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 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 研 究 生:徐嘉欣 指導教授:楊錦心.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隨著論文的付梓,意味著圖書館搜尋各項文獻資料與苦思論文題目 的碩士學生生活即將告一段落。幸運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路獲得許 多的協助及幫忙。 首先誠摯的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錦心博士,老師的細心教導與不時 指點論文的方向,使我獲益良多,每當碰到學習瓶頸時老師亦是在生活 上給予許多鼓勵,老師對學問的嚴謹與正面態度更是我在學習上的典 範。另外感謝口試委員林秀美教授、蘇照雅教授的悉心評閱與指正,使 得論文更臻嚴謹。 感謝學長姐、同學們、學弟妹的共同砥礪,有你們的協助讓研究生 活更加順利,尤其是斯淳細心的替我再次審視引用格式,更讓我感動不 已。 感謝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長官們的幫忙,使問卷可以順 利發送,以及好友們的加油。 感謝我的家人一路默默的支持,陪伴我度過生活與學業上的黑暗 期。最後以 Michel Petrucciani 憑著驚人的意志力、自在優游的態度以及 無與倫比的演奏能力成為爵士小巨人的精神期許自己,在往後的路途能 學習秉持這樣的態度面對一切挫折。. 嘉欣. i. 師大.

(5) ii.

(6)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公務 員資訊學習網為例 研 究 生:徐 嘉 欣 指導教授:楊 錦 心.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務人員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進行學習 後,對於科技接受的程度。本研究的目的分別為:(一)探討公務 人員不同的個人基本背景,對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在接受模 式各變項之差異情形。(二)探討公務人員不同的個人基本背景, 在外部變數之差異情形。(三)分析外部變數和「公務員資訊學習 網」接受模式各構面的相關情形。(四)分析外部變數對「公務員 資訊學習網」接受模式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工具為參考相關文獻所編製之 結構性問卷。研究對象為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公務員 資訊學習網」的使用學員,對曾表示願意協助調查者,隨機抽樣, 取樣共計 300 人。問卷有效回收率達 91%。所獲得資料經統計分析, 所得結果如下:(一)公務人員科技接受的程度高,尤其在認知易 用性上較為明顯。(二)公務人員科技接受的程度,會因年齡、使 用網路年資與教育程度等變項有所差異。(三)在外部變數上系統 品質與認知易用性有高度相關。(四)外部變數上系統品質對認知 易用性的預測力最佳。. 關鍵詞:公務人員、科技接受、數位學習. iii.

(7) iv.

(8) The Study of the Civil Servant E-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ke ITschool for instance Author: Hsu, Chia-Hsin Adviser: Yang, Jing-Sh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ivil servants who use e-learning in learning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There are four goals of the research :(1)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ivil servants who use the e-learning, (2)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among the civil servan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vil on-line institute web-system external variables, (3)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ernal variables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the civil On-line Institute web- system use will, (4) to analyze the prediction of that how the outside variables affect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the will of using the civil e-learning institute system. This study tool employed here is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Participants were 300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ITschool users. The questionnaire response rate was 91%.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of civil servants is high, especially in the way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2. The factors that would effect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of civil servants are age, the seniority of using internet, education level. 3. The external variables factors that would effect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especially in system quality. 4. The factors that would effect the prediction of the technology v.

(9) acceptance model external variables, especially in system quality.. Keywords: civil servant,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e-learning. vi.

(10) 目 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錄 .......................................................................................................................vii 表次 ........................................................................................................................xi 圖次 ....................................................................................................................... x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步驟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現況 .......................................................... 11. 第二節.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現況 ..........................................................17.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vii.

(1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1.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63. 第一節. 受試者個人基本背景描述統計分析 ...................................63. 第二節. 不同基本背景受試者在科技接受模式的差異分析.........67. 第三節. 不同基本背景受試者在外部變數差異分析 ......................76. 第四節. 外部變數和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性分析...........................88. 第五節. 外部變數對科技接受模式的預測能力分析 ......................91. 第六節. 研究假設的檢定結果彙整 .....................................................98. 第七節. 受試者開放性建議結果彙整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01. 第二節. 研究結論 ................................................................................... 10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107. 參考文獻............................................................................................................. 109. viii.

(12) 一、中文部份 ............................................................................................ 109 二、外文部份 ............................................................................................ 116 附. 錄............................................................................................................. 119 附錄一.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系統使用意願問卷初稿 .................... 12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 123. 附錄三. 專家學者建議修正意見彙整表 .......................................... 127. 附錄四. 預式問卷 ................................................................................... 129. 附錄五. 正式問卷 ................................................................................... 131. 附錄六. 研究邀請函 .............................................................................. 133. 附錄七. 受試者開放性建議彙整表 ................................................... 134. ix.

(13) x.

(14) 表 次 表 2-1 數位學習相關類型與特色整理表..................................................12 表 2-2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相關計畫與推動 .............................................17 表 2-3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實施期程與具體措施 ..................19 表 2-4 行政院所屬中央與地方公務機關數位學習網站一覽表 .........20 表 2-5 ITschool 數位課程開班情形整理表 ..............................................22 表 2-6 ITschool 數位課程 96 至 98 年受訓人數整理表 ........................22 表 2-7 ITschool 學習網提供的服務整理表 ..............................................23 表 2-8. ITschool 學習網資源統計資料整理表 ..........................................24. 表 2-9. ITschool 前 10 大熱門課程整理表.................................................24. 表 2-10 理性行為、計畫行為與科技接受模式等理論之比較 ...........30 表 2-11 相關數位學習領域外部變數定義整理表 ..................................38 表 3-1 本研究認知有用性衡量題項...........................................................51 表 3-2 本研究認知易用性衡量題項...........................................................52 表 3-3 本研究系統使用意願衡量題項 ......................................................53 表 3-4 本研究系統品質衡量題項 ...............................................................54 表 3-5 本研究教材特性衡量題項 ...............................................................55 表 3-6 本研究互動衡量題項 ........................................................................56 表 3-7 個人基本背景之分類 ........................................................................57. xi.

(15) 表 3-8 科技接受模式量表信度分析彙整表 .............................................59 表 4-1 受試者個人基本背景資料描述性統計表 ....................................63 表 4-2 受試者科技接受模式描述性統計表 .............................................65 表 4-3 受試者外部變數描述性統計表 ......................................................66 表 4-4 受試者性別在系統接受模式之 t 檢定分析表 ...........................67 表 4-5 受試者年齡在系統接受模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8 表 4-6 受試者年齡在認知易用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69 表 4-7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系統接受模式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0 表 4-8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認知有用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1 表 4-9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認知易用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2 表 4-10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系統使用意願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2 表 4-11 受試者教育程度在系統接受模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4 表 4-12 受試者教育程度在認知易用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4 表 4-13 外部變數與受試者性別之 t 檢定分析表 ..................................76 表 4-14 外部變數與受試者年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7 表 4-15 受試者年齡在系統品質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8 表 4-16 受試者年齡在教材特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9 表 4-17 受試者年齡在互動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79 表 4-18 外部變數與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1. xii.

