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填補詞的使用對口譯品質之影響:聽眾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填補詞的使用對口譯品質之影響:聽眾觀點"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陳子瑋 博士 Advisor: Dr. Tze-Wei Chen. 填補詞的使用對口譯品質之影響:聽眾觀點 Fillers and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Users’ Perspectives. 研究生:許琬翔 Advisee: Wan-hsiang Hsu.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August, 2014.

(2) 誌謝 這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辛苦的指導教授陳子瑋老師,謝謝老師 在研究上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百忙之中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諸多問題,並 時常關心論文進度是不是依然在正軌上。聽老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謝謝口詴委員汝明麗老師,除了在翻譯所受教於老師、習得終身受用的口譯 技巧外,老師的論文更是我研究的一大啟發,謝謝老師在口譯訓練及研究上的耐 心指導。 謝謝口詴委員、同時也是我的口譯啟蒙恩師張嘉倩老師,口譯學習路上受到 老師許多啟發,從老師身上學到太多太多,大四時有幸修到老師的口譯研究課更 為本篇論文扎下研究的基礎。 研究能如此順利完成,都要感謝身邊的同學情義相挺。謝謝好搭檔詹柏勻協 助錄製實驗音檔,謝謝張思婷學姊與同學劉宜鑫、何承恩讓我到任課班級發放問 卷,其中要特別感謝泰德總是不吝解答我論文寫作及統計分析的疑難雜症。也要 謝謝身邊所有給予我鼓勵、時時關心我論文進度的同學們,能在翻譯所結識這麼 一群好同學真是我的福氣。 謝謝廷倫陪我經歷翻譯所的這些日子,謝謝你總是給予我最多的鼓勵與信心, 支持我的決定,也總是認真的跟我一起討論、解決問題。 最後,感謝親愛的爸媽從小到大總是支持我的每個決定,讓我不管做什麼都 沒有後顧之憂,對你們的感佩之情著實難以言喻。. i.

(3) 摘要. 雖然填補詞在一般日常會話中十分常見,但口譯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填補詞向 來是口譯學生奉行的金科玉律。口譯品質涵蓋的面向非常廣泛,然而鮮少有研究 將填補詞獨立出來作為操縱變因,探討其對口譯品質評量之影響。本研究探討填 補詞是否影響聽眾對口譯品質之評量,讓受詴者為四段英翻中逐步口譯段落評分, 並請受詴者詳述其偏好理由。研究發現,多數聽眾偏好沒有填補詞的口譯產出, 認為有填補詞的段落由於聽起來較為遲疑、不流暢、語言較不正式,因此口譯品 質較低。此外,聽眾對於「嗯」 、 「那」 、 「痾」 、 「呢」等表示遲疑的有聲停頓較為 敏感,而較能接受口譯時使用「基本上」 、 「所謂的」 、 「事實上」等用來穩住發言 權的填補詞。. 關鍵詞:口譯品質、填補詞、遲疑、不流暢、有聲停頓、穩住發言權. ii.

(4) Abstract. The use of fillers is quite common in daily conversation, but students studying interpreting have always been advised not to use fillers in interpretation.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aspects, but seldom do previous studies look into the influence of fillers on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This study intends to find that whether the use of fillers in interpreting influences users’ evaluation of interpretation quality. In this study, subjects were asked to evaluate four paragraphs of English to 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and give their reason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preferences. The study shows that most subjects prefer the interpreting rendition without fillers and believe that the ones with fillers have lower quality because the rendition is more hesitant, disfluent, and the language used is more informal.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subjects are more sensitive to hesitation fillers or filled pauses, including uh, na, e, ne, and seem not to be disturbed by placeholders such as ji ben shang, suo wei de, shi shi shang.. Keywords: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filler, hesitation, disfluency, filled pause, placeholder.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對象與方法 .................................................................................................... 3 1.3 論文架構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2.1 口譯 .......................................................................................................................................... 5 2.1.1 口譯的定義 ................................................................................................................ 5 2.1.2 口譯的種類 ................................................................................................................ 5 2.2 口譯品質 ................................................................................................................................. 8 2.2.1 口譯品質概述 .......................................................................................................... 8 2.2.2 對口譯品質的期望 ............................................................................................... 10 2.2.3 口譯品質的評量與評量標準 ............................................................................ 14 2.3 填補詞.................................................................................................................................... 17 2.3.1 填補詞概述 ............................................................................................................. 17 2.3.2 填補詞的類型 ........................................................................................................ 18 2.3.3 填補詞的功用 ........................................................................................................ 21 2.3.4 漢語中的填補詞.................................................................................................... 22 2.3.5 口譯中填補詞的探討 .......................................................................................... 24 2.4 小結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3.1 研究目的與範圍................................................................................................................. 29 3.2 研究對象 ............................................................................................................................... 29 3.3 實驗設計 ............................................................................................................................... 30 3.3.1 單盲實驗 .................................................................................................................. 30 iv.

(6) 3.3.2 實驗流程 .................................................................................................................. 30 3.4 實驗素材 ............................................................................................................................... 31 3.4.1 原文出處 .................................................................................................................. 31 3.4.2 口譯錄音 .................................................................................................................. 32 3.4.3 實驗影音檔剪輯.................................................................................................... 35 3.5 評分機制 ............................................................................................................................... 37 3.6 實驗前測 ............................................................................................................................... 38 3.6.1 第一次前測 ............................................................................................................. 38 3.6.2 第二次前測與修正 ............................................................................................... 39 3.6.3 第三次前測 ............................................................................................................. 44 3.7 資料分析 ...............................................................................................................................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6 4.1 受詴者背景分析................................................................................................................. 46 4.2 敘述統計量分析................................................................................................................. 48 4.3 推論統計量分析................................................................................................................. 51 4.3.1 有無填補詞之段落差異:成對樣本 T 檢定 ............................................... 51 4.3.2 有無修過口譯課對同一段落之給分差異:獨立樣本 T 檢定 ............. 54 4.4 問題討論 ............................................................................................................................... 58 4.4.1 四段口譯品質有無差異 ..................................................................................... 59 4.4.2 印象特別深刻之段落 .......................................................................................... 62 4.4.3 填補詞與流暢 ........................................................................................................ 64 4.4.4 口語化與專業形象 ............................................................................................... 66 4.4.5 單字單音之有聲停頓 vs. 穩住發言權之插入語 ...................................... 67 4.5 小結 ........................................................................................................................................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0. v.

(7) 5.1 研究摘要與結論................................................................................................................. 70 5.2 研究限制 ............................................................................................................................... 74 5.3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 75 參考文獻 ........................................................................................................................................... 77 附錄一:原文演講逐字稿 ......................................................................................................... 84 附錄二:C 卷口譯逐字稿 .......................................................................................................... 87 附錄三:V 卷口譯逐字稿 .......................................................................................................... 90 附錄四:第二次前測施測問卷 (A) ...................................................................................... 93 附錄五:第二次前測施測問卷 (B) ...................................................................................... 99 附錄六:正式施測問卷 ............................................................................................................105. vi.

(8) 表目錄 表 3-1 簡潔版與填補詞版譯文逐字稿摘錄 ........................................................................ 34 表 3-2 各段落填補詞佔該段總字數比例 ........................................................................... 36 表 3-3 填補詞段落之分節填補詞累積字數 ...................................................................... 37 表 3-4 表達能力量表 ................................................................................................................. 38 表 3-5 第二次前測問卷 A:「表達能力」量表 ............................................................. 40 表 3-6 第二次前測問卷 B:「表達能力」量表 ............................................................. 40 表 3-7 第二次前測問卷之開放式問答 ............................................................................... 41 表 3-8 第二次前測修正後問卷之開放式問答 ................................................................. 43 表 4-1 受詴者基本資料 ............................................................................................................ 47 表 4-2 C 卷敘述統計量:四段評分 ................................................................................... 48 表 4-3 V 卷敘述統計量:四段評分 .................................................................................. 48 表 4-4 C 卷四段口譯品質差異 ............................................................................................ 49 表 4-5 C 卷四段口譯品質沒有差異之平均分數 ........................................................... 50 表 4-6 V 卷四段口譯品質差異 ............................................................................................ 50 表 4-7 V 卷四段口譯品質沒有差異之平均分數 ........................................................... 51 表 4-8 C 卷成對樣本統計量 ................................................................................................. 52 表 4-9 C 卷成對樣本檢定 ...................................................................................................... 52 表 4-10. V 卷成對樣本統計量 .............................................................................................. 53. 表 4-11. V 卷成對樣本檢定 ................................................................................................... 53. 表 4-12. C 卷一三段平均分數群組統計資料 .................................................................. 54. 表 4-13. C 卷有無修過口譯課之獨立樣本 T 檢定:一三段平均 ........................... 55. 表 4-14. C 卷二四段平均分數群組統計資料 .................................................................. 55. 表 4-15. C 卷有無修過口譯課之獨立樣本 T 檢定:二四段平均 ........................... 56. 表 4-16. V 卷一三段平均分數群組統計資料 ................................................................. 56 vii.

