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寧信地方,不信中央? 政治信任的類型及其政治後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寧信地方,不信中央? 政治信任的類型及其政治後果"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寧信地方,不信中央? 政治信任的類型及其政治後果. 陳陸輝、陳映男.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公元 2006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台北縣、台中市、雲林 縣與高雄縣及 2010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桃園縣與雲林縣為研究資料, 分析這些縣市的民眾,其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類型及其信任程度是 否會影響其投票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對於中央政府頗不信任,相對而言,2005 年調查的四 個縣市中,雲林縣是四個縣市中對中央政府信任程度較高的;2009 年對中央政 府信任程度較高的則為桃園縣。相對於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就民眾對地方政 府的政治信任都顯著較高。不過,民眾對於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的信任程度,會 因為其所處縣市不同而有差異,而在政治信任類型方面,2005 年與 2009 年各縣 市民眾皆以「中央地方均信」 、 「中央地方均不信」比例居多,至於影響民眾政治 信任類型的因素則會因縣市而異。除了各縣市的差異之外,本文也發現了部分縣 市民眾會以其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決定其投票方向。除了傳統的 政黨認同與對候選人的好惡等兩類變數達到顯著效果之外,就 2005 年而言,台 北縣與台中市,對中央政府愈信任,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而在雲林縣則 是對地方政府愈信任,愈傾向支持國民黨的候選人。2009 年的雲林縣,則是對 中央政府愈信任,愈不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 本文強調在地方政府層級中,民眾對於縣市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是具有重要 的意義。縣市政府行政效率愈高、愈在乎縣民的需求以及操守愈好,愈能夠讓現 任縣市長或是其同黨縣市長被提名人,在激烈的選戰中出線。本研究的研究發 現,釐清影響台灣民眾在地方首長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也對未來縣市首長的地 方治理,有建設性的啟發。. 關鍵字:政治信任、縣市長選舉、政治支持、投票行為.  .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1.

(2) 壹、研究緣起 Richard Fenno 觀察美國民眾對於國會的態度,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 國民眾討厭他們的國會卻喜歡他們的議員。究其原因,係在民主國家中,全國性 的媒體監督國會議員在國會中的一舉一動,且對於醜聞與弊案的報導毫不留情, 讓民眾對國會的整體印象不佳。不過,當國會議員回到地方,地方媒體報導的是 國會議員為地方爭取的經費與建設,或是國會議員從事的公共服務,所以,民眾 對於國會議員在選區的表現認同度頗高,也讓國會議員的連任率居高不下。 如果把比較的對象轉到現今的中國大陸或是三十年前的台灣,我們似乎看到 不同的現象,即民眾對於中央政府的官員信任程度頗高,不過,卻認為「基層官 員」貪腐嚴重。台灣過去最受歡迎的連續劇之一是「包青天」,所以在威權政治 之下,民眾感受貪腐嚴重,卻還是期待「包青天」一般的廉能之士,可以不畏強 權,甚至搬出狗頭鍘,整飭政風,斷絕不義。儘管如此,因為威權統治之下,媒 體對於中央領導階層貪腐或是醜聞的報導相當「節制」,反而是對於地方官員的 敗行劣跡窮追猛打,也因為民眾跟第一線地方官員接觸的經驗,大多相當惡劣, 讓民眾相信中央官員,卻對地方官員深惡痛絕。 比較西方民主國家的美國以及過去的台灣與現在的中國大陸,我們其實可以 預期,在民主深化的台灣,應該可以看到隨著民主制度深入民心,民主變成民眾 的一種生活方式之後,伴隨著媒體的自由開放,以及民眾對公共政策制訂過程公 開透明的要求,民眾自然將目光放在中央政府或是民意代表的身上。也促使媒體 努力揭發弊案,以收視率、閱報率及點閱率來爭取績效,滿足民眾的喜好。也因 此,民眾關注的焦點,自然以中央政府為主,媒體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之下,對 於地方官員自然報導有限。因此,民主化的台灣,應該也會如美國一樣,讓我們 看到民眾對於中央政府信任低落,不過,卻對地方政府較具好感。本研究認為, 選民在縣市長選舉中選出的是主持地方縣務的行政首長,左右選民投票行為的因 素自然與在中央層級的選舉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將釐清在地方的縣市長選舉 中,民眾對不同層級政府官員的信任類型以及其對投票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將以公元 2006 年與 2010 年執行的「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以下 簡稱 TEDS2005M 與 TEDS2009M)研究資料,分析 2005 年台北縣、台中市、雲 林縣與高雄縣,以及 2009 年桃園縣、雲林縣的民眾,其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政治信任的類型,是否會影響其投票行為。藉由比較不同縣市民眾對中央政府與 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區別其政治信任類型,並探析其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的 影響,本研究認為,如同過去政治信任的相關研究,民眾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程 度,是其對於地方政府施政表現的重要綜合指標,也自然對於其縣市長選舉的投 票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將以 2005 年與 2009 年縣市長選舉為例,說明民眾 對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何影響其投票行為。. 2.

(3) 貳、民眾的政治信任及其政治效果 由於一般研究特別針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同信任程度的成因與相關影 響的研究文獻不多,因此,本研究還是回到傳統研究政治信任的文獻之中討論。 首先,本研究先討論有關政治信任的定義,接著討論相關的測量,我們會進一步 說明政治信任可能的後果。當然,本研究特出之處,在於提出政治信任的新類型, 我們也將針對此一新類型進行討論。 政治信任是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簡言之,就是民眾相信:即使在民眾不刻 意監督的情況下,政府也應該自動自發完成民眾的信託,達成民眾對施政的期 望。因此,Hetherington(2005: 9-10)將政治信任定義為民眾認知(perceive)的政府 施政結果與民眾期望之間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民眾的認知(perceptions)是重要 的關鍵。換言之,政府「客觀的」各項施政表現指標固然重要,但是,民眾「主 觀上」對該施政成果的認知與具體感受程度,是影響民眾對政府信任與否的決定 因素。因此,從 Hetherington 觀點出發,我們應該將民眾的政治信任視為政府施 政表現與民眾主觀認知的結合,且它將是持續或是變化的動態變遷過程,當民眾 主觀上認為政府施政表現符合期待時,其政治信任自然提高。政治信任感所指涉 的既是民眾的主觀認知,則民眾政治信任的高低自然與其自身的黨派立場以及對 政黨的好惡有所關聯,換言之,在民主黨執政下,美國的民主黨認同者較共和黨 認同者自然會給予政府較高的信任。1 在經驗研究中,有關政治信任的測量方式,可以就信任的對象以及信任的內 涵兩個方向加以區分。就政治信任的對象而言,其範圍可以從政治社群(political community)、政治典則(political regime)到執政當局(political authorities),也可以 就統治的層級分為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當然也可以就權力分立的角度,從行政部 門、民意機關到司法機構或是上述機構的成員。至於信任的內涵,則可包括政策 制定的能力、行政效能、值不值得民眾信任、操守以及是不是謀求一般民眾的福 利等面向。2 從政治信任的概念與測量方式陸續討論與建構出來之後,在美國的相關研究 中,美國民眾的政治信任卻是一路下滑。學者分析美國國家選舉研究(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ANES)的資料指出:自 1958 到 1996 年,民眾的政治信任 快速下降。以美國白人為例,在 1958 年時,相信政府所做的事情大多數是正確 的比例為 74%,並在 1964 年上升到 77%。不過,從 1964 年之後,這個比例就 開始下降,到了 1980 年時下跌到 25%。(Abramson 1983;Hetherington 1998; 1. 2. 其他有關政治信任的定義以及各種不同的測量之討論,也可參考 Citrin 與 Muste (1999)。此外, 國外學者也將政治信任視為政治支持的一個重要面向。相關討論不少,建議讀者可以參考幾本 1990 年以來的著作,如 Norris(1999)與 Dalton(2004)。 國外學者的討論請參考 Dalton(2004),國內文獻可以參考國內學者所做的相關文獻整理與初 步研究發現,可以參考陳陸輝(2002,2003,2006a,2007) 、盛治仁(2003) 、吳親恩(1007) 。. 3.

