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教育實踐之道:藝術專業大學的潛力與責任 / 7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藝術教育實踐之道:藝術專業大學的潛力與責任 / 75"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7)

,頁 75-78

血汗大學 自由評論 第 75 頁

藝術教育實踐之道:藝術專業大學的潛力與責任

劉婉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

一、緒論

柏拉圖在《共和國》中提及透過 美的閎治,可以培養個體知美、愛美 的能力,進而提升人類精神與理智澄 澈的境界(楊深坑,1988)。法國哲學家 Michel Foucault 說:「美學的生活,就 是把自己的身體、行為感覺和激情, 不折不扣將自己的存在都變成一件藝 術品」。民初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導 「美育代宗教」,主張從家庭、學校及 社會三方面同時進行(聞迪、水如編, 1998)。資深文化學者漢寶德先生提出 「藝術教育救國論」,主張美育提昇台 灣生活品質(漢寶德,2003)。藝術教育 之於個人、社會以及國家發展的重要 性屢被提醒,期望教育部設立專責藝 術教育單位的聲浪從未停止。然而, 理想的實踐之路卻是磨心鬥智的長期 抗戰。

二、本論

1997 年 3 月 12 日,中華民國《藝 術教育法》公布,藝術教育的正當性 與重要性為國家正式確認,包括學校 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以及社會藝 術教育三部分。2005 年 12 月 1 日,教 育 部 編 撰 公 布 「 藝 術 教 育 政 策 白 皮 書」,規劃 2006-2009 年國家藝術教育 發展藍圖,期望「培育開發文化創意 產業、具備美感競爭力的各類藝術專 業人才,同時,藉由一般藝術教育之 深化,涵養新一代國民的美感素養與 宏觀視野,促進在地與國際文化的交 流與融合,為全球化的發展謀求最大 的福祉」。千禧年第一個教改十年過去 了,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 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的口號不變,而藝 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依舊邊緣化, 藝文活動參與者仍是社會中的小眾。 藝術教育界的學者持續呼籲教育部成 立藝術教育司來重視藝術教育;2013 年 1 月 1 日,教育部成立了新單位「師 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卻是將藝術教 育與師資培育置於同一單位。 回顧過去、檢視現況,「 藝 術 教 育 」在「 台 灣 教 育 政 策 」的 地 位 不 彰,藝 術教育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仍 然 遙 遠。在 此 不 健 全 的 環 境 中,藝 術 教 育 第 一 線 工 作 者 面 臨 的 挑 戰 與 壓 力 分 別 來 自 政 府、民 間、學 校 以 及 家 庭;這 些 實務教育者的挑戰與 專業發展需求如何獲得回應與協助, 則 是 台 灣 未 來 實 踐 藝 術 教 育 理 想 的 關 鍵 。 藝術教育工作人員對藝術教 育 價 值 的 理 解 與 行 動 熱 忱 可 能 被 政 治 、 經 濟 等 非 教 育 力 量 與 壓 力 所 瓦 解,藝術教育價值的實踐也可能因組 織 結 構 或 某 種 意 識 型 態 所 阻 礙 。 因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7),頁 75-78

血汗大學 自由評論 第 76 頁 此,藝術教育工作人員思考使命任務 和規畫活動,發展認知與反思的清楚 意識,進而回應到實務行動上,此歷 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人是天生 的反思實踐者,清楚意識與反思實踐 是學習發展而來的,一切存乎於心。 批判教育學者弗雷勒 Paul Freire 指出 「意識化」(conscientization)係指「人 們做為知的主體,而非接收者,以達 到塑造其生活與轉換其實體能力的社 會文化現象的深層覺知過程」(Freire, 1972: 51),參與成人在意識化的過程 中,學習自己可以如何存在世界中, 而非僅是存活下來。他們覺知到自身 工作的價值,且這種方式可以轉換世 界(Freire, 1974)。身處政治權力的社會 關係中,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意識化過 程需要有持續批判對話思考的機會與 場域,才有可能發生觀點轉換。 藝術專業大學提供的教育環境不 同於設有藝術科系及藝術學院的一般 大學,藝術專業大學的理想性格與校 園文化,其所 具 備 的 硬 體 與 軟 體 條 件 有 助 現 有 體 制 中 的 藝 術 教 育 工 作 者 持 續 獲 得 滋 養 , 進 行 反 思 學 習。未 來台灣現有的國立臺南藝術 大 學、國立 台 北 藝 術 大 學 以 及 國 立 臺 灣 藝 術 大 學 三 所 藝 術 專 業 大 學 若 能 在 其 原 有 的 特 色 基 礎 上 發 展 設 立 「 藝 術 教 育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 將 直 接 有 助 專 業 藝 術 工 作 者 、 中小 學藝術教學者以及社會藝術教育工作 者的專業成長。藝術教育工作者在增 能賦權的意識化過程中的覺知,將成 為轉化世界的推進力。 台灣中小學教師原有專業成長的 輔導團機制與網絡,在 1998 年精省之 後終止。2000 年 8 月,國民中小學實 施九年一貫新課程。2002 年 8 月,「藝 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正式上路。國內 中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在面 對 課 程 重 大 轉 變 以 及 多 元 化 、 國 際 化、生活化與人性化等趨勢衝擊,迫 切 需 要 專 業 成 長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然 而,新課程施行的 10 年間,中小學「藝 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專業成長困境始 終沒有出口。藝術之於生命的重要性 不容忽視,藝術教育在 12 年國教中的 必要性刻不容緩,教育部若能透過策 略性的完整機制,鼓勵藝 術 專 業 大 學 投入,將直接有助中小學藝術及人文 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 藝術專業大學不僅可能成為中小 學藝術教學者的成長養分供給站,亦 可 成 為 社 會 藝 術 教 育 機 構 與 中 小 學 的 「 紅 娘 」, 促 進 更 多 跨 領 域 及 跨機構的合作互動。例如多年前美 國 北德州大學為促進當地的美術館與 中小學合作關係而成立的「美術館/學 校 合 作 中 心 (National Center for Art

