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市.鄉村—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林葳現代人物畫創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城市.鄉村—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林葳現代人物畫創作研究"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

學系

學系

學系(

((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

)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城市

城市

城市

城市.

.鄉村

鄉村

鄉村

鄉村—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林葳現代

林葳現代

林葳現代

林葳現代

人物

人物

人物

人物畫

畫創作研究

創作研究

創作研究

創作研究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

::

程代

程代

程代勒

程代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

:

林葳

林葳

林葳

林葳

中華民國九十八

中華民國九十八

中華民國九十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

年一

一月

(2)

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 : : : 城市 : 城市城市城市....鄉村鄉村—鄉村鄉村——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 校院系 校院系 校院系 校院系 : : :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 頁數 頁數頁數頁數 : 84 : 84 : 84 : 84 畢業時間 畢業時間 畢業時間 畢業時間 : : : 九十八年一月 : 九十八年一月九十八年一月九十八年一月 學位別 學位別學位別學位別 : : : : 碩士碩士碩士 碩士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 : : : 林葳林葳林葳林葳 指導教指導教授指導教指導教授授授 : : : : 程代勒程代勒程代勒 程代勒

論文摘要

論文摘要

論文摘要

論文摘要

本創作研究著重於筆者對於社會人文與生活的體察,以人物為主要對 象;反映了社會景觀的表情,也揭載著這時代的都市化現象。人物畫創作與生 活息息相關,筆者希望在創作中表現時代的生活氛圍,做出現代人物畫多元風 貌的貢獻。 涉及社會學、人類學、中西方哲學、美學,以及繪畫創作理論的綜合性 探討,研究的理論建構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理論綜合法」及「創作實驗 法」做為研究方法,以檢討的方式來了解個人創作過程與成效之間是否有達到 預期目標及所產生的效果為何。 本創作研究將以中國畫傳統構圖的思維為主軸,探尋個人創作的基本向 度,經由現代人物畫寫生與創作,透過東方媒材,思索未來創作延伸的可能性。 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 中國畫環境空間脈絡的探究 (二) 現代人的空間 感覺 (三) 人物畫的創作理念與實踐等三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 2006 年至 2008 年間以都市人物與寫生為主要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輔以理論分析,來 確立筆者的創作目標和未來展望。 關鍵詞: 都市人、鄉村、空間感覺、自然。

(3)

Title of Thesis : Title of Thesis : Title of Thesis :

Title of Thesis : City-Country — The Sensations of the Space of City Inhabitants in Correspondence to Lin Wei's Modern Persons Artistic Research

Name of Institute : Name of Institute : Name of Institute :

Name of Institute : Graduate School of Fine Arts (NTCU) Pages : Pages : Pages : 84 Pages : Graduation Time :

Graduation Time : Graduation Time :

Graduation Time : Jan, 2009 Degree Conferred : Degree Conferred : Degree Conferred :Masters Degree Conferred : Student Name :

Student Name : Student Name :

Student Name : Lin Wei Advisor Name : Advisor Name : Advisor Name : Advisor Name : Chen, Dai-Le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composition emphasizes the writer examination towards the humanities of society and of living. Its main focus is on persons reflected upon the expression of society landscape. What has also been passed down to the present age is the phenomenon of urbanization. Artistic works of people and ways of living are closely linked. The writer hopes, in this work, to convey the

atmosphere of life of our present age, to contribute through art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modern persons, their various modes and features.

Touching upon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aesthetics, and the probe onto the integrative nature of painted works theory, this theory of research i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the Theoretic Synthesis Approach, and Methods of Experimental Creation. A self-crit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and course of outcomes of these personal creations, which are appraised by whether or not they meet anticipated objectives with maximum effectiveness.

This research composition procures as core the thoughts within traditional formu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It seeks out basic dimensions of the personal creations which are presented. By way of sketches, creative works of modern persons and the use of eastern artistic materials, one ponders upon the approaching extent of creative possibilities. The main framework of discussion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1) Inquiry of the timeline of Chinese paintings? Environmental space. (2) Sensations of space of modern persons. (3) Creative thought and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figure painting.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encompassescity inhabitants and their drawings from 2006 to 2008 as primary works. Creative practices aid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firmly establishing the writer creative objectives and future outlooks.

(4)

城市

城市

城市

城市.

.鄉村

鄉村

鄉村

鄉村—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對應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

林葳現代人物創作研究

City City City

City----Country Country Country —Country ——— The Sensations of the Space of City Inhabitants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Sensations of the Space of City Inhabitants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Sensations of the Space of City Inhabitants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Sensations of the Space of City Inhabitants in Correspondence to Lin Wei's Modern Persons Artistic Research

Lin Wei's Modern Persons Artistic Research Lin Wei's Modern Persons Artistic Research Lin Wei's Modern Persons Artistic Research

目次

目次

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探討學理基礎與探討學理基礎與探討學理基礎與探討 ………10 第一節 中國人物畫歷史的脈絡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10 一、人物畫歷史時代背景脈絡 ………10 二、人物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11 三、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變革與特色 ………21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社會學基礎 ………25 一、從社會變遷看都市的演化理論 ………25 二、都市對應鄉村空間之探討 ………27 三、人於都市和鄉村的生活型態差異 ………29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呈現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呈現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呈現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呈現 ………32 第一節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之創作意識 ………32 一、時代的氛圍 ………33 二、現代人物畫意境的追求 ………34 第二節 表現形式 ………35

(5)

一、西方美學思潮影響下的新造型思維 ………35 二、構圖的空間演繹 ………37 三、媒材的呈現與運用 ………38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 ………39 第一節 第一階段作品詮釋 ………41 第二節 第二階段作品詮釋 ………67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結論結論結論 ………79 第一節 回顧與省思 ………80 第二節 期許與展望 ………81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82

(6)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在每個不同的時代背景所產生不同的藝術面向,花草樹木…等景緻對象在 鄉村生活是藝術家特別喜愛的讚頌對象,也因當時環境以自然生態空間為伍, 空間的感覺隨著時代的腳步邁進,都市化卻也顯露出空間的改變,探尋大自然 的蹤跡成了刻意安排的課題,且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使人類的文明發生了歷史 上最大的變動,現代化使農業社會的鄉村生活向工業文明進行了轉化,記憶符 號裡空間的轉換從自然的本質中,跳脫到另一個都市空間了。 繪畫之始的內容題材都是以自然環境為主開啟藝術的風貌,中國畫的環境 氛圍從山川草蟲與鳥語花香的寫照,經由時代的演進下而產生變化,如現今的 台灣壯年階層以上的藝術家們,在他們幼時經歷農業社會的環境,在 1970 年代 鄉土繪畫風行之時,曾興起一股懷鄉熱潮,產生許多自然或農家風情的表情寫 態,至今藝術家對於自然空間環境的感受,由農村轉為都市生活,藝術家的空 間感覺也開始轉變。 本創作研究著重於對社會人文與生活環境的體察,而以人物為主要對象; 反映了社會景觀的表情,也揭示著這時代的都市化現象,人與時代不同空間的 感覺。今日人們學習在都市生活中,感受和過去鄉村生活的兩個不同記憶和現 實的差異過程,藉由前人的畫作與綜合理論、自我感知來探討都市人空間感覺 的對話,在人們的神情思維裡探索當代人文的底蘊。

