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2468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24682"

Copied!
1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照顧因應發展歷程之研究 The Experience of Dementia Elders’ Caregiving and Coping : In Terms of Family Caregivers. 指導教授:李華璋. 副教授. 研究生:徐詩琳. 中華民國 103 年 07 月 30 日.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照顧因應發展歷程之研究 The Experience of Dementia Elders’ Caregiving and Coping : In Terms of Family Caregivers. 指導教授:李華璋. 副教授(Hua-Chang Lee). 研究生:徐詩琳(Shih-Lin Hsu). 中華民國 103 年 07 月 30 日 July 30, 2014.

(3)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照顧失智長者之家庭照顧者其照顧因應發展歷 程,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思維,採取深度訪談相繼訪問了 4 位家庭照顧 者,來瞭解失智長者及家庭照顧者其家庭概況、失智長者之病程發展 以及家庭照顧者如何因應與轉變照顧方式,經現象學分析獲得以下研 究結論: 一、 初期:家庭成員們逐漸覺察失智長者不易應對的改變,體認 需選定主要照顧者,並引入協助家庭內照顧的相關資源,進 而至醫療院所就醫。 二、 中期:失智長者之症狀嚴重程度提高,因此導入外部照顧資 源,進行照顧決策的選擇,且此時因服藥可能會逐漸出現藥 物副作用之情形。 三、 後期:失智長者之症狀加劇到接近失能,使家庭照顧者不得 不轉換照顧型態,並思量後續照顧計畫。 根據前述研究結論,形塑出 4 位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其獨特之照 顧因應發展歷程,研究者對此進行反思並從中獲得啟發。. 關鍵字: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照顧、因應. I.

(4)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of caregiving and coping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seniors with dementia.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ers gave in-depth interviews to four family caregivers. The interviews investigated the overall family situations of the family caregivers and the seniors with dementi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iors’ conditions and how family caregivers coped with this development.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rough.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 Initial Stage: Family members notice that the senior with dementia cannot respond to certain changes. They understand the need to select a primary caregiver, and utilize resources to assist in family care. They then seek medical care for the senior at medical institutions.  Intermediate Stage: Symptoms of dementia intensify. External care resources are utilized to make care decisions. During this period, side effects of related drugs may become manifest.  Late Stage: Symptoms of dementia may intensify to the point of disability, forcing family caregivers to change the form of care and consider future care plans. Using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has shaped the unique experiences of caregiving and coping of four family caregivers of elders with dementia. The researchers have reflected on these experiences and gained inspiration from them. Keyword: Dementia Elders, Family Caregivers, Caregiving, Coping II.

(5) 誌 謝 感謝上蒼讓我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每撰寫一字,這 4 年間的求學與研究過程歷歷在目,雖然過程稍 微緩慢,但於此歷程中卻有紮實地成長。. 在這段求學與研究歷程中,我學會了珍惜於感恩,首先最要感謝 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李華璋老師,協助我從自身所關注的議題中聚焦到 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鼓勵身為一般生的我以志願服務的方式進入失 智症領域,以豐富的知識素養引領我跳脫自大學以來養成的量化研究 思維,讓我看見自身的盲點,學習以質性研究的思考模式來思考,在 近 35 次的討論過程中,老師的思緒清晰、層次分明,有時鉅細靡遺 地向我解惑,有時和諧、沉穩地與我討論,試圖讓我自己去尋求解答, 而當我陷入低潮迷途時也不斷鼓勵我轉念,讓我不輕易放棄,方能順 利完成此論文。 同時感謝松林老師與麗紅老師兩位口試委員於口試時的指導與 建議,也敬佩兩位老師們的專業與為人處世,老師們的字字句句皆讓 我獲益良多。 感謝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師長們的諄諄教誨,讓我於大學和 研究所兩個求學階段都有所成長,感謝斐虹主任、邦富老師、玫玲老 師、克明老師、世豐老師、全慶老師、馨馨老師、麗欣老師、孝鼎老 師、儒賢老師、彰良老師等所有師長,以及先勤助教、永村助教於行 政上的協助。 感謝於大學時期便陪伴我的好友們,感謝郁婷、巧璇兩位知心好 友的貼心陪伴,讓我在研究的過程中時刻感到溫暖心安,感謝佳蓉、 III.

(6) 建盛、萬里、珮如、千淯、珊慈、華紜等好友們不時的送餐服務和電 話問安。 感謝研究所時期的學長姐與同儕們,感謝揚傑學長、妙賢學姊、 冠吟、昭元、保穎、佩婷等人於研究所時期的陪伴與鼓勵,感謝美君、 瑞蘭、碧雲、麗娜、佩琪等多位同學於求學時的互相勉勵,感謝昱慶、 建成、嘉嘉、嘉宜等眾多學弟妹的協助。 最後,感謝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受訪者與我分享自身的照顧因應發 展歷程,同時亦感謝我所珍愛的家人們,謝謝父親、母親、舅媽、舅 舅等家庭成員們於研究時的陪伴與協助。. 謝謝所有協助我、幫助我的貴人們,謝謝你們。. 詩琳 謹此誌謝 2014.08. IV.

(7)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II 目 錄 ············································································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研究概念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失智症之特性 ··································································6. 第二節. 家庭照顧者所面臨之挑戰 ·················································16. 第三節. 失智症福利服務 ·····························································25. 第四節. 研究概念架構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派典與策略之抉擇 ····················································4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和場地之選定 ·················································45.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4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步驟 ································································51. 第五節. 資料管理方式 ································································53. 第六節. 研究倫理議題之考量 ·······················································54. 第七節. 前導試驗性研究 ·····························································57. 第四章 研究發現 ···························································· 59 第一節. 娉婷女士(A)照顧父親之歷程 ········································60. 第二節. 恬靜女士(B)照顧婆婆之歷程 ········································80 V.

