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00 學年度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張雙英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 (1990-2010).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曾秀萍 2012 年 1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本論文承蒙. 2009 年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 2009 年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公益信託獎學金 2011 年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台灣文史研究獎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特此申謝.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致謝辭 這本論文得以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首先是指導教授張雙英老師,從大學 到博士,十幾年來對我的栽培與愛護,尤其在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給予我最寶 貴的知識、學術與經驗傳承。老師謙沖自牧的風範、虛懷若谷的胸襟,更是我學 習、仰望的典範。而我得以深入台灣文學研究的堂奧,尤其要感謝陳芳明老師自 大學以來在台灣文史領域的啟蒙與提攜,我永遠難忘當年聆聽老師授課時的震撼 與感動,更敬佩老師數十年來始終堅持的淑世理想。  感謝口試委員李瑞騰老師、林芳玫老師、李奭學老師、郝譽翔老師,惠賜諸. 政 治 大. 多寶貴意見,讓這本論文得以少一分疏失,多一分厚度。師長們的洞見觀瞻,讓. 立. 我習得更寬廣的視野從事今後的研究,期許未來有更完美的實踐。范銘如老師、. ‧ 國. 學. 張小虹老師、趙彥寧老師、朱偉誠老師、劉人鵬老師、紀大偉老師、李福鐘老師 在論文發想與寫作過程中,給予諸多建議與鼓勵,我由衷感激。而鄭文惠老師、. ‧. 林隆達老師、唐翼明老師、林麗娥老師不僅在學術上對我多所啟迪,也長年支持. Nat. io. sit. y. 我對書法的興趣,但願文學與書法就如鳥的雙翼,讓我遨遊研究與藝術的天際。 . n. al. er. 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研究獎助、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台灣文史研究獎. i n U. v. 助,雷震公益信託基金會人權研究論文獎助、教育部張清源先生獎學金,以及提. Ch. engchi. 供我最多資源、獎勵的政大中文系,讓我得以安然度過經濟尚不穩定的寫作年 代。感謝台北市文山社大所給予的教學資源與自由環境,讓我得以將學術研究與 在地實踐相結合,展開公民運動的第一步。  在即將完成學位的這一刻,我要特別感謝在窮苦年代中連讀小學都是奢求的 父母,如果沒有身為勞工的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打拼,堅持讓我擁有最好的學 習環境,我絕對無法專心求學。雖然識字能力並不好的他們,從不明白動輒數萬 字的論文生產是什麼,但沒有他們的血汗勞動,就沒有我筆下的字字句句。也謝 謝弟、妹對家庭的付出與承擔,並祝福剛加入這個家庭的小熊平安成長。  而眾多好友的深情支持,是我自年少以來最珍貴的資產,偉盟的阿季、汪仔、.

(5) 曉眉、玫妏、小黑、小手、陳董、佳盈,摯友嘉純、心怡、小蛇、真真、怡瑄, 還有在論文最後階段相互打氣、現已遠赴異國求學的小鬼,以及慷慨分享資料的 橘子。許許多多在這一路上相互鼓勵扶持的朋友,感謝有你們作為我堅實的後 盾,生活與學術才得以達到美好的平衡。  期許自己帶著師長、親友的情意,更穩健踏實地迎向新的一年與人生的另一 個階段。    於龍年除夕,圍爐之際 2011.1.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摘. 要. 本文以批判性觀點分析 1990-2010 年間,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性別、 家庭、國族、地域、階級與敘事策略的發展和變化。從台灣底層性別弱勢的角度 出發,批判全球化與文化帝國霸權所主導的現代性論述,搓破其光明的假象,並 以中南部/鄉土/底層等多重弱勢的邊緣觀點出發,結合古典男色/跨性別傳統的美學 再造,反省現階段同志/跨性別研究以西方基進論述和台北/都會/中產階級為中心的 研究傾向。更進一步從同志/跨性別的家國想像中,翻轉台灣當前由上而下,由異 性戀家國意識形態和「四大族群」論述所主導的台灣國族想像框架,企圖建構一. 政 治 大 灣歷史脈絡、文化特性與底層觀點的「第三-現代-性」理論基礎。 立. 套由下而上、由個體性別情感的角度出發所重構的國族想像藍圖,並發展兼具台. ‧ 國. 學. 我認為作為一個研究者不僅要如史碧娃克(Spivak)一樣扣問「從屬階級能發 聲嗎?」讓被歷史大敘述所淹沒的底層階級能夠出現,更要反省種種再現與代言. ‧. 的倫理課題。本文認為從 1990 年中期開始,由學院菁英、運動論述所主導的台灣. y. Nat. sit. 同志/跨性別論述,隱藏了以西方為尚的「進步」史觀迷思,忽略台灣在地的文化. n. al. er. io. 脈絡與性別觀點,導致底層本土的同志/跨性別主體有被隱沒的傾向。因此,本論. i n U. v. 文重新挖掘在小說中被長期忽略的底層同志/跨性別人物,不僅檢視其在性別/階級. Ch. engchi. /地域/家國結構下的困境,更關注其因內部歧視而被多重邊緣化的處境和現象。 本文並主張同志/跨性別論述應改變過去對於家國體制疏離的態度,以更積極 的方式介入家國論述,一方面可以藉由同志/跨性別的多元觀點對家國論述與體制 進行改造,另一方面更須突破同志/跨性別族群與家國體制之間,長期切割或二元 對立的關係與迷思,正視許多底層同志/跨性別也渴望有「家」有「國」的心理需 求與現實需要,重新思索性別弱勢族群與現代性家國體制交鋒或接軌的種種可 能。同志/跨性別等「第三性」族群與台灣「現代性家國體制」交錯的發展狀態, 本文稱為「第三-現代-性」。 在兩者的交錯之中,我認為尤其需要注意小說敘事策略與形式的轉變,因為.

(7) 小說的政治性與敘事形態無法切割。本論文將透過不同階段同志/跨性別書寫對於 家國想像與敘事的轉變,論證小說人物的性別、情慾等身分差異乃是其國族認同 形塑的重要部分。我認為 1990 年代初期《失聲畫眉》這本鄉土小說中的女同志書 寫及其所引發的論爭,乃是同志/跨性別主體和台灣國族論述在公領域正面交鋒之 始,反映出當年台灣的鄉土、國族論述在「逝去的鄉土」與「消失的國家」中所 存在的雙重焦慮。此階段同志/跨性別的底層飄浪狀態,讓 1990 年代中晚期崛起的 新世代作家對台灣社會充滿「遲到的酷兒現代性」焦慮與疑慮,因而掀起一波創 作潮與出走潮,尤以歐美為中心構築「異國烏托邦」 。這些小說將西方論述與家國. 政 治 大 於此同時,我認為還有一股「轉向東方」的同志/跨性別書寫潮流也悄悄興起, 立. 認同相互結合、發展,並達到高峰,卻也埋下了種種異國大夢操演的破綻。. ‧ 國. 學. 開啟另類的亞洲視野、海洋思考與東方時間觀,並重拾中國傳統戲曲與古典小說 的資源,以男色傳統和「擬說書體」重構跨性別與台灣國族寓言的多重關係。在. ‧. 本世紀新的十年中,同志/跨性別書寫不僅有回歸鄉土的趨勢,更對於在全球化時. sit. y. Nat. 代中,快速變遷的人我界線、情慾關係提出反思,以本土的底層觀點修正了西方. io. er. 解放論述的不足,建立新的倫理景觀。本研究透過橫跨二十年的小說,分析同志/ 跨性別書寫在家國想像中的轉變與突破,在放眼跨國移動與全球化現象的同時,. al. n. v i n Ch 也結合底層弱勢與南部觀點,打開同志/跨性別本土論述的空間,連結台灣鄉土、 engchi U 國族想像與同志/跨性別研究的版圖。. 關鍵字:家園、鄉土、國族論述、南部觀點、底層階級、家國想像、同志、跨性 別、酷兒、離散、飄浪、認同、負面情感、倫理反思、全球化.

(8) ...................................................................................... 1 .................................................................................... 19. 政 治 大. .................................................................................... 31. 立 .................................................................................... 40. ‧ 國. 學 ‧. ................................................ 50 ............................................................... 60. n. al. ............ 76. er. io. sit. y. Nat. /. Ch. engchi. i n U. v. ................................................................................ 95 ...................................................................... 105 .......................................................................... 111 .......................... 128. ...................................................................... 139 .............................................................. 147 ...................................................... 158.