(7)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藝術創作的初衷原是來自從小對外在世界的好奇,記錄著我所經歷的 生活,佛洛依德認為:“童年期的種種瑣碎回憶多半會陪伴一個人,終其一生, 不再遺忘。”1 所以成年人的創造力是「童年回憶」的延續;想要有具原創性的 活動,就必須回溯到童年的遊戲與奇想。當自從筆者記憶的開始,人與人之間 的接觸互動開始引發我對人物微妙的神情理態的探求,隨著時間記憶的轉變與 空間和時間的演進,「人」對於空間的感受也隨之不同了。 在台北都市裡長大卻愛好大自然的筆者,除了求學過程中在台南駐足過六 個多月,其他大部分都在台北生活,考研究所時特意迴避了太熟悉的台北都市 環境,我來到了台中,我想除了台北,另一種脫離那樣十足繁榮的生活或許愜 意,更重要的是,記憶中最快樂的回憶是每年回到母親的故鄉―南投竹山和台 中大里,在鄉間輕易的聞到泥土和草香,附近田裡還有小溪水流和青蛙的蹤跡, 是心靈上的滿足。 孩提時住家對面的一大片草坪是筆者美好的回憶,踩踩泥土拔拔葉子,追 逐著飛舞在花間的白色小蝴蝶,抑或是抬頭眼望一望無際的蔚藍天空蹉跎一下 午,矮矮的樓房間易於聯繫人和人之間熱絡的關係。我想這是很多都市小孩很 難體會到的童年快樂,曾幾何時低矮的樓房和草地都驟然變成高大的水泥城 牆,鋼筋混凝土和冰冷的高樓拉回筆者面對都市的深刻印象,這是筆者時代背 景的轉變,也是都市進步的產物,台灣的生活空間由平面樓房的鄉村和立體高 樓的都市拉開兩者的距離。 “鄉村人的生活是水平延伸的,他自己卻像飛翔的鳥一樣,俯瞰著整片大 地,這是「鳥的空間感覺」。城市人的生活是垂直延伸的,他自己卻像匍匐前 進的蟲一樣,仰觀空間的細部,這是「蟲的空間感覺」2 。” 1 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志文出版社,民國 74 年,頁 48。 2 詹宏志,《城市人》,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頁 6。

(8)

這是詹宏志述說的台北和鄉村空間的差異,都市化令人與人之間開始產生 特殊的「空間感覺」,城市快速進步的生活代表著電腦、科技、衛星或是大量 使用衛星定位系統 GPS 聯繫著人的存在和空間的證明,便利且高速乘載的運輸 系統聯繫著小小的台灣寶島,人口外移都市使得城市空間形成人群蝟集型態, 人口集中在都市地區,而都市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都市人遠離自然卻不是真 正感到舒適。在三民主義補述中,有所謂「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的理想, 這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接受西方近現代都市計畫思想後,所提出的國土發展概 念,筆者也這樣期許未來的台灣。“台灣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一個是「都市 台灣」,另一個是「鄉村台灣」。在地理上,它們很近,在概念上,它們很遠。” 3 距離也許乘車數小時,但這樣的思想從都市到鄉村,卻需要行走許多年。從鄉 村到都市的空間改變,意味著人在這樣的空間裡,衍生出環境異化與城鄉發展 差距,斷裂了人與空間的關係,也隨著環境空間的快速更迭斷裂,了人與時間 的關係,也終結了時空結構所蘊含的文化。4 現今從都市人的神情中發現到,許多原始的純真和真實的自我漸漸被繁華 的城市掩蓋了,藝術本是在自然生生不息的自由精神中展現創造之趣,曾幾何 時我們週遭所謂的自然變成了 e 化的都市景物,儘管如此,我深信人類唯有在 和自然互動中才能不斷創造出深度的藝術作品,都市生活再次回到鄉村生活 般,人與環境交融的共象,如同人與自然的理態,也是如此不斷交織並延展開 來所產生的系統,彼此交換著人與空間物質的能量和靈魂,我們在其中,感知 與理解它們,視空間為絕對的存在,但這一關係並不是透過分析可以明白的揭 示,都市的複雜和包容性幾乎令人們自己都無法明白的敘述它本身,都市空間 似乎開啟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課題。 本研究因著筆者自身所關切的都市和鄉村的對應空間為主軸,將創作的情 思回歸到自己對寓居於都市環境的人文體察,感知空間感覺對人類的重要性和 3 同註 2,頁 3。 4 黃衍明,《尋找失落的故鄉—台灣城鄉紀實》,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1 年,頁 14。

(9)

啟發性,以生活的經驗為題材,以人物為主要對象,並以反映自身心境為依歸。 藉著理論文獻的回顧和作品參證,探析前人累積留下的創作心得,結合自己的 氣質和生活經驗、感思及時代背景,作為日後在創作上的基石,才不致在時代 潮流流動下迷失自我本質,能在自身創作上以資借鑑,借古論今並更有時代精 神的創作道路。 綜觀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中國畫的時代性空間與自然氛圍所呈現的人文樣貌。 (二) 探索現今鄉林都市的空間環境變異產生的內心思維與對自然關照。 (三) 從創作中省思過去與瞻前未來,表達生活體驗與思緒情感,並期建構 自己繪畫創作的形式語彙。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此創作研究針對現代人於鄉村和都市轉變的空間感覺來對應我的人物畫探 討,人與空間在不同時空裏的情感表現,從前鄉村生活以大自然為主軸到科技 便捷環境的快速進步和變遷,並藉此探討現代人的空間感和自我的內心對話。 本研究範圍從魏晉時期中國人物畫以自然空間為對象到民國初繪畫的環境 空間改變,直到現今 21 世紀的都市化下藝術家作品呈現的空間面貌為基礎,以 「人」的空間感覺為主軸藉以探討空間的轉變。 由於創作屬個人主觀思維,當代藝術家的多元界面尚無餘力探討,此乃本 文的限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

與步驟

與步驟

與步驟

本創作研究分三個方法八個步驟進行討論,首先說明三種研究方法: 一 一一 一.... 文獻分析法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文獻分析法 對相關典藉主要創作理念與論述,整理時代脈絡,探索解讀以探知前人創 作心得,分析相關畫作,了解前人對空間環境題材的創作精神,以及分析

(10)

相關的形式與技法,在作品表現上能參考運用且有脈絡可循。 二 二二 二.... 理論综合法理論综合法 理論综合法理論综合法 在個人創作中,將東西方美學理論及當代藝術思潮做觀感和概念的結 合,建構個人創作理念和實踐,結合哲學、美學、心理學與都市社會學 角度為詮釋作品之基礎。 三 三三 三.... 創作實踐法創作實踐法 創作實踐法創作實踐法 在身處人與人接觸密集的都市,運用自我的觀照藉以對生活的領悟, 感受現代人對週遭生活環境空間的改變和體悟,以實際創作的活動將 個人獨特觀感和意念藉由作品的呈現表現出來。 本創作研究分八個步驟 本創作研究分八個步驟本創作研究分八個步驟 本創作研究分八個步驟如圖如圖如圖如圖 1111----11 來11來來進行來進行進行:進行::: 一. 生活體驗:生活即是藝術,透過生活的體驗和感知,將個人的藝術活動表現 呈現新體會。 二. 思考創作:將生活體驗注入創作思想作深度思考,思維創作的想法,形成創 作的方向和主題 三. 確定主題:將自身創作方向和表現方法作深入思考,運用思考過後之感知以 明確主題將之標立題目以便繼續進行研究收集相關資料:依據 創作的方向和所學,經過書籍與網路尋找東西方相關文獻與學理 藉以參照自身創作之理論基礎。繪畫創作方面也經由速寫、拍 照和圖片參考來徵集所需之資料。 四. 收集相關資料:依創作的方向和所學,經過書籍和網路尋找相關文獻與學 理,藉以參照自身創作之理論基礎。繪畫創作方面也經由速寫、 拍照和圖片參考來徵集所需要之資料。 五. 表現技法與媒材選擇:運用所習之中國傳統筆墨外的元素,在構圖運思上融 入西方構思,媒材上加入使用膠彩(重彩)畫材料,藉由新媒材以 其在表現上有實驗出新技法,參考東方和西方的繪畫思想和技法 藉以斟酌自身所需要加入創作元素。

(11)

六. 理念實踐:在創作和理論中不斷自我省思,依據所選定之主題再深入探究, 嘗試將心中的理念和意象具體呈現。 七. 分析與省思:不斷的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與評析,透過思考與分析調整問 題,將理念適切表達出來。 八. 論文之撰寫與舉辦創作個展:完成論文並且舉辦創作個展。 創作研究步驟圖創作研究步驟圖創作研究步驟圖 創作研究步驟圖 圖圖圖圖 1111----1111

