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6436
全文
(2) 論文名稱: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視覺訊息處理能力分析 總頁數:124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人文社會組 畢業時間及題要別:100 學年度第 1 學期碩士學位論文題要 研究生:卓君晶 指導教授:吳昇光. 教授. 摘要 【背景與目的】棒球被譽為臺灣的國球,其中又以原住民種族的選手參與棒球人 數比其他運動項目還要多,過去研究證實臺灣原住民兒童在運動表現上明顯比非 原住民較佳,然而,卻鮮少有研究比較原住民與非原住民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之差 異;由於優秀運動員在視覺能力的好壞對於運動表現的優劣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 因素,且過去研究也證實動作協調能力與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因此,本研究分析優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在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上的差 異,及探討兩種族之視覺訊息處理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的相關性。 【方法】使用「兒 童動作評估量表測試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test)」檢測兒 童之動作協調能力,共篩選出 40 位年齡介於 11-12 歲之國小棒球隊兒童為受試者, 其中原住民男童 18 位,非原住民男童 22 位;所有兒童均接受 Go/No-go 任務測驗 與視覺空間注意力任務測試(COVAT test)兩項工具評量。【結果】研究結果顯示 兩種族兒童在動作協調能力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而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在 Go/No-go 測驗上之反應時間上顯著快於原住民兒童,也表示原住民在認知功能處 理訊息的效率較非原住民差。而 COVAT 測驗則顯示非原住民不論在四肢混合測驗 或是單獨上肢測驗、單獨下肢測驗上,都表現出較快的反應時間,兩組在抑制性 反應能力及錯誤率則是沒有差異;整體結果似乎表示原住民棒球隊兒童之視覺空 間注意力略較非原住民差;此外,在動作協調能力及視覺訊息處理能力則無關聯 性存在。【結論】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在動作協調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而原住民棒球隊兒童之視覺訊息處理能力比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差,且在動作協 調能力及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上無顯著相關,未來研究可擴大樣本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優秀棒球兒童、原住民棒球兒童、視覺訊息處理能力、Go/No-go 測驗、 視覺空間注意力任務、抑制性反應時間、反應時間. I.
(3) Chung Ching Cho(2012). Analysis of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ies in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baseball childre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bstract 【Background &purpose】 Baseball is known as the national sport in Taiwan. There are more aboriginal players attending baseball than any other sports. It is found in the past studies that the aboriginal children in Taiwan were obviously better in the motor performance than the non-aboriginal children. However, there was no researcher examining the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ies between the two races. Vision is the main perceptual system of human beings and guides our body movements to generate the activities.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and reaction capacit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sport excellence. In the past studies, motor coordination and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are found correlated. Therefor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visual information abilities of 11 to 12 years old elite young baseball players between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races, and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abilities of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otor coordination in elite young baseball players between two races.【Methods】The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test was used to identify whether children had the problems in movement coordination. A total of 40 participants enrolled in the study. Among them were 18 aboriginal young baseball players and 22 non-aboriginal young baseball players. Each child was evaluated with the Go/No-go test and the Covert Orienting of Visuospatial Attention(COVAT)【Resul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tor abilities between two races. In the Go/No-go test, non-aboriginal children showed faster reaction time than aboriginal children. It represents the efficiency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ability in aboriginal children is poorer than the other group. Non-aboriginal children showed shorter reaction time compared to aboriginal childr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hibitory reaction time and response errors. It showed that non-aboriginal children had better visual covert attention compared to aboriginal children.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visual perception ability and move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 was found.【Conclusion】We concluded that. II.
(4) elite young non-aboriginal children demonstrated the better visual information ability than aboriginal children.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sual perception ability and move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 was no evident. The further study with increasing sample size is warranted to explore the topic in grater depth.. Keywords:. Young aboriginal baseball players,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Go/No-go test, COVAT, Inhibitory reaction time ability, Reaction time.. III.
(5) 致 謝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Robert Frost, 1920) 已經記不清楚到底回答了多少次: 「妳為什麼要念體育研究所?」一開始的初 衷,只是單純的想要把滿腔的英語教學熱情投入在體育領域裡,期望能夠在臺灣 的競技選手往國際邁進的路途中,盡上一點點微薄的力量,但當我真正踏入體育 人的世界,我發現競技運動除了表面的「力與美」之外,更需要有運動科學的深 入剖析,才能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也讓我正式踏進了競技運動的世界裡!成為 體育人的一份子。 這一路走來,最感謝的就是吳昇光老師,在老師教授休假之前,還勉為其難 的答應收下我這個素未謀面的學生,讓我能成為 APAR 的一員,真的非常感激! 老師所賦予的不只是學術上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做研究的態度和道德,從老師身 上我看到了一位學者的風範和素養。也因為老師的帶領,才有幸到瑞士參與大型 國際研討會,習得海報發表和口頭發表的寶貴經驗,在此,誠摯的感謝吳昇光老 師對學生的提攜、對本論文悉心的修改、指導與建議,一切都讓嚮往進入學術界 的我獲益良多!同時也感謝口試委員:陳相榮老師、林華韋老師以及蔡佳良老師 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更臻完善,老師們的教導讓學生永遠感恩在心頭。 互助合作的研究精神在 APAR 的團隊中讓我倍感窩心,首要感謝岱芬學姐為 了我的研究犧牲許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對妳的感謝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還有 曜全、怡菁、思嚴、憲輝、翌如、泰山等學長姐的協助,也大力感謝蔡佳良老師 二話不說請自己的研究生鈺婷、子琦和明瑋鼎力相助!沒有你們的幫忙我無法完 成研究生涯。另外,也感謝陪伴我的所有 FB 上的好朋友們、銀五甲的好姊妹們、 體碩 A 的夥伴們、同為臺體人的學長姐學弟妹們、老師們、參與研究的教練與小 朋友們,從沒忘記你們為我所付出的一切,哪怕是一句加油!都讓我由衷的感激! 最後,我的家人是我最大的動力,最愛最愛的把拔、馬麻、弟弟、阿心姨、 阿佑姨、uncle Onur、舅舅、舅媽,還有陪伴我度過最多次撞牆期的你,沒有你們, 我沒有辦法完成碩士學位,更沒有辦法有這本著作!真的好愛好愛你們! 完成了一本著作,代表著往學術研究的路上邁進了一步,我會繼續努力,繼 續往夢想邁進!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最愛的家人們、師長們、朋友們!. IV.
(6)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致謝-------------------------------------------------------------------------------------------------Ⅳ 目錄-------------------------------------------------------------------------------------------------Ⅴ 圖目錄----------------------------------------------------------------------------------------------Ⅶ 表目錄----------------------------------------------------------------------------------------------Ⅷ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六節 重要名詞釋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差異探討----------------------------------------------9 第二節 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之探討-----------------------------------------------------11 第三節 慣用邊與非慣用邊之探討-----------------------------------------------------25 第四節 運動員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之探討--------------------------------------------26 第五節 本章總結--------------------------------------------------------------------------30. V.
(7)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33 第三節 研究流程--------------------------------------------------------------------------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基本資料與動作協調能力分析之結果--------------------------------------57 第二節 Go 反應時間之結果-------------------------------------------------------------59 第三節 視覺空間注意力之結果--------------------------------------------------------60 第四節 視覺訊息處理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之相關性-----------------------------69 第五節 本章總結--------------------------------------------------------------------------73 第伍章 討論 第一節.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兒童之動作協調能力探討----------------------74. 第二節.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之視覺反應能力及視覺空間注意力探 討----------------------------------------------------------------------------------76. 第三節.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之視覺訊息處理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 之相關性-------------------------------------------------------------------------95. 第陸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98. 參考文獻-----------------------------------------------------------------------------------------100. VI.
(8)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1. 訊息處理理論模式-----------------------------------------------------------------------13. 圖2. 反應時間模式-----------------------------------------------------------------------------16. 圖3. 研究架構圖--------------------------------------------------------------------------------32. 圖4. 研究對象徵召流程-----------------------------------------------------------------------35. 圖5. 研究流程圖--------------------------------------------------------------------------------36. 圖6. 測試工具設置-----------------------------------------------------------------------------50. VII.
(9) 表目錄 表 2-1 三種注意力網絡分數計算方式-------------------------------------------------------21 表 4-1 兩種族兒童之基本資料分析----------------------------------------------------------57 表 4-2 兩種族兒童在 MABC 各向度的障礙分數及總障礙分數------------------------58 表 4-3 兩種族兒童之 Go 反應時間及錯誤率------------------------------------------------59 表 4-4 兩種族兒童其四肢在三種不同提示訊號下的反應時間-------------------------61 表 4-5 兩種族兒童四肢之抑制性反應時間與按鍵反應錯誤率-------------------------63 表 4-6 兩種族兒童其上肢在三種不同提示訊號下的反應時間-------------------------64 表 4-7 兩種族兒童其慣用手與非慣用手之抑制性反應時間與按鍵反應錯誤率----65 表 4-8 兩種族兒童其下肢在三種不同提示訊號下的反應時間-------------------------66 表 4-9 兩種族兒童其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抑制性反應時間與按鍵反應錯誤率----67 表 4-10 原住民棒球隊兒童視覺訊息處理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之相關係數表-----71 表 4-11 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視覺訊息處理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之相關係數表---72.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棒 球 運 動 是 臺 灣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運 動 , 被 譽 為 臺 灣 的 國 球 。 西 元 1895 年 , 棒 球 隨 著 日 本 人 來 臺 統 治 進 入 臺 灣 , 自 此 之 後 臺 灣 島 上 開 始 出 現 陸 續 的 棒 球 活 動,西 元 1968 年,中 華 紅 葉 少 棒 隊 以 懸 殊 的 成 績 大 勝 日 本 和 歌 山 少 棒 隊;西 元 1969 年,以臺中金龍少棒隊為名的隊伍一舉奪下威廉波特世界少 棒 賽 冠 軍 , 自 此 進 入 三 級 棒 運 時 期 ( 1960~1980) 的 巔 峰 年 代,在臺灣造成轟動,帶動國內棒球運動的興起,棒球就此 在臺灣歷史上佔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而 早 在 日 治 時 期 , 日 本 政 府 為 轉 移 東 部 原 住 民 的 注 意 力,將天生過人的體力與勇猛之氣用在運動場上,日本總督 鼓 勵 各 級 學 校 成 立 棒 球 隊 ( 高 正 源 , 1 9 9 4 )。 當 時 臺 灣 先 後 出 現了兩支不僅能和日本人抗衡,還能揚威日本本土的球隊, 也 就 是 能 高 棒 球 隊 和 嘉 義 農 林 學 校 棒 球 隊 ( 謝 佳 芬 , 2 0 0 5 )。 有趣的是,這兩支棒球隊的隊員組成均有臺灣原住民在內, 嘉農棒球隊由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以及日本人所組成; 能高棒球隊隊員甚至全是阿美族人。然而,經過半個世紀, 臺灣原住民同胞與棒球之間的連繫非但沒有削減反而不斷延 伸,當原住民處於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雙重的影響之下,他 們捨去了以文憑作為社會流動的主要籌碼,取而代之的是將 上一代傳襲而來的棒球運動作為生活重心和主要的成就來源 ( 邱 韻 竹 、 張 思 敏 , 2 0 0 9 )。 根 據 中 華 職 棒 大 聯 盟 全 球 資 訊 官 網 資 料 統 計 , 2010 年 中 華 職 棒 球 隊 ( 統 一 獅 、 La New 熊 、. 1.