(8) 第三節. 端莊女士(C)照顧婆婆之歷程 ········································94. 第四節. 率真女士(D)照顧婆婆之歷程 ······································ 128. 第五節. 跨個案分析 ································································· 14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反思 ··················································1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3. 第二節. 反思與啟發 ································································· 155. 參考文獻 ·······································································158 附 錄 ··········································································162 附錄一. 失智症各病程之症狀與行為 ············································ 162. 附錄二. 研究者服務經驗 ··························································· 167. 附錄三. 試驗性研究訪談前說明書 ··············································· 170. 附錄四. 試驗性研究訪談同意書 ·················································· 172. 附錄五. 試驗性研究訪談大綱 ····················································· 173. 附錄六. 正式訪談前說明書 ························································ 175. 附錄七. 正式訪談同意書 ··························································· 177. 附錄八. 正式訪談大綱 ······························································ 179. VI.

(9) 表目錄 表 2-1 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異同 ···········································6 表 2-2 失智症相關治療藥物 ··············································· 12 表 2-3 失智症福利服務依長者病程發展 ································ 38 表 2-4 研究概念架構 ························································ 42 表 3-1 試驗性研究受訪者基本資料 ······································ 57 表 4-1 正式訪談之受訪者基本資料 ······································ 59 表 4-2 娉婷女士(A)照顧父親歷程表 ································ 62 表 4-3 恬靜女士(B)照顧婆婆歷程表 ································ 81 表 4-4 端莊女士(C)照顧婆婆歷程表 ································ 97 表 4-5 率真女士(D)照顧婆婆歷程表 ·······························129 表 4-6 病程分期對照表 ····················································141 表 4-7 娉婷女士(A)照顧因應發展歷程分期表 ···················142 表 4-8 恬靜女士(B)照顧因應發展歷程分期表 ···················143 表 4-9 端莊女士(C)照顧因應發展歷程分期表 ···················144 表 4-10 率真女士(D)照顧因應發展歷程分期表 ·················146 表 4-11 跨個案之照顧因應發展歷程分期表 ··························147.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在伸手不可及之處》 看著失智長輩從鮮活到失能 想要伸手 卻總是抓著虛空 子女的手 媳婦的手 親朋好友的手 鄰居的手 醫師的手 護理人員的手 外籍看護的手 社會局的手 居服員的手. 養護機構人員的手. 我們共同伸手 抓不住 長者的青春 希望能至少扶住一些. 長者的安穩. ──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共同創作 當家中有成員罹患失智症,除失智長者本身外,所影響的範圍還 包括失智長者周遭的至親家屬們,而對家屬們最深刻的衝擊就是當失 智長者不認得他們的時候,如《昨日的記憶》相關報導所提及: ……言歸正傳,顧寶明說:「每個人都要求存在性,沒人認識你,好像把你丟在 外太空,那種感覺很不好受。」譚艾珍接道:「失智者活在自我的時空裡,把身 邊人都遺忘了。」……(黃慧敏,2011). 然而,家屬們要面對的不只有上述這種情形,還要面臨失智長者的各 種症狀與問題行為,並逐漸由醫療院所、民間機構、社會福利服務等, 透過各地正式與非正式管道瞭解失智症的照顧方法與各項議題,並運 1.

(11) 用於照顧歷程中,使家庭照顧者們逐漸獲得調適,進而使失智長者獲 得更加完善的照顧。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思維、採用深度訪談方式並以家庭照顧者的 視野,探究從尚未確診為失智症前之情形,與到現今的互動狀況與整 個歷程其照顧方式的轉變,而本章依序闡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 機、研究問題與目的、重要概念闡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醫療技術越趨進步,世界大多數國家人口快速老化,台灣地 區人口結構亦持續老化,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比例也大幅增高,然罹 患失智症的比例亦不例外,由於失智症症狀的特殊性加上易伴隨許多 引起個人日常生活失能的狀況,使得失智症照顧成為困難度很高的一 種照顧,雖對於這種令人苦惱的失智疾病尚未開發出有效的治療及介 入策略,但目前仍致力於開發多元化的服務方案來滿足失智症患者及 家屬的需要(王駿濠、蔡佳良,2009;林欣緯,2001;施麗紅,2003; 黃盈達、李皓綸、成和正,2012;楊培珊,2000;賴美嬌、蔡武德、 林億雄, 2011)。 多數失智症類型是不可逆的疾病,目前有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可以 減輕症狀及緩和病程進展,但卻無法治癒,因此漸近退化或病情惡化 進入末期失智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且失智症具有冗長又具進化性的病 程,在其疾病演化過程中,會出現自我照顧能力退化及問題行為產 生,失智症患者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家屬,帶給患者以及照顧者相當 大的壓力與挑戰,影響到照顧者的身體、情緒、經濟、社交生活等各 層面,可能降低家屬照顧失智老人的品質,此外,當家庭照顧者能力 無法滿足失智症患者的需求時,不僅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影響,也會導 致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問題(林欣緯,2001;張慈君、徐亞瑛、陳明岐、 2.

