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國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與實踐的省思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國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與實踐的省思 "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學國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與實踐的省思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文學紀錄生命,紀錄不同時空的情感與思考,紀錄生命的悲欣交集,紀錄對生命的關 懷與尊重;透過文字,展現豐富的人文世界,透過文本,呈現最多元的人文素材;國文教 育,應該是最佳的人文課程,應該是生命之學。然而檢視現今國文教育,也許太過墨守專 業本位,也許太過重視知識分析,無法引發多元思考,無法觸動豐富情感,徒然僵死在字 裡行間,只落得「無用」之譏。國文教育應該人本化,應該通識化,應該思索作為基礎學 科的特質,並進一步進行相關性聯結;期使發揮人文學科的教育理想與作用,幫助生命真 善美的完成,更期許在這個人心漫渙、社會荒漠的年代,閃耀安身立命的光與熱。 關鍵詞:國文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大學國文、文學教育

壹、前言

大學生語文程度低落已是既成的事實,大學國文原是屬必修學分,是所有學系都應修 習的基礎學科,但因各專業領域自主的趨勢,希望加強專業領域更精熟的學習;因此,表 面上無助於專業學習的基礎學科學分數,一直有希望降低的聲浪1 。然而弔詭的是,當學 生語文程度低落,對文化認同薄弱時,歸咎肇因時又常先指向國文教師;面對整體時代的 變局,各種資訊、價值觀的多元撞擊,寫作平台、文本方式的改變2 ,如果國文教育不積 極改革,仍然墨守學科知識本位,又如何發揮學科的專業力量,成為「有用」學科,使人 類精神文明對受教者產生教育作用?

1 事實上大一國文已由一年必修六學分減為四學分,甚至是二學分,或改為選修,其中肇因複雜, 包括專業學分或新設領域的排擠,或政治上本土化的主張影響「國文」這個特殊學科的定位,或 功利主義盛行,國文被視為無用的學科,‥‥‥無論成因為何?身為國文教師,如何在社會漠視 國文的風氣下,提出學科的重要性與不可取代性,或才是喚醒社會重視的根本良方。 2 電腦的流通使用與個人化,大大改變了數千年來人類傳統的寫作文本,網路平台的即時性、共同 參與性,國際性‥‥‥其實都應該衝擊文學教育,文學教師亦不應再漠視這個重大改變。

(2)

回顧現行國文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如果教學模式一成不變,選文重複出現3 , 所教多是各種記憶性知識的累積,刻板的文章修辭、佈局理解,沒有思考的撞擊,缺乏情 感的激發,最後就成為許多人對大學國文的質疑處:和中學國文有何不同?敷衍了事、取 得學分竟成為最終目標,師生在國文課堂上一起耗費生命,對文學教育應回歸生命的尊重 與關懷,竟成為最大的嘲諷!本文的寫作希冀凸顯國文教育的根本4 ,即人文精神的本質 思考,針對目前大學教育已經產生的教學問題與可推行的教學策略,從國文課程的核心概 念、國文的基礎學科意義、國文提昇生命情境、國文時代性特色,分別提出教學理念的反 省與思考,希望藉著再思索、再反省,使國文教育回歸人類精神文明的原始面貌,發揮應 有的價值與意義。

貳、人文課程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的尊重與反省:

人文精神應該基植於對生命的包容與尊重,重視整體性和諧,更應是人文課程的核 心,無論教材編選或教學流程設計,都應以此為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國文教育被視為基 礎學科的當然理由。然而環顧現今國文教學無論在教材編選抑或是教學設計,都過度重視 國文專業知識的灌輸5 ,忽略生命成長的無法跳躍性與不可替代性。選文經常以教師的角 度與生命經驗為出發點,漠視學生的年齡與經驗,雖然透過適當的解析,學生可以暫時性 地理解文本,甚至可以在考卷中長篇大論作答;然而據筆者觀察,這些論述常只是應付考 試的知識性理知,未必真正觸及生命的感動,更遑論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運用。結果是取 得學分以後,知識性記憶隨著歲月的流轉而淡忘,最後絲毫未留,徒然荒蕪了文學中透顯 的人文精神,對個人或社會國家都無法構成整體提昇的力量。

3 選文重複是難以避免的現象,事實上,選文的重複性並非國文教育失敗的主因;因為相同的文章 在不同的生命情境、經驗中應該有不同的體悟,這也是文學教育重視新的感物經驗與新的詮釋理 解,而非僅是新的知識,也是文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上替學生釐清概念,是引 領學生進入文學世界的重要工作。 4 國文被視為基礎學科,就應具有通識性,筆者曾於十月初在成功大學主辦「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 材與教學研討會」,發表〈國文教學的人本化與通識化〉;由於篇幅有限,本文的寫作可以視為在 前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闡發其中相關性或未盡的理念,可相互參酌。 5 這個問題在中小學國文教材尤其嚴重,教育部開放教科書版本後,雖然教材內容更趨於多元化, 專業知識學習更向下延伸,如國小二三年級國語課本已帶入修辭法的說明,其目的雖為提昇作文 能力,卻將應置入教師手冊的專業知識擱在教科書中,粗糙地將教師的引導教學與學生的實際寫 作過程混同,即教師應該熟悉不同的作文技法,才利於多元的教學引導,學生未必需要知道專有 名詞方能寫作,教與學應該有所趨隔。

(3)

