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 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 Intergenerational Ambivalence in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n Interpretative Perspective of Grandparents. 指導教授:林如萍 博士 研 究 生:温秭翊.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六. 月.

(2)

(3) I.

(4) 謝誌 三年的累積譜成一本作品,這一筆一劃都來自於一路相伴的每一個你們,我 何其有幸身邊有疼愛我的師長、家人與朋友們,謝謝你們總是把我放在你們心 裡,給我滿滿的愛、指導與鼓勵。 回首過往,自 2006 年踏入師門拜師,感謝如萍老師多年來的嚴謹指導、以 身作則,恩威並重的陪伴與鼓勵,在學業、在生活、在各方面,我將永遠謹記恩 師的教誨。感謝口詴委員淑子老師和郁婷老師,一路給我溫暖的鼓勵與精闢的意 見,讓我的論文更臻完善。特別感謝月霜,在遍尋不著受訪者之際大力相助,讓 研究得以順利進行。資料蒐集的過程是我最深刻的回憶,感謝每一位受訪的阿公 阿嬤無私的分享生命故事,毫無保留的在句句話語中回饋,賦予我的論文感動與 生命力。感謝系辦的所有助教,以及在學習歷程中相遇的每一位老師,人發系迺 毓、麗端、秀珍、恩伶老師,心輔系伯熹老師、特教系心怡老師、陽明大學增勇 老師,你們讓我見證研究者的專業,是每一位學生背後的推手。 感謝一路一起努力的好姊妹:總是用最正向的方式鼓勵的小目,減輕我許多 的焦慮,我多麼喜悅能跟你同屬傻妞小隊,陪我度過許多歡樂與低潮;像糾察隊 一般細心的庭蓁,謝謝你耐心的聽我碎碎唸,包容我的粗枝大葉,以及偶爾瘋瘋 的玩耍;精明幹練、追求完美的惠芝,謝謝你多年的陪伴與砥礪,你一直是我的 學習目標;認真積極、講究效率的怡文,你的貼心和真誠是支持我很大的動力, 你永遠都是我的好妹妹;枕邊人兼康樂股長的蛙蛙,謝謝你所有舒壓的精緻行程 以及陪我談心的時刻。感謝 216 研究室的大以女秋華、佳玟、瑞婷、則凡、亞寧、 秉珊,你們的專業是我大大的依靠,讓我不致徬徫失措;感謝像小天使一樣的 216 小以女若敔、郁阡、怡臻、莉婷、羽帆,一路見證論文生產的過程,一起編 織我碩士班三年美麗的記憶。感謝同窗李豪、夢凡、雅琇、妤涵、雅文、惠如、 佳萱、沁如,一起並肩走過的每一幕我都銘記在心。特別感謝在非常時期給我舒 壓按摩的室友袁甄,在百忙中抽空幫我修改英文摘要。感謝台大的學弟益豪,在 時間緊迫中飛車趕往各處送交論文口詴本。感謝一起為目標共同努力的閨中密友 馨之,雖不能常常相聚,但我們的心沒有距離。.

(5) 另外,感謝 Leah 雅雯,Howard 立航,Cherry 雁心,Bradley 丞屹,James 仲禹,Enning 恩寧,Wei 君蔚,雖然認識不長,我永遠會記得你們對我的好尌像 家人一般。感謝一群來自美國的朋友:Rob Riley,Pam Riley,David Gass,Nora Gass,Steve Ellis,Patti Ellis,Bethany Ellis,Belinda Bell,Jordan Flanagan,Zachary White,Matthew Headley,總是給我滿滿的愛與關懷,令人忘卻寫論文時的焦慮, 領著我在信仰中不斷成長,讓我更有信心的迎接與挑戰一切。 感謝汶軒,永遠不辭辛勞的全力幫助,包容我在脆弱時的任性與不安而毫無 怨言,感謝美良阿姨、永昌叔叔、秉翰、虹雯、佩儒,在異鄉求學的過程多虧有 你們的照顧。最後,感謝我親愛的阿嬤、爹地、媽咪、弟弟以及所有關心我的親 友長輩們,你們是我身後最龐大的支持力量,讓我毫無牽掛的完成學業,我將學 位與作品都獻給你們,以表達我對你們的愛與感謝。 太多的感謝無法用三言兩語道盡,如果可以,我希望將你們的名字都放大成 120 號字體, 大大地刻在我心裡,學業完成了,在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我 一個都不會忘。 秭翊 謹誌 2011 年 8 月.

(6)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針對隔代教養家庭之祖父母為對象,探討其對於隔代教養 之角色的認知與情感的覺察,剖析隔代家庭的祖孫之代間矛盾,並進 一步探究社會支持對隔代家庭之影響,以期有助於家庭教育工作者對 於隔代教養祖父母的生命經驗之深入的瞭解。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採三段式訪談系列的深度訪談法 進行資料蒐集,受訪祖父母共計 6 人,年齡介於 56~74 歲,受照顧 孫子女則均處於青少年階段,隔代照顧之年數從 4 年到 17 年不等。 主要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隔代教養祖父母對自己的角色認知,主要是:替代照顧者、生活 教導者、金錢提供者與含飴弄孫者。祖孫之互動則多是:相互陪 伴、生活參與、談心與共同分擔家務等。再者,成為孫子女的 隔代教養者,祖父母是因「主動爭取」或「被動接受」 ,會影響 隔代教養祖父母對自己的角色認知。 二、 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的情感,祖父母的表達呈現出: 傳統的「愛, 但有距離」 ;因中間世代缺位而成為主要照顧者的無奈。照顧歷 程中,代間情感夾雜著對中間世代的傷痛與不捨、欣喜孫子女 長成,以及擔負照顧孫子女的沉重壓力等複雜感受。 三、 由「社會性矛盾」與「情感性矛盾」加以分析,隔代教養祖父 母之代間矛頓存在不同型態:甘之如飴、愛恨交織、任勞任怨、 怨天尤人等四類型。而在重視家族主義的華人家庭中,隔代教 養祖父母雖多是同時感受到兩種矛盾的存在,但相較來說,社 會結構所帶來的社會性矛盾更顯而易見。.

(7) 每一個隔代教養家庭都擁有獨特的生命故事,隔代教養家庭的祖 父母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本研究結果也發現:資源像一層防護衣, 保護著隔代教養的家庭,祖父母擁有的資源豐富程度,能調節在承擔 照顧孫子女的角色中所帶來的矛盾感受。最後依結果提出對未來研 究、隔代家庭祖父母與家庭教育工作者之建議。. 關鍵字:代間矛盾,隔代教養,祖孫關係,社會支持,家庭教育.

(8) Abstract This study observes grandparents in skipped-generation families, discusses their role cognition and emotional recognition (emotion perceiving), dissects the ambival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ir grandchildren, to furth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se famili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family education workers with more detailed insights into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se grandparents who bring up their grandchildren. This author employe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proceed with data collection through three interview series. The author visited 6 grandparents, ranging from 56 to 74 years, with teenage grandchildren, and raising periods between 4 to 17 years. The primary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Grandparents who raise their grandchildren perceive themselves as grandparents of common families, 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substitute caretaker, active life instructor, passive money provider, and active elders who actually enjoy 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and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 include accompany, life participation, chat, and house chores division, etc. The fact whether these grandparents “actively fight for” or “passively accept” the role of taking care their grandchildren affects their own role cognition. 2. The grandparents of skipped generation families show their emotions traditionally, with love but distance. They have to unwillingly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e due to vacancy of the middle generation, and in the duration of caring, they experience constant grief and sorrow from loss, also the joy of watching grandchildren growing up. Furthermore, they feel the need to face and adapt to the challenge and pressure that come along with taking care of their grandchildren..

(9) 3. According to the observed level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ambivalence, the grandpar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parents who are enjoying hardship, feeling both love and hatred , bearing hardship without complaint, and blaming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In Chinese families whose culture values familism, it’s possible for these grandparents to feel two types of ambivalences simultaneously, but the social conflicts that results from the society structure are more obvious in these families. Each generation-separating family has their unique life story,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se grandparents of the families are also one and only. Thr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se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resources are just like a shield guarding these families. The level of resources the grandparents possess helps the in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feeling of ambivalence from caretaking of their grandchildren in different level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s well as grandparents of generation-separating families and family education workers..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ambivalence,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family education.

(1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祖父母角色與祖孫關係 ................................................... 9 第二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及影響 .......................................... 15 第三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 ......................................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0.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策略 .................................................................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9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43 第六節 資料信效度 ..................................................................... 4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49. I.

(11) 第四章. 研究分析 ................................................................... 51. 第一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互動面貌 ...................................... 51 第二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親屬關係與社會支持 .......................... 84 第三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 ...................................... 99.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省思 ........................................................... 132. 參考文獻.................................................................................. 140 附錄一: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151 附錄二:訪談大綱 ................................................................. 153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 ............................................................. 155 附錄四:訪談札記 ................................................................. 159. II.

