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恐懼是一種習慣: 馬來西亞華文報的自我審查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恐懼是一種習慣: 馬來西亞華文報的自我審查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馮建三. 博士. 恐懼是一種習慣: 政 治. 大. 立 馬來西亞華文報的自我審查. ‧ 國. 學. Fear is a Habit: Self-censorship of. ‧.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Malaysia.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房翠瑩. i n U.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v.

(2) 摘要. 馬來西亞華文報自我審查問題前人雖有研究,但不系統,本文深度訪談四家 報社新聞工作者及獨立媒體人共 22 位,從法政、所有權、廣告及華社等四大因 素檢視華文報的自我審查。 馬來西亞獨立後,殖民時期即已存在的箝制媒體之法規干預更為明顯,至馬 哈迪時期達到高峰。至阿都拉及納吉時期,媒體法令並無根本性鬆綁,但網路新 聞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政治管制的「不經意」放寬,加之 2008 年大選在野黨 勢力崛起與民心思變,「反政府」風潮乍起,華文報遂回應社會壓力而開放言論 尺度,同時仍以淡化或偏頗手法遂行自我審查。政治新聞雖有最大鬆綁,華文報 在關鍵面向卻優先凸顯官方論調、唱和官方思維,藉此「市場」 、 「當權者」兩不 得罪。作者指認這是華文報自我審查的鬆綁底線,且隨議題不同而見底線差異。 在華社議題方面,不破壞華團形象的傳統立場明顯鬆動;廣告方面,卻仍嚴格維 護特定大廣告主的形象。至於種族、宗教與王室三大敏感議題,以及報老闆商業 利益則鬆綁幅度似乎最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關鍵字:私人產權、法政壓力、華社、馬來西亞華文報、報業自我審查、廣告. Ch. engchi. i. i n U. v.

(3) Abstract. There were studies mentioning self-censorship of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Malaysia, but no systematic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his study reviews self-censorship of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on four major factors of politics, ownership, advertising and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 total of 22 journalists of four newspapers and independent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control through regulatory intervention, which already existed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became more apparent after Malaysia achieved independence and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Mahathir's times. During Abdullah's and Najib's eras, media law fundamentally did not deregulate, but the rise of news media on the Internet, "casual" relaxation of political control on traditional media, coupled with the rise of opposition forces during the 2008 election and the change in public thinking, gave way to "anti government" sentiment,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opened up in terms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response to social pressure, and yet still carried out self-censorship by practicing dilution or bias. Although political news reporting experienced the maximum relaxation of self-censorship,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still preferred highlighting official rhetoric and echoing official thinking, thereby not offending both the "market" and the "authority." The author identifies this as the bottom line of self-censorship relaxation of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an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the bottom line varies among different topics. In terms of Chinese community's social issues,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of not undermining the image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was apparently loosened; in terms of advertising,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still found to be strictly maintaining image of particular major advertisers. Relaxation of self-censorship seemed to be least on the three sensitive issues of race, religion and the royal family, as well as the interests of its owner..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advertising,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Malaysia, Chinese community, political and legal pressure,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self-censorship. 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媒體自我審查.............................................................................................. 1 一、自我審查的壓力來源.................................................................................... 2 (一)法政干預............................................................................................ 2 (二)媒體所有權........................................................................................ 5 (三)廣告因素............................................................................................ 8 (四)華社因素.......................................................................................... 11 (五)與特定國家的特殊關係.................................................................. 12 二、自我審查的形成.......................................................................................... 13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次級資料分析.............................................................................................. 24 二、深度訪談...................................................................................................... 26. ‧. 第二章 法政干預與華文報自我審查 ....................................................................... 34 第一節 英殖民至馬哈迪主政時期:言論嚴控下的自我審查形塑.................... 35. sit. y. Nat. 一、英殖民時期(1881-1957 年):出版准證制確立,僅敢為族群發聲 ..... 35 二、獨立建國時期(1957-1981 年):背負種族原罪,委婉報導敏感議題 . 38 三、馬哈迪主政時期(1981-2003 年):媒體監獄形成,戒慎惶恐渡雷池 . 44. n. al. er. io. 四、恐懼之展現:報社存亡重於真相揭露...................................................... 54 (一)自我審查心態:活著的狗熊比死了的英雄強.............................. 54 (二)自我審查手法:消音、刪稿為常態.............................................. 56 1. 宗教議題...................................................................................... 58 2. 王室課題...................................................................................... 59 3. 種族議題...................................................................................... 60 4. 執政黨新聞.................................................................................. 62 5. 在野黨新聞.................................................................................. 64 第二節 阿都拉及納吉時期:「開放」景觀下自我審查的變與不變.................. 66 一、阿都拉及納吉當政時期(2003-2016 年):開放的假象 ......................... 66. Ch. engchi. i n U. v. 二、自我審查的鬆綁.......................................................................................... 72 (一)自我審查鬆綁的原因...................................................................... 72 1. 政治管制鬆動.............................................................................. 73 2. 網路媒體崛起.............................................................................. 75 3. 民情改變...................................................................................... 77 4. 政治局勢變化.............................................................................. 79 iii.

(5) (二)自我審查鬆綁之議題類型.............................................................. 81 1. 政府/執政黨負面新聞.............................................................. 82 2. 在野黨新聞.................................................................................. 84 3. 華教課題...................................................................................... 86 (三)另一種自我審查.............................................................................. 87 1. 以網路新聞媒體為報導「天花板」.......................................... 87 2. 傾向在野黨.................................................................................. 88 三、自我審查的「紅線」.................................................................................. 88 (一)自我審查依舊之原因...................................................................... 89 1. 法令箝制下的自我審查心態仍延續.......................................... 89 2. 新聞工作者的自我保護心態...................................................... 91 3. 政黨或政治人物的收買拉攏...................................................... 91 (二)自我審查依舊之議題類型.............................................................. 92 1. 種族議題...................................................................................... 93 2. 宗教議題...................................................................................... 9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3. 王室議題.................................................................................... 101 4. 政治人物醜聞............................................................................ 104 5. 非政治人物與機構之負面新聞................................................ 115 6. 質疑或批判公權力之議題........................................................ 120 第四節 小結.......................................................................................................... 124. sit. y. Nat. 第三章 華文報所有權與自我審查 ......................................................................... 126 第一節 華文報所有權演變歷程.......................................................................... 126. n. al. er. io. 第二節 對報老闆之心態:視維護報老闆利益為必然...................................... 139 一、缺乏編採自主觀念.................................................................................... 143 二、維護報老闆利益等同於維護組織利益.................................................... 143 三、個人利益考量............................................................................................ 144 (一)擔心升遷打壓................................................................................ 144 (二)顧慮飯碗問題................................................................................ 145 四、「寫了也不會過」的認知.......................................................................... 146 五、所有權集中化,「出賣」老闆者出路少.................................................. 146 第三節 基於報老闆商業利益之自我審查.......................................................... 148 一、典型「犯例」:伐木議題.......................................................................... 148. Ch. engchi. i n U. v. (一)迴避報導........................................................................................ 148 (二)篇幅短小........................................................................................ 152 (三)不指名道姓.................................................................................... 152 (四)以官方說法為主,不會進行調查報導........................................ 153 (五)避免連結至報老闆........................................................................ 154 (六)遇爭議則報導以符合報老闆利益或立場為準............................ 155 iv.

