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昭儀 博士. 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 「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研究生:方瑀.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誌 謝 終於完成論文了,連空氣都是甜的!回首這一段的漫長,曾經彷徨、迷惘、自 我懷疑…都在完成學業的此時此刻,化為記憶中的美好。 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昭儀師父,感恩您一路上的指導與包容,能成為您指導的 研究生,是我研究生涯最幸運的事!總在我猶豫疑惑時,點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 點出方向,也溫暖徒兒的心。 感謝口委麗端老師給予的指導與關懷,提出的建議讓我對教養與寫作風格有新 的領悟,鼓勵的話語讓我減緩焦慮。感謝口委乙明老師提醒我切題以及整體性的重 要,協助我梳理敘寫的總體脈絡。 感謝我的研究參與者們,樂意分享參加欣欣家族,以及這一路上教養孩子的心 路歷程,聆聽您們的生命故事,感受您們的熱情活力;謝謝您們願意讓我成為以論 文型式記錄欣欣家族的人。 感謝研究所同學珠玲、柏蓉、燕芬長期的陪伴支持,懿純、子賢的打氣加油, 銘夆學長、錦香學姐的鼓勵,還有同師門的秀娟、秋芬、月玲、于蘋、靜宜、文涓、 彥冲、淳雅的切磋交流,那些與研究團隊一起在教 3 樓沙發區或是博 103 教室 meeting 討論的夜晚,都是研究生涯裡令人懷念的美麗篇章,謝謝大家! 感謝學校同事們,大慰、予雪、瓊方、世惇、恩平、柏翰,有義氣的在工作上 給予協助與配合,還有佳琳的討論、青青的隨時提醒,文菘的互相加油支持。謝謝 輔導處同仁們的包容。 感謝大學同學,宜呈、逸萍、文絹、筱玫、珮綺的時時鼓勵,還有家華學姐、 鳳紋、瓊雯、倩茹三不五時的打氣支持,還有我生命中的好友們,不一一點名了, 歡迎對號入座,謝謝你們的加油!. iii.

(3) 感謝父母,在我成長過程的疼愛栽培照顧教導,給我滿滿的愛,因為有您們, 才有今天的我,謝謝爸媽!! 拿到師大碩士學位的此刻,從準備研究所考上修學分寫論文,一路走來 的點點滴滴,如同潺潺小溪流過心田。感謝研究生涯中幫助我,陪伴我,支持我的 貴人們。滿心的感激,化為一句由衷的「謝謝」!. 方瑀. iv. 謹誌於師大. 2013.7.

(4) 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欣欣家族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並呈現此社群實踐之新型 親子教養方式。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為四個皆曾經密集 投入參與欣欣家族活動之家庭,分從欣欣家族之「緣起」 、 「活動進行方式」 、 「功能」 、 「現況與未來」、「綜觀共學活動舉辦方式」等五個面向探討之。本研究主要發現及 所得結論如下:. 一、欣欣家族緣起: 欣欣家族社群的緣起有其小家庭型式,缺乏鄰居親戚支援系統的社會文化脈 絡,因而促成社群相聚的原因;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同齡友伴的需求;加上菁英部 落一起教養孩子的啟發,因而成立了欣欣家族社群。. 二、欣欣家族活動進行方式: 欣欣家族的活動進行方式主要是量身訂做,體驗學習的實踐;而夥伴們舉辦活 動的心路歷程包括樂在教養、自信辦活動;扮演角色則是各展所長,各司其職。. 三、欣欣家族功能: 欣欣家族社群功能包括同齡友伴的陪伴,經歷青梅竹馬的美好;提供真實情境 讓孩子們進行社會化的學習;以及體驗多面向的生活、開拓視野,拓展了生活經驗; 實踐共同教養與群策群力教孩子。. 四、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欣欣家族的現況是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孩子們大了,生活重心的轉移,每個家 庭各自因孩子學習情況差異而需求不同;未來將轉型休閒或家庭支持團體。. 五、綜觀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方式: v.

(5) 異質性的欣欣家族成員們藉由見面開會、網路討論問題,激發創意,構想活動 內容與方式。並舉例實際活動:饅頭製作,具體描繪出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之方 式。. 關鍵詞:欣欣家族、新型親子教養、興趣社群、社群參與歷程. vi.

(6) Teaching with creativity, getting more resource with cooperationHow the families participate in a community, “Hsinhsin Famil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quiry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Hsinhsin Family”, and their new nurturing way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 four families highly devoted in are chosen as the participants. ”Initiation”, “Activity”, “Function”, “Current and Future”, “Overview of Activities” are five main aspects of the report: 1. The initiation of Hsinhsin Family The context of the very beginning of Hsinhsin Family were several core families which lack of neighborhood/ relative care. Their needs of children’s peer group and the inspiring of education of elite group stimulate the formation of Hsinhsin Family. 2. Activity of Hsinhsin Family The main activities of Hsinhsin Family are customized for children’s experience learning. The activity holders also have experience of nuturing happily and strong confidence on holding activities; they do what they good at in Hsinhsin Family. 3. Function of Hsinhsin Family The function of Hsinhsin Family are about accompany of peer group, inclusive of the experience of puppy love. It also provides real situation for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help them to experience living, to explore their points of view, and to spread their living experience. Nuturing together is achieved in Hsinhsin Family. 4.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tatus The current step mission of Hsinhsin Family is achieved. While children are growing up, their focus is changed.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eeds of each one, Hsinhsin Family might become a leisure group or family supporting group in the future. 5. Overview of how the Activities hold vii.

(7) Hsinhsin Family members would have in-person meetings or discuss on internet to figure out the content of activities (e.g. the making of buns).. Keywords: Hsinhsin Family, New type of parent-child education, interest community, proces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viii.

(8) 目 錄 誌 謝 ................................................... III 中文摘要 .................................................. V 英文摘要 ................................................ VII 目 錄 .................................................... IX 表目錄 ................................................... XI 圖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創造力與創意初探 ........................................................... 7 第二節 興趣社群探究 .............................................................. 18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探討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33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9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41 第六節 研究者信效度檢核 .......................................................... 44 第七節 研究程序 .................................................................. 46 第八節 研究倫理 .................................................................. 49. ix.

(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欣欣家族的緣起 ............................................................ 51 第二節 欣欣家族活動運作方式分析 .................................................. 69 第三節 欣欣家族功能分析 .......................................................... 95 第四節 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 127 第五節 綜觀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方式 ............................................. 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9 第一節 結論 ..................................................................... 159 第二節 建議 ..................................................................... 166. 參考文獻 ................................................ 169. x.

(10) 表目錄 表 2-1 創造力的向度及其發展來源 ............................ 11 表 2-2 與個人背景如何影響創造相關的問題與假設 .............. 13 表 2-3 興趣社群與其他社群之區別............................ 21 表 3-1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比較表 ............................ 31 表 3-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 35 表 3-3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表 ............................... 36 表 3-4 研究者角色的 SWOT 分析 .............................. 38 表 4-1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緣起分析 ............................ 68 表 4-2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活動運作方式分析 .................... 94 表 4-3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功能分析 ........................... 126 表 4-4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 144. xi.

(11) 圖目錄 圖 2-1 創造力系統觀 ....................................... 12 圖 2-2 AMABILE 的創造力脈絡觀點 ............................ 15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48 圖 4-1 活動示範- 帶動唱海報 ............................... 152 圖 4-2 活動舉例-「饅頭趣」歡迎海報 ........................ 155 圖 4-3 活動舉例-「饅頭趣」捏好的成品 ...................... 156 圖 4-4 活動舉例-「饅頭趣」蒸好的成品 ...................... 157. xii.

(12) 第一章 緒論 見證欣欣家族社群實踐共同教養的過程,本研究論文如實的將此歷程具體呈 現。本章將說明研究動機、背景、研究目的與問題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動機來自於發現教養子女的重要性、欣欣家族的成立,以及對自我成長 歷程省思;以下就這三方面進行說明。. 壹、教養子女的重要性 如何適切地教養子女,是父母們心中的頭等重要大事,古代孟母為了孩子的教 養,遷徙到她覺得是「真可以居吾子矣。」的地方。希望能讓孟子在良好環境中得 到好的教養。從古至今,子女教養就是父母的首要課題。 家庭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師,也是子女模仿的對象。知 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 「個人與人際發展領域,是在六歲以前種下根苗的,亦即 人格的發展依此一時間的發展為基礎」(李茂興譯,1999)。兒童時期的經歷影響人 格非常深遠,極需要父母的啟蒙與陪伴。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教育也是自古以來備受重視。我國在民國九 十二年二月六日公布的「家庭教育法」第一條即明示:為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 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所以故制定「家庭教育法」。 每個人呱呱墜地後,從小開始互動最多的就是父母及家人,因此家庭教養子女的方 式深深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可見,營造一個幸福家庭,健全身心發展,才能 有祥和社會。 如何才能營造出幸福家庭呢?新北市推動了「新家庭運動-幸福家庭 123」希望 家長們能「承諾」每 1 天至少陪伴孩子 20 分鐘,一起做 3 件事:共讀(讓親子攜手 成長) 、分享(溝通順暢,親子雙贏) 、遊戲(讓孩子在快樂中長大) ,此政策呈現父 1.

