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日科技教師師資培育方式之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日科技教師師資培育方式之比較"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日科技教師師資培育方式之比較

*張嘉惠、**陳曉蕾 *台北市立古亭國中教師、**台北市立信義國中教師 壹、前言 近年來隨著時代潮流,與 21 世紀新世紀的來臨,在全球化的思潮下,許多 國家思考如何教育公民,適應未來的社會,保持國家的競爭力,許多國家持續在 進行「教育改革」,如日本、澳洲等國,皆進行教育改革,奠定未來國民的基礎。 觀日本能在世界的競爭下,依然保持一定的經濟優勢,譬如日本開發的許多暢銷 商品,有行動電話傳輸簡訊和影像、電玩遊戲機,與最近流行的超薄型液晶電視、 DVD 錄影機、數位攝影機等,都在新一波的世界產業競爭下,佔有重要的一席 之地(林武雄,2003)。本文將從日本 2002 年的課程改革探討中學技術科的變遷背 景之下,關於日本技術科師資的培育方式,所以藉由探討日本中學校技術科與我 國生活科技科師資培育之比較,可以提供我國在相關教育問題上的借鏡與師資培 育上一些經驗與啟示。 貳、中日科技教育課程改革情形 由許多來自教育現場與社會上所引發的青少年問題,引發日本學者對教育相 關問題的探討與改進,以下將探討日本公佈的新學習指導要領精神與技術科課程 內容,並和國內目前的九年一貫課程科技教育的方向進行比較。 一、日本的新學習指導要領 日本東北大學教授水原克敏(2002),在美日教育改革趨勢與課題研討會中所 提出的許多日本現在的教育問題,例如:教科書內容難度降低、時數內容項目減 少,學者擔心會有學力低下的問題,但學生的理解率仍持續下降;學生在確認「自 己覺得有學習的意義」之前,很無奈的不斷重複、被強迫學習,找不出在學校讀 書的意義;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高齡化與少子化影響,家庭及社區的教育機能 低下等,種種的問題都是促成教育改革的動力。 日本為回應國内的相關教育問題,與因應 2002 年起的週休二日,修定新的 授課時數。此次日本新學習指導要領的特色在於.在教育課程中新設「綜合學習 時間」,規定「各校要針對社區、學校以及學童的實際狀況,發揮橫的聯繫與綜

(2)

合的學習活動以及基於學童的興趣、關心等具有創意功夫的教育活動」。並改變 以往各學科一年授課時數是 35 的倍數為單位的提示法,彈性化一年授課週數和 授課單位時間的規定。譬如在必要的情況下有的學科可採隔週上課或集中上課, 有利於學校推展主體性教育課程的編排。進一步推展各學科指導內容的綱要化和 彈性化,擴大對各學科目標、內容做綜合統整,也盡量不規定各學科的具體教材 內容(李園會,2003)。 表 1 日本中學校全年授課總時數(1989)(修改前) 區分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國語 175 140 140 社會 140 140 70-105 數學 105 140 140 理科 105 105 105-140 音樂 70 35-70 35 美術 70 35-70 35 保健體育 105 105 105-140 必 修 學 科 授 課 時 數 技術家庭 70 70 70-105 道德的授課節數 35 35 35 特別活動授課節數 35-70 35-70 35-70 選修學科授課節數 105-140 105-210 140-280 總授課節數 1050 1050 1050 資料來源:文部科學省省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1989。 表 2 日本中學校的科目及全年授課總節數(2002 年)(修改後) 區分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國語 140 105 105 社會 105 105 85 數學 105 105 105 理科 105 105 80 音樂 45 35 35 美術 45 35 35 保健體育 90 90 90 技術家庭 70 70 35 必 修 學 科 授 課 時 數 外國語 105 105 105 道德的授課節數 35 35 35 特別活動授課節數 35 35 35 選修學科授課節數 0~30 50~85 105~165 綜合的學習時間的授課時數 70~100 70~105 70~130 總授課節數 980 980 980 ※依照學校教育法施行規則別表第 2(第 54 條關係)全學年為 35 週,中學每節課 為 50 分鐘。 資料來源:文部科學省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2002。

(3)