(12) 邱逸榛、黃惠玲,2012;黃秀梨、翁麗雀、張媚,2011;黃惠玳,2010; 楊曼華,2003)。 研究者大學時透過志願服務、實習等課程曾於護理之家與醫療院 所等單位初步接觸與協助到失智長者,而於研究所時則選擇至北部某 區域醫院進行實習,研究者在此期間瞭解了一些失智長者的症狀、病 程以及與照顧者間的互動關係,體察到:「雖然過去大部分的失智症 並沒有被完全治癒的方式,但透過藥物與一些非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 者的部分症狀並控制退化的速度,而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照顧壓力及 負荷,因失智症特有的症狀及問題行為,加上失智症病程的期程會依 患者而有其個別差異,且照顧方式會依據失智長者之病程而有所變 化,其照顧壓力及負荷較一般長者來得沉重,故失智症患者、家屬及 照顧者需要持續不斷的支持,才能讓他們更有信心地去面對失智症, 且社會工作者所協助之案主包含失智長者與其照顧者。」之覺知,引 發研究者對失智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關注,並欲更進一步瞭解相關 知識和探究其心路歷程,形塑出本研究之研究議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家庭照顧者照顧失智長者的照顧因應發展歷 程,透過反覆檢視所整理之文獻及質性訪談內容,覺察文獻及訪談內 容兩者間的異同,以及各受訪者的個別差異,綜合上述討論成果,以 家庭照顧者的視角進行分析,使受訪之家庭照顧者透過回顧與展望其 照顧因應發展歷程,體察此歷程對家庭照顧者自身的影響與成長,並 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供失智症領域的學術與實務界的專業人員參 考,希冀可使之對家庭照顧者的關注更為提升。.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透過深度訪談方式,從覺察長者似出現失智症狀開始 進行探究,接著瞭解從懷疑至確診的就醫情形、如何擬定照顧計畫、 實際提供照顧之挑戰…等,並試圖探索家庭照顧者的內心世界以及與 失智長者互動狀況,再者,探索於照顧歷程中的調適與因應方式,具 體而言,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 瞭解失智長者與家庭照顧者之家庭概況。 二、 瞭解失智長者之病程發展。 三、 瞭解家庭照顧者照顧失智長者之照顧因應發展歷程。 基於前述之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為: 一、 失智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雙方之親屬關係為何?其家庭成 員間互動關係為何?家庭經濟狀況如何? 二、 失智長者病程發展為何? 三、 家庭照顧者如何因應與轉變其照顧方式?. 4.

(14) 第三節. 重要研究概念. 本節針對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照顧因應發展歷程等三項重要 研究概念進行闡釋,茲分述如下:. 一、失智長者 本研究所稱之失智長者為 65 歲以上老年人士,需由家屬明確向 研究者表示長者於其生命歷程中,曾經被醫師確診為失智症,且實際 被與其有親屬或姻親關係之家屬所照顧過之失智長者,其失智症類型 含括:退化性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等,但並不包含 65 歲以前發病 的早發型失智症以及少部分可逆的失智症類型(如:維他命 B12 缺乏 所引起的暫時性失智症狀)。. 二、家庭照顧者 家庭照顧者於本研究中是指:與該位失智長者有其親屬或姻親關 係之家屬,且曾於日常家庭生活中實際照顧過失智長者,係由家屬推 派提供照顧項目較廣泛、照顧時數較長、具備談論照顧經驗之溝通能 力等任一項之主要照顧者。. 三、照顧因應發展歷程 本研究之照顧因應發展歷程是指:針對失智長者之症狀與問題行 為,家庭照顧者所選擇與提供的照顧服務及因應方式,以協助失智長 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活動,其歷程期間自疑似出現失智症徵兆時 開始,含從懷疑至確診的就醫歷程及確診至今的互動狀況與照顧方式 的轉變與歷程,以及對未來照顧規劃安排為止。. 5.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在透過失智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因應發展歷程,檢 視其病程發展、互動狀況、與照顧模式和因應方法的轉變,故本章從 失智症之特性、家庭照顧者所面臨之挑戰以及失智症相關福利服務資 源等三項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並於尾節說明本章探討結果,進而依據 本研究之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進行研究設計。. 第一節. 失智症之特性. 本節首先闡述失智症的定義、類型、病程、症狀、問題行為、診 斷與治療方法等,由此對於失智症有初步地認識。. 一、失智症之意涵 當人的生命週期邁入老年期,自然而然於生理上會出現老化現 象,雖然老化速度因人而異,但身體的各項器官功能會逐漸降低,這 種現象與日俱增且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容易使人罹患疾病,但正常老 化與失智症仍有相異之處(如表 2-1) 。 表 2-1 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異同 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異同. 老化. 失智. 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  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 想起來。. 事,完全忘記。. 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  無 法 記 住 記 憶 測 試 中 的 物 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 試。. 資料來源:邱銘章、湯麗玉(2009)。失智症照顧指南。臺北市:原水文化。. 6.

(16) 接著檢視由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與 國內學者等各界對於失智症(Dementia)的定義: 失智症是一種慢性或進行性綜合症,其是由多種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活 動能力的腦部疾病引起(世界衛生組織,2013) 。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 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 應該要接受治療(邱銘章、湯麗玉,2009) 。. 由上述各項定義可知,失智症是多項症狀所組合形成的症候群,並不 屬於正常老化的過程與結果,特別會對其記憶、認知、思考、注意力、 行為和日常活動等能力造成影響。. 二、失智症之類型 失智症視其疾病成因可分為可逆或不可逆(只有不到 10%的失智 症是可逆的),而依據其引發的原因與出現的症狀與行為可分為退化 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以及其他因素導致之 失智症,分述如下:(引述自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失智症 協會】 ,2013;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天主教失 智老人基金會】,2013a) (一)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又分為:  阿茲海默症(Dementia in Alzheimer disease)-占所有類 型失智症 50%~60%,是所有失智症中最為常見的類型, 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 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的神經退化性疾 病,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臨床病程約 8-10 年。 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平均好發 7.

(17) 年齡為 50 歲以後,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 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 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 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 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為第二 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平均好發年齡為 70 歲以後,特性 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 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 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 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 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 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是失智症的第二大類型,其是因腦中風或慢性 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 減退,故亦稱為多發性腦梗塞失智症,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 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 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可分為: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 管性失智症等;常見臨床特徵為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尿 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步履 障礙(失足跌倒)等。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較少見的成因則有因營養失調(缺乏維他命 B4、B12 與維他 命 A、葉酸等營養素)、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 瘤、腦部創傷等)、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 8.

