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澳門台籍移工職業生涯規劃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澳門台籍移工職業生涯規劃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澳門台籍移工職業生涯規劃之研究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planning of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 A research on the career in Macau.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張其恆 副教授 研究生:梁榮傑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七年六月.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澳門工作的台灣人,簡稱台勞,其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為何; 探討的問題主要有三個面向:一、成為台勞的主要考量為何;二、影響台勞的職 業生涯規劃關鍵因素為何;三、在成為台勞後有何職業生涯規劃。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來進行研究,首先分析有關文獻找 出適合本研究的理論,用於訪談大網的設計;訪談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共訪談了 10 名當時在澳門工作的台勞。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政 治 大 其生活成本並沒有特別高;另外,地理位置與台灣鄰近,文化及社會背 立. 一、台灣人選擇前住澳門工作的主要原因除了薪資比大部份亞洲國家高外,. ‧ 國. 學. 景等因素的影響下,前往澳門工作的成本及風險相對較低。 二、經濟因素為台灣人選擇當台勞的主要原因,但當中也有另外情況,如情. ‧. 感因素,工作機會。. sit. y. Nat. 三、台灣的經濟和就業狀況最能影響台勞的職業規劃,其次是澳門公司給予. al. er. io. 的機會及升遷方向,最後便是情感因素。. v. n. 四、大部份的台勞並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本研究認為可能因為台勞大. Ch. engchi. i n U. 都處於職業生涯的初始階段,主要在於累積經驗;但隨著台勞在澳的年 資增加,會變得較希望留在澳門作長時間或到其他國家發展,減少回台 灣工作的意願。 本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台灣政府應考慮社福制度到台勞或台幹的適用; 二、高等教育的審視,應致力於培育合適的人材; 三、台勞應有更長遠的計劃,特別對其職涯及退休保障等方面;. 關鍵字:台勞、職涯規劃、澳門 I.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areer planning of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s. This study focused in analysing those who are now working in Macau through 3 aspects. Firstly, the main reason for being a migrant worker in Macau. Secondly, their career plan after start working in Macau. And thirdly, keys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ir career plannin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research method – citation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First of all, identify related theories through reading books, documentations, articles etc. These materials will then be used to design the interview content. The interview is in semi-structural format and there are a total of 10 interviews complet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1.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s choose to work in Macau mostly because the salary range is comparatively higher than other Asia countries / cities, and the living cost there is in a reasonable standard. Besides, Macau is geographically no far from Taiwan. With having similar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cost and risk will be lower for choosing Macau to be the destination. 2. Economics factor is the main reason for being migrant workers. Besides from.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this, emotional factors, job opportunities etc. are also considerations that affect their decisions.. n. al. er. io. sit. y. Nat. 3.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 are the core elements affecting career planning of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s. The second most reason a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ion chances that can be provided by companies in Macau. And the last reason is emotional factors. 4. Most of the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s (interviewees) did not have a clear career plan, may be because most of them just started their career life and are still developing. With increasing in their working experience, their willingness of going back to work in Taiwan will decrease. Instead, they prefer to stay in Macau in long term or seek for opportunities from other places.. Ch. engchi. i n U. v.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Taiwan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welfare towards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s. 2. Review on current tertiar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alents according to needs. 3. Taiwan migrant workers should have to made a long-term plan, especially on their career life and retirement scheme. Key words: Taiwanese migrant workers, career planning, Macau II.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4) 目次 第壹章、緒論. ~~~~~~~~~~~~~~~~~~~~~~~~~~~~~~~~~~~~~~~~~~. 1. ~~~~~~~~~~~~~~~~~~~~~~~~~~~~ ~~~~~~~~~~~~~~~~~~~~~~~~~~~~ ~~~~~~~~~~~~~~~~~~~~~~~~~~~~. 1 4 6.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定義. 第貳章、移工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第一節、移工相關理論. ~~~~~~~~~~~~~~~~~~~~~~~~. 7. ~~~~~~~~~~~~~~~~~~~~~~~~~~~~~~. 7 16 34. 第叁章、澳門外勞就業發展概況. ~~~~~~~~~~~~~~~~~~~~~~~~~~ 治 政 第一節、澳門經濟發展概況 ~~~~~~~~~~~~~~~~~~~~~~~~~~ 大 立 ~~~~~~~~~~~~~~~~~~~~~~~~~~~~~~ 第二節、澳門外勞概況. 37. 第三節、澳門相關外僱法規. ~~~~~~~~~~~~~~~~~~~~~~~~~~. 37 40 43. ~~~~~~~~~~~~~~~~~~~~~~~~~~~~~~~~~~~~~~. 48. 第一節、受訪者背景資料分析 ~~~~~~~~~~~~~~~~~~~~~~~~ 第二節、個案分析 ~~~~~~~~~~~~~~~~~~~~~~~~~~~~~~~~~~. 48 51. 第三節、台勞在澳境況分析. ~~~~~~~~~~~~~~~~~~~~~~~~~~ ~~~~~~~~~~~~~~~~~~~~~~~~~~~~~~~~~~. 57 60. ~~~~~~~~~~~~~~~~~~~~~~~~~~~~~~~~~~~~. 64. io.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y. Nat. 第四節、綜合分析. n. al. er. 第肆章、實證分析. sit. ‧ 國. 第三節、移工與職業生涯. 學. ~~~~~~~~~~~~~~~~~~~~~~~~~~ ~~~~~~~~~~~~~~~~~~~~~~~~~~~~. ‧. 第二節、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i n U. v. 