(13) 母教養子女非艱深難懂之知識,是可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的,對孩子的成長是非 常重要的,亦藉由成立新北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持續推動家庭教育。. 貳、欣欣家族的成立 替子女營造出幸福家庭,並運用適切的教養方式,是每個父母心中的期待,也 是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是每位父母的心願,到底 該怎麼做可以達成這樣的願望,更是每位父母最想知道的事。教養方式有很多種, 市面上也有很多關於親職教育議題之叢書琳琅滿目,每位父母不乏參考資訊,也用 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養育孩子,但亦受自身傳統家庭教養方式之限制。 商業周刊 198 期《菁英部落》一文中提到,由一群菁英家長,共同打造的「現 代部落」——他們以最奢侈的時間,陪著孩子盡情遊戲;以最古老的方式,共同教 養孩子。擁有那麼多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他們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輸(陳雅玲, 2005)。他們是一群有共同理念的家庭,互相教育彼此的孩子,文中也鼓勵現代父母 打造教育孩子的「新部落」 。現在臺灣的基隆地區,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父母親,成立 了共同教養小孩的社群,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維繫社群的運作,並且利用網路 平台設立部落格、msn 社群、facebook,溝通彼此的想法,互相交流、跳脫傳統教 養方式之束縛,辦理共學活動,這個社群就是「欣欣家族」。 欣欣家族是以家庭為參與單位。每個家庭發揮自己所長,共同灌溉這片園地。 從三個母親輪流為襁褓中的孩子們講故事開始,是什麼神奇的魔力讓他們願意如此 經營與付出?而他們群策群力的發展歷程,正是我所想探究的。. 參、自我成長歷程省思 我大學就讀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投入國中教育現場擔任教師已滿九年, 經歷包括輔導處輔導組長、輔導教師,學生輔導工作的實務現場也已滿八年,一路 2.

(14) 上的輔導工作陪伴了很多學生,也接觸到許多學生類型,包括中輟、家庭失功能、 網路成癮、憂鬱自傷、藥物濫用…。許多個案問題是肇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 化於社會。家庭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影響了孩子 的一生。我深深覺得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影響孩子極為深遠。 當我就讀臺師大創造力發展研究所時,2008 年 5 月間,在與指導教授所指導的 研究生團隊進行討論,研究所同學 F1M 分享欣欣家族的運作方式,以及帶給小孩們 的影響,聽到包括 F1M 在內的一群熱情有想法的父母為了小孩的教養而努力,讓我 覺得很感動,深深為他們的熱情所吸引,而經現場參與,他們群策群力呈現創造力 發展的歷程,是我想探究的。 我自己是獨生女,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孤獨是我的人生課題。在沒有同胞手 足一起成長的環境,會格外希望能有年齡相近的同儕一起學習。因此小時候父母親 總會帶著親戚的小孩或是同事的小孩與我一起學習包括游泳、補習班英語或是遊 玩,結伴學習的時候,總讓我感到很開心。因此對於能自然而然營造同儕陪伴情境 的欣欣家族運作歷程,很有興趣並且想進行探討。.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從「欣欣家族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探討其發展脈絡,並具 體呈現新型親子教養社群之樣態。 一、探究欣欣家族的緣起; 二、呈現欣欣家族活動參與; 三、分析欣欣家族功能; 四、探討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五、綜觀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方式。. 4.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欣欣家族 本研究所指的欣欣家族,為具有「共同學習、易子而教」共同理念的一群家長 們,實踐新型親子教養的興趣社群,從 2007 年 12 月成立至今,不定時舉辦活動, 類型包含親子讀書會、參觀展覽名勝、各式體驗活動等,凝聚成員向心力,互相陪 伴孩子的成長。. 貳、新型親子教養 本研究所指之新型親子教養,係指一群對於教養方式、陪伴孩子成長的方式, 有相似想法的父母,組成欣欣家族,群策群力,設計、參加活動及互相討論分享後, 發展出教養孩子的新思維與新作法。. 5.

(17)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描繪親子教養社群發展歷程,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創造力與創 意初探;第二節為興趣社群探究;第三節為父母教養方式探討。本章內容將建構本 研究之理論依據。. 第一節 創造力與創意初探 本節將探討創造力以及創意,並嘗試建構本研究理論依據。. 壹、創造力探究 吳靜吉(2005)指出「創造力是可以訓練或激發的」。我們可以從培養好奇心開 始,進而追蹤興趣、跳脫框架、突破慣性思考到放鬆等,來進行訓練,試著改變自 己的心向。以下將對創造力定義、創造力 4P、影響創造力表現的向度、創造力的系 統取向以及 Amabile 脈絡理論簡述之,並以 Amabile 脈絡理論作為本文主要理論依 據。. 一、創造力定義 張氏心理學辭典(2000)認為「creativity」一詞可解釋為「創造」 、 「創造性」 、 「創 造力」 ,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既有經驗,突破習慣限制,形成嶄新觀念的心理歷程; 不受成規限制而能靈活運用經驗以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以上兩種解釋,其相同之 點是均將創造視為解決問題的心理活動。 7.

(19) 美國心理學家 J.P.Guilford 認為,擴散性思考乃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創造力的 組成包括四個因素: 1、流暢性(fluency):心智活動流暢,能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觀念,使用較多文字, 產生較多聯想等。 2、變通性(flexibility):思考方式變化多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獨創性(originality):行為表現超常,對事物處理能提出超越意見,對疑難問題能 提出獨特見解。 4、精密性(elaboration):慣於深思熟慮,遇事精密分析,力求臻於完美周延的地步(張 春興,2000)。 毛連塭(1994)則將中外學者對創造力的概念歸納為八類: 1、主張創造乃是創新未有的事物,這種能力謂之創造力。 2、主張創造乃是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3、主張創造是一種生活方式,能夠具有創造性生活的能力就是創造力。 4、創造是一種能力,也就是創造力。 5、創造是一種思考歷程,在思考過程中運用創造力,在思考結果表現創造力。 6、主張創造是一種人格傾向。具有創造傾向者更能發揮其創造力的效果。 7、創造力乃將可聯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成新的關係。這種能力即是創造力。 8、綜合論:主張創造是一種綜合性、整體性的活動,而創造力乃是個人整體的綜合 表現。. 二、創造力 4P. 以下將從創造者人格特質(personality)、創造歷程(process)、產品(product)、環境 (place),探討創造力的 4P 與本研究的關連。. 8.

(20) (一)創造者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郭有遹(2001)認為創造產品及創作過程與創造者的人格有關。 Csikzsentmihalyi (1999) 研究 91 位傑出創造者之後,提出創造性人格為「十項複合 體」,認為創造性人物具有以下特質:. 1. 往往精力充沛,但又經常沉靜自如; 2. 向來聰明,但同時又有點天真; 3. 結合遊戲與紀律,或責任心與無所謂的態度; 4. 思考是想像與幻想以及有現實的根底,兩者的互相轉換; 5. 兼具內向與外向的傾向; 6. 具備不尋常的謙卑與自豪; 7. 跳脫男性「陽剛」與女性「陰柔」的性別刻板印象; 8. 比較叛逆而獨立; 9. 對自己的工作很熱情,又能極為客觀; 10. 開放與敏銳經常使他們陷於悲喜交雜之境; 而國內學者陳昭儀(1990)提出發明家的人格特質包括:1.創造力及想像力;2. 情緒穩定;3.自信;4.力行實踐;5.樂觀進取。 構成創造力所需的人格特質:1.堅持毅力;2.對曖昧不明的容忍;3.對新經驗的 開放態度;4.個人主義;5.冒險傾向;6.精神病質(psychotisme)。( Lubart,2003;引自 蔣國英譯,2007) Sternberg 及 Lubart (1995)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有一個新想法的 人是怪人,直到這個想法成功以後。」實踐新的想法需要勇氣,也需要執行力。欣 欣家族的夥伴們因有「易子而教,共同學習」的相同理念,又懷抱對親子教養的熱 忱,組成了欣欣家族社群一起教養孩子。. 9.