國文選文應該重視學生生命經驗的階段性,從教學的角度視之,選文標準的關鍵未必 只在文學批評的好壞,更應在適合與否;這或也是身為大學國文教師應該時時思索的問 題,即研究與教學需要因應「對象」不同而所區隔,對象是研究生或大一新生、不同校系 或不同國文程度的學生6 ,教學設計、所選文章當然應該不同。基於此,部分文學評價也 許不高的通俗作品,可能適合較年輕、也許對國文興趣不高的學生;繪本文學或有聲書可 能適合從不閱讀課外書的學生7 ;反而是部分文學評價極高的作品並不適合太年輕的生命8 , 閱讀需要適當的生命經驗與時間點,並非好書、好文章就可以隨意亂「丟」給學生,也並 非簡單淺出的文章就不能「給」學生,取捨間應更重視學生的生命經驗,及每個階段都應 有不同的學習主題,如何引領學生學習成長,真正進入生命的提昇,國文選文才能激發學 習興趣,並發揮國文教育的人文價值。 除了選文的貼切性,教師的教學法更是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關鍵,尤其大一國文被列 為基礎學科,面對的多為非中文系學生,如何捨棄專業領域研究上必要的考證、釋義…… 等較枯燥的記憶性知識,多著重文字本身的力量,活化文字生命,讓學生透過文本直接感 受文學的多元思考與動人的情意薰陶,並建立終身閱讀習慣,恐才是大一國文真正需要建 立的通識精神;唯有詮釋上做到通識化,也才符合國文教育應發揮的人文精神。特別是古 典文學,因為時空背景差異性大,文字的使用習慣不同,是造成學生學習障礙的主因,教 師也常花費較多時間在文字的解讀釋義上,但經常在教師支解文字完畢後,所有的閱讀興 趣也在分析過程中消磨殆盡9 ;其實學生經過十多年的國文教育,又生活在華人圈,也許 可以更輕鬆看待古典文學,亦即不需經過釋義,直接閱讀文字本身,直接感受文字的魅力。 據筆者經驗,只要經過教師適當的引領,學生多半可以直接享受閱讀的樂趣,這份樂趣未 必亞於現代文學的強度。如:同樣是女子口吻行文的詩歌:漢樂府〈上邪〉、〈陌上桑〉、 及唐張籍〈節婦吟〉,透過文字直接閱讀,學生可以容易地捕捉到三位女子的不同個性: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下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寫出性格剛 烈的女子,對情感的堅持與從一而終的決心;「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

6 近來有論者主張國文教學亦應和英語學科一樣進行能力分組,雖然在實施上可能有不少困難,但 這項呼籲也客觀反應:即使國語是許多人的母語,學生程度仍有相當落差的事實。 7 繪本文學與有聲書都是現代科技下的產物,從幾米、紅膠囊、可樂王的繪本,到侯文詠有聲書的 流行,其實也反應了另一批讀者的閱讀走向,教學上都不應忽視。 8 如現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都是內涵豐富深刻、文筆精采、評價 很高的作品;但若作為高中生的課外閱讀指定書籍,筆者觀察至少有三種情形:資質較好的學生 「以為理解」,亦讀出精采,但終身塵封在精采記憶中,不知生命經驗不同時期的不同閱讀體會; 或因為已被名著「餵飽」,看不下其他也許更適合當時年齡的書籍;最慘的是國文程度教較差的 學生,繳交報告後便束之高閣,讀不出興味,徒然浪費一本好書。 9 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可以視為同類型的叛逆。

(4)

自名為羅敷。」〈陌上桑〉,寫出高度自信的女子,具有生命力飽滿的民歌特質;「感君 纏綿意,繫在紅羅襦;……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寫出感性 與理性、情感與道德衝突時的抉擇與平衡10 。若以情感作為主題,三首作品可以直接進入 現代,可以直接進入討論,可以直接提供學生處理自身情感時的參考;這是轉化,這是古 典文學再生的契機,但轉化的契機全賴國文教師的教學慧心。

二、情境的模擬與思考:

文學教育的重要在於提供情境11 ,因為情境幫助學習有模擬的機會,使學習的應用得 以激盪,真正進入生命,產生知識的力量。文學可以提供情境肇因於文學作品就是眾多生 命的綜合紀錄,任何文本皆是作者面對不同的時空、事件產生觀察、激盪、紀錄的結果; 因為橫跨古今,因為包容所有,所以文學世界提供教學上最豐富、龐大的情境,此點恐是 其他學科所不及處,也是國文教育應該受到重視的主因。大學國文教育應該通識化,正因 為先學會做人,先有處理自身問題的能力,所有的專業訓練才有穩固的基礎;好的文學教 育提供各種生命情境,特別是困境的處理,這些都可能是純粹的專業學科無法觸及的議 題。尤其現今中、小學教育為求測驗的公平與方便性,過度標準化的結果,學生思考能力 普遍狹窄化、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人生的複雜性與高度變動性,豈是是非選擇題 所能涵括?生命沒有標準答案。 如前所引的三首詩,都與情感有關,其中牽涉到如何表達、如何拒絕、如何溝通……。 〈陌上桑〉拒絕的是完全無意、又具有社會地位的男子,〈節婦吟〉拒絕的是曾經心動, 但因生命相遇的時間點不對,必須割捨的情感;又設若將拒絕的是〈上邪〉如此剛烈個性 的女子,又該如何表達?這些都是現代社會經常出現的狀況,也是多數專業課程不會觸 及,但又與生命迫切相關的問題。常見多少年輕生命不懂得表達與拒絕的技巧,因而困頓 沉淪、自殘甚或傷人;如果課程教育多給予一些情境思考或模擬,應可以減少更多的遺憾。 國文教育應該是生命之學,應該激盪出對生命更大的關懷與更多的思考,這是大一國文應 該通識化,應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主因,也是筆者以為可以捨棄更多國文研究性知識的原 因;也許讓專業留在專業的領域,讓文學生命在非專業領域散發更大的能量,能因異置宜, 活化教學技巧與表達,這也是人文精神的根本。

10 本詩的詩題原為: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作者真正用心並非如字面,看似為難於情感抉擇 的作品;但這是研究的角度,若將作者原用心暫時捨棄,將作品獨立出來,即可作為情感處理、 討論的最佳教材。 11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2001﹚,可供參考。筆者亦曾 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論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 ﹙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略,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5)

除了困境的解決,好的文學教育更提供生命的安頓點;因為文學世界由眾多生命,橫 跨不同時間空間,豐富性與寬廣性、生命面相的多元性、交迭的理性與感性……,也是其 他學門難以企及,因此國文是最適宜終身學習習慣養成的主要學科:它不需輔助道具、儀 器、實驗室,隨時隨地,只要願意,就可以暫時拋下世俗的喧鬧、煩惱,直接進入文學世 界,讓心靈得到休憩;它可以不需人引導,書中引發的思考,隨時都成為「老師」,隨時 都能提昇智慧;透過閱讀,讓心靈、想像無限馳騁,發現生命可以無限擴大12 ;透過閱讀, 可以與書中人物同悲喜,讓情感得到洗滌,並懂得包容週遭所遇13 ;透過閱讀,可以安慰 生命的缺憾,讓心緒找到出口14 ,以上都是文學可以提供的轉化力量。 文學可以安頓生命的最重要力量即為典範的建立,特別在現今價值觀混淆,公眾人 物、媒體缺乏社會責任的擔當,連學校教育都在功利盛行的風氣中,逐漸喪失應作為清流 砥柱的力量,社會正走向沉淪中。國文教學包括古典與現代文學,現代文學多元反應現代 人的思考情感,可以幫助釐清、理解所處環境與現象;古典文學則更特殊地反映菁英分子 構築的典範傳統15 ,包括處於順境的出處智慧、面對逆境的堅持與轉化,獨樂樂、眾樂樂 的平衡,與天地合一的自然化境。無論是經典透顯的智慧、哲理散文的思維、詩詞章句的 陶冶……;或從個人生命,到家族、社群、國家的應對,乃至於一草一木、崇山大海,宇 宙自然中的所有存在,國文文本幾乎無一不及,呈現生命所有面向,形成巨大的生命視野, 無論個人所處生命境遇如何?在文學世界中都可以尋覓到專屬個人的典範16 ,在滾滾紅塵 中覓得一方清靜。

