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次期中考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次期中考歷史"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師大附中

96 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科第一次段考試題

範圍: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二節

一、

單一選擇題:(共

30 題,60%)

1. 明鄭治臺時期,其政治、經濟、文教、軍事的措施如何? (A)政治上尊南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皇,以臺南為東都明京, 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 (B)經濟上行軍屯政策,並發展海外貿易 (C)文教上,鄭成功時代即行科舉、建孔廟 以尊儒 (D)社會上,階級嚴明,而以原住民的生活最為艱苦。 2. 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的理由之一:「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 銅鐵不憂乏用。」無怪乎荷蘭駐臺總督早就誇讚:「臺灣真是我們公司的一頭好乳牛。」上述資料主要是評價臺灣: (A)物產豐富 (B)戰略位置佳 (C)臺灣人民個性溫和易被統治 (D)充滿海洋文化的商業性格。 3.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較舊石器時代有三大進步:已知原始農耕(種根莖類作物)、定居(聚居的村落)、製 陶(粗繩紋陶)。目前所發現此期的文化遺址,以何者為代表? (A)大坌坑文化 (B)網形文化 (C)芝山岩文化 (D)卑南文化。 4. 下列何者是營埔、大湖、卑南、麒麟文化的共同特徵? (A)製作粗繩紋陶 (B)開始出現定居小聚落 (C)文化呈現 孤立發展 (D)社會階級分化,貧富差異出現。 5. 清末因為拒絕與英國通商而引發戰爭,但臺灣早在鄭氏治臺期間,即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並獲得極大利益。請問: 當時鄭氏與英國簽約通商的背景是? (A) 臺灣與英國聯盟,意圖壟斷南洋貿易市場 (B) 明鄭為突破清廷經濟封 鎖,開闢海外市場 (C)英國挾船堅砲利之勢,協助臺灣擊退荷蘭的攻擊 (D)西方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信仰,積 極促成。 6. 荷蘭人入侵臺灣後的措施和鄭成功攻取臺灣後的措施,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A)都實施軍屯政策 (B)都注重發 展國際貿易 (C)都完全控制臺灣海峽,壟斷海上貿易 (D)都大量屠殺原住民,與原住民關係惡劣。 7. 關於新港文書的敘述,下列選項何者為是? (A)是西班牙傳教士用羅馬字來拼音之西拉雅語 (B)最初傳教士用 此來翻譯祈禱書以及部分《聖經》 (C)是新港社番所發明的文字 (D)通稱為「番仔契」,是以漢文及羅馬拼音並用 的文字。 8. 「八堡圳」是清領時期臺灣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由張達京主持修築 (B)引 下淡水溪灌溉中部平原一帶 (C)是割地換水,原漢合作的事例(D)使彰化平原成為臺灣重要穀倉。 9. 關於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在臺灣早期的開發史中,有何重要意義,請選出正確者?(A)粵籍姜秀鑾和閩籍人 士聯合開墾成功,代表當時已無祖籍別之械鬥(B)「金」是取其多金吉祥的意思(C)有助於我們了解對竹塹平埔 族漢化的痕跡(D)「公館」之稱是因為姜秀巒後來以軍功取得仕紳地位的緣故。 10. 日本人稱他為清代台灣唯一的藝術家,他的書法、墨畫、雕刻皆有可觀,書法尤具特色,筆意輕妙脫俗,如竹葉飄 逸有勁,被稱為「竹葉體」,,這是 (A)李春生 (B)林朝英 (C)沈光文(D)鄭用錫。 11. 施琅說:「臺灣雖屬外島,實關乎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之地,必藉內 地輾轉運輸,亦斷斷乎其不可棄。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疆。」施琅的話應該如何解讀?(A)此後治臺態度 以防亂為主,同時注意開拓發展 (B) 康熙皇帝採納其意見,若臺灣再成為不法之徒或外夷的根據地,對東南四 省造成禍害,決定在臺設立府、縣 (C)由於清廷接受施琅之議,因此領臺後積極建設臺灣 (D)施琅是基於經濟的

(2)