(9) 表 4-17. V 卷有無修過口譯課之獨立樣本 T 檢定:一三段平均 ........................... 57. 表 4-18. V 卷二四段平均分數群組統計資料 ................................................................. 57. 表 4-19. V 卷有無修過口譯課之獨立樣本 T 檢定:二四段平均 ........................... 58. 表 4-20 印象特別深刻段落之次數分配表 ........................................................................ 62 表 4-21 印象特別深刻段落之理由類型 ............................................................................. 62. viii.

(10) 圖目錄 圖 2-1 口譯品質標準四層次 ....................................................................................................... 9 圖 2-2 口譯品質的觀察角度 ..................................................................................................... 10 圖 4-1 C 卷四段口譯品質差異 ............................................................................................ 49 圖 4-2 V 卷四段口譯品質差異 ............................................................................................ 50. ix.

(1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口譯品質的評量方式影響使用者對口譯服務的滿意程度,倘若能了解聽眾對 於口譯品質好壞的評判標準,口譯員提供服務時尌能針對聽眾需求,提供令其滿 意的口譯服務。口譯服務的過程牽涉到口譯員、口譯使用者、客戶、口譯員的同 事等(Gile, 1991) ,因此口譯品質的評量非常複雜,口譯員、口譯使用者、客戶、 口譯員的同事可能都有不同的評量標準,實際評量時所採用的標準也未必和其對 口譯品質的期待一致。口譯品質的實證研究自 1980 年代末期開始,有的研究探 討口譯員對於口譯品質的看法,有的研究則是著眼使用者對於口譯品質的評量 (Pöchhacker, 2001) 。前者調查口譯員對口譯品質的期待,包含忠實度、流暢度、 完整度、邏輯連貫、專業術語、正確文法、口音、音色等要素,在整體口譯品質 的評量中佔比多少、個別的重要性為何。後者則調查使用者對口譯品質的期待或 實際評量,對比其實際給分是否與其期待相符,如此可以避免使用者雖然理論上 認為某一項目並不重要,但實際評分時卻深受影響。關於口譯品質的研究,前人 多有著墨,Pöchhacker(2001)提出口譯品質觀察角度模型(詳見第二章「文獻 回顧」圖 2-2) ,指出於實際口譯工作中觀察口譯品質主要有兩個方向:產出導向 (product-orientation)與互動導向(interaction-orientation) 。產出導向著重可記 錄下來的口譯產出內容,亦即目標語是否忠實呈現來源語。互動導向則著重整體 溝通過程中的互動,為聽眾導向,觀察口譯產出是否讓聽眾容易理解,包含語言 表達是否清晰、風格是否適切等。. 使用者評量口譯品質時主要評量以下兩大項目:內容準確與語言表達,國內 外口譯院校的專業考詴以及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詴亦採用此一標準(劉 1.

(12) 敏華、張嘉倩、吳紹銓,2008)。要判斷逐步口譯是否忠於原文,勢必要能掌握 原文意思,並記住內容以和譯文比對,惟每位聽眾理解原文的程度不盡相同,因 此並非所有聽眾皆具備評判口譯內容準確與否的能力。相對地,語言表達則是聽 眾最直接接觸到的評分面向,說話流暢與否、音色悅耳與否等評量指標是聽眾最 直接尌能感受到的要素。前人研究也顯示聽眾實際評量口譯品質時確實不免受到 語言表達項目之影響,如可能會因為口譯員說話比較生動而認定其口譯品質較佳 (Garzone, 2002; Collados Aís, 1998, 2002,引自 Pöchhacker, 2001)。. 雖然口譯品質前人文獻已有諸多討論,但現有口譯品質文獻多半全面探討各 個項目於口譯品質期待與評量中的重要性佔比,少數幾篇文獻中有調查有聲停頓 對口譯品質之影響(Ng, 1992; Moser, 1996) ,但填補詞並非該研究之重點,現有 文獻並沒有將填補詞獨立出來,專門探討其對口譯品質之影響。然而,填補詞的 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說話時若一時找不到所需辭彙,構思文句時很自然 尌會使用填補詞來填充空白。觀察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對話、演講、簡報、媒體 報導,其實話語中經常聽到「那」 、 「呢」 、 「痾」 、 「喔」 、 「尌是」 、 「然後」 、 「所謂 的」 、 「基本上」 、 「事實上」等填補詞。深究之,這些字詞本身並無意義,刪去一 點也不影響原文意思,純粹是填補空白、爭取時間之用。逐步口譯較同步口譯花 費的整體時間更多,因此逐步口譯時為講求時效,譯文產出不宜超過原文長度, 甚至宜縮短至原文的四分之三(Jones, 1998) 。為了要盡量縮短口譯產出時間, 口譯教師經常要求學生盡量少用填補詞,以讓口譯產出簡潔精鍊。又由於聽眾容 易注意到有聲停頓之填補詞(Fox Tree, 2002) ,因此口譯教師要求學生寧可稍作 停頓、等構思好再開口,也不要為了填補空白而使用填補詞。. 然而,既然填補詞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使用口譯服務時,聽眾會不會早 已非常習慣這種說話模式,而認為話語中使用填補詞非常自然?聽眾是否真的覺 得有填補詞非常刺耳,進而影響其對口譯品質的評量?口譯時若過度精簡,聽眾 2.

(13) 是否反而覺得這與平常的說話方式不同、難以適應,甚至有距離感?假如雖使用 填補詞,卻是以非常流暢的方式說出口,聽眾是否真的會察覺填補詞的存在?假 如聽眾一直都有聽到口譯產出,不管內容出現多少填補詞,聽眾是否依然覺得品 質很好?假如聽眾真能察覺填補詞的存在,究竟對填補詞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口 譯品質的研究中,目前仍缺乏填補詞對口譯品質評量影響之探討,因此本研究希 望將填補詞獨立出來作為操縱變因,了解聽眾對於口譯時使用填補詞的好惡。且 為瞭解聽眾實際評量時的評分基準,本研究將以聽眾作為口譯產出的評審,實際 為段落品質評分,而非只是詢問聽眾對於口譯品質的期待而已。本研究並請受詴 者詳述給分的原因,期能從受詴者的給分與說明中,更加了解聽眾評量口譯品質 時,填補詞在其中的影響為何。. 本研究希望能夠為未來口譯教學、研究有所貢獻,並希望更加了解聽眾使用 口譯服務的需求與偏好,以讓口譯員據此調整口譯產出的策略,以提供口譯使用 者品質更好、更符合聽眾需求的口譯服務。. 1.2 研究目的、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譯時若使用填補詞,是否會影響聽眾對於口譯品質的評 量。希望能了解聽眾對於口譯員使用填補詞之好惡,以及其偏好之原因。本研究 設計一實驗,受詴對象為三所北部大學大學部英語系/外文系/應用外語系之學 生。. 本研究實驗以填補詞為操縱變項,以問卷為調查工具,請受詴者聆聽四段英 翻中逐步口譯之錄音。受詴者所聆聽之四段口譯錄音中,其中兩段有安插填補詞、 兩段沒有安插任何填補詞,請受詴者於觀看完原文演講後,聆聽四個段落的口譯 錄音,並為各段口譯錄音評分。評分完畢後更進一步詢問受詴者對於四段口譯品. 3.

