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內涵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內涵之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徐昊杲 博士 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 程內涵之研究 The Study of Specialty Subject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of Design Cluster. 研 中. 究 華. 民. 生 國. : 一. 王 百. I. 紅 零. 三. 卜 年. 撰 六. 月.

(2) 謝. 誌. 兩年研究所過程,因為太多人、事和物才使我成長,想要一一感謝生 命中所有愛我、關心我、幫助我、讓我成長的人,卻發現原來碩士論文謝 誌的篇幅是有限制的,太長的謝誌會讓讀者忘記閱讀我研究的內容,請容 許我不一一的在謝誌中感謝。 今天能夠取得碩士學位最要感謝的是我最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 大哥、大嫂、二哥與剛出生的姪女,因為你們的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念 書做研究,因為你們的陪伴讓我放心的追夢,也因為你們七年前才能進路 入師大的殿堂一直到今天,說不盡的感謝,將化為未來出社會的回饋,謝 謝你們。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徐昊杲博士,在就讀研究所過程給予我最大的彈 性,不論是學術研究的指導,更在生活上給予我關心與幫助,謝謝六位本 研究之受訪者,撥空讓我訪談以及給我許多研究上的指導,也要感謝臺師 大工業教育學系的所有教授們在我研究所階段給我無限的知識,讓我日日 茁壯,謝謝老師。非常感謝鍾怡慧老師與林倫豪老師於口試期間給予我許 多指導與建議,讓我更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不足之處,以豐富且充實 我研究之內容,謝謝。 再來感謝在台師大的這七年,所有愛我且關心我的夥伴們,婉欣、俐 文、炘頤、意茜、信泓、璟薇、緯成、稜翔、千儀、智名、沂承、林利、 晉豪、伯勳、立晨、天冠、晉雄、麗芳學姊等各位學長姐與學弟妹,謝謝 你們。 最後感謝我的男朋友-穆格銘,謝謝你的不離不棄與包容,在這些日 子中給我支持與鼓勵,謝謝。 道不盡的感謝,化為我對大家無限的祝福,謝謝你們,也祝福你們。 I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之可行性,分 析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群 11 科專門科目的關聯性,期望從中發現 11 科別之專門科目重疊性,以求用最少的教育資源達到最大的教育效益。本 研究以文件分析法將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科目整合為一表,發現 其中重疊性高,將此整合表作為本研究之基礎,發展出關於我國中等教育 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起源、發展過程、現況問題、未來方向等面向之 訪談題目綱要,再運用訪談調查法針對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科目 及學分規劃各科召集人 11 位中隨機選取六位進行質性訪談,將訪談資料 整理歸納,以內容分析法得到以下重要結論: 一、 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科目及學分規畫一覽表 11 科別之專 門科目重複性高,是因同屬設計群,而當中亦有保留各科特色課 程。即便相同專門科目名稱,於不同科別教授時,教學內容以及實 際運用案例也會有些差異。 二、 整合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可行性實屬困難,原因為 各科仍應培育各科特色之師資。如結論一所述,並非專門科目名稱 相同便認定為同一課程,應更詳細的研究其中課程內涵與教授內 容,而非單以專門科目名稱相同做為整併之依據。 關鍵字: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設計群、設計群專門課程. I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specialty subjects in design clus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This study expects that found the specialized subjects of the 11 departments intersection, in order to use the least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achieve maximum educational benefit. In this study, document analysis the specifically courses of the 11 departments in design cluster of secondary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to a table and found a high intersection. Interview questions outline conta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tatu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interviews six convenors who planed specialized course of cultivating design cluster teacher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interview data compilation inductiv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obtain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conclusions: First, the list of specifically subjects for teacher training in design cluster of secondary and credits planning is high repeatability, because the 11 departments belong to the design group. Even the name of the same specialized courses in different divisions will be some differences. Second, it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e the specifically subjects of teacher training in design cluster of secondary education,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1 subjects are not the same. It should be studied in more detail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connotation, rather than a single specialized subjects with the same name as the basis for consolidation. Keyword:Teacher training、specifically subjects、design cluster、specialty subject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of design cluster IV.

(5) 總目錄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V 總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師資培育沿革 .............................................................................. 9 第二節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 .................................................... 15 第三節 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 ........................................ 20 第四節 高職課程綱要 ............................................................................ 27 第五節 99 課程綱要設計群校定課程之內涵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 35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3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40. 第一節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表 ............................ 40 第二節 認同中等教育職業類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轉變之因............ 81. V.

(6) 第三節 當初召集規劃設計群之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方法.................... 85 第四節 對於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表之看法........................ 88 第五節 對於室內設計科與室內空間設計科、家具設計科與家具木工 科專門課程相似度高之看法 .................................................. 92 第六節 對於本研究欲整合設計群 11 科別之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研究 之看法 ......................................................................................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5. 第一節. 分析現行設計群師資培育不同科別之專門課程差異情形 105. 第二節 整合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各科之可行性...................... 108 第三節. 建議 ........................................................................................ 109. 參考文獻 ........................................................................................................ 111. VI.

(7) 表目錄 表 2-1-1. 師資培育職前教育課程相異比較表…………………………….10. 表 2-1-2. 教師圖像及其核心內涵表……………………………………….13. 表 2-2-1. 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群必修科目一覽表.16. 表 2-2-2. 高級中等學校設計群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適合培育相關系所 與選備科目一覽表………………………………………………21. 表 2-3-1. 102 學年度中等學校開設設計群之特殊稀有類科一覽表…….31. 表 3-2-1. 本研究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表……………….………………...35. 表 3-3-1. 本研究實施訪談詳細資料表……………………….…………...37. 表 4-1-1. 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科目名稱 相同)對照……………..…………………………………………41. 表 4-1-2 表 4-1-3. 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主要科目 名稱與相似科目名稱相同)對照………….……….…………...56 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相似科目 名稱與他科相似科目名稱相同)對照………….……….……...66. VII.

(8) 圖目錄 圖 3-2-1. 本研究流程圖…………………………………………………..38.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三節為名詞解釋。分別詳述各節內容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背景 我國教育制度最早始於清光緒 23 年(西元 1897 年),已實行一百多 年,從始至今經歷過各類師資培育及各項師資培育變革。1979 年「師範 教育法」頒布後,中等教育的師資便依循「師範教育法」之規定,大部分 來自於師範教育體系,其中當然包含了職業學校師資的培育。因此,當時 (西元 1979 年)師資培育的管道與內容屬於一元化且計畫性的,唯有師 範體系之校院可辦理培育師資課程。而 1994 年「師資培育法」通過施行 後,師資培育體系與制度產生了極大的轉變,師資培育趨於儲備式培育, 由原先的統一化趨於多元化,培育機構則由原師範校院增加為各大學校院 經核准即可以開設教育學程、師資培育學系或師資培育中心,共同參與高 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師資的培育(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1), 使有意從事教職、為教育付出一份心力的人能從更多元的管道習修教育學 程,並且取得教師資格,讓我國師資培育呈現更多元的特色(詹光宏, 2001)。 根據師資培育法之規定,師資培育不僅是職前教育養成、教育實習、 教師資格檢定考、教師甄選聘任,甚至是職後參與在職進修、學術研討會、 專業知能研習等,都是師資培育重要的課題。在歐洲的師資培育認為歐洲 1.