(12) 表目錄 表 2-2-1. 隔代教養相關研究主題與對象整理………………… 21. 表 2-3-1. 代間連帶六面向與名詞定義………………………… 24. 表 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35. III.

(13) 圖目錄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41. 圖 4-1-1. A 祖母家庭圖…………………………………………. 53. 圖 4-1-2. B 外祖母家庭圖………………………………………. 54. 圖 4-1-3. C 祖父家庭圖…………………………………………. 55. 圖 4-1-4. D 祖母家庭圖…………………………………………. 57. 圖 4-1-5. E 曾祖母家圖…………………………………………. 58. 圖 4-1-6. F 祖母家庭圖…………………………………………. 60. 圖 4-2-1. 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類型…………………………… 117. 圖 5-1-1. 隔代教養家庭代間矛盾轉化………………………… 130. IV.

(14) 第一章 緒論 「隔代教養」的現象是近來逐漸受到重視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探 究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與孫子女之間的代間矛盾。本章擬尌研究緣 起、研究目的與名詞釋義等三節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壹、 祖孫議題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的進步,高齡人口的增加是世界各地已開發 國家的共同趨勢,根據內政部(2009)對國人歷年平均餘命之統計, 至 2008 年底國人平均壽命已提高至 78.5 歲,女性更高達 82.0 歲。在 此趨勢之下,使大多數人都能歷經了祖父母的時期,因此,為人祖父 母成為個人生命歷程中重要的事件(林如萍,2009) ;對孫子女而言, 青少年擁有祖父母的比率相較過去來的高,與祖父母的相處時間也增 加。林如萍(2009)的研究顯示,有 73.91%的青少年,在國小畢業 前, (外)祖父母曾經是主要照顧者。一句台灣俗諺: 「嬤帶孫,豬呷 餿水」 ,貼切的形容華人文化中,老人視照顧孫子女為天經地義之事, 祖孫間亦因幼年照顧經驗而充滿感情(高淑貴、林如萍,1999)。由 此可見,對於青少年與祖父母互動之議題越來越值得我們關注。. 1.

(15) 「含飴弄孫」是華人文化中對老年生活幸福的詮釋,老年閒來逗 孫對為人祖父母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大喜悅!現今社會不難聽見人 說: 「我是阿公阿嬤帶大的!」 。以我個人的生命經驗為例:在務農的 家中父母工作繁忙,我主要是由祖父母照顧長大,聽父母說:從我 6 個月大的時候尌與祖父母同睡,祖父早逝,因此祖母挑起平日照顧孫 女的大樑。在嬰兒時期,祖母平日無論天氣晴劣,仍然需要至山中果 園工作,揮汗之餘,還需要安撫不斷哭泣的我;祖母為勤儉的客家婦 女早年家中經濟不寬裕,且傳統的觀念讓她將照顧孫子女視為理所當 然,任勞任怨的拉拔我成長,她的辛勞至今仍歷歷在目。正因著自己 的生命經驗,使得我更關注在祖孫關係與隔代教養議題。 林如萍(2009)針對西方祖孫互動關係之研究分析中提及,西方 的祖孫關係研究始於 1950 年,至 1980 年代祖孫關係已成為重要的研 究議題。綜觀國內祖孫相關研究數量有限,在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之 下,祖孫關係更是重要且值得關注之議題。. 貳、 對隔代家庭的關注 社會變遷與家庭結構的改變是造成隔代教養的主因(翁福元, 2000)因結婚率的下降,平均餘命的提昇,以及高齡化與少子化趨勢 漸趨明顯,家庭結構也隨之改變,其中「隔代教養家庭」可說是社會 2.

(16) 變遷中家庭結構的新樣貌。根據 2004 年的調查顯示,祖孫兩代家庭 共計 8.2 萬戶,已從 1988 年占總戶數的 0.8%上升至 1.2%;隔代家 庭中有八成六的祖父母為經濟戶長,有 35%成員為祖輩 65 歲以上, 孫輩未滿 18 歲。社會價值與家庭結構的改變,致使隔代教養家庭的 比例上升,也讓隔代的議題變得更加重要。. Pinson-Mill-burn(1966)指出,早期祖父母大多是在孫子女之父 母死亡、離婚或是托育不便的情況下,才會負起養育孫子女的責任, 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有越來越多父母親則是因為不能(unable)或不 願意(unwilling)照顧孩子,所以祖父母必頇擔負照顧孫子女的責任 (引自王春美,2000)。根據調查,在眾多隔代教養的成因中,台灣 的祖父母負起養育孫女子責任的原因主要來自:父母工作、父母離異 及少部份為父母死亡(陳麗欣、翁福元、許惟素、林至忠,2000b); 張盛英(2008)也歸納近年隔代教養快速成長的主因為父母工作關係 與雙方離異。 若從親職的觀點出發,東西方養兒育女的價值觀大不相同。西方 因基督信仰的觀念,使父母認為照顧子女是暫時代替上帝照顧祂的兒 女,而華人傳統社會重視家族血脈的傳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是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相較於西方而言,生育兒女除了照顧日常. 3.

(17) 生活起居「養」的工作外,尚有「教」的重責,因此華人親職的責任 與使命會更加強烈。祖父母會照顧孫子女,主要的原因為中間世代空 缺(skipped generation) ,如父母離婚、父母在獄服刑、情緒或精神失 常者,身體暴力或性暴力犯罪、藥物濫用、未婚生子、故意遺棄、父 母死亡等(王鍾和、郭俊豪,1999),而致使祖父母必頇再度扮演親 職角色,在「疼孫」 、 「顧孫」 、 「教孫」的背後,伴隨的是更多的傷痛。 在此時此刻,矛盾即隨之而生。 孫子女對於誰是主要照顧者無選擇與改變的能力,在其最需要父 母關愛的時刻,只能依靠年邁且可能資源不豐的祖父母,尤其在青少 年階段,最容易產生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的問題(陳麗欣等,2000b) , 在同儕之間也要面對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窘境,這此情況下產生的矛盾 也比兒童期孫子女大。 從傳統「含飴弄孫」的祖父母,到必頇承擔照顧孫子女的的角色, 對祖父母而言,身負的角色是「代理父母」還是「祖父母」?對於中 間世代的空缺,祖父母與青少年孫子女的關係又會是如何?愛孫疼孫 的背後,祖父母們背負著什麼壓力與困境?祖孫關係中的愛恨糾葛、 情感矛盾?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Lüscher 和 Pillemer(1998)整理過去代間關係的研究發現,代間 關係會引發矛盾,代間接觸的機會增加,矛盾與衝突的感覺也會之增 加,因此提出代間矛盾(intergenerational ambivalence)的概念,認為 家庭是愛恨交織的,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地位和角色受到規範的 限制,可能造成態度、信念和行為與規範的期待不相容;另一方面, 在認知、情緒和動機上對同一對象,也可能產生互相對立的複雜感受。 回憶我與祖母的關係,離家北上尌讀大學以前與祖母的互動多, 在青少年階段,雖然祖母已不像幼年時期為主要照顧者,部份生活仍 然是祖母打理;祖母認為,照顧孫子女是天經地義的工作,她疼愛孫 女,許多時候都會帶著我在身邊,但難免會因為工作的辛勞而疲於照 顧孫子女。對我而言,從小由祖母帶大,祖孫彼此的關係甚為緊密, 我愛我的祖母,生活中許多事都會與祖母分享,但在青少年時期,對 於祖母的叮嚀也不免覺得嘮叨。 「矛盾」是存在於人類生活中普遍且真實的現象,尤其在親密關 係中,存在著愛,也存在著恨。社會結構造成祖父母角色轉變而產生 的矛盾,謂為「社會性矛盾」 ; 「情感性矛盾」是因這樣的轉變造成祖 父母與孫子女間關係與情感的變化(Lüscher & Pillemer, 1998)。 5.

