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參與課綱審議之我見/ 6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生參與課綱審議之我見/ 63"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0),頁 63-66

自由評論 第 63 頁

學生參與課綱審議之我見

阮瑋飴 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生 范熾文 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教授

一、前言

未來的社會,錯綜複雜,變化萬 千。不管是科學技術、物質建設、人 生價值、社會型態等等,都隨時在改 變,所以有人稱現代的社會是個「暫 時性的社會」(the temporary society), 亦即社會的變遷相當快速,一切都在 變化之中;雖然社會變遷永無止境,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社會發展一 定是朝民主開放前進。換言之,開放 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年五月 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高級中等教育 法」,將課綱審議法制化,課程審議委 員會(以下簡稱課審會)除官方與非官 方代表之外,首度納入學生代表;教 育部並於六月十八日開會決定由學生 組成遴選委員,選出課審會的學生代 表。此事一經確定,教育界一片譁然, 並引起社會高度注目,正反意見紛至 沓來。有人說「學生知識基礎不夠, 如何能知課程好壞」;也有人說「由學 生自主決定要學習的內容,可以學得 更快樂積極」。 臺灣是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本來 對於不同的聲音,政府總能夠善意地 傾聽與包容,政治、宗教是如此,教 育領域亦如是。只是筆者不禁思考: 當自由民主無限擴大、大眾參與無限 上綱,對於教育專業而言,究竟是活 水注入,帶動創新的教育改革?還是 陷入民粹之泥淖,不前反滯?12 年新 課綱即將在 107 年上路,如何廣納雅 言,又能秉持教育專業,讓課程改革 進行順利,值得大家深思。

二、學生參與課綱審議的爭議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理想上是要把 最正確的知識與觀念教導給下一代,但 什麼知識才是最正確的?知識是否價值 中立?自然科學原理或許爭議較少,但社 會學科,包含歷史、人文卻有諸多不同 的見解。過去的經驗顯示,學校課程發 展一向是教改的重點工作之一,而課程 綱要則對學校課程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 (王等元,2015)。課程綱要是學生學習 內容之大綱、原則或規範,由於政黨執 政之後,都因各自歷史觀而想要修訂課 綱,將政黨所關注之意識形態變成學生 學習的內容,因而對課程綱要進行調 整。究查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的原因, 是為了解決先前「黑箱審課綱」的問題, 為避免只有少數不具名的「社會公正人 士」修訂課綱,為求公正而納入了學生 代表,讓學生代表提出妥適意見,並監 督程序進行;但如何選出學生代表本身 就是一個問題,於是凡對課綱有興趣 者,可於教育部網頁登記,唯一的資格 限制便是具有學生身分或離校未滿一 年;換言之,只要是學生,每個人都有 資格參選代表,因此前些日子出現了有 兩位小學生、四位國中生報名參選的現 象。遴選會議更是因為「程序問題」而 無法召開。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0),頁 63-66

自由評論 第 64 頁 從贊成學生參與課綱審查一方來 分析,認為現在是民主自由社會,一 個社會愈是民主、自由,個人的權利 意識將愈受到重視,而價值判斷也更 加多元化。從政治的投票選舉、日常 商品的購置到文化活動之參與,每個 人都有獨立自主的選擇權利。每個人 可以無拘無束地論辯他們感興趣之課 題,彼此可以自由對話。學生審查課 綱 乃 是公 共事 務, 提 升 學生 民 主素 養,屬於年輕世代之公民教育。公共 事務的運作過程原本應該以參與、互 動、對話、學習、討論、思辨等為其 要素。讓學生參與自身關切之教育議 題,有何不可?因此,主張學校中有 關校務方針、章則制度、課程發展、 教學設備、成績評量、訓輔工作、教 學方法等事項,都可以透過諮詢、會 議提案、研討會、座談等方式,讓學 生發表意見。這種參與不限於學校行 政,即使教學活動也可以落實,讓學 生選舉班級幹部、選舉小市長活動, 都可以在活動過程學習民主生活。 反對者則認為,課綱是屬於相當 專業的教育事務,如果學生可以決定 所 有 教學 專業 內容 , 則無 需教 師存 在;任何教育事務,都須學生表決通 過才就執行,也不需要校長或行政人 員。尚在學習之中小學生,身心並未 成熟到足以宏觀的角度審視課綱。倘 若學生代表所吸收的資訊是來自於成 人所提供的資料,甚至是意識形態的 灌輸,如此便又因此複製了成人的思 維,既然如此,他們本身的「自我意 識」已然不見,又何嘗會是公正的代 表?課綱的審理又怎麼會是公正且專 業的呢?學生參與課綱審查已成為一 個弔詭的現象,民間各類人士參與的 情況愈來愈明顯,加入新的聲音固然 立意良善,但是否淪為民粹思維及討 好民意政策?