(18) 質不平衡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藥物 中毒或酗酒等所引發之失智症,其中少部分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 機會恢復。 此外,失智症患者雖多數為長者,但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會在 65 歲之前發病,甚至在 40、50 歲就罹患失智症,65 歲以前發病的失智 症為「早發型失智症」 ,其案例較少也較特殊(台灣失智症協會,2013) 。. 三、失智症之病程、症狀與行為 事實上,不論是否身處不同或相同病程,失智症長者依其症狀與 行為具有個別差異,邱銘章、湯麗玉(2009)將病程分為輕度知能障 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輕度(初期) 、中度(中期)、 重度(晚期);其中,輕度知能障礙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 兆之間,所存在著的過渡區域,在臨床上每年約有 10%-15%會發展 為失智症,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 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此外,邱銘章、湯麗玉(2009)認為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附 錄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以下針對失智症其明顯的症狀表現,分述如下:(引述自天主教失智 老人基金會,2013a)  妄想-常見於中、重度失智症患者的症狀,是一種現實中未 曾發生過的事件,但卻令患者深信不疑的想法,其內容非常 多元,如:認為有人偷他的東西、覺得被遺棄或被害等。  幻覺-失智症患者的幻覺與精神病患的有些不同,精神病患 是以「聽幻覺」為主,但失智者通常會發生「視幻覺」的現 象。其幻覺內容相當多元,可能包括看到熟人、已逝去的親 人、陌生人、小孩、動物、昆蟲、蛇等。幻覺雖然是一種假 9.

(19) 象,但對於病患而言,對他所經歷的幻覺,他通常以為是真 實的,患者通常對這樣假象相當堅持。此外,路易氏體、血 管型失智症或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患者到了中、重度時,產 生幻覺的機率相當大,尤其是路易氏體型的患者,發生幻覺 的情況特別普遍且強烈。  情緒障礙-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焦慮及恐懼、 害怕落單、嚴重依附照護者等。  遊走及走失-遊走指的是失智症患者一種漫無目的的走動行 為,使得患者走失或迷路,甚至進入不安全的環境,對自己 造成傷害。遊走的現象會發生在各個類型的失智症患者身 上,有將近 6 成的失智症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遊走行為。  不適當的行為-包括一再重複之活動、不適當地收或藏東西 和不適 當的性行為。言 語或行為的重複據 國內統計約佔 62.8%,而言語重複是發生在失智症早期,有時會重複說說過 的話,有時是連續好幾天問相同的問題;到失智症中期重複 頻率增加,使照顧者不勝其煩。行為重複則較常出現在中期 之後,患者會重覆買相同的東西、重覆要求吃飯、或重覆一 些無目的地的動作,如:開關抽屜、翻箱倒櫃、開關房門等。  暴力或攻擊行為-失智症長者會出現暴力行為,通常是因為 被勉強或被阻擋做某事,感覺受挫而產生的反應。尤其到了 中後期喪失對社會行為及是非判斷的能力、無法接受負面的 感覺或挫折、容易誤解別人的語言及行為而變得易怒、激動 或因為幻覺而有暴力行為。  拒絕行為-失智症長者到了病程後期往往會成為「永遠的反 對黨」 ,不想吃飯、不想洗澡、不想散步…,什麼事都不想做。 10.

(20)  不潔行為-失智症長者可能會忘記廁所的位置、忘記身體要 上廁所的感覺與訊號,或不知如何以言語表達其上廁所的需 要,而造成失禁或隨地大小便情形。  日落症候群-最近有些學者將日落症候群當作另一種 BPSD,認為可能和日夜節律的破壞有關係,他們指出日夜節 律的調節中樞是在上視交叉核,而失智症腦部的退化可造成 上視交叉核的病變,導致日夜節律的破壞,形成夜間體溫振 幅較低,體內活力反而增加的不同步調情況而造成。  特殊夜間問題行為-常見的夜間困擾包括睡眠障礙、跌倒、 尿失禁等,睡眠障礙含括斷續睡眠與日夜顛倒兩種,可能原 因為白天活動量不足、環境干擾、或其他家人造成的干擾; 跌倒的可能原因為起身移位時環境設施安排不佳或服用鎮靜 安眠藥物致眩暈而跌倒;尿失禁則是因熟睡而忘了如廁、來 不及如廁、泌尿道感染、睡前進食與喝水量較多等因素。 很多症狀和失智症相似但不表示這個人得了失智症,但出現相關症狀 時要及早就醫以確立診斷;接著,介紹失智症診斷流程與治療方法。. 四、失智症之診斷與治療方法 首先,臨床上會用簡易智能量表(MMSE)先作初步的智力測驗 檢查,而臨床心理師則會更進一步做精細的智能評估,而要診斷是否 有失智症,醫生要先排除造成假性失智的其他生理疾病,會經由腦波 (EEG)、電腦斷層(Brain CT)、核磁共振(MRI)…等精密的生理 檢查,瞭解罹患失智症的成因後才會進行診斷(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 會,2013a)。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阿茲海默症初期是以侵犯海馬迴為主,患者 往生後進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由於阿茲海默 11.

