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書評:探索教育與國家的關係—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書評:探索教育與國家的關係—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2013 年 9 月,頁 151 個 161 001: 10.6151/CERQ.2013.21 03.05

探索教育與國家的關係

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林子斌* -::±::- --'-L..---->..一 宣、目U 盲 書評 回融生回 R 種主官r..::

回區聶哥

國際出版商 Routledge 有一個知名的書系:世界教育學者圖書館

(World Library of Educationalists Series)

,該書系為國際知名教育研 究學者的自選輯,呈現這些知名學者畢生研究的精華。目前已經有超

過廿位不同教育領域的學者受邀出版,從討論教育哲學的Michael

A.

Peters; 教育史的 Richard

Aldrich

;教育政策的 Stephen

J. Ball

、 Bob

Lingard; 課程與教學相關的 Jerome Bruner 、 Ivor

F.

Goodson 等人,每 -{立學者都是各自領域中的翹楚。此系列於 2013 年出版的〈教育與國

家:

S.

Gopinathan 選輯}

(Education and the

Nati仰 State:

The selected

works of

S.

Gopinathan) 為第一本由亞洲教育學者所選輯與撰寫的書。 對於身在亞洲的我們,這本書的出版有著顯著的意義,畢竟長久以來在 多數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教育研究所採用的理論、方法甚至是討論的主 題或個案多是受到丙方國家的影響。這個現象當然有其複雜的歷史、社 會因素,追溯其根源並非本文之目的。而教育與國家一書的出現,標示 了亞洲教育與教育學者在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理論發展上有一定的成果, 並且在全球教育研究領域受到重視。

.

林子斌 Tzu-Bin Li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助理教被 電子郵件: tzubin_lin@ntnu.edu.tw

本文評介:Gopinathan,S. (2013). Educationa and the nation state: The selected works

0/

S.

(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 卷第三期

152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Saravanan

Gopinathan 教授是印度裔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1965 年 建國的隔年,他便投入教職,而於1970 年代初期成為新加坡師資培育 機構中的師資培訓者與教育研究者。在1980 年代從美國取得紐約州立 大學水牛城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後,他返問新加坡繼續從事教育相關研究 迄今。 閃此,吋以說 Gopinathan 的學掉了研究生涯與新加坡教育發展幾 于是重疊的,新力fI坡國立大學的Mahbubani 教授指出 Gopinathan 教授

的學術生涯就是新加坡教育的縮影o

Gopinathan

fI身的經曆也影響他的

學術研究,牛;占有為教育與國家就是閃為在其等身的苦作裡'有;有:他 最初投身教育學術領域的初衷,也是在他多數作品裡始終如一的關切 焦點,是在於探討教育發展與閻家社會脈絡間錯綜複雜的交互關係O Gopinathan 在說明其理論主軸時曾經提到: 這些(理論主軸)能夠詳細地被說明為由政治經濟的角度來分 析國家、社會與教育間的關係'同時更著重在教育政策形構過 程中政治的角色。(我採取)這樣的取向是容易理解的,因為 新加坡建國初期國力不強,因此特意利用教育作為重塑社會的 一種方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學校教育的擴張普及與課程 的標準化與現代化。 (Gopinathan,

2013: xiv)

由第-本討論新)JU 坡 1945 年至 1973 年間教育制皮的著作

(Gopinathan

,

1974)

,到他博士論文對東南亞高等教育與社會轉變的 研究,延仲至 Gopinathan 由對單→國家教育系統的研究t 題擴展其擴 展計比較教育、教師教有、教育政策、教育領導、雙語教育、族群教育、 價 f[ili 教育、宗教教育、 lll等教育、教學法與教科書研究吟,1M研究的 對象也從新加坡擴展有~J的詞亞、東亞,JfIj進-步到立足I;if洲 1(0與西方對 詞。 Gopinathan教校的早術年涯提供給樣身在亞洲的我們個範例, 女IIfllJ透過對單一國家的研究反思的j進步展開與世界的對話O

(3)