參、專業課程與非專業領域銜接

一、國文基礎能力的提昇:

12 如所謂的「臥遊」,即可以成為暫時無法實際出遊的另類選擇,旅行文學就可以彌補這個暫時性 缺憾。 13 尼采認為悲劇是最高的藝術形式,基本上即著眼於透過悲劇提供人思考、反省的機會,唯有反 省、將心比心,才有機會自我提昇,得到真正的智慧。 14 文本與讀者間也常產生一種微妙互補關係,如李白的瀟灑不羈,補償許多人在現實中必須「規 矩」的委曲,這也是文學虛擬性的好處,它提供一個心靈可以嚮往的世界,宣洩掉現實中的不 可能,回到現實世界後,仍可以維持原來的社會角色,這是安頓生命的力量。 15 中國傳統社會不同於西方,文學傳統基本上皆由社會菁英所建立,這些知識分子的角色亦不同 於西方,多同時兼具政治身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分際,深深影響知識 分子;留下的大量文本客觀反應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理想,因此中國文學的典範性質 也是教學中所不應漠視的精神。 16 本文使用的「國文」或「文學」一詞,皆採廣義用法,即包括經史子集所有文本,以現代學科 分類則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相關性人文學科。

(6)

國文學科應該提供的基礎能力訓練主要在表達能力的提昇;若以表達的形式區分,則 包括書面文字與口頭說話的表達二種,前者即俗稱的作文,後者即所謂的說話,無論作文 或說話,良好的表達對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極重要的個人與實用價值。 首先談作文能力的提昇。文字在本質上應該是「心畫心聲」,是內在情感、思緒的整 理與表現;因此,作文絕非僅是文學家或國文教師的工作,而是每個生命個體「認識自己」 的最佳方式。如果真正意識到生命存在的瞬間變化,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 以一瞬」﹙蘇軾〈前赤壁賦〉﹚,每一個存在在每一刻鐘都處於變化狀態,應該更能明白 「記錄」自己生命的重要性,這個工作即使是最優秀的文學家都不可能勝任,因為生命狀 態應該只有自己最清楚,也應該只有自己能替自己記錄。因此筆者在國文課程的作文教學 上,提出的作文主張便是「作文是每一個人個人的工作」,這個理念不但希冀凸顯生命個 體的獨特性,更希望強調作文工作完成的唯一性,即一己的心畫心聲。 學生作文中最遭詬病的大概是: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學生對作文的印象除了懼怕 外,不外乎就是八股;但當檢視號稱 e 世代的年輕人,標榜獨特性的新新人類作文時,不 禁令人質疑與慨歎,在叛逆的外表下可能隱藏的是生命的虛無與模糊,看不出個性,嗅不 出情感,更不見敏銳的思維17 ,反省這個現象,實不該一味指責學生不努力或功利性,恐 怕也是國文作文教學應該重新檢討的地方。傳統的作文教學多側重章法佈局結構與作文修 辭技巧的運用,這部分對行文與舖敘能力的提昇,不可否認其作用性,但作文的本質更該 是「情動於衷,而後形於言」,透過國文教育,提昇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與感受應是更本質 的作文訓練;因此,國文報告設計益形重要,除了國文領域的專業議題外18 ,更可以考慮 國文作業與專業領域的結合、轉化19 ,或心情隨筆……等,除了使學生重視文字表達外, 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發現作文並不困難,特別是「心情隨筆」因為沒有任何議題限制,可以 隨興感發,又與記錄自己生命有關,筆者實際執行的經驗是學生的行文流暢度、內容思考 性、情感性、整體表達都見提昇。 其次是說話的表達。現代人重視人際溝通,而人際溝通的根本就是說話,良好的口語

17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2001﹚,可供參考。筆者亦曾 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論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 ﹙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略,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18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2001﹚,可供參考。筆者亦曾 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論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 ﹙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略,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19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2001﹚,可供參考。筆者亦曾 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論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 ﹙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略,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7)

表達除了可以增進理念的傳達性,人際間的了解性,可以使個人的出處應對更和諧,在表 達的過程中,因為必須整理思緒與感覺,也增加對生命個體的深度理解;因此國文教學除 了傳統的教師講述式外,更應該將「說話」列入教學內容中。 國文教學的說話設計,除了運用課堂上的問題討論,增加學生思考與發表的機會,學 生的口頭報告亦是重要的教學設計。目前學生的口頭報告受限於教學進度,多採用分組報 告模式,這種方式還可以加強學生分工合作的學習;但在訓練過程中,與文字表達一樣, 應該同時注意精簡與鋪敘兩種能力的提昇。因此筆者在設計上,採分組報告與各組講評同 時進行,一方面訓練學生在固定時間內完整表達,另一方面藉助報告組優點與缺點的探 討,幫助學生對問題本身建立更多元性的思考,使表達更趨向完美性。 口語表達不僅牽涉內容的豐富性,還應包括表達方式的學習,如儀態、音量、輔助器 材……,都會影響到說話效果的良窳。如:藉助現代科技,學生利用 Power point 輔助口頭 報告,常出現的狀況便是忽略報告的真正主體應該是「人」,不是電腦或畫面;所以花許 多時間製作投影片及蒐集資料,臨場時卻因資料的熟稔度不夠,未經消化即照本宣科20 , 忽略書面語與口頭語的不同,前者是視覺表達,後者是聽覺表達,二者在詞語使用的選擇 上應該不同,如何運用視聽教材輔助報告,相得益彰,而非喧賓奪主,都是口頭報告需要 的學習,這部分學習與學生未來求職或工作簡報息息相關,都值得重視。

二、國文與其他領域的對話:

國文因為學科的特殊性,可以成為許多專業領域學習的基礎;任何一門領域都需要「表 達」,國文教育應該加強表達能力訓練,這是任何學門都需要的基本能力。又如修辭學中 的修辭技巧可以運用在廣告設計:「我都是用 xx 洗髮精來寶貝我的頭髮」,「寶貝」原 是名詞,在此活化為動詞,形成更生動活潑的語境21 。國文教學可以結合專業領域,如醫 護文學(醫學與文學)、旅遊文學(旅遊與文學)、報導文學(新聞與文學)……;國文 可以提供其他學科豐富的研究資源,如透過傳統文本,結合現代科技或學術研究,都助於 真正建立本土化、民族化特色的專業學科。同樣地,其他學科一樣可以豐富國文領域的思 考,產生所謂的多元激盪,擴大學門領域的視野。如國文與心理學的對話;心理學以研究 人類心理為主,無論是人類意識到或未意識到的,都應該極其複雜,這部分對現代文學, 特別是小說部分曾發生深刻的影響。六○年代現代派小說即深受西方心理學、存在主義哲

20 所謂的情境教學,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2001﹚,可供參考。筆者亦曾 於海軍軍官學校主辦「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研討會發表論文〈談國文與道德教育〉 ﹙2003.9.﹚,文中提出國文教學是最佳的道德教育策略,即著眼於國文提供情境,幫助道德轉化。 21 關於修辭學的定義與界定參見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88﹚。

(8)

學思潮影響,除了現實現象的捕捉、描寫外,小說創作技巧發展出「意識流」、「超寫實 主義」,對人物性格的創造都提供更立體的寫作;前者如白先勇,後者如七等生,都是現 代派小說巨匠22 ,二者寫作皆將心理學理論融入創作中,對人物內在的心理世界都產生更 細膩的文本呈現。除此,現代派詩歌寫作深受西方詩歌影響,更說明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 交流後的創作現象23 ,已是一定的發展趨勢;隨著地球村概念興起,網路世界的無遠弗屆, 東西方文化交流因為時、空距離的縮小,勢必益形頻繁,都說明國文教學已不能再僅停留 於專業本位而已,如何吸取其他學門領域的成果,甚至從事跨領域的教學研究,皆應是新 的研究與教學方向。 尤其現代學科的分工趨於精細,對分科研究與教學有深入、專業的優點,但也產生相 對性見樹不見林的缺點;特別是國文學科原基植於古典與傳統,文本多呈現傳統菁英分子 的思考與表達,若回歸士君子的教育傳統,當可發現所謂「國文」的內涵,應涵蓋現今所 有主要人文學科的領域,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甚至是體育24 。生命的完整也許 正在其不可切割性,此點也提醒身為現代國文教師需要更努力的方向:多涉獵相關領域知 識,當旁涉知識越豐富時,對文本的解讀與教學一定產生相對性助益。如:了解漢代常民 工藝的活潑性、生活性,有助於漢民歌特質的解讀;略知唐代金碧山水、膠彩畫的美學趣 味,有助於盛唐文學的解讀;宋瓷的流行美學,助於對宋文化內斂性的解讀25 ;理解魏晉 南北朝人口的特殊性大量死亡,才能真正理解魏晉文學濃厚的嗟生之嘆26 ;理解武術上的 「四兩撥千金」、「藉力使力」的技擊之法,更助於對蘇詞「……亂石崩雲,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念奴嬌〉﹚,寫作的奧妙27 ,……。凡此種種,只是 提醒教學者「轉益多師」、「教學相長」的道理;學海無涯,教學又何有窮盡?只有精進

22 關於這部分的創作,白先勇以〈遊園驚夢〉為代表,收在《台北人》﹙台北:爾雅,1991﹚,歐 陽子並針對白先勇運用的心理學技巧作詳盡分析,詳《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83﹚。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這部分的創作以〈我愛黑眼珠〉為代表,收在《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 2000﹚。其他相關研究可參見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 23 現代派詩作相關研究可以參考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7﹚。這部分的影 響在所謂的新藝術中更形明顯,如電影、戲劇文學,研究者頗眾,非本文重點,茲暫略去。 24 孔門教育強調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或詩書易禮樂春秋六書,從現代學科分類的觀點,可以發 現即是文武合一的全面性教育。 25 宋代藝術不同於唐代的最大特點應該是色彩的「消失」,瓷器流行素燒瓷,山水畫也由金碧山水 轉為文人性的水墨畫,「萬物靜觀皆自得」正可以作為內斂文化性格的寫照。 26 從東漢末到曹魏時期,短短百年間,全國人口總數少了三分之二強,詳細研究參唐長孺《魏晉 南北朝隨唐史三論》第一章第一節﹙武昌:武漢大學,1992﹚。 27 蘇軾此詞上半闕收在「捲起千堆雪」,巧妙地將「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千堆」雄渾的氣勢、 壯美,藉著「雪」這種凝結時具有重量,灑落時卻輕似飛羽的高度變化,將上半闕的力量卸掉 大半,正如武術的技擊之法,如此轉入下半闕的江山如畫,才輕盈得起來,呈現不同於上半闕 的柔美。

(9)

而已;也唯有多元閱讀,才不至落入專業的盲點28 。 在科技整合的時代潮流下29 ,國文學科可以提供其他研究領域更多的研究資源,也需 要不墨守學科本位,盡量涉獵其他學門知識,才能形成多元激盪,所謂的「創意」教學, 其實不也正是多元激盪下的產物嗎?國文學科的專業與其他學門的非國文專業充分激 盪,這份力量應是國文教育應該重視的人文精神;關懷每一個生命個體,幫助每一個生命 個體認識自己、表達自己、活出自己,並與其他生命個體和諧相處,這是國文教育應有的 人文關懷。

肆、理性與感性的涵融

一、成熟的理性思考:

理性與感性必須高度發展並得到平衡,才可以成為完整的「全人」30 ,但在教育過程 中,許多時候可能將數理知識與理性能力混同,即以為數理學科得到高分的人便擁有良好 的理性能力,所以造成一般認為理工學院背景的人理性較佳,文學院背景的人則較感性, 如此的刻板印象其實是將理性、感性與知識混同的結果。所謂的理性能力不應僅是知識, 數理學科確實可以強化邏輯思考、分析、推論的能力,但這些學理、能力最後仍須落實到 生活與生命中檢驗,知識必須發揮作用才能稱為理性,否則仍只能稱為知識;生命是多變 的,生活是動態進行,絕非任何數理公式可以完全套用。文學提供生命與生活情境,使理 性思維教育有實際模擬、操作的機會,透過情境分析,使學生更清楚如何應對出處,在應 對出處中穩定情緒,運用智慧圓滿事件及和諧的人際與天人關係31 ;唯有能以高度思考, 配合良好的情緒管理,化為自利利他的行動,實現「善」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性能力, 也才助於理性判斷。因此理性能力可以無限提昇,更需要考核,但這份考核無法運用傳統