生活體驗

思考創作

確定主題

表現技法

媒材選擇

收集相關資料

理念實踐

分析與省思

論文完成

創作個展

(12)

創作理念來源 創作理念來源 創作理念來源 創作理念來源架構架構架構圖架構圖圖 圖 圖 圖圖圖 1111----2222 筆者在研究中西藝術理論、繪畫觀念、前輩經驗、外來技法以及美學後, 結合所習之傳統水墨畫、工筆畫、膠彩畫、素描、綜合學理基礎與繪畫技巧融 會貫通,訂立創作目標,整理研究的理念,實踐在創作研究中,如圖 1-2。 傳統水墨畫 前輩繪畫 作品 素描 大陸重彩畫與 現代工筆人物 畫 日本畫 中西美學 與藝術史 美感經驗 創作經驗

創作理念

創作理念

創作理念

創作理念

(13)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一)都都都都市人市人市人市人::: : 生活在人口密度較高、工商便利與交通發達地區的居民,因其組 成份子因職業與知識結構的多元,其範圍或規模大,異質性高,社區 意識非常薄弱 5 。居民的職業多元化,以農、林、漁牧業以外的職業 為主,並設有正式的行政組織,以維持較高水準的公共建設和服務之 居民。 (二)鄉村鄉村鄉村鄉村:::: 人口的分布較城市分散,農村生活與自然風景景觀較多,而且居 民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地區。居住此地區之成員,其生活不是一個獨立 的活動,而是一個大活動中的一部分。而且具有強烈的社區意識,即 認同團體、凝聚在一起的意識6 。 (三)空間感覺空間感覺空間感覺空間感覺:::: 人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程度、掌握能力、使用習慣、以及情感對應 等,都是「空間感覺」。譬如:你坐在車站的候車室,不相識的人走 過來坐在旁邊,你不自覺地移動一點身子,因為你感覺到你的「動物 領域」受到了威脅。或是你在公園因為人太多而感到不快,卻願意花 錢去最擁擠的迪思可舞廳,這種對空間的差異態度,也是「空間感 覺」。7 空間感覺範圍廣闊,本研究之空間感覺主要針對在現代人對於 從鄉村到都市之環境轉變所產生之心理感受和感覺。 (四)自然自然:自然自然:: : 眾多有生命的動植物種類的普遍領域,部分則指無生命物體的相 關過程--特定物件種類自己本身的存在和改變的方式,例如地球的天 5 彭懷恩編著,《社會學 Q&A》,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年,頁 83。 6 同註 5 7 同註 2,頁 4。

(14)

氣及地質,與及形成那些物件種類的物質和能量。自然很多時意指" 自然環境"或"荒野"(wilderness)--野生動物、岩石、森林、沙灘及本 質上未受人類介入,或是即使人類介入仍然存留的東西8 ,所有天地間 天然生成的東西,如空氣、日光、山林與海水…等等皆是。 8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97/11/17,20:15

(15)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探討

學理基礎與探討

學理基礎與探討

學理基礎與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中國

中國

中國

中國人物

人物

人物

人物畫歷史的脈落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畫歷史的脈落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畫歷史的脈落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畫歷史的脈落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一、 人物畫歷史時代背景

中國古典哲學的精神強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們順應 自然與崇尚自然。如同石濤在畫語錄中說: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搜盡奇峰 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之於大滌也。”1 說明了畫家在認識自然山水美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關係的變化。當畫家直 接面對客觀的山川景物時,通過主觀情思的感受與理解,遷想而妙得地再現自 然山水之美,達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的境界,才能創造出感人的藝術 造境。 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和變化,對於繪畫環境空間的景物描繪也隨之作改變, “人”是萬物中最奇特也是感受性最豐富的主體,因著人的情感體會和表現, 我們才能在今日繪畫中一窺每個朝代和時期的風貌,從繪畫類別看來,人物畫 發展的最早,其內容也涵蓋最廣,包含仕女畫、道釋畫、肖像畫與歷史故事畫 等,都屬於人物畫的範圍,筆者試從東晉時期顧愷之開始探討人物和環境空間 的關係所呈現之面貌,自然和繪畫裡呈現的環境空間,並從每個時期舉例來探 討,經由對於中國文化發展歷史的探討,了解自然環境題材和人物畫在創作風 格及技法方面的演變及其形成。 1 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苦瓜和尚畫語錄—山川章第八」,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七 十三年十月,頁 153。

(16)

二、人物與環境題材之關係

魏 魏魏 魏晉晉晉南北朝晉南北朝南北朝南北朝時期時期時期時期 經歷了三代與秦漢、三國時期,人物畫走過了繪畫發展的萌芽期而越發成 熟了。到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則開啟人物畫在「藝」術的開始,脫 離「用」的範疇,而且也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如“高古游絲”描的線條與“傳 神寫照”的人物畫新要求,他也在人物和山水畫結合上開啟了空間安排的新境 界,我們從《洛神賦》圖卷(圖 3-1、3-2)可以看到人物和山的關係和空間,儘管 不是十分協調,“人大於山”,但是做為圖中山、獸、林與鳥結合的很完整, 表現的比較真實,雖然說山水的空間安排還是有帶裝飾性的表現手法,但確實 把當時的環境運用想像的方式開啟了人物和自然環境的結合,在這幅人物與山 水的結合上看到歷史的開端,呈現當時東晉的繪畫風貌。 《洛神賦圖卷》 局部 圖 3-1 《洛神賦圖卷》 局部 圖 3-2 晉代 顧愷之(傳) 絹本 設色 27.1 × 57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顧氏在畫人物時據說他畫人數年不點眼睛,人問其故,他答曰: “四體妍蚩,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之中。”2 在顧愷之看來,外在的形體準確與否對“傳神”並無關要緊。他同時還注 意到其他一些因素,如:外貌、生理特徵、人物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組 合等。據《歷代名畫記》載,他在為謝鯤畫像,背景置以石岩,他說: 2 潘運告編著,《中國歷代畫論選上》,湖南美術社,頁 3。

(17)

“此子宜置丘壑中”3 。很顯然顧愷之在繪畫上進行過縝密的構思安排。 顧愷之在《畫雲台山記》中重點描述人與景的關係,明確的提出從觀察具 體得自然景物,從生活的深刻感受出發,在畫面上進行背景之安排與取捨,人 物的比例、動態、設色、遠近和明暗…等,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畫史上第一 個如此明確地探討人物與背景空間的論述。而在南北朝時山水畫興起,受到顧 氏的影響,雖然迄今尚無發現當時的山水畫,但從當時的的宗炳《畫山水序》 和王微的《敘畫》這兩篇重要的山水畫文獻中,可瞭解到當時的繪畫水準。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到: “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叢,獨 應無人之野。峰岫峣嶷,雲林森眇,聖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 思,余複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生焉!”4 提出繪畫需融會貫通地把自然的現狀,集中概括成為更理想、更完美的藝 術形象。畫家還要通過山水畫的面貌,抒發自己心靈的情感。山水自然環境形 象給人精神的愉悅和美的感受,也說明景物遠近和透視的原理,這樣的論述闡 述了當時生活環境以山林為伍,並對當時的空間產生欣喜的感覺,王微和宗炳 的論述強調自然與精神的合一,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很深的影響。 隋代雖然僅歷三十七年便亡國了,但是在繪畫上的業績卻很可觀。5展子 虔(約 531~604 年前後)的《遊春圖》(圖 3-3)是他唯一留下來的作品,也是現存 最早的一件山水畫卷。畫家表現了貴族遊春的主題,抒情卻又近似記遊的方式 表現了祖國江山的美麗,和貴族生活的優雅舒適,自然與人物,樹木與山水皆 沉浸在明媚的春意之中,呈現融洽與和諧。人物和景物的空間距離安排使人感 到遼闊舒適。 3 同註 10。 4 同註 10,頁 13。 5馮作民編著,《中國美術史》,藝術圖書公司印行,2002 年,頁 68。