(11) 兄 弟 象 、 興 農 牛 ) 登 錄 為 正 式 球 員 的 153 位 選 手 中 , 原 住 民 就 佔 了 5 0 位 , 比 例 為 3 2 . 7 %, 由 以 上 敘 述 可 知 , 原 住 民 與 棒 球運動之間的相關性甚高,也更令學者們想要針對背後的因 素一探究竟。 過去多數與原住民運動能力相關的文獻較多針對整體動 作協調能力以及體適能或基本生理條件作分析(王阿說, 2 0 0 2; 王 錦 陞 , 1 9 9 7; 陳 薇 宇 , 2 0 0 9; 陳 鶴 姿 , 1 9 9 5, 1 9 9 7 ; 陳 文 詮 、 趙 淑 員 ; 1 9 9 6 ), 例 如 中 華 職 棒 聯 盟 專 任 運 動 傷 害 防 護員黃益亮曾經指出:原住民球員與一般球員的身體結構有 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點在於原住民的肌肉比一般人長,如 同美國黑人肌肉比白人長,因此擁有較好的彈性、耐力、爆 發 力 ( 李 加 耀 , 1 9 9 8 ); 在 吳 思 嚴 ( 2 0 0 9 ) 的 研 究 中 也 發 現 , 原住民兒童的動作協調能力優於全國常模,特別是在球類技 巧 面 向 表 現 最 佳 ; 艾 旭 毅 ( 2003) 針 對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學 童大肌肉動作發展的差異性研究分析結果也顯示,原住民男 童比非原住民男童有較佳的跑步成績表現。綜合上述的研究 所知,這些不同的面向證實原住民學童在運動表現上的優異 成績不容忽視。 然 而,除 了 使 用 科 學 方 法 測 出 原 住 民 運 動 員 的 肌 力、耐 力 、 爆 發 力、速 度 等 等 與 動 作 技 巧 直 接 相 關 的 因 素 之 外,其 實 影 響 優秀運動員的表現以及運動能力的因素與運動員的視覺訊息 處 理 能 力 也 有 著 密 不 可 分 的 關 係。運 動 視 覺 是 一 個 結 合 科 學 、 動作學習、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一門學科 ( Risk, 2000) 。一 位 優 秀 的 運 動 員 必 須 要 在 不 到 一 秒 的 短 暫 時 間 內,迅 速 且 準 確 的 作 出 適 當 的 動 作 反 應 並 妥 善 運 用 技 巧 及 執. 2.
(12) 行 戰 術 之 能 力,這 不 僅 需 要 足 夠 的 爆 發 力 而 已,同 時 更 必 須 配 合 完 善 的 知 覺 訊 息 處 理 過 程 ( perceptual. information. p r o c e s s i n g )( 宋 岱 芬 , 2 0 0 9 )。 況 且 , 棒 球 運 動 的 特 性 是 需 要 打 擊 者 正 確 且 快 速 的 處 理 相 關 訊 息 , 因 為 當 投 手 的 球 速 為 143.5 kph( 90 mph) 時 , 球 只 需 要 375毫 秒 的 時 間 就 可 以 到 達 本 壘 板 的 位 置,因 此 研 究 者 莫 不 試 著 要 找 出 棒 球 打 擊 者 在 準 備 打 擊 的 階 段 時,視 覺 訊 息 處 理 的 重 要 資 訊( Ta k e u c h i & I n o m a t a , 2 0 0 9 )。 根 據 2005年 陳 威 穎 的 研 究 結 果 得 知 , 兒 童 的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與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能 力 相 關,手 部 靈 活 度 與 視 知 覺 能 力 相 關 性 呈 現 中 度 相 關,而 球 類 技 巧 與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之 間 則 呈 現 低 度 相 關 性 。 宋 岱 芬( 2009)針 對 優 秀 桌 球 兒 童 與 一 般 兒 童 所 做 的 視 知 覺 以 及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測 試 結 果 顯 示,桌 球 兒 童 的 視 知 覺 能 力 以 及 抑 制 性 反 應 時 間 皆 比 一 般 兒 童 好。因 此 得 知 參 加 密 集 運 動 訓 練 後 的 兒 童,在 視 覺 能 力 的 反 應 上 應 會 較 一 般 兒 童 來 的 優 秀 。 另 外 陳 薇 宇( 2009)的 研 究 中 比 較 一 般 原 住 民 以 及 非 原 住 民 兒 童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能 力 的 差 異,結 果 顯 示 原 住 民 兒 童 的 整 體 視 知 覺 能 力 與 非 原 住 民 兒 童 的 表 現 並 無 顯 著 差 異;但 就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上,原 住 民 兒 童 的 抑 制 性 反 應 時 間 則 比 非 原 住 民 兒 童 的 表 現 好。以 上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運 動 能 力 與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能 力 之 間 確 實 存 在 著 相 關 性。視 覺 是 訊 息 處 理 的 第 一 步,而 且 視 覺 能 力 是 可 以 經 由 訓 練 而 增 強 的 ( R i s k , 2 0 0 0 )。 因 此 本 研 究 欲 進 行 棒 球 運 動 員 之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能 力 討 論,探 討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的棒球特殊運動表現與視覺訊息處理能力的優劣之間的關聯 性,以便作為往後棒球運動選材的重要依據。.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 一、分析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棒球運動員在視覺訊息 處 理 能 力 ( Go/No-go 反 應 時 間 、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中 的 反 應 時 間 、 抑 制 性 反 應 能 力 及 按 鍵 反 應 錯 誤 率 )上 的差異性。 二、探討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棒球運動員之整體動作 協調能力與視覺訊息處理能力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以下問題: 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棒球運動員在視覺訊息處理 能 力 ( Go/No-go 反 應 時 間 、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中 的 反 應 時 間 、 抑 制 性 反 應 能 力 及 按 鍵 反 應 錯 誤 率 )是 否 有 差異? 二、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棒球運動員在視覺訊息處理 能 力 ( Go/No-go 反 應 時 間 、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中 的 反 應 時 間 、 抑 制 性 反 應 能 力 及 按 鍵 反 應 錯 誤 率 )與 整 體 動作協調能力兩者是否有相關?.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以上的研究問題,對應提出本研究之假設:. 4.
(14) 一 、 原 住 民 兒 童 棒 球 運 動 員 之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能 力 ( Go/No-go 反 應 時 間 、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中 的 反 應 時 間 、 抑 制 性 反 應 能 力 及 按 鍵 反 應 錯 誤 率 )較 非 原 住 民 兒童棒球運動員好,並達到顯著差異。 二、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棒球運動員在視覺訊息處理 能力與整體動作協調能力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目的,本研究之範圍選取桃園縣及 南 投 縣 、 台 中 市 五 所 國 小 中 五 至 六 年 級 ( 11-12 歲 ) 參 加 正 規棒球校隊訓練滿兩年之原住民及非原住民男童為實驗組研 究對象,利用.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 M o v e m e n t A B C t e s t )剔 除 發 展 協 調 障 礙 學 童 及 疑 似 發 展 協 調 障 礙 學 童 並 測 試 學 童 之 運 動 協 調 能 力。資 料 蒐 集 期 間 為 99 年 7 月 至 100 年 8 月 止 。 二、研究限制 (一)考慮參與棒球運動的女性孩童數目稀少,樣本資料蒐 集不易,因此本研究必須剔除同樣背景與年齡之女童 作為研究對象。受限於樣本數,無法討論到視覺訊息 處理能力的性別差異。 (二)本研究由於取樣學校位置涵蓋較廣,因此不同地區的. 5.
(15) 棒球隊兒童訓練時間、訓練強度與方式的不同可能會 有所差異,造成學童表現不同。. 第六節 重要名詞釋義 本節將此研究中提及的專有名詞分述如下: 一 、 原 住 民 ( Aborigine) 民國九十年一月十七日,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原住民 身份法」 ,依 據 原 住 民 身 份 法 第 二 條 規 定: 「 本 法 所 稱 原 住 民, 包括山地原住民及平地原住民,其身份之認定,除本法令有 規定外,依下列規定:一、山地原住民:臺灣光復前原籍在 山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 屬屬於原住民者。二、平地原住民: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平地 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屬 於原住民,並申請戶籍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登記為 平地原住民有案者。」此規定將原住民身份直接與直系血緣 認定與地域關係互相連結,讓原住民的身分認定更清楚。根 據此條法案,本研究所蒐集之受試對象身份認定乃以父母親 之任一方為原住民(山地或平地)者為準。 二 、 整 體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 Move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運作下,都需要使用身體活動來達成 特定的任務目標,而身體活動更是需要多個關節和四肢的參 與,因此在行動時,這些身體部位必須要共同協調,也就是 身體各部位間要互相達成適當的連動關係以及個體與周圍環. 6.
