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影響: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經濟扶助對象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影響: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經濟扶助對象為例"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

學業表現的影響: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

基金會經濟扶助對象為例

謝志龍

摘 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應用生命歷程理論探索貧窮少年的學業表現,期望回答 貧窮家庭的不幸生命事件(包括人口事件與收入事件)對於貧窮少 年學業排名的影響,並且也檢視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在這個過程中 所能發揮的效果。 研究設計/方法/取徑 本研究藉由路徑分析檢證因果模型所涉及的理論假設,並探討 當中的關聯性。分析資料來源是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TDCYP)於 2009、2011 與 2013 年所進行的三波調查。 研究發現或結論 研究結果如下:第一,貧窮家庭所發生的收入事件愈多,貧窮 少年對現況滿足程度將會降低,但對未來教育期望反而提升。第二, 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愈強,包括對生活現況的滿足程度愈大、勤學 用功的程度愈高、對未來教育的期望愈好時,其學業排名將會愈佳。 綜上,本文描繪出影響貧窮少年學業排名的因果路徑:收入事件會 謝志龍,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電子郵件:sl.jung72@gmail.com 投稿日期:2017 年 6 月 27 日;修正日期:2017 年 10 月 26 日;接受日期:2018 年 1 月 19 日

(2)

激勵貧窮少年對未來教育期望的正向期許,此正向影響將提高後續 所能達成的學業排名;但收入事件同時也會促成對現況滿足程度的 負向評價,此負向影響將持續發生效果而又削弱後續取得的學業排 名。 研究原創性/價值 本研究的意義在於證實家庭收入事件將持續累積既有的不平等 而對於貧窮少年的學業表現產生影響,但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是縮 小這個劣勢累積歷程的契機。 關鍵詞: 貧窮少年、家庭生命事件、人類動力、學業表現

(3)

EFFECTS OF FAMILY LIFE EVENTS AND

HUMAN AGENCY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YOUTH IN POVERTY:

A CASE STUDY ON ECONOMIC SERVICE

RECEIVERS SUPPORTED BY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Chih-Lung Hsieh

ABSTRACT

Purpose

This study employed life course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youth in poverty to reflect the impact of unfortunate life events (such as demographic events and income events) on the ranking of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youth in poverty,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 contributed by the human agency of the youth during this process.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Path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examine the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in the causal model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Three waves of data—2009, 2011, and 2013—were obtained from the Taiwan Database of Children and Youth in Poverty (TDCYP) for analysis.

Finding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when the amount of income events happening to families in poverty increased, the youth’s 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decreased, whereas their expectations regarding future education increased. Second, stronger human agency of the youth in poverty, including high satisfaction toward the status quo in life, studying hard, and positive expectation toward future education, led to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observations, this study depicted the causal paths affecting the Chih-Lung Hsieh,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Cultural Affairs,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Taitung, Taiwan. E-mail: sl.jung72@gmail.com

(4)

academic performance rankings of youth in poverty: income events inspired youth in poverty to have positive expectations regarding future education, and this positive impact improved the rankings of their la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income events simultaneously decreased the youth’s satisfac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is negative impact had a lasting effect that worsened the rankings of their la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Originality/value

The study was meaningful in that it verified that family income events tend to exacerbate the existing inequality, and such exacerbation was manifested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youth in poverty. However, the human agency of the youth in povert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ameliorate this accumulated disadvantage.

Keywords: youth in poverty, family life events, human agency, academic achievement

(5)

壹、前言

貧窮,是個古老的議題,但也是個重要的議題。雖然存在多種的定義, 但往往指涉收入低於特定標準的一群人,也就是經濟上的弱勢者,因而喪 失維生的基本能力,或者被排除於社會參與的過程之外。過往社會階層的 重要研究,一再證實家庭背景對於教育成就取得的關鍵影響力(Blau & Duncan, 1967; Bourdieu, 1986; Hauser, Tsai, & Sewell, 1983; Teachman, 1987)。此時,出身貧窮家庭的兒少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既無法選擇出 身的家庭,個人經濟上也尚未自立,卻必須面對家庭的困境,共同經歷種 種不幸的生命事件。重要貧窮研究學者 Bane 與 Ellwood(1986)即指出 兒童時期經歷的貧窮時間愈長,其後續生命週期的貧窮風險愈高。這樣的 結果似乎隱含著出身貧窮家庭的兒少們沒有翻身的可能性,外在於個人的 結構限制鑲嵌住他們發展的機會,以至於「貧窮世襲」成為命定的結果, 於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將成為社會的常態。

然而,「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提出了「人類動力(human agency)」的觀點,本文認為這是突破「貧窮世襲」這個不平等累積過程 的可能契機。「生命歷程理論」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生 命傳記,個人會在自身特質、家庭環境、社會結構、環境制度,乃至於時 空區位等多元因素下,使用受到侷限的、但也具備自主性的人類動力,面 對並且因應貧窮(Elder, Johnson, & Crosnoe, 2003)。也就是說,人們依 然具有動力去追求生命中的特定目標與發展,生命歷程其實是人們在有限 度的情形下,依照個人偏好做出選擇與決策的結果。據此,我們可以得知 個人的生命歷程其實是外在環境與個人選擇交互作用的產物。當本研究應 用這個邏輯思考影響貧窮兒少學業表現的因素時,從結構層面上可以理解 家庭生命事件確實帶給他們初期的不平等與後續的劣勢累積,從個人層面 上則能夠想像藉由人類行為的能動性將可能逐漸拉近、縮減甚至克服這個 差距。但當眾多因素交互作用時,貧窮家庭兒少所經歷的不平等累積之過 程與結果究竟為何?有待本文檢驗。 此外,由於長期缺乏針對貧窮族群的全國性追蹤資料,導致臺灣有關 兒少貧窮的研究相對較少。既有學術成果多半只是使用地方性的資料進行 驗證,例如嘉義(王仕圖、王德睦、蔡勇美,2001;王德睦、王仕圖、蔡

(6)

勇美,2000;呂朝賢、王德睦、林怡婷、沈明彥,2009)等,其研究結果 只能解答特定地區的貧窮現象。少部分學者使用國家收集的官方資料,例 如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薛承泰,2008;呂朝賢,2010)、全民健康保險 研究資料庫(呂朝賢、陳俊全、王德睦,2008)等,這些調查的對象皆非 針對貧窮家庭,研究的主軸也與學業表現無關。也就是說,本文所關心的 議題目前尚缺乏足夠的實證結果,有待本文進一步分析。 為了回答本文所提出的研究議題,以及克服資料上的限制,研究者取 得「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Taiwan Database of Children and Youth in Poverty [TDCYP])」完整的三波調查資料檔案,有 助於本研究進行量化實證分析。TDCYP 長期追蹤調查的對象為「臺灣兒 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扶基金會】」所提供經濟扶助的案童。臺灣相當 少見此種針對貧窮族群的大型長期追蹤資料庫(丁學勤、曾智豐,2013)。 此資料庫的樣本數相當充足,考量國高中階段開始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挑 戰,教育成就的過程與結果更顯重要,本研究因而以貧窮少年作為主要的 研究對象。本研究認為若能探索貧窮少年的學習歷程,有助於理解貧窮家 庭所發生的不幸生命事件對其下一代學業表現的影響,進而找到促其脫貧 的方式,是相當重要且刻不容緩的學術、政策與實務議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目的在於應用生命歷程理論探索貧窮少年的學業表 現。本文期望回答貧窮家庭的生命事件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影響,並 且也檢視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所能發揮的效果,進而描繪生 命事件、人類動力與學業表現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貳、文獻回顧

一、貧窮與兒少

(一)定義貧窮 貧窮是個相當複雜的概念,不同的定義將導致不同的對象被歸為貧 窮。常見的貧窮定義有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兩種,晚近則發展出社會排除 與近貧的概念。

(7)