(21) 症是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故醫生需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來進 行判斷(台灣失智症協會,2013)。 (一)藥物治療 雖失智症藥物無法將其完全治癒,但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 可以改善部分症狀並控制退化的速度,希望透過治療可以增進患 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緩疾病的惡化,以下 依失智症各類型分別介紹所使用之藥物(表 2-2):(台灣失智症 協會,2013)  阿茲海默症-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酶抑 制劑及 NMDA 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 化的速度,另外,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 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表 2-2 失智症相關治療藥物 失智症相關治療藥物 種類 膽鹼酶 抑制劑 NMDA 受體拮抗劑 抗精神病 藥物. 抗憂 鬱劑. 藥物名稱與副作用 愛 憶 欣 ( Aricept,donepezil )、 憶 思 能 ( Exelon, rivastigmine)、利憶靈(Reminyl, galantamine)。可能 的副作用有噁心、拉肚子、厭食、頭痛、嘔吐等。 憶 必 佳 ( Ebixa, memantine )、 威 智 ( Witgen, memantine)。對中重度阿茲海默症較為有效。 當患者有幻覺、妄想、攻擊、敵意和不合作等症狀, 可 給 予 抗 精 神 病 藥 物 , 如 : 思 樂 康 ( Seroquel, quetiapine) 、理思必妥(Risperdal, risperidone)等。可 能的副作用有嗜睡、便秘、血壓降低、顫抖、身體或 四肢僵硬等。 患者的憂鬱、煩躁、睡眠障礙等可使用抗憂鬱劑來治 療,如百憂解(Prozac, fluoxetine)、樂福得(Zoloft, sertraline)、美舒鬱(Mesyrel, trazodone)等。可能的 副作用:頭痛、噁心、頭暈、平衡感差等。. 引用自: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13) 。認識失智症。http://www.tada2002.org. tw/tada_know_02.html。 12.

(22)  額顳葉型失智症-目前仍然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或預 防,不過針對其精神行為症狀可採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 等藥物來治療。  路易氏體失智症-目前只能提供症狀治療,使用藥物來控 制巴金森症狀和精神症狀。但是抗巴金森藥物雖可改善擅 抖等動作障礙,但可能使精神症狀增加;抗精神藥物可改 善患者精神症狀,但同時可能使動作障礙更加嚴重。  血管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治療重點為降低大腦進一 步受損之危險性,即預防中風之發生。主要針對血管危險 因子進行控制,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 栓治療。 (二)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熟悉的、穩定的、有安 全感的) 、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 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 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以下簡單介紹幾 種療法: (引述自台灣失智症協會,2013)  懷舊治療-透過團體的方式,藉由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 憶而增加患者語言表達、人際互動、改善情緒之目的,進 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回想與分享個人人生經歷的 過程,可透過團體懷舊過程,鼓勵並支持失智老人的人際 互動並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 情及經驗,以增加自己的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 緩解症狀。. 13.

(23)  音樂治療-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 言溝通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設計音樂活動提供 刺激與活動,藉簡單樂器之使用、歌詞解說等方法提供患 者正向刺激,延緩疾病之退化。  藝術治療-運用教材及繪畫、拼貼、彫塑等方法與失智症 者互動,提供豐富之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透過失智 者陳述分享其作品,促進失智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在 製作的過程,成員間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增進人 際之滿足,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  認知訓練-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 材、海報等,設計認知活動,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減緩 認知功能退化。過程常搭配結合感官刺激、現實導向活 動。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認知訓練希望即 使在疾病的影響下,長輩仍然可以藉由日常活動的重新安 排,建立參與活動的習性,以保持最大可能的獨立功能並 面對調適失智症帶來之困擾。 雖多數失智症類型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無法完全治癒,但卻能抑制 其症狀與問題行為,使失智症長者的症狀與問題行為得以減緩,較不 易步入晚期病程。. 六、本節結語 綜上所述,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是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 其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且疾病 退化的時間不一定,具有個別差異,且其症狀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 故家庭照顧者必須重視長者退化的程度去調整與失智長者互動的方 式,而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失智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因應發展歷 14.

(24) 程,藉由上述對於失智症其特有的類型、病程、症狀、行為、診斷與 治療方法的認識,可幫助研究者於研究期程中,瞭解受訪之家庭照顧 者所描述之照顧失智長者之特性,如:曾經或最近出現的症狀與行 為、陪同就醫時的就醫情形等,並透過文後的討論進而瞭解家庭照顧 者於照顧歷程及福利服務運用經驗中,如何因應失智症此一疾病所帶 來的變化,故本研究於訪談大綱設計上,亦把失智長者之失智類型、 病程發展、就醫歷程等向度納入考量。. 15.

(25) 第二節. 家庭照顧者所面臨之挑戰. 本節接續上節失智症長者之特性以探究家庭照顧者於照顧歷程 中可能運用的照顧原則與方法以及因失智症所帶來的變化對家庭照 顧者的影響,進而瞭解家庭照顧者的調適方法與因應過程。. 一、失智長者照顧原則與方法 Nancy L. Mace 與 Peter V. Rabins(2001)將失智症長者的家庭照 顧者形容為一天需要有 36 小時,由於失智症之病程具有個人差異, 其時程差距的幅度不定,且其症狀與問題行為時而改善、時而再度出 現甚至更為嚴重,使家庭照顧者無法預期失智長者會出現什麼樣的症 狀與問題行為,提升了照顧的困難與複雜程度(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 會,2013)。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013a)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2013)對於提供照顧時的注意事項、照顧原則、照顧方法與技巧… 等照顧資訊加以彙整,茲分述如下: (一)破除照顧迷思並瞭解照顧者權益 我國早期較多數人們將照顧視為一種義務與責任,認為若是 不照顧或將長者送至機構就代表「不孝」,而在現今的社會中, 在大眾傳媒的發達、資訊的普及、政府與各式民間團體的努力宣 導下,照顧不再是專由女性負責,且對於照顧有了新的認知,如: 學者 Finch, J. & Groves, D(1983)認為照顧本身即是一種「愛的 勞務(A Labor of Love)」 ,包含了情感與實際勞力行動兩大部分; 故家庭照顧者首先要釐清迷思進而明瞭自身的相關權益,例如: 家庭照顧者要先擁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若於照顧歷程中感到疲 累、困擾或倦怠無法繼續照顧失智長者時,應適時向其他家人、 朋友或其他正式或非正式資源求助。 16.