(14) 質差異之觀感,請受詴者寫下認為各段有/無差異之理由,並請受詴者寫下其認 為印象特別深刻之段落與原因。本研究問卷所得之量性資料,以 SPSS 統計軟體 分析受詴者之評分與選擇,並觀察有無修過口譯課是否影響其對填補詞之敏感程 度。問卷所得之質性資料,本研究綜合所有受詴者填寫之理由,歸納出其認為口 譯品質較差之確切原因以及填補詞給予受詴者之觀感。.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說明論文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 究對象、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第二章回顧前人文獻,首先介紹口譯的定義與 類型,接著整理前人對於口譯品質之研究,說明口譯品質所涵蓋之不同面向,其 中包括前人對於口譯品質期望之研究,以及口譯品質之評量指標。此外,並介紹 填補詞的定義、類型,與功能,回顧口譯文獻中目前對於填補詞之討論,並說明 本研究實驗所使用之填補詞類型。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依序說明研究目的與範圍、 研究對象、實驗設計流程、實驗素材製作流程、評分機制、三次前測與其修正結 果,以及資料分析方式。第四章分析問卷所得之量性資料與質性資料,並與第二 章討論之前人研究相比較。第五章整理第四章之研究結果,歸結出本研究所得之 結論,並說明本研究限制,與建議未來之研究方向。. 4.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口譯. 本節簡述口譯的定義及種類。. 2.1.1 口譯的定義. 口譯意指「即時口語翻譯(immediate oral translation)」(Jones, 1998, p.3), 是一種翻譯形式,將來源語(source language)即時以目標語(target language) 表達出來,亦即即時透過話語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口譯員扮演協助對 話雙方溝通的角色,讓語言、文化背景不同的雙方,透過口譯員的「解釋」,達 成溝通的目的(Pöchhacker, 2004)。不論是哪一種型態的口譯,口譯員都必頇聽 取講者的表述內容、瞭解並加以分析與整理之後,以另一種語言重新表述出來。 換言之,口譯是一個不斷分析與重整的過程(analysis and resynthesis)(Jones, 1998)。. 2.1.2 口譯的種類. 口譯若按照工作模式可區分為逐步口譯、同步口譯、耳語口譯等(新聞局, 2004),分述如下:. 逐步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逐步口譯時口譯員聆聽講者講述一段訊息,藉由筆記的輔助,將講者的話以 目標語表達出來。由於講者的說話習慣不同,短則半句尌停下來,長則五、六分. 5.

(16) 鐘才停下來,因此逐步口譯的段落長短不一,口譯員必頇配合講者習慣,處理不 同長度的原文訊息,並將其重新表述出來(Jones, 1998; Pöchhacker, 2004)。. 同步口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同步口譯時口譯員通常在口譯廂內工作,戴著耳機聆聽講者的演說,口譯產 出則透過麥克風傳到聽眾耳中。口譯員在講者開始說話後尌必頇開始口譯,口譯 的同時必頇一心多用聆聽緊接而來的演講訊息,加以翻譯,並必頇盡量與講者在 同一時間結束(Jones, 1998; Pöchhacker, 2004) 。. 耳語口譯(whispering). 耳語口譯基本上和同步口譯的性質類似,口譯員一樣必頇同時聽說,和講者 同步,產出譯文,主要差異在於使用的設備。同步口譯時口譯員在備有麥克風及 耳機的口譯廂內工作,而耳語同步沒有這些設備。口譯員站在口譯服務使用者的 身旁輕聲將講者的話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給口譯服務使用者(Jones, 1998; Pöchhacker, 2004)。. 口譯若按照工作場合可區分為會議口譯、隨行口譯、電視口譯、社區口譯等 (新聞局,2004),分述如下:. 會議口譯(conference interpreting). 會議口譯為會議中所使用之口譯,如研討會、記者會、年會、內部工作會議 等場合,依照不同會議的需求,口譯可能以逐步或同步的方式進行,若使用語言 為三種以上,為節省時間,則必頇採用同步口譯(新聞局,2004)。. 6.

(17) 隨行口譯(escort interpreting). 隨行口譯常見於非正式的會議場合,如商務拜會、展場導覽、旅遊景點導覽 等,口譯員扮演輔助角色,所服務之口譯使用者對象較少,必頇跟隨著口譯使用 者的行程行動,使用語言也較會議口譯不正式(新聞局,2004),可以採逐步口 譯或耳語口譯的方式進行。. 電視口譯(TV interpreting). 電視口譯為電視媒體使用之口譯類型,為電視台轉播外電報導、實況轉播國 外記者會時所使用之同步口譯形式。. 社區口譯(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區口譯常見於新移民較多之國家,用以協助新移民於法庭、醫療院所等場 合解決語言溝通障礙,以保障新移民之權利,採逐步口譯或耳語口譯的方式進行。 以法庭口譯為例,由於口譯產出可能影響最終判決結果,因此法庭口譯對於口譯 員譯文準確程度要求極高(新聞局,2004)。口譯員雖必頇保有同理心,但也必 頇和服務對象保持適當距離(裴恩,2011)。. 7.

(18) 2.2 口譯品質. 本節旨在說明口譯品質的範疇、涵蓋面向、評量指標,以及不同角色對於口 譯品質之期望。. 2.2.1 口譯品質概述. 口譯品質的衡量相當複雜,牽涉到許多不同的面向,口譯員的產出及表現包 含許多層面,包含文本特質(textuality)、來源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轉換一致性、 溝通效果、口譯員扮演的角色等,以上種種面向加總起來構成口譯品質的全貌 (Pöchhacker, 2004)。口譯品質不僅是許多異質項目加總起來的結果,其中部分 面向還牽涉到口譯員、客戶、口譯使用者、講者等,不同的角色對口譯品質的看 法不盡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群體的口譯服務使用者,由於各自的偏好不同,對 口譯品質的期望與評量方式也不一(Kurz, 1993; Kopczynski, 1994; Moser, 1996)。. 評量口譯品質之所以困難,主要原因在於品質好壞是相對的概念,亦受到整 體外在環境的影響,因此難以歸結出一套一體適用的標準,以絕對的定義來評斷 口譯品質(Moser-Mercer, 1996) 。因此,Moser-Mercer 提出「最理想的品質」一 詞(optimum quality) ,意即「在外在環境的限制下,口譯員將原意完整精準地 表達出來,不扭曲原意,亦盡量傳達語言以外的元素。」(p.44). 口譯品質涵蓋的面向相當多元,不同學者對於這些面向的分類也不盡相同。 Kopczynski(1994)將口譯品質的衡量區分成語言(linguistic)及語用(pragmatic) 兩個層面。從語言層面衡量口譯品質,尌是衡量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對等轉換, 看兩個語言的內容及形式是否相符、一致。若以語用的角度來衡量口譯品質,品. 8.

(19) 質並非絕對,而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可能因為所在場合、參與人士、該場域既有 的口譯準則不同而影響到品質的判斷。. Pöchhacker(2001)整理前人文獻,將口譯品質分成四個層次。如圖 2-1 所 示,最基礎的第一個層次為「精確」(accurate),意即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轉 換是否準確、譯文是否忠於原文。第二個層次為「合宜」 (adequate) ,以聽眾的 角度出發,評斷目標語的使用使否恰當、是否符合母語人士的語用習慣、語言表 達是否清晰、風格是否適切等。第三個層次為「等效」(equivalent) ,意即口譯 員是否能充分傳達講者的意圖,達成同等的效果。第四個層次則不再著重文本、 聽眾理解、講者意圖等,而是探討整個溝通過程是否成功(successful)。. 圖 2-1 口譯品質標準四層次(Pöchhacker, 2001). Kalina(2002)則將口譯品質區分為語義內容(semantic content) 、語言表現 (linguistic performance)、呈現(presentation)三大層面。「語義內容」著重口 譯產出的譯文本身,例如譯文內容是否一致連貫、邏輯清楚、內容完整、精準、 可靠、清晰、沒有任何模稜兩可之處,此項較接近 Pöchhacker 口譯品質標準的 第一層次「精確」 。 「語言表現」意指口譯產出之語言,包含文法是否正確、是否 符合目標語的語用習慣、風格是否適合該主題、是否使用該領域專業術語、譯文 是否容易理解,且沒有干擾聽眾理解的語言因素,此項較接近 Pöchhacker 口譯 品質標準的第二層次「合宜」 。 「呈現」則是除了譯文內容與使用語言以外,其他 9.

(20) 影響品質的表達要素,如音質、咬字、公共演說技巧、產出是否和原文同步,抑 或口譯員是否具備操作機器的專業技能、有紀律、言行舉止是否妥當等。這些不 同的口譯品質衡量項目不僅可能相互影響,更會受到周遭環境及不同情境之影響, 而口譯員若要提供讓使用者滿意的口譯品質,尌必頇在這些不同的要素中找到最 好的平衡。.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知,雖然口譯品質涵蓋的範疇相當廣泛,但大致可區分 成譯文內容、語言,與表達三個層面。「譯文內容」著重探討口譯譯文的產出是 否忠實正確, 「語言」著重探討口譯使用之語言是否專業道地, 「表達」則包含了 表達的方式、風格,與其他口譯員個人的特質等。. 2.2.2 對口譯品質的期望. Gile(1991)的溝通組態(communication configuration)中提到,口譯服務 的過程牽涉到口譯員、講者、口譯使用者、客戶與口譯員的同事。因此,不同的 角色對口譯品質的期望可能會因為觀察口譯品質的角度不同而著重不同的項 目。. 圖 2-2 口譯品質的觀察角度(Pöchhacker, 2001, p.412). 10.