(6) (七)凸顯伐木業的正面價值................................................................ 156 二、新聞處理原則............................................................................................ 157 (一)負面新聞予以封鎖或淡化............................................................ 157 (二)不會向報老闆求證其是否牽涉其中............................................ 157 (三)凸顯報老闆是應該的.................................................................... 158 三、溯及既往:對報老闆商業利益之自我審查形成歷史探究.................... 160 第四節 基於報老闆政治利益之自我審查.......................................................... 164 一、民營報........................................................................................................ 164 二、黨營報........................................................................................................ 177 第五節 基於報老闆的華社立場之自我審查...................................................... 181 第六節 個案研究:砂拉越州本南族女性遭伐木工人性侵事件...................... 185 一、新聞呈現.................................................................................................... 186 (一)事件被揭露時多迴避報導............................................................ 186 (二)篇幅偏短小,版面顯著者之內容多不利於受害者.................... 187 (三)以報導事件為主,凸顯官方思維................................................ 18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四)鮮少報導被害者處境及心聲........................................................ 191 (五)避免與伐木業產生連結................................................................ 191 (六)凸顯伐木業受到不公譴責............................................................ 193 二、新聞考量.................................................................................................... 193 (一)消息真實性.................................................................................... 193 (二)東馬議題的新聞價值及市場........................................................ 194 (三)報老闆的商業利益與政商關係.................................................... 194. sit. y. Nat. n. al. er. io. (四)記者人身安全問題........................................................................ 195 第七節 小結.......................................................................................................... 196. Ch. i n U. v. 第四章 廣告因素與華文報自我審查 ..................................................................... 198 第一節 華文報的商業利潤導向.......................................................................... 198 第二節 廣告收益考量下的自我審查.................................................................. 202 一、對廣告主負面新聞的處理手法................................................................ 203 (一)不再動輒掩蓋新聞........................................................................ 203 (二)版面低調........................................................................................ 206 (三)姑隱其名........................................................................................ 207 (四)對直指廣告主錯處的事實避重就輕............................................ 208. engchi. (五)優先凸顯廣告主的回應................................................................ 209 (六)不主動調查不利廣告主的內幕.................................................... 210 (七)刊登負面新聞後的補救................................................................ 211 二、凸顯廣告主的(正面)新聞.................................................................... 212 第三節 報社廣告競爭力對自我審查態度之影響.............................................. 214 一、《星洲日報》:廣告量足,具叫板本錢.................................................... 215 v.

(7) 二、《南洋商報》:連年虧損,盡力滿足廣告主需求.................................... 217 三、《中國報》:廣告量下跌,走向「新聞為廣告服務」............................ 219 四、《東方日報》:廣告收入低靡,渲染新聞「脅迫」非廣告主................ 220 第四節 對廣告主自我審查心態之促成因素...................................................... 222 一、基於生存考量............................................................................................ 222 二、不得罪金主的意識.................................................................................... 223 三、個人從廣告上所得之利益........................................................................ 224 四、不得罪商業威權之心態............................................................................ 224 第五節 個案研究:雲頂集團旗下賭場新聞...................................................... 226 一、封鎖雲頂自殺命案.................................................................................... 227 二、避免把賭博社會問題與雲頂集團做出連結............................................ 230 三、開啟危機處理機制.................................................................................... 231 第六節 小結.......................................................................................................... 233. 政 治 大. 第五章 華社因素與華文報自我審查 ..................................................................... 235 第一節 對華社議題之自我審查.......................................................................... 235 一、族群使命:顧全華社/華教大局............................................................ 236 (一)「華社權益不容侵犯」大原則...................................................... 237 (二)破壞華社領袖形象等同於弱化華社力量.................................... 238 二、預防華社干預............................................................................................ 241 (一)語言問題........................................................................................ 242 (二)耳根清淨問題................................................................................ 242 (三)避免被解讀為「偏幫某派」........................................................ 243.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三、為報社組織利益而賣人情........................................................................ 244 (一)華團領袖的廣告利益.................................................................... 244 (二)市場杯葛之威脅............................................................................ 246 四、私人交情的作用........................................................................................ 247 五、華社與政治的牽扯——水太深了............................................................ 248 第二節 族群使命消退?——晚近華社議題自我審查之變化.......................... 250 一、對華社議題自我審查之鬆綁.................................................................... 250 (一)華教議題........................................................................................ 251 (二)華團議題........................................................................................ 252 (三)華人議題........................................................................................ 254. Ch. engchi. i n U. v. 二、華社議題自我審查鬆綁之原因................................................................ 255 (一)資訊流通廣泛快速........................................................................ 255 (二)華社不至影響華文報生死............................................................ 256 (三)華社/華團對華文報的影響力式微............................................ 256 (四)新一代讀者不再重視華社議題.................................................... 257 (五)華文報不再「尊重」華團領袖.................................................... 258 vi.

(8) 第三節 個案研究:陸庭諭性騷擾事件.............................................................. 260 一、一開始封鎖新聞,陸庭諭道歉辭職後才跟進報導................................ 261 二、版面低調、篇幅小.................................................................................... 262 三、迴避陸庭諭性騷擾的事實........................................................................ 263 四、強調陸庭諭對華教的貢獻........................................................................ 264 五、讚揚陸庭諭道歉辭職是負責任的態度.................................................... 265 六、與華教運動切割........................................................................................ 266 七、罕見批評及質疑聲音................................................................................ 266 八、試圖合理化陸庭諭性騷擾行為................................................................ 266 第四節 小結.......................................................................................................... 269 第六章 報導特定國家之自我審查 ......................................................................... 271 第一節 新加坡議題.............................................................................................. 271 一、種族情意結................................................................................................ 272 二、李光耀情意結............................................................................................ 272 三、被告誹謗的陰影........................................................................................ 27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二節 中國議題.................................................................................................. 277 一、新聞處理手法............................................................................................ 277 (一)兩岸議題........................................................................................ 277 (二)中國負面新聞................................................................................ 278 (三)凸顯有利中國形象的新聞............................................................ 280 二、自我審查的考量........................................................................................ 280 (一)馬中外交關係................................................................................ 281.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中國大使館的干預........................................................................ 283 (三)華社的大中華情意結.................................................................... 287 (四)華團領袖的中國利益.................................................................... 288 (五)報老闆的中國利益與大中華情意結............................................ 288 (六)報社主管的大中華情意結............................................................ 290 第三節 中東回教國家議題.................................................................................. 292 一、王室議題.................................................................................................... 292 二、回教議題.................................................................................................... 292 三、恐怖主義課題............................................................................................ 293 (一)區隔回教與極端主義.................................................................... 293. Ch. engchi. i n U. v. (二)淡化 IS 組織之存在感 .................................................................. 294 四、政治議題.................................................................................................... 294 (一)阿拉伯之春議題............................................................................ 294 (二)以巴衝突議題................................................................................ 295 第四節 小結.......................................................................................................... 297 第七章 研究結論 ..................................................................................................... 299 vii.

(9) 第一節 結論.......................................................................................................... 2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302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302 參考書目.................................................................................................................... 303 附錄一:馬來西亞限制新聞自由之法規 ............................................................... 32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媒體自我審查 在媒體專業主義(media professionalism)下,新聞工作者是獨立的專業人士, 基於「公眾利益」、民眾「知的權利」等前提,在工作中遵循一些彼此認同的價 值、規範和道德原則,包括準確、客觀、中立、公正等。雖然客觀、中立等概念 的神秘面紗已被揭開,也有人懷疑新聞業的專業性,但大多新聞工作者都信奉這 。此外,媒體也被賦予「看門狗」 (watchdog) 些專業理念(蘇鑰機,2007,頁 58) 的角色,以代表人民監督當權者的行為。這些信念構成新聞媒體的合法信條,並 受到一般民眾的認可(Lee & Chan, 2008, p. 211)。. 立. 政 治 大. 然而,在世界各國的新聞實踐中,可發現「自我審查」現象普遍存在(張志. ‧. ‧ 國. 學. 安,2013,頁 24) 。所謂自我審查,即媒體為了規避懲罰或獲得獎勵,所進行的 一種「非外部強迫」行為(non-externally compelled acts; Lee, 1998, p. 57; Lee & Chan, 2008, p. 207)。也就是說,在沒有明確外部審查機制、壓力和要求下,媒 體對新聞生產進行自我施壓、自我監管或自我控制(張志安、陶建傑,2011,頁 153) 。按照 Gans(1979, pp. 249-279)的說法,自我審查就是媒體選擇「自願地」 靜默,規管自己所發佈的新聞資訊,這是因為他們在有意無意地回應某種壓. sit. y. Nat. n. al. er. io. 力——政府、媒體資方、廣告主等權力機構意圖影響媒體內容而形成的有形或無 形壓力。這些壓力讓他們知道,某些資訊是不能發佈的,否則將對其新聞事業造 成不良影響。因此,在權力機構並未明確且直接地指示媒體要審查自身工作的情 況下,他們基於自己對「權力機構將如何應對不同新聞內容」的直覺(Lee & Chan, 2008, p. 207) ,事先過濾新聞。這意味著自我審查是一種對官方或社會制裁的「預 先迴避機制」 (anticipatory avoidance mechanism; Gans, 1979, p. 270)。當中,「自 我」(self),無論主體是新聞工作者、媒體組織或整個媒體界,基本上扮演某種 「主動」的角色(Cheung, 2001, pp. 29-30) 。而這即是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 與審查(censorship)之最大區隔1。. Ch. engchi. i n U. v. 在執行上,自我審查可被定義為「一套編輯加工活動,包括省略、淡化、變 形、輕重倒置等修辭手法」,當中最常用的具體手法是迴避被權力機構視為「敏 「審查」是權力機構施壓以迫使媒體改變新聞內容,有正式的規定、明確的處罰,內容可能需 進行出版前審查; 「自我審查」則是權力機構製造寒蟬效應,讓媒體在未必引致處罰的狀況下就 「自動」調整新聞內容,因主要涉及媒體的主觀憂慮,權力機構僅需對其施加一定的壓力、發送 一定的預警訊號或挑起某種程度的焦慮,即可達到事前震懾的效果(Cheung, 2001, p. 41; Gans, 1979 , pp. 249-251) 。 1 1.

