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張載宇

前…雪白

哲學與教育關係至為密切,中西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往往隨哲學思潮而演變,教育目的與教材敬法,也往往為哲學思 想的產物。可以說,哲學是教育的理論基礎,而教育是哲學的實鷗行為。 一種革命思想,決不是偶然產生,或是憑空創造的。因此,任何一種主義,都有其根本思想,也就是所謂哲學基礎。 三民主義是我們建國的最高擊則,要實行三民主義,必氮推行三民主義教育。三民主義教育是人本的教育|人性、人格和 人倫的教育,必佰加以民族傳統精神和國有哲學為其基礎、動力與主導。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革命,雖無暇從事於哲學的探研,但是他革命的理論,是建立在深淵的哲學基礎之土的。

由國欠的微言大義,發展而為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包括民生哲學,力行哲學與心物合一哲學三方面:民生哲學是就三 民主義體系的主導性來說;力行哲學是就三民主義體系的實接性來說;心物合一哲學是就三民主義哲學思想的本體來說。 這三方面哲學互為說明,相互為用,就是三民主義的根本原理,也﹒就是三民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 力行哲學的教育思想,以誠為原動力,由心性修養蠶為道德的實踐;民生哲學的教育且想,以仁為出發點,融倫理、 民主、科學為一體,使人人都能成為握國有用的器材:這正是「含內外之道」教育本質的最高要求。心物合一哲學,對事 物的觀察,是物質與精神並重,對人生的理解是忠惟與存在合一'是由內發展到外的「力行」與「民生」的融頁。以三一民主 義的民生哲學、「知難行易」「知行合一 ι 的力行哲學,與貫通天人的心物合一哲學為基礎,來觸額引申,融會貫通,才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2)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能發揮三民主義教育的功敷。

壹、民生哲學與民生史觀

一、民生哲學的建立

戴季胸先生在所著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一書中,以民生哲學作為國矢全部著作的總名,並認為孔子思想就是民生

哲學思想的根源叮先總統蔣公在國失遺教概要第五講中,說明國欠的哲學就是民生哲學,在三民主義之體系為其實

行程序講詞中,說明國貧民生哲學就是認定「人類求生存為社會進化的根源」'由這個基礎為出發點,分別觀察中國與

世界的各項問題,求得一個圓滿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理論,才創造了最完美而叉切實的三民主義。 國失指出 •• 「民生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 r 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先把中心的民生問題研究清楚了,然 後對於社會問題才有解決的辦法」。蔣公闡述國欠的根本思想時說:

總理曾經說:「民生是歷史的中心」'這句話,就是總理研究歷史的最後結論,也就是民生哲學一條基本定理。

革命主義,原來就是以人力順應同時支配歷史之最高法則,民生旺為歷史的中心,民生哲學是草命思想的基礎。我

們要認識總理思想的根本體系,就不可不對於民生哲學特別注意研究。(註一)

歷史與社會為一體的兩面:歷史是社會的時間紀錄;社會是歷史的空間形態。民生哲學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本源,經

蔣公不斷的闡發,和有關學者努力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視模宏遠的哲學體系,使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深厚,而成為人類

一種最偉大的主義。

二、民生史觀的建立

民生一詞,在我國習用已數千年,其固有意義,或指人民的生計,或指人民的生命, (4 証一一)國計民生,習相並晶。

(3)

至將民生用於歷史研究及社會經濟方面,則自國父始 b( 註三)國女會謂 •• 「大凡有圖體有組織的眾人,就吽做民」

(註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即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註五)蔣公關釋說:

民生雖然分為四個方面,而生活實為其他三者的總表現 •• 蓋生存重保障;生計重發展;生命重繁衍 •• 凡為達成保障 、發展、繁衍的種種行為,便是生活。(註六) 社會生存是就群性著眼;國民生計是就個體著眼;群眾生命是就綿延時間著眼。國失所說的社會、國民、群眾,都是意味 著全民而非個人,民生的涵義,實在就是全民的生活。 西祥哲學,對歷史進化看法的爭論很多,其對人類生活發生實際影響,形成當代思想毒素的,是馬克斯的唯物史觀, 認為物質是歷史的重心,用唯物的辯證法來觀察歷史和社會,建立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使直餘年以來整個世界動盪不安 ,而中國大陸受害尤烈。國父認為「民生是歷史的重心」'古今來人類一切努力,無非為解決人類生存問題,要求生存的 原動力,才是社會進化的定律、歷史的重心,把整個人類進化的歷史完全貫穿,把馬克斯的唯物史觀完全推翻,實在是消 誠共產邪說的真理。蔣公闡揚國父思想,建立學術界嶄新的民生史觀。蔣公說 •. 總理說:「民生為社會進化的重心,社會進化叉為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這是民生 史觀建立的基礎。(註七) 民生史觀以人類求生存為歷史的動力,叉認為人民的生活就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本體:在縱的方面,看人類歷史的發展; 在橫的方面,君社會問題之形成。民生哲學是民生史觀的基礎,民生哲學,追求人類問題之由來,並研究其根本問題的解 決之道,而其研究的總結論,就是三民主義。

三、民生史觀的歷史動力論與侮件論

歷史觀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社會為何要進化?一個是社會如何能進化?前一個問擅自疋歷史的動力論;後一個問題是 歷史的條件論,動力只有一種,蝶件則是多方面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教育,乃至於道德、宗教、戰爭、技術等 等,都只是歷史的帳件,而不是歷史的動力;唯有人類求生存的需要,才是歷史進化的動力。儕件只是歷史變動的因素,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 一 一

(4)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一四 動力才是改變歷史的因素。蔣公說: 我們可以肯定歷史的動力是一一沌的,歷史的悔件固定多元的,動力與條件是五相作用而叉五相推進的,但條件是寄於 動力而存在,物質的生產力,祇是供給人類求生存的需要。因此,物質生產力是悔件 l 是經濟的條件,人類求生存 ,總是社會與歷史的動力。因此,馬克斯的唯物史觀,只是把喔歷史經濟的蝶件,並只是把握經濟條件中歷史過程

中的一個階搜!階敵門爭的歷史階段。這與我們總理的民生史觀,把握歷史的動力和歷史的條件,並把握動力和歷

史帳件的全部過程,乃是顯然不同的了。所以總理批評馬克斯把社會進化的「果」'作為社會進化的「因」'更 可證明總理對馬克斯「倒果為因」的批評,乃是顛摸不敢的真理。(註八) 國失研究社會進化的定律,認定人類求生存的意志和努力,足以推動社會的進化,而古今中外所有革命的事業,唯有 依於人類求生存的天性而出發,才能解決當前問題,增進人類幸福,促進世界大同。人類求生存的行程,從縱面君是歷史 ,從橫面君是社會。人是社會的動物,叉是歷史的動物。民生史觀,是以人類求生存為社會和歷史的童心,亦就是以人類 求生存為歷史的動力。人類歷史的進化,從原始的個人進到宗族部落,再進到民旅國旅,最後進到世界大同,都無非是民 生進化的階授。民生的進化,正是歷史的必然。 國欠認為「歐美各國二百餘年以來,祇曉得解決民旅、民權兩件事,卸忘記了最要緊的民生問題」。他說: 因為民生不遷,所以社會的文明不能發達,經濟的組織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發生種種不平的事情。像階級 鬥爭和工人痛苦,那種種壓迫,都是由於民生不遂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社會中的各種變態都是果,民生問題才是 因。(註九) 1 民生問題涵蓋了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註 -0) 精神上的偏差,政治上的混亂,經濟上的壟斷,都是民生不遂所引 起的結果。民生問題是因,社會變亂是果,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消誠社會上一切變亂的成因,自然不會產生變亂的結 果。 現代是民旅、民權、民生三大問題同時發生、同待解決的時代。國父說 ••