第一節、結論 ~~~~~~~~~~~~~~~~~~~~~~~~~~~~~~~~~~~~~~ 第二節、研究的發現 ~~~~~~~~~~~~~~~~~~~~~~~~~~~~~~~~ 第三節、建議 ~~~~~~~~~~~~~~~~~~~~~~~~~~~~~~~~~~~~~~ 第四節、後續的研究 ~~~~~~~~~~~~~~~~~~~~~~~~~~~~~~~~. Ch. engchi. 64 77 79 80. 參考文獻. ~~~~~~~~~~~~~~~~~~~~~~~~~~~~~~~~~~~~~~~~~~~~~~. 81. 訪談紀錄. ~~~~~~~~~~~~~~~~~~~~~~~~~~~~~~~~~~~~~~~~~~~~~~ 87. III.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5) 表目錄 表 2.1、國內外學者生涯定義一覽表 表 3.1、澳門人力資源狀況表. ~~~~~~~~~~~~~~~~~~~~~~~~~~~~~. 17. ~~~~~~~~~~~~~~~~~~~~~~~~~~~~~~~~~~~. 39. 表 3.2、澳門外勞人數國籍、地區統計表 表 3.3、澳門外勞按行業分類表. ~~~~~~~~~~~~~~~~~~~~~~~~~. 41. ~~~~~~~~~~~~~~~~~~~~~~~~~~~~~~~~~. 41. 表 3.4、2016 年澳門旅遊博彩業外地僱員平均薪酬. ~~~~~~~~~~~~~~~~~. 42. 表 4.1、受訪者個人背景表. ~~~~~~~~~~~~~~~~~~~~~~~~~~~~~~~~~~~~~. 49. 表 4.2、受訪者工作資歷表. ~~~~~~~~~~~~~~~~~~~~~~~~~~~~~~~~~~~~~. 50. 表 4.3、受訪者近況追蹤表. ~~~~~~~~~~~~~~~~~~~~~~~~~~~~~~~~~~~~~. 立. 政 治 大. 63.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6) 圖目錄 圖 1.1、研究架構. ~~~~~~~~~~~~~~~~~~~~~~~~~~~~~~~~~~~~~~~~~~~~~. 圖 2.1、生涯彩虹圖 圖 2.2、拱門模型. 5. ~~~~~~~~~~~~~~~~~~~~~~~~~~~~~~~~~~~~~~~~~~~. 28. ~~~~~~~~~~~~~~~~~~~~~~~~~~~~~~~~~~~~~~~~~~~~~. 29. 圖 3.1、外地僱員申請輸入流程圖. 立. ~~~~~~~~~~~~~~~~~~~~~~~~~~~~~~~. 46.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7)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人類的遷移和流動已經不是甚麼新鮮的事情,從有歷史的記載開始,不同大 小規模的遷移已經時常發生,在古代當人類面對天災,戰亂等情況,為了食物和 生存等問題而作出遷移,有些民族更是逐水草而居,帶著自家的家人各家畜遷往 有食物和水源的地方;由於當時交通工具並不發達,因此,這時候的遷移往往存 在地域上的限制。直至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哥倫布和達伽瑪的遠洋航行,開始慢 慢把世界串連起來,跨地域,跨地區的遷移開始出現,接著帝國殖民主義的興起,. 政 治 大. 飛機的發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都推動了整個人類遷移歷史的發. 立. 展。. ‧ 國. 學. 時至今日,人類的遷移和流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變得更快、更簡單、由以 往的群體流動,轉變為以個人作單位的獨立流動。其遷移的理由跟以往相比變得. ‧. Nat. sit. 收入的增加可能是遷移的主要原因,但並不是唯一原因1。. y. 不再單純,過去的遷移主要是滿足其生存需求,但現在的遷移可能包含其他因素,. n. al. er. io. 世界各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勞動力的運用上便會遭遇到瓶頸,這. i n U. v. 時候大都會採用的策略只有兩種:產業外移或對外引進外勞。台灣在這方面的發. Ch. engchi. 展也不例外,1980 年代的台灣的經濟奇蹟,令到整個社會迅速的發展,勞動力 不足的問題也開始浮現出來,接著勞動力的成本也隨之上升,在各方面的壓力下, 行政院首先於 1990 年底,核定「十四項建設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 ,准許 專案核准十四項重大公共工程得標業者進用外籍勞工,從此台灣便開始引進外勞, 且適用的行業和數量也一直擴大,除外勞的引進外,台灣的產業也開始向大陸和 東南亞遷移。但隨著周邊地區的經濟迅速的發展,相對地台灣的發展開始減慢的 情況下,台灣不再是單一的外勞移入國。. 1. Jorgen Mortensen and Regina Sauto (2003).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An Integrated Market For. Pension Provision. Exploratory workshop in Brussel, P.4. 1.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8) 在 2012 年 3 月 yes123 求職網的調查中發現有 61.9%的勞工願意出國打拼, 當時以澳洲、加拿大、日本最為熱門2。然後在某人力銀行在 2014 年 2 月的調查 中發現,年後想到海外工作的台灣人高達 50.9%,超過一半,最熱門的工作地點 為大陸超過 60%,其次是日本和港澳,但也有超過 40%,工作類型以銷售員為主, 其次是飯店餐飲及工程技術3。勞動力發展署的數據顯示 2013 年透過人力仲介業 者作為媒介大陸以外地區業主到台灣求才,共提供 14,700 個職缺,而國人有意 前住外地發展者,平均為 31,600 人4;在 2016 年 5 月《商業周刊》的調查中發 現台灣 20-35 歲族群中有 62.3%打算出國工作,另外有 89.2%表示出國工作的主. 政 治 大 意願出外國工作,另外在市場上對於台灣勞工存在著一定的需求量,故此,台灣 立 要原因是「台灣薪水太低」5。以上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台灣勞工都有. 勞動力輸出的情況確實在出現,與過往的輸出不同,不再是台商、台幹、而是「台. ‧ 國. 學. 勞」,並且前往它國從事的是最基層的工作。. ‧. 澳門與台灣兩地十分接近,飛行時間不足兩小時;由於澳門早期受到葡萄牙. y. Nat. 的殖民統治的關係,不受大陸政府的管治,故與台灣一直往來頻繁,作為前期台. er. io. sit. 灣進入大陸的其中一個重要關口,兩地居民的往來比較不受限制。1990 年代台 灣開始外勞的引進,當時正值澳門的經濟不景氣,故有部分的澳門建築工人前往. al. n. v i n 台灣工作。但到了 2003 年起,澳門的賭權正式開放,經濟隨之迅速的發展,勞 Ch engchi U. 動力也同樣開始出現短缺的情形;同時,隨著澳門的經濟復甦在台工作的澳門人 也隨之減少。反之,台灣人前住澳門工作的情況卻開始出現,出現了逆流向的現 象,當中此一現象最明顯的是馬來西亞,過往曾是外勞輸出國之一,但近年開始 在台灣招募勞工,成為外勞移出國。 台灣勞動力外流的問題已經開始出現,隨 著「台勞」的出現,與其相關的問題也開始湧現出來。 學術上針對台灣人在外地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籍幹部外派到大陸的情. 2 3 4 5. 楊伶雯(2012),台勞輸出時代來了?!逾 6 成寧願出國賣勞力,今日新聞 吳亭儀(2014), 「想出國當外勞」50.9%上班族動念外移,TVBS 新聞 林倖妃、鄧凱元(2014),台勞輸出啟示錄,天下雜誌第 541 期,p111-p129。 趙曉雪(2016),20-35 歲台灣年輕人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商業周刊。 2.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9) 形上,簡稱為台幹,雖然同為異地工作,但台勞和台幹之間卻有很大的差別,以 僱用形態來看台幹即使在大陸工作,但是真正僱用他的還是在台灣的母公司,其 年資、工作經驗和特殊人力資本的累積並不會因為他在台灣或是在大陸工作而有 所終斷,台幹能期待有朝一日能重回台灣母公司工作;而台勞則屬於直接僱用型, 由當地的公司直接僱用,屬於當地的外勞,其年資、工作經驗和特殊人力資本的 累積可能隨離開遷入地而幻滅;且台幹大都從事的是管理層級的工作,而台勞從 事的大都以基礎工作為主,故對於過往台幹的相關研究,難以比照於台勞身上。 國內另外有關外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籍外勞身上,其性質上雖然同為. 政 治 大 流動從未開發國家流向發達國家,但台灣和澳門難以比較誰先誰後,兩者之間更 立 直接僱用型,但其工作性質和背景存在很大的差距,東南亞籍外勞是一個往上的. 像是水平的流動,故對東南亞籍外勞的研究也難以適用在台勞身上。. ‧ 國. 學. 近年,兩岸四地的交流十分頻繁,除受全球化的影響外,兩岸政策的改變也. ‧. 起到重要作用;故近年有學者便開始研究有關在兩岸四地流動中的勞工,其退休. y. Nat. 及養老保險的問題,在兩岸四地中不論是台幹或是台勞其問題都開始浮現出現,. er. io. sit. 可預估其人數會持續增加,因此其問題更值得深入去研討。退休只是這部分人將 會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他們還有更多的問題可作進一步的討論。. al. n. v i n 本文的研究重心將以澳門的台勞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的研 Ch engchi U. 究當中都缺乏有關台勞的相關討論,另外,性質上台勞跟台幹本身就存在很大的 差別;其次是,台勞的人數在持續增加中,可預估到其涉及的問題,將會隨著人 數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將會慢慢顯現出來;本文選擇澳門作為本研究的背景,主 要原因是有利於本文的個案搜集,其次是台灣和澳門的關係從過往到現在都十分 密切,其中兩者間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勞動力相互流動的現象,故選擇澳門作為 研究背景。 本文將以台勞的職涯規劃為研究的核心;職涯只是生涯的其中一部份,生涯 包括整個人生歷程,由出生到死亡,職涯指的是從勞工工作第一天起到退休的整. 3.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0) 個工作歷程;很多研究生涯的學者皆表示,生涯當中就具意義的就是職涯部分, 原因在於職涯所占的時間比較長,職涯期間個人自我操控的能力最強,而且職涯 的抉擇對於其生涯最具影響力。 對於勞工個人而言,跨地域的工作已經需要十分嚴謹的考量,更何況是跨國 家的工作,定必經過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故過往的研究當中也有大量是研究 有關台幹或東南亞籍外勞其職涯規劃及抉擇等問題上;由此可見,對於跨地域或 跨國家的流動來看,存在其複雜性,故這也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地方。 本研究所針對的職涯是從勞工本身當台勞起作為切割點開始進行研究。