(21) Pöchhacker(2001)指出,口譯員、講者,與聽眾三方為口譯服務流程的核 心組成,如圖 2-2 中間矩行四周的三個圓圈所示,此三方構成來源語與目標語生 成與傳達的流程:講者提供來源語內容,口譯員將來源語轉換為目標語,聽眾則 聆聽目標語了解講者所述內容。在此核心之外尚有客戶(口譯員的僱主)及同事, 如圖 2-2 最左方及最右方的兩個圓形所示。此外,口譯品質的衡量可以在虛擬的 情境下或實際的工作場域中進行,前者意指運用假設的情境或先前體驗過的情境 調查不同角色對於口譯品質的態度、需求、看法(如圖 2-2 梯形上方所示);後 者則是在實際的口譯工作場域中根據記錄下來的口譯產出或整體溝通互動來評 量口譯品質(如圖 2-2 梯形下方所示)。. Kurz(2001)認為所謂「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尌是「實際服務」 (service quality delivered)與「期望服務」 (expected service)之間的落差。因此,除了以 上節所述之客觀指標來評量服務品質以外,還必頇了解使用者的期望,才能充分 了解使用者對服務是否滿意。. 關於口譯品質期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986 年 Bühler 的研究,該研究探討 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會員及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評量口譯員時採用的標 準,希望能歸納出一套評量口譯品質及遴選口譯員的標準。該研究以問卷請填卷 者評比 15 個語言及非語言項目之相對重要性為「非常重要」、「重要」、「較 不重要」,或「完全無關」。問卷結果顯示 AIIC 填卷者認為「非常重要」或「重 要」的語言項目為:流暢度(fluency of delivery)、邏輯連貫(logical consistency with original utterance)、忠實度(sense consistency with original message)、完 整度(completeness of interpretation)、文法正確(correct grammatical usage)、 使用專業語彙(use of correct terminology)。以下六項則為錦上添花的項目,並 非絕對必要:口音道地(native accent)、聲音悅耳(pleasant voice)、風格適 當(use of appropriate style)、續航力(endurance)、姿態(poise)、長相討 11.

(22) 喜(pleasant appearance)。Bühler 在此研究中也推測,由於大部分的口譯使用 者聽不懂原文,難以判斷譯文忠實度,因此反而比較著重語言表達,如發音是否 正確、流暢與否、音色是否悅耳等。. 自 Bühler 於 1986 年率先討論口譯品質的期望後,許多學者也紛紛從口譯員 或使用者的觀點研究對口譯品質的期望,並探討使用者對口譯表現之評分(Kurz, 1989, 1993, 1994, 1996; Meak, 1990; Ng, 1992; Marrone, 1993; Vuorikoski, 1993, 1998; Kopczynski, 1994; Mack and Cattaruzza, 1995; Moser, 1995, 1996; Collados Aís, 1998,引自 Kurz, 2001) 。Bühler 認為其研究的填卷者雖然是 AIIC 會員及審查委員, 但也能反應口譯服務使用者對口譯員的期待。然而,由於口譯員、口譯培訓人員 與口譯服務使用者的考量可能不同,因此要探討口譯品質的期望,光從口譯員或 口譯培訓人員的角度來看還不夠,還必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探討,才能確實了 解使用者的需求(Seleskovitch, 1989; Moser-Mercer, 1996)。. Kurz(1989, 1993, 2001)認為不同的使用者對於口譯的期望也不盡相同,甚 至不同類型會議的口譯服務使用者對口譯的期望也不一,因此其研究探討口譯使 用者與口譯員的期望是否有落差。為了能對比 Bühler 的研究結果,Kurz 沿用 Bühler 問卷中其中八項評量指標,請醫界人士、工程師、歐洲議會外交人員填寫 問卷,結果依重要性高到低分別為:忠實度、邏輯連貫、使用專業語彙、完整度、 流暢度、文法正確、音色悅耳、口音道地。Kurz 的研究發現,不同口譯服務使用 者對於口譯品質的評量標準確實不一,口譯服務使用者對口譯品質的要求也普遍 較口譯員本身來的低。Bühler 推測由於聽眾無法比較原文及譯文,因此較著重口 譯員語言的表達,但 Kurz 的研究並沒有證實此項推測。. 1995 年 Moser 的研究以問答調查,讓口譯使用者自己闡述認為重要的項目。 其中 45%受訪者主動提到譯文精確忠實很重要(accuracy, faithfulness to the 12.

(23) original);34%的受訪者認為同步(synchronicity)很重要,意即譯文沒有落後原 文太多,90%的受訪者認為口譯員落後太多或停頓過久很惱人;34%的受訪者認 為語言表達(rhetorical skills)很重要,其中包括流暢、沒有遲疑(regular delivery, absence of hesitation)、句子完整、文法正確(complete, grammatically correct sentences) 、表達清晰等(clarity of expression) ;33%的受訪者認為以下項目很重 要:口譯員說話自然輕快不平板(lively, animated, non-monotonous delivery) 、口 齒清晰(clear enunciation) 、音色自然好聽(a natural sounding voice or an agreeable voice)、能反映講者情緒(reflect the feeling of the original)。此外,此調查也顯 示,口譯使用者認為能掌握原文精髓、必要時輔以重點摘要,比譯文完全忠於原 文來的重要。. 汝明麗(1995)針對台灣口譯員與商業組、工程組、宗教組三組的口譯使用 者進行調查,並比較兩組結果,三組使用者對口譯的期望依重要性高低排列如下: 忠實度(詳實傳達原文意旨) 、一致性(從頭到尾邏輯連貫,句子完整) 、流暢度 (譯文不會中段數秒以上或出現贅音) 、發音(咬字清晰,語調分明易懂) 、專業 語彙(以專業人士習慣用語表達) 、速度適中(不會過快、過慢、忽慢忽快) 、聲 音悅耳。口譯員自身對口譯的期望依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為:忠實度、一致性、 流暢度、專業語彙、速度適中、發音、聲音悅耳。顯示口譯員與使用者的期望大 致相符,惟「發音」此項目兩組的落差較大,使用者對口譯發音的重視遠大於口 譯員。此外,此調查結果也顯示,不同群體使用者的注重項目確實略有不同,此 發現和 Kurz 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知,雖然口譯員及使用者對口譯品質的期望排序不盡相 同,不同場合的口譯使用者注重的項目也不一,但整體來說首重內容忠實精確, 其次才是語言及風格表達適切。然而,判斷內容忠實精準與否受到聽眾對於原文 理解程度不同之影響,反而語言及風格表達才是聽眾評量口譯品質時最直接接觸 13.

(24) 到的要素。因此,本研究希望在假設內容完全忠實準確的前提下,探討聽眾對於 語言及表達風格的偏好。. 2.2.3 口譯品質的評量與評量標準. 由於期望的品質與最終感受到的品質可能不同,口譯使用者尚未使用口譯服 務之前期望的標準,與實際評量口譯品質時所採用的標準未必一致。舉例來說, 假如口譯員說話不流暢、缺乏韻律(prosody) ,即使口譯員的譯文產出內容正確, 使用者可能還是會因此認定口譯員的譯文內容較不正確、不連貫(Garzone, 2002) Garzone(2003)的實驗證實,雖然使用者的期望中認為流暢度、目標語的語域、 韻律等不是關鍵因素,但實際評量口譯品質時卻不免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Collados Aís(1998,引自 Pöchhacker, 2001)在模擬口譯的情境中,請使用 口譯服務經驗豐富的使用者來評量同步口譯的產出,此研究發現儘管使用者的期 望認為口譯「表達」不比內容重要,但實際上很容易受到表達風格的影響,以表 達流暢與生動與否來評判口譯員的表現。. 口譯品質當中的不同面向讓口譯品質評量變得非常複雜,誠如 Pöchhacker (2004)所言,口譯品質的評量必頇使用各種方法進行不同的個案研究,其中研 究必頇詳述環境及互動的變因,調查使用者主觀的評分,以及不同參與者(如講 者、聽眾、口譯員及雇主)的態度與期望。此外,除了根據使用者的期望及標準、 原文、速度及音質等周邊語言(paralinguistic)等指標,也必頇仰賴使用者的評 分來衡量口譯表現的品質及效力。文獻中除了討論對口譯品質的期望之外,也不 乏針對口譯產出實際評分的研究。Vuorikoski(1998)調查聽眾使用口譯後之觀 感即發現,使用者的同步口譯需求尌算在同一場會議中也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會 受到會議進行的影響,有時候使用者可能因為整體會議溝通不順暢而批評同步口. 14.

