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 研 究 生:廖. 邕. 指導教授:林伯修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 完成年月:2008 年 7 月 研 究 生:廖 邕 指導教授:林伯修.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輸入及輸出的歷程及現 況,並探討此現象對於臺灣職棒的衝擊,以及臺灣職棒的回應與未來因應措施。本 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對象為中華職棒大 聯盟秘書長、6 位職棒球團領隊、中華棒協秘書長及資深業餘棒球教練。本研究之 結論如下:創始期(1989-1996):在在地利益的作用下,導致洋將輸入不斷增加, 輸出的台灣選手回流;中日互不挖角協議及兵役制度限制當時的輸出。兩聯盟時期 (1997-2002):11 支職棒球隊同時存在於臺灣職棒賽場上,因而放寬洋將制度,彌 補球員的不足;中日互不挖角協議的中止及那魯灣經紀公司的成立,讓國內職棒和 業餘好手開始輸出。合併後時期(2003-2007):經濟因素、地理因素、短期合約無 保障、職棒簽賭案及缺乏球探制度等因素,目前臺灣職棒已不是洋將最好的選擇; 美國職棒大聯盟、日本職棒聯盟與媒體的拉力,業餘、政府、家長以及其他因素的 臺灣棒球環境推力,讓此時期的業餘和職棒球員輸出大幅增加。全球職棒組織之間 的權力關係,影響了運動勞力的流動方向,臺灣職業棒球組織本身的「經濟力量」 和「制度」與全球其他職棒組織的差異,是造成臺灣職棒運動勞力遷徙的主因。臺 灣職棒經營者知道要改變而不變,乃是因為聯盟權力的核心在「領隊會議」 ,而部分 的經營者「不想變」導致聯盟「不能變」 ,造成目前臺灣職棒「以不變應萬變」的因 應方式。. 關鍵詞:全球化、運動勞力遷徙、臺灣職棒. iii.

(3)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s Sport Labor Migr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Effect Date: July, 2008 Student: Liao Yung Adviser: Lin Po-Hs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history and state of play of the sport labor migration of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effect. It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to CPBL, how it reacts to this effect and provides a way to deal with the chang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respondents of the survey include the secretary-general and the chiefs of six professional teams of CPBL, the director-general of CTBA, and the baseball coach of NTSU. During 1989-1996, many foreign players came to Taiwan because of high benefi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reement of “Anti-mutual recruit” between CPBL and NPB and the limitation of military service in this period prohibited 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s from playing abroad. During 1997-2002, 11 professional teams existed in Taiwan. The lack of players opened up the restriction on foreign players. In addition, Taiwanese players started to migrate du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ML manage company and the termination of “Anti-mutual recruit” agreement. During 2003-2007, Taiwan is no longer the best place to the foreign players due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contract, geographical reasons, gamble and the lack of scout. The pull from MLB, NPB and media, and the push by amateur, householder, government and other factors greatly increases the output of Taiwanese players. “Economy” and “system” are the two major elements that differentiate MLB, NPB and CPBL, which in turn result in sports labor migration. Changes need to be made. However, nothing has happened yet. It is mainly due to the strategy that the “leader conference” of CPBL, the center of the league, takes it’s “stays the course” Keywords : Globalization, Sport Labor Migration,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iv.

(4) 謝. 誌. 感謝指導教授林伯修老師,不斷將我從思考的泥沼中拉出,讓我能以更高的視 野、角度面對研究主題;同時也感謝口試委員林國棟老師和蘇維杉老師在兩次口試 中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及指導。. 謝謝老媽不厭其煩的幫我挑錯字、順稿子;老姐不辭千里的幫我從國家圖書館 印資料;姊夫 Sam 在工作繁忙之餘,仍撥冗修改英文摘要,你們不僅是我最親密的 家人,也是一直默默在身後支持我的力量。. 特別感謝嬿如、慧中和思閎在我跌到谷底時,總是開著車、提著飲料來到家裡, 陪我說說話、鼓勵我;也謝謝來參加「風.音樂會」的大家,你們優美的歌聲總是 陪伴在我的身旁。最後感謝我的女友王小姐,一路從大學、當兵到研究所,都陪伴 著我成長,也希望她未來在美國攻讀博士能一切順利。. 廖邕 謹致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2008 年 7 月. v.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壹章.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 … … … … .… … … … … …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四節. 研究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8. 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貳章. 第一節. 運動全球化…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二節. 運動勞力遷徙… … … … … … … … … … … … … … … … … … … … ..... 20. 第三節. 臺灣職業棒球運動… … … … … … … … … … .… … … … … … … … … ... 28. vi.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36. 第一節. 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4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第五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 … … … … … … … … … … … … … .… … … ........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47. 第肆章. 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 … … … .… … … … … … … … …. 49. 第一節. 創始期的輸入、輸出與因應… … … … … … … … … … … … … .… …. 49. 第二節. 兩聯盟時期的輸入、輸出與因應… … … … … … … … … … … .… .... 57. 第三節. 合併後的輸入、輸出與因應… … … … … … … … … … ..… … … … .... 66. 第四節. 臺灣棒球員勞力遷徙的全球/在地形構… … … … … … … .… … ... 74. 第五節. 臺灣職棒的接收、回應及未來因應… … … … … … … … … … … ....... 8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97.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97.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參考文獻. ........................................................................................ 10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vii.

(7) 表. 次. 表 1-1. 臺灣棒球員運動勞力輸出歷程一覽表............................................ 3. 表 2-1. 全球化的型態… … … … … … … … … … … ..… … … … … … … … … ...... 18. 表 2-2. 日本棒球員的輸出歷程… … … … … … … … … … … ...… … .… … ..…. 22. 表 3-1. 專家組合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表 3-2. 訪談對象名單…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表 4-1. 中華職棒元年到七年 洋將登錄制度... … … … … … … … … … ..… ... 50. 表 4-2. 洋將輸入管道、方式、契約及薪資上限一覽表................................ 51. 表 4-3. 洋將與本土球員之投打個人獎項統計表… … … … … ..… ..… … … ... 53. 表 4-4. 中華職棒元年到七年洋將的國籍統計表… … … … … … … … … ..…. 54. 表 4-5. 中華職棒元年至七年中華職棒各隊洋將輸入人數… … … … … … .. 54. 表 4-6. 中華職棒八年至職棒十一年洋將制度變化表… … … … … … ...… ... 58. 表 4-7. 中華職棒八年至十年洋將輸入人數… … … … … … … … … … ...… .... 58. 表 4-8. 臺灣大聯盟 洋將制度變化表… … … … ..… ..… … … ..… … … … .… .. 59. 表 4-9. 中華職棒十一年至十三年洋將輸入人數… .… ..… … … … .… … ..…. 61. 表 4-10. 臺灣大聯盟元年至六年 洋將本土球員數量表… … … … … … … … .. 62. 表 4-11. 兩聯盟時期 臺灣職棒運動勞力輸出… … … … … … … ...… ..… .… ... 64. 表 4-12. 陳文賓 中華職棒十三年打擊成績… … … … ...… … … … .… … … …. 64. 表 4-13. 中華職棒十四年至十七年 洋將制度變化表… … … … … … … … …. 66. viii.

(8) 表 4-14. 中華職棒十四至十八年 洋將輸入變化表… … … … … … … .… ..… .. 67. 表 4-15. 中華職棒十八年勝投排行榜… … … … … … … ..… … … … … … … … ... 68. 表 4-16. 林英傑 中華職棒十五、十六年投手成績表… … ..… … … … .… ..... 69. 表 4-17. 林恩宇 中華職棒十六、十七年投手成績表… … … … … … … … ..…. 69. 表 4-18. 吳偲佑 中華職棒十五至十七年投手成績表… … … … … … .… ...…. 70. 表 4-19. 合併時期 中華職棒的運動勞力輸出… … … … … … … … ..… ..… …. 70. 表 4-20. 1999-2007 年 旅美選手一覽表… … … … … … … … … … … … … … ... 76. 表 4-21. 第一屆世界棒球經典賽… … … … … … … … … … … … ....… … … … ... 78. 表 4-22. 2001-2005 年 高中畢業球員赴日一覽表… … … … … … … … … … ... 79. 表 4-23. 2002-2008 年 國中畢業赴日球員一覽表… … … … … … … … … … ... 80. 表 4-24. 2005-2007 年 亞洲職棒大賽名次表… … … … … … … … … … … … ... 81. 表 4-25. 全球化的型態… … … … … … … … … … … ..… … … … … … … … … ...... 88. ix.