(26) (二)瞭解失智長者疾病概況 家庭照顧者需理解失智症長者的狀態,早期發現失智症長者 的身體與行為變化,以具體明確的封閉式問題與觀察來確認長者 的身體狀態,即使是罹患相同失智症類型的長者,其病程、症狀 與行為皆不一定完全相同,故家庭照顧者需陪同失智症長者就 醫,向醫師請教引發失智症的原因為何、失智症的類型、可能會 出現的症狀與應對方式等,由於需要為時約六個月以上的期間進 行觀察與檢測方可確診,故在此期間家庭照顧者可於日常生活中 觀察失智症長者的生活情形,包括:性格、生活環境及習慣等資 訊有何轉變,並判斷失智症長者現存能力。 事實上,失智症長者仍有表達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能力, 但因認知功能衰退,較缺乏理性思考邏輯,以感情判斷事物的狀 態增加,故家庭照顧者應要用緩慢的節奏的說話、禮貌的用字遣 詞、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著想的態度等來對待,營造讓失智症長者 身處身心舒適的氛圍,以高度同理心去理解失智症長者,接受失 智症長者生存世界的樣貌,例如:阿茲海默症的長者會有「活在 過去」似的現象,若症狀程度較輕,可試著委婉的說明將長者導 向回現實世界,但若症狀較為嚴重,則不見得可以成功,反而有 可能導致其更加的混亂,此時不如適時接受、配合長者與其持續 對話以保持長者情緒安穩。 (三)蒐集各項相關資源 照顧失智症長者並不是要家庭照顧者日以繼夜從不間斷地提 供照顧,持續如此就算一天有 36 個小時照顧者也會感到疲乏; 有時家庭照顧者則會對失智症長者無法理解的言行舉止感到焦 躁或覺得孤獨無力,有上述幾項情形時應透過各種機會,試著讓 17.

(27) 周邊的親朋好友來認識失智症及理解照顧失智症照護者的心 情,即使是單純的取得理解也能讓照護的負擔減輕,此外,亦可 至政府機關、民間團體、社會福利單位等其他正式資源,向醫師、 護理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尋求協助來分擔照顧負荷。 (四)檢視所需照顧能力以擬定照顧計畫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2)將所需的照顧能力分 為基本照護(如:翻身、洗澡、穿脫衣服、上廁所、換尿布等)、 家務協助(如:準備三餐、協助購物、打掃房屋、整理家務等)、 交通協助(如:交通接送、陪同就醫、陪同復健等)、溝通與心 理支持等四項,家庭照顧者須具有充足的體力、良好的溝通技巧 與耐心,給予失智症長者情緒的支持及抒解外,亦要培養失智症 長者健康飲食習慣、注重營養與體重控制、注意環境的安全性、 維持照顧環境整潔等。 每位失智長者都需要個別的照顧計畫,應依失智症長者的類 型、病程、症狀、行為、所需的照顧能力以及家庭照顧者的個人 特質、可提供照顧的能力與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根據失智症 長者與家庭照顧者之需求與各項可運用之相關資源,研議適合長 者的照顧安排。 (五)實際照顧與定期調整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013a)提供了當失智症長者出現妄 想、幻覺、情緒障礙、遊走及走失、不適當的行為、暴力或攻擊 行為、拒絕行為、不潔行為、日落症候群、特殊夜間問題行為等 症狀時的因應方法,分述如下:  妄想之因應方式-照顧時需了解患者的需求,同理他的感 受,然後以他感興趣的事物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 18.

(28)  幻覺之因應方式-若是反光造成的問題,可用窗簾把窗子 蓋起來,或把玻璃換成毛玻璃或白霧玻璃;加強夜間室內 的照明,也可減少幻覺的發生。  情緒障礙之因應方式-儘量安排長者有興趣的、能參與的 活動,以減少重複的頻率,可考慮到日照中心參與活動; 但若出現躁動行為,照顧者則須注意避免環境的吵雜。  遊走及走失之因應方式-遊走行為不盡然具有特定的目 的,可能是想尋找食物、喝水、上廁所或者想回以前的家、 找老朋友或家人或者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想尋找熟悉的人 或物,照顧者需要花費時間細心觀察,嘗試尋找原因再做 因應,如:減少環境中噪音與混亂的狀況,若環境許可, 可設置一個循環性的、安全的遊走通道,並用窗廉或屏風 將主要出入口遮蔽起來,以免患者看到門就想出去,而門 窗應加鎖,或採用不易打開的鎖門裝置,或在出入口加裝 風鈴或感應器。  不適當的行為之因應方式-當失智症長者出現此類不當 行為時,照護者不要有太激烈的反應,應以溫柔而堅定地 態度轉移他的注意力。  暴力或攻擊行為之因應方式-照顧者應避免在聲音 或行動上讓失智症長者有生氣或不耐煩的感受,應以 正面、接納的表達方式安撫。  拒絕行為之因應方式-此時需要照顧者更多的耐心 及愛心去包容,嘗試用各種可能的辦法引導失智症長 者參與一些活動,或在照護上可營造氣氛良好的環 境,讓失智症長者較願意去做照顧者要求的事,也可 19.