(10) 教師的 知識 與技 能 來自於 不斷 的學 習 ,並且 持續 的吸 收 與更新 知識 (European Teachers Synthesize,2011)。Henry, Kershaw, Zulli, & Smith.(2012)之研究顯示,在美國的師資培育方案(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簡稱 TPP)是師培生經過教導後,以其學生測驗成績之進步量 做為該師培生專業性之衡量。而我國師培生須於參加教師資格檢定考試 前,接受師資職前教育之各項相關課程(教育部,2005) ,欲取得合格教 師證書必定先習修教育專業課程以及專門課程,才有資格參與教育實習, 通過教育實習方能參加教師資格檢定,進而取得合格教師證書。 2005 年以前,專門課程的培育與認定皆是由師資培育單位及其各科自 行規劃,並呈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教育部,2005),不論是同群內各科 別、相似科目名稱、學分數或是彈性選修科目皆由師資培育單位及其各科 自行規劃,由相關單位及專家人士審查通過即可培育。也因此各大學師資 培育單位在專門課程的採認上,多依照各校、各系所之課程特色方向採 認,造成師資培育之專門課程趨於各校自身特色發展,師資來源過於多 元,無法全面且確實掌握職業學校之需求,使得我國師資與職業學校期望 有所落差。2006 年中央主管機關擬定修正後,專門課程的訂定不同於先 前皆是師資培育單位及其各科別自行規劃,同群內各科別一致為共同群核 心科目、相似科目名稱採用聯集方式呈現認定、學分數盡量相近,以減少 各群差異為原則、彈性選修課程要因應群科內涵差異來設計(鍾怡慧、徐 昊杲、彭婉欣、王紅卜,2013)。欲取得教師證書,必先經過一番學習, 具備這些相關課程的薰陶以及專業知識的培養,才能培育出適合現代社會 和教育所需之教師。 為縮短各師資培育大學開設之專門課程與中等學校課程綱要之間斷 層,中等學校相關主管機關及課程改革單位密切配合,以提升師資培育之 專門課程適切性。故教育部於94學年起辦理專門課程審查,並且建立標準 化的審核程序,以具專業且客觀性的審核機制進行專業審查(徐昊杲、彭 2.

(11) 婉欣,2012),以期為教師專業知能把關並且給予師培生更貼近中等學校 課程之學習。 貳、研究動機 近年來,設計成為我國新興產業之一,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室內設 計、廣告設計等相關行業在近幾年來逐漸興起,也越來越多學子在選擇學 習專長時以設計相關科系為首選,目前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中包 含金屬工藝科、室內空間設計科、美工科、家具木工科、圖文傳播科、陶 瓷工程科、家具設計科、廣告設計科、室內設計科、多媒體設計科與多媒 體應用科共 11 科,由科名可以發現有多數科名類似雷同(例如:室內空間 設計科和室內設計科、家具設計科和家具木工科等),其中家具木工科曾 於 2001 年因招生困難面臨停招(黃朝琴,2012),導致全國高中職無需家具 木工科師資,當時師培大學仍然開設培育家具木工科師資課程;另一個現 象是多媒體應用科與多媒體設計科為新興科目,有些高中職學校為了吸引 學生就讀或是符合社會時代潮流而新創設科別,初創前幾年師資培育機構 來不及培育該科教師,導致該科學生由設計群其他科教師代為教導。 目前職業群科合格教師證書取得程序為職前訓練結束後通過教師資 格檢定考試合格,以學分認證方式取得各類科教師證。然而在同一群中不 同科所認證之學分科目大同小異,其中也有大部分以類群為核心之必修課 程,本研究將探討設計群之學分與課程綱要重疊性,並且分析以群之概念 核發教師證之可行性。如今欲取得職業群科教師證書必定先習修教育專業 課程以及專門課程,才有資格參與教育實習,而後才能參加教師資格檢 定,進而取得教師證書。教育專業課程包含必修課程(教育基本學科課程、 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學課程、教育實習與教材教法)10 學分以及選 修課程 16 學分,共 26 學分(師資培育法,2002)。其中選修課程有各師 資培育大學自行訂定,根據自己學校的師資培育理念、條件以及特色去規 3.

(12) 劃並且實行,各課程的學分數也是由各校自行調配,各類群專門課程亦是 如此,其中包含 10 學分核心必備課程,20 學分選備課程,而選備課程內 容由各校規劃,因此產生極大的彈性,造成目前教師的多元性。因此本研 究將探討設計群師資培育各科專門課程內容,並且統整各科相似課程。 以往高級職業學校自 2013 年起更名為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提供專 業及實習學科為主課程,強化學生專門技術及職業能力之學校(高級中等 教育法,2013)。就目前 99 課綱設計群之課程中,即使是不同科別,皆必 須習修一般共同科目 66 至 76 學分與設計群核心課程 30 學分,各校各科 可依學校特色或各科專業開設 36-46 學分的校訂課程(教育部,2009)。學 生升學考試亦是以群核心課程為主要考試方向,由高中職升學至大學或是 科技大學,學生可以透過四技二專統一入學考試方式,此考試方式以群為 考試範圍,不論設計群中那一科別學生欲升學皆是相同考科與考題,這一 現象不僅出現於學生升學考試,同樣的反應於高中職教師徵選考試方面, 設計群不同科別教師徵選考試範圍與方向大部分為四技二專統一入學專 業科目(一)試題範圍。此現象讓正在追求成為一名設計群教師面臨抉擇; 當全國聯合招考教師或是各縣市聯合招考教師時,然而考試內容以及範圍 相似,甚至是一樣的考題,考生本身也都符合資格,卻只能選擇其中一科 報考。這樣的情況會造成設計群中不同科別有所區別,當放榜分數公佈 時,各科便有高低之差,不論是對於社會或是正在努力考上正式教師的考 生都會有不佳的評價,大眾便會對於分數較低的科別有所批評或是不良的 觀感,也窄化了多元化的師資出入,不僅抹煞了多元師資教學熱忱,更是 教育界上擁有更多多元化教師的絆腳石。 本研究將探討目前師資培育設計群各科別教師課程中之相關以及相 似性,比較設計群各科別師資培育的宗旨之相關,深入研究設計群課程 綱要內容與師資培育課程相關性。 參、研究目的 4.

(13) 綜合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二: 一、分析現行師資培育設計群不同科別之專門課程差異情形。 二、探討職業類科設計群不同科別整合之適切性。 肆、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依照研究目的規劃出兩個待答 問題: 一、 現行師資培育設計群不同科別之專門課程是否有差異? 二、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群專門課程各科召集人認為中等教育 師資培育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之看法為何?. 5.

(1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名為「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現況調查研 究」,旨在探討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進而分析高中職設計群課程 綱要內容、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內涵以及設計群師資培育 專門課程訂定之召集人對於本研究提出之論點其看法。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與訪談調查法,分析目前我國中等教育設計 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內容,以訪談方式調查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 育專門課程訂定之召集人對其看法。由於文件分析法僅能就現有資料做 分析,並無深入探究課程內涵,訪談對象也僅於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 資培育專門課程訂定之召集人六名,無法將結論推論至所有設計群相關 人員之意見。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作為相關研究或政策參考,且不能 完全做為因果關係的推論。 主要是以訪談方式蒐集研究所需資料,訪談時間僅 30 分鐘,因此 受訪者亦可能受時間壓力或其個人認知、情緒、態度等主觀因素影響, 隱藏個人的真實意願,造成訪談結果之誤差,此乃本研究之限制之所在。. 6.

(1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壹、高中職設計群 我國職業學校各類科,目前是 6 大類 15 群 89 科,6 大類分別是工業 類、商業類、農業類、家事類、海事水產類以及藝術類,設計群跨屬於工 業類、商業類與家事類中,設計群中包含金屬工藝科、室內空間設計科、 美工科、家具木工科、圖文傳播科、陶瓷工程科、家具設計科、廣告設計 科與室內設計科、多媒體設計科、多媒體應用科等共 11 科(教育部,2009)。 本研究所指之高中職設計群係指在我國教育體制下,臺灣地區公私立 之高級職業學校設計群科、工商(商工)職業學校設計群科、工農(農工)職 業學校設計群科、工家職業學校設計群科、綜合高中設計群科。 貳、師資培育 我國師資培育其核心價值為師道、責任、精緻、永續,目標則如下 (教育部,2012): 一、 達成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使命。 二、 建立專業標準本位的師資培育。 三、 建構師資培用理念的政策網路。 四、 形塑教師終身學習的校園文化。 參、教師資格檢定 為了培育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師資,教育部於 2002 年 7 月修 正公布《師資培育法》,將教師檢定制度及方式有所調整,由原本「形式」 的檢定(書面文件檢覆)走向「實質」的資格檢定,並於 2005 年 4 月舉 行第 1 次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部,2011,師資培育統計年報),通過 教師資格檢定後才能取得教師證書,僅是有教師資格,並非正式教師身 分。 7.

