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治敘事的性別化想像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治敘事的性別化想像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立 政治敘事的性別化想像. ‧ 國. 學. Genderized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Narrative.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范銘如 博士 研究生:黃雨婕 撰. 中華民國一〇五年七月.

(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 政治敘事的性別化想像 中文摘要 此篇論文鎖定政治敘事為主軸,關注作者如何談論政治事件。觀察台灣文 學場域,大多數的政治敘事偏好透過「性別」的二元對立,表述相對的政治理念。 本文認為,這般敘事策略實是一種「想像」——敘事將權力關係「性別化」,以 兩性的刻板特質來投射權力的高低;權力的消長與對抗,也被簡化為男女情感與 性的對抗。. 政 治 大 更特別地,大部分政治敘事使用「家庭元素」為主要架構,不論是親屬關 立. ‧ 國. 學. 係、稱謂使用,甚至婚姻等元素屢見不鮮。據此,本文參考李維史陀《親屬關係 的基本結構》、魯賓〈女人交易〉與後結構女性主義等理論,析論家庭角色暗藏. ‧. 的性別位階,並且指出:政治敘事架構「家庭」的原因,就是有意藉由家庭角色,. y. Nat. er. io. sit. 形塑性別化的個體,再以性別化的個體投射權力的高低位階。. 親屬關係、稱謂使用與婚姻為政治場域提供必要的想像價值,因為倫理、. al. n. v i n Ch 性別的差異恰好可以對應權力的階序;然而,此一想像價值卻也讓政治敘事顯得 engchi U 僵化固著。本文認為,唯有揭開深層的想像,才能為文學、政治學與性別研究提 供不同以往的想像途徑。 關鍵詞:政治敘事、親屬、稱謂、婚姻、學運.

(4) . Genderized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Narrative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a writer talks about political inci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narratives. Looking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 common narrative strategy shows up that conflicts of political ideas are usually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fines this narrative strategy as an “imagin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relationship. 政 治 大. of political power is genderized by the narratives. When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立. power is genderized, the stronger part and the weaker part are projected and. ‧ 國. 學. distinguished by the stereotype of the genders. The conflict, and the growth and. ‧. decline of political power are also simplified as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sexual. sit. y. Nat. conflicts.. n. al. er. io. More interestingly, most of the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with elements. i n U. v. of family, like kinship, terminology of kinship, and even marriage. Therefore, after. Ch. engchi. reviewing Claude Lévi-Strauss’s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Gayle Rubin’s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and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gender ranking in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reason why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with elements of family—the characters in the family represent the genderized individuals, and further project the hierarchy of political power. Kinship, terminology of kinship, and marriage provide an essential imaginary.

(5) . value for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since the hierarchy of political power is perfectly projected by ethic and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however, the imaginary value also highlights the rigidity and the staleness of political narratives. There is no way to establish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of imagination for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gender studies, unless the genderized imagination is abolished. Key words: Political narrative, Kinship, Kinship terminology, Marriage, Student movemen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前行研究.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3. 29. 第二章 政治女性的愛與性:家庭想像的收編. 政 治 大. 前言. 立. 第一節. 「愛」的政治啟蒙. 第二節. 「愛」是政治救贖. 第三節. 稱謂、婚姻的「性限制」. 第四節. 小結. 29 33 42. ‧ 國. 學. 61. ‧. 第三章 街頭外的文學省察:性別、家庭與政治的想像關係. 64. 第一節. 家庭想像. 第二節. 父母想像. 第三節. 後學運的婚姻想像. 第四節. 小結. n. al. er. io. sit. y. Nat. 前言. 52. Ch. engchi. i n U. v. 64 66 75 86 89. 第四章 受難者家屬:日常女性的無辜與角色位移. 91. 前言. 91. 第一節. 無辜受累的日常女性. 94. 第二節. 家庭與政治的對立?. 99. 第三節. 家庭角色的位移. 108.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結論. 115. 參考文獻. 121.

(8)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此篇論文以台灣文學場域之內的政治敘事為主軸,著眼析論作者如何談論 政治事件、如何表述政治的權力位階與運作。當我們細究政治敘事時,不難發現 其中權力高低的分配與確立,都是建立於二元性別化的論述之上。早期政治敘事 多以「男/女」的性別角色來對應權力「強/弱」與「高/低」的位階,例如:. 政 治 大 渭分明的對應模式,不僅突出作者對性別的刻板想像,更顯現作者必須透過性別 立 殖民母國與被殖民國的權力關係,往往化身為敘事之內的男女身分隱喻;這樣涇. ‧ 國. 學. 關係,方能表達權力運作的弔詭。有趣地,即便九〇年代的女性作者意圖顛覆傳 統的政治敘事,筆下每每以女性為主角,並且藉由女性的情慾諷刺男性政治的虛. ‧. er. io. sit. Nat. 的對抗之上,如同再次回到二元性別的辯論場域。. y. 假與偽道;然而,此一寫作策略卻僅是將轉換權力位階的可能性,置於兩性特質. 值得注意地,歷來的政治敘事幾乎都會選擇「家庭」作為主要架構。在政. al. n. v i n Ch 治敘事當中,家庭並非單純的背景,其中親屬關係、稱謂使用,甚至婚姻等元素 engchi U 都是備受關注、影響事件發展的前景;即便在男女關係最為複雜的文本當中,其 後的骨幹依舊夾藏家庭元素。這個巧合必然不是約定俗成的寫作模式;不過,此 書寫架構的普遍性,卻隱然突出一個重點——「家庭」元素占據人們談論或理解 政治的關鍵位置。當然,我們無法一一探得作者採用家庭架構的原因。然而,我 們可以退而置問:家庭元素對政治敘事造成什麼「效果」? 事實上,敘事推舉家庭作為前景的原因並非重視人倫綱常,反而是利用眾 人普遍認知的家庭性別分工與相對位階,作為權力關係的對應。例如:當敘事特. 1.

(10) 別標注角色的父母關係,通常是為展現男性的衝鋒陷陣、女性的留守家庭,或者 男性的主動從政、女性的被動承受。若說政治敘事之內的權力高低,總得依賴性 別的二元位階來定位;那麼「家庭」架構即可能是權力與性別之間的扣環與中介。 我們怎麼能夠忘記,女性主義學者往往耳提面命——「家庭」是規訓、複製性別 二元制度的重要場所。因此,我們理所當然要追問,當政治敘事利用家庭元素指 涉權力位階時,社會性別的想像與框架不就如影隨形?我們亦應該反過來設想: 是否政治場域就是偏好固定的價值規範;而家庭內部的角色分配,以及角色背後. 政 治 大. 乘載的性別區隔能夠提供最普遍、最固定的模態,因此成為理想的想像來源?無. 立. 怪乎,現實世界的政治人物喜愛以一國、一黨、一家的「父母妻兒子女」自稱。. ‧ 國. 學. 一來一往之間,家庭結構、政治權力豈不互相強化最傳統固有、保守衛舊的想像,. ‧. 僵化的二元性別就成為兩者之間的墊腳石?更甚者,在家庭大話語之下,女性對. y. sit. io. al. er. 可能。. Nat. 應的弱勢特質、傳統分配給女性的邊緣角色,在在制肘女性於政治場域發揮更多. v. n. 本文認為,性別想像投射甚至主宰了政治想像;而政治敘述的完整也要倚. Ch. engchi. i n U. 賴性別化的對立來指射、定位權力關係——其中最不可忽視的存在,就是家庭元 素的中介與轉換效果。有鑒於此,本文特意選取具有鮮明女性角色的政治敘事, 研究家庭架構如何拉開性別二元的差異,進而弱化女性角色涉入政治的影響力。 透過這個研究脈絡,我期望釐清家庭、性別與政治錯綜的關係、探問權力與家庭 架構之間的互證或共謀的關係,並且尋找可資研究者照鑑與突破的關鍵。最後, 本文希冀藉由上述析論,為文學、政治學與性別研究提供不同以往的想像途徑。. 2.

(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假設與想像 此篇論文劃定的「家庭元素」為親屬結構、稱謂制度與婚姻關係等三個主 要面向。這個劃定並非出於隨機——綜觀許多文本之後,我發現作者大多偏好使 用上述三種要素作為敘事骨架。在此我必須重申:依據問題意識的討論脈絡,我 認為家庭內部的角色分工實是制式又普遍的原則;一旦政治敘事套用這些原則,. 治 政 便具備易於理解的想像基礎。此研究觀點可以指出一個重要意義:政治場域需要 大 立. 且擅長使用「想像」來換取他人的理解與認同——而家庭就是主要的想像來源。. ‧ 國. 學. 只不過,這種想像的結果就是性別二元對立,甚至女性地位的邊緣化。. ‧. 我將仔細從兩個層面說明本篇論文的研究中心與研究方法。首先,既已提. Nat. sit. y. 及親屬、稱謂與婚姻,因此我會透過李維史陀《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 、魯賓〈女. n. al. er. io. 人交易〉與後結構女性主義等理論,析論家庭架構如何讓性別形象產生對立;透. Ch. i n U. v. 過此工作,我們才能進一步評判政治敘事對於家庭結構的化用,為何會深化性別. engchi. 差異。其次,我將申論「家庭」架構為何如此重要,因為本篇論文的工作絕非只 是指認政治敘事裡頭「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我的目標在於擴大研究範疇,尋找 真正讓性別想像投射於政治場域的關鍵。於此,我預計透過「假設」與「想像」 的兩個概念加以說明。 李維史陀考察許多部落的婚姻模式之後,在《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1提出重要觀點:婚姻最原初的規則就是「交易 1. Lévi-Strauss, Claude,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 1969), pp. 478-481. 3.