(21) (二)創造歷程(process) Rosner 及 Albert 主張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創造歷程成為創造力研究 的核心之一(郭有遹,2001)。 Wallace(1926)主張創造歷程可分為四期: 1.準備期:界定問題、蒐集資料、連結新舊知識與經驗。 2.醞釀期:問題暫時擱置,但潛意識中仍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3.豁朗期:頓悟解決問題的關鍵。 4.驗證期:執行頓悟的觀點,並驗證其可能性。 陳昭儀(2000)指出傑出理化科學家會經歷以下創造歷程:1.靈感與動機;2.構 思、界定研究題目;3.思考推演過程;4.理論驗證與實驗設計;5.發表研究成果;而 在創造過程中,傑出科學家隨時觀察週遭事物、保持好奇心與想像力、整理累積之 知識發展理論、冥然直觀、質疑權威、細心求證且能善用聚斂性思考與擴散性思考。. (三)創造產品(product) Sternberg 及 Lubart (1999)指出創造力乃是產生新穎、適當與有品質產品的能力; 新穎和恰當是創意的必要條件,而品質與重要性也對創造力很重要。 由此可見創造者創造的產品,必須是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而通常的價值評判 標準是由學門的守門員所評定。. (四)創造性的環境(place) 影響創造力發揮的要素中, 「環境」是重要的一環。Sternberg 及 Lubart (1999, 2005) 指出創意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創造力需要支持性及鼓勵創意的環境。 Amabile 於 1988 年指出有助於創意的環境因素為充裕的時間、充足的自由、充 分的資源、工作具挑戰性、適度的壓力、管理得當、充分的鼓勵、認同與回饋等, 而有害於創意的環境因素為限制太多、資源不足、缺少時間壓力、自滿於現況、管 10.

(22) 理不當等(陳文玲,1999)。 欣欣家族的夥伴們願意花時間設計活動,陪孩子,而舉辦的活動是自發的,教 育體制外的,有足夠的自由,實踐心中所想的活動。. 三、影響創造力表現的向度. Sternberg 和 Lubart(1996)發現之前多數創造力研究都是採取單一向度,選定某 一個面向而略過其他;而 Feldman(1999)綜合 Csikszentmihalyi (1988)、Simoton (1988)、Gardner (1993)、Sternberg 及 Lubart (1996)等人的研究結果指出,把創造力 研究主題孤立為單一向度的傾向,已經造成了研究結果被扭曲的效應。 近期的研究趨勢亦將創造力視為一種多向度的構念,而創造性的成就即代表這 些向度的交互作用或匯合(Gardner, 1983, 1988, 1989, 1993; Sternberg & Lubart, 1996)(李乙明、李淑貞,2005)。 表 2-1 創造力的向度及其發展來源(引自《創造力 I 理論》,p.231) 向度. 發展來源. 認知歷程. 認知發展. 社會/情緒歷程. 社會/情緒發展. 家庭. 家庭動力,遺傳. 教育/準備. 教育,社會化. 領域和現場. 學科領域內容的歷史. 社會/文化影響因素. 人類學、社會學. 歷史影響因素. 歷史,演化. 11.

(23) 四、創造力的系統取向. Csikszentmihalyi (1999)提出系統取向(system approach)的創造力理論,認為創造 力是由個體(individual)、領域(field)、學門(domain)三者交互作用而產生。而當中, 「個 體」包括人格特質以及背景相關因素,一個人人格特質的形成,必定受到環境的影 響; 「領域」指的是各專業領域的知識,是創造力的必要元素,文化(親職教育)就是 由各個領域組合而成,當一個人會在一個領域中做出改變,一種隨著時間傳遞下去 的改變,就是創造;「學門」則指專業領域的篩選及接納機制,即所謂「守門人」 (gatekeeper)角色,而社會則是各個學門的集合。. 文化 Culture. 領域 Domain 選擇新穎. 傳遞信息. 學門 Field. 個人 激勵新穎. Individual. 社會 個人背景 Personal. Society. Background. 圖 2-1 創造力系統觀 資料來源:Csikszentmihalyi (1999). 12.

(24) 在針對「個體」的論述中,Csikszentmihalyi 針對個人背景、個人特質如何影響 創造提出相關的問題與假設。個體生長的背景環境、以及個體的人格特質交互作用, 影響了個體的創造力表現內在因素。從個體背景來看,個體生長的家庭、社會、文 化傳統,尤其是個體成長早期的環境,對於個體能否接觸到領域現場、學習與激發 創新,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個人是否具有與創造相關的天賦、利於創造力展現的人 格特質,則影響了個體在領域中的學習與發展。. 表 2-2 與個人背景如何影響創造相關的問題與假設(引自《創造力 II 應用》,p.430) ‧ 家庭或社會有無多餘精力?. 如果生存的物質條件太過嚴苛,孩子的 好奇與興趣不太可能得到鼓勵。. ‧ 孩子成長的環境有無尊重學習與文 民族與家庭的傳統,可能在引導孩子的 化的傳統?. 興趣上扮演重要角色。. ‧ 家庭有無能力引介孩子進入領域? 文化資產(如家庭學習、學校教育)是孩 子在一個領域中發展專業知識不可或 缺的。 ‧ 家庭有無能力讓孩子接觸現場?. 指導老師、良師益友以及其他的人際關 係,常常是孩子發展的重要條件。. ‧ 早期環境是支持維持現狀或創新? 邊緣化(社會的、民族的、經濟的、宗 教的)的人似乎比保守的中產階級更有 突破模式的動機。. 13.

(25) 五、Amabile 的脈絡理論. Amabile(1983, 1996)提出社會脈絡的觀點(creativity in context),此觀點以社會心 理學為基礎,探討創造力產生的歷程及其影響因素,其中歷程分為五階段:1.提出 問題;2.醞釀準備;3.產生反應;4.驗證反應;5.評價結果。而以下探討影響個人創 造力的三個核心要素,此三者在創造歷程中必須交互作用:. (一)工作動機(task motivation) 對工作的態度,從事某一工作的動機知覺,包括了特質(trait)與情境(state)兩層 面。特質性動機是個體對任務的最基本態度,是以個人過去對此工作的喜好、興趣 程度等作為參考的依據,是最原始的動機。而情境性動機則是個人察覺自己在從事 工作時的目的與原因;如果個人發現從事這項工作是受到外在的控制,這樣的限制 感會降低個體的內在動機。Amabile (1996)在此加入「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 因素,因他發現最先影響個體工作動機的是社會環境因素。. (二)領域相關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 包括了特殊領域知識、必備的專門技能、領域相關的特殊才能。這些會受到個 人的認知能力、知覺或運作技巧、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影響。. (三)創造相關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包括了合適的思考型態、啟發新創意的內隱與外顯知識、引導創意生產的工作 風格等。. 14.

(26) 工作動機. 創造力 領域相關 技能. 創造相關 技能. 圖 2-2 Amabile 的創造力脈絡觀點. 在工作動機、領域相關技能、創造相關技能三者之中,工作動機牽涉到個體是 否願意持續的工作信念。而領域相關技能是創造的基礎,個體要產生創造力必須熟 悉該領域的相關知識、技能,才能引發高度的創意。. 本文將以 Amabile 脈絡理論為視角,探究欣欣家族群體與個人的工作動機、領 域相關技能、創造相關技能,並厚實敘寫欣欣家族發展脈絡、以及訪談結果對話, 嘗試呈現欣欣家族創造力之展現。. 貳、創意探究 如果我們稱讚一個人:「哇!你好有創意哦!」,那個被稱讚的人一定會非常開 心,這是一句正向且令人心情愉悅的讚美,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有新點子,能展現跟 過去常態不同的人。而何謂創意?創造力白皮書中把個人、學校、社會、產業與文 化列為理想中創造力國度的五大主體。文化層面部分希望做到創意和生活零距離(教 15.

(27) 育部,2002)。人人都想要有創意,但是創意從何而來?根據腦科學的研究與歷史上 許多著名案例,都顯示創意不會憑空蹦出,而是有它一定的條件(洪蘭,2005)。 而台北市教育局透過新聞稿宣布: 「2006 年臺北市教育創意年」 ,其中教育局長 吳清基提到 95 年臺北市「教育十大願景」為:(一)營造優質創意校園。(二)卓越領 導創新校務。(三)深化創意教學培育創意學子。(四)形塑活力健康安全校園新文化。 (五)落實服務學習成長體驗創意教育。(六)關愛學生實踐生命教育新體驗。(七)發展 校園運動休閒創意教育。(八)強化家庭教育創新親子學習成長。(九)拓展無線網路創 造學習效益。(十)推動國際教育結盟創新學習交流等。並說明 21 世紀是一個以「腦 力」決勝負的時代,為提昇國家競爭力,培養具創造力的人才,老師在教學上應擺 脫過去的經驗及傳統方法,應以創新的方式讓創意變成創造力,讓知識變成智慧, 增進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及提升科學研究之興趣,其實孩子的創造力無限,就看 我們如何去啟發。由此可見創意是教育推動重要的一環,且涵蓋層面廣泛。 也有國內外的學者對創意提出討論,潘裕豐(2005,2006)以三個定義來探究創 意的內涵: 1.創意是對傳統或文化的再詮釋。 2.創意是舊元素的新組合,新元素的再進化。 3.創意是對標準或定義的再超越。 國外學者 Kuafman 等人提出創造力 4C,包括:大 C 創造力(Big-C)、專業 C 創 造力(Pro-C)、小 c 創造力(little-c)、迷你 c 創造力(mini-c)。 1. Big-C:大發明、大創意,它的出現可以讓人類改變生活方式,對當代文明、 環境運作有很大的衝擊,例如說飛機的發明。 2.Pro-C:Pro-C 是介於 Big-C 和 little-c 之間,像某些人的職業就是專門在設計 或提供創意的方案,但這些方案並沒有影響到可以讓人類改變生活方式。 3.little-c:也就是小創意,這可以是指日常生活中的發揮創造力,解決問題的方 式或是一些具創意性的小設計,例如一張手工的卡片。 4.mini-c:mini-c 指個人新奇和有意義的詮譯其經驗,各種創意的源頭都是來自 個人經驗的意義建構。例如說苦思一個難題,忽然靈光一閃找到方向的那種體驗就 16.