歐美社會之繭,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見之,文不能使之邊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蝸害於未萌

(5)

'誠可學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環祖歐美,彼且體乎後也。(註一一) 主義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近百年來,世界既遭資本主義的壓迫,更面臨共產主義的誘惑與迫害,國矢深知資本主義

的弊害固多,而共產主義的毒害尤烈,更體寮政治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形式,經濟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實質,政治生活是以經濟

生活為基礎。故能超越時代思潮之前,綜合眾長,益以新創﹒要對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同時解決,創造三民主義, 於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外,提出了民生主義的新啟示,一要使國民經濟發生力量,使物質文明工業化,建立分配上的公平制 度,除此而外,更要開創一接合乎人道的新紀元」'為困擾於資本主義舊時代中的許多國家,開創解決民生問題的新道路 。 四、民生結合精神與物質 蔣公指出民生哲學,最主要之點,是決不同意古今哲學家把精神與物質畫分為二,致使二者間的關係發生聚訟不決的 雌雄題。民生哲學承認精神與物質均為本體中的一部分,既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分離的。物質不能脫離精神而存在,精神也 也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蔣公說 ••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這兩種學說,都可說是一偏之見,不能夠概括人類全部歷史的真實意義,因為人類全部歷史 ,即是人類為生活而活動的記載,不限於物質,也不限於精神。所以惟有以民生哲學為基礎的民生史觀,或以民生 史觀為出發點的民生哲學,不偏於精神,亦不偏於物質。惟有精神與物質並存,才能說明人生的全部與歷史的真實 意義。(註一二) 民生無論在民生史觀、民生哲學、民生主義乃至於一切民生問題中,都有其一貫之理,民生既不單是物質,也不單是 精神,民生是精神與物質配合統一而得到生存的。人類求生存是動力,而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都只是條件。精神與物質,都 是人類求生存需要的產物,品生便是一種倫理力,運用倫理的方式,使各階級合作和諧,統合著精神與物質兩種力量,保 持均衡,使歷史進化不已。 蔣公認為國失民生哲學思想,「不偏於唯心,亦不偏於唯物 •. 而以民生為歷史進化的重心,可說是綜合心與物二者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費 一一五

(6)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一六 的最高理想」。

五、民生重互助興詢和

國矢從全面歷史問證,發現人類進化與人性一長成,質相表裹,確認人類進化的原動力是互助、不是競學。 克斯思想重要的分野,即在於此。國笑說 ••

人類之進化原則,與物種之進化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知則以互助為風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

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進化原則則昌,不顧此原則則亡。(註一三) 蔣公領會區失思想的主要按心,在緊緊的把握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真人性,加以闡發說 ..

總理指示我的說:「百前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民生主義演講-童

•• 「社會, 7 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經濟利龜調和

,不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相衝突。社會土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大多數人有利益,社會才

有進步」。總理這段話,就是孫文學說「人類進化以互助為原則」的引申,說得何等課切著明。(註一四)

馬克斯的「共產黨宣言」'一開始就說 ••

「一部人額歷史,就是一部階般門爭史。從古代社會起,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的

現象,都是階級鬥爭的發展」。馬克斯主義這個說法,顯然是抹然許多事實,有意作偏狹的看法,致成為社會病理學的虛玄,所以

國父批評馬克斯,「只可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學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學家」,就是的為馬克斯只見得社會進化的毛病,沒有

見到社會進化的原理。馬克斯的唯物史觀,只是把喔歷史階級門擎的階段。這與民生史觀,把擅歷史的動力和歷史的條件,並把握

其全部過程,當然不能比擬。圓其基本看法的錯誤,導致二十世紀世界赤繭的浩劫,實在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

「人類求生存」 l

求合於仁愛、互助、進化的美滿生存,可說是一種肯定的真理,具有超時空的普遍性與適應性;而

民生哲學,正是以人類求生存為基礎的哲理,其本身先天上已具國融共通的質性,不生矛盾,更不致門字,所以隨暢行無

阻。對影響歷史變動的各種蝶件,都可以民生為中心,來加以觀察,而確立對問題解決的方針。 國女與馬 六、民生是一種道德土的努力

(7)

國女主義的思想系統,是以民生為指歸,這個道理,在戴季胸先生所著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一書中,講得非常遍關。 他說: 先生的全人格,以仁愛為基本,一切表現,無不為仁愛,有過人之智,而其智惟用於知仁;有過人之勇,而其勇惟 用於行仁。可知離卻仁愛,絕無革命可言。民生為宇宙大德之表現,仁愛即民生哲學的基礎,其他一切道德,皆不 外由此而生,完成仁愛之用而已。 (1 証一五) 蔣公認為這一段話,就是由國女基本思想講到偉大革命的人格,也就是以仁愛兩個字來說明國女革命人格的根墓 ,和一切表現的總動機與總目標。蔣公說 •. 總理革命的全人格和生命,就是植基於仁愛,而成其崇高偉大與仁愛。各位同志,更要曉得我們革命是為什麼,用 一句話來講,革侖就是要仁愛於天下,除此以外,再無革命可言。因為革命就是赦國救民,使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 等之最大的仁愛事業,所以革命絕非學權奪利,殺人放火,心其有大仁愛的思想,和植基於仁愛之最大革命人格的 人,才能真正革命。(註一六) 國女逝世以後,中國共產黨蓄意阻顧國民革命,危害我們的國家民族,當時一般青年為共產黨乖謬的宣傳所迷惑,對

於國女主讀起識不惰,因而徬徨無主,甚至誤入歧途,造成非常危險的現象。季陶先生特著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一

書,闡揚國父思想,建立民生哲學系統,指出「民生是一種道德上的努力,而不是階融闊的門事」。其中心意義 •• 「天 下之達道三 •• 民族也,民權也,民生也。所以行之者=一 •• 智、仁、勇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這德也,所以行之者, 戶也。一者何?誠也。誠也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國儒家所說的道德,是以己心的「誠」為出發點,由此推己及人

的行為單划。使一般青年對於三民主義有明確的認識,堅定其對於國女主義的信仰,不致於受共產黨邪說的蠱感,而忠於

三民主義的革命事業,以達到救國數民的目的。 民生哲學就是從仁愛這一個最高概念層層展開的、一種「人類求生存、互助同進步的哲學」 o 民生哲學的應用,就是 以仁愛為出發點,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而革命、而奮門,而追求人類全體的幸福。 / '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一七