(4) Rosenstone and Hansen 1993)進一步就不同背景的民眾加以分析,Abramson (1983)發現,在白人中具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的政治信任,是比其他教育程 度的政治信任來得高。不過,黑人的情況則不同,也就是教育程度愈高,對於政 府愈不信任。Abramson 也發現:就不同的政治世代而言,年輕的政治世代似乎 比年長的政治世代,有較高的政治信任。Jennings 以及 Niemi(1981)分析「家 長與學生」兩波固定樣本連續訪談的調查研究資料指出:在 1965 年時可以發現, 學生的政治信任比家長來得高,不過,到了 1973 年時,卻發現男性學生的政治 信任比其父親來的低。女性學生的政治信任雖然降低許多,不過,仍然比家長高。 就性別的差異而言,學生家長中,男性的政治信任較高,但是在學生中,其政治 信任卻是男性較低。Jennings 與 Niemi 認為:男學生比女學生更容易受當時社會 環境的衝擊,而對於現狀不滿以及體制的不信任。因此,不同背景的民眾,也許 因為生長環境不同以及社會化的過程分殊,而對於政府權威的信任,出現高低程 度的落差。其中,有關不同年齡層的差異,究竟是因為民眾不同生活世代的集體 記憶不同所致,還是因為生命週期導致愈年長愈傾向安於現狀以及肯定當前的執 政者,是需要進一步討論與分析的。 當西方民主國家看見民眾的政治信任逐步滑落,所引起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就是:造成政治信任低落的原因以及會不會對民主政體的合法性造成挑戰?針對 政治信任下滑的可能成因,Feldman (1983)認為,美國民眾政治信任的低落,主 要是因為民眾對於現任民選官員以及制度的不滿所致。其中,民眾不滿國會,是 導致政治信任低落的主要原因。Hetherington(1998)的研究發現:民眾對於總 統或是國會的評價好壞、對政府效能的評價以及對總體經濟表現的評價,皆會影 響民眾的政治信任。除了政策的實質內容之外,Hibbing 與 Theiss-Morse (2001) 指出:當民眾愈同意一般人民應該參與政府過程時,他們對於政府的滿意度也愈 高。所以,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民眾可參與程度以及政策制定的結果好壞,都對 於政府施政滿意度有相當的影響。Hetherington(1999)更進一步指出:政治信 任對於民眾投票給執政黨提名的候選人,有顯著的影響。此外,政治信任較低的 選民,較傾向投票給美國兩大政黨以外的獨立候選人。Kaase 與 Newton(1995: 92-94)分析八個歐洲國家的研究也發現:民眾認為政府的政策立場與自己愈相 近,則其對於該國民主政治的運作愈滿意。從上述的文獻可以發現:除了選民個 人的政治傾向外,政府施政成果是影響民眾政治信任程度的重要因素,且民眾對 於政治過程的參與情況,也左右其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因此,檢視政治信任的動 態變化過程,讓我們瞭解: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揉合了其對於政府施政的評價, 更加入了他對於治理過程能否參與的程度,因此,是一個測量民眾對執政當局評 價的重要指標。 至於政治信任的低落,會不會對於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產生不良的政治後 果,學者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Miller(1974: 951 )認為低落的政治信任顯示民 眾對於國家政策制定的方向並不滿意,這個看法後經上述 Kaase 與 Newton(1995). 4.

(5) 的研究支持。不過,Miller 進一步指出,低落的政治信任會影響民主政體的生存。 Citrin(1974)則反駁,認為低落的政治信任只是民眾對於現任民選官員的不信 任以及其制定政策的失望。Citrin 與 Green(1986)也認為,民眾低落的政治信 任其實給予新的民選官員一個改革的契機,民眾政治信任的高低起伏,不受民眾 對於政府應作應為評價的影響,而是繫於他們對於政府所作所的評價。因此, Citrin 與 Green 對於政治信任下滑的可能影響,似乎是抱著較為正面的看法,而 不似 Miller 一般憂心忡忡。 國內對於政治信任的研究,可以從陳陸輝(2002、2006b、2007)運用長期 的調查研究資料,所做的整理與分析,來加以說明。他分別使用了 1992、1995、 1998 年、2001 年以及 2004 年等五次立委選舉後的面訪資料,來探討台灣地區選 民政治信任的分佈、影響選民政治信任變動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對其投票行為的 影響。他的研究發現:自 1992 年到 1998 年之間,民眾政治信任逐年下滑。雖然 在 2001 年中央政權政黨輪替之後,出現短暫的止跌,不過,卻在 2004 年跌到十 幾年來的最低點。就影響民眾政治信任的因素而言,在 1992 年與 1998 年期間, 第一代選民、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以及國民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較高。民進 黨或是新黨的認同者,其政治信任則較低。同時,在統獨立場上傾向獨立的民眾, 對於政府的政治信任較低。當政權輪替之後,陳陸輝(2002)也發現:在 2001 年時,選民的政治信任較 1998 年提高,而民進黨認同者政治信任也顯著提昇。 不過,在此同時,國民黨認同者並沒有顯著下降。陳陸輝的研究(2002、2006b) 也分析 1992 年以來的六次選舉中,有哪些因素影響民眾投票的傾向,研究結果 顯示:選民的政治信任愈高愈傾向支持執政黨,顯示民眾的政治信任與其對執政 黨的選舉支持之間,有重要的關聯。陳陸輝(2003、2006b)的研究結果也發現: 民眾對執政黨表現的評價以及對總體經濟的評估,都與民眾的政治信任顯著相 關。當民眾認為執政黨過去一年表現較差以及認為過去一年整體社會經濟變壞 時,其政治信任就出現顯著偏低的情況。此外,民眾的政治信任也與其對民主政 治的評價或是展望有重要的關聯。政治信任愈高的民眾,對台灣民主政治實施的 展望或是對民主政治的評價愈樂觀。鄭夙芬、陳陸輝與劉嘉薇(2005a)的研究 則發現,在 2004 年的總統選舉期間與之後,本省閩南、台灣人認同者、傾向獨 立以及支持泛綠的群眾,其政治信任感皆顯著高於大陸各省、中國人認同者、傾 向統一以及支持泛藍的群眾。他們也發現:民眾對於政府舉辦的選舉、公民投票 過程以及對於正副元首槍擊事件處理的滿意度上,對於民眾政治信任具有顯著影 響。換言之,認為對選舉過程以及槍擊案處理過程不滿意的民眾,其政治信任是 顯著偏低的。陳陸輝與劉嘉薇(2006)也將研究焦點轉向比較民眾與菁英對於媒 體的信任程度,是否影響其對於台灣民主政治運作滿意度的評價,他們發現:當 民眾或是菁英認為媒介的可信度愈高,愈傾向滿意目前民主政治的運作情況。 此外,盛治仁(2003)的研究則著重在政黨輪替前後,國民黨支持者與民進 黨支持者在六個有關政治信任態度的持續與變遷。他的研究發現,國民黨認同者. 5.