(9) /. ..................................... 178. /. ................................................. 184. /. ................................. 195. /. ..................................... 207 .................................................. 231. 立. 政 治 大. .............................. 243 ...................... 256.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灣文學長期以來是弱勢發聲的重要場域,而同志文學更被視為是台灣同志 論述/運動中首要的言說戰場,開社會風氣之先。1 不論是白先勇六、七0年代便陸 續發表的短篇同志小說,乃至其八0年代集大成的長篇作品《孽子》 ,或是郭良蕙 的女同志長篇小說《第三性》等作品, 2 都為同志族群的現身與發聲開啟一扇窗。 到了九0年代,由於諸多政經、社會條件匯聚,更多作家投入同志/跨性別題材的. 政 治 大. 創作並屢獲大獎,3 形成同志/跨性別小說發展的一波高峰,劉亮雅研究和陳芳明《台. 立. 灣新文學史》均指出同志文學是邊緣發聲的重要現象。 4. ‧ 國. 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學界幾乎均以解嚴後政治社會的開放作為同志書寫興起. ‧. 的關鍵, 5 此說固有其理,但同志書寫的蓬勃是否能全然歸功於解嚴的成果?政治. sit. y. Nat. 解嚴與情慾解嚴可以劃上等號嗎?如果可以,那麼又該如何解釋凌煙所創作的《失. n. al. er. io. 聲畫眉》──這部在 1990 年獲得台灣第一個百萬小說獎的作品──為何會因內容 1. Ch. i n U. v. 參見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 148 期. engchi. (1997.2),頁 66-74、鄭美里、魚玄阿璣〈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 《聯合文學》第 148 期(1997.2)、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台北:心靈工坊,初版,2002)。 2. 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同志小說收於《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和《台北人》(台北:爾雅,. 1997) ,如〈月夢〉 、 〈青春〉 、 〈寂寞的十七歲〉 ,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 、 〈孤戀花〉等。 《孽子》 (台 北:遠流,1983) ,郭良蕙《第三性》 (台北:時報,1987)原名《兩種以外的》 (高雄:漢麟,1978)。 3. 台灣頭三個百萬文學獎均觸及了同志題材,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0)、朱天. 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文化,1995),其盛況可見 一斑。此期(得獎)作品繁多,相關作品與討論參見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 論〉,朱偉誠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2005,頁 9-35、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 的台灣同志小說〉,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79-112。 4. 劉亮雅一文,同上註,陳芳明〈台灣同志文學版圖的擴張〉,見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 聯經,2011) ,頁 615-621。 5. 如上述多位學者的看法,大多延續此論述觀點,劉亮雅、朱偉誠、陳芳明等文,同前註。 1.

(11) 觸及歌仔戲班裡的女同志情慾而引發軒然大波,相關批評、抗議聲浪甚至曾延燒 一、兩年? 6 這當中是否還有其他的矛盾、因素值得進一步剖析、探究?. 在重新回顧台灣同志/跨性別書寫之時,這段被忽略的歷史引起我的注意。我 認為《失聲畫眉》相關事件不僅凸顯了情慾和政治的交鋒,隱藏在衝突背後更為 難解的課題毋寧是關於「台灣」這個符碼從鄉土到國族的想像。邱貴芬曾指出, 土地在國家敘述和身分認同建構過程中,扮演吃重的角色,文學創作中也常以土 地作為召喚國家想像的重要象徵,鄉土文學則是「台灣」得以從戒嚴時期禁忌的 符號轉變為解嚴後認同對象的關鍵。 7 陳惠齡曾仔細區辨「鄉土文學」如何在不同. 政 治 大. 歷史脈絡中與「國族想像」的糾結,認為「鄉土」乃從日據時期作為抵殖民的象. 立. 徵,轉變為戰後批判中國、美帝對台灣進行政治威脅、文化入侵與經濟剝削的根. ‧ 國. 學. 據,並進一步在八○年代和解嚴後發展為本土論述與台灣國族主義的基礎。 8. ‧. 但即便「台灣」已成為解嚴後國族想像的重要符碼,台灣文學也成為形塑國. sit. y. Nat. 族認同的重要場域,可是長期以來台灣內部的國族論述乃是以「四大族群」──. io. er. 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族群──作為主要訴求的對象,並藉此形塑國族想像. al. v i n Ch 省籍(本省/外省)、種族(原/漢)、族裔(福佬/客家)為主導的共同體論述是否 engchi U n. 的邊界,以各種族群需求與邊界的延伸來想像「台灣的共同體」。然而,這類以. 依然排除了許多「不同體」?在看似分享著台灣集體記憶的想像共同體中,是否 有更多「不同體」存在? 9 他們的國族想像會如出一轍嗎?在不同的文學書寫中如 6. 從 1990 年底《失聲畫眉》獲得自立晚報百萬小說獎後,到 1992 年改編電影開拍、上映,相關爭. 議延燒多時,關於此問題與現象的深入分析,請見本研究第二章。 7. 參見邱貴芬的兩篇論文,〈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收於邱貴芬《仲. 介台灣‧女人》(台北:遠流,1997),頁 74-103,〈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 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收於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 (台北:麥田,2007),頁 258。 8. 參見陳惠齡《鄉土化本土性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 (台北:萬卷樓,2010) ,第一、. 二章的論述,尤其是 6、21、34-36。 9. 「不同體」一詞乃受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 2.

(12) 何被再現,又有何異同呢?. 李廣均便極為精闢地指出,四大族群分類的限制與盲點,隱含了本質化的傾 向,既不能掌握族群的動帶變遷與歷史情境,也無法處理新一代的族群認同課題。 而且「四大族群」其實乃混合了三種不同層次的族群分類:一、原住民/漢人,二、 本省人/外省人,三、客家人/閩南人,這些出發點各不相同的族群建構有其不同時 代發展的歷史脈絡,也隱含了某種族群區分、對抗的目的,因而這樣的分類有其 當代的侷限性與狹隘性,同時也忽略了身分認同的多重性和社會正義訴求的不同 面向。 10. 政 治 大 我認為這套由上而下、由族群到國族的想像性論述必須被重新檢視,因為不 立. ‧ 國. 學. 論是從國家機器、官方體制所主導的民族主義,或是從四大族群以種族為出發點 的論述,就算其族群分類方式再細密都還是難以避免種族中心主義與本質化的危. ‧. 險。因而在解嚴後,雖可看到諸多文學作品、批評與文學史論述均積極介入台灣. sit. y. Nat. 國族想像的建構,但諸多討論仍以作家或小說人物的省籍、種族、族裔做為主要. io. er. 觀察視角,以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眷村)族群作為「多元」的訴求。如. al. v i n Ch 複了民族、種族主義的「大敘事」,而過度輕忽了個人和國族論述間的其他面向, engchi U n. 同上文所論,以四大族群為想像基礎的「多元性」依舊排擠了其他的可能性,重. 與族群身分中的自我歸屬。. 因此我們必須追問,到底文學與論述中是再現了「誰」的鄉土,「誰」的國 族?國族想像難道只和主體的種族血脈相關,而與其他身分認同──如性別、愛 欲──無關嗎?被國族大敘述下所貶抑的性別、情欲難道真只是枝微末節?會不. 判話語〉題目的啟發,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 學報 第三期,台灣號》台北:文建會,2007,頁 345-363。 10. 關於四大族群分類的批判,參見李廣均〈世代差異與族群變遷──兼論「四大族群」的過去與現. 在〉,《當代》第 229 期(2006.6),頁 20-31。 3.

(13) 會在某些歷史階段和個體選擇中,性別與情欲身分反而比種族、族群具有更關鍵 性的影響呢?這些在主流國族想像與論述中看似不起眼的「小情小愛」,是否可 能另闢蹊徑、成就翻轉的力道,以種種不同的路徑,質疑主流國族論述的框架、 形塑更多元的家國的想像?. 過去,性別和愛欲傾向往往被視為「只是」個體差異而無關國族大業宏旨, 因此國族大論述僅重視種族、族裔等課題,而對於忽視性別、性傾向等「細節」 顯得相當心安理得。但我認為從《失聲畫眉》事件中可以發現,性別、性傾向與 族群、鄉土、國族論題之間其實有多重複雜的關係存在,否則又怎會有矛盾、衝. 政 治 大. 突?甚至在相關討論中,性別與性傾向的重要性遠高於由族群與國族的認同。《失. 立. 聲畫眉》一度因其女同志書寫的標籤,而被台灣鄉土論者摒除在外,更遑論進入. ‧ 國. 學. 國族想像的論述與視野之中(詳見第二章)。因而我們必須反省,討論台灣國族 想像的建構之時,還能繼續忽略這些小情小愛小細節嗎?. ‧ sit. y. Nat. 我認為此一事件將同志/跨性別的議題由個體層次上升到鄉土、國族想像層. io. er. 面,將雙方的矛盾衝突推上抬面,兩者在公領域中正面激烈交鋒已有別於之前的. al. v i n Ch 本研究以《失聲畫眉》及相關事件作為觀察的起點,探討台灣小說中的同志/跨性 engchi U n. 「暗櫃狀態」,足以作為討論同志/跨性別與台灣國族想像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故. 別書寫與家國想像間的關係,並由此事件所勾勒出的底層、鄉土、美學等問題, 以及討論此類問題所產生的迷思與反思作為本研究檢視往後同志/跨性別書寫發展 的基礎,因而本研究的文本選擇將特別注意其階級、地域與文化意識形態等差異, 盡量顧及一些在國族想像與同志/跨性別論述中被雙重邊緣化的作品,尤其對於國 族想像被族群化,而同志/跨性別論述趨於菁英化、都會化進行反思,進而開拓論 述空間拓展國族想像與同志/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 而論述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國族想像,仍脫離不了其與家庭、地方的關係,因 而本文以「家國想像」為題。關於涉及家國想像的同志/跨性別書寫和討論不少, 4.