28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是國文學科,而是任何一個學門,當專業研究越深入後,也容易形成專業盲 點,即以專業角度評價生活所遇,極易形成專業的粗暴,嚴重違反人文基本精神,不可不慎, 或許這也是跨領域整合成為新的研究趨勢的不得不然。 29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走向專業分工,二十一世紀來臨,整合的趨勢已然成形,各學門領 域都已無法再僅墨守於單一學習;如:結合醫學與音樂、繪畫,產生了精神醫學與復建治療的 方法,結合企管與心理的行銷心理學,結合新聞與法政專業的法政專業記者,……。雙學位策 略也可以視為整合潮流下的學習必然。 30「全人教育」是現代教育強調的理想與潮流,無論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或是高等教育都備受 重視;但理性與感性是人類與生俱存的能力,且是人類不同於禽獸的指標,因此更應視為全人 教育的理論基礎。 31 中國哲學重視天人關係,無論儒家或道家的理想境界都是天人合一,但所謂的「天」含義複雜, 詳細討論茲參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1988﹚。

(10)

的測驗形式,必須依賴生活事件、生命經驗,必須反觀自心,主考官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 本身;所有學習的知識,在事件、經驗中得到印證的機會,通過與否,驗之方寸32 ,這是 終身學習。 理性除了必須落實於實踐,從思考的角度而言,對事物周延、多角度的解讀也是理性 養成的重要基礎;道德判斷需要理性分析,需要對「善」的堅持,但如果對事物的整體認 識不周延,只落於一己之見,生命的視角、高度不夠,則所謂的道德判斷可能成為錯誤的 我執,「對善的堅持」則可能成為桎梏自己與他人的枷鎖。譬如傳統的倫理學以人為架構 核心,事實上萬物中也只有人類發展出所謂的倫理關係,且成為人類社會文明與和諧的重 要指標;但近來因為環保意識高張,人類也學習將視角轉向更寬廣的宇宙,不再僅侷限於 人的視角,因此有所謂的「生態倫理」提出。如果依照傳統以人為思考中心的倫理學,堅 持善的追求是人類自身最終極的和平與關懷,卻也可能因為以人為思維中心對象,導致整 體生態平衡被破壞;近來全世界的災難頻傳,實際上皆脫離不了人禍的肇因,這個肇因也 來自於人類對「整體」的認識不足,所以即使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即使能以理化情,但 若對更寬廣世界的認識不夠,理性分析仍可能無效,這也是老子強調「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的精微處。在哲學上對真理可以有各種假設、驗證與推論的方法,但道家或佛 學都從另一個思維向度提醒人類,如果當真理超乎想像中的龐大,人類又未保持更謙卑的 態度時33 ,都可能變成知識上的障蔽,距離大道更遠。在文學藝術的領域中,任何一個生 命都可以成為主角,無論尊貴或卑賤、善良與邪惡、富有或貧窮……,都可以成為被描寫 的對象,因為沒有主觀好惡的選擇,反而呈現出更寬廣、豐富的客觀世界,形成更巨大的 整體;透過國文教育,讓學生認識更大的整體,在整體中認識生命的各種面向,學習理解, 甚至包容、尊重生命,這是更高境界的人文教育,對「善」的堅持應該在萬物一體的涵容 中,更是宇宙自然整體善的呈現。一個希冀成功的個體,除了必須做好個人的時間管理外, 情緒管理更是重要,缺乏良好的情緒管理,不僅耗費許多時間與生命能量,更可能成為社 會的不定時炸彈;國文教育提供情境,利於出處應對的智慧與善巧,有助於成熟的理性能 力建立,實應更受重視。

二、豐富的感性直觀:

人類與生俱存的能力除了思考外,更包含對萬事萬物的感受能力;學校教育中,數理

32 這也是東方哲學如:孟子強調良知良能、佛學強調修心重要的主因;東方哲學絕不主張純粹的 知識論,正肇因於生命哲學的實踐性。 33 事實上不只是道家或佛學,《易經》六十四卦中六爻皆吉的也只有謙卦,乾卦象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都提醒人類宇宙自然可能蘊含更高的真理,這也成為東西方學哲學最大的不 同。

(11)

課程偏重理性思維訓練,文學藝術課程重視感性能力的提昇,應該是同時並進的發展。然 而,環顧現行教育狀況,卻未必如理想進行,學校教育受限於明確的教育目標、成績評量 等有形有相的設計限制,許多教學設計最終其實都只落實在知識傳輸中;為求公平,連文 學藝術也常變成知識性的考核:藝術教育側重流派、技巧等知識性介紹,或技藝性的創作 與熟稔,忽視最基礎「美」或「藝」的感受,最後仍偏向「術」的培養;國文教學則常見 側重瑣碎知識性的記憶,文章修辭、佈局的分析,漠視對文本的直接覺受,漠視從文本應 該發展出的同情共感34 。本文並非否定上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只是檢核現行教育中,整 體教學設計過於偏重知識教育,應該激盪學生感性能力的課程,最終仍成為知識累積,甚 至漠視感性能力的重要,這也是工業革命後,機械化、規格化下可能產生的新人類危機, 所謂的「後現代」,基本是也是針對此種現象所作的另類反省35 。 感性與直觀有關,美感經驗與「形相直覺」有關36 ,直觀不需要邏輯分析,直指的是 未經分析性見物的原始感受37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 新郎〉﹚,「料」並不需要邏輯分析,是當下直是,是主、客體的相契融合,也可以說是 辛棄疾當下獲得的美感經驗,也可以分析為辛棄疾人格的投射,但這份當下覺受也只有辛 棄疾獨自知,是絕對的經驗,透過文字表達,也只能大概掌握,但再精要的分析、理解絕 對也無法等同於辛棄疾的一己體悟,這也是文學藝術不可量化的模糊空間;科學訓練、理 性思維需要精確、分析、量化,但在文學藝術的領域更重視的是每一個生命個體真切的覺 受,因為各種生命情態的殊別性,形成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單一性與獨特性,是不可以量化, 不應求明確,需要更寬廣的彈性空間,讓每一個生命個體可以尋找真切性、獨特性,所謂 的「言外之意」、「不可言詮」,正說明這個模糊空間的實存性。因此文學藝術的終極目 標並非只是有形有相的作品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有形有相的作品觸動每一個生命個 體內在最真實的自我,讓每一個生命活出自我生命的最大光彩,理解人類、宇宙自然是不 可分割的整體,也是莊子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遊〉,人文之美絕對蘊含在人 類整體與宇宙自然中。