(16) 肆、加科登記 已經取得中等學校中任何一類科合格教師證書,並修畢中等學校另 一類科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者可以向原師資培育機構申請另一類科師資之 教師證書,師資培育機構檢核送至中部辦公室審查後,由中部辦公室頒 發另一類科教師證書。 伍、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由教育部於 2008 年三月三十一日發布,並且 於 2010 年八月一日生效(教育部,2009)。其依據職業學校法修正,其中 詳細闡明職業學校各群科課程綱要,各高中職各科均得依循此綱要規畫該 校該科課程,以確保我國相同群科學生教學內容之一致性,課程綱要中仍 保有學校彈性課程學分數,可依各校特色與師資狀況開設校訂課程,不僅 確保全國相同群學生專業課程之一致性能力,更能保有各校特色發展。 陸、中等教育職業類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 師資培育過程依照各師資培育大學規定,通過教育學程習修資格後, 除了習修 26 學分之教育專業課程,依照各師資培育生所學專長習修 26-40 學分不等之專門課程(教育部,2012c),而本研究中所指之專門課程係根據 教育部所公布之中等學校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 科目及學分對照表所示之專門課程。.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師資培育沿革;第二節為中等教育師 資培育專門課程;第三節為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第四節為 高職課程綱要;第五節則為 99 課程綱要設計群校定課程之內涵。分別詳 述各節內容如下:. 第一節 師資培育沿革 我國教育制度最早始於清光緒 23 年(1897 年),而可追溯到師範教育 實施的法令依據於清光緒 29 年(1904 年)所頒布的「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 程」和「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而師範教育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我 國師資的素質,也代表我國教育的興衰,於是政府於 1932 年頒布《師範 學校法》,隔年訂定師範學院規程,1934 年公布「師範學校課程標準」 而後師範專科學校於 1960 年代紛紛改制與設立,其中卻缺少法源依據, 過去的師範學校法相關法規也不符當時社會需求,因此教育部於 1976 年 年末規劃組成「師範教育法研訂小組」,經過兩年擬定草案,最後於 1979 年通過立法院三讀,總統於同年 11 月 21 日公布施行。《師範教育法》施 行十餘年後,隨著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以及時代潮流的轉變,原有的相 關法規與規定亦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實際需求,則教育部即開始進行研議 修正,於 1995 年 1 月 30 日三讀通過,將《師範教育法》修正為《師資培 育法》,整個師資培育的結構也從計畫性培育改變為多元開放性培育(吳 清山,2010)。隨著民主開放風氣盛行,教育部將《師範教育法》修正為 《師資培育法》,則《師資培育法》一直施行至今,其中順應社會變遷修 正法規產生重大改變,改變比較如表 2-1-1。 9.

(18) 表 2-1-1 師資培育職前教育課程相異比較表 項目 民國 83 年制訂的 《師資培育法》 實習階段 畢業後 實習時間 實習身分 實習津貼 教師資格取得方式. 一學年(一年) 實習老師 由教育部編列每月八千元 實習成績複檢及格. 民國 91 年制訂的 《師資培育法》 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修業 完成前 一學期(半年) 實習之師培生 無,並須依各校規定繳交 學分費 檢定考試及格. 資料來源: 2011 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教育部,2012f)。. 依據教育部「師資培育法」(教育部,2004)第一、二條規定:「為培 育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及幼稚園師資,充裕教師來源,並增進其專業知 能,特制定本法。」、「師資培育應著重教學之能及專業精神之培養,並 加強民主、法治之涵泳與生活、品德之陶冶。」由此可以大約瞭解師資培 育的主要目的是育藉由更多元的過程來產出更具備專業與更為優質的學 校教師,同時也希望經由多管道的培育師資以充裕的教師來源,使學校 的教師供給充裕。 根據師資培育法第七條規定:「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包括普通課程、專 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而在現今社會變遷、科技進 步與教育政策的推動,教育學程的課程結構與內涵調整成為師資培育中 重要的一環(孫志麟,2002)。 黃政傑(1988)認為師範教育係指成為優良教育,一定要有該科的專 業知能,並且擁有把該科專業教育給他人的專業能力,同時要遵守教育 工作的倫理信條。林貴美(1991)指出法國師資培育系培養未來良好及有 用國民之事業,故對師範生除了要有學科的訓練之外,人格教育的培養 也是十分重要的。楊深坑(1989)覺得師資培育應該邁向學術化與專業化 10.

(19) 的過程,與教育現場的緊密結合、符合實際需要以及洞察高深學術理 論,有助於教育品質的提升。由上述學者看法,本研究認為師資培育不 僅是培養專業能力,更要培養人格教育、教育要與實務結合,除此之 外,更重要的是要訓練出能把一切教育給學生的能力。 歐盟在 2007 年提出計畫改善師資培育品質,各國皆認為教師的教學 品質直接反應於學生的成就層次與學習經驗上(European Commission, 2010)。而師資培育是有多種層次的,不單僅是在於學生的成就層次上 面,教師可能奉獻一生在教學以及研究如何教學相長,教師不只是教 書,還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去有影響力的角色(European Commission,2013) ,學者 Helen Bound 於 2011 年發表文章中提到師資培 育是一個滿漫長的過程,而規劃教師專業發展也必須要有高度的內涵, 而教師的活動狀態也受到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因此我國目前的師 資培育不會過度偏向教育而與產業脫節,使得我國師資培育生素質更多 元。師資培育生是將教育理念轉換為現場經驗的執行者(Weshah,2013), 因此師資培育也需要提供教師更多反思的過程,反思的過程可以給師資 培育一些建議與指導,而這部分也是師資培育極重要的一環(Fatima Pereira,2013)。我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職前課程學 習、教育實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與職後研習進修等;職前課程學習又 分為專業課程與專門課程兩種,其中專業課程為教育方面課程,主要習 修在教學過程的教育概論、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驗與評量等 教育理論型課程,在這部份師培生應習修至少 26 學分,以增加其教育概 念與素養;專門課程部分則是教學專業之處,師培生依照自己的專長習 修各師培大學所開設之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目前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規定 專門課程應至少習修 30 學分,其中又包括群必修 10 學分與各師資培育大 學依照學校發展與特色自訂課程至少 20 學分。 師培生應習修上述 26 學分專業課程與 30 學分專門課程,並且取得該 11.

(20) 大學學士學位畢業證書,才得以申請參加教育實習,實習分發單位依各 師資培育大學規定有所不同,各師資培育大學所簽訂合作之中等學校也 有所不同,師培生習修完職前課程且取得該校學士學位後,依各師資培 育大學規定至指定中等學校實習一學期,實習過程必須同時參與班級導 師、教學教師與行政工作之實習,在實習過程師培生為實習學生、中等 學校端之指導老師為實習教師而師資培育大學端之指導教授為實習指導 老師,這三方面人員在師培生實習期間密切配合以求師培生實習過程能 獲得最精實且完善的學習,在實習結束後中等學校與師資培育大學雙方 教師依照師培生實習期間表現給予評量,已表示該生是否具備成為教師 資格,教育實習是師資培育重要的過程,更是教師社會化的主要階段(歐 用生,1999)。教育實習通過後,師培生可於每年約三月初時參加教育部 舉辦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通過考試後即可成為合格教師,並且取得教師 證書。中等教育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內容為:國語文能力測驗 (含國文、 作文、閱讀、國音等基本能力。)、教育原理與制度(「教育原理」含教 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教育制度」含本教育階段相關制 度、法令與政策)、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發展」含生理、 認知、 社會、道德、人格、情緒;「青少年輔導」含主要諮商理論或學派、輔導 倫理、團體輔導、學習輔導、行為輔導、生涯輔導、青少年適應問題診 斷與個案研究、心理與教育測驗)、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含中等學校課 程發展與設計、教學原理與設計、班級經營、教學評量等。)(教育部, 2012a),欲取得中等教育教師證書,必先精熟以上科目並且通過考試。 即使通過考試並不表示取得教師職位,教師證書僅表示具備教師資格, 而教師職位仍須再參加各校或各縣市之獨立教師徵選或是聯合教師招 考。 教師徵選對每位夢想成為正式教師的準教師們是必經的路,目前辦 理方式依照各中等學校需求選擇獨立招考、各縣市聯合招考或是全國聯 12.