(14) 尤其是關於同志/跨性別人物和(原生)家庭的論述已累積一定的成果,不過其和 鄉土/地方、國族想像間的連結和研究則相對薄弱,因此本文特別著重於由「個體 之家」如何到「社群之家」,又如何關係到地方認同與國族想像的形塑?其中牽 涉哪些由家園想像到國族想像的轉變?和台灣國族想像密切相關的鄉土論述之間 有何關係?台灣又是否能成為同志/跨性別族群安身立命的家園與國度?其結果又 如何影響同志/跨性別族群在全球化時代裡的(跨國)遷徙與異國想像?. 本研究將透過不同階段的同志/跨性別書寫,論述情慾、性別身分和家園與國 族想像間的交鋒,論證所謂「小情小愛」與性別身分的差異,如何對國族想像產. 政 治 大. 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並進一步質疑,「族群」難道就是「天生、自然」的一種分. 立. 類與存在嗎?我認為台灣這套以族群身分出發,並由國家機器主導的國族想像和. ‧ 國. 學. 意識形態,不僅是一種由上到下的建構,而且存在著嚴重的迷思,以下將從台灣 族群和國族關係,以及性別和性傾向兩大方面進行檢討。. ‧ sit. y. Nat. 第一,四大族群其實是基於反對論述而產生的「創造與發明」,並非傳統的. io. er. 恢復。根據張茂桂與李廣均的研究,「四大族群」論述發展的重要脈絡是 1980 年. al. v i n Ch 問題浮上檯面。在此情況下,以「四大族群」作為反對論述,主要是為了對抗「我 engchi U n. 代末期開始的國家認同之爭。隨著解嚴、民進黨成立、台獨黨綱通過,國家認同. 們都是炎黃子孫」的中華民族國族論述。相較於「中國人」的「同文同種」論述, 「四大族群」則是想凸顯台灣社會在文化與歷史經驗的歧異性,並將這些差異重 新整合到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之中。 11 諸多的歷史研究也證實國族是國家機器的建 構,國家機器經由挪用、轉化國族主義的論述及情緒創造了國族。在歷史實踐上, 國族與國家機器密不可分,新的國族打造基本上是現代化意識型態下的產物。 12. 11. 張茂桂〈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 ,施正鋒編, 《族群政治與政策》 (台北:前衛,. 1997),頁 37-71;李廣均文,同前註。 12. 參見陳光興的研究,他認為「國族-國家」(nation-state)在台灣的主流論述中,或許是繼承了孫中. 山「中華民族主義」的傳統而被譯為「民族國家」。而從歷史的轉折來看,它的意涵是「國族-國 5.

(15) 第二,這類以族群為出發點的國族想像乃結合了父權與異性戀思維的意識形 態及其運作邏輯。著名的性別理論家安竺‧瑞琪(Adrienne Rich)在其 1980 年的經 典著作〈強迫異性戀與女同志存在〉("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中便指出,「強迫異性戀」為一種政治機制,乃指主流性別文化的意 識形態與政治機制運用各種有形、無形的方法,強迫每個人都成為異性戀,如貞 操帶、理想化異性戀羅曼史與婚姻、封殺或貶抑同志的文學、藝術、電影等再現, 13 從生理到意識箝制人們的思想作為。 而維蒂格(Monique Wittig)於同年發表的〈異. 性戀思維(法統)〉("The Straight Mind")則認為沒有任何先於社會存在的生. 治 政 大 而是社會分類與政治範疇。因此,她認為是壓迫機制創造了生理性別,而非生理 立. 理,一切性別皆為社會建構的結果,包括「男」「女」的區分都不是自然的產物,. 性別創造了壓迫機制,主流社會所建構的「性別差異」其實是異性戀意識形態下. ‧. ‧ 國. 學. 的產物。 14. 15 印證到台灣國族想像和政治社會長期「恐同」 的歷史,以異性戀思維為導向. sit. y. Nat. ──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7),頁 40-41。. al. n. 13. Ch. er. io. 家機器」。參見陳光興〈第一章 帝國之眼:南進論述的次帝國文化想像〉,收於陳光興《去帝國. i n U. v. 瑞琪並認為打破異性戀霸權的首要任務,不僅在於女人必須反抗男性的宰制,更在於女人彼此之. engchi. 間相互看見情感連結與慾望流動的可能,她稱之為「女同志連續體」。參見安竺‧瑞琪(Adrienne Rich) ,鄭美里譯〈強制的異性戀與女同志的存在〉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18 世紀歐 洲啟蒙,20 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1999),頁 299-305,張小虹〈女同志理論〉, 《慾望新地 圖:性/別與性慾取向》(台北:聯合文學,1996),頁 135-157。 14. 從維蒂格的角度看來,她認為性別概念的生產,就如同在沒有蓄黑奴的社會經濟現實之前,是沒. 有種族的概念一般,是當代的社會體制「創造」了「同性戀」 ,所以「同性戀」的概念也是「後天」 的,是由社會、心理、文化及體制層面所建構,她認為:異性戀思維關乎「女人」 、 「男人」 、 「性」、 「差異」以及帶有這些戳印的一系列概含,包括「文化」、「歷史」及「真實」 。即使大家都已知所 謂「生然本性」這檔子事並不存在,任何事都是後天「文化」制約而成的,在那樣的「文化」中, 卻仍然存在一個「自然」的核心,他拒絕接受檢視,是一種可以完全不被分析的社會關係,一種在 自然,以及文化中天經地義的關係,那就是異性戀關係……異性戀思維把天經地義當做知識,當做 不辯自明的原則,當作先於科學的認定。然後發展出一套可同時解拆歷史、社會真相、文化、語言 及各類主體經驗的論述。 (51)參見莫尼克‧維蒂格著、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 , 《島嶼邊 緣》第 9 期(1993.10),頁 48-54。 15. 「恐同」意指主流異性戀體制、思維對其他非典型異性戀、同志等性別少數的恐懼與歧視現象、 6.

