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74

教育研究月刊

學 術 研 究

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國立臺東大學副校長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陳木金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溫子欣

壹、緒論

從露宿荒野、寄宿山洞的半穴居,以 茅草木材搭建房屋,到現在的磚瓦混凝土 以及鋼構建築,人類的建築發展史,可說 從遠古時代就已展開。而人類對於領導的 關注與研究,同樣可以遠溯至遙遠的古 代,無論是中國的三皇五帝,或是西洋的 希臘羅馬時代,領導與治術早已成為人們 關注的焦點。那麼活化校園建築與空間領 導這兩個重要的學術主題之間,又有著怎 樣的相互關係呢? 雖然「空間領導」的相關著述尚屬少 見,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神廟建築、瑪雅祭 壇與埃及金字塔或是皇城的設計,明顯地 看出空間規劃與領導權力構築交融而成的 斧鑿痕跡(Campbell, 1990),我們可以這 麼說,建築(空間)從來都不是中性的, 它代表著權力,那麼就注定與領導產生密 不可分的關係。隨著領導權力來源的遞嬗 以及領導理論學派的興衰與轉換,空間規 劃與領導的關係也就跟著轉型變化,活化 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是個相當值得深入 研究的主題。 校園代表廣闊的實質領域,它包括了 全部校舍、庭園與運動場地及附屬設施, 因此所謂「校園規劃」,乃是將校園裡的 校舍、庭園、運動場地及附屬設施等組成 要素,整體合宜且適當地安排與配置,以 創建最佳的教育情境。校園建築是學校的 最大型教具,對每一個在校園成長的莘莘 學子都有重要的啟發與影響(陳木金, 2006b)。但是,臺灣因為環境多山,許多 學校建築依山傍水,自然環境景觀特殊, 人文環境風格特別,以致於許多校園建築 的核心要素未能妥善運用。因此如果能從 「空間領導」觀點,著手打造活化的校園 建築,相信對於莘莘學子的成長與學習都 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與正面價值。 由於個人過去因為擔任政大總務長工 作,努力於整理校園環境與校舍建築維 護,多次踏查探訪與觀察記錄校園及建築 每個角落,發現本校置身在一山二水五橋 的環境之中,生態自然、山林蒼翠、水岸 景觀怡人,依山傍水的建築校舍,有景美 溪、醉夢溪兩條河流蜿蜒流過,有萬壽、

(2)

學術研究

174

期 道南、恆光、渡賢及濟賢等五座橋樑連結 校區,有學習、生活及社區居民緊緊相繫 銜接,因此如何透過校園空間規劃提供與 大學發展目標之需求,以「活化校園建築 創造空間領導」為工作重點,以空間領導 的理念融入「健康品味」及「生活機能」 來活化校園建築,連接大學校園的學習與 生活。主要的校園規劃理念係以「親人、 親學、親山、親水、親築」為核心元素: 一、打造親人的校園:根據「親人」 的理念,打造良好人與人互動的校園建 築,以學校師生活動為主,並了解校地附 近居民與人口的人文因素,將校園裡的校 舍、庭園、運動場地及附屬設施等組成要 素,整體合宜且適當地安排與配置,以創 建最佳的人與人互動的教育情境,讓校園 成為具有生活機能社區,打造親人的校園。 二、打造親學的校園:根據「親學」 的理念,打造良好學習與教學的環境,完 善的配置計畫,規劃學校整體的親學環 境,如視覺環境、聽覺環境、通風、溫度、 空間、配置,為了達到舒適安全的理想, 並增進教學效果,必須對各種方位之優劣 點深入了解,做為親學規劃之參考,打造 親學的校園。 三、打造親山的校園:根據「親山」 的理念,建造林間景緻親山道,做好山林 保育的工作,根據校園的地形、地勢、方 位、氣候、給水、排水等自然環境與社會 環境的客觀條件,遵循整體、實用、安全、 經濟、美觀、衛生、發展與評鑑等校園的 規劃原則,打造親山的校園。 四、打造親水的校園:根據「親水」 的理念,打造水岸景觀的親水區,做好水 岸維護的工作,根據影響校園規劃的水文 因素,如風雨降水、水流方向、水流速度、 枯水期、洪水期,包括季節性、時間性、 長期性、短期性的等水文資料,力求校園 安全舒適原則,做為親水規劃的參考,打 造親山的校園。 五、打造親築的校園:根據「親築」 的理念,以學校發展特色的核心主軸,選 擇最佳的校舍組織形式,配置合理的組織 關係,透過一定的主體、賓體、背景、平 衡、比例、韻律、性格、對比、權衡及和 諧原理,將校舍建築與附屬設施,做最佳 組合,以建造理想舒適富美感的校園,銘 記校園建築的生命故事,打造親築的校園。 歸納過去幾年以「親人、親學、親山、 親水、親築」為核心元素,在活化校園建 築創造空間領導的經驗,以及後續推動「政 大校園十景賞」、「政大水岸風華再現」、 「楓香步道大自然教室」、「健康品味的 國際大學城」的心得,做為探討活化校園 建築創造空間領導的方向,並進一步歸納 如圖 1 所示。以下本文擬以科學管理學派 觀點為主軸的空間領導、以人群關係學派 觀點為主軸的空間領導、以權變情境學派 觀點為主軸的空間領導、以轉型領導學派 觀點為主軸的空間領導、以混沌理論學派 觀點為主軸的空間領導等,來分析空間與 領導關係及其脈絡,探討活化校園建築創 造空間領導的討論,供作學校領導者進行 校園建築規劃工作之參考。