(28) 是 mini-c。(Beghetto & Kaufman, 2007)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而 1933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薛丁格 (Erwin Shrodinger)說: 「創造力最重要的不是發現前人所未見的,而是在人人所見的 現象裡,想到前人所未想到的。」一個有創意的人不是他的資源比較多,而是他懂 得把資源匯集起來用(洪蘭,2005)。欣欣家族社群發揮創意,教育孩子,合作資源 多,整合社會資源,帶給孩子多采多姿的童年成長。. 17.

(29) 第二節 興趣社群探究 本節將先探討社群之意義,再進一步論述與欣欣家族最相近的興趣社群。嘗試 建構本研究理論依據。. 壹、社群之意義 「社群」(community)是兩個印歐語系的字眼,kom 的意思是「每一個人」,而 moin 的意思則是「交換」,有「共同分享」的意義。換句話說,「社群」這個字的 原始意義,並不是一個由界限來界定的地方,而是一種分享式的生活(楊振富譯, 2002)。 Cohen(1985)認為「社群」是由一群人不斷學習如何社會化的地方,藉由非僵化 的建構歷程,學習不同的外在經驗。 Phillips 指出「社群」是由一群生活在共同疆域,具有共同歷史,分享共同價 值,共同參與社群活動,並具有高度團結意識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廖添富、劉美慧、 董秀蘭,1999)。 Westheimer(1998)認為「社群」具有下列特點: (1)互動與參與:成員有很多機會一起互動、討論、合作與行動; (2)相互倚賴:成員的相互影響與行動會強化彼此的需求與承諾,而更加穩固 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3)共同利益與信念分享:成員有一致的目標去分享觀點、價值、理解與承諾; (4)關注個人與少數人的意見:透過嚴格的反省與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械,讓個 別差異受到重視,更透過新的觀點,來使成員們有所成長; (5)有意義的關係:從成員的互動中,反映出他們有共識相互關懷、持續彼此 的關係。 Strike(1999)認為「社群」具有下列特徵: 18.

(30) (1)社群是由一群價值相同的人結合在一起; (2)社群具有身份(membership)、所有權(ownership)及忠誠(loyalty)等特徵; (3)社群具有家庭性和養育性; (4)在社群裡、人們在多元及相互增強的脈絡下互動; (5)社群在運作上,是非正式的(informal)而不是科層體制(bureaucratic)。 彭如婉(1998)指出「社群」是由成員的共同文化、價值、歷史和目的所構成, 個人無法獨自維持或創造社群,故需要和其他成員共同來達成,其基礎是共同的意 義,即對於某些規範有共同的理解且為大家所共用。 趙金婷(2000)指出:凡是以社會協商的方式,建構知識的團體都可 稱之為「社群」。 吳明清(2002)認為: 「社群」指的不僅是具有共同的制度,可作為社群成員互動 和相互依賴的媒介,且具有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範,作為社群成員認同的依據。 因此社群成員對所屬的社群不僅具有強烈的歸屬感,也會有榮辱與共的情懷,並具 有致力於社群發展的使命感。 蔡宏進(2005)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看, 「社群」是指一定地理區域內的人及其社會 性活動及現象的總稱。這種「社群」的概念至少包括三個要素: (1)一群人; (2)一定的地理範圍; (3)人的社會性,包括其社會意識、關係及活動的總稱。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社群」意指有共同目標、理念、文化的成員,透過各種 互動方式,以達成社群發展的目的。. 19.

(31) 貳、興趣社群與其他社群之區別 經由社群所發展的概念多元,依不同的元素所建構出的類型也有所不同,就「興 趣社群」與其他社群之關係(詳如表 2-3 )。從不同社群中,發現「興趣社群」具有下 列特色: (一)目標─參加才會被告知相關訊息,但有時也非完整。 (二)成員形成─任何有興趣的人。 (三)疆界─較為模糊。 (四)凝聚因素─取得資訊,志同道合的感受。 (五)成員關係─關係因彼此興趣而來,互惠、平等、信賴;沒有「領導者與追隨者」 的制式領導關係。 (六)存在時間─群體有意願,就一直維持著。 本研究的「興趣社群」是具有共同理念: 「共學、易子而教」的欣欣家族夥伴們, 所組成的「興趣社群」。. 20.

(32) 表 2-3 興趣社群與其他社群之區別 類型. 目標. 成員形成. 疆界. 凝聚因素. 成員關係. 存在時間. 興趣社群. 被告知. 任何有興. 模糊. 取得資. 互惠、平. 群體有意願,. 訊,志同. 等、信. 就一直維持著. 道合的感. 賴;無「領. 受. 導者與追. 趣的人. 隨者」的 領導關係 學習社群. 提升自我. 富有自願. 可清楚. 分享專業. 互信、平. 依組織的發展. 專業與學. 性與歸屬. 可模糊. 經驗、重. 等、支. 階段而定. 生學習以. 感之集體. 視彼此間. 持;無「領. 達成組織. 行動者. 的信任、. 導者與追. 協同、關. 隨者」的. 注. 領導關係. 熱情、承. 具共同歸. 群體有意願, 就一直維持著. 目標. 實踐社群. 正式部門. 創造、拓. 成員根據. 模糊. 展、交換. 專業知識. 諾及對團. 屬感、認. 知識,發. 或對主題. 體和專業. 同感,非. 展個人能. 的熱情來. 知識的認. 以從屬關. 力. 選擇. 同. 係為基礎. 創造物品. 群體經理. 工作要求. 「領導者. 欲永久存在,. 或服務. 管轄下的. 和共同目. 與追隨. 但只到下次組. 成員. 標. 者」的領. 織重整之前. 清楚. 導關係. 21.

(33) 作業團隊. 負責作業. 由管理階. 或程序. 層指派成. 清楚. 作業的共. 「領導者. 欲繼續,但只. 同責任. 與追隨. 在作業需求時. 者」的領. 才存在. 員. 導關係 專案小組. 完成特定. 該完成任. 任務. 務的人. 非正式網. 接收或傳. 朋友和生. 絡. 達資訊. 意上的熟. 清楚. 未定義. 人. 專業目標. 該次指派. 專案完成時,. 和里程碑. 之領導者. 隨即結束. 相互需要. 無「領導. 彼此有聯絡動. 和關係. 者與追隨. 機,就一直維. 者」的領. 持,無特定始. 導關係. 終. 資料來源:修改自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p.42),by Wenger, E., McDermott, R.& Snyder, W. M, 2002.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2.

(34) 從上表分析可知,欣欣家族在社群類型上較接近興趣社群,在訪談過程中將從 目標、成員形成、疆界、凝聚因素、存在時間、成員關係進入欣欣家族受訪者的活 動場域,敘寫社群及個體家族的互動與發展歷程。. 23.

(3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探討 子女出生後第一個面對的團體就是家庭;Maccoby(1992)家庭一直被視為最重要 的社會化場所,社會化可以發展在生命的不同週期,但兒童期是一個特別的型塑期。 Lowenfeld 及 Brittain 於 1975 年指出兒童早期的發展對日後創造力潛能的發揮有極 重要的影響(Kemple & Nissenberg, 2000)。蔡順良(1985)認為父母是家庭中的關鍵人 物,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與態度是影響個體的行為、態度的重要因素。本節將探 討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 壹、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教養方式,多數研究者採用 Mead 於 1976 年整理出的六種心 理學理論,從不同的理論觀點,來說明父母教養方式經由哪些途徑來影響子女的社 會化(吳美玲,2001;施玉鵬,2002;洪巧,2006;陳如葳,2001;黃玉臻,1997; 劉瑞美,2007;歐麗雪,2004),這六種理論包括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approach) 行 為 論 (behavioral approach) 、 社 會學習 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認 知 發展 論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 存 在 現 象 論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發展成熟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尚有互動論、生態系統 論、歸因論等有關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引自歐妙苓,2009)。. 貳、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近年來,學者們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三種類型:單向度(single-dimension)、雙 向度(two-dimension)及多向度(multi-dimension)等三大類,簡述如下:. 一、單向度父母教養方式 單向度採取的教養方式採截然劃分、彼此獨立的類型。例如: 24.

