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升學主義下的家庭角色/ 24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升學主義下的家庭角色/ 246"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246-249

自由評論 第 246 頁

從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升學主義下的

家庭角色

謝雅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研究生

一、前言

現今升學管道漸趨多元,筆試升學已不再是唯一管道。但將重心放在學業成 績,以分數為唯一考量的升學主義依然存在。而希望子女能在學業成績上領先他 人,以分數來評斷子女表現的父母也依舊存在。 今年暑假,公視推出了探討升學教育制度與家庭教育的影劇:《你的孩子不 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你》劇)。該劇以科幻拍攝手法、獨立迷你劇形式以 及教育制度議題討論而引起一陣迴響。《你》劇可分成五齣獨立劇:《媽媽的遙 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 《媽媽的遙控器》中的小偉一方面順從母親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渴望自由, 其母以遙控器來修正控制小偉不符合要求的行為;《貓的孩子》中的阿衍是位敏 感的孩子,若發生任何問題都是先責怪自己,小圓媽對他照顧的無微不至,但也 可為了不理想的成績毫不猶豫的對他動手打罵;《茉莉的最後一天》描述個性迥 異的兩姊妹以不同方式面對母親的高壓管教,個性內斂壓抑的姐姐茉莉是位具有 寫作天賦的北一女資優生,但其天賦並沒有受到母親的肯定,某天放學後從自家 陽台一躍而下;《孔雀》中的巧藝美工過人,該母為了要避免被看不起,用盡各 種辦法讓她及弟弟就讀私校,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必須過動》中的若娃溫柔 懂事,但成績卻不盡理想,在以學業成績決定居住社區的虛擬社會中不得不假裝 過動,來維持擁有金質勳章的模範母親其社會地位。

二、《你》劇中家庭角色的分析

該劇中的家庭型態不盡相同:高社經雙親家庭、中產階級單親家庭、勞工雙親家 庭...等等,但卻都有以下共同特點:強勢的母職角色、缺席的父親角色、順從與 反抗間拔河的小孩。以下就此三共同特點加以探討。 (一) 強勢的母職角色 劇中的母親對孩子付出滿滿的愛,是外人眼中的模範母親,為孩子犧牲奉獻, 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生病時為孩子燉雞湯、籌措孩子出國比賽經費、一起與 孩子學習甚至幫忙做筆記。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孩子相對的付出,希望孩子在學業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246-249

自由評論 第 247 頁 上有亮眼的成績。《媽媽的遙控器》中的小偉常對母親說:「我要努力讀書,要 考上好大學,不要讓媽媽失望。」他們希望孩子在學業上能名列前茅,才能夠有 名校讀,才不會被看不起,其它跟學業無關的才能一點都不重要。就像《茉莉的 最後一天》中的茉莉,在寫作方面的天賦並沒有受到母親的肯定,反而要她在較 弱的數學上多做努力,才能提升整體分數表現。 他們將孩子的成就視為他們的成就,反之,若孩子成績不好便認為是自己不 夠盡力,認為孩子功課不好是自己沒有教好,覺得沒面子。《貓的孩子》中的小 圓媽將阿衍無起色的成績做為丈夫離家的藉口;《必須過動》中的楊鵑時時注意 象徵孩子學業成績的金質勳章是否又燈滅,便是最好的代表。 此外,他們不想孩子受自己吃過的苦,又希望孩子能體諒自己為家庭的犧牲。 像《孔雀》中的巧藝媽媽,自己曾因學歷不高而失去升遷店長的機會,便覺得無 論如何都要讓巧藝和弟弟就讀名貴的高中私校,以爭取上好大學的機會;《茉莉 的最後一天》中的茉莉媽媽不時提起她為家庭而在學術上的犧牲。這些母親對孩 子呵護至極,但卻沒有顧及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與人生規劃,他們可能因為自己吃 過虧或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一味的希望孩子能遵照著安排好的步調走,才能有 成功的人生。 (二) 缺席的父親角色 在五齣獨立劇中,父親角色的刻劃不多,似乎父親只要擔任起生活照顧功能 即可,其它關於學習及關懷的部份,都是母親的責任,也反映出世人對父親的刻 板印象。《媽媽的遙控器》一開始父母親便離婚了,父親沒露過面;《貓的孩子》 中的父親只有在出事時才出面至學校處理,以理直氣壯的大聲嚷嚷來表達自己的 權勢;《茉莉的最後一天》只見父親不時的滑手機,老婆對女兒的叨唸視而不見; 《孔雀》中的父親是五齣中著墨最多的父親角色,只希望巧藝和弟弟能平安健康 就好;《必須過動》中根本沒提到父親的角色,養育胚胎長大成人完全是母職的 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父親這角色總予人須背負起家庭中經濟支柱之形象,但在面 對孩子的教育與學習這一塊,很多父親卻缺席了。或許是因為心思主要放在事業 上,無暇再管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或許是因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 使得女性在教育子女的部分,比父親多擔當了一些責任。當然,現實生活中父母 親的角色有可能是對調的,但也一樣反映了在升學制度下扭曲的的家庭教育。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246-249