(3)

174

教育研究月刊

1900-1935 科學管理 ‧視人為機 器之一部 分 ‧最佳解決 方案 ‧理性經濟 人 ‧權威來自 職位 ‧內部取向 ‧組織優於 個人 重視設定目 標、擬定方 案、積極執 行、評鑑考 核的歷程 1935-1950 人群關係 ‧組織因成 員的發展 而繁榮 ‧強調組織 發展 ‧強調需求 之滿足 探究人類行 為價值及 非正式組織 1950- 權變情境 ‧強調情境 ‧強調適配 度 ‧強調權力 理論 強調情境權 變試驗行為 直到能夠掌 握為止 1970- 轉型領導 ‧強調願景 ‧激發潛能 ‧突破性表 現 注重共創願 景、關懷部 屬、激勵動 機、啟發智 能 1990- 混沌理論 ‧潛藏的秩 序 ‧細微的差 異 ‧事物的敏 感性 ‧無法預測 之事所產 生新事物 的各種規 則 企圖了解顯 然毫不相關 的事件之間 存在的內在 關聯

貳、以科學管理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

科學管理學派的領導觀點主要是以 「領導者特質」及「目標管理方式」為取 向,吳定(1988)認為領導是在一特定情 況下,某人行使各種影響力,以影響他人 或團體的行為,使其有效達成特定目標的 一種過程。因此,此一學派的空間領導看 法,特別是權力關係早有緊密的連結,其 對 於 空 間 與 領 導 觀 點 的 深 入 分 析 , 以 Bentham 所 提 出 的 全 景 敞 視 建 築 (panopticon)以及對於此種建築的批判與 檢討。全景敞視建築體現的是絕對集權的 領導觀,符合特質論以前對大人物領導權 的崇拜以及保護。全景敞視建築的代表性 空間是監獄的設計,建築中心有著高聳的 瞭望塔,周圍環形地布置著單人牢房,這 種設置使中間塔內的監視者得以監督眾多 犯人,這些犯人被切斷了與其鄰人的橫向 聯繫,而且因為犯人無法看見監視者,只 能感受到監視者的存在可能性,因此一個 持續的、無所不在的監管效果就產生了。 沒有一個囚犯能夠確信他是否正被觀看, 他們因為恐懼這些可能的偵察而只好警惕 自己的行為。在《規訓與懲罰》中,Faucault 把敞視監獄的目的描述為「在犯人身上造 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永久性的可見狀態,以 保證權力的自動運行」(胡泳,2008)。 全景敞視概念廣泛運用在各類的建築規劃 圖 1 教育領導研究演進的發展脈絡圖

(4)

學術研究

174

期 上,包括學校亦無法倖免,加上建築上處 處強調的權力象徵,此時期體現的空間規 劃精神是集權與服從,以及科學管理學派 所主張的「一個空間,一種功能」(陳木 金,2006a)。此時期的空間規劃特性,分 項說明如下:

一、眾星拱月式的建築設計,以領導

者與行政為中心

此類空間設計的明顯特點在於位居 「核心位置」的建築,必定也是權力的「核 心」所在。以學校建築規劃為例,校園規 劃上必將行政大樓置於校園的中心位置, 或是「龍脈」所在;校長室也設置於建築 的中心位置,周邊分布其他行政單位,且 行政中心與教學區保持一定距離,不相混 雜。

二、充滿象徵性的霸權符號

集權式建築體強調權力的存在,處處 可見充滿象徵性的權力符號。例如:早期 臺灣校園中常見的「主義、領袖、國家、 責任、榮譽」的大型標語看板,以及領導 人照片與規訓口號的展示陳列。又如:1960 年代國民教育學校建築多以 3 為倍數的波 浪 式 頂 棚 象 徵 三 民 主 義 等 ( 湯 志 民 , 2005),集權式建築設計處處在提醒從屬 者的服從義務與責任。

三、敞視設計方便實施監管

集權式建築規劃以行政為中心的設 計,同時也體現空間規劃上的敞視性格。 由於行政區皆位於學校的中心位置,而工 作區(教學區)為其外圍,行政中心的「瞭 望塔」角色便十分明顯,方便實施監管與 易於規範之維持。

四、強調管理達成目標

集權式建築設計強調「管理」,達成 「目標」,一如科學管理學派之主張,成 功領導者的職責在於讓部屬「各司其職、 各盡其責、各安其位」,溝通、自由、個 性與變化性不被強調,「X 理論」的特徵 很明顯。