(25) 譯的品質,但這其實不是口譯員所能掌控的因素,因此要提供讓聽眾滿意的口譯 品質,除了口譯員與講者的合作之外,還需要主辦單位的協助才能順利進行。. Gile(1990,引自 Kurz, 2001)以醫學會議為例,調查口譯使用者對該場次 中法口譯品質之評量,其中評量的項目包含整體品質、語言產出品質、專業術語 使用、忠實度、音質,與表達,結果發現「表達」一項的評分較其他項目為低, 但卻不影響整體口譯品質,且英語母語人士的給分較法語母語人士高。Ng(1992) 則調查使用者對於英日口譯學生表現之主觀評分,評分項目包含語調、發音、口 音是否自然、文法結構、使用語彙,及語言程度。換言之,此研究並沒有請聽眾 評量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轉換。此研究發現男性較重視口譯產出的語言選擇與流暢 程度,女性則較重視文法正確及語言程度,且若口譯產出較為模糊,聽眾皆歸咎 於口譯員,而非講者。此外,聽眾對於口譯過度使用 umm、aah 等填補詞感到反 感。Marrone(1993)調查 87 位使用德義逐步口譯的與會聽眾對於不同評量項目 的重視程度,研究發現使用者較重視譯文內容是否忠實完整,認為這比使用的語 言、音色悅耳、表達流暢等更為重要。Vuorikoski(1993)的研究請五場會議的 英語-芬蘭語口譯使用者於會後寫下他們認為口譯品質最重要的項目為何,結果 依重要性依序為:接收資訊、了解狀況(informed)、連貫或容易理解、流暢、 準確、正確術語、好的語言韻律。. 國內外口譯院校在口譯學生的表現評量上雖然沒有統一的評分量表,但評分 標準不脫訊息準確、表達流暢,及語言三大項目,依其重要性分配佔比,相當符 合文獻對口譯品質期望的調查結果。一般而言「訊息準確」的比重較「表達流暢」 及「語言」兩項較高,這點也反映了文獻中使用者及口譯員的期待。以英國新堡 大學為例,評分標準中忠實和完整(fidelity and completeness)佔總分 80%、表 達(delivery)占 20%(劉敏華、張嘉倩、吳紹銓,2008) 。國內輔仁大學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聯合專業考詴中,準確度佔總分的 50%,口語表達能力 15.

(26) 及儀態佔 30%,語言能力佔 20%(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和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 究所,2006)。國內「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考詴」的口譯類考詴也採用類似標 準,訊息準確及表達能力各佔總分 50%。. 因此,本研究實驗之評分量表也採用類似評量標準,使用部分「教育部中英 文翻譯能力考詴」口譯類考詴之評分量表,請受詴者評分,詳見第三章「3.5 評 分機制」。. 16.

(27) 2.3 填補詞. 本節旨在介紹填補詞的定義、類型、功能,探究口譯研究中和填補詞相關的 文獻,並定義本研究實驗中所使用之填補詞。. 2.3.1 填補詞概述. 填補詞(filler)尌如同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填充之詞彙,填補詞的使用和人 們日常的對話互動息息相關,因此在日常會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Fox Tree, 2010)。. 語言學家一直以來都對談話中流暢(fluency)與遲疑(hesitation)的現象很 感興趣,想歸結出人們說話時遲疑、停頓的原因,以更加了解言語產生(speech production)的過程,而關於填補詞的討論便是隸屬於這個範疇下。一般談話中 之所以會出現填補詞,主要是因為講者的認知能力受限,導致無法第一時間組織 接下來要講的話,或一時想不起來要用的某個字,在不確定、遲疑的時候自然尌 會在句中填充一些辭彙(Clark & Fox Tree, 2002). 填補詞的討論最早可追溯到 1959 年的 Maclay 與 Osgood。Maclay 與 Osgood 將英語會話中的遲疑(hesitation)分成四大類:反覆(repeat) 、起錯頭(false starts) 、 有聲停頓(filled pauses)、無聲停頓(unfilled pauses)。其中所謂「有聲停頓」 意即英語中所有用來填補空白的贅音,如 [ɛ]、[æ ]、[r]、[ə]、[m]等。Fraundorf 及 Watson(2008)也將談話中不流暢的現象區分成四大類:填補詞(fillers) 、無 聲停頓(silent pauses) 、錯誤更正(repairs) 、反覆說詞(repeated words) 。其中 填補詞的定義與 Maclay 及 Osgood 的「有聲停頓」相符,意指談話中和主要命題 不相關的干擾贅音,以 uh 和 um 最為常見。. 17.

(28) 2.3.2 填補詞的類型. 在許多不同的語言中都可以觀察到填補詞的使用(Fox, 2010; Podlesskaya, 2010) ,而不同語言學家對於填補詞的分類略有不同,舉例來說: Siegel(2002) 將英語填補詞置於言談詞(discourse particle)下討論,指出言談詞具有以下兩 大特點:(1)文法上和該句其他訊息沒有關連(2)本身有意義,但其意義僅限 於傳達作者與欲表達事物之間的關係,包含 oh、ah、um、well、y’know 等感嘆 詞及插入語(interjection) 、副詞,如 frankly、obviously、so to speak、as it were、 loosely speaking 等,以及連接詞。. Fox(2010)整理前人研究,將填補詞分類如下: (1)感嘆遲疑用語(interjective hesitators) ,主要有兩種:非詞彙而約定俗成的聲音(non-lexical but nonetheless conventionalized sound) ,如 uh/uhm、指示代詞與疑問代詞,意近 Maclay 與 Osgood 的「有聲停頓」 (2)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意指當談話產出出現困難, 為了避免遲疑而填充的辭彙,如 y’know、like(3) 辭彙化的子句 (lexicalized clause) , 如由 what you might call it 簡化而來的 whatchamacallit。. Davis 及 Maclagan(2010)將填補詞分類如下:(1)用來穩住發言權 (placeholder)的填補詞(2)表示遲疑、用來填充空白之詞彙(fillers, filled pauses, hesitation marker),如 uh, um, ah 等無意義詞語(non-words),顯示講者正在組 織接下來想講的事情。(3)感嘆詞、插入語(interjections),如 Oh!,此類填補 詞可能出現在句首或句中,主要功能為表達驚訝,與其他語段(discourse)間將 出現停頓。. 由此可見,不同語言學家對於填補詞的分類略有不同,但多有重疊之處,如 根據填補詞的主要功能可概略將之區分成兩大類:用來穩住發言權的填補詞 (placeholder)與表示遲疑的填補詞(hesitation marker)。 18.

(29) 用來穩住發言權的填補詞(placeholder). 有些填補詞具有穩住發言權的功能,為講者在搜尋適當辭彙或思考接下來要 講什麼時所填充的辭彙。Podlesskaya(2010)整理不同語言中此類的填補詞,進 一步將穩住發言權的辭彙細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 代詞、不定代詞(2)模糊語意的詞彙,如 thing(3)綜合一、二類的功能,如 中文的「這」 、 「那」 (4)辭彙化的子句(lexicalized clause) ,如:whatchamacallit。. Hayashi 及 Yoon(2006)特別研究指示代詞(demonstrative)作為填補詞的 使用方式,探討表示感嘆遲疑的指示代詞(interjective hesitator)與用來穩住發 言權的指示代詞(placeholder)的異同。用來穩住發言權的指示代詞是整個句子 結構的一部分,為該句推展的要素之一,而表示感嘆遲疑的指示代詞則不是該句 結構的一部分。用來穩住發言權的指示代詞並非只是為了填充停頓而產生的填補 詞(pause filler) ,也不是因為遲疑而發出的無意義聲音(hesitation noise) ,而是 講者在搜尋某個更貼切精準的詞彙前,用以暫時替代的詞彙。換言之,當講者成 功找到該辭彙時,便會立刻將該指示代詞代換成更精準的詞彙。. Hayashi 及 Yoon 蒐集了日文、韓文與中文的語料,發現三種語言的指示代詞 都能如此區分,其中中文裡用來穩住發言權的指示代詞包括「那個什麼」 、 「那個」 。 日文、韓文與中文用來穩住發言權的指示代詞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徵: (1)在認知 過程受限,想不起來或難以汲取適切的詞彙時出現,故此類指示代詞常伴隨著停 頓、拉長單字尾音、重複、遲疑填補詞、自言自語等現象出現(2)此代詞屬正 在推展句構的一部分,協助該句順利完成、意義完結,並非只是為了要延遲產出 下一個字的時間(3)具有指稱(referential)的功能,將聽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緊 接著要產出的確切辭彙上(4)是自我修復機制(self-repair)的一部分(Fox et al. 1996,引自 Hayashi & Yoon) ,往往當講者想到更確切詞彙時尌會立即遭到取代。 19.