自由評論 第 248 頁 (三) 順從與反抗間拔河的小孩 劇中的小孩主角從小偉、阿衍、茉莉、巧藝到若娃,不論功課優劣,都極力 於尋求母親的認同與肯定。有些孩子早早便發現自己的志向,如:愛畫畫的小偉、 寫作優異的茉莉、手藝精巧的巧藝、擅長木工的若傑(若娃的哥哥),有些孩子 可能還沒找到自己擅長的事物,如:阿衍、若娃。但他們都愛自己的父母,也感 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卻在尋求父母親的肯定與探索自我價值間左右搖擺。 有時母親的要求是自己不願意面對的,像抹去心儀女孩的記憶、在成績不甚 理想時的打罵、對優異的天賦視而不見、不顧孩子意願擅自安排就讀學校、要求 孩子假裝過動來保全舒適的居住社區...等等。以致於這些孩子在順從父母的期望 與自己的意願中拔河。有些孩子熬過來了,在與父母反映後獲得改善;有些孩子 放棄反抗,順從聽命安排,最後擁有外人眼中的成功人生,但父母眼中的成功人 生,可能不是孩子心中的成功人生。 「如果將生命中的重要決定都交給別人,那太不勇敢了,也沒有為自己負責。」 《媽媽的遙控器》中的小偉聽了相親對象的一番話,才發現自己應該勇敢追求自 己所嚮往的人生。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擁有獨特的思考與想法,劇中的孩子 卻因為父母親的關愛而左右自己的想法,失去了追尋及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勇氣。

三、結語

父母親在迎接新生兒到來時,總希望這孩子能平安健康就好,但隨著孩子越 來越大,父母加注在孩子上的期望也越來越多,自己沒辦法做到的,希望孩子能 完成夢想,自己吃過的虧,不希望孩子再重蹈覆轍。 《你》劇講述的是以愛之名而行控制之實,在警醒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思 考是否因為父母親就是如此的教育下長大?每位父母親都曾經是位小孩,也經歷 過升學壓力與學校生活,因此在為人父母後,對於孩子承擔著過大的責任,認為 自己要為孩子的一生負責,並藉由身為父母的權利而命令孩子服從。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割捨別人的課題,不要為了只滿足某個人的 期望而活,且越是親密的人越要懂得課題的分離,瞭解事情的後果是誰該承擔責 任,別人可從旁支援協助,但後果的承擔者應自己做決定。「沒學會面對困難的 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4)。在親子關係中, 若父母只是一味的替孩子做認為最好的決定,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方向。反之, 若能從旁提供援助與支持,讓孩子感受其關愛,便能發現自己的價值,而有面對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246-249

自由評論 第 249 頁 困難的勇氣。其實,只要孩子足夠了解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並且能 夠為自己喜歡的事物付出努力的話,相信父母親都能給予支持與鼓勵。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如《你》劇中的父母親的例子僅算少數,為人父母承擔 的教育孩子的責任,已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在對不當管教撻伐之餘,也應該給 予父母正向的鼓勵與肯定,以提供親職教育方面的資源,如:相關專業人員的諮 詢、親職講座與活動,來弭平父母與孩子間因學業、溝通不良或其他因素而導致 的劍拔弩張關係。 為人父母是一生的功課,而這項功課不是孩子的成績越高就代表越有成就, 擁有一技之長便值得肯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存在,若能夠發現孩子的天賦, 肯定他的價值,能相信親子關係能更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 於蓓華(監製)、陳慧翎(導演)(2018)。臺灣詩選電視劇【電視單元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北市:公共電視。 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4)。被討厭的勇氣。臺北市:究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

小一,我來了!(升小一) 48.00

媽媽將 651 元平分給 3 個孩子當零用 錢,爸爸又給每個孩子 125 元,請問現 在每個孩子有多少零用錢?. 換你試試看 換你試試看

英國 BBC 電視曾跟拍 14 個不同貧富階 層的孩子,長達 49 年 BBC 從他們 7 歲 起,每 7 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直到 2012 年他們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三) 美國著名領導力專家 John Maxwell 曾說: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

(一) 蚊帳大使凱瑟琳今年已經 14 歲,除了忙於學業,她仍然堅持與瘧疾長期抗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