五、強調階層的環境設計

集權式建築在規劃上處處強調從屬關 係,從建築位置、隔間位置、空間大小、 空間式樣,到辦公家具的尺寸、大小、形 式,都有階層性的區隔,用以或顯明或隱 晦的強化領導權的正當性。 簡而言之,以科學管理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之建築空間活化,處處強調 領導的正當性以及監督管理的功能。這樣 的空間環境設計,其精神即類似於隨後行 為論中所提及的「高倡導」概念,強調規 則的維持與目標之達成,這種相信透過科 學管理與監管控制,可以防堵壓抑部屬的 缺陷與惰性,進而達到滿意的工作品質的 概念,與隨後出現的人群關係學派之主 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5)

174

教育研究月刊

叁、以人群關係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

隨著人群關係學派的出現,領導理論 開始注意人的「需求」,從「科學管理」 進入到「有人情味的管理」,Jacobs(1970) 認為領導是人與人的互動,在此互動中, 某人以某種方式提供資訊,使另外的人深 信如果照他的建議或期望去做時,成果會 更好。領導理論學者開始重視除了高倡導 理論強調目標達成以外的「部屬個人需求」 部分,也就是「關懷」的面向(Stogdill, 1974),因此打造具有關懷特性的空間成 為此時期的新發展。雖然此時期的空間規 劃與建築還是摻雜了許多集權式、高倡導 的設計概念,但總體而言,已較過往的集 權式設計進步許多。由於集權式、高倡導 設計已於先前討論過,因此以下將集中討 論此時期空間規劃的高關懷取向部分,而 若要討論高關懷的空間設計,我們不能不 先 對 人 群 關 係 學 派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做一番了解。 Maslow認為,個人的需求可以分為數 個層次,包括:一、生理的需求;二、安 全的需求;三、愛與隸屬的需求;四、自 尊與尊重的需求;五、求真(認知)的需 求;六、求美的需求;七、自我實現的需 求;八、自我超越的需求;而人只有在滿 足低階層需求時,才有可能往高階層的滿 足邁進(Maslow, 1973)。因此為了讓部屬 有較佳的表現,領導者應該設法滿足部屬 的低層次需求,即保障其安全與生活無 虞、給予愛、關懷與充分的尊重、重視人 性化的領導與管理,如此一來,部屬自將 回報以最佳的工作表現(Barnard, 1948)。 這種人性化的高關懷環境包含以下特色:

一、環境親和的設計

人性化的環境是一個對人友善的環 境,去除種種不必要的監管手段,使領導 跳脫單純化的管理與控管機制。親和的環 境設計給予工作者較多的自由與較多關懷 性的設計,例如:無障礙設施、哺育室的 設置等,讓部屬感覺是受到關懷與保護的。

二、個人空間與隱私的尊重

相較於 X 理論強調的監視與規訓,同 時強調倡導與關懷面向的行為論者認為, 應該給予部屬個人適度的尊重與信任,適 度開放其保有隱私,工作者對於其工作環 境開始擁有一定程度的主控權,而非如同 過往「生產線」一般機械化與空無化的工 作環境。

三、方便彼此溝通的環境

相較於隔斷成員間橫向聯絡的集權式 環境,高關懷環境強調給予成員較為暢通 的溝通環境,一則行為論者肯定組織成員 間的互動有助於彼此壓力的紓解與問題的 解決,以滿足愛與隸屬、自尊與尊重的需 求 ( Maslow, Kaplan, Stephens, & Heil,

1998);二則他們基本上肯定組織成員間

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組織」對於正式組織 具有正面的協助效果(Barnard, 1948)。因

(6)

學術研究

174

期 此強調關懷的空間設計是對於溝通親善的 設計。

四、減少壓力因子

站在滿足組織成員低階需求的立場, 領導者應該儘可能地減少工作空間對組織 成員所產生的壓力;也就是說,讓組織成 員在工作環境中儘可能地享受便利,無須 分心於其他枝微末節的干擾,以便專心致 志 於 工 作 目 標 的 完 成 ( Maslow, Kaplan,

Stephens, & Heil, 1998)。因此在組織空間

設計上,必須儘可能地減少環境對於組織 成員所造成的精神壓力,例如:縮短動線、 充分照明、減少噪音等不當干擾、提供健 康的工作環境等,所有可能造成組織成員 不安的環境因素都應該儘量去除。