(11) 感」的議題,如不加報導、淡化處理或把報導放置在不起眼的版位等(Lee, 1998, p. 57)。因會對媒體內容產生無孔不入及隱性的影響,自我審查也被視為一種資 訊控制(Lo, Chan & Pan, 2005, pp. 159-160)。 自我審查不會憑空而來,往往有其政治及文化根源,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歷史 上很長一段時間的治理,故要了解該國媒體自我審查的形成,得通過國家的歷史 進行追溯(Simons & Strovsky, 2006, p. 190)。雖然有者認為自我審查源自於審 查,因後者讓媒體產生「什麼是被允許的」 、 「什麼是不被允許的」之警覺(Kilman, 引自 Simons & Strovsky, 2006, p. 191) ,惟這不意味著自我審查只發生在具有正式 媒體審查制度的國家。即使一個國家沒有官方審查制度,各式外部壓力如政府的 非正式控制、媒體所有權結構、新聞工作者安全保障的缺乏等,也將間接迫使媒 。因此,自我審查不僅是新 體對其報導進行自我審查(Nadadur, 2007, pp. 47-48) 聞自由的指標,亦反映了媒體及新聞工作者所面對的各種政治及經濟限制(蘇鑰 機,2007,頁 62)。. 立. 政 治 大. 一、自我審查的壓力來源. ‧ 國. 學. 一般認為,自我審查的主要壓力來源來自於政府部門的行政控制,以及媒體. sit. y. Nat. (一)法政干預. ‧. 資方、廣告主的商業控制(張志安、陶建傑,2011,頁 153)。. n. al. er. io. 媒體常自許為獨立於政府之外的第四權,針砭時政以確保政府服務人民是其 天職。惟對政府而言,控制新聞論述在權力鬥爭及權力維持上極其重要,於是每 每透過法律、規章、宣傳紀律的「正式制度」以及其他「非正式制度」,意圖掌 控媒體話語權(張志安,2013,頁 27;Fairclough, 1989) 。對政府的顧忌,是媒 體自我審查的最主要壓力來源(Lo, Chan & Pan, 2005, p. 160)。. Ch. engchi. i n U. v. 以中國而言,Tong(2009, pp. 594-595)指出,媒體論述早期是通過審查的 方式全然掌控於政治精英,1980 年代改革開放後雖打破執政黨對媒體的壟斷控 制,但媒體仍被強制要求依循黨路線(party line)。公開宣傳禁令(當然還加上 非正式指令)形成報導的地雷區,禁止媒體批評黨領袖與報導「敏感議題」,如 民族和宗教問題、重大公共突發事件、重大歷史事件、軍隊內部情況、打壓人權 及其他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負面消息,且範圍逐年擴展。除了事前限制,政府也 通過事後審查的方式,對不遵守限制的媒體展開政治鎮壓,新聞工作者被逮捕、 被提控、被判囚甚或被辭職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些法律行動及媒體人事干預,不 僅迫使媒體花費更大力氣於自我保護上,也促使其怯於報導違反政府利益之事, 對監督政府的言論空間造成「冷縮」效應(李少南,2003,頁 7;Gans, 1979, pp. 2.

(12) 262-263) 。Bishop(1989;轉引自 Lo, Chan & Pan, 2005, p. 160)認為,自我審查 已成為中國政府進行媒體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香港方面,雖然 1997 年回歸後中國政府並未實行正式的出版前審查制度, 特區政府亦無辭退媒體高層及關閉媒體的直接權力,但當局的政治意識形態所帶 出的禁忌令媒體「寧緊毋縱」 ,自我約制以免觸雷(陳景祥,2003,頁 22;Lee, 2007a, p. 136) 。基本上,中國政府採用「含糊策略」 (strategic ambiguity),即不 對關鍵字眼下清晰定義,來導引香港媒體進行自我審查(Cheung, 2003, p. 211)。 李立峯(2007,頁 36)認為,拒絕劃清界限是引發自我審查的有效方法,若有 清楚界限,所有人會儘量站近界限邊緣,但當界限模糊時,最安全的策略就是站 得離界限遠一些。而自我審查就源自媒體對某些行為可能招致懲罰結果的「想 像」 ,含糊策略所做的則是擴大這種想像空間(Lee, 1998, p. 59)。. 政 治 大. 在法律上, 《香港基本法》第 23 條明文規定「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 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但何謂「煽動叛亂」、「竊 取國家機密」等並無明確定義,由誰劃定界限、怎樣去劃,也是個疑問(陳景祥,. 立. ‧. ‧ 國. 學. 2003,頁 22)。從 2006 年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程翔間諜案及更早前(1994 年)的香港《明報》記者席揚竊取國家機密案——判處重刑、拒絕明確界定「國 家機密」及「間諜行為」(Cheung, 2003, p. 211; Lee, 2007a, p. 137),可看出中共 政府對涉及言論規範的法律一貫維持此「含糊」特色,以利「操作」及震懾。而 回歸前的「三不」政策雖明令香港媒體不准鼓吹台灣或西藏獨立、不准從事顛覆 國家的活動、不准對國家領導人作人身攻擊,惟中國官員從未澄清「鼓吹」及「客. sit. y. Nat. n. al. er. io. 觀報導」的分別(李立峯,2007,頁 36) 。這些被中國政府視為不容挑戰的官方 立場因定義模糊,媒體不知報導尺度何在,在新聞判斷時往往退縮不前。調查顯 示,高達二成的香港新聞工作者承認在報導中國相關議題時自我審查(Cheung, 2001, p. 3) ,主跑「中國線」的記者為了不觸犯中國法律,會「非常小心處理」 可能被定為「國家機密」的文件和新聞(譚衛兒,2003,頁 54) 。各報有儘量避 免尖銳批評中國政府、以悲觀論調報導中國議題的趨勢,高度敏感議題如法輪 功、六四事件紀念等的報導逐年減少,且在用字遣詞上極為小心,如不再稱六四 天安門事件為「屠殺」 ,改稱「鎮壓」或中性的「事件」 (Cheung, 2001, pp. 3, 199-200; Lee, 2000, p. 305; Lee & Chan, 2008, p. 231)。. Ch. engchi. i n U. v. 其實, 《基本法》第 27 條也明確保障言論、新聞及出版自由,但香港司法機 關往往無法保護新聞自由,常做出違反新聞自由的保守判決(Cheung, 2001)。 此種法律上的雙重性讓媒體無法確認他們所享有的自由的「範圍」,遂產生自我 審查的內在壓力(Ma, 2007, p. 956)。這也意味著,有新聞自由不等於媒體會任 意報導各種題材,正如「會游泳的人能自由暢泳,但可能因為害怕鯊魚或暗流漩 渦,有些地方是不敢游過去的」(陳景祥,2003,頁 20)。究其實,媒體不予發 3.