(6) 在政權輪替之後,對於四項有關政治信任的相關問題,都出現信任感降低的趨 勢,不過,民進黨認同者則在六項政治信任的測量上都出現上昇的現象。盛治仁 認為(2003:139) : 「這樣的態度互換顯示受訪者在回答政治信任相關的題目時, 心中對政府或是官員的圖像為特定的執政政府,反應的是黨派立場而非抽象式的 政府概念。」這個研究發現,不但回應的上述 Citrin(1974)與 Miller(1974) 的對話,其實也支持了 Citrin 的基本論點。就 Easton(1975)系統理論中的政治 支持對象而言,他劃分了政治社群、政治典則以及執政當局等三個不同層次。因 此,目前台灣政治學界所使用的政治信任的測量,仍然以捕捉到民眾對於權威當 局的評價為主。本研究即運用類似的測量,以瞭解民眾對執政當局的信任程度, 依照 Easton(1975)對政治支持的相關定義,是屬於特定的支持( specific support)。 從上述國內外的分析中可發現:民眾的政治信任高低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 方面,當政治信任的標的物不同,民眾據以評價的標準自然不同,也影響其信任 程度的高低。另一方面,民眾是依據一定的標準來衡量其對執政當局應否信任。 因此,本研究將分別比較,民眾對於中央政府的信任以及對於自己所在縣市政府 的信任是否出現顯著的不同。而對不同層級政府的政治信任,對其在縣市長選舉 的投票行為,是否會出現顯著的影響。本研究並進一步以民眾對於中央以及地方 的信任程度,區分為對「中央地方均信」 、 「信中央不地方」 、 「不信中央信地方」、 「中央地方均不信」等四個類型,本研究認為:地方選舉不但與民眾對地方的信 任相關,也與中央及地方是否屬於同一政黨執政相關,因此,在一致政府的情況 下,地方政府的表現自然更為重要,不過,當中央與地方分屬不同政黨時,民眾 會不會因為對於中央的不信任,而更傾向支持地方政府,頗值得探討。. 參、研究資料與研究假設 民眾對於不同政府的評價差異,不但有其成因,也會有其政治後果。本研究 將以黃紀教授(2006、2010)主持的「台灣選舉與政治民主化研究」(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在 2005 年及 2009 年縣市長選舉之後 所進行的面訪研究(即 TEDS2005M、TEDS2009M)為主要分析資料來源。 TEDS2005M 在 2006 年一月起分別訪問了台北縣、台中市、雲林縣與高雄 縣等北中南四個縣市的選民,並各完成了 612、610、660 與 618 位成功的受訪者。 這四個縣市在 TEDS2005M 的研究規劃各有特色。台中市與高雄縣分別由國民黨 與民進黨的現任縣市長胡志強與楊秋興繼續參選,而原台北縣縣長蘇貞昌以及雲 林縣縣長張榮味分別因為進入中央政府服務或是因案羈押而由民進黨籍的林錫 耀與李進勇暫時代理,並在 2005 年的選舉中推出不同候選人參選。因此,台北 縣與高雄縣在 2001 年到 2005 年期間為中央與地方政府皆為民進黨執政的垂直式 一致性政府,而台中市則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別由民進黨與國民黨分別執政的垂. 6.

(7) 直式分立政府。3雲林縣的情況則是歷經垂直式分立政府與短期由民進黨代理縣 長李進勇執政的垂直式一致政府。實際而言,高雄縣與台中市的選民,因為其行 政首長在選舉前後皆一致,配合本研究的訪問期間是在選後,因此,給民眾的訊 息較清晰。至於雲林縣與台北縣,選後分別由原任縣長不同黨籍的候選人當選, 因此,給選民的訊息較混亂。我們也預期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此一趨勢。 TEDS2009M 原欲以台北縣、台中市、高雄縣的 2009 年縣市長選舉為研究 主題,卻適逢 2009 年 6 月 23 日行政院核定縣市升格、2010 年 1 月 18 日修改後 的地方制度法三讀通過,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台中縣與台中市、台南縣與台南 市分別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高雄縣則併入高雄市,並且將換屆選舉延至 2010 年 底舉行。於是,在考量「各縣市現任縣市長之政黨、現任縣市長是否競選連任、 地域以及城鄉差異」三大因素的情況下,TEDS2009M 改以桃園縣及雲林縣為面 訪地區,並且自 2010 年 1 月起分別完成了 1,337、1,346 份成功樣本。桃園縣、 雲林縣在 TEDS2009M 研究規劃的特色為:北部的桃園縣國民黨籍現任縣長朱立 倫已任滿兩屆,無法競選連任,屬於開放選區,並且由國民黨的吳志揚與民進黨 的鄭文燦競爭;南部的雲林縣則由民進黨籍現任縣長蘇治芬與國民黨籍的許舒博 競逐百里候。桃園縣在 2001 年至 2008 年政黨輪替之前皆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別 由民進黨與國民黨執政的垂直式分立政府,2009 年縣長選舉時則為中央與地方 政府皆為國民黨執政的垂直式一致性政府。而雲林縣則在短暫經歷垂直式分立政 府與垂直式一致政府後,自 2005 年至 2008 年政黨輪替之前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皆 為民進黨執政的垂直式一致性政府,至 2009 年縣市長選舉時則是中央與地方分 別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的垂直式分立政府。因此,這兩個縣市也頗具指標意義。 民眾對於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信任情況,是否有所差異?且對其投票行 為是否有所影響?學界過去囿於資料有限而較難釐清。由於在 TEDS2005M、 TEDS2009M 的調查中,特別針對民眾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進行調 查,因此,得以深入探究此一問題。本研究認為,縣市長換屆選舉時呈現垂直式 分立政府狀態的縣市(2005 年的台中市、2009 年的雲林縣) ,選民對中央政府與 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同。具體而言,民眾愈信任地方政府,愈傾向支持由縣市 首長所屬黨派提名的候選人;而民眾對中央政府愈信任,愈傾向支持由中央政府 所屬黨派提名的候選人。而縣市長選舉時處於垂直式一致政府狀態的縣市(2005 年的台北縣、雲林縣、高雄縣;2009 年的桃園縣) ,民眾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愈 信任,則愈傾向支持執政黨的候選人。此外,本研究亦認為,當呈現垂直式分立 政府狀態時,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高於中央政府。 有關民眾「政治信任」的測量,本研究將分別分析四個面向的分佈趨勢。4這 四個題目詢問民眾對於政府官員制定政策與規劃(制定政策時會不會優先考量民 眾福利)、可信度(發言可不可信、做事是不是大多數是正確的)以及操守(會 3 4. 有關「垂直式分立/一致政府」的定義與討論,請參考吳重禮(2000)的說明。 有關這四個題目的問卷內容,請參考附錄一。. 7.

(8) 不會浪費老百姓的稅金)等幾個面向的評價。由於評價的對象是「政府」 ,因此, 民眾所認知的對象,將以中央政府為主。本研究也加入了測量民眾對於地方政府 信任程度的測量,分別詢問民眾認為「縣(市)政府」制定政策與規劃(制定政 策時會不會考量民眾福利) 、可信度(做事是不是大多數是正確的) 、操守(會不 會浪費老百姓的稅金以及貪污情況嚴不嚴重)與行政效率等幾個面向等五個題目 的評價。5由於對於中央與縣市政府不同層級的信任程度,過去國內政治學界的 相關研究較少,且在縣市長選舉,此一討論格外具有意義,因此,本研究除了一 一探討民眾對於政府官員以及地方官員在上述兩類的幾個題目之態度分佈之 外,我們還分別將上述四個題目與五個題目各組成一個中央政治信任與地方政治 信任的量表,分析影響其中的差異以及對民眾投票行為的影響。6並且再進一步 將民眾的政治信任區分為「中央地方均信」、「信中央不地方」、「不信中央信地 方」 、 「中央地方均不信」四種類型,一窺台灣民眾政治信任的真實面貌,並剖析 影響民眾政治信任類型的因素為何,本研究將控制民眾的性別、政治世代、教育 程度,其他的重要解釋變數還包括民眾對國內兩個主要政黨的好惡程度及對於過 去台灣整體經濟表現的評價。 在探討民眾政治信任對其投票行為的影響上,由於本研究的重點放在縣市長 的選舉,民眾的統獨立場以及「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以下簡稱為台灣人 認同)等議題在地方層級的縣市長選舉較不具吸引力。相對地,民眾的政黨認同、 對於主要候選人的評價以及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也許才是關注的焦 點。本研究將以極簡單的模型,分析民眾的政黨認同、對候選人評價以及對中央 與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等三種變數,對於其投票行為之影響。在政黨認同 上,本研究將選民的政黨認同編碼為「傾向泛藍」 、 「獨立選民」以及「傾向泛綠」 等三類,而以「獨立選民」為對照組。就候選人因素而言,依照盛治仁(2000)、 鄭夙芬、陳陸輝與劉嘉薇(2005b)以及黃秀端(2005)的研究顯示,民眾候選 人以情感溫度計(feeling thermometer)式的測量工具(本研究為 0 到 10 的評分) , 在解釋選民投票行為上,具有相當解釋力。因此,本研究將以民眾對民進黨與國 民黨提名的縣長候選人好惡的評分為候選人因素的指標。當然,本研究也將納入 民眾對於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信任程度為另外一組重要解釋變數,解釋民眾的投 票傾向。為了貼近競選實況以及簡化模型分析,依變數將觀察民眾是否投票支持 民進黨提名人(編碼為 1),而以支持國民黨提名人為對照組(編碼為 0)。由於 模型中的依變數為二分類,獨立變數又至少有一個連續變數,因此,本研究使用 成長曲線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7 選民的政黨認同以及候選人評價的高低,自然影響其投票對象,因此,在 5 6. 7. 有關這五個題目的問卷內容,請參考附錄二。 國內學者傅恆德(1996)分別將結構的、心理的與理性的三類變數分別納入模型比較分析其對 1996 年總統選舉的影響,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劉嘉薇(2006)則採用類似的方式,分別討 論社會學途徑、社會心理學途徑以及理性抉擇途徑的影響。 有關質變數(qualitative variables)的計量分析方法,請參考黃紀(2000) 。. 8.