五、以環境彰顯民主化的參與式管理

雖然行為理論還是重視領導者與部屬 之間的上下位概念,但是行為論鼓勵領導 者儘可能表現出民主的風範,透過參與式 的管理,讓部屬對組織產生認同感與受重 視感(Barnard, 1948)。在空間設計上,讓 部屬可以看見主管的透明辦公室設計、意 見信箱的設置等,都在彰顯民主參與與鼓 勵溝通的組織價值。 簡而言之,以人群關係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之建築空間活化,行為論的 最大貢獻在於確立領導的基本層面,並且 讓領導者的形象具體化、務實化。強調組 織目標及強調成員需求兩個向度成為後來 各家理論必定論及的領導基本層面,無論 是權變理論希望由情境決定領導時的偏重 點,或是轉型領導希望滿足成員需求並將 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合一,其焦點都蘊含 了行為論對於行政領導的偉大發現。行為 論可說是領導基礎理論的奠基者,在空間 規劃的貢獻上,人性化、注重關懷層面的 組織環境設計自此開始發展,不但對於員 工工作環境的改善上有很大的貢獻,對於 領導與組織的民主化進程也有很大的促進 作用。我們可以說,行為論不僅促使組織 「物理空間」的改變,也是組織「心理空 間」,也就是「人境」受到關注的肇始。

肆、以權變情境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

權變理論學派觀點指出,沒有一種最 佳的領導型態是絕對而放諸四海皆準的, 有效的領導必須因應各種不同的情境狀況 而採取不同的領導型態以為配合(陳慶 瑞,1989)。Fiedler 認為領導是否有效, 端視領導者之領導形式與情境是否配合而 定,亦即不同的領導情境,必須有不同的 領導形式,才能產生良好的領導效能(謝 文全,1995)。如前所述,權變理論是站 在行為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於行為 主義所發展出的理論概念也加以沿用。權 變論焦點從領導者個人特質、領導型態轉 向領導者與情境的互動。既然領導模式是 在集權式與民主式領導風格間擺盪,那麼 在組織空間設計上,也是在集權式領導高 倡導環境到高關懷空間設計之間取捨融 合。當我們談到權變理論與空間的關係

(7)

174

教育研究月刊

時,其重點便在於「權變」與「彈性」這 樣的概念上,我們檢視權變概念在空間使 用上造成的影響,可以歸納出以下的三個 重點:

一、重視空間本身特質的設計

權變論的研究重點在於情境因素與領 導形式間的交互關係,領導形式依其所處 之情境特性而改變;同樣地,在空間規劃 上,空間的用途也應該由空間本身的特性 決定其最適宜的配置方式,以發揮其最佳 效能。

二、空間的彈性設計

空間設計應預留彈性,以便依據事件 特性與參與成員進行彈性的運用;也就是 說,空間設計上應該保持其彈性改做的空 間,甚至做必要的「留白」,使領導者在 使用時,可以彈性地依照其需求快速地將 空間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樣貌。例如:活 動式的隔間牆、便利移動的辦公桌椅、玻 璃隔間與百葉窗設計造成的隱私與開放雙 重效果等;又如茶水間透明彩繪隔板造成 的半透視效果,既可保全隱私感,又兼顧 安全維護與便利管理的特性;這些都是空 間彈性設計以便權宜使用的實例。

三、領導者彈性運用空間的能力

轉型領導者不但必須擁有靈活變化其 領導風格的能力,同時也需具備靈活運用 空間、型塑空間性格的能力,這與空間的 彈性設計是一體的兩面。人是空間的使用 者,如果領導者不懂得靈活運用環境,即 使環境本身具備彈性設計,也是枉然。

Adams(1997)在其著作 The dilbert

prin-ciple: A cubicle’s-eye view of bosses, meet-ings, management fads & other workplace

afflictions 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真實例子:一 個老闆為了增進員工使用上的便利性而採 購了一批手提電腦,用以取代原有的桌上 型電腦,但老闆又害怕員工將手提電腦帶 離辦公室,因此請工人將所有的手提電腦 以鐵架固定在員工的辦公桌上。這就是領 導者缺乏運用空間能力的實例。 簡而言之,以權變理論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之建築空間活化,強調影響 領導成功之因素十分複雜,不能只以某些 領導特質或行為進行解釋;同時,先前的 特質或行為領導研究,亦無法獲得一致的 結果。因此其研究焦點轉移至情境的相關 因素,包括執行的任務型態、領導者之直 屬督導的行事風格、團體規範、工作時限 和組織文化等,試圖找出影響領導效能的 關鍵性情境因素,建造適合領導效能發揮 的空間環境設計,其精神即「領導形式、 情境因素、領導效能」概念,強調規則的 維持與目標之達成,這種相信透過科學管 理與監管控制,端視領導者之領導形式與 情境是否配合而定。

伍、以轉型領導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

轉型領導強調「願景達成」與「激發 成員潛能」,讓組織成員為了榮譽、自我

(8)

學術研究

174

期 實現而努力,而非為了酬賞以及外在規範 而工作。Burns(1978)認為,轉型領導係 領導者訴諸較高的理念與道德價值使部屬 能全力投入工作,進而提升部屬成為領導 者,而領導者則成為推動改革的原動力; 也就是說,轉型領導者懂得讓組織成員以 自我要求取代傳統的外在監管,並自發地 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Bass, 1990)。以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觀之,轉型領導所追 求的領導效果,是將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 組織願景相結合,既然組織成員的個人目 標與組織願景已經並行不悖,在成員達成 自我實現、享受高峰經驗的同時,也意味 著組織願景的接近與達成。轉型領導強調 的潛能激發、預料之外的工作成果與極限 突破,甚至已觸及 Maslow 所提出的「自我 超越」概念的範疇,為了使組織成員能夠 心無旁騖地達到自我實現以上的程度,轉 型領導強調的是「超越基本需求滿足的滿 足」。同時,由於轉型領導強調小組合作、 工作小隊的彈性組合、共同領導與協同等 嶄新的領導觀念,並接納了學習型組織的 概念,故在空間規劃與設計上,也較權變 論有許多革進式的進展:

一、彰顯願景的環境

轉型領導者懂得運用企業與組織的各 種空間環境彰顯其企業(組織)價值與願 景,讓組織成員清楚認知自己對於組織的 道德責任以及所肩負的使命,藉以增加對 於組織的一體感及認同(楊瑪利,2005)。 事實上,空間環境在彰顯組織精神與願景 上扮演著第一線的角色,而且空間環境所 造成之潛移默化的境教效果,遠較規訓式 的口號更讓人心悅誠服。以國立政治大學 為例,在《打造人文科技的國際大學城── 國立政治大學大學城建設發展與整體規劃 書》一書中(國立政治大學,2007),就 以校園空間大學城化的空間規劃,清楚地 向其成員明示做為國際級大學的願景,研 究總中心與人文社會科學園區的規劃設 置,也明確指出了學校未來的努力方向: 強調研究以及人文科技取向的發展。轉型 領導者懂得「讓空間說話」,既然空間不 會是中性的,那就讓空間昭示出組織的願 景以及正向的價值,組織成員在耳濡目染 之下,自然會更能體會與認同組織的走 向,使領導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便於重組的小組環境

轉型領導是有多個領導者的領導,任 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小組領導人,領導 人本身也有可能成為組員,轉型領導強調 的 就 是 組 織 成 員 的 機 動 組 合 ( Sylvia, 2008)。既然實踐轉型領導的組織有著依 照需求再組合的「變形蟲」特性,那麼組 織在空間規劃上,則需要更多彈性運用以 及小組溝通的空間,其所需的自由度較權 變領導環境要求還要大得多。

三、方便溝通與交流的空間環境

轉型領導係指領導者能與成員共同創 造專業的氣氛與態度,激勵部屬共同參與 及分享決策,透過專業發展的途徑,提升

(9)

174

教育研究月刊

自我價值觀,進而創造一個尊重、接納、 友善、支持的成長與學習環境(Waddel, 1996)。轉型領導者強調溝通與學習,鼓 勵組織成員間的腦力激盪,尤其小組運作 模式類似「戰鬥群」,常需迅速即時的溝 通與互動,故轉型領導的組織其環境必是 利於及時溝通交流的環境,包括網際網 路、及時通訊、企業內部網路、開放式辦 公空間等,都是利於轉型領導的空間特性。

四、鼓勵個性與差異的環境設計

實施轉型領導的組織,尤其是網際網 路等重視創意的產業,特別重視與鼓勵組 織成員展現其個人特色,因為「差異化」 被認為是激發創造力的要素之一。例如: Google與 Yahoo!的辦公室,個人辦公位置 的個人化裝飾與布置是完全開放的,Google 甚至為員工舉辦個人空間布置競賽,鼓勵 突顯自我,盡情發揮創意(彭漣漪,2008)。

五、空間規劃的參與式設計

轉型領導者鼓勵部屬的共同參與,故 在空間設計上,鼓勵組織成員提供意見甚 至進行民主表決,讓成員對於其工作空間 有參與感與主控感,進而提高其組織認 同,塑造正向工作感受,導向對組織自願 性的額外付出,觸發「組織公民行為」的 出現與良性循環(石貴鄉,2007),此乃 轉型領導的核心價值所在。

六、健康取向的環境設計

行為論關懷取向空間設計強調工作者 安全與健康的維持,轉型領導則進一步塑 造提升組織成員健康的環境,因為員工是 企業最大的資本,故員工的健康成為組織 健康的先決條件。以 Google 辦公室設計為 例,在其辦公室中,設有桌球桌、撞球桌、 按 摩 室 等 促 進 健 康 的 空 間 ( 彭 漣 漪 , 2008),以積極的方式確保組織成員的健 康狀態。又如國立政治大學登山步道、楓 香步道以及親水景觀步道等設置(國立政 治大學,2007),也是意在促進組織成員 的健康。

七、第三空間的構築

人所居住的住家環境,是人類的第一 空間,人所工作的地點,是他的第二空間, 而介於工作與居家之間的空間,則稱為第 三空間──當人們需要休整、放鬆、思考、 娛樂、交際時,第三空間於是誕生(向代 勤、丁豔梅,2006)。第三空間的研究, 興起於對咖啡廳與酒館等性質特殊空間的 研究,研究發現,人除了住家與工作兩種 空間之外,渴望需要一個可以自處、轉換 心境與環境的第三空間(羅月婷,2005)。 但藉由組織空間的規劃設計,我們可以在 工作場域中為組織成員區隔出第三空間, 滿足組織成員轉換心境、暫時放鬆以及人 際交際的需求。例如:適才提及 Google 與 Yahoo!辦公室環境設計,就是將第三空間 構築於辦公環境之中,將工作空間與休憩 空間相結合的實例,一如 Google 臺灣工研 所所長簡立峰說:「投資讓員工持續有工 作的心情」,讓員工能夠「努力工作也努