(21) 合招考等三種,準教師們依照自身意願選擇是否參加招考,招考內容依 各招考方式不同,獨立招考考試內容大部分為筆試、試教、實作與口 試,其中筆試又分為專業科目與教育科目或是僅考專業科目,聯合招考 則是缺少口試這一項目以避免人為操作所產生的不公平。 考取正式教師ㄧ職後,便開始從事傳道解惑的工作,任教期間教師 無重大過失,則得以續聘,因此一旦考上正式教師,任職過程無重大過 失,則可以以這份工作為終身的志業,一直做到退休為止。而任職過程 可以參加教學相關研習,除了教育部規定每學期每位教師應有環境教育 研習四小時之外,各種研習皆為自由參加,教師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或 是專長,選修各式各樣研習課程以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 教育部於 2012 年出版的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中提到,教師應具 備的核心內涵為教育愛、專業力與執行力,以及富有敬業心、教師專業 知能與實際教育成效等,才能因應新時代的教育環境與社會對於教師的 關注,而其中教師圖像及核心內涵表詳細如下表 2-1-2: 表 2-1-2 教師圖像及其核心內涵表 教師圖像. 核心內涵. 教育愛. 洞察. 關懷. 熱情. 專業力. 國際觀. 批判思考. 問題解決. 執行力. 創新. 合作. 實踐智慧.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教育部, 2012b)。. 而職校設計群科課程綱要中提到中等教育教師應培養學生具備一般 能力如下(教育部,2009):. 13.

(22) 一、生活適應及未來學習之基礎能力 1、具備解決問題及調適情緒之能力。 2、啟迪尊重生命之意識。 3、奠定生涯發展之基本能力。 4、養成終身學習之態度。 二、人文素養及職業道德 1、陶冶人文基本素養。 2、養成尊重差異之態度。 3、培養同儕學習之能力。 4、涵養敬業樂群之精神。 三、公民資質及社會服務之基本能力 1、深植積極進取之觀念。 2、培養自我表達及人際關係處理之技巧。 3、陶冶民主法治之素養。 4、養成樂於服務社會之態度。 5、增進國際瞭解之能力。 中等教育教師需要培養學生以上能力,其本身必定先具備以上能力 才有足夠的說服力與親身體驗學生在接受培養的過程會發生的各種歷 程。. 14.

(23) 第二節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 師資培育職前教育課程分為普通課程、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與 教育實習課程,其中專門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又合稱為教育學程。專門 課程即為日後擔任教師所要教授之科目,專門課程之必備科目應該對應 到將來該科教師必須具備之能力指標(吳芝儀,2009);而本研究所提之 專門課程為中央主管機關所頒布高級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科 目及學分對照表所列之專門科目。 壹、沿革 師資培育法於 1994 年實行,使得我國師資培育由先前師範教育 法的規定改成多元與儲備式,師資培育機構也從原先師範教育體系 之校院開放至各大學皆可申請培育,打破長久以來師範教育體系校 院專責師資培育的局面,創造師資培育多元化的制度。但是中等教 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始於 2007 年,自 1994 年師資培育法實行至 2007 年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工作開始,中間 12 年各大學 僅須提出申請,教育部備查即可辦理師資培育,其中課程規劃依照 各校特色與各校發展開設師資培育相關課程;自 2007 年中等教育師 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開始實施,辦理師資培育之大學必須依照教育 部所頒佈的高級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規畫該校欲培育師 資之課程,呈報教育部審查,審查通過始可辦理該科師資培育。 貳、專門課程整體架構與課程發展 2007 年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實施以前,各師資培育 大學有各校自己培育師資的專門課程,呈報教育部備查。直到 2007 年才開始有統一課程架構與發展,各科由各領域專家會議規畫出各 科必備課程與選備課程,不論科別歸屬於那一群別,各科規劃其師 資培育課程科目與學分數(教育部,2007b)。由於各科規劃之科目繁 15.

(24) 瑣且無統一性,又因應 99 學年度高級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實行, 教育部委託台師大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核工作小組研究, 其透過文件分析焦點團體座談與公聽會等方式,針對中等學校職業 類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架構與內涵進行探討與改進,並將各群科 課程統整(徐昊杲、彭婉欣、朱挈儂,2011)。課程架構以職業群科而 言,每一科別都有歸屬的群別,其之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皆依照群規 定之必修課程與各科規劃選備課程,其中機械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9 學 分、動力機械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10 學分、電機與電子群之群必備科 目為 10 學分、土木與建築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10 學分、化工群之群必 備科目為 10 學分、商業與管理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9 學分、外語群之 群必備科目為 9 學分、設計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10 學分、農業群之群 必備科目為 10 學分、食品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10 學分、家政群之群必 備科目為 8 學分、餐旅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10 學分、海事群之群必備 科目為 10 學分、水產群之群必備科目為 8 學分、藝術群之群必備科 目為 10 學分,各群必備科目名稱如表 2-2-1,除了以上群必修學分之 外,各科有各科總學分數以及選修課程(教育部,2012c),欲辦理師 資培育之大學應參照中等學校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師資職前教育專 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中所列出之課程規劃該校師資培 育專門課程內容。 表 2-2-1 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群必修科目一覽表 類群 機械群. 科別 機械科 模具科 製圖科 鑄造科 版金科 配管科. 群必修科目 工程材料(2) 應用力學(2) 機動學(2) 工程圖學(2) 機械實習(1). 16. 必修學分數 9.

(25) 類群. 動力機 械科. 電機與 電子群. 土木與 建築群. 科別 機械木模科 機電科 生物產業機電科 電腦機械製圖科 汽車科 重機科 農業機械科 飛機修護科 動力機械科 軌道車輛科 電機科 電子科 資訊科 控制科 冷凍空調科 航空電子科 電子通信科 電機空調科 土木科 建築科 消防工程科 空間測繪科. 化工群. 化工科 染整科 紡織科. 商業與 管理群. 文書事務科 商業經營科 國際貿易科 會計事務科 資料處理科 航運管理科 流通管理科. 群必修科目. 17. 必修學分數. 應用力學(2) 電工概論(2) 電子概論(2) 引擎原理(2) 液氣壓原理(2). 10. 電路學(3) 電路實驗(習)(2) 電子學(3) 電子學實驗(習)(2). 10. 材料與構造(2) 實務專題(2) 圖學(2) 工程概論(2) 工程力學(2) 普通化學(4) 分析化學(一)(2) 應用化學(2) 物理化學(一)(2)/環境 科學(2)/計算機概論 (2)(三科選一科) 管理學(3) 經濟學(3) 會計學(3) 計算機概論(3) (四科選三科). 10. 10. 9.

(26) 類群. 外語群. 設計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家政群. 科別 水產經營科 農產行銷科 電子商務科 應用外語科英文組 應用外語科日文組 金屬工藝科 室內空間設計科 美工科 家具木工科 圖文傳播科 陶瓷工程科 家具設計科 廣告設計科 室內設計科 多媒體設計科 多媒體應用科 農場經營科 畜產保健科 森林科 園藝科 造園科 野生動物保育科 食品科 食品加工科 水產食品科 烘焙科. 群必修科目. 必修學分數. 會話(3) 翻譯(3) 習作(3) 基本設計(2) 色彩原理(2) 基礎製圖(2) 設計概論(2) 繪畫基礎(2). 9. 農業概論(2) 生物技術(2) 動物學(2)/植物學(2)/ 生物學(2)(三科選二 科) 實務實習(2) 微生物學(2) 食品檢驗分析實驗(1) 食品加工學(2) 食品加工實習(1) 食品化學(2) 生物技術概論(2) 家政學(2) 色彩學(2) 職業倫理(2) 行銷學(2). 家政科 服裝科 美容科 幼兒保育科 時尚模特兒科 流行服飾科 時尚造型科 18. 10. 10. 10. 8.