(18)

《遊春圖》局部 圖 3-3 隋 展子虔 絹本 設色 縱 43 釐米 橫 80.5 釐米 唐朝周昉(西元 785~804 年)出身貴族的他取材宮中婦女的生活,《簪花仕女 圖》(圖 3-4)畫中出現的犬、鶴和辛夷花點出了人物活動的地點是宮苑,雖無背 景空間的直接取景,但從衣服和少許的陪襯物品與人物的大小製造出空間的距 離感,感受出是在較小的空間環境取景,以人物為主軸更能顯示出情緒表情,《揮 扇仕女圖》(圖 3-5)兩者描繪華艷的嬪妃在宮中無所事事的消遣活動,反映出她 們生活泛味的苦悶心情。 《簪花仕女圖》唐 絹本‧設色,46 x 180 公分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 3-4 《揮扇仕女圖》卷,傳為唐周昉繪,絹本,設色,33.7 公分 x204.8 公分 圖 3-5 兩 兩兩 兩宋時期宋時期宋時期宋時期 宋代時期的寫實精神更具體的描繪宋人的生活情境,李霖燦曾說道: “宋人的寫實精神,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驚人境界,他不僅是外表形似的

(19)

寫實,連對象的靈魂都傳達的栩栩如生。”6 北宋李成(919 ~ 967 年) 《讀碑窠石圖》(圖 3-6)圖中畫面層層疊峰構成深遠 空間,騎驢人把視覺帶到中心,更呼應寒林枯木的蕭瑟感。圖 3-7 可以清楚見 到二人的動態和面部。宋人《冬日戲嬰》(圖 3-8)中描寫兩孩童在戶外嬉戲,藉 由山茶、白梅花葉、奇石與兩孩童逗弄貓咪,前後呼應製造戶外生動的空間, 表明當時與自然生活環境的貼近和人們在鄉村生活的常態。 《讀碑窠石圖》軸 李成 絹本 圖 3-6 局部放大 圖 3-7 126.2 x 104.9 公分 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 宋人 《冬日戲嬰》圖 3-8 絹本 色 設畫 軸 196.2 公分 x107.1 公分 北宋由於經濟的繁榮與市民階層擴大,出現許多描寫城鄉的風俗畫,反映 各階層的生活,如張擇端(1085-1145) 《清明上河圖》(圖 3-8、圖 3-9)運用鳥瞰 式的構圖呈現北宋當時城市的景貌,人和人之間熱絡的互動,也生動描寫當地 居民的生活環境依水而居,兩邊是樹林草叢的鄉下地區,到中心是以虹橋為中 心,汴河兩岸熱鬧起來,空間的感覺在這幅畫裡表現的城鄉對比一覽無疑,此 幅畫在社會和歷史學的研究上供給我們後人了解宋人的生活。 圖 3-8 圖 3-9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 張擇端 528 公分 x24.8 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 6 李霖燦著,《藝術欣賞與人生》,雄獅圖書公司,73 年,頁 81。

(20)

到了南宋,部份畫家隨宋室南遷,所以畫家們所描繪和感受也隨之不同,例 如夏珪(約 1127~1279 年)的《西湖柳艇圖》圖 3-10,描繪西湖的平遠式風光,深 刻的把江南的空間型態作表現,黃光男說過: “人與人之間的組合,是形成社會的原因。自然界「有景」、人文中 「有人」、而社會中「有事」才可能構成一個生活環境。”7 畫家把最貼近自我的空間風貌,用視覺性組合留下來,人和空間的感覺因 著廣大的地景而呈現無壓迫的舒適感。圖 3-11 中圈處就是人物活動的範圍,描 寫蓊鬱的柳蔭和臨河的屋舍,以日常中習見的平凡的生活為對象,有別於北宋 風貌的大山大水空間,另一種詩意的表達。 《西湖柳艇圖》圖 3-10 《西湖柳艇圖》局部 圖 3-11 人物放大 圖 3-12 軸‧絹本‧淺設色,107.2 x 59.3 公分 故宮博物院,台北,台灣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 圖 3-13 是元代趙孟頫(1254 ~ 1322 年)畫濟南的山川風景給一位朋友周密 的,趙氏他的故籍在濟南,在濟南任官,後來辭官回鄉時,朋友周密已經六十 三歲了,沒有辦法回到故鄉濟南,因此趙孟頫就畫出濟南的山川風景給周密看, 並將這幅畫命名為《鵲華秋色圖》(圖 3-13)。本圖描繪的空間中沒有出現人物, 7 黃光男,《文化掠影》,歷史博物館,民國 90 年,頁 101。

(21)

但由此地形看來當時的自然環境的比例較屋舍高出許多,圖中圈處即為屋舍所 在,空間的分配以自然為主。 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和深度,從古代繪畫作品裡可以看到,他們親近自然, 而且以自然環境空間為伍,居住在其中並對空間的認知感覺是廣大且深刻的。 《鵲華秋色圖》元 趙孟頫 圖 3-13 紙本‧設色,28.4 x 93.2 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仇英(約 1498 ~ 1552 年) 以筆法細緻描寫入神而馳名,因此當時人有所 謂「寸人豆馬」之說。8 《蕉陰結夏圖》(圖 3-14)畫中人物和空間的安排與圖 3-16 相似,圖 3-15 為人物放大,以山石為主,人物為視覺上帶到中心,製造出自然 景觀宏大而人物悠閒之情。人的空間感覺呈現是遼闊且愜意。圖 3-16 也是仇英 之作,此幅作品也是相同構圖,因人物比例較大,視覺上以人物為主體。兩幅 畫重心一是背景,另一是人物。 而圖 3-17 我們可清楚看見主角面部之神態怡然,遠山和一書僮呈現距離空 間感呼應,人的姿態也呈現閒適感,整張畫面把山石和人的空間作十分和諧的 安排。 8 同註 13,頁 218。

(22)

《蕉陰結夏圖》仇英 圖 3-14 《蕉陰結夏圖》局部放大 圖 3-15 紙本‧水墨,279.1 x 99 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 《柳下眠琴圖》仇英 圖 3-16 《柳下眠琴圖》局部放大 圖 3-17 軸‧紙本‧水墨,176.2 x 89.3 公分 上海博物館,中國 清代義大利傳教士兼畫家郎世寧(1688~1766 年),西洋畫法在畫面上表現非 常寫實的對象物,早在郎氏來華之前,清宮已有西洋畫風的流傳,但是到了郎世 寧,開始融合西洋透視、光影明暗等技法於中國繪畫9 。在清代畫家多為宮廷畫 家,許多作品是受命於朝廷,《畫瑪瑺析陣圖》(圖 3-18)就是乾隆欲頌揚瑪瑺的 9《新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 96 年十月,頁 10。

(23)

事蹟所作,留白的背景因為立體感的畫法自然呈現透視和空間,工緻的筆法和構 圖表現上給人較嚴謹的感受,但活潑的造型把騎馬的功臣生動表現出來,雖是宮 廷授命所繪製,但我們可以清楚從畫面上看到當時以馬匹為交通工具,服裝也揭 露了主角的身分,馬兒跳躍出畫面的留白的部份,留白也代表著空間的一種呈現 方式。 另一幅清人所繪的圖(圖 3-19)描繪宮中仕女生活,空間透視受到西洋畫透視 影響清楚且準確的把透視距離做出來,人對自然物的感覺較緊密,因為宮廷生 活大都在人工所建立的建築物中。由圖 3-20 中可看到清宮廷的空間景致,四周 的房舍不高,和草木的關係接近,人工建築和庭園造景與天然山石相較起來還 是自然生態較多,呈現「建築」在「自然」環境裡。 《畫瑪瑺 陣圖》卷 局部 清 郎世寧 圖 3-18 《畫仕女圖》局部 清 焦秉貞 圖 3-19 紙本 38.4x285.9 公分 絹本設色 冊頁第二開 30.9x20.4 公分 《山水》清 焦秉貞 圖 3-20 冊頁第十開紙本 26.2x26.4 公分

