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Marxism’s Sinicization” and Communist China’s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Discourse Privilege”

趙春山(Chao, Chun-Shan) 淡江 大學中國 大 陸研 究 所 教 授 林祐斳(Lin, You-Chin) 國 立政 治大 學東 亞所 博士 班研 究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共推動

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摘要

近年來,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不斷在各個公開場合提到要「弘揚中華文 化,展示國家軟實力」之論述;然而,中共一貫堅持提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政治價值觀,是否因此出現轉變的態勢? 本文以軟實力(Soft Power)的視角出發,從文化、政治價值觀與外交政策 3 個 層面進行探討,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之間的 相互關聯,並藉以詮釋未來中共發展以「中華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可能變化。 關鍵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文化、話語權、軟實力

(2)

壹、前言

近年來,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持續多次地在各個公開場合提到要「推 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展示國家軟實力」等論述,此舉也引發 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甚至出現胡錦濤要全黨抵禦西方文化1的諸多揣測與評論。 對此不禁質疑,中共的政治價值觀,是否出現轉變態勢?為何當初在文化大 革命一心主張「批林批孔」運動的「中國共產黨」,時至今日,其領導當局卻一 意地標榜要發揚中華文化,並欲使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部分。 那麼,中共又會將它不斷賴以依靠的「馬克思主義」放置何處?中共在宣稱「弘 揚中華文化」的同時,又如何擔任一個稱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擁護者? 我們認為中共現今實質運用到「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且以儒家思想中 強調實行一個禮樂教化社會的「治國」面向為主。種種的疑慮,皆有待進一步加 以釐清。

本 文 以 美 國 學 者 約 瑟 夫•奈 伊(Joseph S. Nye Jr.) 所 提 出 的 軟 實 力(Soft Power)三大主要來源:文化、政治價值觀與外交政策,建立分析架構。根據奈 伊的觀點,所謂的軟實力,就是建立在塑造它人喜好的能力之上;然而,軟實力 不同於影響力,因為影響力也能建立在威脅利誘的硬實力之上。軟實力不只是說 服力,也不只是以理服人的能力,軟實力也是吸引別人的能力。簡單地說,從行 為面來看,軟實力是一種吸引力;從資源的角度來說,軟實力的資源就是製造吸 引力的資產。2 一國的軟實力的來源主要有三:文化、政治價值觀與政策。 第一,文化是一套替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與風俗習慣,它有很多種表現的形 式,一般會將文化區分為吸引社會菁英分子的高尚文化,如文學、藝術及教育, 以及取悅大眾的流行文化。然而,奈伊也強調,狹隘的價值和在地文化,比較不 可能產生出軟實力。3 第二,政治價值觀,是指國內外行事原則一致之處。政府在國內以行為所 捍衛的價值(比如民主自由)、在國際組織所提倡的價值(與他人合作) ,以及 1 「胡錦濤新年黨刊發文,全黨抵禦西方文化」(2012 年 1 月 5 日),2012 年 2 月 20 日下載,《美國之音》,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20105-Hu-on-Western-Culture-136731718.html。

2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p. 5. 3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p. 11-12.

(3)

外交政策的價值(促進和平與人權)對他人的好惡影響甚巨。但是奈伊認為軟實 力不像硬實力,它並不屬於政府所有,因為許多軟實力的資源和美國政府是兩回 事,而且只有部分呼應政府的政策目標。4 第三,政策須師出有名,有道德說服力。政府的國內外政策也可能是軟實力 的來源。外交政策對軟實力的影響極大,政策有長期效果,也有短期效果,端視 情境脈絡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政府的政策可強化,也能分散一國的軟實力。 國內政策或外交政策若顯得偽善、高傲,漠視他人意見,或建立在狹隘的國家利 益之上,都會損及國家的軟實力。5 本文先扼要回顧、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成與意涵。再探討中共領 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演變歷程,以及對於中 共的政治價值觀所造成的實質影響。復描述中共領導人在執政時期,推行「中華 文化」外交政策的運作。最後提出簡要結論。

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成與意涵

1919 年 發 生 於 中 國 的「 五 四 運 動 」, 並 非 只 是 一 場 學 生 抗 議 政 府 喪 權 辱 國,以及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中國的運動;它同時代表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日益 擴增的反叛。值得注意的是,知識分子在否定中國過去的同時,也否定西方對 中國的侵略行為,這也為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中國,打開門戶。布爾什維克黨人 (Bolshevik)的「十月革命」,更提供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一個成功的範例;中國 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然而,為什麼中國的知識分子這麼快就接受馬克思主義?回答這個問題時, 學者翟志成認為:中共信奉的馬列主義,其實是一種無神的政治宗教。中國的儒 學雖非宗教,但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宗教的功能。儒學在新文化運動衝擊下破 滅,造成價值系統的真空,正好因馬列主義的傳入而得到填補。馬列主義所以能 吸引不少中國知識分子,正因為它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心靈,有一定程度的穩合 性: 第一,中國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必須學習西方,但又恨透西方之侵略中國,

4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 13. 5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 14.