(27) 類群 餐旅群. 科別 觀光事業科 餐飲管理科. 海事群. 航海科 輪機科. 水產群. 漁業科 水產養殖科. 群必修科目 觀光學概論(2) 餐飲管理(2) 餐飲服務(2) 飲料管理(2) 餐旅英文(2) 船藝概論(3) 輪機概論(3) 海上安全法規概論(2) 海運概論(2) 水產概論(2) 水產生物學(2) 生態學(2) 栽培漁業(2) 藝術概論(4) 藝術與科技(2) 藝術史(4). 藝術群. 必修學分數 10. 10. 8. 音樂科 10 舞蹈科 美術科 電影電視科 影劇科 表演藝術科 戲劇科 多媒體動畫科 時尚工藝科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c)。中等學校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師資職前 教育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教育部:臺北市。 由表 2-2-1 可以清楚的知道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 各科的群必修課程科目,各群必修課程為 8-10 學分,除此之外各科 皆有選修課程 16-32 學分(教育部,2012c),師資培育大學所辦理各類 科專門科目執行之系所並非專門培育師資為主要,國外文獻亦指出 目前教師一職在歐洲為第二職業選擇(Berger&D’Ascoli, 2012)。以 上必修與選修課程學分數皆是由教育部委託台師大承辦中等教育師 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核工作小組邀請各科專家委員共同協定專門課程 之相關事項。 19.

(28) 第三節 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 中等學校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所有的科分別為:金屬工藝 科、室內空間設計科、美工科、家具木工科、圖文傳播科、陶瓷工程 科、家具設計科、廣告設計科、室內設計科、多媒體設計科與多媒體應 用科共 11 科,其中多媒體設計科為 2011 年新增設科與多媒體應用科為 2012 年新增設科。中等學校設計群 11 科別師資適合於工商業設計系所、 工業設計系所、工業產品設計學系、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商品設計系、 空間設計學系、工業教育學系、景觀設計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美術學 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多媒體設計學系、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圖文傳 播藝術學系、陶瓷工程學系、工藝設計學系、產品設計系、廣告學系、 室內設計學系、設計系、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等以上各系所培育。如表 2-2-1 所示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核心群必修課程共 10 學分,除此之外 設計群各科選修專門課程依照各科專業能力有所不同,由高級中等學校 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得知,金屬工藝科選備科目 48 學分、室內空間設計科選備科目 48 學分、美工科選備科目 50 學分、家具 木工科選備科目 48 學分、圖文傳播科選備科目 40 學分、陶瓷工程科選備 科目 40 學分、家具設計科選備科目 48 學分、廣告設計科選備科目 38 學 分、室內設計科選備科目 42 學分、多媒體設計科選備科目 42 學分、多媒 體應用科選備科目 50 學分,各師資培育大學培育設計群各科規劃選備專 門課程至少應開 20 學分(教育部,2012c)。其中科目名稱為造型原理、創 意潛能開發、設計方法、電腦繪圖、攝影、人因設計、設計史、專題製 作、表現技法、工業安全與衛生、木材加工、影像處理、金屬加工、印 刷設計、產品設計、工藝概論、視覺傳達設計、多媒體設計、影音後製 等共有 502 科,選備科目科目名稱與相似科目名稱總計 714 科,其內涵主 20.

(29) 要強化設計群教師專業能力,以及各師資培育大學所培育之設計群教師 具備共同核心能力與各科特色專業能力。本研究整理高級中等學校設計 群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適合培育相關系所與選備科目一覽表如表 2-2-2。 表 2-2-2 高級中等學校設計群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適合培育相關系所與選備科 目一覽表 適合培育相關系所. 科 別 金 屬 工 藝 科. 學 分 數. 選備科目名稱. 工商業設計系所、工業 20 製造程序、金屬加工程序、鑄造 設計系所、工業設計學 技術、焊接技術、板金技術、金 系所、工業產品設計學 屬工藝、造形原理、專題製作、 系、創意生活設計系、 表現技法、設計史、設計方法、 視覺傳達設計系(商品 創意潛能開發、工藝概論、工藝 設計組)、生活產品設 鑑賞、電腦繪圖、電腦輔助設計、 計系、科技商品設計 產品設計、行銷計畫、攝影、廣 系、商品設計系、商品 告設計、圖文編輯、展示設計、 設計學系、工商業設計 設計管理。 系、流行工藝設計系、 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工藝設計 系、美勞教育學系、應 用藝術研究所、造形藝 術研究所、傳統工藝學 系、雕塑系、應用藝術 與設計學系、流行設計 系所、設計研究所、藝 術與設計學系、造型設 計學系、服飾設計管理 系、服飾設計系、創意 產業設計研究所及其 他相關系所與學位學 程。 21. 總 學 分 數 48.

(30) 適合培育相關系所. 科 別 室 內 空 間 設 計 科. 美 工 科. 學 分 數. 選備科目名稱. 總 學 分 數 48. 空間設計學系所、室內 20 室內設計、室內施工圖、電腦繪 設計學系所、景觀設計 圖、專題製作、設計與生活、造 系所、工業教育學系 形原理、數位設計基礎、創意潛 所、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能開發、表現技法、家具設計、 所、工業設計系所、建 人因工程、透視圖法、室內裝修 築系所及其他相關系 法規、材料應用、影像處理、設 所與學位學程。 計史、室內設計概論、照明設計、 景觀設計、設計方法、展示設計、 設計美學、施工與估價、家具製 作。 美術學系所、圖文傳播 20 造形原理、創意潛能開發、設計 50 學系所、工業科技教育 方法、數位設計基礎、2D 電腦繪 學系、工業設計所、工 圖、3D 電腦動畫設計、數位表現 業產品設計學系所、產 技法、攝影、視覺傳達設計、圖 品設計系所、室內空間 文設計、印刷設計、包裝設計、 設計學系所、空間設計 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 系所、室內設計系所、 人因設計、設計專題研究、材料 商業設計系所、視覺傳 與加工、結構概論、繪畫理論與 達設計系所、媒體傳達 實務、藝術概論、美術史、公共 設計系所、應用美術系 藝術、科技藝術研究、藝術心理 所、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學。 所、流行設計系所、商 品設計學系所、多媒體 設計學系所、設計研究 所及其他相關系所與 學位學程。. 22.

(31) 適合培育相關系所. 科 別 家 具 木 工 科. 圖 文 傳 播 科. 陶 瓷 工 程 科. 學 分 數. 選備科目名稱. 總 學 分 數 48. 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 20 造形原理、設計與生活、家具結 系、室內空間設計系、 構、數位設計基礎、專題製作、 室內設計系、建築系 創意潛能開發、家具製圖、家具 所、設計所、工業教育 設計、表現技法、材料與加工、 系所及其他相關系所 基礎攝影、視覺傳達設計、設計 與學位學程。 史、工業安全與衛生、人因工程、 設計方法、電腦輔助製圖、電腦 輔助設計、家具製作實習、木工 實習。 圖文傳播學系、圖文傳 20 圖文傳播概論、電腦排版、電腦 40 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圖 繪圖、造形原理、影像處理、彩 文傳播藝術學系、資訊 色複製學、商業攝影、圖文傳播 傳播學系及其他相關 基礎技術、印前工程、數位影像 系所與學位學程。 設計、錄影剪接技術、多媒體設 計、視覺傳達設計、數位出版、 印刷經營與管理、印刷設計、電 腦動畫、出版學、電子商務、編 輯學。 陶瓷工程學系所、陶瓷 20 陶瓷工藝、模製陶瓷、釉藥調配 40 設計學系所、工業科技 與燒製、陶藝創作、創意潛能開 教育學系所、工藝教育 發、模型製作、產品設計、專題 學系所、科技教育學系 製作、工藝概論、工藝鑑賞、設 所、工藝設計學系所、 計史、美術史、陶瓷材料、陶瓷 造形藝術學系所、應用 裝飾技法、陶瓷燒成技術、陶瓷 設計學系所、工業設計 學、電腦繪圖、陶瓷工藝史、數 學系所等相關系所及 位設計基礎、造形原理。 其他相關系所與學位 學程。. 23.