(12) 制度」。在李維史陀的理論中,外婚制的任務在於串連兩個以上的家族,因此婚 姻的社會性意義與繁衍後代同樣重要。除此之外,李維史陀清楚點明:婚姻關係 是原始社會內禮品交換的最基本形式,女人就是交易裡頭最具價值的禮物2。女 性是財產、是交易的籌碼,家族的男性之所以放棄內婚制(不與姊妹們通婚生 子),就是因為家族制度承諾他們「將來可以換得其他家族的女性作為妻子,同 時獲取家庭之外的社會網絡」;相對地,家族女性只能毫無(或極少)選擇地流 轉於兩個甚至更多家庭之間。在一樁樁以「婚姻」為名的交易中,李維史陀指出. 政 治 大. 女性被交易的現況,卻絲毫未能解釋「為何是女性作為交易的物品」?兩性占據. 立. 「交易」兩端的規則又如何一代代複製下去?. ‧ 國. 學. 在頗具啟發性的〈女人交易〉文章裡,魯賓重新闡釋李維史陀與佛洛伊德. ‧. 的理論,指出與「性/社會性別制度」 (sex/gender system)共生的親屬與社會關. sit. y. Nat. 係,才是女性受到壓迫的根本原因;而魯賓闡釋理論的方式,便是跳過李維史陀. io. al. er. 與佛洛伊德理論的表面內容,一舉挖掘其立論基礎背後的假設與含義3。透過分. v. n. 析,魯賓確實發現且具體指明:李維史陀對「親屬關係」的討論,事實上「假設」. Ch. engchi. i n U. 任何主體非男即女(不單生物性別的二元,而且是社會性別的二元);同時,因 為李維史陀將「男人之間交換女人」視作(我們同樣可以將此當作他的假設)親 屬制度的精髓,反而無意間扒開性別壓迫現象,讓魯賓得以指出親屬關係是壓迫 女性的共犯。另外,佛洛伊德針對伊底帕斯時期的發想與說明,亦夾藏著「陽具 優越於女性性器」的假設,並且依此將女性性心理的挫敗歸因「陰莖妒忌」。 我暫且將李維史陀、佛洛伊德認為不辯即明、無須解釋的論述假設統稱為 . 2 3. Lévi-Strauss, Claude,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p. 481. Gayle Rubin 著, 〈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 ,收於王政、杜芳琴主編, 《社會性 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 年),頁 24。 4.

(13) 「男女有別」——因為這些假設的結構基礎明顯分別男女,最終的目的亦是指向 男女分別的結論。魯賓挑戰其中明顯因襲自社會、文化的僵化價值與偽生物決定 論態度;當然,這些價值與態度並不限於李維史陀、佛洛伊德二者持有,極可能 各種社會、所有個體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如同李維史陀《親屬關係的基本 結構》的民族誌研究提及:每個社會存在不同「以性別為界」的分工方式,不變 「男女有別」的差異假設實是社會普遍存 的仍是「性別分工」這項事實4。因此, 在的文化原則與常識,它們是最該受到質疑的理所當然。. 政 治 大. 此論文的第一層論述目標為:刨探政治場域裡頭,被敘事視之自然、視之. 立. 道德的「男女有別」假設。以最為常見的假設為例:小說裡頭的兩性時常對於參. ‧ 國. 學. 政抱持二元的對立態度——男性總是積極奉獻革命,女性卻是或出於現實考量、. ‧. 或基於純潔無知而遠離政治。針對這層目標,我的研究理由非常具體:如同〈女. sit. y. Nat. 人交易〉開宗明義指出的論文目標,「探詢女性處於被壓迫和社會從屬地位的性. io. al. n. 政治場域落居從屬/弱勢地位的可能原因。. Ch. engchi. er. 質和起源」;同樣的,我希望藉由撬開文本、懷疑習以為常的假設,找尋女性於. i n U. v. 發現,進而置疑假設與常識,此般思考脈絡代表著我的工作將是後結構式 的分析。克莉斯・維登《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5分析語言,指陳符 號的意義並非絕對,而是透過「差異」才能確定和表述。社會就是以絕對二元對 立式(binary opposition)的性別差異——男/女,來替眾人定位,使每個人擁有 安身立命的身分。維登如此分析主體性的構成:從一系列社會來源之中(書刊、 普通教育、媒體與親友等等) ,人們獲取一種「常識性的假設」 ,進而對於不同性 . 4. 5. 李維史陀觀察到,這些分工以性別為界線,其內容卻是千變萬化——顯現分工並非出於生物專 門化的理由,參考 Lévi-Strauss, Claude,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p. 478。 Chris Weedon 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 年)。 5.

(14) 別產生各異的應對行為;而這些影響著常識概念的假設,總不免連結到某些「被 賦予自然、適當、道德等性質」的特定定義6——其中包括「強調社會所認定的 女性/男性氣質」。也就是說,「男女有別」的假設常被視為「常識概念」;此類 假設甚至上接「自然」 、 「道德」等等崇高性質,並非真理卻不容輕易置疑。從文 學觀之,不論男女作家筆下,政治敘述裡頭的女性形象多是權力冷感卻崇拜英 雄、關注日常生計等等;而男性的形象卻幾乎與女性相反——深諳權力遊戲、忠 於政治理想、渾身英雄氣質。政治敘事內的兩性形象隱含作者視為自然的性別化. 政 治 大. 假設;這些假設處處凸顯出具有社會文化意涵的常識。我們亦不妨大膽懷疑,或. 立. 許正是此類常識態度生根、發揮效用,使女人自願/非自願地淪為政治邊緣人7。. ‧ 國. 學. 不過, 「差異」意義的顯現似乎不僅語言的男女、正反、強弱等等對立般簡. ‧. 單;在政治敘事裡,性別差異不再只是使個人得以立錐的定位工具,它們進一步. sit. y. Nat. 成為政治敘事得以完整、權力關係足以被指涉的元素。性別與權力似乎存在相互. io. al. er. 指涉的關係——權力有其高低強弱本是一件基礎常識;然而,權力關係若是總以. v. n. 性別差異作為指涉,那就是較研究語言更值得關注的方向。透過「性別」來表述. Ch. engchi. i n U. 「權力」,甚至藉由「性別差異」指涉「權力落差」的現象,正是將後結構方法 學往前推進的特別觸點——兩個乍看不同的面向,卻以內部差異彼此代換、定 位。有鑑於此,性別差異如何落實至權力關係的表述之中,也應該為研究者重視。 . 6 7. Chris Weedon,《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頁 90。 關於性別參政的差異,一直是政治學、性別研究者極欲解釋的現象。例如:楊婉瑩〈政治參與 的性別差異〉一文就試圖解釋兩性政治參與的差異。針對此議題,主要研究的解釋多為兩種: 「資源條件」與「認知態度」的差異,進而導致政治行為的區立。楊婉瑩的研究發現,即便擁 有相同客觀的社會結構與情境位置,男女兩性依舊存在政治行為的差異;相反地,政治涉入感 較能解釋政治參與的差異。因此,楊婉瑩論結兩性的政治參與差異,可能是因為內在心理認知 與觀感的差異——亦即,女性的低政治參與程度並非因為「不能」 ,而是基於「不為」 。然而, 社會結構、情境位置與認知之間往往相互作用,每個脈絡都難以輕忽或者排除遠因。參考楊婉 瑩,〈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 卷 2 期(2007 年 11 月),頁 53-94。文學實在無 法做出量化且全面的分析;但是,此篇論文意欲自「敘事」解釋人們普遍抱持的「想像」,就 是希望提供些許可能的原因,協助釐清錯綜複雜的政治二元化分殊。 6.