(24)

民國 民國民國 民國初初初初 清末民初,西方美術思潮及美術作品大量引入中國。大批青年美術家出洋 留學,以借鑒西方美術改革中國繪畫成為時代潮流。徐悲鴻(1895~1953 年)的作 品接受西方教育後,用西洋觀念反映中國早期農村的面貌,作品圖 3-21 中可看 到他的素描搞,服裝和人物的造型與氣質見證了當時的時代環境。 圖 3-22 融合西方的寫實特點表現在水墨畫中,繪圖前先用鉛筆素描打稿, 可從圖 3-21 看到,運用西洋繪畫方式,繪畫前先用鉛筆作光影和立體感的線稿, 但是還是保留了墨色的特點,圖 3-23 和圖 3--24 作品中表現早期農村生活的樣 貌。 徐悲鴻素描 圖 3-21 《李印泉肖像畫》圖 3-22 徐悲鴻作品 圖 3-23 徐悲鴻作品 圖 3-24 李可染(1907–1989)曾經一度居住於桂林10,直接靠近大江大水寫生,圖 3-25 的《離江雨》就是他在當時寫下的風光,體會一種如范寬所言:“與其師人不若 師造化”的心境,漁人們在水面逐水而居的灕江景色,每天接觸大自然給予他們 的資產,壯麗的山光水色製造出遼闊的空間感覺。陸嚴少(1909-1993)的《歸漁》 更是把歸來的漁民神情作清楚處理,身後的漁船和足跡相呼應製造出生動的動態 感。吳冠中(1919~)的畫作也時常以江南漁民和農村為對象作畫,以另一種方型式 10 鄭明著,《現代水墨畫家探索》,雄獅美術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86 年 11 月,104。

(25)

的古典構圖表現平面卻壯闊的大風景,方形構圖是宋代繪畫的傳統。11 吳冠中曾 說過,“方形構圖便於集中、緊湊”。圖 3-27 圈處即為漁民捕魚的漁船,人和 空間的比例顯得更清楚且對比。 《離江雨》李可染 圖 3-25 《歸漁》陸嚴少 圖 3-26 《長江山城》吳冠中 圖 3-27 民初的台灣美術受到東洋畫的影響,當時有些人開始留學日本,並帶來他 們的膠彩畫科進入台灣民初的美術風貌,以日治時代台灣早期的生活環境為對 象,圖 3-28 林玉山(1907~2004)的《歸途》寫農婦與牛在勞碌一整天後,牛 的神態與人的神情,如釋重負的感覺,林玉山先生一生做畫不只重視外形結構 的描繪,更重視畫面中所要傳達的氣氛。圖 3-29 郭雪湖(1908~)的作品中, 薛保瑕曾表示: “郭雪湖的作品反映台灣早期鄉村文化轉化為工業社會的氛圍。”12 城市的自然對象就大幅減少,他的《南街殷賑》以城市生活為題材的風俗 畫,把台北迪化街的熱鬧和繁華作的很生動,人與人之間逛市集的擁擠感,卻 顯露出歡樂熱鬧的氛圍,空間的深度透視製造出人潮連綿不絕的視覺效果。 11 藝術報 2007/09/18 http://www.ecans.com.tw/cnews/news.asp?n=2007/9/18 12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804/20080412035758.html,97/11/20,17:03

(26)

林玉山《歸途》1944,台北市立美術館 圖 3-28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迪化街城隍廟口 圖 3-29 滕守堯說過: “既然人的感覺是因,藝術是果,研究藝術也就是研究人的內部世界。”13 繪者透過自身轉化眼睛所見,把最接近自己的東西具體表達出來,供我們 後人無論在藝術欣賞抑或是了解歷史所呈現的面貌。

三、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變革與特色

在二十世紀的工業文明進程中,世界的美術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和發 展,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個文明國家,我們的美術也面臨著這樣一個變化 的命運。作為農業文明的產物,傳統的中國畫藝術,不管歷史上有過多少的 輝煌,為了適應當代的需要,它將面臨工業文明的自然觀和審美意識而變革。 從日據時代,鄉土意識就開始萌芽,強調寫生,描繪台灣當時生活環境 與風光。水牛、豬、雞、廟宇、家屋和榕樹…等「鄉土」題材的介入,這些 題材從此成為年經子弟所熟悉的寫生對象,繪畫逐步回歸鄉土。又到七十年 13 滕守堯,《道與中國藝術》,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年 11 月,頁 136。

(27)

代台灣受美國畫家魏斯影響,而興起一股懷鄉的風潮而大放光采,就這一層 意義而言,它多少透露了台灣美術在特殊歷史情境下所獨具的「現代性」意 涵。14 就這樣的演變,我們在繪畫中因為空間的改變看到了歷史的痕跡,到了 九十年代,畫家們紛紛改變了繪畫中的環境題材,但像台灣中青輩的畫家們 仍舊懷念他們兒時的面貌,鄉村景貌依舊,但畫面中的空間關係不復以往, 如前面所提,古代生活環境是「房舍建築在自然裡」,如今轉變成了「自然建 築在房舍中」,許多房屋的建造必然破壞許多自然生態,我想這是很多現代人 的感慨。 下面舉例林進忠(1951~)早期(圖 3-30)與近年(圖 3-31)的作品,在 1984 年所 繪的《春耕》題款曰:“昔日鄉居舊景物畫中相見益情親”15 ,畫中農人耕田的 舊日鄉景是現代壯年畫家昔日的懷舊景色,令人感親切之意,隨著時代的演 進,畫家也跟著在環境空間裡做改變,而 1996 年所繪的《時代之韻》(圖 3-31) 就把現今快速道路和高樓的樣貌描繪下來,畫面也呈現水泥高牆的冰冷感, 深刻把時代的樣貌隨著時間而留下印記。 顧炳星 1998 年《東勢小鎮》圖 3-32 的作品,主要畫城市高聳的樓群,採 用體面分析和構成的手法,結合分割的方式新穎的表現當代建築,呈現另類的 空間景觀。 林昌德《白雞之秋》圖 3-33 描寫 1991 年白雞之秋色景致,自然林木環繞屋 舍,將自然和環境的空間表達的俐落熟練,也反映了當時的環境。 吳漢宗(1945~)他的早期作品充滿鄉村懷舊的古樸氣氛,圖 3-34、圖 3-35 是 他描繪金瓜石的景致,紅磚頭砌成的屋舍磚瓦是許多長輩們孩時的懷念,水平 陳列的紅磚屋遍佈山腰,現今已不容易再看到一大片紅磚砌成的矮房子,但隨 著時光的流逝變遷,壯年畫家們經歷時代的轉換環境空間也和他們兒時記憶不 同了,善於畫房屋的吳漢宗在他的近年畫作圖 3-36、圖 3-37 中看到,他作品的 14 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形幻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 0 年代》,世安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 年,頁 13。 15《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國 86 年,頁 8。

(28)

房子漸漸由早期紅磚瓦轉變為水泥建築,一幢幢直立的公寓住所呈現在他的畫 面中,還貼切的描繪出公寓五彩的鐵欄,圖中圈處為人們活動處,居住在都市 的人們,對於空間的感覺就是身處在一幢幢水泥高樓的叢林中,筆者在大學時 期見到吳老師的作品時,就立刻感覺彷彿是住家的寫照,備感親切,這樣的題 材很真實且貼近的寫出現代人的居所。 《春耕》林進忠 1984 年 圖 3-30 《時代之韻》林進忠 1996 年 圖 3-31 《東勢小鎮》顧炳星 1998 年 圖 3-32 《白雞之秋》 林昌德 1991 年 圖 3-33 《金瓜石春曉》吳漢宗 1983 年圖 3-34

(29)

