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視新聞神話之敘事分析—以馬英九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電視新聞神話之敘事分析—以馬英九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立. 臧國仁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電視新聞神話之敘事分析—. ‧. n. al. y er. io. sit. Nat. 以馬英九為例. Ch. engchi. 研究生. i Un. v. 簡淳怡.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五 月.

(2) 謝辭 回顧埋首寫論文的日子,常有「自己很不像研究生」的想法,因為學校、 公關公司的打工往往佔去一半的時間,我總是得靠著來學校打工後的下午窩在傳 圖或研究室找文獻、寫論文,於是對論文進度的焦慮始終縈繞在心。然而,隨著 論文的完成、口試順利的通過,我終能鬆一口氣,再度回想這一年來的「論文生 活」其實相當豐富,因為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和鼓勵,也是大家對我的關心與 陪伴讓我能一點一滴地完成論文並大步地邁向未來。 謝謝始終支持我任何決定的爸媽,讓我能自在、安心的在台北學習,謝謝. 政 治 大 最孤單的時候帶給我許多歡樂,當然也謝謝「小查理」的爸爸在我焦慮、任性的 立 哥哥不時給予關心與祝福,也謝謝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狗兒子「小查理」,在我. ‧ 國. 學. 時候陪著我、幫助我排遣壓力。謝謝你們用最溫暖的心給我繼續前進的力量! 謝謝所有於政大教導過我的老師們,你們的知識和想法讓我獲益良多。特. ‧. 別感謝口試委員陳儒修老師和彭文正老師在課堂上與論文口試時給予的指導和. sit. y. Nat. 建議,讓我能順利完成論文。謝謝新聞系李宜芬學姊大力幫忙,讓我的研究能夠. n. al. er. io. 順利進行。謝謝政大新聞所的同學們,透過和你們的討論我才能立定目標、著手. i Un. v. 進行論文,儘管後來因修課不同而少有連絡,但每當在校園中相遇總是給我大大. Ch. engchi. 的笑容和打氣,使我備受溫暖。謝謝大學和高中時期的好朋友們,定期的聚會是 我這段時間的精神支柱,讓我「充電」後能繼續衝刺。 最後最後,也是我滿懷感激之情要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教授臧國仁老師。 臧老師是我這段時間的定心丸,每每遇到難題感到焦慮時,老師總是用他令人安 心的聲音和話語鼓勵我,讓我能定下心、不疾不徐地仔細思考、架構論文,口試 前更陪著我練習到最後一刻,讓我能更熟練、更有信心。謝謝臧老師,您是我完 成碩論的重要推手,更是我人生中最尊敬的師長。 學生生涯在此告一段落,很慶幸能在當初實習的公司展開人生的新階段, 我將帶著大家一直以來給我的關懷向未來前進!.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藉由 2008 年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屆民選總統」後電視 新聞相關報導內容的敘事分析,探討其試圖傳達的意義、形象,以了解電視新聞 媒體對廣大閱聽眾「說了什麼」及「如何說」馬英九之神話故事,藉此歸納出新 聞媒介「造神運動」的過程。. Barthes (1972)指出,神話系統可劃分為一級語言系統與隱含意識形態的二 級神話系統。本研究循此從古代神話進而論述媒體神話、電視新聞神話於兩階層. 政 治 大 電視新聞神話第一層分為故事內容與敘事手法,以敘事分析之研究方法分析馬英 立 不同深度的意義,並根據 Chatman (1978 )敘事理論和考量電視新聞之媒體特質將. ‧ 國. 學. 九相關電視新聞。. ‧. 研究結果發現,馬英九新聞故事多描述其個人形象塑造、兩岸與經濟政策、 520 就職典禮相關事宜及內閣人事等情節,並不時突顯其領導才能、公共議題與. y. Nat. er. io. sit. 政見、政黨代表因素、政治風格、本土化特質、個性與個人背景等特色,且多報 導其於公共流行文化領域之內容。其敘事手法則多以全景、長景與中景鏡頭拍. n. al. Ch. i Un. v. 攝,且記者多使用非干擾性旁白聲調述說新聞故事,而聽覺的後製效果應用較少。. engchi. 資料分析亦顯示馬英九新聞故事暗示之意識形態可分為人民認為優秀總統 應具備的條件與期許、兩岸關係爭議、親美思想以及新時代來臨等四類,此亦反 映台灣社會價值觀、國際與政治情勢以及人民對新政府的期待。 關鍵字:電視新聞、神話、敘事分析、馬英九、敘事理論、意識形態. i.

(4)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at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individual image presented in Ma Ying-Jiu’s television reporting after his election of R.O.C president in 2008.. By. means of narr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the TV news media “what to tell” and “how to tell” the mythical news story of Ma Ying-Jiu, and to generalize the “Mythmaking Movement” process. As Barthes (1972) points out, myth is a second-order system constructed of linguistic system and ideological myth system. Based on the structure,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wo orders of “myth” from ancient myth to media and television news myth. 政 治 大. respectively. Besides, with the concerns of television features, the linguistic system of. 立. TV news myt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narrative “content” and “techniques”. ‧ 國. 學. according to narrative theory proposed by Seymour Chatman..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in terms of news plots, Ma Ying-Jiu’s TV. ‧. news stor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such as individual image. y. Nat. io. sit. presentat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economic policy, 520 inauguration ceremony. n. al. er. and government personnel. For the role traits part, news stories are generally focused. Ch. i Un. v. on Ma’s leadership, public issue, political party and style, localization, personality,. engchi.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Even more, the sphere of public and popular is the most used setting in Ma’s news story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As for the technique, the full, long and medium shot and non-interrupted reporting tone are regularly used, while the other postproductions are not. In respect of ideology, Ma’s television reporting reflects four categories as follows: condition and expect of an outstanding president, cross-Strait controversy, pro-America thinking, and the coming of new epoch. Keywords: television news, myth, narrative analysis, Ma Ying-Jiu, narrative theory, ideology 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背景.................................................................................................8. 第三節. 問題意識...............................................................................................12. 第四節. 章節分配...............................................................................................14. 第二章. 政 治 大. 文獻探討—神話與電視新聞......................................................................16. 立. 神話定義...............................................................................................16. 第二節. 媒體與神話...........................................................................................22. 第三節. 電視新聞敘事與神話...........................................................................28. 第四節. 造神運動...............................................................................................35. 第五節. 小結與研究問題...................................................................................39. ‧. ‧ 國. 學. 第一節. n. er. io. sit. y. Nat. 第三章.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概念分析...........................................................................42. 第二節. 神話解讀...............................................................................................50. 第三節. 樣本選擇...............................................................................................52. 第四節. 前測個案說明.......................................................................................55. 第五節. 小結.......................................................................................................61. 第四章. 資料分析....................................................................................................64 iii.

(6) 第一節. 馬英九新聞故事之故事元素.............................................................64. 第二節. 馬英九新聞故事之論述元素.............................................................72. 第三節. 馬英九新聞故事之意識形態.............................................................80. 第四節. 小結與整理.........................................................................................8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研究摘要.............................................................................................91. 第二節. 研究結果綜述.....................................................................................93. 第三節. 研究意涵............................................................................................9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10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參考書目....................................................................................................................113. n. al. er. io. sit. y. Nat. 附錄.....................................................................................................................124. Ch. engchi. iv. i Un. v.

(7) 圖目錄 圖 2-1. 「年輕黑人士兵穿著法國軍服敬禮」海報.................................................17. 圖 2-2. 造神運動過程..............................................................................................36. 圖 2-3. 本文研究架構.............................................................................................40. 圖 3-1. 前測情節發展..............................................................................................56. 圖 5-1. 情節發展-因果關係.....................................................................................99. 圖 5-2. 情節發展—雙核心事件............................................................................100. 圖 5-3. 馬總統滿意度及信任度趨勢....................................................................109. 圖 5-4. 造神運動傳播過程....................................................................................1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Un. v.