(8)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一入

貳、

「知難行易」與力學哲學

-、知行間標是哲學的揖本問題

知行問題是幾千年來中外學者共同囑目的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哲學家注重知行合一,知之目的為行;西詳哲學的精髓

,又何嘗不是以行為歸宿呢?因為哲學是人的學間,人有心性,「知為心之能,行為性之表」'人類心性的表現就在知行

。西方哲學原重於知,因此特別注重認識論的探討,近代學者,逐漸轉向「行」的研究。

我國傳統尋求真理的思想方法,與西方不同:西方是純思辨的,先在思辨中尋求建立一套真理,再岡頭來以之指導人

生行為,求能配合這套真理;中國哲學是從人生現實中產生的,典人生融凝為一,貴在畢思並舉,知行並重。因之中國

古代的學術思想,諸子百家,多重於人性的發揮,而少重於純粹知識的探討。

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至春秋時代而極盛,諸子百家,各有其說,但從來沒有像西詳哲學派別和主義那樣強烈的對立

。孔子集學衛的大戚,孟子再加發揮,數干年來,儒家學說均為牛華哲學的主流,而且以篤實踐履為基本要求。後來到了

漢代,專重考據解輕,宋代專重理學,而忽略了儒家學說在行的方面的重要功能。明代王陽明先生力倡「知行合一」'指

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覺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失卸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並

進之說」 o

強調「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為傳統哲學注入了新生命。

國父再集文化的大成,一方面接受我國道德文化正統的思想,一方面叉吸收歐美各國文化的精華,益以獨創的發明,

而構成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為加強國民心理建設、著孫文學說一書,從各方面說明「知難行易」的真理。在實鷗方面

,提出了「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及「有志竟成」三大課題,是從根本原則推論出來的繹理。孫文學說所論誼

的,都是認識論中最根本的問題,導發了我國現代哲學思想一個新的淵瘤。蔣公繼述一一道一偉大的淵瞥,更發揮其奧義,

發展而成為力行哲學。

(9)

二、新民接哲學的建立

三民主義的理論,以民生哲學為基礎;而三民主義的實行,則有賴於革命的實踐,蔣公認為「力行就是革命一,人

類的「行」'乃是意識的活動與群體的活動,也就是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而活動。蔣

公說: 三民主義是什麼呢?在倫理和政治方面講,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來做基礎;在方法實行土講,就是「知難行易」 的革命哲學。 •••••• 知難行易的哲學,就是今天新民族哲學,有這新民族哲學的建立,才可以依復中國固有的民族 精神。(註一七) 革命哲學就是力行哲學。民生哲學與革命哲學的關係,也就是三民主義內福與革命方法的風係 o 如果要加以區分的話 :民生哲學是以民生問題為中心,而從事探討社會、政治、經濟和種種歷史活動之原理法則的學問;革命哲學則以知行問 題為中心,而從事研究人類心性、道德修養和致知、力行方法的學問。可以說,革命哲學是「內聖」的心性之學,而民生 哲學則為「外王」的經世之學,兩者的融會貫通,就是傳統內聖而外王的實踐。

國笑和腐公兩大哲人,發明這深密連鎖關係的兩大人生哲學,建立中華新民族哲學,而為革命最高的指導原理,也

是三民主義教育嚴重要的哲學基髓。

三、「有得於己」﹒方篇真知

中國的哲學思想 ι 至今不放棄「人道」在知識土的重要。中國哲人,總以「人道」為知的目標,恰如西祥哲人,雖宇

宙之實在即為真理之所本一樣。我們把真的知識寄於人遁的行為土,測定「知」的真否,在是非正誤之外,俏著重知識

在道德土的地位,並特別注重知行的人道問題。 國失為求知行問題的總解決,一方面不梓西祥之所謂「知」'一方面文顧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創「知難行易」學 說,為其政治主張的哲學基礎。他舉出各種知識為證'從日常生活到科學原理,均以西祥知識為對象,這都不是每一個人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費 二九

(10)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二 O

所易了解的,而其目的仍在要我們去行、。國欠強調「知難行易」說:「能知必能行」;蔣公提倡「知行合一」

步說:「不知亦能行」'大聲疾呼要從力行中求真知。

蔣公對於知與行的認識,大體上是融會貫通了「知難行易」典「知行合一」之說,而有所創新的。從認識的觀點說,

蔣公是認定知在行先;從實踐的觀點說,則行比知重要;從知行的關係說,是要「學以致用」。所謂「學以致用」'就

是要「即物窮理」和「即知別行」。惟有在學的時帳,能夠求精求實,才能在用的時悵,得心應手。蔣公認為知識必氯

「有得於己」,才是真知。怎樣才能「有得於己」呢?必賓在思辨的著眼上,求理論與經驗的溝通。蔣公說

••

經驗可以產生理論,亦可以證明理論;理論可以矯正經驗上的偏差,亦可以補助經驗上的不足,這頓是不可移易的

定理。但是通常一般人,不是在理論上執著,即是在經驗上執著

••

偏重理論的,多數把經驗君成偏見;而偏重經驗

的,文認為理論半屬空一盲。其實兩者都是一偏之見。惟有其理論不停於經驗的,其理論才是顛摸不破的真理;經驗

能符合於理論的,其經驗才是「經一塹,一長一智」的寶貴經驗。因此大家既要尋求原理(理論),又要廿求實驗(

經驗),那才能克服主觀的‘本位的偏差,獲致其思考力與識別力的平衡。(註一八)

從力行的哲學觀點君,知識從行來,判斷亦從行蕉,行中有知,知中亦有行,真知識和真判斷,都是從行而來。「至

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話,則眾物之義祖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這就是力行的故果,這樣的

知 l

才是「右得於己」的真知。

我們要實行三民主義,必賓由真知而力行。三民主義,一面為民族、民權、民生問題的辦訣,是人民生活的行為,因

而就是知識的根頓,一面為思想、信仰典力量,因而就是知識的作用。三民主義在倫理和政治方面講,是以八德和三達

德做基礎的政治學;在方法和一貫踐方面講:是知難行易的革命哲學。要想恢復民族精神,復興民族文化,先要恢復固有民

旅哲學,尤其要以知難行易的革命哲學來充量民族哲學的精神,推動民族哲學的故用。

,更進

四、力行是按輿道德、推進民生與發展科學的康動力

宇宙間一切事物之存續與變化,都是在無限的空間與不斷的時間蹤橫交錯之點,也就是空間與時間交互配列的行的過

(11)