(16) 表 4-19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系統品質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81 表 4-20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教材特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82 表 4-21 受試者使用網路年資在互動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83 表 4-22 外部變數與受試者教育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4 表 4-23 受試者教育程度在系統品質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85 表 4-24 受試者教育程度在教材特性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85 表 4-25 受試者教育程度在互動之事後比較分析表 .............................86 表 4-26 外部變數和科技接受模式變項間之相關分析表 ....................88 表 4-27 外部變數對認知有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3 表 4-28 外部變數對認知有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3 表 4-29 外部變數對認知易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4 表 4-30 外部變數對認知易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4 表 4-31 外部變數對系統使用意願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32 外部變數對系統使用意願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33 認知有用性易用性對系統使用意願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表 ..97 表 4-34 認知有用性易用性對系統使用意願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表 ..97 表 4-35 驗證假設結果彙整表 ......................................................................98. xiii.

(17) xiv.

(18) 圖 次 圖 1-1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圖 ..........................................................................9 圖 2-1 學習類型涵蓋分析圖 ........................................................................12 圖 2-2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入口頁面圖 ......................................................25 圖 2-3 理性行為模式圖 .................................................................................27 圖 2-4 計畫行為模式圖 .................................................................................28 圖 2-5 科技接受模式圖 .................................................................................30 圖 2-6 科技接受實地測試前模式圖...........................................................36 圖 2-7 本研究使用的科技接受模式圖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7. xv.

(19) xvi.

(2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就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假設、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步驟與名詞釋義進行說明,詳如下所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邁入21世紀資訊科技與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科技上的快速更新、 知識需求的大量增加及充滿競爭的環境,無論個人、家庭、學校、企業、 政府組織,都需持續扮演變革者,以提昇競爭能力(黃權松,2003)。 現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其《後資本主義社會》 (Post-Capitalist Society)著作中指出,未來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取 代了以往的勞力、天然資源及資金,並將知識定位為競爭的新準則,知 識將是企業、組織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陳學明譯,1999)。為了適應知 識經濟時代的需求,人們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知。更由於,個人電腦的普 及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對學習引發全面性的變革,人們可突破時 間、空間的限制,有效運用線上、離線的數位課程學習。因此,各企業、 政府公部門組織紛紛導入數位學習,希望運用網路科技來協助使用者獲 取更多的資訊,且透過學習,將資訊轉換成專業的知識技能,維持其競 爭優勢。 組織是由個人組成,個人的自我競爭能力會影響組織是否具備競爭. 1.

(21) 能力。企業如此,政府公部門組織更是如此。近年來在全球化的形成與 各國政府競爭力排名資訊公開透明下,民眾對於政府施政的期望日益殷 切,使得政府更迫切籌思提昇競爭力的方法與對策。為持續維持國家競 爭優勢,以符合民眾對政府的期待,如何提高政府公部門組織的人力素 養,已成為刻不容緩之課題。 政府為擴大及深化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應用,提昇整體人力素質及 專業能力,2002年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 跨部會共同推動執行;2006年由行政院核定「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 人員數位學習推廣方案」與2007年修改的「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推 動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實施要點」中,均使用數位學習結合公務人員終身 學習制度;2008年整合「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與「數位學習典藏國家 型計劃」後,提出「數位學習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亦將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成效列為5個子目標之一(劉兆漢,2008)。由此可 知,政府戮力於推動各項公務人員數位學習行動,推廣運用資訊科技進 行數位學習以提昇公務人力素養。因此,許多公部門機關都認知到數位 學習的重要性,紛紛擬定各項計畫配合數位學習的推廣,並成立公部門 數位學習網,開設不同種類課程提供公務人員學習,期順利推動數位學 習,有效運用數位學習來強化公部門公務人員專業知識以提昇政府的競 爭力。. 2.

(22) 透過數位學習,不僅知識的來源更加多元與快速,且能節省教育成 本、提昇學習品質、增加學習效率,進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楊惠合, 2004)。有關公部門的數位學習,近年來在行政院積極主導規劃協調公 部門導入數位學習的相關機制推動下,成果陸續彰顯(林立綺,2008)。 在面對數位學習系統環境中,學習者為最直接且重要的感受者,學 習者的使用經驗將間接反映對「資訊科技」的接受行為,學習者對於資 訊學習網的接受程度,將是影響數位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為了能 明確瞭解學習者對「資訊科技」的接受程度,必須有一套客觀的評量方 法,故本研究採用已被廣泛認可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科技接受模式可以解釋與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接受與 否的相關因素,也是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使用行為意願的有效工具 (Szajna, 1996)。科技接受模式核心理論中指出,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 之科技接受程度,主要受「外部變數」、「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 性」等因素的影響;「外部變數」為可能影響「認知有用性」、「認知 易用性」的外在因素,而這些外在因素使得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認 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產生影響(Venkatesh & Davis, 1996)。 綜合以上,本研究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在「公務員資訊 學習網」數位學習網站之實際使用情況,期依探討結果提出建議,以供 未來辦理數位學習之機關作為參考依據。. 3.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公務人員不同的個人基本背景,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接受 模式各變項之差異情形。 二、探討公務人員不同的個人基本背景,在外部變數之差異情形。 三、分析外部變數和「公務員資訊學習網」接受模式各構面的相關情 形。 四、分析外部變數對「公務員資訊學習網」接受模式的預測情形。. 4.

(2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一、假設 1: 不同個人基本背景的公務人員,在科技接受模式有顯著的差異性。 【H1-1】不同性別的公務人員,在科技接受模式上有顯著的差異性。 【H1-2】不同年齡的公務人員,在科技接受模式上有顯著的差異性。 【H1-3】不同使用網路年資的公務人員,在科技接受模式上有顯著 的差異性。 【H1-4】不同教育程度的公務人員,在科技接受模式上有顯著的差 異性。 二、假設 2: 不同個人基本背景的公務人員,在外部變數感受的看法上有顯著的 差異性。 【H2-1】不同性別的公務人員,在外部變數感覺看法上有顯著的差 異性。 【H2-2】不同年齡的公務人員,在外部變數感覺看法上有顯著的差 異性。 【H2-3】不同使用網路年資的公務人員,在外部變數感覺看法上有 顯著的差異性。 【H2-4】不同教育程度的公務人員,在外部變數感覺看法上有顯著 5.

(25) 的差異性。 三、假設 3: 外部變數與使用者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H3-1-1】系統品質對系統使用者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H3-1-2】教材特性對系統使用者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H3-1-3】互動對系統使用者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H3-2-1】系統品質對系統使用者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H3-2-2】教材特性對系統使用者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H3-2-3】互動對系統使用者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的相關。 四、假設 4: 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 使用意願,有顯著的相關。 【H4-1】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與「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系統使 用意願,有顯著的相關。 【H4-2】使用者的認知易用性,與「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系統使 用意願,有顯著的相關。 五、假設 5: 外部變數對科技接受模式有預測力。 【H5-1】外部變數,對「公務員資訊學習網」認知有用性有預測力。. 6.

(26) 【H5-2】外部變數,對「公務員資訊學習網」認知易用性有預測力。 【H5-3】外部變數,對「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系統使用意願有預測 力。 【H5-4】公務人員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對「公務員資訊學 習網」系統使用意願,有預測力。. 7.