(13) 表或淡化資訊,很多時候並非是確認不能發佈的,而是媒體走了極端,「在沒有 外界介入下,就審查了自己」 (張超亮,2011,頁 170) 。模糊界限的厲害之處, 就在於讓媒體揣測政府的尺度,甚至成為政府審查尺度的先行者。 對媒體的報導提出批評與警告,是政府表達不悅的慣常手段(Gans, 1979, pp. 260-265) ,也是促使媒體自我審查的有效方法。含糊策略之外,中國官員對香港 媒體偶爾的批評實則建立了「政治正確」的基準,讓他們明白在什麼議題上、什 麼樣的報導會觸怒中國(李立峯,2007,頁 36)。譬如,2000 年時任國家主席 江澤民被詢及中央政府如何看待特首選舉的問題時,重批香港媒體及記者「幼 稚」、「思想單純」;2003 年 50 萬香港市民上街遊行反對特區政府急就章為國家 安全立法,中國官員點名批評一些香港媒體煽動民眾上街(李立峯,2007,頁 36)。其中批評最劇烈的,當屬台獨等涉及中國統一的議題。港澳辦主任魯平曾 在香港電台表示, 「可以報導,但不能鼓吹港、台獨立的言論」 ;中國國務院副總 ;中央駐港 理錢其琛 1999 年也警告,不能宣傳李登輝(台灣總統)的「兩國論」 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鳳超 2000 年則針對香港有線電視播出的台灣副總統呂秀蓮.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專訪內容, 「提醒」香港媒體不應把台獨言論當作一般新聞來處理,報導時「應 做出有利國家統一的選擇和處理」。這無疑為香港新聞自由劃下一條底線,即國 家統一是最高原則(陳景祥,2003,頁 23-24) 。 「三不」政策及香港回歸原已令 香港媒體在台獨及藏獨報導上有自我審查傾向2,這些干預某程度上釐清了當中. sit. y. Nat. 的含糊性,令香港媒體處理台灣新聞時更有所顧忌,許多記者表示會「儘量平衡 態度和統一的意見」 (李少南,2003,頁 14-15;譚衛兒,2003,頁 61)。1999 年傳出解放軍將領表示要以戰爭解決台灣問題的消息,香港媒體亦言之鑿鑿指中. n. al. er. io. 國正部署攻台,一面倒附和開戰輿論,顯示香港做為兩岸問題中間人的角色消 失,「無意中」走上「有利國家統一」的報導風格(陳景祥,2003,頁 24)。這 也反映在遣詞用字上,如以「大陸」和「台灣」稱呼兩岸,而非「中國」和「台 灣」 ,以免製造「一中一台」 ;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台灣國旗」 ,以「雙 十節」取代「國慶日」。對台灣總統的稱呼,由「台灣總統李登輝」改為「在台 總統李登輝」 (in Taiwan, President Lee Teng-hui) ,暗示其地位不受國際承認,至 陳水扁時代,更捨棄「總統」稱呼,稱其為「台灣領導人」。在版面配置上,香 港報紙多把兩岸議題報導置於「中國版」 ,僅《蘋果日報》稱之為「兩岸國際版」 (譚衛兒,2003,頁 62;Cheung, 2001, pp. 241-244) 。此些不成文的特別用語及 做法皆指向「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顯示香港媒體自動向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 Ch. engchi. i n U. v. 靠攏,只有《蘋果日報》仍認同台灣的獨特身份。 發佈指令、放話警告等直接干預之外,政府亦會另闢蹊徑對媒體進行間接的. 如中天頻道抽起有關新疆自治區獨立運動的紀錄片《天山狼噑》 、無線電視 1997 年 11 月播放 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遇上示威的片段時將西藏旗的畫面剪去(香港記者協會 1998 年年報,引自 陳景祥,2003,頁 22) 4. 2.

(14) 軟性干預,廣告控制是其一。巴基斯坦政府 2003 年撤掉其在該國 12 家報紙的廣 告,導致它們被迫退出市場;隔年再以威脅抽廣告的手段,迫使向來依賴政府廣 告為生存支柱的報紙淡化該國北部地區的暴力報導(Gillani, 2004, May 10; Rehmat & Jan, 2005, October 19;轉引自 Nadadur, 2007, p. 49) 。政府除了自行「抽 廣告」 ,也可能聯合或指示私人企業進行「廣告杯葛」或抽廣告(Lee, 1998, p. 58) , 以求達到經濟震懾或防堵的效果。《明報》曾揭露,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指示 香港的中資銀行把 19 家報紙及雜誌列為廣告黑名單(Ma, 2007, p. 959) 。敢言的 壹傳媒集團旗下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自創刊以來,即被中資企業及與房 地產大亨「廣告杯葛」,2013 年杯葛「升級」,連跨國銀行集團都疑在中國政府 施壓下抽廣告(香港記者協會,2014,頁 14-15;蘋果日報,2014 年 6 月 13 日)。 拉攏收買(co-optation)是其二。再以香港舉例,英殖民政府對親政府的報 老闆授以榮譽勳章並非密事,中國政府亦循此路籠絡媒體,全港絕大部份主流媒 體的老闆或高層均被委以國內公職或各類政治勳銜,如全國政協常委、金紫荊星 章等3(何清漣,2011 年 4 月;Ma, 2007, pp. 952-958) 。Ma(2007, p. 957)指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自《東方日報》及《星島日報》的報老闆被授以此類榮銜,路線即向左移,轉變 為反民主派報紙。此外,呼籲愛國主義、發放新聞資訊於特定媒體等,皆為政府 拉攏媒體的手段。Gans(1979, pp. 271-272)發現,美國媒體在國家安全議題上 的自我審查嚴重,這固然與保護美國人的生命安全、避免被批評為不愛國有關, 但更重要的是,不破壞與政府機構如中央情報局(CIA)的關係,才有助於往後 新聞資訊的取得。. sit. y. Nat. n. al. er. io. 政府干預新聞自由的「非正式制度」,形成一種由意識形態、社會關係和人 情等複雜因素交織而成的無形的控制空間,與「正式制度」有相互補充、牴觸的 依存和張力關係(陸曄,2003 年 6 月;陳懷林,1999 年 6 月) 。被夾擊的媒體不 僅容易被導向自我審查,也可能逃避自身監督政府的責任,如出現新聞「非政治 化」 、過度強調客觀並以此為自我審查辯解4的傾向(蘇鑰機,2007,頁 56;Lee, 2007b, p. 435)。. Ch. engchi. i n U. v. (二)媒體所有權 根據 Shoemaker 與 Reese(1996)提出的影響媒體內容因素理論(Theories of. 《星島日報》所屬的泛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何柱國、亞洲電視的陳永棋、東方報業集團主 席馬澄坤、 《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等獲頒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經濟日報》總編輯陳早標獲 頒銅紫荊星章(Lee & Chan, 2008, p. 209) 。 4 「非政治化」包括把政治新聞娛樂化處理、開闢許多「政治八卦」的版面欄目,「政治新聞沒 人看」 、 「政治新聞要有娛樂性」成為媒體掩飾「自我審查」的藉口(蘇鑰機,2007,頁 56) 。客 觀、中立雖為新聞專業,但若在關乎公眾利益的議題上過分強調,則將淪為媒體迴避必要的政治 批評的擋箭牌(Lee, 2007b, pp. 440-441) 。 5 3.