34 文學教育必須重視同情共感的觸發,因為這是作者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最佳激盪,藉著共鳴, 所 謂的文學力量才有可能因為轉化而進入生命,並發生作用,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35 所謂的「後」,已成為文化性議題,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相關論述參黃瑞 祺主編《後學新論》﹙台北:左岸文化,2003﹚、辛旗《百年的沉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 展的文化觀念》﹙台北:生智文化,2002﹚。 36 關於美感經驗的分析,茲詳中國美學先軀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至三章﹙台北:漢京文化, 1984﹚。朱文主要引述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Croce﹚的理論,雖然美學研究與發展時至今日已 呈現花爛映發局面,流派眾多,但克羅齊的理論仍具有參考思維的價值。 37 關於直觀,其中有複雜的哲理討論,原始性感受究竟可不可以成為美感經驗,本文限於篇幅, 暫不論述,茲僅就「認識」的簡單過程分析。

(12)

感性與情感、情緒有關,但二者不能等同;情感、情緒是人類與生俱存的能力,面對 宇宙萬世萬物的變化,情感、情緒自然產生波動,「以理化情」可以是處理情感變化的方 法,但詩教傳統有所謂的「興於詩」,藉著詩歌興發、安頓情感變化,也向來成為中國知 識分子心靈世界的寄託與轉化。情感是人類能與其他生物建立同情共感的基礎,「同理心」 可以是理性思維與分析,但若未經情感深層的觸發,愛屋及烏、推己及人的同理不可能真 正落實。文學呈現人類更全面的情感變化與面向,透過文學教育理解不同生命、不同時空 背景的難處,在「將心比心」中提高生命的高度,擔待、體貼其他生命的悲苦;文學將一 己生命原不熟悉、不了解的面向開展出來,透過了解、同情共感,無形中也打開了生命的 窗口,讓生命視野更遼闊,不再只侷限於一己的私情私利,願意為更多生命的喜樂付出, 人格情操需要在大愛中昇華,教育的終極理想不亦以人類整體提升為目標? 文學藝術的領域重視對生命的寬容、理解,放下主觀、單一價值觀的批判,因為涵括 宇宙萬物的所有現象,呈現龐大的整體,人類文明、文化的精采處亦在此;因為龐大,因 為多元性,所以表面上並未呈現一般的方向性,這也是文學藝術容易在教育體系中被忽視 的原因,殊不知無目的性的目的成為文學藝術更大的目的性,因為無目的、無方向,卻成 就更大的目的與方向,也是道家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因。生命不只是條文、規矩、 道理和知識,文學提昇對事物觀察的敏銳度,觸動易見、善感的心靈,柔軟生命的稜角; 因此,國文教學的感性直觀幫助生命重新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真正轉化私利私情,唯有 豐富的感性直官能力建立後,許多人類因為過度忽視與生俱存能力所產生的危機,才能得 到真正的解決。 教育的目的即在開發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潛能,理性與感性能力是人類與生俱存,且不 同於動物的最大差異,都應該透過教學設計使二者達到高度發展,並取得平衡;好的文學 作品可以引人沉思,可以引動悲欣交集,可以沉澱生命雜質,可以豐厚生命樂歌,人文精 神應該幫助人可以理性感性,在理性、感性交替作用中,活出生命的光與熱,這也是大學 國文教育應關心的課題,並列入應達成的教學理想。

伍、與時俱進的推移精神

一、時代性的文學教育:

文學反應時代的心聲,文學呈現時代的脈動,國文教育更不應與時代脫節,掌握新的 節奏,與時推移,隨時豐富教學素材與技巧,才能更契合 e 世代學子心靈,並進一步引領 學生進入文學世界;因此對新的文學表現形式或流行性議題,身為國文教師必須走出研究 的象牙塔。年輕一代學生被稱為 e 世代,主因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化有關:電腦深入家庭,

(13)

成為許多人密不可分的工作伴侶,電腦的立即性與快速性,大大縮短人際間的時空性;電 腦處理龐大資料及便捷的搜尋能力,改變尋找資料的習慣38 ;電腦甚至改變人類溝通、表 達的方式,如上網聊天、交朋友,都對傳統的學習產生新的衝擊,暫且不論其中利弊,但 已形成的潮流風氣,卻絕不可漠視。電腦在文學上的影響最值得研究的現象當推網路文學, 網路文學已改變數千年來人類的創作習慣,網路作家大量出現39 ,文學網站如雨後春筍蓬 勃,網路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甚至隨時都能產生對話關係、改變文本的寫作方式40 ,…… 這個文學現象仍在發展、改變中,但絕對屬於新的時代性文學議題;從國文教學的角度, 網路文學可以延伸課堂上固定時間、地點的教學狀態,但也因為其間許多良莠、衍生問題, 更需要教師引導,若將其納為課外閱讀的範疇,並作適當的說明指導,其實是頗利於終身 學習的方式之一。 除了網路文學,所謂的繪本文學亦方興未艾;繪本基上結合了繪畫與文字、具象與抽 象,對不習慣閱讀文字的讀者,多了一個選擇;對希望利用文字休閒的讀者,多了更多的 閒適感;對習慣閱讀文字的讀者,多了理性與感性的刺激;它的流行,也是無法漠視的新 文學現象。繪本文學在本質上與漫畫相同,但因為表達方式不同,如色彩,繪本多彩色, 漫畫多黑白;漫畫的敘事性較強,繪本的文字抒寫性較強41 ;繪本可能比漫畫更富文學性, 從幾米、可樂王等人作品大受歡迎,作品甚至翻拍為電影或動畫42 ,又激盪出新的文學素 材,亦皆不宜忽略。特別是繪本文學除了傳統文字外,增添了圖畫,二者雖都屬於視覺刺 激,但文字需要學習、大腦運作轉換,較偏向理性;圖畫則可以不經學習,直接感受顏色、 線條、造型的美,較偏感性,對不同程度與閱讀目的學生,也可以作為課外閱讀指導,利