(4)

故對西方文化,懷有一種愛恨交纏的情意結。馬列主義是一種產自西方卻又反西 方的文化,故極能滿足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理需要; 第 二, 馬 列 主 義 自 稱 是「 科 學 中 的 科 學 」, 其 披 著 科 學 的 外 衣, 極 能 滿 足 「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對科學主義的崇尚心理; 第三,馬列主義似乎能為中國提供一條不經資本主義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的 「捷徑」,故極能滿足中國知識分子因追緬昔日光榮,一意抄近路超越西方的急 功近利心理; 第四,馬列主義和中國哲學有相通之處。首先,它所建構的共產天國的烏 托邦,和中國《禮運》〈大同篇〉的大同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它的重 點,在改造世界而非解釋世界,這和中國「知行合一」的傳統思想合拍。再次, 它可以把世界上各種問題,用幾個簡單的公式加以解決,這更和中國傳統哲學造 就成中華民族「以簡馭繁」的民族心靈吻合無間。6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不只是思想背景、政治活動的影響、帝國主義的壓 迫、對西方失去信心,還有想採取蘇聯模式等因素,才造成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得 勢。而馬列主義對中共最大的貢獻,是提供中共「革命」的一個理論基礎,亦將 馬克思主義視為「現代的革命意識形態」。對於毛澤東思想,中共理論家認為它 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根據中共自身的說法,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 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 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詞,最早被提出的時間是在 1938 年 9 月,中共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抗日民 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之政治報告,其指出:「今天的中國 是歷史的中國之一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 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我們要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承 繼遺產,轉過來就變為方法,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著重要的幫助的。 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 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 6 翟志成,「國民黨是怎樣丟掉大陸的?」,當代,第 59 期(1991 年 3 月),頁 86。 7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07 年 10 月 23 日),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中國網》,http://big5. china.com.cn/17da/2007-10/23/content_9108962.htm。

(5)

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 鬥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 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 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 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瞭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 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 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8 在此,毛澤東為「馬克 思主義中國化」作出明確的闡釋,那就是大中華民族的共產黨員,必須以帶有中 國民族形式的特點來應用馬克思主義,而並非抽象空洞的談論。 另外,1943 年 7 月,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中,首先使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 思主義」。91945 年 5 月,劉少奇在中共「七大」上發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 內容中強調:「我們的毛澤東同志,是我國英勇無產階級的傑出代表,是我們偉 大民族的優秀傳統的傑出代表。他是天才的創造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將人類這一 最高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把我國民 族的思想提到了從來未有的合理的高度,並為災難深重的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指 出了達到徹底解放的唯一正確的完整的明確的道路─毛澤東路」。10這正標示出 中共已將「毛澤東思想」視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但是,倘若依照中共自身的說法,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意涵視為行動理論的 根本依據,並且以中共的實際情況作為輔助,相互結合、調整,用以發展出具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然而,從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到第四代領導 人胡錦濤的實質發展脈絡觀之,並非如同上述中共自身說法一致;意即歷任的 中共領導人在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並非完全實事求是地將馬克 思主義的意涵視為行動理論的根本依據;反而是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本質意 涵,作為其推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 8 「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 1938 年 10 月 12 日至 14 日在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 的報告」(1938 年 10 月 12 日),2012 年 4 月 10 日下載,《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www.marxists. 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81012aa.htm。 9 「 毛 澤 東 思 想 形 成 與 發 展 」(2009 年 5 月 21 日 ),2012 年 4 月 10 日 下 載,《 人 民 網 》,http://theory. people.com.cn/GB/41038/9341366.html。 10 「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2012 年 4 月 10 日下載,《人民網》,http:// 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59/4526957.html。

(6)