(15)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影響媒體產製內容的因素可分為個人、媒體 產製慣例、組織、媒體外部及意識形態五個層次,其中組織層次因素即主要針對 媒體的擁有權型態而言。媒體老闆對媒體內容的影響力,從美國記者 Liebling (1960, May 14)的名言——「新闻自由只掌握在那些拥有媒体的人手上」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guaranteed only to those who own one),即充份展露出 來。無論是政府、廣告主、消息來源或消費者,都只能在媒體組織外部發揮影響 力,只有媒體老闆才真正對媒體組織有「直接」影響力(McManus, 1994) 。媒體 老闆的特質能主導媒體組織文化的生成,其政治立場與商人性格又足以左右新聞 走向(詹慶齡,2010,頁 59) ,因此可說掌握了媒體組織如何運作的最終決定權, 媒體內容遂往往反映了其利益(曾麗萍,2010,頁 10)。 媒體老闆會利用媒體維繫其商業利益及外在的利益關係網絡,影響媒體內部 ,進而形成自我審查。媒體老 新聞自由和外部新聞自由(曾麗萍,2010,頁 10) 闆經營事業的利益,自然是「不容侵犯」的禁地。如今的媒體企業大多為多角化 經營,媒體老闆除了媒體業務,大多擁有其他事業,對於相關事業的負面消息,.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身處同一條船的媒體機構大多會在維護「組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封口或淡化, 不進行負面報導(Gans, 1979, p. 257) 。媒體組織會透過建立員工對組織的忠誠, 合法化「組織」的優先地位,使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自發性考量組織目標與利益 (張文強,2002,頁 42) 。對於媒體老闆的相關事業新聞,可能會會主動揣摩上 意,以較正面方式處理,藉以展現對組織的忠誠。. y. Nat. sit. 而媒體老闆的政治立場,或更貼切地說,因商業利益考量發展出的良好政商. n. al. er. io. 關係,亦在相當程度上形成媒體的自我審查。在「資本家—控制媒體—建立政商 人脈—累積資本」模式下,對媒體老闆而言,旗下媒體的首要任務並非盈利(但 能賺錢則更好),而是做為與權力精英交換利益的籌碼或工具,以確保其事業王 國的終極利益(莊迪澎,2014 年 1 月 12 日)。因此,媒體老闆尤其是從事多元 化業務經營或坐擁龐大事業版圖者,大多樂於與政府合作,且可能以旗下媒體遂 行其政治目的(Gans, 1979, p. 273)。擁有良好政商關係的媒體老闆所賦予媒體 路線或新聞內容的轉變,可以香港媒體做為一個觀察點。回歸前後,香港多家傳 媒如《星島日報》 、 《南華早報》 、 《明報》 、 《成報》 、 《信報》等皆經歷所有權易手, 這些新老闆大多是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或在中國有龐大投資事業的商界巨頭 (Fung, 2007, pp.160-161; So & Chan, 2007, p. 154)。有者認為,這是中國政府在. Ch. engchi. i n U. v. 無法對香港媒體進行強力審查及干預下所採取的策略,用意是如李金銓所說的 「替北京收拾一些難纏的言論堡壘」,以及緩和批評政權的聲音(何清漣,2011 年 4 月;馮應謙,2003,頁 73) 。事實上,有些被認為「不友善」的媒體被親中 國財團收購後即被關閉;照常運作的則新聞報導和言論取向逐步「北移」(陳景 祥,2003,頁 33;Hong Kong Journalist Association, 1995, pp. 23-32)。Cheung (N.d.;轉引自 Lee & Chan, 2008, p. 210)發現,老闆與中國有正式政商關係的 6.

(16) 報紙,在新聞報導上的確較少批判中國。其新聞工作者也出現對中國議題自我審 查的傾向,如淡化政府的醜聞或政策失誤,有時甚至對之視而不見(Chan, Lee & Lee, 1996; Ma, 2007, p. 962)。《南華早報》記者 Becker(2002, May 4)被解僱後 控訴該報自 1993 年被郭鶴年買下後立場「親北京」 、記者開始避免報導中國的反 政府活動、法輪功、西藏等議題。甚至在新聞對政府不利時,這些報紙的記者會 主動另覓評論人以進行「平衡報導」 (Ma, 2007, p. 962) 。媒體老闆當然不可能承 認自己迫使旗下媒體組織進行自我審查,但因旗下媒體的政治取向將會是其發展 中國業務時的審查標準,在「必須與政府保持友好關係」的心態以及中國政府的 各種籠絡手段下,他們極可能默許或明示香港論述再中國化和再國家化的轉向, 調整報導方針至對中央更為「友善」(馬傑偉,2003,頁 205;陳景祥,2003, 頁 33;蘇鑰機,2007,頁 65;So & Chan, 2007, p. 154)。每逢政府宣佈重要政 。而 Gans(1979, 策,媒體老闆也有管道與高官「溝通」 (陳景祥,2003,頁 21) p. 273)指出,媒體老闆及高層與政府的「關係」 ,其實比政府官員的威嚇更讓基 層記者忌憚。. 立. 政 治 大. 媒體老闆的政商關係對新聞內容的影響至此,那麼所有權由政府或政黨控制. ‧. ‧ 國. 學. 的媒體的表現更可以想見。香港的《大公報》 、 《文匯報》 、 《香港商報》等原本就 具中資背景,是中共在香港的「喉舌」,回歸前多由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擔任負責 人,回歸後就改由北京直接派員擔任。譬如,《文匯報》的社長與董事長由新華 社指派的張國良(全國政協委員)、王樹成(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總編輯)先後 擔任;《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原為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交由原在大 陸黨媒的「宣傳專家」負責後,這類媒體被認為越辦越像「《人民日報》與新華. sit. y. Nat. n. al. er. io. 社的分店」(何清漣,2011 年 4 月)。. Ch. i n U. v. 除了需顧及老闆的利益和立場,無論商人媒體或黨營(政府)媒體,都還需 「遵守」一個不成文的共識,即迎合老闆的喜好及閃避其所厭惡的人事物(詹慶 齡,2010,頁 60)。Chomsky(1999, 2006)研究《紐約時報》的所有權及管理 層控制時發現,媒體老闆極為重視身邊友人對報導內容的意見及「獻計」,往往 下達指令訴諸見報;而其對仇敵的非難若沒被「積極」呈現在報導上,則編採部 需承受其怒火。因此,對於媒體的「黑名單」及「皇親國戚」,內部新聞工作者 幾乎都心知肚明(詹慶齡,2010,頁 60) ,且會「小心」對待(Chomsky, 1999, p. 582) 。如此一來,似可推論老闆的喜好及人際關係,也許會造成媒體或新聞工作. engchi. 者的自我審查。 至於所有權因素如何促使媒體自我審查,要知道,新聞是在新聞室中產製出 來的(Tuchman, 1978, p. 4),媒體老闆能通過對媒體組織的控制貫徹其意志。 Breed(1955)發現,與其他企業一般,媒體組織其實存在一些由領導者即媒體 老闆所製訂的「政策」或「內規」,即所謂報導方針。報導方針往往涉及報導議 7.

(17) 題和事件的選擇,當中可用「偏頗」 (slanting)的手法如省略、差別選擇及優先 置入等,來達到保護媒體老闆的財產和階級利益的目的。由於報導方針是媒體組 織必須依循的行事原則,媒體老闆可說是影響新聞形塑的一大力量,也可能成為 外部權力機構在新聞室的最有效中介(Cheung, 2001, p. 48)。陳順孝(2003)指 出,媒體老闆通常通過人事任免、理念教化、編採監控、新聞指令、調職獎懲此 五種控制策略,來遂行組織內控制。而僱傭和解僱高層,是其對新聞室施加影響 力的最重要手段(Murdock & Golding, 1973)。媒體老闆知道,粗暴、集權的控 制可能帶來風險,故一般會藉由分層效忠原則,將個人意志隨各階層主管逐層擴 散出去5(張文強,2002,頁 39)。他們會慎選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管理層人 選,與之溝通自己傾向的新聞政策,主管們會通過各種機制,從非正式的說服到 直接譴責違反者,來執行這些政策(Chomsky, 1999, 2006)。而解僱不合己意的 《南華早報》2000 高層或記者,更在無形中為內部新聞工作者訂出規範6。譬如, 年辭退中國版主任林和立,就和其向來對中國政府採批判的立場有關,而這也違 背了老闆郭鶴年的親中國立場(Ma, 2007, p. 960)。因此,以經濟資源為基礎的 媒體老闆權力,在隱身於組織科層制度的權力的「配合」下,對組織內部形成雙 重壓迫(張文強,2002,頁 34-39)。這實則為記者的新聞產製運作劃下一個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框(Lee, 2007b, pp. 436-437),長久下來,他們可能無需被要求就自動迎合媒體 老闆的喜好及意志(Chomsky, 2006, pp. 13, 596) ,自我審查的心態成形。如此一 來,媒體老闆無需插手或干預日常的新聞運作,即能貫徹其意志於新聞內容上。. sit. y. Nat.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集中化會加強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自我審查。Nadadur (2007, p. 50)發現,巴基斯坦的報紙呈寡頭壟斷狀態,與政府享有共同利益的. n. al. er. io. 報老闆積極與政府合作,以鞏固媒體內部的自我審查;而因工作機會及薪資掌控 在報老闆手中,新聞工作者在報導上傾向於迎合報老闆的利益。 (三)廣告因素. Ch. engchi. i n U. v. 新聞報導除了「新聞價值」考量外,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選用因素,即須對 組織產生最小的危機,也就是須確保媒體組織本身的利益。在此前提下,新聞實 踐普遍上須符合「為組織需求服務」的先決條件(Tuchman, 1978, pp. 5, 176)。 現代廣告產業興起後,廣告是大多媒體組織的收入命脈,其經營績效的優劣 幾乎端賴廣告收入多寡而定(陳炳宏、鄭麗琪,2003) 。 「商業導向」使媒體日益 在一些媒體,如巴基斯坦的報紙,報老闆大多身兼總編輯,新聞控制更形直接,記者在報導時 更需符合報老闆的路線及意志(Nadadur, 2007, p. 50) 。 6 雖然此舉是策略之一,但會對組織的內部穩定性造成威脅,一旦被揭發更將破壞信譽及公眾形 象,故媒體組織一般傾向於盡可能減少此類衝突,而採用更細緻的手法,包括改稿時教導新聞工 作者辨識「禁用」詞語,或透過獎懲模式如刊登與否、篇幅大小、口頭嘉獎等進行教化,使其理 解媒體立場及媒體老闆的好惡(Lee & Chan, 2009; Reese & Ballinger, 2001) 。 8 5.