(9) 圖. 次. 圖 2-1.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遷徙示意圖… … … … … … … … ..… .. 3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1. 圖 3-3.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球隊組織圖… … … ..… … .… … … ...................... 42. 圖 3-4. 中華職棒大聯盟組織架構圖… … … ..… … … .… .… … … ..................... 43. 圖 3-5. 資料分析及處理流程… … … … … .… … … ..… … … … … ...................... 47. 圖 4-1. 臺灣棒球員 全球/在地的拉力與推力… … … … .… … ...................... 75. 圖 4-2. MLB.com 多媒體圖… … ..… … … … … … … … … … .… … ..................... 83. 圖 4-3. MLB.com 網路播放圖..… … … … … … … … … … … … … … ................. 83. 圖 4-4. 直播吧… … … … … … … … … … … … … … ..… … .… … … … ................... 84. x.

(1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為研究對象,目的為分析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 運動勞力遷徙現象。本章分為六節說明本研究之旨趣與產生的問題意識。第一節闡 述研究背景;第二節陳述研究動機;第三節說明研究目的;第四節提出研究問題; 第五節對本研究中專有名詞做概念性的釋義;第六節確立研究範圍及界定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國際大型運動組織的成立,與全球化浪潮下跨國職業運動賽事的整合,形塑了 當代運動世界的權力關係;而媒體在其中即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臺灣棒球員的運 動勞力遷徙也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從棒球員勞力流動的歷程,可發現近年來 臺灣棒球員運動勞力輸出逐漸增加,並已成為目前值得關注的現象。. 一、全球化形塑當代運動世界 全球化這個名詞,常用來指稱當代世界的特徵,亦即促使世界形成今日樣貌的 權力關係(游美齡、廖曉晶,2006:1)。社會學家 Waters 認為「全球化」是一種社 會過程,其中地理對社會和文化安排的束縛降低,而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種束縛正 在降低(徐偉傑,2000:4)。在運動領域中,地理因素的束縛似乎正在逐漸降低, 吳崇旗與王偉琴(2003)認為運動全球化的發展,主要和全球傳播、經濟、政治和 文化等現象有關。首先,由於大眾媒介的傳播及衛星科技的發展,將運動賽事從一 個城市傳送到世界各地;其次,全球性的運動明星也逐漸產生,並將其影響力深入 至消費文化之中;最後,國際大型運動組織如國際足球總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FIFA)或國際籃球總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FIBA)等,皆舉辦跨越國家界線的世界性賽事,而這些跨越民族國家界線的組織及 賽事,除了讓政府的角色與功能降低,並有逐漸將區域和世界場域整合的趨勢。. 此外,跨國的職業運動賽事也同樣出現整合的趨勢,以足球為例,在歐洲有跨 國職業俱樂部的歐洲聯賽冠軍盃(UEFA Champions League),美洲和亞洲的職業足 球運動也有南美解放者盃(Cope Liberators de America)及亞洲冠軍聯賽(AFC.

(11) 2. Champions League),而這三項賽事的優勝球隊,可以參加自 2000 年起,舉辦的國 際足協世界冠軍球會盃(FIFA Club World Championship),爭取世界職業足球俱樂 部的最高榮譽。. 在職業棒球運動中,2005 年開始舉辦的亞洲職棒大賽(Asia Series)也被定位 為亞洲區職業棒球的正式國際比賽,另外,2006 年也出現由各國職業棒球菁英共同 競賽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所以,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運 動賽事的整合已是現代運動的趨勢,從中可看到相同國籍組成的國家隊伍在相互競 爭,也可以看見超越國籍限制的職業球隊在進行對抗,甚至可以看見跨越國界的聯 盟競賽,例如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 MLB)和國家冰上曲棍球聯 盟(National Hockey League, NHL)兩個職業聯盟就是由美國和加拿大的球隊所共 同組成。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運動選手可以透過國際性及高度聚焦的賽事,獲得更 多流動的機會,並擁有超越在地舞臺表現的機會。因此,有許多學者開始注意到在 全球化浪潮影響下,各項運動菁英球員的流動問題(何哲欣,2006;Chiba, Ebihara, & Morino, 2001;Falcous & Maguire, 2005;G. Ben-Porat & A. Ben-Porat, 2004;Maguire, 1996;Maguire, Jarvie, Mansfield, & Bradley, 2002;Maguire & Stead 1998;Nakamura, 2005;Takahashi & Horne, 2006)。. 二、媒體大量轉播跨國職棒比賽 衛星電視提供了一個新全球化的過程,運動似乎成為一個世界語言,幫助解決 傳統的、商業的、金融的、地理的和政治的疆界 (Williams, 1994) 。臺灣棒球選手 王建民成為紐約洋基隊的固定先發時,公共電視臺為滿足國內球迷的需求,購買美 國職棒大聯盟 2005-2006 賽季王建民出賽的轉播權;而於 2006-2007 賽季,因為臺 灣球員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出賽的人數和場次增加,民視及跨國性運動頻道 ESPN 皆 大量直播美國職棒的比賽,其中仍以轉播王建民所屬的紐約洋基隊比賽為主;此外 衛視體育臺(Star Sports)也買下日本職棒 2006-2007 賽季,擁有兩位臺灣職棒選手 的東北樂天金鶯隊主場轉播權。國外職業運動賽事的轉播代表了一股全球化的力 量,而隨著跨國性的運動勞力遷徙,也帶動了大量的媒體資訊在國際間流動,不僅 有電子媒體轉播,平面媒體更是大篇幅報導臺灣旅外球員的一舉一動。.

(12) 3. 三、臺灣棒球員勞力流動簡史 臺灣最早的棒球旅外球員可追溯到1936年加入日本東京參議員隊的羅道厚,往 後的40多年間(1936至1979年),陸續又有6名球員加入日本職棒;1980年至1989 年間有7名球員再度投身社會人野球和日本職棒;但中華職棒聯盟於1989年成立後, 多位旅日選手如陳義信、郭建成及呂明賜等人則先後返臺效力。至於輸出部分,由 於中華職棒聯盟的成立,1990年至1998年間只有陳大順及郭李建夫加盟日本職棒羅 德獵戶星隊及阪神虎隊,其間1996至1998年中日職棒簽訂「中日互不挖角協議」, 所以這段時間中並沒有臺灣選手投效日本職棒,直到1999年洛杉磯道奇隊在興農牛 的協助下與陳金鋒簽約,而日本職棒深怕在這波搶人熱潮中落後美國,因此片面宣 布提前終止「中日互不挖角協議」 。這一波的挖角熱潮與1990年代美國職棒大聯盟為 了突破營運瓶頸,開始將目標放在亞洲這個新興市場有關,一方面是因為原本的拉 丁美洲地區球員產量停滯,希望改從亞洲地區尋找優秀選手;另一方面則是這些選 手出賽時,可以吸引亞洲球迷觀賽的興趣(李淑芳、高永謀、鍾孟文,2005:44)。. 因此,自1999年起臺灣棒球員運動勞力輸出數量開始大幅增加,2000至2007年間 共有21名球員加入美國職棒大聯盟,13名球員加入日本職棒,由此可見,臺灣棒球 員運動勞力輸出,近年來已經成為重要的現象。綜合上述,本研究將1936至2007年 期間,臺灣棒球員運動勞力輸出歷程整理如表1-1。 表1-1 臺灣棒球員運動勞力輸出歷程一覽表 年. 份. 美. 日. 備. 註. 1936-1979. 0人. 6人. 1980-1989. 0人. 7人. 1989 年中華職棒成立. 1990-1998. 0人. 2人. 1996-1998 年間簽訂「中日 互不挖角協議」. 1999. 3人. 2人. 1999 年日本職棒片面宣布 終止「中日互不挖角協議」. 2000-2007. 21 人. 13 人. 合 計. 24 人. 29 人. 資料來源:” 留我不留?談全球化浪潮之下臺灣棒球人才外流的現象 ”。何哲欣,2006,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頁 99-110。本研究加以統計製表和修訂。.