(16) 境 之 間 要 產 生 適 當 的 互 動 與 安 排 ( B e e k , P e p e r, & St e g e ma n , 1995) 。故 本 研 究 中 所 指 之 整 體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是 受 試 者 之 基 本 四肢運動能力、精細動作能力以及平衡能力之統稱。 三 、 訊 息 處 理 模 式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人類動作行為的產生是經由感覺器官得到刺激並傳送到 中樞神經系統加以處理後,經過編碼、比較、預測和判斷, 選擇適當的反應動作來執行想要的任務,這個過程就稱之 為 :「 訊 息 處 理 模 式 」。 四 、 反 應 時 間 ( Reaction Time) 反應時間是指,施予刺激至引起反應所花費的時間,通 常 反 應 時 間 是 指 有 意 識 的 反 應 ( 楊 漢 琛 、 林 成 吉 , 1 9 9 1 )。 在 運動表現上,動作產生是因為外在訊息傳入中樞神經,經過 刺激確認,選擇動作進而產生動作程式透過下傳性神經系統 到運動單位,再產生動作反應,因此動作反應能力好壞,在 運 動 表 現 佔 有 極 重 要 的 地 位 ( 溫 華 昇 , 2 0 0 6 )。 五 、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 C O VAT )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之 全 名 為 Covert orienting of visuospatial attention, 由 Posner 於 1980 年 提 出 做 為 一 套 評 估 注 意 力 控 制的重要模型,主要用來評估個體在眼睛沒有移動的情況之 下 , 轉 移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至 視 野 某 一 方 的 能 力 。 Posner 認 為 刺激前的視覺提示可以吸引個體的注意力。. 7.
(17) 六 、 抑 制 性 反 應 時 間 ( Inhibitory Reaction Time) 無效提示訊號反應時間與有效提示訊號反應時間的差異 數值即為抑制性反應時間,代表個體的注意力轉移過程處理 速 度 ( Posner & Petersen, 1990; Wilson & Maruff, 1999) 。. 8.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差異探討 2-1-1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兒 童 動 作 能 力 探 討. 早期臺灣原住民多以打獵或捕魚維生,在獵捕野獸、驅 逐海鳥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拋擲石頭以攻擊獵物,使得原住 民從小練就了一身投擲石頭快、狠、遠、準的本事,也培養 出過人的體力、耐力與爆發力,同時更有剽悍的意志力,這 一切讓臺灣原住民具有成為優秀棒球員的條件(謝佳芬, 2 0 0 5 )。 但 由 於 社 會 與 人 口 結 構 的 改 變 , 現 今 的 臺 灣 原 住 民 經 過通婚、遷徙與謀生模式的改變,仍保留祖先生活方式的族 人顯屬於少數,然而原住民優秀的運動能力似乎並未隨之改 變,反而一直延續到今日的運動場上,吸引不少學者欲研究 原住民血統與漢人血統在體能或身體組成上的差異。 臺 灣 地 區 原 住 民 人 口 有 40 餘 萬 人 , 約 佔 台 灣 地 區 人 口 之 1.7%, 依 其 族 群 可 分 為 十 一 族 , 而 根 據 東 吳 大 學 楊 孝 濚 的 調 查 發 現 , 原 住 民 學 生 最 喜 歡 的 科 目 是 體 育 課 , 分 別 有 30.5% 的小學生以及. 42.50%的 國 中 生 期 待 每 個 禮 拜 的 體 育 課 時 間. ( 體 育 司,2 0 0 3 ) 。針 對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的 運 動 能 力 差 異 , 許多學者利用現場實測的方式測量學童的各項體適能,王阿 說( 2 0 0 2 )選 測 6 6 1 位 屏 東 縣 11 所 國 小 五 、 六 年 級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學 童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原 住 民 學 童 在 瞬 發 力 、 肌( 耐 ) 力 與 心 肺 耐 力 較 一 般 學 童 為 佳 ; 而 陳 鶴 姿 ( 1995, 1997) 分 別以. 1680 位 受 試 者 與. 1152 位 受 試 者 的 研 究 也 有 相 同 的 結. 9.
(19) 果,山 地 學 童 在 50 公 尺 跑 、仰 臥 起 坐、壘 球 擲 遠 和 耐 力 跑 的 表 現 上 均 優 於 平 地 學 童 。 同 樣 的 研 究 結 果 也 在 王 錦 陞( 1 9 9 7 ) 針對台東縣豐田國中全年級原住民學生與漢族學生體能狀況 比 較 時 顯 示 , 原 住 民 學 生 在 瞬 間 爆 發 力 與 肌 力 ( 立 定 跳 遠 )、 肌耐力(仰臥起坐)以及心肺耐力(耐力跑)上,除了原住 民女生在心肺耐力方面低於漢族女生外,其餘項目原住民學 生 均 明 顯 優 於 漢 族 學 生 ; 陳 文 詮 、 趙 淑 員 ( 2006) 針 對 女 性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大 專 生( 平 均 年 齡 1 6 ± 1 . 2 )的 爆 發 力 比 較 , 結果顯示女性年輕原住民的爆發力高於一般非原住民受試 者。由此可見種族差異不論在男性或女性的運動能力上都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 2-1-2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兒 童 視 知 覺 能 力 探 討. 由於高速的球類運動(例如:桌球、羽球、網球、棒球) 具有知覺不確定性的特色,因此選手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 處 理 視 覺 訊 息 並 做 出 反 應 ( Tate,. Paul. &. Jaspal,. 2008;. Te n e n b a u m , S a r - E l & B a r E l i , 2 0 0 0 )。 因 此 棒 球 運 動 選 手 的 視 知覺能力好壞就成了與運動表現息息相關的指標之一。陳薇 宇 ( 2009) 針 對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一 般 正 常 兒 童 與 發 展 協 調 障礙兒童的視知覺能力檢測結果,正常組內原住民兒童的整 體 視 知 覺 能 力 與 非 原 住 民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劉 錫 麟 ( 1981) 針 對 156 位 年 齡 介 於 7-13 歲 之 間 的 花 蓮 泰 雅 族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兒童,探討兩種族的選擇注意力能力,使用圖片刺激的方 式 測 量 受 試 者 主 要 學 習 ( central learning ) 與 偶 發 學 習 ( incidental learning) 記 憶 的 消 長 情 形 , 以 進 一 步 探 討 選 擇. 10.
(20) 注意力的發展,結果顯示平地兒童的主要學習和偶發學習成 績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平地兒童會逐漸放棄與工作無關 之資料,轉而專注於與任務相關的資訊,反之原住民兒童在 選擇注意力的表現上卻不如平地兒童,但作者也認為有可能 是文化因素導致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除以上文獻外, 甚少有研究針對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運動專長兒童做視知覺能 力比較,因此尚無法得知是否兩種族之運動專長兒童,其視 知覺能力會有所差別。 2-1-3 小 結 過去研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之運動表現差異多針對 兒童之體能活動之生理差別,少有研究針對兩種族之視知覺 能力比較,特別是針對具有運動專長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 童,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除了體能差異之外,是否視覺訊息處 理能力也是影響兩種族運動表現的原因。. 第二節 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之探討 以 訊 息 處 理 模 型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 的 觀 點,視覺訊息處理過程大致上可以分成三步:運動員藉由視 覺系統將傳入的視覺刺激訊息做定義及分類,例如對手的動 作轉換、目標物的移動以及場上環境的變化等等來自外界環 境的訊息,然後進一步將這些訊息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經 由知覺系統將這些感覺訊息整合並解釋,選擇該用何種動作 與戰術來對抗,最後送出動作命令給肌肉系統,執行適當的 動作反應,這整個視覺訊息處理過成皆涵蓋了注意力控制的. 11.
(21) 概 念 ( 林 清 和 , 1996; 宋 岱 芬 、 陳 薇 宇 、 黃 明 祥 、 吳 昇 光 , 2 0 0 8 )。 以 下 針 對 訊 息 處 理 理 論 加 以 探 討 。 2-2-1 訊 息 處 理 之 探 討 訊息處理理論最早是由荷蘭醫生. Donders( 1868~1969). 所 提 出 , 經 由 一 些 現 代 認 知 心 理 學 家 , 如 We l f o r e、 S i n g e r 、 Reed 以 及 Schmidt 等 的 研 究 , 提 出 了 「 訊 息 需 要 在 中 樞 系 統 經 過 一 連 串 在 時 間 上 不 重 疊 ( nonoverlapping) 的 處 理 階 段才能產生動作」的觀念,而所謂的一連串不重疊處理階 段 指 的 就 是 以 下 三 個 重 要 的 階 段 ( 林 清 和 , 1 9 9 6; 胡 名 霞 , 2 0 0 9 ; S a g e , 1 9 8 4 ): 1 . 認 明 刺 激 階 段 ( S t i m u l u s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 t a g e ): 本 體 利 用感覺器官接收環境中不同來源的訊息以分析刺激的線 索 並 分 辨 其 重 要 性 , 而 認 明 刺 激 階 段 包 含 了 偵 測 刺 激 ( stimulus detection ) 是 否 出 現 以 及 型 態 分 辨 ( pattern recognition) 是 否 符 合 等 兩 個 步 驟 ( 林 清 和 , 1996; 胡 名 霞 , 2 0 0 9 )。 2 . 反 應 選 擇 階 段 ( R e s p o n s e S e l e c t i o n S t a g e ): 認 明 刺 激 之 後,訊 息 處 理 的 第 二 個 階 段 就 是 反 應 選 擇。中 樞 系 統 依 據 外 在 環 境 所 蒐 集 到 的 訊 息,以 及 長 期 記 憶 所 儲 存 的 過 去 經 驗 作 為 參 考 值,選 擇 個 體 合 適 的 反 應,是 為 刺 激 輸 入 到 動 作 輸 出 之 間 的 中 繼 站 ( 林 清 和 , 1 9 9 6; 胡 名 霞 , 2 0 0 9 )。 3 . 反 應 程 式 組 合 階 段 ( R e s p o n s e P r o g r a m m i n g S t a g e ): 而一旦決定了適當的反應方式,中樞系統就必須將個體 所 選 擇 出 的 反 應 轉 化 成 實 際 執 行 動 作 的 神 經 指 令,活 化 肌. 12.