(36) (一) Pulkkinen 在 1982 年提出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父母中心(parent-centered)與 孩子中心(child-centered)(引自 Maccoby & Martin,1983)。 (二) Hoffman 和 Saltzstein(1967)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三類: 權威主張(power assertion)、收回關懷(love withdrawal)、誘導(induction)。 (三) Elder(1962)研究青少年知覺父母的管教,提出專制(autocratic)、權威 (authoritarian)、民主(democratic)、平等(equalitarian)、溺愛(permissive)、放 任(indulgent)與忽視(ignoring)七種類型。 (四) 楊國樞(1986)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積極型教養(關懷、接納、適中限制、愛 護、寬嚴適中、精神獎勵、公平、親切)與消極型教養(嚴格、拒絕、溺愛、 忽視、寬鬆、權威、控制、獎懲無常、紛歧、期待、體罰、威脅)。. 二、雙向度父母教養方式 雙向度(two-dimension)是指教養子女時,父母特質可能在某一類別的傾向較明 顯,但其他部分不明顯,類別間產生的交互作用無法分類。例如: (一) Bronfenbrenner(1961)以「控制(control)」 和「支持(support)」兩個層面區 分四種父母教養方式,分為:高控制高支持、高控制低支持、低控制 高支持以及低控制低支持。 (二) 朱瑞玲(1989)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採用「關愛行為」與「嚴厲管教」 兩向度來了解父母教養方式(引自黃靜宜,2007)。 (三) 王鍾和(1992)依據 Maccoby & Martin(1983)的理論將教養方式依「反應」與 「要求」兩向度,把父母教養方式分為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 任、忽視冷漠四種類型。 1. 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1) 父母比子女擁有更大的權力,且有更多的知能與技巧去控制某 些資源,以防止子女形成或持續不良的行為。 (2) 父母重視子女的需要與要求,但決定權在父母身上。 25.

(37) (3) 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向子女建立清楚的行為準 則。 (4) 堅定要求子女依準則行事,必要時會施以命令或懲罰。 (5) 鼓勵子女發展個別性及獨立性。 (6) 親子之間採開放性溝通。 (7) 親子雙方皆能肯定對彼此合理的需求及觀點,給予反應或接 納,兩者間是互惠的。 2. 寬鬆放任(indulgent) (1) 父母容忍子女所表現出的衝動行為(如吵鬧、發脾氣等)。 (2) 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來強調自己的權威。 (3) 父母很少要求子女的態度或工作(如有禮貌、作家事等)。 (4) 父母很少規定子女的生活作息(如:睡覺、吃飯、看電視的時間 等)。 (5) 父母盡可能由子女自行規範或決定自己的行為標準。 3. 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 (1)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嚴苛的。 (2) 嚴格控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求。 (3) 子女盡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自己的要求。 (4) 父母以命令子女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5) 父母所定的規則,從未經過討論或討價還價的過程。 (6) 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不准子女有所異議或挑戰行為。 (7) 子女違反父母要求時,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通常是體罰)。 4. 忽視冷漠(neglecting) (1) 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事,很少有時間陪伴或注意子女的行為。 (2) 只要不必花太多時間或精神與子女互動,父母對於子女的任何 需求,都很願意去做。 26.

(38) (3) 父母希望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 (4)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會很快給予滿足,以免子女再去煩他。 (5) 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出支持情感或堅定要求。. 三、多向度父母教養方式 因單向度或雙向度均無法完整呈現父母教養方式,因此有部分學者規劃出多向 度(multi dimension)的方法。例如: (一) Becker(1964)提出三向度分類法:「限制與溺愛」(restrictiveness vs. permissive)、「敵意與溫暖」(hostility vs. warmth)、「焦慮情緒與冷靜分 離」(anxious emotional involvement vs.calm detachment)。 (二) Margolies 和 Weintraub 採用「接納—拒絕」、「心理性自主—心理性控制」 以及「堅定控制—放任的」三個區分向度(引自吳麗娟,1998)。. 綜觀以上所述,國內很多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本研究將參考上述理論, 探討欣欣家族社群發展的親子教養方式。. 27.

(39) 參、欣欣家族的親子教養方式 欣欣家族活動舉辦的類型,其中包括「共學」 、 「共遊」 ,主要是為了共同教養孩 子:「這裡沒有你的孩子,也沒有我的孩子,只有大家的孩子」,則是欣欣家族社群 的共同理念。 欣欣家族的源頭是同社區三個母親輪流說故事給孩子們聽,其中兩個家庭是早 先相識,後來搬至同社區。又在托兒所舉辦的媽媽成長讀書會裡認識一些的家長, 相逢自是有緣,本來都是同托兒所的家長,又擴展到網路上(msn基隆媽媽社群)的一 些本來不認識的家長,因為有相同的理念而走在一起,後來成立了欣欣家族。陳雅 玲(2005)一個由家長們共同打造的「現代部落」 ,為孩子塑造一個可以相互學習、合 作、成長的環境。吳靜吉(2005)指出創意的開始是以家庭為基礎,因為孩子最早接 觸的就是父母親。欣欣家族朝創意教養的目標邁進。 李雪莉(2007)在天下雜誌文中,討論「直昇機父母」一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父母。這些直升機父母對於子女有完美的期待,而且從孩子 零歲開始焦慮,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上;重視孩子智能上的學習,重視知識的學習, 但是卻未培養孩子生活技能,導致孩子生活能力缺乏,也未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席,且擔心管教孩子造成親子關係 疏離,造成溺愛孩子。但欣欣家族的父母們有著直升機父母的焦慮,但卻將這些焦 慮轉化成共同設計有趣的活動,鼓勵孩子,以合宜的方式陪伴孩子們成長。Chan(2005) 研究發現父母鼓勵孩子獨立有助於提升創造力,且家庭環境能預測孩子察覺自己的 才能,特別是領導能力。欣欣家族社群透過舉辦共學共遊,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 陳昭儀(2006)提到要鼓勵年輕人發問,尤其是在教室裡面,每個學生與老師在 黑板的前面都是平等的,都是在共同討論真理:因此我們應塑造開放、自由討論的 教育環境,多給學生及年輕人有討論及質疑的空間與機會。而黃奕光(2003)提出亞 洲的教育者應該尊重他們的學生為「有權利表達意見的完整的人。」而欣欣家族舉 辦活動,在教養態度上採取彈性較大的空間,並鼓勵參與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進行討論。 28.

(40) 而陳雅玲(2005)在商業週刊 198 期文章中提出來的菁英部落概念,讓這群已經 在準備群策群力教養子女的父母們,摸索中更有了方向。 菁英部落:如果台灣是一座金字塔,他們絕對是住在金字塔頂端的那群孩子。 現在如此,未來也將如此。 由一群菁英家長,共同打造的「現代部落」—— 他們以最奢侈的時間,陪著孩子盡情遊戲;以最古老的方式,共同教養孩子。 擁有那麼多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他們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輸。. 29.

(41) 30.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的目的為說明研究的方法與設計。全章共分為八節:第一節是研究取向; 第二節是研究參與者;第三節是研究者角色;第四節是研究工具;第五節是資料整 理與分析;第六節是研究者信效度檢核;第七節是研究程序;第八節是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取向. 欣欣家族社群是親子教養團體,家長們透過辦活動,一起教養孩子們,屬於教 育領域的範疇。而質的及量的研究二者均在教育領域中被採用,質的及量的研究之 間最顯著的差別,在於呈現資料的方式不同。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提出用 數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以文字敘述來呈現資料(王文 科、王智弘譯,2002)。而質性研究者蒐集的資料是文字、圖像而非數字。下表將比 較質的研究取向與量的研究取向的差異: 表 3-1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比較表 取向. 質的. 量的. 有關世界的假定. 多元實體,如訪問教師、. 單一實體,由工具測量而. 學生有關社會的情境. 得. 從參與者的觀點了解社會. 在建立測量的變項之間的. 情境. 關係. 蒐集資料採富有彈性的變. 開始研究前建立程序與步. 化策略. 驟. 讓個人融入社會情境之中. 與使用的工具區分開. 研究目標. 研究方法與過程. 研究者角色. 31.