(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以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之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因受人力、時間等限制因素,僅針對行政院主計處電 子處理資料中心所建置的「公務員資訊學習網」進行研究。 研究樣本無法擴及其他數位學習網。 (二)僅就本研究所界定之科技接受模式外部變數的變項探討。另 外,因「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數位學習課程,均符合「數 位教材評鑑標準」,教材內容具有一定品質,故不同的教材 課程是否影響學習者的科技接受程度,不在本研究探討內。 (三)本研究結果係針對研究對象,依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其數位學 習實施的情形,研究者將運用有效網路問卷作為研究成果, 不做通則上的推論。 (四)問卷的發送為委請行政院主計處電子中心教師,針對曾表示 願意收到電子郵件問卷調查的上課學員中,隨機發送 300 位。 (五)對於研究對象填寫問卷時的心理狀態不在此研究中探討。. 8.

(28) 第五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如下圖所示:. 目的. 作業流程. 機與目的 確認研究動.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相關文獻探討. 發展研究架構. 研究方法設計 檢討修正 擬定論文研究計畫. 發展問卷. 論文計畫審查. 問卷設計. 專家審查. 問卷調查. 問卷施測/回收與追蹤 檢討修正 問卷數據統計分析. 分析 資料統計. 分析歸納並撰寫研 究結論及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圖 1-1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圖. 9.

(2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分別釋義如下: 一、公務人員 係指依據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推動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實施要點所 指之對象,即為依法任用、派用之有給職專任人員,依法聘任、聘用、 僱用人員,及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 二、數位學習 所謂的數位學習係指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的學習方式,範圍包括線 上學習(online learning)與離線學習(offline learning),使用的媒體有 電腦、網際網路(Internet)及光碟片等。本研究所指之數位學習指透過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學習。 三、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為 Davis(1986)所提出,由理性行為理論延伸而來, 通常使用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這 2 個構面來解釋使用者對於資訊 科技的行為意向。 四、認知有用性 使用者認知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可提高工作績效表現的程度。 五、認知易用性 使用者認知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容易使用的程度。 10.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數位學習的發展與現況;第二節為公務人 員數位學習現況;第三節為科技接受模式。. 第一節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現況 一、數位學習的源起與定義 數位學習發展自1999年美國專家Jay Cross首先提出e-learning一詞, 至今僅短短10年的時光,卻能在新世紀嶄露頭角,是因為個人電腦與網 際網路的普及(陳年興、楊錦潭,2006),在這兩者的推波助瀾下,數 位學習因此有了蓬勃發展之可能性。e-learning的概念就產業的不同,文 獻定義、中文譯名也不盡相同。我國政府單位在推動e-learning時使用「數 位學習」為中文譯名(鄒景平,2005)。 依據2000年由美國教育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出版的網路雜誌及WR Hambrecht公司的研究 報告中,針對數位學習(e-learning)所作的解釋為:「學習者應用數位 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 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Urdan & Weggen(2000)並 進一步釐清電腦化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數位學習(e-learning)及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等彼. 11.

(31) 此間涵蓋的關係,整理如圖2-1。. 圖 2-1 學習類型涵蓋分析圖 資料來源:Urdan 和 Weggen(2000). 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對數位學習的定義:「以數 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的學習活 動;數位學習的產業範疇為包括數位學習工具(載具及輔具)的研發、 數位學習環境之建置、數位教材內容開發與數位學習活動的設計等。」 數位學習相關類型與特色,整理如表2-1。. 表 2-1 數位學習相關類型與特色整理表 學習類型 電腦化學習. 定義. 使用媒體. 特性. 學習者透過獨立的電 電腦、光碟、磁片。 無須與網路連結。 腦進行學習。. 線上學習. 學習者透過網際網路 電腦、網際網路、 網路連結,範圍較電 學習。. 企業內部網路。. 12. 腦化學習大。.

(32) 表 2-1 數位學習相關類型與特色整理表(續) 學習類型 數位學習. 定義. 使用媒體. 特性. 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 電腦、網際網路、 範圍較線上學習大。 的學習方式,範圍包 企業內部網路及光 括有線上學習與離線 碟片等。 學習。. 遠距學習. 學 習 者 透 過 電 子 媒 除 前 項 所 有 項 目 範圍較數位學習大。 介、函授或空中教室 外,亦包含函授及 進行教學。. 空中教學. 資料來源:余思賢(2003);游玉梅(2002);林榮彬(2000). 二、數位學習的優點 鄒景平(2003)提及相較於傳統學習,數位學習有以下的優點:首 先由於數位學習為應用全球網際網路作為傳輸媒介,所以在學習上不受 時間與地點限制,使用者學習不再侷限特定地方,可有效降低訓練所需 之差旅費與學習成本。另外,數位學習的課程具備簡易、模組化、可再 利用性及即時可得的特性,相較傳統學習較為彈性。 根據研究(孟繁宗,2006;陳年興,2003;游光昭,2003;黃貝玲, 2001;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2003)網路化教育訓練的優勢及應用 數位學習的效益,整理如下: (一)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可隨時透過網際網路點選課程進行 學習。 (二)可自我控制學習的速度與學習步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13.

(33) (三)可採用互動式與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四)各地的學習者透過網際網路都可學習同樣版本之教材內容, 教材內容及時、一致性且易控管,減少資訊傳遞的時間。 (五)降低平均訓練成本,學習不侷限於特定場所,可有效節省差 旅住宿費用。 (六)學習管道與方式多元化,學習者可利用網路互動式討論、溝 通,並透過資源分享進行學習,加強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三、數位學習的缺點與限制 數位學習雖然帶來學習上的變革、創新與許多的效益,但相對其發 展亦受限於本身。首先,學習者應具備對於電腦相關技能的使用能力, 避免因對於數位學習學習網的陌生,影響學習成效。關於教材方面,由 於學習者使用電腦學習,設計教材課程時,往往應用豐富內容與高互動 性的教材課程特性,持續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因此教材開發較不易也 較為耗時(游玉梅,2002)。另外,數位學習受到某些外在、人性因素 上的限制,可能無法發揮預期之效益,說明如下(粘安琪,2008): (一)外在因素的限制 由設備的需求、適當的教材與過度重視科技等方面討論。 1. 設備的需求 良好學習環境及完善網路與軟硬體設備,是決定數位學習是. 14.

(34) 否成功之重要關鍵。 2. 適當的教材 好的教材必須要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勿使過度氾濫的資 訊,否則會迫使學習者在過多的連結中迷失,模糊了學習的 重點。 3. 過度重視科技 過多的資訊科技,有時不但無法增進學習者學習的成效,反 而會造成學習者的負擔。 (二)人性因素的限制 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具備電腦相關知識、某些課程的學習成 效不佳與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部分討論。 1. 學習者的學習習慣需要配合調整 從過去老師為中心的學習,轉為現在學習者自主的學習方式 ,學習者必須自行挖掘知識,所以必須在學習習慣上做改變。 2. 學習者必須具備有電腦相關之知識 由於數位學習為使用電腦等科技做為傳遞媒介,學習者必須 具備有電腦相關知識,以確保使用系統之能力。 3. 須面對面教導之課程教學成效受影響 某些特殊課程,例如手藝性特質的課程,透過老師親自的示. 15.

(35) 範,效果可能比較好。 4. 缺乏人與人之間互動 數位學習主要透過網際網路傳遞與討論,此特點雖帶給學習 者便利,但卻也缺乏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綜合以上數位學習的優點與發展限制,可得知設計數位學習學習網 時,可由人性化使用介面的設計協助學習者改變學習習慣、課程內容的 呈現、課程豐富性和提昇使用者與學習網及課程之間的互動性方面著 手。. 16.

