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於大學通識課程之行動研究/ 19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於大學通識課程之行動研究/ 194"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於大學通識課程之行動研究

吳俊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第四屆理事 吳錦惠 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兼職涯發展中心主任

一、 前言

問題導向學習(PBL)是一種新式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源於美國醫學教 育的人才培育,關注學習者中心,主要會教導學生從「問題」中學習,幫助學生 依循問題來探究和建構知識(黃志雄、田育芬,2016)。於是,教師可以引導學 生在真實世界的環境中,將所發生的實際生活問題形成案例,進行分組共同討 論,從而提出問題解決之道。因此,學生不再是單向的由教師傳授中得到知識, 最重要是在小組中互動學習。更進一步來說,PBL 是一種教導學生「學會學習」 (learning to learn)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小組中共同尋找面臨真實情境問題可能 的解決方案,藉以發展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要言之,PBL 的教學目標在於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由教師灌輸知識的學習而已(張碧珠、蔡宛臻, 2017;黃俊儒,2010)。 研究者(作者一)於 106 學年度第 2 學期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開設「核心通識(二)社會學與當代社會」課程,這個科目是作為通識教育的核 心科目,提供修課學生認識當代社會學的基本內涵,以及當前重要的社會文化和 教育之相關議題,增進學生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和國內外重大社會問題,包含文 化、階級與階層、性別、族群關係、教育、權力與政治體系、社會運動、消費社 會與消費文化、資訊與社會、全球化與社會變遷等,進一步可以促進學生具備問 題探究、協同合作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因應未來進入職場之預備。 「社會學與當代社會」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研究者採教學行動研究取 徑,並扮演激勵者和觀察者的角色(第一作者為教學行動者,第二作者為協同行 動者),問題設計與課程實施的過程如下:(一)教師設計問題;(二)呈現問題 給學生;(三)學生分組討論;(四)教師觀察學生討論活動;(五)小組提出建 議解決方案。 本課程結合 PBL 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 引導學生認識當代社會學的意義與內涵,啟發學生思考與理解當代社會學下 的各種現象與問題,並藉由課堂討論與分組合作學習,涵養學生具有社會批 判的精神。

(2)

(二) 引導學生從活動中有參與感和成就動機,並能透過問題討論培養批判思考能 力。 (三) 引導學生如何界定問題、蒐集與分析資訊及尋找解決策略,進而增進學生具 有後設認知和探究思考能力。 (四) 由教師提供學生情境脈絡化的學習,裨益於學生在未來的實際情境中應用所 習得的能力。

二、 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於大學通識課程的實施歷程

(一) 教師要先增能並精進教學技巧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從改變老師開始,因此,教師必須精進個人的 教學素養與技巧,導入新式課堂教學方法,發展增進學生學習自信和成就感的多 元教學模式,進而促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和意願。基於上述,本課程的教學行動 者(作者一)參加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所辦理之教師增能研習活動、工作坊及觀 摩會等(參見表 1),定期和教師同儕討論並交流教學心得,共同開發課程教案 和教學材料。 表 1 授課教師參加教學增能活動表 教學增能活動名稱 日期 時數 107 年度教師教學增能研習—分組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 2018/05/31 2 107 年度教師教學增能研習—大學教學改革問題與展望研習 2018/04/16 2 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之 106 年技專校院教學創新先導計畫「通識教育論壇 暨教師專業社群成果發表會」 2018/01/16 6 106 年創新教學工作坊—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之運作:以 PBL 為焦點 2017/12/22 3 106 年創新教學工作坊—行動科技輔助翻轉教室之教育應用 2017/12/13 3 106 年創新教學工作坊—學思達的理念與實踐研習 2 小時 2017/12/01 3 106 年創新教學工作坊—課程與教學創新經驗分享:課程材料設計的原 理與應用 2017/10/20 3 (二) 教學實施導入教學行動研究 本課程結合 PBL 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乃依循以下五個階段進行:1.引起注 意、2.分析問題、3.探究問題、4.呈現解決方案、5.評估學習成果。教學設計內容 請參見表 2 教學問題討論的示例,問題來源主要是由教師提出,但也視實際上課 狀況會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並討論發表。

(3)