(32) 適合培育相關系所. 科 別 家 具 設 計 科. 廣 告 設 計 科. 室 內 設 計 科. 學 分 數. 選備科目名稱. 總 學 分 數 48. 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 20 設計史、造形原理、視覺傳達設 系、室內空間設計系、 計、表現技法、人因工程、設計 室內設計系、建築系 與生活、設計方法、家具材料、 所、設計所、工業教育 材料與加工技術、家具設計、家 系所及其他相關系所 具結構、家具製圖、專題製作、 與學位學程。 創意潛能開發、數位設計基礎、 電腦輔助製圖、電腦輔助設計、 工業安全與衛生、家具製作實習 (I)、家具製作實習(II)。 美術學系、工業教育學 20 設計與生活、造形原理、數位設 38 系、廣告學系、工業設 計基礎、創意潛能開發、電腦繪 計學系、應用美術學 圖、攝影、編排設計、表現技法、 系、商業設計學系、藝 網頁設計、動畫多媒體、印刷設 術學系、視覺傳達設計 計、畢業製作設計、專題製作、 學系、圖文傳播學系、 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 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及 企業形象設計、商業攝影、印刷 其他相關系所與學位 實務。 學程。 空間設計學系所、室內 20 造形原理、創意潛能開發、照明 42 設計學系所、景觀設計 設計、設計史、設計方法、環境 系所、工業教育系所、 控制、環境心理學、人因工程、 工業設計系所、建築系 建築與室內設備、建築法規、結 所、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構學、建築與室內設計、設計實 所及其他相關系所與 習、施工與估價、材料應用、施 學位學程。 工圖、表現技法、專題製作、電 腦繪圖、影像處理、多媒體設計。. 24.

(33) 適合培育相關系所. 科 別 多 媒 體 設 計 科. 多 媒 體 應 用 科. 學 分 數. 選備科目名稱. 總 學 分 數 42. 多媒體設計學系所、數 20 造形原理、設計與生活、數位設 位媒體設計學系所、動 計基礎、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 畫與遊戲設計系所、數 影像處理、電腦繪圖、動畫設計、 位內容科技學系所、教 3D 動畫、影音後製、專題製作、 學科技學系所、媒體傳 多媒體網頁設計、視覺傳達設 達設計系所、視覺傳達 計、設計史、漫畫、腳本設計、 設計系所、視覺設計系 數位音效、攝影、多媒體設計、 所、設計系所、美術學 數位出版、遊戲設計、互動媒體 系所、應用美術系所、 設計。 圖文傳播學系所、工業 科技教育學系、工業設 計系所、室內空間設計 學系所、設計研究所及 其他相關系所與學位 學程。 多媒體設計學系所、數 20 數位設計基礎、創意潛能開發、 50 位媒體設計學系所、動 電腦繪圖、表現技法、網頁設計、 畫與遊戲設計系所、數 影像處理、多媒體設計、互動媒 位內容科技學系所、教 體設計、專題製作、數位出版、 學科技學系所、媒體傳 攝影、多媒體廣告企劃與製作、 達設計系所、視覺傳達 數位影音剪輯、電腦動畫、程式 設計系所、美術學系 語言、作業系統、電腦網路、資 所、應用美術系所、圖 料庫、資訊管理、電子商務、系 文傳播學系所、圖文傳 統分析與設計、藝術與科技、視 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圖 覺傳達設計、遊戲設計、音效設 文傳播藝術學系、資訊 計。 傳播學系、工業科技教 育學系、工業設計系 所、室內空間設計學系 所、設計研究所及其他 相關系所與學位學程。.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c)。中等學校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師資職前. 25.

(34) 教育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暨實施要點。教育部:臺北市。. 由上表 2-2-2 可得知中等學校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內容,本研 究從表 2-2-2 發現中等學校設計群各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選備科目有 部分雷同,將針對中等學校設計群各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科目進行文件分 析,以探討其間之差異性。. 26.

(35) 第四節 高職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建國之前便有職業教育的教育政策,可以追朔至明朝顏習 齋設立彰南書院開始,當時書院其中一齋以水、火、土等為教學重點科 目,與現在的技術職業教育相似,到了清朝梁啟超強調人才必須具備實 業,以學為大學的教育標準、以術為專科的教育標準(許麗雯,2012)。 建國之後,蔡元培擔任首位教育總長,並頒佈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 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之教育宗旨,民國二年 我國效仿日本學制訂定並頒布「實業學校令」。民國六年中華職業教育社 成立並且提倡職業教育以未來就業、為社會服務、增加國家及世界生產 力為目標。民國 11 年大總統公布「學校系統改革案」,我國學制便開始 仿美國學制,出現了「職業學校」名稱,學制正式成為「六三三」制,小 學前四年為義務教育。民國十八年,教育宗旨與實施方針包括技職教育 理念及方向。民國二十一年公布「職業學校法」 ,隔年職業學校分為:工、 商、農、醫、海事、家事及其他等七大類,再隔一年教育部公布職業學校 之「教學科目及每週教學時數表」 、 「教材大綱及教學要點」(教育部部史, 2014)。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播來台,於是職業教育則著重於農業與商業類科 為主,當時也修訂了各類職業學校教學科目及每週教學時數表,並於民國 四十一年頒布「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由此一課程標準可以發現當時 課程重理論輕實務(李大偉、王昭明,1997),直到民國四十四年(1950 年 代)藉由美國的援助並且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當時技職教育以初級 職業教育為基礎,再提升至中等職業教育,其中「單位行業訓練」是職業 教育內容之重點,而利用「行業分析」的方法,瞭解相關行業所需具備之 技能,再以其技能規劃相關課程給予施教,以利提供工業界所需要的人 才。民國五十三年正式公布「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以培養基層人 27.

(36) 才為主要目標(曾國鴻,1999)。民國六十三年(1970 年代)由於我國經濟發 展由勞力密集產業過渡到技術密集產業,而各項科技、生產技術與知識 的快速發展,導致「單位行業訓練」之方式無法及時提供且滿足產業對技 術人力之需求,此時教育部開始以「群集課程」的概念,修訂職業學校課 程標準。民國七十五年開始實施「群集課程」 ,將課程設計分為甲、乙兩 類(甲類偏重群集階梯式,乙類偏重單位行業式),實行過程仍有不足之 處,經過修改後,於八十九學年度起改施行高職新課程標準,此時已為「單 位行業課程與職業群集課程並行的學年學分制」。 由於我國經濟轉型為知識密集產業,各校為了發展學校特色而推動 學校本位課程,因此教育部根據專業屬性分類及職業群集概念,將原有 78 科統整為 15 群,技職體系課程規劃轉變成一貫課程,其具備三大特色 (李隆盛,2002):(1)由各群課程委員會同時規劃各該群高職(含綜高 職業學程)、五專、二專、四技和二技的課程綱要。(2)強調先確認各 群各級學校所欲培育人才及所需能力,再據以規劃課程。(3)增大技職 學校辦學和課程自主空間。不同於過往課程標準,此課程標準賦予學校更 大的彈性與自主空間(許陣興,2002)自 1997 年起為了進行群集課程規 劃,過程經歷了多次研究、規劃、撰擬、公聽、宣導、模擬、審查、修 正等,終於於 2005 年 2 月發布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並且自 95 學年度起正式實施,被稱為九五暫綱。 儘管課程規劃已由課程標準轉變為課程綱要,教育部仍積極籌組職業 學校課程發展組織,並集結 600 餘位相關人士(包含專家委員、學校校 長、教師、家長代表等)參與課程規劃過程並提供意見,最終於 2008 年 3 月發布正式版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其課程綱要原 訂為 2009 年八月一日起生效,後修正為 2010 年八月一日起連同職業學校 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一同生效(教育部,2009),稱為九九課綱,亦為 目前課程規劃的準則。 28.