(15) 故而,此論文的第二層論述目標為:闡釋「家庭」的想像如何作為權力、 性別彼此指涉的中介工具——我認為於此之中,親屬制度、稱謂使用、婚姻關係 都發揮了想像價值。為了達到「最小經濟體」與魯賓所言「生殖意義再生產」的 家庭勞動目標,多數文化的婚姻以「一男一女」前提;但是,李維史陀卻也提及, 勞動的性別分工方式隨著文化而大有不同。魯賓認為分工方式的多元,代表性別 分工是社會性的規範而非生物性的本能——社會為了確保分工存續下去,所以將 社會性別(gender)冠諸生物性別(sex)之上8。因此,婚姻當中的個人是社會. 政 治 大. 性別的個人。自婚姻延伸而外,原生家庭作為個人最早接觸到的社會機制,當然. 立. 也是規訓社會性別的最小單位。魯賓指出親屬關係與稱謂清楚展現家庭之內的社. ‧ 國. 學. 會性別(父-男、母-女) 、角色定位(不同性別各司其職) 、權力位階(誰決定. ‧. 交易,誰又被婚姻交易出家庭之外)9;後結構女性主義則精要論述,大部分父. sit. y. Nat. 母以「占有優勢」的性別意義教育子女,以確保孩子得以學習「在成人生活的兩. io. al. er. 個優勢場域——家庭10和工作——中獲得成功所必須的『正常』」11。由上述分析. v. n. 足見,家庭、婚姻與親屬關係幾為維持性/社會性別制度的小螺絲釘。. Ch. engchi. i n U. 若說第一層論述提醒研究者置疑顯而易見的男女有別「假設」 ;那麼第二層 論述企圖指出,敘事普遍存在一種「想像」——以家庭要素來想像、對應權力關 係,間接帶動其中鮮為人察的性別化運作。故此,透過第二層家庭要素的暴露, 研究者方能更深化探求性別、權力之間糾結纏繞的結構。若欲析論政治女性居於 從屬/弱勢地位的可能原因,我們當然不能逕求表皮(男女有別的敘事結果)而 . 8. 魯賓,〈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頁 42。 魯賓,〈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頁 41-60。 10 在此,成人生活的「家庭」應指結婚之後的再生家庭。據此,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說法恰好呼應 魯賓指稱「婚姻當中的一男一女是組合」的說法。 11 Chris Weedon,《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頁 89。 9. 7.

(16) 剔除骨肉(讓性別二元落實於敘事之中的架構)。 在此,我必須強調:以家庭來對應權力關係的一種「想像」 ,實是政治敘事 獨有的特色。家庭作為大多數人們最初(甚至最長)接觸的社會化團體,其相關 元素出現於文學敘事之中,應該無須大驚小怪——婚戀小說不就是談論愛情與婚 姻?大河小說不正是以家族為中心,進而旁及整個大歷史?更甚者,若是論及愛 情、婚姻、家庭,任何文本豈不同樣可以從中討論性別議題?然而,政治敘事相 較更顯特別之處在於:投射。一旦需要表述權力關係、政治情勢時,敘事總會以. 政 治 大. 性別作為理解的基礎,並且從家庭元素當中提煉想像價值——經由此一轉折的步. 立. 驟,讀者得以將私(家庭)領域的倫理階層、性別秩序,投射至公(政治)領域. ‧ 國. 學. 之上,據此產生權力的高低概念,並且無意間接收性別二元的假設。. ‧. 當然,上述的投射並沒有存在「化學反應式」的路徑;亦即, 「性別/倫理. sit. y. Nat. 秩序」代換為「權力高低」的理解,實是一種「想像」的延伸,較似約定俗成、. io. al. er. 不證自明的文化概念。本篇論文綜觀政治敘事之後,發現大多數作者存在這般想. v. n. 像途徑;反之,我的論述目標就是指認「公私領域相互表述」的想像,並且揭發. Ch. engchi. 作者藉由敘事夾帶何種性別假設。. i n U. 敘事與想像對文化論述的影響巨大,兩者足以說是相輔相成。我認為敘事 與想像共享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我的說法來自兩個理由。首先,班納迪克‧安德 森(Benedict Anderson)申論民族主義的建置時,指出官方機構藉由歷史敘事控 制人民對民族起源的認識,並且促使人民產生「共同體」的想像12。此種想像絕 對不只是「空想」 ,它們將於生活中落實為一種集體的常識——民族歷史的常識、 愛族愛國的常識;從此角度相比,想像與假設幾乎具備相同的特質——人為建 12. 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2010 年)。 8.

(17) 置,藉由文化機制而內化成為人們必備的視角。有趣地,同樣是基本常識的社會 性別規範,極大程度上(或者更多程度上)依賴「敘事」來促使人們產生堅實的 性別化「想像」。性別化的敘事自不必多言,古今中外往往不乏王子公主、貞妻 烈女的故事。社會性別的二元規範想必早於民族國家的興起,它們最初的創制與 流布或許不能「歸功」於敘事的發想,或者印刷技術的開展;但是,口頭與文字 敘事肯定強化了人們對於不同性別的各異想像,其擘畫出「男性一國,女性一國」 的藍圖,效果全然不亞於民族國家概念的創發。. 政 治 大. 其二,敘事的組成必然牽涉作者對情節的選擇、重組與再現,間接折射作. 立. 者對議題的觀點與想像13。在上段中,我著重點明「官方或傳統的敘事影響(甚. ‧ 國. 學. 至決定)人們對於性別的想像」 。然而我們不可忽略:當作者書寫小說,文本敘. ‧. 事倒是反過來凸顯——作者內化了何種想像,使得她/他們述說政治議題時,頻. sit. y. Nat. 頻呈現類似的家庭想像框架;框架內部填塞的便是男女有別的性別化假設。. io. al. er. 綜上所述,唯有全面爬書政治敘事,淘洗家庭元素牽引的結構性二元想像,. v. n. 我們才能真正指出女性於政治場域長處弱勢的現實與原因。. Ch. engchi. 第三節. i n U. 研究範圍. 此篇論文的研究範圍為「政治敘事」 ,卻無意為政治小說提出定義,並據以 篩選研究對象。這樣的設定出於兩個理由與界限的設定,其一,本文認為「政治」 13. 在歷史學的研究領域,亦可以見到相關「從敘事研究共同體想像」的研究方法。例如:沈松 僑,〈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 1930 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新史學》21 卷 1 期(2009 年 3 月) ,頁 1-59。沈松僑認為國族主義廣泛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言行舉止,並 且形塑人們對自身及社會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同樣的,只有在國族成員日常的言談與行動中, 國族才能不斷地更新與再生。因此,沈松僑以 1936 年上海左翼知識分子編輯出版的《中國的 一日》 (此書收錄數百篇無名大眾在當年 5 月 21 日的生活敘事) ,探討其中的敘事策略,以及 「敘事」建構的國族「想像」。 9.

(18) 存在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且無法以特定的定義、事件、談論比例加以劃歸文學 作品是否為「政治小說」。觀察掛名「政治小說選」的小說集,如李喬、高天生 編選的《台灣政治小說選》14、黃凡、林燿德編選的《新世代小說大系——政治 系》15等,書前序言對於「政治小說」都未曾定義或說明,編者似乎認為「政治 小說」的劃定擁有普遍且不必言明的共識。 邱貴芬所主編的《台灣政治小說選》16,其序論〈政治小說:勾勒願景與希 望〉提及:「政治小說」儼然是台灣文學創作的大宗17;因為自日治時期台灣新. 政 治 大. 文學開展以來,小說作家的創作主題涵蓋殖民暴力、認同困擾、威權壓迫、種族. 立. 傾壓、資本經濟的剝削、政治理想的虛耗。表面上邱貴芬為「政治小說」提出了. ‧ 國. 學. 界定;然若細看上述說法,其牽涉的面向極為廣泛,並不限縮於單一政治事件、. ‧. 時期的書寫,實際上更觸及台灣政治現況、族群處境、社會變遷的連續過程與之. sit. y. Nat. 後(經濟或心理上)的影響等,幾乎跨越人民所能觸及的經歷。. io. al. er. 從日常生活觀之,人也與政治脣齒相依,國際油價的波動是「政治」的、. v. n. 國內媒體對於報導議題的選定也或許出於「政治」的考量,甚至選舉日與大學生. Ch. engchi. i n U. 期末考撞期也引發「政治」性的討論。各個人類社會必定充滿政治事件、政治性 討論;而歷經殖民統治、威權政府、解嚴民主化與政黨輪替後的台灣人民,對於 政治討論的熱度、政治敏感度(深知可以/不可觸碰的議題),必然是於生活中 高張著。反過來說,研究者若欲在文學作品裡標示某些特質是「政治的」,而排 除其他議題為「非政治的」,應是治絲益棼的工作。在此必須申明,我並非暗示 作者以生活為本的創作都是出於「政治」目的,也並不以為文學是為了政治所服 14 15 16 17. 李喬、高天生,《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 年)。 黃凡、林耀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政治系》(台北:希代出版,1989 年)。 邱貴芬,《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2006 年)。 邱貴芬,〈政治小說:勾勒願景與希望〉,《台灣政治小說選》,頁 9。 10.