(8) 表目錄 表 1-1. 電視新聞相關研究比較................................................................................7. 表 2-1. 神話架構......................................................................................................16. 表 2-2. 神話故事架構..............................................................................................18. 表 2-3. 媒體神話架構..............................................................................................23. 表 2-4. Chatman 所指出的敘事結構.......................................................................31. 表 2-5. 電視新聞敘事結構......................................................................................33. 表 2-6. 政治人物神話系統......................................................................................41. 表 3-1. 新聞文本分析項目......................................................................................44. 表 3-2. 政治人物形象類目......................................................................................45. 表 3-3. 電視媒體之論述文法..................................................................................47. 表 3-4. 後製剪輯效果..............................................................................................48. 表 3-5. 「價格下跌:第一個徵候。蔬菜:開始跌價」之神話分析.................51. 表 3-6. 意識形態分析架構......................................................................................52. 表 3-7. 研究問題與分析元素..................................................................................63. 表 4-1. 馬英九電視新聞故事情節發展類型..........................................................65. 表 4-2. 馬英九呈現特色..........................................................................................67. 表 4-3. 「馬英九接受中選會當選證書」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3/31)............81. 表 4-4. 「520 就職國宴在高雄漢來」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4/1)..................8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9) 表 4-5. 「美國祝賀馬英九當選」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3/23)...........................83. 表 4-6. 「美中肯定馬英九就職演說」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5/20)...................84. 表 4-7. 「馬蕭就職紀念郵票暫緩發行」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4/2).................85. 表 4-8. 「馬英九就職前是否可訪美」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3/30)...................86. 表 4-9. 「美方回應馬英九訪美相關新聞」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4/1, 4/5)......87. 表 4-10 「馬英九告別黨工」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9/5/19)...................................88. 政 治 大. 表 4-11 「扁呂迎馬進總統府」意識形態分析架構(2008/5/20)...............................89. 立. 研究結果綜述..............................................................................................95. 表 5-2. Barthes 神話的目的性與非目的性.............................................................98. ‧. ‧ 國. 學. 表 5-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Un.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源起. 一、 媒體與政治 媒體與政治的關係,在過去三十年來一直是學者們關心的主題。過去媒體 常被視為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其可發揮的功能不再限於 監督而有了實質作用。Negrine(1994/蔡明燁譯,2001:12)指出,由於媒體實乃. 政 治 大 考量,而媒體之「中介」特性則使其多扮演資訊的傳遞者甚至是訊息塑造者角色。 立 政治過程的一部分,兩者無法輕易劃分界線,因而政策制定者常將媒體效果納入. ‧ 國. 學. 於是,政治人物可透過媒體擔綱演出自身的「故事」,模糊真實與虛幻的分界, 而媒體則成為「造神」的推手,媒體和政治於焉結合。. ‧. 早在十七世紀,媒體對政治人物的「造神運動」已然開始。社會學家高夫. y. Nat. io. sit. 曼(E. Goffmen)即曾指出,就某方面而言歷史人物都是「人造」產物,位高權重. n. al. er. 的國家領袖當然更是如此。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官舞台中央狀麗輝宏的. Ch. i Un. v. 演出,即為耀眼成功的人造典範(Burke, 2005/許綬南譯,2005:8)。若用現代傳. engchi. 播語彙來說,其時興起的「路易十四造神運動」包含了推銷和包裝國王的各項活 動(蕭新煌,2005),舉凡石雕、銅像、油畫、紀念章、蠟像、錢幣、文字以及其 他媒體形式如舞蹈、歌劇和表演等,皆為路易十四全面性地塑造公眾形象之管 道,以此說服特定目標族群並榮耀個人權力。換句話說,人民記憶中的「路易十 四」乃是透過當時眾多各類媒體的建構,並經許多藝術家及文學家所「訂製」而 成。 時至今日,儘管民主政治發展逐漸成熟,這種對政治人物的「虛飾」並未 消失,反以更多不同形式呈現。尤以大眾媒介興起並取代了過去存在於文學與藝.

(11) 術作品的傳播方式,報紙、廣播、電影、電視甚至網路等管道之訊息正鋪天蓋地 地影響著人們眼中的政治人物樣貌和詮釋。 然而,儘管管道漸趨多元,政治人物所要傳遞以及塑造的訊息內容依舊不 變。相較於當年路易十四塑造的神格化政治形象,民主政治時代之宗教與權威性 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則是國家領導人物之個人特質、能力與形象已漸在現代造 神運動裡扮演基礎角色。 Schumpeter(1976;轉引自邱宜儀,2008: 16-17)曾經指出,政治人物可說是「理 性的演員」,媒體則提供展演舞台將其表演行為戲劇化、合理化,經由包裝個人. 治 政 大 的方式來強化政治人物的可辨識度,進一步創造強大的聲名以幫助他們邁向政治 立 生涯的巔峰。Street (2003)也指出,政治傳播可視為另種商業行為,或可名之為 ‧ 國. 學. 「表演商業」,而其所使用的「貨幣」是名人與名望,交易的「產品」則是表演. ‧. 與明星。因此,政治人物在媒體提供的舞台表演,一舉一動皆是媒體追逐焦點,. sit. y. Nat. 成為名副其實的「名人」(celebrities)。. n. al. er. io. 然而,「名人」在媒體不同角度的塑造下仍會呈現不同樣貌,亦即媒體報導. i Un. v. 素材的篩選決定了這些「名人」在大眾眼中的形象。所以政治人物如何藉由媒體. Ch. engchi. 報導舞台表演並迅速轉換為「名人」實是一大挑戰,乃因媒體報導反映出的現象 往往就是其對大眾意見的感知,而媒體對政治人物的報導自然也會影響民眾對其 表現的評估(Morgan, 2006);善於掌控媒體通道的政治人物因而就能在媒體政治 時代影響民意進而掌有權力。 美國前總統雷根(R. Regan)任內曾受主流傳播媒體封為「偉大的溝通者」。如 《時代雜誌》即曾寫道,雷根這位「偉大的溝通者在對美國人民發表談話時,就 如同小村鎮的村長般地對村民殷殷垂詢」(引自劉昌德,2001:106-107),令人如 沐春風,由此可見主流媒體記者如何致力於擁護這位偉大的溝通者。雷根深諳媒 2.

(12) 體力量的形象策畫,讓他經常在媒體前扮演「平凡的美國人」角色(Morgan, 2006),藉此拉近其與人民之社會距離感。 在媒體面前力求表現「平凡」以帶來親切感的政治人物,還有美國總統甘迺 迪的家庭足球賽與尼克森熱衷棒球等,其目的皆在暗示他們在「總統」職位外與 一般美國人實無二樣(Morgan,2006)。這些政治人物透過媒體報導縮短了其與人 民的社會距離,進而達到政治目的。 另個媒體塑造政治人物形象的例子,則是美國前任總統小布希。其政權一 開始極端地不受媒體信任,公眾支持度也低,甚至被視為能力不足、表達能力不. 治 政 大 佳、沒有自主能力。然而在「九一一事件」後,小布希的名聲就像雲霄飛車般地 立 急速上升,乃因他在悲劇發生後可圈可點的表現,像是經過考驗而有勇氣,也展 ‧ 國. 學. 現領導技巧,透過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演講呼籲團結國家,甚至常被批評的口吃. ‧. 也較少出現在媒體報導。發動阿富汗戰爭時,他是一位深具判斷力的美國武裝軍. sit. y. Nat. 事領導者(Roper,2004),也被英雄式地視為稱職總統,而這些認知多是透過電視. io. n. al. er. 媒體不斷播送進而影響人民觀感的結果。. i Un. v. 由此可知,媒體實與政治相輔相成:透過媒體,民眾得以了解政治社會的. Ch. engchi. 樣貌;而媒體所呈現的政治人物,往往也成為大眾對其認知的全部。彭芸(1992) 因而指出,這是一個「媒介政治」的時代,民主政治的運行乃是透過大眾傳播的 功能與效果來實踐。因此,媒介幾乎操縱了整個政治過程,從最基礎的政治社會 化過程到塑造政治人物的形象,在在都可了解大眾媒介無所不在的本質。然而屬 性不盡相同的中介媒介仍使閱聽眾對媒介訊息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有所差異,其中 尤以電視之影響力最大。 二、電視新聞與政治 電視這個大眾媒介因為同時具備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文本特性,可增加「眼 3.

(13) 見為憑」的可信度,讓一般大眾不必親臨現場就能身如其境。如美國民眾就曾在 六O年代透過電視新聞的即時轉播「目睹」了甘迺迪總統遇刺,後來的越戰更進 入每個家庭的起居室(彭芸,1992)。在台灣,如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逝世、李登 輝總統的就職宣誓等也多透過電視播出,同樣縮短了他們與一般大眾的社會距 離。電視因而成為大眾接收外在資訊的觸角,「外在真實」可透過電視媒介而傳 送給每個人,同時提供大眾思考方向和對真實的想像。Silverstone (1981)即已指 出,電視的有效性來自能將不熟悉的事物轉化為熟悉,給予大眾理解這些事務的 思考框架。. 政 治 大. 儘管新媒介科技不斷推陳出新,電視此時仍然維持一定的受信賴程度。2008. 立. 年,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媒體風雲排行榜」調查顯示,民眾對媒體的接觸. ‧ 國. 學. 率連續五年都以電視居冠,其次才是報紙和網路。亦即一般大眾的主要新聞來源 多以電視為主,報紙和網路居次,顯示民眾對媒體之依賴度仍以電視居首(陳映. ‧. 竹,2008年10月6日)。另外,根據NCC(2007)發表的「95 年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 Nat. sit. y. 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書」結果顯示,民眾最常收看與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皆以新聞. n. al. er. io. 頻道、電影頻道及綜合頻道居多。2008年,NCC委託進行的研究也發現,台灣地. i Un. v. 區民眾最常收看及最喜歡收看的電視節目皆是「新聞頻道」(彭群弼,2008年12 月15日)。. Ch. engchi. 由此可知,電視新聞頻道已是台灣地區閱聽人休閒娛樂以及接收訊息的主 要管道,其所呈現之視覺與聽覺同步「真實感」,更使閱聽人對電視新聞多採信 任態度;對台灣閱聽人而言,電視新聞的重要性可說難以撼動。在電視新聞高可 信度的情況下,閱聽人從電視新聞頻道所獲得的訊息內容往往是他們接受「真實」 的憑藉。Dunn (2005)也認為,電視新聞是由一套再現和敘事的常規組成,藉此 形塑了「真實」。換句話說,電視新聞傳遞的訊息與大眾對社會事實的瞭解無法 分離(Baym, 2004,引自Dunn, 2005)。 4.