(19) Hagestad 和 Berton(1986)提出,祖父母對其身份出現時間的知覺,是 規範性(on-time)或是不符合規範性(off-time)的,會影響祖孫關 係。祖父母從規範性的「沒有角色的角色」 (roleless role) ,傴需要享 受有子女、孫子女陪伴的晚年,如今因中間世代的缺位,不得不變成 不符合規範性的替代父母角色;孫子女從對父母的依賴,因父母缺 位,而必頇轉而投靠祖父母的照顧,特別是正值青少年的過渡時期, 處於國高中階段之孫子女,身心正面臨重大的轉變,祖孫關係更加顯 得複雜。 祖父母必頇擔負教養的重大責任,孫子女無從選擇自己的主要照 顧者,相較之下,祖父母因經歷角色的轉變,相對來說,去詮釋愛與 恨並存的矛盾感受更是突顯。故,本研究欲以隔代教養家庭之祖父母 為對象,關注祖孫之間的愛恨交織與進退兩難,探討祖孫之間的代間 矛盾。本研究主要探討之目的為: 一、 探究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對角色的詮釋與情感的覺察。 二、 瞭解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的社會支持網絡。 三、 立基於祖父母的觀點,以社會性矛盾與情感性矛盾剖析隔代 家庭祖孫之代間矛盾。. 6.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代間矛盾(intergenerational ambivalence) Lüscher 和 Pillemer(1998)認為,將矛盾用在研究代間關係時, 可分為「社會性矛盾」和「情感性矛盾」兩種取向。「社會性矛盾」 是指在態度、信念和行為與規範的期待不相容(Merton & Barber, 1963) ; 「情感性矛盾」是在認知、情緒和動機上的矛盾,對同一對象 產生矛盾的意見和感受(Priester & Petty, 2001) 。整體而言,代間矛 盾是指因社會規範帶來對角色矛盾,以及主觀認知的情感矛盾。 本研究所指的代間矛盾,採用 Lüscher 和 Pillemer(1998)之「社 會性矛盾」與「情感性矛盾」的觀點,觀察祖父母因文化規範的衝突, 致使祖父母由原本可含飴弄孫,卻必頇承擔「替代親職」的角色轉換, 雖然對自己的孫子女仍充滿著愛,但在承擔此非規範性的角色後隨之 而來的是複雜的情感,探究因父母缺位造成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 矛盾。. 貳、 隔代教養(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本研究所指之隔代教養係指祖父母與孫子女同住,而中間世代因 離婚、死亡、入獄、未婚生子、遺棄等因素而無法擔負照顧子女的責 7.

(21) 任,由祖父母擔任孫子女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 參、 祖父母(grandparents) 本研究所指之祖父母係指隔代教養家庭中孫子女日常主要照顧 者。. 肆、 孫子女(grandchildren) 本研究之孫子女係指正處於青少年發展階段之國、高中生,年齡 約 12~18 歲之青少年。.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針對華人家庭中的祖父母與孫子 女,探討角色與關係;第二節探討隔代教養之成因、影響與相關研究; 第三節探討代間矛盾的相關概念。以下針對這三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祖父母角色與祖孫關係 壹、 祖父母的角色詮釋 「角色」是祖父母和孫子女代間連結的最主要面向之一 (Giarrusso & Silverstein, 2001)。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為人祖父 母」已成為個人生命歷程中重要事件。研究指出祖父母在家庭中扮演 一個多樣化的角色,並且呈現出多種不同型態的祖孫關係(Doka & Mertz, 1988)。由於人口及社會經濟狀況的變遷,祖父母的經濟、健 康狀況均較過去要好,因此,祖父母在多代家庭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 角色,祖孫關係可以說是老年期家庭代間關係重要的一環,且祖孫關 係攸關家庭成員之福祉(well-being) (Szinovacz,1998;引自林如萍, 2009)。 祖父母如何看待身為「祖父母」的角色?Baranowski(1982)針 對 390 名高中生之研究發現:祖父母時常提及父母親年幼時的表現, 9.

(23) 藉此影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在技能教導、嗜好培養及運動方面, 祖父母在孫子女的心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引自林如萍、蘇美鳳, 2004)。Hagestad 和 Berton(1986)提出,祖父母對其身份出現時間 的知覺,是規範性(on-time)或是非規範性(off-time)的,都會影 響祖孫關係。祖父母職不論是太早、適中或太晚,其功能責任皆是混 淆、不確定的,只能因應家庭的需求,被動的調整自己的角色,與先 前所期待的祖父母角色差距很大。 在國內的研究中,林美珍(1987)發現,祖父母認為「香火的綿 延」是為人祖父母的主要意義,可見家族主義中的「家族延續」觀念 的深植,若以祖父母的角色來說,祖父母多表示「尋樂」及「代理父 母」的角色(林美珍,1987)。林如萍、蘇美鳳(2004)針對國中生 的研究將祖父母角色區分成「教導者」 、 「協助者」 、 「清閒者」 、 「守護 者」及「權威者」,研究發現:孫子女對祖父母角色的詮釋,多認為 祖父母是「教導者」 、「協助者」,不過這樣的結果在近年的研究得到 不同的詮釋。林如萍在 2009 年最新的研究發現, 「救火隊」是祖父母 認為自己在家中最主要的角色,強調自己是家中危機緊急事件的支援 者。其次依序為「守護者」 、 「歷史學家」 、 「照顧者」 、 「教導者」 、 「角 色的楷模」,對照華人的家族主義來看祖父母角色,楊國樞和葉明華 (2005)根據 Katz 與 Stotland 的廣義定義,將家族主義分成認知、 10.

(24) 情感及行為三個層次。認知層次強調家族的延續、和諧、團結、富足 以及名譽;情感層次包含一體感、歸屬感、關愛感、榮辱感、責任感、 安全感;在行為層次包含繁衍子孫、相互依賴、忍耐自抑、謙讓順同、 為家奮鬥、上下差序、內外有別。依據楊國樞等人對家族主義的觀點 來看,祖父母的角色接近「教導者」 、 「歷史學家」 、 「照顧者」與「角 色楷模」 ,相較之下, 「救火隊」是過去對祖父母所不曾出現的,成為 祖父母新的角色詮釋。 學者將「祖孫關係」視為祖孫互動的結果(Tyszkowa, 1993;引 自黃瑞真,2006)。因此,以孫子女角度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孫子女 眼中的祖父母角色又是什麼形象?林如萍(2009)的研究中發現,孫 子女眼中的「阿公(阿嬤) 」的角色,以「歷史學家」同意比例最高, 其次依序為「角色楷模」 、 「教導者」 、 「守護者」以及「寵愛者」等角 色,與祖父母自覺角色的結果相較之下,較不相同的為「救火隊」與 「寵愛者」的部份。 綜合對祖父母角色詮釋的部份,對祖父母而言,因著華人社會重 家族傳承,綿延孫子女代表家族的繁衍,「含飴弄孫」是為人祖父母 最理想的狀態,且在華人家族主義根深蒂固的文化籠罩之下,祖父母 認為照顧孫子女是天經地義之事,且視孫子女為家族得以傳承的重要. 11.

(25) 角色。在過去,「照顧者」 、「教導者」是祖父母最好的代名詞,但因 著社會的變遷,祖父母的角色已與傳統的認知不同,祖父母自覺為「救 火隊」的比例高,但尌孫子女的觀點認為祖父母為「歷史學家」的角 色,仍蘊含著家族主義傳承的色彩。 隔代教養家庭是謂社會變遷後所產生的現象,在這樣富有特色的 家庭結構中,祖父母如何詮釋「祖父母」的角色?本研究詴圖以隔代 教養家庭為對象,由祖父母的觀點切入,探究在時代變遷後的家庭 中,祖父母對於自己的角色認知。. 貳、 祖孫互動關係與影響因素 家族主義是了解華人社會互動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家 庭制度的特色是老人與小孩三代同堂的景緻,呈現著祖父母含飴弄孫 之樂。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核心家庭成為今日主流的家 庭結構,三代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已不多見,但祖孫之間密切的關係依 然存在。當孫子女之父母因無法照顧孫子女時,最可能將孩子托給祖 父母照顧,祖孫之情自然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祖孫關係是兒童、青少年與老人互動的最初經驗,且幼年與祖父 母之互動經驗與祖孫之親密情感是影響青少年對老人態度之關鍵。 「為人祖父母」是個人生命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因此祖孫關係更 12.

(26) 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林如萍,2004)。 如何由祖孫互動來呈現「祖孫關係」? 林如萍(2009)以國內祖 孫互動的頻率與互動內涵來呈現祖孫關係。尌互動頻率來看:44%受 訪的祖父母表示與孫子女同住。不同住之祖孫,過去一年內,祖父母 與孫子女之見面頻率,37.1%為每週見面一次,26.1%為每月一次, 22.0%的祖孫見面頻率少於一個月一次,有 14.6%的受訪祖父母,過 去一年中幾乎與孫子女沒有互動。由研究發現得知,我國家庭祖孫互 動不太頻繁。至於祖孫的互動內涵,以「一起吃飯」所佔比例最高, 其次是「聊天」、 「看電視」,以「靜態性質」的活動居多。 祖孫關係受到孫子女、祖父母及家庭的許多因素影響,大致可分 為孫子女因素、祖父母因素以及家庭因素: (一) 孫子女方面:包含性別(Creasey & Koblewski, 1991; Creasey & Kaliher, 1994)、年齡(Storm, 1995),排行(Kenny, 1992a, 1992b)、曾受祖父母照顧經驗(林如萍、蘇美鳳,2004)以 及與祖父母交談流利(黃瑞真,2006)等,對祖孫關係會有 所影響。 (二) 祖父母方面:包含性別(林如萍、蘇美鳳,2004;Robert & Stores, 1992)、父系或母系(林如萍、蘇美鳳,2004)、年齡 13.