在學者金觀濤與劉青峯的眼裡,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就是象 徵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他們指出,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有兩個 關鍵時刻,一個是 1935 年的「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逐漸獲得共產黨實際上的 最高權力;另一個是 1942 年的「延安整風」,毛澤東思想從此登上意識形態權威 寶座,這兩個轉折恰恰和馬列主義實現結構性改變過程相一致。「馬克思主義中 國化」必須通過一個複雜的過程才能完成,因此,馬列主義實現結構性改變必須 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放棄知識中心主義」,重新回到類似於傳統意識形態的 倫理中心主義;二是改變整體反傳統主義心態,否則農民革命正確的策略、中國 傳統文化中用來組織各級政權的泛道德內容,都會視為和馬列主義相對立而不能 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其實,到了 1930 年代末,放棄馬列主義的知識中心論和整 體反傳統主義的條件差不多已經具備。40 年代初,馬列主義實行結構性改造的 各種條件都已成熟。1942 年中共開始「延安整風」,毛澤東在政治上打擊從蘇聯 回國的國際派的同時,實現全黨對馬列主義態度之轉化。毛澤東、劉少奇人的著 作被列為幹部學習的必讀文獻。從此,儒家倫理、農民文化和各種有關農民革命 和建立基層政權之經驗,可以毫不困難地溶進中國的馬列主義,而毛澤東由是而 成為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權威。根據中共官方的說法,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 主義中國化」,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是儒家化和農民化。儒家化實現 由知識中心向道德中心之轉化而破除反傳統心態;農民化則是在儒家化的同時, 把農民視為無產者,農民戰爭經驗和農民文化系統納入馬克思主義。11 再者,學者余英時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所謂的毛澤東思 想有何地位之時,認為:「事實上,毛澤東在理論思想上根本就不通透,談不上 對馬克思主義有任何理論上的發展。而他的〈矛盾論〉、〈實踐論〉中所謂的『主 要矛盾』、『次要矛盾』等『階級鬥爭』的理論,其實純粹是人事鬥爭。毛澤東的 馬克思主義非常表面而有限,唯一剩下的便是不斷的階級鬥爭與奪權,並以此法 對付所有的對象。馬克思主義只是毛澤東奪權的合法化工具,用以化妝的理論。 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規律就等於傳統王朝的天命論,而以階級鬥爭為其執行的利 器。毛澤東是將中國傳統中一些負面的成分和馬克思主義結合了起來」。12 綜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成,是隨著中共建黨到革命的過程中所出 11 金觀濤、劉青峯,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4 年),頁 413-418。 12 余英時,「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哲學雜誌,第 2 期(1992 年 9 月),頁 8。

(7)

現的話語形構之產物。雖然中共將毛澤東思想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 成分,但是,馬克思主義在毛澤東思想中所占的實質影響成分卻不高,甚至只是 流於中共聲稱統治合法性形式上的需要;然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卻反倒成 為與中共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關鍵要素,更是維繫數千年來中國社 會穩定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自毛澤東之後的中共領導人,在宣 稱且強化中共是朝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之時,更不忘將「中華文 化」的實質意涵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以下針對中共領導人 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對「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演變歷程,再進行深入的探 討。

參、中共領導人對「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演變過程

首先,我們必須對於「話語形構」的定義進行概略地理解。「話語形構」乃 源於西方學者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觀點,更成為傅柯理論中極其重要 的一環。話語一詞指談話時,說話者將其理念或訊息以一可以辨認而又組織完 整的方式,傳送給一聽者的過程。但傅柯擴大其定義,泛指人類社會中,所有知 識訊息之有形或無形的傳遞現象,都稱之為話語。所以,社會各個層面都有其 特定的話語存在。這些話語互相推衍連結,形成一個可以辨認的「話語形構」 (Discursive Formation)。傅柯認為話語形構散見於各行各業:如「社教制度、經 濟及社會體系、行為模式,以及各種系統規範」中。在此一話語形構下,所有知 識之獲取及思維行動之方式都有一定軌跡可尋,而由此產生的一個特殊的文化 及認知體系,就形成一種「知識領域」。然而,話語不是一個僵化靜止的過程, 由於話語的兩端永遠隱含一個說話者(社會權力結構體系)及一聽眾(社會成 員),這也就表示話語的本質永遠是動態的、意有所圖的(intentional),被話語所 含括或排斥的事物狀態,永遠是處在相對立競爭的局面中,並隱含權力(甚至暴 力)的過程。13 據此,以下將透過中共的官方文件內容,作為中共領導人話語形構的基本表 13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1993 年),頁 29、125-127。

(8)