(9) 2005 年與 2009 年的縣市長選舉中,泛藍的政黨認同者,較傾向支持國民黨的候 選人,泛綠的政黨認同者,較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相同地,當選民對該候 選人的評價愈高,也愈傾向支持該候選人。就民眾的政治信任而言,分析起來會 比較棘手。首先,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與否,自然影響其對於執政黨提名候選 人的投票傾向。不過,民眾對於縣市政府的信任與否,對於其投票行為將有何影 響,則需要進一步思考。2005 年縣市長選舉,就兩位現任者競選連任的台中市 與高雄縣而言,民眾對縣市政府信任的對象是現任者,因此,可以預期的是,台 中市民對市政府信任感愈低者以及高雄縣民對縣政府信任感愈高者,愈傾向支持 民進黨的縣長候選人。台北縣與雲林縣的情況則較為複雜。一方面是民進黨在台 北縣自 1989 年以來已經執政長達 16 年,民眾對於縣政府的信任當歸屬於對民進 黨的信任。不過,從陳陸輝(2003)的相關研究也可以看出,在 2000 年政黨輪 替之後,過去對國民黨執政期間始終支持的國民黨認同者,在剛剛政黨輪替過後 的 2001 年立委選後,仍對中央政府信任,儘管在 2004 年的立委選舉中,此一情 況不復見。至於民進黨的認同者,則在中央政府換黨執政後,其政治信任跟著提 高。因此,本研究運用的資料屬於選後資料,在缺乏選前資料的比例下,分析上 尤其應該謹慎。本研究認為,因為國民黨縣長當選人就職不久,因此,民眾對地 方政府的信任,應該還是以對於民進黨過去在地方政府執政表現的好壞為標的。 相對於台北縣,雲林縣呈現了不同的場景,原縣長張榮味自 1999 年縣長補選中 脫穎而出,不過,後來卻因案遭解職。雲林縣民對於縣政府官員的信任,是否因 為資訊流通的不足,而還停留在對國民黨執政的印象,也值得觀察。而 2009 年 縣市長選舉亦然,就現任者競選連任的雲林縣而言,民眾對縣政府信任感愈高 者,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縣長候選人;已由國民黨執政八年的桃園縣,民眾對縣 政府信任感愈高者,則愈傾向支持國民黨的縣長候選人。. 肆、四個縣市政治信任的比較分析 民眾對中央與縣市政府的政治信任,是其對政府施政作為的預期與其實際認 知之間一致性的高低,這不但與民眾主觀認知相關,也與相關新聞在媒體出現頻 率相關。在 2005 年縣市長選舉期間,執政黨由於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涉及 的多起弊案,使得民眾對於中央政府的執政團隊,出現了若干的質疑。而 2006 年除了爆發廣受矚目的國務機要費案,更接續出現一連串金融、司法、工程等重 大弊案,在媒體持續追踪事件進展及反覆播送相關新聞的情況下,這些案件屢屢 重創中央政府的形象。從表一中各縣市民眾政治信任的分佈,我們可以發現一個 明顯的趨勢:民眾對於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相當低。在 2005 年的四個縣市中, 雲林縣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程度是較高的,而台中市民眾的政治信任程度則較 低。而 2009 年則是桃園縣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較雲林縣民眾來得高。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在「政府做事大多數是正確」一項,民眾信任政府的 比例遠不及其不信任的比例,2005 年各縣市不信任超過信任的比例,少則出現. 9.

(10) 在雲林縣的三成五,多則出現在台中市的六成三。而 2009 年的桃園縣與雲林縣 的比例也都高達五成四。 就政府官員是否浪費老百姓稅金一項,2005 年四個縣市「不同意」的比例 分佈在一成二到一成三之間,但是「同意」的比例則高達六成三到將近八成之間。 除雲林縣外,各縣市民眾同意政府浪費稅金的比例高於不同意的比例約在六成以 上,非常值得注意。82009 年兩個縣「不同意」的比例亦低於一成五, 「同意」的 比例則高達約七成至八成。而政府決策是否會把「民眾福利」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這個項目上, 2005 年的各縣市民眾認為「不會」的比例都高於「會」的比例, 唯有 2009 年的桃園縣有五成的民眾相信政府會優先考量民眾福利,是唯一認為 「會」的比例多於「不會」的縣市。針對政府首長言論可信度上,「不相信」的 比例都比「相信」來得多,2005 年四個縣市的民眾在「不相信」與「相信」的 差距中,台中市超過三成三、台北縣超過兩成六以上而高雄縣也超過兩成,只有 雲林縣民,在兩者的差距上約在十個百分點以下,是四個縣市中比例較為接近 者。92009 年的桃園縣民眾「不相信」與「相信」的比例相當,差距不到五個百 分點,是歷年中比例最為接近者。. 【表一大約在此】. 不過,當我們檢視民眾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時,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就 比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來得高。就「縣市政府所做的事情大多數是正確的」一 項,2005 年四個縣市中,民眾「同意」的比例從雲林縣的兩成三到台中市的三 成八,比例較縣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來得高。至於「不同意」的比例,也從接近 四成到四成六。2009 年桃園與雲林兩縣民眾「同意」的比例約為三至四成, 「不 同意」的比例則皆約為五成。我們將信任者的比例減去不信任者的比例,從表二 中可以發現:2005 年高雄縣民眾在這個項目上的「不信任」比例與「信任」的 比例最相近,而雲林縣在 2005 年與 2009 年的差距都是最大的。與表一相互對照, 我們可以發現,2005 年與 2009 年各縣市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事情作得對的「信任」 與「不信任」差距,遠較其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差距」為低。 針對「縣市政府是否浪費老百姓所繳納的稅金」一項,民眾在 2005 年與 2009 年表示「不同意」的信任比例分佈都在兩成到兩成六之間,表示「同意」的不信 任程度則約五成(49.5%)到六成七(66.7%),在「信任」與「不信任」比例的 差距上,2005 年差距最高者為台北縣,其政府不信任高出信任的比例達到四成 8. 9.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 2005 年縣市長選舉選後訪問中,受訪者中表示「不同意」 「政府官員 時常浪費老百姓稅金」的有 12.1%,而表示「同意」的有 78.6%,兩者差距為 66.5%。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 2005 年縣市長選舉選後訪問中,受訪者中表示「相信」 「政府首長在 電視或報紙上所說的話」的有 14.0%,而表示「不相信」的有 69.5%,兩者差距為 55.5%。. 10.