《金瓜石一隅》吳漢宗 圖 3-35 《城市街景一隅》吳漢宗 圖 3-36 《民居交響曲(一)》 吳漢宗 圖 3-37 《都市台北》羅景中 圖 3-38 《即景雨中》羅仁志 圖 3-39 《另一種無奈》沈政乾 圖 3-40 試以台灣省第五十一屆美展(民國八十五年)國畫部的幾張作品為例,描寫 的是都市即景,反映現代人的生活空間,年輕畫家羅景中(圖 3-38)的作品,圖 中圈處是人們活動的地方,在身處車水馬龍的城市裡與穿梭在水泥高樓間是現 今都市人深刻的感受,尤其時常下雨的台灣都市。圖 3-39 羅仁志更是貼切地 描繪雨中塞車擁擠的擁塞感,圖中圈處為人們身穿雨衣在雨中騎車的模樣,雨 天濕滑的無奈感容易令寓居在都市的人們感同身受,圖 3-40 沈政乾《另一種

(30)

無奈》把逆光的人擱置中央,刻畫現代人的內心寫照,運用超現實的手法寫出 來。孫翼華自述 : “顯現現代人之於個人心靈的迅速崩解,經過作者敏銳而深刻的觀察,透 過畫面的巧妙意象經營,揭示現代人龐大的孤寂、疏離、無奈與焦慮感。” 16 這樣“用形象思維反映現實”17 是創作者在生活經驗中累積的情感,現代 的創作者越見把心象投射於畫面中,就是與羅芳所說的:“站在時代的論點做 新的詮釋。”18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近年來許多當下社會脈動關懷的映射在水墨作品上出現,顯示環境空間的 都市化也揭示都市的複雜性衍生出的人的新感覺,和以往早期作品相較下更 多自我意識的東西出現。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

創作研究之

創作研究之

創作研究之社會學基礎

社會學基礎

社會學基礎

社會學基礎

一、 從社會變遷看都市的演化理論

都市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人類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早期的採集和 遊牧形成部落,演變到以農業為主的村莊,工業革命之後,鄉鎮人口紛紛往都 市集中,形成都市。19 所以都市化是這個時代、世界各地多數人生活的共同經驗。 從社會變遷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市化是一個歷史性及全球性的趨勢,十 九世紀初全世界只有 2.5%的人口住在都市裡,經過兩百年,全球將近有一半以 16 《當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與展望-2006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民國 95 年,頁 89。 17 王琢編,《李可染畫論》,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年,頁 37。 18 沈以正,〈由傳統步入現代,引自《延續與蛻變-羅芳稅墨創作集》太平洋文化基金會,2001 年,頁 7。 19 石計生,《都市與現代生活風格》http://mail.scu.edu.tw/~reschoi3/works/metropolis.pdf

(31)

上的人居住在都市裡。20 都市文化也衍生許多和以往不一樣的生活法則,例如:現代都市的特性和 共通性,在人口特質方面,包括人口數量大、密度高與異質性高…等。而生活 特質方面,人際關係較疏離、生活方式較多元,以及思想模式較彈性等等。城 市的價值是成分駁雜的,它來自不同的人群,出自不同的階層。21 都市和鄉村 的兩者不同生活型態也造就不同的人格特質。生活在都市的人,往往承受太多 感官刺激,而不得不對這些刺激加以篩選,區分輕重緩急,並決定哪些刺激要 加以反應。 換句話說,都市人和非都市人比較起來較強調理智、重視效率的自我要求, 使得都市人的價值觀變的功利,人際關係趨於冷漠。是一個疏離感強烈、擁有 寂寞群眾的社會,而且因著都市生活而在擁擠的人潮所產生的人親密程度,往 往不遜於最親密的人,因而成為一種「陌生體間歇侵犯的空間」22 ,這樣的空間 既陌生又親密。 六十年代初期美國一位學者曾用田鼠作實驗,看看空間大小不變的狀況 下,動物數目增加或密度的增高對動物生存有何影響,學者把實驗環境佈置的 像田鼠的自然生活環境,並提供充足的食物,實驗結果發現,田鼠的情緒出現 浮躁的現象,各種異常行為,最後鼠群陷入了瘋狂的失序狀態。 這項研究結果引起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於人類社會中,高密度人口和擁 擠現象探討的興趣,學者們的基本假設是: “擁擠會導致社會病態,造成社會解組。”23 擁擠的都市生活產生出新的文明病,社會學家沃斯(Louis Wirth)在 1964 年所 提出的「都市狀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中,研究其命題 的當代形式與內容,他在那篇以芝加哥為思考樣本、偏重實證結論的經典文章 20 同註 2。 21 同註 2,頁 158。 22 同註 2,頁 8。 23 龐建國,《都市人心理》,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94 年,頁 172。

(32)

中發現一些問題,包括以下都市狀態的主要特徵,石計生歸類如下: (1)複雜的分工,有各種特殊的職業結構,以便形成社會階層的主要基礎 (2)有很高的地域及社會的流動性 (3)人口分工上有高度的依賴性 (4)人際的互動上呈現匿名性,角色之間的互動只是部分的人格表現而已 (5) 依賴社會中正式的控制和規律 (6)人們的道德標準不一致,有較高的容忍度24 這六個特點是說人在都市之中,受都市影響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但 並不是說每一個個體私人的人格特質。除了空間環境的變異外,大部分的人在 都市環境裡也變的具有特殊的都市特質。 所以人們生活在其中感覺渺小而顯得為不足道,於是都市中常常出現標新 立異或偏差的行為,人人強調自我意識為重,在都市中成為常見。相較於過去 傳統鄉村中人們親切熱情的特質,人與人間熟捻也易於相互的認識,兩者的差 異來自於生活型態的改變,許多「新移民」25 的都市人更是深刻的感受到兩者的 差異,但也不自覺的成為標準的都市人,“缺乏這種本事的人,將很難適應都 市的生活”26 這樣的都市特質似乎成為這時代的記憶符號與特色了。

二、 都市對應鄉村空間之探討

詹宏志先生在城市人一書中這樣述說都市和鄉村的改變: “從鄉村到都市在演進上是時間的的累進而變化,空間在時間中有無數的變 化:彎曲的巷道成了筆直的馬路,綠油油的菸葉田化作灰的水泥公寓社區、小店 頭也變成為時髦大商場… …高樓蓋起來、煙囪豎起來、霓紅燈也亮起來,…這 時候目睹空間在不同時空面貌的人就感慨的說:「滄海倉田呢!」”27 24 石計生,《都市與現代生活風格》http://mail.scu.edu.tw/~reschoi3/works/metropolis.pdf,97/12/5, 14:32 25 本來不是居住在都市裡但搬進且居住在都市的人們。 26 同註 2,頁 19。 27 同註 2,頁 16-17。

(33)

這是許多現代人們的感慨,當我們欣賞過去農村自然景物的美麗,過往的 記憶讓我們區別現在,我們對於鄉村或都市的印象如同卡西勒在《人論》中所 說道: “所有我們關於空間和各種空間關係的知識都可以翻譯成一種新的語言。”28 這些記憶成為一種符號,讓人類有別於動物或其他,我們在其中感知環境的 改變,“符號乃是一種過程,靠著這個過程,人不僅重複他的經驗而且重建這 種經驗。”他並且說道: “只有這種類型的回憶才能給我們已能充分表現人類特性的記憶型態,並把他 與在動物或有機生命的所有其他現象區別開來。” 29 都市印象儼然成為現今 21 世紀的人們新的記憶,這樣新的生活空間缺乏許 多舊時代的自然風貌,取而代之的是人為的工程,黃光男在景觀美學概念說過: “生活在環境中的自然物象,是產生人文意識的原素。”30 優質的城市風貌,深具教育意義31 ,城市的美化、生活環境的維護及改善, 也關乎國民的生活品質,哲學家杜威提出: “唯有透過我們的生活過程,才能充分掌握藝術品的重點,這些是藝術家創作 的經歷過程;而分享這種過程的增長,是鑑賞者的權利。”32 這樣的美學觀我們可以得知,時代的環境空間影響培養各方面包跨藝術的 均衡發展。 從下面圖 2-1 和圖 2-233 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鄉村和都市空間概念的分布 表,農村社會是平面分布式的房舍,和古代的環境空間相似,四周被自然所 包圍,而都市概念是立體重疊的概念,還出現了高空與地下的空間,人類在 這兩種空間概念裡所感受的空間感覺也不一樣,農村聚落中,住宅是家族開 28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頁 73。 29 同註 37,頁 76。 30 黃光男,《文化掠影》,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 90 年,頁 84。 31 蕭炳欽著,《城市空間藝術》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民國 92 年,頁 213。 32 黃光男,《文化掠影》,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 90 年,頁 212。 33 詹宏志,《城市人》,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頁 5、7。