(13) 4.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有鑑於運動勞力遷徙與中華職棒成立宗旨的矛盾,及目前臺灣職棒缺乏運動勞 力遷徙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動機分述如下:. 一、運動勞力遷徙與中華職棒成立宗旨的矛盾 運動員、行政人員、教練和附屬的員工的遷徙,是運動全球化顯著的特徵 (Falcous & Maguire, 2005: 137) 。而遷徙的原因不只是經濟問題,還牽涉到了認同、 文化、政治等不同的因素 (Falcous & Maguire, 2005; Harvey & Houle, 1994; Takahashi & Horne, 2006) 。Takahashi 與 Horne (2006: 88) 在「運動勞力遷徙於美國職棒大聯 盟及日本職棒間相互利益的當代發展」的研究中,指出日本的資本和棒球勞力在東 亞及北美找尋新的契機,同時也促進了南韓、臺灣及中國大陸的職業運動,並建議 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瞭解運動勞力遷徙現象,對於東亞社會的衝擊、回應及意涵。. 臺灣的棒球運動是在日本治理時期傳入,與日本棒球的發展過程類似,皆為外 來傳入的運動,而且是由學校教育中發展出來的運動(梁淑玲,1993:30)。1945 年光復後因為經濟條件的困難和臺灣社會的隔閡,政府並未對臺灣的棒球運動投注 心力;到了 1960 年代,因為當時外交處境的困難及退出聯合國的影響,政府為了要 維持在臺灣統治權的正當性而積極涉入棒球運動(林琪雯,1995:137-8)。1970 至 1980 年代,由於臺灣三級棒球的深厚基礎,使得中華成棒代表隊在洛杉磯奧運奪得 銅牌,但當時的臺灣棒球環境無力留住這些選手,臺灣棒球菁英的海外事業因此開 展。如何留住臺灣棒球人才,並解決國內球員流失的問題,成為後來棒球運動職業 化的重要考量(謝仕淵、謝佳芬,2003) ,同時也是臺灣職業棒球運動成立和發展的 重要契機。. 在運動全球化的脈絡下,跨國性的運動勞力遷徙大量增加,職業運動中主要的 產品競爭不再只是國內的議題,而是出現了全球性的競爭。此外,臺灣棒球員運動 勞力輸出快速的增加,造成臺灣棒球人才嚴重的流失,雖然人力不足的缺失可由洋 將補足,但是與中華職棒要留住棒球人才的成立宗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及衝 擊,其背後的原因為何,乃為本研究首要的研究動機。.

(14) 5. 二、缺乏臺灣職棒運動勞力遷徙的相關研究 綜觀目前臺灣職棒的相關研究,多著重於臺灣職棒內部環境的討論,雖然何哲 欣(2006)曾針對全球化浪潮下,臺灣棒球人才的外流進行研究,然而隨著全球化 跨國媒體與經濟力量的影響日趨加深,相關研究都缺乏運動勞力相互流動的捕捉與 探討。易言之,臺灣棒球員勞力輸出不斷增加,造成臺灣職棒人才的流失,這樣不 足的現象勢必要透過洋將來補充,洋將使用或依賴過度,勢必也壓縮到臺灣球員的 職棒舞台空間,因此,本研究欲從全球化角度,對於臺灣職棒運動勞力的輸入及輸 出進行分析及探討。.

(15)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職業運動組織及球隊不僅要面對本土市場挑戰,更必須面 對全球市場的競爭,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遷徙的 歷程與現況,及探討全球化影響下,運動勞力遷徙對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的衝擊,並 分析臺灣職棒對全球化下運動勞力遷徙現象的回應,且探討臺灣職棒聯盟在全球化 影響下,對於運動勞力遷徙的因應。. 茲將研究目的敘述如下: 一、分析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輸入及輸出的歷程與現況。 二、探討全球化影響下,運動勞力遷徙對於臺灣職棒的衝擊及臺灣職棒的回應。 三、探討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聯盟的因應。.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問題背景、動機及目的,茲將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敘述如下: 一、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輸入及輸出的歷程與現況為何? 二、全球化影響下,運動勞力遷徙對臺灣職棒的衝擊及臺灣職棒的回應為何? 三、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聯盟的因應為何?.

(16)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全球化 本研究所指的全球化,是代表當代世界發展的過程和世界社會關係的改變,因 此,全球化最簡單的概念就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使世界各地更緊密連結及依 附,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二、運動勞力遷徙 運動勞力遷徙是指運動員、教練、組織官員、行政人員以及運動科學家的遷徙 行為。而運動員的流動可以分為三種層級,包括國內的流動、同洲之內國與國間的 流動、跨洲之間的流動 (Maguire, Jarvie, Mansfield, & Bradley, 2002: 26-7) 。根據本 研究所探討的研究範圍及主題,運動勞力遷徙主要是指運動員的流動情形。本研究 將運動勞力遷徙分為運動勞力輸入及運動勞力輸出兩個部分。. 三、臺灣職棒 本研究指涉的臺灣職棒為 1989 年成立至今的職棒聯盟及其經營活動的總稱。職 棒聯盟包括 1989-2002 年的中華職棒聯盟,1997-2002 年的臺灣大聯盟,2003 年迄 今由中華職棒聯盟與臺灣大聯盟合併的中華職棒大聯盟。.

(17)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瞭解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於 2008 年 3 月 7 日至 4 月 26 日期間進行研究調查,對於 1989 年至 2007 年間,臺灣職棒輸入的外籍 球員、返國球員及輸出的職棒球員、業餘球員進行分析。簡言之,本研究欲探討的 主題是這些球員輸出和輸入的相關議題,以及臺灣職棒相關決策者的因應。.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以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運動勞力遷徙現象中的球員流動為研究主 題,遂無法推估至其他職業運動或非職業組織,也無法推論至教練、官員、行政人 員及運動科學家等其他運動勞力遷徙者。.

(18)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運動全球化、運動勞力遷徙及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的相關文獻及研 究。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運動全球化;第二節為運動勞力遷徙;第三節為臺 灣職業棒球運動。. 第一節 運動全球化 本節主要陳述全球化的意義、運動全球化中理論的爭辯、運動全球化的相關研 究及小結。. 一、全球化的意義 全球化這個名稱,常用來指稱當代世界的特徵,亦即促使世界形成今日樣貌的 權力關係(游美齡、廖曉晶,2006:1)。Robertson (1992) 認為全球化的概念係指 世界的壓縮,在認知上形成一個整體的意識,在實體世界上相互依附,在意識上於 20 世紀的世界已經融為一個整體。. 英國學者 Giddens (1995) 也有相同看法,認為全球化不應該僅僅涉及到一種經 濟面向,而且不應該等同於出現了一個世界體系。全球化實際上是關於「空間和時 間的改變」 ,亦即發生在遙遠地區的種種事件,無論各種面向,都比過去任何時候更 為直接、迅速的對我們發生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並非單一的過程,而是各種過程的 複合,並且其間經常出現衝突、不和諧與新的分層方式。英國學者 Tomlinson 更進 一步將全球化定義為一個複雜相關體(complex connectivity) ,並從此觀點指出全球 化為隨時影響現代社會生活,快速發展且日趨緊密,各個層面相互依存且彼此相關 連的現象(鄭棨元、陳慧慈,2001:2)。. 而社會學家 Waters 將「全球化」定義為一種社會與文化運作的地理限制逐漸退 化的社會歷程,而身處其中的人們也意識到這種退化的歷程。Waters 亦認為其實自 歷史發韌以來,全球化就一直在進行當中,在十五世紀以前呈現的是非直線的發展,.