徵,用以觀察與分析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對於「中華文化」14 存在的話語形構過程,以及其在政治價值觀上出現的變化。 一、鄧小平對「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 中 共 第 二 代 領 導 人 鄧 小 平, 於 1978 年「 十 一 屆 三 中 全 會 」 戰 勝「 兩 個 凡 是」15後,否定毛澤東的「極左思潮」,並提出將工作重點轉移為社會主義現代 化。鄧小平更被視為是中共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尤其在中共經濟建設方面著 力甚多,更讓中共的經濟發展效益呈現迅速地成長。而鄧小平的政治價值觀,是 否會隨著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進而引發調整與改變,乃值得進一步關注與 檢視。 中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公報內容中表示:「會議一致認為,只有全黨 同志和全國人民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況新 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我們黨才能 順利地實現工作中心的轉變,才能正確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 法和措施,正確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16 其次,中共「十二大」的報告,在提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中指 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黨的任務,是各條戰線的共同任務。黨的思 想建設是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柱,共產黨員應當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範 作用。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首先是幹部和青年中,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 東思想的教育,加強祖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的教育,加強黨的綱領、黨的歷史和 黨的革命傳統的教育,加強憲法和公民權利、公民義務、公民道德的教育,在各 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的教育」。17 接著,中共在「十二屆六中全會」會議上作出《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 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內容裡明白表示:「中華民族是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 14 所謂「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中國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漢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 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主要特徵是以中國的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以發展而成。 15 1977 年 2 月 7 日,在「兩報一刊」聯合發表的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中正式提出「兩個凡是」的主 張,就是指華國鋒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堅守一個原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 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資料來源: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 Excellent Culture Press,2004 年),頁 100。

16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 年 12 月 22 日),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 《 新 華 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304. htm。 17 「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2 年 9 月 1 日),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6971.htm。

(9)

偉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在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 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落後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革 命,帶來中國歷史的巨大變化。新中國的成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了偉大的 中國文明的復興。自從我們國家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進入了新的 歷史發展時期,更賦予這個復興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這個復興,不但將創造 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且將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 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18 再者,中共在「十三大」的報告裡,提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中指 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精神文明。要根據第十二屆六中全會 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要求, 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 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巨大的促進,同時也對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 形成有利於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 和社會環境,克服小生產的狹隘眼界和保守習氣,抵制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 朽思想,振奮起全國各族人民獻身於現代化事業的巨大熱情和創造精神」。19 綜觀上述,在鄧小平執政時期,中共政治價值觀是建立在承繼馬克思列寧 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基底之上,而續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於鄧小平 時期所承認「中華文化」存在的話語形構,則認為是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才開始了 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或許不難理解中共提出此種表述的用意,最大的目的是 為了鞏固中共的統治地位;然而,卻能從中觀察到:雖然,在鄧小平執政時期對 「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程度,實際上並不高,但卻在推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 設之時,不斷將儒家文化所強調的「倫理道德」觀念置入其中。 依據金觀濤的觀點,中共之所以會開始重視倫理道德的觀念,乃與劉少奇的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息息相關。他指出,實際上,劉少奇是一個典型儒生 型的革命家,他不擅長打仗,但在組織思想工作上表現出傑出的才能。「毛澤東 18 「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86 年 9 月 28 日),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新 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3491.htm。 19 「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7 年 10 月 25 日),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3-01/20/content_697061.htm。

(10)

思想」就是劉少奇第一個提出的;劉少奇在提出「毛澤東思想」之時已把自己對 馬克思主義的貢獻融入毛澤東思想中。大體上說來,在革命鬥爭勝利之前,劉少 奇指出的這種階級鬥爭和思想鬥爭同構關係的意義,主要在於使黨內思想達到統 一,使全體黨員通過修養抵抗腐化,形成一種改造社會的組織力量,在這種意義 上,它僅僅作為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發揮作用。當時革命鬥爭的策 略還是占第 1 位的,但是,在奪取政權以後,情況必然發生變化。一方面原來團 結起來進行鬥爭的對立面已經消失,另一方面毛澤東思想中有關新社會建設方案 方面遠不如鬥爭策略豐富。這必然使得劉少奇的修養目標越來越重要,整個「中 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必定進一步朝著道德理想主義方向發展,它使得思想意識鬥 爭和階級鬥爭的同構效應有可能直接轉化為「內聖外王」進一步的社會目標。眾 所周知,儒家的「內聖外王」,一方面要求每個儒生通過修身來達到「齊家、治 國、平天下」,更重要的,它主張依靠道德教化來實現理想社會。20 因此,中共不 免要藉助儒家文化所強調的道德倫理,作為維繫社會穩定與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 明的價值所在。 另一方面,雖然鄧小平並未凸顯「中華文化」存在的話語形構價值意涵,但 是,已經可以從大陸學者的論述中,得到回應。在大陸學者的眼裡,認為「鄧小 平理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 4 大精神相互呼應,分別是:繼承了經世致用,實事 求是的精神;陰陽互補,辯證思維的精神;自強不息,獨立自主的精神;憂國憂 民,愛國愛民的精神。21 二、江澤民對「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 1997 年鄧小平去世,執政權力正式交到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的手上。 江澤民所領導的改革開放政策基本上仍然遵循鄧小平的思想路線,江澤民在 中共「十五大」報告中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事業全面推向 21 世紀」,即是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 然而,江澤民雖確立「鄧小平理論」的意識形態基礎,但卻必須面臨中共自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影響衝擊上所引發對於意識形態合 法性的挑戰。因此,江澤民的政治價值觀,是否出現明顯的調整與變化,值得深 20 金觀濤,「儒家文化的深層結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影響(節選)」(2006 年 2 月 2 日),2012 年 3 月 1 日下載,《蕃薯藤》,http://blog.yam.com/philosopher100/article/5663898。 21 陳方劉、李有忠,「鄧小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精神」,西藏發展論壇,第 2 期(2005 年 2 月),頁 25-26。

