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陶淵明: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陶淵明: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陶淵明: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1 導言

1.1 名字

1.1.1 《宋書》: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

1.1.2 蕭統〈陶淵明傳〉: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

1.1.3 《晉書》:陶潛,字元亮。

1.2 歷史地位

1.1.1 梁•鍾嶸《詩品》:中品

1.1.2 唐•杜甫: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1

1.1.3 宋•蘇軾遍和陶詩 124 首: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

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2

1.1.4 宋•朱熹:陶元亮自以晉世宰輔子孫,恥復屈身後代,自劉裕篡奪勢成,

遂不肯仕。雖其功名事業不少概見,而其高情逸想播於聲詩者,後世能言 之士皆自以為莫能及也。3

1.1.5 朱自清:中國詩人裏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4 1.3 陶學重點

1.3.1 生年考證及作品編年 1.3.1.1 《宋書》:63

 淵明 41 歲歸園田居 1.3.1.2 梁啟超《陶淵明年譜》:56 1.3.1.3 古直《陶靖節詩箋》:52

1.3.1.4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2011)、《陶淵明年譜考辨》(2018):59

 淵明 37 歲歸園田居

1.3.1.5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2018):76

 淵明 54 歲歸園田居

1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說自己才華不足,只能「聊短述」;若有人才思高如陶謝,則可同 遊觀賞,令彼等述作。

2 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引蘇軾語。

3 朱熹〈向薌林文集後序〉

4 朱自清〈蕭望卿《陶淵明批評》序〉。

(2)

2

1.3.2 仕隱原則

1.3.2.1 《宋書•陶潛傳》: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晉世宰輔5, 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1.3.2.2 宋•葉夢得:桓玄、劉裕之際,而淵明皆或從仕,世多以為疑,此非知 淵明之深者。無論實為玄、裕否,淵明在隆安之前,天下未有大故,且 不肯仕;自庚子至乙巳,正君臣易位、人道反覆之時,淵明乃肯出仕乎?

蓋潯陽上流,用武之地,玄與裕所由交戰出入往來者也。淵明知自足以 全節而不傷生,故迫之仕則仕,不以輕犯其鋒;棄之歸則歸,不以終屈 其己。豈區區一節之士可以窺其間哉?6

1.3.3 歸田所得

1.3.3.1 他對農務這樣喜歡,自己拿着工具出發時,還要鼓勵農民努力生產。…

陶淵明所以這樣熱愛農業勞動生活,是由於他對農業勞動意義有一定的 認識。7

1.3.3.2 梁啟超讚美淵明謂「他的快樂不是從安逸得來,完全從勤勞得來」,確 具道理。8

1.3.4 淵明人生哲學

 人生意義?天道命運?宗教信仰? 影響作品解讀

2 生年考證及作品編年

2.1 生年考證略評

2.1.1 龔斌(59):顏延之《陶徵士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9。」《詩經》鄭玄注:

「中身謂中年。」淵明壽不及六十。

2.1.2 袁行霈(76)《自祭文》:「從老得終,奚所復戀?」《禮記》、《說文》:「七十曰 老。」淵明壽至七十。

2.2 作品編年略評:《與子儼等疏》作於何時?淵明幾歲?

2.2.1 蘇軾(63):淵明臨終,疏告儼等。10 (「臨終」為 63 歲) 2.2.2 龔斌(59):此文當作於淵明 53 歲時。

2.2.3 袁行霈(76):繫此文於 56 歲,或大致不差。

5 淵明曾祖陶侃,是建立東晉的功臣,官至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

6 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引。

7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文藝,1983),頁 94-95。

8 陳怡良《陶淵明探新》(台北:里仁書局,2006),頁 81。

9 疢維痁疾:生病是由於瘧疾。疢 can3,病。維,由於。痁疾,瘧疾。

10 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引蘇軾語。

(3)

3

2.3 考證編年準則:詩文有寫作年月者,有記寫作年歲者,作品內容與歷史背景/作者 生平是否相應?