(18) 重視利潤,新聞逐漸商品化(McChesney, 2004/羅世宏等人譯,2005;McManus, 1992) ,內容偏向取悅廣告主,媒體極易迷失其既有責任。Baker(1994)與 Bogart (1989;轉引自 Lo, Chan & Pan, 2005, p. 160)皆指出,廣告主是媒體自我審查 的另一大壓力來源。 對於廣告主而言,自然是希望廣告訊息處於一個有利的環境,相關媒體應避 免對其進行負面報導(McManus, 1994) ,因此廣告主狹著經濟壓力試圖干預新聞 內容,已屬家常便飯(Bagdikian, 1983; Bogart, 1989;轉引自 Lo, Chan & Pan, 2005, p. 160) 。以「抽廣告」要脅媒體撤掉不符合或違背廣告主期待的新聞,是最為常 見的干預手法(McChesney, 2004/羅世宏等人譯,2005) 。只要祭出廣告預算當 籌碼,媒體多半會為了維護商業利益而讓步及妥協(詹慶齡,2010,頁 5)。雖 然編採部基本上無需直接面對廣告主,但廣告主仍能透過業務部在組織內施壓, 而為了追求利潤極大化,媒體組織往往傾向採取最簡單、最低成本的做法——讓 新聞內容對業務部有利無害(McManus, 1994) 。研究發現,當媒體越來越依賴廣 告主,商業與新聞邊界日漸模糊,容許外力介入協商新聞運作的情況也越是常 態,如跨部門(編採部與業務部)協調新聞內容,新聞工作者的賺錢概念勝於公 共利益理念、對行為與道德規範亦較寬鬆(劉蕙苓,2009,頁 64) 。Soley 與 Craig.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1992)針對美國 250 家日報編輯的調查發現,89.1%受訪者表示廣告主曾以抽 廣告來回應新聞內容;36%表示廣告主曾成功影響內容;55.1%的受訪者曾受到 壓力去撰寫或修飾新聞內容,以取悅廣告主。. y. Nat. sit. 被撤廣告的恐懼,加上「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傳統思維,甚至會讓媒體. n. al. er. io. 及新聞工作者在廣告主未直接干預的情況下,就自我審查(張超亮,2011,頁 171;Harris, 1989) 。McChesney(2004/羅世宏等人譯,2005)對美國 300 位記 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承認有時會自覺地涉及自我審查,以服務雇主 或廣告主的商業利益。其中,不報導或淡化相關企業及產品的負面消息,幾乎已 成共識。Gans(1979, p. 255)指出,企業界已相當成功地防堵揭露企業劣跡的調 查報導,新聞工作者鮮少在新聞專業驅使下對私人企業展開「攻擊」,以免激怒 廣告主與企業界。與廣告主有關的負面消息如同老虎屁股, 「摸不得」 (陳景祥, 2003,頁 21) ,新聞工作者只要一碰到就為之膽怯,甚至乾脆放棄退縮,根本不 敢處理,若媒體組織的廣告主政策明確,他們更不會去挑戰組織禁忌,遂形成一 種「廣告主寒蟬」現象(詹慶齡,2010,頁 67) 。在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或外資. Ch. engchi. i n U. v. 企業如通訊、房產、汽車等多是報社的主要廣告主,一些都市報的業務部甚至直 接把廣告主名單發給編採部,以便編採部能自動進行自我審查(張志安,2013, 頁 33)。 然而,負面新聞的壓制或正面新聞的頌揚若過於明顯,會損及媒體的公信力 (McManus, 1994) 。對於某些不得不報導但又可能不符合廣告主利益的新聞,媒 9.

(19) 體及新聞工作者在產製過程中會極為謹慎,如確保有確實的證據支撐其新聞內 容,或做出特定的安排以減少可能的衝突(Gans, 1979, pp. 253-254)。譬如,若 有肺癌與抽煙相關新聞下版,編採部會請業務部把煙草公司的廣告延後刊登,如 果一定要當天刊登,則會把相關廣告與新聞隔得越遠越好。這也是自我審查的一 種表現,只是程度上也許有所差異。 廣告主對媒體的商業控制的力度及影響,與其資本實力有密切關係(張志 安,2013,頁 34-35)。廣告主的經濟資本越強,意味著能在該媒體投放的廣告 資源越多,媒體自我審查的程度可能越深。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進行經濟上的 「抵制」與「威嚇」 ,被觸怒的廣告主還可能對媒體採取「法律興訟」的手段(詹 慶齡,2010,頁 6),如此一來,其政治資本亦會在其中起著發酵作用。張志安 (2013,頁 35)指出,廣告主的「商業控制」往往會轉變成「商業—政治控制」 或「商業—法律控制」。以中國為例,國有企業具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大型民營 企業的運作往往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有關,其所繳稅收又是政府的主要收入, 企業家和基層官員的關係緊密,這些利益勾聯讓媒體對企業進行輿論監督時,極 易面對政府機構和官員的干預。再者,當企業針對報導對報社提出法律訴訟(往 往是天價索賠)時,地方法院多傾向支持企業的訴求,而無視媒體的處境與公共 利益的需要。「商業—政治控制」或「商業—法律控制」的強化會影響媒體自我.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審查的程度,政治資本越雄厚的企業廣告主無疑會更加強媒體的自我審查7。2006 年廣州華南新城業主李剛被暴毆事件8遭當地主流媒體噤聲,是「商業—政治控 制」影響報導的典型例子,因涉嫌教唆打人的房地產商不僅與當地政府機構有裙 帶關係,亦是廣州媒體的主要廣告主(Tong & Sparks, 2009, p. 342)。. er. io. sit. y. Nat. al. n. 至於媒體的規模或廣告來源的多寡會否影響其在廣告主因素的自我審查,目 前似無定論。不過,Soley 與 Craig(1992)發現,發行量小的報紙的確對廣告主 的干預較無抗拒能力;Gans(1979, p. 257)也指出,全國性報紙的廣告來源較多 元,故比地方報紙更能抗衡來自廣告主的壓力。從此二研究結果推論,媒體規模 與廣告來源的多寡也許會對此方面的自我審查有所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由上可看出,現今研究對媒體自我審查的壓力來源多歸咎於政治、所有權及 廣告因素,某程度上可說忽略了社會文化因素在當中所扮演的催化角色。尤其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馬來西亞華文報而言,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及歷史發展背景 所「造就」的特殊社會情境,極可能在自我審查的形塑上構成影響。 政治資本雄厚的企業,即使並非廣告主,也會讓媒體有所顧忌,原因也在於其「商業—政治控 制」及「商業—法律控制」方面的力量強大。 8 華南新城的業主們多次因公攤收費、保安打人、社區巴士等問題與開發商和社區物業公司發生 爭執,身為業主籌備委員會負責人之一的李剛多次與其溝通不果,2 月 15 日在家中被 7 人毒打 致脾臟破裂被摘除。據傳相關房地產商以廣告兌換的方式讓當地媒體消音,省委宣傳部亦下令「不 准報導」 ,惟此事經網絡傳播後引起廣泛關注(辛菲,2006 年 2 月 24 日) 。 10 7.