(29) 了解失智症長者的背景文化及喜好,針對他所在乎的 事物來引導他等方法。  不潔行為之因應方式-照顧者可試圖掌握失智症長 者想上廁所訊號,失智症長者想上廁所時,可能會坐 立不安、走來走去像在找什麼、或是拉扯下半身衣服 等,可引導如廁、或將廁所位置明顯標示。  日落症候群之因應方式-白天時段可以安排適度的活動 或運動,以消耗過多的體力,並幫助夜晚的睡眠;傍晚時, 可以播放輕音樂,讓長者適度的紓解情緒。  特殊夜間問題行為之因應-常見的夜間困擾包括:  睡眠障礙之因應方式-規劃整天規律的生活作息,儘 量簡單清楚規律;每天提供二次、每次十五分鐘的日 光浴活動,可以改善生活節律與憂鬱情緒;佈置夜間 的休息情境,照護者放低音量、配合調整光線;給予 長者現實導向告知是夜間情境;分析無法入睡原因, 依原因給予協助。  跌倒之因應方式:服藥後至入睡前需特別留意長者動 態;採集中照護原則,儘可能讓長者保持在照顧者的 視線內;或加強夜間探視;頻率床旁擺設足以支撐長 者起身移位的扶手或重心穩固的椅子等,以協助長者 起身時使用。  尿失禁之因應方式:減少睡前的液體攝取量;適時調 整如廁的方便性,就近備妥活動馬桶坐椅或簡易尿 壺,以備不時之需;記錄夜間如廁情形,就醫時可提 供作為參考;注意室內温度,避免因起床如廁之温 20.

(30) 差,引起長者不適;如長者熟睡不易叫醒,勿予勉強, 但應加強探視。 然而於照顧的過程中,家庭照顧者除需要以理解失智症長者 的角度,有耐心地與失智長者進行互動外,亦要試圖加強失 智症長者現存能力,而對於長者不想做或不會做的事情要予 以尊重與諒解,勿讓失智症長者感到負擔,使其混亂陷入憂 鬱的情形,照顧者必須以尊重、接納等態度去包容協助失智 症長者,但當如果遇到失智症長者的暴力或不恰當行為時, 應馬上改變身段、用溫和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013a)提醒家庭照顧者:實際照顧的歷 程是變動性且適時可做調整的,家庭照顧者應定期檢視照顧歷程 (如:撰寫照顧紀錄),若於照顧上有任何疑惑與困境可向醫師、護 理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尋求協助,亦可參與家屬支持團體向其 他家庭照顧者進行互動交流。 事實上,只要透過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失智症長者亦可參與各種 生活上所需活動,但失智症長者因認知功能衰退,加上因高齡其視力 及聽力也日漸衰退、或因腦中風所致的半身麻痺及變形性關節炎所帶 來的運動障礙等原因,使其人身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脅,要預防失智症 長者跌倒、火傷、誤嚥、溺死、走失等亦成為重要的基本照護,故光 線明亮的走廊、樓梯的扶手、不易滑倒的浴室地板等適當的環境改造 也可以協助失智長者參與生活(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013a) ,讓 長者的生活更獨立、更有功能,同時也減少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建 立良性的互動及生活滿意度的提升。. 二、失智症對家庭照顧者的影響 失智症不但不屬於正常老化現象,亦有異於其他老人慢性疾病, 21.

(31) 因失智症特有問題行為及症狀,失智症患者家屬較罹患其他疾病之家 屬更為辛苦,且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也較高(Andren & Elmstahl, 2007)。 從懷疑至確診為失智症的過程,需藉由失智長者自身及其生活週 遭人們的逐漸覺察,並陪同長者就醫進行檢查與測驗,由專業醫師進 行診斷後才得以確診,確診後的照顧歷程會隨著症狀與問題行為而有 所變化,有時稍有好轉,有時則較為嚴重,此期程為時具有其個別差 異,可能需要半年至好幾年不定,在此照顧歷程中,對家庭照顧者其 身體、心理、情緒、社交生活和經濟地位各層面都有影響,可能降低 其照顧失智老人的品質(Andren & Elmstahl,2007;李伊珊,2010; 林欣緯,2001;邱銘章、湯麗玉,2006)。 當失智長者之日常生活功能愈低、失智長者之行為情緒問題越嚴 重、罹患失智症越久、照顧者照顧時間越長、照顧者每天花費於照顧 失智長者的時間越多、沒有親友輪流照顧者時,則照顧者感受整體照 顧負荷將越重(林欣緯,2001;陳昱名,2004),且若家庭照顧者無 法滿足失智症患者的需求時,不僅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影響,照顧者生 活負荷及的身心健康狀況亦受影響(劉慧玉,2009),如:家庭照顧 者常見的睡眠障礙為失眠(邱逸榛、李怡濃、徐文俊、陳獻宗、李佳 琳、王鵬智,2010)。 此外,張慈君、徐亞瑛、陳明岐、邱逸榛、黃惠玲(2012)則指 出當家庭照顧者的慢性疾病數愈少,教育程度愈高以及失智症患者沒 有罹患其他慢性疾病時,家庭照顧者的問題處理能力會愈好。. 三、家庭照顧者的調適與因應方式 朱育瑩(2005)從老年失智症家庭照顧的互動關係中,發現只有 照顧者具備單向調整的彈性,因此照顧者為了適應彼此的改變,需要 22.

(32) 面對衝突、妥協與適應等三種狀態,且依不同的狀態家庭照顧者會有 不同的因應方式。 家庭照顧者之所以能樂觀面對主要是因其:(伍碧濤,2006;黃 惠玳,2010;董姿妤,2013) (一)擁有其他家人的支持 與家人維持正向互動關係,不僅珍惜家庭生活,重視親子關 係、也找回手足之情與堅定夫妻深情,使之成為互為主體的陪伴 過程,因家庭照顧者對於失智長者有深厚情感上緊密連結,一家 人不分彼此長期照顧,互相支援(伍碧濤,2006;黃惠玳,2010) 。 (二)曾經歷影響著受訪者對於老化、死亡看法的特殊經驗 家庭照顧者透過照顧失智長者之經驗影響,讓家庭照顧者在 面臨自我老化、死亡的議題時,能更加坦然面對,同時思索自我 面對老化時的態度與想法,使其積極的面對生命,不僅珍惜所擁 有,亦重視身體養生、更能關懷他人自我昇華當志工服務人群(伍 碧濤,2006;董姿妤,2013)。 (三)會運用個人優勢與環境優勢解決照顧過程中所面臨之困境 產生照顧困境時,家庭照顧者仍竭盡所能運用社會資源,以 失智長者能獲得最佳照顧為主要目標,並舒緩家庭照顧者之照顧 角色(伍碧濤,2006;董姿妤,2013) 。 然而,於照顧歷程中,家庭照顧者可能會經歷的內疚經驗,分別 是:自覺失智照顧工作做得不夠好、達不到孝道義務的自我期許、照 顧者苦於內心的拉扯煎熬(蔡佳容、蔡榮順、李佩怡,2012);黃惠 玳(2010)則指出家庭照顧者情緒轉換歷程雖以負向情緒居多,但隨 著時間、家人間感情凝聚及情緒管理都能走出負面情緒。. 23.