林子斌 探索教育與國家的關係

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I 153

他曾經擔任過南洋理工大學關立教育學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的教育院的院長(

dean

of school of education)

,在新加坡教育轉型之際,負責新加坡的師

資培訓與執行教師隊伍之擴編。對於新加坡教育系統的轉型、教育與 國家發展、政策與課程、全球化對教育影響等研究都有卓越的貢獻

(Gopinathan

,

1997

,

2001

)。他目前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

策學院(

The Lee Kuan Yew School for Public Policy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之合聘教授,同時擔任新加坡教育部、國會與教師工會

( Singapore teachers

union) 之顧問。

貳、新加坡教育個案為何值得研究

選擇評介這本書。方面是因為Gopinathan教授個人的學術成就, 其著作有學術上的價值,而且能清楚地看到一位成熟學者的個人背景及 其身處的社會文化脈絡如何反映在他的學術研究興趣之上,形成一種對 話的關係 o 另一方面則是這個這個選輯之中幾乎每一篇都與新加坡教育 有關係,希望能夠引發臺灣的教育研究者對新加坡教育進行關注。因為 長期以來在臺灣的主流教育研究長期關注的都是西方英語系國家(如美 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的教育發展,卻鮮少關注與我們文化、 社會環境相近性都更高的亞洲鄰國:新加坡。

新加坡這個東南亞的小紅點(

little red dot)

,是該區域唯 4 以華

人為主體的國家。國土面積為714.3 平方公里,約為臺灣新北市面積的 三分之一。人口為518 萬人,境內有三大族群華人、馬來與印度,後 兩者約佔人口的三成。l 因為族群之多元性,新加坡官方語言有四種:

分別為馬來丈、華丈、提米爾語與英語,英譜是不同族群間用以溝通

(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 卷第三期

154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之共同語泣,也是各級學校所使用之教學語言。自1965 年脫離馬來亞

獨立建國 ':tE短時間與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從一個第三!u:界國家一躍

成為東南亞人均所得最高的已開發國家(Ngiam,

2010)

0 很少人會質 疑新加坡在國際上的表現,在<l012 年間界競爭力年報}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跆arbook

2()J2) 中,新加坡的總體競爭力名列全球第

四、亞洲第:名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

,

2012) 。與臺灣­

樣缺乏自然資源的新加坡,有著與臺問類似的策略,不1:開家發展土均 是高度依賴素質良好的人力資源。教育 [F 是培養高素質人力的最佳途 幣,因此教育被新加坡視為新加坡競爭力的基礎,而新加坡前教育部長

Shanmugaratnam

(2008) 更直指教育是新加坡國家發展的核心。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與相關研究成果更是受到國際問重視(

Stewart

,

2012)

,新加坡的教育系統被視為是亞洲教育的代表,而同時芬蘭則

是代表西方(Moursh叫,

Chijioke

, &

Barber

,

2010) 。這樣的成就與國際

肯認絕對不是偶然,新加坡一定有其長處值得在臺灣的我們可以參考之 處。

參、本書內容概述及其價值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教育與國家發展、語言與價值教育、 教師教育與知識在地化 o 前兩部分各有四篇文章、後兩部分各有 f篇文 章,共十四篇論文組成。如前所述,本書除 In]以視為是 Gopinathan 教按本身學術成就的旦現,也同時代表整個新加坡教育發展中所面對的 議題、挑戰與相關的解決之道 O 這些內容可以具體而微的讓讀-丹在最短 的時間裡掌握新加坡教育發展的便概,去了解為什麼新加坡的教育系統 能夠被問方國家作為參照甚至是學習的對象。

(5)

林于斌 探蒙教育與國家的關係

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I 155 四篇文章關注於後李光耀時期 2 的新加坡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關係。在新 加坡教育一直被視為是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的推手,尤其是在 1980 年代後期新加坡經濟開始起飛之際,如何建構一個高素質與多元的教 育系統,成為新加坡最新一波教改的主要方向。本書的第一章「教育