(27) (Silverstein & Marenco, 2001)、健康狀況(蘇慧君,1996; 黃瑞真,2006)。 (三) 家 庭 方 面 : 例 如 居 住 型 態 與 地 理 距 離 ( Kivett, 1985; Hodgson,1992; Kennedy, 1992; Holladay, 1998; 引自黃瑞真 2006)以及父母中介角色(林如萍,2008;Ramirez, 1985)。 在影響因素中,以父母親的中介角色最為重要。Ramirez(1985) 指出,父母對待祖父母的態度會影響祖孫關係。父母親在祖孫關係中 扮演著「守門員」的角色。林如萍(2008)研究證實:三代同堂家庭 中祖父母、父母及子女三者之代間關係確實存在相互影響,父母有意 地安排機會、鼓勵祖孫互動,以及父母與祖父母互動所形成的角色楷 模,建構了良好的家庭代間互動氛圍,對青少年與祖父母的互動行為 具有正向影響。在隔代教養家庭中,父母無法扮演祖父母與孫子女之 間的中介守門員,且祖父母必頇扮演親職角色時,祖孫關係樣貌為 何?會遇到什麼困境?本研究期待能勾勒出隔代家庭祖父母成為替 代親職之處境與祖孫關係之樣貌。. 14.

(28) 第二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及影響 以下尌促成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其所帶來之正負向的影響,以 及相關研究之主題作說明。. 壹、 隔代教養的成因 隔代教養的家庭結構在美國已成為趨勢,在 1997 年有將近 550 萬的祖父母照顧他們的孫子女(Casper & Bryson, 1998),在 2001 年 時增加到了 570 萬,在這當中又有約 450 萬的孫子女,因為祖父母資 源的缺乏,處於貧窮的環境而無法尌學(Bert & Kaminiaki, 2005)。 隨著社會環境的急遽變化,因雙薪家庭增加、離婚率上升、未婚 生子及單親家庭的增加,是隔代教養家庭快速增加之原因 (黃郁婷、 紀幸妙,2004)。看待隔代教養議題,時常不能跳脫文化對「家族延 續」 看法之束縛,因為這些不可抗拒之因素無法負起教養責任的父 母,自然的尌會委由祖父母成為照顧子女的替代人選,也承擔起教養 孫子女的責任,祖父母的角色不再只是「含飴弄孫」 ,而是變成「代 理父母」的角色。 早期祖父母大多是在孫子女之父母一方喪偶或雙亡、離婚或是托 育不便的情況下才會負起養育子女的任務,但越來越多父母親因為不 15.

(29) 能與不願意(例如藥物濫用、遇難、身體暴力或性暴力犯罪、情緒或 精神失常、入獄服刑等) ,因此祖父母尌必頇承擔照顧孫子女的責任 (Pinson- Millburn,1996;引自王春美,2000),原本的「親子關係」 因這樣的趨勢逐漸為「祖孫關係」所取代。 許多研究在討論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教育部,1999;陳麗欣等, 2000b;梁雅舒,2003;Pinson-Millburn,1996; Jones & Kennedy,1996; Woodworth, 1996; Urrutia , 2002) ,張譯嚴等人(2004)將隔代教養的 成因歸結如下: (1)父母親工作過於忙碌、失能、經濟問題、欠缺照 顧孩子的意願,犯罪服刑; (2)單親家庭; (3)父母雙亡家庭; (4) 未婚懷孕; (5)特殊境遇家庭(偏遠地區原住民家族家庭、異國婚姻 等)。祖父母因不忍心看見孫子女乏人照顧、孤苦無依,或是不放心 孫子女給別人帶,有時在未能充分衡量自身健康或經濟的情況下,仍 承擔起教養孫子女的責任(詹菊珍,2006)。 陳麗欣等人(2000b)對台灣國中小學生作調查,發現國中學生 之隔代教養家庭以「父母離異」為主要原因,「父母工作」為次要; 而國小隔代家庭中,則以「父母工作」為主要原因,「父母離異」為 其次,孫子女在國小與國中階段造成隔代家庭的原因不盡相同,對其 祖孫關係的影響也有所不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處於依賴父母與學習. 16.

(30) 獨立的需求之間,雖然青春期的孩子用越來越多的時間與同儕相處, 但與父母的關係依然親密且具影響力(張慧芝譯,2004)。家庭結構 對孩子會造成影響,但時常會被誇大討論(Barber & Eccles, 1992), 例如有些研究發現,離婚家庭的孩子學校表現比雙親家庭的孩子差, 然而到了青春期,在其他因素維持不變時,差距通常都非常輕微,研 究結果顯示父母的支持會比家庭結構的影響更為重要。 綜合上述之隔代教養成因,父母離婚、工作與死亡為目前國內造 成隔代教養的主要因素,為求樣本的異質性,這些因素將歸結為本研 究選取樣本之依據。. 貳、 隔代教養產生之影響 在過去對隔代教養家庭的探討,不論對祖父母或孫子女,通常對 於負面的影響有許多擔憂,但隔代教養並非只有負面影響,它仍有其 正向的作用。以下分別對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與孫子女的正負向影響 分別說明之。. 一、 正向影響 (一) 對祖父母的正向影響 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不傴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能夠有更多 17.

(31) 的時間與孫子女相處,減緩孤寂,(陳麗欣等,2000b),更提供了祖 父母第二次親職的機會(Ehrle & Day, 1994; Gatti & Musatti, 1999), 享受與下一代的親密關係(Ehrle & Day, 1994) ,使祖父母感到自己是 有用且有功能的(Emick & Hayslip,1996) ;祖父母累積的社會閱歷, 可以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彌補年輕父母養育知識之缺乏(張聖 英,2008) 。由家族主義觀點來看,家族生命得以傳承,有兒孫在側, 不傴看見自己的血脈得以延續,生命也有目標與寄託(邱珍婉, 2004)。 (二) 對孫子女的正向影響 對孫子女而言,父母親無論因何理由而致使成為隔代,祖父母為 替代親職的角色是重要的。不傴能在日常生活受到照顧,也能補足父 母無法給予的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陳麗欣等,2000b;邱珍婉, 2004)。. 二、 負向影響 (一) 對祖父母的負向影響 隔代教養主要由家庭結構的變動之下的結果,祖父母不傴需要承 擔經濟、親職責任上壓力,更多的是心理壓力與社會期待。健康體力. 18.

(32) 上的問題是最直接的影響,由於祖父母的年紀較大,常在體力上無法 勝任教養孫子女的責任而容易採放任政策(陳麗欣等,2000b) 。祖父 母與孫子女因所生長的世代不同,因此可能會有語言溝通的隔閡,以 及價值觀的差異。在經濟的部份,大多數祖父母以退休,若必頇負擔 孫子女的照顧,經濟的壓力相對的增加。由於時代的快速變遷,祖父 母被認為是文化刺激較弱的一群,且擁有的資源網絡與相對的少,即 使過去有照顧子女豐富的經驗,但不見得能給孩子完善的照顧,更遑 論課業的指導與更多的文化刺激。另外,隔代教養家庭的祖父母擁有 第二次親職的機會,但若過去祖父母照顧子女的親職失敗,這將可能 成為照顧孫子女矛盾之因素。 (二) 對孫子女的負向影響 研究顯示,隔代教養家庭的孫子女比較容易出現生理、情緒困 擾、適應等問題出現,且學業成尌、認知能力及語言發展也較低落 (Shore & Hayslip, 1994; Burnette, 1997; Edwards, 1998,引自黃郁 婷、紀幸妙,2003)。孫子女若處於青少年階段,青春期的孩子謂為 處於「狂飆與壓力階段(storm and stress) 」,容易產生兩代的衝突。 隔代教養對祖孫不傴在行為上造成影響,心理感受也會有所波 動,這樣的正負向影響,都將可能是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之間產生代 19.

(33) 間矛盾之源頭。. 參、 國內隔代教養相關研究 隔代教養家庭在今日社會謂為趨勢,以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不 傴對象特殊,且逐漸謂社會大眾所關注,因此討論隔代教養議題有及 價值存在。相較於其他研究議題,國內與隔代教養相關的研究數量不 算多,以下將針對國內相關研究做隔代議題總覽。 本研究使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及「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以關鍵字「隔代」搜尋國內碩博士論文與期刊論文,並刪去生 物、特教、文學、藝術、經濟、法律領域之文章後,依照研究主題加 以整理(見表 2-2-1) ,以討論孫子女之學業、行為表現與學習態度之 研究最多,其次為探討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的生活與照顧經驗,探究 隔代教養家庭祖孫關係之研究仍佔少數,且未見以代間矛盾角度來分 析隔代教養家庭之祖孫關係。因此,探討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內心深 層的矛盾感受,將有助於對於隔代降養家庭進一步之認識。. 20.