(22) 肉 細 胞 , 在 最 佳 的 時 機 點 完 成 技 能 表 現 ( 林 清 和 , 1996; 胡 名 霞 , 2 0 0 9 )。 這完整的三個階段即為訊息處理理論的架構,可以下圖 示之:. 圖 1 訊息處理理論模式 【 摘 自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 a behavioral emphasis. ( Schmidt & Lee, 2005) 】 所謂的知覺包括偵測以及意識到在周遭環境中以不同形 式出現的能量流動之改變,例如光線、聲波以及神經活化等. 13.
(23) ( B r u c e , G r e e n , & G e o r g e s o n , 1 9 9 6 )。 這 些 可 由 時 間 或 空 間 的能量流動來知覺的環境改變,可以支援那些在比賽過程中 需要追尋目標的運動選手,例如選手透過光線在籃網球表面 上 的 折 射 決 定 是 否 要 雙 手 接 球 等 ( Williams, Davids, & W i l l i a m s , 1 9 9 9 )。 而 我 們 的 眼 睛 將 訊 息 送 至 負 責 整 合 所 有 資 訊的腦部,這些資訊包含了感覺中樞的知覺、記憶和條件反 射 等 , 在 反 應 過 程 中 , 視 覺 提 供 了 80%~90% 的 重 要 訊 息 。 視覺訊息對於空間的方向性、預知性、反應時間、時間點、 穩定和動態平衡都是相當基礎且十分重要的訊息。視覺訊息 送 至 大 腦 時 , 會 是 一 個 3D 圖 像 的 訊 息 , 兩 個 眼 睛 都 會 同 時 傳送數據,而腦部就必須處理兩個輸入的數據並結合成一個 圖像,這個將圖像整合並產出一個具體影像的過程就稱為融 合 ( f u s i o n ), 因 此 , 兩 眼 的 協 調 或 合 作 是 一 個 非 常 重 要 的 技 能 ( R i s k , 2 0 0 0 )。 而 L a n d 與 M c L e o d ( 2 0 0 0 ) 也 提 到 , 視 覺 通常不會蒐集與目前正在進行的行動不相關的物體或資訊。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相較其他器官所蒐集到的資訊,視覺訊 息在整體的訊息資料蒐集裡佔有領導的位置。 2-2-2 反 應 時 間 與 視 覺 注 意 力 之 探 討 反 應 時 間 ( R e a c t i o n Ti m e , RT ) 是 指 由 一 個 突 然 且 不 可 預 期的訊號發生的時間開始算起,到反應動作開始的時刻之時 間 間 隔 ( 胡 名 霞 , 2 0 0 9 )。 S a g e( 1 9 8 4 ) 說 明 反 應 時 間 是 指 有 機體接受刺激後,從刺激出現到動作開始所需的時間,它是 一種神經肌肉整合作用的速度表現,也是一種生理及心理潛 能 的 發 揮 , RT 越 短 意 味 著 對 運 動 的 適 性 越 強 及 可 塑 性 越 高. 14.
(24) ( 林 耀 豐 , 1 9 9 6 )。 林 淑 親 與 林 耀 豐 ( 2 0 0 7 ) 指 出 反 應 時 間 可 以區分為: 1 . 簡 單 反 應 時 間 ( S i m p l e R e a c t i o n T i m e , S R T ): 個 體 針 對 單一出現的刺激作出單一反應的時間。 2 . 選 擇 反 應 時 間 ( C h o i c e R e a c t i o n T i m e , C R T ): 個 體 對 兩 個 或 兩 個 以 上 可 能 出 現 的 刺 激 執 行 反 應 之 間 的 時 間,不 同 的刺激都有其獨特的反應對應。 3 . 區 辨 反 應 時 間 (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R e a c t i o n T i m e , D R T ): 在 反 應 種 類 中 會 有 兩 個 不 同 的 刺 激 與 不 同 時 間 出 現,但 個 體 只 需 針 對 特 定 的 一 個 刺 激 作 出 反 應,另 一 個 刺 激 則 不 需 作出任何反應。 而 一 般 在 測 量 個 體 反 應 時 間 的 過 程 , 包 含 警 告 信 號 ( w a r n i n g s i g n a l )、 刺 激 信 號 ( s t i m u l u s s i g n a l )、 啟 動 反 應 ( initiation of the response) 與 動 作 完 成 等 四 個 連 續 的 階 段 ( M a g i l l , 1 9 9 3 ), 四 個 階 段 的 模 式 如 下 圖 所 示 :. 15.
(25) 圖 2. 反 應 時 間 模 式 ( 資 料 來 源 : 林 淑 親 、 林 耀 豐 , 2007). M a g i l l( 1 9 9 3 ) 也 提 到 影 響 反 應 時 間 的 因 素 可 以 大 致 分 為 以下幾點: 1. 運 動 員 的 覺 醒 水 準 ( arousal level) 2. 刺 激 與 反 應 選 擇 的 數 量 ( number of stimulus-response choice) 3. 刺 激 與 反 應 的 相 容 性 ( 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 4. 反 應 的 複 雜 性 ( response complexity) 5. 練 習 的 次 數 ( practice) 6. 反 應 的 形 式 ( response set) 7. 刺 激 的 預 期 ( predictability) 由 此 可 知,在 比 賽 當 中 運 動 員 的 反 應 與 準 確 性 是 受 到 許 多 因素的考驗,也因此頂尖的選手勢必在反應時間的掌控上有 值得探究的地方。. 16.
(26) 每 天 一 睜 開 眼 睛 就 有 大 量 的 視 覺 訊 息 湧 入 大 腦 中,為 了 訊 息處理的效率以及避免大腦過度負荷,注意力扮演著一個過 濾外在訊息進入高層認知歷程處理的角色,可以減弱對於不 相關訊息的處理量,使人類專注於當下感興趣的訊息,以便 認 知 系 統 做 進 一 步 的 處 理 ( 林 宜 親 等 , 2 0 1 1 )。 在 開 放 式 的 運 動項目內,運動員需要正確的擷取和處理各種訊息,而且必 須要在複雜的情境中做出快速的反應,因此對於運動選手來 說 , 能 夠 專 注 在 最 重 要 的 知 覺 訊 息 上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能 力 ( Ta k e u c h i & I n o m a t a , 2 0 0 9 ), M e m m e r t 、 S i m o n s 與 G r i m m e ( 2009) 也 提 到 , 在 團 體 運 動 中 , 由 於 選 手 需 要 同 時 觀 察 其 他選手的動作和位置,視覺注意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心理 學的定義裡,注意是指個體對情境中的眾多刺激,只選擇其 中 一 個 或 一 部 分 去 反 應,並 從 中 獲 得 知 覺 經 驗 的 心 理 活 動( 張 春 興 , 1 9 8 9 ); 運 動 心 理 學 將 注 意 力 定 義 為 一 種 集 中 的 覺 醒 狀 態,伴隨著清晰的感覺、知覺和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反應 的 準 備 狀 態 ( 林 清 和 , 1 9 9 6 ); 運 動 員 在 創 造 佳 績 時 , 在 其 心 理知覺與認知型態上會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態,其中的主要 一個特徵就是運動員可以有效的集中注意力,以獲取與執行 動 作 技 能 有 關 的 訊 息 ( 周 文 祥 , 1 9 9 8 )。 因 此 我 們 可 推 論 運 動 表現和注意力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B r o a d b e n t ( 1 9 5 4 , 1 9 5 8 ) 提 出 過 濾 理 論 ( f i l t e r t h e o r y ), 認為同一個時間所注意到的訊息容量有限,因此訊息就會經 過注意過濾器的篩選再進行接下來的處理。後來的學者對於 注 意 力 的 篩 選 階 段 也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 Deutsch 與. Deutsch. ( 1963 ) 認 為 注 意 力 的 選 擇 不 在 早 期 的 識 別 階 段. 17.