(16) 的歧視性法律、政策可說是不勝枚舉,不僅可以看出國家機器以異性戀思維法統 運作的基礎,更可看出一整套「家國連續體」由家庭、社會文化到國家體制、律 法層面的共生結構。 16 同志/跨性別族群往往在異性戀主導的思維下被摒除於國家 政策與國族想像之外,無法享有和一般人同等的公民權益與合法地位。17 同志/跨性 別族群不僅在律法、人權層面受壓迫,即使在教育權上也無法取得平等的位階。 原本應於 2011 年 9 月開始施行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性別平等教育」,因兩 大黨立委和宗教保守勢力對同志/跨性別的汙名化,而導致多元性別教育全面停 擺。18 這類「家─校─國」三位一體的運作機制,再次讓人見識到異性戀霸權所滲. 治 政 大 排擠)。讓 2000 年因性別特質被霸凌至死的國中生葉永鋕,和 2011 年 11 月因性 立. 透的力量之大,及其玩弄弱勢偽善的兩面手法(表面上說尊重、實際上卻打壓、. 別氣質被歧視而跳樓身亡的楊姓國一學生,以及許許多多同志/跨性別的(青春). ‧ 國. 學. 生命成了異性戀家國體制下的祭品。19 凡此種種,我們還能說同志/跨性別等情慾與. ‧ y. 「家國連續體」一詞參考自張志維〈海洋/湖泊/異質空間/另類家國:吳繼文的《天河撩亂》 〉,中. sit. 16. Nat. 作為或思維。. er. io. 山大學人文中心編《海洋與文化》(高雄:中山大學,2011),頁 83-106。落實到現實層面,2003 年立委侯水盛的「同志亡國論」,堪稱是異性戀生殖主義下所產生的歧視性言論代表。而這套思維. al. n. v i n Ch 夫妻、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戶為對象,相關政策完全以一夫一妻制的異性戀婚姻體制為考量,全然 engchi U 漠視同志/跨性別等性別少數「成家」的需求。參見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所編. 則會具體落實在國家政策上,近期如內政部從 2009 年開始推動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 ,只以新婚. 《我的違章家庭:28 個多元成家故事》(台北:女書,2011) 。甚至在國家領導者的眼中,同志並 非國家法律、人權所需照顧的對象,如 2008 年國、民兩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謝長廷在電視辯論 的公民團體提問中,均極力迴避同志平權課題。而在 2011-2012 年總統大選期間,蔡英文更曾因「疑 似同志」而被高度質疑。社會學者范雲指出,不論參選人的性身分為何,這類的歧視性言論就是一 種性別霸凌,均導致女性與性別弱勢在參政權上的不平等。相關討論范雲〈拒絕傳播對任何人的性 拷問〉 , 《蘋果日報》 (2011.4.16) ,〈同志社群對馬謝回應同志人權提問的聯合聲明:馬謝都不及格〉,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2008.3.3,《2005 認識同志手冊》「同志大事記」(台北:台北市政府); 梁玉芳〈是誰在亡國?〉,《聯合報》(2003.12.22)、〈人權立國?歧視亡國! 同志、愛滋、人 權團體聯合抗議民進黨立委侯水盛行動〉、中國時報〈「天譴論」與「亡國說」背後值得思索的課 題〉,《中國時報․中時社論》(2003.12.22)等。 17. 如婚姻權、賦稅減免、遺產繼承與分配、醫療保險、人工生殖等權利。. 18. 孫窮理〈性平教育手冊被誤讀 性別團體告真愛聯盟〉, 《苦勞網報導》(2011.5.12)。. 19. 2000 年屏東高樹國中男學生的葉永鋕,因陰柔特質長期遭性別霸凌,最後被發現陳屍於學校的 7.

(17) 族群和國族想像與建構無關嗎?. 弔詭的是,這個在國內被國家機器以無「社會共識」為藉口而擱置,「無法」 保障的多元性別教育與人權,在全球化時代與人權時代來臨之際,卻又變成台灣、 台北在國際舞台上炫耀、自豪的成績。台灣多年來均自詡為亞洲對同志最友善的 「國家」,台北則是最友善的城市。而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如何在國際上展 演「台灣」,無疑牽涉到自我觀看與再現的問題。同志/跨性別人權已然成為一股 世界趨勢,「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 2011 年 6 月通過歷史性的決議案,保障所有 性傾向的個人享有相同權利,包括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人──並以各國. 政 治 大. 對於性別少數的保障作為評估該國人權的指標。. 立. 20. ‧ 國. 學. 反觀台灣,雖然解嚴以來的政治鬆綁有助於同志論述的興起,但實際的法律 與人權保障嚴重不足,頻頻發生侵犯同志/跨性別人權的事件。因此我認為九○年. ‧. 代同志文學興起更深層因素,有一部分毋寧是來自於作家的「相對挫敗感」 。因為. sit. y. Nat. 政治上的解嚴,並未對同志/跨性別族群帶來同等的民主、自由效益和人權保障,. io. er. 由異性戀思維所主導的家國體制,依然壓迫性別少數,奪走同志/跨性別族群的發. al. v i n Ch 抗議的管道。換言之,政治解嚴並沒帶來情慾解嚴,台灣遠落後於國際人權的趨 engchi U n. 言權和自主權,才促使小說等同志/跨性別書寫成為九○年代中期後創作者發聲或. 勢,使得創作者需要另闢文學戰場,以奪回發言權。(詳見第三章). 廁所內。也因為此案,原本的《兩性平等法》後來修訂為《性別平等法》,因為性別不只有兩性, 更有許多在男、女性別表現外的多元性別特質,包括各種非主流的情慾傾向和性別氣質。參見畢恆 達〈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3 期(2000.11),頁 125-132、 畢恆達〈從葉永誌的死. 檢視男性特質〉,中國時報(2000.6.6),陳俊志〈人間失格──高樹少年. 之死〉 (《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首獎作品)《中國時報‧副刊》2008.10.25。 20. 王富民〈同志享平等. 聯合國人權會通過〉,法新社(2011.6.1),〈歷史性的一刻. 聯合國通. 過支持同性戀者人權〉,《自由時報》2011.6.28。詳細內容參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文件: http://www.ohchr.org/Documents/Issues/Discrimination/A.HRC.19.41_English.pdf 8.

(18) 由此可知,由鄉土、族群到國族的想像、論述絕對不是中性、普遍客觀的存 在,而是具有性別差異的。台灣文學作為打造國族想像的一環,連具有半數人口 的女性文學,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其發言位置亦常曲居男性之下成為「第二性」 , 更遑論性別位階更為底層、邊緣的同志/跨性別等「第三性」族群。解嚴後的同志/ 跨性別文學、運動與論述固然逐漸成為台灣社會與文學場域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力 量。 21 但由於主流家國體制對同志/跨性別主體的不友善與暴力傾向,讓同志/跨性 別主體長期被邊緣化,相關論述往往也與家國體制站在對立面做出切割。但同志/ 跨性別族群果能自外於家國體系嗎?. 政 治 大. 我認為在同志運動在台灣發展了二十年後的今天,不論對家國體制是採取批. 立. 判或疏離的立場都有自我邊緣化與二元對立之虞。對於台灣的家國體制除了批判. ‧ 國. 學. 路線的堅持外,也要嘗試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去介入家庭與國族論述,一方面以同 志/跨性別的多元觀點對家國論述與體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也要突破異性戀/同志. ‧. Nat. er. io. sit. 「國」的心理需求,正視其所需的物質基礎與論述空間。. y. 長期二元對立、截然切割的迷思,去看見許多底層同志/跨性別也渴望有「家」有. al. v i n Ch 的存在也構成了主流文化的邊界,同時又以其異質性挑戰主導文化所宣稱的統一 engchi U n. 史碧娃克(Gayatri C. Spivak)曾指出,從屬者雖被主流歷史所排除,但他們. 穩定。22 我從過往的閱讀與研究發現,這些看似最邊緣的族群及其文學再現,往往 提供一個最佳的反思視角,讓我們重新體認性別、性傾向與家園想像、國族論述. 21. 這些從同志/跨性別族群的個體性、主體性受到重視,乃至其權益的抬頭與現身、發聲,與解嚴後. 的鬆綁的政治、社會氛圍有莫大的關係,在文學中的表現,也呼應了這樣的社會氛圍,因而同志/ 跨性別書寫在解嚴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解嚴後台灣文學的一大現象,這點已有諸多學者論 證,本文在此便不贅述。參見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於劉亮雅《情色 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頁 79-112,及其〈在全球化與地化的 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收於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 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5)、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 史論〉,收於朱偉誠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2005,頁 9-35 等文。 22. 參見史碧娃克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6)。 9.

(19) 間的多重關連性。因此本論文要結合同志/跨性別與國族論述,探討兩者間的交錯, 重新連結長期疏離與斷裂的關係性論述,填補同志/跨性別與台灣國族想像間矛盾 複雜且猶待探討的課題。. 此外,在同志/跨性別論述興起二十年後的今天,我認為作為一個研究者,不 僅要如史碧娃克一樣扣問「底層階級能發聲嗎?」23 以研究的角度作外部家國體制 的批判,讓被大歷史淹沒的從屬階級能夠再現;另一方面,更要反省這種再現與 代言的倫理問題。解嚴後同志文學的發展頗受學界關注,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少 數幾位作家作品身上,如邱妙津《鱷魚手記》 、 《蒙馬特遺書》 、朱天文《荒人手記》 ,. 政 治 大. 或以紀大偉、陳雪、洪凌為主的酷兒小說等。24 不可否認的,這些作品確實有其重. 立. 要性,然而過度集中的結果,也讓我們忽略了其他作品的重要意義與多元面向。. ‧ 國. 學. 這樣的同志/跨性別論述發展,長期來不免有重西方輕本土、重北輕南、重視. ‧. 校園、都會、中產與菁英,造成忽略鄉村、底層階級等多重弱勢的傾向。九○年. sit. al. er.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史碧瓦克在研究印度底層人民時曾提出「底層人民可以發聲嗎?」的疑. io. 23. y. Nat. 代興起的同志運動與論述,雖為台灣注入一股活水,但其幾乎依循美國的酷兒論. v. n. 問。參見 Gayatri C. Spivak 著,邱彥彬、李翠芬譯, 〈從屬階級能發言嗎?〉 , 《中外文學》第 24 卷 6 期(2005.11),頁 94-123。 24. Ch. engchi. i n U. 如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 279 期. (1995.8)、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 279 期(1995.8)、 〈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的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第 14 期(1995.9)、張志 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 298 期(1997.3),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辦,1999.5.8)、馬森〈邊陲的反撲─ ─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 283 期 (1995.12),以及王浩威〈書寫、死 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 160 期(1997.2)、蕭瑞莆〈另 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 第 289 期(1996.6);劉亮雅的多篇研究〈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 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 277 期(1995.6)、〈90 年代的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 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 302 期(1997.7)、〈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 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 303 期(1997.8)、〈世紀末台灣小說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 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洪凌小說 裏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上兩篇文章收於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 (臺北:九歌,2001),頁 13-47,49-78。 10.