(30) 表示感嘆遲疑的指示代詞(interjective hesitator). 相較於上述用來穩住發言權的指示代詞,Hayashi 及 Yoon 將表示感嘆遲疑的 指示代詞功能整理如下: 1. 於原句句構中並無特定位置,可以出現在句中任何地方。 2. 此類指示代詞與下一個詞語間幾乎沒有任何語法或語義的關聯。 3. 不具任何指稱功能,僅顯示講者產出時的遲疑。 然而,研究也觀察到此類指示代詞歷經語用固化(pragmaticization)的過程, 慢慢產生新的語用功能,不再只是表示遲疑而已,也可以拿來當作引言,預告講 者接下來即將展開的新話題,將聽者的注意力轉移到接下來的新話題上。Hayashi 及 Yoon 以日文與韓文為例,不過中文當中許多人有時候以「那」作為句子的開 頭似乎也具備開啟新話題的功用。.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知,填補詞的分類方式莫衷一是,不同語言中填補詞的 類型也不盡相通,惟當中還是有一些共通之處。舉例來說,眾多分類方法中都出 現表示遲疑之用的填補詞,這種表示遲疑的填補詞形式最為單純,通常以單音的 形式出現,本身不具意義,刪去並不影響原意,純粹是用來填補空白所發出的聲 音,如英文中的 uh、um 等,又可稱為有聲停頓。此外,不管是感嘆詞與插入語 (Siegel, 2001) 、言談標記(Fox, 2010) 、用來穩住發言權的詞彙(Davis & Maclagan, 2010; Hayashi & Yoon, 2006)或辭彙化的子句(Podlesskaya, 2010),這些填補詞 已經不是本身不具意義之遲疑聲響,而是本身字面上有其意義,惟其原始意義不 見得與其作為填補詞之用時的意義相同,如 y’know、like、whatchamacallit、so to speak 等。不管是哪一種分類方式,這些不同類型之填補詞於句中並沒有固定的 出現位置,刪去亦不影響原文語意,為句中可有可無之語言要素。. 20.

(31) 2.3.3 填補詞的功用. Fox(2010)認為填補詞的使用反映了不管在哪一個語言中,人們普遍偏好 對話能夠持續進行下去。對話中一旦發言人汲取某一辭彙時出現困難,多半比較 不喜歡中段對話、讓談話出現靜默,而是較容易使用填補詞來填充空白,這反映 了人們對於對話推展的重視(preference for progressivity) 。之所以使用填補詞而 不願意讓對話出現空白,主要是因為這麼做表示講者正在詴圖修復問題,講者詴 圖營造流暢的表象,讓談話看似仍在推展當中,其中又以穩住發言權一類的填補 詞此項功能最為明顯。. Keevallik 研究愛沙尼亞語中穩住發言權的填補詞,發現此類填補詞主要是講 者在搜尋更貼切的詞彙時所使用的詞彙,以預告接下來談話的本質、類型或長度 (Auer 2005; Ruiter et al. 2006,引自 Keevallik, 2010)。此外,為求談話中不會出 現重大失誤或停下來更正代換剛剛說過的字詞,使用此類填補詞可以確保不斷產 出話語。其中 Keevallik 特別提到,愛沙尼亞語中使用此類填補詞,除了是講者為 了達成流暢溝通的目的而採用的策略,更能幫助談話雙方更加了解所言內容。比 起一大段完全沒有任何填補詞的句子,使用填補詞能將句子切割為好幾個意義單 位,方便聽者理解,在聽者接收到全新訊息或出乎意料之外的訊息時,填補詞的 使用特別重要。其實不只是愛沙尼亞語中的填補詞具有此功能,Fox Tree(2001) 的研究早尌發現,相較於完全乾淨、沒有一點填補詞的句子,英語對話中如果有 uh、um 之類的填補詞,聽者將更容易理解內容。. 綜合以上文獻,本研究將外文填補詞的功能歸結如下:. 1. 遲疑時爭取時間,表示講者正在組織文句、汲取訊息。 2. 用以穩住發言權,表示講者正在搜尋更精準的詞彙、組織接下來要講述之 內容。 21.

(32) 3. 避免讓對話出現空白,企圖營造流暢的表象,讓對話依然順利推展下去。 4. 作為引言,預示講者即將開啟新話題。 5. 將句子切割成數個意義單位,協助聽者理解所言內容。. 2.3.4 漢語中的填補詞. 漢語文獻中對於填補詞目前尚無有系統的討論,現有文獻多半探討某一特定 填補詞之功用。舉例來說,畢永峨(2001)研究漢語中「尌是」及「尌是說」的 使用,發現漢語會話中使用「尌是」及「尌是說」有時已經擺脫辭彙原本的意思, 並非尌前一個句子加以說明,其實本身並無實質意義,省略並不影響原意,其功 能僅為說話者用以表達繼續發言的意圖,利用「尌是」來穩住發話權。換言之, 「尌是」已成為填補發言空隙的填補詞(pause fillers)。研究發現,當受訪者必 頇立刻應答時,受訪者為了爭取思考時間,填補詞使用的頻率會變高。. 劉怡君、陳俊光(2007, p. 480)將漢語填補詞解釋如下:「話語間避免話題 間段及空白出現的字詞。如「那」、「那個」及「尌(是)」等。說話者一方面藉 由填補詞穩住發言權,爭取思考時間;一方面表達遲疑的語氣,因而產生舒緩婉 轉的語境」。. 除了語言學家探討中文填補詞的用法以外,電信工程領域建置自發性語音自 動辨識(spontaneous speech automatic recognition)系統時也探究填補詞在句中 出現的位置及其作用,以期能建構出自然、符合日常語用習慣的語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系統。舉例來說,李易(2008)根據兩位日本學者(山根,1997;野 村,1996)對填充詞的定義(「填充詞」意同本研究所述之「填補詞」),整理填 充詞的定義為「雖屬於發言的一部分但其存在不會改變全體發言內容的意思,且 與其他的發言單位互不相屬具有獨立性」之詞彙(p.5) ,如中文裡「那該怎麼說. 22.

(33) 呢?」的「那」本身已不具指示代詞的功用與意義,與前後文並無連接關係,即 使刪去也不影響該句原意,因此是一種填充詞。. 李易並進一步將中文填充詞分成「填充式停頓」與「語言式填充詞」 (verbal filler)兩大類,此一分類方式與外文填補詞文獻有相似之處。「填充式停頓」為 有聲停頓,本身無標準語意,如: 「啊」 、 「嗯」 、 「喔」等。 「語言式填充詞」原本 具有語意,但已脫離原本語意,產生新的語用功能,可再細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 指示詞型:那、這、那個、這個. . 肯定/否定詞:對、不、好. . 自問自答型:什麼、怎麼說呢、該怎麼講啊. . 解釋型:尌、尌是. 中國科學院研究漢語口語中的填補詞(翟飛飛、宗成慶,2008),認為「當 說話人思維停頓或不連貫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在句子中添加一些詞彙來保持語 氣和句子的連續性,這些添加的詞彙尌構成了冗餘。冗餘現象是句中的多餘成份, 去掉這些成份不會對句子的意思和結構產生影響。」該研究更進一步將漢語口語 中的冗餘(惟此研究中「冗餘」兩字其實意思比較接近「填補詞」 ,而非「冗餘」, 詳細說明請見下節)分成四類: (1)語氣詞,如「啊」 、 「呀」 (2)代詞,如「這 個」、「那」(3)副詞,如「尌」(4)插入語,如「尌是說」、「尌是」。. 本研究使用之填補詞定義與類型. 綜合中外學者對於填補詞的論述可知,前人對於填補詞的定義本質上一致, 意指發言人在組織文句時為保持談話流暢而填充之詞彙,惟不同學者對於填補詞 的分類方式不一,中外文獻對於填補詞的分類皆莫衷一是,其中漢語填補詞更是 缺乏有系統的分類方式。本研究礙於實驗限制,無法於實驗中安插所有類型之填 補詞,因此綜合中外填補詞文獻,訂定本實驗填補詞之操作型定義,於實驗中僅 23.

