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意涵

Barthes 神話架構與電視新聞實務環境的相對應、參照 Chatman 敘事理論並考量 電視新聞兼具視覺與聽覺特性繼而提出電視新聞的敘事架構,並解釋核心與衛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事件與故事情節發展之關係。研究意涵部分則說明本研究與其他電視新聞或媒體 敘事相關研究之差異,實務意涵則將闡述研究反映的實務現象與啟發。

一、理論意涵

1. 神話的目的與非目的性

Barthes (1972)指出,神話第二階層的「所指」是使神話發聲的動機。換言 之,神話系統中若沒有意識形態填滿意義被抽離的「能指」,神話就僅存語言系 統中「表面」的意義。舉例來說,一則電視新聞故事若無隱含的意識形態而僅為 針對真實事件的單純報導,它所呈現的就只有 Barthes (1972)神話架構中語言系 統,即代表新聞故事的「能指」、新聞內容的「所指」以及該則對真實事件報導 的「意指」。因此,當電視新聞神話若缺乏意識形態、主權文化等概念「有目的 性」地促使其發聲,神話的「意義」則僅限於語言階層、透過感官認知的「符號」。

而在實務環境限制下,新聞故事「意識形態」的有無與記者「有目的」或

「非目的性」的報導有關,不論是記者畫面的拍攝、後製技巧的使用等皆可能為 記者「刻意」或「非刻意」呈現新聞故事人物的行為舉止和形象(相關討論將於 本章研究限制詳細說明)。舉例來說,當記者非刻意性地以仰視鏡頭拍攝新聞主 體,該畫面即不具呈現新聞主體權威性的「意圖」,神話系統的「所指」亦不存 在,換言之,該則新聞故事僅具 Barthes 神話架構中第一階層語言系統所代表的 意義而無隱含的意識形態。

綜上所述,新聞神話故事的「目的性」與「非目的性」呈現於 Barthes (1972) 神話架構如下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語言 神話

2. 電視新聞敘事理論之擴充

Chatman (1978)提出的敘事結構係針對小說文本而將故事分為敘事內容與 敘事手法,前者包含了情節、角色、場景等元素,後者則包括過程陳述與靜態陳 述(見圖表 2-4)。其中,過程陳述為角色的對話與動作,相較於敘事內容中的角 色與動作等元素似較動態,而靜態陳述則是修飾、強化故事戲劇性或感染力的特 效、配樂等要素。

然而電視新聞和小說雖皆具故事性質,兩者述說故事的方式卻大相逕庭。

電視媒體改變人們了解「真實」的方式使其能夠同步了解不同地方真實發生的事 件,而非僅是透過文字的翻譯(Arnheim, 1935)。這是由於電視新聞媒體兼具影像 與聲音,良好的聲光效果更使其為傳達影像效果的絕佳媒體(牛隆光、林靖芬,

2006)。換言之,小說文類乃透過文字述說故事,電視新聞則同時運用視覺與聽 覺符號講述「真實」故事,其「論述」則不僅只有 Chatman 提及的過程陳述與靜 態陳述,而應考量電視新聞特質進而探討其傳遞視覺與聽覺訊息的技巧。

電視新聞的「視覺語言」包含閱聽眾在電視螢幕中可見的任何視覺影像,

如主播的播報、故事角色的行為舉止,甚至新聞標題、新聞字幕等。其中,大部 分的新聞畫面皆透過「鏡頭」呈現,從人物特寫、人物間的互動與場景拍攝皆屬 之,而不同畫面的剪輯更簡化冗長的故事使其更為緊湊,甚至運用剪接的技巧美 化不同畫面的轉折以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此外,字幕、慢動作、重播等後製技 巧也影響視覺畫面的呈現,如提供資訊性的訊息或增加新聞故事的戲劇性等。電

1 能指 2 所指 3 符號(意義)

I 能指(形式) II 所指(概念)

III 符號(意指)

無目的性 表 5-2:Barthes 神話的目的性與非目的性 (來源:本研究)

目的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視新聞的「聽覺符號」則包含新聞故事自身的「自然音」、主播詞與記者旁白外,

以及後製過程中為配合故事內容而使用的配樂與特殊音效。

上述電視新聞「視覺」與「聽覺」的語言構成的敘事手法亦為電視新聞故 事與小說故事間最大差異所在。故本研究除延續 Chatman 敘事理論並應用於電 視新聞故事敘事,更將電視新聞兼具視覺與聽覺之特質納入考量以擴充和建立電 視新聞之敘事架構(見表 2-5),將論述分依電視新聞視覺與聽覺的呈現各自區分 不同元素,也促使本文之電視新聞敘事研究更趨完整。

3. 核心、衛星事件與情節的關係

「事件」依其重要性可分別辨識「核心事件」與「衛星事件」之屬性,而 觀察同一則新聞故事中不同「核心事件」之相互關係則可發現,馬英九電視新聞 故事情節除了依故事主題可分為前述四大類外,其發展模式亦可分為兩類,第一 類為「互為因果」,即故事兩核心事件之因果關係,俱為該則新聞故事之主軸,

其包含作為開啟故事情的的核心事件一(因)、作為故事「轉折」的核心事件二以 及作為「對前述事件之影響與回應」的核心事件三(果),而衛星事件則為用以補 充或與核心事件相關的角色或事件,如圖 5-1:

角色/事件 插曲

角色/事件

回應

影響 (因)核心事件一 (轉折)核心事件二

圖 5-1:情節發展-因果關係 (來源:本研究)

核心事件

衛星事件

(果)核心事件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第二類之情節發展為「雙核心」發展模式,意即在同一故事中存在兩非因 果關係之事件,故事則以兩則核心事件為主軸各自發展,形成雙主軸的新聞故 事。如圖 5-2 所示,馬英九電視新聞故事之核心事件 A 與核心事件 a 皆為該則新 聞之核心事件,兩者因主題相近而放置於同一則新聞報導,僅有出現前後之差 別;兩核心事件並各自發展作為「轉折」的核心事件 B 與核心事件 b 以及作為

「果」核心事件 C 等,兩者亦各自擁有作為補充功用之衛星事件。

換言之,「雙核心」發展模式的電視新聞故事含有兩各自獨立卻享有相同主 題性質之故事主軸,不同主軸則各自發展一連串具因果關係的核心事件與衛星事 件。

以 2008 年 4 月 21 日「馬英九維安拉警報」電視新聞故事為例,在準總統 馬英九維安問題之主題下,「馬英九被民眾近身吃豆腐」事件與未來「520 就職 大典場外抗議」事件為其兩大主軸,即圖 4-2 的核心事件 A 與核心事件 a,兩者 皆伴隨各自延伸之核心事件與衛星事件,如「警政署長侯友宜出面緩頰」、「國安 局緊急檢討」等事件為前者核心事件 A 引發之後續發展,而「520 當天出現攻擊 情資」與「面對激烈抗議之警力佈署」則為接續後者核心事件 a 之情節發展。

馬英九電視新聞故事

核心事件 A 核心事件 a

核心事件 B 核心事件 b

衛星事件 A

核心事件 C

圖 5-2:情節發展—雙核心事件 (來源:本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二、研究意涵—全面性分析電視新聞敘事

第一章曾依「講述故事」概念,將國內電視新聞相關研究按敘事者、敘事 內容、敘事手法三種主題分類整理(參見表 1-1),顯示國內電視新聞研究皆屬「片 面」,即探討單一「敘事」元素,如主播播報風格、角色描述手法、形象呈現或 報導偏差等,而未全面分析電視新聞「敘事」。

而本研究運用 Chatman 之敘事理論,不僅已如上節所述擴充了電視新聞敘 事理論架構,亦首次「全面性」分析電視新聞敘事。換言之,上述提及之敘事者、

敘事內容與敘事手法皆屬本研究探討範圍,如主播報稿與新聞旁白(敘事者)、新 聞標題與字幕構成敘事內容,鏡頭運用、配樂與音效則為敘事手法,皆曾於本研 究中深入分析,甚至延伸探討電視新聞敘事反映現下台灣社會之意識形態。

因此,在學術研究意涵面向,本文結合過去相關電視新聞相對「片面」之 研究,而以「全面性」的視角審視政治人物電視新聞「敘事」,了解電視新聞「說 什麼」及「如何說」故事,繼而分析該「敘事」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完成電視新 聞的「敘事」與「神話」分析。

三、實務意涵—「感官主義」式報導手法的趨勢

王泰俐(2004)指出,無論國內外的電視新聞文化皆好以辛辣聳動的主題及令 人目眩神移、訴諸感官刺激的數位製作形式刺激閱聽人的閱聽經驗。筆者認為聳 動的新聞主題尤喜使用於社會新聞版面,如火災、自殺等新聞事件,而本研究探 討的新聞型態為政治人物相關新聞較偏向於傳統新聞學分類之「硬新聞」,較少 感官類型之新聞主題。然而政治人物相關新聞除了涉及政治事件、國家政策外,

「名人政治」的現象反常促使訴諸感官刺激的後製手法進入新聞故事的「製作過 程」,舉凡記者採訪後自行配製的旁白、後製的配樂與特效等,皆使政治人物相 關新聞逐漸「感官主義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但本研究結果卻不如預期般地顯現政治電視新聞使用較多的「感官主義」

式報導手法,反較常使用中立客觀的非干擾性旁白聲調述說新聞故事。運用特殊 音效與配樂強化戲劇效果的新聞故事亦不多,以下針對上述現象說明其反映於媒 體的實務意涵:

1. 電視新聞旁白聲調多為非干擾性旁白

本文第一章曾提及,媒體早已逐漸以組織利益為首要考量,「市場導向新聞 學」成為其報導的主要原則,媒體擁有者或節目製作人也關注於如何吸引廣大閱 聽眾之目光。

王泰俐(2004)研究發現,電視新聞「故事講述」9敘事模式較「資訊傳遞」

敘事模式更易吸引閱聽眾注意,其引用之「故事講述」模式類似於本研究之「干 擾性旁白」聲調,而「資訊傳遞」敘事模式則與本研究之「非干擾性旁白」聲調 香四。換言之,在「小報化」媒體環境下,記者旁白聲調理應較常使用「干擾性 旁白」述說新聞故事。

然而前章研究結果顯示,記者多以非干擾性旁白聲調述說馬英九相關電視 新聞故事,而使用較多干擾性旁白報導的新聞反占少數,意味著儘管身處「小報

然而前章研究結果顯示,記者多以非干擾性旁白聲調述說馬英九相關電視 新聞故事,而使用較多干擾性旁白報導的新聞反占少數,意味著儘管身處「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