(36) 第二節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現況 一、公部門導入數位學習概況 李進寶(2003)於成功的數位學習發展策略中,舉出在歐美國家企 業機構、政府單位與大學校院三個層面的數十個例證,說明數位學習不 但是提昇競爭力的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幾年, 世界各國紛紛都將數位學習定位為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策略(經濟部 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2004)。因此,公部門也在行政院多項計畫 推動下,導入數位學習作為提昇人力資源的重要管道。以下為目前政府 推動公部門數位學習相關計畫的彙整,如表2-2。. 表 2-2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相關計畫與推動 核准日期 2002. 計畫/調查. 備註. 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 之後併入於「挑戰 2008:國家 發展重要計畫」中的「數位台灣 計畫」。. 2002. 2002. 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要計. 為自 2002 年至 2007 年為期 6 年. 畫。. 的計畫。. 數位台灣計畫。. 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要 計畫」中的第 6 個子計畫。. 2005. 中央與地方公務機關辦理數. 針對中央 38 個、地方 11 個數位. 位學習網站及課程情況調查。 學習網進行調查。 2005. 推動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策略. 希提昇公務人員對於數位學習. 研討會:臺灣─南韓─新加坡 的瞭解,以作為公部門推動數位 國際經驗交流。. 學習策略參考。. 17.

(37) 表 2-2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相關計畫與推動(續) 核准日期 2005. 計畫/調查. 備註. 國內公務人員數位學習需求 探究國內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 調查及具體推動策略與步驟。 需求,並研擬具體推動策略與步 驟供相關單位參考。. 2006.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 依據「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 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 「行政院挑戰 2008:國家發展 重要計畫─E 世代人才培育計 畫」的強化公教人員終身學習資 源子計畫所訂定。. 2007.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推動 規劃公務人員數位學習。 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實施要點。. 2007.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辦理數 實施數位學習成果評量。 位學習成果評量實施原則。. 2007. 深化地方公務人員數位學習 建構公務人員有效學習機制,有 實施計畫。. 效運用數位學習資源為目標。. 公部門數位學習發展至2006年,由行政院依「挑戰2008:國家發展 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之「強化公教人員終身學習資源計畫」 推動另外一波發展,此計劃於2006年5月正式訂為「行政院及所屬各機 關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6),其計畫 共有5項目標: (一)塑造公務部門數位學習文化,提昇公務人員運用數位學習的 能力與意願。 (二)營造優質數位環境,提供快速、便捷、友善的學習管道。 18.

(38) (三)有效運用數位學習工具,降低公務部門政策行銷及訓練之時 間與成本。 (四)整合公務部門數位資源,建立機關間資訊流通及交流互惠的 機制。 (五)健全數位學習成果評量機制及推廣運用政府機關數位課程認 證機制,強化公務人員終身學習。 有關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實施期程與具體措施,整理如下。. 表 2-3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實施期程與具體措施 期程. 導入階段. 推動 2006.5.24~2009.5.23. 發展階段. 推廣階段. 2009.5.23~2014.5.23. 2014.5.24~持續推動中. 時間 營 造 優質 數 位學 1.. 推廣運用政 府機關. 習環境。. 數位課程認證機制。. 協 調 發展 優 質數 2.. 建構結合數 位學習. 訊通報機制。. 位學習課程,建立. 與公務人員 核心能. 提昇資訊設備及. 完 善 學習 成 果評. 力機制。. 專業人才素質。. 量機制。. 具體 1.. 招開數位學習研. 措施. 究小組會議。 2.. 3.. 強化數位教材資. 4.. 加強行銷宣傳。. 5.. 建立公部門學習 網站單一簽入機. 1.. 2.. 3.. 4.. 制。 5.. 3.. 建立標竿數 位學習. 擴 大 推動 混 成式. 模式及辦理 數位學. 學習。. 習成果發表。. 數 位 學習 輔 導及 4.. 結合數位學 習國家. 規劃人才培訓。. 型計畫研究成果,有. 規 劃 訂定 每 年最. 效擴大加值 數位學. 低數位學習時數。. 習成效。.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6). 19.

(39) 二、培訓公務人力之數位學習網 根據人事行政局的調查,目前已建置完成培訓公務人員人力之數位 學習網,中央計有38個機關,地方計有11個機關,以服務全體公務人員 為服務對象的數位學習網,共計有9個機關,網站名稱、服務對象、主 要課程內容、負責機關,整理如表2-4:. 表 2-4 行政院所屬中央與地方公務機關數位學習網站一覽表 網站名稱. 服務對象. 主要課程內容. 負責機關.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 全體公務人員. 專業技術類. 行政院主計處. 文官 e 學苑. 全體公務人員. 其他類. 國家文官培訓所. 台北 e 大. 一般民眾、全. 政策法規、專業技 臺北市公務人員訓練. 體公務人員. 術、語文、管理、 中心 專業行政、生活及 成長類. e 等公務園學習網. 一般民眾、全. 語文類、管理. 體公務人員. 類、其他類.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與公務人力 發展中 一般民眾、全. 語文類、管理類、 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心共用 e 等公務園 體公務人員. 其他類. 學習網 文建會網路學院. 一般民眾、全. 其他(文化藝術)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體公務人員. 會. 台灣工藝文 化網路 一般民眾、全. 生活成長、實際操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學院. 作課程類. 體公務人員. 臺北區就業 服務中 全體公務人員. 生活成長類. 心集思網. 行政院勞委員會職業 訓練局臺北區就業服 務中心. 20.

(40) 表 2-4 行政院所屬中央與地方公務機關數位學習網站一覽表(續) 網站名稱 航管多媒體教學課程. 服務對象 一般民眾、. 主要課程內容 專業技術. 全體公務人員. 負責機關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民航 人員訓練所. 資料來源:吳三靈(2007). 三、公務員資訊學習網(ITschool)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為配合行政 院人事行政局的公務員終身學習的政策,主要負責辦理全國公務人員資 訊、主計課程等教育訓練,業務自民國91年陸續整合建置完成的數位課 程學習網,包括「公務員資訊學習網」 、 「公務員資訊訓練入口網」 (ITtrain) 及「行政教務系統」 (ITMS) 。民國97年以創新思維整合ITschool、ITtrain、 ITMS等系統,實施單一入口,期以達到「加強服務學員、提昇業務績效」 目標。「公務員資訊學習網」至民國98年訓練能量達4萬4千人次,資訊 數位課程達46門,數位課程除自製外,另整合如e等公務園所授權的課程 (黃芳川,2010),提供有一般資訊、主計課程、專業資訊、行政課程 共128門的課程種類(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網路資料,2010)。以下分別 就「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數位課程開班情形、受訓人數、學習網提供 的服務、學習網資源統計資料與前10大熱門課程說明如下:. (一)數位課程開班情形. 21.