表 2 教學問題討論示例 【單元】:文化 問題與討論:社會學的三大傳統分別代表的是馬克斯、凃爾幹和韋伯的重要思想,請你找一找, 他們這三位有何重要主張,以及對後世社會學發展造成什麼重大影響?可以列點或繪制圖表的 方式來呈現。 【單元】: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全球素養:是從多元角度分析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的能力,了解差異如何影響自我和他人的知覺、 判斷和想法,以及能在尊重人性尊嚴之基礎下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其他人,進行開放、適切且有效 的互動。此外,全球素養的內容領域應包含:1.文化和跨文化的關係、2.社會經濟發展和相互依 存、3.環境永續、4.制度、衝突和人權等。 問題與討論:請運用社會學批判的方法,針對底下兩項當前重要的全球議題進行討論,包含事 件發生的原因(脈絡)、過程及造成的影響(或結果):(1)北極熊生存環境的改變與滅絕(環 境議題);(2)緬甸羅興亞族人遭到屠殺事件(人權議題)。 此外,本課程採取教學行動研究取徑,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中,透過「計 畫—行動—觀察—省思」的循環歷程,藉以發現教學優缺點及困難、提出可行解 決方案及回饋修正教學方式;同時也觀察學生的學習歷程,分析學生的課堂行 為,建立評估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指標,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教學行動研究歷程 參見圖 1。 自編教材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教學實施 研 究 資 料 蒐 集分析 提 出 解 決 策 略與建議 學習能力 教師觀察與反 思 修正課程與實 施 圖 1 教學行動研究流程

(4)

(三) 教學成效與教學困難分析 1. 建構之創新「教」與「學」模式 本課程「社會學與當代社會」結合 PBL,並導入教學行動研究,「教學者即 研究者」,規劃出之教學設計與實施程序具體可行。實施結果從量化調查(附錄 一)與質性分析顯示(附錄二),對於精進教學技巧與學習成效均有正向提升和 實際效益,根據教學實施及回饋修正後,可以建構一套適用於大學通識教育的 PBL 課程與教學參考示例,可作為提供校內外教師同儕分享交流之用。 2. 學生學用合一之受益成效 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許多「師—生」和「生—生」的教學協同合作, 從量化調查與質性分析顯示,有助於促進學生具有「探究、合作及表達」的多元 能力。其次,學生在「做中學」(實際操作)、「問中思」(問題解決)的歷程中, 除了可以認識和理解 PBL 之外,有助於激發學習動機和意願,並具有批判思考 能力,原因是學生在通識課程中學到有意義的學習策略(例如討論技巧、整理筆 記和溝通表達等),在未來經過轉化和內化後,對於課業學習和謀職就業相信會 產生正向助益。 3. 教學困難與省思 由於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導入大量的師生課堂「探究、合作和表達」的 教學活動,加上學生對於操作 PBL 缺乏認識和經驗,常會導致教師授課時間不 易掌握、影響教學進度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在開學的前兩週向修課同學介紹 PBL 的理念與作法,並導入業師(即本研究的協同行動者)協同教學。由於研究 者做好充足備課,課前有周詳的課程設計,加上研究者具備多元教學方法和班級 經營技巧,因此能有效掌握教學節奏和教學進度,解決因課堂討論而造成教學時 間不足或追趕進度的問題。其次,由於本課程沒有配置教學助理,容易增加教學 者的負擔,解決途徑是研究者必須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前主動提供單元 教材簡報以及問題討論的學習單,課間引導學生善用科技載具(例如智慧型手機) 查閱和整理資料,並提供自製小白板讓學生方便在課堂討論時書寫條列式的重點 摘記,或運用心智圖法進行重點紀錄。

(5)

三、 結語:代建議

PBL 應用於大學通識課程,其學習目標在於引導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聚焦 於學習「能力或素養」,而不只是知識和技術。課程實施下來,顯見可以提升學 生學習動機和意願,上課變得比較多元且活潑有趣。然而,未來要更進一步思考 的是:(一)缺乏適切的學習成效評估工具,尚不足以確實掌握全體學生是否都 發展或具備「探究、合作和表達」的能力;(二)由於採大班教學,尚無法確知 全體學生能否具有高層次認知及後設認知能力;(三)建議授課教師需要進行更 多的 PBL 學理探究,持續參與 PBL 相關的教學技巧增能活動,另外也建議可以 配置一名教學助理的人力,裨益於教師熟悉教學運作並減輕教學負擔。

誌謝:

本研究的課程實施成果榮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106 學年度問題導向學習傑 出課程奬,感謝學校提供經費支持,感謝協同行動者吳錦惠助理教授在課程設計 與教學實施方面的協助。 參考文獻  張碧珠、蔡宛臻(2017)。PBL之導入與實例。臺北市:東華。  黃志雄、田育芬(2016)。大學教師參與問題導向學習之專業發展社群個案 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47-172。  黃俊儒(2010)。爲什麼行動?解決什麼問題?-以行動或問題爲導向的通 識課程理念與實踐。通識教育學刊,6,9-27。

(6)