(34) 表 2-2-1 隔代教養相關研究主題整理 主題. 作者(年代)(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春美(2000);張聖英(2008);陳翠臻(2007);. 隔代教養現況. 陳麗欣(1990a,1990b);黃啟仁(2004);蔡俊傑, (2003):戴慈慧(1999). 類型與形成因素 陳思璇(2007);郭俊豪(1997) 優勢、問題與 因應策略 孫子女學業、行 為表現與學習態 度 孫子女學校與 生活適應. 朱岑樓、高梓、趙錦華、方去非(1983); 邱珍婉 (2004);許嘉玲(2007);連廷嘉(2007) 李家伶(2004);李應觀(2003);洪良慧(2008); 胡玉鳳(2004);胡雅雲(2006);郭乃菀(2005); 陳如觀(2008);陳秀華(2005);劉俐妤(2007); 劉恆佳(2003);蔡松瑜(2002) 吳佳蓉、張德勝(2003);陳文龍(2008). 孫子女行為輔導 古文彥(2004);林為菲(2007);張妗薇(2005) 吳怡嘉(2006);李健輝(2008);林延儒(2007) ; 祖父母生活與 照顧經驗. 邱珍婉(2005);洪筱涵(2008);紀幸妙(2003) ; 紀幸妙、黃郁婷(2006);張怡玲(2007);張美娟 (2007) ;陳麗敏(2005) ;黃郁婷、紀幸妙(2006); 黃淑容(2003);戴慈慧(1999);謝佳玹(2008). 祖父母親職教育. 祖孫互動關係. 王鍾和、郭俊豪(1998);沈芳榕(2007);黃韻瑜 (2006);戴富美(2008) 呂緗翎(2006);李玉冠(1999);陳思璇(2007); 陳淑琴(2004);彭柑綾(2005);詹菊珍(2005).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1.

(35) 第三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 本研究以隔代教養家庭中祖孫的代間矛盾為主要探究之現象,以 下分別從代間關係、代間關係的取向與成因,以及祖孫代間矛盾作說 明。. 壹、 代間關係 一、 代間關係的定義及研究取向 親子關係無論在哪一個生命階段都相當重要,而關注於生命歷程 後段之親子關係,即子女成年後親子兩代,稱之為「代間關係」 ,有 時甚至是有兒孫之後三個世代的互動。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關係, 和其幼年期、青少年期與父母的關係息息相關,此為延續性的歷程, 與個人的一生息息相關(林如萍,2004)。 高齡化與少子化趨勢致使家庭結構改變,過去橫向的家庭人數 多,而今日家庭結構如同「豆莢(beanpole)」一般呈現縱向發展,代 數增多,但每一代的人數減少,相較之下,代間關係議題尌更為重要。 在西方,有關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之代間關係之研究於 1950 年代 (Brubaker,1991) ,隨著社會變遷與相關理論的發展,從 1950 到 1960 年代「隔離的核心家庭(the isolate nuclear family)」概念的爭論、1960 22.

(36) 年代對「代溝」議題的討論,以及 1970 年到 1980 年間對「父母照顧」 議題的關注,其研究重點與方向亦隨之改變(林如萍,2009)。. 二、 代間連帶理論 代 間 矛 盾 的 概 念 源 於 「 代 間 連 帶 理 論 」( Intergenerationnal Solidarity), 於 1976 年由 Bengtson 等人所提出,主張以社會連帶 (social solidarity)的概念建構關係模式,包括兩個主要概念,一為 「代間連帶的多面向建構」 ,二為「不同連帶面向間的關係架構」 (林 如萍、伊慶春,2007)。 首先,代間連帶的多面向建構,由 Bengtson 與 Scharder(1982) 經過多次修正之後,提出代間關係的六大面向,分別為:關聯連帶、 情感連帶、一致連帶、功能連帶、規範連帶、結構連帶。這六個部份 由不同面向討論老年父母與和成年子女的互動關係(詳見表 2-3-1)。. 23.

(37) 表 2-3-1 代間連帶六面向與名詞定義 建構. 名詞定義. 關聯連帶 Associational. 家庭成員間互動形式及頻率. Solidarity 情感連帶. 家庭成員間正向情感的程度. Affectual Solidarity 一致連帶 Consensual Solidarity 功能連帶. 家庭成員間價值、態度、信念上的一致程 度 家庭成員間彼此服務或協助的程度. Functional Solidarity 規範連帶. 對家庭角色、責任承諾的強度. Normative Solidarity 結構連帶 Structural Solidarity. 代間關係互動的機會結構(如:地理接近 性). 資料來源: Silverstein, Giarrusso, & Bengtson(1982) 代間連帶理論發展至今,有些學者批判連帶理論容易導致過於理 想化(Marshall, Matthew, & Rosental, 1993),且並未將衝突列入考量 (Lüescher & Pillemer, 1998),故 Lüescher 和 Pillemer(1998)提出 包含正負兩面的「矛盾(ambivalence)」概念,指出家庭中的代間關 係會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而產生多樣的矛盾,同時存 在著愛與恨的關係。因此,矛盾的概念更能呈現代間關係最真實的情 況。 24.

(38) 貳、 代間矛盾的取向與成因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Freud)將「矛盾」定義為「對同一對象產 生愛與恨的情緒」,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現象,矛盾兼具正負向功能, 是親密關係中的一大特色,故用矛盾的觀點解釋代間關係的研究逐漸 受到矚目。Lüescher 和 Pillemer(1998)將提出代間關係中的矛盾概 念時,將矛盾分成兩種層次,一為社會性矛盾,二為情感性矛盾。他 們指出,「社會矛盾」是因著社會階層的結構或社會角色而產生。當 個體面臨衝突的角色期待時,最能感受到矛盾的期待。社會性矛盾所 強調社個體在態度信仰、行為上產生不相容的經驗,而這樣的不相容 通常會出現在特定的社會階級或是社會角色(Merton & Barber, 1963) 。Priester & Petty(2001)認為, 「情感性矛盾」是發生在個體 主觀的認知、情緒和動機上的矛盾,對同一對象產生矛盾的意見和感 受。整體而言,代間矛盾是兩代之間「文化規範與現實情感」不一致 的情況。 Lüescher 和 Pillemer(1998)指出造成矛盾的因素,在晚年期的 親子關係,特別容易在「依賴與自主」 、 「互動規範的衝突」以及「連 結的矛盾」這三者間產生矛盾。 「依賴與自主」來自於父母與子女渴 望從對方身上得到幫助、支持與養護,但又想擁有自主的兩難; 「互. 25.

(39) 動規範的衝突」是指社會規範影響人們的行為,當規範彼此衝突時尌 會出現矛盾; 「連結與衝突」是指,當家庭中所有連結種類都存在時 (例如:同住、互動頻繁等),特別容易產生負向經驗(例如:對關 係失望,追求獨立、嚴重的衝突等)。代間連結的加深,會伴隨著緊 張與衝突而形成矛盾的經驗(Fiser,1981; Lüescher & Pillemer, 1998)。. 參、 祖孫的代間矛盾 西方對於祖孫代間關係研究,主要乃立論於代間關係相同理論, 國內研究者毅然。林如萍與蘇美鳳(2004),運用代間關係概念架構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於國中階段青少年的祖孫關係研究, 主張:「祖孫關係」為多面向結構,表現於六個不同的互動元素:情 感(affection) 、一致(consensus) 、結構(structure) 、關聯(association) 、 功能(functional)、規範(normative)。而六個元素中, 「情感連帶」 是指祖孫間情感的親密程度;「一致連帶」是指祖孫間在信仰、價值 上的一致程度; 「結構連帶」主要是指祖孫居住型態或居住地的地理 接近性; 「關聯連帶」指祖孫間的接觸與互動頻率; 「功能連帶」是指 祖孫間的相互支持與協助;以及「規範連帶」指的是對代間連結的責 任、期待之知覺。 詹菊珍(2006)的研究在討論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的管教與祖孫 26.