(19) 務。我只是認為與其替「政治小說」找出一個定義,並依此選定文本加以討論; 倒不如著眼於文學作品裡,關於政治事件的敘事之上。然而,為了使研究中心聚 攏,我將討論的小說內容限定為:戰後且具有明確的「政治」事件者,例如:二 二八、白色恐怖、政黨運動、落實民選、學運等;而不關注資本經濟、族群變遷 等議題。 其二,本文第四章的研究焦點擴及專寫家族史的文本,而此類文本實際難 以被歸為「政治小說」,因此本文才特意以「政治敘事」訂題。敘事(narrative). 政 治 大. 以文學術語來說便是故事(story)18,而政治敘事就是研究政治事件的故事。大. 立. 部份論者似乎都假設「政治小說」背後掩藏著熱切動機——反映現實、諷刺時政、. ‧ 國. 學. 議論經濟等;但是,此種假設卻可能掩蓋了政治實際能作用的面向,更侷限了文. ‧. 學研究。邱貴芬〈政治小說:勾勒願景與希望〉提到,政治小說既名為「政治」,. sit. y. Nat. 「顯然作者透過文字表達強烈企圖,其對政治問題提出針砭。」19而高天生在《台. io. al. er. 灣政治小說選》的序言〈無禁無忌食百二〉也寫道:「從文學的外在功能看,政. v. n. 治小說能負擔起傳播民主理念的社會功能;整合分歧的政治論爭。喚醒民眾的政. Ch. engchi. i n U. 治意識,促使民主化運動更加普遍、深化和持續不輟,其功厥偉。」20上述二例 認定政治小說飽含企圖與理想,卻不免陷入「能動性」的迷思——政治小說若非 表達了積極的針對性,就是凸顯了強烈的反諷意味。然而在文學作品中,除卻主 動參與政治或知識分子女性外,其他並未展現積極參與政治、關注生活瑣事、欠 缺智識,卻深受政治事件影響的女性,她們的存在與形象,對研究「政治敘事」 是否毫無意義?若有之,則意義為何? . 18. Meyer Howard Abrams 著,吳松江主譯,《文學術語詞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346-348。 19 邱貴芬,〈政治小說:勾勒願景與希望〉,《台灣政治小說選》,頁 9。 20 高天生,〈無禁無忌食百二〉,《台灣政治小說選》,頁 v。. 11.

(20)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21(後文將簡稱《查某人的 二二八》)或可提供部分觀察角度。解嚴後的台灣社會,開始重建族裔、階級、 性別等各個面向的歷史;而中華民國政權接掌台灣後,首件大規模衝突的「二二 八事件」被人民視為歷史失落、欲重新奪回論述權的重要象徵之一。奇怪地,沈 秀華指明絕大部分二二八論述裡,「女人不見了」22。在眾多的紀念活動裡,當 初受難、現今被悼念的大多是男性;即便女性接受訪問,幾乎也只是回憶、轉述 丈夫受難前後的情形。沈秀華呼籲論者應該多加重視遺孀們的境遇,畢竟遇難的. 政 治 大. 男性當下結束了生命,政治寡婦的命運卻是從二二八之後產生巨大變化,並接續. 立. 面臨一連串生命經驗的挑戰。同樣地,許俊雅於《無言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 ‧ 國. 學. 23. 編選序〈小說中的「二二八」〉也指出,二二八事件的重建研究往往偏重刻畫. ‧. 男性,卻忽略「殘存的女性」如何以隱忍的姿態、懷抱恐懼的心情來走過歷史24。. sit. y. Nat. 沈秀華與許俊雅的說法顯見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首先,政治事件絕非一斷裂的. io. al. er. 頓點、特定的時期,而是一段持續影響生者與周遭他人的過程,此過程卻時常為. v. n. 研究者所遺忘。因此,研究政治事件過境後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觀察敘事如何談. Ch. engchi. i n U. 論政治——什麼被張揚,什麼又被略隱。其次,女性的受害不亞於男性,只是女 性通常缺乏或不被給予發言權。因此,本文特意將書寫女性家族史的文本列為研 究對象,希冀更加全面地討論「政治想像」的面貌。 在大多數的文本中,最常見也幾乎成為最基礎的政治敘事,便是透過性別 角色來明示暗喻、指涉定位權力的強弱位階。文本裡頭投身政治的男性身影,我 們的確再熟悉不過了:他們眼見不平而獻身革命、衝鋒陷陣之餘尚謹記啓蒙未 . 21 22 23 24.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7 年)。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頁 14。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 年)。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頁 28。 12.

(21) 知。相對地,女性卻總是擔當受難者的角色,乃至是受難物的隱喻——被壓迫的 土地、被欺侮的群眾集體、原初卻遺落的民族精神等。我們或可公允地說:此敘 事樣板與性別分工的現實有所關聯,因為女性通常被劃歸在私領域(家庭),而 男性被允許(甚至是期待)進出公領域;而傳統社會的性別關係,恰好也展現了 權力的不平,無怪乎政治的權力關係經常以「性別化」的強弱來加以表徵。然而, 本文無意爭論敘事是否反映現實真偽,我在意的是:經由女性的受難來批判統治 者的暴政、透過女性的地位來隱喻被治者的權力低落,似乎成了一個隱晦又特別. 政 治 大. 關鍵的觸點——政治敘事總得先作用在性別上,才能印證、凸顯權力的殘酷,接. 立. 著進行正當的指控與反抗。一旦點明政治敘事的迂迴後,我們也可以發現政治想. ‧ 國. 學. 像的拼圖是固定且欠缺變化的。. ‧. 在八〇年代中期之後,部分女性作家開始描寫參政女性的「身體情慾」來. sit. y. Nat. 介入政治敘事;一時之間,不少研究者以女權解放或翻轉性政治為名,對此類寫. io. al. er. 作策略讚譽不斷。但是,本文認為這樣的寫作,事實上並沒有跳脫傳統政治想像. v. n. 中的女性形象。以武則天為例,歷來輿論除了用「牝雞司晨」貶損其婦人奪位專. Ch. engchi. i n U. 權外,更對她的「性」與「愛」多所討論與臆測。如此看來,女性政治人物的性 愛並非第一次躍上公眾檯面,身體情慾的書寫也絕非敘事創舉。我們或可為現代 女作家提出反駁:作家高舉叛亂的性愛大旗,不僅為了顛覆國族、歷史等大敘事, 更意圖除去女性被忽略、壓制、負面化的情慾。例如:李昂早在《北港香爐人人 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25便諷刺了女性參政者或自願或被迫守節,更刻畫 女性如何利用身體與性交換政治的利益;而《自傳の小說》26除以謝雪紅為藍本,. . 25 26.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1997 年)。 李昂,《自傳的小說》(台北:皇冠,1999 年)。 13.

(22) 寫出一名女性如何在政治、權力間斡旋,更描繪大量的性愛場面來凸顯性政治的 翻轉。然而,本文依舊要指出此類敘事策略不得不慎:即便政治敘事標示了情慾 自主的女性,卻也掩蓋女性於政治上的能動性與表現27;在性與愛的主題底下, 文本中參政女性若非對奪權不感興趣,就是將性作為亂政甚至奪權的工具——在 此之中,標舉女性身體與情感的性別化經驗依舊是權力、政治最直接的連結。另 外,此類敘事表面讓女性以身體、慾望開展了不同於男性的政治道路;然而,實 際上政治敘事關切的是男女、性別與性的權力位階,再讓女性透過奪取政治權力. 政 治 大. 來博取於公於私的上位。也就是說, 「政治敘事」只是一個「兩性權力鬥爭場所」. 立. 的隱喻,它只是承載性別爭鬥的配角而非敘事裡的主角;此敘事發現也凸顯作者. ‧ 國. 學. 對於政治、性別的想像框制於權力鬥爭的場面而已,是否有所顛覆則尚待評估。. ‧. 意識到性別關係/權力位階之間的相互指涉,以及性別想像/政治想像的. sit. y. Nat. 彼此滲透,我們就不能將政治敘事內的女性視之等閒——因為這些女性的處境可. io. al. er. 以為我們指出性別與權力、敘事與想像之間既指涉又牽制、看似無干卻又鼻息依. v. n. 存的關係。更甚者,我們或許得以從敘事當中,試圖拋出一個研究線頭:大部分. Ch. engchi. i n U. 女性落居政治場域邊緣地位的可能原因,應該與普遍的想像架構、表述方式有關。 為了全面探求性別對立與權力表述的關係,本文研究的文本裡頭必須具備 鮮明的女性角色,甚至以女性為主要的敘事者。有鑑於此,一般廣為人知的「政 27. 本篇論文強調女性參政「能動性」 ,並非忽略女性於歷史環境、政治場場域受到的侷限。然而, 我認為過度張揚女性情慾顛覆(尤其是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甚愛討論「代夫出征」型政 治女性的性愛) ,倒也過度將女性視為任人擺布、毫無政治頭腦的魁儡。姜貞吟〈女性作為政 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一文指出過去研究往往將上個世代的政治女性定位為 「依夫型」 、 「政治受難家屬」 ,並且以高教育程度、專業問政、形象清新來對比詮釋年輕世代 的女性參政。姜貞吟認為這類論述出現兩個「看不見」 :過於強調「政治受難家屬」與「依夫」 的象徵符號,卻看不見國民黨與其他小黨女性參政的意義;更看不見女性參與政治過程的主 體能動性。事實上,姜貞吟分析第二屆到第六屆女性立法委員,驗證許多女性的參選行為屬 於「夫妻併同形式」——這些政治女性藉婚姻關係累積政治資本,具有明顯的主體性。參考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6 期 (2009 年 12 月),頁 277-316。 14.