38 許多學生撰寫報告時已習於上網抓資料,取代進圖書館的方式;但網路上登載的資訊繁多,良 莠不齊,指導學生如何過濾、整理資料,如何對資料存疑,如何註明出處,避免抄襲,都變成 新的教學課題。因此建立資料型的文學網站,也是新的發展趨勢;如成功大學的「國文科數位 教學博物館」、元智大學羅鳳珠即著手建立許多文學性資料庫,如:紅樓夢、蘇軾、賴和、鐘理 和‥‥‥。 39 網路寫作的發表與出版比傳統方式快速、節省經費,甚至個人可以獨立架構網站發表,不需經 過他人審定,都使得網路作家的出現較傳統方式容易許多,也是網路作家人數眾多的主因,但 什麼樣的作品可以稱為網路文學?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網路作家?這些恐怕都應成為新的文學 研究議題。 40 部分網路寫作活動鼓勵讀者共同參與創作,如「一個結局大家寫」,同一個開頭,激盪出不同的 結局;這個現象其實恐與傳統中的民歌或話本文學近似,如果文本精采,經過時間歲月的汰選, 有可能只剩下單一故事結局,也是值得觀察的文學現象。 41 若以小說與散文為喻,漫畫的表達較近小說,繪本較近散文;或抒情、或哲思,都是繪本文學 文字經常給予讀者的撞擊。 42 關於動畫,明日工作室已與紅膠囊合作,製作一系列蔡志忠所繪的經典漫畫,雖各具褒貶,然 而畢竟是新的嘗試,對擴大傳統經典讀者群皆有一定貢獻,亦不宜漠視。

(14)

於建立閱讀習慣43 。 再其次,有聲書也成為科技產物下的發明。有聲書基本上利用聽覺轉變原來的視覺學 習,它最大的好處即將書面表達轉變為口語表達,書面語和口語在文字學習的深度上,前 者較後者困難,因此這個轉變對語文程度較差或不喜閱讀的學生,可以增加其對文學的接 觸性;和繪本文學一樣,有聲書也可以滿足不同讀者不同的閱讀目的,另一個不同於傳統 文本的優點,即擴大學習時間及場所,如乘車、開車、搭機或其他不利閱讀的時空,只要 利用相關視聽設備,即可以隨時展開「閱讀」。有聲書的製作亦越來越多元化,從單一演 說到對話,從純粹的人聲到配樂,近來出現另類有聲書,即書本搭配適合閱讀的純粹音樂, 如蔡智恆《懈寄生》﹙紅色文化﹚、江漢聲《音樂處方箋》Ⅲ﹙時報﹚,都曾採用隨書附 贈 CD 的方式,鼓勵讀者閱讀時搭配所附音樂一起進入書本世界,希望藉著閱讀同時刺激 其他藝術素養,其實也是頗具創意的閱讀指導。 本節所論多為跳脫傳統對文學的認知與理解,也是多數國文教師課堂上不羅列的教 材,但只要教師適當介入,一則可更接近 e 世代的學習心靈,二則增加課外閱讀的多元化 與豐富性,三則易於更多學生建立終身閱讀習慣;因此,從與時俱進的推移精神而言,都 是值得重視的教學策略。

二、人文教育的變與不變

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企慕,也是人文教育追求的目標,更是跨越時間空間、種族國家、 語言文化的不變真理;文學寫出人類的同情共感,紀錄人類在不同時空與不同對象的思考 對話,蘊含高度智慧,所以好的文學教育可以涵詠情性,提高人格情操,將道德內化於生 命,進一步外化為人類整體幸福的追求,這是無論時代如何演進,人類物質文明如何發展, 文學教育都應該有跨越時代的立足點,掌握永恆性的不變,這是國文教育本質性的思考, 也是人文精神的基礎:透過教育引領學生回歸生命的永恆,也唯有穩固不變的基礎,才有 可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不至迷失自己,這也是國文教育應該備受重視的原因。 國文教育應該留心新的文學現象,是著眼於「變」的教育策略,而注重尋覓國文教育 的「不變」,則是穩固國文教學更本質性的目標。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但科技應該始終來 自於人性,人類才是主角,應是人類有意識地創造能給予人類全體、宇宙自然的和諧;如 同前述,在使用視聽媒體等輔助教材時,許多人常忽略工具應該只是配角,表達的個體才 是主角,如何豐富講述內容,如何提昇口語與文字的表達能力,是永遠不變的基礎工作。

43 當然也有人擔心習於閱讀圖畫與精簡文字後,能更遠離文字思考與閱讀;這部分則需教師另作 補充引導,畢竟文字的深度可以無限提昇,表達更深刻內涵時,文字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所 以其實不需擔心繪本取代傳統文學作品,二者各具擅場與價值。

(15)

特別是物質工具永遠處在「變」的狀態中,隨時都可能發生狀況,甚至毀壞,因此引領學 生多一個準備及應變處理,是教學必須兼顧的地方44 ;如果一切物質都在成住壞空中,如 果當所有的物質文明都毀滅了,包括所有的文字文本,陷於最本質的孤絕境地時,文學教 育仍然存在,這是國文教育的「不變」:「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人類來 自於宇宙自然,亦終將回歸於斯,好鳥枝頭、落花水面都提醒人類有更寬廣的世界存在, 這是更巨大的文本。因此,國文教育應側重的感觀活絡,唯有真正活化的生命,才能處於 任何境地都能享受「人文」的豐厚美好45 。 為了符合現代潮流,並使國文教育更多元化,更能吸引學生學習動機,電腦輔助教學 或資料庫、文學網站的建立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國文教育的「不變」也應來自於教師的 重要性,是電腦永不可能替代的,教學者在這個領域的重要性可能比其他學科更強。文學 教育是生命之學,需要人引領、轉化、進入,這些功能電腦永遠無法替代;電腦無法「經 驗」生命,無法觸動感官活絡,無法「感覺」。電腦可以處理大量資料,幫助分析、判斷; 但人類面對的生活狀況並非純「理」世界,其中交錯高度複雜與變動性,每一個相遇,都 包括不同個體的個性、成長、知識文化背景……等長期累積的時空因素,及相遇當下可掌 握與不可掌握的因素,這些狀況大概只有一樣高精密度的人類才能提供適切的解答,這是 國文教師存在的必要與重要性。又如即使電腦已可將許多文學資料數位化甚至動態化,但 目前也只能停留在資料的整理編輯、文本的具象化,關於文本必然牽涉的作者、讀者情意 的解析、激盪共鳴,新的再詮釋、再創造,電腦都無法處理;認識這些不變的教學狀況, 更提醒國文教師必須任重道遠。 國文教育必須有更本質的文學觀,才能超越現階段時空可能產生的盲點,如政治的干 擾、社會價值觀的干擾,才能避免文學教育的泛政治化、功利化。文學創作來自於人類與 環境的互動、對話,因此「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更是國文教育應該具備的教學內涵;但 何為本土?本土的文學為何?文化為何?人類的情感記憶是否可以因為政治立場、時空環 境的不同而切斷?再以白先勇的《台北人》為例,有論者以為台北人寫作的對象,是所謂 的外省人遷移到台北之後,只是少數族群,不能代表所有的台北人;這種論述並非文學解 讀,忽略台北人只是名相,換成高雄人、北京人、美國人皆可,《台北人》重要的是寫出