(40) 情感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祖父母對於生活照顧的關懷、要求生活習 慣會多餘對學校活動參與的關心,以及對交友狀況的干涉,且由於祖 父母承擔教養的重責,讓祖父母的管教呈現中國傳統的嚴格教育,規 定、限制與命令會高於支持、鼓勵與接納,知覺祖父母管教方式會影 響祖孫之間的關係。在一些過去的研究中可見,孫子女孩是會希望祖 父母能多一些支持、關心與協助,促進祖孫之間良好的互動。由此可 見,祖父母為了讓孫子女有良好的品行,也期待與孫子女的關係良 好,但愛孫心切的背後,仍然會使用限制與命令的嚴格管教方式,祖 父母必定經過一番掙扎與抉擇,此時此刻,矛盾之感尌會產生。而隔 代教養家庭的孫子女對於祖父母管教方式的反應,可能會因為對祖父 母角色的不認同而加以頂撞或不予理睬。祖父母常有的管教方式寵 愛、說理、支持或打罵等,寵愛孫子女的祖父母多半抱持著彌補的心 態,孫子女容易依賴、缺乏自制力;而採取說理,甚至在不得已的情 況下使用打罵教育的祖父母,則是期望孫子女能多因體恤祖父母扶養 他們的辛勞而更加懂事(陳韻瑜,2005)。孫子女對於祖父母管教方 式的反應,會使祖父母對於選擇教養方式而左右為難。 矛盾會隨著困境與壓力的來臨而生成。對隔代教養祖父母而言, 負擔照顧孫子女的責任會面臨一些困境與挑戰,例如:對於資源貧乏 的祖父母需要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年邁的祖父母在體力與健康狀況 27.

(41) 亦不如從前,加上照顧孫子女又需勞心勞力,使健康造成威脅;教育 程度低與能力的不足致使無法有效的指導孫子女學業;教養的任務使 祖父母無法建立活躍的社交生活等,又因著華人重視教養的傳統,祖 父母期望孫子女能安全和樂的長大,對於自身所承受的壓力也需要解 決。Bert 和 Kaminiaki(2005)整理了過去十年有關祖父母照顧孫子 女之研究:比起沒有照顧孫子女的祖父母,有擔負教養責任的祖父母 有較高的憂鬱程度與心理壓力(Fuller-Thomson & Minkler, 2000; Minkler, Fuller-Thomson, Miller, & Driver, 1997; Pruchno & McKinney, 2000),原因在於擁有監護權的祖父母必頇面對失功能的子女帶給他 的親職壓力,以及自己的健康問題(Kelly,2003) ,但即便如此,許多 祖父母仍相信他們依然會選擇擔負照顧孫子女的責任( Hayslip, 1998),有些祖父母會因為沒有照顧孫子女時,無法與孫子女有好品 質的相處時間而感到罪惡(Emick & Hayslip, 1996) ,他們相信承接照 顧的角色之後,會與孫子女的關係更加緊密(Hayslip, 1998) 。但對於 自己的成年子女死亡,致使祖父母必頇要照顧孫子女時,會有相反地 效果(Baird, 2003),這類型的祖父母會害怕因身心退化或死亡而不 能照顧孫子女(Shore & Hayslip, 1994)而使自己產生壓力。 縱前所述,隔代教養家庭是一種多元特殊的家庭面貌,有愛,有 礙,有苦,有樂,其中的矛盾尌在於,祖父母對於照顧孫子女可能覺 28.

(42) 得辛苦,但卻在老年生活中多了孫子女的陪伴;對孫子女而言,沒有 父母親提供支持與依賴,多半對祖父母照顧與養育之恩表表示感謝, 但也可能因為接觸的頻繁,而可能與祖父母產生衝突,特別是在孫子 女為青少年階段的時候。對於父母缺位的原因,也可能是影響祖孫矛 盾的關鍵。 與西方的代間關係研究相較,華人代間關係討論祖孫的研究並不 多,又國內以代間關係觀點討論祖孫關係之研究數量有限,用代間矛 盾觀點詮釋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關係更是少見,故更能肯定本研究之 價值。. 29.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研究旨在探究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與孫子女之代間矛盾。以隔代 教養家庭中的祖父母為對象,並特別聚焦於照顧對象為青少年發展階 段之孫子女,深入其生命故事,詴圖以祖父母的角度,剖析祖孫之間 的代間矛盾。本章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取向、研究對象、資料蒐集策略、 研究工具、研究程序、資料信效度以及研究倫理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取向 研究問題決定了研究的方法,決定使用質性方法其決定因素與研 究目標緊緊相扣(藍毓仁,2008)。質性研究法重視研究者在自然的 情境中,透過與受訪者的密切互動,本研究希望針對隔代教養家庭進 行深入的瞭解,並以研究者本身作為研究工具,深入體會隔代教養家 中,祖父母與孫子女的知覺與感受,並立足於他們的立場與觀點,對 其行為與經驗或的理解與建構意義。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研究對象具 特殊性,且強調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能在自然的情境下,以個人的生 活脈絡詮釋生命經驗並賦予意義,故適合採質性研究方法作為研究取 向。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與青少年孫子女之關. 30.

(44) 係,基於理論落實於經驗世界的觀點,採質性研究取向,以下為本研 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具體理由: 一、 隔代家庭近幾年比例有逐漸增加之債向,但隔代教養議題在 國內領域仍處探索階段,基於對象與議題的特殊性,以質性 研究方法作為研究取徑,對於不熟悉的社會現象中,透過質 性研究的彈性、有助於開放的瞭解研究現場,對於現象提供 更完整的視野。 二、 綜觀國內的隔代研究之主題,多為隔代教養之現況與因素、 祖父母的教養經驗與生活、及孫子女的學校適應與行為表現 等以經驗現象為主題之研究,尚未將「代間矛盾」觀點加入 隔代教養之祖孫議題中,在華人社會中代間矛盾不易觀察, 且代間矛盾議題無法脫離情境脈絡單獨被討論, 符合了質 性研究重自然情境的特質,也透過對話彼此激盪。 三、 質性研究的價值在於重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透過互 動來進行研究。因此為探求隔代教養家庭中祖孫代間矛盾議 題的複雜與歷程的獨特,故選採質性研究方法,更能走進隔 代教養家庭祖孫的內心世界,深入受訪者生活經驗中的豐富 意義。 31.

(45) Katz、Lowenstein、Phillips 和 Daatland(2005)對於代間關係理 論的分析和設計論述中提到,質性研究能闡明欲瞭解的代間關係,因 為它強調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意義,對於少被瞭解的現象提供新的探 索方向, 並能在廣泛的主題範圍中提供深入的資料。 本研究期望透過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和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分 析,以祖父母的觀點為主,探究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透過 質性研究的彈性與資料間不斷往返的特質,捕捉受訪祖父母的觀點, 並檢視其生活經驗,能在隔代教養主題範圍中,提供更深入的資料, 使華人家庭中常被忽略、隱晦難明的矛盾現象能被看見。. 32.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選取祖父母為青少年孫子女之主要照顧 者,未與父母同住之隔代教養家庭,樣本來源主要透過個人人際網絡 中,尋求在國、高中服務之教師協助尋求適合學生之祖父母樣本。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並考量「最大差異抽樣」的原則,即被抽中 的樣本所產生的研究結果將最大限度的覆蓋研究現象中各種不同的 情況(陳向明,2002)。為求本研究資料蒐集的深度與多元的廣度資 料,以經驗和理論為起點,以立意取樣,選擇資訊豐富之個案做深度 的探究,考量研究者之資源限制,期待在最小限度之樣本中包含能研 究目的有關之重要資訊。 依據文獻探討,考慮相關因素之後根據以下條件作為選取受訪者 的標準: 一、 隔代教養家庭:父母因一方喪偶或雙亡、離婚、遺棄、入獄 等因素,而無法擔負主要照顧責任,且未與祖孫同住之隔代 教養家庭。 二、 祖父母:與正處於國高中階段的孫子女同住,且為其主要照 顧者的祖父母。 33.

(47) 透過文獻得知,父母缺位之因素包含工作、死亡、離婚、遺棄、 入獄等,為求樣本的異質性,本研究樣本除父母因工作而使祖父母成 為主要照顧者外,盡可能選取多種不同造成隔代教養之因素,再加入 祖父母為父系或母系、祖父母性別、孫子女之性別,以及照顧起始點 等不同條件等考量因素,盡可能增加討論層面,延展探索的豐富性。 根據樣本選取標準,透過研究者的人際網絡,以台灣北部地區的 中學教師為主尋找適合且有意願受訪的祖父母,由學校教師透過學生 先詢問祖父母的意願,徵得祖父母同意後,研究者親自以電話聯繫, 表明目的與聯繫首次訪談細項,共計六位受訪者參與本研究之進行。 依據訪談順序,祖父母世系、性別,將受訪祖父母予以編碼,並統整 六位受訪者之基本資料(表 3-2-1)。 六位受訪祖父母中,傴有一位為祖父,其餘有三位祖母,一位外 祖母與一位曾祖母,年齡介於 56~74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62.2 歲。 受訪者中有三位有偶,兩位喪偶,其中一位處分居之狀態。職業類型 各異,其中有兩位沒有工作,由子女提供經濟來源,另四位有全職或 兼職之工作,負責供應孫子女的支出。整體經濟狀況,除了一位祖母 經濟無虞之外,其他祖父母在仍頇其他經濟來源的支持。同住家人多 半為配偶、未婚子女與孫子女。照顧孫子女之年數傴有一位祖母從孫. 34.