(14) 而在媒介政治的時代,電視新聞則早已成為政治人物多方角逐的「戰場」, 每個候選人都希望能爭取更多機會,透過電視頻道來和民眾直接溝通、傳達訊 息、爭取民意、塑造個人形象。再加上電視新聞「資訊娛樂化」的現象出現,新 聞主題與形式須兼具娛樂功能,而「感官主義」的盛行更使電視新聞遷就視覺感 官的「需求」。所以近年來,電視新聞媒體偏好以辛辣新聞主題以及令人目眩的 數位傳播科技形式刺激閱聽人感官經驗(王泰俐,2004)。政治人物亦可針對電視 新聞媒體對娛樂及感官的「需求」而在媒體記者會、演講以及大型造勢活動等大 方演出,展現個人特色與風格,強化觀眾印象。. 政 治 大. Negrine (1994/蔡明燁譯,2001:209)曾指出,政治人物演講之目的多在爭. 立. 取電視新聞加以報導,而各種亮相機會也是為了吸引電視攝影機的拍攝而特別設. ‧ 國. 學. 計。在電視新聞聲光音效的「加持」下,政治人物演出一則則觀眾眼中的「真實」 故事,而這些透過電視新聞塑造、強化的個人形象勢將影響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想. ‧. 像與評價。. sit. y. Nat. io. n. al. er. 三、電視新聞相關研究簡述. i Un. v. 王泰俐(2003)曾結合Ekstrom三大電視新聞知識領域及跨領域的電視新聞研. Ch. engchi. 究特質,將國內本土電視新聞研究脈絡歸納為四大場域,分別是訊息場域、產製 場域、閱聽人場域及幅合場域。其中,訊息場域的分析包括電視新聞內容/文本 呈現、電視新聞效果研究、專題報導三類;依此類別,本文有意探討之對象可歸 於訊息場域之電視新聞文本分析。. Darnton(1975)指出,電視新聞報導理念是由古老的「說故事」演變而來(引 自梁欣如,1993:22),因此電視新聞報導內容也有主角、配角的搭配,新聞敘 述方式則帶有故事性,甚至每一則電視新聞就都有固定的說故事者。. Sperry(1981)指出,敘事有三個要素,分別是說故事者、故事文本以及聆聽 5.

(15) 者,三者相互協調。若將此概念置於電視新聞敘事,新聞主播即可視為Darnton 所言之「說故事者」或述說故事的權威。其次,故事包含故事文本與情節(plot), 前者指述說內容,是一系列按照實際發生時間排列的事件;情節則是故事述說的 方式(Silverstone, 1984)。最後,故事的聆聽者係指廣大的電視新聞閱聽眾1。 為瞭解國內研究者如何分析電視新聞故事所建構之「真實」,本文整理相 關研究的訊息場域,將文本內容根據「講述故事」概念,依不同主題劃分為三大 類,分別是敘事者、敘事內容、敘事手法。 綜觀過去國內電視新聞研究,敘事者研究的主要分析類目包含(一)專業知識. 治 政 大 (林宏聰,2006)、(二)播報風格(江宜珊,2005;郭倩文,2008)、(三)形象建構(蘇 立 瑞仁,1988;江佳陵,2004)。整合這些研究後可發現,主播傾向戲劇性的詮釋 ‧ 國. 學. 並注重形象的建立,其形象與播報風格會對閱聽人接收新聞內容產生影響。此類. ‧. 研究尚缺乏主播與播報人物間的關連探討,僅著重主播個人特色形象與觀眾理解. sit. y. Nat. 程度的相關分析。. n. al. er. io. 敘事內容研究則從文本層面進行探討,討論重點為政治人物的報導偏差(羅. i Un. v. 文輝、金溥聰、陳清河、黃惠鈴,1995)、性別議題(李秀珠,1995;陳雅如,2007)、. Ch. engchi. 置入性行銷(陳炳宏,2005)、娛樂化(陳毓麒,2000;黃采薇,2002;王泰俐,2004)。 而整理此類研究結果發現,電視新聞內容著重政治人物的表演行為,女性形象隨 不同新聞路線有所差異,且電視新聞報導漸趨感官主義。此類研究僅曾分析偏差 現象的有無,並未深入探討政治人物透過電視新聞塑造了何種形象或對閱聽眾說 了什麼故事。 敘事手法研究之類目為視覺影像(唐士哲,2002;霍鵬程,2005;陳其銳,2007; 霍鵬程與楊清田,2007)、語言風格(陳德譽,1993)、字幕與跑馬燈(呂愛麗,2008; 1. 閱聽人對於媒體具有主動詮釋權,其相關研究實屬電視新聞研究中的閱聽人場域。本 文旨在探討電視新聞的「文本」敘事,因此暫不討論電視新聞敘事的閱聽人面向。 6.

(16) 陳俊仁,2007)、配樂(黃葳威,1993)、性別議題(李美馨,2005)。整理以上研究 結果發現,電視新聞利用聲光效果包裝新聞的情況漸趨普遍。然而此類研究重點 偏向視覺影像,聽覺相關研究僅有一篇,且偏重性別議題,而非政治人物在電視 新聞中配合故事主軸所使用的手法(以上討論參見表1-1,詳細篇目請見附錄)。. 表 1-1 電視新聞相關研究比較 (來源:本研究) 研究主題. 敘事者. 討論重點. 主播形象、播報方式 政治人物報導的偏差、 字幕、語言風格、視覺影 與展演型態 性 別 議 題 、 置 入 性 行 像和聽覺的配樂、不同性 銷、娛樂化 別政治人物報導方式的 差異. 研究方法. 敘事內容. 敘事手法. 政 治 大 內容分析法、敘事分 立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 研究舉例. 蘇瑞仁(1988)、江佳 陵 (2004) 、 江 宜 珊 (2005) 、 林 宏 聰 (2006)、郭倩文(2008). 電視新聞著重政治人物 電 視新聞報導方式逐漸 的表演行為、女性形象 訴諸感官刺激,利用聲光 隨 不 同 線 新 聞 有 所 差 效果包裝新聞。 異。. ‧. 主播傾向戲劇性的詮 釋,並注重形象的建 立,研究也發現其形 象與播報風格會對閱 聽人接收新聞內容產 生影響。. n. 研究不足. sit 李秀珠 (1995) 、黃采薇 (2002)、李美華(2003)、 陳炳宏 (2005) 、陳雅如 (2007)等. Ch. er. io. al. y. Nat. 研究發現. 調查法. 學. ‧ 國. 析、調查法、實驗法. 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 內容分析. engchi. i Un. v. 黃 少 芬 (1988) 、 陳 德 譽 (1993)、李美馨(2005)、呂 愛麗(2008)、陳其銳(2007) 等. 未針對政治人物的報 雖證實有偏差現象,但 報 導政治人物之呈現手 導進行相關研究。 未深入探討政治人物透 法的研究僅有一篇,且偏 過電視新聞塑造了什麼 重性別議題。 形象、對閱聽眾說了什 麼故事。. 本研究有意彌補上述文獻之不足,將政治人物在電視新聞中的敘事內容與 報導方式同時視為研究重點,探討政治人物透過哪些電視新聞的手法,述說「什 麼」故事。. 7.

(17) 第二節. 研究背景. 一、電視新聞與總統 總統是國家領導者,不僅是國家象徵,更是權力核心,其一舉一動、一言 一行,都代表著「國家」。因此,總統在電視螢幕中必須展現良好形象與表現。 總統透過電視演出的最重要舞台就是定期舉行的記者會,其在美國廣被視為 與人民溝通之直接管道,甚至成為總統與民間關係的評估指標,也已成為美國政 府制度之一部分(彭芸 1992)。吳崑茂(1997)指出,現代電視記者會之傳播效果無. 政 治 大. 遠弗屆,總統如能善用傳播技巧並充分說明施政理念,即可有效塑造正確形象成. 立. 為民眾仰慕、愛戴對象。因此,不論是第一位允許廣播與電視媒體轉播記者會的. ‧ 國. 學. 艾森豪總統或是接替其職的甘迺迪總統,皆曾藉由電視轉播記者會積極掌握溝通. ‧. 管道以塑造正面個人形象。在甘迺迪時代,總統記者會甚至成為事先妥善安排的 一場「戲」,總統是明星主角,記者則是稱職配角(彭芸,1992)。. sit. y. Nat. n. al. er. io. 隨著總統與其他政治人物逐漸了解媒體力量,任何可透過電視媒體展演的活. i Un. v. 動都成為其刻意塑造形象的戲碼,如電視辯論、公開演講等。而現代總統常被期. Ch. engchi. 待「扮演」一些屬於個人性質的獨特角色,而非傳統偏重於其工作內容 (彭芸, 1992)。Nimmo & Savage(1985)也指出,根據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Survey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從 1952 至 1972 年間,有大約 55%的選民偏重候選人的 個人屬性,包含經驗與能力、個人背景與性格以及個人魅力。. Malanchuk, Miller, Wattenberg(1986)也歸納了評價政治候選人之五個面向, 分別是能力(competence) 、正直與誠信(integrity) 、可靠度、魅力、個人背景(轉 引自潘國華,1998:14-15)。而身為一國元首的總統理想上常被視為應具以下條 件:誠實、正直、聰明、深思熟慮、政治家風範、領導能力、政策立場堅立、察 納雅言(Nimmo & Mansfield, 1985)。總之,總統的個人特質漸為人民評價的重點 8.