本文. 政 治 大. 的研究目的主要在於探討在澳門工作的台勞其職業生涯規劃及其抉擇的關鍵因 素為何?. 立. 本研究的目的可以簡單分為四部分:. ‧ 國. 學. 一、台勞為何選擇前住澳門工作?. ‧. 二、勞工想要成為台勞的主要考量為何?. y. Nat. 三、影響台勞的職業生涯規劃關鍵因素為何?. n. er. io. al. Ch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e. sit. 四、在成為台勞後有何職業生涯規劃?. ngchi. i n U. v. 本文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質性研究把現實世界看成是一個非常複雜,而且 是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 ,此現象是由多層面的意義與想法所組成的動態事實, 而且會因不同的時空、文化與社會背景,而有不同的意義6。由於本文的研究對 象是台勞個人的抉擇因素及規劃,涉及其個人的文化與社會背景,存在一定的複 雜性,難以用科學、數字表達出來,一般而言,質性研究特別適用於探討具有某 種複雜性的議題,且適合於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緻、動態的描述與分析. 6.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威仕曼文化,P161。 4.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1) 7. 。 本文採用的是在質性研究中最常採用的兩種研究方法,分別是文獻分析法. (Document Analyses)和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Method);文獻分析法 為次,深度訪談法為主的研究方式。 圖 1.1、研究架構. 研究的出處.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治 政資料搜集 大. 立 文獻分析法 → 深度訪談法. ‧ 國. 學 ‧. 研究的成果.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n. al. er. io. sit. y. Nat. 訪談資料配合文獻資料分析. Ch. engchi. i n U. v. 文獻分析法作為本研究初期的分析,探討本研究有關的理論及背景資料,作 為下一步研究之用,主要用作深度訪談法中大綱的擬訂上。 深度訪談法被定義為有特定目的會話是研究者和資訊提供者之間的會話,會 話的焦點是在資訊提供者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感受,而用他自己的話表達8, 能提取到訪談者最準確,最深層和細緻的資訊。在深度訪談法的類型上,本文將 會採用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又稱為半標準化訪談 (semi-standardized interviews)或引導式訪談(guided interviews);半結構 式訪談是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蒐集方式,研究者在訪談進 7 8.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P143。 同註 6,P233。 5.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2) 行之前,必須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的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針, 在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不必根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訪談;甚至也可以依實 際狀況,對訪談的問題作出彈性調整9。.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定義 本研究所指的台籍外勞,簡稱為台勞;台勞遷出的地方有很多,遍及世界各 地,本研究只以澳門作為研究的背景,由於台勞受當地的工作環境及外勞法令所 影響,故本研究的結論可能難以適用於在其他國家的台勞身上;另外,由於受職. 政 治 大 與澳門的工作類型比較相類似,皆以服務業為主,且同樣是華人社會背景,兩地 立. 業類型所限制,對於個別的特殊職業也難於適用,在現時的觀察中,只有新加坡. ‧ 國. 學. 較有可能互相參照。. 台勞受當地相關的外勞法令所管制,本研究把形式有所相似的台幹10及打工. ‧. 旅學或領取旅行工作簽證前往外地工作的台灣人排除在外。. sit. y. Nat. 本研究指的台勞由遷入地當地的公司直接僱用,從事當地最基層的工作,以. al. er. io. 新加坡為例,台勞領取的多是工作准證〈WP,Work Permit〉 ,跟其他工作准證相. v. n. 比有較多的限制;澳門為例,多以一般外勞的身份從事工作,即澳門政府所指的. Ch. engchi. 非專業僱員,在台灣可以視作為藍領勞工。. i n U. 9. 同註 6,P256。 台幹被排除在本研究範圍,主要原因是台幹其個人的職涯發展及規劃比較明確,且澳門大部 份的台勞都不屬於台幹,難以加以對照。 6 10.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3) 第貳章、移工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第一節、國際移工理論 本節主要介紹國際移工的相關定義,及移工本身的分類;繼而介紹有關國際 移工的發展歷史及其趨勢;最後提出並討論有關國際移工的相關理論。. 一、國際移工的定義與分類 移工最簡單可以理解成離開出生地或居住地前往其他城市或地區工作,例如. 政 治 大 在已經不在局限於單一國家內進行,從周邊國家慢慢發展到跨洲跨大洋的移動, 立 中國的農民工,離開農村前往大城市工作,也是移工的其中一種。移工發展到現. 移工變得國際化。. ‧ 國. 學. 1990 年在聯合國總會提出的〈保護所有移民勞工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 ‧. 約〉第二條將移民勞工定義為在其非國民的國家將要、正式或已經從事有報酬活. y. Nat. 動的人;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國外從事有酬活動的外國人,皆為移民勞工,也是本. er. io. sit. 文所稱作之國際移工。. 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第 143 號公約〈關於促進違法遷移及移工之機會與待. al. n. v i n 均等的公約〉第一部第 11 條,移民勞工是指為自己以外的人以雇傭之目的而遷 Ch engchi U. 移到他國的人,且被認定為正常入境之人仕。. 對於有關國際移工的概念不同的國際公約存在不同的定義,就上面兩份公約 看來,前者更著重於以有酬活動的外國人,後者更著重於是否正常入境,把非法 入境的移工排除在該定義之外。 台灣根據就業服務法,把外籍勞工區分為外國專業人員(俗稱白領)和外籍勞 工(俗稱藍領)以作分開管理。綜合上述本文所定義之國際移工,必須為正常入境 之人仕,以從事有酬活動為目的外國人。. 7.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4) 11. 根據 Peter Stalker(2002) 的定義可把移工簡單分為下列五類: (一)、囤墾移民(Settlers):指決定遷移至其他國家定居的移民,全球每年 約一百五十萬人,目的地大多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其類別主 要有「技術移民」與「依親」兩類12。 (二)、契約勞動移民(Contract Works):即接納國在其有效工作契約期限的 條件下准許入境的勞工。而這些勞動契約有的屬季節性,有些則是一 年期或一年以上的契約。 (三)、專門技術移民(Profeeionals):這類移民包括跨國企業內部的員工因. 政 治 大 聘僱這些來自海外的專業技術移民從事勞務。 立. 企業需要而進行其內部職務的派任至海外,當然也有其他本地公司,. (四)、非法移民(Undocumented Works):非法入境或持觀光入境後非法逾期. ‧ 國. 學. 居留。. ‧. (五)、難民或庇護申請移民(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依據聯合國. y. Nat. 難民的定義,「有充分理由擔心自己因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 er. io. sit. 團體成員或政治意見不同而遭受迫害的人。」但許多國家的移民官員 遂漸發現,這些利用此名義進行庇護申請的人實際上多屬「經濟性難. al. n. v i n 民」,如原生國家發生戰禍或飢荒而越過邊境,也是屬於這樣的移民 Ch engchi U 群體。. 二、國際移工的簡史 國際移工絕對不是新奇的事情,這一種活動已經持續進行了幾個世紀,但不 同時期或地區的移民皆具有其特色。 最早期的移工跟隨人類生存的本性,那裡有足夠的資源生活,就遷移到那裡, 11. Peter Stalker,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蔡繼光中譯《國際遷徒與 移民》2002,P17~P19。 12 技術移民指是帶有專業技術的移工,該技術為遷入國當地所缺少的;依親指的是有家人團聚 為目的都遷移。 8.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5) 此一型態也成為移工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單純的為了生存而 遷移轉變成為了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作出遷移,也是近代作出遷移的主要原 因之一。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遷移出現在 15 世紀發現新大陸後的殖民者時 期,大批的歐洲人在全世界流動,不斷地到其他地區或國家進行貿易,甚至是掠 奪,另外為了滿足資本家的勞動力需求,因此出現了大批的黑人奴隸被迫遷移到 美洲、歐洲等地。但就自願性移民來說,最大規模的移民潮出現在 1815 年以後 的一百年,大約有六千萬人離開歐洲遷至美洲、大洋洲、南非、東非;一千萬人. 政 治 大 及六百萬日本人遷至東亞或南亞,一百五十萬人離開印度遷至南亞、南非、西非 立. 離開俄羅斯遷至中亞、西伯利亞;一百萬人由南歐遷至北非;一千兩百萬中國人. 13. 。此一時期有一大特色,國與國之間的遷出遷入比較容易,阻隔較少。. ‧ 國. 學.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各國關係緊張,移工的情況相對地減少了,但隨著. ‧. 二戰的結束,移工也再次開始頻繁起來,主要是因為戰後歐洲各國重新劃定邊界,. y. Nat. 人們擁有較高自由度選擇其生活的國家;另外,戰後的重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er. io. sit. 促使各國政府對移民政策的放鬆,全世界國際移工的情形隨著二次的結束開始頻 繁起來;但接著政局慢慢的穩定下來,移工的情況也出現了改變。