(20) (四)華社因素 自獨立後,馬來西亞政府推行的政策多以單一語言、單一文化為方向,如透 過各種手段希望將各族母語學校轉型為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華社普遍認為此 為蠶食鯨吞的「同化」陰謀(黃國富,2008a,頁 99)。華社的自我保護意識被 激發,不僅在經濟上自力更生,也竭盡所能動員族群內部維護華文教育系統的存 活(莊迪澎,2005 年 12 月)。此種對同化/單一化政策的反抗,可說促成該國 華社在國家體制外自成一個以華校、華團及華文報為支柱9的治理系統,三者之 間緊密鉤連,缺一不可——華教仰賴華文報和華團籌募辦學經費,華團仰賴華文 報為其宣傳訴求及動員活動,華文報則仰賴華教及華團提供讀者;沒有華團及華 文報籌款贊助,華教無以為繼,沒有華教或華團,華文報將失去讀者來源而無法 出版(黃招勤,2011 年 7 月,頁 9)。所以,華社固然因政經權利備受威脅、 發言權取得不易而須仰賴華文報為族群喉舌、凝聚共識、動員對抗國家機器,惟 華文報的基本市場在華社,在先天結構上即無法脫離華社獨自生存(鄭丁賢,引 自黃招勤,2004,頁 47),故亦須以盡責的喉舌角色獲得華人的支持及認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因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華文報與華社(華教、華團)一般上會互相扶持(南洋 商報前總編輯 A,2015 年 8 月 22 日電郵訪談)。. sit. y. Nat. 該國華人視華文報為華社資產,是具有「華人血統」、屬於華社「共有」的 報紙,總是期待其站在華社立場說話,不希望其在關鍵時刻背棄華社利益,且會 評估哪一份報紙「比較敢講話」、比較能傳達華人的心聲(黃招勤,2004,頁. n. al. er. io. 44-45、100;曾麗萍,2010,頁 106)。因此,華文報永續經營的關鍵是取得華 人的信任和認同,各報高層亦深知此點,在編務方針上不敢偏離。世華媒體集團 總編輯蕭依釗就曾說過,華文報想要屹立不倒,須紮根於深厚的土壤,「土壤命 脈即華人社會」(星洲日報,2008,頁 278),《星洲日報》副總編輯鄭丁賢直指 華文報「有責任去捍衛華人族群的權益」,這是「華文報業及媒體人該有的核心 價值」;南洋報業控股前董事經理黃超明亦言明,該報的目標是維護華人利益, 如此一來「華社會支持,我們就會有報份」(黃招勤,2004,頁 35、45)。華 文報與華社的共生關係讓其「只能」背負著維護族群權益不被侵犯的使命(曾麗 萍,2010,頁 2),此使命是其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故數十年來自許為華裔喉 舌,熱衷報導華團新聞,碰到華人議題就「站出來」(彭偉步,2005,頁 204、. Ch. engchi. i n U. v. 388)。 然而,問題在於,所謂「華族權益」並無明確定義。在此狀況下,華族權益. 除了華文報,華社擁有完整獨立自資的華文教育體制──從國家半津貼補助的小學、自辦自資 的中學到大專院校共約 1300 所,血緣性、地緣性及業緣性華團約 7000 個(黃招勤,2011 年 7 月,頁 9)。 11. 9.

(21) 會否被無限上綱,致使華文報對華社議題衍生出自我審查之心,則可能性似乎不 容低估。那麼,與華社做為生命共同體的宿命感,如何形塑華文報對華社議題自 我審查的面貌,也就相當值得探討了。 (五)與特定國家的特殊關係 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及宗教的背景,加上歷史糾葛,使之與特定國家的「關係」 非同一般。譬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僅相隔一條 1400 公尺的柔佛海峽,在地理、 歷史、血緣等方面都關系密切,經濟上又互惠互利,長期以來有眾多馬來西亞人 在新加坡討生活。其與馬來西亞曾結合為一個國家,1965 年馬來西亞執政黨以 新加坡政黨擾亂種族和諧為由,迫使其由馬來西亞獨立出去,此舉含有懲罰性 質,意在讓新加坡在無天然資源和水源的情況下自生自滅。豈料後來新加坡發展 蒸蒸日上,甚至成了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馬來西亞在經濟方面反而需依賴其支 持。因此,馬新之間的關係雖密切至可被形容為唇亡齒寒,但亦存有相當高的矛 盾性(宋鎮照、陳海金,2005 年 4 月) 。多年來,兩國政府因供水、建橋、填海、 火車站搬遷、馬來西亞人民在新加坡的公積金存款提取、新空軍飛機使用馬領空 等問題,口舌之爭不斷(孟青、馬坤,2002 年 10 月 14 日) 。在雙方角力的過程 中,媒體的報導某程度上會被認為隱含政府的立場及態度(因雙方政府都有干預 媒體的「習性」) ,對兩國外交關係及本國利益的爭取起著影響作用。既然事涉外 交關係與國家利益的維護,馬來西亞媒體對馬新議題或新加坡議題的報導是否隱 含自我審查傾向?該國華文報又是否全然服膺於此種報導傾向?其中,族群因素 會否另起影響作用?凡此種種皆值得仔細推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此外,中國對馬來西亞華文報而言,亦是個特殊的存在。由於華文報面向華 社,中國做為該國華人的祖籍國,基於讀者的需求與關心,中國議題自然備受重 視。然而,該國華社(尤其年長一輩)普遍心有「大中華情意結」,對六四事件、 臺灣問題、西藏問題等被認為一直存在親中言論(曾麗萍,2014 年 4 月 1 日)。 根據彭偉步(2005,頁 116、444-445)的觀察,華文報在兩岸新聞上亦有「反 獨促統」的傾向,且不報導中國社會問題。華文報對中國議題的自我審查心態, 似乎亦非空穴來風。.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是穆斯林世界的一份子,與中東國家的「回教兄 弟」包括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及北非的回教國如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摩洛 哥等,有著悠久的外交關係。近年來該國更利用此一優勢,積極發展回教金融, 搶攻中東龐大油元的財富管理商機(龔招健,2012 年 8 月) 。與中東回教國家之 間的親密關係,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的「天然屬性」(唐翀,2015 年 7 月 2 日), 當中的關鍵自然是回教的連結。雖然華文報的受眾市場並非直接面向回教徒,但 同樣面對回教至上的國情、該國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這會否導致其在報導中 12.

(22) 東回教國家議題時自我審查,或有所顧忌,似乎不無可能性。 簡言之,本研究認為,在政治控制、所有權及廣告商業控制之外,社會文化 因素如族群關係、與他國的歷史糾葛等,亦可能對媒體的自我審查帶來影響,不 可忽視。 二、自我審查的形成 自我審查的形成可以是組織性的,也可以是個人性質的(Lee, 1998, p. 59), 其主要是在機構層面出現,但壓力會從上而下延伸到新聞工作者的個人層面(蘇 鑰機,2007,頁 62) 。除了前文著重敘述的「對媒體組織直接或間接施加的外部 , 「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同化」亦是促成自我審查的 壓力」及「媒體組織內部壓力」 因素(香港記者協會,1997,頁 50-57)。. 政 治 大 媒體組織的「政策」或「內規」通常誨暗不清,鑑於新聞倫理的規範,新進 立 記者並不會自動發現及遵循這些政策。故媒體組織文化需對個別新聞工作者進行 ‧. ‧ 國. 學. 專業規範的「調整」 ,以確保高度的信念一致性及價值同質化(Lee, 1998, p. 59)。 通過 Breed(1955)所謂的「新聞室內的社會化」,這種工作上的信念控制得以 增強。從各種標誌及符號學習「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加上不斷實踐, 新聞工作者持續吸收、內化並加強組織文化。面對組織內部的「審查」制度,經 過社會化的新聞工作者往往在「報導不會被採用」的預設立場下,先行進行自我 審查(Cheung, 2001, p. 206)。雖然新聞工作者通常會遵循新聞室的政策,但有. sit. y. Nat. n. al. er. io. 時這些政策會招致不滿及抵抗,從而造成其與主管的衝突。這些不愉快的經驗可 能會讓新聞工作者在「避免經常與主管爭論」的心態下,對原會據理力爭的議題 自我審查(李立峯,2007,頁 39-40) 。而「沉默螺旋」效應也會導致自我審查, 當新聞工作者感覺到特定意見氣候瀰漫於新聞室,或其同事都在自我審查時,也 容易傾向保持沉默自我審查(Cheung , 2001, pp. 270-274; Lee, 1998, p. 57). Ch. engchi. i n U. v. 自我審查其實也是外部社會控制「內化」的結果,因社會控制得以實現的前 提之一,是新聞工作者的認同和參與(吳靖、雲國強,2005)。中國沒有明文的 新聞審查標準,政府對突發事件報導的政策只能是臨時和模糊的「口徑」。新聞 工作者如何理解甚至猜測高層的報導政策,並將此一政策轉化為具體的新聞稿 件,當中涉及一個提問序列:應如何看待上層政策?遵守政策有多重要,或違反 政策的後果有多嚴重?什麼政策值得重視,什麼是可以繞過的?在政策模糊的情 況下,應根據什麼來猜測政策制定者的實際意圖,並將其反映在報導中?自我審 查即運作在對此提問序列的答覆及新聞實踐中,且新聞工作者在此轉化過程會儘 量將個體信仰和專業意識融合進來。若某類新聞事件帶有過多的潛在意涵——政 治風險、文化敏感、經濟利益等,自我審查機制的啟動就會造成過度失語。 13.