考量據理力爭。 12. 觀賞地方戲曲,是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主要休閒活動,庶民文化中何者是發源於臺灣本土? (A)布袋戲 (B)北 管亂彈戲 (C)歌仔戲 (D)南管配樂的梨園戲。 13.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經營情況敘述,何者正確? (A)在亞洲的各商館中,以臺灣地區的獲利最大 (B)由於 日本採取鎖國政策,荷蘭東印度公司無法與日人進行交易 (C)最主要的獲利來源是進行東亞地區的貿易轉運所得 (D)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單純的民間貿易公司。 14. 1640 年代後,台灣主要是扮演怎樣的「轉運中心」角色?(A)中國蔗糖轉售 (B)台灣茶葉出口 (C)東亞香料轉售 (D)日本白銀的轉口。 15. 有資料記載:「台灣昔日遊民,非釀亂不可為生。同治以後,有業可執。此後貧不能生者及謀重利者,已不在農村 著眼。率趨於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餘年來械鬥之風,至同治以降,一時頓絕。」根據資料顯示,台灣械鬥之風 漸泯與何項因素關係最為密切?(A)撫剿原住民奏效,逐漸接受漢化 (B)清廷施行文教,教化民心 (C)城市商業 熱絡,人民生計改善 (D)原漢逐漸融合,彼此衝突減少。 16. 清廷治臺初期的政策是消極而被動的,故其行政區域的調整亦往往是因事件發生後才有所補強。請問下列臺灣所 發生的各事件和行政組織的設立,彼此相關的是下列哪些組合?(A)朱一貴事件:設立淡水廳、諸羅縣 (B)林爽文 事件: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 (C) 戴潮春事件:鳳山縣 (D)郭懷一事件:設立淡水廳。 17. 清初為了對抗鄭氏在臺的「反清復明」運動,曾經實行「海禁」與「遷界」,規定「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福 建、浙江、江南三省所禁沿境界,凡有官員違禁出界貿易及蓋房子居住,耕種田地者,不論官民據以通敵論,處 斬。」此項嚴厲措施對雙方各造成哪些影響? (A)清廷在政治考量下,除荷蘭商人外,中外商務交通幾呈停滯狀態 (B)遷界以後,沿海百姓顛沛流離,以致不少閩粵百姓,陸續移往南洋 (C)白銀不再輸入,農民又須以銀納稅, 導致許多人的破產,民生破壞甚大 (D)由於與中國貿易受阻,迫使明鄭更為積極打開與日本、東南亞等地貿易。 18. 某生在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到了開漳聖王廟與三山國王廟,其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 據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該鎮最早的開發者有可能是客 家移民,後因械鬥等因素遷移或與閩人融合(B)此事說明該地本為客家移民開發,因客家移民喜好遷移,不久即棄 地他去 (C)大陸的漳州與客家原本就是毗鄰而居,彼此並無隔閡,所以形成此種現象 (D) 漢人的宗教信仰主張 自由與寬容,此事反映該地居民自由選擇信仰的結果。 19. 上歷史課的時候,師生共同討論臺灣長濱文化,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甲生說:「長濱文化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 化類型」。乙生說:「新石器時代還是在原始的『刀耕火種』階段」。丙生說:「從長濱文化開始,臺灣的文化遺址都在 海邊洞穴出土」。丁生說:「長濱文化出現在臺灣東部,是臺灣最早的史前遺址之一」。以上哪一位學生是說對的? (A)甲生 (B)乙生 (C)丙生 (D)丁生。 20. 清代的臺灣宗族祭拜類型,從唐山祖轉為開臺祖,背後最大的意義為何?(A)臺灣漢人移民不再重視原鄉的祖先 (B)清廷治臺政策裡面,希望漢人移民切斷與大陸的關係 (C)開臺祖比較貼近臺灣的地緣關係 (D)顯示臺灣由移 墾社會轉為定居社會。 21. 清代後期板橋的林維源家族興起,並且留下一座被列為古蹟的「林家花園」,請問林維源家族照當時的社會階層分

(3)