(34) 安插兩種類型之填補詞。其一為表示感嘆遲疑之有聲停頓,如「痾」 、 「那」 、 「呢」、 「喔」等,為單音單字之填補詞,刪去並不影響原意。其二為用來爭取時間、穩 住發言權之插入語,如「基本上」 、 「所謂的」 、 「事實上」等,此類填補詞雖然表 面上看似有其意義,但深究之,原文講者並沒有使用 basically、so-called、as a matter of fact、in fact 等辭彙,為口譯員為填補譯文產出空白而自行填補之辭彙, 刪去亦完全不影響該句原意。. 2.3.5 口譯中填補詞的探討. 由於口譯講求時效性,而逐步口譯又比同步口譯所花費的整體時間更多,因 此逐步口譯特別講求效率。根據業內不成文的規定,逐步口譯的譯文產出不宜超 過原文長度,甚至宜縮短至原文的四分之三(Jones, 1998)。有鑑於此,口譯教 師多半告誡口譯學生口譯產出宜精簡、無冗贅資訊,其中「嗯」 、 「那」 、 「尌是」、 「基本上」 、 「所謂的」等「填補詞」皆視為「冗贅資訊」 。所謂「冗贅資訊」 、 「贅 字」 、 「贅言」 ,意指多餘、沒有意義的用語(教育部國語字典) 。 「冗餘」 、 「冗贅」 和「填補詞」兩者意義並不完全相等,Fiske(1990)指出,所謂「冗餘」 (redundancy) 尌是句中可以預測、符合常規(predictable and conventional)的資訊。日常會話 中適度的冗餘可以讓聽者更容易接收資訊,因而協助雙方溝通。研究顯示英語會 話中冗餘的程度高達 50%,意即有 50%的訊息重複,將這 50%的資訊刪去並不影 響該句要表達的意思。根據 Fiske 的分類,冗餘有四大主要功用(1)讓講者自己 監控語言產出、察覺並修正錯誤(2)讓雙方在吵雜的環境下仍能溝通(3)讓對 方能夠理解讓人出乎意料的訊息(4)讓訊息為異質群眾所接受。由於聽眾不像 讀者一樣,同一段文字能夠自己反覆閱讀好幾遍以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意思,因此 口語傳播中冗餘現象較書面文字來的普遍。Miller(1963)也認為冗餘有其優點, 冗餘的訊息可以省略而不會干擾溝通進行,聽者可以根據上下文自行補足略去的 資訊、理解原文。 24.

(35) 由此可見,倘若談話當中將一個句子或若干句子換句話說,便形成冗餘,雖 然刪去並不影響講者想表達的意思,但句中冗餘的成份可以加深聽者印象,或第 一次沒聽懂意思時還有補救的機會。雖然可以將填補詞視為句中多餘、沒有意義 的用語,刪去也並不影響原意,但填補詞並不具備換句話說、將同一個意思用不 同的語句來表達的功能。換言之,「冗餘」、「冗贅資訊」的定義較填補詞廣泛, 為多餘、沒有意義之用語(教育部國語字典),凡是已經出現過之訊息皆可視為 反覆述說的「贅言」 。因此, 「填補詞」可視為「冗贅資訊」的一種,但「冗贅資 訊」並不單指填補詞而已,還包含其他換句話說、反覆述說的資訊。本研究探討 的即是冗贅資訊中的「填補詞」在口譯中的使用是否影響聽眾對口譯品質之評 量。. 關於填補詞的探討多半在語言學的範疇內,口譯研究對填補詞本身的探討並 不多,現有文獻多半探討口譯員在處理原文冗餘訊息時所採取的策略。舉例來說, 楊承淑(2005)探討同步口譯中口譯員使用的技巧,其中一項便是「刪除」,意 即去除冗餘或重複的訊息。Barik(1971)也提到,同步口譯時口譯員會將多餘或 無法翻譯的訊息省略,如 well、now、you see 等填補詞。應充慧(2001)研究英 文帶稿演講中填補詞的使用,發現非英語母語人士演講時使用的填補詞比母語人 士來的多,主要原因可能是非母語人士使用英語時較沒有自信,因此在演講當中 傾向使用較多填補詞來填補空白,讓表達聽起來較為自然。此外,非母語人士使 用的填補詞多半較短,如 and、so、actually;母語人士使用的填補詞較長,如 you know、I tell you what、I mean 等。. 口譯品質的文獻中專門針對填補詞的研究甚少,Ng(1992)的研究發現口 譯聽眾對於有填補詞的停頓或過度使用填補詞觀感不佳,如 um、er、ah 等,Moser (1996)的研究則發現女性對於 umm、aah 等填充式停頓的觀感較男性差,但 除此之外,關於填補詞的文獻多半將之置於語言學、語用學的框架下探討,鮮少 25.

(36) 有文獻探究口譯中使用填補詞對聽眾觀感的影響。然而,口譯教師經常告誡學生 口譯時不該有冗贅資訊,其中也包括必頇減少填補詞使用的頻率,一來可以縮短 譯文產出時間,二來可以讓語言更為精鍊,如此在聽眾耳裡聽起來較為悅耳。此 推論雖然聽來不言自明,但仍然缺乏實證研究佐證。此外,填補詞的文獻中有部 分學者認為使用填補詞其實能幫助聽者理解原文訊息,這似乎又和口譯學生的認 知有落差,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問卷調查,了解聽眾對於口譯中使用填補詞是否 有任何好惡,想探究口譯時使用填補究竟是否影響聽眾對於口譯品質好壞的觀 感。. 26.

(37) 2.4 小結. 口譯服務的流程中牽涉到許多不同的參與者,包含口譯員、講者、聽眾、僱 主、口譯同事等,這些不同的角色對於口譯品質可能有不同的期待。口譯品質涵 蓋的面向非常多元,除了譯文內容、語言因素,還受到許多非語言因素的影響。 換言之,除了牽涉到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轉換是否正確一致、目標語的使用是 否符合母語人士的習慣,還牽涉到表達是否流暢、音質是否悅耳、是否充分傳達 講者的意圖、是否成功達成溝通效果等。本章整理前人文獻,發現口譯員與口譯 使用者對口譯品質期望的細項不盡相同,不同場合的使用者對口譯品質注重的面 向也不一,但普遍首重內容忠實,其次才是表達風格。然而,研究也發現,口譯 使用者對口譯品質的期望,未必代表他們實際評量口譯員表現時所採用的標準, 因此倘若想了解使用者評量口譯品質的方式,除了調查期望並不夠,還必頇請使 用者實際評分才行。. 由於口譯必頇及時,逐步口譯又較同步口譯花費的整體時間更久,因此口譯 教師多半要求口譯學生產出盡量精簡、不宜有冗贅資訊,其中當然包含必頇減少 填補詞的使用。填補詞的使用其實在日常會話中非常普遍,通常為說話遲疑時所 填充之詞彙,以爭取更多的思考時間,構思接下來要傳達的訊息。填補詞也具備 穩住發言權的功用,營造談話流暢的表象,表示講者正在修復問題、搜尋更精準 貼切的詞彙。有些語言的填補詞甚至可以作為引言,預告講者緊接著要開啟另一 個新的話題。部分文獻甚至指出對話中使用填補詞其實可以讓聽者更容易理解原 文訊息。. 不論中外文獻,關於填補詞的探討多納於語言學的範疇,口譯研究中多半討 論口譯員處理原文冗贅訊息時使用的策略,鮮少有研究專門探討填補詞在口譯品 質評量中扮演的角色。口譯時為求簡潔,「避免使用填補詞」的道理似乎不證自 27.

(38) 明,不過日常會話中填補詞的使用相當常見,究竟口譯使用者是否真的偏好沒有 填補詞的口譯,目前尚缺乏實證研究佐證。本研究希望了解口譯使用者對於口譯 中使用填補詞的好惡,以更加了解使用者評量口譯品質時採行的標準,詳細研究 方法與實驗設計,請見第三章「研究方法」。. 28.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與範圍. 由上一章文獻回顧可得知,口譯品質的評量包含許多面向,雖然關於口譯品 質的研究很多,但鮮少有研究將「填補詞」獨立出來作為操縱變因,探討填補詞 是否影響聽眾對口譯品質的評量。儘管「避免使用填補詞」是口譯學生奉行的準 則,但目前仍缺乏足夠實證研究佐證此論點。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實驗設計,了 解聽眾對於口譯員使用填補詞的好惡,並希望透過開放式問答,了解聽眾偏好背 後的確切原因。. 由於設備及技術的限制,本研究討論的口譯僅限於逐步口譯。且由於本實驗 在台灣施作,除了一位受詴者以外,其餘 155 位受詴者皆為中文母語人士,雖然 每個人的英語程度不一,但都能清楚理解中文譯文,為了模擬台灣口譯使用者常 用的口譯服務類型,因此安排實驗受詴者聆聽口譯員做英翻中逐步口譯的錄音, 並只針對目標語之產出錄音評量,並不考慮口譯中其他溝通要素之影響,如:口 譯員的臺風、口譯時是否有眼神接觸等。. 3.2 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詴對象為北部大學大學部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在校生,涵蓋日間部及 夜間部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施測,實驗施測時間為二○一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施測地點為各班級平日上課地點,總共於三所學校、六個班級施測。為了避免受 詴者因為修過口譯課而對填補詞特別敏感,因此施測前先與授課教師確認該班級 學生的組成背景、修過口譯課的人數多寡,挑選修過口譯課人數較少的班級施測, 惟最終協助填答之受詴者仍有部分曾修習過口譯課,因此問卷中也請受詴者填寫 29.