'程。由於人類的力行,在一個自然的宇宙以外,文創造了一個社會的宇宙,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無一不是由人的 行而創造出來的。 人潛在宇宙間生存與發展,沒有一刻可離行的範圈,沒有行使沒有人生。惟有行緝能創造人生,創造宇宙,所以「古 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樹能創造一切」。人類在行中創造了生活,創造了社會,創造了一切文化歷具。宇宙也是 由自身的行創造的,沒有天體的運行,便不會有宇宙。所以要從變動不居的宇宙現象,去探察宇宙的真實,也惟有把握一 個行字。 蔣公基於國矢「知難行易」學說,鑽研探討,並將中庸、孟子、朱子與陽關單說,融合為一,深入於此凶家之中, 而超越於此四家之外,將中庸「率性之謂道」的宗冒,徹頭徹尾地演繹出來,且加以充賞和扭扭展,以行綜合心物,貫通天 人。其在哲學上最偉大的貢獻少是把行字的良知良能、與自然法則呵成一氣,鎔鑄成思想界一個光明活潑的新天地。 行是永值不息的,日新又新的,進化離不了行,行的過程就是進化。宇宙典人生,無時不在進行之中,向外表現發展的

時候,固然是行,生機潛蘊成長的時候也是行。在人類的生活中。凡是生存、成長、發展,以及某階段與某階段的銜接,

後一階段與前一階段之間的車備與楠充,無不是行。行的目的,在增進人類生活、群眾生命、民族生存、國民生計。人生 自幼至老,沒有一天可以脫離行的範圍,人是在行的當中充實了人格。行的極致,就是儘暈提高人的價值,到「天地與我 並存,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知難行易」學說,也就是一種行的知識論,行是永桓不息的無限可能、向著無限現象轉化的一大連續膛,在這永恆不 息的行中,行恥內界與外界互為帳件,現在興未來互為躲件,而內界、外界其現在、未來之間,亦互為條街卜,不是分立而

統一於行。認識的本質,不是貴在,也不是觀念,而是行的一現象。以行的現象說明「能知」與「所知」的關係'「心」咱們

「物」只是行的現象分析的結果,故旺無「唯心」或「唯物」的學執﹒亦不同於「二一兀」威「多一兀」的認識。

行的哲學的主要著眼點是扣行,力行可說是振興道德、推進民主與設展科學的原動力。道德之所以能增進品德修養, 促進社會和諧,其動力社於實行;空談修養而不能「存天見、去人欲」'則個人人格何能提高?空談和諧而不能恕以待人 ,嚴以待己,則社會人際勵係何能協調?科學之所以能日新月異,其動力亦在於踏實的研究,必須實事求是,才能精益求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12)

三民主羲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

--一 一 精,有所發展。不論倫理、民主與科學,均由實行以致其教用。天下沒有倖致的事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必績有十分 的努力,才能期望其有十分的收獲。所以單靠一個行字,還嫌不鉤,行的哲學主旨在力行,惟有心物台一的力行哲學,才 能說明人生的全部與歷史的真醫學意義。

主、知融效用在知中體龍、行中完成

人類認識事物,對斷事物,對事物的意義作各種的探討興解釋,非僅為求取知識而認識,亦非僅為判別事物而判斷。 人類之所以求知,全出於求生存的需要,也就是出於行的需要。所以裁們認為知識的目的,不在於反映外物,而在於指導 行動。裁們的人生是行,當裁們在時空的關係上,受到阻礙、行有不通的時候,才需要認識外物,求其有助於行也這就是 國女所說「由行而致知」和「因知以進行」的本意。蔣公體會王陽明哲學的「知行合一」主旨,研究如何用陽明哲學 ,來輔益「知難行易」學說,使之大行。.蔣公說 •• 總理「知難行易」的遣散,為革命不二法門,但是要大家都能「無所畏而樂於行」'那就還要輔之以王陽明「知行 合一」的學說,以破除一切心中之賊,亦以接回吾心之柚于,使大家都能從「知」中去體認 l 知恥知病;從「行」 中去完成|求行求新。歸結起來,就是把握住這一個「行」字,實鷗這一個「行」。(註一九) 知屬於理性,行屬於意志,意志受理性的指導,才能由真知而力行。知行勵係,正如陽明先生所說 ••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所以蔣公指出「知難行易」和「知行合一」兩說,「徹上徹下,只 是一貫」,要說們認清這個關鍵,認定這個哲理,「只要研究窮理,體仁集義,即能復其本體,塞其亂源」。則一旦遇到 安危、得失和成敗、生死的關頭,也就能「以良知為主,以義理為斷」,而努力去行,不致有絲毫的動搖和沮喪了! 行的知識論,一方面涵攝「能知」的智力與「所知」的事實,能統一人的內界與外界、精神與物質;另一方面叉涵攝 「由行以求知」'和「因知以進行」'統一人的經驗與理性、過去興未來。﹒因此,行的知識論,必能嶄然獨立於世界,而 在哲學史土獲致崇高的地位。

(13)

參、

「天人合一

」與心物合一哲學

一、天人合一哲理是心物舍一論的扭頭 蔣公認為要瞭解中國哲學的精神,以摧毀唯物論的荒謬,必先暸解「天」與「人」的關係。「所謂天人關係,就是天 人合一的觀念」'並指出天人合一哲理是心物合一論(註二 0) 的根頭。蔣公說: 何以說「天人合一」的哲理,就是「心物一體」論的根霄,要暸解這個問題,必須追棚中國哲學思想中一貫相傳的 道統。這個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從人的自然生命活動中,發現其崇高的道德價值,以別於禽獸,以攝理萬物。 (註一一一) 易經為我國最早的宇宙觀,本天道以定人事的範圈,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要書,所說「窮理盡性、 以至於侖」'就是天人合一論的根顫。窮理是窮天人之理,要使自己內心徹底明白這個道理,去人傲,存天理。盡性就是 由盡己之性、盡人之性與盡物之性,而達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中庸說:「天命之謂性」'性即心之體,性也就是理 。中國傳統思想的大經大脈,即在深識宇宙典人生渾然一體,天人非對立,天道人道是相通的。 中華文化傳統精神重在道,學術與思想的大體系,主要在人心之仁,與可以推行於天下萬世之道,雖是以人文精神為 中心,但其終極理想,則尚有天人合一的揖界。此一揖界學可於個人的道德修養中達成之。循此信養謂之道,具此墳界謂 之德。中國人講人生是科學的,要從各個人自身做起,以日常生活為實驗,把自己人格不斷修養,逐次提升到更高揖界, 使人心之仁結合天心之仁,而達天人合一的揖界。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哲學基本信念之一。中國在孔子以前有人、有文化,而人典文化之道,沒有真被自覺,人之道

未立,自孔子覺之而後立。孔子以前亦有天,人亦知信天、敬天而法天之仁;但是自覺天之所以為天之道就是「仁」,而以「仁

、道」來說天的,則自孔子始。「唯孔子而後,真知人文之道與天道,唯是同一之仁、道,而立人道以繼天道」。(註二二)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聽 一 一 一 一一 一