(43) 黃瑞琴(2008)提到質的研究是「描述的(descriptive)」 、 「統整的(holistic)」 、 「自然 式的(naturalistic inquiry)」、注重情境「脈絡(context)」、注重現場「參與者的觀點 (participant perspecyives)」 、 「歸納的(inductive)」 、 「彈性的(flexible)」 、 「非判斷的」 、 「人 性化的」、是「學習」的過程。質的研究是產生描述性資料的研究。 質性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則是去探索瞭解人們解釋這個經驗世界的過程,因此, 乃須由受訪者的內在觀點出發,研究者尊重受訪者的個體意識和生命意義,我們嘗 試用一種身同體受的角度,對受訪者內在經驗世界本質與相關情境,給予重建和理 解(高敬文,1999)。質化方法是我們獲取個人內在觀點、參與者對情境的定義、人 們對事情和事件所賦予的意義等看法的最佳方法(黃寶園,2006)。質的研究取向主 要目的在於探索某一事件或現象的本質與意義。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但不做廣泛 性的推論。本研究針對欣欣家族參與家庭的參與歷程進行探討。回顧欣欣家族社群 的發展,將從四個研究參與家庭的視角,敘寫欣欣家族的聚散。採用質的研究取向。. 32.

(4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質性研究方法的樣本一般而言都很少,需要有深度的立意取樣,因此選取的樣 本,必須是能提供厚實描述性資料的研究參與者。(Patton,1990) 為了深入研究欣欣家族的發展,將採取立意取向選取訪談研究參與者,了解其 對欣欣家族社群發展的參與及體悟。 本研究希望能清楚的勾勒出欣欣家族的社群發展脈絡,以及參與家庭的參與歷 程,包括家長們與孩子們的成長與收獲。欣欣家族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的興趣社群。 本研究尋找研究參與者時,是以曾參與欣欣家族社群的二十八個家庭為範圍。我與 同為就讀臺師大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的同學 F1M 一起討論研究參與者的選取,F1M 是欣欣家族的成員,希望能從不同角度描繪欣欣家族社群之樣態,廣納不同的聲音, 讓欣欣家族社群的形象更加立體,而非單一面向的解讀。選取的四個家庭共同點為, 皆曾密集參與過欣欣家族的活動。相異點則是參與時間的長短以及加入、退出的時 間點不同,以期能讓本研究從多面向探討欣欣家族的社群發展。 F1、F2 家庭是成立之前最源頭的三位媽媽,一起為襁褓中孩子講故事的其中兩 位媽媽,選取 F1、F2 的原因是,此兩個家庭從孩子出生之後,就一直處在共同教 養孩子的脈絡之下,與欣欣家族有著極深的緣份,也是一路投入其中,欣欣家族水 到渠成成立的參與者及見證者,在欣欣家族因孩子年紀相近(學齡前、低年級),密 集舉辦共學活動的時期之後,也經歷了孩子大了,需求不同,因此各自活動,思考 著轉型或結束的可能性,可以說欣欣家族社群是 F1、F2 家庭的孩子們,學齡前、 低年級階段的生活重心,而 F1、F2 也完整體驗欣欣家族的起落。F1、F2 參與的時 間長,也是許多活動的舉辦與號召者,有深度的參與,符合 Patton(1990)所提出立意 取樣選取的樣本,必須是能提供厚實描述性資料的研究參與者。 F3 家庭則是成立之初即加入,但一年多後就選擇離開的家庭,F3 在參與的一 年多時期裡,密集參與,並且主帶過讀書會的活動,但後來因自己的時間規畫部分, 以及理念不合而退出。選取 F3 家庭的原因是,想探討欣欣家族社群的另一個面向, 33.

(45) 銅板有正反兩面,人事物也是如此,就如同歷史上的長城,對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 的意義與作用均大不相同。而同一歷史事件,從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歷史觀點, 必有差異。而為什麼會退出,就是我與 F3 訪談討論的重點。 F4 家庭則是成立一年多之後,中途加入之家庭。欣欣家族社群的疆界是模糊 的,成員可退出與加入。F4 家庭因為在欣欣家族本就有認識的人,而在基隆的生活 圈,又常常有緣的與欣欣家族互動,後來在考量孩子的需求之後加入,加入之後密 集參與活動,我與 F4 訪談的重點將涵蓋參與欣欣家族社群之後,帶來生活的變化 為何。 徵得受訪者同意之後,進行深度訪談。於訪談過後將錄音資料轉錄為逐字稿, 進行編碼、分析、結論,提出建議。. 本研究選取之四個家庭,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如表 3-2,研究參與者訪談資 料表如表 3-3:. 34.

(46) 表 3-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家庭代號. 家庭成員代號. 參與時間. F1. F1F(爸爸). 2007.12—2013.6 持續中. F1M(媽媽) F1S(小六兒子) F1D(小四女兒) F2. 2007.12—2013.6 持續中. F2M(媽媽) F2D(小四女兒). F3. 2007.12—2009.1 已退出. F3M(媽媽). F3D(小四女兒) F4. F4F(爸爸). 中途加入. F4M(媽媽). 2008.12—2013.6 持續中. F4D(小六女兒) F4S(小四兒子). 35.

(47) 表 3-3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表 家庭代號. 家庭成員代號. 訪談日期. 訪談方式. 地點. 訪談時間. F1. F1F(爸爸). 101 年 4 月 22 日. 當面訪談. 餐廳. 30 分鐘. F1M(媽媽). 101 年 4 月 22 日. 當面訪談. 咖啡廳. 110 分鐘. F1S(小六兒子). 101 年 4 月 22 日. 當面訪談. 餐廳. 20 分鐘. F1D(小四女兒). 101 年 4 月 22 日. 當面訪談. 餐廳. 20 分鐘. F1M(媽媽). 101 年 6 月 12 日. 電訪. 電話. 5 分鐘. F1M(媽媽). 102 年 7 月 3 日. 當面訪談. 教室. 20 分鐘. F2M(媽媽). 101 年 4 月 18 日. 當面訪談. 咖啡廳. 110 分鐘. F2D(小四女兒). 101 年 4 月 20 日. 當面訪談. 餐廳. 25 分鐘. F2M(媽媽). 101 年 6 月 4 日. 電訪. 電話. 5 分鐘. F3M(媽媽). 101 年 4 月 12 日. 當面訪談. 咖啡廳. 60 分鐘. F3D(小四女兒). 101 年 4 月 12 日. 當面訪談. 咖啡廳. 20 分鐘. F3M(媽媽). 101 年 5 月 15 日. 當面訪談. 餐廳. 15 分鐘. F4F(爸爸). 101 年 4 月 15 日. 當面訪談. F4 家中. 20 分鐘. F4M(媽媽). 101 年 4 月 15 日. 當面訪談. F4 家中. 60 分鐘. F4D(小六女兒). 101 年 4 月 15 日. 當面訪談. F4 家中. 30 分鐘. F4S(小四兒子). 101 年 4 月 15 日. 當面訪談. F4 家中. 10 分鐘. F4M(媽媽). 101 年 6 月 1 日. 電訪. 電話. 5 分鐘. F2. F3. F4. 36.

(48)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對於自己角色的反思是 很重要的,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必須保持開放、中立的態度,避免因自己的過度 主觀,而影響訪談內容的真實性,也要對受訪對象保持真誠、接納的態度。 我大學就讀臺師大教育心理輔導系,畢業後在國中教育現場從事輔導工作已滿 八年,輔導老師的工作內容與人互動極為頻繁,常常需要進行一對一晤談,大學所 學以及多年工作職場的經驗,傾聽、同理心、正向關懷,已經內化成與人相處的一 部分。對於質性研究的重頭戲--訪談,相信一定能勝任。陳向明(2005)指出,與問卷 調查相比,訪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及對意義進行解釋的空間。以下列出訪談的 主要特點: 1. 瞭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包括他們的價值觀念、情感感受和行為規範。 2. 瞭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歷和他們耳聞目睹的事件,特別是事件發生的過 程。 3. 從受訪者的角度對研究現象獲得多種描述和解釋。 4. 事先瞭解受訪者文化規範,如哪些問題是敏感性問題,研究時需要特別小心。 5. 幫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關係,使雙方由感覺陌生到彼此熟悉。 6. 使受訪者感到更加有力,因為自己的聲音被聽到了,自己的故事被公開了, 因而影響到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解釋和構建。. 37.