(19) 10. 包括帝國的擴張、海上貿易的探險及宗教思想的擴展。而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全球化 呈現直線擴張,其實是自 15 世紀末期的地理大發現啟發了「初現代化」,而到了近 代開始加速進行(徐偉傑,2000:4-7)。綜合上述,全球化代表著當代世界發展的 過程和世界社會關係改變的詮釋,因此,全球化最簡單的概念就是打破時間和空間 的距離,是使世界各地更緊密連結及依附,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但 Held 與 McGrew 對於全球化中的「全球」是否能夠代表真正的全球表示質疑。 他們認為全球化的概念是差強人意的,全球化中所謂的「全球」若是無法照字面意 思加以詮釋,也就是全球化若是不能作為一種普遍的現象,那麼全球化的意義似乎 也不過是西方化或是美國化的同義詞罷了(林祐聖、葉欣怡,2005:8-9)。在《全 球化迷思》一書中也指出「全球化」其實乃是美國財經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的 顯露,它和政治軍事單邊主義有著相同的來源,全球化理論裡所謂的政府角色日益 淡化,指的也是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因此, 「全球化」概念可說是「大美帝國統治 下的和平」裡的支配意識形態(朱道凱,2002:13)。綜合前述,「全球化」一詞所 代表的意義是否代表「全球」,還是指「西化」或「美國化」,一直是全球化理論中 的重要爭辯。. 楊雪冬(2003:19-20)則從資訊通訊、經濟、體制、制度、文化及社會過程的 綜合分析中提出全球化的六項界定: (一) 全球化是一個多向度過程。 (二) 全球化在理論上創造著一個單一的世界。 (三) 全球化是統一和多樣並存的過程。 (四) 現在的全球化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除了全球經濟初見端倪外,並沒 有出現全球政治體系、全球道德秩序或是世界社會;換言之,全球化是實 際上是局部問題可能惡化的過程。 (五) 全球化是一個衝突的過程。涉及了國家、個人、各式團體和組織及不同的 文化。 (六) 全球化是一個觀念更新和典範轉變的過程。.

(20) 11. 二、運動全球化理論的爭論 Harvey 與 Houle (1994: 338) 指出運動全球化的三項爭辯,首先,運動是全球化 或是美國化的過程?其次,運動是經濟文化帝國主義的過程?還是經濟文化全球主 義的一個 部份 ? 最後 這些過程 是不可 翻轉 的或仍有 空間來 抵抗 ? Maguire (1994: 399) 也指出運動全球化發展的爭論,包括普同論與特殊論、同質論與異質論、融合 論與分裂論以及中心論與非中心論等議題。所以本研究針對運動全球化發展的研 究,將運動全球化的爭論,主要分為「同質論」和「異質論」兩種(吳崇旗、周靈 山,2003:33),以下分別就「同質論」和「異質論」的相關理論進行討論:. (一)同質論(homogeneity) 同質論者認為全球化的過程為單一方向,而主要的理論有依賴理論 (dependency theory) 、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 theory)及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 1. 依賴理論 依賴理論始於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初期,為部分拉丁美洲激進派的學者所 提出,企圖解釋低度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持續落後的現象。此外,依賴理論被政治學、 經濟學、社會學及大眾傳播學者普遍的運用,大多用來解釋第三世界(Third World) 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經驗。因此,依賴理論乃是針對拉丁美洲的發展提出一套解說, 指出邊陲地區在現代化過程或國家發展中,所受到核心國家歷史發展的結構限制(巫 宏仁,1986:9)。. 依賴理論學家認為西方國家在世界其他的地方,尋求未加工原料和便宜的技術 勞工,來維持其控制世界貿易的資本(吳崇旗、周靈山,2003:35-6)。同時,依 賴理論也被應用到運動勞力方面的研究,Klein (1991: 73-5) 研究中南美洲的多明尼 加棒球運動時,指出美國棒球和多明尼加棒球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建立在多明尼加 棒球對美國大聯盟的直接依賴,從個人、產業到文化的三種層面,都淪為美國的附 庸,呈現「低度發展」的困境,至1989年共有16支職棒球隊在多明尼加設有棒球學 校,其中也包括日本職棒的廣島隊。Miller, Lawrence, McKay, 與 Rowe (2001: 37-8).

(21) 12. 指出,美國大聯盟球團為了節省成本,大量在多明尼加成立棒球學校,於是不需要 經過仲介就能找到優秀有潛力的選手,這種現象讓大聯盟的外籍選手比例越來越高。. 2. 世界體系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是由華勒斯坦(Wallerstein)於 1974 年提出,他將世界視為單一 經濟體,並從資本的歷史動態關係,也就是資本主義滲入全球過程,指出現代世界 體系是一種交換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相對於依賴理論的二元架構「核心邊陲」,華勒斯坦根據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位置,將世界分為三種型態 的國家:「核心」、「半邊陲」及「邊陲」,其中核心國家是建立在對半邊陲與邊 陲國家的剝削上;半邊陲國家雖受到核心國家的剝削,但也有機會去剝削更低階層 的邊陲國家;而邊陲國家就只有居於被剝削的地位(徐詠絮,1996)。. Sage (1995) 運用跨國公司 Nike 的例子,來解釋全球運動商品工業的情況正符 合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的描述,Nike 籃球鞋的模型結構是在美國所研發和取得 專利,製造則是在臺灣,而原料是由印尼所出產(轉引自吳崇旗、周靈山,2003: 35)。張力可(2000:85-6)則指出臺灣棒球勞動力的位置是在「棒球世界體系」中 的半邊陲位置,臺灣本身雖然有職棒環境,但臺灣最優秀的球員仍赴日本與美國兩 個國家發展其職棒生涯,以「外籍球員」的身分勞動和生存。. 3. 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有兩項主要的論述,其中一個觀點為「世界是民族國家競爭 的集合」,另一個觀點為「世界是全球資本政治經濟系統的融合」,文化帝國主義 論者強調全球發展的特徵為單一箭頭的,也就是從西方往其他國家,他們強調「剝 削」、「外國文化入侵」及「一個特殊國家的價值系統」,並認為全球化的過程最 終會導向「西化」或「美國化」,所有的地方文化將會無情地遭受西方文化或美國 文化摧毀(吳崇旗、周靈山,2003)。.

(22) 13. Eichberg (1984) 指出奧運其實是一個社會的型態,可以反映出西方工業社會的 日常文化,而且似乎是西方殖民支配的反射。Bale (1994) 也認為文化帝國主義能夠 橫掃全球,運動其實也扮演了重要的西化角色之一。以棒球的擴張為例,隨著美國 政治勢力的擴張,曾受美國監管或列為保護國的國家,例如加勒比海地區的古巴、 海地、多明尼加,東亞的日本、臺灣、菲律賓,都無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 而這些地區,就是棒球運動風行的最主要區域(謝仕淵、謝佳芬,2003:13)。. 此外,邱繡霞(2002:1)以「NBA 在臺灣發展為例」,研究媒體運動的全球策 略,研究結果指出對於全球性的運動組織而言,為延伸母國之外的經濟腹地,需透 過與媒體事業的結盟來共同競逐海外的市場。然而,在此趨勢上,文化帝國主義的 現象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掌控的權力還是來自西方跨國媒體、運動組織以及西方國 家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上所擁有的強勢力量,兩者的結合成為西方運動比賽,在全球 推廣上的堅實後盾。尤其是美國透過對其有利的貿易條款,如著作權或是智慧財產 權,迫使許多國家也只能被動接受高消費的流行文化商品或運動商品,並進一步幫 助全球性的媒體運動組織,獲取全球性的經濟利益。. (二)異質論(heterogeneity) 異質論者認為全球化是多面向的過程,異質論主要的理論有全球場域(global field)及全球融合(global mélange)。 1. 全球場域 全球場域理論為Robertson所提出,理論的中心概念為全球化是一個多面向的過 程,並視全球為同一場域。Robertson並建構出全球場域概念來描繪世界的秩序,並 強調社會、個人、國際關係和人類之間的連結(吳崇旗、周靈山,2003:37)。. Robertson (1990: 26-7) 將文化全球化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包括第一階段15世 紀至18世紀的「萌芽期(germinal)」,主要特徵包括中世紀民族國家的蘊釀及個 人主義的抬頭;第二階段1850年代至1870年代的「開端期(incipient)」,強調和 諧與統一性、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興起;第三階段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期的「成 長期(take-off)」,期間民族主義擴張,部分歐洲國家晉身文明之列;第四階段兩.