(14)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二四 孔子繼往開來的真精神,就在承天道,立人道,合天人之道教人以仁,亦即教人法天之使四時行、萬物生之德。人性計天 侖,而都歸於至善,人人皆可盡心知性而知天。孔子之教立,人皆知法天修德以行仁,而人德可同於天德。孔子以後,諸 子百家學術之分流,都不外承孔子所傳文化精神的一部,六藝之敬的一部,或天道觀念的一一部而形成。諸子百家分流,中 國哲學才顯有門庭,但因其原出一﹒萃,所以學術文化的分流,仍然嚮往於天下的一統。在諸子百家中,儒家學綜六藝而特 重禮樂,禮代表道德的精神,樂代表藝術的精神,由禮樂精神的「中和」、﹒「同異」、「內外」、「動靜」'來貫通宇宙 、人生與社會,乃是儒家思想的極致。

二、聽聽天人合一才能體會道德精神

天在中國哲學史料上,有非常直雜的涵義。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大體上認為「天」是富有意志的,「為高而且明、大而 能容、公而無私、誠而能化、行健不息、勵毅中和、生生不已、具有不可思議之力量」(註二三),是人間禍福的主宰,以 天為人格神,頗有宗教意義。到了春秋末期,漸漸把天道德化,祖天為大自然的思想,賦予「天」以新的意義,人本思想 由此而建立。 人為萬物之靈,「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幾希之處就在人類生而就有側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心,為仁、 義、禮、智四種固有德性的發端。體用是傳統哲學思想模式之一,有體有用是儒家思想特色 .. 未渡者是體,已發者是用; 性為體,情為用;理為體,象為用;仁、義、禮、智為體,側隱、羞惡、辭謹、是非為用。致良知就是要擴充此四端的用 ,而發揚固有明德的體。 蔣公指出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即神」'「天亦即心」'昭示我們說: 如果沒有自然法則和自然大能的存在,而宇宙的運轉流行,就可莘莘不息,那是任何科學方法所不能解釋的。而且 宇宙之所以能維持到現在,而其將來亦還要維持到無窮,是它在冥冥之中,必有一物為之主宰,乃為無可否認的事 實。照宗教家的說法,這就是宇宙的創造主。這個主宰,就是宗教上的神或上帝,在我們中國固有的哲學思想中, 稱之為「天」'亦稱上帝。我們個人亦惟有遵循這宇宙主宰的力量,才能使我們人生有其意義及其目的。(註二四)

(15)

我們民族文化承認「天」興「神」的傳統精神,乃是「深信宇宙真理,必有其主宰為之統攝萬物,而『絕對』存在的 」。所以中國人的尊天事神,決不是出於迷信,而是使心中常有主宰,確立我們的精神價值。儒家天人合一的天字,只是 哲學上一個代名詞。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侈養的目標。「天人合一論」,不是抽象的哲理,而是實際的生 活,這是中華文化的基礎。 古人對天的權威,可於易經中君出 .• 「剛柔相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 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是說明天之於萬物,發收、整理、調攝,都不是無意識的動作,而密合於道德。人類利用 厚生之道,悉本於天,故不可不畏天命而順天道。天的本質為道德,而其見於事物的,則為秩序。易,經又說 •• 「有天地然 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 然後禮義有所錯」。是說明循自然發展的跡象,就知道要重融秩序。以天道的秩序,應用於人類社會,則凡不合於秩序, 皆不得成為道德。人道本於天道,因而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了聽聽心物合一才能理解宇宙輿人生

心是人的神明與形體之主,凡屬於精神狀態的,如意思、意識、感情,均屬之。陽明先生說:「何謂身?心之形體運 用之謂也。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叉說:「心之本體,則性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眛者,此 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物通常指物或物體 •• 物質為一切元素及其祖五間所成的化合體;物體乃由物質構成的整體,是有形而可察覺到的。哲

學上所謂物,包括實體的物和抽象的事

•• 物是指與精神相對稱的物頁,凡存在於我們意識之外,而又為感覺之觀者,都屬 之;事是指人類憑其精神知覺、體察自然、運用物質的總稱。詩經「有物有則」'中庸「不誠無物」,都泛指事物而言。 事物雖常並稱,但各有其意義,概略的說,物係指具體的物質實體;事則指抽象的意識形態。 人類身心的活動,就是精神與物質兩方面的活動 ρ 宇宙間一切事物,如果沒有人的心靈來研究,沒有人的形體來運用

,又有什麼作用呢?人與物的關係,就是心理與物撞勵係,所以蔣公認為「心理為物理之主,而物理不過聽命於人之心理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二五

(16)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二六 而已」;並且確定地說:

歷來關於活學的辯論很多,最大的爭點就是唯心與唯物兩派,這兩派都有所偏,都不是哲學的正統。共匪就是徹底

的唯物論者,蔑觀精神,毀誠人性,猖狂妄為,盲目冥行,已引起全國人民和愛好自由民族絕對的反對,其最後必

因這種哲學思想上的矛盾而歸於敗亡,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總理民生哲學思想,乃是不偏於唯物,亦不偏於唯心,

而以民生為歷史進化的童心,可說是綜合心與物二者的最高理論。這與近代哲學界「中立一元論」完全相合。近代

哲學家慎黑德教授批評「自然二分法」的錯誤以來,產生「物心合一」的新理論,其大意說物質不能離開心靈,對

象不能離開思惟'換言之,就是心與物二者並無嚴格劃分的界限,既無所謂心,亦無所謂物,一切惟「事」而已。 這種所謂事,就是人類憑其精神知覺、體察自然、運用物質各項的總稱,也就是心與物的綜合。(註二五)

「心物合一」一詞,未見於古代學說,亦未見於國矢遣散,乃蔣公體會國矢萬物肇始於生一沌,宇宙的實實與本

體,超心物而存在的思想,融合西方現代哲學的計中立一元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性」與「理」的關係而首創的。蔣

公認為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漸趨接近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這也是一項重要的論點,對復興民族文化,溝通中西文化, 均有重大的影響。

四、「行』是心物舍一的原動力

心物何以是合一的?因為宇宙的存在和發展,不能完全視為物質的反映,而非藉精神價值,無從解也悴,亦無由成立其

辯證的。物質離開精神,既無由表現;精神離開物質,亦不能致用。所以精神與物質,實為一體之二面,如果偏執一端,

都不能應用於一切實際事物,而理解宇宙,改善人生。 心物是如何合一的?蔣公說:

我們分析人類一切活動,大概都包含有精神、物質、行動三方面,而我們艱難五大的建國工作,更要從這三個要素

上面加以推進。我們要同時提高精神的力量,要增進物質的利用,要促進行動的普通與積極,而後三個要素才能相

結合聯醋,以發揮巨大的功用來完成建國的事業。所以我們哲學的基礎,不偏於物質,亦不偏於精神,而要認精神

(17)

與物質並重而不能偏廢的;但是沒有行動的表現,雖有物質與精神,亦不能見其敷用的。故我們的哲學,更應注重

知難行易的行字,昕以我主張行的哲學,就是這個道理。(註二六)

