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以一所原鄉學校為例/ 5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以一所原鄉學校為例/ 58"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以一所原鄉學校為例

許素娟 花蓮縣卓楓國民小學總務主任

一、原鄉物語~願景的開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 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 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 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教育部,2014)。此外,學校課程綱要的 教育觀、課程觀和知識觀已完全迥異於歷次的課程標準,重視教師自主和學校本 位的課程發展模式(陳伯璋,2001),所以,學校在特色課程的實施上,也必須 要有新的視野、新的角度和新的典範。 因此,學校在研訂校本特色課程架構時,主要是依據學校願景:培養「知感 恩、有自信、有競爭力」之學生,再配合學校在地文化特色,並於課程發展委員 會規劃本位課程時數,以此研發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並運用學校小班小校優勢條 件:適性化、多元化、精緻化、生活化、個別化、生活化的教學活動,針對學生 興趣、教師專業、學校及社區特色,努力構思屬於孩子揮灑的舞臺,以培養關懷 自然生態保育及本土歌謠文化傳承的下一代。

二、原域深耕~特色與課程地圖

(一) 學校的特色 學校位於花蓮縣南端的卓溪鄉古風村古楓社區,村子座落於中央山脈東側山 下,秀姑巒溪蜿蜒流經村旁,背山面水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布農族是 中央山脈山腳下的精靈,終日與山林為伍,在住家附近或學校裡,處處都有成蔭 的大樹、青翠的山峰,和一大片綠油油的青草綠地,綠意盎然的校園美景,特殊 的大自然景觀加上多樣的原住民色彩,使得學校的風貌迥異於其他地方,呈現出 令人讚嘆的天然美景,同時也存在著布農部落與眾不同的氛圍。 另外,校區為一個典型的布農族聚落區,多屬巒社群(Takbanuaz)及郡社 群(Isbubukun),布農族人喜歡唱歌,學校為了滿足布農族兒童愛唱歌的特性, 一直以來都有成立合唱團,且在八十二年後為保留布農族傳統歌謠,學校開始蒐 集傳統歌謠並培養學生傳唱,近幾年,學生也將布農族歌謠發揮得的淋漓盡至, 常在合唱比賽上得到很好的成績,因此,「自然生態保育」與「歌謠文化傳承」 是學校教育重要的工作,同時也成為了學校發展課程的特色之一。

(2)

(二)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地圖之規畫 1. 強調「基本領域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緊密連結:在基本領域課程習得 知識或經驗,讓孩子有機會到本位特色課程所提供的學習場域中「運用」,此 時孩子將「用出來」所學到的能力或方法,「回饋」到基本領域的學習。兩者 之間存在「運用與回饋」緊密的關係。 2. 體現讓孩子成功的課程思維:我們認為基本課程應該讓孩子在課堂「精熟」, 而本位特色課程則應該讓孩子在多元機會中「體驗」。有了精熟才能具備基礎 學力,有了多元體驗的機會才能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風格,開展多元能力。 總體課程架構(基本課程和本位特色課程)是學校正式的課程制度,規範了 每位教師均需確保每個孩子「課堂精熟」與「多元體驗」的成功機會,我們 相信,唯有從學校總體課程實踐上確立,才能確保孩子都能成功(success for all)。 3. 成為課程永續創新的穩固基盤:沒有穩固架構的創新,可能是一種危險,因 為可能造成課程的排擠、遺漏、膨脹、錯置等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總體 課程架構(基本課程和本位特色課程)提供了穩固的基盤,當每一個新興課 題與總體課程連結之後,可以尋找出課程地圖、標定出課程位階、設定實施 年級與課程目標,不斷的從總體課程中檢視創新的整體效果,課程永續發展 才具有意義。

三、原跡實錄~創新教學與優質學習

佐藤學大師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概念,透過引導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 在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強調在學習活動中,學 生透過參與、操作、相互合作以及對話的學習概念,師生的關係是平行的,而非上 下的模式」(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此外,「翻轉教室」教學模式,強調科技 也在教學場域引起了關注與討論,透過科技的輔助,學生可以事先觀看線上教學內 容,進到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是以提問、討論、解惑為主,老師已由傳統的知識傳遞 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羅志仲 2014),綜合歸納這兩種創新教學模式,其成功的關 鍵要素是在於:師生的教與學過程是一種體驗、參與、合作、分享的過程。 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將教學融入了學校願景、校本特色課程內涵、連結領 域學習、體驗學習理論、特色學校的思維,再加上歷年的策略聯盟資源,規畫出 各項學校本位特色主題課程方案,期待透過一系列的創新教學模式課程,能深化