由表 1,表 2 的中學校的授課時數新舊對照,各學科有蠻大幅度的刪減。可 看出在「上課五天制」、新增「外國語」學科、新增「綜合的學習時間」的綜合 影響下,技術家庭科中的「技術科」其上課時數也相形減少,勢必也衝擊到科技 教師的授課時數。 二、台灣與日本科技教育課程目標、內容要項之比較 而從目前的台灣與日本新課程內容(如表 3)看來,日本於平成 10 年頒佈新學 習指導要領,並於平成 15 年進行細部修訂;台灣目前(93 學年度)已在國中小全 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針對台灣與日本的科技教育課程進行比較,台灣由小學階 段、中學階段到高中階段,都有屬於科技教育的課程,日本部份只有中學階段一 ~三年級有「技術」,所以本文主要以中學階段的課程進行探討。 表 3 台灣與日本科技教育課程目標、內容要項一覽表 台 灣 日 本 基 本 理 念 ◎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 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 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十大基本能力 總 則 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標,在展 開具有創造與特色的教育活動中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 能力,同時確實掌握基礎的與基本 的內容,努力實施發揮學生個性的 教育。 自 然 與 生 科 能 力 指 標 包含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 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的學習 、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知能,培養 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 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 於日常生活中。 1.過程技能 2.科學與技術認知 3.科學本質 4.科技的發展 5.科學態度 6.思考智能 7.科學應用 8.設計與製作 技 術 領 域 目 標 透過實踐、體驗的學習活動,學習 有關製作物品、利用能源和使用電 腦的基礎知識和技術,並了解技術 所扮演的角色,培養適當利用這些 技術的能力和態度。 教 材 內 容 要 項 410 食品 411 材料 412 機械應用 413 電及其應用 414 訊息與訊息傳播 415 居住 416 運輸 技 術 領 域 內 容 A.「技術與製作物品」 (1)技術的用途 (2)製作物品的設計 (3)材料的加工技術 (4)機器的構造和保養 (5)能源的轉換和製品 (6)作物的栽培

(4)

530 創意與製作 531 科技文明 B.「資訊與電腦」 (1)資訊的用途 (2)電腦的基本構造與機能操作 (3)電腦的利用 (4)資訊通信網路(新增) (5)使用電腦活用多媒體(新增) (6)程式設計和測量、控制(新增) 教 科 書 N 版 ◎豐富人類生命的內涵-生活科技 1.科技發展與演進 2.科技的內涵與方法 3.生命科學與生活科技 4.木屬製造科技 ◎奇妙的生活科技 1.製圖與試圖 2.設計的基本概念 3.居家環境的科技應用 ◎資訊 e 世界 1.資料與資訊 2.資訊傳播 3.資訊傳播處理的方式 4.電腦與網路的應用 ◎製造科技的世界 1.製造科技概說 2.金屬製造科技 3.塑膠製造科技 4.陶瓷製造科技 5.材料科技未來的發展 ◎運輸 1.動力科技與運輸科技 2.認識運輸工具 3.運輸系統與運輸載具 4.運輸載具模型的設計與製作 教 科 書 K 版 A.「技術與製作物品」 ◎製作豐富生活的物品 1.物品製作技術 2.調查材料的使用方法 3.構想製作物品 4.使用材料加工各零件 5.零件組裝調整 6.與生活相關的技術 ◎利用能源的轉換 1.調查能源的轉換和製品 2.製作利用能源轉換的製品 3.與生活相關的能源轉換 ◎生活中的作物的栽培 1.生活與栽培的關連 2.常見的栽培植物 3.作物栽培 4.與生活相關的栽培 B.「資訊與電腦」 ◎生活中資訊的活用 1.生活與電腦的關係 2.電腦的活用計劃 3.資訊的搜集 4.使用合用軟體處理資訊 5.資訊製作與流通 6.擁有資訊的快適生活 ◎利用多媒體呈現與寄信 1.利用多媒體的資訊 2.調查多媒體的使用 3.使用多媒體製作作品 4.活用資訊 ◎使用電腦控制 1.電腦控制的應用 2.電腦測量、控制 3.簡易程式控制 4.使用電腦控制計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台灣國中階段的生活科技科是歸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授課時數約佔領 域授課時數 1/5,在能力指標部份,生活科技並無法由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能 力指標中,完全獨立出專屬於生活科技的能力指標。所以無法由過程技能、科學 與技術認知、科學本質、科技的發展、科學態度、思考智能、科學應用、設計與 製作等分段能力指標中,確認出屬於生活科技的能力指標,只能由教材內容細項 找到食品、材料、機械應用…等的具體範疇。而從 N 版教科書的實際教材呈現 上,會發現「食品」、「電及其應用」、「機械應用」等部份未出現在生活科技的章 節,歸結原因可能已融入自然科中類似的章節中,如「電及其應用」該章節結合 電解與電鍍、電池、電與發電機…;而「機械應用」放在功與機械該章節,於運 動定律後討論作功與功率、能量守恆、槓桿原理…,變成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日本的技術科是在技術•家庭科中的技術領域,目標鎖定在透過實踐、體驗 的學習活動,課程重點在製作物品、能源轉換、機械應用與電腦技能上,可看出 日本從課程的改變到落實到教科書教材上,相當的吻合。 參、技術科師資培育制度 國民基礎教育奠基於師資培育的良寙,本文將從中日師資培育的過程中,探 討科技教師師資的培育情形。 一、中日師資培育過程 日本的師資培育採開放制,並無師資培養的專門機構,無論哪一所大學都可 以培養師資,只要在經由文部科學省認定有敎員養成課程的大學裡面修滿一定科 目與學分的畢業生,具備擔任教師所需的資格,即可取得教師的資格。未接受教 職專業教育者實施「國家檢定考試」,其合格證書由國家發給。 學者王家通(2003)曾針對日本的師資培育制度的特色與發展趨勢,歸納出幾 點特點: 1.周延的師資培育設計,除正規培養外,尚有指定養成機關、認定講習、公 開講座、通訊教育…等,最近還增加無須證書的教師進用管道,是非常多樣化的 師資教育制度,不致於有師資匱乏。 2.日本的教師資格認定,是以文憑為基礎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且經文部科 學省認可設置的「認定課程」很多,有 85%的大學都設有教職課程。 3.教師免許狀採分級制(如圖 1),短大畢業為二種免許狀,四年制大學畢業為 一種免許狀,具有碩士學位者為專修免許證。