與新加坡之發展 J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可以被

看作整本書的導論,除 f 簡短介紹新加坡發展的歷史,全文主要討論 的是 1990 年代中期新加坡整個政治、社會、經濟與教育之脈絡,同時 標示出一個起飛經濟體所面臨各種發展挑戰。第一章有清楚提到新加 坡在建構其國家意識型態與公民基本價值時,明顯以華人的儒家思想

(

Confucianism) 擺在第一位 o 這點與以中華文化繼承者自誦的臺灣, 有著相近之處,都是以廣義的儒家思想做為整個社會價值的基調。除了 文化價值上的相近性,臺灣的讀者更可以在第一章中發現新加坡發展的 曆程與臺灣有著不少相似 o 因此這一﹒章其實也提供一個最好的證據來支 持本文 A 開始提出的論點,新加坡在文化與國家發展上與臺灣的相近性

(

proximity) 是遠高於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因此在我們向外尋求 臺灣教育問題可能解決之道之時,為何不從與臺灣更接近又表現良好的 鄰居來找尋可行之計呢? 第二章與第玉章則是更縮小關注的焦點,把討論聚焦在新加坡教改 與在全球化影響下新加坡之經濟重構。在追求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有著 優良學校教育系統與有專業能力國民的國家,能夠於國際競爭巾取得優 勢。然而,新加坡之前的教育過早分流篩選造成 A部分離開學校的新加 坡人無法獲得足夠的專業、技能之訓練,而這兩軍配合當時的脈絡透過 分析 1997 至 2004 年相關的教育政策,詳細探討在面對這樣經濟挑戰 時,新加坡教育部如何適時提出改變來因應,包括從以效率為導向轉向 學生能力導向之教育、對資訊科技的倡導、 E藝學院的建構等。文末, 2 李光耀於 1990 年卸任總理,交棒給吳作棟。

(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156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Gopinathan還從一位研究者與參與者的角度批判性地檢視新加坡教改改 rt1不足之處,提供讀者了解」個局內人對新加坡教育改革的反思。 第凹章則將討論對象從輕個教育體系導向在全球化時代

f' 新加坡

高等教育的因應策略。在訐多~?洲關家,近年對國際高等教育評比的重 視都成為一個顯著的現象,例如:臺灣教育部提出五年五百億的措施, 希嘻讓前段班的大學能夠在特類則評比中持續進步。而根據QS 世界大

學評比(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新加坡僅有的問所公立大學中, 唯久的綜合型大學,新加坡闕L巨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都在令球1111 六十名 之內,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本市巾從政策與實踐的觀點,討論新加 坡的高等教育採取那些策略來面對未球化的競爭與挑戰。;在:肯定某些成 就之時, Gopinathan也反問大學的研究有多少能夠實際變成經濟t的優 勢,同時他也提出新加坡在教育部的管控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是否有足夠的學術自由等尖銳的問題。 從第有肘子選文的內容來看,其實可以發現新加坡將教育與經濟發 展所做的緊密連結,然而Gopinahtan 卻指出成功的教育僅是 -f回國家 經濟發展成功的要素之仆所以不應該簡市地把教育與經濟用單純的線 性邏輯去理解,仟則就化約F 複雜的社會發展現象O 本書第三部分的問章分別探討兩個t:題,為新加坡的雙譎教育、 另一為新加坡的價值與公民教育。新加坡和臺灣-樣也是個多元文化的 社會,雖然以華人為主體但是都有少數族裔人口,新加坡有三成人口為 馬來與印度裔, Ifl];辜灣近年除了原住民族,還有新移民與其第二代之 議題。本書之第五與第六章討論新加坡政府在話(~政策上所採取的強 力干涉主義,方rflj 為了兼顧實用性與經濟效益而採用英語作為各族 裔間彼此溝通的共同語泣,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多元文化的精神與保持 各族裔彼此的文化傳乖,不同族裔的學生必須接受吋語教育。然而, 以新加坡華人為例,他們所學的母語多是一開始在家庭裡所說的方言

(7)