(37) 本研究探討中等學校職業類科之設計群,其高中職課程綱要以教育 部 2009 年頒布自 2010 年八月一日生效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為基礎。 職業學校以教導專業知識與能力、陶冶職業道德、提升人文與科技素 養、培育技術人才並培養繼續進修之態度達到生涯發展之目的(教育部, 2009),因此發布職業學校群科課程使得我國職業學校教育課程有所依 據,並且給予各校各科彈性課程空間,發展各校各科特色。. 29.

(38) 第五節 99 課程綱要設計群校定課程之內涵 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中包含家具木工科、美工科、陶瓷工 程科、室內空間設計科、圖文傳播科、金屬工藝科、家具設計科、廣告 設計科、多媒體設計科、室內設計科、多媒體應用科等 11 科,分別隸屬 於工業類、商業類與家事類,其中金屬工藝科、室內空間設計科、美工 科、家具木工科、圖文傳播科、陶瓷工程科、家具設計科屬於工業類; 廣告設計科屬於商業類;室內設計科則屬於家事類。屬於不同類所造成 的影響則是取得不同經費補助與中等教育學生學費(實習費)金額不同。 2005 年公布 95 課程暫行綱要時期,職業類科設計群僅有 8 個科別, 分別為家具木工科、美工科、陶瓷工程科、室內空間設計科、圖文傳播 科、金屬工藝科、廣告設計科、室內設計科,其中家具木工科之前身稱 為伐木科,其於 2009 年新增一科家具設計科,期間台東縣私立公東高級 工業職業學校家具木工科一度招生困難而停招,直到 101 學年度教育部 考量木工技術人才培育批准公東高工復辦家具木工科(黃朝琴,2012), 停招 10 年再度復辦成為我國目前唯一開設家具木工科之中等學校,除了 家具木工科全台僅有一所中等學校培育,圖文傳播科、家具設計科、陶 瓷工程科與金屬工藝科皆屬於特殊稀有類科,以上五科全台開設之中等 學校皆不超過三所。本研究將 102 學年度中等學校開設設計群之特殊稀 有類科整理於表 2-3-1。. 30.

(39) 表 2-3-1 102 學年度中等學校開設設計群之特殊稀有類科一覽表 設計群之特殊稀有類科 102 學年度開設之中等學校 家具木工科 臺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圖文傳播科 臺北市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國立臺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家具設計科 國立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國立員林崇實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陶瓷工程科 新北市立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金屬工藝科 高雄市立中正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資料來源:教育部群科課程資訊網(2013)。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總體 課程計畫線上填報系統。取自於 http://course.tchcvs.tc.edu.tw/plan/inquiry.asp?year_select=102&main=in quiry&minor=inquiry_dept&group=設計群&dept=A. 根據目前教育部所頒布職業群科課程綱要中設計群的專業及實習科 目共 30 學分,其中包含繪畫基礎ⅠⅡ共 6 學分、基本設計ⅠⅡ共 6 學 分、基礎圖學ⅠⅡ共 6 學分、色彩原理 2 學分、設計與生活 2 學分、造型 原理 2 學分、數位設計基礎 2 學分、設計概論 2 學分、創意潛能開發 2 學分,以上部訂必修課程屬於專業及實習科目 30 學分,另外一般共同科 目(例如:國文、英文、數學、體育等)有 66 至 76 學分之彈性,而每周教 學總時數為 202 至 210 節(彈性時數為班會、聯會、社團課程等),因此校 訂必選修課程可以由各校課程發展組織依照群科目標與學校特色自行規 劃 104 至 106 堂課程(教育部,2009)。而職業群科課程綱要中也訂定了校 訂科目規劃原則有六大項:(一)校訂科目應依各群科課程綱要教學科目 與學分(節)數表之規定及應依學生生涯發展以及就業準備、課程規劃理 念與師資結構狀況原則規畫。 (二)學校應依據區域特色、學校背景、優 勢與機會,建立校訂課程規劃與審查機制。(三)校訂科目之選修科目學 31.

(40) 分,原則開設 1.2 倍之選修課程,供學生自由選修。各校依各群科實際 需求事先陳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並於總體課程計畫中敘明,方可實 施酌減 10%選修課程。(四)校訂專業及實習科目須明列專業科目或專業 實習科目屬性。(五)校訂必修科目中須開設符合職場專業需求之「專題製 作」科目,培養學生創作及統整能力。(六)校訂科目不可重複開設相同內 容之課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於各校陳報總體課程計畫時列入備查檢核 重點,並為督導考核與編列經費、補助款之重要參考項目。而其實施通 則列點依課程設計、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設備規畫、教學評量與 行政配合等六項詳細規定(教育部,2009),各校校定科目與規劃應該循 規定所設計,以達到原先規畫校定科目之發展學校特色並且給學校彈性 課程空間之理念。. 32.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之內涵 研究,根據本研究目的與文獻分析結果,建立研究架構,並以文件分析法 與訪談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根據蒐集之文獻資料整理與中等教育師資 培育專門課程學分數一覽表發展本研究之訪談大綱,而以面對面訪談方式 蒐集資料,從受訪者取得開放性意見,以獲得充分而有效的資料。本研究 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與工具;第三 節為研究步驟與流程;第四節為資料處理,藉以說明整個研究設計及實施 程序。.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現況調查,依 研究目的與文獻文析的結果,建立研究架構,並以文件分析法與訪談調查 法為主,根據蒐集之文獻資料整理與分析後設計訪談題綱,以面對面訪談 方式蒐集資料,從受訪者取得開放性意見,以獲得充分而有效的資料,以 達到研究目的。 壹、研究方法 研究之具體作法是經由文獻探討及文件分析相關的政策與研究,作為 研究架構的基礎;並透過訪談調查法來蒐集真實可靠資料,訪談過程經由 受訪者同意,全程錄音,以表本研究蒐集資料之真實性。本研究訪談結果 整理是為瞭解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之適切性。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方法,主要針對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 門課程分析,並且訪談調查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訂定之 召集人對於本研究文件分析結果之建議,其進行方式詳述如下: 33.

(42) 一、文件分析 蒐集並整理國內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政策與課程內 容,為瞭解我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設計群各科間之交集與聯集情 形,並且針對我國高中職設計群課程綱要內容分析,為瞭解我國高中職設 計群各科間課程綱要內容有無明顯差異。 二、訪談題目綱要 蒐集並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為瞭解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 師資培育之情形,針對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委員擬定 「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之適切性訪談題目綱 要」,再邀請專家審查訂正,針對專家學者的意見與指導教授商討,就 訪談題目綱要的適切性、用字措詞等方面提供寶貴意見,以修正訪談題 目綱要內容。 三、實施訪談調查 利用經過專家學者指導教授修正之的「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 育專門課程整合之適切性訪談調查題目綱要」,對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 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委員進行訪談調查,以便進一步瞭解我國中等教 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之適切性。. 34.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針對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訂定之 各科召集人為訪談對象,從設計群 11 科別中選取 6 科之召集人作為本研 究實際訪談對象。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介紹如下,表 3-2-1 所示。 表 3-2-1 本研究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表 所屬科別 受訪者 多媒體設計科 多媒體應用科 陶瓷工程科. 賴○○. 廣告設計科. 廖○○. 家具木工科. 賴○○. 家具設計科. 侯○○. 室內設計科. 陳○○. 張○○. 服務單位性質. 職稱. 私立大學 創意設計學院 私立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國立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國立高工 家具設計科 私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國立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暨創新設計研究所. 院長 專任教授 專任教授 教師 系主任 專任副教授. 貳、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蒐集實徵資料並根據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文件分析法之研究 工具為我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學分數一覽表中設計群 11 科之專 門課程,而訪談調查部分則是依照本研究所整理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 群專門課程整合表設計訪談題綱,其中訪談提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 受訪者資本資料,內容有姓名、性別、所屬類科;第二部分為本研究訪談 大綱,根據本研究之目的發展五個大方向題目,主要探討受訪者對於我國 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發展之相關看法。. 35.