(27) (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 t a g e ), 而 是 在 較 晚 期 的 語 意 動 作 反 應 ( response stage) 階 段 。 Lavie 更 於 1995 年 提 出 理 論 認 為 注 意力選擇的階段和執行作業所需的難易程度有密切的關係, 當 作 業 所 需 的 知 覺 負 荷 量( perceptual load)較 高 的 時 候 , 注 意力的選擇階段就在早期的識別階段,反之,若知覺負荷量 較低時,注意力則是在較晚期的動作反應階段進行篩選。 美 國 學 者 Posner 無 論 在 注 意 力 理 論 的 發 展 , 以 及 應 用 注 意力理論在孩童發展與教育的研究上,皆扮演了一個領航者 的 角 色 ( 林 宜 親 等 , 2 0 1 1 )。 而 P o s n e r 與 其 團 隊 ( P o s n e r & Boies, 1971; Posner & Petersen, 1990) 提 出 一 個 注 意 力 網 路 ( a t t e n t i o n n e t w o r k )的 概 念 , 這 個 網 路 架 構 包 含 了 三 個 子 網 路,分別處理不同的注意力功能,包含: 1 . 執 行 功 能 網 路 ( e x e c u t i v e c o n t r o l n e t w o r k ): 又 稱 前 神 經 網 路 ( a n t e r i o r n e t w o r k ), 負 責 監 控 所 有 訊 息 , 例 如 目 標 導 向 行 為( g o a l - d i r e c t e d b e h a v i o r ) 、 目 標 偵 測( t a r g e t d e t e c t i o n )、 錯 誤 偵 測 ( e r r o r d e t e c t i o n )、 解 決 衝 突 ( c o n f l i c t r e s o l u t i o n ) 反 應 以 及 抑 制 自 動 化 反 應 ( inhibition. of. automatic. r e s p o n s e s ), 此 網 路 的 運 作 包 含 了 前 額 中 線 ( m i d l i n e f r o n t a l ) 區 域 的 活 化 , 包 含 前 扣 帶 腦 迴 ( a n t e r i o r c i n g u l a t e g y r u s )、 運 動 輔 助 區 (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 和 部 分 的 基 底 核 ( b a s a l g a n g l i a )( R o t h b a r t & P o s n e r , 2 0 0 1 )。 例 如 個 體 處 理 衝 突 的 時 候,就 會 活 化 前 扣 帶 皮 質( a n t e r i o r c i n g u l a t e c o r t e x ) 和 前 額 葉 皮 質( p r e f r o n t a l c o r t e x )兩 個 區 域( F a n , F l o m b a u m , M c C a n d l i s s , T h o m a s , & P o s n e r , 2 0 0 3 )。. 18.
(28) 2 . 導 向 性 網 路 ( o r i e n t i n g n e t w o r k ): 又 稱 後 神 經 網 路 ( p o s t e r i o r n e t w o r k ), 負 責 空 間 注 意 力 ( s p a t i a l a t t e n t i o n ) 的 聚 焦( f o c u s i n g ) 、 釋 出( d i s e n g a g i n g )以 及 轉 移( s h i f t i n g ), 而 導 向 性 網 路 功 能 的 運 作 也 包 含 了 腦 部 後 頂 葉 ( posterior p a r i e t a l l o b e s )、 枕 核 丘 腦( p u l v i n a r n u c l e u s o f t h e t h a l a m u s ) 以 及 上 丘 ( superior colliculus) 等 區 域 的 活 化 ( Rothbart & Posner, 2000) 。 3 . 警 覺 性 網 路( a l e r t i n g / v i g i l a n c e n e t w o r k ): 此 網 路 功 能 負 責 維 持 大 腦 在 一 個 警 戒 的 狀 態 , 運 作 時 會 包 含 右 側 頂 葉 ( r i g h t l a t e r a l i z e d p a r i e t a l )、 前 額 葉 網 絡 ( r i g h t f r o n t a l cortical networks) 以 及 藍 斑 核 ( locus coruleus) 等 腦 區 的 活 化 ( Rothbart & Posner, 2001) 。 這三個網絡系統在大腦中是以彼此獨立但又互相聯繫的 方 式 運 作 ( Fan, McCandliss, Sommer,. Raz,. & Posner,. 2 0 0 2 ), 而 每 一 個 注 意 力 的 網 絡 系 統 都 以 特 定 的 作 業 典 範 ( paradigm) 方 式 來 呈 現 該 功 能 網 路 的 運 作 , 而 這 些 作 業 典 範 通 常 都 基 於 手 部 反 應 和 反 應 時 間 的 測 量 ( Rothbart & P o s n e r , 2 0 0 0 )。 認 知 心 理 學 實 驗 通 常 也 以 反 應 時 間 和 正 確 率 來測量受測者對此作業認知歷程的處理效能(林宜親等, 2 0 1 1 )。 2-2-3 視 覺 注 意 力 之 實 驗 設 計 P o s n e r 於 1 9 8 0 所 發 展 出 的 C O VAT 模 型( C o v e r t O r i e n t i n g o f V i s u o s p a t i a l A t t e n t i o n , C O VAT ) 是 一 套 評 估 注 意 力 控 制 的. 19.
(29) 重要模型,主要是用來評估受試者在眼睛沒有移動的情況之 下,轉移視覺空間注意力到視野某一方的能力。在眼睛保持 不動的情況之下,我們仍然可以隨心支配注意力要往哪裡 去 , 這 就 稱 為 內 隱 性 的 注 意 力 ( c o v e r t a t t e n t i o n )( 阮 啟 宏 、 呂 岱 樺、劉 佳 蓉、陳 巧 雲,2 0 0 5 ) 。而 P o s n e r 的 提 示 典 範( c u i n g paradigm) 之 概 念 是 : 在 目 標 出 現 之 前 出 現 一 個 提 示 告 知 受 測者目標接下來可能出現的位置,而受測者之眼睛需專注凝 視螢幕中央,看到目標出現之後立即按下相對應空間的按 鍵。提示的類型有三種不同的情境: 1 . 有 提 示 嘗 試 ( c u e d t r i a l ): a . 有 效 提 示 嘗 試 ( v a l i d c u e t r i a l ): 視 覺 目 標 刺 激 訊 號 會出在先前視覺提示訊號所指的空間位置中,也就是 提示訊號可以有效的預測目標出現的空間位置。 b . 無 效 提 示 嘗 試 ( i n v a l i d c u e t r i a l ): 提 示 訊 號 無 法 有 效 預測視覺目標刺激出現的位置。 2 . 無 提 示 嘗 試 ( u n - c u e d t r i a l ): 無 提 示 嘗 試 , 又 稱 為 中 性 嘗 試 ( n e u t r a l t r i a l ), 在 視 覺 目 標 刺 激 出 現 之 前 沒 有 任 何 的 提 示 訊 號 出 現 來 吸 引 受 測 者 的 注 意 力,常 被 用 來 當 作 有 提示訊號測試的參考基準。 當 提 示 為 有 效 提 示 時,由 於 受 測 者 已 經 將 注 意 力 放 至 提 示 的空間位置上,相較於無效提示的情境,受測者的按鍵反應 時 間 較 快 , 錯 誤 率 較 低 ( 林 宜 親 等 , 2 0 1 1 )。 從 這 個 實 驗 可 以 看到內隱性的注意力促進訊息處理的歷程,因為提示的出現 並不需要受試者做眼睛的移動,只有注意力的轉移就足以促. 20.
(30) 進 受 試 者 在 目 標 刺 激 的 反 應 ( 阮 啟 宏 等 , 2 0 0 5 )。 另 外,結 合 P o s n e r 的 提 示 典 範 與 E r i k s e n & E r i k s e ( n 1974) 提 出 的 旁 側 抑 制 作 業 ( f l a n k e r t a s k ), F a n 等 學 者 ( 2 0 0 2 ) 提 出了一種結合式的注意力網路作業測驗,在作業一開始出現 凝視點,凝視點之後出現提示再出現視覺目標刺激,提示訊 號有四種不同的情境: 4. 無 提 示 情 境 : 沒 有 任 何 提 示 即 出 現 目 標 刺 激 。 5. 中 央 提 示 情 境 : 提 示 出 現 在 中 間 凝 視 點 位 置 , 提 供 受 試 者 目標即將出現的線索而無目標空間位置的提示。 6 . 雙 提 示 情 境:提 示 同 時 出 現 在 凝 視 點 上 下 目 標 可 能 會 出 現 的位置上,除了提供時間訊息,也 提示目標的空間位置。 7. 空 間 提 示 情 境 : 提 示 出 現 在 目 標 會 出 現 的 方 位 , 包 含 時 間 訊息以及確切之空間位置訊息。 在此作業典範中,可以依每個情境的按鍵反應時間相減 之後得到三個分數,再由此分數進一步比較不同受試者之間 的 注 意 力 網 路 作 業 能 力 , 請 見 下 表 ( 林 宜 親 等 , 2 0 1 1 ): 表 2-1 三 種 注 意 力 網 絡 分 數 計 算 方 式 注意力網絡 執行功能網路 導向性網路 警覺性網路. 分數 衝突分數 ( conflict score) 導向性分數 ( orienting score) 警覺性分數 ( alerting score). 21. 計算方式 RT. 無 效. - RT. RT. 中 央 提 示. RT. 無 提 示. 有 效. - RT. - RT. 中 間 提 示. 雙 提 示.
(31) 學者認為抑制能力不只有單一種,可再進一步細分,上 述 由 Eriksen & Eriksen( 1974) 所 提 出 之 旁 側 抑 制 作 業 可 測 量衝突解決的能力,主要將注意力專注在訊息處理上,且不 受干擾訊息的影響,此為其中一種抑制能力。而動作反應抑 制的能力也是常見的抑制能力之一,根據研究,棒球選手相 較 於 其 他 組 別 , 通 常 會 有 比 較 短 的 Go 反 應 時 間 , 這 是 由 於 棒球選手在經年累月的棒球訓練中,必須在擊球的情境下重 複抑制反應的動作,因此他們會具有比較強烈的反應抑制能 力 ( N a k a m o t o & M o r i , 2 0 0 8 )。 例 如 棒 球 打 者 準 備 對 投 手 投 球作出揮棒的反應,但是就在揮棒前突然發現這是個壞球而 停止揮棒的動作,此即為一種衝動抑制能力,好壞差別可能 只有幾十毫秒,但是所產生的結果卻差異很大。而停止信號 典範最常被用來研究停止行為之作業,在停止信號作業中, 包含以下兩種情境: 1. 動 作 反 應 作 業 ( Go trial): 屬 於 視 覺 選 擇 反 應 時 間 作 業 ( v i s u a l c h o i c e r e a c t i o n t i m e t a s k ), 對 於 螢 幕 出 現 之視覺刺激以按鍵作出反應。 2. 停 止 動 作 反 應 作 業 ( Stop trial) : 在 從 事 動 作 反 應 作 業時偶爾會出現的提示,告訴受試者停止主要作業。 從停止信號作業得到受試者動作反應時間,以及在不同 信號延遲時間之下所產生抑制成功或失敗的比率,可計算出 停 止 信 號 反 應 時 間 ( stop signal reaction time, SSRT) , 也 就 是當停止信號出現時,抑制住準備要做出的反應所需之時 間,抑制所需時間愈短代表抑制控制能力愈好(林宜親等,. 22.