44 如學生口頭報告最常使用的 Power point ,經常出現的問題即是電腦當掉,或資料秀不出來,因 此教學上必須提醒學生不可過度依賴科技的危機意識,及如何備分及應變的方法;由於職場的 工作簡報亦多需使用 Power point ,如何避免出錯、建立備份,如何應變,都是教學上可以事先 模擬,也可以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礎。 45 真正的人文應該包括人類及所處環境、互動的萬事萬物,亦即包括整個宇宙自然;若將人文窄 化為只有人類世界,是許多人對人文最大的誤解,現今許多自然災害的根本肇因亦來自於此。

(16)

繁華終會落盡、今昔對比的滄桑46 ,從中透顯的人性價值,這是文學永恆主題,書名是什 麼?其實不重要,這仍是文學教育的「不變」。文學具有殊別性、地域性,是因為創作當 下的個別環境、時間、文化……等客觀因素不同,也是了解本土文化、生命情感的重要, 世界文化版圖的精采豐富,也來自於許多殊別版塊的拼湊;但文學更具有共相,即是剝落 所有名相後的本質,對所有生命、無生命,對每一個存在的尊重與包容,這是更大的人文 關懷與人文精神主軸,在文學領域中,每一生命都應該獲得相同的尊重與理解。年輕的生 命可以讀〈羅密歐與茱麗葉〉,當然也可以讀《牡丹亭》中杜麗娘與柳夢梅的青春愛戀; 盧梭〈懺悔錄〉可以啟蒙,張岱〈自為墓誌銘〉「終成夢幻」的反省也可以引動生命的真 情;可以進入卡謬《異鄉人》孤絕心靈,當然也可以隨著《台北人》走過繁華落盡;……, 在文學世界中,生命應該激盪更多「可以」的潛能,這是文學教育的「不變」。 科技、科學主導的風氣下,不斷推陳出新的要求經常套用於人文學科上,並屏棄所謂 的古老,殊不知文化是無數智慧累積的結晶,更是人類文明可以因襲與轉化的基礎。文學 的共相因為跨越時空,可以永遠新穎,文學的殊別相也許因為特定時空改變,落於陳舊; 但人類生命無論是個別或整體都無法驟然切斷,無論「新穎」抑或「陳舊」,其實都綴連 出文化長流。文學教育重視在古老智慧、典籍中,詮解出新的智慧與經驗感受,正是因襲 與轉化的力量;因此文學教育永遠沒有落伍的問題,也沒有淘汰,只有不斷新生,不斷創 造,採圓週進行的方式不斷擴大,所形成的面相未必亞於科學、科技領域。文學是時代心 靈的客觀反映,不同的時空背景必然撞擊出不同的思考與情感,透過良好的文學教育,有 助於掌握時代的脈動,國文教育不能墨守本位,更需留心新的文學動態;了解幫助定位, 也幫助個人在時代洪流中,保持如如不動,契接文化長流,如此才能真正安身立命,這是 人文精神永遠該亙古彌新的變與不變,更是應該正視文學教育的價值。

陸、結語

人文教育的面相應該無限寬廣,正因為人類世界的無盡豐富,也因為宇宙自然蘊含無 窮寶藏;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生命個體,不同的激盪、交迭與對話,用文字紀錄生命, 綴成龐大的文學生命,並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因此人文精神展現於文學生命 中,人文教育與國文教育應是一體兩面。大學是個人由成長進入成人的重要階段,大學是 專業素養與人格型塑的重要階段,都是個體獨立自主、安身立命的教育關鍵期,大學教育 對個人終身學習的影響亦由此可見。大學國文課程應該通識化,國文應該回歸於人文教育

46 誠如書前已點明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紀念先父、母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 的時代」,白先勇的寫作目的及主題昭然若揭。

(17)

的基礎,在專業本位的研究上,思索如何淺出,如何引領非專業學系學生進入文學生命的 核心,讓文學情境幫助學生整理生命,認識自己、認識社群、認識宇宙自然,在所有的「認 識」中找到真正如如不動的平衡點,做好情緒管理,豐富同理心的內涵,穩固理性感性的 同步發展,在迅步如飛、知識爆炸的時代,在變與不變的節奏中圓滿一切,完成整體性和 諧,這些理想是國文教育可以觸及的目標,也是國文教育應該備受重視的原因;國文教學 的力量應該來自豐沛的人文精神,也唯有回歸真正的人文素養47 ,國文教育才能歷久彌新, 也才能發揮真正的學術力量。

柒、主要參考文獻

七等生﹙2000﹚,《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出版社。 毛澤東﹙1997﹚,《毛澤東詩詞集》,香港:三聯書店。 古繼堂﹙1996﹚,《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白先勇﹙1991﹚,《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 成功大學﹙2003﹚,《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朱光潛﹙1984﹚,《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辛旗﹙2002﹚,《百年的沉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台北:生智文 化公司。 韋志成﹙2001﹚,《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唐長孺﹙1992﹚,《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海軍官校(2003),《第一屆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傅佩榮﹙1998﹚,《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 黃瑞棋主編﹙2003﹚,《後學新論》,台北:左岸文化。 黃慶萱﹙1988﹚,《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歐陽子﹙1983﹚,《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 龍應台﹙1999﹚,《百年思索》,台北:時報出版社。

47 關於人文知識不能等同於人文素養,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中曾以納粹為例,收在《百 年思索》﹙台北:時報,1999﹚,事實上,發起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亦有詩詞集﹙香港:三聯, 1997﹚,他對整體文化的斲傷實罄竹難書;這兩個例子其實也點出現代許多混淆的價值觀,正如 同高學歷並不等同高道德一樣,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題。A. A3規劃執行

六、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驗教育學生學習歷程填報平臺」說明會交通資訊 如附件 2。.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