冷戰時期,共. al. n. v i n 產和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嚴重的分歧,移工的情況集中在兩大集團內部進行,直到 Ch engchi U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及歐盟的形成,令到整個移工的趨勢有了新的變化;近數十. 年各國的移工外勞政策配合該國的國情時鬆時緊,不斷的變化,而且移工開始變 簡單分為兩大類14:一、補充性的;二、專業性的。移工的方向不單只是從開發 中國家流向先進國家,也有從先進國家流向開發中國家,兩者呈現雙向的流動。 總結發展至今,全球化顯然是驅動著今天的遷移;各國的移民政策則對這種. 13. 張耀文(2013), 「落地生根」與「落葉歸根」之間--長駐中國華東台籍勞工的職涯抉擇及其對台 灣的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P18。 14 補充性的,指的是臨時工、季節工為填補它國暫時性的勞動力不足所輸入的,為有期限的移 工;專業性的,指的是具有專業的技術,為它國所需要,準許其長時間停留或定居的。 9.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6) 15. 大規模的遷移施加壓力 。. 三、國際移工的相關理論 國際移工的相關理論很早的時候就被拿出來討論,而 E.G.Ravenstien 在 1885 年和 1889 年,先後發表了兩篇同名為〈The Laws of Migration〉的論文, 試圖對國際移工進行規律性的總結,並成為現代移民研究的先驅與奠基者16。及 後 Everett S.Lee(1966)為其研究歸納出七點法則:17 (一)、遷移與距離〈migration and distance〉:兩地之間的遷移率隨兩地. 政 治 大 市中心,離中心越遠,遷移人數也越少。 立. 距離的增加成反比,減少所正比。長距離的移動多半是遷移到工商業都. ‧ 國. 學. (二)、遷移與階段(migration and stages):人口遷移存在階段性,大都市 吸引周邊城鎮居民遷入,城鎮空缺的工作則由較遠的村落填補。因此,. ‧. 人口遷移呈現農村→小鎮→城市的階段性。. sit. y. Nat. (三)、遷移的流向與反流向(stream and counter stream):人口的遷移流. al. er. io. 向同時具有正反流向,遷移的回流包含遷出者的回流。. v. n. (四)、城鄉遷移的差異〈urban-rural difference in propensity to. Ch. engchi. migrate〉:鄉村較城鎮居民易於遷移。. i n U. (五)、短距離遷移以女性居多〈predominance of females among short distance〉:女性展現在短程的移工比較多。 (六)、技術與遷移(technology and migration):科技的進步會加速人口的 遷移。 (七)、經濟動機的優勢〈dominance of economic motive〉:政治、氣候、. 15. 16. ILO, Migrant work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hotel industry, Internation Magration Paper No.112,P.13. E. G. Ravenstein (18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48,. No. 2),P.167-235. 17. Everett S.Lee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P.48. 10.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7) 制度及社會環境都可能促使人口的遷移,但經濟因素仍是最主要的因素 之一。 以上的法則,雖然後來不斷遭到批評與修正,但其當中的要點至今亦然應用 著,特別是有關遷移數量與距離之間的關係及經驗因素為遷移的主要原因。 自 1885 年 E.G.Ravenstien 首次發表其有關遷移理論的論文起,相關主題的 論文、文章相斷出現,研究的主題和核心五花八門,就不同的理論模式,對 遷移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解釋;以本文則針對「推拉理論」 、 「經驗觀點之人口遷 移理論」、「世界體系理論」及「組織與社會資本理論」作出進一步之說明。. 政 治 大 (一)、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 立. 推拉理論的基礎源於 E.G.Ravenstien 的研究;1959 年,Bogue 發表了「人. ‧ 國. 學. 口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18將遷移行為看作原居地中出現了推的方向,. ‧. 以及對目的地出現了拉力所產生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該理論含有兩個重要假設:. y. Nat. 人的遷移行為是一一種理性選擇的過程;遷移者對遷出地及遷入地的訊息都有機. er. io. sit. 會且已有某程度的了解。. 1966 年,Everett S.Lee 融合了各方學者的意見,發表了其「遷移理論(The. al. n. v i n Theory of Migration)」 ,就推拉理論作出更有系統的說明。並認為決定遷移 Ch engchi U 19. 的因素有四點:. 1. 與原居地有關的因素(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rea of origin) ; 2. 與目的地有關的因素(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rea of destination); 3. 中間障礙(intervening obstacles); 4. 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每個人對於同樣的因素,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些人是正面的,一些人 18. Bogue, D.J (1959). Internal Migration, P486-509 in P.M. Hawser and O.D. (eds.). 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同註 17,P50~57。 11.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8) 是反面的,還有些人是不存在影響的,因此正負因素在其中便起到了推拉的作 用。 Lee 基於這原住地、遷入地、中間障礙及個人因素,解釋了有關人口遷移的 數量(volume of migration)、遷移流向(stream and counterstream)、移民 的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s)等基本架構。 1.遷移的數量 A. 在一地理範圍內人口遷移的數量,會隨此範圍內各地方之差異程度 (degree of diversity)而異;. 政 治 大 C. 遷移的數量與克服中間障礙的難易有關; 立. B. 遷移的數量隨著人群之差異而不同(diversity of people);. D. 遷移的數量隨經濟情況的變動而變動;. ‧ 國. 學. E. 除非有特別的限制,遷移的數量和遷移率會隨著時間而增加;. ‧. F. 遷移的數量和遷移率因一國的或一個地區發展之狀況而不同。. y. Nat. 2.遷移的流向. al. er. io. B. 每一主流都會伴隨著反流向;. sit. A. 遷移會傾向於幾個較大的主流;. n. v i n C. 如果遷移的主要因素在原居地是負的,則流向的效率(the Ch engchi U efficiency of the stream)將會是高的;. D. 如果原居地和遷移地相似的話,那正流向率和反流向的趨勢將比較 低; E. 當中間障礙較大時,流向率會較高; F. 流向率會因經濟的因素而異。 3.移民的特徵 A.. 遷移是具有選擇性的。. B.. 遷移反應出「+」因素是在於遷移地有著正面的選擇;. 12.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19) C.. 遷移反應出「-」因素是在於遷移地有著負面的選擇;或這種負的 因素擴及大部分的人口時,他們將無從選擇,如逃難;. D. 遷移的選擇是會同時考慮到正向與負向的兩種方式(bimodal); E. 正向選擇的程度隨中間障礙的難度而增加; F.. 生命週期的階段與遷移的選擇有很大的相關性;. G. 移民的特徵是傾向於取原居地與遷移地人口特徵的中間值。 人口遷移主要發生於:1. 原居地的因素;2. 目的地的因素;3. 個人的特 徵。在自由遷移的原則下,這三種因素會相互影響。而在決定遷移時,除了評估. 政 治 大 E.G.Ravenstien、Bogue 及 Everett S.Lee 被稱作「推拉理論」的代表,他 立. 目的地和遷移地之間的優劣外,個人的特徵也會影響遷移的決策。. 們均強調技術發展與人口流動之間的關係,也對兩地間人口流動型式作了概念性. y. Nat. (二)、經濟觀點之人口遷移理論. ‧. ‧ 國. 學. 的描述。. er. io. sit. 有許多學者從經濟觀點來探討人口遷移,簡單可以分作為成本效益理論和就 業機會差異論。成本效益理論代表者有 Sjaastad(1962)20,他們以新古典投資理. al. n. v i n 論為基礎,重視勞動力的再分配,他們把境內遷移視為人力資本、投資成本與報 Ch engchi U 酬之架構。成本包括現金成本,如遷移後在食物、住宅、交通等所增加之支出, 和非現金成本,如在遷移和找工作時所減少之收入;以及心理成本,如想家、緊 張等。通常遷移的研究會針對移民的處境做出成本效益的分析考量,在原居地與. 遷移地兩地推與拉的各項因素考量下,做出最有利的決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 心理成本也有增加的趨勢。. 20. Sjaastad, L. A. (1962).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5) .P.80-93. 13.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0) 21. 就業機會差異理論的代表者為 Simon Kuznets(1957) ,認為經濟成長與人 口的再分配,是由一些相互所的影響。他們的假設是:經濟改變與技術的進步是 決定人口再分配的因素,而人口再分配會影響經濟的成長。並指出一個國家任何 時間的人口分布可視為是對經濟機會的調適,而經濟機會的分布受技術進步的影 響。與技術進步的速度比較,區域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別的作用太慢,故而, 技術進步透過區域間的人口遷移使人口重新分配。並指出經濟成長促使人口再分 配的生產結構改變的四個層面,特別與境內遷移有關: 1. 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地區,要決定某種設施的位置時,現有的人口分布是. 政 治 大 人口的成長與經濟機會的提供之間便會發生不協調的情形。 立. 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當考量其他地點的因素超過考量人口的因素時,. 的需求是不一致的. 學. ‧ 國. 2. 