第一,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Rowntree(1901)衡量絕對貧 窮的標準為估算維持每週每個家庭用以維持身體所需的最低成本,故定義 貧窮為家庭總所得不足以獲得為了維持基本生理效能的最低必需品。簡言 之,絕對貧窮就是指所得水準不足以涵蓋基本生活或需求的滿足。 第二,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Townsend(1979)認為當人們 缺乏資源去獲得社會廣泛鼓勵及認可的生活條件與設備時,就是貧窮。換 言之,相對貧窮強調的是社會成員生活方式的相對差異,是個人所能感受 的相對剝奪感,是一種與他人比較之後的結果。 第三,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除了從所得討論貧窮之外,社 會排除強調的是貧窮者被排除在勞動市場、社會參與及政治參與等方面的 現象。Vleminckx 和 Berghman(2001)即指出,貧窮強調的是所得、財富 面的缺乏與不足,而社會排除則是多面向的不足與剝奪,包括財富、社會 權、勞動及資訊網絡等。 第四,近貧(near poor):前述討論中,可以發現根據絕對貧窮或相 對貧窮所畫定的貧窮線,決定了國家提供社會救助的標準。惟若反向思考 時,也隱含超過貧窮線以上就被排除於政府的福利救助之外,但這些不符 合低收入戶資格卻相當接近貧窮線的「近貧者」之生活可能也處在危機邊 緣、甚至已經陷在經濟困境的深淵。因此,所謂近貧指涉的對象是長期處 於社會經濟邊緣但卻無法得到政府協助者。1 (二)關於貧窮兒少 兒少是指 18 歲以下的人口,其中兒童年齡為 7 至 12 歲,少年則是 13至 18 歲。根據發展理論的觀點,通常假設孩童在不同年齡會有不同能 力,故而多數國家(包括臺灣)立法採用的標準(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 權益保障法」)常隨「年齡」賦予其不同權利義務(余漢儀,2011)。兒 少因此是被合法賦予免於擔負成年責任的一個「依賴」階段。通常這些兒 少在經濟上並未獨立,不具備法定的經濟生產力,因此其經濟生活的判準 乃是根據所依附的家庭之經濟狀況來決定。換言之,「貧窮兒少」即是生 活於低收入或缺少收入的家庭當中之兒少(薛承泰,2008)。此時,根據 1以我國 2010 年大幅修正的社會救助法為例,當政府賦予中低收入戶的法源依據之後,近 貧的對象應該就是非歸屬於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的弱勢人口。

(8)

該家戶的家庭收入與消費是否落於相對貧窮或絕對貧窮的範疇,是普遍判 斷貧窮家庭與否的指標。當然,該家庭所能提供兒少的各種生活機會(如 教育、健康與親子互動等)、剝奪、排除等,更是具體觀察這些貧窮家庭 兒少是否面臨早期不幸之標準。 至於本文所採取的貧窮兒少定義更為廣義,研究者所關注的貧窮對象 同時包含貧窮者與近貧者,期望探討貧窮家庭(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戶 與近貧家庭)出身的兒少所面臨的經濟弱勢與不幸事件對學業表現的影 響。近貧家庭的研究是政府調查無法獲得的研究對象,納入此研究對象有 助於本文更貼近臺灣社會實際的家庭情境。具體而言,本文所分析的研究 對象來自於 TDCYP,研究樣本的貧窮認定係採家扶基金會提供經濟扶助 的審查標準為主(審查標準請參見附錄貳之一),其貧窮定義的採認寬於 政府的低收入戶之資格,受扶助對象可能是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者 無申請政府補助但實際經濟困難者。也由於國高中階段開始面對競爭激烈 的升學挑戰,教育成就的過程與結果更顯重要,本研究乃聚焦貧窮少年作 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二、貧窮與生命歷程理論

(一)定義生命歷程 Elder(1974)認為生命歷程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由一連串相互連結 的生命事件扣連而成的生命軌道。絕大多數人都有著相似的生命軌道。出 生於某個家庭之後,接受父母親人的照顧,屆齡後進入教育系統由小學、 中學、大學而取得教育成就,畢業後進入勞動力市場且經濟自立,收入穩 定之後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家庭。生命歷程因此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進入 不同位置、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Cain, 1964)。然而,每個人的生命軌 道可能又是如此不同,以本文所關切的貧窮少年而言,早期不幸的家庭生 命事件可能對其生命歷程造成影響。例如,經濟弱勢可能源自於家庭結構 的不完整,帶來親子關係的不穩定;低社會階級可能導致教育資源的不 足,提高跨越升學門檻的障礙;為了分擔家庭重擔,提早進入就業市場或 許是不得已的選擇;工作、職業與收入不穩定的結果,怎敢奢求結婚生子。 據此,我們能夠理解個體生命過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受到個人條件、

(9)

社會結構與時空脈絡的相互作用,建構出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Elder et al., 2003)。 儘管如此,每個人依然具有達成目標的能力,它是一種察覺外在情境 而做出的行動或妥協(Elder, 1998)。也就是說,人們依然具有動力去追 求生命中的特定目標與發展,生命歷程其實是人們在有限度的情形下,依 照個人偏好做出選擇與決策的結果。換言之,人們並非全然受到外在社會 結構的鑲嵌、被動接受社會帶來的改變,個體其實是在歷史與社會情境所 提供的機會以及限制之下,經由選擇與行動而建構出自己的生命歷程。據 此,個人的生命歷程其實是巨觀(歷史時空)、中介(社會情境與制度) 與微觀(個人選擇)三個層面相互關聯、交互建構之後的產物。本研究即 運用生命歷程理論,聚焦於探索出身經濟弱勢家庭的貧窮少年之行為能動 性,嘗試描繪貧窮少年在面對原生家庭經濟弱勢與不幸事件的情形下,是 否可能藉由人類動力突破結構限制,促成良好學業表現的過程。 (二)貧窮家庭的生命事件 貧窮研究的先驅 Rowntree 認為一個勞動者在特定的生命階段裡,將 有較高的風險陷入貧窮(Rowntree, 1901)。這種以個人生理年齡來分界, 預設每個個體或家庭都經歷相似的生命階段,並且家庭經濟地位與勞動市 場緊密連結的論述,稱為「貧窮生命週期(poverty life cycle)」。此時, 陷入貧窮狀態是因為家庭人口膨脹(如扶養人口增加)或失去經濟收入 (如年幼無法工作或年老退休),脫離貧窮狀態則是由於家庭人口縮減 (如沒有手足競爭資源、新婚夫妻尚未生育小孩)或增加經濟收入(如夫 妻雙薪或子女開始就業)。也就是說,貧窮生命週期與該個人或家庭所 經歷的「生命事件」息息相關,而週期起伏的波段則決定停留在貧窮的 時間(duration of poverty)之長短。 晚近相當具有政治影響力的學者 Bane 與 Ellwood 即提出一套與 Rowntree 十分接近的貧窮分析架構,認為貧窮是「家庭需要的壓力」與 「家庭賺錢的能力」二者之間的緊張關係(呂朝賢等人,2009)。Bane 與 Ellwood(1986)具體地將影響貧窮持續與終結的生命事件分為「人口 事件(demographic events)」與「收入事件(income events)」兩類。在 此架構中,她們認為這兩個事件的變化將會影響入貧或脫貧。其中,人口

(10)

事件即是「家庭需要的壓力」,包括家戶膨脹(如新增幼兒、配偶、其他 成員)、家戶縮減(如配偶離婚或死亡;小孩、其他成員離家)等,這些 人口事件會造成家戶人口結構的轉變,以及實際需求變化高於金錢收入變 化;至於收入事件則是「家庭賺錢的能力」,指戶長、配偶、其他成員等 工作收入的變化,以及非工作收入的變化等,此事件會讓金錢收入變化高 於實際需要變化。 上述的貧窮分析架構多半用於探討生命事件與貧窮之間的關係。例 如 Duncan 與 Rodgers(1988)即證實家庭成員的勞動力變化(即收入事 件)是家庭最重要的入貧與脫貧的原因;而若就人口事件而言,失去父 母的兒童入貧風險增加,獲得父母(如單親再婚或被領養)則會提高脫 貧的機會。呂朝賢等(2009)以家扶基金會嘉義分事務所 1967∼2008 年的經濟扶助個案記錄為分析資料,發現人口事件(以家庭解組最多) 是影響兒童入扶(即家庭入貧)的主要因素,收入事件(如就業人口增 加、戶長勞動所得增加)則是影響兒童脫扶(即家庭脫貧)的主要因 素。張嘉玲、黃素滿(2013)分析近十年來內政部三次低收入戶生活狀 況調查,同樣發現戶內依賴人數愈多(人口事件)是加重貧窮惡化的重 要特性;至於戶內工作人數愈多(收入事件)將能提高改善貧窮的可能。 有別於過往的研究,本文嘗試運用這個貧窮分析架構來探索貧窮家庭 生命事件與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關係。對於貧窮家庭而言,收入事件的意 義代表著家庭經濟地位的弱勢,既有研究常以家庭收支的落差,聚焦失 業、低薪、勞動人口所得不足以負擔過多的依賴人口等面向進行討論;人 口事件則意味著家庭成員組合的波動,相關研究常以家庭結構的角度進行 分析,例如家庭破碎、夫妻仳離、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事實上,貧窮 家庭之所以弱勢正是因為更容易同時發生這些收入事件與人口事件,呂朝 賢、陳柯玫、陳琇惠(2015)即指出家庭經濟資本和家庭結構正是社會弱 勢的重要識別指標。當本文同時考量貧窮家庭被迫面對的種種生命事件 時,研究者認為此種動態生命歷程的理論脈絡能夠提供一個更完整的圖像 以釐清貧窮少年的學習歷程。特別學業表現往往是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所 導致的動態結果,前一階段所發生的事件會影響現階段的表現,而當下的 事件又是奠定下一階段成果的基礎。最終,貧窮少年所遭遇的家庭事件不