林子斌 探宗教育與國家的關係

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I 157 (多為閩南語、潮州話及廣東話) ,而非普通話。但是在學校裡,只 要是華人其母語課程必須學習普通話。正如 Gopinathan 在其文章的討 論,這種雙語教育並非根據語言學的基礎,而是由社會政治的考量為 主。而根據新加坡的現實環境,他於探討與雙語教育之外也提出一個保 存與增進(

maintaenance-enrichment

)的雙軌語言教育模式,除了第一 語言、母語之外有更廣的空間可以容納第一:甚至第七三外語的語言教育

( Gopinathan

,

2013: 97-102

)。希望這個模式更能符合新加坡現況所需, 作為替換目前英語與母語為主的雙語教育政策之外的另一個選項。第七 與第八章延續第六章對族群與語言的討論,開始討論新加坡對其公民之 道德與公民教育,進而提出新加坡應對其公民課程進行改革的建議。第 八章撰寫於 2004 年,而在過去三、同年,新加坡教育部也的確就公民 教育進行改變,開始強調國家認同與新加坡意識。 第三部分的三篇文章討論新加坡的教師教育(

teacher

education) 。 Gopinathan 教授自 1974 年至 2011 年退休的這段期間,他主要都在新加 坡的國立教育學院及其前身教育學院(

institute of

education) 任教。新 加坡」直以來,對於教師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因為新加坡人普遍認為有 優秀的老師,才能有優質的教育,而新加坡的師資培育長久以來都是由 國立教育學院獨佔市場(林于斌,

2011

)。完稿於 2000 年的第九章, 對新加坡教師教育作了一個概論性的介紹,同時也探討未來可能發展的 走向。第十章則是關於新加坡教育部如何填補教師教育中政策與現實 的鴻溝,其中特別提到建構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PLC) 將會是新加坡教師教育未來發展之走向 O 而目前不論 在師資培訓課程與學校教師的口常實踐中,專業學習社群已經成為大多 數新加坡教師與學校所熟悉的實踐。第十一章則是著眼在教師專業的論 證上。在臺灣提出優質化的師資培育之政策目標的同時,新加坡領先臺 灣的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評鑑及分級,或可成為臺灣參考的一個範例 O

(8)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 卷第三期

主叮?一一一?只u叫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間, No.3

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就算讀者對於新加坡教育不感興趣,第四

部分的三章呈現的是一個知識在地化的過程,對於位於亞洲的讀者應該

都有啟發。 Gopinathan 運用其所學配合實務經驗,希望提出不同於rtL i方 世界的一些觀點。他也指出一味借用西方模式來試圖解決在亞洲的我們

所面對的問題是不恰當的,尤其是在不同文化傳統與脈絡之 F' 會犀成lJ1

不同的教學法(句pe吋da咚go呵gy叭)、不同的教自師兩教育與學校領導培育之模式。

f他也一再強調檢而視見自身特殊文化脈絡對教育規劃的重安性,尤 J共L在最後後←­ 章他引用對其他研究者對心理學的反思,認為某些心理運作的過程是具 有高度文化相關性的,而目前訐多教育心理學所採用的教科書,包括其 中運用的訐多心理學研究證據,是在美國的文化脈絡下所建構的。這種 內容是否能夠是用於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學生,是值的討論的。臺灣亦有 學者抱持類似觀點,壺灣大學的黃光國教授長期的研究關照就是在發展 華人的心理學 (Hwang ,

2011

)。若是採用這個觀點來檢視臺灣教改過 程 't~· -些主要的論述與政策是從何處借來的、是否有經過在地化並考量 不同的文化脈絡,相信對於臺灣這過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將可有不同的

解讀。在探討教育政策的 flY用土, Phillips 與 Ochs (2003) 提出的分析

教育政策的模式 I 扣,也從提出借用的政策是否有在地化(

localization)

是政策借用成功與在很重要的個指標。 如前所述,這本書吋以視為是Saravanan Gopinathan學術生涯精粹 的總和,反映 A位學者所建構的知識體系以及他對教育研究的取館。同 時,這本書也IIJ以視為 f 解新加坡這個在亞洲處於領先的教育體系的一