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積極

就美術館與學校課題進行相關研究與 方案,甚至成立全國的美術館與學校 合作方案資料庫,提供全美美術館與 學校參考 (Berry, 1998)。同理,台灣的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7),頁 75-78

血汗大學 自由評論 第 77 頁 藝術專業大學若能成立「 藝 術 教 育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 專 責 單 位 , 透 過 組織 結盟,分別在各地有計劃連結家長、 社區、藝術機構、學校改革網絡與資 源、贊助者、大眾與教育專家,發揮 「1 加 1 大於 2」的能量,與合作夥伴 更有效能的推動藝術教育改革。 圖 1. 藝術專業大學附設藝術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如圖 1 所示,藝術專業大學的「藝 術 教 育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 可定期分別 為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學者以及社會藝 術 教 育 工 作 者 舉 辦 專 業 研 習 培 訓 活 動,協助與國際相關機構及人員進行 交流,並提供專業諮詢服務。藝術專 業大學本身在其研究發展的基礎上持 續 進 行 基 礎 的 和 應 用 的 專 業 教 學 研 究,其研究所得直接支持中心的專業 諮詢服務、研習培訓活動以及國際交 流的進行;藝術教育研究發展的內容 不限於視覺藝術、音樂、影像及表演 藝術等學門專業,更關注審美認知、 美學、多元文化以、生命教育、社區 發展以、生活藝術以及公民社會等議 題。如此持續運轉,藝術專業大學的 「 藝 術 教 育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不 啻 是 教 育 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的 研發動能。

三、小結

工 商 業 快 速 發 展 、 科 技 突 飛 猛 進,藝術為人類身心靈平衡發展不可 或缺的內涵,藝術教育於現今社會的 重 要 性 、 必 要 性 及 迫 切 性 更 甚 於 往 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於 2011 年大 會中宣布 2012 年開始每年 5 月的第 4 週為「國際藝術教育週」(International Arts Education Week),期許全球各地正 視藝術教育的角色與價值。藝術專業 大學身為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是培育 專業藝術人才的搖籃,更可以成為中 小學藝術教育教學者和社會藝術教育 工作者的專業成長資源。 教育部既已將藝術教育與師資培 育置於同一單位,「師資培育及藝術教 育司」透過有力政策及充足經費預算 編列,以類似卓越計畫提案方式,鼓 勵藝術專業大學設立「 藝 術 教 育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 延攬專業人力負責藝術 教育專業發展的諮詢服務、專業成長 培訓以及國際交流等工作,協助臺灣 北中南東部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以及 社會藝術教育工作者成長,成為各教 應用研究 藝術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專業教學 研究 專業諮詢 服務 專業培訓 研習 活動 國際交流 活動 基礎研究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7),頁 75-78

血汗大學 自由評論 第 78 頁 育單位橫向連結互動的橋樑以及資源 庫,有計畫持續進行藝術教育落實於 學校及生活的使命。如此一來,魚水 共存,相得益彰,持續進行,臺灣藝 術教育發展與落實自然能夠如王守仁 〈山中示諸生〉描寫的「桃源在何處, 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 去。」的水到渠成。 教育部成立新單位「師資培育及 藝術教育司」至今半年,藝術教育理 想的實踐之路未見順遂。藝術專業大 學 在 培 育 文 化 公 民 理 想 的 努 力 道 路 上,必定不能缺席。藝術專業大學教 職員可以以其特有的基礎參與社會發 展,使人人具備領受藝術的能力和機 會。有如桃花源的彌足珍貴,藝術專 業大學在現今社會中有其獨立存在的 必要性,藝術專業大學對於台灣藝術 教育理想的實踐與發展責無旁怠。 參考文獻  楊深坑(1988)。柏拉圖美育思想研 究。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 聞迪、水如編(1998) 。蔡元培美 學文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 漢 寶 德 (2003) 。 藝 術 教 育 救 國 論。國家政策論壇冬季號,2003 年 10 月,202-206。

 Berry, N. (1998). A focus on art 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 Art Edu-

cation, 51(2), 8-14.

 Freire, P. (1972). Th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armondsworth, Eng-

land: Penguin Books.

 Freire, P. (1974).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London: Shee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