(11) 二,差距最低者為台中市政府只有二成三;2009 年差距最大的則為桃園縣,其 不信任高於信任的比例為四成四。就民眾對地方政府信任的五個項目上,此項目 是民眾信任程度最低的,與表一中有關民眾對於中央政府的認知是一致的,顯示 民眾認為中央或地方政府都未能妥善運用納稅人繳納的稅金,且對此具有相當深 刻且負面的評價,這對中央與地方政府而言,是一項重大的警訊,也值得各層級 執政者注意。 就「縣市政府決策時會不會將民眾福利放在第一優先考慮」上,四個縣市的 民眾認為「會」的比例,皆高於「不會」的比例,其中,2005 年,台中市民覺 得「會」的比例最高,達到五成八,雲林縣較低,約有三成七。至於認為「不會」 的比例以台北縣最高,約三成四,而台中市的最低,約兩成九。四個縣市中民眾 信任的比例高於不信任比例的差距,從雲林縣的 4.2%到台中市的 29.0%。2009 年的桃園縣民眾肯定縣府「會」優先考量民眾福利者達 58.6%,高於雲林縣的 47.1%。 在地方縣市政府的五項政治信任題目上,民眾信任程度最高的為對縣市政府 的行政效率的評價上。2005 年,民眾認為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好」的比例從雲 林縣的 42.9%到高雄縣的 69.2%。至於民眾覺得不好的比例,則從高雄縣的 14.5% 到雲林縣的 29.8%。各縣市信任與不信任的差距,從雲林的 13.1%到高雄縣的 54.7%,而台中市與台北縣的差距也有三成五以上。2009 年的桃園縣與雲林縣民 眾對縣政府行政效率的好評亦高達五至六成。整體而言,各縣市民眾對於地方政 府的行政效率,普遍給予較為正面的評價。 至於民眾對地方政府貪污情況的評估上,2005 年四個縣市民眾的評價頗有 不同,台中市、台北縣與高雄縣各約三成上下的縣民認為不嚴重,雲林縣則不到 兩成認為不嚴重。至於認為嚴重的比例,以雲林縣以及台北縣的超過三成五以上 較高,高雄縣與台中市各約兩成多。就認為「不嚴重」的信任比例與認為「嚴重」 的不信任比例差距而言,台中市與高雄縣民眾信任的比例超過不信任比例,而台 北縣不信任略多於信任的比例,但是雲林縣不信任超過信任的比例將近兩成。 2009 年桃園與雲林兩縣則各約有三至四成的民眾認為不嚴重,且雲林縣信任超 過不信任,已與 2005 年有所不同。. 【表二大約在此】. 從以上的描述可以發現,民眾對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有所差 異的。相對而言,民眾較為相信地方政府,這也許是因為地方政府處理的相關事 務與民眾較為切身相關,也因為民眾透過媒體的報導而對中央政府的弊案傳言等 取得較多相關資訊,致使其對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出現重要的落. 11.

(12) 差。 此外,我們利用四個變數針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結合成的一個政治信任感 的量表,同時也利用有關民眾對於地方政府政治信任的五道測量題目建構成一個 有關地方政治信任的指標,用以比較不同縣市民眾在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以及對 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上,是否出現顯著差異。從表三中可以得知,該量表在對中 央政府政治信任的內在一致性的信度檢定(Cronbach’s α 值)結果是 0.65 到 0.70 之 間,而民眾對於地方政治的政治信任約為 0.72 到 0.79 之間。10我們將民眾回答 中央政府政治信任的這四道題目的分數加以平均,也另外將民眾對於地方政府政 治信任的分數予以加總與平均,兩個量表的分數分佈都是從 1 分到 5 分,分數愈 高者,表示政治信任感愈高。從表三可以發現:2005 年與 2009 年各個縣市民眾 對於中央政府的信任分數,都顯著低於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分數。在 2005 年的 四個縣市中,地方由泛藍持續執政的台中市的差距為 0.70 分最高,而雲林縣則 為 0.22 最低。持續由民進黨執政多年的高雄縣也出現顯著差異,顯示儘管中央 政府與地方政府雖由民進黨執政,但是地方政府較突出的施政表現,其實可以贏 得民眾信任的。2009 年的兩個縣市中,垂直式分立政府的雲林縣差距 0.56 分, 高於垂直式一致性政府的桃園縣(0.44 分)。因此,由 2005 年的台中市及 2009 年 的雲林縣可得知,垂直式分立政府的縣市,其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高於對 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 【表三大約在此】. 在初步瞭解各縣市民眾對中央與地方政府政治信任程度的分佈後,我們欲進 一步探析民眾的政治信任類型。從表四可發現,2005 年與 2009 年各縣市民眾的 政治信任類型皆以「中央地方均信」、「中央地方均不信」比例居多,「均信」者 約二成七至三成六,「均不信」者約二成五至四成一,而「信中央不信地方」約 9.2%至 23.5%,「不信中央信地方」的分佈則為 16.6%至 23.9%。在 2005 年的資 料中,「中央地方均信」比率最高者為呈現垂直式一致性政府狀態的台北縣與高 雄縣,約有三成七。而垂直式分立政府的台中市,則約有二成四的民眾為「不信 中央信地方」,是該類型比率最高的縣市,且其略高於「信中央不信地方」的二 成一。而 2009 年的資料中, 「均信」類型以垂直式一致性政府的桃園縣居多,約 有三成。雲林縣則不論在 2005 年或 2009 年,都有超過三成的民眾為「均不信」. 10. 關於量表的製作方式,除了本研究使用的方式之外,還可以運用因素分析來簡化資料並建構 量表。不過,因素分析比較適宜運用在連續性變數(continuous variable) 。由於自 2001 年立委 選舉之後,TEDS 為了考慮問卷篇幅而以四題測量民眾的政治信任,因此,本研究所建構的量 表在信度檢定上以及數值的分佈上與陳陸輝(2003)使用六題的結果略有不同,而與陳陸輝 (2006b)相同。對於歷年政治信任分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陳陸輝(2003,2006b)。. 12.

(13) 類型。值得留意的是,各縣市民眾的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不信」者皆不在少數, 此意指各層級執政者欲搏取民眾能對其有更高的信任感,仍尚待努力。. 【表四大約在此】. 接下來我們藉由模型來檢驗影響台灣民眾政治信任的因素為何,表五之一的 模型可以發現: 政治世代、教育程度、對政黨的好惡程度、對過去整體經濟評 價等變數,對於 2005 年台北縣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在控 制其他變數後,政治世代為第一代者的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 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0.08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教育程度為 大專以上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教育程 度為國高中者的 1.66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民進黨的喜好程度每上升一 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50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 加為原來的 1.37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台北縣民對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評價為差 不多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 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38 倍。而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好者,其政 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 現變差者的 3.17 倍。 而政黨好惡程度、對過去整體經濟評價,對於 2005 年台中市民的政治信任 類型等變數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民進黨的喜好程度 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 原來的 1.17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 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27 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均 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0.85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國民黨的喜好 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 加為原來的 1.25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 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0.84 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 「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44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台中市民對台灣 過去整體經濟評價為差不多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 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1.99 倍。而認為台灣過去整體 經濟表現變好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 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66 倍。. 【表五之一大約在此】. 13.

(14) 表五之二的模型可以發現:政治世代、對政黨的好惡程度、對過去整體經濟 評價等變數,對於 2005 年雲林縣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控 制其他變數後,政治世代為第一代者,其政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 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4.09 倍;政治世代第二代者,其政治類型為「均信」 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1.99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民 進黨的喜好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 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48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 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51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國民黨 的喜好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均 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21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對台灣過去整體經濟 評價為差不多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 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1.74 倍。而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好 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 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49 倍。 而政治世代、對政黨的好惡程度、對過去整體經濟評價等變數,對於 2005 年高雄縣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控制其他變數後,政治世代 為第二代者,其政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2.20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民進黨的喜好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 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52 倍,而其政治 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39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對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評價為差不多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 「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1.91 倍。而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好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 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5.60 倍,而其 「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 變差者的 5.44 倍。. 【表五之二大約在此】. 表六的模型可以發現: 性別、政治世代、教育程度、對政黨的好惡程度、 對過去整體經濟評價等變數,對於 2009 年桃園縣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影 響。具體而言,在控制其他變數後,女性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 信」的勝算比是男性的 0.70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政治世代為第一代者的政治 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4.48 倍。控制 其他變數後,教育程度為小學以下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 信」的勝算比,是教育程度為國高中者的 0.41 倍。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其. 14.