(49) 表 3-4 研究者角色的 SWOT 分析 Strengths:優勢. Weaknesses:劣勢. 1 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教養有先備知識 2 畢業於師資培育機構師大,能獲得受. 1 未婚無小孩,可能會被質疑是否了解 父母心. 訪者良好第一印象 3 擅於傾聽,能讓受訪者卸下心防,侃 侃而談 4 運用同理心,讓受訪者感受到自己是 被了解的 5 善用溫暖的人格特質,使訪談氣氛溫 馨,易使受訪者自我表露 6 大學時曾參與社團,了解組織運作 Opportunities:機會. Threats:威脅. 1 欣欣家族的主要發起人是我的研究所 1 對欣欣家族的不夠了解 同學(接受創造力的薰陶),並且是讓我能 順利進入進入研究場域,與受訪者建立 關係的關鍵人物 2 欣欣家族成立已四年,活動類型從學 科啟發轉為陪伴放鬆,此過程值得探討. 38.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含訪談大綱、札記、省思,以下分三大項說明。. 壹、訪談大綱 本研究的訪談大綱是重要的研究工具,探究欣欣家族社群的參與家庭,與欣欣 家族之間的互動。以及自身家庭成員的收獲。. 一、參與欣欣家族原因 1.何時加入? 2.加入原因? 3.加入的社會文化脈絡為何?. 二、欣欣家族的活動運作方式 1.活動進行方式為何? 2.辦活動的心路歷程? 3.扮演角色為何?. 三、欣欣家族的功能 1.同齡友伴的陪伴? 2.社會化的學習? 3.對生活的影響? 4.共同教養的實踐?. 四、欣欣家族的現況與未來 39.

(51) 1.生活重心的轉移。 2.轉型。 在與研究參與者訪談時,依照訪談大綱,但也會適時的依照研究對象當時的開 放度,進行問題順序的調整,以及研究參與者比較願意分享的部分深入討論。. 貳、札記 高淑清(2008)指出,建立札記的六大叮嚀:1.不要拖延文本建立的第一時間,馬 上記錄捕捉剎那。2.紀錄之前勿與研究同儕分享觀察事項,以免分心而散焦。3.勿累 積太多實地觀察,而遲遲未完成札記的完整記錄。4.以快速筆記勾勒出綱要,並保 留最原始深刻的記憶。5.以觀察的時間順序,鋪陳札記紀錄與流程,若發現遺漏, 再補充使之完整。6.體認「札記紀錄是相當費時費神的功夫」。 札記是我閱讀訪談稿後,經過思考歸納,寫出的敘述性的文字,具體精簡的呈 現訪談稿裡的重點。. 參、省思 省思是我閱讀訪談稿後,心中擁有的感動,以及對於訪談稿內容,產生的情緒 以及自我反省。. 40.

(52)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從三部分進行資料蒐集:分別為研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講座內容與部 落格活動成果呈現,以下說明資料整理與內容分析編碼。. 壹、資料蒐集 透過深度訪談、講座分享與部落格內容,進行本研究的資料蒐集。. 一、深度訪談 我會在訪談中詳實紀錄觀察與訪談的內容,並將訪談錄音檔內容打成逐字稿, 標上頁碼,清楚列出訪談日期、時間、地點、受訪者基本資料,並將訪談背景與情 境重點摘要。且將訪談資料閱讀後標註重點,並寫出詮釋觀點,再請受訪者過目, 以求能正確理解受訪者欲表達之內容。. 二、講座分享 在講座分享的現場,事先徵得講者的同意,進行錄影錄音,並轉成逐字稿;講 座當場也會對正在聆聽講座的家長、孩子們的反應進行觀察與記錄,並蒐集講者演 講的電子檔資料。. 三、部落格內容 欣欣家族辦完活動後,均會將活動心得與照片,放至部落格。我會在網路瀏覽 欣欣家族部落格,並從中選取相關資料。. 41.

(53) 四、分析訪談資料的程序 分析資料的程序為:整理資料(將錄音資料謄寫在紙上、整理觀察紀錄)—閱讀 資料(訪談記錄、觀察筆記及需分析的文件)—編碼及語意分析—初步彙整—整理類 目及向度—尋找主題—閱讀文獻—歸納成概念或理論。. 貳、資料編碼與分析 質性研究的資料整理與分析是很重要的,以下說明本研究資料之編號、編碼整 理以及分析的步驟及作法。. 一、研究參與者的編碼方式 第一個英文字母均以 F 作為代碼。第二個數字代碼為號序,依據受訪家庭加入 欣欣家族的時間早晚編號,但 F1、F2 加入時間相同,1、2 之別由我隨機排列,四 個家庭編號分別是 F1、F2、F3、F4。 英文字母 M 代表家庭中的媽媽,F 代表爸爸,D 代表女兒,S 代表兒子。例: 第一個家庭的爸爸,代號為 F1F,兒子為 F1S。. 二、受訪內容代碼 依據研究參與者,訪談日期,逐字稿頁碼(以 p 加上數字表示)作為編碼之分類。 例如 F1M 第一個家庭的媽媽受訪,受訪日期為 101 年 4 月 22 日,引用的逐字稿內 容為第 2 頁,則將內容代碼編為 F1M-1010422-p2。 訪談內容中,若牽涉研究參與者隱私問題,以「OO」符號表示。. 三、札記編碼方式 札記編碼方式為:F1M-札記-日期,例如:F1M-札記-1010422。. 42.

(54) 四、省思編碼方式 省思編碼方式為:F1M-省思-日期,例如:F1M-省思-1010422。. 五、講座內容編碼方式 講座內容分為講者直接敘述分享的辦活動要點,以及講者現場帶活動的示範, 與講述時所使用的電子檔投影片。編碼方式分別為:講座講述-日期,例如:講座講 述-990926;講座示範-日期,例如:講座示範-990926;講座投影片-日期,例如:講 座投影片-990926。. 六、部落格內容編碼方式 部落格內容編碼方式為:部落格-日期,例如:部落格-971110。. 43.

(55) 第六節 研究者信效度檢核 Lincoln 及 Guba(1999)提出可信度(trustworthiness)的四個標準來取代量化研究中 的信度及效度,包括用可信賴性(credibility)來代表內在效度,用可轉換性 (transferability)來取代外在效度、用可靠性(dependability)來代表研究的內在信度,並 用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來取代客觀性(引自高淑清,2008)。而陳向明(2005)指出 質性研究中,強調研究者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也因此一般不討論有無「信度」的問 題。本節探討研究資料的可信賴度,將列出以下方式討論本研究的效度。. 壹、受訪資料檢核 訪談之後,將訪談逐字稿、文本寄出請受訪者檢視,並請受訪者檢視內容符合 當時陳述的百分比,並填寫訪談回饋函,確認受訪者原意,並能真實呈現受訪者的 思考脈絡。. 貳、三角驗證(triangulation) 三角驗證就像一個水晶球,所以用不同方法、理論、研究者和資料來源收集到 的資料,就等於是看到一個不同切割面的社會現象,呈現的是多元的觀點。(潘慧玲, 2004)此名詞源自三角學,在航海或航空的領域,無法只依靠自己與某一物體的空間 距離來確定所在的位置,在廣大的時空下的相對位置,還需要另一物體的關係來輔 助定位。以下將本研究如何進行三角驗證,列出如下:. 一、方法論的三角驗證 方法論的三角驗證,即是不同方法的三角驗證,所謂的不同方法,可以是 訪談、觀察、非干擾性的測量等,又稱作「方法間的三角驗證」(between-methods 44.

(56) triangulation)(鈕文英,2007)。本研究中,方法校正的部分,包括部落格資料、成立 大會的觀察、講座分享的書面資料、訪談紀錄、錄音錄影檔案,以及訪談當下的觀 察,由各種不同的管道,得知受訪者的真正想法。. 二、資料的三角驗證 鈕文英(2007)指出不同資料來源的三角驗證,是指不同的收集資料時間和地 點,以及不同的資料提供者。本研究的文本取得,大部分以訪談取得資料,少數為 欣欣家族部落格、成立大會及講座分享資料,而訪談參與家庭,除了家長,也會訪 談小孩。本研究將核對部落格心得、講座分享資料與訪談參與者的內容,尋找一致 性,若有疑義,會與研究參與者確認資料的正確性。. 三、人的三角驗證 鈕文英(2007)提到不同研究者的三角驗證,是指在研究中有一位以上的研究者 收集和分析相同對象的資料,以檢核彼此的一致性。研究欣欣家族社群的發展,研 究參與者除了家長,還納入小孩,以期能更深入了解欣欣家族社群的樣態。若對某 項議題有矛盾情況發生,會進一步與研究參與者確認。並將研究結果與師長、研究 生團隊進行討論,對結論見解有異時,重新檢驗並討論之。. 45.

(57) 第七節 研究程序. 以下列出研究程序與研究流程圖。. 壹、研究初期—研究前的準備工作 閱讀相關文獻、進入欣欣家族的部落格,瀏覽部落格文章,其中關於欣欣家族、 家族社團活動、家族溫馨節慶聚會、展覽活動、未知探索生活體驗課程、露營、親 子讀書會、手創劇團,瀏覽相簿,蒐集資料,初步認識欣欣家族。為進入研究場域 的熱身。. 貳、進入研究場域—實際參與體驗、觀察 一、一週年成立大會 我曾參與 2008 年 12 月,欣欣家族的一週年成立大會,地點在一處休閒農莊, 現場觀察欣欣家族社群的運作方式,當場二十二個家庭均上台自我介紹,說明代表 自己家的代號,例:魔術家;以及辦活動的工作分組方式,新成員的入會規定,會 費金額與繳交時間,還有對於是否沿用欣欣家族名稱的投票表決等。實際觀察欣欣 家族社群運作方式,並體驗欣欣家族社群的互動氛圍。現場互動氣氛熱絡。欣欣向 榮。. 二、生命線講座分享 我曾參與 2010 年 9 月,欣欣家族因應基隆的生命線機構邀約,舉辦對於如何共 同教養孩子的講座,社群夥伴們現場實際帶領聽眾進行活動,並且經驗分享如何建 立教養孩子的社群,以及辦活動的創新方式,現場欣欣家族的媽媽們身穿一樣的 T 恤,令人感到熱鬧團結。詳細記錄講座內容,並取得欣欣家族講座講者的同意,書 46.