(20) 述與同運模式,強調要同志/跨性別族群拋棄悲情、走出暗櫃、驕傲自信的主流路 線和嘉年華式的遊行策略。長年下來不免也形成另一股內部壓力,壓抑了諸多可 能不那麼陽光、開朗的多重弱勢主體,並可能導致掩蓋同志/跨性別族群共同經歷 的壓迫史與生命經驗的危險。新一代的理論家海澀‧愛(Heather K. Love)便認為, 重新檢視受壓迫的生命經驗與記憶,拾回論述負面情感的能力,是酷兒運動與論 述的當務之急。 25. 因此,本研究所採取的批判立場與倫理位置,不僅在於外部批判,也要做內 部的反省,既不與主流當權者靠攏,也不一味追隨另類的主導文化,而是要將研. 政 治 大. 究焦點放在地域、階級、性別、時代等多重邊緣的性別弱勢族群身上,以台灣同. 立. 志/跨性別書寫為例,則涵蓋中南部、鄉土、底層等在地域、經濟、文化上的多重. ‧ 國. 學. 邊緣者;在文學傳統上,則重新檢視台灣的同志/跨性別書寫對中國古典男色傳統 的繼承與開創,以這兩大方向修正目前研究過度以酷兒驕傲論述為導向,以台北/. ‧. 都會/中產階級為中心的傾向。. sit. y. Nat. io. er.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試圖探討從 1990-2010 年,從《失聲畫眉》事件開始,. al. v i n Ch 遷徙與家國認同間的關係,並著重於作品各階段家國想像的「轉變」 ,以突出個人 engchi U n. 到本研究結束前一年,這二十年間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性別越界、流離. 的情慾認同與家國想像有密切的關係,由下而上的角度,反省既有家國論述由上 而下的框架和侷限,開展更多元的論述體系與想像空間。一方面延續碩士論文《孤 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以來的研究成果與興趣,26 繼續思考這些. 25. 參見海澀‧愛(Heather K. Love) ,2010,洪凌譯, 〈毀壞的身分認同〉 ,收於劉人鵬、鄭聖勳、宋. 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 (台北:蜃樓,2010),頁 213-262。 26. 拙作《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從「台北人」到「雙. 城記」:《孤戀花》的城市再現、性別政治與家園認同〉,收於輔仁大學藝術學院編《2006 第五 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表演與視覺藝術領域中的漢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2007), 頁 133-151;〈跨時代/世代的越界流離:白先勇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發表於「白先 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研討會」,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08.10.17-18。 11.

(21) 被邊緣化的族群與課題,另一方面也將視角由同志人物向外延伸,同時觀照其他 的性別弱勢,如:雙性戀、扮裝者、變性人、雙性人等等,在本論文中以「同志/ 跨性別」統稱之。. 過去研究台灣文學裡的性別弱勢時,多把焦點集中於同志身上,而忽略了跨 性別族群往往是和同志人物並存的。從 2000 年台灣第一個公開的跨性別團體「TG 蝶園」成立,到 2003 年何春蕤編著《跨性別》第一本研究專著,目前國內對於跨 性別的認識仍相當匱乏,文學研究也有待補白。在理論層次上,「同志」、「跨 性別」兩者雖可指稱不同概念,在本研究裡「同志」乃指涉主體的「情慾傾向」. 政 治 大. 以同性愛欲為主;「跨性別」則指主體的「性別認同」,除了其內在的心理認同. 立. 外,並常以身體、服飾、外貌作為其跨性別日常生活實踐的場域。雖然兩者的認. ‧ 國. 學. 同、表現往往因人而異,但這兩種概念與實踐也可能存在於同一個人物身上,如 《失聲畫眉》裡所刻畫的戲班女同志較為中性或男性化的 T 角色,往往也涉及跨. ‧. 性別的身體、服飾表現,但過去我們往往只讀出其同志意涵,而忽略了跨性別實. y. Nat. sit. 踐的部分。這並不是說同志都是跨性別者,或跨性別者都是同志,跨性別者當然. er. io. 也可能是異性戀,端看其主體如何認同與定位。(詳見第三節的定義). al. n. v i n Ch 簡言之,「同志」與「跨性別」如兩個有交集的圓,有些人物在兩者的交集 engchi U 之中具有雙重身分,有些人物則認為自己僅具有其中一種身分。只是在目前台灣 的小說中,跨性別者仍多以同志的角色出現,或者具有情慾流動的雙性戀特質(如 《行過洛津》中的許情,詳見第五章)。不論如何,同志和跨性別族群都因為逾 越了主流的性別疆界而遭致拒斥和歧視,兩者在男女二元的異性戀家國體制中, 往往也是法律、文化與政經地位上的弱勢者。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歧視不僅是 在社會文化層面上,更落實在現實體制與結構中,乃至於被「家國連續體」取消 一般人所享有的公民權與基本人權,甚至在暴力環伺的性別結構裡喪命,絕非「台 灣是亞洲對同志最友善的國家」這類修辭,或「性別流動」這類高昂的論述話語. 12.

(22) 所能掩飾。因此,本論文將以底層階級、多重弱勢的觀點,凸顯同志/跨性別書寫 的家國想像和異性戀家國體制的交鋒、協商與變異。. 承上所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將從愛欲與家國想像關係的反思與建構出發, 並圍繞著幾個環環相扣的目的做探討:一、性別飄浪與家國想像、傳統文化關係 的探討;二、情欲論述的反省與重構;三、本土同志/跨性別書寫詮釋體系的建構, 以下詳述這幾項動機與目的。. 首先,本文將從性別與性傾向的角度切入離散論述,並整合本土的飄浪意涵,. 政 治 大 本指西元前六世紀,猶太人遭到驅逐、被迫離開家園,放逐到巴比倫和其他各地 立. 探討小說的同志/跨性別書寫與家國想像、傳統文化的關係。「離散」(diaspora). ‧ 國. 學. 的狀態。因而離散的古典形式乃關係到受迫性遷移、放逐和一種繼起的失落感, 這種感覺來自對歸返的無能為力。後來被應用到非洲人經由奴隸制度而移往美洲. ‧. 各地的大規模移動,透過非洲研究學者在 1960 年代的使用,「離散」一詞進入學. sit. y. Nat. 術場域。離散的傳統研究關注於移動、遷徙與創傷的結合,包含一股恆常的失落,. io. al. er. 以及對一個可得的家鄉之企盼。其重要特性是「歸返」的障礙,至少存有一種困. v. n. 難。即便歸返障礙被解除,其歸返行動也是不尋常的。 27. Ch. engchi. i n U. 離散遷徙以及隨之而生的家園想望,雖已成為現代性論述中重要的歷史與文 化議題,但如同國族論述,當代在談論離散課題時往往也忽略了性別認同與情欲 歸屬等因素。而在過去的同志研究中雖不乏以流離形容同志等跨性別族群被主流 文化、國家機器所拒而形成內在流亡的狀態,本研究要更進一步指出,這種流離 狀態不只是精神性的,更是具有身體性與物質性的,而遷移與隨之而來的家園、 家國想像與建構更是其重要課題。在當代社會裡愈見頻繁的遷徙、移動中,性別 與情欲傾向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對於個人與國族之間的家園、鄉土認同又有何影. 27. 參見王智明〈回歸想像/想像「回歸」 :張婉婷電影裏的離散政治〉 , 《中外文學》35 卷 1 期(2006.6) 。 13.