(10)

學術研究

174

期 力玩!」(蘇湘雲,2008)而這些空間設 計的落實,都植基於轉型領導對於組織成 員的組織承諾以及高度自律的信任。 簡而言之,以轉型領導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之建築空間活化,主要是由 塑造願景與提升組織成員的自發行為與自 我要求開始,融貫學習型組織等新概念, 產生了彰顯願景的空間設計、小組活動的 空間規劃、鼓勵個性化與溝通的空間、參 與式的空間設計、健康取向的環境以及第 二空間(工作空間)與第三空間合一的設 計,而這些新穎的空間設計理念既是轉型 領導的成果,也是轉型領導發展的基礎。

陸、以混沌理論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這個名詞, 乃是由於考慮了太多雜亂隨機的因素而被 誤稱形成的,例如:所謂的「混沌理論」 和「混沌科學」,並非是這個專門領域研 究者們慣用的名稱,他們比較喜愛命名他 們的領域為「非線性動力學」(nonlinear dynamics)、「動力系統理論」(dynamical systems theory),或更謹慎地命名為「動 力 系 統 的 方 法 」 ( dynamical systems method),對他們而言,使用「混沌」這 個名詞,可以出現一種神話的和文學豐富 傳統的賦予,並藉由科學給予一種適當的 和特別的意義(Hayles, 1990)。混沌是規 律秩序的預兆,當各種事件在一個系統中 進行時,規律秩序開始出現,但觀察者也 注意到相對一面「驅散結構」(disspative structure)的雜亂現象在自然出現。假使這 個系統在「熱力函數」上有足夠熱度,則 其結果將使「驅散結構」的雜亂現象成為 確 切 明 白 的 秩 序 ( Prigogine & Stenger,

1984)。這種規律秩序的預兆,Gleick(1987) 稱之為介於熱力學和動力系統間,以高度 個體化和關聯化的哲學觀點──「規律秩 序之外的秩序」,稱之為「混沌」(Gleick, 1987)。「混沌」是強調存在於雜亂現象 之內,潛藏的規律秩序結構,雜亂現象之 內隱含有「奇異吸子」(strange attractors), 進而啟動運作「混沌系統」(Hayles, 1990)。 由此看來,當我們將「混沌」應用到許多 領域時,會比前一種觀點產生更美好的結 果,受到此一觀點之影響,許多研究者進 而發展出「力的性質」,吸引一個系統的 元素,產生了混沌系統的模式特徵(Curtis, 1990)。為預防變革對學校組織衝擊或減 緩其衝盪,學校行政工作者必須發展較正 面的態度,以有準備的或開放的心態來面 對必要的變革,在學校系統中成立專責機 構以做連續的、有計畫的改革,並傾聽不 同的聲音,以從教師、員工、學生、家長、 社會大眾獲得更多的訊息,並進一步領導 革新,鼓勵學校成員創新及表達不同意見 與觀點,獎勵研究及發展的活動。以下分 別從混沌理論學派對於活化校園建築創造 空間領導的策略加以探討:

一、從心理物理環境的覺察來活化校

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以「蝴蝶效應」的啟示,注意初始條

(11)

174

教育研究月刊

件的覺察,保持對學校心理、物理環境的 敏銳度,注意存在個體或組織生活空間中 的各種因素,洞察其可能促進或阻礙變革 計畫的推動,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二、從檢查溝通系統來活化校園建築

創造空間領導

以「混亂的起源」之啟示,注意檢查 溝通系統,身為學校或組織溝通系統中的 推動者,學校行政工作者必須評估自己的 溝通風格。如果是開放的、雙向的、循環 的以及參與的風格,則已具有推動改革的 準備;如果是封閉的、單向的、專制的風 格,則在改革發生之前必須先開放溝通系 統,以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三、從鼓勵參與變革的計畫過程來活

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以「驅散結構」的啟示,注意變革的 契機與臨界關鍵點的掌握,對於變革計畫 的開放對象以及一旦變革被採用時必須執 行此變革計畫者,應將其納入變革的設計 小組中,以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四、從發展一個變革成功的案例來活

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以「隨機龐雜的震撼」之啟示,深入 了解變革之來龍去脈,掌握先機。藉由研 究為什麼變革是必需的背景因素,蒐集有 關變革的好處之資料,建立一個變革計畫 的檔案,並在適當時機對參與變革計畫者 介紹此一成功變革的案例,以活化校園建 築創造空間領導。