(11)

入理解。 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的報告上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設。應當高度重 視理論建設,保障學術自由,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創造性地開展研究,繁榮哲學 社會科學,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加強理論隊伍建設,重視中青年理論工作者 的培養和提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 家爭鳴』的方針。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事業的有關經濟政策,繁榮 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 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在生動豐富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創造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 明」。22這是中共領導人首次對「中華文化」進行話語形構。強調要繼承和發揚中 華民族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作用於社會主義的實踐當中。 其次,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上,表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 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 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 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 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23由此可 見,對江澤民而言,其在看待「中華文化」時,所著重的是「繼承」。 2000 年 2 月,江澤民出席廣東茂名高州市領導幹部「三講」24教育會議之 後,在廣東進行考察工作,2 月 24 日下午,江澤民在廣州市主持召開中共黨建 工作座談會中首次提出「三個代表」的主張。「三個代表」其重要思想主軸為: (一)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二)中國共 產 黨 始 終 代 表「 中 國 」 先 進 文 化 的 前 進 方 向;( 三 ) 中 國 共 產 黨 始 終 代 表「 中 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5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為其執政時期的思想指 22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 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 年 10 月 12 日),2012 年 3 月 2 日下載,《新華網》,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23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 21 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 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 年 9 月 12 日),2012 年 3 月 5 日下載,《新華網》,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89.htm。 24 「三講」是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25 「三個代表」(2002 年 5 月 31 日),2012 年 3 月 5 日下載,《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 62/64171/4527680.html。

(12)

導原則,是為了因應時勢發展的現實考量與需求,不僅強調中共執政能力的合法 性,深化中共執政的代表性,並且更加擴大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最後,在中共「十六大」報告的內容裡,特別將「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 革」列為一個主題,單獨討論,由此可看出中共官方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江澤民 的「十六大」報告提到「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內容裡指出:「中華文明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 奮鬥中,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26 由此可看出在江澤民執政時期,已經開始出現對於「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但 其主要所強調的層面,仍然是以繼承「中華文化」的道德價值意識為主。不僅如 此,也可以解讀:江澤民是將「中華文化」視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時 亦將「中華文化」視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三、胡錦濤對「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 胡錦濤接續江澤民在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2003 年 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選國家主席,2004 年中共第十六屆四中全會執掌中 共中央軍委主席,2005 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出任國家軍委主席後,正式成 為集黨政軍權力於一身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 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中,其中有段關於「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 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層面中之文字內容,在其中第 2 點施政方向上明確表示: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樹立以『八榮八恥』27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 26 「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上所作的報告」(2002 年 11 月 2 日),2012 年 3 月 5 日下載,《新華網》,http://big 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85.htm。 27 2006 年 3 月 4 日,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時,發表題為「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 辱觀」的重要講話,提出「八榮八恥」,特別強調:「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 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 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裡,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 什麼、反對什麼,宣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 社會主義思想,宣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 要教育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 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 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亦即「八榮八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簡稱。 資料來源:「胡錦濤: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 年 3 月 4 日),2012 年 4 月 10 日下載,《新華 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4/27/content_4482754.htm。

(13)