《榮木》: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2.3.1 袁行霈(淵明 47 歲出仕):「淵明在家閒居。……統觀全詩,不過如詩序所謂 思親友也。」

2.3.2 龔斌(淵明 37 歲歸田):「辛詞云:『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 幾?……知我者,二三子。』此數語正得淵明意趣。」

3 出處矛盾

3.1 《擬古》其八 (少時壯且厲) 3.2 《詠荊軻》

3.3 《五柳先生傳》

3.4 《和郭主簿》其一[元興 1 年 (402, 38)]

4 四十躊躇

4.1 《停雲》、《時運》、《榮木》[元興 3 年 (404, 40)]

4.2 《連雨獨飲》[元興 3 年 (404, 40)]

5 田家辛苦

5.1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略講)[義熙 4 年 (408, 44)]

5.2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略講)[義熙 6 年 (410, 46)]

5.3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略講)[義熙 12 年 (416, 52)]

5.4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略講)[義熙 14 年 (418, 54)]

5.5 《乞食》(略講)[元嘉 3 年(426, 62)]

6 歸田所得:復返自然

6.1 《歸園田居》其一、其二、其三[義熙 2 年 (406, 42)]

6.2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義熙 2 年 (406, 42)]

(4)

4

7 歸田所得:萬物得時

7.1 《歸去來辭》并序[義熙 1 年 (405, 41)]

7.2 《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義熙 2 年 (406, 42)]

8 歸田所得:建構桃源

8.1 《雜詩》其一 (人生無根蒂)[義熙 10 年 (414, 50)]

8.2 《移居》二首[義熙 11 年 (415, 51)]

8.3 《桃花源記》[永初 2 年 (421, 57)]

9 覃思生死

9.1 《形影神》三首[義熙 9 年 (413, 49)]

9.2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義熙 14 年 (418, 54)]

9.3 《讀山海經》其九、其十 (略講) [義熙 2 年 (406, 42)]

10 現代陶潛

10.1 豐子愷 (1898-1975)

吉川幸次郎:「我覺得,著者豐子愷,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這並不是 因為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的緣故,我所喜歡的,乃是他的像 藝術家的真率,對於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如果在現代要想找尋 陶淵明、王維那樣的人物,那麼,就是他了罷。」11

10.2 陳冠學 (1934-2011)

臺灣作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1980 年辭去教職,退隱田 園,既耕且讀,並從事文學創作,臺灣文壇譽為「現代陶淵明」。他醉心於中國哲 學,出版了多部以莊子為主題的著作。文學作品《田園之秋》最為人所稱道,獲 得多個獎項。

11 引自谷崎潤一郎著、夏丏尊譯:〈讀《緣緣堂隨筆》〉,輯於豐華瞻、戚志蓉編《豐子愷散文選 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頁 194-195。

(5)

5

生年考證與作品編年

1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賢聖,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12四友13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

必貽俗患14,僶俛辭世15,使汝等幼而饑寒。……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16將有限也。汝輩稚小 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17,當思四海 皆兄弟之義。……濟北范稚春18,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

1.1 蘇軾(63):淵明臨終,疏告儼等。19

 吾年過五十:約 51-54 歲作,不應言「臨終」。

1.2 龔斌(59):入宋後作,永初 2 年(421),淵明 53 歲。

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恐大分將有限也:若臨終作,淵明已 59。

1.3 袁行霈(76):繫此文於 56 歲,或大致不差。

 晉時操行人也:若為入宋後作,永初 1 年(420)淵明 69 歲。

2 《榮木》

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20! 脂我名車21,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2.1 袁行霈(淵明 47 歲出仕):淵明在家閒居。……統觀全詩,不過如詩序所謂思親友 也。