附錄一:教學意見調查結果—量化調查分析 本課程於第 15 週課堂上發放「教學意見/滿意度問卷」調查,由學生填寫問卷,量化分析結 果如下: (1)課程主題與內容能激發我的好奇心與注意力:同意以上(非常同意+同意)達 80.5%。 (2)課程內容呈現具有探究性,能引起我的興趣:同意以上達 78.0%。 (3)教學方式(PBL)具變化性,能引起我的興趣:同意以上達 70.7%。 (4)課程內容符合我個人需求和學習目標:同意以上達 58.5%。 (5)課程內容利用 PBL 詮釋及運用專業(社會學)知識:同意以上達 78.0%。 (6)教學策略明確,強調「探究、合作及表達」:同意以上達 82.9%。 (7)課程內容難易度適中,讓我有信心能學好:同意以上達 70.8%。 (8)透過 PBL 之教學,有助於建立自我的學習方向:同意以上達 68.3%。 (9)透過 PBL 之教學,我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意以上達 70.8%。 (10)上完此課程後,給我一種收穫成就的感覺:同意以上達 73.2%。 (11)我覺得修習此課程是值得的:同意以上達 80.5%。 (12)此課程的作業方式,讓我得到不同的學習經驗:同意以上達 70.8%。

(7)

附錄二:教學意見調查結果—質性回饋意見 本課程於第 15 週課堂上發放「教學意見/滿意度問卷」調查,由學生填寫問卷,質性分析 結果如下: (1)能透過團隊彼此討論和合作去了解不同的想法,並透過上臺來作傳達,傳遞自己的想法。 (2)能從多方面去理解課堂內容,令人不失興趣。 (3)利用影片還有分組探討,能更融入課程中。 (4)讓我們對社會有不同深度的一個了解,而不是只受社群媒體的單方面影響。 (5)不是只有老師在講述而已,而是真正讓同學立即查資料、討論,立即有一個印象,我覺得 是還不錯的引導,增加對學生的興趣。 (6)每節課程都有分組討論,可以互相討論出結果及論點,上臺報告出個人的觀點,互相了解。 (7)拿小白板跟同組在課堂上討論的這個情景,是在其他門課不同的地方,不像是一般的分組 討論,在課堂下或是實習方面上才會碰到,寫小白板是一項優點,可以迅速的把課堂中的重點摘 記下來。 (8)這樣的上課方式是第一次,不過此方式讓上課變得更加有趣,不是就坐自己位置上聽完老 師講解、結束。 (9)藉由討論及搜索相關資料的過程,對於所探討的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10)大家一起討論、分工,這樣有團體的感覺。 (11)老師很親切,很喜歡跟大家互動,很有趣。PBL 好玩又有趣,讓人能在學習中玩樂,玩樂 中學習。 (12)老師上課準備充足。 (13)課堂討論,可以聽到不同的意見。這種上課方式因為有互動,而不像以前死板的教導,比 較能夠引起我的注意力、好奇心讓上課比較有趣。 (14)上課的方式的確有增加和同學、老師的互動。 (15)課堂上透過此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更能夠思考,對我們相當有幫助。透過 PBL 上課教 學易幫助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且可以訓練探究,合作及表達能力。 (16)由老師的引導帶入反思,思考可以更有方向性,藉由各組的分享更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思考、 想法。 (17)透過組員間的討論對議題提出批判。可以與同學互動討論、學習,而不是像平常上課一樣

(8)

沒變化!不同於平常的課程,都由老師一直講課,這堂課給了學生更多的互動、討論,壓力也比 較沒那麼大。上課方式,能夠與同學互動討論,很棒。 (18)培養自我思考及團隊討論。訓練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很少這樣的課程能夠每個 禮拜深入探索,獨樹一格的上課內任,無形中訓練了自己。 (19)讓我們更了解許多社會事件,不只單方面接受資訊,可以透過與同學討論得到不同的想法。 可以探究現今社會的問題,能將先前的觀念改變,或是給予新的觀點。 (20)彼此分組討論,聽到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再進行整合,互相分享也互相尊重不同的看法。

數據

表 2    教學問題討論示例  【單元】:文化  問題與討論:社會學的三大傳統分別代表的是馬克斯、凃爾幹和韋伯的重要思想,請你找一找, 他們這三位有何重要主張,以及對後世社會學發展造成什麼重大影響?可以列點或繪制圖表的 方式來呈現。  【單元】: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全球素養:是從多元角度分析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的能力,了解差異如何影響自我和他人的知覺、 判斷和想法,以及能在尊重人性尊嚴之基礎下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其他人,進行開放、適切且有效 的互動。此外,全球素養的內容領域應包含:1.文化和跨文化的關係、2.社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課堂評估回饋教學 (善⽤用評估數據)...

學校只須交回一份填妥的中國語文問卷,科主任和教師應就問卷的建議在科務會議有充分討論,然後綜合意見 回覆。請將此問卷,連同其餘兩份問卷(即「校長」問卷及「中國文學」問卷)一併於 2014

4.1.2 從一九九七年起,某些課題曾在一些學校進行試教(有關試教 課題/教學策略見附錄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