(15) 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教育程度為國高中者的 1.66 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 教育程度為國高中者的 1.94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民眾對國民黨的喜好程度每 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 來的 1.60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 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38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為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均 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20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對台灣過去整體經濟 評價為差不多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 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1.99 倍。而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好 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 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81 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 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1.92 倍。 性別、政治世代、教育程度、對政黨的好惡程度、對過去整體經濟評價等變 數,對於 2009 年雲林縣民眾的政治信任感亦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在控制其 他變數後,女性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 是男性的 0.66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政治世代為第一代者的政治信任類型為「均 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2.29 倍。政治世代為第二代者 的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者的 1.66 倍, 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第三代 者的 2.03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 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教育程度為國高中者的 1.88 倍。控制其他 變數後,民眾對民進黨的喜好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 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0.91 倍,而「不信中央信 地方」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18 倍。民眾對國民黨的喜好 程度每上升一個單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增 加為原來的 1.33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於「均不信」 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1.32 倍,而其政治信任類為「不信中央信地方」相對於 「均不信」的勝算比增加為原來的 0.84 倍。控制其他變數後,對台灣過去整體 經濟評價為差不多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 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12 倍。而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 變好者,其政治信任類型為「均信」相對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 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22 倍,其政治信任類型為「信中央不信地方」相對 於「均不信」的勝算比,是認為台灣過去整體經濟表現變差者的 2.13 倍。. 【表六大約在此】. 15.

(16) 在知悉影響民眾政治信任類型的因素後,我們欲探究政治信任類型與民眾投 票對象之間的關聯性。由表七可知,政治信任類型與民眾投票對象,兩者關係並 非獨立,進一步檢視,我們發現:2005 年台北縣,相對於全縣選民, 「中央地方 均信」者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約六成四,其對於泛藍候選人的支持顯 著偏低,只有三成六。相對於全縣選民,「信中央不信地方」者對泛藍候選人的 支持顯著偏高,約七成四,其對於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低,只有二成六。相 對於全縣選民,「中央地方均不信」者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達到七成 一,其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低,只有二成九。2005 年台中市,相對於 全市選民,「信中央不信地方」者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約七成一,其 對於泛藍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低,約只有二成九。相對於全市選民,「信地方不 信中央」者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達九成七,其對於泛綠候選人的支持 顯著偏低,只有 2.8%。2005 年雲林縣,相對於全縣選民, 「信中央不信地方」者 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達 92.2%,其對於泛藍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 低,約只有 7.8%。相對於全縣選民, 「信地方不信中央」者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 顯著偏高,約有五成二,其對於泛綠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低,約為四成八。2005 年高雄縣,相對於全縣選民, 「中央地方均信」者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 達 86.5%,其對於泛藍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低,只有 13.5%。相對於全縣選民, 「中央地方均不信」者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達 48.6%,其對於泛綠候 選人的支持顯著偏低,只有 51.4%。2009 年桃園縣,相對於全縣選民,「中央地 方均信」者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達到八成三,其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 則顯著偏低,約只有一成七。相對於全縣選民,「中央地方均不信」者對泛綠候 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約 57.1%,其對於泛藍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低,只有 42.9%。2009 年雲林縣,相對於全縣選民,「中央地方均信」者,對泛藍候選人 的支持顯著偏高,有 27.8%,其對於泛綠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低,只有 72.2%。 相對於全縣選民, 「信中央不信地方」者,對泛藍候選人支持顯著偏高,達 34.6%, 其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低,只有 72.2%。相對於全縣選民,「信地方不信 中央」者,對泛綠候選人的支持顯著偏高,達 94.8%,其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則 顯著偏低,只有 5.2%。相對於全縣選民, 「中央地信均不信」者,對泛綠候選人 的支持顯著偏高,達 84.3%,其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則顯著偏低,只有 15.7%。. 【表七大約在此】. 接下來我們觀察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對於民眾在縣市長選舉中投票 行為的影響。從表八中可以發現:雖然我們使用的變數不多,不過模型預測的正 確率卻不差,最低的雲林縣約有 89.2%,最高的台中市達到 95.9%,顯示本模型. 16.

(17) 相當具有解釋力。 11 就影響民眾投票傾向的變數上,政黨認同與對候選人的好 惡,是解釋民眾在縣市長選舉中投票行為的重要變數,特別是候選人因素,在縣 市長選舉中強調個人特色與能力的選舉中,格外重要。至於政治信任上,我們發 現:2005 年四個縣市的係數估計方向與我們理論預期相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 程度愈高,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不過,只有在台北縣與台中市,估計的 變數達到顯著程度。而在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上,我們發現台北縣、台中 市與雲林縣的民眾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愈高,愈不傾向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 選人,不過,只有台北縣與雲林縣的係數估計,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程度。高雄縣 民眾則對於地方政治愈信任,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不過,並未達到統計 上的顯著程度。. 【表八大約在此】. 2009 年兩個縣市的係數估計方向與理論預期亦相符,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 度愈低,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由表九可知: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愈高, 愈不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且在雲林縣的估計變數達到顯著程度。而在民眾 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上,我們發現桃園縣民眾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愈高, 愈不傾向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而雲林縣的民眾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愈 高,則愈傾向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不過係數估計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程度。. 【表九大約在此】.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研究設計上,是以各個縣市獨立抽樣,個別推論各縣市 民眾投票傾向為考量,因此,本研究使用的樣本數有限,也許會使本研究的係數 估計的顯著與否受到影響。不過,表八與表九中的參數估計方向,大致還符合本 研究的理論預期。. 11. 本研究也仿照陳陸輝(2006a)將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省籍放入模型,不過,這 些變數進入模型一方面並不顯著,一方面也降低了納入模型中的有效樣本數,因此,為求模 型的儉約(parsimonious),本研究省略了上述變數。相關的模型比較,請參考附錄表一。有 興趣讀者可以參考應用相同資料進行的相關分析,如黃秀端(2006)以及莊文忠與胡龍騰 (2006) ,他們的模型中,上述的變數大多並不顯著。. 17.

(18) 伍、研究發現與結論 本研究使用 TEDS2005M 與 TEDS2009M 分別針對 2005 年四個縣市及 2009 兩個縣之民眾在縣市長等「三合一」選舉中投票行為的調查研究資料,分析民眾 的政治信任的差異以及對民眾投票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2005 年四個縣市民 眾對於中央政府在「浪費老百姓稅金」以及「做事多是正確的」信任程度頗差, 「不信任」超過「信任」的比例,至少有三成五,最多達到六成七。對於首長說 話的信任度也不高,其「不信任」超過「信任」的比例,至少接近一成,最多有 三成三。只有在決定重大政策上或不會以民眾福利為第一優先考慮上,不信任與 信任的差距較小,不過仍然超過信任的比例。2009 年兩個縣市民眾對於中央政 府在「浪費老百姓稅金」以及「做事多是正確的」信任程度亦差,「不信任」超 過「信任」的比例,至少有將近五成,最多達到六成三。對於首長說話的信任度 也不高,其「不信任」超過「信任」的比例,至少 3.3%,最多則有 25.2%。只 有在決定重大政策上或不會以民眾福利為第一優先考慮上,不信任與信任的差距 較小,且桃園縣信任比例 50.1%,超過不信任比例 43.3%。但總體而言,民眾對 於中央政府仍頗不信任,不過在 2005 年的四個縣市中,雲林縣的信任程度略高; 2009 年則以桃園縣的信任程度較高。 就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而言,2005 年與 2009 年各個縣市的比例 都顯著較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為高。在項目上,民眾認為對地方政府浪費百姓 繳納的稅金上,不信任的比例高於信任的比例,同樣的情況,也出現縣政府做事 的正確率上,民眾也是有較多的比例不同意縣政府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就縣市 政府公務員貪污的情況上,2005 年的台中市與高雄縣,有較多的民眾認為不嚴 重的比例多於嚴重的比例,不過,雲林縣與台北縣則是有較多認為「嚴重」的比 例。2009 年的桃園縣與雲林縣的民眾則大多認為縣公務員貪污「不嚴重」 。民眾 對於縣市政府的行政效率,給予較多的正面評價,同樣地,也出現在民眾對於縣 市政府做重大決策時,會不會以民眾的福利為第一優先考慮的項目上。因此,民 眾對於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的信任程度,會因為其所處的縣市以及資訊的不同, 而出現差異。 民眾政治信任的類型分佈,2005 年與 2009 年各縣市民眾皆以「中央地方均 信」、「中央地方均不信」比例為多數。而在 2005 年的資料中,「中央地方均信」 比率最高者為呈現垂直式一致性政府狀態的台北縣與高雄縣,垂直式分立政府的 台中市,則為「不信中央信地方」比率最高的縣市。而 2009 年的資料中, 「均信」 類型以垂直式一致性政府的桃園縣居多。雲林縣則不論在 2005 年或 2009 年,都 有超過三成的民眾為「均不信」類型。至於影響民眾政治信任類型的因素,則隨 縣市而有所不同。 除了各縣市的差異之外,本研究也發現,影響選民在縣市長投票的因素,除. 18.