(18) 考量。 由以上所述綜合觀之,電視新聞夾帶著高可信度的特質,透過篩選、放大等 手法易於凸顯總統的個人特質與魅力,進而成為總統表演之公共舞台。舉例來 說,Feldman & Katz(1971)的研究發現,美國選民在一九六 O 年總統候選人尼克 森與甘迺迪的電視辯論中,重視的是候選人性格和談話風格。換句話說,總統候 選人的個人魅力易於透過電視轉播展現,這也是人民對總統個人「角色」的期待, 至於辯論內容反不重要。 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更曾聘請電影小組到古巴為其拍攝影片,宣傳他於美西戰. 治 政 大 爭中指揮若定,以彰顯其英雄形象(胡馨云,2004)。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也曾於 2003 立 年藉由電視演出一齣精心策劃的戲碼,乘坐飛機臨時降落於美國航空母艦。記者 ‧ 國. 學. 和專家們將此稱之為「好萊塢式的時刻」,因其所有流程就如好萊塢製片一般皆. ‧. 經排演和設計,目的就在於營造士兵們引頸期盼總統從戰地歸來之氣氛與畫面。. y. sit. io. n. al. er. 2005)。. Nat. 在場媒體雖心知肚明,呈現的報導內容仍如小布希事先設計的新聞事件 (Bennett,. i Un. v. 由此可知,電視新聞之特質就在於能生動地為總統打造面對一般民眾的表演. Ch. engchi. 舞台,藉此塑造完好形象。而在台灣,總統與電視新聞的「合作」早自蔣經國時 代就已開始,其後李登輝與陳水扁總統亦皆常透過電視新聞以各式各樣形式展現 個人特質與魅力。近年來,電視新聞成為總統等政治人物演出舞台的趨勢愈形明 顯,尤其是總統甫當選後之相關報導往往占據了各家電視新聞頻道的主要內容。 儘管是不同角度、不同切點,各家媒體述說與表演的內容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 「總統的故事」。 本研究恰逢馬英九總統當選後一年,期間歷經當選之初媒體對馬英九的造神 運動。然而在探討其造神運動如何運作之前,以下將簡介馬英九的興起與背景。 9.

(19) 二、媒體寵兒馬英九 2008 年 3 月 22 日,馬英九以七百六十五萬票高票當選總統,完成了台灣的 第二次政黨輪替,不但吸引世界各國目光,更掀起國內不論談話性節目或社會新 聞的爭相追逐和報導。八年前首次政黨輪替後,「阿扁與阿珍」故事曾經傳遍大 街小巷,主角這回換成「英九與美青」,媒體就此展開新一代的造神運動,掀起 了「馬英九熱潮」。 然而,在此之前,馬英九在媒體眼中一直是不同於其他政治人物的「政治 明星」。曾一豪(2005:54)曾提及,「綜觀馬英九的前半生…,他算得上是國民黨. 治 政 大 在反共愛國政策、傳統制式教育、搭配嚴格家教下製造出來的『完美產物』 」 。自 立 1984 年受到蔣經國提拔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後,馬英九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 ‧ 國. 學. 1993 年擔任法務部長時積極查緝黑金,1998 年參選台北市長並高票當選(王白,. ‧. 2002),任內儘管面臨多次危機,仍能維持高施政滿意度。新聞媒體往往也給予. sit. y. Nat. 正面報導,顯示其不只特別關注馬英九個人,甚至提供「特別待遇」。. n. al. er. io. 劉昌德(2001)認為,媒體報導馬英九的危機處理時曾不吝給予諸多保護,相. i Un. v. 較於其他一般政治人物有很大出入;此點和前述美國主流媒體對雷根的「護主有. Ch. engchi. 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民主黨籍科羅拉多州眾議員施蘿得(P. Shroeder )就曾 形容雷根為「鐵弗龍總統」(Teflon President),所有對其相關批評與攻擊根本發 揮不了作用,也一點也不留痕跡,雷根仍是完美無瑕(劉昌德,2001)。因此,馬 英九名副其實地成為「媒體寵兒」後更引發了所謂「馬英九現象」,一路走來始 終是媒體鎂光燈的焦點。如今成為國家領導者,其政治生涯也達到最高峰,此時 台灣媒體隨即產生了所謂的「造神運動」。 神話雖永恆不滅,但神話的內容和意義會隨著時間、不同事件發生而有所 轉變。馬政府歷經經濟蕭條以及種種政策的變動過程,其施政滿意度逐漸下降, 10.

(20) 直至去年八八風災,馬英九與其團隊種種不當發言行為透過媒體反覆大量播送, 馬英九的形象與聲望可說是跌入谷底。「馬政府在這場莫拉克戰役的總體表現是 『失能』 ;若從傳播大戰的角度看,更是自初期的『失語』 ,到後來屢屢『失言』, 最後嚴重流失了民心。」(〈從傳播角度看馬政府「話語權」的喪失〉,2009)。 由此可知,透過媒體,馬英九可以是眾望所歸的「政治明星」 ,也可是無能 的總統,媒體載舟亦可覆舟的力量可見一斑。 三、造神運動. 政 治 大. 馬英九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後,聲勢可說如日中天。此一現象的產生除了. 立. 馬英九個人特質和媒體推波助瀾外,台灣所處環境也為馬英九的神話添加了不可. ‧ 國. 學. 抹滅的功勞。張出塵(1972)認為,任何神話的產生實際上是基於人性弱點,即對 死亡之恐懼以及對慾望之不滿足;由於前者,所以希望靠神來保障生命安全,由. Nat. sit. y. ‧. 於後者,希望強而有力的半神(demigod)領袖來造福。. io. er. Roper(2004)認為,「九一一事件」喚起了人們對世界各地恐怖攻擊的恐懼. al. 感,也促使美國人民團結一致並支持小布希總統。儘管小布希在「九一一事件」. n. iv n C 發生前其聲望始終不盡如理想,但藉由該事件所引發的社會恐懼反而促使小布希 hengchi U. 成功地改變了形象,成為統一團結的力量,且在公眾眼中成為值得信賴的人,支 持度因而攀升至80%,且維持了數個月之久。 由此可知,對死亡和恐怖主義的恐懼是促成小布希總統成為人民心中「半 神領袖」之因,帶給人民信心、戰勝恐怖主義的決心等正面力量。再加上媒體報 導的配合,小布希在九一一事件後短暫的「神話」性質一一建構成形。然而如同 上述所言,小布希的英雄神話隨著戰爭的爆發、訴求和平的聲浪興起而產生轉 折,個人支持度也隨著媒體大量報導而下降,如此一起一落的聲望也在在顯示媒 體影響力與神話的變動性。 11.

(21) 而在東方社會,神話的興起也是在政治環境動盪不安之際成為鞏固政權的 工具。如「蔣公」天縱英才,年幼時在溪邊觀魚游水,從逆流向上領會人生逆流 而上的大道理,因此成為民族救星。其子「經國先生」也是偉大人物,經濟奇蹟、 政治開放、十大建設均屬他的功勞(盧世祥,自由時報,2008/4/11),這些自小 熟悉的課文內容都是塑造神話的證明,讓他們成為人人景仰的偉人。 2007 年到 2008 年的台灣社會雖然沒有出現對死亡的恐懼,也無鞏固政權的 必要,然而經濟不景氣、政治議題的謾罵鬥爭,人民逐漸出現對生活欲求的不滿, 希望能過得更好、錢能賺得更多、社會能更安定等,訴求「改變」的力量越來越. 政 治 大. 強大;而乘著這波聲浪而來的,就是馬英九。. 立. 以選前的新聞報導為例, 「改變」口號成為馬英九的號召: 「...過去八年台灣. ‧ 國. 學. 的經濟衰退,自殺率倍增,馬英九呼籲選民,『這一次好好投票,不要再選錯人』,. ‧. 並用選票『改變台灣』」(蘇秀慧,2008 年 3 月 22 日)。馬英九頓時成為人民欲. sit. y. Nat. 求不滿下,寄予厚望的「半神領袖」,認為他將帶給台灣人民更好的生活品質。. io. er. 對社會大眾而言,馬英九的當選也就等於台灣「改變」 的開始;對大眾媒體而 言,馬英九的神話運動於焉發酵。. n. al. Ch. engchi. i Un. v. 因此,在總統大選落幕後,馬英九的造神運動促使新聞報導開始出現馬英 九從小到大成長的故事,一些泛藍媒體甚至推出一系列相關報導,在在顯示出其 對新任總統的崇拜。這些造神節目不但合理化馬英九從小到大的一舉一動,更為 其每一個人生階段賦予特殊意義。種種鋪陳皆是為了傳遞馬英九作為台灣人民半 神領袖的意涵,而此神話更透過電視新聞畫面一再播送,企圖深刻烙印在人民心 中。. 第三節. 問題意識. 一、電視新聞與造神運動 12.