(41) 表 2-5 ITschool 數位課程開班情形整理表 學習方式. 開班方式. 認證時數. 學員服務. 網路班. 數位學習. 有. ITtrain 班級討論區、線上討論、. 混成班. 數位學習及實體面 有. 助教信箱、客服專線、mail 上課. 授平日班、假日班. 紀錄及頒發結業證書(混成班)。. 自行學習 自由學習. 無. ITtrain 軟體討論區、助教信箱、 客服專線。. 資料來源:吳三靈(2007). (二)受訓人數 目前有1,572政府機關、6萬多名公務人員參與。96年至98年受 訓人數從4,117人至12,246人增加8,129人,班數也從154年受訓 人數從4,117人至12,246人增加8,129人,班數也從154班增加至 400班。實體班、網路班受訓人數整理,如表2-6:. 表 2-6 ITschool 數位課程 96 至 98 年受訓人數整理表 年度. 實體班. 網路班. 合計. 年成長率. 班數. 人數. 班數. 人數. 班數. 人數. 96. 84. 2,484. 70. 1,633. 154. 4,117. 100%. 97. 90. 2,978. 79. 3,349. 169. 6,327. 154%. 98. 165. 4,451. 235. 7,795. 400. 12,246. 194%. 合計. 339. 9,913. 384. 12,777. 723. 22,690. 資料來源:黃芳川(2010). 【註】年成長率計算基礎=每年受訓人數/上一年度人數. 22.

(42) (三)學習網提供的服務 提供的服務分別有課程介紹、班級導覽、我的線上教室、自我 學習紀錄、討論區、講師部落格、公告區、排行榜與電子報等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網路資料,2010)。當使用數位學習學習 網提供服務時,需申請帳號成為會員,帳號身份別可區分政府 機關執行公務的人員(包含約聘人員與公立學校教職員工)及 一般民眾。. 表2-7 ITschool學習網提供的服務整理表 提供服務. 服務內容. 課程介紹. 提供 128 門數位課程供學員學習。. 班級導覽. 所有課程都呈現在此,登入後點選報名,結業後授予學員學 習時數。. 我的線上教室 所有關於與班級公告、學習行事曆、同班同學、結業狀態查 詢、測驗、作業、課後問卷、Office Hours、退訓申請、請假 申請的服務資料。 討論區. 討論區版主由老師擔任,班級課程結束後,討論區之精華文. 班級討論區 章,將會被移至精華討論區,供未登入的學員參考,班級及 課程討論區 課程討論區則分別為學員與學員、學員與老師的問題討論園 精華討論區 地。 自我學習紀錄 提供學員觀看有關學習的紀錄資料。 公告區. 提供課程最新消息與公告一些注意事宜。. 排行榜. 熱門課程排行榜,以便利學員選讀。. 電子報. 提供電子報供學員訂閱。. 資料來源:網站使用指引(2008). 23.

(43) (四)學習網資源統計資料. 表 2-8 ITschool 學習網資源統計資料整理表 序號. 網站名稱. 統計結果. 1. 目前學習網統計課程數. 128 門. 2. 目前學習網開班數. 335 班. 3. 總累計學習時數. 61,594 小時 16 分 18 秒. 4. 累計學員數. 61,467 人. 5. 目前電子報發刊期數. 60 期. 資料來源:黃芳川(2010). (五)前 10 大熱門課程. 表 2-9 ITschool 前 10 大熱門課程整理表 序號. 課程名稱. 點閱次數. 閱讀時數(時:分:秒). 1. 數位影音生活應用. 8051. 5303:57:10. 2. 個人電腦保健與網際網路應用. 6287. 4308:14:38. 3. WORD2007 文件設計王. 6660. 3908:15:48. 4. PowerPoint2003 進階應用. 4697. 3724:16:28. 5. Excel2007 試算分析王. 6730. 3609:35:17. 6. Photoshop 影像編修技巧. 5889. 3139:30:41. 7. PowerPonit2007 簡報創意王. 5032. 3057:37:26. 8. Excel2003 進階應用. 4321. 2541:53:08. 9. Access2007 資料庫規劃王. 2917. 2129:59:12. 10. Word2003 進階應用. 2383. 2074:13:02. 資料來源:黃芳川(2010). 24.

(44) 學習網入口頁面如圖 2-2:. 圖 2-2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入口頁面圖. 25.

(45)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一、科技接受模式定義與源起 科技接受模式,係為Davis(1986)在其博士論文中所提出,主要希 望運用這個模式來解釋與預測科技使用者面對新資訊系統時對科技的 接受程度。為求更精準量測,其隨後在1989年更進一步依據科技使用者 主觀的認為使用資訊科技系統會對工作表現幫助程度,以及認知使用資 訊科技系統的容易程度,闡述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認知 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與科技使用者之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的關係。關於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演進,係由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及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探討,分別敘述如下: (一)理性行為理論 理論基礎源自於社會心理學,為 Fishbein 與 Ajzen 在 1975 年所共同提出,為 Davis 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最原始的理論基 礎,使用以下 2 個基本假設解釋資訊科技使用者個體行為的行 為意向。 1. 人們大部份的行為表現,都在自我意識控制下,並且合乎理 性。. 26.

(46) 2. 人們是否採取某行為之行為意向,為該行為發生與否的決定 因素。 此理論認為行為意向為最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意 向最主要受態度(attitude)與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這 2 個構所面影響。因此,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正向,則行為意 向愈高;反之,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負向,則行為意向愈低。 另外,由於主觀規範涉及社會習俗、他人意見或壓力等相關因 素,相對的也會影響行為意向,模式如圖 2-3 所示:. 信念與評估. 規範信念與 順從動機. 態度. 主觀 規範. 行為 意向. 實際 行為. 圖 2-3 理性行為模式圖 資料來源: Fishbein 和 Ajzen(1980). 當研究所要預測的行為符合假設理性行為理論所假設的範圍 時,理性行為理論對於個人行為具有高度的預測力。反之,若研究 的行為非受行為意向因素所影響時,此理論對於行為的解讀能力則 減少。為此延伸出計畫行為理論的發展。. 27.

(47) (二)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係為 Ajzen 於 1985 年提出為理性行為之延伸, 不同於理性行為理論主張個人行為意向可影響行為。計畫行為理論 強調人的行為意向,除受該行為所持的態度與主觀認知規範外,亦 受到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模式如圖 2-4 所示:. 態度 行為 意向. 主觀規範. 實際 行為. 行為控制 圖 2-4 計畫行為模式圖 資料來源:Ajzen(1985). 行為控制反應使用者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行為控制涵括 了內在及外在兩大因素。內在因素包含如個人差異性、資訊技術能 力等項目;外在因素則包含如時間、機會與他人的協助等項目,可 以經由時間或環境的改變,或經由策略性的轉換而重新產生新的行 為意向,對於導致行為意向的變化通常只是暫時性的。計畫行為理 論補強理性行為理論,用來解釋使學習者在採用新資訊科技行為 時,是否屬於自願行為,或是否具有一些不可抗拒之外在因素及障 礙。 28.

(48) 理性行為理論和計畫行為理論雖然對於人的行為具有很強的 解釋力,但需針對不同的情境,依行為意向、主觀規範、行為控制 來發展量測工具。基於如此,Davis(1986)提出科技接受模式理 論。 (三)科技接受模式理論 Davis 提出科技接受模式,其目的為有效解釋並預測使用者對 資訊科技系統接受的決定因素。此理論有 2 個重要的構面,分別為 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與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可瞭解個人使用資訊科技系統時,受到哪些外部因素影響 使用者內部的信念(beliefs)、態度與行為意向,進而影響科技使 用的情形(Davis, 1986 ; 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理論主 張及模式圖如下: 1. 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實際使用行為,均受行為意向所影響。 2. 行為意向受到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使用態度與認知有用性 影響。 3. 使用態度受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所 影響。 4. 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均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5. 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29.