類,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A)店主 (B)地方豪強 (C)士紳 (D)洋商。 22. 資料一:康熙四十八年諸羅縣政府發給陳賴章墾號墾照,由他們拓墾大佳臘地方,範圍涵蓋了大部分的臺北盆地。 資料二:雍正年間,開放已入臺灣之移民可以攜帶家眷來臺之申請。 資料三:光緒元年沈葆楨奏請廢除渡臺禁令。 由以上三段資料,吾人可以得知臺灣的拓墾與開發過程,應是 (A)康熙時期的「墾照」是清朝政府對申請者的許可、補助與商業經營的憑證 (B)當時的開發以個人為單位,避免財 團壟斷 (C) 雍正年間,開放攜眷後,移民來台者增多,嘉慶年間已達 190 萬人 (D)光緒以後,政府積極鼓勵開 發,許多與開發有關的地名一一出現,例如「王田」、「林鳳營」、「三張犁」。 23. 有關臺灣原住民的論述,何者正確? (A)平埔族大多為母系社會;高山族則大多是父系社會 (B)荷蘭人來臺之 前,由於原住民沒有文字,對他們的了解是來自其他民族對他們的記載,例如:荷蘭傳教士甘治士的《東番記》  (C) 平埔族大多為酋長制;高山族則大多是大人物制 (D)高山族及平埔族大多有獵頭習俗(E)高山族不重視祖 先崇拜,平埔族則只有壺祀。 24. 時至清末,發展出二種不同的名利維持方式:一是官商身分的合一、一是買辦身分。請問哪一項敘述是對的?(A) 新竹的鄭用錫關心台灣海防建設,發展現代產業經濟,是台灣第一洋務思想家(B)新竹北埔姜秀鑾家族以墾殖有成, 經軍功取得紳士地位 (C)彰化施世榜以修築八堡圳,澤及彰化平原百姓,清廷特授以紳士地位 (D) 板橋林維源 充當買辦與洋人貿易茶、糖,由富商取得紳士地位。 25. 關於清代前期臺灣社會階層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在社會的最上層階級是官紳文士 (B)最被輕視的是 漢人社會中無田無室的「羅漢腳」 (C)社會階級中「下九流」的人太多,顯示臺灣社會中的階級感深重 (D)若想要 提高社會地位,參加科舉是唯一途徑。 26. 西班牙人來臺後的十幾年,漸對臺灣興趣降低,且減少在臺駐軍,終於在 1642 年被荷人逐出臺灣,其原因為何?  (A)清初對臺灣實施海禁政策 (B)日本實施鎖國,無利可圖 (C)菲律賓原住民的反抗 (D)明鄭的圍攻,使其 疲於奔命。 27. 臺灣原住民都屬南島語族,在史前時代已入居臺灣。原住民祖型文化,大致出現於金屬器時代,下列何者為是? (A)靜浦文化居民可能是阿美族的祖先 (B)圓山文化居民可能是噶瑪蘭族的祖先 (C)營埔文化居民可能是西拉雅 族的祖先 (D)十三行文化居民可能是排灣族的祖先。 28. 荷蘭為帝國主義侵略臺灣的先鋒,其統治、經營臺灣的情況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如何? (A)因重稅剝削,導致 濱田彌兵衛事件(B)大量招攬漢人來台開墾,並給予土地所有權(C)曾利用各社的長老統治原住民並鎮壓漢人 (D) 利用教育及傳布宗教的方式懷柔臺灣的原住民。 29. 臺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校園內,有塊「土牛地界碑」,是先民開發石岡地區的歷史證物,非常珍貴。清代臺灣自南 而北陸續劃定的土牛紅線,在臺灣開發史上代表哪些意義? (A)其設立是因清廷承認原住民地權,防止平埔族失 去土地 (B)這種劃分有效地阻扼了漢移民侵耕與越墾 (C)清政府亦以此線作為劃分漢、生番的界線 (D)由於漢 番受界線阻隔,文化語言不通的情形下,常發生大規模流血衝突。

(4)

30. 與清代分類械鬥有關史蹟,下列哪一組合適正確的?(甲)彰化鹿港的隘門(乙)宜蘭員山隘寮(丙)台北芝山 岩同歸所(丁)新竹義民廟(戊)新竹竹北「采田福地」 (A)甲乙(B) 乙丙丁 (C) 甲丙 (D) 丙丁戊。

二、多重選擇題:(共

15 題,30%)