五、從尋找變革推動者的吸力系統來

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以「奇異吸子」的啟示,注意找出變 革混沌之中規律秩序的線索。為避免變革 與個人或個人的人格太過相同,可尋求一 些合作者,由他們扮演促動改革的表面領 導者,形成一種變革的吸力系統,利於改 革的推動,以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六、從對有關變革的正反力量敏銳感

應來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以「迴路遞移對稱」的啟示,注意各 種正反力量的資訊,例如:對已計畫好的 變革的改變有心理準備,並接受對最初計 畫的改變的回饋、修飾、增加及修正意見。 另一方面,也注意存在個人或系統中的可 能促進或阻礙變革的不同力量,並評估這 些驅動或抗組的力量,以活化校園建築創 造空間領導。

七、從解除目前的平衡狀態準備冒險

來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

以「回饋機制」的啟示,注意評鑑每 一個要件的正確性,例如:藉由解除目前 的平衡狀態,排除或減弱抗拒力及增強驅 動力,進而能夠打破現狀。另一方面,學 校行政工作者也要準備冒險,因為變革的 推動者必須準備冒著明智的、計畫好的危 險,使變革成為事實,並承擔變革執行的 後果,因為改革進步是不可能在一定安全

(12)

學術研究

174

期 的保證之下獲得。因此學校行政工作者本 身都應該要有心理準備,活化校園建築創 造空間領導。 簡而言之,以混沌理論學派觀點為主 軸的空間領導之建築空間活化,由於急速 的改變是現代社會的事實,因此我們對於 改變必須加以導引或控制。為達到這個目 的,校園建築空間設計必須學習對變革做 更好計畫及控制的技能。在學校系統中, 活化校園建築的空間領導,意味著在學校 經營發展的團體及組織中激發、診斷、實 施,以及維持一個新的層次或良好的案例 或表現。因應變革是一種在混沌理論系統 中,對活化校園建築優先順序的轉變,藉 著掃除一些過時的、陳舊的作法,以及對 創新、未知的實驗,變革的推動保證組織 的存活及發展,這是學校領導者幫助教育 革新,並創造一個新的心理環境,以使學 校經營能更有效率及效能的好方法。

柒、結語

經過了上述依據「科學管理」、「人 群關係」、「權變理論」、「轉型領導」 及「混沌理論」不同學派,針對空間與領 導相互關係所做的討論與分析,我們對於 活化校園建築與空間領導的關係可以有更 進一步的了解。那麼回歸到學校領導的層 面並綜合以上的分析,以下提出在校園建 築規劃上所需注意的空間領導做為結語:

一、注意空間造成的領導抗拒

有時候,組織成員對於領導者決策的 抗拒,並非基於領導者決策本身的錯誤, 而在於空間因素的影響。而領導者未必受 過較為完整的建築規劃訓練,故往往無法 發現抗拒的真正原因,因此採取錯誤的問 題解決路徑,造成更多後續的問題。例如: 學校學生抗拒某門課程,校方錯誤歸因於 學生學習意願低落或是該科授課教師班級 經營,但真正原因卻是該科目的專業教室 距離太遠。此時,若責備學生或教師都是 錯誤的領導行為,只要彈性調整授課空 間、改善動線或是延長學生移動時間,抗 拒問題就會自然消解。因此,在判斷學校 組織成員抗拒反應的成因時,不可忽略是 空間因素造成的可能性。

二、注意自由民主的潮流

從科學管理、人群關係、權變理論到 轉型領導、混沌理論時期,領導的民主化 趨勢明顯,但與一般企業組織相較,學校 組織一直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對於新 的領導理論與模式的接受也較為遲緩,因 此學校的領導者應該敏於學習新進的領導 理論,尤其是領導上強調自由與民主的潮 流。學校既是民主的搖籃,那麼自然應該 避免集權式的空間設計,鼓勵組織成員參 與空間規劃、設計與構築,以空間體現民 主精神。惟空間規劃有其專業性,所謂民 主精神不可無限上綱,處處以投票表決的 空間規劃所造就的可能是空間使用時的大 災難,因此專業性與民主精神的並重與平 衡,需要審慎的處理。

(13)

174

教育研究月刊

三、注意企業與學校環境的本質差異

領導與管理理論的源頭往往是工廠、 公司與企業,空間規劃的新發展也常由商 業界帶動,在引入新理論與新作法時,必 須考慮企業與學校本質上的差異,避免盲 目的移植模仿。例如 Google、Yahoo!等在 其辦公室提供 Wii、投籃機、太鼓達人遊戲 機、免費零食與飲料(彭漣漪,2008), 這樣的作法就未必適合學校體系借鏡。對 學校來說,實體籃球場的易達性與數量顯 然比設置投籃機來得重要;衛生、營養、 價廉且充足的餐廳設置以遠比提供免費的 垃圾食物與高熱量飲料來得恰當。因此, 在考量空間規劃時,領導者需確實考慮企 業與學校的本質性差異,以確保決策的正 確性。