區域間的人口自然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經濟成長快速地區對勞動力. ‧. 3. 傳統上鄉村地區自然增加率比都市地區高。而都市地區往往是經濟快速. y. Nat. 成長的地方,但都市的自然增加率是不能滿足日益擴充的勞力需求。. 業的人減少,使得這些的人更容易遷移。. al. er. io. sit. 4. 經濟結構趨向於更大且非個人的經濟體。期望受僱的人增多,而私人營. n. v i n 該理論觀點認為假若人口遷移不能導正人口與經濟機會的不平衡,則經濟成 Ch engchi U. 長將會受到阻礙。短時間內的遷移成本可能影響經濟成長,但長時間而言,遷移. 有助於結構的變遷以促使經濟成長。並用人口的選擇性來解釋人口遷移和經濟發 展的關係,並認為就性別、種族、年齡、教育程度等特徵而言,遷移是有選擇性 的。. 21. Kuznets, Simon et al.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United States, 1870-1950, 3 Vols: Vol. 1 by Everett S. Lee, Ann Ratner Miller & Carol P. Brainerd, Richard A. Easterlin (1957); Vol. 2 by Simon Kuznets, Ratner Miller & Richard A. Easterlin (1960); Vol. 3 by H. T. Eldridge & D. S. Thomas (1964),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14.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1) (三)、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s theory) 世界體系理論其主張認為從十六世紀世界市場開始,便形成一些擁有資產或 豐富資源的核心國家,以及一些依附在核心國家的周邊國家。這些週邊國家的土 地,原料,勞工以及新消費市場均成為一個世界體系。勞工的跨國性遷移與生產 的國際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勞動力雖然跨國遷移,但通常是在一個相互關連的 經濟體系中進行。該理論強調「資本」驅使遷移的重要性,忽略了個人的選擇。 在該理論的基礎底下,以發展出「雙重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把勞動市場分割為主要部門和次要部門;主要部門則為工作環境舒適,. 政 治 大 又低的工作,從事這部份工作的人大部份由週邊國家引人外勞來擔當。從而把勞 立 薪水較高的工作,大部份由本地人擔當,另外次要部門則為工作環境惡劣,薪水. 動市場劃分成兩部份。. ‧ 國. 學 ‧. (四)、網絡與社會資本理論(network approach and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y. Nat. 網絡與社會資本理論認為遷移的決定,主要受內部因素的影響,大於兩地之. er. io. sit. 間經濟等外部因素;當移民的社會網絡系統越成熟,網絡變數的影響便會提升, 相對的經濟性因素的影響便會下降;主要在解釋為何促使遷移的各項條件逐漸消. al. n. v i n 失後,遷移卻繼續進行、甚至增加,並把遷移系統視為一自給自足的動態系統, Ch engchi U. 重點在於其中的非經濟因素,以及內部與外部因素關的變動。. W.R.Bohbing(1984)的觀察所得,從移民的發生、定居、及其生存發展,分 別經歷四個階段22: 1.新移民在到達目的地後,此時移民通常在投入工作後有兩個主要特點,即 向原生家庭匯款,並且期望在工作結束後回去生活; 2.當有部分移民決定留在該地,在基於血緣或地緣關係,自然發展出對其在 新環境生存有所幫助的社會網絡;. 22. W.R.Bohning (1984).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15.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2) 3.團聚和定居的意識與需求出現,對移入地的嚮往、並且已經和其他同族群 的移民形成一定程度的族群和社區關係,使得移民慢慢傾向於在移入地定 居。 4.移民為更有尊嚴生存開始爭取公民與社會權利、法律地位的階段。該階段, 遷入國政府扮演重要角色,移民是否最終能夠取得平等的公民地方,都是 與該國對移民接收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中包括了該國內部的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考量。 這其中所建立起的社會網絡,變成了國際移民系統內部動態的催化劑,提供. 政 治 大 移民到達目的地後的各項協助;3.透過這樣社會網絡的擴張,增加了更多移民遷 立. 了以下三種重要功能:1.提供各項移民相關資訊;2.組成社會義務,協助新一批. 移的可能性和數量。並且一旦網絡形成,便很難切斷。該網絡提供了足夠的資訊,. ‧ 國. 學. 降低新移民者的風險,且降低了適應及同化問題的成本。該理論模型是以社會性. ‧. 的面向為主要核心,而非經濟面向來觀察遷移過程。. y. Nat. er. io. sit. 不同的觀點理論模式,對於移工有著不同的解釋及見解;其中以社會觀點為 核心的推拉理論,更符合本文研究所需,有效地解釋個人對於移工決定上作出的. n. al. 選擇因素。.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本節主要介紹有關職涯的定義及其內涵,並歸納出本研究有關職涯的定義; 接著,介紹有關職涯發展的概念及職涯發展階段的劃分及其功能性;最後是討論 有關職涯發展的相關理論和影響職涯發展的相關因素。. 一、職業生涯的定義與內涵 職業生涯可以簡稱為職涯,亦可稱作「生涯」 ,英文上同樣稱作 Career,在 16.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3) 牛津字典(Oxford Dictionary)上的解釋為「一生的經歷」 、 「謀生之道」 、 「職業」、 或稱為「事業前程」 、 「生涯」 、進一步可解釋為「人生的發展與進步」和「道路」。 從上述的解釋來看,職涯的解釋不僅只有指個人的工作及職業,也包括人一生當 中所扮演的各階段各個角色的整合。故及後的研究當中大多以「生涯」取代「職 涯」用之,因為生涯在意思上更能表達其本身的意義,而職涯則有僅局限於職業 階段的感覺,但為了配合本文的研究重點,故決定使用職涯一詞,原則上兩詞的 運用上並沒有很大的衝突。 生涯一詞最早可追溯到 1950 年代以前的工作選擇(Occupation choice),及. 政 治 大 年代之前的生涯主要聚焦於工作,其解釋以個人與工作的配合為主。如 立. 後又轉變為職業(Vocation),1960 年起生涯一詞才被廣泛的應用,但是在 1970. Super(1957)將生涯定義為個人終生所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合23。在 1970 年代之. ‧ 國. 學. 後,職涯的研究核心開始出現改變,不再只強調職業的部份,加入了心理特質的. ‧. 分析,及後更強調為一個人一生中的整個動態歷程。雖然在職涯的研究上出現了. y. Nat. 新的解釋,但部份學者依舊把研究重心放置於職業與工作上,稱為「狹義的生涯」 ,. er. io. sit. 指的是個人終其一生所從事的職業或工作有關的歷程,包括就業、轉業、升遷、 創業等。相反「廣義的生涯」研究的重心不只有集中於職業或工作上,擴充至個. al. n. v i n 人終其一生所扮演的所有角色,包括個人的感情、學習、工作、休閒、交友、家 Ch engchi U. 庭等。. 由於對於生涯研究重心的不同,對於其定義也會有所不同,故本研究整理國 外內學者有關生涯的定義表: 表 2.1、 國內外學者生涯定義一覽表 學者. 23. 定義. Shartle (1953). 生涯是指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經歷的職業與職位的總 稱. Super (1957). 生涯定義為個人終生所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合. Super, D. E. (1957).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N.Y. Harper & Row. 17.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4) McFarland. 生涯是指一個人依據心中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工. (1969). 作選擇,以及相關的教育或訓練活動,或有計劃的職業發 展歷程. Hood & Banathy (1972). 生涯包括個人對工作職業的選擇與發展,非職業性或休閒 活動的選擇與追求,以及在社交活動中參與的滿足感. Hall (1976). 生涯指人終其一生,伴隨著工作或職業有關的經驗和活動. Super (1976). 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是統合人一生 中的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 展類型;他也是人自青春期到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 酬職位的綜合,甚至包括了副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McDaniels (1978). 生涯是指一個人終其一生從事工作或休閒活動的整體生 活型態. Gvsbers & Moore. 政 治 大. 生涯是統整一個人一生所有的角色、環境與事件對自我發. 立. 展的影響. Webster (1986). 生涯指個人一生的職業、設會與人際關係的總稱,及個人 終生發展的歷程. y. n. al. er. sit. 生涯是綜合休閒、職業與工作等活動及職位的總合,也與 個人終生所從事之事業息息相關. io. Zunker (1998). 每一個員工的生涯是由不同的工作、職位與經驗所組成. Nat. (1998). ‧ 國. Noe. 生涯是在生命的過程中,由人所佔有的一系列職位. ‧. Cascio (1995). 學. (1981). v. 林幸台 (1987). 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及擔任的職務角色。但 同時也涉及其他非工作或非作業的活動及個人生活中食 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 金樹人 (1987). 生涯的發展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包括個人在家 庭、學校和社會與工作有關活動的經驗,這種經驗塑造了 獨特的生活方式. 楊朝祥 (1989). 生涯就是一人在就業前、就業中及退休後所擁有的各種重 要職位與角色的總合. 康自立 (1992). 狹義的生涯在早期偏重個人終身從事的工作或職業的歷 程;廣義的生涯強調整個人生的發展過程,他除了終身的 事業外,還包括個人整體生活形態的開展,不論狹義或廣 義的意義,工作或職業與角色是個人發展的核心. 張添洲 (1994). 生涯是指個人終生學習與所從事工作或職業有關的過 程,屬於整體人生的發展. 羅文基. 狹義的生涯是指與個人終生所從事工作或職業有關的過. Ch. engchi. i n U. 18.