(11)

僅會影響學生的在學表現,也可能會影響到其未來的升學機會或者最高學 歷的取得。 (三)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 人類動力的概念來自於能動性(agency)此名詞,在國外累積了豐碩 的研究成果;而若就國內的學術研究而言,大致上以教育學領域較多。然 而,教育學領域內所討論的能動性,主要是沿襲心理學家 Bandura 的社會 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而來,雖然與生命歷程理論的能動性概念 相近,但理論脈絡仍有不同之處。 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其意義指個人 判斷自己能力是否能夠勝任某項工作的信念,是一種個人對自己能力水準 的主觀評估,並非是個人真實的能力(Bandura, 1997)。也因此,諸如過 去的成就表現、觀察別人的經驗、重要他人的鼓勵或引導、心理狀態受到 激發等,都會讓個體的自我效能發生改變(林慶源、林耀豐,2009)。此 時,自我效能將透過「對行為表現的信心」與「對行動成功的期望」兩方 面來展現,並且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動方式、思維模式以及情緒反 應;自我效能愈高的行動者愈可能預想(visualize)成功,將困難的挑戰 當作磨練,面臨失敗反而更加努力,也因此更不容易在專注的領域出錯 (Bandura, 1992)。研究結果即證實,自我效能愈高的經濟弱勢學生,學 業表現相對較佳、中輟機率相對較低(龔心怡、李靜儀,2015)。 至於生命歷程理論的能動性概念,同樣也是個人看待未來的信念,但 更偏重個人察覺、感知(perceived)的狀態。依據 Elder 等人(2003)在 生命歷程理論裡所提出的能動性原則,其定義為「藉由特定歷史社會環境 下所提供的機會與限制為背景而做出各種決定和行動,個人得以建構其生 命歷程」;他們認為無論是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都並非全然受到社會影 響和結構限制而被動的採取行動,而應該是對於社會影響和結構限制做出 某種判斷與評價,進而才採取特定行動與妥協。在這個過程中,行動者在 有限條件下規劃未來並且做出選擇,進而影響接下來的生命軌道。Hitlin 與 Johnson(2015)更進一步認為人類動力是一種向前看的力量,期盼自 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探討能動性的關鍵有二,分別是「察覺自我的能 力」以及「察覺生命機會並且期望未來」,前者對應的概念為自我掌握

(12)

(mastery)以及個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後者則是連結到對個人生 命歷程的期待(life course expectations)。第一,自我掌握的意義為相信 生命可由自己決定,個人控制的意義為相信個人可以形塑與指引自己的人 生。換言之,未來雖然不確定但卻自認有能力面對,即是人類動力的具體 展現。第二,生命歷程的期待指的是預期個人未來的生命進程與最終結 果,包括想像教育成就、工作與收入狀態、家庭與婚姻生活等。當對於個 人的未來抱持愈多正面的關懷與期盼,也是人類動力的實踐型態。 然而,兒童、青少年真的具備規畫未來的能力嗎?Clausen(1993) 使用自信心、智力投資與可靠程度等指標檢驗規畫能力,研究證實青少年 確實能夠因為期待成為某種成人角色而做出較好的準備。Dinovitzer、 Hagan與 Parker(2003)補充說明規畫能力還是會受到年齡的影響,年齡 愈大者愈能理解教育成就與職業成就的意義。此外,Wolinsky、Wyrwich、 Kroenke、Babu 與 Tierney(2003)等人尚發現生命事件也會影響到個體的 能動性,當個人持續遭遇經濟困境,人類動力將會逐漸被削弱;Mirowsky 與 Ross(2003)也指出看待未來的期望其實是生命歷程裡經歷種種事件 後不斷累積與回饋的學習結果。總之,依據生命歷程理論,本文所關懷的 貧窮少年確實具備一定的能動性,只是他們的規劃能力依然是在外在環境 限制下的個人選擇之結果(Elder et al., 2003)。據此,本文有必要先檢驗 影響人類動力的因素,澄清結構限制(個人與家庭背景、家庭生命事件) 對人類動力的作用,究竟是限制住他們的能動性?抑或者更激發他們面對 未來的信念?方能進一步探討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效果。

三、貧窮少年的教育成就:從地位取得模型到生命歷程理論

(一)地位取得模型與人力資本論 以往的社會階層研究,Blau 與 Duncan(1967)提出「地位取得模型」 解釋家庭社經背景對於個人成就的影響,研究發現父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 地位會影響受訪者所能取得的教育成就,並藉由教育成就影響受訪者後續 所能找到的第一份職業以及最終的職業。換言之,家庭背景所產生的歸屬 特性可能決定家庭所在的社會位置以及個人能夠使用的社會資源,對於個 體未來的成就地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相關學者在後續的研究中,對於地

(13)

位取得有更細緻的解釋,研究結果皆一致的發現家庭背景對於教育成就取 得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其原因在於如果說家庭背景是影響地位取得的重要 因素,那麼因為家庭背景差異所能動用的相關資源,例如「財務資本」 (如家庭背景、社經地位)(Teachman, 1987)、「人力資本」(如教 育投資和訓練)(Becker, 1975)、「社會資本」(如人際關係、家長參 與)(Coleman, 1988)、「文化資本」(如品味與生活方式)(Bourdieu, 1986)等,人們擁有的資源愈豐富時將愈有助於教育成就取得,進而會 更容易促進階層向上流動。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貧窮家庭正是因為缺 少這些資源,貧窮少年學業成就的表現可能較差,向上流動的機會將會 較少,導致停留在貧窮階級的時間將會較長。 這些與家庭背景相關的資源裡,以人力資本理論最被廣泛應用於貧窮 研究(呂朝賢、王德睦,2000)。人力資本論的基本預設是人力可視為一 種資本,和土地、金錢一樣可投注於經濟生產;而教育具有提高人力素質 的功能,故可視為一種投資,可以使「人力資本」的效能增加,導致最終 對經濟生產的貢獻也增加。具體的人力資本指標諸如教育程度、工作經驗 與在職訓練等,人力資本愈高時將可獲得愈多的薪資(黃芳玫,2011;蔡 瑞明、林大森,2000)。既然教育是影響個人收入高低的主要原因,那麼 教育程度愈低,淪入貧窮的風險當然愈高(張清富,2009)。此時,如果 家庭經濟弱勢與不幸事件對於學業表現具有負面效果時,那麼貧窮兒少將 在地位取得過程中居於更不利的位置。 (二)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s)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指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好者 愈好、壞者愈壞,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不平等現象(李鴻章,2010)。 運用馬太效應討論貧窮少年的教育成就取得有其意義。因為貧窮家庭多位 於社會階級底層,經濟弱勢與早期不幸讓貧窮少年在教育過程之初就居於 劣勢,如果地位取得路徑確實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代表他們透過教育成 就促進階級向上流動的機會將會愈低。Stanovich(1986)藉由回顧閱讀的 文獻,發現個別學生初期的閱讀能力愈差則後期的學習能力也將愈差,學 習能力愈差將會導致未來的閱讀能力更差;進一步的發展是能力較差的同 儕只能就讀程度較差的學校,這類學校經常欠缺優質的閱讀環境,最終的

(14)

結局是他們將在學習路途上難以翻身。臺灣的研究裡,李鴻章(2010)依 據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高低分組,然後檢視這些高、低成就學生在小學六 年級、國中二年級與國中三年級學業成績的長期變化趨勢,研究發現漢 人、高社經背景學生比原住民、一般社經背景學生更不容易出現在數學低 成就組,並且在國民教育階段裡,國小數學高分組學生的數學學業成績會 隨著時間的累積越優於同儕。陳淑麗與洪儷瑜(2011)希望瞭解偏遠的花 東地區學生的識字能力趨勢,並進一步以全國性的資料為對照,比較兩群 學生識字能力發展的差異,研究證實花東學生的識字能力從小一開始就落 後全國兒童,在小四後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其中以識字能力越弱的學生, 落後的情況越嚴重;此外,偏遠小型學校學生尤為弱勢中的弱勢。 馬太效應的論述相當接近 Lewis 的貧窮文化論,認為貧窮文化一但形 成就會自我延續,次文化背後所隱含的價值、態度與行為模式等會透過家 庭的社會化過程而世代傳遞,貧窮呈現一種惡性循環(呂朝賢,2007)。 換言之,貧窮家庭所帶來的不幸生命事件有可能讓貧窮少年後期更弱勢, 一旦影響到他們在校的學業表現時,將可能干擾其未來向上流動的機會。 (三)劣勢累積效應(cumulative disadvantage) 與生命歷程研究相關的一個重要議題是關於不平等的社會起源,包括 著世代內的動態差異(Schafer, Ferraro, & Mustillo, 2011)。這個架構普遍 被稱為優勢或劣勢的累積(cumulative advantage/disadvantage),意指特 定階層或事件的初始不利或有利狀態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放大,導致人們