(23) 14. 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霸權鬥爭期(struggle-for-hegemony)」,期間西方霸權之間產 生嚴重的衝突;第五階段戰後迄今的「渾沌期(uncertain)」,包括第三世界去殖 民化、冷戰結束,而帶來複雜及高密度的全球化時代。. Maguire (1999: 75-94) 根據Robertson的論述分析現代運動,證明運動同樣符合 文化全球化過程。現代運動出現在18世紀,並在19世紀取得主流地位,與Robertson 的「萌芽期」、「開端期」相同。到了運動全球化的第三階段,現代運動隨著英美 等帝國主義向第三世界擴張,全球運動組織也在此時出現,等同於「成長期」。運 動全球化的第四階段「霸權鬥爭期」的現代運動,如棒球、足球、籃球等運動成為 了國族主義的象徵,是歐美強國互相爭奪霸權地位的另一塊領域;運動全球化的最 後一個階段則出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反撲,許多前殖民國家在某些運動項目反而勝 過過去的殖民母國。. Giulianotti (2005: 193-4) 研究足球運動所劃分出的五種階段,也與Robertson的 研究相似:第一階段包括足球起源與規則的建立;第二階段是足球在英國國內的教 育與推行;到了第三階段開始傳佈到第三世界,國際足球總會也在這個階段成立。 第四階段是拉丁美洲足球與歐洲足球的對抗,到了第五階段又加入了亞非國家等新 興勢力。. 2. 全球融合 全球融合理論是由Pieterse於1995年提出,認為全球化過程具有兩個以上、多面 向和開放式的本質,也就是強調西方和非西方之間的文化經驗並不是相同或標準化 的流動關係,而是會產生文化及認同的混種(hybridize) ,導致文化元素的結合,並 產生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結合(吳崇旗、周靈山,2003:37)。. 而 運 用 在 運 動 領 域 的 研 究 , Andrew (1997) 以 美 國 職 業 籃 球 (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的全球性結構和對地方的影響為例,指出 NBA 為跨國 公司重塑地方認同的例證,其單一美國商品符號的循環導致全球市場、生活方式及 認同的聚合。.

(24) 15. 三、運動全球化相關研究 運動全球化相關的研究主要可分為,運動全球化發展的研究以及全球/在地關 係的研究。. (一)運動全球化發展相關研究 Wagner (1990) 認為運動全球化的發展,造成全球主要運動人口的上昇,並且 讓國際間競爭更加激烈,西方大眾媒體也讓第三世界對於西方運動漸漸產生興趣, 以及運動政治的重要性逐漸增加。Harvey 與 Houle (1994: 352) 在運動全球化的研究 中指出三項重要的概念: 1. 全球化是比帝國主義更貼近真實世界的概念。 2. 全球化不僅僅是導向同質化的,也會導致世界關係同質的發展。 3. 在全球化的脈絡下,運動研究中的新社會移動會變的更為重要。. 吳崇旗與王偉琴(2003)從傳播、經濟、政治與文化四個面向,來探討運動賽 會和運動全球化的爭議與發展: 1. 傳播:透過大眾媒介的傳播及衛星科技的發展,將運動從一個城市擴展到世界各 地,同時也加速了國際大型賽會普及全球的腳步。但同時這種以西方日常生活、 價值和結構的文化輸出,且跨國傳播公司與當地媒體的結合,也容易扼殺本土運 動賽事在媒體的生存空間。 2. 經濟:經濟全球化下跨國企業對運動賽會的贊助日益增加,全球性的運動明星及 商品拜物教的產生,並使國際貿易的分工更為明確,而已開發國家對第三世界國 家勞力和資本的剝削也日益加深。 3. 政治:國際大型運動組織跨越了民族國家的界線,如2002世界盃足球賽是由日韓 兩國合辦,這都顯現了國際足總跨越國界的力量。但國際大型運動組織的重要職 務,其實大多仍掌握在歐美地區人士的手中。 4. 文化:大型國際運動賽會符號,已經成為全球共同認知的文化,運動明星的表現 也成為全球觀眾矚目的焦點,並將影響力深入到消費文化之中。.

(25) 16. 劉昌德(2003:69)則是以運動作為文化全球化的一個例子,來質疑當前文化 全球化的主流論述,並認為運動全球化的擴散管道在過去時期為殖民帝國的教育體 系,而當代則為西方世界主宰的跨國媒體,也就是一個以「西方/媒體」為中心的 全球文化。Falcous 與 Maguire (2005: 152) 指出民族、民族國家以及全球化過程三 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一直是全球化的主流研究議題,而運動社會學對於全球化的研 究,更擴展到全球化對於國家認同是增強、減弱或是兩者兼有的議題。. 蘇維杉(2007:214)從政治、商業經濟及科技文化三個觀點,觀察全球化效應 對於運動產業的衝擊,從政治的觀點,國際性運動組織和運動競賽會發揮其功能與 角色,政府的政策影響力將大為降低;從商業經濟的觀點,跨國運動產業會因為人 們的需求而大量的增加,其次是運動產品製造業的外移現象;從科技文化觀點,運 動產業界會運用新的科技,製造出更多的運動產品,此外,運動用品工業也受到全 球化趨勢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興衰過程。. (二)運動全球化下全球/地方關係的相關研究 Wenner (1998) 指出 21 世紀,運動成為媒體傳播的內容及媒介物,也藉此達到 了新的巔峰,而運動和傳播文化的結合,產生一個新的名詞「媒體運動 (MediaSport)」。運動與媒體相互依存的關係日漸加深,因為,有的運動項目比較 吸引媒體,特別是電視,不僅能提升收視,也進一步成為廣告收入的來源,當然, 媒體也為運動帶來經濟效益以及宣傳效果 (Coakley, 1998) 。因此,媒體運動形成現 代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使我們對運動以及運動選手有所了解,進而改變我們對世界 的看法 (Maguire 等, 2002) 。科技的發展及進步反映在電子媒體上,出現了 SKY SPORTS 與 ESPN 等專業運動頻道,其中跨國的運動頻道 ESPN(美國廣播公司旗下 的娛樂運動網)播出範圍亦遍及全球 150 多個國家 (Bellamy, 1998) 。. Williams (1994: 376-7) 研究英格蘭足球與衛星電視發展,發現衛星電視的新科 技帶來了新的足球消費型態-電視球迷,而電視球迷與足球賽事的現場觀賞球迷存在 著不同的喜好和認同;Williams 並指出衛星電視提供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的過程,運 動似乎成為一個世界語言,幫助解決傳統的、商業的、金融的、地理的和政治的疆.

(26) 17. 界,在全球市場販售世界貨物。Silk (1999: 113) 認為以往在研究運動產品時,大量 缺乏了全球/地方流動與大眾媒體關係的部分,因此針對 1995 年加拿大足球賽 (Canada Cup of Soccer)的電視轉播進行研究。Silk 發現 1995 年加拿大足球賽是全 球邏輯下的消費者取向的操作,並指出電視轉播是為了建立脈絡、壓力氛圍和對話 來操作賽事產品,同時也分析了全球資本主義是如何轉變勞力生產過程。 另外從英式橄欖球聯盟的發展歷程,也可看出是全球/地方關係的面貌,而且 媒 體 也 同 樣 扮 演 著 全 球 化 的 一 股 力 量 。 Denham (2004: 206-17) 指 出 Rupert Murdoch’s News Corporation 在 1995 年曾經想要籌組歐洲超級聯盟(European Super League),目的是希望能夠獲得龐大的商業利益,包括擁有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收 入及大量的媒體曝光,而這種以媒體領導的商業化過程,可以視其為全球化力量的 展現,但最後卻因為沒有考慮到地方文化因素的影響和缺乏地方資源而宣告失敗。 新的媒體科技代表了運動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而運動全球化的研究者也注 意到這股全球化力量,對於地方運動文化和認同的影響。張力可(2000:101-2)對 於臺灣棒球認同的研究也發現,臺灣大部份的在地球迷覺得臺灣棒球的發展要向美 國、日本職棒看齊或模仿,也認為臺灣職棒比美國、日本職棒要來的次一等。所以 就形式上,臺灣在地球迷可以寄託優秀球員到美日職棒闖天下,作為我族認同抵抗 他族的轉化,但就內容上,這種認同卻是一種相對缺乏的、自我空洞的認同。臺灣 棒球運動的認同是一種影子認同,也就是基於殖民現代性及全球力量之下的在地抵 抗,就如同別人的影子一般,如影隨形的想要「趕上」、「跟上」他者,卻沒有屬 於自身的清晰臉孔。 Ben-Porat 與 Ben-Porat (2004: 33-4) 研究全球化對於以色列足球運動的影響, 發現資本的流動、勞力的流動及文化的流動為三個主要因素,並指出全球化便利以 色列社會的發展,但也對其有所限制,如全球化使以色列舊有的足球體系倒塌,而 從球迷對地方球隊和國家隊的支持,也可發現以色列本土認同是逐漸減低的。 在全球/地方的接觸關係中,全球化力量的影響並不是必然的單一箭頭且接受 的。Klein (1991: 116-9) 在多明尼加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多明尼加棒球運動對抗美 國棒球文化的情形。Klein詢問當地的球迷,選擇戴棒球帽時,會選擇大聯盟球隊的 球帽,或是多明尼加職業球隊的球帽,大部分的球迷都選擇多明尼加職業棒球隊的 球帽;因為他們大多認為,身為多明尼加人本來就應該支持在地的球隊。Horne (1998:.

