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神話與電視新聞

第二節 媒體與神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為了突破傳統貴冑為王的觀 念,即曾製造許多政治神話來說服百姓接受自己的平民身分。張壽仁(1982)曾分 析劉邦的政治神話並歸納為六項:一是仿照殷周時代製造自己出生時發生的一些 特異之事,藉以證明自己確為「天命真主」;其次則是製造怪異故事,以資凸顯 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也製造「命相說」故事,說明其具貴人之命;又藉「五德 終始論」製造斬白蛇3的故事,證明「秦替漢興」乃天命之說。劉邦另也利用「天 子氣」故事證明其為秦始皇之接班人,並利用中國傳統常見的「星相」作為漢朝 興起的證據。

由此可知,漢高祖劉邦即是因建立自身帝王合法性的政治目的,藉由傳統 思想的穿鑿附會而塑造、虛構、誇大其神話故事。

Barthes (1972)認為,神話並非憑其訊息的客體而是以說出該訊息的方式來 定義,亦即政治神話猶需透過述說與散播才有意義。在古代,述說神話故事的方 式多透過口耳相傳、文書與藝術作品等。但在此播媒介發達的現代社會,透過大 眾媒體早已成為政治神話的最佳述說方式,因為媒體除了作為傳播管道之功能 外,其本身即具有神話的特質(見下節)。

第二節 媒體與神話

一、 媒體敘事與神話

所謂「敘事」,是在時間序列中展現的故事,而故事則是使人們認識自己和 世界最重要的方法(蔡琰,2000);新聞也同樣具有類似功能。根據 Manoff 與 Schudson(1986),新聞記者在報導中明確交代「5W1H」,不但是新聞體的首要要 求,也意味著新聞是事件或世界的「詮釋架構」,而這種詮釋架構的觀點實際上 與「說故事」相當類似(轉引自葉斯逸,1998:13)。舉例來說,一則社會事件的

3 此政治神話以白蛇代表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新聞報導透露了該事件發生的人物、地點、時間、過程甚至結果,閱聽眾可透過 這一則報導了解事情始末。而一連串的新聞報導則讓閱聽眾了解世界各地所發生 的事情,新聞於是成為閱聽眾對所處社會、世界的「詮釋架構」。

另一方面,Johnson-Cartee (2005)指出,敘事透過故事分享建立人類社會的 共同性,宣揚良善並勸阻邪惡,為社會提供道德準則。因此,敘事在此成為人類 行為規範的一種「詮釋架構」。同理,本章第二節討論新聞媒體的神話性時亦曾 提及,犯罪新聞報導不斷強調社會規範,藉此宣揚長存的社會行為標準,所以新 聞也是人類對於道德標準的一種「詮釋架構」。

由此,新聞可視為敘事,因為兩者同樣涉及如何以「詮釋角度」或「詮釋架 構」解釋外在世界,且新聞與敘事在描述事件發生經過時總在某個詮釋架構之下 選擇適當人物或行動,以產生對外在世界看似合理的解釋(葉斯逸,1988)。從此 角度出發,新聞報導實具敘事形式,同樣用「說故事」方式提供閱聽人理解世界 的框架,亦形成一種媒體神話。

二、媒體神話架構

若借用羅蘭巴特的神話架構來分析媒體,同樣可分為兩個階層,第一階層為 語言系統的新聞媒體呈現內容,第二階層即為新聞媒體之神話,如表 2-3。

新聞媒體與神話故事在第一階層的語言系統具有一共通點,即皆以「說故事」

方式傳播訊息內容。如上節所述,神話在於透過述說與解釋一些疑惑、令人恐懼 現象的故事並給予適當答案以安撫人心 (Fyre, 1957; Bird & Dardenne, 1988)。新

1 新聞故事 2 故事意義 3 新聞故事(意義)

I 新聞故事(形式)

II 意識形態(概念)

III 媒體神話(意指)

表 2-3:媒體神話架構 (修改自 Barthes, 1972) 語言

(新聞故事) 意識形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聞媒體也同樣透過說故事方式從混亂中創造秩序,將已知轉換為陳述(Bird &

Dardenne, 1988),尤特針對人們的疑惑提供可信答案並解釋社會複雜現象,如失 業、通貨膨脹等(Jensen, 1977; Bird & Dardenne, 1988)。

若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也可窺見新聞和神話故事的相似性。Bird & Dardenne (1988)根據 Chibnall (1981)歸納列舉的新聞價值如即時性、現時性、戲劇性、簡 化性、動作、個人化和事件的結果指出,故事創作者同樣利用上述類似「價值」

創造故事,並描述某些特殊、與眾不同的事物。換言之,神話和新聞享有同樣的 述說動機,皆替人們解釋疑惑與未知事物;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透過「說故事」

方式述說一切。

然而,將新聞視為「故事」的觀念和傳統新聞學有所牴觸。傳統新聞學強調 新聞的正確性,認為記者報導社會事件應力求「逼真」,新聞報導理當做為社會 的「鏡子」藉此反映外在真實(鄭宇君,2009)。Graber (2003)也認為媒體擁有能 力、資源和權力得以發揮監督功能,更需充作市民的眼睛與耳朵以監督政策的健 全以及政治人物的表現,客觀性因此成為新聞記者「專業角色」的表現。Gans (1980)更指出,客觀性乃為最重要的新聞價值之一,且為記者可信度的核心是故 傑出記者應像優秀人類學者一般,除了作為中立的觀察者外,還需和觀察對象保 持疏離態度和距離(Koch, 1990)。