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5) (1995). 程,與一般所謂的「事業」同義。廣義的生涯指整體人生 的發展,亦即除了終生的事業外,尚包含個人整體生活型 態與經驗的開展. 梁瑞安 (1996). 生涯廣義而言是指個人一生中各種角色活動的綜合體,狹 義則是指個人一生中或生命中芋一時期的各種工作角色 相關活動的綜合體. 張振成 (1997). 生涯係自出生開始至退休以後的發展過程,它包括;有酬 和無酬的職位,其內容包含職業、家庭、休閒、社會活動 等角色. 吳芝儀. 生涯不僅止於工作或職業,還包含了個人的生活風格與個. (2000). 人在一生中所從事的所有活動.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自邱美華、董華欣(1997),徐明志(2001)之研究. 政 治 大. 立. 從上表有關各國內外學者的定義中,更能看出職涯的定義可以簡單分為「狹. ‧ 國. 學. 義的生涯」和「廣義的生涯」,狹義的只關心整個工作的歷程,以廣義的除工作 的歷程,把其他工作以外的事情也納入研究範圍內。而本研究「職涯」的定義,. ‧. 指的是個人在一生中所以從事有關職業和工作的歷程,但當中家庭、感情、個人. Nat. sit. y. 需求、人際關係等影響皆考量在內。本研究之所以用「職涯」,不使用「生涯」. al. n. 涯」較為貼切。. er. io. 是為了突出本研究的核心,在於研究台勞個人的職業選擇及發展上,故使用「職. Ch. engchi. i n U. v. 在生涯研究的眾多學者當中,目前最多人認同的是美國生涯理論專家 Super 的論點,他從 1957 年起開始針對生涯作出研究,而 1976 年提出的論點是現在較 為適用的說法。另外他更說明生涯事實是個人一生扮演角色的整個過程,由三個 24. 層面所構成 :. (一)、時間:指個人的年齡或生命的過程,又可細分為成長、試探、建立、 維持、衰退等階段。 (二)、廣度:指個人一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如孩童、學生、公民、家長、 24.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Office of Education. 19.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6) 工作者、領導者等。 (三)、深度:指個人所投入的程度。. 我國的學者(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25也在上述的基礎上,提出他們對生 涯的看法,認為生涯可依原文 CAREER 分析出以下特性: (一)、C(ontinous) Development:即連續發展性。係認為生涯涵蓋人的一 生,具有終生發展的意涵。 (二)、A(ware):即察覺性。意指生涯是由自我的性向、興趣、價值觀之覺. 政 治 大 (三)、R(ole) Playing:即角色扮演的獨特性。說明個人在群體中會有獨特 立. 察開始體驗,逐漸由知己、知人、知時、知境而融入時代的趨勢中。. 的自我發展,應與個人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統合。. ‧ 國. 學. (四)、E(xploration):即探索性。意指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涯發展. ‧. 目標與任務,每一階段都需要整理過去的生涯路徑,進行重新探索、. y. Nat. 確定或修正目標。. er. io. sit. (五)、E(ducation):即終生教育性。各生涯階段所需的能力不同,為因應 變動與追求生涯發展,需不斷追求教育成長的機會。. al. n. v i n (六)、R(espect) & R(esponsibility):即尊重及責任性。對於生命的尊重 Ch engchi U 及負責也是生涯是否成功的關鍵,尊重生命的意義與盡責規劃生涯才 能使人生更有價值。. 而邱美華等人(1997)則認為生涯應具有下列特點26: (一)、獨特性:生涯是因為個人為了自我實現而逐漸發展的生命歷程,每一 個人都有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即使生涯發展型態類似, 但是本質上仍會有所差別。. 25. 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空中大學。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20. 26.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7) (二)、終生性:生涯包含個人就業前、中、後的整體經驗與活動,亦即終生 發展的歷程。 (三)、發展性:每個人的生涯都是一種動態的歷程,在不斷的改變與成長過 程中需不斷調整。 (四)、總和性:由於個人所從事的工作與職業,往往會決定他的生活型態, 此兩者之間很難區分,因此,生涯具有總和性,涵蓋人生整體發展的 各個層面,而非僅限於工作或職位。 從上述的論點來看,可以簡單看出有關生涯的論點,即使有少許的部分的不. 政 治 大. 同,但其核心意義同樣,本研究試圖概括出以下幾點:(一)、終生性;(二)、獨 特性;(三)、發展性。. 立. (一)、終生性:生涯是終其個人一生的歷程。. (三)、發展性:生涯是不斷的探索、發展、改變的。. ‧. ‧ 國. 學. (二)、獨特性: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涯。. y. Nat. 與生涯有關的研究項目有很多,包括:生涯規劃、生涯發展、生涯成熟、生. n. al. er. io. 討。. sit. 涯輔導、生涯教育、生涯管理等。本研究則主要圍繞著職涯發展及規劃來進行探. Ch. 二、職涯發展的概念與階段. engchi. i n U. v. 職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意指員工其個人在一生不同的生涯階段中, 所經歷對於行業、職業、職位等一連串的選擇過程。這些過程包含了27:1.對本 身興趣、能力、以及性向的評估;2.對自我學歷、工作資歷、機會與選擇的認知; 3.對自我生涯目標的擬定;4.接受對工作相關的教育訓練。在經歷這些過程後, 再一步考量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同時考量周邊的整體經濟、就業環境等的客觀條件, 再對其本身定下個人的具體目標。 27. 保里乃玲(2011),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對高齡者態度、服務高齡者意願與職涯發展關係之研 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P81。 21.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8) 職涯發展的意義有其進化的歷程,前期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代的工作選擇 (Occupation Choice),此後又轉變為職業(Vocation),又被稱作職業發展,研 究的核心在於職業的選擇上,強調如何將個人的特質與工作加以配合,1953 年, R.J.Havighurst 所提出的發展任務概念,將其意義擴大化,開始重視個人一生 的所有發展歷程與職業,認為每一階段都有其任務所在,若能成功則對其下一階 段有正面的影響。職涯發展的概念開始從職業為基礎,擴展到生命為基礎,60 年代起,生涯一詞也開始被應用。 林俊吉(2006),把職涯發展的歷程分作四個階段28:1.形成期:1900 到 1950. 政 治 大 career)的概念,認為一個人的職業就是提供他在工作中升遷與滿足機會的努力; 立 年此時重視的是職業選擇,稱為職業發展,1922 年 Brewer 提出生命生涯(life. 2.過渡期:由 1950 年到 1980 年,「生涯」這個詞漸漸被廣泛使用,不只限定在. ‧ 國. 學. 職業上,Super、McDaniels 這兩位學者將生涯發展定義引用到心理、社會、教. ‧. 育、經濟等各領域。3.發展期:1980 到 1990 年,更被廣泛的定義,並發展出更. y. Nat. 多的理論,像生命生涯發展(life-career development),指的就是多樣化的生. 更廣泛的定義外,亦更趨向於實務化。. al. er. io. sit. 活方式,而生涯這個詞也漸漸取代傳統的職業。4.成熟期:1990 年以後,除了. n. v i n 職涯/生涯發展的概念發展至今,兩詞皆有研究者在使用,雖然兩者間略為 Ch engchi U. 不同,但事實上兩詞在使用上並沒有存在很大的矛盾,甚至可以交換使用。而本 研究將使用的是「職涯發展」,原因已在前文有所交待。 在前文中已有提及職涯有連續發展性的特性,且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任務 存在,故因此可把職涯發展之歷程劃分為若干階段進行研究。 過去有關職涯/生涯的研究當中,對於階段劃分的定義皆有不同,導致研究 的結果出現相當的分歧,而 Morrow & McElroy(1987)整理過去有關發展階段的. 28. 林俊吉(2006),營建工程師職涯與職場核心能力發展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P.6。 22.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29) 29. 定義,發現主要有四個衡量標準 : (一)、年齡(age):以年齡作為衡量生涯階段的標準; (二)、組織年資(organization tenure):隨著在組織中年資的增加,個人 的生涯階段也隨之成長; (三)、職位年資(position tenure):以個人在組織內特定職位上的工作壽 命來判斷生涯的轉換; (四)、專業年資(professional tenure):個人應以進入專業的時間來評估 他們工作生涯的成長,因為個人可移轉他們的位階及年資到其他的組. 政 治 大 實務上,大部分的研究者多採用以年齡作為劃分階段的標準,本文認為採用 立 織,故以專業年資來衡量生涯階段較為適當。. 年齡更具客觀性,每個人一生的時間值都一樣,不會存在差異之分,相反,由於. ‧ 國. 學. 每個人的能力、進入的職業不同,如以年資作為衡量標準,則較限制。. ‧. 以下介紹有關於年齡為衡量標準的相關理論:. 30. y. Nat. (一)Super(1984)的生涯發展理論,他把生涯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1.成長. (maintenance);5.衰退(decline)。. al. er. io. sit. (growth);2.探索(exploration);3.建立(establishment);4.維持. n. v i n 1.成長階段(0-14 歲):在此一階段的初期,個人憑想像與模仿形成職業觀 Ch engchi U 念,後期則漸漸培養其職業興趣;. 2.探索階段(15-24 歲):在這個階段,個人開始了解職業的價值,體認社會 自我需求,並藉助於職業資料,選擇未來發展的方向; 3.建立階段(25-44 歲):在這個階段初期個人試探各種職業的特性並確認具 體的職業目標開始作就業準備。後期則專心從事既經選定的職業,期盼在 該職業領域能有所成就;. 29. Morrow, P.C., & McElory, J. C. (1987). Work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over three career stag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30, P.330-346. 