(19) 了傳統的政黨認同與對候選人的好惡等兩類變數達到顯著效果之外,部分縣市民 眾也會以其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決定其投票方向。就 2005 年的 台北縣與台中市而言,對中央政府愈信任,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在雲林 縣,則是對地方政府愈信任,愈傾向支持國民黨的候選人。2009 的雲林縣民眾, 愈信任中央政府,則愈不傾向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 因此,過去的研究指出政治信任是民眾對於政府施政評價的重要指標,本研 究則延伸此一概念至地方政府層級,並呼應過去的研究,強調在地方政府層級 中,民眾對於縣市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縣市政府行政效 率愈高、愈在乎縣民的需求以及操守愈好,愈能夠讓現任縣市長或是其同黨縣市 長被提名人,在激烈的選戰中出線。換言之,我們對地方層級選舉的研究,除了 過去選舉研究中長期關注的政黨認同以及候選人因素之外,地方層級的政治信任 將是一個重要的解釋因素,而民眾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也扮演重要的關鍵。 透過本研究的分析,不但可以釐清影響台灣民眾在地方首長投票行為的重要因 素,也希望對未來縣市首長的地方治理,有建設性的啟發。. 19.

(20) 附. 錄. 一、 (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的測量 2005 年與 2009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運用以下四個敘述,詢問民眾對 政府或是政府官員的信任感。. 1. 政府所做的事大多數是正確的。 2. 政府官員時常浪費老百姓所繳納的稅金。 3. 請問您認為政府決定重大政策時,會不會把「民眾福利」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的地位?是經常會考慮、有時會考慮、不太會考慮、還是絕對不會考慮? 4. 請問您相不相信政府首長所說的話?是很相信、還可相信、不太相信、還是 很不相信?. 本研究將上述四個題目重新編碼,在表 1 中將上述第 1 題的「同意」與「非常同 意」合併為「傾向同意」、將上述第 2 題的「不太同意」與「很不同意」合併為 「傾向不同意」 、第 3 題的「有時考慮」與「經常考慮」合併為「會」 、將上述第 4 題的「還可相信」與「很相信」合併為「相信」,這些代表「信任」政府。 此外,將上述第 1 題的「不同意」與「非常不同意」合併為「傾向不同意」、將 上述第 2 題的「同意」與「非常同意」合併為「傾向同意」 、第 3 題的「不太會」 與「絕對不會」考慮合併為「不會」、將上述第 4 題的「不太相信」與「很不相 信」合併為「不相信」,這些代表「不信任」政府。在表 3 與表 4 中,本研究將 上述題目重新編碼,以 1 分代表在該題目的回答為信任感最低,2 分代表信任感 較低,3 分給回答「不一定、看情形」的受訪者,4 分代表信任程度較高,而以 5 分代表信任感最高。再將四個題目加總後平均,所得分數分佈為 1 分到 5 分。 相關分佈以及信度檢定請參考表三資料。. 20.

(21) 二、(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的測量 2005 年與 2009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運用以下五個敘述,詢問民 眾對政府或是政府官員的信任感。 1. 縣(市)政府所做的事大多數是正確的。 2. 縣(市)政府官員時常浪費老百姓所繳納的稅金。 3. 請問您認為縣(市)政府決定重大政策時,會不會把「民眾福利」放在第一 優先考慮的地位?是經常會考慮、有時會考慮、不太會考慮、還是絕對不會 考慮? 4. 整體來說,請問您認為我們**縣(市)政府的行政效率好還是不好? 5. 整體來說,請問您認為我們**縣(市)的公務人員貪污的情形是嚴重還是 不嚴重?. 本研究將上述五個題目重新編碼,在表二中將上述第 1 題的「有時考慮」與「經 常考慮」合併為「會」 、將上述第 2 題的「不太同意」與「很不同意」合併為「不 同意」 、將上述第 3 題的「還可相信」與「很相信」合併為「相信」 ,而將上述第 4 題的「還算好」與「非常好」合併為「好」,並將上述的第 5 題回答「不太嚴 重」與「非常不嚴重」合併為「不嚴重」,這些代表「信任」政府。此外,將第 1 題的「不太會考慮」與「絕對不會考慮」合併為「不會」 、將上述第 2 題的「有 點同意」與「非常同意」合併為「同意」、將上述第 3 題的「不太相信」與「很 不相信」合併為「不相信」,而將上述第 4 題的「不太好」與「非常不好」合併 為「不同意」,並將上述的第 5 題回答「還算嚴重」與「非常嚴重」合併為「嚴 重」 ,這些代表「不信任」政府。在表 3 與表 4 中,本研究將上述題目重新編碼, 以 1 分代表在該題目的回答為信任感最低,2 分代表信任感較低,3 分給回答「不 一定、看情形」的受訪者,4 分代表信任程度較高,而以 5 分代表信任感最高。 再將四個題目加總後平均,所得分數分佈為 1 分到 5 分。相關分佈以及信度檢定 請參考表三資料。. 21.

(22) 三、其他獨立變數的測量 1. 候選人的好惡程度:利用以下兩題分別建構民眾對於國民黨以及民進黨候選 人的好惡程度: 再來,我們想要知道您對幾位候選人感覺的分數,從0到10分都可以。 非常喜歡是10分,非常不喜歡是0分,普通是5分。 請問***(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名字)您會給幾分? ***(民進黨提名候選人名字)您會給幾分?. 我們保留 0 到 10 的分佈,其餘沒有具體評分者不納入分析。. 2. 政黨傾向:利用以下幾個問題建構: 目前國內有幾個主要政黨,包括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新黨、建國 黨,以及台灣團結聯盟,請問您是否偏向哪一個政黨? (回答有者)請問是哪一個政黨? (回答其他答案者)那相對來說,請問您有沒有稍微偏向哪一個政黨? (回答有者)請問是哪一個政黨?. 我們以上述有表示政黨傾向者加以歸類為「泛藍政黨」認同者(包括國民黨、 民進黨與新黨)以及「泛綠政黨」認同者(包括民進黨、建國黨以及台灣團 結聯盟)。至於沒有表示具體傾向者,編碼為「獨立選民」,最為對照組。. 22.