(49) 6. 認知有用性是影響行為意向的主要因素,認知易用性則為次 要因素。. 認知有用性. 態度. 外部變數. 行為 意向. 實際 行為. 認知易用性 圖 2-5 科技接受模式圖 資料來源:Davis(1986). 綜合以上理論差異性,如下表2-10:. 表 2-10 理性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理論之比較. 發表學者. 理性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 Fishbein 和 Ajzen. Ajzen. Davis. (1975). (1985). (1986). 適用. 內在意識、行為預 內在意識與外在. 資訊系統的使用行為預. 領域. 測。. 控制行為預測。. 測。. 影響行為 1. 態度。. 1. 態度。. 1. 認知有用性。. 因素. 2. 主觀規範。. 2. 認知易用性。. 3. 行為控制。. 3. 態度。. 2. 主觀規範。.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0.

(50) 二、科技接受模式的構面 由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的模式圖,可得知其模式中有3個不同於理性 行為理論與計畫行為理論的重要構面,Davis(1989)對這些重要構面的 定義如下: (一)認知有用性 定義為使用者認知到資訊科技系統對於可提昇工作的績效 表現的程度。在此模式中,認知有用性受使用者對採用系統的 態度所影響,認知到系統的有用性程度愈高,採用系統的態度 愈正向。認知有用性同時也受外部變數與認知易用性的影響。 (二)認知易用性 定義為使用者認知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時容易使用的程 度,當使用者認知到資訊科技系統愈容易使用,使用者則對於 使用系統的態度愈正向。認知易用性與認知有用性,同時受外 部變數的影響。 (三)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 其他可能潛在影響使用者認知系統有用性、系統易用性的 一些外部因素(Venkatesh & Davis, 1996)。Straub et al.(1995) 說明外部變數會間接地影響到使用者的行為意向與實際使用行 為。在科技接受模式中,對於影響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的. 31.

(51) 外部變數,並無明確的規範,必須依主題特性探討選擇不同的 外部變數(Venkatesh & Davis, 2000)。 三、科技接受模式構面之間的關係 科技接受模式之間的關係,分別有以下5種關係(孫合翊,2008): (一)「實際行為」受「行為意向」的影響: 孫合翊(2008)在其研究中提及,系統使用(system usage) 可代表「實際行為」,常常以使用頻率與使用時間來衡量系統 使用。當使用頻率越高與使用時間越長,代表系統的使用程度 越高。 (二)「行為意向」受「認知有用性」與「態度」的影響: 使用者對於新科技的「行為意向」會受到「認知有用性」 的影響。另外,當使用者對於新科技的使用「態度」愈正面, 則 使用新科技的意圖就越強。 (三)「態度」受「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的影響: 當使用者認為新科技能增進自己工作的程度愈高、容易使 用,則對採用新科技的態度愈正面。 (四)「認知有用性」亦受「認知易用性」的影響: 「認知易用性」也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認知有用性」。 當使用者認為新科技愈容易使用,則其認為新科技為有用的程. 32.

(52) 度可能會愈高。但 Davis(1989)強調「認知易用性」必須在「認 知有用性」的條件下才會影響使用者對於系統的實際使用行 為。換句話說,意指「認知易用性」並不會單獨影響使用者對 於系統的實際使用行為。 (五)「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受「外部變數」的影響: 「外部變數」可能影響到使用者「認知有用性」與「認知 易用性」。 四、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研究探討 國內外以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為其基礎架構,如「認知有用性」、「認 知易用性」 、「態度」 、「行為意向」與「實際行為」等的相關實證研究眾 多,分別依國內外文獻彙整如下: (一)國外文獻之探討 Davis(1986)以科技接受模式研究 IBM 共 120 名員工, 針對兩個公司所用的郵件系統與編輯軟體填答問卷,實驗發現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分別與「系統使用」間,皆 存在有相當顯著之正相關。 Lin 和 Lu(2000) 以科技接受模式來預測對於新聞網站的 使用行為,探討外部變數為網站特性(資訊系統的品質,包含 資訊品質、網站存取性與回應時間),對「認知有用性」與「認. 33.

(53) 知易用性」的相關性,並進而影響網站的使用意向。實驗發現, 外部變數對「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有影響。 Lederer et al.(2000)以工作上使用網際網路者為研究對 象,探討使用前後,「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和網際 網路使用者行為意向的關係。實驗發現,「認知有用性」與「認 知易用性」可以預測網際網路使用者的行為意圖。 (二)國內文獻之探討 探討臺北市動態公車資訊系統使用意圖之研究-以科技接 受模式為基礎,研究顯示行為意向受到「認知有用性」、「認 知易用性」正向且顯著的影響,且「認知有用性」受到「認知 易用性」的顯著影響(謝佩育,2008)。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推動電子貿易關鍵因素之研究,顯示 業者對電子化貿易相關資訊科技的行為意向受到「認知有用 性」、「認知易用性」正向且顯著的影響,且「認知易用性」 會正向影響「認知有用性」(陳柏志,2004)。 探討使用手機為載具閱讀數位內容意願研究-以科技接受 模型為例,研究顯示手機書「認知易用性」對手機書「認知有 用性」、「使用意願」有正向影響,手機書「認知有用性」對 手機書「使用意願」有正向影響(郭仲樺,2009)。. 34.

(54) 探討功能性認知與網路使用行為之關聯:科技接受模型之 驗證為例,研究顯示「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皆能夠 顯著預測使用者行為意向的程度,其中以「認知有用性」最達 顯著相關(黃耀緯,2008)。 探討城鄉差距對國小學童網路學習現況的影響,研究顯示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皆能有效預測電腦網路學習 的使用意願(黃彰聖,2008)。 探討超媒體學習系統中互動性對系統認知態度、滿意度與 學習成效之影響為例,研究顯示「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 性」無顯著關係(徐玉瓊、薛雅明,2006)。 綜合以上可知,「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在科技接受模式 中,為很重要變數。Davis(1989)在研究中發現「態度」對於「行為意 向」上的影響相對較低,只有少部份的中介效果。許多研究結果亦發現 「態度」對「行為意向」有時影響關係並不顯著,所以有些學者主張去 除「態度」構面,直接以「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解釋使用者 對於資訊科技系統的行為意向(Adams,1992;Srinivasan,1985;Straub et al.,1995;Venkatesh & Davis,2000)。Venkatesh & Davis(2000)認為 省略「態度」,更能顯現「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行為意 向」的關係。Szajna(1996)提出之科技接受模式圖如圖2-6。. 35.

(55) 認知有用性 行為 意向. 實際 行為. 認知易用性. 圖 2-6 科技接受實地測試前模式圖 資料來源:Szajna(1996). 另外,有學者建議以「行為意向」替代「實際行為」,認為模式中 「實際行為」的目標為未來的使用情形時,不必將「實際行為」變數列 入架構中,可直接使用「使用意願」作為未來使用情形的預測指標(Hu , Chau , Liu , Tam, 1999;Szajna, 1996)。整理以上學者研究資料,本研究 採用模式圖如圖2-7。. 認知有用性 行為 意向. 外部變數 認知易用性 圖 2-7 本研究使用的科技接受模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Davis(1986)與 Szajna(1996). 36.