(6)

4.教職課程日益受重視,在日本 1998 年的教育職員免許法修訂後,有幾項修 訂的特色,提高教職相關教育學分學分數,降低教科相關專業學分的單位數,由 下表 4 可看出。乃是由於近年來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有意提升教師輔導能力。 5.起用無需證照的教師,對於學科特定領域的一部份任用無證照的教師,以 法律規定,以解決師資培育難以培養的特定知能的教師不易找到的問題。 6.落實初任教師研修制度,ㄧ年內需要參加一週約二次,全年 60 天以上的 校內研修,以及每週一天,全年 30 天以上的校外研修。 7.重視對弱者的同情心與社會服務的精神,並規定以ㄧ定時間的殘障等特殊 教育機構及社會福利機構等的體驗,做為取得教師資格的條件。 表 4 日本高等以下學校教員普通免許狀應具資格表(1998 年修正) 在大學必須修得的單位數 專門科目 所需資格 免許狀資格 基礎 資格 教科相關 科目 教職相關 科目 教科或教職 相關科目 專修免許狀 具有碩士學位 8 41 34 一種免許狀 具有學士學位 8 41 10 小學教諭 二種免許狀 具有準學士學位 4 31 2 專修免許狀 具有碩士學位 20 31 32 一種免許狀 具有學士學位 20 31 8 中學教諭 二種免許狀 具有準學士學位 10 21 4 專修免許狀 具有碩士學位 20 23 40 高中教育 一種免許狀 具有學士學位 20 23 16 資料來源:王家通,2003;1998 年修正教育職員免許法 別表第一。 五年教學經驗 修滿 45 學分 五年教學經驗 修滿 45 學分 碩 士 學 士 一種免許狀(一種證書) 教科專門科目(20 學分) 教職專門科目(31 學分) 教科或教職專門科目(8 學分) 專修免許狀(專修證書) 教科專門科目(20 學分) 教職專門科目(31 學分) 教科或教職專門科目(32 學分)

(7)