友善等道德規範,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 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 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健康 文明的生活方式。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 義、極端個人主義。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 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 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28 由此,可看出胡錦濤對於儒家思想的高度重 視,並且冀望深化於政治價值觀之內,企圖運用儒家思想所強調之道德精神以落 實和諧社會的實現。 其次,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之內容中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明確表 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 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 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 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 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 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 盛。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 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29 值得一提,胡錦濤是中共歷任領 導人,首次將「弘揚中華文化」置入中共官方文件內容的,更由此看出胡錦濤想 望掌握「中華文化」話語權的高度企圖心。 中共於 2011 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又表明:「中國共產黨從成立 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 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 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 28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6 年 10 月 18 日),2012 年 3 月 7 日下 載,《 新 華 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 htm。 29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2007 年 10 月 24 日),2012 年 3 月 5 日下載,《新華網》,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14)

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 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30此段論述顯示出中國共產黨意圖自許為「中 華文化」傳承者與弘揚者的立場,意即「中華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價值觀當 中,一個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 總而言之,觀察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對於「中華文化」的 話語形構過程裡,可以發現到其中的重大轉變:鄧小平時期承認「中華文化」存 在的話語形構,認為是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雖然,在 鄧小平執政時期對「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程度並不高,但卻在推展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建設之時,不斷將儒家文化所強調的「倫理道德」觀念置入其中,不難理 解其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並且以有利於經濟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 到了江澤民時期,明確開始出現對於「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強調要繼承 「中華文化」,並且提出「三個代表」的主張,目的在於因應改革開放以來所面 對的來自外部與內部環境的挑戰,以續保有中共執政的合法性。也就是說,江澤 民已將「中華文化」視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時亦將「中華文化」 視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至胡錦濤時期,中共將「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權力,盡其所能地發揮與 加以掌握。雖然形式上仍然維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但 是,卻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宣揚孔子思想,回到中國的思想主流。這與江澤民 所提出的繼承「中華文化」的論述,已大不相同。胡錦濤實際上已經大量引用儒 家的價值觀,並且不斷地向全球各地人民宣告它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正統地位,試 圖贏得其對中共政權的認同。

肆、「中華文化」在中共實施外交政策發揮的功能

經由探討中共領導人對「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演變歷程中,可以明確發現 到:中共真正開始掌握與運用「中華文化」話語形構的時機,正是在中共第四代 領導人胡錦濤的執政時期。特別是在近年以來,胡錦濤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不斷 強調推動「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例如:2011 年 7 月 1 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 30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2011 年 10 月 18 日),2012 年 3 月 6 日下載,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8/c_111105580.htm。

(15)

黨成立 90 周年慶祝大會上表示:「要著眼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中國 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胡錦濤相信,中華民 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31 之後,胡錦濤又在 2012 年 1 月 中共《求是》雜誌上發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努力建 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文,提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 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 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華民 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礎。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五 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大力弘揚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形成的一系列 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 化;必須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博大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積極參與國際文化 交流合作,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32 透過胡錦濤多次公開的談話內容,已可看出中共對掌握「中華文化」話語權 的重視,並欲將「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轉化為實質的政策內容,用以提升與發 展大陸軟實力的作用。 一、大量建立「孔子學院」:推廣儒家思想與中文輸出 從 2004 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南韓首爾成立直到 2011 年 8 月為止,中共 已經在全球建立 353 所孔子學院和 473 個孔子課堂,共計 826 所,分布在 104 個 國家(地區)。33 根據中共自身的說法,設立孔子學院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海外 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成為世界各國人民 學習漢語和瞭解中華文化的園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也可看出孔子學院已經 成為中共推展「中華文化」輸出的橋頭堡。 31 「胡錦濤: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國際影響力」(2011 年 7 月 1 日),2012 年 3 月 7 日下載,《中國 網》,http://cpc.people.com.cn/90nian/BIG5/224164/15051194.html。 32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12 年 1 月 2 日),2012 年 3 月 8 日下載,《求是理論網》,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38.htm。 33 孔子學院設在 99 國(地區)共 353 所,其中,亞洲 30 國(地區)82 所,非洲 19 國 24 所,歐洲 34 國 120 所,美洲 13 國 111 所,大洋洲 3 國 16 所。孔子課堂設在 39 國共 473 個(緬甸、馬里、巴哈馬、 突尼斯、坦桑尼亞只有課堂,沒有學院),其中,亞洲 12 國 39 個,非洲 5 國 5 個,歐洲 14 國 100 個, 美洲 6 國 310 個,大洋洲 2 國 19 個。資料來源:「孔子學院總部」,2012 年 3 月 7 日下載,《國家漢辦 / 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16)