(2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吳重禮(2000) 。 〈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臺灣地區的政治發 展〉,《問題與研究》, 39(3): 75-101。 吳親恩(2007) 。 〈台灣民眾政治信任的差異:政治人物、政府與民主體制三個面 向的觀察〉,《台灣政治學刊》, 11(1): 147-200。 莊文忠、胡龍騰(2006) 。 《地方治理因素與選民投票行為:以 TEDS2005M 為例》 , 論文發表於「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6 國際學術研討會」。台 北: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與推動委員 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 10 月 21 日。 盛治仁(2000)。 〈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應用〉 , 《選 舉研究》,7(2): 75-107。 ---------(2003) 。 〈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 , 《選舉研究》,10(1): 115-169。 陳陸輝(2000) 。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 , 《選舉研究》 ,7(2): 39-52。 ---------(2002) 。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選民投票行為〉 , 《選舉研究》 ,9(2): 65-84。 ---------(2003) 。 〈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展望〉 , 《台灣政治學 刊》,7(2): 149-88。 ---------(2006a) 。 〈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 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 《台灣 民主季刊》,3(2): 39-62。 ---------(2006b) 。 《台灣民眾政治信任的起源及其政治後果》 ,NSC93-2414-H-004037-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 。 〈民眾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對其縣市長選舉的影響〉 , 《政 治學報》,43: 43-70。 陳陸輝、耿曙(2003) 。 《分立政府下的政治賦權:以 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 , 「2002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學術研討」 ,台北,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 國際會議廳,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11 月 19-20 日。 陳陸輝、劉嘉薇(2006)。〈資訊、媒體與民主成熟度、民主滿意度的評估〉,載 於張錦隆、孫以清主編《政治與資訊的對話》,台北:揚智,頁 227-249。. 23.

(24) 傅恆德(1996) 。 〈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八十五年總統選 舉研究〉,《選舉研究》,3(2): 157-85。 游清鑫(2002) 。 《臺灣地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研究-民衆政治態度 與 分 立 政 府 之 間 的 關 連 性 : 臺 灣 經 驗 的 探 索 ( 2/2 )》, NSC91-2414-H-004-059,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紀(2000)。〈第十三章 質變數之計量分析〉,載於謝復生、盛杏湲主編《政 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頁 387-411。 ---------(2006) 。 《2005 年至 2008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 (I): 2005 年縣市長選舉大型面訪案》 ,NSC94-2420-H-004-008-SSS。台北: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 。 《2009 年至 2012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 (I): 民國 98 年縣市長選舉面訪案》,NSC 98-2420-H-004-011。台北: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黃秀端(2005) 。 〈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 , 《台 灣民主季刊》,2(4): 1-30。 ---------(2006)。《候選人因素在不同選區之差異:開放與連任選區之比較》,論 文發表於「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6 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與推動委員會、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 10 月 21 日。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5a) 。 《2004 年總統選舉的效果:程序公平與政治 信任》,論文發表於「2005 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政 治大學行政大樓,政治大學政治系、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12 月 10-11 日。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5b) 。 〈2004 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 , 《台灣 民主季刊》,2(3): 31-70。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8)。〈選舉事件與政治信任:以 2004 年總統選舉 為例〉,《問題與研究》,47(3): 29-50。 劉義周(2005) 。 〈2002 年至 2004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 ( IV):民國九十三年立法委員選舉大型面訪案〉, NSC93-2420-H-004005-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嘉薇(2006)。《影響縣市長選舉投票決定之因素:以 TEDS2005M 為例》,論 文發表於「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6 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與推動委員會、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 10 月 21 日。. 24.

(25) 英文部分 Abramson, Paul R. (1983).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n: Form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hanley, Virginia A. (2002). “Trust in Govern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Political Psychology 23(3): 469-83. Citrin, Jack (1974). “Comment: 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Trust in Govern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3): 973-88. Citrin, Jack, and Donald Philip Green (1986).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and the Resurgence of Trust in Government.”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4): 431-53. Citrin, Jack, and Christopher Muste (1999). “Trust in Government.” In Robinson, John P., Philip R. Shaver, and Lawrence S. Wrightsman. (eds.) Measure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San Diego, Cal.: Academic Press. pp.:465-532. Dalton, Russell J. (2004). Democratic Challenges, Democratic Choices: The Erosion of Political Suppor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aston, David (1975). “A Re-Assessment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upport.”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4): 435-57. Feldman, Stanley (1983). “The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Political Trust.” Political Methodology 9(3): 341-54.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therington, Marc J. (2005). Why Trust Matters: Declining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Demise of American Liberalism.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9).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Trust on the Presidential Vote, 1968-96.”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2): 791-808. ----- (1998). “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Political Trus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2(4): 791-808.. 25.

(26) Hibbing, John R., and Elizabeth Theiss-Morse (2001). “Process Preference and American Politics: What the People Want Government to B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5(1): 145-53.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Niemi (1981).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sse, Max, and Kenneth Newton (1995). Beliefs in Govern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 Scott Long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Miller, Authur (1974). “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1964-1970.”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3):951-72. Norris, Pippa (ed.) (1999). Critical Citizens: Global Support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Charles W., Jr., and Dennis M. Simon (1985).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A Dynamic Model of Presidential Popula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2): 334-358. Rosenstone, Steve J., and John Mark Hansen (1993).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Macmillan. Scholz, John T., and Mark Lubell (1998). “Trust and Taxpaying: Testing the Heuristic Approach to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2(2): 398-417. Williams, John T. (1985). “Systemic Influence on Political Trust: The Importance on Perceived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Political Methodology 11(1-2): 125-42.. 26.

(27) 表一 民眾的政治信任分佈表,2005 年四個縣市長選舉與 2009 年兩個縣市長選舉 年度與選區 (樣本數). 2005 年. 2009 年. 台北縣. 台中市. 雲林縣. 高雄縣. 桃園縣. 雲林縣. (612). (610). (661). (618). (1,337). (1,346). 政府所做的事大多數是正確的 傾向同意. 16.7. 11.2. 18.4. 13.7. 19.2. 15.3. 傾向不同意. 73.1. 74.4. 54.1. 70.9. 73.3. 69.4. -56.4. -63.2. -35.7. -57.2. -54.1. -54.1. 差距. 政府官員時常浪費老百姓所繳納的稅金 傾向不同意. 12.0. 12.6. 14.3. 13.3. 14.8. 14.0. 傾向同意. 79.6. 76.6. 63.4. 72.9. 77.9. 69.8. -67.6. -64.0. -49.1. -59.7. -63.1. -55.8. 差距. 您認為政府決定重大政策時,會不會把「民眾的福利」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會. 42.0. 42.6. 35.3. 39.1. 50.1. 35.3. 不會. 50.0. 50.1. 40.9. 49.1. 43.3. 48.1. 差距. -8.0. -7.5. -5.6. -10.0. 6.8. -12.8. 請問您相不相信政府首長所說的話? 相信. 32.5. 28.9. 35.5. 33.2. 45.5. 29.7. 不相信. 59.0. 62.5. 45.1. 54.5. 48.8. 54.9. -3.3. -25.2. 差距. -26.5 -33.6 -9.6 -21.3 資料來源:黃紀,(2006);黃紀,(2010)。詳細計畫名稱請見參考書目。. 說明:1.表中所列的數字為直欄百分比,分母為該次所有的有效樣本,選項經過合併,其中並未列出「看 情形、很難說」以及「其他無反應」等選項。各題目依照其題目的敘述,先列出「信任」的比 例,再列出「不信任」的比例。 2.本直欄「差距」為「信任」減去「不信任」的百分比,正值代表「信任」比例高於「不信任」 比例。.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宜蘭縣有一本由宜蘭縣政府在 1998 出版的「十個舊地名的故 事」,雖是專書但是其有點類似鄉土志,且其探討的地名數量也過

經國三民非營利幼兒園為依據本辦法第 7 條及第 34 條,由

二、經直轄市、縣 ( 市 ) 勞工主管機關許可設立或接受

二十一、其他經 直轄 市、縣 (市)政 府或其 委託計 畫之社 工人員 訪視評 估確有 經濟困 難,且有 就業意 願之失

(四)有意願參與閩南語沉浸式教學之幼兒園及中心應於每年四月三十日

縣政府、基隆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嘉義市政府、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衛生福

於報名時繳交 101 年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