(23) 響?. 性別、性傾向在流離情境、身分認同與回憶、敘事等連結關係中扮演什麼角 色?是否影響其生命經驗與小說的敘事形態?情欲傾向是否可能有別於其他社會 面向,形塑個人的離散認同? 28 過去對於遷徙、離散的研究往往只考慮經濟、種族、 國族等因素,加入性別與情欲觀點可以看到哪些不同以往的面向?這些性別越界 的族群,是如何跨越國族、種族、文化的多重邊界,展演跨性別、跨地域、跨文 化交會的圖景?又以何種方式觀看台灣、想像異國?. 政 治 大 厭,但其同志/跨性別主體的再現卻與離散族群高度相似?因此,本論文使用「飄 立 另一個頗值得思考的面向是:為何有些同志/跨性別人物並未有跨國遷徙經. ‧ 國. 經驗卻有類似感知經驗的同志/跨性別族群。. 學. 浪」一詞來含括上述兩種族群,一是具有離散經驗者,另一類則是未有跨國離散. ‧. 「飄浪」一詞在台灣首度大規模用來指涉同志/跨性別族群的遷徙經驗,乃始. y. Nat. io. sit. 於 2010 年由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簡稱「臺大婦女研究室」). er. 所主辦的「酷兒飄浪國際研討會」 。 29 大會乃以「酷兒飄浪研究」(Queer Diaspora. al. n. v i n Studies)結合了酷兒和離散這兩個研究領域,其目的是為了探討「地理移動的情境 Ch engchi U 和條件如何生產出關於性(sexuality)和性別身分(gender identity)的嶄新經驗和 理解」 。集合了台灣與國際間的學者,發表了四十篇論文,並主辦了幾場國際學者 演講和國際論壇。會議涵括了酷兒跨國族論述與實踐,酷兒國境管理、跨境移動 與離散,全球化中的LGBTQ社會運動、酷兒公民權和邊緣人權、跨地域文化生產. 28. 此問題思考來自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 所給予的啟發,收於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頁 203。此文將 diaspora 翻譯為「流亡」,對中國來台的離散女性族群(即外省第一代)有非常仔細的田野調查與分析論述。 參見 Virinder S. Kakra、Raminder Kaur、John Hutnyk 等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 譯館、韋伯文化,2008),頁 15-21。 29. 「酷兒飄浪國際研討會」 ,台大婦女研究室主辦,2010.6.11-12。 14.

(24) 消費等範疇。這些議題雖與跨國移動相關,但並不限於跨國移動經驗。30 酷兒飄浪 (queer diasporas)是關於身分認同研究的新領域,本論文將繼續延伸擴展,尤其重 視其與台灣家國想像交錯之處,希望能深耕此一領域。. 而早在「酷兒飄浪」研討會之前,「飄浪」一詞就存在華文語彙之中,在古 漢語中多做漂流、漂泊、行止不定之意,31 而台灣的使用脈絡常保留於台語中,用 以形容戲班四處遷移、演出的生活形態,或流浪的人生旅程,如邱坤良《飄浪舞 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 32 ,而由周美玲所執導的「同志三部曲」電影, 33 在 2008 年推出壓軸之作《飄浪青春》刻畫同志/跨性別族群在老中青三個生命階段所面臨. 政 治 大. 的不同難題,「飄浪」一詞與同志/跨性別生命史開始產生連結,並逐漸被運用於. 立. 學術討論上。. ‧ 國. 學. 「飄浪」一詞既有離散所賦予的跨國與翻譯意涵,也承載了本土語言的內涵。. ‧. 因而本研究對飄浪情境的探討雖與離散研究有諸多相呼應之處,卻也有不同的脈. sit. y. Nat. 絡與詮釋,多數離散研究幾乎是以族裔為中心,與本研究的性別、情欲主軸有別;. io. er. 更重要的是, 「離散」多指有跨國經驗與雙鄉情結者,但本研究所討論的同志/跨性. al. v i n Ch 感受,故本文選擇以「飄浪」這個較寬廣的語詞涵蓋國內與跨國的流離情境;換 engchi U n. 別主體未必全具有跨國經驗,卻依然處在流離情境之中而有近似「離散」的經驗. 言之,本研究所指稱的飄浪情境,不僅指主體的遷徙移動,也強調其心理流亡的 雙重意涵,其詞彙也更適合本研究所討論的文本脈絡及其所具有的台語方言情. 30. 主辦人時任台大婦女研究中心召集人、台大法律系副教授的陳妙芬認為台灣本地的性別遷徙也屬. 於酷兒飄浪研究所討論的一環,陳妙芬「酷兒飄浪」講座,青平台主辦,2011.12.9。 31. 如《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又昔孫權遣兵入海,漂浪沈溺,略無孑遺。」《百喻經估客駝死. 喻》:「捨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參見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 中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頁 3414。 32. 邱坤良《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台北:遠流,2008)。. 33. 周美玲「同志三部曲」的另外兩部是 2004 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台灣電影獎的《豔光四射歌舞團》,. 以及獲得2007 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影片的《刺青》。 15.

(25) 境。更重要的是,本文之所以選擇「飄浪」一語乃是想強調其弱勢與飄零的處境, 以和當代論述所標榜「性別流動」做出區分。我認為在強調同志/跨性別的顛覆性 之餘,更不可忽視這些主體在實際生活中因性別越界所遭遇的種種艱難,其流離、 流浪、飄浪的徬徨與羞恥感,往往更甚於「流動」所彰顯的論述自信。. 而若將離散遷移的思考放在更大的文化、歷史場域中,台灣本身便是擁有數 百年移民歷史的社會,在跨性別族群的文化傳承、文學書寫上,與中國文學、文 化有著難以切割的關係,中國古代的男色傳統、男色書寫與戲曲表現遂成為當代 台灣同志/跨性別小說得以回顧、再創造的資源,這也標誌著台灣同志/跨性別小說. 政 治 大. 在世界文學中的特殊面向之一。然而,對此重要課題,當代同志論述卻甚少著墨。. 立. 因而本論文對同志/跨性別離散遷徙與國族認同的討論,除了將放在都市化、跨國. ‧ 國. 學. 際、全球化等脈絡中省視外,也將特別留意有關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的面向,分析 台灣當代小說的同志/跨性別書寫與中國傳統戲曲、扮裝、性別文化、敘事手法的. Nat. sit. y. ‧. 關係,開拓台灣同志/跨性別文學研究的新面向。. io. er. 其次,在情欲論述的反省與重構上,本論文不僅要將同志、跨性別論述與其. al. v i n Ch 同志論述思潮至今已二十年,值得我們重新回顧其利弊得失。因而本論文將研究 engchi U n. 他領域的研究相連結,也將對同志、跨性別論述本身進行反省。1990 年代興起的. 視角從碩士論文所討論的解嚴前同志小說延伸到解嚴後,並探討在相關論述中被 忽略的重要面向,除上述已提及的國族想像、遷移研究、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等 面向外,本文也將反省在女性、同志論述中位居主流的性解放論述,透過更為細 緻的文本分析,探討同志/跨性別小說中所再現的愛欲形構,對當代情欲論述進行 反思。. 本文希望凸顯其中的情感面向,雖然「情欲」本身亦帶有「情」的成分,然 而在性解放論述的氛圍中, 「情欲」解放毋寧是偏重於「欲」的面向,此一企圖乃 為翻轉傳統論述重心靈、愛情而輕忽身體感官性愛等層面,頗具批判性,然而當 16.

(26) 過往的批判定型,在追求情欲解放的同時,是否也形成一套相互因襲的行規?一 種新壓力與僵化論述已然形成,宣稱解放的同時卻也規範了欲望的激流? 34 另一方 面,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情欲解放論述果真使個體獲得「解放」了嗎?抑或者 在解決部分課題後,也衍生了其他的問題?相關論述與作品間呈現的差距、拉力 與張力是我甚感興趣的一環,本文將透過作品的分析,重新思考情欲論述的價值 與不足,並提出可供參考的思考路徑。. 另一方面,在同志等跨性別研究逐漸體制化後,其發言位置和發聲方式更值 得沈澱反省,論述本身雖標榜批判和差異,但亦經常挪用僵化模糊的分析概念,. 政 治 大. 在批判主流體制、爭取發言位置時,有時也易「複製二分的思維邏輯而不自知,. 立. 陷入媚俗的另類姿態而不自覺」的狀態,35 如此一來,便容易失去研究的客觀性和. ‧ 國. 學. 文學批評所應講究的脈絡式閱讀。 36 尤其在九0年代酷兒論述興起後,「歪讀」 (queer reading)成為一種文學研究的論述策略,勇於批判既往研究對於同志/跨性. ‧. 別主體的漠視、歧視,開啟文學研究的新里程。但另一方面卻也因過度講求「政. y. Nat. sit. 治正確」 ,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發展,時有違於文本脈絡與歷史情境的「誤讀」和. n. al. er. io. 過度詮釋,或者因作者身分認同的差別,而對作品產生差異性的評價。我認為打. i n U. v. 破認同政治的迷思,回歸文本與創作的發展脈絡來討論同志/跨性別書寫也是目前 論述應重視的一環。. Ch. engchi. 34. 王德威認為五四文學與新青年對情色論述透露許多矛盾,其見解可作為我在討論當前情欲論述的. 一個參照,是否在情欲解放的新世紀裡,類似的矛盾依然存在論述與實踐之間。參見王德威〈中國 文學的現代「性」之路──晚清及五四小說的情欲想像〉,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 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 186。 35. 參考張淑麗對女性文化評論所做的反省,相當程度也是同志文學研究,乃至相關論述所共通的瓶. 頸。詳見張淑麗〈當代台灣女性文化評論的過去(未)完成式/未來進行式:豪爽、表演、聒噪、 及其他〉,收於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1),頁 138。 36. 對於研究現況的潛在問題,我過去曾針對白先勇同志小說研究做初步的反省和討論,請參見《孤. 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台北:爾雅,2003),第一章第二節的討論, 頁 25-41。 17.