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換言之,各種不利 有利狀態會複合增生到許多範

圍,最終產生一個總體的效果,導致人們必須面臨一系列的艱困 豐裕生

活(Dannefer, 2003; O’Rand, 1996)。O’Rand(2006)根據劣勢累積效應, 即指出在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的劣勢累積下,會導致個人未來生命歷程無 法取得較高的社經地位,隨著愈來愈多艱困和不幸的惡性循環與負向累 積,人們的生命資本將逐漸耗損與折舊。 相當多的研究結果都指出幼時貧窮與其日後成就取得、健康與行為發 展有密切相關。Brooks-Gunn 與 Duncan(1997)整理眾多文獻後,指出幼 年貧窮對於兒少的作用,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理健康、認知發展、學業成就、 情感與行為表現,甚至未來的經濟與就業行動。他們後續使用實證資料探

(15)

討幼年貧窮對於孩童生命機會的影響時,研究結果還是支持幼年早期所面 臨的家庭經濟情況對於成就取得有極大的負向效果,當家庭收入愈低時, 孩童最終能完成的教育年數也相對愈低(Duncan, Yeung, Brooks-Gunn, & Smith, 1998)。Root(2004)致力於探討改變環境是否對小孩的成就發展 有幫助,同樣指出倘若家庭無法提供兒少充足的照顧時,將阻礙其公平發 展的機會。Duncan 與 Brooks-Gunn(2000)進一步說明幼時貧窮對兒少的 影響其實是透過一些潛在的路徑發生作用,包括惡劣的家庭環境、相對粗 糙的照顧品質、親子所感受到的經濟壓力與衝突、較差的父母親心理健 康、不良對待的親子關係、居住地不佳的鄰里關係等。綜合這些文獻,我 們能夠知道出身貧窮家庭的少年在學習的歷程裡確實一開始就充滿弱勢。

四、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學業表現的影響

綜上所述,無論是地位取得模型、人力資本論、馬太效應或是劣勢累 積效應,當以此理解貧窮少年的學習歷程,可能的意涵在於相較一般家 庭,貧窮少年被迫甚早經歷許多不幸,諸如經濟弱勢、家庭解組等,這些 生命事件將對學業表現帶來惡性循環。這些貧窮少年既不能自我選擇家 庭,也暫時無能力獨立克服生活困境,因此經濟上的弱勢與種種不幸事件 對其生命歷程帶來多面且深遠的衝擊似乎無可避免。例如,丁學勤和曾智 豐(2013)即與本研究有著相似的關懷,同樣使用 TDCYP 並且探析「影 響國中階段貧窮學生學業表現之因素」,其理論脈絡是傳統地位取得模型 下的觀點,藉由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資源多寡的角度帶出親子關係、師生 關係、教育期望、學習狀況等變項對於貧窮國中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 然而,研究者認為貧窮家庭的經濟弱勢確實是外在於個人的結構限 制,但卻忽略了結構限制之下的個人選擇。晚近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地位取 得過程其實受到兩種因素影響,第一是不會隨時間改變的因素(如家庭社 經地位),第二是會隨時間改變的因素(如學生的自律學習、父母參與子 女的教育等)(余民寧,2012;余民寧、李敦仁、趙珮晴,2012)。這個 研究給本文的啟示是早期不幸是貧窮少年無法改變的事實,其家庭社經地 位確實讓學習成就的起始點較低,而且後續的成長速度可能較慢,馬太效 應或劣勢累積效應的結果由此而來;但後續學習的成長速度至少還受到部 分人為力量的影響,貧窮少年或其家長可以藉由更加努力投入教育過程的

(16)

方式,拉近、甚至克服先天的不利,此即生命歷程理論裡人類動力的意涵。 因此,本文認為引入生命歷程理論來探索貧窮少年的學業表現,有助於我 們重新理解這個學界已經發展相當成熟的地位取得議題。

參、資料來源與研究設計

一、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TDCYP)

臺灣以往有關兒少貧窮的量化研究並不多,關於貧窮兒少生命歷程的 實證分析更是稀少,主要原因在於符合需求且高品質的相關統計資料甚為 有限。既存相關文獻多數都是透過區域性的資料進行檢驗,例如王德睦等 人(2000)、王仕圖等人(2001)使用嘉義縣歷年的低收入戶複查研究, 進行貧窮持續時間動態分析;呂朝賢等人(2009)則將家扶基金會嘉義分 事務所長期以來留存的家庭扶助個案資料重新建檔過錄,探討家扶基金會 經濟扶助個案給付動態。晚近,開始有學者使用全國性的資料進行研究, 如呂朝賢等人(2008)以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承保資料為基礎,探 討臺灣的貧窮動態型態。這些研究對於貧窮議題奠定扎實的基礎,相當值 得推崇。 然而,本研究期望解答的是臺灣貧窮少年所經歷的家庭生命事件對其 後續學業表現的影響,因此充足的貧窮家庭少年個案數、全國性的大樣 本,以及獲知其生命事件與貧窮經歷的資訊就相當重要,但以往符合這些 需求的資料庫付之闕如。幸好 2008 年起家扶基金會為釐清貧窮對於兒少 的影響,規劃一項全國性長期追蹤調查計畫,運用固定樣本長期追蹤的方 式,建置「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研究者基於 學術研究用途,經與家扶基金會聯繫之後,取得完整的三波調查資料檔 案,有助於本研究進行量化實證分析。 TDCYP的受訪對象皆是目前正接受家扶基金會扶助,或曾接受過家 扶基金會扶助的兒童及少年,範圍涵蓋家扶基金會於臺灣地區(包含臺灣 本島、金門、澎湖)進行服務的弱勢兒少,同時擴及到服務對象的社工員 與孩童家長(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4)。TDCYP 的追蹤樣本時程如 表 1,本文合併目前已釋出的三波資料。由於少年樣本數較為充足,並且

(17)

表 1 TDCYP 追蹤樣本時程 西元 2009 2010 2011 2012 2103 月份 7 7 7 資料 蒐集 W1 資料 蒐集 W2 資料 蒐集 W3 資料 蒐集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國高中階段開始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挑戰,教育成就取得的過程與結果更 顯重要,本文因此選擇貧窮家庭的少年樣本進行分析與檢證。三波皆有接 受訪問的少年計 1,097 人(本文事先進行樣本是否具有自我篩選的檢驗, 請參見附錄貳之二)。

二、研究架構

為了檢驗學習歷程是否具有不平等的累積效應,本文使用貧窮家庭出 身的少年作為研究對象。常見的教育成就變項可分為學業成績、教育分 流、最高教育程度(年數)等,由於貧窮少年受訪時尚未畢業,因此本文 選擇在校的「學業排名」為判斷學業表現的標準。 本文期望探討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動 態影響,時間上的因果順序就顯得相當重要。2根據相關理論文獻所繪製 的因果路徑模式如圖 1。首先,人類動力的相關研究指出,家庭生命事件 會削弱個體的能動性;此時,本文預期當貧窮家庭所發生的生命事件愈多 時,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將會愈低。此外,根據馬太效應與劣勢累積理論, 家庭生命事件也會透過長期累積的過程而壓縮貧窮少年之學業表現;換言 之,本文認為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愈低時,貧窮少年在校的學業排名將會 愈差。然而,根據生命歷程理論,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也可能減弱早期不 幸的負向效果;亦即,假設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愈高時,貧窮少年在校的 學業排名反而會更好。綜合上述錯綜複雜的可能性,本研究嘗試回答家庭 2本文關於「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使用第一波訪問(2009 年)的資料,避免與中介變項 「人類動力」位於相同時間軸,造成因果關係倒置。關於「家庭生命事件」變項使用第二 波訪問(2011 年)的資料,因為該題目詢問的是「過去一年(2010∼2011 年)所發生的 事件」,故不會與中介變項「人類動力」位於相同的時間軸;反而是第一波訪問(2009 年)所得的生命事件將是 2008∼2009 年的情形,資料相對較舊。至於依變項「學業表現」 則是第三波訪問(2013 年)所得的資料。

(18)

圖 1 研究架構路徑圖 生命事件對於對貧窮少年的學業表現之影響,並且釐清在這個過程中貧窮 少年的人類動力對於學業表現的效果,進而描繪貧窮少年的家庭生命事 件、人類動力與學業表現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在分析方法方面,由於依變項(學業表現)以及中介變項(人類動力) 皆屬連續尺度,故使用線性迴歸分析。此外,本研究也將藉由迴歸分析來 檢證因果模型所涉及的理論假設,並探討當中的因果機制,此即路徑分 析。據此,本研究結果將得以建立在經實際檢定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而推 論因果關係。