(23) 治小說」則可能因為沒有顯著、豐富的女性角色而不在討論之列。例如:每當談 論到台灣的政治小說,多數研究者必定提到黃凡〈賴索〉28。然而,〈賴索〉中 女性角色的呈現,大多是負面(肥胖、衰老、無知),或者沉浸在瑣碎的清洗、 對現況不加思索與煩惱——如賴索的老婆。在賴索出獄後,他的「政治犯」身分 使得許多親戚不願與之往來29,深怕受到牽連。賴索的妻子嫁給了這位身分敏感 的人,照常理來說即便稱不上犧牲奉獻,一定也是勇氣可嘉。但是,小說裡頭卻 只見賴索妻子那豐滿肥厚、無知天真、生養眾多的慾女形象。黃凡特地設置女性. 政 治 大. 角色的目的,只是為了強調女性角色特重生活瑣事,藉此凸顯男性角色被政治操. 立. 弄、無法訴說(因為老婆不會理解)的心。當然,此部小說或許依舊可以用來爬. ‧ 國. 學. 梳性別想像如何複製於政治想像上;不過,我認為此類敘事呈現的已是最平常的. ‧. 性別窠臼——換言之,若堅持如此大張大放的性別刻畫應無「想像」的空間可供. sit. y. Nat. 討論,放入論文架構實無太大意義。. io. al. er. 綜覽政治敘事後,我大致歸納三類形象鮮明的女性:參政女性、投入學生與. v. n. 社會運動的女性知識分子、單純遭受政治事件波及的日常女性(未曾參與政治活. Ch. engchi. i n U. 動者)。我的分類並非隨機,而是政治敘事偏愛此三類女性角色。不過,這三種 女性恰好涵蓋不同的層次,足以協助本文討論不同家庭元素的應用:其一,如同 現實政治場域的討論,政治敘事格外著眼參政女性的家庭身分、婚姻角色與性 事——尤其,性事乍看與家庭元素毫不相關,它卻是多數時候決定女性是否能夠 進入家庭與婚姻秩序的關鍵。其二,在文本中,女性知識分子多以(大專)學生 身分介入街頭運動,而學生的人生階尚處單純;是故,敘事關注運動女性的婚配 . 28 29. 黃凡,《賴索》(台北:時報文化,1980 年)。 例如,賴索結婚當天,酒席只有兩桌且仍然空了兩個位置;這兩個位置原本預備留給一對有 地位的親戚,他們卻「由於某種緣故」而未能出席。小說後文更暗示:一名二姨媽在「美軍 顧問團」工作的兒子,便是「因故缺席」者之一。 15.

(24) 對象選擇、運動女性與父母關係等等。其三,日常女性未曾主動涉入政治,角色 的設定明顯與參政女性、運動女性不同。日常女性之所以遭遇政治事件,多半受 到丈夫子女的牽連;雖說如此,敘事的目標並非指明日常女性被家人拖累的無 奈,反而是利用日常女性的無端受難來凸顯政治的殘酷。 針對包含此三種女性的文本,我將一一細梳其敘事特色與策略,指明當中 的性別關係如何透過家庭結構來影響、凌駕,甚至組成權力位階的表述,進而掣 肘政治想像。. 治 政 第四節 前行研究大 立 ‧ 國. 學. 一般論者多以政治小說作為研究主軸,幾乎未以「政治敘事」制題。值得特. ‧. 書地,政治小說的研究偏重男性作家,尤其是黃凡、陳映真、張大春等人八〇、. sit. y. Nat. 九〇的作品。即便研究女性作家作品,研究範圍也集中少數女性作家的一二文. io. al. er. 本,例如: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平路《行道天涯》、《百齡箋》。. v. n. 從實際文本的產出或許可以解釋上述現象。在日治時期,「現代文學」的開. Ch. engchi. i n U. 展具有政治目的,因而台灣文學的主支與政治的牽連頗深。編選《日據時代台灣 文學小說選》30的施淑就認為,日據時代的台灣現代小說與二十世紀初民族自覺 的文學一般,「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殖民帝國主義的基本性格」31。 這個時期的政治小說幾乎出自男作家之手,不少作家作品廣為人知,例如:賴和 《一桿秤仔》、呂赫若《牛車》、楊逵《送報伕》;文本主題雖未針對單一政治事 件,其中脈絡卻顯見評諷殖民政府、政經環境的意圖。二戰終了直至二二八事件. . 30 31. 施淑,〈修訂版序〉,《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7 年),頁 3-8。 施淑,〈修訂版序〉,頁 3。 16.

(25) 爆發,台灣的接收衝突湧現,部分男性作家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批判政治,呂赫 若《冬夜》就是其中經典;然而,等到國民政府實施戒嚴與播遷來台,白色恐怖 的陰影籠罩台灣,文學被迫噤聲,政治小說幾乎匿跡。 民國六十年,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因為退出聯合國而動搖;直至民國六 十八年中共與美國建交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代表性宣告消失。台灣海內海 外知識分子的焦慮,激發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加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啟用、 台灣中產階級的誕生,社會結構產生顯著改變32——與此同時,當代作家開始政. 政 治 大. 治的文學實踐。不過,此階段書寫政治小說的作家依舊以男性居多,備受討論的. 立. 作家作品為張系國《昨日之怒》 、黃凡〈賴索〉 、陳映真〈山路〉 、 〈趙南棟〉等等。. ‧ 國. 學. 再現蹤跡的政治小說呼應威權鬆動的社會與文化氛圍,主題多元開展33。或許是. ‧. 因為主題廣泛、表現手法豐富足供討論,多數政治小說研究聚焦此後的文本,研. sit. y. Nat. 究範圍落至國族認同、左右史觀、統獨論戰、重書戒嚴之下的人民苦難等等。. io. al. er. 奇怪地,此階段男性作家作品當中,女性角色多半未見主體——她們若非. v. n. 愚笨俗氣,藉以凸顯男性洞察政治黑暗的先知般孤獨;就是動輒遭遇悲慘境地,. Ch. engchi. i n U. 只為折射政治殘酷(連弱小的女性都不放過)。除此之外,八〇年代的女性作家 幾乎沒有介入政治小說的書寫,至多討論女性於政治大歷史底下的飄蕩命運、間 接擘畫片段的家族史,例如:蔡秀女〈稻穗落土〉、陳燁《泥河》等。 待到九〇年代,少數女性作家方投入政治敘事;不過,與八〇年代男性政 治小說不同,此時女性作家關注「政治女性」、用力刻畫政治女性的情慾。隨著 文本關切的角度丕變,研究者的分析主題環繞國族認同、女性身體解放、女性情 . 32. 33. 參考陳芳明,〈第二十章 一九八〇年代台灣邊緣聲音的崛起〉,《台灣新文學史》下集(台 北:聯經,2011 年),頁 600。 陳芳明如此寫道: 「在時代變動之際,曾經被壓抑的許多文學想像,都在進入一九八〇年代之 後次第挖掘出來。」參考陳芳明, 〈第二十章 一九八〇年代台灣邊緣聲音的崛起〉 ,頁 621。 17.