而我國的師資培育,亦是採教育部核準的大學院校開設教育學程及學士後教 育學分班,朝向師資多元化發展,各科師資採各校認定。但 92 學年度入學的大 一新生、八月起修讀教育學程、教育學分班、師資班的學員,畢業後必須通過教 師資格檢定考試,才能拿到教師證書,前往中小學應聘(吳武典,2004) (如圖 2)。 教師檢定考試分為幼稚園、特殊學校、國小及中等學校等四類科,各類科應考兩 科共同科目、兩科專業科目。 二、 二種免許狀(二種證書) 教科專門科目(10 學分) 教職專門科目(21 學分) 教科或教職專門科目(4 學分) 短 大 圖 1 日本中學校三種教師普通證書的修課及升級要求 資料來源:李隆盛,2000。 初檢 ◎修畢教育專業學分(教 育學程學分 26 學分以上) ◎符合個人任教專業學 分(任教領域專長、科別 規定之專門科目學分) ◎大學修業時間四年,核 發教育學分證書,任教領 域專門科目證明書、實習 教師證書。 複檢 ◎參加複檢(教育實習) 得採「任教學校同意書」 或「志願選填分發」二擇 一方式辦理。 ◎各實習教師均應依規 定返校。 ◎教育實習時間一年,成 績合格後,始得核發複檢 (教育實習)科別之教師 證書。 參 加 教 師 甄 選 正 式 教 師 師資培育新制 ◎修畢教育專業學分(教 育學程學分 26 學分以上) ◎符合個人任教專業學 分(任教領域專長、科別 規定之專門科目學分) ◎大學修業時間四年半 (含實習半年)。 檢定考試 ◎寒假後 3、4 月舉行教 師資格檢定考試,由國立 教育研究院負責命題。 ◎考試科目包含國語文 基本能力、教育原理與制 度、課程與教學、發展與 輔導。四科平均達 60 分 及格,由教育部發給合格 教師證書。 92 目 前 修 讀 教 、 實 習 圖 2 國內新舊師資培育制度

(8)

二、中日科技教育中學階段師資培育過程 在技術科師資方面,基本上各大學皆可培育技術教育專門師資,但是必須依 據文部省及各地方對於技術科教師免許狀發放的規定,提供相關教育和專業知識 等課程供學生修習(宮川秀俊,2002)。下表的日本技術師資培育課程,以日本三 重大學教育學部技術專攻的課程架構為例,三重大學是經文部科學省認定有敎員 養成課程的其中一所大學,學生就讀「教育系」的課程,再選擇專攻中學或小學 的教員養成課程,表 6 列出其中學教員養成的「技術專攻」的相關學分一覽表。 有關科技教師的師資培育機構,國內教育部核准培育中等學校的師資培育機 構共有大專院校 42 所,其中有培育中學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生活科技學域 科別師資的學校,包含台灣師範大學、彰師大、高師大、台大、台科大、台北科 大、交大、成大、中正、東海等大學,本文將以台灣師範大學的工業科技教育系 電腦應用組課程架構為例(如下表 5),試著對中日科技教師培育機構所修習的共 同必修科目學分、教育學分、專業科目學分,進行比較分析,因中日對於名稱的 用法略有異同,僅將意義相似可以做為相互比較對照的列出。 表 5 中日科技教育師資培育課程科目一覽表 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電腦應用組)課程架構 日本三重大學教育學部技術專攻 技術科養成課程(以中學 A II 課程) 校定共 同必修 科目 28 學分 國文 I、II(6) 英文 I、II(6) 歷史文化(4) 公民(4) 通識教育(8) 體育、軍護教育 統合 教育 科目 40 學分 主題別科目群人文、社會、自 然(8) * 外國語教育科目(8) 運動健康學實習 I、II(2) 運動健康學概論(2) 情報科學基礎(2) 基礎線形代數學 I、II(4) 基礎微分積分學 I、II(4) 基礎物理學 I(2) 基礎生物學 I(2) 選修科目(6)

(9)

教 育 學 分 科 目 26 學 分 <教育基礎>修習 4 學分 教育概論(2)教育心理學(2) 教育哲學(2)教育社會學(2) <教育方法 I>修習 2 學分 教學原理(2)班級經營(2) 教育測驗與評量(2) <教育方法 II>修習 2 學分 輔導原理與實務(2) 青少年問題研究(2) <教育實習>修習 6 學分 科技教育教學策略(2) 教學實習(4) <教育學分選修>修習 12 學分 科技教育教材設計(2) 工業科技教育概論(2) 教學媒體(2)資訊教育(2) 特殊教育(2)... 課 程 共 通 科 目 50 學 分 教職意義相關科目(2) 教育學•教育史(2) 發展和學習(2) 教育社會•制度•經營學(2) 小學教科指導法(12) 中學教科指導法(4) ** 教育課程的意義及其組織(2) 道德指導法(2) 特別活動指導法(2) 教育的方法及其技術(2) 學生指導•教育諮商進路輔導 (4) 總合演習講義概要(2) 教育實習(8) *** 小學的教科相關科目(4) 工 業 科 技 教 育 系 科 目 全 系 共 同 必 修 56 學 分 <系必修科目>修習 56 學 分 微積分(3) 工業科技教育概論(2) 科技教育教學策略(2) 科技教室規劃與管理(2) 科技教育教材設計(2) 圖學(4) 基本設計(4) 木工製造(4) 機械製造 I、II (4) 製造科技概論(3) 電工(2) 電子傳播(4) 計算機概論(3) 資訊科技(2) 圖文傳播(2) 傳播科技概論(3) 能源與動力(2) 運輸科技概論(3) 營建科技(3) 專題製作(2) 專 門 教 育 科 目 學 程 科 目 34 學 分 <必修科目>修習 20 學分 技術學概論(1) 木材工學概論(1) 木材加工實習及其製圖(1) 木質材料學(2) 金屬加工學概論(1) 金屬加工實習及其製圖(1) 材料力學(2) 機械工學概論(1) 機械工學實驗實習(1) 電氣工學概論(1) 電氣工學實驗實習(1) 電氣回路(2) 情報工學概論(1) 情報工學實驗實習(1) 電子計算機基礎(2) 栽培學概論•實習(1)