(22) 如前節所述,在媒介政治的時代,電視新聞成為政治人物的表演舞台,他 們透過大眾媒介對閱聽眾述說一則則「似真還假」的故事,其內容和意義則成為 留在人們心目中的神話。 從意義上來看,神話是一種訊息,不限於口頭言語而可由文字或表象構成, 像是照片、電影、表演及廣告等皆可作為神話言語的載體。而這些素材也可任意 賦予意義,如圖畫一有意義就變成了文字,需要詞彙加工。整體而言,神話的言 語就是由一些已經加工而適用於傳播管道的素材構成(Barthes, 1972)。 馬英九的「神話」也是藉由各種媒體的承載而將神話意義不斷播送,而電. 治 政 大 視新聞更利用其視覺與聽覺雙重的形式進行加工,強化神話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立 所以,當電視新聞向觀眾述說馬英九神話故事時,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不知不覺地 ‧ 國. 學. 影響閱聽眾的觀感甚至對世界的認知。而為了瞭解馬英九神話如何鑲嵌於電視新. ‧. 聞之中,本文欲透過馬英九相關電視新聞文本之分析,企圖觀看台灣電視媒體在. y. sit er. io. 二、研究目的. Nat. 馬英九新任總統之初,如何敘述這對台灣極具影響力和重要性之國家領導人物。. al. n. iv n C 國內以電視新聞神話概念為主軸的相關探討首推 h e n g c h i U 1992 年梁欣如的「電視新 聞神話敘事體解讀」碩士論文,但其研究重點為閱聽人的收訊分析而非媒介文本 分析,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文本對觀眾的意義,直接選擇以普洛普的神話敘事結構 為分析文本基礎進而比較閱聽人的理解,未曾探究電視新聞神話敘事體的組成內 容是否有其獨特敘事內容與手法。 本文認為,研究電視新聞的神話敘事體「如何」影響閱聽人的解讀與了解 亦當為傳播研究重點。尤以在此媒介政治的時代「媒介即政治,政治即生活」, 彼此相互影響、牽制,電視新聞的敘事內容往往形塑了閱聽人對政治人物的了 解、對外在社會的觀感,甚至是對身處世界的認知。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馬英九 13.

(23) 電視新聞相關報導內容的敘事分析,歸納其試圖傳達的意義、形象,以瞭解電視 新聞媒體對廣大閱聽眾傳達何種「神話故事」。 其次,故事除內容外,還需搭配場景、動作、配樂等手法,營造氣氛、強 化力量。因此,了解馬英九造神的故事「如何」透過電視新聞的報導傳達其背後 的意義亦為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換句話說,本文希望透過探析電視新聞以什麼手 法,「說什麼」故事來了解建立馬英九神話故事之內涵,並分析其所傳達的意識 形態,藉此歸納出一套電視新聞塑造「政治明星」神話的過程。. 第四節. 政 治 大. 章節分配. 立. 本研究分為五章。第一章包含研究源起、研究背景以及問題意識。以媒體與. ‧ 國. 學. 政治作為開端,進而探討電視新聞與總統間之關係,以及馬英九當選總統後興起. ‧. 的媒體造神現象,並說明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馬英九的電視新聞相關報導以分析 其敘事內容與手法。.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二章則進入「造神運動」概念深入探討。本研究將以羅蘭巴特的二級符號. i Un. v. 神話系統定義「神話」,說明神話除了文學意義外所隱含的政治色彩,並以政治. Ch. engchi. 傳播的觀點切入,探討政治人物造神運動之過程與欲呈現之形象,引用議題設 定、電視新聞雙重文本等概念進行闡述並點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方法。本研究將電視新聞文本分為敘事內容與敘事手法 兩面向,以敘事分析法進行深入探討,最後深層解析電視新聞故事隱含的意識形 態。本章也將詳述文本資料的蒐集與選擇的依據,以加強研究的信度。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解釋,將歸納所蒐集文本資料主要的敘事內容與常用的 敘事手法並詮釋其背後所隱含的政治意義,繼則比較不同時期電視新聞敘事內 容、手法及意識形態的異同。 14.

(24) 第五章為研究討論,說明本研究結果所代表的意義以及研究限制與不足,期 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一個參考依據。.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5. i Un. v.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神話與電視新聞 第一節 神話定義 Williams (1976/劉建基譯,2003:252)認為「神話 (Myth)」是一個饒富深 意且極其複雜難解的字詞,向來被認定具有負面意涵,即一個虛假的信仰或敘述 並作為事實、歷史與科學的對比。然而此「理性化」2神話之意涵也發展出與之 抗衡、相對正面的定義,即認為神話是人類組織的精神或心理層面的基本表現, 其功能已與藝術與文學創作融合;此類「正面」與「負面」神話定義之辯證在僅. 政 治 大. 探討神話故式的表面意義,而為探究其在當時社會中是否含有特殊「目的」,即. 立. 意識形態的操弄。而 Barthes (1972)的神話學則將此概念予以進一步的說明。. ‧ 國. 學. Barthes (1972)曾運用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將神話視為一. sit. io. al. n. 1 能指. 表 2-1:神話架構 (Barthes, 1972). C 3 符號(意義) h. 神話. I 能指(形式). er. Nat. 語言. y. ‧. 個二級符號學系統,第一級為語言系統,第二級則為神話系統,其架構如表 2-1:. 2 所指. engchi. i Un. v. II 所指(概念). III 符號(意指) 在語言系統中, 「能指」為所指稱的「物」 , 「所指」為該指稱物的概念, 「符 號」,則是前兩者的整體意義。如「戀人手捧一束玫瑰」的畫面中,能指為玫瑰 的物體,所指為戀人的熱情,意指則是兩者意指關係的結合體,亦即「玫瑰代表 愛情」之符號。 語言系統中充滿意義的符號,卻在神話系統中成為空洞的「能指」(I),僅 2. 理性化之目的為質疑神話的可信度或為揭露真實的原因和起源(Willams, 1976)。 16.

(26) 為一種形式,它掏空自身等待新的所指(II)補足其空洞。而神話系統的能指(形 式)和所指(概念)結合後就是符號系統之「意指」(III),也就是神話。 舉例來說,Barthes (1972)曾以一幅「年輕黑人士兵穿著法國軍服敬禮」的 海報為例(見圖 2-1)解釋該圖的神話意義。首先,在語言系統中,能指(1)為此份 宣傳海報,所指為海報指稱的從軍報國內容,兩者結合則成為一個意義充盈的符 號(3)。然而原本含有意義的符號在神話系統中轉變為空洞的「能指」(I)而不具 意義,新的概念(II)在神話系統中將其填滿,即法蘭西帝國之意識形態,它暗示 不論種族皆效忠於法國。因此,當神話系統的能指(I)與所指(II)結合,新的意指. 政 治 大. 符號(III)除了代表宣傳海報的內容外,它還加諸了法蘭西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圖 2-1:「年輕黑人士兵穿著法國軍服敬禮」海報 (Barthes, 1972). n. iv n C 由上例可知,語言和神話系統的轉換過程中,神話並不隱藏任何東西亦不 hengchi U 會使意義消失,它的功能為「扭曲」。語言系統中的能指因空洞而不能為所指扭 曲,然而神話系統的能指一方面充盈一方面是空洞的,故概念可以扭曲充盈的「能 指」 ,將語言系統的意義扭曲,但並非廢棄意義,而是異化意義並使新的概念「正 當化」 。 以上述宣傳海報為例,其在語言系統的符號意義,在神話系統中並未消 失,而是扭曲轉變為神話系統中新的概念,換句話說,宣傳海報的內容經過扭曲 成為法蘭西帝國主義之意識形態,將原先「報國從軍」的意義異化為「不論種族 皆應效忠法國」之意指,並促使讀者不知不覺接受了該神話系統傳遞的意指,也 正當化法國實行的殖民政策。 17.