(27) 18. 171-82) 也以日本的高爾夫球為例,研究全球力量和地方抵抗的問題,發現了高爾 夫球運動其實代表了當代全球經濟力量的展現,不僅僅是在日本,東亞及太平洋地 區都有大量的高爾夫球場,這樣一個提供有錢人的運動,實質上卻是為了少數人而 大量破壞生態環境;另外Horne也指出了日本抵抗高爾夫球場興建的方式,包括票選 反高爾夫市長及提升地方意識,這都是日本地方抵抗全球力量最好的證據。Rowe (2003: 281) 指出要對抗全球化的力量就只有文化,也就是運動的社會組織需要發展 出具有民族文化差異的產品,才具有拒絕全球化的可能性。. 而Rees (1998: 216) 也試圖探究全球化理論架構為同質化、美國化或單一箭頭 的,因此對德國柏林和紐約郊區的青年做跨國性的比較,針對兩區域青年「運動成 就」標準所具有的運動行為和運動認知特徵進行比較,發現出兩地性別的差異和對 於運動概念的差別,這些差異也質疑了「運動成就」是否全球化的普遍存在,並質 疑同質化、美國化或單一箭頭理論。Houlihan (1994: 370-1) 也提出運動全球化的六 種不同程度上的接收和回應型態(如表2-1):A型態為全面性的接收以及順從的回 應;B型態為全面性的接收以及參與的回應;C型態為全面性的接收以及衝突的回 應;D型態為部份性的接收以及順從的回應;E型態為部份性的接收以及參與的回 應;F型態為部份性的接收以及衝突的回應。. 表 2-1 全球化的型態 (接 收) 全面. A. B. C. 部分. D. E. F. 順從的. 參與的. 衝突的. (回 應) 資料來源:”Homogenization, Americ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sport: Varieties of Globalization.”, Houlihan, B., 1994,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p.375..

(28) 19. 四、小結 「全球化」代表了全球時間和空間的壓縮,也是一種社會過程,其中地理對社會 和文化安排的束縛降低,而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種束縛正在降低。而在運動面向的 全球化理論中,又出現主張單一方向的同質論及主張多面向的異質論兩種爭辯。. 同質理論包括「依賴理論」 、 「世界體系理論」及「文化帝國主義」 。 「依賴理論」 主張西方核心國家在世界邊陲地方尋求未加工原料和便宜的技術勞工,來維持其控 制世界貿易的資本,在職業棒球運動中,美國職棒大聯盟對其他國家尋求原料-「球 員」,以維持其領導的地位,同時也造成了運動勞力遷徙的現象;「世界體系理論」 更進一步指出世界經濟體系的相對位置,將世界分為三種型態的國家:「核心」、 「半邊陲」及「邊陲」,其中核心國家是建立在對邊陲與半邊陲的剝削上,半邊陲 國家既受到核心國家剝削,也同時剝削邊陲國家,呈現出一種「上-下」之間的關係。 「文化帝國主義」認為全球化的過程最終會導向「西化」或「美國化」,並且為單 一方向輸出一個特殊國家的價值系統,最終所有的地方文化將會無情地遭受西方文 化或美國文化摧毀。異質理論包括「全球場域」及「全球融合」;「全球場域」強調 全球化是一個多面向的過程,並視全球為同一場域;「全球融合」則認為全球的文 化會出現文化雜化的情形,不同文化之間會出現互動及相互影響。從異質理論的角 度來看,探討全球化議題時,可以採用多面向及長時間的分析,並觀察不同文化之 間的互動及影響。. 在運動全球化的相關研究中,可包括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移動現象 等不同面向,運動與媒體的結合讓媒體和運動同時達到了新的高度,而媒體往往代 表著全球/地方關係的全球化力量的一方,在媒體科技的改良及跨國媒體企業影響 之下,會對地方產生某種程度的衝擊。全球化力量與在地體系的接觸,也容易造成 認同或社會、文化流動等問題的產生,也因此出現在地接收與抵抗等不同程度的回 應,這都是運動全球化相關研究的重要議題。.

(29) 20. 第二節 運動勞力遷徙 本節主要陳述運動勞力遷徙的定義、運動勞力遷徙的相關研究、運動勞力遷徙 相關制度回顧及小結。. 一、運動勞力遷徙的定義 運動勞力遷徙是指運動員、教練、組織官員、行政人員以及運動科學家的遷徙 行為。而運動員的流動可以分為三種層級,包括國內的流動、同洲之內國與國間的 流動、跨洲之間的流動 (Maguire, Jarvie, Mansfield, & Bradley, 2002: 26-7) 。. Maguire等 (2002: 33) 將運動勞力遷徙者區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包括: (一) 先鋒者(pioneers):先鋒者是試圖傳達其他國家新的運動文化,在19世 紀的歐洲足球遷徙者大多可視為此種類型。 (二) 移居者(settlers):移居者是留在或是定居在他們所遷徙去呈現運動勞力 的地方,與地方有強烈的連結性。 (三) 傭兵(mercenaries):傭兵是指透過經紀人與不同球隊簽定短期合約的運 動員。這種形態的運動遷徙者和地方的關係較為淺薄,甚至是沒有接觸。 (四) 浪人(nomads):浪人是指運用其職業生涯到處旅居或體驗其他的文化, 他們習慣做為一個外來者或是陌生人。 (五) 返國者(returnees):一些先鋒者、傭兵甚至是長時間移居者,最終都容 易受到家鄉的拉力而回到自己出生的國家。. 綜合上述,運動勞力遷徙是泛指運動員、教練、組織官員、行政人員以及運動 科學家的遷徙行為,由不同的經濟和文化遷徙因素,可將運動勞力遷徙者分為先鋒 者、移居者、傭兵、浪人及返國者等五種類型。而目前臺灣運動勞力遷徙現象主要 以運動員為多數,且媒體關注的程度也較高,因此本研究以運動勞力遷徙中的運動 員為主要探討對象。.

(30) 21. 二、運動勞力遷徙研究的相關研究 Maguire (1994) 指出有一些問題形塑了足球運動遷徙者的生活狀態,包括勞工 權、工作許可、定額、薪資上限、徵募、保留策略、國家徵召、國外旅居以及文化 混亂等不同問題。Maguire 與 Stead (1998: 59-69) 認為在研究較廣泛的運動勞力遷徙 型態時,必須要考慮政治、經濟及文化獨立性是否連結到殖民的後遺症,另外也要 考慮到國家間剝削或支持的關係;而勞力輸出(donor)及勞力輸入(host)兩個面 向的研究,為瞭解運動勞力遷徙的兩項重要路徑。因此,本研究將運動勞力遷徙相 關研究分為運動勞力輸出及輸入兩個部份: (一)運動勞力輸出的相關研究 運動選手的國際移民,讓目前有關於運動的國家界線似乎趨於模糊,而對所有 國家而言,也經歷到了某種程度的人力流失(王宗吉,2000:439) 。Maguire 與 Stead (1998: 198) 透過訪談和二手資料來分析歐盟國家足球員流動的情形和原因,發現歐 洲足球員輸出的方向大多為東歐向西歐以及北歐向南歐的流動,同時也發現政治、 經濟、文化與媒體是流動的關鍵性因素,除了特定國家的文化價值及特定聯盟俱樂 部的經濟力量成為重要拉力外,球員輸出國國內政治經濟的不穩定、種族歧視問題 以及逃避國內的戰爭,也都是運動員遷徙的重要推力。而跨國媒體集團的大量投資 也擴大了不同國家聯盟之間的差距,因為能在世界曝光的機會也是吸引球員的重要 因素之一。. Ben-Porat 與 Ben-Porat (2004: 34) 針對以色列足球勞力流動的研究中發現,運 動全球化影響了以色列在國外打球的足球員和足球迷之間的關係,這些輸出的足球 員是相當受到國內球迷的尊敬,並會透過衛星電視或網路來觀看他們的比賽,因此, 球迷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國外的俱樂部、球隊和球員,所以在以色列足球迷逐漸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之後,對當地的認同也逐漸的降低。何哲欣(2006:76)針對運 動全球化下臺灣棒球人才的外流現象進行研究,指出臺灣職棒留不住優秀球員主要 是因為簽約金、待遇不高等誘因不足,無法吸引年輕選手加入,且不懂得栽培年輕 新秀及保護明星球員;此外,臺灣職棒比賽的張力不足和簽賭問題也讓選手及球迷 對職棒產業沒有信心,年輕選手想離開臺灣到單純的環境,球迷也選擇收看美國、 日本的職棒賽事居多。.