(27) 最後,本研究嘗試從文本發展脈絡中,建立本土同志/跨性別書寫的詮釋體系。 台灣小說的同志/跨性別書寫是性別弱勢長期在現實政治失聲的情況下,作為抗拒 霸權體制、反思主流文化盲點的發聲方式。因此,建構台灣文學史,必須觀照到 企圖擺脫性別二分和異性戀體制的跨性別文本,其多元的思考和藝術表現,不僅 為台灣文學增添了更為豐富的類型,也反映出台灣文學眾聲喧嘩、兼容並蓄的時 代精神與生命力。以具爭議性的同志/跨性別書寫為焦點,追溯當代台灣不同美學 位置發展的歷史軌跡,可對當代台灣文學場域的變遷與台灣文學史具有較全面性 的描述與反省。. 政 治 大. 張誦聖曾指出: 「過去二十年間最重要的文學史現象,莫過於國民黨主導文化. 立. 所孕育的主流美學位置與從邊緣移向中心的本土美學位置兩者間的激烈較勁,其. ‧ 國. 學. 核心正是兩者對『界定正當性文學論述』壟斷權的角逐。本土位置界定的『台灣 文學』在九十年代逐漸取得政治正當性。」37 然而,不論是國民黨時代官方主導文. ‧. 化所孕育的主流美學或是近年抬頭的本土論述、現代主義還是鄉土文學,若僅著. y. Nat. sit. 眼於這幾大美學位置的觀點,及其在文學場域角力的過程來書寫台灣文學史,則. n. al. er. io. 未免輕忽了台灣文學各時代中主導、另類、對立等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輕忽了. i n U. v. 文學場域中的豐富面向。我認為除了現在幾乎已定制化的幾種文學史分類和斷代. Ch. engchi. 方式外,不妨將視野延伸到以往被忽略的同志/跨性別書寫,建構屬於台灣本土的 同志/跨性別文學論述史觀。 38 因而本文將探討同志/跨性別如何於小說中再現?同 志/跨性別主體又勾勒了怎樣的生存現況與家國藍圖?這些想像光譜為台灣文學、. 37.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場域裡的位置〉,「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 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主辦,2001.6.2-3),頁 9。 38. 較能補白的是朱偉誠的〈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收於朱偉誠編:《台灣同志. 小說選》台北:二魚,2005,頁 9-35、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於劉亮 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79-112。相關問題的討論 另可參見桑梓蘭〈同志小說:游離於台灣經典邊緣的雜種文本〉《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 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哥倫比亞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 2004.7.15-17),頁 375-391)。 18.

(28) 文學史,乃至台灣的鄉土、國族論述注入怎樣的新思考?. 我認為過去一直被國族論述所邊緣化的同志/跨性別書寫提供了一個情欲身分 與國族認同連結的思考面向,同志/跨性別族群長期被國家機器所摒棄,從被拒於 外乃至自絕於外,此一處境上的困境如何可能成為超越的契機?小說又是如何進 行各項翻轉、越界與反思?本文將探討情欲與家園、地方認同、國族想像間如何 進行協商?如何具有影響個人從地方到家國認同、轉變的關鍵性地位?我將試圖 釐析跨性別族群的文學再現、流動遷徙、家園鄉土等認同與台灣國族論述間的關 連性,並指出其在台灣家國想像、建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與開創性,並反思當. 政 治 大. 前相關研究的矛盾與弔詭,期能開發新的論述視角與途徑,嘗試建立同志/跨性別. 立. 書寫的本土詮釋體系與架構。. ‧ 國. 學. 本研究將研究範疇界聚焦於 1990-2010 年,不僅是因為這段時間為台灣同志/. ‧. 跨性別創作的興盛期,也認為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台灣小說的同志/跨性別書寫與. sit. y. Nat. 家國想像間的交錯已有若干重要的轉變,各階段或許仍存在些許表現相異之作,. io. er. 但就大趨勢而言,則隱含了一個前期從台灣的家國「出走」 ,如今「回歸在地」的. al. v i n Ch 澱與反思,另一方面更以其家國想像演變的軌跡,為同志/跨性別書寫的發展提供 engchi U n. 脈絡。因而本論文將選擇其重要的代表作品,一方面針對過去的研究與論述作沈. 另一種歷史觀照,建立起不同於目前同志/跨性別文學研究的詮釋體系,以拓展更 豐富的文學研究與家國想像的版圖。.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評述 目前同志/跨性別書寫的研究成果以同志小說為大宗,尤其以單篇小說或單一 作家討論最多,其中除了白先勇的《孽子》成書較早,大多數的研究乃以九0年 代的作家作品為對象,幾部長篇小說尤為學界矚目的焦點。本節就相關研究領域 進行回顧與評述,在指出其開創之餘,也說明本研究可加以申論、突破之處。 19.

(29) (1)同志/跨性別小說與離散、國族研究. 過去離散課題的研究多以種族、國族為出發點,近來學者開始關注離散與性 別、性傾向間的關係,如Kakra在〈離散的性別界線〉和Martin F. Manalansan IV“Queer Interesections: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igration Studies "等文均指出跨國遷徙和性 別、情欲傾向的相關性與重要性。39 國內目前相關研究較少,趙彥寧是目前對此議 題有較多深入研究的社會學者,其論文〈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 身分初探〉、〈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 40 指出在全球化與. 治 政 大 並分析其親密關係中的人際網絡,提出同志倫理實踐的藍圖,其思考路徑與成果 立 異性戀家戶體制下,物質條件制約如何影響老年女同志的遷徙和「家」的想法,. 深具開創性。文中並深刻反省國內同志研究恐有落入「同志生活」與「異性戀社. ‧ 國. 學. 會」必然互不相屬的二元對立模式,而忽略了個人日常實踐、遂行多重社會關係. ‧. 的可能性。其對同志論述的內部批判別具洞見,本論文期能從同志/跨性別書寫的 分析中論證個人情欲認同與身分認同、家國想像的多樣性,打破異/同二元對立的. y. Nat. er. io. sit. 批判模式,並關注其中的物質性層面,及認同的社會與文化的建構形式與流通途 徑,及其和國家權力的施展和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形式之間的關係,避免落入抽象. n. al. Ch. 論述與性別、象徵符碼操演的顛覆與迷思。. 41. engchi. i n U. v. 同志/跨性別小說與離散的相關研究也處於起步階段,紀大偉於〈帶餓思潑辣: 《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首度以離散(diaspora)一詞探討同志在現實與隱喻層 面的漂泊離散。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 39. Virinder S. Kakra、Raminder Kaur、John Hutnyk 等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 館、韋伯文化,2008;Martin F. Manalansan IV, “Queer Interesections: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igration Studie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1(2006)pp.224-249 40. 趙彥寧〈老 T 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 , 《台灣社會研究》第 57 期(2005.3),. 頁 41-85 和〈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 T 搬家續探〉,《文化研究》第 6 期(2 008 春 季號),頁 153-194。 41. 此研究批判與啟發,來自趙彥寧〈性/別與國界〉,《文化研究月報》第 12 期(2002.2)。 20.