(26) 愛的真摯對比權力的虛假等等。 簡覽文學史的整理之後,我們不難發現男性與女性作家的書寫,顯然出現 時空斷層——直至八〇年代末期,才稍見女性作家耕耘政治敘事;再者,女性作 家介入敘事的主要戰場不在「議場」,而在「床」上。比較男性與女性作家作品 的研究,切入點明顯不同;我們不禁想問:何以男女兩性作家對於政治的關懷角 度不同,致使研究方向出現深刻差異?這個問題的解釋必然絲纏繩繞,如同探問 性別參政的差異,其原因可能牽涉客觀的社會結構與情境位置,或者內在心理認. 政 治 大. 知與觀感的差異34,並非本篇文章預計回答、能夠回答的問題。然而,不同的切. 立. 入點倒也顯現相同「二元化性別」的趨向——正是本篇論想要點明,並且加以避. ‧ 國. 學. 免的趨向。. ‧. 於此,我特地分開討論兩性作家,並非有意無意陷入同樣「性別二致」的. sit. y. Nat. 研究方法。反而,我想要強調兩性作家落筆的時空斷層,最終倒也殊途同歸;女. io. al. er. 性作家昂揚「貼身情慾」的叛旗企圖顛覆虛偽政治,卻依舊複製性別化的對立想. v. n. 像於政治之上。再者,我非重「政治」而輕「情慾」,亦不是認為「政治」就該. Ch. engchi. i n U. 男女兩性都弄得滿眼權力鬥爭。事實上,我的目標在於指明「政治」與「情慾」 的對比仍然只是策略性的二元頡抗而已;不論男女作家都不該沾沾自喜,台灣文 學場域之內的政治敘事已然僵固對立且陳腔濫調(cliché)。 由於文學領域對於「敘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人稱視角、場景設定、象徵 表意等面向,尚未見政治敘事、性別與政治想像間的討論。因此,本篇論文著眼 女性與政治敘事的兩大主題,僅以與兩者相關的文本範疇——此即表示多數文本 取自當代女性作家筆下,來進行主題拆解式的前行研究,目的只在於舉例前段所 . 34. 參考註 7,楊婉瑩,〈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的討論。 18.

(27) 提、其他研究者已然為之的研究方法。 我將前行研究所包含的研究主題,分為幾個層面來探討:國族追索與認同 政治、解構歷史、身體愛慾等,藉此區別本文的標的位置。最後,如研究範圍論 述,此篇論文將鍾文音《傷歌行》納入分析文本,因此我將一併梳陳「女性家族 史」的前行研究。. 一、國族追索與認同政治 自八〇年代以來,文本裡頭的國族認同一直是研究者關切的重心。國族所. 政 治 大. 帶有的男性中心、父權本位,使得一向處於邊緣位置的女性及其國族認同更為複. 立. 雜,亦促使研究者做更多的討論。. ‧ 國. 學. 郝譽翔在〈我是誰?!:論八〇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35一文裡,將. ‧. 七〇與八〇年代的文學作品並列之後發現:即便解嚴後社會風氣漸趨自由,政治. sit. y. Nat. 取材的小說亦相對成長;然而除了少數政治、人權議題鮮明的作品外,大多數小. n. al. er. io. 說反而將政治事件或政治環境的變遷作為觸發,凸顯過去/現在景況對比之下的. i n U. v. 虛無,以及人們往來於其中的迷失、掙扎與衝撞。在八〇年代,思想與言論的百. Ch. engchi. 花齊放下,「我是誰」的認同問題亦隨著歷史變動而逐漸激盪,答案卻越來越來 越費解——因為國土疆界的模糊、遭受噤聲的歷史出土,而且台灣已然進入後現 代商品社會等。對於這幅姿態各異的認同圖像,郝譽翔論道:「任何答案都沒有 主從、沒有好壞、沒有對錯。」36另一篇郝譽翔的論文〈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 。此處 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37,便是專文討論平路小說的身分之「謎」 35. 36 37.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〇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中外文學》26 卷 12 期(1998 年 5 月),頁 150-170。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〇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頁 166 。 郝譽翔,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 , 《東華人文學報》第 4 期(2002 年 7 月),頁 163-180。 19.

(28) 的身分之謎既是針對「女性身分」,亦是針對「國族認同」的探尋。郝譽翔認為 平路早期的小說如〈童年故事〉 、 〈郝大師傳奇〉38,都是以男性為主要小說敘事 者,充滿對故鄉、舊土、家國與母親的懷念;然而,這些男性失落、感傷卻彷彿 無解般,只能以死亡作為終結。相反地,進入九〇年代的平路,開始著重營造小 說裡頭的女性角色;郝譽翔強調平路筆下的女性不同於結局封閉的男性,她們是 開啓「歧路」的先鋒者。至於女性如何開疆闢土呢?郝譽翔認為平路以女性「愛」 與「慾望」的描寫,為先前封閉、死亡的宿命找尋感動與出口,更間接揭露了男 性喪失「愛」的能力。. 立. 二、歷史重構. 政 治 大. ‧ 國. 學. 梅家玲〈「她」的故事〉39亦是一篇分析平路小說的論文。其中「微觀歷史:. ‧. 從『他』的歷史到『她』的歷史」一節,梅家玲以〈百齡箋〉 、 《行道天涯》作為. sit. y. Nat. 研究文本,觀察平路如何依循史料,構築另一個不同於官方版本的敘事。雖然梅. n. al. er. io. 家玲將論述主軸放在平路以女性敘事者(慣常被歷史消音者)拆解威權歷史的大. i n U. v. 敘事,並且以女性的情慾消解男性政治神話裡頭的英雄形象;有趣地,梅家玲同. Ch. engchi. 樣強調平路此二部小說的主題之一為「愛情」與「死亡」——總是眼見男性走向 挫敗、死亡的女性,最終「唯『她』能以優游旁觀的位置,洞見了愛情、生命與 死亡的本質。」40 在文末,梅家玲似乎意識到愛情與死亡議題的陳舊,因而先自我預設一番: 「對激進的女性主義者而言,這樣的結論恐怕是令人大失所望的:怎麼繞了一大 . 38 39. 40. 兩則短篇小說可以分別見於:平路, 《禁書啓示錄》 (台北:麥田,1997 年) ,頁 145-154、201-224。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性別,還是家國?》(台北: 麥田,2004 年),頁 227-265。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頁 258 。 20.

(29) 圈,又回到老掉牙的愛情與神話裡。」41於是,梅家玲轉而回到平路身上強調: 「對以文學為志業,將寫作當作一生要走的平路來說,這卻未嘗不是以迴旋迂曲 的方式,與先前一再思辨的議題對話,並藉由自己女性、自由聲音的解放,為『她』 的故事尋找另一出路。」42以愛情作為女性歷史的關照,原本便無不妥;然而, 梅家玲若有似無替女性愛情築設堡壘的行為,反而不得不引人注目。除了重寫歷 史、以身體性欲顛覆、用愛找尋出路之外,研究者是否已遇見/預見研究平路筆 下政治名女人的瓶頸?此疑問也促使本文想要進一步探究:以性別經驗為主的政. 政 治 大. 治敘事,似乎侷限了解讀與想像的空間。. 立. 三、身體愛慾. ‧ 國. 學. 關於政治敘事下女性愛慾呈現的討論,除卻平路之外,必定集中於李昂身. ‧. 上。然而,李昂寫「性」毫不手軟,與平路刻畫老年身體、隱微性慾、渴望肉體. sit. y. Nat. 碰觸的幽緻筆法全然不同;同樣是書寫「國母」等級的人物,平路《行道天涯》. n. al. er. io. 〈空白的靈堂〉44裡的台獨 裡的宋慶齡,全然不同於李昂〈戴貞操帶的魔鬼〉43、. i n U. v. 國母的形象。因此,此類別將特別集中討論李昂的政治敘事小說。. Ch. engchi.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昂《自傳の小說》〉45雖 然點明李昂小說一般被攻訐的痛點:當女性有意識以身體作為獲取權力的工具 時,究竟是沉淪後的物化、異化,還是跳脫了父權價值觀呢46?洪英雪卻認為《自 傳の小說》破解了「性政治」 (Sexual Politics) ,因為「肉欲橫流的謝雪紅,不僅 . 41 42 43. 44 45. 46.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頁 257。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頁 258。 李昂,〈戴貞操帶的魔鬼〉,《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2002 年),頁 49-82。 李昂,〈空白的靈堂〉,《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頁 83-112。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昻《自傳の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 報》(2008 年 10 月),頁 9-43。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昻《自傳の小說》〉,頁 21。 21.

(30) 擾亂堂皇莊嚴的歷史大敘述、改寫政治正確方能入使得歷史寫作傳統,也勘透國 足沙文主義的虛妄。」洪英雪更呼籲女性應該具有自主的情慾與解放情慾的本能 47. 。 然而,本文認為一味強調女性身體對政治的「陽奉陰違」與妖魔般興風作. 浪的顛覆性,卻反而將女性捆綁於單一形象中——此形象是問題意識就以分析過 的「傳統」,更掩蓋了女性在政治場域的自我實現。有趣地,陳芳明曾析論《自 傳の小說》透過左派運動的領袖,「再三考察性與政治的緊張關係」48。對此,. 政 治 大. 陳芳明對李昂小說的解讀,恰好是本文探尋的重心:在政治敘事,甚或一般人的. 立. 想像中,性/性別與政治的關係似乎每每被捆綁在一起。. ‧ 國. 學. 四、女性家族史研究. ‧. 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的研究甚少,並且未見依「政治敘事」作為分析. sit. y. Nat. 主軸的論文。目前可見較為完整的前行研究為: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 n. al. er. io. 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49。李欣倫發現《短. i n U. v. 歌行》 、 《傷歌行》裡頭充斥身體傷殘之人,而這些或生理或心理殘缺者,都是在. Ch. engchi. 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飽受政治威脅、環境汙染、資本經濟入侵等緣故所造成。因 此,李欣倫認為鍾文音的「島嶼百年物語」乃是以身體再現台灣土地、台灣人民 身體與身分遭受苦難的隱喻。一如既往,談論女性寫「史」的議題,李欣倫同樣 強調鍾文音採用的「斷裂」 、 「拼貼」敘事手法,展現不同於男性全景、巨視般的 描摹。 . 47 48 49.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昻《自傳の小說》〉,頁 40-41。 陳芳明,〈第二十三章 台灣女性文學的意義〉,《台灣新文學史》下冊,頁 737。 李欣倫, 〈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22 期(2012 年 7 月),頁 159-203。 22.