(23) Gutiontov(2004;轉引自 Simons & Strovsky, 2006, p. 194)認為,被夾擊在外部 壓力下的新聞工作者會產生一種「內在奴性」心態(inner slave mentality) ,總是 不由自主地揣測權力機構希望他們報導什麼,來進行自我審查。 另一方面,原本自覺的自我審查行為,可能隨年月因「理解」而逐漸變成合 理化和自然的決定。以香港為例,回歸後香港新聞工作者與中國官員及其他消息 來源來往頻繁,變得更「理解」中國,導致他們較少質疑或更同情中國政府。一 位香港主流報紙的高級編輯就表示,香港媒體在報導中國事務時越來越小心下判 斷,但不認為這是在自我審查,因「小心判斷」本是應該的,這即是新聞工作者 對國家的認識增加了的結果。李立峯(2007,頁 40-42)將此視為「文化共向10」 (cultural co-orientation)的過程。文化共向對自我審查有著根本性影響,自我審 查指新聞工作者因政治或經濟壓力違反其獨立和專業判斷而行事,獨立判斷建基 於新聞工作者本身的專業理念、文化價值觀和常識,文化共向所改變的就是其文 化常識,如此一來獨立判斷也會隨之改變,而自我審查行為可能變成純粹自發的 行為。過去香港媒體把台獨問題納入「合法爭議」範圍,把訪問台灣領導人視為 客觀報導新聞,但 2000 年專訪台灣副總統呂秀蓮惹來中方猛烈抨擊後,香港媒 體不再給予台灣政治人物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此改變或許不僅是自我審查,亦 可能源於部份媒體工作者本身在文化共向下對台灣事務判斷的改變,即越來越支 持兩岸統一,或視台獨為洪水猛獸11。因文化共向而起的自我審查,也被視為內 化了的自我審查(Lee, 2007a, pp. 140-14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價值同化」可說是最強大的社會控制形式(Cheung, 2001, p. 216)。當個. n. al. er. io. 人的選擇與社會需求不謀而合,他就不會感覺有受到任何拘束,也不再意識到本 身的選擇是權力機構消除了其他選項的結果,甚至還會捍衛權力機構。也因為自 我審查的這種「結構性嵌入」(structurally embedded)性質,新聞工作者可能從 未察覺自己正進行自我審查,即自我審查已到了內化的地步——自我審查而不自 覺(Hong Kong Journalist Association, 1996, 2001) 。Gans(1979, p. 276)認為, 「不 自覺的自我審查」 (unconscious self-censorship)其實比「自覺的自我審查」 (conscious self-censorship)來得有效及普遍12。. Ch. engchi. i n U. v. 自我審查是個細微、具隱藏性且潛在的過程(Lee, 1998, p. 57) 。被認為「有 自我審查」 ,對媒體及新聞工作者而言是重大的污名(張超亮,2012,頁 2) 。顧 共向是指兩個人或團體透過互動得到對方更多資訊和達到更深的相互理解,因而同時對外界 事物的態度趨同。 11 民調顯示,反對台獨的香港民眾從 1993 年的 51%飆升至 2006 年的 81.3%,顯示香港社會的 氛圍傾向支持兩岸統一(Lee, 2007b, p. 454) ,香港新聞工作者的獨立判斷有此轉向亦不出奇。 12 張志安(2013,頁 42)發現,影響新聞工作者對自我審查感知的因素包括性別、性格、工作 時間長短、經驗豐富程度、工作實踐經歷(有否挨過打或吃過虧) ,以及與消息來源的關係(是 否認識、有否利益牽扯等)。一般而言,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比年輕新手更易感知自我審查的壓 力;基層記者比管理層容易感知自我審查的壓力;編輯對自我審查的感知強於記者。 14 10.

(24) 及形象及面子,自我審查者一般不會曝露出自己的這種不專業行為,甚至常抱持 否認態度(張志安,2013,頁 26;Lee, 1998, p. 57)。在大多新聞工作者的認知 中,自我審查是「別人做的事」,自己不過是在「進行明智的酌情處理」(Tim Hamlett,引自 Cheung, 2001, pp. 212, 218) 。譬如,自我審查可能在「保護第三方 的生命安全及利益」(記者要保護消息來源、編輯要保護記者)的「名義」下, 變成不是自我審查。再者,自我審查與所謂編輯判斷之間沒清楚界限,自我審查 的行為往往會被媒體辯稱為專業的編輯判斷,而外人很難斷定何者為真(如當一 篇報導有所偏頗或刪減時,到底是自我審查的結果還是合理的編輯取向?是公平 處理的嘗試還是因為惟恐觸及誹謗法而做出的反應?)。藉由對自我審查的否 認,新聞工作者得以維持仍享有自由、自主及自決權的「感覺」 (Cheung, 2001, p. 219; Gans, 1979, p. 277) 。此種否認態度13,導致自我審查行為及其背後的意圖皆 難以被證明(Lee, 2007a, p. 139)。. 政 治 大. 為了規避來自權力結構的懲罰,自我審查被記者、媒介組織甚至整個媒介行 業所運用(Lee, 1998, p. 57) 。然而,在「害怕被懲罰」的消極心態下,自我審查 對媒體而言,似乎又具有某種積極作用,常被視為一種爭取新聞曝光的策略。以 中國大陸來說,Tong(2009, p. 594)對《大河報》和《南方都市報》進行個案研. 立. ‧ 國. 學. ‧. 究後發現,自我審查能閃避政治雷區,有助於編輯部規避風險,並增加敏感議題 報導發表的可能性。在此意義下,她認為自我審查有可能變成擴大新聞自由,而 非威脅新聞自由的力量。另張志安(2013,頁 38)對「三鹿奶粉」事件報導進 行的個案研究亦表明,自我審查在中國轉型社會的語境中具有雙重內涵——一方 面致使關乎公共利益的真相被推遲、扭曲或以殘缺方式來傳播,影響媒體輿論監. sit. y. Nat. n. al. er. io. 督等功能的發揮;一方面此種「出於自我保護卻不失反省的無奈選擇」又能避免 媒體付出無謂代價,具有規避控制、突破邊界的積極作用。Cheung(2001, p. 5) 也點出,自我審查不是單純的壓迫與服從的展現,而是媒體爭取生存的攻防戰 術。惟若基於自我審查所具有的「積極作用」而合理化其存在,讓新聞自由停滯, 豈不也是另一種風險?. Ch. engchi. i n U. v. 不過,隨著新聞工作者職位或身份的轉變,此種態度可能有變。Fenby 擔任《南華早報》總編 輯時傾向捍衛該報的立場,惟當其不獲續聘後,則揭露自己因被施壓而進行自我審查(Cheung, 2001, pp. 209-210) 。 15. 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would like to characterize non-radiating volume and surface (faulting) sources for the elastic waves in anisotropic inhomogeneous media.. Each type of the source

Results for such increasing stability phenomena in the inverse source problems for the acoustic, electromagnetic, and elastic waves can be found in [ABF02, BLT10, BHKY18, BLZ20,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