(31) 22. Takahashi 與 Horne (2006) 從日本棒球勞力的輸出歷程發現了三項結果: 1. 自由球員制度開始發展及運動經紀人的出現:日本職棒在 1993 建立了自由球員 系統,並於 1998 年再度修訂,目前是球員打滿 9 個球季(在一軍登錄名單中待 滿 150 天算一季)後可以轉換球隊。 2. 日本棒球運動本質的改變:美國運動近年來在第一世界(First World)擴大創造 市場,而在第三世界吸收廉價的勞力,而美國職棒大聯盟不僅吸收了日本的棒球 員,並用其產品吸引日本的觀眾,這些產品也包括電視轉播和運動觀光旅遊等無 形商品。 3. 大眾媒體和商業機會影響日本球員輸出:新媒體型態(包括網路、數 位 電視 及 衞 星電視等)的出現及野茂英雄赴美打球,都衝擊了原本運動行政人員、教練、球 員和球迷原本所理解的日本野球(yakyu),並造成日本棒球口味的轉換。 此外 Takahashi 與 Horne (2006) 也整理了 1982 年以來日本棒球員的輸出歷程 (如表 2-2): 表 2-2 日本棒球員的輸出歷程 1982 前. 1982-1984. 1995-1998. 1999-2005. 合計. 百分比. 美國大聯盟. 1. 0. 5. 21. 27. 15.0. 美國小聯盟. 2. 1. 19. 17. 39. 21.6. 美國獨立. 1. 3. 7. 24. 35. 19.4. 韓國. 0. 28. 0. 3. 31. 17.2. 中國/臺灣. 0. 6. 7. 26. 39. 21.6. 加拿大. 0. 0. 0. 1. 1. 0.5. 墨西哥. 0. 1. 0. 2. 3. 1.6. 義大利/荷蘭. 0. 0. 0. 5. 5. 2.7. 合計. 4. 39. 38. 99. 180. 100.0. 聯盟. 註: 其中有. 17 位棒球員是重複的。. 資料來源: “Moving with the bat and the ball: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on the migration of Japanese baseball labour”, Takahashi, Y., & Horne, J., 2006,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1(1), p.84..

(32) 23. 而相關研究也有著重 於運動勞力輸出菁英個案的研究 ,日本學者 Nakamura (2005) 以棒球運動遷徙者—鈴木ㄧ朗(Suzuki Ichiro)在美國和日本媒體上的不同 呈現,作跨國性的分析。在日本媒體上,鈴木ㄧ朗大多都是正面的呈現,他的形象 多為先鋒者、挑戰者、旅居者和夢想家,並代表日本的先輩/後輩(senpai / kohai) 及群體意識等傳統精神,而鈴木一朗也被媒體呈現為日本光明的未來;美國媒體則 呈現鈴木一朗是美國夢的代表、 「他族」的角色以及吸引日本觀光等廣告的代言人。 Nakamura 也指出鈴木一朗是運動全球化的證明,鈴木一朗促進並頌揚了日本國家主 義,而鈴木一朗也証明了美國職棒大聯盟為世界的最高殿堂。. (二)運動勞力輸入的相關研究 張力可(2000:79)以 1997 年的中華職棒充斥著輸入的「洋將」為例,指出該 年度的權利金是按照各球團該年的勝負成績分配給各隊,依名次順序每一隊的差額 約為 400 萬元,而爭奪名次過程中又由於各隊勝負差距有限,因此妥善利用「洋將」 來取得勝利亦形重要且相對簡便,所以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發現球場上充斥著「洋 將」 ,而本土球員淪為配角,因為對球團來說,找「洋將」拉抬戰績比培養堪用的本 土新人要快速的多,也比較節省薪資的支出,所以球隊過多、本土球員不足、權利 金分配制度等幾個經濟利益考量,是造成臺灣職棒充斥著各國洋將的主因。. Chiba, Ebihara, 與 Morino (2001: 214-5) 研究國外菁英運動員的「輸入」,並代 表日本國家隊比賽所產生的影響,發現日本政府為了要讓足球明星 Wagner Lopes 參 加 1998 年的世界盃足球賽而歸化(Naturalization)成日本籍的過程中,給予其便利 的對待。Lopes 的申請比一般歸化的程序快了 2 個月左右,讓他在 1998 年世界盃足 球賽出戰韓國隊前,成功的歸化為日本籍,而國際性的比賽其實是民族主義的重要 象徵,所以這也意味著 Lopes 的歸化強化了日本的民族主義。. Falcous 與 Maguire (2005: 137-8) 透過參與觀察法、訪談以及針對特定球迷消費 行為調查等研究方法來研究英國籃球運動,並從地方的視角來觀察「輸入球員」與 英國當地的文化接觸,這樣「全球/地方」接觸過程的研究,發現當地球迷對於「輸 入球員」的感受是相當複雜的,一方面這些「輸入球員」相對於球隊其他球員的貢.

(33) 24. 獻具有優越性;另一方面,球迷又會質疑「輸入球員」對球隊的承諾及忠誠度,而 球迷的地方認同、城市榮耀感、文化典型及當地觀賞經驗,都是對於「輸入球員」 不同觀感和解釋的因素。. 三、運動勞力遷徙相關制度及發展 自由球員制度打破了運動勞力遷徙的藩籬,使得球員在合約期滿後,能夠自由 選擇訂定契約的權利;而面對強大的美國職棒拉力,日本職棒也訂定了「入札制度」 來提供球員本身意願及球團利益雙贏的輸出制度;日本職棒也對於「非本國籍選手」 做出限制及規範,而美國職棒則無明確的外籍球員規範,因此本研究由美國職棒的 選秀制度進行瞭解。以下就自由球員制度、運動勞力輸出制度及運動勞力輸入制度 進行探討:. (一)自由球員制度 1. Bosman 案例 Bosman 案例是歐洲運動勞力遷徙制度的一項重要指標,Jean Marc Bosman 為比 利時乙組聯賽 RFC Liege 俱樂部的足球員,於 1990 年合約屆滿時,希望能加入法國 的 US Dunkerque 俱樂部,但因 US Dunkerque 俱樂部付不出轉隊費用,所以原屬的 RFC Liege 俱樂部不願意讓他離隊。Bosman 因此向歐洲司法法庭(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控訴 RFC Liege 俱樂部對於交易的限制,在經過長時間的訴訟之後,歐洲 司法法庭於 1995 年 12 月 25 日裁決 Bosman 以及歐盟的所有球員在合約期滿之後, 可在歐盟成員國內自由轉會 (Sandy, Sloane, & Rosentraub, 2004: 79-80) 。. 2. 日本職棒自由球員(Free Agent)制度 日本職棒於 1993 年制定自由球員制度,而自由球員是指符合組織所訂定的資 格條件,而擁有與任何球團締結球員契約權力的球員,而資格取得的條件是球員入 團後第一次登錄為出場球員之日起,在中央棒球聯盟及太平洋棒球聯盟的同一個年 度聯盟例行賽中,一軍登錄滿 150 日,而且達到 9 個球季的球員,就可以取得 FA 的資格(日本職業棒球組織,一百九十六條)。.