(58) 面與電子檔資料可做為研究之用,講座之後,與剛剛在講座中參與的八個欣欣家族 媽媽們聚餐,席間媽媽們熱烈討論最近的活動,以及每家小孩的近況,感受夥伴們 熱絡自然的互動氣氛。. 三、欣欣家族部落格 瀏覽欣欣家族部落格中,活動進行照片與心得,包括家族活動與聚會、各式各 樣展覽活動、以及體驗課程等,瀏覽相簿,蒐集資料,嘗試勾勒欣欣家族的輪廓。. 參、正式訪談 根據研究初期文獻以及對研究場域的初步認識,依據研究目的,訂定訪談大綱。 訪談時經研究參與者同意後,全程錄音,日後進行逐字稿分析。並觀察非語言的行 為、表情、語調轉折,解讀非語言訊息。希望能接收到研究參與者真正所想表達的。. 47.

(59) 肆、研究流程圖 研究問題的形成. 資料蒐集. 進入研究場域觀察體驗. 選取研究對象. 擬定訪談大綱. 進行訪談(包括家長與孩子). 訪談記錄整理. 資料分析與研究報告撰寫. 圖 3-1 研究流程圖. 48.

(60) 第八節 研究倫理 陳向明(2005)指出認真考慮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嚴謹地 從事研究工作。研究者從事研究,必須兼顧研究倫理,以下將從保密原則、自願原 則進行討論。. 壹、保密原則 本研究參與者均以英文代號與阿拉伯數字組合稱之,且為顧及個人隱私,訪談 稿寄至研究參與者處,並請研究參與者過目,一則是為確保訪談內容正確性,一則 是徵詢研究參與者對於訪談稿公開使用的意願度,是否有增刪之必要。. 貳、自願原則 因有研究所同學 F1M 也是欣欣家族社群成員的這層淵源,在 F1M 的牽線之下, 尋找欣欣家族成員擔任我的研究參與者此事,較易進行。仍是秉持自願原則,得到 研究參與者之同意後,再進行訪談。在訪談之前,也會提醒研究參與者,若有不願 公開的部分,立即反應,我必會尊重研究參與者意願,資料不公開。. 49.

(61) 50.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整理已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透過文獻對話,梳理出欣欣家族的社群發展歷 程脈絡,並進一步了解其緣起、活動運作方式、功能、現況與未來、及共學活動舉 辦方式。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研究結果與討論。全章分五個章節:第一節為欣欣家族緣 起分析;第二節為欣欣家族活動運作方式分析;第三節為欣欣家族功能分析;第四 節為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第五節為綜觀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方式。. 第一節 欣欣家族的緣起 在欣欣家族的緣起方面,研究者探討的向度為:背景、相聚原因、創意發想等。. 壹、F1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緣起分析 F1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的緣起部分,包括在基隆落地生根,重建生活圈,一起帶 孩子,靈光乍現,見賢思齊。. 一、異鄉是故鄉(在基隆落地生根,重建社交網絡) 基隆港傍晚略帶鹹味的海風徐徐,F1M 啜飲咖啡,緩緩道出與基隆的淵源。 F1M 與 F1F 來到基隆工作,進而相識、相戀、結婚共組家庭,在基隆落地生根: 「... 婆家是在南投,也就是我跟我先生兩個人在這邊組成了小家庭,因為我們是在這邊 認識,所以在這邊組成小家庭...生了兩個小孩一男一女這樣子,所以我們在基隆是 只有我跟我先生還有兒子女兒這四個人」(F1M-1010422-p1)。但夫妻雙方的親戚均 不在基隆。 「...家庭的成員就是,當然娘家爸爸媽媽還有兄弟姊妹都有,可是是在高 51.

(63) 雄」(F1M-1010422-p1)。F1F 表示「家裡面喔就是老婆跟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然後... 父母的話跟兄弟大部分都在...中南部吧,所以我們的親戚應該幾乎都不在這個基隆 這個領域裡面」(F1F-1010422-p1)。 F1F 表示在基隆重新建立人際網絡: 「我們大家都是外地來的,所以我們來這裡 的親戚朋友都是重新再建立的」(F1F-1010422-p1)。 F1M 是國中自然科教師。求學與生活是多元廣泛的:. 「然後我大學是讀物理系的,然後我讀過...我有修過資優學分,就是特教 的資優學分這樣子,然後我也修完了創造力發展研究所,對對對,然後我... 可是我平常有參加社會工作啦,就是除了教書,我有參加生命線的志工。」 (F1M-1010422-p1). 而在國中自然科教學以及生命線義工的經歷都超過 15 年。「教書是第十九年 了,然後在生命線是第十六年了」(F1M-1010422-p1)。F1F 擔任二十年的公務員, 本身主修化工,研究所就讀國北教大環境遊戲研究所。. F1M 與 F1F 因工作在基隆相遇,進而組織小家庭,雖然缺少夫妻雙方原生 家庭對孩子教養的支撐與奧援,但能持續進修,且加入在地的生命線,拓 展當地人脈,尋找支持一起教養孩子的夥伴,是跨領域學習之下的靈活應 用。(F1M-省思-1010422). 二、重建生活圈,一起帶孩子 F1M、F2M 以及另一個媽媽,從同社區一起講故事給襁褓幼兒開始。陪孩子一 路成長。 F1M 會與 F2M 同個社區的原因是之前就在機構認識:. 52.

(64) 「我們搬過去我這個新社區就是因為 F2M 跟我是生命線的朋友,然後我們 在外面有一個讀書會,叫基隆市讀書協進會,然後那時候我也想要找房子 這樣子,所以我是生了我妹妹之後,四個月,因為人家說四個月才能搬嘛, 四個月之後就搬到那邊去...。」(F1M-1010422-p1). F1M 與 F2M 因孩子同齡,彼此交流育兒甘苦、分享演講、研習,充實自身教 養知能的訊息: 「我們兩個就是常在一起,就會聊一些,因為他小孩子跟我女兒一樣 大,我們就會聊一些教養孩子的東西,然後他有什麼演講就是研習的機會都會找我 去」(F1M-1010422-p2)。 F1M、F2M 在某次聽到小大讀書會帶領者,分享如何說故事之後,覺得好玩, 決定一起講故事給孩子聽:. 「...讀書會的帶領者這樣,來帶領我們如何講故事之後,我們覺得這個非 常的好玩,然後就覺得說小孩子這麼小,抱出去也麻煩,然後自己講也很 無聊,所以大家就湊在一起講,那除了我們兩咖,他也去找了第三咖,是 跟我們同一個社區,因為孩子小嘛,那坐車也不方便,那最好就是抱著就 可以晃過來,換個電梯就來。」(F1M-1010422-p2). 於是三個同社區的媽媽開始輪流在彼此家中,講故事給孩子聽的生活。這就是 欣欣家族最早的前身:. 「...一個禮拜一次...大概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然後我們就輪流三個人 講故事講繪本...三個男生都是哥哥,就像我兒子一樣大,然後三個後面是 女生都是妹妹,阿就是差兩歲...欣欣家族從哪裡來的...大概是就是從我們三 個人講故事開始...。」(F1M-1010422-p2). F1F 回憶欣欣家族的開始: 「源頭應該是從社區的一個讀書會,說故事的時候開 始,然後正式成立的時間我是沒有記,不過從那個延伸到社區那個部分,大概都在 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communicative activity will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orally practice the language targets of the unit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main listening activities of the unit.... l

This communicative activity will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orally practice the language targets of the unit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main listening activities of the unit.. 4 l

This communicative activity will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orally practice the language targets of the unit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main listening activities of the unit.. 4 l

This communicative activity will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orally practice the language targets of the unit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main listening activities of the unit.. 4 l

˙Please visit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Family Please visit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Family Medicine Division for a follow-up diagnosis and

 Following these simple rules will ensure you gain the confidence and respect of your trip ( including host family) , and help to ensure a pleasant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3) The main way of caring without foreign family caregivers: nearly 60% of the care recipients were mainly taken care of by their family members before hiring foreign

On the course content page, click the function module to switch to different learning activities pages for learning; you can also directly click the "learning activit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