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神話與電視新聞

第四節 造神運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而透過介紹一則則的新聞故事,主播暗示著其擁有之主控權。但事實上,

他可能從未細看過這些影片,其話語和所站位置卻仍暗示著絕對的控制。他的話 語帶動整個節目連結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彷彿這一連串的故事都是他個人想法,

指揮並推動一切發展。換句話說,主播無所不在,他的語氣仿是全能全知(Sperry, 1981)。

於是,電視新聞從產製到播出的過程形成了強大的電視新聞神話系統。而 當電視新聞以其具神話作用的特質述說著特定人物的「神話」故事,「造神運動」

於焉展開。

第四節 造神運動

一、造神過程

社會建構主義觀點認為,我們生存的世界是社會過程中的產品,且我們理 解 的 世界 和 所擁 有的 知 識都 是 透過 人們 彼此 在 社會 生 活互 動而 建 構 (Burr, 1995)。因此,客觀真實、媒介真實和主觀真實的相互影響素為社會建構學者關 注的焦點,尤其是建構的過程。

第一章曾提及人們往往出於對死亡之恐懼及欲望的不滿足而造神,而這種 對神的依賴感使得中國人素有造神的傳統與隨意性,凡是能給現實生活帶來利益 的人或物皆可將其奉之為神(馬曉宏,1991)。由此可知,「造神」運動在中國文 化社會中可說是自古以來不間斷的「活動」。

以各行各業自行創造的行業神為例,不論是將人神化抑或將原本一般大眾 信奉之神祇「借」來作為某行業之精神信仰,造神的一開始往往是為特定人或神 創造傳說,而種種加油添醋、煞有其事的「傳說」則透過通俗小說和戲曲進入民 俗社會並不知不覺地成為民俗甚至人民記憶的一部分(李喬,1996)。馬曉宏(19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也指出,在中國傳統信仰中存在一種獨特的造神方式,即凡明君賢臣、聖人、高 僧於出生前或出生時都會出現異於常人的自然現象,其中所造之神往往以帝王為 首,而關於某君王或聖人之異象則往往經過藝術與文學的創造而流傳。馬曉宏 (1991)也認為,信仰是對神的精神創造,藝術與文學則是對神的物質創造。

由上述所知,造神過程的首要任務即是以特定目的創作相關傳說與故事,

其次透過藝術作品和民俗文學等媒介流傳於大眾社會並廣為人知。而將此過程放 置在科技進步的當代社會亦是如此,只是原本作為傳播媒介的文學作品大量受到 電視科技媒體所取代以加快傳播的速度與廣度。

因此,延續中國傳統信仰中造神之過程,本文發展出現代政治人物造神的 過程,如下圖:

依圖 2-1 所示:造神運動的第一步須先釐清傳播目的,亦即政治人物在媒 體上所要呈現的形象。其次是依目的將許多政治人物過去事蹟發展成多個小故 事,並尋求具有可信度的受訪者或見證者為其佐證以提高故事可信度。接著透過 媒體管道散播訊息,待其順利傳送廣大閱聽眾後則須評估以確認這段期間之支持 度或滿意度甚至期待程度是否產生變化,以便依其結果再進行下一階段的造神運 動與宣傳。如此循環結果即可謂為政治人物造神運動的過程,也代表政治人物如

圖 2-2:造神運動過程(來源:本研究) 傳播目的

(表達形象)

尋求佐證 者

閱聽眾 民意調查

媒體 發展神話

故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何透過媒體塑造形象進而影響原作為評估施政的民意調查,繼而改變了民主政治 的原本面貌。

然而從本文前引有關媒體與政治關係、媒介真實建構的文獻可知,不論是 為了個人政治立場或收視率商業機制,媒體其實同時擁有造神的主動權和發聲 權,亦可成為政治人物造神運動的主動者,而非僅是造神運動中被動傳遞訊息的 一方。

換句話說,造神過程中除了政治人物相關團隊可作為該過程之推動者,媒 體亦可能為造神的主動者,以下將分述之:

1. 政治人物的造神運動

先前作為消息來源的政治人物、官方機構因握有媒體近用權,可輕易掌握 媒體發聲管道。然而當「小報化」時代來臨,軟性新聞成為新聞媒體的運作焦點,

硬性新聞遭到排擠,政治記者擁有的資源縮減,無法例行地與以往密切連繫的政 府消息來源有直接接觸,長久下來造成政媒關係疏遠。而想藉由媒體曝光的政治 人物則開始朝政治公關手段努力,試圖操控媒體訊息(尹俊傑,2008),欲利用另 種方式—形象管理—重新掌握主導權。

Verser & Wicks(2006)指出,所謂「形象管理」就是個人在行為表現時意圖 操控他人對其產生的印象,可追溯至 McCombs & Shaw 提出的議題設定理論 (agenda setting theory),認為媒介加強報導的題材與事件易與閱聽眾認為重要的 題材有強而正面的關係,因而增加人們對這些題材與事件的重視程度(翁秀琪,

1992)。其假設媒體集中關注某些議題亦增加了該議題的可接近性,繼而影響民 眾關心此議題的程度, 亦即媒體可藉著大力強調某些特定議題而影響民意 (Sheafer, 2007)。

Weaver, Graber & McCombs(1981)則認為,議題設定與學習過程有關,亦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閱聽人思考與評估的過程有所關連。於是議題設定之分析焦點漸從第一階段轉移 至第二階段,即認為媒體不僅可以告訴民眾「應該想什麼」,還可以告訴民眾「該 怎麼想」。換句話說,政治人物透過大眾媒介影響人們對議題、事件的注意力,

無形中閱聽眾對政治人物、議題的想法和評價也受到影響。而為爭取閱聽眾尤其 是握有投票權的選民的良好評價,政治人物之形象塑造遂漸成焦點,形象管理的 研究也大量興起。

政治傳播研究者 Nimmo & Savage(1976)定義「形象」為一主觀、心理層次 的組成,影響外在世界對該事物的感知,同時也受所屬訊息影響。因此,政治人 物形象的組成包含兩種:一是選民依據自身主觀知識對政治人物產生的觀感,二 是政治人物展現的訊息。

進一步將「形象」分類則可包含認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和意欲 (conative)等面向:認知成分代表人們對政治人物的了解,如年齡、經驗和背景等;

情感成分是人們對政治人物的感覺;意欲成分則是人們的行為意圖。

由此可知,政治人物的形象管理就是希望利用媒體力量強化個人宣傳、提 高知曉程度、建立正面形象以獲得好感,最終則盼獲得民眾支持進而贏得選戰,

鞏固自身政治地位;此點顯示政治人物在當代社會常持續以不同手法掌控真實,

進行形象建構。

2. 媒體造神

媒體造神,指將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神格化」、「英雄化」並運用新聞形 式呈現給閱聽眾。因此,透過媒體傳達的神話內容就是政治人物與其團隊所欲傳 達的「形象」,如誠實、正直、效率、領導能力等。各種正面形象經過層層包裝 成為電視機畫面呈現的各種「神話」故事來源,而這些故事內容不論真假都是透 過媒體建構而成,甚至媒體可反過來成為故事的創造者,具有主動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如第二節文獻探討所述,媒體為迎合閱聽眾口味以獲取高收視率往往會透 過內容調整或技巧性的運用來吸取閱聽眾注意,抑或透過主動接觸消息來源以報 導閱聽眾「感興趣」之新聞內容,媒體於是取得主動權,可同時作為新聞神話故 事之傳播管道以及電視新聞神話故事之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