(34)

墾的中心,圍繞在宅子周圍的都是家業,滿足經濟需求後族人開始逐漸繁衍 成大規模的聚落34 ,都市空間較封閉,他的上方下方都有疆界,人與人間的交 合也變得不容易親近。 圖 2-1 農村的空間概念 圖 2-2 都市的空間概念 由圖 2-1 和圖 2-2 中我們發現到鄉村社會的生活空間和自然環境是密切且 環繞在周圍,而都市空間呈現複雜立體建築式的樓層,沒有鄉村空間的自然 介入,早期畫家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和描繪,因為現代化的關係而形成不同的 社會美的標準,過去農業社會藝術家的審美到現今因著環境的變遷也隨之改 變35 ,人對於環境空間產生不一樣的美的感受,學者試將兩者的優點取之合而 為一,都市的便捷文明和鄉村的自然景貌的結合,在黃光男書中提到: “在藝術造境中,公共工程景觀美學意涵,包括人性尊重與視覺考量,其 中以「人」為主的期待美感,得先以「自然物」為先導,若不能尊重大自然 的工程,再多再大的公共景觀,也不能增加任何的美感,甚至還有被傷害的 危險,包括了心靈與生命。藝術造境,就是人為造境,再營造一種更適合的 生活環境,以及優雅的美學呈現。”36 鄉村生活擁有的是都市所缺乏的,反之亦然。都市過度的科技文明卻缺 少過去那種令人懷鄉的溫暖,兩者中間的平衡或許是現代人對未來的期望, 回歸到和自然韻律之間尋找平衡。 34 黃衍明,《尋照失落的故鄉-台灣城鄉紀實》,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1 年,頁 139。 35 李澤厚,《美學四講》,三民書局,民國 90 年,頁 59。 36 黃光男,《文化掠影》,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 90 年,頁 105。

(35)

三、 人於都市和鄉村的型態差異

“在鄉村生活中,是以綠色、藍色和黃土地的顏色為主調,在都市生活裡, 除了自然景觀之外,還加上了大量的人為景觀,各種顏色和造型的建築物、花 招百出的廣告招牌、五花八門的霓虹燈。”37 這是台大社會學系龐建國在他的書中提到的,鄉村以自然界發出的聲響為 主,而都市還夾雜著汽、機車的引擎與喇叭聲音,工地施工和飛機的呼嘯聲, 連氣味也不相同,鄉村中以泥土、花草、家禽畜為來源,都市則交雜工業化下 的各個廢器味。 時間在這兩者上也是明顯感受不同,自然是時間的主宰,晝夜和四季,日 落而息日出而作,一到夜晚最容易聽到的是蟲鳴的聲音;在城市中是人工的生 活時間,日可作夜,夜可作日,夏天吃火鍋冬天可以吃冰淇淋,溫度隨著冷氣 和暖器調整,植物和黑夜、太陽和氣候在大都市中容易被忽略,人們依賴的是 手錶上和日曆上的數字,任何人工都可以改變的就像是都市的特點。 當你從都市叢林的車水馬龍中到房屋疏落、人和車輛開始減少的地方,你 就會感覺到離開都市了,到過鄉村和都市的人可以在其中輕易分辨兩種空間的 差異所在。 “鄉村象徵過去,而都市的共同象徵是未來… …鄉下的吸引拉力 是老方式、人性方式和自然方式;都市觀念的吸引拉力是走向進步、現代化、 發展。”38 雖然有學者不完全認同這項說法,但這顯示了一般大眾的普遍觀念。 鄉村生活彷彿代表著對自然生活的追求,然而自然對於人有著密不可分的 關係,聖經中第一篇《創世紀》講道: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39 上帝在最初的時候創造萬物如此浩瀚的自然宇宙,老子《道德經》第二十 五章言: 37 龐建國,《都市人心理》,希代出版有限公司,1994 年,頁 18。 38 Raymond William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1973) ,p.357。

39

(3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為要效法地球,因為地球 的行動是效法天體的,天體的行動,又效法自有規律的法則,有規律法則,只 是效法其自然而已。”40 聖經中《約翰福音》的開頭便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 帝。”41 這裡「太初有道」中所指的「太初」,比「創世記」裡說的「起初」還 要更「初」。「創世記」的「起初」是指創造天地的那個時刻,是一個仍然有時 間限定的概念。而「太初」是在造天地之前的那段混沌時間,非但沒有時間限 定,甚至連「時間」都尚未出現,因為他們認為,神是無始的,所以「太初」 便是無始的「太初」。二者連接東西方的《道德經》和《約翰福音》,並不難理 解「太初有道,萬物自然生成」的中心思想,及其指涉的生命哲學。42 人和自然的關係因著生活而產生環境和空間的演進而背離,現今都市生活 的人們只能藉著假日時的空閒時間親近大自然尋找心靈的洗滌,所以在現今的 所謂「當代」藝術中,呈現許多都市人特質的疏離、冷漠與怪異的特質,故以 藝術借之抒發個人的情緒,例如:發軔於 1960 年末期的歐美藝術思潮,地景藝 術家(Earth Art,Land Art)就因為厭煩現代都市的生活和高度標準化的工業文 明,主張返回自然,並用泥土、砂石等天然的媒材表現藝術,並特地以此表達 內心的不滿。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都市的產生為時代進步的象徵,越來越多人為的東西增加了我們和自然關 係的距離,由此可知現今社會人為的環境破壞影響我們生活至深,在現今都市 人因為人口密集和科技化的便利生活造成自然的遠離,人們若是擁有大自然的 豐饒洗禮,會讓人得以靜觀而沉澱心靈,回到自然秩序的法則,在藝術表現上 或許會呈現更多正面的時代特質。 40 胡汝章、黎功勤詮釋,《老子新學案上》,王家出版社印行,民國 61 年 11 月,頁 293。 41 聖經工會,《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一節。 42 太初―追求生命本源的藝術之「道」,大象藝術空間,記者錢弘芸新聞稿 ,97/11/15,20:23 http://news.yam.com/ttn/garden/200712/20071227105629.html

(37)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創作

創作

創作

創作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的形成與呈現

的形成與呈現

的形成與呈現

的形成與呈現

人類遠離了自然全然邁向工業文明的都市生活,但人們在其中感受的先是 文明科技生活所帶來的焦躁和無奈感,人類本身有回歸自然的原始需求及慾望 1 ,人本來應該對自然界作適度尊重,對自然界的資源要懂得節用,且順應自然 法則,不干擾其滋養生息2 。古代的人們親近自然,我們在畫中看到的是他們和 自然宇宙天人合一的心靈層次,前人在遼闊的山川草木中觀照與大自然的韻律 尋求自然的永恆真理,在繪畫中我們看到的是古人廣大的胸襟和在自然中追求 心靈的寧靜,反觀現今我們擁有的越多,但反映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卻缺少了古 人開闊的胸襟。 現代的藝術家反映今日的時代面貌,卻也帶著過去生活的記憶,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認為: “都市是人們記憶和過去的儲藏室,也是文化傳統和價值的儲藏室。”3 人們帶著對過去生活形式的記憶符號區別都市和鄉村生活,都市承載著過 去歷史累積下來的文化意識,而現代人對自身所寓居的空間感覺承載著過去鄉 村環境而在城市中生活著。在這裡生長的新新都市人,因為空間的變異衍生出 一個都市的感覺,產生許多特殊的不愉快特質。 身處的 21 世紀裡的都市人的空間感覺是筆者欲探索的習題,接著探討對 於都市空間衍生出都市人的感覺,兩者對應的省思與創作中隱喻的呈現。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之創作意識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之創作意識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之創作意識