四、注意「軟體」與「人境」對領導

造成的影響

狹義的空間與環境指的是有形的、物 質性的建築體或地理條件,但是,廣義的 空間則包括空間中所有有形與無形的硬體 與軟體。所謂空間,包含物理空間與精神 空間,人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對於我 們來說,他人的存在也象徵著一種環境條 件,反之亦然。因此,領導者在進行空間 規劃時,不應只致力於物理空間環境的改 善,而忽略軟體條件以及「人境」的提升。 其實學校文化環境包含著物質文化、精神 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者,單就物質文化進 行努力,必不可能達到理想的領導效果, 莫忘 Maslow 提及的愛與隸屬、自尊與尊重 的需求,這些精神上的需求,聰明的領導 者會藉由空間規劃一併給予促進與滿足, 以提升組織成員的表現,進而產生正向的 連鎖反應。

參考文獻

 石貴鄉(2007)。轉換型、交易型領導對組織公 民行為之影響:工作感受之中介作用。國立屏東 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  向代勤、丁豔梅(2006)。咖啡館:大學校園第 三空間的價值與設計探討。科技經濟市場,2006 (11),292-297。  吳定(1988)。公共行政論叢。臺北:天一圖書。  胡泳(2008)。從敞視、單視到全視。讀書,2008 (1),143-153。  秦夢群(200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第五 版)。臺北:五南。  國立政治大學(2007)。打造人文科技的國際大 學城──國立政治大學大學城建設發展與整體規 劃書。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臺北。  陳木金(1999)。混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 策略之啟示。學校行政,1,61-68。  陳木金(2006a,11月)。混沌領導與學校革新。 論文發表於慈濟大學舉辦之「學校創新與課程發 展」學術研討會,花蓮。  陳木金(2006b)。活化校園建築‧連結生活與 學習:以政大校園十景賞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 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友善校園規劃與 經營研討會,臺北。  陳慶瑞(1989)。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之 研究。教育學刊,8,221-272。  彭漣漪(2008)。101辦公室超豪華Google對員 工 超 慷 慨 。 2008 年 5 月 6 日 , 取 自 http://news. pchome.com.tw/finance/chinatimes/20080506/inde x-12100299041930024003.html  曾燦燈(1978)。國中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服務

(14)

學術研究

174

精神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  湯志民(2005)。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五南。  楊瑪利(2005)。臺灣7-ELEVEN創新行銷學: 每天600萬個感動。臺北市:天下雜誌。  齊思賢(譯)(2005)。M. Gladwell著。引爆趨

勢(The tipping point)。臺北:時報。

 謝文全(1995)。比較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 羅月婷(2005)。咖啡中的極品:星巴克:全球 最具影響力的連鎖品牌經營策略。臺北:維德文 化。  羅虞村(1985)。領導理論之評析及其在教育行 政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 羅虞村(198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文景。  蘇湘雲(2008)。Google免費員工福利大幅縮水? Google高層:傳言不實!。2008年8月27日,取 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27/ 17/14vs7.html

Adams, S. (1997). The Dilbert principle: A cubi-cle’s-eye view of bosses, meetings, management fads & other workplace affliction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Barnard, C. I. (1948).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elected pap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ss, B. M. (1990). From transa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to share the vis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winter, 19-31.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 Campbell, J. (1990). 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 Curtis, R. K. (1990). Complexity and predicta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chaos theory to economic fore-casting. Futures Research Quarterly, 6(4) , 57-70. Gleick, J. (1987).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New York: Penguin.

Hayles, N. K. (1990). Chaos bound: Orderly dis-ord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scie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acobs, T. O. (1970). Leadership and exchange in formal organization. Alexandria: Human Resource Research.

Jantzi, D., & Leithwood, K. (1996). Toward an explanation of variation i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2, 512-538.

Maslow, A. H. (1973). Dominance, self-esteem, self-actualization: Germinal papers of A. H. Maslow. Calif.: Brooks/Cole.

Maslow, A. H., Kaplan, A. R., Stephens, D. C., & Heil, G. (1998). Maslow on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Prigogine, I., & Stengers, I. (1984). Order out of chaos: Man's new dialogue with nature. New York: Bantam.

Scott, W. G., & Mitchell, T. R. (1976). Organiza-tion theory. IL: Richard D. Irwin.

Stogdill, R. M. (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e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Macmil-lan.

Sylvia, M. M. (2008). History of leadership re-search.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that facilitate school change. Retrieved August 24, 2008, from http://www.sedl.org/change/leadership/history.html Waddel, A. M. (1996). A femal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office: A beacon for woman. Dis-sertation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3), 967- 97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回饋人員:系統帶入____任教年級: (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 (選填) 教學單元:.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在領導同儕實踐課程新措施的進程中,小組身先士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句意

提倡道德領導並引入經營實務界的,尚有哈瓦特( Alexandre Havard)發展的「德行領導」(Virtuous leadership)。哈瓦特 1962 年 生於法國巴黎,是歐洲領導力發展中心(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商科科主任 洪玉珍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工科科主任 游鈺輝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設計群科主任 吳漢宗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普通科行政科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