(56) 五、外部變數的推導 根據國內相關研究與本研究研究目的,進行外部變數推導,欲探討 外部變數分述如下: 運用科技接受模式理論,探討在非同步網路學習系統中,學習者的 使用意向,研究顯示教材設計的彈性與內容、電子信箱互動性此3項因 素對於「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影響(李美慧,2001)。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研究顯 示教材內容對學習者的「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的影響(張金鐘,2002)。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數位學習的系統互動 與系統輔助功能,均與「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相關(楊惠合,2004)。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習網使用行為之研究, 研究顯示「系統品質」構面(提供的介面、回應時間與系統可靠性), 對於影響國小學童在Moodle教學系統「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 有顯著的影響, 「教材特性」構面(提供教材內容的難易度、教材內容 豐富性與教材內容彈性),對於「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的影響(花英德, 2008)。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使用購物網站之行為意圖,研究顯示 「系統品質」(網頁導覽、人性化操作介面與系統回應速度),與「認 知有用性」 、 「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林于新、張書勳、錢玉芬,2009) 。. 37.

(57)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學習以網路教學系統製作數位教材之 意圖和成效,研究顯示「系統品質」 (介面設計、操作流程與內容呈現), 與「認知有用性」 、 「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林信志、湯凱雯、賴信 志,2010)。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教材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英文檢定課 程為例,研究顯示「數位英文學習教材特性」,與「認知有用性」、「認 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莊伯誠,2008)。 整理以上相關研究,各學者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學習者在數位學習 的研究,本研究整理如下:. 表2-11 相關數位學習領域外部變數定義整理表 發表學者. 內容簡述. 外部變數的定義. 李美慧. 運用科技接受模式理論,探討 1.. 系統品質、產出品質。. (2001). 在非同步網路學習系統中,學 2.. 學習者特性、技術支援。. 習者的使用意向。. 3.. 教材的設計、內容與彈性。. 4.. 互動。. 張金鐘.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 1.. 數位化教材特性與內容。. (2002). 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 2.. 教師(學生)資訊背景。. 楊惠合 (2004). 3.. 教師(學生)互動。.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 1.. 系統品質。. 習滿意度之研究. 2.. 教材特性。. 3.. 學習者特性。. 4.. 系統互動。. 5.. 系統輔助功能。. 38.

(58) 表2-11 相關數位學習領域外部變數定義整理表(續) 內容簡述. 發表學者 花英德. 外部變數的定義.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 1.. (2008) 童 Moodle 教學學習網使用行 為之研究。. 系統品質:提供的介面、回應 時間與系統可靠性。. 2.. 教材特性:提供教材內容的 難易度、教材內容豐富性與 教材內容彈性。. 林于新等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 3.. 互動品質。. 1.. 系統品質:網頁導覽、人性化. (2009) 使用購物網站之行為意圖。. 操作介面、系統回應速度。 2.. 資訊品質。. 林信志等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 系統品質:介面設計、操作流程與. (2010) 學習以網路教學系統製作數. 內容呈現。. 位教材之意圖和成效。 莊伯誠.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 (2008) 習教材使用行為之研究。. 1.. 數位英文學習教材特性。. 2.. 同學間的數位學習互動。.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本研究以較常被討論的「系統品質」、「教材特 性」、「互動」為本研究外部變數,並分析構面內容如下: (一)系統品質 由於數位學習為以透過資訊科技所達成的學習方式,一個 資訊系統的良好與否,決定來自於系統品質(Delone & McLean , 1992),衡量部份包括有:介面設計(一致性的風格和版面設 計)、操作流程(簡易的操作流程)、功能和工具(強大的搜 尋檢索功能)、連線品質(系統回應穩定)、疑難排除(使用 39.

(59) 者遇疑問時,所提供的解決方式)(李美慧,2001;林于新、 張書勳、錢玉芬,2009;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2010;花 英德,2008;岳修平,1999;徐玉瓊、薛雅明,2005;楊惠合, 2004;Delone & McLean , 1992;Lin & Lu, 2000;Schulman, 1998;Srinivasan, 1985)。 (二)教材特性 數位學習在教材特性部份,通常評量教材內容(花英德, 2008;楊惠合,2004),因公務員數位學習網的數位學習課程, 都經「數位教材評鑑標準」,故大多可確保教材內容的品質。 然相關研究指出在課程內容充實度、教材呈現的方式亦會影響 學習的成效(詹惠雯、沈順怡,2008)。課程內容充實程度可 由提供數量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足夠種類與數量,以提供 不同喜好及程度的學習者(陳盈秀,2006)。另外,不同教材 的呈現方式,可吸引學習者專注在學習上,例如:適時的採用 多媒體吸引學習者。但是使用時應避免過於豐富或只集中單一 感官刺激,反而會造成學習者的認知負荷(陳彙芳、范懿文, 2000)。 (三)互動. 40.

(60) 根據研究指出使用者願意等待網頁呈現時間為 8 秒鐘,一 旦待超過 8 秒時,使用者將會失去耐心甚至離開網站(Zona Research, 1999)。Moore(1991)提及使用數位學習網學習的 互動程度,可由學習者與教材、學習者與老師、學習者與學習 者 的 互 動 方 式 探 討 。 另 外 , Hillman,Willis 和 Gunawardena (1994)更進一步指出使用數位學習,所有的互動皆需透過科 技介面,因此又加入學習者與使用者介面的互動,分別就內容 說明如下: 1. 學習者與教材的互動 指學習者與知識內容的互動。系統提供多媒體(含文字、 圖表、動畫、音效等)、呈現課程內容、相關網路網站連結、 相關網路資源連結、與線上自我測驗等內容互動功能。 2. 學習者與老師的互動 指學習者與教學者間針對教學內容或課程訊息的說明與 疑問所進行的互動溝通。包括電子郵件、討論區、意見欄、線 上意見調查等功能。 3. 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互動 指學習者與同儕間的互動。包含同步或非同步的一對一與 一對多的形式,相關功能包括有電子郵件、討論區、聊天室等。. 41.

(61) 4. 學習者與使用者介面互動 指學習者與科技介面間的互動。包含登入次數、使用時 間、選擇目錄式(menu bar)或循序式呈現課程內容、作業繳 交情況等學習活動的紀錄。 六、個人基本背景變項的推導 根據國內在公務人員數位學習與科技受模式探討個人基本背景變 項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性別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性別變項上,國內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資訊議題教材在 Moodle 教學 學習網對於使用者的科技接受模式研究指出,性別在認知有用 性上具有差異性(花英德,2008)。 以彰化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科技接受模式影響學 務系統使用程度之因素研究指出,不同性別角色的國小教師在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上有顯著的差異(陳宏昌,2005)。 高雄市 16 歲以上民眾為研究對象,探討消費者在性別上對 於網路電話的認知與使用意願無顯著的影響(黃應欽,2006)。 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教師在性別上對於 對線上研習的認知與使用意願無顯著的影響(楊曉強,2007)。. 42.