都市人的空間感覺之創作意識

現代藝術家正面臨著如何表現都市生活、都市景象、都市人物、都市人的 心理等新課題。莫卡羅夫斯基(J.Mukayovsky)曾說過: 1 蕭炳欽著,《城市空間藝術》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民國 92 年,頁 76。 2 陳瑞成著,《傾聽與凝視—生態環境關懷之創作論述》論文,頁18。

3 Mike Savage Alan Warde 原著、孫清山譯,《都市社會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38)

“藝術品是在他的內部結構中,在它與現實和社會的關係中,在它與創造 與接受者的關係中,以符號形式呈現出來的。”4 傳統的藝術樣式和藝術語言,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在歷史變革時期其實 都會有類似的遭遇,其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的發展,也是城市生活對藝 術家的吸引。筆者希望藉著畫筆反映現代都市人的空間生活與內心世界,藉由 這樣的研究藉以反省都市化下人們的生存空間。 一、時代的氛圍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反者道之動」的哲學思考,這句話所詮釋的意義,就 在於當「知與行」相遇合之時,所產生的現象。繪畫反應創作者的時代氛圍, 黃光男曾說: “社會性是一個藝術家的心態,也是藝術家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時,所嚐試 表現的重要因素,作品中具備此要素,才能引發社會公眾的共鳴,這也就是丹 納(Mippolyte-Adolphe Taine)說的「環境、時代、種性」是藝術創作的精神要 素。”5 吾曾參觀李奇茂先生之「李奇茂教授的繪畫世界—與台灣水墨畫之關係」 的展覽,深刻感受到的是畫家深刻且貼近生活的把自身經歷的台灣過去、現在 和時代氛圍留下在畫面裡,體會到歷史在其中的厚重感,用傳統國畫熟練的筆 墨線條刻劃出台灣的印象。 筆者喜好描繪人物形象,也欲把現代人的時代和內心反映在畫面中,在個 人的「現代人物畫」創作中汲取前人的經驗,也因創作者本身的情感隨著時間、 空間不斷變化和衝擊,不斷的產生新想法,筆者藉著對自然空間親近的洗滌, 回憶鄉村生活和自然的親近,也感受著身在都市空間演繹出當代人的內心世 界,呼應著黃光男所言: 4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三民書局,民國 90 年,頁 134。 5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6 月,頁 85。

(39)

“社會發展會影響到他們的情思的交會,因此不能忽略對環境的認知,與 其衍生的意識價值系統。”6 對於 21 世紀新時代的空間氛圍,衍生出都市人的空間感覺而感到研究的 興趣,也期望開創出獨特的藝術語彙做詮釋。 此研究以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為題材,描寫台北都市人的生活形象與研究所 求學地點的台中為取材,感受以古人之心寫現代的物象,師造化也就是師生活, 以期在人物畫的細微表現中表達身為現代台灣年輕輩的藝術創作者的時代感 受。 二、現代人物畫意境的追求 「意境」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範疇,是藝術家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的藝術 表現7 。中國繪畫在自然裡發跡,人物隨著時空環境改變感受生活,所以筆著認 為人是時代感受最豐富也具有靈性的一物,所以從畫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時 代反映、作者隱喻、情緒交代、社會批判或生活記錄型8 …等的現實反映,水墨 畫十分重視「畫外之意」,藉著內容表現作者的內在世界。畫家借景生情,把難 以言傳的心思藉著圖像表達出來,這種寓「情」於「景」的融合,正是所謂的 「意境」。 中國藝術十分重視意境與神似,注重表現物的神態,因此「氣韻生動」列 為繪畫「六法」的首位。東晉顧愷之把「傳神寫照」作為人物畫的最高境界,「寫 照」 即藝術家所觀察到的客觀形象,「傳神」即通過形象表現出畫中人物蘊藏 的精神,寫照是為了傳神。他還提出 「傳神阿堵」寫神的方法。這些傳神的主 張,成為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顧氏提出: “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台榭一 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 想妙得也。”9 6 黃光男,《文化掠影》,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 90 年,頁 63。 7 http://win2003.chi.cuhk.edu.hk/bowen/db-teach/chapter2/t2-intro-01.asp,97/11/11,18:37 8 黃光男著,《畫境與化境》,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6 月,頁 46。 9 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八冊《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 64 年 4

(40)

指畫家在構思的時候,發揮個人的想像力,深刻地認識世界,才能有所「妙 得」,使客觀與主觀之神融合為「傳神」從而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是筆者繪畫境 界的準則。 國畫的表現形式應隨着時代的變化而産生新的表現形式。本研究因著以人 物為題材探討都市人的空間感覺,結合水墨畫意境的情與景的交融,從古人之 心寫現代之意,如同龐均所說: “成功地表達當代人文思想與情感之視覺影像,這就是偉大的文化貢獻。”10 筆者由此感知把現今都市人的時代的氛圍作探討和表現,探尋當代的水墨 人物畫意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一、西方美學思潮影響下的新造型思維 在西方強勢的科技夾帶其美學思潮下,近代中國畫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皆受 其影響,早期中國受到西方寫實素描訓練的影響,以寫意精神為中心的東方思 想漸漸滲入立體光影的表現,筆者嘗試吸收西洋畫中運用色彩諧調的手法,一 個畫面以一種色調爲主調,多種同類色諧調成爲統一色調,選擇適宜表現一定 的感情渲染、一定的氣氛。 筆者早期剛開始的寫實造型訓練是從國中階段開始鍛鍊素描的工夫,由臨 摹名家作品和寫生入手,因為對人物造型的特別鍾愛,所以在人物的古典西洋 繪畫下了許多工夫鑽研,高中之後再把自小對水墨的熟悉結合起來,加入筆墨 的元素,剛開始是以水墨畫開始寫意的人物造型創作,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 輕輕鉤畫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要的線,塗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 的線與色面,中期受到徐悲鴻和蔣兆和先生以西方寫實主義的影響(如下圖 月, 頁 53。 10 龐均,《繪畫寫生哲學論》,藝術家出版社,民國 88 年,6 月,頁 9。

(41)

3-41、圖 3-42),希吸取西畫之長創造自己的獨特風格。爾後筆者在材料研究上, 期望開拓新的色彩跟材料的豐富性,所以開始接觸重彩畫(膠彩畫)、學習工筆 畫,之後嘗試在寫意人物造型上做更細緻的處理,也受到大陸工筆人物和畫日 本美人畫的思想滲入(圖 3-43、圖 3-44)在畫面色彩和氣氛也作探討,以求繪畫中 的氛圍和意境。 在圖 3-45 習作中,筆者試圖在人物造型上表現生動的人物造型和氣韻, 訓練工筆人物的造型,熟練白描的線條律動,在融合西方體感之餘,在中國繪 畫中表現線性為重的線條作繪畫精神性的輔助。 西方藝術在繪畫上重實,也非常重視色彩,而且有科學的色彩體系研究11, 在筆者向專門研究色彩的龐均先生學習色彩多年後,漸漸的對色彩的關係拉開 向水墨創作,希望藉由豐富的色調表現在中國畫中呈現的更精采,筆者也期許 深厚的中國文化基礎下,國畫表現因為加入西方的滋潤而更顯多樣而迷人。 《李印泉肖像畫》徐悲鴻 《流民圖》局部 蔣兆和 《米脂的婆姨》局部 何家英 圖 3-41 圖 3-42 圖 3-43 11 袁金塔著,《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藝風堂出版社,民國 78 年初版,頁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電)作品,工

歌詠地方博物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 投分署、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鄭宇峯 豫洋科技有限公司.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

我原以為有慶一死,家珍也活不長了 ……家珍身 上一點肉 都沒有了,扶著她就跟扶著一捆柴禾 似的。.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