不僅如此,在 2007 年 4 月 9 日「孔子學院總部」正式在北京成立後,中共 不但持續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或課堂,更從 2009 年 3 月起創辦以世界多國語言與 中文對照版的《孔子學院》院刊,34目的在於希望能讓世界各地人士透過閱讀而瞭 解中華文化。另外,中共也在世界各地推動「漢語考試檢定」35的計畫,目的在於 希望建立權威可信的漢語程度認證制度。中共並在世界各地推動名為「漢語橋」 的大型國際漢語比賽,目的在於希望建構世界人文交流領域的知名品牌活動。36 時至今日,孔子學院已經變成吸引外國人學習中文、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媒 介與窗口,這當然是中共官方具有目的性且有意識的作為,用此推銷中國文化,發 展廣大的大陸市場經濟。中共更將孔子學院視為擴大「中國」影響力、促進「中 國」經濟的發展、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以及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重要 橋梁,37以強化落實中共所推動的增強國際話語權,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二、設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推動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公共外交 在大陸官員眼中,公共外交與政府外交一起組成國家的整體外交。它的目的 在於向外國民眾解釋本國的政策行為,推廣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塑造國家的積 極形象,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公共外交的核心內容是信息和文化交流,它的行為 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精英和普通公眾。38 自從 2000 年起,中共開始藉由國家的力量推動「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設 立,根據大陸官員的表示:目前共有 9 個文化中心正式營運,並且也已與埃及、 法國、馬爾他、南韓、德國、日本、外蒙古、英國、印度、義大利、西班牙、泰 國、俄羅斯、墨西哥、新加坡、羅馬尼亞、土耳其、塞爾維亞、巴基斯坦、尼日 利亞和匈牙利 21 個國家的政府簽署設立文化中心的合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 34 2010 年 7 月,在中英文版基礎上,中西文對照版、中法文對照版、中俄文對照版、中日文對照版、中 韓文對照版、中泰文對照版、中阿文對照版等另外 7 個《孔子學院》中外文期刊相繼創刊。資料來源: 「《孔子學院》院刊」,2012 年 3 月 7 日下載,《國家漢辦 / 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 hb/node_7445.htm。 35 根據中共說法:漢語考試考點遍布海內外,其中海外考點 180 個,分布於 60 個國家。2009 年度所辦的 各類漢語考試合計超過 60 萬,獎學金錄取通過 436 人,冬令營 333 人。資料來源:「關於漢語考試」, 2012 年 3 月 7 日下載,《國家漢辦 / 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tests/node_7475.htm。 36 「漢語橋」中文比賽是大陸國家漢辦主辦的大型國際漢語比賽專案,共分為「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 比賽、「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和「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 3 項比賽。每年 1 屆,由漢語 橋比賽組委會進行專案的具體組織和實施。資料來源:「『漢語橋』中文比賽」,2012 年 3 月 7 日下載, 《國家漢辦 / 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chinesebridge/node_7489.htm。 37 劉梓紅、湯希,「孔子學院的興建與中國文化軟實力探究」,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88-89。 38 趙啟正,「中國強化公共外交的必要性」,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3 卷第 6 期(2008 年),頁 1。

(17)

設立的目的在於配合大陸駐外使領館舉辦各種活動,推動文化產品、文化精神和 價值觀進入駐在國主流文化視野,進入駐在國社會生活和公眾的情感世界。「海 外中國文化中心」亦作為承接平臺,與大陸文化部門聯合舉辦展覽、演出、文化 節、電影節等活動;作為活動組織機構,邀請大陸相關機構、專家學者赴駐在國 舉辦活動;作為承辦單位,為大陸相關機構舉辦推薦活動。39 由此觀之,中共設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目的,是將「中華文化」視為 能夠吸引他人的特色文化,也就是將「中華文化」作為中共社會主義文化的普世 價值,以進一步創造能引人好感的關係與責任。 值得一提,從大陸外交部網站所發布的外交動態訊息中,可以觀察到中共 日益著重運用「中華文化」作為公共外交的重要媒介。近年來,中共在世界各地 紛紛舉辦以圍繞「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特定活動與政策,並且策劃一系列象徵性 活動和宣傳方式。例如,在海外舉辦「中華團圓餃子年」活動,打造「中國式團 圓」的文化儀式,向全世界推廣。經由在海外推廣這個活動後,大陸學者認為: 「雖然海外華人『過春節、吃餃子、慶團圓』的意識日漸淡薄,但是,中國春節 在世界各國的知名度卻與日俱增,很多國家都開始把中國春節設為法定假日。而 餃子作為『中國式團圓』的代名詞,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民眾基礎。根據調查,國 外友人對於中國餃子的內涵認同率最高的就是其包容、團圓的文化象徵。中國餃 子即能夠體現和諧團圓的中國文化,又能夠反應『包容天下、世界大同』的世界 文化,尤其是中國餃子進入北京奧運食譜,為創造了中國餃子與日本壽司、韓國 泡菜齊名的有利條件」。40