個人門讀本。

肆、代結語:邁向國際的教育研究

在選擇要進行書評的書籍之峙,筆者有許多的考峙,史~rj I 介的書籍

(9)

林子斌i 探索教育與國家的關係

Saravanan

Gopinathan 論文選輯評介 1159 之學術性與代表性當然十分重要,但是若還能引發讀者a些其他的思考 或方向,那絕對更好。因此筆者選擇Saravanan Gopinathan 的書,同時 能夠提供學術性閱讀也可以作為一個入門的讀本。此外,筆者也希望透 過引介本書,提供一個鮮明的例子,看到亞洲的教育研究者也漸漸嶄露 頭角。 從 20 世紀末迄今,無論是在經濟上、國際政治t: '全球都見證了 亞洲快速的帽起。然而作為→校教育的學術研究者,在學術研究的領域 中,亞洲仍然習慣借用西方的坪論。但是回過頭來思考,亞洲豐富的文 化底蘊其實在我們努力向西方學習的時候,被學術界所忽略了。當然近 年來已經有反思的聲音出現,本文引介的Saravanan Gopinathan 就是 A 個例于。而臺灣的教育研究-向蓬勃發展,有許多本土性的研究成果, 該如何更有效地讓世界其他國家看到臺灣豐富的教育研究成果,這可能 是現在與未來臺灣教育研究者所必須共同努力的jj向。

(10)

《當代教育研究季干Ij»第二十 卷第三期

160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21,NO.3

參考文獻

林子斌 (2011 )。新加坡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載於格深坑、黃嘉莉

(編) ,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現況(頁 277-296) ,臺北市:

教育部。

[Lin

, T.

-B. (20 II).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quality in Singapore. In

S.-K. Yang & J.-

L.

Huang (Eds.)

,

The status

quo ο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quali紗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p. 277-296). Taipei

,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Gopinathan

,

S.

(1

974).

Towards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

1945-1973.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pinathan

,

S. (1997).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In J. Tan

,

S. Gopinathan

,

&

W.

-K. Ho (Eds.)

,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p. 33-54).

Singapore: Prentice Hal

l.

Gopinathan

,

S. (200 I). GIobalisation

,

the state and education policy in

Singapore. In

1.

Tan

,

S. Gopinathan

,

&

W.

-K. Ho (Eds.)

,

Challengesfacing

the Singapore education system today (pp. 3-17). Singapore: Prentice Hal

l.

Gopinathan

,

S. (20 I3).

Educationa and the nation state: The selected works of

S.

Gopinathan. London: Routledge.

Hwang

,

K.-K. (20 II).

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

C。可ucian

social

relations. Dordrecht

,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Mourshed

,

M.

,

Chijioke

, c.,

& Barber

,

M. (20 I0).

How the world

'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Retrieved December

,

21

,

20 II

,

http://www.learningteacher.eu/sites

/l

earningteache

r.

eu/files

Ihow-

the-worlds-most-improved-schooI-systems-keep-getting-better_download-version_fina

l.

pdf

Ngiam

,

T.

-D. (20 10). Foreword. In

T.

Chong (Ed.)

,

Management of success:

Singapore revisited (pp. xi-xiv).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hillips

,

D.

,

& Ochs

,

K. (2003). Processes of policy borrowing in education:

Some explanatory and analytical devic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

39

,

451-46

1.

Shanmugaratnam

, T.

(2008). Foreword. In S.-K. Lee

, C.

-B. Goh

,

B. Fredriksen

,

&

J.

P. Tan (Eds.)

,

Toward a better

.f

utu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戶r

(11)

探索教育與國家的關係

Saravanan Gopinat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since 1965 (pp. ix-x). Washington

,

DC: The World Ban

k.

Stewart

, V.

(2012).

A world-class education:

Learning戶om

international

models of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Alexandria

,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

t.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

r.

(2012).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修習本專門課程者,應取得閩南語 中高級以上 能力證明,包括(一)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核

關於這個課題,以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裡的介紹最為全面。 [註 3]

普通話科由 1998 年開始,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學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