(27) 綜上所述,神話具有兩層意義:第一階層為語言系統的「故事」 ,偏向文學 層次,包含故事本身、故事內容及兩者結合後代表的符號意義。第二層則為意識 形態神話,其賦予某特殊意圖的「自然」証明,將反自然反轉為偽自然以操控意 識形態(Barthes, 1972),如表 2-2。 如沈思(2008)曾以「端午節」 、 「屈原投江」之節日由來與故事為例,說明其 除了作為文學階層的意義外,背後猶有象徵「民族團結」的神話論述。 表 2-2:神話故事架構 (修改自 Barthes, 1972) 2 故事意義 政 治 大 3 神話故事(意義) 立. 語言. 1 神話故事. (文學). III 神話(意指). 由此,以下將分述神話的二層意義:. Nat. y. ‧. ‧ 國. I 神話故事(形式). 學. 意識形態. II 意識形態(概念). er. io. sit. 一、語言/文學系統神話. al. 關於語言系統的「神話」 ,過去曾有許多不同解釋,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基. n. iv n C hengchi U 於對自然力量與歷史的解釋,二是以文學作品型式流傳的故事,三是出自英雄人 物崇拜。 林吳三英(2005)認為,神話的原意為「故事」,即人類面對大自然之無形力. 量時往往顯得無能也無法解釋,故將自然界各種變化的動力歸之於神的意志和權 力。久而久之,一切自然現象與力量均已形象化、人格化、英雄化,經由口語流 傳而成了神話。 李福清(2008) 指出,神話描述人類起源、制度、生活習俗、周遭環境以及 地形山河海如何形成。如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人首蛇身的女媧補 18.

(28) 天與造人、鑽木取火的伏羲氏與嘗百草的神農氏等三皇,以及黃帝大戰蚩尤後的 五帝故事皆屬之。而在西方,《舊約聖經》則記載上帝創造大地萬物以及第一個 人類「亞當」和其肋骨所造的「夏娃」,亦是早期神話的具體表徵。 因此來看,神話在不同民族常是文字出現以前的「歷史」記載。 Levi-Strauss(1978/王維蘭譯,1982:50)也曾說明,歷史的開放性維繫於神話細 胞和從神話演變出來的解釋細胞,兩者可不斷地排列組合形成後人所認知的「歷 史」。換句話說,利用各個種族的文化遺產材料就可建立出其歷史淵源。 同時,神話雖無法給予人類物質力量以克服環境,但仍賦予一種幻覺自認. 治 政 大 能夠了解宇宙(Levi-Strauss,1978/王維蘭譯,1982:31)。故在缺乏說明生老病 立 死的上古時代,神話成為對自然力量的解釋,也衍生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如埃 ‧ 國. 學. 及遠古時代出現的「動物神」信仰,就是因為人們無法解釋其不同特性因而賦予. ‧. 超自然的屬性,進而崇敬這些具有此神奇力量的動物(劉景輝,1977)。而在重實. sit. y. Nat. 用功利之生命價值的中國,為了延續無止盡的人間享樂,就轉而發展出求道成仙. io. n. al. er. 的神仙思想和許多追求長生不老的神話故事 (陳昭銘,2006)。. i Un. v. 當民眾智力深化、社會組織進展,人類開始擁有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神. Ch. engchi. 話內在的非文學性逐漸稀薄,文學性則相對濃厚。於是,探究自然本意或解釋歷 史發展之內在力量逐漸從神話消失,神話正式成為文學研究之一環(王孝廉, 1977)。 王孝廉(1977)認為,神話進入文學體系後,其所綻放最光輝的花朵就是誕生 了以神話為素材的敘事詩,如古希臘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德」 (Iliad)與「奧德賽」 (Odyssey),均係西方古典文學的經典「神話」 。而在中國, 《詩 經》記載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思想與生活,具有歷史性也有神話性,更在中 國文學史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9.

(29) 除了敘事詩外,神話也成為詞、戲曲、小說等各種文學類型的運用,如宋 詞中的虛無飄渺情境、元代戲曲的傳奇故事,以及明清時期以鬼神為主題或穿插 其中的文學創作等皆是。因此,神話因其淒麗空靈、異彩迷離的美感情境與幻設 想像,曾吸引無數文人傾寄靈思深情,致使其雖喪失賴以作為根源本質的信仰, 卻注入豐沛的時代精神與人文內涵(李文鈺,2004),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 傳統神話學歷史學派主張神話是「化粧過後」的歷史,亦即神話裡的諸神 都是古時候的人們,在世事蹟被後人誇大,且其姿態也隨之莊嚴化;換言之,諸 神皆是後人「神格化」的偉人(鄧賢瑛,2006)。. 治 政 大 矢島文夫(2001/程羲譯,2001: 5-7)也指出,神話主要是談「神」的故事。 立 而所謂的「神」,一般約可分為自然界的事物化身、自然力量的反射,或是人們 ‧ 國. 學. 感受之模糊意象(生老病死)的具體化意識。. ‧. 另外一類,則是具有明顯人類形象與特長的神祇,即英雄。如開台始祖鄭. Nat. sit. y. 成功因擊敗占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並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而廣受. n. al. er. io. 後人景仰,許多關於其神蹟的故事也開始流傳,如鶯歌石與劍井等。因此,英雄. i Un. v. 人物鄭成功結合諸多神話傳說後逐漸神格化,成為後人景仰甚至祭祀的神祇。另. Ch. engchi. 如以忠誠、武勇形象著稱的關羽亦在許多栩栩如生的故事烘托下,早已成為後世 代表「正義」的神祇。 而無論是神話或是文學的故事,都是人類表達天生所具情感的形式、對自 然現象的敬畏、對先人英雄功績的讚嘆或對神仙鬼神的想像,亦皆為心志的發揚 (鄧賢瑛,2006)。 然而脫離語言和文學層次後的神話故事具有更深一層的意涵,不再僅是發 自個人情感抒發、文學創作或民間信仰,而是文明社會中出於某種現實目的之製 作,或是階級社會中懷著特定政治傾向者為了某些政治目的而借助於文化傳統之 20.

(30) 宗教思想和神話傳說資料進而造作的虛構性故事,亦即帶有某種意識形態之「神 話」(冷德熙,1996)。 二、意識形態神話 意識形態與和一般語言系統神話不同之因,在於其主題圍繞著政治運作, 產生過程和特色皆與文化的思想層面、意識型態間密切相關(孫廣德,1990)。 Willams (1976/劉建基譯,2003:172-173)則指出,意識形態為一組觀念,源自 特定階級或群體之物質利益,常是統治者企圖控制一般民眾意識形態以鞏固其政 權的文化產物。. 立. 政 治 大. 希臘時代柏拉圖可謂是西洋政治思想史上首先利用神話維護階級統治的思. ‧ 國. 學. 想家。由於其時仍為神話社會,柏拉圖深知掌握神話的詮釋權即意味著掌握了主 導意識型態制高點,因而不斷利用神話製造連結政治場域,讓被統治者逐漸臣服. ‧. 於統治階級的文化霸權,而統治者則因取得了信服而獲取政治權威 (閻亢宗,. er. io. sit. y. Nat. 2007)。. al. 此外,Cassirer(1946/范進等譯,1992)曾提出政治神話得以發揮效用的三. n. iv n C 個基礎,首先是對統治者的造神運動,在集體意識下塑造英雄崇拜;其次為提供 hengchi U 可讓被統治者期盼的預言或承諾,其目的在召喚被統治者的情感;最後則是讓被 統治者放棄自由思考、依賴統治者。如此一來,統治階級形同控制了被統治者的 思想與行動,因而得以獲取絕對權力。 由上述可知,政治神話意識形態操弄之首要步驟即在塑造統治者之完美形 象。高千惠(2000)曾提及,中國政治神話人物常是被「神格化」的英雄帝王。孫 廣德(1990)則認為,人們往往把本無特色之帝王塑造成特異人物,如將一些神 秘傳說加諸其身,指其天生與眾不同。. 21.

(31)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為了突破傳統貴冑為王的觀 念,即曾製造許多政治神話來說服百姓接受自己的平民身分。張壽仁(1982)曾分 析劉邦的政治神話並歸納為六項:一是仿照殷周時代製造自己出生時發生的一些 特異之事,藉以證明自己確為「天命真主」;其次則是製造怪異故事,以資凸顯 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也製造「命相說」故事,說明其具貴人之命;又藉「五德 終始論」製造斬白蛇3的故事,證明「秦替漢興」乃天命之說。劉邦另也利用「天 子氣」故事證明其為秦始皇之接班人,並利用中國傳統常見的「星相」作為漢朝 興起的證據。. 政 治 大. 由此可知,漢高祖劉邦即是因建立自身帝王合法性的政治目的,藉由傳統. 立. 思想的穿鑿附會而塑造、虛構、誇大其神話故事。. ‧ 國. 學. Barthes (1972)認為,神話並非憑其訊息的客體而是以說出該訊息的方式來. ‧. 定義,亦即政治神話猶需透過述說與散播才有意義。在古代,述說神話故事的方. sit. y. Nat. 式多透過口耳相傳、文書與藝術作品等。但在此播媒介發達的現代社會,透過大. io. 外,其本身即具有神話的特質(見下節)。. n. al. 第二節 媒體與神話. Ch. engchi. er. 眾媒體早已成為政治神話的最佳述說方式,因為媒體除了作為傳播管道之功能. i Un. v. 一、 媒體敘事與神話 所謂「敘事」,是在時間序列中展現的故事,而故事則是使人們認識自己和 世界最重要的方法(蔡琰,2000);新聞也同樣具有類似功能。根據 Manoff 與 Schudson(1986),新聞記者在報導中明確交代「5W1H」 ,不但是新聞體的首要要 求,也意味著新聞是事件或世界的「詮釋架構」,而這種詮釋架構的觀點實際上 與「說故事」相當類似(轉引自葉斯逸,1998:13)。舉例來說,一則社會事件的 3. 此政治神話以白蛇代表秦。 22.