(10)

電 腦 應 用 組 30 學 分 <組必修科目>修習 15 學 分 程式語言(3) 資料結構(3) 電腦網路(3) 作業系統(3) 計算機結構(3) <組選修科目>修習 15 學 分 網際網路概論(2) 電腦影像處理(2) 網路規劃與管理(3) 資料庫(3) 電腦繪圖(2) 遠距教學系統設計(3) 系統管理(3) 網路資料庫系統(3) 電腦多媒體製作(3) 電腦語音處理(2) 電腦動畫(3) <選修科目>修習 10 學分 原動機工學(2) 設計製圖(2) 工業力學(2) 熱工學(2) 電子工作(2) 電磁氣學(2) 能源轉換工學(2) 電子工學(2) 工業數學(2) 控制工學(2) 測量工學(2) 情報回路(2) 工場見學(1) 畢業研究(4) 全 系 共 同 選 修 33 學 分 <系選修科目>修習 8 學分 造型原理(3) 陶瓷材料與加工技術(3) 塑膠製造(3) 自然科學概論(3) 微積分 II (3) 離散數學(3) 數位電路(3) 飾品材料與加工(2) 網際網路程式設計(3) 電腦輔助製圖(3) 工藝鑑賞(2) 工業科技教學實習(4)… 自由選擇科目(6) *包含日本國憲法(2) **包含技術科教育法 I、II ***中學 4 週實習,含事前事後指導共 5 學分;小學 2 週實習,含事前事後指 導共 3 學分。 ◎括號內為該科學分數 資料來源:日本三重大學教育學部技術專攻卒業資格履修単位一覧(2002);工業 科技教育學系課程架構(修業規定) (2004)。 由表 5 可看出日本在共同科目與教育科目部份學分數較台灣多,共同科目部 份以主題科目群來看分為人文、社會、自然共 8 學分,與我國的通識教育相似。

(11)

在教育科目方面,台灣的中學教育學分為 26 學分,日本的教育系同時培養小學 與中學的師資,所以學分數達 50 學分,教育科目內容也很切合學習指導要領內 的有關「道德」、「特別活動」、「綜合的學習時間」的指導法,從這點可看出日本 認為教學與輔導學生的知能提升,比該科目的專業學科知識更重要。相反的台灣 在關於科目的專業學分比重明顯的比日本更多,而且以登記生活科技教師所需的 學分認定為 33 學分(如表 6)看來,在這點可看出台灣的科技師資培育機構,開設 的學科範圍比擔任生活科技教師所需的學科要廣,並採分成電腦應用組與人力資 源組,未來的就業也不限只是教師,可朝許多相關職業就業。 表 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培育中等學校生活科技科專門學分一覽表 中等學校任教科別 專門科目名稱 備註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習領域-生活科技 學域 自然科學概論(3) 製造科技(概論)(含實習)(2) 基本設計(2) 計算機概論(2) 營建科技(營建、營建概論) (2) 傳播科技(概論) (2) 運輸科技(概論) (2) 能源與動力(2) 機械製造(2) 木工製造(2) 圖學(2) 核心課程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必備 電子傳播(2) 電工(2) 圖文傳播(2) 資訊科技(2) 科技教室規劃與管理(2) 工業科技教育概論(2) 塑膠製造(3) 工業安全與衛生(2) 以上至少共需修習核心課程及必選備 33 學分。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各學科專門科目學分一覽表(2003)。 而在師資培育課程與教科書課程內容相符程度比較中,生活科技課程在九年 一貫中有如此變化,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在九年一貫實施後,增加了「自然科學 概論」,而在九年一貫最重要的精神:課程垂直銜接與橫向統整上,較少有相對 的課程調整動作。從日本師資培育的角度來看,「技術及製作物品」部分本次修 改,將分屬木材、金屬、機械…等領域的課程加以統整學習,師資培育課程仍依 舊有的分類開課,並未有統整的課程出現。且「資訊與電腦」比例提高為 50%,