(31) 第五節. 章節安排. 回顧前行研究之後,我將指出本篇論文的架構、文本分析首重的脈絡,藉 以一步步探進政治敘事、家庭想像與性別之間相互交纏、指涉、對照、互證等錯 綜的關係。. 第二章 政治女性的愛與性:家庭想像的收編 台灣文學不乏描寫「女性參政者」的文本。這些女性涉入政治的程度不一、. 政 治 大. 最終拓展的政治空間不一,文本形象各自秀麗。然而,一旦提及女性參政的背景. 立. 與動機,敘事卻總以受到「愛情」的薰陶加以設定,而愛情的討論又不免延伸婚. ‧ 國. 學. 姻、組織家庭等等情節。敘事似乎暗示:這些女性關注的議題只有——戀愛的對. ‧. 象(通常也是女性參政啟蒙者)是否能與她們步入婚姻;若是戀愛對象琵琶別抱,. sit. y. Nat. 政治女性還會透過政治權力摧毀對方,同時卻也自斷後路、玉石俱焚。我認為如. n. al. er. io. 此的敘事策略,實無跳脫以性別差異投射權力關係的傳統想像。. i n U. v. 另外,文本的部分女性參政者尚有「性事」張揚的形象。此類敘事多以關. Ch. engchi. 注參政女性的「性慾」——或以「解放」傳統貞女的形象稱之、或以「顛覆大敘 事」亂之。然而,文本脈絡顯見這些女性高喊「性解放」,卻為了無人願意與之 結婚而神傷。在此,參政女性能否進入「家庭」,依舊是敘事關注的焦點。 「愛」與「性」兩種元素的出現,將敘事脈絡帶往一種「婚姻」或者「親 屬稱謂」的架構。此架構凸顯文本的政治女性無法單純作為一位投入政治者,她 們背負的家庭角色時常被提及,並且延伸至固定的社會角色與行為準則,為此便 於供敘事述說、使讀者易於敘事脈絡。. 23.

(32) 尤其文本當中,兩性最為明顯的限制差異體現於「性」之上。當文本書寫 政治女性的情慾叛變,企圖毀棄所有準則,那麼敘事達到的效果為何?「性」果 真成為理想的顛覆的工具嗎?我認為事實並不如此簡單光明。文本將「女性政治」 與「性」綁在一塊,婚姻、親屬與家庭就站在對立面上,豈不暗示兩者的無可兼 顧?文本透過女性的性顛覆,將政治場域簡化為床笫競技場;此思路的顛覆有 餘,卻仍然無法回應參政女性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同時未能協助女性找尋定位來 站穩腳步。. 政 治 大. 在此章中,我的首要工作就是點出「愛的政治啟蒙」的設定相當危險——. 立. 這樣的敘事策略不但複製刻板假設,將女性的從政一概視為男性的觸發;同時,. ‧ 國. 學. 敘事提及「愛情」只為引導至「婚姻」秩序的討論,甚至潛藏「女性都想被婚姻. ‧. 收編」的前提。此外,我會解構文本背後的深遠架構,分析「性」顛覆的敘事策. sit. y. Nat. 略實則輕看參政女性的窘境。最終,我將總結參政女性被哪些想像所制約、綑綁。. n. al. er. io. 第三章 街頭外的文學省察: 性別、家庭與政治的想像關係. i n U. v. 其次,我將研究目標轉至「參與社會運動的女性」之上。社會運動的性別. Ch. engchi. 不平現象,歷來是女性或性別研究者的關懷重點;不論從參與者的性別量化比 較,或者是場域觀察的質化研究看來,都是以街頭現場作為關切範圍。有趣地, 當文本體現街頭女性時,卻往往突出不一樣的敘事架構——敘事總是擘畫一個家 庭架構,以家庭、父母、夫妻為背景,再向外觸及街頭運動的故事脈絡。例如: 透過婚姻關係的捉對廝殺表達「政治理念」漸行漸遠的齟齬;或是上溯追索父母 過往祕密參與運動的生活,藉以創造世代政治理念的「傳承」等等。 在婚姻關係、子承女繼的脈絡當中,性別二分的傾向格外明顯。丈夫通常. 24.

(33) 都是堅持理想、咬牙勒褲帶的革命者,妻子卻是眼望生計、最終妥協現實的普通 人。更甚者,當兒女追尋父母的政治軌跡時,總是對於不得志的父親寄予同情; 反倒鄙夷母親身為前運動分子,卻遺忘熱情的信念。我將這種普遍出現的敘事架 構視為「想像」的展現,當中凸顯兩個層次。其一,政治敘事的「想像」必然牽 涉家庭架構。其二,敘事利用家庭角色通常是為了對應固定的角色分工;亦即, 學運分子的父母子女關係、異性戀婚姻情形等等,都可以指向制式的身分與角色 特質。於是,在文本裡頭,政治理念的分分合合大部分代換為家庭內的齟齬對抗。. 政 治 大. 尤其,夫妻愛侶成為性別與家庭關係的最佳代言組合,敘事透過夫妻的結離聚散. 立. 隱喻政治的變動。. ‧ 國. 學. 在此章內,我預計掀開家庭的想像架構,進而考察其中的性別假設:即便文. ‧. 本當中的學運女性角色乍看獨立慓悍、飽富政治理念,敘事卻往往將書寫主軸漸. sit. y. Nat. 漸導向學運女性的婚姻之上——學運女性的擇偶對象,「恰好」擺盪在兩種對立. io. al. er. 的政治理想之間。於是,女性角色的存在只為凸顯「最理想的政治選擇」 , 「最理. v. n. 想的政治選擇」也化約為不同形象的「男性」;在此敘事策略下,女性角色終究. Ch. engchi. i n U. 呈現空洞且客體化的特質。接著,我會挑出運動文本之內的父母關係,析述敘事 偏愛藉由「血緣」傳承的想像來連結世代間的革命理念。最後,本篇論文希冀關 注「後學運」文本,關注學運世代如何談論過去/現在對比的理想/現實。為了 表現今昔與思想反差,敘事利用夫妻關係作為折射工具,讓所有的對立投射於夫 妻對應的男女角色上。. 第四章 受難者家屬:日常女性的無辜與角色位移 末章,我將研究目標看向「受難者家屬/日常女性」 。既然前兩章的重點指. 25.

(34) 出政治敘事對於家庭架構的念念不忘;那麼,此章將直接回歸「家庭」,討論敘 事又如何展現想像?如何架構受難家屬/日常女性的處境? 在政治風暴中成為寡婦孤母的女性,從來都是為人忽視的一群。政治敘事 每每透過這些身處家中、不知世事的女性遭逢巨變,因而崩潰瘋癲的架構來折射 政治的殘酷。然而,這些女性或許頓失依靠、或許哀傷憤慨;但是,她們卻也接 管男性下獄、喪亡之後留下的家庭主事者地位,體現不同於家庭主婦依順、愚昧 的形象——此部分卻是敘事多半忽略、研究者未能論及的脈絡。. 政 治 大. 在此章中,我將指出早期政治敘述偏好讓日常女性遭受無妄之災,藉由她. 立. 們的可憐身世,折射政治無差別般的殘酷對待。其後,我力圖分析:在政治事件. ‧ 國. 學. 之下,女性角色的政治看法不見得呼應枕邊人的期待。這項工作無意印證兩性必. ‧. 然抱持不同的政治態度;而是為了掀開「家庭男女同樣受到政治迫害」想像下的. y. sit. io. al. er. 與隱瞞。. Nat. 異音,點明日常女性的無辜受難不單來自政治,更源於丈夫一意孤行的政治決策. v. n. 最後,我會反過來論述:日常女性並非只是「弱者」的代名詞。當男性因. Ch. engchi. i n U. 為政治因素離開家庭之後,女性倒成為一家之主,隱然顛覆傳統想像的性別分 工。此節終了,我勢必透過文本的分析與比較,論結政治領域的家庭架構只是出 於「工具性」目的,意圖喚起刻板的理解與共鳴,卻間接讓政治場域成為性別僵 化的場域。然而,受難家屬的角色位移,卻凸顯親屬關係、稱謂使用的靈活,其 變動是豐富而彈性的。. 第五章 結論 在分析三種文本類型之後,我將論結:敘事的確利用親屬、稱謂與婚姻等. 26.