(32) 2011) 。 過 去 眾 多 研 究 指 出 無 效 提 示 訊 號 反 應 時 間 與 有 效 提 示 訊 號 反 應 時 間 的 差 異 數 值 即 為 抑 制 性 反 應 時 間( i n h i b i t o r y reaction time) 差 異 , 也 代 表 個 體 的 注 意 力 轉 移 過 程 處 理 速 度 ( Wilson & Maruff, 1999; Posner & Petersen, 1990 ) 。 陳 威 穎 ( 2005) 的 研 究 發 現 抑 制 性 反 應 時 間 與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之 間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動作協調能力有問題的兒童似乎 存 在 注 意 力 脫 離、轉 移 至 集 中 的 機 制 問 題。因 此 根 據 此 結 果 , 我們似乎可以推論出動作技巧或運動能力越好的人,其抑制 性 反 應 時 間 的 表 現 也 會 越 好 ( 吳 聰 義 等 , 2 0 0 9 )。 另 外 , Go/No-go 測 驗 是 在 兩 種 選 擇 中 只 須 對 其 中 一 種 做 出反應,但在另一種刺激出現時則必須保留不做反應的實驗 設 計 ( D o n d e r s , 1 9 6 9 )。 而 G o / N o - g o 測 驗 用 在 動 物 行 為 研 究 上 已 經 有 很 長 的 歷 史 , 學 者 利 用 猴 子 進 行 Go/No-go 測 驗 來 了解從決策的神經活動產生刺激並分離各神經活動,最後做 出 反 應 的 這 個 過 程( B a s s o , & W u r t z , 1 9 9 8 ; S o m m e r , & W u r a t z , 2 0 0 1 )。 G o / N o - g o 測 驗 的 反 應 時 間 包 括 了 特 定 任 務 的 刺 激 偵 測 和 動 作 執 行 的 過 程 ( Iida, Miyazaki & Uchida, 2010) 。 而 Iida 等 ( 2010) 認 為 當 受 試 者 的 任 務 需 要 做 出 No-go 的 抑 制 時 , 假 警 報 比 率 ( false alarm rate) 就 是 個 體 抑 制 訊 息 處 理 過 程 的 指 標 , 所 謂 的 假 警 報 即 是 在 Go/No-go 測 驗 中 不 需 要 反應的刺激訊號。由於棒球選手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 何 時 出 棒 或 做 出 抑 制 出 棒 的 動 作 , 因 此. Kida,. Oda. 與. Matsumura ( 2005 ) 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優 秀 棒 球 選 手 的 Go/No-go 反 應 時 間 顯 著 快 於 網 球 運 動 員 與 非 運 動 員 受 試 者 , 因 此 , Go/No-go 測 驗 可 以 用 來 檢 測 棒 球 選 手 的 反 應 時. 23.
(33) 間 , 而 且 Go/No-go 的 反 應 能 力 表 現 並 不 是 與 生 俱 來 的 , 參 與 密 集 的 棒 球 訓 練 可 以 增 進 Go/No-go 的 反 應 能 力 , 其 中 又 以 參 與 密 集 棒 球 訓 練 兩 年 的 選 手 與 Go/No-go 反 應 能 力 最 相 關。而在一般單純反應時間的變化則是與運動經驗沒有相關 ( K i d a 等 , 2 0 0 5 ; A b e r n e t h y & N e a l , 1 9 9 9 )。 上述是與注意力和執行功能最常用的實驗典範,早期學 者們主要研究對象為動物實驗以及成人實驗,經過長期累積 的研究建立出穩定且有效的典範,隨後也開始把這些作業用 於研究兒童認知功能的發展上,同時也用來比較正常發展以 及發展缺陷兩個族群的表現差異,從作業反應時間以及錯誤 率等指標可以觀察兩個族群在不同作業表現上之差異(林宜 親 等 , 2011) 。 但 目 前 為 止 , 少 有 研 究 使 用 這 些 特 定 的 實 驗 典範來測量不同種族之運動員的視覺空間注意力與衝動控制 的能力。 2-2-4 小 結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知反應能力與視覺注意 力對於解讀個體視覺反應速度和視覺訊息的處理效能有很大 的關係,且測量反應時間和注意力都有不同的實驗典範,而 計算抑制性反應時間更可以知道受試者的注意力轉移能力。 因 此 我 們 實 驗 的 任 務 除 了 要 使 用 Go/Nogo 測 驗 來 得 知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棒 球 運 動 員 在 擊 球 ( Go) 的 情 境 中 , 其 執 行 反 應 決 策 的 時 間 與 抑 制 其 不 揮 棒 ( Nogo) 反 應 的 能 力 之 外 , 另 外 也 搭 配 C O VAT 測 驗 來 檢 視 兩 種 族 棒 球 隊 兒 童 的 空 間 性 注 意 力,在提示訊號與方位的刺激與反應一致下,測試原住民與. 24.
(34) 非原住民運動員的反應時間,以及在刺激與反應不一致的情 況來得知其抑制性反應能力的優劣。. 第三節 慣用邊與非慣用邊之探討 Chan & Chan( 2009) 針 對 32 位 以 右 手 為 慣 用 手 , 右 腳 為慣用腳的受試者進行下肢空間性的刺激與反應測驗,透過 前 、 後 、 左 、 右 四 個 方 向 的 實 驗 設 計 , 以 完 全 搭 配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 a p p i n g )、 隨 機 搭 配 ( r a n d o m m a p p i n g ) 與 鏡 像 搭 配( m i r r o r e d m a p p i n g )的 刺 激 目 標 來 測 試 受 試 者 下 肢 的反應能力,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完全搭配的刺激目標與反應 中表現的最好,而且以右腳為慣用邊的受試者,右腳的反應 表現也比左腳速度快,另外,該研究也發現受試者在左、右 方 向 的 表 現 一 致 性 大 過 於 前 、 後 的 方 向 。 S i m o n e n , Vi d e m a n , B a t t i e 與 G i b b o n s( 1 9 9 5 )發 現,在 選 擇 性 反 應 時 間 的 測 試 內 , 受試者的手和腳幾乎有相同的反應時間,而且在同一種測驗 模式下,慣用手的反應時間只比同側慣用腳的反應時間快了 125 毫 秒 。 顯 示 慣 用 邊 的 側 化 效 應 確 實 會 因 為 個 體 每 天 使 用 肢體的習慣而存在。 2-3-1 小 結 慣用邊與非慣用邊確實存在著反應能力上的差異,而且 由以上研究我們也得知下肢的反應時間測量可以使用上肢反 應 時 間 測 量 類 似 的 方 式 。 C h a n & C h a n( 2 0 0 9 ) 提 到 相 同 的 方 式可以延伸用來測量不同年段或種族的差異。因此我們將使 用上肢與下肢分開單獨測驗,以及四肢混合測驗的方式來檢. 25.
(35) 測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選手的上下肢反應能力。. 第四節 運動員視覺訊息處理能力之探討 視覺所提供關於空間的方向性、預知性、反應時間、時 間點、穩定和動態平衡都是相當基礎且重要的一環,因此選 手的視覺能力在運動表現上占有決定性的因素,在優秀的選 手之間的共通點,就是視覺的速度,尤其是一些需要優秀的 平衡能力、精準度以及知覺能力的高速運動下的得牌選手, 都具有敏銳的視覺能力,如果視知覺所給予的數據不夠清 楚、不夠完整或被扭曲干擾,那麼反應時間也會有所影響, 連貫、正確以及快速的視覺技巧都可以讓運動員在處理訊息 上 更 快 速 且 更 完 整 ( Risk, 2000) 。 1980 年 美 國 視 力 檢 定 協 會 (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AOA) 檢 測 400 名 大 聯盟選手的視覺能力,結果顯示在靜止視力、深度知覺以及 手 眼 協 調 (eye-hand coordination)的 能 力 都 優 於 一 般 人 ( 林 明 聲 , 1 9 9 9 )。 在 瞬 息 萬 變 的 運 動 情 境 中 , 些 微 的 時 間 差 距 就 會 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尤其在比賽節奏快速的運動項目中, 反 應 時 間 更 是 顯 得 重 要 ( 林 淑 親 、 林 耀 豐 , 2 0 0 7 )。「 動 作 反 應」與「手眼協調」的訊息來源皆透過眼睛,都是由環境產 生刺激,經由視覺神經傳遞刺激訊息至大腦,再由大腦判別 進而選擇動作反應並透過下行性神經傳遞動作反應訊息指 令 , 讓 手 產 生 動 作 反 應 行 為 , 因 此 從 訊 息 進 入 ( input) -刺 激 ( stimulus ) - 選 擇 反 應 ( response selection ) - 動 作 程 式 ( r e s p o n s e p r o g r a m m i n g ) 到 動 作 輸 出 ( o u t p u t ), 兩 種 能 力 就 整 個 過 程 來 看 是 相 同 的 ( 溫 華 昇 , 2 0 0 6 )。 了 解 視 知 覺 以 及. 26.