(12)

在師資培育的課程上,資訊課程有偏少的傾向。 肆、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所示,發現日本課程改革與師資培育方式對我國之啟示如下: 一、日本師資培育課程中,提高教育科目學分數,開課方向切合新學習指導要 領精神與中學階段的課程,有助於面對教學現場很容易遇到的學習指導、青少年 問題、生涯輔導等問題。由日本的社會青少年犯罪、學力低下與學習興趣薄弱等 問題,我國也有類似的問題,日本將教育科目學分(與教職相關學分)提高,值得 我國未來修訂參考。 二、日本技術科很強調由實際操作中,讓學生體驗學習,從中培養創造力。師 資培育機構的技術專攻學程的學科,也多強調理論與實際操作,其開課學科有一 定的脈絡可循。而由國內的科技師資課程來看,要符合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生活科技學域的教師任用資格,以臺灣師大的認定專業學分 33 學分與日本的 技術專攻學程的 34 學分相去不遠,但工業科技教育系開出的必修學分達 56 學 分,其中的課程涵蓋了由工藝時期到生活科技時期,再到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中的生活科技學域這之間的演變過程的科目,建議可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 下,整合規劃師資培育課程,期能在生活科技融入自然領域過程中,凸顯屬於生 活科技課程的獨特特色。 三、日本的師資來源管道眾多,符合市場自由競爭原則,近年台灣也朝此方向 進行,唯衍生”流浪教師”的問題,觀察日本的師資培育學校機構,於教育學系 下設立各專攻學科,並採同時培育中小學師資的做法,與我國中學與小學分別有 專責師資培育機構有所不同,此方向也值得我國未來師資培育機構參考。。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家通(2003)。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高雄:復文。 李隆盛(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0)。科技與人力教育的精進。台北:師大書苑。 李園會(2003)。日本中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台北:水牛。

(13)

水原克敏(2002,11 月)。今日日本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與爭論點。論文發表於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主辦之「美日課程改革趨勢與課題」研討會,台北。 吳武典(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2004 年 11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ied.edu.hk/cric/new/principalconference/papers/keynote-taiwan.pdf 林武雄(2003),剖析日本 IT 產業的趨勢。2004 年 5 月 29 日,取自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rend-04.asp 南 e 網(2004)。2004 年 10 月 9 日取自http://www.nani.com.tw/93naniJplan/8-1.pdf 宮川秀俊(2002,12 月)。日本技術教育與創造力。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科技學院主辦之講座「日本技術教育」,台北。 楊思偉(1999a)。日本小、中、高 21 世紀課程改革。載於楊思偉(主編),中日學 校經營之比較研究 (頁 367-395)。台北:師大書苑。 楊思偉(1999b)。日本教育。台北:商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各學科(領域、主修 專長)專門科目學分一覽表。2004 年 10 月 9 日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網站: http://www.ntnu.edu.tw/aa/aa2/F90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 系課程架構(修業規定)。 2004 年 10 月 9 日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 育學系網站:http://www.ite.ntnu.edu.tw/10/index.htm 二、外文部分 文部科學省(1989)。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2004 年 5 月 29 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shuppan/sonota/890303.htm 文部科學省(2002)。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平成元年 3 月)。2004 年 5 月 29 日,取 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shuppan/sonota/9903011.htm 日本三重大學教育學部 (2002)。教育學部技術專攻卒業資格履修単位一覧。2004 年 10 月 9 日取自日本三重大學教育學部網站: http://www.cc.mie-u.ac.jp/~lp20101/shoukai/sotugyousikaku.htm 間田泰弘等人(2002)。技術•家庭【技術分野】。東京:開隆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資傳匠工坊專業課程之人才培育目標,為針對具文化資產修復或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本系為全師培學系,但經本入學管道錄取者為外

名教師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基礎課程。若受訓教 師已離職,或幼稚園首次獲批 支援非華語學童 的資助,請有關的學校安排教師接受相關的培

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 > 課程發展 > 課程範疇 > 全方位學習. 與津貼有關的重要資訊 會通過聯遞系統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展望今年,在課程方面將配合 IEET 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推動頂石課程(Capstone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