31. 下列有關臺灣新石器文化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坌坑文化––––又稱「粗繩紋陶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 期 (B)圓山文化––––以貝塚聞名 (C)十三行文化––––已使用鐵器 (D)卑南文化––––有大量玉質 陪葬品 (E)牛稠子文化––––已使用銅器。 32. 原住民本無文字,荷蘭傳教士利用羅馬字母拼注哪二支原住民族語言,為他們創造文字? (A)道卡斯族 (B)洪 安雅族 (C)貓霧捒族 (D)西拉雅族 (E)凱達格蘭族。 33. 清朝領有臺灣初期,嚴令往來兩岸船隻皆須領照,對有意渡臺民眾頒行渡臺禁令,然而內地人民依然積極渡臺, 請問其原因為何? (A)閩粵一帶山多田少,居民謀生不易,而臺灣地曠人稀土地肥沃,極具經濟誘因 (B)清廷 對渡臺時禁時弛 (C)沈葆禎設招墾局鼓勵內地人民渡臺 (D)雍正時不再禁止漢人承墾熟番土地 (E)台灣社會充 滿各種改變身份地位的機會。 34. 清領初期,漢人移墾臺灣後,泉州人居於沿海地區,漳州人居於靠內陸的平原,客家人則更往內部鄰近山地丘陵, 此現象形成的原因為何? (A)與來臺先後有關(B) 與是否和平埔女子婚配有關 (C)清朝之政策規定 (D)與分類 械鬥後之族群遷徙有關 (E) 與各族群原有的生活習慣有關。 35. 清領初期,臺灣土地的開墾方式與組織,形成怎樣的租佃關係? (A)墾首制多屬集體拓墾,政府向地主即大租戶 小租戶收取租稅 (B)結首制主要發生在蘭陽平原,由各結墾戶共同拓墾,分別納供 (C) 陳賴章墾號是康熙年間 台北盆地開墾的合作事例(D)「番大租」係指向原住民取得耕作權,構成「一田兩主」土地制度 (E)金廣福墾號是閩 粵移民與原住民合作開墾的事例,殊屬難得。 36. 臺灣民俗宗教信仰除平日供奉外,在民俗節日與神誕聖日,也常舉行迎神賽會,請問:這民俗活動具有哪些特色?  (A)移墾社會的迷信思想 (B)祈福求財的世俗目的 (C)具有強烈的功利取向 (D)為求福避禍,尋求安全感  (E)反映族群融合已日趨密切。 37. 關於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臺南的左鎮文化已有定居聚落,且過著農業生活 (B) 臺北八里鄉的大坌坑文化,從出土的生產工具推斷,已知原始農耕並製作陶器(C)墾丁文化出土的陶片上有穀痕, 是臺灣所見最早的稻米栽培證據 (D)臺東長濱文化、芝山岩文化出土的遺物有陶器,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E) 位於臺北八里鄉的十三行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判斷,它可能是由北部平埔族創造的文化。 38. 關於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的特質和文風教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清代施行科舉制度,除了漢人受影響外,也 肩負教化原住民責任 (B)士紳階級為了提升文化水準,對於教育推展不遺餘力 (C)清代書院是臺灣教育的中心, 對漢文化及人才培育有重大的貢獻 (D)早期男女比例失調的情況下,婦女地位高由自主性強 (E)台灣地方府志、 縣志、廳志不論官修或私撰均完備豐富。 39. 清代前期,康熙、乾隆兩朝的治臺政策有何異同?(A)前者治臺期間,基本上是消極政策,後者轉為積極政策  (B)前者開發臺灣的力量主要是官方,後者是民間力量 (C)前者曾經發生朱一貴事件,後者則發生林爽文事件  (D)前者禁止漢人深入山地,以避免漢番衝突,後者特設「南北兩路理番同知」專理番務 (E)前者不許臺灣建築城

(5)