精神與物質的敷用,是要由行動來表現 •• 人生內在的德智的修養,是基於心意;外聾的事業的完成,是著於事物。人 生於宇宙之間,心意沒有一時一刻不與事物接觸,我們要認識事物,就不能離開心意。我們的心意要運用事物,才能充實 生命,成就事業。所以我們的行,是綜合事物的,而為心物合一的原動力,和天人合一貫慎的途徑。 蔣公強調「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反唯物的,同時也不是遺棄物質,而空談精神的唯心論者」'並指出心物合一也 不是心物並重,就作用而言,精神能力總是大於物質能力,「精神與物質之相輔為用,乃為精神乘物質,而非精神加物質 」。「祖心重於物」'乃是「心物合一論」的特質。 以行來說明心物合一的狀態,以及心物是如何合一的,是嶄新的觀點。蔣公根據精神與物質合一原理,融古創新, 建立力行哲學,確立心物合一的本體論,使道統哲學合於時代的要求,更易為一般人所接受。我們只要能確認心物合一的 真實的存在,很自然地就超脫了唯心或唯物的圈子,而不會走上唯心論、唯物論、心物二元論的歧途。心物含一哲學,經

有睜開學者的共同研究,現已發展成為一種宇宙本體的新理論。以心物合一說明民生哲學,是三民主轟哲學基礎的重大推進

,也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發揚。 五、心物舍一的宇宙本體論與生成論 宇宙是渾然一一沌的生命體,因天體循環的活動,不斷的進化與發展,宇宙的本質,只是生生不已。宇宙最顯著的現象 ,亦即宇宙萬物所由構成的,無過於天值的運行。宇宙本體由行而成真有的現象,我們對萬有的現象,由行而見其本體。蔣公說: 我們中國的哲學家,認為天體運行,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原理。我更認為 •• 「古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才能創 造一切」。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是卸未始不可以君作行的宇宙論的基本理論。宇宙根本是由它自身的行而創造 出來的。如果沒有天體的運行,就根本不會有宇宙。科學告訴我們,地球之由氣體而液體、而固體,亦是由於它不 斷的運行而起的變化。地球成了固體後,還是在不斷的運行之中,於是由物質而物種、而人類,再由於人們不斷的 島生主羲的教育哲學墓礎 一二七

(18)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二入 行,於是更創造了一個新的宇宙 l 社會。 ••.... 這宇宙本體﹒決不是僵而不行,死洗洗的龐然大物,而乃是有生命 、有活力、有意義、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本體。(註二七) 人為萬物之靈、宇宙萬物都是為人而生。但是人類必定要知道宇宙自然現象的規律,才能通曉宇宙萬物所以構成及存 在的道理,然後才能以人類獨特的精神和創造的能力,來體認宇宙的大生命)以求最高理想 i 完美至善的實現。蔣公認

為「宇宙的本體,應是心物合一的。宇宙典人生,都必須從心物合一論上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o( 註二入)曾沈痛地說 •• 大學與中庸二書,都在證明心物合一的道理。我以為「這科學的學庸」的精神,乃是中國文化的中心。無論其說什 麼新文化與舊文化,如其離開了這學庸的精神 l 就是心物台一的哲學,決不能成為中國有益於復興民族的文化,更 不是中國的傳統哲學了。(註二九) 中國現代哲學中的本體論,是以國欠精神與物質合一的原理為本。蔣公闡發國欠的微言大義,提出心物合一的 本體論,指精神與物質都是本體中的一部分,二者是化合而非混合,是一一月而不是二元。心物台一論重在說明心物二者相 因而生、相需而成、相輔而用、相彼而進的合一關係。蔣公哲學著重於「人性論」,其理論的出發點,雖基於民生哲學 ,而思想的露頭賣出於中庸。蔣公說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散,這三句是一氣相承的,乃是中庸全書之綱要;而中間率性之謂道一句,為 承接上下兩旬的樞紐。(註三 0) 中庸章句緒言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所謂「始言一理」'是指天命之性而言的;「中 散為萬事」是指率性之道而言的;「末復合為一理」'是指修道之敬而言的 •• 三句連貫起來,正是闡明「心物合一」的道理 。天命就是自然推衍無窮的生命 ••

就其本體言,就是宇宙的生機,也就是天性;就其對宇宙亂物的功用言,就是自然運行

的天理。率性就是順應天性,天性人性本屬一體,順應人人本身的天性,則日用事物之間,莫不有至當不易之理,就是所 謂「道」。道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也就是生命的本體。天命是道的本原,自天而推之﹒久,就是「率性之謂道」;自人而復 乎天,就是「修道之謂教」 i 歡就是要回復其本原的天性。物各有性,人的性靈於萬物,所以能夠因教以明之。所謂修道, 就是要把自己泊沒的人性與仁德恢復典修明。宇宙間任何事物,必有自然之理存乎其間,能研究此理而求合於自然,一切

(19)

事物未有不成功的,大學所說即物窮理的工夫,中庸所講天命、天性、天道典人性一致之理,就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教人的 道理,這亦就是「修道之謂教」的意義所在。 中庸說命說性是心,說敬請情是物。命為自然的環境,性為自然的規律,環境可因教而變遷,規律亦因情而改日妞,精 神可以改造物質,物質可以轉移精神,一體兩面而不可分。中庸統攝心物,融會貫通,步步踏實,富於人生積極的旨趣。 「宇宙之大德日生」,本然的天性是生生不息的。整個自然之理,都在求生存,道就是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法則。國失 民生哲學,追求溯諒,實亦出於中庸。 蔣公認為可天人合一觀念,實在就是值量提高人的價值」,指出孟子所說 •• 「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是體認中國正統哲學思想的起點,也就是心物一體論的根據」(註三一),這就是指中和位育的宇宙生成而言。

宇宙生成,是宇宙觀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西詳哲學,多將本體與現象分立,所以屬失於偏。中國哲學基於體用合一 觀點,以天體運行來說明宇宙生生不息的原理,屬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說,更從天人合一思想來說明體用合 一。蔣公叉以「行」來說明宇宙的生存,認為「社會中的經濟、敢治、文化等,無一不是由行而創造出來,離開了行, 就不會有宇宙」'中庸所說「天地位,萬物育」。就是宇宙生成的現象,「致中和」'就是宇宙生成的法則。 「致中和」'是修道之敬的車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說中和的極致,不但萬物各得遂其生存,便是宇宙一 切現象,也各循其合理規範而無不得其所。萬物各循其性,各得其所而不相悴,亦就是「率性之謂道」的註解。天理人情 本是人人所固有,此間經常萬古不變的定理,人人皆有天賦之性,天性皆具有五達道與三達德的率性之道,我們只要窮究 天理人性的本原,就人人所固有的闡發而篤行之,就是「率性而行」。「致廣大而盡精徵'極高明而道中庸」,其基礎在 於「中」的原理,其敷果則為「和」的極致。 六、夫人與心物的貫通 周易、一黨辭傳 •• 「大人者,與天地台其德。」孟子、盡心篇 ••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中國人 本於天人合一觀念,認為人心與天心不可分,陽明先生說:「心即天,心即理」'這襄所說的心,是指虛靈不昧的心,但 民生主羲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二九

