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神話與電視新聞

第一節 神話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神話與電視新聞

第一節 神話定義

Williams (1976/劉建基譯,2003:252)認為「神話 (Myth)」是一個饒富深 意且極其複雜難解的字詞,向來被認定具有負面意涵,即一個虛假的信仰或敘述 並作為事實、歷史與科學的對比。然而此「理性化」2神話之意涵也發展出與之 抗衡、相對正面的定義,即認為神話是人類組織的精神或心理層面的基本表現,

其功能已與藝術與文學創作融合;此類「正面」與「負面」神話定義之辯證在僅 探討神話故式的表面意義,而為探究其在當時社會中是否含有特殊「目的」,即 意識形態的操弄。而 Barthes (1972)的神話學則將此概念予以進一步的說明。

Barthes (1972)曾運用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將神話視為一 個二級符號學系統,第一級為語言系統,第二級則為神話系統,其架構如表 2-1:

表 2-1:神話架構 (Barthes, 1972)

語言 神話

在語言系統中,「能指」為所指稱的「物」,「所指」為該指稱物的概念,「符 號」,則是前兩者的整體意義。如「戀人手捧一束玫瑰」的畫面中,能指為玫瑰 的物體,所指為戀人的熱情,意指則是兩者意指關係的結合體,亦即「玫瑰代表 愛情」之符號。

語言系統中充滿意義的符號,卻在神話系統中成為空洞的「能指」(I),僅

2 理性化之目的為質疑神話的可信度或為揭露真實的原因和起源(Willams, 1976)。

1 能指 2 所指 3 符號(意義)

I 能指(形式)

II 所指(概念)

III 符號(意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為一種形式,它掏空自身等待新的所指(II)補足其空洞。而神話系統的能指(形 式)和所指(概念)結合後就是符號系統之「意指」(III),也就是神話。

舉例來說,Barthes (1972)曾以一幅「年輕黑人士兵穿著法國軍服敬禮」的 海報為例(見圖 2-1)解釋該圖的神話意義。首先,在語言系統中,能指(1)為此份 宣傳海報,所指為海報指稱的從軍報國內容,兩者結合則成為一個意義充盈的符 號(3)。然而原本含有意義的符號在神話系統中轉變為空洞的「能指」(I)而不具 意義,新的概念(II)在神話系統中將其填滿,即法蘭西帝國之意識形態,它暗示 不論種族皆效忠於法國。因此,當神話系統的能指(I)與所指(II)結合,新的意指 符號(III)除了代表宣傳海報的內容外,它還加諸了法蘭西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

由上例可知,語言和神話系統的轉換過程中,神話並不隱藏任何東西亦不 會使意義消失,它的功能為「扭曲」。語言系統中的能指因空洞而不能為所指扭 曲,然而神話系統的能指一方面充盈一方面是空洞的,故概念可以扭曲充盈的「能 指」,將語言系統的意義扭曲,但並非廢棄意義,而是異化意義並使新的概念「正 當化」。 以上述宣傳海報為例,其在語言系統的符號意義,在神話系統中並未消 失,而是扭曲轉變為神話系統中新的概念,換句話說,宣傳海報的內容經過扭曲 成為法蘭西帝國主義之意識形態,將原先「報國從軍」的意義異化為「不論種族 皆應效忠法國」之意指,並促使讀者不知不覺接受了該神話系統傳遞的意指,也 正當化法國實行的殖民政策。

圖 2-1:「年輕黑人士兵穿著法國軍服敬禮」海報 (Barthes, 19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綜上所述,神話具有兩層意義:第一階層為語言系統的「故事」,偏向文學 層次,包含故事本身、故事內容及兩者結合後代表的符號意義。第二層則為意識 形態神話,其賦予某特殊意圖的「自然」証明,將反自然反轉為偽自然以操控意 識形態(Barthes, 1972),如表 2-2。

如沈思(2008)曾以「端午節」、「屈原投江」之節日由來與故事為例,說明其 除了作為文學階層的意義外,背後猶有象徵「民族團結」的神話論述。

表 2-2:神話故事架構 (修改自 Barthes, 1972) 語言

(文學) 意識形態

由此,以下將分述神話的二層意義:

一、語言/文學系統神話

關於語言系統的「神話」,過去曾有許多不同解釋,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基 於對自然力量與歷史的解釋,二是以文學作品型式流傳的故事,三是出自英雄人 物崇拜。

林吳三英(2005)認為,神話的原意為「故事」,即人類面對大自然之無形力 量時往往顯得無能也無法解釋,故將自然界各種變化的動力歸之於神的意志和權 力。久而久之,一切自然現象與力量均已形象化、人格化、英雄化,經由口語流 傳而成了神話。

李福清(2008) 指出,神話描述人類起源、制度、生活習俗、周遭環境以及 地形山河海如何形成。如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人首蛇身的女媧補

1 神話故事 2 故事意義 3 神話故事(意義)

I 神話故事(形式)

II 意識形態(概念)

III 神話(意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天與造人、鑽木取火的伏羲氏與嘗百草的神農氏等三皇,以及黃帝大戰蚩尤後的 五帝故事皆屬之。而在西方,《舊約聖經》則記載上帝創造大地萬物以及第一個 人類「亞當」和其肋骨所造的「夏娃」,亦是早期神話的具體表徵。