(48) 子女上國中之後開始照顧,其餘均從出生照顧至今。 從孫子女的情況來看,受訪祖父母照顧之孫子女共八人,三位為 孫子,五位孫女,年齡介於 15~17 歲之間,為國二到高二的青少年。 造成隔代教養之成因各異,包括父母離婚、喪偶、未婚生子、遺棄、 入獄等,包含各類不同之因素。 表 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祖父母. 樣. 稱. 年. 婚. 職. 孫子女. 經. 宗. 同. 本. 姻. 濟. 教. 住. 編. 狀. 狀. 信. 家. 業. 況. 仰. 人. 家庭. 尚頇其他. 代工. 經濟支持. 號 A-P-M. B-M-M. C-P-F. D-P-M. E-P-M. F-P-M. 謂 祖母. 外祖母. 祖父. 祖母. 曾祖母. 祖母. 齡 60. 58. 59. 56. 74. 66. 況 已婚. 喪偶. 已婚. 分居. 喪偶. 已婚. 無. 尚頇其他 經濟支持. 自由. 尚頇其他. 業. 經濟支持. 內衣. 尚頇其他. 物流. 經濟支持. 資源. 尚頇其他. 回收. 經濟支持. 無. 經濟無虞. 道教. 道教. 照 顧 孫 子 女 年 數 15. 么子. 孫女. 別. 段. 男. 國三. 成 因 父遺棄. 女. 國二. 父家暴判離婚. 女. 高一. 母在外工作. 女. 國三. 15. 父母離婚 父服刑中. 17. 孫女 一貫道. 階. 4. 妻子 道教. 代. 學. 母改嫁. 么子 孫女. 就. 未婚生子. 丈夫 孫子. 性. 隔. 女. 高二. 女. 國三. 母遺棄 父意外身亡 母改嫁 父母離婚. 一貫道. 曾孫. 12. 男. 國三. 父在外工作 母改嫁. 道教. 35. 未婚生子. 丈夫 孫子. 15. 男. 國二. 父在外工作 母吸毒入獄.

(49) 第三節 資料蒐集策略 本研究參考李政賢(2009)翻譯 Seidman 之著作《訪談研究法》 一書中所介紹之深度現象學訪談「三段式訪談系列(the three interview series)」結構,做為本研究資料蒐集之策略。 訪談研究法有許多不同進路,現象學深度訪談是以現象學為基 礎,結合了生命史訪談、以及現象學概念化的聚焦深度訪談,主要採 開放式的問題,逐步展開及探索與談者對於該等問題的回答,而目標 尌是要讓與談者針對研究的主題,重建個人關於該項主題之下的親身 經驗。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每位受訪者會接受三次訪談,特別稱之為 「三段式訪談系列」 (the three interview series) 。將個人的行為擺在當 事人生活,以及周遭的人、事、物的脈絡之中,該等行為的意義尌會 變得清楚而容易理解。若傴安排一至二次訪談,和素昧平生的受訪者 探索設定的主題,可依循的脈絡尌相對的薄弱,且必頇冒著較大的風 險。因此,Schuman 在 1982 年設計了三段式訪談系列,可容許研究 者與受訪者充分探索個人經驗,並將該等經驗至於發生脈絡之中。第 一次訪談建立受訪者的經驗脈絡;第二次訪談,容許受訪者在脈絡之 下,重建經驗的細節;第三次訪談,鼓勵受訪者反思該經驗對自己具 有何等意義。以下為針對三次訪談的主要目的加以分述:. 36.

(50) 一、 訪談一:聚焦生命史(focused life history) 第一次訪談主要任務是協助受訪者把自身的經驗置入脈絡之 中,請受訪者盡可能的詳談。例如:請受訪的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說 明自己照顧孫子女的經驗,以及為何會成為隔代教養家庭,關鍵在於 歷經了哪些過程,引導祖父母們從個人照顧孫子女的經驗,重建與述 說他們過去的家庭經驗。 二、 訪談二:經驗的細節(the details of experience) 第二次訪談的主要任務在於努力讓受訪者盡可能的重建個人經 驗的具體細節,回憶一整天的生活鎖經歷的大小事,為了能夠將經驗 置於社會脈絡中,並且會請受訪者談談自己與周遭其他人的關係。例 如:可問祖父母從起床到入睡這段期間的所有大小事,談談除了孫子 女以外,與孫子女的父母、其他親屬、學校老師、鄰居等人的關係, 對於引出經驗的細節有幫助。 三、 訪談三:反思經驗的意義(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關於「意義」的問題,主要在於受訪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各種理 性或感性層面的聯想或連結。例如:成為孫子女的主要照顧者之後, 祖父母是如何看待這樣的責任?照顧孫子女對他們意義為何?讓祖. 37.

(51) 父母將經驗轉化成語言,依循前兩次訪談所描繪而成的脈絡,讓祖父 母從過往的記憶中篩選值得分享的事件,反思這一路走來照顧孫子女 的生命經驗帶來何等意義。 深度現象學訪談主要採開放式的問題,但要遵守訪談結構,確保 研究者與受訪祖父母能維持該階段的訪談焦點,逐步讓受訪者回答問 題,重建個人的經驗,發揮開放式深度探究的效能。本研究欲探究隔 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愛恨糾葛,而這樣的矛盾感受並非容 易外顯觀察的現象,而深度現象學的三階段訪談系列,利用各階段所 擬定的訪談目的,將祖父母成為孫子女之主要照顧者的經驗抽絲剝 繭,將此等經驗放回脈絡中來看祖孫對社會與情感之代間矛盾。. 38.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受訪者基本資料表、訪談大綱、訪談同意 書、訪談札記與研究者本身,以下分別說明之。. 壹、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訪談過程中,以瞭解受訪者之基本背景作為開端,逐步詢問相關 資料,內容共包括四部份(附錄一): 一、受訪者基本資料: 包括個案介紹人、受訪者性別、出生年、聯絡方式、居住地、教 育程度、職業狀況、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同住家人、與受訪者配偶 之性別、出生年、教育程度、職業狀況、宗教信仰等。 二、受訪者子女基本資料: 包括子女性別、排行、年齡、居住地、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 況、子女狀況等。 三、受訪者主要照顧之孫子女基本資料: 包括孫子女性別、出生年次、父母婚姻狀況、尌學狀況、被祖父 母照顧之年數與照顧起始點等。 39.

(53) 四、受訪者家庭圖: 本研究之隔代教養家庭是因家庭解組而致,家庭結構、家庭成員 與親屬關係的支持均為重要的資訊,故依據受訪者之回答繪製家庭 圖。. 貳、 訪談大綱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附錄二)是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擬定, 作為資料蒐集的基本架構。本研究為探究隔代教養家庭祖孫代間矛 盾,選用三段式訪談系列之深度訪談作為蒐集資料之方法,在深度訪 談的過程中,研究者會探索若干一般性主題,以幫助發掘隔代教養家 庭祖父母與孫子女對於祖孫代間矛盾的觀點,但應讓受訪者從自身的 角度,逐漸浮現而揭示他們對於研究所欲探究現象的可能觀點,而非 從研究者(李政賢譯,2006),故在此訪談大綱傴作為研究者在訪談 過程中提醒自己的工具,為受訪者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間,並根據前一 次訪談結果做部份增減。. 參、 訪談同意書 利用人際網絡中的中學老師找到適合之樣本後,以電話確認祖父 母受訪者條件與意願後,於第一次訪談時,提供受訪者正式的訪談同. 40.

(54) 意書(附錄三),確保受訪者瞭解自己的權益,並於首次訪談當面說 明研究目的與程序,確認彼此的責任與義務後簽罫同意書,雙方各留 存一份,並在同意書上留下研究者之聯絡方式,以便受訪者隨時能語 言尌者聯繫。. 肆、 訪談札記 本研究於每一次訪談後,撰寫訪談札記(附錄四),格式由研究 者自行設計,包含日期、訪談時間、訪談地點、訪談對象、環境描述、 使用語言、具體訪談紀錄、研究者當下的感受,以及訪談後心得和省 思等,盡可能在每一次與受訪者互動後,作詳盡與客觀之紀錄,整理 並作為下一次訪談之參考。. 伍、 研究者本身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尌是研究的工具,對於建構意義與主觀 主體性的反思的歷程,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著研究者自身的生命 經驗,特別關注祖孫的議題,在變動的社會與多元家庭結構的趨勢之 下,隔代教養的議題更需要被看見與關心,本著對祖孫議題的興趣與 切身的經歷,更能與受訪者建立關係,互為主體,彼此瞭解。Patton (2002)主張「能容忍的好奇心」(patient curiosity),對深入訪談者 是重要的一項資產,對研究想要問清楚的直覺是很有幫助的(藍毓仁 41.