三、學生參加課程審議委員會的

省思

事實上,每次教育改革之背後, 和政治、權力及意識型態之爭,有密 切關係。楊深坑教授(1999)在<現 代與後現代之辯證係全球化師資培育 之文化動力>一文中就指出,在後現 代反理論、反專家、重實行思潮下, 各國師資培育有反教育理論、重實務 之傾向。甚至陷入專家無用,「什麼都 行」(Anything goes!)的反專業之危險。 我國目前課審會的組成人員包含政府 代 表及民間 代表, 前 者為教育部 官 員,占總人數的 1/4,後者包含各領域 專家、校長、教師、家長代表、社會 公正人士,以及新加入的學生代表, 占總人數的 3/4。課審會委員加入學生 代表本意或許是良善的,但什麼樣特 質的學生才會具有如此的能力?心理 學 家 Piaget 的 認 知 發 展 論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指出 每個人在成長階段,其思維與行動有 一定的模式。中小學生大都仍處在具 體 運思期或 形式運 思 期剛起步的 階 段,對於抽象思維與形式邏輯的法則 未能靈活運作,以此心智模式去面對 尚未接觸過的高中職課綱內容,恐有 民主理想表象與教育現實之差異,而 難有批判性思考與辯證性活動。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0),頁 63-66

自由評論 第 65 頁 課程綱要由自己審查?當每個人 各持己見,以自己的眼光丈量我國十 二年國民教育的內容並提出自己的理 論,或支持或抨擊,試問教育內容還 能有一套共同的標準嗎?還能夠有系 統的十二年連貫嗎?再者,課程綱要 隨著執政者、人民選票的立場來編排 內容,對歷史事件添加「人工史料」, 是否造成政治干預教育。 觀念分析學派的 Peters 在《倫理 學與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的三大規 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 其中「合認知性」指出教育的認知活 動須以知識教授為目的,而非把信念 誤認為知識;教育的內容要讓學生辨 真求實,對原理原則的整體了解,而 非片段的死背硬記;教育的規劃須顧 及學生的認知發展結構,考量學生的 身心發展與知識的難易安排。無論是 內容還是方法,在在顯示教育是一門 專業,良好的教育應由學科專家與教 育專業規劃教學內容,再由經教師轉 化為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材料。 教師一直站在教學現場,是第一 線且同時接觸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人, 能夠普遍地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程 度,也是最先發現學習問題的人;相 對政府官員往往站在「最高處」,未和 學 生 直接 接觸 ,也 未 必了 解學 科 專 業,導致過度理想化,故筆者認為將 現行的政府官員代表及教師代表比例 做一些調整,將更能為我國學子量身 打造更合適的課綱,在教學場域的教 師們,才不會被不適切的課綱綁住手 腳,影響課程內容的規劃。 目前所謂民主社會是否能彰顯民 主意涵,強調民主式之數人頭表決、 媒體 call-in 之數量意見等,是否能促 成理性社會,提昇決策之品質?究竟 教育組織有無溝通理性、對話辯論之 空間?這些問題凸顯了公共領域中成 員 參 與 與 意 見 形 成 之 問 題 。 Habermas(1989) 提 出 「 公 共 領 域 」 (Ö ffentlichkeit)產生結構性變遷,正 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與媒體權力宰制 人們理性現象的批判反省。哈氏對資 本 主義社會 的分析 , 在 臺灣教 育領 域,也出現了危機癥候。學校教育之 中,技術引導行政現象,不斷出現。 假民主的流行,決策品質低落,論證 空間狹隘,都讓我們相當憂慮。筆者 認 為課綱的 討論與 審 查要避免成 為 「全民開講」,宜由各類學科專家代表 與專業人員,共同討論設計,撇開政 治、撇開意識形態,經過通盤的討論 與分析,將課程內容按程度規劃,放 入最適當的年級,每學期再逐步加深 加廣,以收最大的學習效益。當然法 律已通過學生參與課綱審查,未來教 育部宜積極培訓學生,培育學生能理 解委員會之任務及角色,增進對課綱 學理基礎與內容之認知,以期能提出 建設性意見。

四、結語

教育是百年大計,成效雖無法立 竿見影,但後續的影響甚鉅,故每一 項規劃都須審慎考量,課綱的審查不 可不慎。教育專業的內容就該交給學 科專家與教育專業來制定,筆者深盼 執政者能拋開政黨利益、人民選票, 除了尊重專家、提高專家在課審會代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0),頁 63-66

自由評論 第 66 頁 表的比例,落實專業審查。雖然加入 學生代表,可以傾聽學習者對於現行 課程的看法,但學生代表不宜毫無資 格,應是對於課程有完整了解者,經 過教育部完整培訓才可。畢竟,有完 整的背景知識做支持,才能有通盤的 理解與應對。 由上述分析,筆者贊成學生參與 會議,表達意見,學校如同公民社會, 宜鼓勵大眾參與表達意見,但涉及各 項教育專業事務,決策者要思考專業 與民意之差異,教育政策是影響多層 面的,不僅是在解決問題,更要以合 作慎思的態度,建立可大可久之教育 理想。課綱是屬於教育專業事務,國 中小學生可以擔任諮詢或是意見表達 之角色,不宜實質擔任具課綱議案表 決之委員角色。社會的進步需要靠教 育來完成,這次「課綱審查事件」是 臺灣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衝突,期盼 這份變革除了凸顯民主自由的理念, 也能帶動我國教育朝向更積極完善的 彼岸。 參考文獻  王等元(2015)。課程綱要法制化 相關問題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8(1), 111-138。  楊深坑(1999)。知識型式與比較教 育。台北:揚智。  Har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Boston, MA: MIT Pr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拾玖、本簡章經臺中市立外埔國民中學 106

 學門審議會評比全部之申請案,參考書面審查 意見、申請書內容及申請人近五年的表現及主 審學術判斷,經整體交叉評比後,由審議會共

4.6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