三、依變項:學業表現

本文使用 TDCYP 第三波訪問時關於受訪者的學業排名情形來代表學 業表現。根據詢問受訪者的成績在班上排名,「後段」為 1 分,「中段偏 後」為 2 分,「中段偏前」為 3 分,「前段」為 4 分,本文獲得「第三波 排名情形」作為本研究的依變項。分數愈高,代表排名愈前。3 3由於問卷中沒有班級 學校的層級資料,本文無法得知樣本所處班級或學校以母體位置而 言是屬高成就還是低成就群體,故無法加以控制、分層或分群而分析;此外,由於僅以單 題的四點量表進行學業成就評估,估計誤差可能相對較大。這是本文的研究限制。 學業表現 (w3) 第三波排名情形 人類動力 (w2) 1.現況滿足程度 2.勤學用功程度 3.未來教育期望 家庭生命事件 (w2) 1. 受扶持續時段 2. 家庭人口事件 3. 家庭收入事件 個人與家庭背景 (w1) 1. 出生年 2. 性別 3. 兄弟姊妹數 4. 親子關係 5. 居住地區域 6. 家庭結構 7. 家庭每月總收入

(19)

四、自變項

(一)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第一波訪問,家戶背景資料) 生命歷程理論相當重視「同齡世代」的觀點,意指生活於同一個歷史 時間、地理區位,以相同的順序及年齡在同一個文化中經歷特定社會事件 之一群人(Elder, 1998; Hutchison, 2005);反之,不同的時間流程、地理 位置,將會讓不同的同齡世代經歷有差別的生命經驗。在同齡世代的脈絡 中,本文認為出生年、性別、居住地區域等反映出經歷著相近的教育階段、 擁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以及成長於相同的區位環境。因此,本文納入出 生年、性別、居住地區域作為控制變項。此外,貧窮家庭裡的子女數、親 子關係、家庭結構以及家庭每月總收入等,代表著這些貧窮家庭必須面對 的經濟現實與家庭狀況,皆是外在於個人但卻可能影響學業表現的因素, 本文也將其視為控制變項。 第一,出生年:數字愈大即出生年愈晚,代表年齡愈輕。 第二,性別:男性 = 1,女性 = 0,女性為對照組。 第三,兄弟姊妹數:數字愈大代表手足數愈多。 第四,親子關係:詢問家人的相處情形而得,包括「家人關係比外人 來得密切;家人彼此覺得很親近;作決定時家人會彼此商量;家人喜歡共 度休閒時光;每個人都會參加家庭活動;喜歡一家人共同做某些事;家人 會接納彼此的朋友;受挫折時總可以從家人那裡得到安慰;需要幫忙或忠 告時可以依賴家人」計九個題目。非常不同意與不同意 = 0 分,同意與非 常同意 = 1 分,總得分範圍為 0 至 9 分。分數愈高代表該貧窮家庭的親子 關係愈佳。 第五,居住地區域:4依據受訪者現居縣市而轉為四大區域,分別是 北部(基北北桃竹)、中部(苗中彰投雲嘉)、南部(南高屏)、東部(宜 花東)及外島(金澎),以東部及外島區域為對照組。 第六,家庭結構:分成雙親、單親父親、單親母親、隔代或寄親共四 類家庭,以雙親家庭為對照組。 4 Elder 等人(2003)整理出生命歷程分析架構的五大典範性原則,其中之一是時空鑲嵌原 則,定義為「個人的生命歷程鑲嵌與形塑於個人所經驗到的獨特歷史階段與地理空間」。 本文關注的是城鄉之地理空間差距,依據行政界線所區分的縣市差別即是傳統城鄉差距的 概念。在這個層面上,每個縣市 區域的人口數、土地面積、自然景觀、社會條件、文化 環境與歷史背景不盡相同,使得各縣市 區域的後天發展形態當然有所差別。

(20)

第七,家庭每月總收入:依據該家庭每月合計總收入的各組中位數, 若完全沒收入 = 0、未滿 5,000 元 = 2,500、5,000∼未滿 10,000 元 = 7,500、10,000∼未滿 15,000 元 = 12,500、15,000∼未滿 20,000 元 = 17,500、20,000∼未滿 25,000 元 = 22,500、25,000∼未滿 30,000 元 = 27,500、30,000∼未滿 35,000 元 = 32,500、35,000∼未滿 40,000 元 = 37,500、40,000∼未滿 45,000 元 = 42,500、45,000 元以上 = 47,500。數字 愈大代表家庭每月總收入愈高。

(二) 家庭生命事件變項(第二波訪問資料,詢問過去一年發

生事件)

依據貧窮生命週期的研究,家庭所發生的「貧窮持續時段」以及「重 要生命事件」是入貧或脫貧的關鍵。本文參考 Bane 與 Ellwood(1986) 的分析架構,將生命事件分為人口事件與收入事件,前者是人口組成的變 化,後者為經濟收入的變化。 第一,受扶持續時段:家扶實務中,貧窮家庭兒少若通過家扶中心的 經濟扶助資格審定與家庭訪視後,稱為「受扶 入扶」;反之,當情況好 轉或年齡屆滿而不再接受扶助,稱為「脫扶」。在接受扶助的這段期間, 其家庭狀況需符合家扶所規定的標準,即處於某種相對弱勢的狀態。因 此,兒少受扶持續時段也就是該家庭貧窮的持續時段。據此,本研究採用 右邊截斷5的計算方法,將訪問年減去開案年,即得該家庭處於相對弱勢 而接受家扶中心經濟扶助的時期。數字愈大,代表家庭接受扶助的持續時 段愈長。由於此種右邊截斷的計算方法,僅少數樣本已經脫離貧窮,為避 免造成過度的推論與解釋,本文將此「家庭貧窮持續時段」稱為「受扶持 續時段」,其意義既代表該家庭處於相對弱勢的持續時間,同時也是家扶 介入的持續時間。據此,此變項也可以檢視家扶經濟扶助對於貧窮兒少學 業表現的影響。 5「右邊截斷」的計算方式是 Levy 所採用,以某一年的貧窮人口為觀察對象,追蹤往後各 年脫離貧窮的狀況,由於部分觀察者在觀察時間結束時依然處於貧窮,故有右邊截斷的問 題(王仕圖等人,2001;王德睦等人,2000)。本文計算貧窮時段以受訪者開案年為始點 (代表進入貧窮),但以訪問時的受扶助狀態代表脫貧與否,因為多數受訪者尚未脫離貧 窮,將存在右邊截斷的研究限制。

(21)

第二,家庭人口事件:人口事件是指造成戶量增大或戶量減小的事 件。由於本文關懷貧窮家庭不幸生命事件對貧窮少年學業排名的影響,故 使用問卷題目中將會干擾家庭情感維繫與人際連結的壓力事件為代表,包 括最近一年是否發生「兄弟姊妹中有人離家出走;父母再婚;父母分居; 父母離婚;家人死亡」等五個獨立測量的事件題目。有得 1 分,無得 0 分。 為了證明「這些人口事件具有相同性質」而可以加總,6本文先將問卷中 的五個人口事件題目進行因素分析,經過萃取技術與陡坡檢定後,主成分 分 析 與 因 素 陡 坡 圖 均 建 議 可 以 顯 示 為 一 個 因 子 ( 解 說 總 變 異 量 為 99.615%),因素負荷量介於 0.997∼0.998 之間;並且 KMO 數值達 0.902 且球型檢定呈統計顯著(22375.211***)。因此,將人口事件視為連續變 項,加總所發生人口事件的數量來分析對於依變項的作用,應是可行的做 法。加總後分數介於 0∼5 分。分數愈高,代表該家庭的人口事件發生愈 頻繁,也就是遭遇人口事件的不幸程度愈高。 第三,家庭收入事件:收入事件指影響收入減少或負擔增大的事件。 為了呈顯不幸事件的效果,本文認為所有會減少家庭收入或者增加家庭負 擔的事件均屬之,故使用問卷題目中最近一年在你生活中是否發生過「家 人重病在床或受重傷;家人失業;家裡經濟狀況惡化;經濟壓力必須打工; 得重病或受重傷」等五個獨立測量的事件題目。若有則得 1 分,若無則得 0分。本文同樣先將問卷中的五個收入事件題目進行因素分析,經過萃取 技術與陡坡檢定後,主成分分析與因素陡坡圖均建議可以顯示為一個因子 (解說總變異量為 98.751%),因素負荷量介於 0.990∼0.996 之間;並且 KMO數值達 0.935 且球型檢定呈統計顯著(16765.389***)。亦即,五個 收入事件具有相同性質,加總分來計算應屬正確。加總後分數介於 0∼5 分。數字愈大,代表該家庭發生收入事件的不幸程度愈高。 (三)人類動力變項(第二波訪問資料) 根據生命歷程理論,能動性涉及自我掌握、個人控制,以及個人生命 歷程的期待等三面向,本文因此設定現況滿足程度、勤學用功程度、未來 教育期望三者與之對應。 6關於家庭人口事件變項存在兩種操作化方式。第一是將人口事件視為類別變項,分別檢視 各類人口事件對於依變項的效果;第二是將人口事件視為連續變項,藉由發生人口事件的 數量多寡來分析對於依變項的作用。此二者方式最大的差異在於看待「這些人口事件是否 具有相同性質、是否可以加總分來計算」的觀點。本文從理論論述出發,先說明人口事件 對於貧窮家庭的意義與作用,並採用第二種方式進行分析。