(55) 譯,2008)。目前所修習之質性研究課程,與大學時期輔修教育心理 與輔導之諮商實務,都將有助於增進訪談技巧,更能客觀的看待研究 現象,並且將研究者與受訪者的角色,放置在最適合的位置。. 42.

(56)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程序之流程圖如下,並針對重要程序說明加以說明。 形塑研究問題 設計研究工具 論文計畫口詴. 文 獻 探 討. 招募受訪對象. 撰 寫 論 文. 蒐集資料 整理與分析資料 撰寫研究發現. 論文口詴.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壹、 形塑研究問題 從研究者自身曾受祖父母照顧的經驗出發,基於對生活中觀察到 的隔代教養趨勢與閱讀文獻的初步整理後,確立研究方向,並依著研 究主題尋找適合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43.

(57) 貳、 招募受訪對象 本研究透過研究者的人際網絡尋找在國中或高中任教的教師,請 求協尋適合且有意願受訪之隔代教養家庭。於 2010 年 5 月至 2010 年 12 月間,探尋可能之研究對象,並請學校老師以電話首次聯繫祖父 母,初步徵求祖父母意願後,再由研究者主動聯絡,聯繫過程中表達 身為研究者的身份,說明研究目的和研究進行方式,再次確認受訪者 資格是否符合與受訪意願,並與受訪者安排初次訪談時間與地點。. 參、 蒐集資料 本研究訪談資料蒐集時間為 2010 年 7 月至 2011 年 2 月,依「三 段式訪談系列」之訪談結構,每位受訪者分別進行三次訪談,每次訪 談間隔三天至一週,每次訪談時間約為一至二小時,訪談過後儘速完 成訪談札記,以作為調整下一次訪談結構與內容之依據。 建立良好的關係是深入訪談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第一次訪談重 點在與受訪者建立關係,以及聚焦祖父母成為照顧者之生命史,清楚 重申研究目的、確認同意書,徵得受訪祖父母與孫子女同意全程錄下 訪談過程,觀察其非語言行為,對祖父母的生命故事有全面性的瞭 解;第二次訪談重點在隔代教養祖父母的經驗細節,談每日生活以及 與孫子女的互動,藉此瞭解祖父母與他人間的關係與相處情形;第三 44.

(58) 次訪談奠基於前二次的訪談基礎,鼓勵祖父母反思照顧子女經驗中的 意義。. 肆、 整理與資料分析 資料蒐集完成後,必頇對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使之趨於系 統化與條理化(陳向明,2002) 。故首先將訪談錄音檔轉譯成逐字稿, 以利後續分析,並隨時翻閱訪談札記,本研究之資料分析以紮根理論 的技術為主,參考 Struass 與 Corbin(1990)提出之譯碼程序作為後 續分析之資料歸納與整理。分析程序擬定如下: 一、. 閱讀資料並予以組織. 紮根理論技術是資料間不斷地比較,因此必頇反覆閱讀原始資 料,不斷與資料對話後形成意義。 二、 資料譯碼 熟悉資料內容後,將資料概念化(conceptualizing) ,將句子、段 落獨立分解成概念,為這些概念命名,進而將多個概念萃取出範疇, 而研究主題便在比較整理範疇後逐漸浮現,並檢視資料是否能釐清研 究欲探索的問題。 三、 多元的詮釋 45.

(59) 面對質性研究資料,挑戰先前的理解或初步發現的結果是重要 的,有助於釐清資料的適切性與資料間的關聯性。. 伍、 撰寫研究發現 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回頭檢視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將資 料形成的主軸結合文獻回顧,撰寫成研究發現。. 46.

(60) 第六節 資料信效度 質性研究相對於量化研究而言,雖無法用具體或客觀的數字分 析,但質性資料也是實證的,透過文獻下載真實事件、紀錄人們的文 字、表情、語調等,是世界的具體層面(朱柔若,2002)。質性研究 的「效度」是用來評價報告與實際研究的相符程度,而非像量化研究 對研究方法本身的評估,所以「效度」是指一種「關係」 ,是研究結 果與其他部份,包括研究者、研究問題、目的、對象、方法和情境之 間的「一致性」 (陳向明,2002) 。故建構事實的真相尌要透過不同面 向檢視研究結果,本研究透過研究設計,盡量貼近真實採用 Patton 所提出之信賴度(credibility)的概念,強調陳述資料到分析的像詳細 過程,作為他人判斷將信賴度判斷之依據分述如下:. 壹、 受訪者檢核 研究的過程中,將所蒐集的資料整理後,統整尚待釐清與不一致 之處,透過電話聯絡受訪者並予以澄清,並邀請受訪祖父母作內容的 確認,檢視是否有遺漏與偏誤之處。. 貳、 觀察與訪談資料整合 每一次訪談結束,迅速記錄訪談在情境中所觀察到之資料,以及 47.

(61) 研究者當下的心得與省思,並儘速將錄音檔轉譯為逐字稿,不斷重複 閱讀省思札記與逐字稿,讓觀察資料與訪談原始資料相互交織對話, 力求呈現受訪者最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研究結果論證之依據。. 參、 專家回饋 由對本研究對象與場域熟悉之指導教授,以及在中學任教之現場 老師協助檢核,對照研究者自身看法,反省是否預設立場以提高資料 分析之效度。. 肆、 研究者自省 研究者必頇積極的面對自己可能有的偏見進行批判性的自我省 思,透過省思,研究者較能瞭解自我、控制並調整自己的偏見。研究 者在大學期間輔修教育心理輔導,學習晤談技巧,並於研修碩士班與 撰寫論文期間,持續修習質性研究課程,增加訪問經驗,反省在訪談 過程中所選擇之資料蒐集方法,以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在 正式進入研究場域時的訪談更臻成熟。. 48.

(6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社會科學領域質的研究價值尌在於能直接與人接觸,且需要深入 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以「人」為對象之研究倫理,更應注意研究倫 理的問題。傳統上有兩個主要倫理規範:「知情與同意」 (informed) 和「保護對象免於遭受傷害」 (the protection of subjects from harm) (黃 光雄主譯,2002) ,本研究再加入「研究者角色與立場的反省」 ,茲針 對研究倫理的處理分成以下三部份分述: 壹、 知情與同意 為確定本研究受訪之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受訪者必頇是自願接 受研究,並理解研究性質以及所包含的風險與義務,在初次與受這些 祖父母聯繫時,即交待研究者的身份,告知研究目的、預計進行方式 與配合事項,最重要的是要確認受訪意願,填寫訪談同意書,但仍必 頇尊重祖父母的決定,他們有權隨時在中途撤銷同意權。 貳、 隱私與保密 研究者尊重受訪祖父母的隱私權,將所有研究資料以匿名處理, 並且遵守保密原則,以保護受訪者免於傷害。. 49.

(63) 參、 研究者角色與立場的反省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要持有敏銳度與觀察能力,持續對研究現象 不斷關心與反省,不以先入為主的思考所侷限研究的彈性,盡可能在 主觀的視野中求以客觀的論述呈現研究場域最真實的情況,並隨時思 考研究者本身的角色與立場可能帶給研究對象的衝擊,與受訪者站在 同一雙鞋子裡,避免影響受訪者。. 50.

(64) 第四章. 研究分析. 本研究聚焦於探討隔代教養家庭中,以祖父母的觀點探究成為孫 子女之主要照顧者的代間矛盾。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藉由每段家庭 故事,瞭解研究的觀察背景,以及祖父母與孫子女的互動關係;第二 節根據訪談的觀察,探究隔代教養祖父母對照顧孫子女的代間矛盾, 進而歸納出不同之矛盾類型;第三節談隔代教養家庭的資源與支持網 絡,全面回顧矛盾歷程,整理轉化困境的方法。. 第一節 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互動面貌 透徹的瞭解研究背景,精確的掌握研究場域是做質化研究重要的 開端。本節從六個受訪家庭的故事談起,藉由訪談的資料,勾勒出隔 代教養家庭的生命經驗與祖孫關係樣貌。. 壹、祖父母與孫子女的故事 每個家庭不同的家庭背景與家人互動,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 為了貼近受訪者的生命經驗,由觀察基本場域開始,描繪隔代教養家 庭之受訪者的家庭故事。本研究受訪對象為隔代教養家庭之祖父母, 依受訪時間順序編為 A、B、C、D、E、F 六個家庭。. 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purpose of this important work,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both Dau-shr'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Buddhist and the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