(32) 新聞報導透露了該事件發生的人物、地點、時間、過程甚至結果,閱聽眾可透過 這一則報導了解事情始末。而一連串的新聞報導則讓閱聽眾了解世界各地所發生 的事情,新聞於是成為閱聽眾對所處社會、世界的「詮釋架構」。 另一方面,Johnson-Cartee (2005)指出,敘事透過故事分享建立人類社會的 共同性,宣揚良善並勸阻邪惡,為社會提供道德準則。因此,敘事在此成為人類 行為規範的一種「詮釋架構」。同理,本章第二節討論新聞媒體的神話性時亦曾 提及,犯罪新聞報導不斷強調社會規範,藉此宣揚長存的社會行為標準,所以新 聞也是人類對於道德標準的一種「詮釋架構」。. 治 政 大 由此,新聞可視為敘事,因為兩者同樣涉及如何以「詮釋角度」或「詮釋架 立 構」解釋外在世界,且新聞與敘事在描述事件發生經過時總在某個詮釋架構之下 ‧ 國. 學. 選擇適當人物或行動,以產生對外在世界看似合理的解釋(葉斯逸,1988)。從此. ‧. 角度出發,新聞報導實具敘事形式,同樣用「說故事」方式提供閱聽人理解世界. sit er. io. 二、媒體神話架構. y. Nat. 的框架,亦形成一種媒體神話。. al. n. iv n C 若借用羅蘭巴特的神話架構來分析媒體,同樣可分為兩個階層,第一階層為 hengchi U 語言系統的新聞媒體呈現內容,第二階層即為新聞媒體之神話,如表 2-3。 表 2-3:媒體神話架構 (修改自 Barthes, 1972) 語言 (新聞故事) 意識形態. 1 新聞故事. 2 故事意義. 3 新聞故事(意義). II 意識形態(概念). I 新聞故事(形式) III 媒體神話(意指). 新聞媒體與神話故事在第一階層的語言系統具有一共通點,即皆以「說故事」 方式傳播訊息內容。如上節所述,神話在於透過述說與解釋一些疑惑、令人恐懼 現象的故事並給予適當答案以安撫人心 (Fyre, 1957; Bird & Dardenne, 1988)。新 23.

(33) 聞媒體也同樣透過說故事方式從混亂中創造秩序,將已知轉換為陳述(Bird & Dardenne, 1988),尤特針對人們的疑惑提供可信答案並解釋社會複雜現象,如失 業、通貨膨脹等(Jensen, 1977; Bird & Dardenne, 1988)。. 若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也可窺見新聞和神話故事的相似性。Bird & Dardenne (1988)根據 Chibnall (1981)歸納列舉的新聞價值如即時性、現時性、戲劇性、簡 化性、動作、個人化和事件的結果指出,故事創作者同樣利用上述類似「價值」 創造故事,並描述某些特殊、與眾不同的事物。換言之,神話和新聞享有同樣的. 政 治 大. 述說動機,皆替人們解釋疑惑與未知事物;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透過「說故事」. 立. 方式述說一切。. ‧ 國. 學. 然而,將新聞視為「故事」的觀念和傳統新聞學有所牴觸。傳統新聞學強調. ‧. 新聞的正確性,認為記者報導社會事件應力求「逼真」,新聞報導理當做為社會 的「鏡子」藉此反映外在真實(鄭宇君,2009)。Graber (2003)也認為媒體擁有能. y. Nat. io. sit. 力、資源和權力得以發揮監督功能,更需充作市民的眼睛與耳朵以監督政策的健. n. al. er. 全以及政治人物的表現,客觀性因此成為新聞記者「專業角色」的表現。Gans. Ch. i Un. v. (1980)更指出,客觀性乃為最重要的新聞價值之一,且為記者可信度的核心是故. engchi. 傑出記者應像優秀人類學者一般,除了作為中立的觀察者外,還需和觀察對象保 持疏離態度和距離(Koch, 1990)。 但百分之百的客觀並不存在。Segal(1986)認為,客觀報導的意義在於盡可能 避免記者個人價值進入新聞故事。但他也強調客觀報導不代表新聞就能完全脫離 詮釋和偏見,因為新聞並非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而是對已發生或未來將發生事 件的敘述。所以當完全客觀的新聞報導變成無法執行的「理想」 , 「故事」形式的 新聞則是記者報導的另種方式。. Bird & Dardenne (1988)另也指出,記者體認新聞需經「人性化」處理,亦即 24.

(34) 將新聞事件轉換成新聞故事,無論是添加細節描述、使用受訪者引言等,皆是確 保新聞故事能讓閱聽眾完整理解。而記者們也發現,以「故事」形式報導真實的 新聞事件時,讀者較易理解並視其為「真實」。王泰俐(2004)研究敘事模式對閱 聽人接收電視新聞之影響也發現,以故事講述模式報導較以資訊傳遞模式報導的 電視新聞更易引發閱聽眾較高注意力及閱聽愉悅程度。 而儘管相關研究證實閱聽人對故事講述模式的電視新聞報導多評為較不客 觀,但新聞可信度和資訊性並無相對較低,也就是說,新聞故事不但提高閱聽眾 的興趣和注意力,也提供閱聽眾資訊性的訊息。此點意味著電視新聞資訊性和娛. 政 治 大. 樂性的界線逐漸消失,新聞一方面以資訊性的內容呈現,另方面也以娛樂性成分. 立. 較高的「故事」形式述說真實。換言之,新聞報導雖不是虛構性小說,但也非真. ‧ 國. 學. 實的反映,而是關於「真實」的故事(Bird & Dardenne, 1988)。. ‧. 更深一層探討新聞媒體內容,即為其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亦即媒體新聞. sit. y. Nat. 的神話性除作為第一階層語言系統的「說故事」形式外,還有其第二階層不斷重. io. er. 述、強調主權文化價值的作用。神話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描繪人們可接受的社會行 為模式,而新聞則透過報導犯罪和脫軌行為讓民眾了解其社會規範(Bird &. al. n. iv n C Dardenne, 1988),告訴人們是非對錯、行為準則甚至是從事不當行為所需承擔的 hengchi U. 後果等。就如同神話中的英雄與聖人、罪犯與惡魔故事般(Cohen & Yong, 1981), 新聞媒體透過不斷的述說強化了長久以來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Johnson-Cartee(2005)也曾指出,記者和一般民眾一樣深受其自身文化影響, 學校、教堂或家庭等場所完成了他們(記者)的社會化過程。因此,絕大多數記者 呈現的新聞報導不論是文字、圖像往往也反映當時所處社會的主權意識形態觀 點。這些不斷重述的概念就是 Gans(1980)所指稱的新聞之「持久價值」(enduring values),它們影響社會事件轉變為新聞故事間的過程,也發展出許多相似的「意 見」,用以說明、解釋價值本身的意義。 25.

(35) 由上述可知,新聞如同神話皆可用來辨別文化經驗中的行為準則,亦皆透過 歷史和故事呈現於文字和行為, 並和主權文化關注的焦點和核心概念有關 (Silverstone, 1988)。且新聞故事的敘事方式並無否定新聞告知訊息的作用,閱聽 眾仍可透過新聞故事接收資訊,只是對於事件「真相」的了解並不精確。而所有 新聞事件中的事實、人物和細節會隨著不同日子變換,但新聞故事的基本架構則 是持久不變,其背後不變的象徵系統亦皆在「教導」閱聽眾(Bird & Dardenne, 1988) 用不同新聞故事述說同樣的社會價值和規範。 然而,新聞述說的是誰的故事?Fox & Park (2006)曾指出,要求記者從新聞. 政 治 大. 故事中抽離自身的信念與價值時,記者反而提供他人對真實事件的主觀詮釋,而. 立. 學. ‧ 國. 此主觀性即來自消息來源。. 三、「誰」的故事?「誰」的神話?. ‧. Gans (1980)認為,記者因迫於時間和人力的缺乏,往往只會尋求過去頻繁. sit. y. Nat. 接觸且可提供適用資訊的消息來源,對於其他可能的消息來源則處於被動狀態。. io. er. 換句話說,新聞媒體總是等待消息來源主動和記者連繫並提供新聞故事想法。臧. al. iv n C hengchi U 也使得新聞經常被批評偏重官方權威消息來源,乃因這些消息來源掌握了新聞主 n. 國仁(1998)也提到,記者必須每天與其分派路線之重要機構的消息來源聯繫,這. 導地位,媒體反而成為其發聲管道。 Segal (1986)之研究顯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的頭版有將近一半的消息來源為美國政府。Graber(2003)因而認 為,媒體呈現的政治新聞多由政府提供,使得媒體常成為政府的發聲管道,以致 其變相地控制了媒體也控制了真實。 然而在資本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媒體報導逐漸以組織利潤為思考方向, 成本利益成為媒體的首要考量,報導原則也由傳統新聞學轉變為「市場導向新聞 26.