(30) 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是眾多文學研究中對此面向著墨較多者,該文 以小說所再現的性政治與種族、族群政治交疊,闡明男同志小說中全球化與在地 化交錯的狀態,為同志研究開啟新的研究路徑。42 上述二文對於流離情境的探討具 有開創性,而其所開發的議題也還有諸多可供深入探究的空間。陳春燕〈全球情 境,荒人觀點〉一文認為《荒人手記》對當代全球化情境提供新的啟發,提問了 許多與當代主體自處與處事知道深切相關的議題,以另類共同體提供對當代倫理 的思考。 43 林芳玫〈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分地理學〉認為 土地與認同並未在小說中被浪漫化,流動與開放不見得都是正面現象,須察覺認 同的相對性與有限性。44 此論文提出一個重要的思考:對流離移動的思考莫過於樂. 治 政 大 觀與單一。本研究也需深自借鏡,在這些研究基礎之上重新思考情欲、離散與跨 立 性別族群認同間多樣化的關係。. ‧ 國. 學. 在諸多研究者當中,朱偉誠是對同志與國族論述投注最多關注的學者,不僅. ‧. 以〈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同志.臺灣:. y. Nat. sit. 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兩篇論文探討同志公民身分與國族建構的可能性,. n. al. er. io. 其〈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臺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更以李昂、白. i n U. v. 先勇、朱天文、朱天心的同志小說為例,探討國族敘事如何吸納同志成為國族打. Ch. engchi. 造的主體,並批判既有研究常把小說中的性別與同志人物關係解讀為一種國族寓 言,其背後所隱含的還是以國族為優位的思維。45 朱文已極具洞見的指出此種解讀. 42. 參見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第 279 期(1995.8),頁 153-160;;劉亮. 雅〈在全球化與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收於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5)。 43. 陳春燕〈全球情境,荒人觀點〉,《中外文學》第 37 卷第 1 期(2008.3),頁 117-150。. 44. 林芳玫〈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分地理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7. 年 10 月,第 5 期,頁 259-288。 45. 朱偉誠〈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臺灣社會研究》(2000.12). 頁 103-152, 〈同志.臺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 ,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2003.5), 頁 115-151,〈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臺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收於邱貴芬、柳書 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 3 期,台灣號)》,台北:文建 21.

(31) 方式的弔詭,但文中依然運用類似的詮釋模式進行小說詮釋,足以看出跳脫此一 論述框架的不易。我認為性別與國族在文學詮釋中應是對等關係,而非從屬關係, 以國族為優位的詮釋模式與僵化的對應關係需要更多反思與批評實踐。.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 :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探討《失聲畫眉》 所蘊含的另類鄉土想像空間,並以女性觀點對當代的國族、鄉土論述提出批判,46 其論述策略與反省均值得本研究繼續深化。以女性觀點批判家國論述的相關研究 開展較早,已獲得可觀的成果與系統性的詮釋架構,而同志/跨性別書寫的系統性 論述相對較少,尚有許多值得開發的空間。. 政 治 大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 一文則討論從《謫仙記》 、 立. ‧ 國. 學. 《遊園驚夢》等早期小說集的命名與篇章,討論「情慾」在現代世界中弔詭的處 境,一方面由於國際空間的廣闊,使得「離散」也具有吸引力、誘惑性,另一方. ‧. 面則是現代都市的高度流動性,所具有的短暫性特質,讓每個人面臨情慾關卡,. sit. y. Nat. 都有戲劇性的轉折,注定成為「謫仙」 。因而「遊園」之後,勢必「驚夢」 , 「居家」. io. er. 與「遊園」、情與慾、傳統與現代都形成相互辯證的關係。 47 此文把情欲流離與現. al. v i n Ch 獨到。而九0年代開始,台灣的都市化與全球化情境無疑是更為顯著,本研究將 engchi U n. 代都會的離散情境並置討論,且留意當代與古典文學間的關係,兩項觀點皆頗為. 從描寫都市變遷中的鄉土小說《失聲畫眉》為起點,延伸到都會色彩強烈乃至跨 國的同志、跨性別書寫,試圖爬梳其於國內外的流離情境與發展脈絡,重新檢視 其中的迷思,另一方面也展望可能的願景。. 會,2007,頁 235-257。 46.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收於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 (台北:遠流,1997),頁 74-103。 47.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 350 期(2001.7)。 22.

(32) (2)同志/跨性別論述與中國文學、文化. 目前的跨性別研究仍多取徑於西方理論,而丁乃非、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的 《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政略》48 系列論文則以莊子寓言「罔兩問景」中「罔兩」的 提問模式,質疑、拆解儒家文化、傳統詩學下「含蓄美學」的恐同力道與迷思, 試圖結合現代理論與中國古典傳統,建立新的美學論述,並以此評論策略分析各 種跨性別文本,開拓當代研究的新路徑,亦可修正當前同志小說批評偏重西方理 論的不足。. 政 治 大. 此外,李奭學〈人妖之間──從張鷟的看白先勇的《孽子》〉與王德威〈從《品. 立. 花寶鑑》到《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皆探討當代同志/跨性別小說與傳統文學的傳承. ‧ 國. 學. 關係,49 前者著眼於《孽子》的兩個同志酒吧「桃源春」 、 「安樂鄉」的描寫,及其 與〈桃花源〉、〈遊仙窟〉的相關性。文中從空間摹寫、場景安排、誇張手法等方. ‧. 面並比「妖窟」和「桃源」、「仙鄉」、「仙窟」的運用有其相似之處,另一方面也. y. Nat. sit. 指出《孽子》重情,非〈遊仙窟〉之重欲所能比擬的。而王德威之文在男色傳統. n. al. er. io. 文化與書寫的脈絡上,分析吳繼文對古典傳統文本的轉化與開創,並不諱言地指. i n U. v. 出「從事性別研究的學者在吸收舶來的「酷兒」(Queer)理論之餘,不妨參考明. Ch. engchi. 清述作的實例,應可更增加議論的深度」。此建言值得研究者深思並進一步實踐, 誠然目前台灣同志小說研究多借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與理論來闡發台灣作家的創 作,然而國外研究雖可供借鑑參考,卻不宜過度依賴,畢竟台灣不僅有華人社會 傳統,更有自身的歷史發展與政經文化環境,有其不同於西方各國的獨特性,小 說創作的內容、方法也殊異互見,國外理論難以竟盡。本論文探討台灣小說的同. 48. 丁乃非、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的《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政略》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 49. 李奭學〈人妖之間:從張鷟的〈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李奭學《三看白先勇》(台北:. 允晨,2008),頁 148-183,王德威〈跨世紀的禁色之戀──從《品花寶鑑》到《世紀末少年愛讀 本》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 (台北:麥田,1998), 頁 101。 23.

(33) 志/跨性別書寫時,亦將嘗試追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同性情欲書寫脈絡與戲曲中的 扮裝傳統,分析兩者間的關連性,探討作家如何將古典資源轉化、再生,希望在 既有的理論之外另闢蹊徑,開展同志/跨性別論述另一個新的研究面向。. (3)同志/跨性別書寫與情欲政治. 目前的同志/跨性別文學研究中,以情欲政治的討論為大宗。其中《孽子》雖 成書於戒嚴時期,然對解嚴後的同志/跨性別文學和論述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直可 說是九0年代同志論述的寵兒與論述交鋒的場域。累積的評論篇數高居所有同志. 政 治 大. 文學之冠,較具代表性的有:張小虹、朱偉誠、葉德宣等外文系學者以「酷讀」. 立. 策略,率先翻轉《孽子》的詮釋路徑,使「孽子」得以走出暗櫃,去除同志污名、. ‧ 國. 學. 彰顯同志主體。50 這些論述不僅為《孽子》研究樹立新的里程,亦引領一股同志研 究風潮,開拓性別論述的新視野;柯慶明、李奭學、南方朔、江寶釵等人的討論. ‧. 亦豐富了《孽子》詮釋的多樣性。51 而黃道明在〈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 y. Nat. sit. 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中探討同志運動論述所生產的主體與其. n. al. er. io. 侷限,指出在現身議題的討論上,如何置移了那份《孽子》所再現與賣淫密切相. i n U. v. 關的性/別羞恥感,而此論述效應和反娼/國族女性主義所建立的性秩序有同聲氣的 50. Ch. engchi.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發表於由聯合報副刊與文建會所合辦的「台灣. 現代小說史研討會」(1997.12.24─26),後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 聯經,1999)、葉德宣的三篇文章:〈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 析〉,《中外文學》第 283 期(1995.12)〈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 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 312 期(1998.5)、〈不忠不孝╱肖的猥褻國度:《孽子》 中的父系國╱家身體規訓〉(台灣大學人口中心婦女研究室 1998——1999 婦女與兩性研究獎助論 文),後更名為〈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刊於《中外 文學》第 350 期(2001.7)、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 接〉,《中外文學》第 312 期(1998.5)、〈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 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文學》第 350 期(2001.7)。 51.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 350 期(2001.7)、南方朔. 〈蓮花池畔籲天錄〉,《中國時報》第 39 版(2003.2.26)、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建構: 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 350 期 2001.7、李奭學〈孤臣孽子〉,《自由時報》 第 39 版(2002.1.17)。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3: Calculated ratio of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S(k, ω) to static structure factor S(k) for "-Ge at T = 1250K for several values of k,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ω, calculated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In 2013, the author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ointly published a paper in Gifted and Talented

推 荐 期 刊 :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