(36) 動作系統的發展可以提供我們重要的訊息,讓我們在運動選 手 的 教 學 或 指 導 上 有 重 要 的 支 援 ( W i l l i a m s 等 , 1 9 9 9 )。 目 前 有許多研究顯示運動選手之視知覺能力的確優於一般人:例 如 針 對 優 秀 桌 球 兒 童 、 一 般 兒 童 與 發 展 協 調 障 礙 ( DCD) 兒 童所做的視覺訊息處理能力比較,結果顯示優秀桌球兒童在 視知覺能力表現上確實比一般兒童來的好,且隨著動作能力 越 好 , 兒 童 整 體 視 知 覺 能 力 表 現 也 越 佳 ( 宋 岱 芬 , 2009) ; 另外,研究也發現優秀棒球選手的動體視力明顯優於一般選 手 和 非 運 動 員 的 視 知 覺 能 力 ( 劉 雅 甄 、 楊 賢 銘 , 2005; 劉 雅 甄 , 2 0 0 6 )。 由 以 上 文 獻 可 知 人 體 的 視 知 覺 系 統 在 競 技 運 動 的 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運動選手的視知覺特質 已經成為近年來國際運動科學界相當熱門之研究領域(吳聰 義 等 , 2 0 0 9 )。 Wa n g ( 2 0 0 9 ) 針 對 運 動 員 的 反 應 時 間 做 了 定 義 : 運 動 員 看到或聽到外界刺激時,當下指揮個體的肌肉系統做出動作 的 內 部 處 理 時 間 。 林 清 和 ( 1996) 認 為 反 應 時 間 是 技 能 表 現 的重要測量方法,也是競技比賽中戰略戰術應用的主要來 源。反應時間可以代表人體處理知覺訊息處理的基本能力與 神經整合之速度,個人視知覺以及動作能力之不同,表現出 來 之 反 應 時 間 亦 有 所 不 同。在 此 過 程 中,若 注 意 力 受 到 干 擾 , 個體即無法有效的分配心智資源,使訊息處理容易出現錯 誤 , 導 致 動 作 表 現 不 如 預 期( 吳 聰 義 等 , 2 0 0 9; Wa n g , 2 0 0 9 )。 過去研究發現優秀運動員的平均反應時間大約介在. 150 至. 3 0 0 毫 秒 之 間 ( W i l l i a m s 等 , 1 9 9 9 )。 國 內 外 有 越 來 越 多 研 究 探 討 反 應 時 間 與 運 動 表 現 之 關 係 : 洪 聰 敏 等 ( 2001) 的 研 究. 27.
(37) 發現桌球運動員不論在何種訊號提示(有效、無效、中性提 示)下,運動員在不確定性高的情境中,其中樞傳導訊息的 能 力 與 反 應 時 間 都 比 非 運 動 員 短 。 溫 卓 謀 、 林 清 和 ( 1998) 針對不同年段(低、中、高年級)之國小兒童以及運動訓練 之有無(一般學童、羽球選手)進行單純及選擇反應時間的 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羽球選手不論是在單純應時間或是選擇 反應時間上,皆顯著優於一般兒童,因此歸納從事規律且持 續兩年以上的羽球訓練有助於反應能力的發展。 在射箭運動上也顯示射箭組的多數反應時間表現明顯快 於 一 般 組 ( 吳 聰 義 等 , 2 0 0 9 )。 Z w i e r k o 、 O s i ń s k i 、 L u b i ń s k i , Czepita 與 Florkiewicz( 2010) 的 研 究 也 顯 示 排 球 選 手 的 單 純反應時間、選擇反應時間都顯著快於非運動員的速度,因 此運動員的視覺路徑中,訊號傳遞的速度明顯表現較佳。同 樣 在 Mori, Ohtani 和 Imanaka( 2002) 的 研 究 中 , 較 菁 英 的 空手道選手在選擇反應時間的表現上也比較無經驗的空手道 選手反應速度快,且預期的正確率也較高,顯示較快的反應 能力來自於菁英選手在預期階段的能力而非最後的決策階 段 。 在 汲 取 訊 息 的 部 分 , Ta k e u c h i & I n o m a t a( 2 0 0 9 ) 的 研 究 也證實了專業的棒球選手比一般人可以較準確且較快速的做 出早期的揮棒判斷決策。 由 於 注 意 力 是 反 應 的 先 前 行 為,因 此 對 反 應 時 間 的 表 現 也 有著某種程度的影響,尤其是需要準確性及快速反應的動 作 , 注 意 力 是 否 集 中 即 是 比 賽 勝 敗 的 關 鍵 ( 張 宏 亮 , 1 9 9 7 )。 Hatfield, Landers 與 Ray( 1984) 藉 由 腦 電 波 的 測 量 來 探 討. 28.
(38) 17 位 來 福 槍 射 擊 菁 英 選 手 在 扣 板 機 之 前 的 專 注 力 情 況,結 果 發現選手左腦之 α 波有增加的現象,顯示優秀射擊選手能夠 在比賽時控制自身的注意力,進而減少干擾提升專注力。另 外 , 溫 卓 謀( 1 9 9 9 )探 討 8 0 名 排 球 選 手 與 非 運 動 員 受 試 者 之 視 覺 注 意 力 分 配 彈 性 能 力 , 結 果 發 現 無 論 在 垂 直 軸( 上 、 下 ) 或是水平軸(左、右)的視覺刺激上,排球選手的視覺注意 力分配彈性都顯著優於非運動員,作者認為由於運動員長期 在比賽和訓練環境中都需要注意力分配的轉換,而一般非運 動員日常生活中從事的多為專注且持續性的作業,極少工作 需要涉及瞬間配給及轉換注意資源的需求,因此無法與運動 員 具 有 相 同 的 注 意 力 分 配 能 力 。 Nettleton( 1986) 的 研 究 也 顯示優秀的快速球類運動員比一般快速球類運動員在執行空 間注意力轉換的工作時有較少的錯誤率。 以上提到許多反應能力與注意力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事 實上,不同的環境需求所需要的視覺功能也會不一樣,因此 每位選手的視覺能力特性會隨著他所從事的運動專長而有所 不 同 ( A b e r n e t h y, 1 9 8 6 ; D u T o i t , K r ü g e r , J o u b e r t , & L u n s k y , 2 0 0 7;H e i n e n,2 0 1 1;M e m m e r t 等,2 0 0 9;Q u e v e d o , S o l é , P a l m i , P l a n a s , & S a o n a , 1 9 9 9 ; Z w i e r k o 等 , 2 0 1 0 )。 例 如 籃 球 運 動 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周邊視覺的能力,因為能夠迅速感知周 圍的動作就能夠更快專注於周遭的活動,讓選手可以快速做 出 反 應 ( K n u d s o n & K l u k a , 1 9 9 7 ); 另 外 , W i l l i a m s , S i n g e r 與 Frehlich( 2002) 認 為 撞 球 選 手 的 靜 眼 時 刻 持 續 時 間 越 長 則 越 容 易 成 功 擊 中 目 標 球 。 Land 與 McLeod( 2000) 則 認 為 在正確的時間點看正確的位置,在部分球類運動中特別重. 29.
(39) 要,例如網球、板球或是棒球等,在這些運動項目裡,選手 必須要決定球接下來的走向軌跡以及碰觸球的最佳時間點; 且在比較不同技能等級的板球選手後,發現在選手的跳視 ( saccade) 能 力 中 遲 滯 時 間 較 短 的 通 常 就 是 比 較 優 秀 的 選 手。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各項運動專長的視知覺能力以得知 該運動專項的特色與視覺能力中的哪一個功能有密切相關。 2-4-1 小 結 綜合上述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運動能力與視知覺之間具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運動員的反應能力顯著優於未接受運動 訓練的一般受試者;而由於反應能力是屬於訊息處理流程中 在 最 後 所 呈 現 的 外 顯 行 為 ( 洪 聰 敏 等 , 2 0 0 1 ), 而 不 同 運 動 項 目所需要的視知覺能力都不一樣,再加上目前受試的研究對 象多是運動員與非運動員,我們有必要針對不同技能層次、 種族差異或不同運動項目之次族群,透過反應能力的測量來 了解選手視知覺能力的優劣。. 第五節 本章總結 菁英運動員能夠在賽場上成功,除了熟練的技能展現之 外,勢必有其他優於一般人的先天生理條件和後天訓練成 果,由以上結果我們得知: 一 、 原 住 民 兒 童 在 基 本 運 動 能 力 上 優 於 非 原 住 民 兒 童,但 在 視 知 覺 能 力 上 卻 較 非 原 住 民 兒 童 表 現 差;然 而,尚 未 有 研 究 探 討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棒 球 隊 兒 童 的 視 知 覺 能 力,因 此 我 們 無 從 得 知 是 否 原 住 民 棒 球 隊 兒 童 在 視 知 覺. 30.
(40) 能力上表現較佳。 二 、 從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模 式 的 觀 點 來 看,運 動 員 的 視 覺 路 徑 傳 遞 訊 息 的 速 度 與 反 應 能 力 和 注 意 力 的 表 現 有 關,因 此 我 們可以透過一些實驗典範來測量運動員的反應能力和 注 意 力,以 便 了 解 同 樣 身 為 棒 球 運 動 員,原 住 民 和 非 原 住民兩個種族之間是否有差異。 三 、 在 慣 用 邊 與 非 慣 用 邊 的 探 討 中,已 經 有 許 多 研 究 顯 示 兩 邊確實會因為日常生活中較常使用的慣用邊具有側化 效 應,因 此 本 研 究 將 檢 測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棒 球 隊 選 手 在慣用邊與非慣用邊的上肢及下肢是否也有因為運動 訓 練 產 生 的 側 化 效 應,亦 或 是 因 為 兩 邊 的 長 期 訓 練 而 消 磨了慣用邊的優勢,強化了非慣用邊的能力。 四、 在許多研究中已證實運動員的反應能力以及注意力確 實 優 於 一 般 人,而 且 長 期 性 的 運 動 訓 練 也 可 以 增 進 部 分 的 視 覺 訊 息 處 理 能 力,因 此 在 了 解 反 應 能 力 與 注 意 力 和 運 動 員 之 間 的 密 切 關 係 之 後,我 們 就 可 以 分 析 在 原 住 民 與非原住民運動員的反應時間與注意力是否有差異。 綜合上述結果,本研究將針對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棒球隊 兒童,以反應能力與視覺空間注意力的觀點探討其種族之間 的差異情況。. 31.