(34) 25. 3. 美國職棒自由球員制度的發展 美國職棒的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於 1879 年以非書面的秘密方式,利用 保留條例(reserve rule)來給予球團在來季能保留 5 名球員;1884 年,國家聯盟與 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簽訂了一項全國性的協定,此協定包 含了一項暫時的保留條款(reserve clause),讓球隊老闆擁有特殊的權利來選擇,是 否對於全部球員更新合約;1887 年,儘管球員工會的反對,保留條款正式加入到ㄧ 般球員合約之中;1922 年,美國最高法庭(US Supreme Court)判決棒球可以豁免 於反托拉斯法;1965 年,球隊老闆的獨占權利又透過自由球員選秀而擴大;1975 年,洛杉磯道奇隊的 Andy Messermith 和蒙特羅博覽會隊的 Dave McNally 在合約屆 滿時和球團的協商破裂,而此爭論就交由仲裁;1976 年,仲裁者裁決在打過完整的 6 個球季,球員可以選擇成為自由球員 (Sandy, Sloane, & Rosentraub, 2004: 77-8) 。. (二)運動勞力輸出制度 日本職棒的「入札制度」又稱為「競標制度」,為 1998 年美日職棒修正「美日 選手相關契約協定」時,所設計的新制度。當日職球員有意挑戰 MLB,並獲得所屬 球團同意時,將透過日本職棒理事長事務局,發函通知 MLB 理事長事務局。在 MLB 理事長事務局通知 MLB 旗下的 30 個球團後,有意競標的球團在 4 個工作天內將下 標金額告知 MLB 理事長事務局。結標期限結束後,MLB 理事長事務局將最高金額 告知日本職棒球團,若日本職棒球團同意該金額,MLB 理事長事務局才會告知最高 標的 MLB 球團名稱,得標的 MLB 球團便獲得與該球員的 30 天獨家交涉權。若日 本職棒球團不接受該金額,或 MLB 球團無法在 30 天內與球員簽約,則全部回歸原 點,該球員將繼續為所屬日本職棒球團效力。在整個流程中,日本職棒球團不僅擁 有隨時否決的權利,且在不公開的競標過程中,志在得標的 MLB 球團也很可能會 被迫提出過高的投標金額,而這個可能超出合理範圍的金額,其實就是日職捨棄傳 統球員交易模式,另行擬定制度的主要原因(楊榮健,2006)。 因此,入札制度不僅可以尊重球員本身的意見,提供成為自由球員前取得赴美 打球的機會,並可以瞭解全球市場下的自我身價,而對於輸出國家的球隊來說,更 可說是有極大的利益,不僅可以獲得滿意或更高的金額,若不滿意也可以將球員留 下,也不會有損失。.

(35) 26. (三)運動勞力輸入制度 1. 日本職棒外籍選手制度 日本職棒定義外籍球員為「無日本國籍之球員」 ,但若符合以下三項不在此限: (1) 與球團締結契約之前,已居住在日本 5 年以上,並且在日本的國中、高中或 是專校(短大)在學 3 年以上者。 (2) 與球團締結契約之前,已居住在日本 4 年以上,並且在日本的大學繼續求學 4 年以上者。 (3) 球員與球團締結契約之前,已居住在日本 5 年以上,並且在日本棒球聯盟所 屬之球隊設籍 3 年以上者。 而球團可支配下之外籍球員人數不受限制,但可出場比賽之球員登錄限為 4 名,同時登錄為投手或是野手之人數各為 2 人為限(日本職業棒球組織,八十三條) 。. 2、美國職棒選秀制度 美國職棒大聯盟沒有明確規定外籍球員登錄及上場限制,因此本研究從美國職 棒的「選秀」來觀察其「可參與選秀球員的資格」 。而美國職棒的「選秀」稱為「第 一年球員選秀(First-Year Player draft)」,具有選秀資格的為美國、加拿大、波多黎 各以及其他美國屬地的居民,在美國高中及大學擁有在學資格的學生同樣也具有選 秀資格 , 其他國家球員不在此限 ,可由各球團自由簽約 (Major League Baseball [MLB], 2007)。. 四、小結 運動勞力遷徙是指運動員、教練、組織官員、行政人員以及運動科學家的遷徙 行為,而運動員的流動可以分為三種層級,包括國內的流動、同洲之內國與國之間 的流動、跨洲之間的流動,而運動遷徙者的類型可分為五種,包括傳達新運動文化 的先鋒者、與地方有強烈連結性的移居者、與地方關係較為淺薄甚至是沒有接觸的 傭兵、運用其職業生涯到處旅居或體驗其他文化的浪人,以及受到家鄉的拉力而回 到自己出生國家的返國者。.

(36) 27. 運動勞力遷徙相關研究可分為運動勞力遷徙現象對於勞力輸出及勞力輸入的影 響兩個部份。在勞力輸出方面,政治、經濟、文化與媒體是流動的關鍵性因素,特 定國家的文化價值、特定聯盟俱樂部的經濟力量與跨國媒體集團的投資為重要拉 力,球員輸出國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則是重要推力,而在日本棒球勞力的輸出歷 程,發現了自由球員制度開始發展、運動經紀人開始出現、大眾媒體和商業機會的 吸引力增加以及日本棒球本質的改變;在勞力輸入方面,可能影響到被輸入國的民 族主義,也會造成球迷矛盾的情緒,一方面輸入勞力的貢獻具有優越性;另一方面, 球迷又會質疑他們對球隊的承諾及忠誠度。運動勞力相關制度方面,可分為解除運 動勞力限制的自由球員制度、運動勞力輸出及運動勞力輸入制度等三個部分,自由 球員制度包括歐洲的 Bosman 案例、日本的 FA 制度及美國職棒的自由球員制度; 勞力輸出制度有日本的入札制度;勞力輸入制度部分,有日本職棒的外籍球員及美 國職棒的選秀制度。.

(37) 28. 第三節 臺灣職業棒球運動 本節主要陳述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史、臺灣職業棒球相關研究、臺灣職棒勞 力遷徙的相關制度與協定及小結。. 一、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史 臺灣的棒球運動是在日本治理時期傳入,與日本棒球的發展過程類似,皆為外 來傳入且由學校教育中發展出來的運動(梁淑玲,1993:30) 。而在 1945 年光復後, 因為經濟條件的困難和臺灣社會的隔閡,政府並未對棒球運動投注心力,到了 1960 年代,由於外交的處境困難以及退出聯合國的影響,國民黨政府為了維持其在臺灣 統治權的正當性,開始積極涉入棒球運動(林琪雯,1995:137-8)。1970 至 1980 年代,臺灣的棒球環境無法留住成棒好手,臺灣棒球選手的海外事業就此展開,1981 年,郭源治於加入日本職棒中日龍隊;1985 年,郭泰源及莊勝雄分別加盟西武獅隊 與羅德千葉海洋隊,1986 年吳復連也投入日本社會人球隊。雖然中華成棒代表隊在 1994 年的洛杉磯奧運奪得銅牌,這項殊榮是對於臺灣成棒實力的肯定,但成棒選手 在國內依然苦無發揮的空間,臺灣棒球菁英也只好繼續向外發展(謝仕淵、謝佳芬, 2003)。. 於是如何留住棒球人才,解決國內球員流失的問題,成為臺灣棒球運動職業化 的重要考量。但眼見韓國職棒(Korean Baseball Organization, KBO)虧損連年,不 知道國內企業還是否願意投資這個可能會賠錢的事業。再加上,1980 年代三級棒球 式微,嚴重衝擊到職棒球員的來源,而且當時的職棒選手不能參加國際賽,但國際 賽成績卻是臺灣棒球發展賴以維繫的重要憑藉,若是因為職棒成立而損及國家隊的 戰力,即可能顧此失彼,因而國內職棒要成立,在當時可說是困難重重(謝仕淵、 謝佳芬,2003)。. 本研究根據臺灣職棒發生的重大事件,將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的發展分為以下三 個時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 粉刷 林宏儒 優勝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臺南

近年來受高等教育普及化影響,教育養成年限拉長,年輕勞動力初次進入勞動市場

14 板金 1 陳仕閔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國立臺南高級工 業職業學校. 14 板金 2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006 廖威辰 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