(44)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壹、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實施程序步驟有五,依序說明如下: 一、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搜尋並且閱讀相關研究,從中了解目前研究方向與較少學者研究方 向。 二、確定研究題目、目的以及方法。 從文獻中發現問題,並且確立本研究之研究方向,根據本研究之 目的命名為「建構我國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內 涵之研究」 。計畫以質性訪談方式進行。 三、擬定研究計畫。 蒐集、整理與分析國內外有關師資培育專門課程的相關文獻,根 據文獻、研究目的與方法擬定研究計畫。 四、研究工具發展 (一) 文件分析 根據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學分數一覽表 整合設計群 11 科別之專門課程,將科目名稱相同或是相似之處 整理為「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表」,如附 件一。 (二) 訪談題目綱要 擬製「我國中等教育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之適切性 訪談調查題目綱要」,並且請專家學者修訂訪談題目綱要內容, 最後確定版本如附件二。 五、進行訪談 本研究於 2014 年 2 月底開始聯絡訪談對象,說明本研究之內容與方 36.

(45) 向並且安排訪談時間和地點,進行訪談時間為 3 月 9 日至 3 月 25 日間, 預計訪談時間為 30 分鐘,依各受訪者分享時間不同,詳細訪談日期與時 間列如下表,表 1-2-2 所示。 表 3-3-1 本研究實施訪談詳細資料表 受訪者 賴○○ 張○○ 廖○○ 賴○○ 侯○○ 陳○○. 受訪日期. 受訪地點. 訪談時間 採用電子郵件訪談. 2014/03/09 2014/03/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9 分 57 秒. 2014/03/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2 分 38 秒. 2014/03/19. 國立員林崇實高工. 1 小時 04 分 53 秒. 2014/03/21. 中國科技大學. 1 小時 21 分 40 秒. 2014/03/25.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21 分 30 秒. 37.

(46) 貳、研究流程圖 根據本研究實施方法繪製成詳細研究流程圖,如圖 1-2-1 所示。. 圖 3-2-1 本研究流程圖. 38.

(4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根據本研究於文件分析與訪談調查所蒐集之資料整理,分為文件分析 與訪談資料兩部分,處理方式如下: (一) 文件分析 蒐集並整理國內中等教育職業類科設計群師資培育政策育課程 內容,為瞭解我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專門課程設計群各科間之交集與 聯集情形,依照中等教育職業類科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學分數一覽表整 理設計群專門課程各科課程差異情形。 (二) 訪談資料 整理訪談資料並繕打逐字稿,並將逐字稿進行編碼。根據訪談調 查之質性資料,整理之後編碼,編碼方式如下:訪談調查質性資料以 「A 甲 01-01a」表示,第一部分為背景編碼,第一個符號「A」代表 第一位受訪者, 「B」則代表第二位受訪者,第二個符號「甲」代表受 訪者回答所屬訪談題目綱要第一題;第二部分為訪談調查資性資料內 容編碼,第三個數字「01」代表逐字稿中受訪者第一次對話,第四個 「01」則代表該次對話的第一段內容,第五個符號「a」則代表受訪 者回答內容所屬構面。 根據文獻探討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與綜合討論,然後歸納結論並 提出建議,最後撰寫本研究報告。. 39.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與質性訪談方式收集研究相關資料,依照師資培 育沿革以及本研究所發現之問題編制訪談題目綱要五題,研究結果與分析 將針對本研究之文件分析法整理出我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群專門課 程整合表以及質性訪談五個題目大綱為主軸,依序整理分別詳述於下列六 節中:. 第一節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表 本研究根據我國中等教育師資培育設計群專門課程學分數一覽表整 理 11 科別之專門課程,整合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設計群各科專 門課程選備科目之主要科目名稱相同;第二部分為設計群各科專門課程選 備科目之主要科目名稱與相似科目名稱相同;第三部分為設計群各科專門 課程選備科目之相似科目名稱與相似科目名稱相同,整合表整理如下表 4-1-1、表 4-1-2 與表 4-1-3:. 40.

(49) 表 4-1-1 設計群專門課程整合-設計群師資培育專門課程整合(科目名稱相同)對照 種 編 科 所屬科別 類 號 目 相似科目名稱 名 稱 室內空間設計科 美工科 家具木工科 圖文傳播科 科 1 造 金屬工藝科 形 立體造形 立體造形 立體造形 立體造形 立體造形 目 原 立體造形研究 立體造形研究 立體造形研究 立體造形研究 立體造形研究 名 理 造形設計 造形設計 造形設計 造形設計 造形設計 稱 造形學 造形學 造形學 造形學 造形學 相 造形概論 造形概論 造形概論 造形概論 造形概論 同. 陶瓷工程科. 家具設計科. 立體造形. 立體造形. 立體造形研究. 立體造形研究. 造形設計. 造形設計. 造形學. 造形學. 造形概論. 造形概論. 基本造形. 基本造形. 基本造形. 基本造形. 基本造形. 基本造形. 基本造形.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環境與造形. 環境與造形. 環境與造形. 環境與造形. 環境與造形. 環境與造形. 環境與造形. 造型心理學. 造型心理學. 造型心理學. 造型心理學. 造型心理學. 造型心理學. 造型心理學. 綜合造形. 綜合造形. 綜合造形. 綜合造形. 綜合造形. 綜合造形. 綜合造形. 廣告設計科. 基本造形. 室內設計科. 基本造形. 多媒體設計科. 基本造形. 立體造形. 立體構成. 立體造形. 立體構成. 立體造形. 立體構成. 立體造形研究. 環境與造形. 立體造形研究. 環境與造形. 立體造形研究. 環境與造形. 造形設計. 造型心理學. 造形設計. 造型心理學. 造形設計. 造型心理學. 造形學. 綜合造形. 造形學. 綜合造形. 造形學. 綜合造形. 造形概論. 材料與造形. 造形概論. 造形概論. 41.

(50) 種 編 科 類 號 目 名 稱 科 2 專 題 目 製 名 作 稱 相 同. 所屬科別 相似科目名稱. 金屬工藝科. 室內空間設計科. 家具木工科. 陶瓷工程科. 家具設計科. 廣告設計科. 室內設計科.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製作.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 系統化專題設計. 系統化專題設計. 系統化專題設計. 陶瓷專題研究. 系統化專題設計. 系統化專題設計. 系統化專題設計. 專題設計. 空間設計專題. 專題設計. 系統化專題設計. 專題設計. 專題設計. 介面設計專題研討. 專題設計. 專題設計. 空間設計專題 專題設計. 科 目 名 稱 相. 3. 多媒體設計科. 多媒體系統分析與設計. 多媒體應用科. 多媒體系統分析與設計. 畢業專題製作. 多媒體專案. 畢業專題製作. 多媒體專案. 畢業製作. 設計專案管理. 畢業製作. 設計專案管理. 畢業專題研究. 數媒設計專題. 畢業專題研究. 數媒設計專題. 系統化專題設計. 專題研討. 系統化專題設計. 專題研討. 專題設計. 專題研究. 專題設計. 專題研究. 表. 金屬工藝科. 室內空間設計科. 家具木工科. 家具設計科. 廣告設計科. 室內設計科. 多媒體應用科. 現. 精密描繪. 精密描繪. 精密描繪. 精密描繪. 精密描繪. 精密描繪. 精密描繪. 技. 表現法. 表現法. 表現法. 表現法. 表現法. 表現法. 表現法. 法. 室內表現技法. 室內表現技法. 室內表現技法. 室內表現技法. 室內表現技法. 室內表現技法. 室內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設計表現技法.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 -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