(3)

(一) 延續藝術深耕與在地文化傳承課程 辦理傳統歌謠合唱及部落探源課程,並提供學生多元展能機會。 (二) 具備生態與教學多元用途之生態教育園 學校裡環境優美,校園內自然資源豐富,校區內有老楓樹、大葉欖仁、扁柏、 構樹、榕樹、台灣欒樹、椰子樹等,校內另有一處多元性之水流循環生態景觀教 學水池,這樣的自然環境,吸引了鳥類、昆蟲、蝴蝶等聚集,針對學校原有植物 物種、生態景觀水池進行調查,並配合景觀地形及校本課程,規畫學習步道路線 與製作教學計畫和學習單,協助教師及學生認識環境、善用資源,熟悉了解課程、 培養人與自然對等尊重之學習態度,學校結合校園生態,積極推展學校本位課程 -校園探索,引領學生認識校園生態環境。 (三) 探索教育課程 經由遊學體驗活動,引發師生自我覺察與省思,創造新思維,瞭解團隊發展 進程,建立團隊合作所需之技能(溝通、信任、問題解決、衝突管理……)。 (四) 學校行銷及教學翻轉 學生從對校園生態解說課程出發,深化進而對外地人事解說,有利於發展未 來生態旅遊,活化本地旅遊資源,這過程中學生角色也從被教改變為教人。

此外,學校也透過啟發(Inspire)、引導(Guide)、合作(Cooperate)、分享 (Share)之 IGCS 創新教學模式與精神(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2013),提升教師永續教學能量並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新定義「教學」及 「學習」本質,發揮教育創新價值及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 (五) 學習共同體之營造 學校與社區的整合是一種資源的整合,也是人力的整合;透過與社區的互 動,應可發覺許多社區人士的熱情,一方面能提供學校教學的資源,另一方面更 可以凝聚社區的向心力,真正的將學校經營為社區的中心。透過校園空間的改 造,將學校現有空間以及校園植物、生態池等教材融入特色課程當中,讓社區以 及學生都能享受有如身處在森林中學習一樣的環境。

(4)

四、原夢踏實~永續發展與效益

走在天空下,踩著陽光透過白雲照射出的光影,欣賞在林間穿梭的鳥兒,來 到像森林的原鄉小學中,探索著小小動物的趣味,呼吸著大地之母散發的芬多 精,孩子悠閒地走著,孩子好奇的探索著,孩子開懷的笑著,在這校園裡,學校 四周自然綠樹環繞,有非常豐富的山野環境資源,生態之美無所不在,且學校與 社區相距不遠,布農族文化傳承不斷,我們抱著向天地祖先學習的心,將學校的 空間加以規畫,融合工程、課程、學程元素,讓學校的每個角落皆成為孩子學習 的園地。 此外,學校校地面積廣大,校內林木蒼天、草木扶疏,近年來,在全體師生 與社區的努力下,營造現今溫馨、藝術的,以及具有自然生態和文化特色的優質 校園景觀:碧草如茵的草坪、生態池、射箭場、傳統石板屋、礬岩場、文化走廊、 布農圖騰馬賽克牆面等,我們期待透過營造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方案,能在 校園中再次體現優質的校園環境。 本課程施行預期有以下成效: (一) 有效利用原民地區特色與學校資源,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呈現學校多元 特點。 (二) 整合學校及社區各項人、事、物等資源,建立多元學習平台,達成學校社區 化、社區學校化之理念及資源共享之目標。 (三) 促進城鄉交流與策略聯盟,分享本校資源特色,啟迪多元智慧及培養參與學 員了解生態智慧、喜愛親近自然、養成尊重環境之習慣。 雖然學校為原鄉迷你的學校,學生及教師的編制也很少,但教師專業團隊具 專業素養與服務熱誠(部分教師具多項專長),而且,學區內有部落耆老,為充 分運用在地社區文化特色,決定以多元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留下一個值得追憶的 童年,同時也傳承在地布農族的文化,另外,學校廣大的生態環境,也是孩子們 的自然教室,在自然與文化相互交流下,不僅能啟迪學生優勢智能,學生也能在 充實愉快、活潑多元的學習活動中,努力學習、成長茁壯,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能更有自信迎向未來挑戰。

(5)

參考文獻 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市:師大書苑。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 佐藤學)。臺北市:親子天下。  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2013)。IGCS 創新教學模式。臺北市。  羅志仲(2014)。翻轉教室翻轉學習。師友月刊,563,20-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答6: 校本支援服務一般以一學年為單位,如原定會議時間遇上學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近年來學校都積極發展 STEAM 教育,然而發展基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