(22)

第一,現況滿足程度:對應自我掌握的能力,藉由滿足現況而相信自 己生命的價值。詢問受訪者「在很多方面我的生活接近我的理想狀態;我 的生活環境非常地棒;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至今我已經得到了我想要的 我生活當中重要的東西;如果我能夠重新開始我的生活,我不會改變什麼」 等。非常不同意得 1 分,不同意得 2 分,有點不同意得 3 分,普通得 4 分, 有點同意得 5 分,同意得 6 分,非常同意得 7 分。加總後分數介於 5∼35 分。分數愈高,代表愈滿足當下的生活現況。 第二,勤學用功程度:對應個人的控制能力,藉由勤學用功型塑與指 引自己的人生。詢問受訪者勤學與用功的程度,以「你覺得自己用不用功」 與「除了補習或課輔外,你每天平均會花幾小時自己準備功課」此兩題為 代表。非常不用功與準備不到一小時 = 1,不太用功與準備一至二小時 = 2,用功與準備二至三小時 = 3,非常用功與準備三小時以上 = 4。加總後 分數介於 2∼8 分。分數愈高,代表勤學用功的程度愈高。 第三,未來教育期望:對應個人生命歷程的期待,藉由教育期望以預 期個人的生命進程與結果。詢問受訪者「如果你可以不受限制地一直讀 書,你希望讀到哪一個教育階段」,7並將預期教育程度轉換成預期教育 年數。不知道 = 0,國中畢業 = 9,高中職專科畢業 = 12,大學或技術學 院畢業 = 16,碩士畢業 = 18,博士畢業 = 24。分數愈高,代表對未來的 教育期望愈高。

肆、研究分析

一、家庭生命事件對於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之影響

本研究首先檢驗貧窮家庭的不幸生命事件對於貧窮少年人類動力之 影響。人類動力分成現況滿足程度、勤學用功程度、未來教育期望三類, 7 TDCYP問卷中關於教育期望的調查方式分成三種,即詢問貧窮少年「目前環境與能力下, 可以讀到」、「不受限制時,可以讀到」與「父母長輩期望你讀到」的教育階段。研究者 認為當教育期望作為一種人類動力的展現時,「家長教育期望」與「受到環境限制的教育 期望」都是外在環境對於個人鑲嵌的結果,是一種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反而「不受現實侷 限的教育期望」才是貧窮少年恣意夢想未來的積極動力。是故,本文採用「未來教育期望 (即不受現實侷限的教育期望)」代表人類動力。

(23)

模型 1、3、5 先投入個人與家庭背景等控制變項,模型 2、4、6 再投入家 庭生命事件變項,分析結果如表 2。 表 2 人類動力的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人類動力 現況滿足程度 勤學用功程度 未來教育期望 模型 01 模型 02 模型 03 模型 04 模型 05 模型 06 B () B () B () B () B () B () 出生年 .181 ( .048) .138 ( .037) .103 (.125)*** .107 (.131)*** .556 (.129)*** .528 (.123)*** 男性 .098 (.008) .182 (.015) .570 (.215)*** .577 (.218)*** .188 (.014) .119 (.009) 兄弟姊妹數 .279 ( .047) .283 ( .048) .002 ( .001) .005 ( .004) .262 (.039) .253 (.038) 親子關係 .374 ( .154)*** .348 ( .143)*** .071 ( .135)*** .069 ( .130)*** .161 ( .058) .180 ( .065)* 居住地區域 北部區域 .207 ( .015) .223 ( .016) .225 ( .076) .225 ( .076) .370 ( .024) .351 ( .023) 中部區域 .778 ( .061) .776 ( .061) .372 ( .135)** .373 ( .135)** .018 (.001) .009 (.001) 南部區域 .417 ( .030) .485 ( .034) .059 ( .019) .062 ( .020) .382 (.024) .452 (.028) 家庭結構 單親父親 家庭 .625 (.060) .592 (.057) .012 ( .005) .015 ( .007) .438 ( .037) .409 ( .034) 單親母親 家庭 .232 ( .056) .206 ( .050) .020 ( .023) .018 ( .020) .065 ( .014) .086 ( .018) 隔代或寄 親家庭 .300 ( .047) .292 ( .046) .029 (.021) .029 (.021) .125 ( .017) .135 ( .019) 家庭每月 總收入 .332 (.073)* .340 (.075)* .040 (.041) .043 (.043) .003 (.001) .006 (.001) 家庭生命事 件 受扶持續 時段   .014 ( .007)   .003 (.007)   .039 (.017) 家庭人口 事件   .022 (.002)   .045 (.022)   .201 (.019) 家庭收入 事件   .520 (.094) ** .050 (.041) .394 ( .062)* Constant 2.614 6.945 12.382*** 12.887*** 60.657*** 58.026*** R Squared .048 .057 .105 .108 .036 .040 N 1097 1097 1097 1097 1097 1097 *P < .05 **P < .01 ***P < .001

(24)

由模型 1 可知,個人與家庭背景可解釋對於現況滿足程度的變異量為 4.8%,其中以親子關係( = .154)及家庭每月總收入( = .073)達顯 著水準。在投入家庭生命事件變項後,模型 2 的解釋力提高至 5.7%,並 且以收入事件達負向顯著( = .094)。 在模型 3 裡,個人與家庭背景對於勤學用功程度的解釋力為 10.5%, 達到顯著的變項是出生年( = .125)、男性( = .215)、親子關係 ( = .135)、居住在中部區域( = .135);當投入家庭生命事件變項之 後,模型 4 裡的生命事件變項都未達顯著,模型解釋力提高至 10.8%。 根據模型 5,個人與家庭背景對於「未來教育期望」的解釋變異量為 3.6%,僅有出生年( = .129)達顯著水準。當投入家庭生命事件變項後, 模 型 6 的 解 釋 變 異 量 上 升 至 4.0% , 並 且 以 收 入 事 件 達 到 正 向 顯 著 ( = .062)。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支持「貧窮家庭的個人與家庭屬性」與「貧窮 少年所經歷的家庭收入事件」都是影響人類動力的原因,只是其效果會因 為不同類型的人類動力而有差別。第一,影響貧窮少年對於現況滿足程度 的效果在於親子關係與家庭經濟狀況(包括家庭每月總收入及家庭收入事 件)。當親子關係愈好、家庭每月總收入愈低時,貧窮少年對於現況滿足 程度將會較高;但是當家庭發生愈多導致生活資源變動的收入事件時,他 們對於生活現況的滿足程度將會降低。第二,影響貧窮少年勤學用功程度 的因素與其家庭所發生的生命事件無顯著關聯,而主要是受到個人與家庭 屬性的影響,年紀愈大、女性、親子關係愈佳以及居住於中部區域者,勤 學用功的程度愈高。第三,貧窮少年對未來的教育期望則是受到年齡、親 子關係與家庭收入事件的影響,年齡愈大、親子關係愈佳以及家庭所發生 的收入事件愈多者,將會期望未來能夠達成較高的教育成就。總而言之, 影響人類動力的家庭生命事件是收入事件,當家庭所發生的收入事件愈多 時,對於生活現況的滿足程度將會降低,但對於未來的教育期望反而提升。

二、 影響貧窮少年學業表現之因素: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

的作用

本研究接著探討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之 作用。藉由運用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本文首先投入個人與家庭屬性變項以

(25)

建立供後續模型參照的基礎模型,接著投入家庭生命事件變項與人類動力 變項以探索影響貧窮少年在第三波訪問時學業排名的統計效果,資料整理 如表 3。 由模型 7 可知,個人與家庭屬性可解釋學業排名的變異量為 4.5%, 主要以出生年( = .099)、男性( = .095)、親子關係( = .074) 的預測力達統計顯著。 表 3 學業表現的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學業表現(第三波排名情形) 模型 07 模型 08 模型 09 模型 10 B () B () B () B () 出生年 .054 (.099)** .053 (.098)** .038 (.070)* .036 (.067) * 男性 .166 (.095)** .165 (.094)** .085 (.049) .083 (.048) 兄弟姊妹數 .021 ( .024) .025 ( .029) .019 ( .023) .023 ( .027) 親子關係 .026 ( .074)* .026 ( .073)* .011 ( .033) .012 ( .033) 居住地區域 北部區域 .088 ( .045) .084 ( .043) .052 ( .027) .049 ( .025) 中部區域 .088 ( .049) .089 ( .049) .030 ( .016) .030 ( .017) 南部區域 .036 (.018) .042 (.021) .046 (.023) .053 (.026) 家庭結構 單親父親家庭 .070 ( .047) .072 ( .048) .072 ( .048) .073 ( .049) 單親母親家庭 .025 ( .041) .026 ( .044) .019 ( .032) .021 ( .035) 隔代或寄親家庭 .005 ( .006) .008 ( .008) .006 ( .006) .008 ( .009) 家庭每月總收入 .003 (.005) .005 (.008) .005 ( .008) .004 ( .006) 家庭生命事件 受扶持續時段   .003 (.012)   .003 (.010) 家庭人口事件   .074 (.054)   .066 (.049) 家庭收入事件   .001 (.001)   .009 ( .011) 人類動力 現況滿足程度     .010 ( .067)* .010 ( .067) * 勤學用功程度     .138 ( .209)*** .137 ( .208) *** 未來教育期望     .007 ( .052)* .006 ( .051) * Constant 6.998*** 6.963*** 4.870*** 4.756** R Squared .045 .048 .096 .099 N 1097 1097 1097 1097 *P < .05 **P < .01 ***P < .001