(20)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三 O 因這個心,常易為外物所引誘,受物慾的障蔽,而失掉本然的心性,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徵」'去得人欲,便識 天理。國父說:「革命必先革心」,便是要先草除人心之危,「去人欲而存天理」'去掉人心之危,罔種人渾然的本 性,以合乎道心,即合乎天理,也就可達「天人合一」的撞地。所謂天理,就是大學「止於至善」的至善之壇。人欲並非 完全是不善的,一個人不可能毫無所欲,禮記、樂記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 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誠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者,攝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樟逆詐偽之心,有福快作亂之事。」天理只是仁、義、一醋、智的總名,天理正 從人欲中見之,人欲恰到好處,便是天理。所謂去人欲,就是去速妄之欲的意思,所謂存天理,就是存養本心而無放失, 使本心常為一身之主,則隨心之所欲,都能不臟越自然的法則。所以修省的最高要求,是去人欲,存天理;其次是應寡欲

制欲,最低要遂己之欲,而不織伯人之欲,這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精神,亦就是合乎天遁的意思。

朱于釋天、人、心、物的關係聶 ••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廳萬事者也。性則心所具之理,而天文理之所以 從出者也。」陽明直接指出 .. 「心目理」,心就是一個主宰,在人為心,在物為理,他說:「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 求物理,無物理矣。」叉說 •• 「仁、義二鹽、智,也是表德,性一而曰: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 侖;賦予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蔣公認為陽明這幾句話﹒不僅把天、人、性、命、理的關係'說得非常明著,而 且把天人合一和心物合一的道理,也說得透徹無遣了。因此蔣公說 •• 只要暸辭了王學的真義,就可以察知萬理、兼胺萬物。因為王學和中國一廠相承的道統,「徹上徹下,只是一貫」 的。他就是把人心與物理統攝起來,作為一個元素。因此我說「天人合一」論,就是「心物一體」論的根源。(註 三一一) 陽明學說的三個綱領|「心副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都是由實際中體驗而得;尤其「致良知」之說, 是他積一生苦難的奮門、才完成的學說體系。其學說的簡明要旨,則以「究竟話頭」自句來概括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 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說「良知」,雖不免著重於心體一層,但加上一個「致」字,就 己發之於事物,而不是唯心了。

(21)

良知屬於先天!是天之道;致良知屬於後天,是人之道。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將這人人固有的良知,擴充而實踐之, 以盡人的本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導諒於天人合一觀念,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首在盡我們做人的天職和本分,要從 人的自然生命活動中,發揮其崇高的道德價值。 天命之性是道的本體,說們生存於宇宙之間,每個人都具有其自然之理 l 與天性相通之道,這也就是孟于所說「不符 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良知,所以說,道的本體即具備於每個人本身之內,不可以一時的離開;一離開道,便是違背天性 、反乎自然了。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數,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偏於己 h 所以陽明說 •• 「天 即在我心中,而不是要在此之外,去別求一個天」 0 天道人道,本是一體,即人即道,道典人之間,本沒有絲毫間隔。「 反求諸身而自得之」'是說「道」就在各個人本身的問心,只要能自反於心,其道就能自得了。自得之道就是指與生俱來 的天人相通的「仁」心,我們要窮究人生之理,當求之於內心的「仁」。「仁者人也」'人之性間天性,亦即自然之理。 一個人只要能存天理,去人欲,即可「參天地,贊化育」'與天合為一體,只要真能「存心養性」'「慎獨存誠」,很自 然地就可以逐次推展、提升,而達到「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國遠古的民族理想,載於經典的己極深厚,但都只某大綱,至孔子加以整理闡發,歸納之成為系統,深究之成為理論, 孟于又加以發揚,形成中華民族的道統,其原理見之於中庸,其應用見之於大學,其詳釋見之於論語。孔于注重觀念的實 際輸入,孟于則以形而上的方法,使這些觀念在知識上得到誼賓,為儒家思想帶來了深度,使更光輝晶瑩。 中國古代哲學,就國家言是政治,就社會言是倫理,就個人言是教育。蔣公體認出中庸的道理探本入微,簡要精切 ,大學的道理層次分明,自然精密,從時代觀點對學庸作嶄新的研究,科學的整理,積四十年的漫禱,著科學的學庸,確立 道統哲學的本體論與方法論,貫通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知行合一哲理,發揮修己治人,內聖外玉的傳統精神,所言非純粹 的理論,而為實臨的途徑與值養的工夫;更確認三民主義是中華丈化之所擬聚,把三民主義與中華丈化呵成一氣。蔣公 說 •• 國失所創的三民主義,其本質是倫理、民主與科學,而以孔孟學說的仁愛精神為精髓。 •••.•• 三民主羲乃中華丈化的 正統思想,而孔孟學說的闡揚,實有助於三民主義的實行。 (4 註三三)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 一一 一 一

(22)

三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 一 一 一 一 蔣公認為:我們如果真正能夠了解中國哲學,就可以體認我們中國所理想的人格之偉大、高俏,與生活之和諧美滿, 乃至於可以促進世界大同之實現。我們只要能把握住中國哲學上的幾個原則,就可以運用於我們日常的實際生活與行為, 來增進我們無限的精神話力,發揮我們崇高的人生本務。蔣公將宇宙問題典人生問題闡釋得如此透徹 3 融古創新 1 貫通了自然法則 與人類行為規範,將宇宙觀典人生觀打成一片,消除了西方人神對立、心物矛盾的思想問題,也確立了中國特有的人文主 義的倫理觀,是一種觀遠流長的學說,是一種不偏不倚的主張,是以科正唯物與唯心的缺點,是以制止共產主義思想的氾 濫。 全士 』‘自 =4 宙間 二十世紀以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科學技術長足發展,人類物質生活,確已獲得最大的改善,但因忽視了人文精神 及其傳統,以致演變成為個人物質生活豐裕一、國家軍備競爭激恕,而人類倫理道德裴退的世界。世道人心的敗壞,社會秩序的混 亂,國際戰爭的進起,整個人類遭遇到空前的厄運,都是由於人類過分強調物質生活,而忽略了內在崇高的倫理道德觀念 ,於是科學愈發達,物質文明愈進步,而道德愈低落,精神生活亦愈貧乏。人們都感覺內心空虛,更覺人生渺茫恐怖而無 所歸宿。關心世道人心的人,無不以悲憫的心情,認為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目前最迫切而需要解決的問題。蔣公說 ••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有四個問題要待哲學家來解決 •• 第一、人類雖有其特有的理性,但仍有與其他動物同樣的物

欲。理性與物欲常在內心交戰,必氯迪性勝過物欲,而指導物欲,才能盡到為人的道理。第二、人類雖有思想,但是人

類的行為還是受環境的支配和習慣的影響。必賓從無意識的狀態進入有意識的境界,才能克服環境,改變習慣,求 進步,求發展。第三、人類是社會的動物,有個性也有群性,必氮調和個性與群性的衝突,才能使個人的自覺與社 會的發展,由相反而相成。第四、社會生活如不能隨物質生活的進步而改造,則人類不能役使外物而為外物昕役使