(35) 家庭元素,複製其中的性別化假設。多數文本談論政治之時,總是含括男女相對 區別的「假設」。與此同時,政治敘事偏好以家庭元素為架構,正好展現一個共 同的「想像」:家庭關係是表述權力關係的首要方式——因為家庭內部的親屬、 稱謂與婚姻制度夾帶隱而未見的二元性別期待,此些期待又隨著父權社會的霸權 而穩占其中的權力位階。是故,敘事對於家庭架構的偏好,必然是由於家庭架構 易於定位權力關係。 經由本篇論文的析論,我期盼未來大眾能夠挖掘更深層的社會性別結構、. 政 治 大. 洞穿更幽微的性別權力運作,藉以探求更多元的研究與對話空間。.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i n U. v.

(3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8. i n U. v.

(37) 第二章 政治女性的愛與性:家庭想像的收編 十幾年後,整個世界的女性議題重新整理,台灣亦邁步向前更趨成熟。同樣 的,《北港香爐人人插》中女主角有的翻雲覆雨能力,已然可以加以正視,更能 重新探討小說中「女人借睡男人來獲取權力」的主題。 新世紀新面向,台灣走過悲情/女性後,如不以林麗姿翻雲覆雨的能力為貶 義,會不會也可能是「與有榮焉」的對號入座?. 學. 前言. ‧ 國. 立. 政 治 ——李昂《路邊甘蔗眾人啃》序 大. ‧. 在此章裡,我析論敘事「慣於」透過婚姻與親屬稱謂的架構,將「參與政治. sit. y. Nat. 的女性」加以定位,藉以框限人物的生活背景與人格特質;亦即,文本裡頭參與. io. al. er. 政治的女性無法單純作為一位投入政治者,她們身載的家庭角色總是特別被標. v. n. 明,而這般強調角色的效果並非只是「定位」如此簡單。誠然,男性作為社會的. Ch. engchi. i n U. 另一種性別身分,同樣負擔家庭的角色;只是我們必須認知,家庭角色、婚姻結 構與親屬稱謂除了提供個人「定位」的座標之外,更提供個人言行舉止的準則。 與此同時,家庭結構加諸男性的行為準則,向來相較女性寬鬆。基於上述脈絡, 文本嫁接婚姻關係、親屬稱謂作為政治敘事的基礎,目的極可能為複製固定的社 會角色與行為準則,為此便於述說、理解政治敘事——卻難脫男女位階、性別關 係的差異與假設。 另一方面,從文本來看,兩性最為明顯的限制差異體現於「性」之上——在 一般生活當中,社會對女性的性限制已然比男性苛刻許多;一旦文本女性身兼政. 29.

(38) 治參與者的角色時,這些性限制更加放大,成為文本念茲在茲的焦點,或者爭論 質疑的對象。尤其,九〇年代中期之後,女作家開始著力描寫參政女性的情慾, 一一剝除參政女性的衣服、解放她們曾經貧瘠幽微的性事,意欲藉此穿透政治的 假正經,裸身跨越父權社會制度的限制與禁錮。然而,如此的書寫策略似乎陷入 「你丟(出議題)我撿(來回應)」的邏輯迴圈裡——文本的參政女性被迫著力 衝撞外在的限制,展露情慾以回應過往的掩藏與匱乏。事實上,女性的情慾書寫 非但不是創舉,更是歷來鄉談野聞對政治女性揣測臆探的主要題材。如果當文本. 政 治 大. 書寫政治女性的情慾叛變,搭配婚姻與親屬稱謂的架構,試圖在架構裡衝撞、毀. 立. 棄所有準則,那麼我們該問:敘事收致的效果為何?「性」真的成為顛覆的工具. ‧ 國. 學. 了?情況或許不全然如此樂觀。敘事策略以「性」當作女性政治的盟友,被敘事. ‧. 有意無意唾棄、排除的婚姻、親屬與家庭就站在對立面,政治女性陷於二選一的. sit. y. Nat. 難題。政治敘事對於女性「性」的執著,一方面滿足了眾人的臆測揣度,一方面. io. al. er. 遂社會制度所願——顛覆的性,以及顛覆的政治女性,自己走出了家庭、婚姻與. v. n. 親屬之外。更遑論,即便政治敘事過度關注女性的情慾自主,卻也掩蓋女性於政. Ch. engchi. i n U. 治上的能動性與表現;在性與愛的主題底下,文本中參政女性若非對奪權不感興 趣,就是將性作為亂政甚至奪權的工具——在此之中,標舉女性身體,甚或愛情 的性別化經驗,依舊是權力、政治最直接的連結。 暫且跳脫文本,現實生活的政治狀況亦帶來啟發的空間與解釋的引線——我 們必須先將幾個問題置放於心,政治敘事「性」書寫暗暗展現女性從政的什麼問 題與限制?「性」書寫策略本身的問題何在?1997 年 7 月 23 日, 《聯合報副刊》 接連四天刊載中篇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1部分內容,輿論的臆語不斷,進而 . 1.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部分章節,《聯合報副刊》,1997 年 7 月 23-26 日,第 41 版。 30.

(39) 引發軒然大波。「北港香爐人人插」一語除了作為貶詞蔚為流行,更躍進政治場 域變成隱射、譏諷、批評的工具2。尤其,時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文茜認為 李昂不僅影射、詆毀她,讓此篇小說形同漂白的「黑函」,同時挑起女性身處公 共領域難免面臨的指控——「以身體取得權力」3。 「以身體取得權力」的議題亦 為婦女團體與性別研究者所關切:婦女團體發表聲明,呼籲大眾與其討論「女性 可否透過性與身體換取權力」,不如著眼於「主流社會未能提供女性參政的公平 機會(故而女性只得用身體換取權力)」4;性別研究者則乘著浪頭,力倡情慾平. 政 治 大. 等、性解放實與政治平等同樣重要5。就此觀之,在「政治」為背景的小說裡頭,. 立. 「性」的彰顯與否,似乎都是難以拿捏的大哉問。. ‧ 國. 學. 從 1997 年的風波迄今,台灣的政治環境發生巨大改變;尤其,短短不到二. ‧. 十年,台灣已然歷經三次的政黨輪替,甚至出現第一位民選的女性總統。時至. al. er. io. sit. y. Nat. 2014 年,李昂以「政治」為背景的小說,亦從《北港香爐人人插》6來到《路邊. n. . 2. 3 4. 5. 6. i n U. v. 是年,台灣適逢第 13 屆縣市長選舉,各方人馬之間的謾罵口水不斷;在此之中,女性參選者 甚或男性參選者的配偶備受「性」影射、嘲弄之事,時有所聞。〈北港香爐人人插〉一出,政 壇人物或琅琅上口、或人人自危,情況混亂,故而我不加以一一列舉。最人驚訝的事件,莫 過於台中市長參選人洪昭男「路邊尿桶」事件:洪昭男競選總部發布傳單,諷刺陳文茜欠缺 口德、沒有資格擔任「北港香爐」,只能當個「路邊尿桶」人人撒。 樊嘉傑,〈陳文茜首度站出來反擊〉,《中國時報》,1997 年 8 月 2 日。 邵冰如,〈北港香爐悶燒 婦團痛心女權大反挫〉,《聯合晚報》,1997 年 8 月 9 日,第 4 版。此 處的女性團體是女權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彭婉如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有趣的 是,此篇報導提及「婦女團體強調,這個記者會要凸顯的,是婦女參政過程中所遭遇的反挫, 並無意涉入李昂和陳文茜兩個女人的戰爭,更無意為任何一方說話。」不過,另外一篇《中 國時報》的報導卻在標題明指「婦女團體聲援陳文茜」 ,似乎將婦女團體的聲明簡化(甚至是 錯認,何況內文並未提及陳文茜)為「選邊站」 ,而意圖忽略婦女團體籲請社會重視的核心—— 「女性參政權力的平等與否」;請參考洪茗馨,〈誰怕香爐被人人插 誰怕位子被人卡 婦女團 體聲援陳文茜〉 , 《中國時報》 ,1997 年 8 月 7 日。無怪乎,王德威認為李昂此事被媒體矮化為 「兩個女人的戰爭」 ;請參考王德威, 〈序論:性,醜聞,與美學政治〉 , 《北港香爐人人插》 (台 北:麥田,1997 年),頁 11。 何春蕤,〈香爐也有參政權 媒體時代——身體操弄視覺的「性」政治 全民政治——不是只有 一種女人能參政〉 , 《聯合報》 ,1997 年 8 月 7 日,第 11 版; 〈女性主義性解放——重訪豪爽女 人的爭議〉,《中國時報》,1997 年 9 月 5 日。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 年)。. Ch. engchi.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