(26)

模型 8 與 9 各自投入家庭生命事件變項與人類動力變項,模型整體解 釋力分別為 4.8%、9.6%。就家庭生命事件而言,受扶持續時段、收入事 件與人口事件都未達顯著;就人類動力而言,現況滿足程度( = .067)、 勤學用功程度( = .209)與未來教育期望( = .052)對於學業排名都具 有正向顯著效果。 模型 10 是完整模型,同時考量個人與家庭屬性、家庭生命事件與人 類動力等變項,共可解釋學業排名 9.9% 的變異量。此時,各變項預測力 由大而小分別是勤學用功程度( = .208)、現況滿足程度( = .067)、 出生年( = .067),以及未來教育期望( = .051)。 綜理上述結果,本研究證實在控制貧窮家庭的個人與家庭屬性之前提 下,貧窮少年所具備的「人類動力」是影響學業表現的原因。第一,貧窮 家庭所發生的受扶持續時段、收入事件與人口事件等,都不直接影響貧窮 少年的學業排名。第二,貧窮少年對生活現況的滿足程度愈大、勤學用功 的程度愈高、對未來教育的期望程度愈好時,其學業排名將會愈佳。

伍、結論與討論

一、 研究結論:貧窮家庭收入事件讓貧窮少年的學習歷程相對弱

勢,但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是縮小這個劣勢累積歷程的契機

傳統的地位取得研究認為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呈現高度正相關,家庭 背景愈好時,教育成就可能愈高;而學習也被發現是個動態的過程,前一 階段的學習成果將會奠定下一階段的基礎。這些研究結果似乎意味貧窮少 年將會取得較低的學業表現,進而產生惡性循環,長久停留在貧窮。然而, 生命歷程理論強調生命過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個人條件、社會結構 與時空脈絡的相互作用,建構出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本研究運用這個 相當重要且受到學界重視的生命歷程理論,重新檢視貧窮少年的學業表 現,釐清不幸的家庭生命事件是否會造成學習過程的持續劣勢,期能彌補 過往思考地位取得問題時的侷限。在資料分析方面,本文藉由臺灣家扶基 金會在 2009、2011 與 2013 年進行調查而建置的 TDCYP 資料庫,使用出

(27)

身於貧窮家庭的少年樣本作為分析對象,有效樣本數計 1,097 人。經過一 系列的實證分析,本文證實當貧窮家庭所發生的收入事件愈多時,貧窮少 年的現況滿足程度此項能動性將會愈低,但對未來教育期望此項人類動力 將會愈高;此時,未來教育期望的正向效果雖然會促成在校學業排名的提 升,但現況滿足程度的負向效果卻也更削弱貧窮少年在校的學業排名表 現。亦即,貧窮家庭收入事件所造成的不平等累積效果確實存在,將讓貧 窮少年的學習歷程相對弱勢,但貧窮少年的人類動力是縮小這個劣勢累積 歷程的契機。研究結果討論如下。 第一,家庭收入事件是影響人類動力的原因,但是其作用會隨著人類 動力的類型而有所差別。當家庭所發生的「收入事件」愈多,將會促成貧 窮少年對於生活環境的現況更加不滿意,以及反而提升他們對於未來的教 育期望;至於家庭所經歷的「受扶持續時段」與「人口事件」則與人類動 力沒有關聯。 第二,家庭生命事件並未直接影響貧窮少年的學業排名,人類動力才 是提升學業排名的重要原因。當貧窮少年對生活現況的滿足程度愈大、勤 學用功的程度愈高、對未來教育的期望程度愈好時,其學業排名將會愈佳。 第三,藉由上述發現,本研究描繪出家庭生命事件、人類動力,以及 學業排名的路徑分析之結果(如圖 2)。8首先,由於家庭收入事件對學業 排名的迴歸分析未達顯著,表示二個變項不具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當人 類動力變項介入這兩個變項,並且整個路徑關係之迴歸分析(即家庭收入 事件對人類動力,以及人類動力對學業排名此兩個階段的迴歸分析)均達 顯著,表示二個變項有間接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家庭收入事件」在「人 類動力」中介的情況下,對「學業排名」產生間接的影響。據此,可得知 家庭生命事件中的「收入事件」對於學業排名具備間接的影響效果:「收 入事件」會激勵貧窮少年對「未來教育期望」的正向期許,此正向影響將 提高後續所能達成的學業排名;但「收入事件」同時也會促成對「現況滿 足程度」的負向評價,此負向影響將持續發生效果並產生更大的效力而削 8兩個變項間路徑係數為「標準化迴歸係數()」,其間的效果達統計顯著時稱為具有「直 接效果」,如果自變項經由某變項的中介而對依變項產生影響,稱為「間接效果」,直接 效果值加上間接效果值,即為「總效果值」(吳明隆、涂金堂,2005)。本研究即透過表 1與表 2 而繪製出圖 2,據以探討當中的因果關係。本文為清楚呈現因果路徑,僅列出達 顯著者及其路徑係數供參考。

(28)

圖 2 家庭生命事件、人類動力,以及學業排名的路徑分析結果 弱後續取得的學業排名。9最後,「現況滿足程度」、「勤學用功程度」 與「未來教育期望」對學業排名都具有直接的正向效果,生活現況愈滿足、 勤學用功程度愈高、未來的教育期望愈好時,將有利於成就更優秀的學業 排名;其中,勤學用功程度對於提升學業排名具有最大的解釋效力。 綜上所述,本文釐清「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學業表 現」的效果,揭露主要的因果路徑乃是「收入事件」透過「現況滿足程度」 與「未來教育期望」而對於學業排名發揮作用。這個研究結果符合生命歷 程觀點:一方面,貧窮少年的學業排名或許更容易遭逢外在於個人的結構 障礙,特別是滋生貧窮家庭經濟情形更為惡化的「收入事件」,因為它對 於人類動力中的現況滿足程度帶來相當大的負向作用,進而削弱後續所能 達成的學業表現;但這也正提示了有效抵消貧窮少年劣勢累積的可行性方 案,即在於減緩家庭可能發生的「收入事件」。例如貧窮家長雖然面臨經 濟弱勢,但至少應該致力於維持家庭收入事件的穩定,有餘力時甚至務必 提升家庭收入、降低財務負擔;國家政策在制定上也理當有所聚焦,對於 欠缺收入者加以救助、對於負擔過重者加以補貼。另方面,貧窮少年所具 備的人類動力更是引領自我削弱家庭經濟困境與早期不幸生命事件的契 機,主要展現在「現況滿足程度」、「勤學用功程度」與「未來教育期望」 9根據路徑分析的結果,本文計算出收入事件藉由未來教育期望對於學業排名的間接效果 (正向)為 0.062  0.051 = 0.003,收入事件藉由現況滿足程度對於學業排名的間接效果(負 向)為 0.094  0.067 = 0.006。此兩條路徑同時發揮作用,但負向效果大於正向效果。 故本文認為雖然正向效果將提高貧窮少年所能達成的學業排名,但負向效果卻產生更大的 作用而削弱其學業排名。 第三波排名情形 現況滿足程度 未來教育期望 家庭收入事件 .062* .094** .208*** .067* .051* 勤學用功程度

(29)