-,一科學技術不能為人生服務?反而支配人生,妝賊人生。我們中國的哲學,對於這四個問題,分析得很清楚,而以

發揚人類的理性,增進人類的生活,喚起民胞物與的感情,保持道德與智識的均衡和統一為其使命。(註三四)

(23)

中國哲學是以內修工夫為外治主夫的根末,要統一道德和智識,溝通教育和政治。我們中國學者,把道德範圍的內修 工夫,吽做「性命之學」'把智識範閣的外治工夫,阱做「經世之學」,而以兩者的均衡和統一,即「合內外之道」'為 學間的最高標章,也就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最高境界。 蔣公指出 •• 「中國哲學指導我們窮理盡性」。所謂窮理盡性,就是國艾所說「把一個人從內發展到外,由一個人內

治做起,推到平天下為止」。並認為國矢這殷話,解釋大學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

段話,最明確不過的。孔子的「外王」思想,以「安百姓」為主要理想,治國、平天下,都是這一理想的具體措施。國 欠承受這一理想,並發揚光大,創造三民主義為建設新世界的工具,主張民有、民治、民享以安本園,進而主張民族平等 、興瀛繼絕以安世界,把民族文化擴展為世界性文化。中華民族哲學的價值,確能超越時室的限制,不止適用於中國,亦頗適 合於世界。 宇宙典人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知識,主義與革命,都包括有知與行的問題 •• 種種關係的知與行,叉無不同時涵有 學術的一面典人生的一面。求知與行的貫通,學術典人生的統一而和諧,正是哲學最莊嚴而艱鉅的任務。﹒民生哲學、力行 哲學和心物合一哲學,是中華傳統文化、日軒叉新,應乎時代所擁聚的結晶,實為三民主義教育的根本原理和原動力。 何才 註註 三主 一 •• 總理生平之根本思想與革命人物|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七四一頁。 一一:民生指人民的生計,如左傳 •• 「民生在動,動則不置」;「民生厚而德正」。民生指人民之生命,如離騷 •• 「長 太息以掩涕兮,衷民生之多艱。」 三:國失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說 •• 「民生兩個字,是中國向來慣用的一個名詞。 •••.•. 今日科學大明;在科學的範圍內 '拿這個名詞來用于社會經濟上,就覺得意義無窮了。 •••••• 我現在就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 大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國矢全集第一冊第一五七 O 頁。 註 民生主義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 一 一 一一 一

(24)

一民主義學報第九期(七十四年七月) 一三四 四 •.

民權主義第一講|國女全集第一

mm 第六五頁。 五 •• 民生主義第一講 l 國女全集第一冊第一五七頁。 六 .• 新生活運動綱要 l 蔣總統集第二冊第二, O 九八頁。

七..,反共抗俄﹒基本論

l 蔣總統集第一珊第二五一頁。 八 ••

反共抗俄基本論|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二五一頁。

方 •• 民生主義第二講!國女全集第二珊第一八五頁。 註 -0

..

民生問題的內容 ••

按國女在民生主義中僅講「食衣住行」,雖未提到育樂,但是我們根據戴季胸先生所著「孫

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是書是十四年五月十九日寫的,距國矢逝世之日不遠,其所祖遍,自屬可信。有云

••

「共產主義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限於經濟生活的問題,而民生主義在育樂的兩個部份,已經超出經濟生活之外。

|先生已定而未講的兩個重要問題,就是養生送死兩個問題,在先生思想體系上,實在是有重大意義的。」「民

生主義的目的,是要在經濟生活平等的基礎上,使人民的「衣、食、住、行、育、樂」六個生活的要求得到滿足

,而滿足這六個生活要求的前提蝶件,在心理上,是要改變人民的思想;在物質上,是要建設由國家計畫、組織、

管理的重要生產機關物質的建設;從目的上說,是要把全世界造成民生主義的新社會,就是完全民有、民治、民

辜的社會。」這是對於國欠的民生的問題,有了很重要的說明,亦即說明民生史觀是精神物質並重的。蔣公

補述育樂兩篇後,對於民生問題內容的解釋,除了用原文外,更應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六項。

註 -7. 民報發刊詞倒|國失全集第二冊第八一頁。

註一二;反共抗俄基本論|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二五二頁。

註二二 •• 孫文學說 l 國文全集第一加第四五五頁。 註一四 •• 反共抗俄基本論 l 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二五 O 頁。 註一五 ••

戴季胸先生著孫女主義之哲學的基礎第五三頁。

註二《 .• 總理生平之根本思想與革命人格 l 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七四二頁。 註註註 註註註

(25)

註一七 .• 革命哲學的重要 l 蔣總統集第一珊第五八三頁。 註一八 •• 國防研究要旨|蔣總統最近言論選集第八一頁。 註一九:十九世紀以來亞洲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 l 先總統蔣公嘉言總輯(一)第一五四頁。 註二 0

..

蔣公在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講詞中,稱「心物一體論」,而在科學的學庸,總理知難行易學說與

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綜合研究,反共抗俄基本論等講詞中,則稱「心物合一論」。心物合一'是說心與物合為一

體,與心物一體意義完全相同。這一名詞,經有關學者多年的研究討論,最後確定為「心物合一論」。

註二一 •. 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蔣總統第二冊第二九二七頁。 註二二 •• 唐君毅先生語,見所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第三六頁。 註二三 •• 陳立夫先生語,見所著四書道貫第七九頁。 註二四 •• 軍事哲學對於一般將領的重要性|蔣總統第二冊第一九七八頁。 註二五 •• 總理知難行易學說與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綜合研究 l 蔣總統集第二冊第一七二二頁。 註二六 •• 建國連動!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九六五頁。 註二七 •• 反共抗俄基本論 l 蔣總統集第一珊第二四八頁。 註二八 F•• 反共抗俄基本論 l 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二五 O 頁。 -註二﹒兀 •• 科學的學庸 •• 大學之道,下篇!蔣總統集第一珊第九四頁。 註三 OU ﹒科學的學庸、中庸要旨 1 蔣總統集第一冊第一四二頁。 Y 註三一 •• 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 i 蔣總統集第二珊第一九二七頁。 註三二 •• 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 i 蔣總統集第二加第二九二七頁。 註三三:對孔孟學會會員大會講詞!蔣總統最近言論選集第二三八五頁。 註三四 •• 為何漢奸、必亡侵略必敗 l 蔣總統集第二冊第一七三二頁。 接對 •• 都雲生 民生主羲的教育哲學基礎 一一一一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6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發掘學生的興趣、 、 、 、潛能 潛能 潛能 潛能、 、 、 、特長 特長 特長 特長 協調必修和選修的學習內容 協調必修和選修的學習內容 協調必修和選修的學習內容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教育部於 109 年修正高中以下學校的服裝儀容法規,規定在天氣寒冷時,學 校應開放讓學生在校服內外都可以加穿保暖衣物,但 2 月中氣溫下降時,臺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