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結果綜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第二節 研究結果綜述

前章運用 Chatman (1978)敘事理論與 Barthes (1972)神話架構分析 2008 年 3 月 23 日至 2008 年 5 月 21 日期間馬英九相關電視新聞報導,討論政治人物媒體 造神故事具備哪些故事元素和敘事手法以及所隱含的意識形態,以下將依研究問 題簡略說明研究結果。

一、政治人物媒體造神運動之敘事內容及其元素

本研究分析馬英九相關電視新聞後發現,新聞故事的情節發展依不同主題 可分為四類,分別為馬英九個人形象塑造、兩岸政策與經濟政策、520 就職典禮 相關事宜以及內閣人事名單。

角色分析方面,多數新聞故事之主角皆為馬英九,與其相關之角色特質描 寫較多,可大致分為八類:透過敘述馬英九知民眾支持度及用人哲學強調其領導 才能,其次以兩岸、外交、教育與經濟政策的規畫和實施顯現其公共議題與政見 的形象,第三以馬英九黨籍和其政治意識形態、政治人脈代表其政黨代表因素的 特色,第四述說馬英九貼近民意、不分藍綠的政治風格,第五為描寫馬英九認真 負責、平民低調、幽默且有愛心的個性,第六則是透過播報馬英九參與民俗活動、

公開表態支持國球彰顯其本土化特質,第七為描述馬英九外語、外交及改革能 力,最後則是描寫馬英九的個人背景,如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等(參照表 4-2)。

馬英九電視新聞故事場域之分析結果顯示,公共流行文化領域的報導占大 多數,其次為公領域,私領域的報導內容則最少,代表馬英九多透過媒體對其公 共流行文化領域之報導表演自身以爭取支持和塑造形象,媒體亦較關注馬英九在 非公領域的表現。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對於攸關自身利益與民生問題的公領域新 聞內容之關注程度依舊大於私領域的報導,故公領域之報導多於私領域報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二、政治人物媒體造神運動之敘事手法及其元素

新聞故事最常使用之鏡頭策略為長景與全景鏡頭,前者拍攝新聞主體與環 境,即馬英九所處之新聞場景和現場所有的參與人士,呈現意義為情境的描寫及 馬英九和他人的社會距離。後者拍攝馬英九與相關人士的互動情形,呈現意義則 為社會關係的反映。其次,中景鏡頭拍攝馬英九和其他角色發表談話或接受訪問 之畫面,呈現個人特質。

其他鏡頭策略則較少使用,如特寫鏡頭多用於拍攝馬英九的情感流露以及 強化其他角色發言內容的可信度。鏡頭推近用於觀察與聚焦故事角色,鏡頭推遠 則往往為了呈現場面之浩大以彰顯馬英九的支持度。俯視與仰視鏡頭僅出現於三 則新聞故事,推估使用原因為非刻意性,故無強調角色渺小或權威性等意圖。此 外,不同鏡頭之剪接技巧使用亦不多,僅使用淡入與淡出的畫面剪接以增加轉場 的美感。

後製剪輯效果的呈現亦僅占少數,最常使用之技巧為字幕,運用該技巧之 新聞內容類型為國際相關政策說明、圖文解釋及漫畫式圖像等以幫助閱聽眾理解 新聞內容。其次,定格效果使用目的在於配合新聞內容與字幕解說以吸引閱聽眾 注意。其他後製效果如慢動作、重複及連續播放則使用於描述故事角色脫軌行為 以加強新聞故事的戲劇性。

馬英九相關電視新聞報導的旁白聲調分析結果顯示,記者多以「非干擾性 旁白」述說新聞故事。兼具干擾與非干擾旁白聲調的新聞中,亦以非干擾性旁白 為多數,顯示儘管媒體趨向娛樂化、八卦化,新聞媒體仍盡可能遵守新聞客觀意 理播報社會的「真實」故事。而其中較常使用「干擾性旁白」之新聞故事則是記 者以較誇大或主觀的語氣報導新聞,甚至跳出「記者」角色進而扮演起「節目主 持人」,自行為新聞故事下結論。

Barthes 神話架構與電視新聞實務環境的相對應、參照 Chatman 敘事理論並考量 電視新聞兼具視覺與聽覺特性繼而提出電視新聞的敘事架構,並解釋核心與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