因 此 來 看 , 神 話 在 不 同 民 族 常 是 文 字 出 現 以 前 的 「 歷 史 」 記 載 。 Levi-Strauss(1978/王維蘭譯,1982:50)也曾說明,歷史的開放性維繫於神話細 胞和從神話演變出來的解釋細胞,兩者可不斷地排列組合形成後人所認知的「歷 史」。換句話說,利用各個種族的文化遺產材料就可建立出其歷史淵源。

同時,神話雖無法給予人類物質力量以克服環境,但仍賦予一種幻覺自認 能夠了解宇宙(Levi-Strauss,1978/王維蘭譯,1982:31)。故在缺乏說明生老病 死的上古時代,神話成為對自然力量的解釋,也衍生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如埃 及遠古時代出現的「動物神」信仰,就是因為人們無法解釋其不同特性因而賦予 超自然的屬性,進而崇敬這些具有此神奇力量的動物(劉景輝,1977)。而在重實 用功利之生命價值的中國,為了延續無止盡的人間享樂,就轉而發展出求道成仙 的神仙思想和許多追求長生不老的神話故事 (陳昭銘,2006)。

當民眾智力深化、社會組織進展,人類開始擁有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神 話內在的非文學性逐漸稀薄,文學性則相對濃厚。於是,探究自然本意或解釋歷 史發展之內在力量逐漸從神話消失,神話正式成為文學研究之一環(王孝廉,

1977)。

王孝廉(1977)認為,神話進入文學體系後,其所綻放最光輝的花朵就是誕生 了以神話為素材的敘事詩,如古希臘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德」

(Iliad)與「奧德賽」 (Odyssey),均係西方古典文學的經典「神話」。而在中國,《詩 經》記載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思想與生活,具有歷史性也有神話性,更在中 國文學史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除了敘事詩外,神話也成為詞、戲曲、小說等各種文學類型的運用,如宋 詞中的虛無飄渺情境、元代戲曲的傳奇故事,以及明清時期以鬼神為主題或穿插 其中的文學創作等皆是。因此,神話因其淒麗空靈、異彩迷離的美感情境與幻設 想像,曾吸引無數文人傾寄靈思深情,致使其雖喪失賴以作為根源本質的信仰,

卻注入豐沛的時代精神與人文內涵(李文鈺,2004),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

傳統神話學歷史學派主張神話是「化粧過後」的歷史,亦即神話裡的諸神 都是古時候的人們,在世事蹟被後人誇大,且其姿態也隨之莊嚴化;換言之,諸 神皆是後人「神格化」的偉人(鄧賢瑛,2006)。

矢島文夫(2001/程羲譯,2001: 5-7)也指出,神話主要是談「神」的故事。

而所謂的「神」,一般約可分為自然界的事物化身、自然力量的反射,或是人們 感受之模糊意象(生老病死)的具體化意識。

另外一類,則是具有明顯人類形象與特長的神祇,即英雄。如開台始祖鄭 成功因擊敗占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並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而廣受 後人景仰,許多關於其神蹟的故事也開始流傳,如鶯歌石與劍井等。因此,英雄 人物鄭成功結合諸多神話傳說後逐漸神格化,成為後人景仰甚至祭祀的神祇。另 如以忠誠、武勇形象著稱的關羽亦在許多栩栩如生的故事烘托下,早已成為後世 代表「正義」的神祇。

而無論是神話或是文學的故事,都是人類表達天生所具情感的形式、對自 然現象的敬畏、對先人英雄功績的讚嘆或對神仙鬼神的想像,亦皆為心志的發揚 (鄧賢瑛,2006)。

然而脫離語言和文學層次後的神話故事具有更深一層的意涵,不再僅是發 自個人情感抒發、文學創作或民間信仰,而是文明社會中出於某種現實目的之製 作,或是階級社會中懷著特定政治傾向者為了某些政治目的而借助於文化傳統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宗教思想和神話傳說資料進而造作的虛構性故事,亦即帶有某種意識形態之「神 話」(冷德熙,1996)。

二、意識形態神話

意識形態與和一般語言系統神話不同之因,在於其主題圍繞著政治運作,

產生過程和特色皆與文化的思想層面、意識型態間密切相關(孫廣德,1990)。

Willams (1976/劉建基譯,2003:172-173)則指出,意識形態為一組觀念,源自 特定階級或群體之物質利益,常是統治者企圖控制一般民眾意識形態以鞏固其政 權的文化產物。

希臘時代柏拉圖可謂是西洋政治思想史上首先利用神話維護階級統治的思 想家。由於其時仍為神話社會,柏拉圖深知掌握神話的詮釋權即意味著掌握了主 導意識型態制高點,因而不斷利用神話製造連結政治場域,讓被統治者逐漸臣服 於統治階級的文化霸權,而統治者則因取得了信服而獲取政治權威 (閻亢宗,

2007)。

此外,Cassirer(1946/范進等譯,1992)曾提出政治神話得以發揮效用的三 個基礎,首先是對統治者的造神運動,在集體意識下塑造英雄崇拜;其次為提供 可讓被統治者期盼的預言或承諾,其目的在召喚被統治者的情感;最後則是讓被 統治者放棄自由思考、依賴統治者。如此一來,統治階級形同控制了被統治者的 思想與行動,因而得以獲取絕對權力。

由上述可知,政治神話意識形態操弄之首要步驟即在塑造統治者之完美形 象。高千惠(2000)曾提及,中國政治神話人物常是被「神格化」的英雄帝王。孫

由上述可知,政治神話意識形態操弄之首要步驟即在塑造統治者之完美形 象。高千惠(2000)曾提及,中國政治神話人物常是被「神格化」的英雄帝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