(33) 四、本節結語 綜上所述,照顧失智長者的困難與複雜程度較其他一般疾病來得 不同,因家庭照顧者無法預期失智長者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與問題行 為,故首先須破除照顧迷思,並瞭解照顧者權益與失智長者疾病概 況,接著蒐集各項相關資源,進而檢視所需照顧能力以擬定照顧計 畫,最後須實際提供照顧且依失智長者、家庭照顧者、家庭概況、福 利服務資源分布等項目定期調整照顧方式,若於照顧上有任何疑惑與 困境可向醫師、護理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尋求協助。 透過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失智症長者亦可參與各種生活上所需活 動,只是失智症患者家屬較罹患其他疾病之家屬更為辛苦,失智症之 特性對家庭照顧者其身體、心理、情緒、社交生活和經濟地位各層面 都有影響,可能降低其照顧失智長者的品質;當家庭照顧者無法滿足 失智症患者的需求時,不僅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影響,照顧者生活負荷 及的身心健康狀況亦受影響。 家庭照顧者於照顧過程中只能進行單向微調,而若家庭照顧者 能:擁有其他家人的支持;曾經歷影響著受訪者對於老化、死亡看法 的特殊經驗;會運用個人優勢與環境優勢解決照顧過程中所面臨之困 境,便可樂觀面對整個照顧歷程。 而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失智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因應發展 歷程,藉由:可運用的照顧原則與方法、因失智症所帶來的變化對家 庭照顧者的影響、家庭照顧者的調適方法與因應過程等三項的相關論 述,提醒研究者需對家庭照顧者於身體、心理、情緒等各層面更敏感, 且需重視其正負雙面的影響。. 24.

(34) 第三節. 失智症福利服務. 本節討論我國當前失智長者及家庭照顧者的福利服務資源,其照 顧服務劃分方式參酌我國《老人福利法》第 16 條第 2 項,使照顧服 務劃分為機構式、居家式、社區式三種服務,然而社會工作為妥善運 用資源以協助人群解決社會問題的助人專業,故實際提供服務時,並 不是只針對案主(失智長者)個人,其家屬(家庭照顧者)也是共同 案主,且對失智長者的服務,除了長者本身有益處外,也會直接或間 接減低家庭照顧者的負荷及壓力,因此對長者和對家庭照顧者的服務 同樣重要(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013b) ,故本研究亦針對家庭照 顧者的相關服務以及其他服務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機構式服務 當失智長者症狀較為嚴重且依賴程度高但具行動能力,其病程為 中、晚期,家庭照顧者無法提供照顧服務時,較無法以居家或社區的 方式照顧長者(李夢義、江蕙娟、胡月娟,2008),需至社會福利相 關單位,經由機構內專業人員(如:社工師、護理與照顧員等)提供 24 小時全天候的服務,《老人福利法》第 19 條第 1 項即明訂機構式 服務含括:住宿服務、醫護服務、復健服務、生活照顧服務、膳食服 務、緊急送醫服務、社交活動服務、家屬教育服務、日間照顧服務、 其他相關之機構式服務。 護理之家、長期照護機構、養護機構、安養機構、榮民之家等皆 可為提供機構式服務的社會福利單位,而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2013a)所彙整出的各縣市失智服務資源中可發現:我國專為失智 症長者提供機構式照顧服務的機構共有 5 間,其種類包含宗教性質的 社會福利基金會所附設的養護或安養中心、私立的長期照顧中心等單 25.

(35) 位所設立,分別分布於北部(2 間)與中部地區(2 間) ,且外島地區 亦有 1 間公辦民營的長期照顧中心。. 二、居家式服務 由《老人福利法》第 17 條可知:各縣市主管機關需自辦或結合 民間單位於該縣市提供醫護服務、復健服務、身體照顧、家務服務、 關懷訪視服務、電話問安服務、餐飲服務、緊急救援服務、住家環境 改善服務、其他等服務,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13)將居 家式服務單位實際所提供之服務內涵劃分為:居家服務;臨時及短期 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服務;輔具及居家環境改善;中、低老人 住宅修繕;緊急救援服務;送餐服務等,以下針對相關服務進行說明: (一)居家服務 居家服務是依據家庭照顧者需要,由受有訓練之照顧服務 員(且領有照顧服務員結業證明書;或是通過勞委會舉辦之 照顧服務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者)到家協助家庭照顧者照顧失 智症長者,且可依照長者失能程度可申請不同的服務時數, 以提供 日常生活協助, 在此,以天主教失 智老人基金會 (2013b)為例,其居家服務項目為: . 身體照顧服務:協助沐浴、更衣 、進食、服藥、翻身、拍背、 肢體關節活動、上下床、陪同散步、運動、協助使用日常生活 輔助器具等。. . 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換洗衣物、簡易環境改善、家務與 文書服務、友善訪視、餐飲服務、陪同或代購物品、陪同就醫 或聯絡醫療機構等。. 故居家服務是屬於喘息性質的服務,讓家屬可在照顧患者之 餘,將自己的時間做更好的安排與利用,以減輕自己的負荷, 間接可提昇照顧品質(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13; 曾孆瑾,2004)。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