因捲入醉酒暴力醜聞,被棒

Ambedkar and Untouchability: Fighting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p.121.. Christopher Jaffrelot,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蔡秀慧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A 級教練 洪語謙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國家代表隊選手 洪當欽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B 級教練

魚油 + 運動 魚油 紅花油 豬油 對生理的影響 左心室收縮壓、.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5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an anthology of Premodern sour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