(62) 綜合以上,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性別此變項上,因主題、年齡層 不同,資訊科技之使用在性別上,可能有的差異,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本研究分別以男、女為性別勾選的項目。 (二)年齡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年齡變項上,國內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以中鋼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探討員工對企業內部網路接 受度之研究指出,年齡在企業內部網路接受度程度上具有差 異性(張鴻昌、郭倉義、賴美志,2004)。 以台中縣國小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採用學務系統於 使用者的科技接受模式研究指出,年齡在學務系統使用接受程 度上具無顯著差異性(張碧桃,2005)。 以科技任務配適度與延伸性科技接受模型為主要理論架 構,探討付款任務、行動科技特性、任務-科技配適度、認知有 用性、相容性、知覺風險對消費者的行動付款使用意願之影響 分析,不同年齡在對知覺風險、使用意願無顯著差異性(吳嘉 修,2008)。 綜合以上,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年齡此變項上,研究成果不同, 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本研究為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究,年齡部份 則參照探討臺灣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使用意向與行為影響因素及差異性. 43.

(63) (黃秀美、廖英掌,2009)中,以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與51歲 以上的作為本研究年齡的題項。 (三)使用網路年資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使用網路年資變項上,國內相關研究整理如 下: 以台南市國小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行政人員之網路 素養與其對資訊系統接受度間的關係研究指出,使用網路年資 在國小行政人員對於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有差異,使用網 路年資較久的使用者較能具備應用網路資源來學習、與外界作 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所需的基本條件(何文斌,2000)。 以學校教職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網路消費者使用電子 商務購買有機農產品之意願與行為的因素,使用網路使用年資 上對於網路使用者上網購買有機農產品之可能性無顯著的影響 (黃璋如、石靜芬,2004)。 以台中縣國小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採用學務系統於 使用者的科技接受模式研究指出,使用網路年資在外部變數上 無顯著差異性(張碧桃,2005)。 綜合以上,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使用網路年資此變項上,研究成 果不同,有待進一步的探討。使用網路年資分類參照國內研究(張碧桃,. 44.

(64) 2005)中,以1年(含)以下、1~3年(含)、3~5年(含)與5年以上, 作為本研究在使用網路年資的題項。 (四)教育程度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教育程度變項上,國內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在教育背景上,科技先驅者有高達 93%為大專程度以上, 對資訊有高度需求,且在需求的驅動下產生行為意向(黃耀緯, 2008)。 科技接受模型為基礎,加入主觀規範之關係,藉以探討認 知綠建築有用性、認知綠建築易用性、使用態度、主觀規範與 綠建築使用意圖之影響關係,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在認知綠 建築易用性及對使用綠建築意願有顯著差異(羅燦博,2009)。 科技接受模型及系統成功模型探討探討全國教師在職進修 資訊網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的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在使用 意願無顯著差異(呂孟騏,2008)。 國小身心障礙不分類資源班教師為研究對象實施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意願,探討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研究指 出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資源班教師在認知有用性無顯著差異性 (陳英正,2007)。 綜合以上,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在教育程度此變項上,研究成果不. 45.

(65) 同,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線上學習使用者自我 認知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研究指出性別、教育程度、使用網路 年資在使用者學習感受不同,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本研究為探討公務人 員數位學習之研究,教育程度內容參照以全國公務人員人力素質統計季 報(銓敘部,2010)中的教育程度分佈,以高中(職)及以下、專科、 大學與碩士及以上,作為本研究在教育程度上的題項。 彙整以上的相關研究,個人基本背景變項在性別、年齡、使用網路 年資、教育程度的探討研究成果有不同。因此,為釐清這些變項與科技 接受模式、外部變數的關係,本研究以性別、年齡、使用網路年資、教 育程度為個人基本背景變項,進一步釐清這些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外 部變數的關係。. 46.

(6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六節,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歸納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希藉由以 下相關性探討,確立實驗假說,並進行問卷調查與實證分析,以作為研 究結果之驗證。 H1 個人基本背景 個人基本背景 1. 性別 2. 年齡 3. 使用網路年資 4. 教育程度 H2 外部變數 1. 系統品質 2. 教材特性 3. 互動. H1 認知有用性 H1. H5. H3 H5 H3. H4 系統使 用意願. H4 認知易用性. H5. H5 H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研究假設如圖3-1所示,H1為不同個人基本背景的公務人 員,在科技接受模式(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系統使用意願)的差 異關係;H2為不同個人基本背景的公務人員,在外部變數(系統品質、 教材特性、互動)感覺看法上的差異;H3為外部變數(系統品質、教材 47.

(67) 特性、互動)對使用者「認知有用性」 、「認知易用性」之關係;H4為使 用者「認知有用性」 、「認知易用性」與對公務員學習網系統的「系統使 用意願」之關係;H5為外部變數(系統品質、教材特性、互動)對科技 接受模式(認知有用性、認知有用性與系統使用意願)預測能力關係。. 48.

(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針對曾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進行數位學習的公務人員 為研究對象。網路問卷發送方式為委請行政院主計處電子中心教師協助 隨機選取同意接受調查之上課學員發送,份數共 300 份,問卷發送時間 自 2011 年 05 月 26 日陸續發送,於 2011 年 06 月 06 日回收問卷。總計 回收 286 份,去除資料不完全問卷 13 份,有效問卷 273 份,有效回收 率為 91%。. 49.

(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依據相關文獻探討、分析與研究架構,進行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系統使用意願問卷」編製的工作。本問卷主要包 含:個人基本背景、科技接受度量表、開放式意見與建議事項等。 一、計分方式 本研究問卷,科技接受度量表及影響科技接受的外部變項量表部 分,採用李克特式(Likert type)5點尺度蒐集資料。作答方式係由受測 者依據自己的感受分別在「非常同意」 、 「同意」 、 「普通」 、 「不同意」 、 「非 常不同意」中勾選與自己感受最符合的部份。計分方式,依上述順序分 別為5、4、3、2、1等分數進行統計,計分越高代表越具有正面的反應, 計分越低代表具有越負面的反應。 二、科技接受度量表 (一)各構面參考量表分析 科技接受模式量表的部分共分為「認知有用性」、「認知 易用性」、「系統使用意願」等 3 個構面,本研究主要參考 Davis (1989)之 TAM 問卷與國內研究者周鴻志(2004)、李鍵壕 (2004)、沈旭豐(2008)、湯光明(2008)等所編製而成, 以上問卷各構面信度均在 0.7 以上,量表信度良好。. 50.

(70) 參酌以上研究者所編製之量表,並根據本研究目的設計問 卷題項,就「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系統使用意 願」等構面,說明如下: 1. 認知有用性 Davis(1989)對於認知有用性的定義:「在組織情境之 下,使用者主觀的認為使用某一資訊系統,將有助其未來在工 作績效上的表現。」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公務人員使用公務員資 訊學習網之實際使用情況,故問卷依其定義使符合數位學習網 情境,其衡量內容包含可提昇學習效率、改善工作績效、提供 學習者所需要的相關學習資訊。得分越高,表示使用者對於系 統有用性的感受越正向;得分較低,則表示使用者對於系統有 用性較負向。衡量題項如表 3-1 所示。. 表 3-1 本研究認知有用性衡量題項 衡量構面. 衡量題項 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可以增加我的學習效率。 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可以增進我的工作績效。. 認知有用性. 使用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可以讓我的學習變得更容易。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協助我在學習上很快獲得所需的知識。 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協助我在學習上很容易獲得所需的知識。 整體而言,公務員資訊學習網對我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