但百分之百的客觀並不存在。Segal(1986)認為,客觀報導的意義在於盡可能 避免記者個人價值進入新聞故事。但他也強調客觀報導不代表新聞就能完全脫離 詮釋和偏見,因為新聞並非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而是對已發生或未來將發生事 件的敘述。所以當完全客觀的新聞報導變成無法執行的「理想」,「故事」形式的 新聞則是記者報導的另種方式。

Bird & Dardenne (1988)另也指出,記者體認新聞需經「人性化」處理,亦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將新聞事件轉換成新聞故事,無論是添加細節描述、使用受訪者引言等,皆是確 保新聞故事能讓閱聽眾完整理解。而記者們也發現,以「故事」形式報導真實的 新聞事件時,讀者較易理解並視其為「真實」。王泰俐(2004)研究敘事模式對閱 聽人接收電視新聞之影響也發現,以故事講述模式報導較以資訊傳遞模式報導的 電視新聞更易引發閱聽眾較高注意力及閱聽愉悅程度。

而儘管相關研究證實閱聽人對故事講述模式的電視新聞報導多評為較不客 觀,但新聞可信度和資訊性並無相對較低,也就是說,新聞故事不但提高閱聽眾 的興趣和注意力,也提供閱聽眾資訊性的訊息。此點意味著電視新聞資訊性和娛 樂性的界線逐漸消失,新聞一方面以資訊性的內容呈現,另方面也以娛樂性成分 較高的「故事」形式述說真實。換言之,新聞報導雖不是虛構性小說,但也非真 實的反映,而是關於「真實」的故事(Bird & Dardenne, 1988)。

更深一層探討新聞媒體內容,即為其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亦即媒體新聞 的神話性除作為第一階層語言系統的「說故事」形式外,還有其第二階層不斷重 述、強調主權文化價值的作用。神話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描繪人們可接受的社會行 為模式,而新聞則透過報導犯罪和脫軌行為讓民眾了解其社會規範(Bird &

Dardenne, 1988),告訴人們是非對錯、行為準則甚至是從事不當行為所需承擔的 後果等。就如同神話中的英雄與聖人、罪犯與惡魔故事般(Cohen & Yong, 1981),

新聞媒體透過不斷的述說強化了長久以來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Johnson-Cartee(2005)也曾指出,記者和一般民眾一樣深受其自身文化影響,

學校、教堂或家庭等場所完成了他們(記者)的社會化過程。因此,絕大多數記者 呈現的新聞報導不論是文字、圖像往往也反映當時所處社會的主權意識形態觀 點。這些不斷重述的概念就是 Gans(1980)所指稱的新聞之「持久價值」(enduring values),它們影響社會事件轉變為新聞故事間的過程,也發展出許多相似的「意 見」,用以說明、解釋價值本身的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由上述可知,新聞如同神話皆可用來辨別文化經驗中的行為準則,亦皆透過 歷史和故事呈現於文字和行為, 並和主權文化關注的焦點和核心概念有關 (Silverstone, 1988)。且新聞故事的敘事方式並無否定新聞告知訊息的作用,閱聽 眾仍可透過新聞故事接收資訊,只是對於事件「真相」的了解並不精確。而所有 新聞事件中的事實、人物和細節會隨著不同日子變換,但新聞故事的基本架構則 是持久不變,其背後不變的象徵系統亦皆在「教導」閱聽眾(Bird & Dardenne, 1988) 用不同新聞故事述說同樣的社會價值和規範。

然而,新聞述說的是誰的故事?Fox & Park (2006)曾指出,要求記者從新聞 故事中抽離自身的信念與價值時,記者反而提供他人對真實事件的主觀詮釋,而 此主觀性即來自消息來源。

三、「誰」的故事?「誰」的神話?

Gans (1980)認為,記者因迫於時間和人力的缺乏,往往只會尋求過去頻繁 接觸且可提供適用資訊的消息來源,對於其他可能的消息來源則處於被動狀態。

換句話說,新聞媒體總是等待消息來源主動和記者連繫並提供新聞故事想法。臧 國仁(1998)也提到,記者必須每天與其分派路線之重要機構的消息來源聯繫,這 也使得新聞經常被批評偏重官方權威消息來源,乃因這些消息來源掌握了新聞主 導地位,媒體反而成為其發聲管道。

Segal (1986)之研究顯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的頭版有將近一半的消息來源為美國政府。Graber(2003)因而認 為,媒體呈現的政治新聞多由政府提供,使得媒體常成為政府的發聲管道,以致 其變相地控制了媒體也控制了真實。

然而在資本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媒體報導逐漸以組織利潤為思考方向,

成本利益成為媒體的首要考量,報導原則也由傳統新聞學轉變為「市場導向新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學」(McManus, 1994;劉昌德,2007)。而以商業為考量的市場導向新聞學也影 響了新聞工作者的規範,促使製作人和組織所有者關注如何吸引廣大閱聽眾的目 光 (Scott & Gobetz, 1992)。Underwood & Stamm (1992)之研究也顯示,報紙媒體 已趨向市場導向,內容越來越迎合消費者(讀者)。Bird (1998)則以美國非官方民

學」(McManus, 1994;劉昌德,2007)。而以商業為考量的市場導向新聞學也影 響了新聞工作者的規範,促使製作人和組織所有者關注如何吸引廣大閱聽眾的目 光 (Scott & Gobetz, 1992)。Underwood & Stamm (1992)之研究也顯示,報紙媒體 已趨向市場導向,內容越來越迎合消費者(讀者)。Bird (1998)則以美國非官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