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夢想在他方:全球化下的異國想像與烏托邦

第二節 改造自我的世界大熔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那麼在這裡罷,這裡米開朗基羅設計並開始建造,造了一百年才完工 的圓形大 屋頂教堂,締結我們的婚約。(77)

然而,《荒人手記》畢竟對台灣還多一分眷戀。書中敘述小韶友人仙奴十二年 前的一段台美異國戀情,為了美國情人,他苦讀通過托福考試與情人到美國賦居。

情人住在船上,「這棟不能給他安全感的船屋,一直是他任性找碴的藉口,一個月 後他返台認命度日」。十二年間,情人每趁休假來台與他短暫相會,並在此認養了 幾名孤兒。一年前情人捧來一紙結婚證書請求他簽字,以為日後合法繼承產業,

他沒有接受。「至今他常常夢見船屋搖漾,(……)他睜大眼看著船窗寶藍夜空裡 杏仁白的月牙,像剪貼在那裡的,他患了治癒不了的思鄉病」。(121-122)

於是,仙奴從美國回來了,而小韶與永桔也在歐洲教堂締結婚約後回歸,他 對家和理想國的終極想像仍是在有家人環繞的台灣:「我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岸上 是妹妹一家人在小憩吃點心,海裏我跟永桔嬉戲。我們極努力經營出來的理想國,

永生的圖畫。」(187)在這樣的想像中,同志和異性戀家庭並非二元對立的狀態,

而是和樂融融的景象。過去論者或以為這樣的家庭樣貌稍嫌保守,然而,近年來 的研究已論及同志與異性戀的想望並非南轅北轍、劍拔弩張的對立,而是一種我 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狀態,同志的家庭論述也可創造出多元想像的可能。而 同志小說中的異國烏托邦想像,則有待稍晚許佑生、白先勇的作品來完成。

第二節 改造自我的世界大熔爐

這種以歐美為尚的政治傾向下與「西方想像」,在許佑生的《男婚男嫁》(1996)

29和白先勇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作〈Danny Boy〉(2001)和〈Tea for Two〉(2003)兩

29許佑生《男婚男嫁》,(台北:開心陽光,1996),本文的引文則使用《男婚男嫁》(台北:北極之 光,2004)版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篇小說達到極致,兩者皆把紐約塑造成同志社群安居樂業的一方樂土。30不只如 此,兩人小說中的主人翁原先都是近似於《孽子》的「罪孽之身」,對於自己的同 志身分、情慾充滿罪疚感,但當他們來到紐約以後,卻有如脫胎換骨般地大改造,

並且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完全融入了充滿自由、平等、幸福的「美國夢」

中。

「美國夢」的歷史淵遠流長,原與其殖民拓墾的精神相關,在美國獨立後〈獨 立宣言〉和憲法更具體標舉自由、平等的價值,與人人均有均等的機會和追求幸 福的權力,從此「美國夢」成為美國社會普遍的精神信仰。1960 年代美國黑人民 權運動,也以「美國夢」作為其和公眾與政府溝通的訴求,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 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我有一個夢〉演說。31此外,美國夢也吸引了 大批以提升經濟為目標的移民,在這些新移民心目中,「美國夢」也相當於發財、

成功的夢想。而在本文中,我以「美國夢」來代表同志/跨性別人物的「烏托邦想 像」,尤其是指其在性別身分、地位上的能獲取和異性戀男女一樣的平等與幸福。

從九○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夢」成為台灣同志/跨性別書寫中最重要的烏托邦 想像來源,這樣巨大的轉變可說是前所未有,而且在短短幾年間達成。許佑生前 一本小說《懸賞浪漫》裡的短篇〈岸邊石〉是 1990 年的作品,其主角為來自台灣 的男同志,但他即使身在紐約的公園、酒吧等主要的同志活動場域,也依然沒有 歸屬感,甚至處處有嫌惡之心32;縱使身在美國,也絕非理想國。更遑論 80 年代

30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雖結集出版於 2007 年,但〈Danny Boy〉、〈Tea for Two〉

分別發表於 2001 年《中外文學》和 2003 年。

31關於「美國夢」的歷史與轉變,可參見王振玲〈淺析美國夢與黑人民權運動的相互影響〉《語文 學刊》(高教‧外文版)2008 年第 2 期,勞梅生〈理想世界觀與早期美國夢〉《美國研究》第 9 卷 第 1 期(1979.3),頁 27-48,李巧雯〈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第 11 期(2005.6),頁 129-160,朱潔嵐〈台灣人的美國夢〉,《新使者》第 20 期(1994.2),頁 70-73。

32請參見紀大偉對〈岸邊石〉精彩的論述在此文中,紀大偉曾以 Woodhead 的論述和顧肇森的小說

〈張偉〉(1986)說明新公園做為男同志指標空間,在同志內部的差異性。「一個被視為男同戀空間 的公園,並不見得就可以收容撫慰所有的男同性戀者;「女男同性戀社區,以及女男同性戀空間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同志小說,即或提到美國也猶如「他者」,如顧肇森的〈張偉〉、陳若曦的《紙 婚》。某種程度上 80 年代愛滋病的發現與流行造成恐同的危機,卻也引起作家的 注意,在小說中大大提高了同志的能見度。然而,在這時期的同志往往以病人或 罪人的形態現身。在愛滋病的汙名與陰影下,當年的美國恐非台灣同志小說的夢 想地。