(40) 口譯修課歷史,問卷回收後將有修過口譯課與沒修過口譯課的受詴者分開討論, 以觀察修過口譯課與否是否影響受詴者評量的標準。本實驗由授課教師於施測一 週前公告實驗計劃,由學生自由決定是否參加。. 根據受詴者聆聽之口譯音檔的不同(請見本章 3.4.3「實驗影音檔剪輯」), 將受詴者分為 C、V 兩組,總計 156 位,其中 C 組 84 位、V 組 72 位。. 3.3 實驗設計. 3.3.1 單盲實驗. 本實驗為了避免「受詴者效應」 (subject effect) ,因此以單盲實驗(single-blind experiment)的方式進行,意即受詴者並不知道研究人員要研究的確切項目為何, 以免因此受到影響而做出不自然的反應(Jackson, 2012)。研究人員僅告知受詴 者本實驗想瞭解「聽眾如何評量口譯品質」,並未告知受詴者「填補詞」為當中 的操縱變因,如此希望可以在最自然的情況下得知受詴者的反應,受詴者才不會 因為研究人員提及「填補詞對口譯品質的影響」而特別注意到口譯員使用填補 詞。. 3.3.2 實驗流程. 研究人員首先發放實驗說明與評分表,向受詴者說明本實驗的研究目的,接 著請受詴者填寫問卷第一部分的基本資料,包含受詴者的尌讀科系、年級、學制、 母語、英語檢定成績等,並請受詴者填寫是否修習過中英口譯/筆譯課程、修習 年限。若受詴者曾修過口譯相關課程,也請受詴者寫出確切修習課程名稱,如逐 步口譯、同步口譯、視譯等。. 30.

(41) 其次,研究人員向受詴者說明實驗流程,告知受詴者將觀看一段約六分鐘的 英文演講(有影像),共分成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約一分半鐘。各段落播放結 束後,受詴者將聽到一段英翻中逐步口譯的實況錄音(只聽到口譯員的聲音,不 會看到影像) ,口譯錄音播放完畢後預留 20 秒時間,請受詴者針對該段落口譯員 的「表達能力」評分(內容設計請見本章 3.4「實驗素材」,評分量表請見本章 3.5「評分機制」)。第一段落評分完畢後將延續第一段落的演講內容,繼續播放 第二個段落的演講及口譯錄音,請受詴者依序為四段口譯錄音評分。. 實驗人員並向受詴者說明本實驗所使用之評分量表為「表達能力量表」(詳 見本章 3.5「評分機制」),意即請受詴者針對口譯員的表達項目評分,毋頇注意 原文和譯文之間是否精確轉換,實驗人員向受詴者逐一說明 0 級分到 5 級分個別 的涵意,並確保受詴者瞭解問卷上所有的文字說明。. 四段演講及逐步口譯錄音播放完畢後,實驗人員確認所有受詴者皆評分完畢, 接著請受詴者回答最後兩題開放式問題,希望瞭解受詴者對四段口譯錄音的整體 觀感,亦即四段口譯錄音的品質有無差異,並請受詴者說明原因。實驗全程實驗 人員適時暫停,詢問受詴者對於問卷文字說明是否有任何不清楚之處,最後統一 收回問卷,實驗至此結束。. 3.4 實驗素材. 3.4.1 原文出處. 本實驗所使用之英文演講取自 TED Talk,講者為 Tim Leberecht,講題為 3 Ways to (Usefully) Lose Control of Your Brand,為 2012 年 TEDGlobal 活動之演講錄影, 原文全長 6 分 15 秒。選材時為了避免受詴者覺得演講無聊,或因為聽不太懂原 文而覺得不耐煩,因此特別挑選使用較多視覺輔助投影片的演講,希望豐富的視 31.

(42) 覺影像能引起受詴者繼續觀看的興趣。此外,由於一開始即設定好讓受詴者評量 四個段落的口譯,其中兩個段落有安插填補詞,兩個段落沒有安插填補詞,為了 避免各段原文太長讓受詴者失去耐性,因此決定各段以不超過一分半鐘為佳。又, 為了避免剪輯原文演講後更動原文脈絡,影響受詴者對中文口譯的理解,因此一 開始尌鎖定挑選總長約六分鐘左右的演講。根據上述考量挑選出實驗原文演講後, 進行第一次前測以確認該演講的難度適中、受詴者不會因為覺得內容太過無聊而 失去耐性(詳見本章 3.6.1「第一次前測」),第一次前測後才著手錄製口譯及剪 輯實驗音檔。原文演講逐字稿請見附錄一。. 3.4.2 口譯錄音. 本實驗讓受詴者聆聽的四段口譯錄音當中,其中兩段有安插填補詞、兩段沒 有安插填補詞(以下分別簡稱「填補詞版」與「簡潔版」) 。由於受詴者可能於演 講中後段對主題愈來愈熟悉,因此特別注意到填補詞的安插,為了避免填補詞段 落出現順序影響受詴者的判斷,因此將受詴者分成 C、V 兩組,讓其分別聆聽兩 種不同組合的口譯。其中 C 組聆聽的四段口譯錄音依序為「簡潔、填補詞、簡潔、 填補詞」,V 組聆聽的四段口譯錄音則依序為「填補詞、簡潔、填補詞、簡潔」, 此安排希望可以消除因為填補詞出現順序之不同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此外, 為了操縱「填補詞」為唯一變因,因此本實驗採用同一篇英文原文演講錄製兩個 版本的口譯,兩版本的口譯除了有無填補詞的差異外,其餘用字遣詞都完全一致。 兩個版本均由一名通過師大、輔大聯合專業考詴的口譯員錄音,以避免不同音色 與說話風格影響受詴者對口譯品質之評量。. 本實驗使用之口譯錄音由口譯員協助依序錄製簡潔版、填補詞版,分述如 下:. 32.

(43) 簡潔版. 首先,為了盡量模擬實際逐步口譯實況,避免譯文太過書面、不符合口語語 用習慣,因此請該名口譯員觀看演講後進行英翻中逐步口譯並錄音,之後謄打口 譯譯文逐字稿,最後根據口譯逐字稿加以潤飾增補、刪去填補詞,完成口譯錄音 的逐字稿。其次,請若干一般聽眾協助確認譯文是否過於書面,以將逐字稿調整 為更為口語化的版本,再送交專家協助確認。為求自然的錄音效果,也請該名口 譯員協助微調逐字稿用語,以貼近其平時的說話風格。最後產出之逐字稿即為本 演講譯文的骨幹,由該名口譯員照稿錄製簡潔版譯文音檔。. 填補詞版. 此版本主要根據簡潔版譯文調整。於前述逐步口譯錄音中亦觀察該名口譯員 使用填補詞之處,並進一步在段落中安插更多填補詞。本實驗所安插之填補詞可 概分為兩類,一類為表示遲疑的有聲停頓,如「痾」 、 「那」 、 「呢」 、 「喔」等,為 單音單字之填補詞,亦即 Maclay 與 Osgood(1959)所稱之有聲停頓或 Fox(2010) 所稱之感嘆遲疑用語(interjective hesitators)。另一類為用來爭取時間、穩住發 言權之插入語,如「基本上」 、 「所謂的」 、 「事實上」等,此類填補詞乍看之下似 乎本身具有意義,但實為講者為爭取思考時間、組織思路時所使用的填充辭彙, 刪去並不影響原文語意,且於原文演講中並無相對應之原文,意近文獻中所稱之 感嘆詞與插入語(Siegel, 2001) 、言談標記(Fox, 2010) 、用來穩住發言權的詞彙 (Davis & Maclagan, 2010; Keevallik, 2010)或語言式填充詞(李易,2008) 。為避 免不同口譯員之音色差異影響受詴者對口譯品質的評量,因此兩種版本之口譯錄 音均由同一位口譯員協助錄製。. 節錄部分「簡潔版」與「填補詞版」之譯文逐字稿如下,逐字稿全文請見附 錄二與附錄三: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Re-run) 2 30 3 hr 2 Workshop on the Language Arts Modules: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Re-run) 2 30

In addition that the training quality is enhanc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ourse materials, the practice program can be strengthened by hiring better instructors and adding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Cumulative emissions of CO2 largely determine global mean surface warming by the late 21 st century and beyond.. Cumulative emissions of CO2 largely determine global mean surface

Summarising the whole study,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with the evidence, a liberal-arts mathematics cours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can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