30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192-234. 23.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0) 4.維持階段(45-65 歲):逐漸取得相當地位,重點在於如何維持地方,甚少 創意,且須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 5.衰退階段(65 歲以上):工作性質與責任開始轉換,作退休的準備。許多 人開始尋找半天的兼差工作代替原來的全職工作;或者停止工作,轉向兼 差工作、義務性工作或休閒的活動。. (二)Greenhaus(2000)根據各學者生涯發展階段之研究、探討其相似性,發展出 生涯發展的五階段論31:. 政 治 大 主要任務:發展個人對職業的想法、評估各種不同的職業、發展最初的職 立. 1.職業選擇階段(0-18 歲). 業選擇、追求必要的教育歷程;. ‧ 國. 學. 2.進入組織階段(18-25 歲). ‧. 主要任務:進入所期望的組織工作、依據正確的資訊選擇合適的工作;. y. Nat. 3.早期生涯階段(25-40 歲). 組織、增加自我的能力、追求自我的夢想;. n. al. Ch. 4.中期生涯階段(40-55 歲). engchi. er. io. sit. 主要任務:學習工作、學習組織的規則及規範、使自己符合所選的職業與. i n U. v. 主要任務:重新評估早期的生涯、再次確定或修改自己的夢想、做出中年 生涯的合適抉擇、在工作上保持生產力; 5.晚期生涯階段(55 歲以上) 主要任務:在工作上保持生產力、維持自尊、準備有效的退休。. 31. Greenhaus, J. H., Callanan, G. A., & Godshalk, V. M. (2000). Career management (3rd ed.). Fort Worth, TX: Dryden Press. 24.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1) (三)Hall 和 Mansfield(1975)的生涯發展階段論,把職業工作之生涯發展階段分 為三個時期32: 1.早期生涯階段(20-34 歲) 個人剛投入工作職場,仍處於適應與嘗試中,一旦發現不適合該工作領域, 便會轉換工作。此階段的員工具有以下的特性:低年資、低工作收入、低 內在動機、低安全需求、高自我實現需求; 2.中期生涯階段(35-49 歲) 此階段的員工在已選擇的工作領域中,追求安全與成就。故表現出來的特. 政 治 大 來的挑戰性工作指派也會增加; 立. 性是較多的工作投入及內在動機,同時自我實現的需求達到高峰,隨之而. 3.後期生涯階段(50 歲以上). ‧ 國. 學. 此階段的員工高度關心工作的安全穩定,較不關心自我實現及自主性,強. ‧. 調工作的維持。. y. Nat. 綜合上述各職涯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雖然劃分上略有不同,但發展的順序. er. io. sit. 同樣,只是配合各學者的看法進行了年齡上的微調;而本研究是以台勞為研究的 母體,其年齡預估應在 20-35 歲之間,因為對於外勞的聘用都以雇用青壯年為主,. al. n. v i n 所以依上述的分類台勞應處於開始摸索期職涯發展初期的階段,發展比較久的可 Ch engchi U 能處在建立及維持自身的職涯階段。. 三、職涯發展相關理論 有關職涯的研究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故當中其相關的理論也很多,由於各理 論的研究重心不一,難免會出現一些分歧,基本上可以把有關職涯發展的理論分 為五類:1.特質要素論,直接把個人的能力與職業機會作配對;2.社會學和生涯 選擇,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生涯發展;3.發展性或自我概念的理論,認為個人的 32. Hall, D.T., & Mansfield, R. (1975). Relationships of age and seniority with career variables of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 P.201–210. 25.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2) 自我概念隨著年齡成長而成熟,故個人會找尋最適合自己概念的工作;4.職業選 擇和個性論,從個性的角度解釋職業選擇;5.行為方法,從個人發展與環境的互 動著手。 由於本研究以台勞為研究的主體,主要探討有關台勞在職涯發展過程中對其 影響的有關因素,故本文會選擇有關具發展性、自我概念及職業選擇的理論作為 本文的理論基礎。以下本文主要針對 Super 的生涯發展任務論和 Brown 的生涯抉 擇價值理論作出解釋。. 政 治 大 Super,自 1953 年起便提出有關生涯發展的相關學說,初期他對生涯發展提 立. (一)Super 的生涯發展論. 出十項基本主張,及後經過不斷的發展,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分析,又曾發展. ‧ 國. 學. 出十二項主張,最後經過修正後確立他的十四項基本主張33:. y. Nat. 2.每個人皆有適合其人格特質的職業;. ‧. 1.每個體在其能力、人格、價值、需求、興趣及自我概念上皆有差異;. er. io. sit. 3.每個職業均要求特別的能力及人格特性的類型,但他卻有著相當的彈性; 可容許一個人從事不同的職業,也許可不同的人從事同一種職業;. al. n. v i n 4.個人的能力、職業的偏好、工作的環境及對自我的概念會隨著時間與經驗 Ch engchi U 而改變;. 5.有關生涯改變的過程可總下列幾個生命的階段:生長、試探、建立、維持 與實現等時期; 6.個體的生涯發展模式與職業型態決定於個體父母的社會經濟水準、個體的 心理能力、教育水準、技能、人格特質、生涯成熟與其人生際遇等等; 7.個體在任何生涯發展階段是否成功,依賴於個體的生涯成熟度; 8.生涯成熟是一個假設性的建構,諸多學者認為生涯成熟並不屬於單一的特. 33. Super, D.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197-233. 26.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3) 質; 9.生涯發展的階段是可以被指導的,例如加強個體的能力、興趣及自我概念 之發展來達成各階段的生涯發展; 10.生涯發展的過程,基本上是有關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與實現,它也是一 種調和的過程; 11.生涯發展過程是個體與環境之間、自我概念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調和過程。 他也是諸多角色扮演的過程,此種角色可能表現於幻想中,或是在實際生 活的各種活動中;. 政 治 大 的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及價值觀的配合程度而定; 立. 12.個體的工作滿意及生活滿意的程度,有賴於個人所從事的工作與其本身. 13.工作滿意的程度與個人自我觀念實現的程度成正比例;. ‧ 國. 學. 14.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工作與職業是其人格組織的核心。但對有些人而言. ‧. 則並非如此,反是以休閒活動或家務為中心。. y. Nat.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由於綜合了多方面的研究學說,包括心理學、社會學、. er. io. 也擴大了研究的範圍。. sit. 需求取向、決策論等等,所以 Super 的理論才因此成為眾多職涯研究理論之基礎,. al. n. v i n Super 一直從事有關生涯發展的研究,及後更發展出「生涯彩虹圖」(life Ch engchi U. rainbow)和「拱門模型」(archway model)這兩項研究成果對後來生涯發展的研 究作出很大的貢獻。 生涯彩虹圖主要描述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如兒童、學生、休閒者、 公民、工作者、家庭等;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角色可能會同時出現,所是角色 可能會在同一時期同時出現,個人在該時期可能要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然 在同一時間不同角色的投入程度不一,在圖 2.1、生涯彩虹圖,陰影的部分代表 該角色的投入程度,陰影越黑代表投入越多,相反,空白則代表該角色的投入越 小。生涯彩虹圖所要表示的是雖然個人在每一階段都有需要的任務,有主要的角. 27.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4) 色雖然扮演,但如果需要完全該任務,必須以其他角色相配合才能完全,即表示 在每一個階段個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只是角色的比重不一,實際上它是一個循 環。. 圖 2.1、 生涯彩虹圖.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 資料來源:轉自 http://www.guidance.tcu.edu.tw/page/work/book/ch1.htm. y. Nat. 拱門模型是繼生涯彩虹圖後,Super 對生涯發展研究又一重大貢獻,此模型. er. io. sit. 除了顯示出自我概念在生涯發展的重要性,說明個人的需求、興趣、價值觀和家 庭、經濟、社區、學校等構成了人生的兩大基石;個人的自我概念就在這兩大基. al. n. v i n 石交互作用下而成,也就是影響生涯決定的重要因素。簡單來說自我概念是有關 Ch engchi U 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必要元素,而自我概念就在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後而形成。. 28.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2、 拱門模型 資料來源:轉自 http://www.studyblue.com/notes/note/n/career-and-lifestyle-developmen t/deck/1529024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綜合了很多學科的學說,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等,故其 涉及的範圍很大,也因此有利於本研究以其理論作為基礎,針對有關台勞的研究 當中有以下意義: 29.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6) 1.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特質的人,故台勞應可能有同樣的特質; 2.自我概念的形成來自來個人及環境,因此特定的條件下促使選擇當台勞; 3.