垣,後者逐漸改變。 40. 有關於清代臺灣的民變的論述,下列何者正確?(A)朱一貴事件,是三大民變中,唯一閩、客合作者 (B)林爽文 事件,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民變 (C)戴潮春事件,是抗清事件中,歷時最短,清廷首次以八旗軍平定亂事 (D)清 廷的消極治臺政策,吏治不良等,是多次民變的重要導火線 (E)朱一貴事件,率眾攻陷台灣府城,自稱「中興王」 有強烈反清的民族色彩。 41. 清代前期的臺灣社會是個移墾的社會,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逐漸進入定居的型態。請問從移墾階段過渡到定居 階段,臺灣在哪些方面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A)人口結構由男女比例懸殊漸趨正常的分布結構 (B)職業結構則 從以農耕階段到工商業為主的階段 (C)分類械鬥以祖籍區分的漳泉械鬥為主 (D) 具明確血緣關係的開臺祖宗族 取代昔日祖籍意識的唐山祖宗族 (E)地主和豪強的力量仍然是社會中堅。 42. 大約在十八世紀中葉,隨著對大陸貿易商業的興盛,臺灣出現「郊」的組織,下列有關「郊」的論述,何者正確? (A)是由貿易地區相同的商人或從事同一類貨品貿易的商人聯合成立的組織 (B)其目的是為了避免產業競爭,控 制貨品價格 (C)郊商從事是以國際貿易為主,日本、南洋為其範圍,中國大陸其次 (D)「郊」商輸出以米、糖等農 產品為主,輸入則為日常用品 (E) 有以貿易地為名的「郊」,也有從事特定商品的糖郊、布郊等。 43. 對於鄭氏治臺時期所建立的「海上貿易王國」的經營敘述,何者正確?(A)與中國大陸仍然進行走私交易 (B)主要 貿易對象為日本,主要輸出物品為鹿皮、絲織等 (C)貿易範圍廣泛,但由於清朝的嚴密管控,東南亞地區並非其 貿易市場 (D)成為中國物產運銷國外的重要轉運點 (E)曾經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協定,甚至在安平設立商館。 44. 李友乾是生活在十八世紀後期的台南商人,常往來於上海從事布匹的出口貿易。請問:他可能會經歷下列哪些事 情?(A)加入布郊與北郊(B)來到台灣北部,看到台北盆地內最大的水利設施瑠公圳(C)與朋友討論以戴潮 春為首的民變(D)主要是透過區域分工將台灣的米糖輸出至中國,換與日用品與手工藝品(E)搭火車回台南, 經由鹿港尋找新的商機。 45. 閱讀以下資料: 資料一:嘉慶15 年奏摺:「向例派撥班兵,原以漳、泉之兵較勝他處,用資防禦。但漳人護漳、泉人護泉,每遇械 鬥之案,不免心存瞻顧,積習相沿,各分氣類。嗣後換防班兵,或可於別府各營內揀派東渡,以備操防。」 資料二:同治年間沈葆楨奏摺:「班兵來自內地,各分氣類,偶有睚齜之怨,立即聚眾鬥毆。」 此二奏摺反映出當時臺灣的情況。試問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清代班兵因常因輪調問題而鬥毆 (B)這是因地域 分類而引發全面性的械鬥 (C)來臺的士兵無法消弭械鬥,甚至助長分類械鬥風氣 (D)派駐來臺的兵力因閩粵兩 省皆有,各自袒護同籍人士 (E)由此可知為防台而治台的政策,至同治年間仍未改變。

師大附中

96 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科第一次段考試題

(6)

班級

: 座號: 姓名:

三、非選擇題:(共

10 分)

2. 清代臺灣之土地開發與水利建設,可以說跟漢人的開墾移動息息相關。請將正確答案填入適當位置: 3、商業繁榮帶動港口的興起,清領前期台灣島內及兩岸貿易快速發展。請參考下圖回答以下問題: (1) A 地早在荷治、鄭氏時期即是重要港口,更是當代台灣對外唯一的正港,為台灣府治所在,A 地即今日何地? (2) B 地何時獲准與泉州直航對渡,一躍成為中部貨物的總吞吐港? (3) C 地因北部拓墾已具規模,清廷開放與福州直航對渡,隨著拓墾深入內陸,商業中心轉移至何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尤其是要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並非易事。實際上,他在辛勤勞作中 已經親身體會到田家的苦處;

這是針對特定人的特定事相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怎麼知道 誰是阿羅漢?在《雜阿含經》第 1148 經(大正 2,頁 305 下-頁 306

101歲九一八事變見證者先川祐次 先生指出,當時他的父親與日軍軍 官過從甚密,提前就告知他鐵路可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