伍、結論

隨著世界格局發展的變化,中共在全球體系上的經濟崛起,致使中共對自身 國際地位的評估,也適時作出與國際情勢相互因應的政策調整。如此,中共即不 需將自身的政治價值觀,依附在一個僵化的共黨意識形態當中。 在「政治價值觀」層面,可發現,雖然中共仍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奉 39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讓中華文化『走出去』」(2011 年 12 月 31 日),2012 年 3 月 9 日下載,《新華 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1-12/31/c_122518139.htm。 40 陳先紅,「運用公眾外交塑造『文化中國』國家形象─以『過春節、吃餃子、慶團圓』為例」,國際新 世界,第 11 期(2008 年),頁 54。

(18)

為政治價值觀的圭臬,但是就在中共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 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同時,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已「異化」為儒 家化和農民化。因此,現今中共所強調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舉凡江澤民提出的 「三講」、「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八榮八恥」等主張,雖然在其所使用的政治修辭語藝方面,表明了對於「社會 主義」特性的堅持,其實這些強調個人處事態度與團體主義精神的論述,都是源 自於儒家思想。中共的目的是用儒家思想的道德價值,來形塑下一代,將其取代 社會主義的理想。並以「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來與世界主要文明國家交往和 對話。顯然,「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觀在實質上已經逐漸取代「馬克思主義」, 成為中共當下不斷強調的政治價值觀。 在「文化」層面,中共已經體認到「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的不 同,「 中 華 文 化 」 所 包 含 的 普 世 價 值, 正 符 合 了 中 共 現 實 情 境 下 的 需 求。 若將 「中華文化」作為與他人所共有的價值與利益,那麼也能因而創造引人好感的關 係與責任。這也正好呼應奈伊所言,「狹隘的價值和在地文化比較不可能生出軟 實力」之觀點。 關於「政策」層面,特別是外交政策方面,中共的作法與奈伊所強調的軟 實力觀點,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在奈伊的觀點裡,認為軟實力的資源並非完全以 政府所有,而是有強大的民間力量在其中發生作用。例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 美式足球等;然而,大陸的軟實力運作,卻完全是由國家力量的介入。例如, 2008 年的北京奧運,2010 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以及孔子學院等。 因此,透過奈伊的軟實力概念,可以明確觀察到,西方的概念到了大陸後, 已歷經一個轉化的過程。西方的軟實力概念,主要是指公民社會的力量;而大 陸的軟實力概念,卻轉化為國家力量的介入。中共所聲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 化」,其實正在轉化成為「儒家倫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 最後,特別一提的是,胡錦濤近年來高舉「中華文化」的大旗,頻頻強化 與宣揚對「中華文化」的話語形構,也隱含對臺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與臺灣所 實施與運行的「中華文化」教育相互競爭、抗衡;41 另外則是為了加快促進兩岸 41 「臺灣書院 VS 孔子學院 對手還是朋友 ?」(2011 年 8 月 18 日),2012 年 3 月 15 日下載,《中國評論新 聞 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8/0/3/7/10180378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 803789。

(19)

文化教育層面的親近與融合。舉例來說,2008 年 12 月,在胡錦濤發表的「胡六 點」中的第 3 點內容,即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在 2010 年 12 月,大陸文化部也發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儘早列兩會協商」的聲明。42 此 外,兩岸從 2009 年以來,已經舉辦過多次「以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 作」為主題的論壇,針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及兩岸教育 交流合作等重要議題進行探討。43由此可見,「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已經成為兩岸 兩會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兩岸後續互動中值得關注的焦點。 42 「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協益儘早列兩會協商」(2010 年 12 月 16 日),2012 年 3 月 15 日下載,《鳳凰網》,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taiwan/3/detail_2010_12/16/3541431_0.shtml。 43 「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11 年 5 月 26 日),2012 年 3 月 18 日下載,《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 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ost/5/92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

無怪乎現代西方著名的思想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會說:「佛教冷靜而驕傲地將個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