暗,把美國描寫得 鬼氣森森、鬼影幢幢,即使面對外國的同志一族也猶如他者。

暴力也是惡名昭彰,1969 年 6 月底所發生的石牆事件便起於警方臨檢 與暴力。

也紛紛響應,並定 6 月為「同志驕傲月」。從此,同志遊行成為世界各地最具能見 即使在「前愛滋」時代,白先勇的《孽子》(1983)對於美國紐約也充滿魔都 般的描繪。在白先勇的其他小說中,即使移居美國的主人翁內心有著漂泊異域的 抑鬱,但其四周所處的美國社會氛圍往往仍是紙醉金迷,一片歌舞喧嘩的場景,

如〈謫仙記〉、〈謫仙怨〉。但《孽子》裡的紐約可說就是一片晦

這固然是因為他的離鄉去國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父親所驅逐,美國並不是 龍子追逐夢想的地方,而是一個被放逐的異域。此外,孽子時期的青春鳥們,對 美國還沒有太多的嚮往,也就沒有太多的失望與不可得的落寞;在小說中另一個 異國──日本則相對明亮、親切,與台灣的殖民歷史、語言和同樣身為外表相近 的種族有關,異域感不那麼強烈。另一方面也或許與小說中所描述的 70 年代背景 有關,當時美國仍充滿對同志的歧視與暴力,因仇恨犯罪而殺害同志的事件層出 不窮,警察

爾後,紀念石牆事件成為同志遊行的開始,在石牆事件周年,由紐約的同志 社群開始舉辦,並將每年 6 月 27、28 日訂為「同志驕傲日」,全球各地的同志社群

一整個論述產物,其實可能組成一個框起來的隔離空間;有一批女女男男便因為不能夠依照同性戀 生活方式的清楚規限訓條去過日子,就會覺得和這種望間格格不入」〈台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 流放〉,《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頁 147-1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度的同志平權象徵。33九○年代起透過電子媒體的傳播更是廣泛地為人所知,也成 為台灣的同志小說中獨特的彩虹圖像,許佑生的《男婚男嫁》便極力描寫美國同 志遊行的另類與盛大。

《男婚男嫁》敘述來自台灣的兩位男主角小祖和阿官在紐約相識交往,進而 舉辦婚禮互許終身。在婚禮之前,他們見證了紐約同志遊行的盛況,令人目不暇 給、瞠目結舌,讓主角小祖「錯以為闖進了另一顆星球」:

曼哈頓第六大道從中央公園到格林威治村,直直貫下的這條陽光大街,人 潮簇擁著彩虹旗幟,流成七色河。遊行隊伍比高空施放的焰火還奪目,各 種同性戀團體傾巢出動,以國族、區域、組織特徵、職業別、主題分類,

一波波人浪源源湧來,驕傲而尊嚴,歡天喜地慶祝屬於自己的嘉年華會。

(172─173)

在這場嘉年華會中,主角不僅訝異地發現同志的父母和小孩兩代可以一起走在陽 光下,最令主角驚訝的是看到了同屬黃種人的亞洲人士:

最讓我驚訝的是看見亞洲圈,裡頭五族共合,牌子書寫台灣、中國、香港、

日本、韓圍、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此起彼落。這群東方同志與我在台北

「少壯派」酒吧所見幾乎類近的面孔,卻一張張眉飛色舞,全是目光鐘愛 的小孩;不似我家鄉的同胞只能窩在暗闃的酒吧,淪為面目陰晦的夜幽靈。

(……)阿官說何不加入台灣團?即拉著我擠進遊行人群,宛如單游的兩 條魚歸隊了。我們手牽手昂首闊步,我直覺這就是我和阿官的婚禮彩排,

人群夾道喝采祝福。(172-173)

33 林純德〈同志消費政治與同志平權運動:同志遊行背後的運動路線之爭〉,《連結性:兩岸三地 性/別新局》(桃園:中央性/別研究室,2010),頁 2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說來彷彿既荒謬又可憐──「家鄉的同胞只能窩在暗闃的酒吧,淪為面目陰晦的 夜幽靈」,而台灣的同志們竟然要是飛到十幾個小時外的異地,在這個熱鬧的慶典 中才能和台灣「同胞」走在一起、昂首闊步。小說主角百思不解,卻也掩飾不了 心中的失落──「性別的遊戲規則,在這座城市自有其章法,只是這套法規,遠 遠澤及不了半個地球以外的我的故鄉」。相對比之下,台灣似乎更成為一個「落後」

的地方,其酷兒現代性不僅是遲到,而是遲遲未到。為彌補這心中的缺憾,迎頭 趕上「時代的潮流」,兩人的婚禮便選在這個象徵性的「同志驕傲時間」:

我們商議婚期在七月初,蜜月旅行十日緊接在後。阿官說六月的最後一週 乃紐約同性戀大遊行,也是所謂的「同性戀驕傲週」,因為二十六年前此時,

位於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館,爆發了警察與同性戀人士衝突對 峙,引燃全國性的同志人權運動,風起雲湧。我們選在這個時節成婚,是 回歸同志歷史的大洪流。(161)

為何台灣同志的歷史是回歸到美國的石牆運動?小祖並沒有多做討論,在小說 中,十歲即移居美國,已經向家人出櫃的阿官彷彿小祖的同志導師般跟小祖細數

為何台灣同志的歷史是回歸到美國的石牆運動?小祖並沒有多做討論,在小說 中,十歲即移居美國,已經向家人出櫃的阿官彷彿小祖的同志導師般跟小祖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