自我概念隨時間改變,說明台勞可能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其職涯。. (二)Brown 的生涯抉擇價值理論 Brown(1996)34的生涯抉擇價理論強調個人的價值觀念在生涯抉擇所具有的 重要性及影響,他的理論建構於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中強調的價值與生活角色的 觀點,認為生涯選擇是以當事人的價值考量為主要基礎。. 政 治 大 1.認知層面:價值是生活理想的終極目標與完成此目標的偏好方式; 立 Brown 認為個人的價值觀應包括認知、情感及行為三個層面:. 2.情感層面:價值是世人與環境互動時從事內省,思考所產生的情緒;. ‧ 國. 學. 3.行為層面:價值是個人當有需求或知覺有滿足價值的機會時,所產生的一. ‧. 種目標導向或行動。. y. Nat. 價值作為自己或判斷他人行為的標準,也作為設定個人目標的考量標準。在. al. er. io. 目標。. sit. 個人做決定的過程中,價值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引導個人找尋自己的理想及生活. n. v i n Brown 綜合了眾多學者的觀點,認為價值的形成是遺傳特質與經驗互動的結 Ch engchi U. 果,其中有關工作價值的形成,有百分之四十來自遺傳基因,百分之六十是來自 周邊環境的影響。而影響個人形成價值觀的價值訊息,主要來自於父母、兄弟姐 妹、友伴及其他成和大眾媒體。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又認為生涯. 決定有兩種模式,指出示和敘述性;指出示則是如何做決定,敘述性則審視一般 人如何做決定。 Brown 依據他對價值的看法提出了生涯抉擇的六個基本主張,從而構成生涯. 34.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ion (eds.), (1996).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 rd ed.) .San Francisco, Oxford: Jossey -Bass. 30.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7) 35. 抉擇價值理論模式。六個基本主張如下所示 : 1.在個人的價值系統中,皆會發展出一套較具優先選擇的價值觀點,而此價 值觀點主要是一套包括生活價值的工作價值系統,這套價值觀點會受到生 活中各種角色的互動影響,而影響到個人的生涯抉擇。 2.高度價值先選擇的在人們活角色選擇裏是最具影響力的。其中,至少有一 個生活角色的選擇可以滿足個人的內在價值。有關選擇的價值基礎訊息對 作決定者是有用的,當沒有選項是可以滿足決定者的價值時,衝突性最小 的選項將一優先次序被選擇。當其中的選項教困難執行時,自我效能的知. 政 治 大 足我的價值的選項,若只有困難度最高的選項能滿足個人價值,個人將會 立. 覺會是選擇選項的一個最主要依據,個人會選擇對自己而言最簡單且可滿. 努力修正技巧激發潛力以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 國. 學. 若是所有選擇都無法達成時,沮喪即會產生。當個人價值缺乏明確且優先. ‧. 選擇的次序時,而又面臨環境要求個人需做決定,未減低焦慮,個人可能. y. Nat. 會衝動決定或逃避現實,或由別人來替他做決定。高功能個體在做決定時,. er. io. sit. 能滿足其價值亦較無焦慮,而當生活角色無法滿足個人價值時,生活不滿 足感將會產生。因此,在做決定的過程取決於個人價值的系統化、優先化. n. al. Ch. 程度及環境機會的配合。. engchi. i n U. v. 3.價值是由環境中的價值訊息與個人遺傳特質互動而成的。因文化背景、性 別、社經水準影響社會互動與機會,因此每個人所發展的首要價值也不同, 這也影響了生涯選擇與生活角色。 4.生活滿意將取決於生活角色中所有基本價值的滿足。生活滿意是一個整體 的概念,不能視為角色滿意的總和。角色互動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角色 內,一種為角色間。當角色內互動產生價值不協調而有衝突時,會在生活 角色互動中做一些配合措施。. 35. 陳淑貞(1999),文化義工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8) 5.角色突顯與被期待的程度有關,並且是基本價值滿足的來源。價值將藉著 不同的角色變換而滿足,在指導角色的轉換上深具影響力。個人的價值滿 足可能來自同一角色或多個不同角色,若有充分選擇足夠的訊息判斷,個 人可能會有三種選擇,一是離開角色、二是適應角色的價值、三是繼續待 在角色內,由其他的角色來滿足個人的內在價值。 6.生活的角色成功是許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在滿足價值時,技能的發展是同 時受基因限制與滿足價值的自我效能知覺的影響。角色成功的最佳預測是 角色相關技能與態度的結合,環境中個人與重要他人的價值適配。. 政 治 大 Brown 的理論很好地解釋有關個人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個人在做抉擇的過程 立. 中會出現的行為模式,而對本研究的意義是幫助去了解台勞的個人價值觀的形成,. ‧ 國. 學. 從而去分析影響其抉擇的有關因素,如家庭、朋友、工作經驗等等。. ‧ sit. y. Nat. 四、影響職涯發展的因素. al. er. io. 職發的概念已發展了很長的時間,不論其定義及相關理論都沒有完全的共識,. v. n. 但原則上其核心意義同樣。至於有關職涯發展的影響因素也有諸多學者提出他們. Ch. engchi. i n U. 的見解,以下整理其中幾位學者的學說稍作介紹:. (一)Krumboltz 於 1975 年提出生涯發展過程涉及四個因素36: 1.天賦與特殊才能 天賦與特殊才能包括了可能限制個人生涯機會的遺傳特質; 2.環境條件及事件 環境事件及事件被視為是時常超出個人控制的影響因素。強調的是個人在 環境中的某些事件及環境,將影響其技能的發展、活動及生涯表現;. 36. Krumboltz, J.D. (1975).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 M. Mitchell, G. B. Jones, & J. D. Krumboltz (Eds.),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pp. 13-39). Palo Alto, CA: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32.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39) 3.學習經驗 包括了工具性學習經驗及聯結學習的經驗。工具性學習經濟是個人經由對 事物的反應,經由動作的直接觀察結果,及經由他人反應所學習得到的。 聯結學者經濟則包括對於先前中廿狀況的正面及負面反應。 4.任務取向技巧 包括了個人所發展出的一組技巧,如問題解決技巧、工作習慣、心理狀況、 情緒反應及認知反應。這些已發展成形的技巧,限制了個人當面對問題或 任務的結果。. 政 治 大 (二)O’Neil(1977)把影響個人生涯決定的因素分為五類 : 立 37. 1.個人因素,如自我願望、能力、興趣、成就等;. ‧ 國. 學. 2.家庭因素,如早期兒童的經驗,父母的角色示範等;. ‧. 3.社會因素,如教育經驗、同學等;. y. Nat. 4.社會經驗因素,如社會階層,種族;. er. io. al. sit. 5.情境因素,如機運或遭遇等。. n. v i n (三)張添洲(1993)整理其對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如下 : Ch engchi U 38. 1.個人的人格特質. 生涯發展的主體是個人,因此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了生涯選擇。包括心理 特質(如智能、性向等)、心理特質、教育程度; 2.社會環境 包括了社會政策、社會變遷、社會價值觀、社區環境的背景、經濟發展程 度、工作機會多寡;. 37. O’Neil, J. M., Meeker, C. H., & Borgers, S. B. (1977). A developmental, preventive, and consultative model to reduce sexism in the career planning of women. Journal Supplement Abstract Servi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8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3.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40) 3.家庭背景 父母背景,如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對子女的期望與教育等;自我的家 庭背景,如婚姻狀況、家庭氣氛、子女數目等; 4.學習經驗 包括教育與訓練的背景; 5.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還有文化因素、師長或同儕的影響、及其他不同預期的因 素;. 政 治 大 以上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 立. 6.交互作用的結果. ‧ 國. 學. 從上述學者的觀點來看,雖然每個人的分類略有不同,但其細項基本上是一. er. io. sit. y. Nat. 討那些因素會對台勞的職涯發展造成影響。. ‧. 樣的,只有輕微的調整,其如何分類並不是本研究所要關心的,本文的重點是探. 第三節、移工與職業生涯 a. n. iv l C n hengchi U 移工可能只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當中眾多決擇中的其中一個,但移工的決定可. 能對於一個人來說其眾多決擇中最具影響力,其影響範圍不只是移工者本身,甚 至影響到他的家人或朋友。本節將討論有關移工與職業生涯之關係及其影響。. 一、移工與職業生涯之關係 移工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眾多決擇的其中一個選項,但不同時期作出移工決定 都有著其不同的意義。以本文的研究對象台勞以例,由於多在遷入國充當臨時性 或補充性的勞工為主,故很大部份較以年青的勞工為主,年齡為 20-30 歲之間, 在遷移理論當中認為年齡較低的勞工較易作出遷移的決定;同樣地,在職涯理論 34. DOI:10.6814/THE.NCCU.LR.001.2018.F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Although many excellent resourc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s have been pro- posed, most of them are either for hard real-time task scheduling with the maxi- mum priority inversion

Skype provide better security than most VoIP system and PSTN. – Just because most VoIP system and PSTN do not provide 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