(36) 學」(McManus, 1994;劉昌德,2007)。而以商業為考量的市場導向新聞學也影 響了新聞工作者的規範,促使製作人和組織所有者關注如何吸引廣大閱聽眾的目 光 (Scott & Gobetz, 1992)。Underwood & Stamm (1992)之研究也顯示,報紙媒體 已趨向市場導向,內容越來越迎合消費者(讀者)。Bird (1998)則以美國非官方民 意調查機構「佩尤研究中心」 ( 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為例,說明美國民眾對 於娛樂、醜聞類型的新聞較感興趣,其了解程度也較其他實際新聞類型高。 而閱聽人願意花時間關心娛樂八卦等軟性新聞之因,在於其認為新聞除了 告知功能外,更應嵌入日常生活,成為閱聽人思考、相互討論的話題。再加上閱. 政 治 大. 聽大眾往往忽略、遺忘大部分看過的新聞,而一則恰當的新聞理應包含令人難. 立. 忘、貼近人們生活的故事才能吸引閱聽眾,以致新聞報導逐漸偏重個人與生活議. ‧ 國. 學. 題、流行文化、娛樂資訊等與讀者較為直接相關的議題(Underwood, 1998);為了 迎合媒體消費者的口味,傳統新聞報導可說已逐漸轉變為「小報化」。. ‧. sit. y. Nat. 牛隆光(2005)指出,「小報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下的產物。他整合. io. er. 過去學者對「小報化」的看法定義其為:軟性新聞、內容轉向私領域、報導風格 趨向個人化、偏重煽色腥新聞、災難新聞、英雄新聞報導、娛樂資訊化報導面向. al. n. iv n C 等。以此定義觀看現下政治人物的相關報導,有關政治人物八卦、個人形象等報 hengchi U 導往往是新聞記者的追逐焦點,使得原本政治新聞中較為「嚴肅」或偏向政策資 訊類的訊息逐漸減少。 總之,當政治人物透過議題設定建構個人政治形象,搭配小報化獨鐘個人 化報導的特色,足可提供媒體眾多具有娛樂八卦要素的新聞故事以塑造英雄形. 象。於是,理應最符合真實的政治新聞卻充斥政治人物的八卦故事,而原本充滿 虛構性的英雄神話故事,則成為政治新聞報導的基本架構。 尤以電視新聞兼具聲光影像特性,使其訴說政治新聞時最易營造神話式的 27.

(37) 氛圍,且透過影音畫面的處理易於彰顯其神話性,讓其所述內容更具力量。. 第三節. 電視新聞敘事與神話. 一、電視新聞敘事 媒體業界的製作人或學術研究者也曾提到「新聞即戲劇」之概念,包含結 構、衝突、問題、結局等要素,其也正是敘事的精隨所在( Grabe & Zhou, 2003)。 亞里斯多德的戲劇理論曾提出敘事三部曲及六個必要條件,前者指理性(logos)、 精神特質(ethos)以及感染力(pathos): 「理性」強調故事理應符合邏輯並有證據, 「精. 政 治 大. 神特質」則注重講者的可信度,「感染力」則指訊息對情緒的訴諸能力。六個必. 立. 要條件分別為人物、情節、人物內心的想法、場景、對話和音樂。簡言之,其戲. ‧. ‧ 國. 2003)。. 學. 劇理論強調六個必要條件需符合敘事的三部曲,以增強戲劇性( Grabe & Zhou,. sit. y. Nat. 由此可知,敘事除了情節與角色外,還有其他相關元素。若要理解政治人. io. er. 物神話故事如何透過敘事傳達意義,除需探討其故事內容、角色外,也須了解故. al. n. 事穿插的場景、音樂和其他技術性呈現等。因此,為了解讀塑造政治人物神話的. ni Ch 新聞故事,理解敘事的基本要素實為必要。 U engchi. v. Chatman (1978)曾以結構觀點定義敘事,指出敘事的兩大層次分別為故事與 論述。故事為敘述的本身,亦即內容和故事中人物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論述則 為故事呈現的方式,也就是傳達故事內容的媒介。蔡琰(2000)曾說明故事是敘事 描繪的對象,由具有邏輯的動作、事件和人物組成;論述則由時態、再現模式、 敘事角度和方式組成。換句話說,故事就是人物進行的一連串動作,在特定場景 產生事件;而論述則是該故事內容傳達的方式。 Chatman (1978)進一步說明,故事由事件(event)與存在物(existence)組成, 「事 28.

(38) 件」包含動作(actions)或發生的事情(happening),「存在物」則包含角色與場景。 「動作」 (actions)或「發生的事情」 (happening)會帶來狀態的改變,也就 是故事人物進行一連串動作後即可形成事件,各個事件再串連成整體故事,而其 所串連不同事件之規則和順序則是情節(Chatman, 1978)。蔡琰 (2000) 指出,故 事多經情節(plot)鋪陳方式再現數個故事元素,因而情節可說是敘事文本先後表 述人物或事情的秩序,也就是事件先後次序的安排,不受傳統順時性的觀念限 制,不同的安排順序則會形成不同情節;而同樣的故事則有許多可能的情節 (Chatman, 1978)。. 治 政 大 因此,Lacey (2000) 重新定義故事和情節,認為情節是閱聽人從敘事開始 立 到結尾間所聽、所見、所聞之事物,類似「能指」(signifier)的概念,亦即閱聽人 ‧ 國. 學. 的感知;而故事則是一連串事件依序排列而成的概括,類似「所指」(signified). ‧. 概念,乃閱聽人思考與了解的意義。. Nat. sit. y. 情節可能涉及急欲解決的問題、發展的關係或需克服的障礙等,存有許多. n. al. er. io. 變異性(Chatman, 1978)。Rybacki & Rybacki (1991)指出,亞里斯多德的《詩學》. i Un. v. (Poetics)描繪了早期的敘事情節,即探討英雄的成功、反派角色的失敗等,敘事. Ch. engchi. 的文學理論則歸納出不同的情節種類,包含愛情冒險故事(romance)、悲劇(tragedy) 和喜劇(comedy)。然而情節的種類隨著時間的進展、環境的改變,也逐漸不限於 上述範圍。 此外,並非所有情節所包含的事件都同等重要,且敘事情節往往具有特定 邏輯和層級分類(Rybacki & Rybacki, 1991)。Chatman(1978)因此將較重要的情節 要素歸類為「核心」(kernel),乃敘事結構的重點,影響整個敘事邏輯;次要的 情節要素則屬「衛星」(satellites),其功能在於完整、美化核心情節,如透過角 色的發展和其他細節強化敘事的美感。 29.

(39) 「角色」是指故事中具有思考力及互動的人、生物或其他形體,對角色的 特質描述則是敘事的核心,亦影響敘事的可信程度(Rybacki & Rybacki, 1991)。而 關於角色的種類,Chatman (1978)曾依 E. M. Forster 提出的「扁平」(flat)和「圓 形」(round)角色進一步說明:扁平角色擁有較少特質,其行為較易預測。相反地, 圓形角色擁有較多特點,彼此甚至相互衝突或矛盾,以致於其行為較難預測且充 滿變動性,也因此較接近真實且易引起閱聽眾共鳴和記憶。然而,角色的形塑除 了敘事者賦予外,閱聽眾自身經驗及對其的想像也會影響角色的呈現(Rybacki & Rybacki, 1991),因此每個人對敘事中角色的認知、觀感均不盡相同。. 政 治 大. 角色進行思考、活動或事件發生的地點,即為「場景」。場景需符合情節. 立. 內容、故事呈現形式及角色的需求(Rybacki & Rybacki, 1991)。Chatman (1978) 也. ‧ 國. 學. 指出,場景最主要的功能在於營造敘事的氣氛(mood)。因此,場景應配合敘事內 容的時態、背景,提供合乎故事背景的呈現以增強敘事可信度;同時配合角色情. ‧. 緒給予適當背景以強化感染力,使閱聽眾得以更加投入敘事的內容。. sit. y. Nat. io. er. 由上述可知,政治人物神話敘事中的故事在此即可依 Lacey(2000)上述對故 事和情節的說明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閱聽人從電視新聞故事中所感知的種種事. al. n. iv n C 件,包含敘事角色在不同場景所發生的核心事件與次要衛星事件;其二則是閱聽 hengchi U. 人從觀看一連串政治人物的事件後所獲得的意義解讀,或是其形塑的形象,也就 是整個電視新聞政治人物神話故事欲傳達的最終目的,指在一般民眾心中建立之 正面、英雄化形象。 再者,Chatman(1978)說明,論述指故事的陳述方式,可分為「過程陳述」 (process statement) 及「靜態陳述」(stasis statement) 兩類,前者代表某人在敘事 中做了什麼事,是抽象性的表達,而非敘述的言語;後者則代表故事中的存在要 素。. 30.

數據

表 2-5:電視新聞敘事結構(修改自 Chatman, 197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Valor acrescentado bruto : Receitas do jogo e dos serviços relacionados menos compras de bens e serviços para venda, menos comissões pagas menos despesas de ofertas a clientes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of the NET Scheme News will tell you how our English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different innovative ways to enric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Using this formalism we derive an exact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of two-dimensional grav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ing coupling constant that govern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