等三個面向,貧窮少年們若能調整心態、面對現實而滿足現況,努力用功 讀書,並且期許未來的高教育成就,將能夠擁有與一般同齡少年同樣獲得 地位流動的機會與可能。

二、研究討論

(一) 早期不幸的家庭生命事件之效果:持續累積貧窮家庭既有的不 平等 本文聚焦於學業表現議題,將家庭遭逢的生命事件視為貧窮少年必須 面對的早期不幸,以此探索他們的學業表現是否因為初期弱勢而導致後期 更加劣勢。如果劣勢累積效應獲得支持,那麼貧窮家庭出身的少年勢必更 難脫離貧窮。本研究結果證實家庭所發生的生命事件是阻礙貧窮少年學業 表現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事件對於人類動力與學業排名都不具備影響 力,收入事件則是透過現況滿足程度與未來教育期望而發揮間接作用。 由於生命軌道並非一成不變的、穩定的、可預期的,因此每個生命事 件都可能是對生命軌道造成中斷、不連續或轉向的重要轉捩點(Hutchison, 2005)。就人口事件而言,包括家庭成員的離開或死亡,婚姻關係的建立、 鬆動或瓦解等,對於身心未臻成熟的少年們代表著既有穩定的情感連結受 到衝擊、解組與重構,惟本研究結果證實貧窮少年並不會因為這類事件而 干擾其行為能動性與學業表現,原因在於本文所分析的貧窮少年,其家庭 有高達 78.9% 的沒有發生過人口事件(參見附錄表 2)。就收入事件而言, 譬如家庭成員生病、受傷、收入不穩定甚至遭遇失業等,都會加劇貧窮家 庭的經濟重擔,本文證實這類不幸事件將讓貧窮少年的求學歷程雪上加 霜,由於可用於教育的資源與機會被稀釋、甚至剝奪,導致他們對於生活 條件與環境適應的擔憂、失調與不滿足,而只能寄望於未來的夢想與遠 景。據此,本文不僅發現有 64.4% 的貧窮家庭曾發生家庭收入事件(參 見附錄表 2),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些較高比例的家庭收入事件會影響到貧 窮少年的人口動力與學業表現。總之,藉由家庭生命事件對於學業表現的 因果路徑,本研究澄清了貧窮家庭所發生的人口事件與收入事件對於學業 表現的影響效果並不相同。

(30)

即便如此,當運用生命歷程理論來思考前述的緣由時,還是可以找到 一致的解釋脈絡。Elder 等人(2003)強調人們之間相互依賴的生命關聯 原則,特別是與重要他人的相互作用,由於彼此的生活軌道緊密相連,因 而讓個人生命歷程與家庭生命歷程息息相關(Hutchison, 2005)。此時, 無法選擇家庭背景、經濟尚未自立的貧窮少年,在家庭成員彼此生命相互 關聯的情形下,被迫遭遇種種家庭收入不穩定的狀況,並促使貧窮少年鬆 動既存的自我信念、修正對於未來的期待。也因此,這些貧窮少年的生命 歷程其實是與家庭成員相互作用的結果,種種教育機會的障礙、穩定的家 庭生活被迫改變等現象,其實都是不得不承受的家庭困境對他們的生命軌 道產生一系列外在制約下的產物。 (二)人類動力的意義與作用:貧窮少年縮小不平等累積的契機 家庭生命事件的效果獲得本文的釐清之後,研究者接著檢視人類動力 的影響力。生命歷程理論的能動性概念,強調個人察覺、感知的狀態,指 出每個人都有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在各種結構限制下 經由個人選擇與行動的結果。換言之,雖然家庭收入事件確實促成貧窮少 年學業表現的初期弱勢,但藉由人類行為的能動性或許有可能突破、甚至 扭轉這個不平等累積的過程。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家庭收入事件會限制人類 動力的發展與運作,讓貧窮少年對現況更不滿足,但也驅使他們追求未來 高教育成就的遠景,其進一步的作用是前者會削弱、後者則是增強後續所 能取得的學業排名。換言之,當貧窮少年察覺、感知到家庭的經濟弱勢或 收入不穩定卻無能為力改變現況時,反映出的態度正是對於現況的掙扎、 抗拒以及不滿足,但尚未成年的他們所擁有的可能只是對於未來的夢想與 期盼,例如在不受現實侷限時將能達更高的教育成就,因而成為他們持續 向上的積極動力。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本研究發現削弱的效果遠大於增強 的作用,也就是人類動力的力量未達足以扭轉劣勢累積的困境,但確實已 經縮小、拉近了當中的差距,這正是生命歷程理論所討論的人類動力之具 體呈現。鄭芬蘭(2008)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其研究顯示貧窮學生自 身會有較高的教育期待,以達成符合父母的期望。丁學勤和曾智豐(2013) 則證實教育期望對學習狀況會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有助於養成正確的學習 態度、激發實際行動,進而間接影響學業表現。龔心怡與李靜儀(2015)

(31)

更是指出經濟弱勢的學生會因為自身正向的教育期望與目標等動能,克服 家庭經濟不利的因素而積極投入學習,進而增強其學業表現。

此外,貧窮少年的勤學用功程度對於提升學業排名更是具有顯著效 果。這說明了貧窮少年若能正面看待現實、有效率的運用資源,付出個人 最大的努力,反而是提升學業表現的契機。相關研究即指出處理不幸的最 佳方式並不在於減少早期不幸,而是面對不幸(Schafer et al., 2011; Thoits,

2006);勇敢面對不幸有助於維繫生活更加穩定或者創造出更多機會

(Reynolds & Turner, 2008)。總之,對於身處於貧窮家庭的經濟弱勢少 年,在家庭資源匱乏的情形下,需要仰賴個人的努力與對未來的目標才較 有可能獲取成功。貧窮少年的學業表現正是上述多元因素角力之後的結 果,他們都是在有限度的情形下,面對家庭遭遇生命事件的類型與多寡, 運用自身人類動力詮釋、解讀不幸而採取某種選擇與決策,最終形塑出個 人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學習歷程。

陸、政策反省與建議

一、提供貧窮少年經濟扶助以外的積極性教育支援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當家庭所發生的收入事件愈多,將會促成貧窮少年 對於生活環境的現況更加不滿意,以及提升他們對於未來的教育期望。反 過來說,這或許也隱含著降低家庭收入事件的衝擊雖然可以提升貧窮兒少 的現況滿意程度,但卻也同時削弱貧窮少年對未來教育期望的人類動力。 由於本文研究對象是接受家庭扶助基金會經濟扶助的貧窮少年,這個結果 提醒著未來對於貧窮少年的支援除了經濟扶助以外,也可以採取更積極性 社會福利的作法,就教育方面可以是投資人力資本、協助發展專長與技 能、提供教育支援或服務等。此時,既能減少對於貧窮少年貼上恥辱烙印 的負面標籤,更有助於激發其人類動力而促成自立的可能。

二、創造貧窮少年公正友善的外在環境

最後,必須深思的是本文所探討的貧窮少年出身於低收入戶、中低收 入戶或者近貧家庭,他們繼承了家庭或社會所帶來的不幸而只能被迫接 受,本文的結果雖然證實人類動力有助於他們縮小劣勢,但研究者認為社

數據

表 1  TDCYP 追蹤樣本時程  西元  2009 2010 2011 2012 2103  月份   7      7       7  資料  蒐集  W 1  資料 蒐集 W 2  資料蒐集 W 3  資料 蒐集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國高中階段開始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挑戰,教育成就取得的過程與結果更 顯重要,本文因此選擇貧窮家庭的少年樣本進行分析與檢證。三波皆有接 受訪問的少年計 1,097 人(本文事先進行樣本是否具有自我篩選的檢驗, 請參見附錄貳之二)。  二、研究架構  為了檢驗學習
圖 1    研究架構路徑圖  生命事件對於對貧窮少年的學業表現之影響,並且釐清在這個過程中貧窮 少年的人類動力對於學業表現的效果,進而描繪貧窮少年的家庭生命事 件、人類動力與學業表現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在分析方法方面,由於依變項(學業表現)以及中介變項(人類動力) 皆屬連續尺度,故使用線性迴歸分析。此外,本研究也將藉由迴歸分析來 檢證因果模型所涉及的理論假設,並探討當中的因果機制,此即路徑分 析。據此,本研究結果將得以建立在經實際檢定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而推 論因果關係。  三、依變項:學業表現  本文
圖 2    家庭生命事件、人類動力,以及學業排名的路徑分析結果  弱後續取得的學業排名。 9 最後,「現況滿足程度」、「勤學用功程度」 與「未來教育期望」對學業排名都具有直接的正向效果,生活現況愈滿足、 勤學用功程度愈高、未來的教育期望愈好時,將有利於成就更優秀的學業 排名;其中,勤學用功程度對於提升學業排名具有最大的解釋效力。  綜上所述,本文釐清「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學業表 現」的效果,揭露主要的因果路徑乃是「收入事件」透過「現況滿足程度」 與「未來教育期望」而對於學業排名發揮作用。這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way, the philosophy of tea giving with lif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l esh and blood, and with wisdom and sadness and the course of Buddhist

援助對象 領取綜援,或學校書簿津貼 (全津/半津),以及經 學 校識別

社會福利署 家庭及兒童福利科 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兒童管養) 伍麗珍女士..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mbine the discussion method with the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of Zuvio IRS for flipp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34;Introduction to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In the processing following action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human behavior description model to describe events occurring to human and exerts as decision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