(41)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優秀棒球兒童運動員中,原住民棒 球隊兒童與非原住民棒球隊兒童之視覺處理能力是否有所差 異。基於本研究目的以及先前之文獻探討結果,研究架構如 下所示:. 棒球校隊兒童. 利用種族分組. 原住民兒童. 非原住民兒童. 進 行 Movement ABC 測 試. 排 除 DCD 以 及 疑 似 DCD 兒 童. 進 行 G o / N o - g o 測 試 以 及 C O VAT 測 試. 結果分析與討論. 圖 3. 研究架構圖. 32.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方便取樣方式,選取北部、中部及南部曾於兩 年內獲得棒球全國性大型少棒錦標賽中,前三名之國小棒球 隊,包括桃園縣龜山國小、中平國小、大勇國小,台中市忠 孝國小、台南市崇學國小等五所國小之棒球校隊內原住民男 童 共 18 位,非 原 住 民 男 童 共 22 位,共 計 40 位 兒 童 作 為 本 研 究之實驗組。而本研究之收案條件與排案條件如下: 一 、 收 案 條 件 ( 所 有 條 件 須 同 時 符 合 ): 【原住民兒童】 (1) 國 小 五 至 六 年 級 , 測 驗 當 日 實 際 年 齡 滿 11~ 12 足 歲 者 (2) 須 為 男 性 兒 童 , 且 父 母 任 一 方 為 原 住 民 者 (3) 參 與 學 校 棒 球 校 隊 訓 練 時 間 滿 兩 年 者 (4) 經 Movement ABC 測 試 後 , 障 礙 總 分 < 9.5 分 者( 非 DCD 以 及 疑 似 DCD 兒 童 ) 【非原住民兒童】 (1) 國 小 五 至 六 年 級 , 測 驗 當 日 實 際 年 齡 滿 11~ 12 足 歲 者 (2) 須 為 男 性 兒 童 (3) 參 與 學 校 棒 球 校 隊 訓 練 時 間 滿 兩 年 者 (4) 經 Movement ABC 測 試 後 , 障 礙 總 分 < 9.5 分 者( 非 DCD 以 及 疑 似 DCD 兒 童 ). 33.
(43) 二、排案條件(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或一項以上者;所有受試 者 皆 適 用 ): ( 一 ) 經 Movement ABC 測 驗 工 具 篩 檢 後 屬 於 發 展 協 調 障 礙 ( D e v e l op me n t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i s o r d e r, D C D) 或 疑 似 DC D 兒童者 (二)有情緒障礙者 (三)有器質性視覺或聽覺障礙者. 34.
(44) 本研究受試者之徵召流程如下圖所示:. 方便取樣選取桃園縣、台中市、台南市共五所國小之 原住民棒球隊男童與非原住民棒球隊男童. 告知教練本研究目的. 所 有 同 意 參 與 本 研 究 之 受 試 者 接 受 Movement ABC 測 試. 選 取 棒 球 隊 兒 童 Movement ABC 障 礙 總 分 < 9.5 分 者 進 行實驗. 圖 4. 研究對象徵召流程. 35.
(4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 蒐集相關文獻與探討. 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 撰寫研究架構與計畫. 決定研究工具與試用. 正式檢測受試兒童. 資料分析與處理.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圖 5 研究流程圖. 36.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 研 究 以 Movement ABC 評 估 受 試 者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 以 G o / N o - g o 評 估 受 試 者 反 應 能 力 , C O VAT 評 估 受 試 者 之 視 覺 空 間 注 意 力 控 制 能 力 , 實 驗 的 任 務 除 了 使 用 Go/Nogo 測 驗 來 得 知 原 住 民 與 非 原 住 民 棒 球 運 動 員 在 擊 球 ( Go) 的 情 境 中 , 其 執 行 反 應 決 策 的 時 間 與 抑 制 其 不 揮 棒 ( Nogo) 反 應 的 能 力 之 外 , 另 外 也 搭 配 C O VAT 測 驗 , 加 入 上 、 下 、 左 、 右 等 方 位的測驗,來檢視兩種族棒球隊兒童的空間性注意力,在提 示訊號與方位的刺激與反應一致下,測試原住民與非原住民 運動員的反應時間,以及在刺激與反應不一致的情況來得知 其抑制性反應能力的優劣。 3-4-1 Movement ABC 測 驗 Movement ABC 測 驗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test)(Henderson & Sugden, 1992)分 為 四 個 年 齡 層 ( 4 - 6 歲 、 7 - 8 歲 、 9 - 1 0 歲 、 1 1 - 1 2 歲 )以 及 包 括 手 部 靈 活 度 、 球類技巧以及平衡能力等三大測試向度;而受測者在每一項 動作測驗所得到的原始分數可以依據手冊所定義的常模標準 轉 換 成 0~5 分 障 礙 分 數 , 障 礙 分 數 越 高 代 表 運 動 協 調 能 力 表 現越差,三大向度的障礙分數加總後變為動作協調能力總 分 。 總 障 礙 分 數 大 於 或 等 於 1 3 . 5 分 的 兒 童 被 定 義 為「 發 展 協 調 障 礙 兒 童 」; 總 障 礙 分 數 介 於 1 0 - 1 3 分 的 兒 童 被 定 義 為「 疑 似發展協調障礙兒童」 ;總 障 礙 分 數 小 於 或 等 於 9 . 5 分 的 兒 童 則 是 歸 屬 為「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正 常 兒 童 」。 本 研 究 所 採 納 之 受 試 者 條 件 , 是 為 經 過 Movement ABC 檢 測 後 , 在 障 礙 總 分 部 分. 37.
(47) 棒 球 運 動 員 必 須 歸 屬 為 「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正 常 兒 童 」。 本 研 究 之 受 試 者 為 11-12 歲 的 國 小 五 、 六 年 級 孩 童 , 因 此 採 用 M - A B C 工 具 第 四( 11 ~ 1 2 歲 )年 齡 區 段 的 八 個 測 驗 項 目 做施測,以下針對每項測試的測驗目的與測驗方法、流程依 序說明之。. 38.
(48) M o v e m e n t A B C 測 試 項 目 【 年 齡 區 段 四 - 11 ~ 1 2 歲 】 手部操作靈活度測試項目一 測 試 項 目 : 翻 轉 木 栓 ( Turning Pegs ) 測試目的:評估受測者左手與右手手眼協調動作的速度、靈 活度以及精確性。 工 具 設 置 : 將 插 洞 板 ( 4* 4 共 16 個 洞 ) 置 於 受 測 者 前 方 的 止 滑 墊 上 , 並 將 1 2 個 木 栓( 雙 面 頂 端 不 同 色 )分 別 插 放 於 前 三 排 的 洞 中 並 確 定 所 有 木 栓 均 為 同 色,最後一排的洞空著不放。 測 試 流 程:使 受 測 者 平 穩 的 坐 在 桌 前,利 用 一 隻 手 壓 住 板 子 , 另一隻手則進行翻轉木栓,將木栓用最快的速度 由左而右,由上而下依序翻轉成另一面並再次插 入洞中。每隻手各練習翻轉六個木栓後,正式測 試為兩隻手各測兩次,慣用手先。 記錄方式:以碼表記錄完成測試流程的時間,兩次測試中取 成績較好(速度較快)的一次。. 39.
(49) M o v e m e n t A B C 測 試 項 目 【 年 齡 區 段 四 - 11 ~ 1 2 歲 】 手部操作靈活度測試項目二 測 試 項 目 : 剪 紙 大 象 ( Cutting-out Elephants) 測試目的:評估受測者雙手同時執行同一任務的協調能力。 工具設置:將剪刀以及紙大象放在平坦的桌面。 測試流程:受測者平穩的坐在適當高度的桌前,使用剪刀依 單 一 方 向 ( 順 時 針 或 逆 時 針 ) 剪 在 兩 條 邊 線 之 間。練習時只剪半隻紙大象,正式開始施測時則 依 據 受 測 者 犯 規 率 決 定 , 最 多 可 以 剪 兩 隻 紙 大 象,不限時間,用左手或右手均可。 記 錄 方 式 : 記 錄 犯 規 的 次 數 ( 剪 到 邊 線 的 次 數 總 和 ), 於 正 式 測試中的兩隻紙大象中取犯規次數最少者。. 40.
(50) M o v e m e n t A B C 測 試 項 目 【 年 齡 區 段 四 - 11 ~ 1 2 歲 】 手部操作靈活度測試項目三 測 試 項 目 : 描 花 邊 ( Flower Tr ail) 測試目的:評估受測者運筆控制的手眼協調能力。 工 具 設 置 : 將 油 性 紅 筆 ( 0.5mm) 以 及 花 邊 測 試 紙 置 於 平 坦 的桌面。 測試流程:受測者平穩的坐在適當高度的桌前,使用紅筆依 單 一 方 向( 順 時 針 或 逆 時 針 )在 間 隔 約 1.5mm 的 兩條邊線間一筆畫到底,描繪花邊的過程中,不 可以畫到邊線也不可以提筆離開紙張,同時不可 將紙旋轉超過. 45°。 練 習 時 只 描 半 朵 花 , 正 式 開. 始施測時則依據受測者犯規率決定,最多可以描 兩朵花,不限時間,只測慣用手。 記 錄 方 式 : 記 錄 犯 規 的 次 數 ( 超 出 邊 線 每 12mm 記 錄 犯 規 一 次 、 畫 到 邊 線 或 提 筆 離 開 紙 的 次 數 總 和 ), 於 正 式測試中的兩朵花中取犯規次數最少者。. 41.
數據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be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quality of service refers to the heading,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expected
The purposes of this series studies were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 between batting performance at peak level and slump level in visual cue strategy, dynamic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