2.2 龔斌(淵明 37 歲歸田):「辛詞云:『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

知我者,二三子。』此數語正得淵明意趣。」

12 語出《論語•顏淵》

13 四友:《孔叢子•論書》記孔子四友是顏淵、子貢、子張、子路,無子夏。或淵明誤記。

14 自量為己,必貽俗患:暗自思量要是循自己天性行事,必然招致世俗禍患。

15 僶俛辭世:趕快辭別俗世。僶俛,須臾,引申為迅速。

16 大分:天分,天年。

17 不同生:非同母所生。

18 范稚春:范毓,字稚春,生平見《晉書•儒林傳》。

19 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引蘇軾語。

20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論語•子罕》:「四十、五十而無聞,斯亦不足畏也。」

21 脂我名車:把脂膏塗在車軸上,以便上路。

(6)

6

出處矛盾

3 《擬古》其八

少時壯且厲22,撫劍23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24,渴飲易水流25。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26。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4

《詠荊軻》

《積學與涵泳》11 燕 丹 善 養 士 , 志 在 報 強 嬴 1。 招 集 百 夫 良 2, 歲 暮 得 荊 卿 。

君 子 死 知 己 , 提 劍 出 燕 京 。 素 驥 鳴 廣 陌 3, 慷 慨 送 我 行 。 雄 髮 指 危 冠 , 猛 氣 衝 長 纓 4。 飲 餞 易 水 上 , 四 座 列 群 英 。 漸 離 擊 悲 筑 5, 宋 意 唱 高 聲 。 蕭 蕭 哀 風 逝 , 淡 淡 寒 波 生 。 商 音 更 流 涕 6, 羽 7奏 壯 士 驚 。 心 知 去 不 歸 , 且 有 後 世 名 。 登 車 何 時 顧 , 飛 蓋 入 秦 庭 8。 凌 厲 越 萬 里 , 逶 迤 9過 千 城 。 圖 窮 事 自 至 , 豪 主 正 怔 營 1 0。 惜 哉 劍 術 疏 11, 奇 功 遂 不 成 。 其 人 雖 已 沒 , 千 載 有 餘 情 。

注釋

1. 報強嬴:向強大的秦國報仇。嬴:秦王嬴政。

2. 百夫良:上百個武夫中最雄俊的。

3. 素驥:白馬。廣陌:大道。

4. 長纓:結冠的絲帶。

5. 筑:古代樂器。

6. 商音:我國古代音樂的五聲音階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商音為五音之一。

7. 羽:五音中的羽音。

8. 蓋:車蓋。

9. 逶迤:曲折婉轉的樣子,○[威以],[wai1ji5];亦讀作[威而],[wai1yi4];○[wēiyí]。

10. 怔營:惶懼不安的樣子。

11. 疏:不精。

22 壯且厲:胸懷壯志而且意氣昂揚。

23 撫劍:持劍。

24 首陽薇:《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25 易水流:《史記•刺客列傳》: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白衣冠送之易水之上。

26 伯牙與莊周:《淮南子•脩務訓》:「是故鍾子期死,而伯牙絕絃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

而莊子寢說言,見世莫可為語者也。」

(7)

7

賞析重點

詩人突出了荊軻刺秦必死的結局,並使這種必然性充分體現在送別的場面描寫中:如 排列在大道上送別的群英都騎着白馬,他們的慷慨意氣伴隨着白馬的悲鳴,烘托出如同葬 禮般的肅穆氣氛;再加上高漸離擊筑、宋意高歌的激烈,商音的悽楚和羽音的高昂,激發 着壯士赴死義不容辭的悲壯情懷。而在史書記載中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 士一去兮不復還」,在這首詩裏則化為蕭蕭哀風和淡淡寒波的景物描寫,不僅以其淒寒的 景色烘托着人們悲涼的心境,更預示着壯士的生命將如這寒風逝水一般不再復返的結局,

所有這些都從各個側面烘托出荊軻的視死如歸。因此在易水送別和飛車入秦的兩個場面描 寫中插入「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兩句,便成為全詩的點睛之句。這兩句在重複前面

「壯士死知己」這層意思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點出荊軻和送行者們都很明白刺秦的後果:

將以其生命取得後世不朽的英名。而這也正是陶淵明詠荊軻的立意所在。

在英雄飛車入秦的氣勢籠蓋下,最後交代荊軻刺秦失敗的結局,僅以惋惜其劍術不精 兩句簡單帶過,而突出了「圖窮匕首見」時秦王被震懾的驚慌神態。這就使全詩的氣勢像 一支強有力的飛箭,直到最後,仍然有穿透「豪主」驚魂的餘勁。最後兩句表達陶淵明對 荊軻的嚮往,這千載之下猶能激發詩人壯懷的「餘情」是甚麼呢?正是前面兩次提及的「君 子死知己」「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聯繫陶淵明一生的思想來看,他年輕時也曾有 過「猛志逸四海」的壯懷,後來不得已隱居,畢生所追求的仍然是「不賴固窮節,百世當 誰傳」,也就是說,無論是以建功立業,還是以君子固窮的節操留名後世,都是在追求人 生永恆的精神價值。因此採菊東籬的靜穆和荊軻的「怒目金剛式」的猛氣在陶淵明的內心 是一致的。而荊軻之所以令陶淵明特別嚮往,還在於他追求的「奇功」不是為了個人的立 身揚名,而是為了替天下人剷除暴君的統治。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對除暴復仇的節義和壯 志特別推崇。所以在這首詩裏,荊軻的精神幾乎化成了陶淵明自己的激情,全詩有一股一 往無前的凌厲氣勢貫穿全篇,雖然有很多工整的對偶句,但因節奏緊迫、音調高亢,情緒 激越,讀來一瀉如注,似乎能見到詩人自己的一腔熱血噴湧而出。

(8)

8

5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毎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 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2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 吝情去留28。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29,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

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30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31極其言32,茲若人之 儔乎33?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34

6 《和郭主簿》其一

[元興 1 年 (402, 38)]

藹藹35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36因時來,回飊開我襟。

息交遊閒業37,臥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穀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38樂,聊用忘華簪39。 遙遙望白雲40,懷古一何深。

27 造飲輒盡:造 cou3,到。到親舊家飲酒,每每把酒喝光。

28 曾不吝情去留:竟然不關心去留。曾 zeng1,表示事出意外。吝,顧惜。

29 穿結:衣服穿洞,補綴連結。

30 贊:一種文體,贊美之辭。

31 劉向《列女傳》記黔婁妻曰:「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 忻忻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則見《漢書•揚雄傳》

32 極其言:極,窮盡。即窮極其言之意。

33 茲若人之儔乎:茲,這,指五柳先生。若人,這個人,指黔婁。五柳先生就是黔婁這類人了 吧?

34 無懷氏、葛天氏:見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皆古帝號。

35 藹藹:茂盛貌。

36 凱風:南風。

37 遊閒業:「遊」是《論語•述而》「遊於藝」之意,閒業指弄琴書。

38 復:助詞,起強調作用。

39 華簪:達官貴人所用的華貴帽簪。比喻地位顯貴。

40 遙遙望白雲:《莊子•天地》記華封人與堯論聖人:「夫聖人……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 无道,則脩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9)

9

四十躊躇

1 《停雲》

[元興 3 年 (404, 40) 仲春]

停雲41,思親友42也。罇湛新醪43,園列初榮。願言不從44,歎息彌襟。

靄靄45停雲,濛濛時雨。八表46同昏,平路伊47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48。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閒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49。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50。競用新好,以招余情51。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52。安得促席53,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閒止,好聲相和。

豈無他人?念子實多。願言不獲,抱恨如何!

2 《時運》

[元興 3 年 (404, 40) 暮春]

時運54,遊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55獨遊,欣慨交心。

邁邁時運,穆穆56良朝。襲57我春服,薄言58東郊。

山滌餘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59

41 停雲:停滯不散之雲。

42 親友:親密朋友。《史記•張釋之傳》「中尉條侯周亞夫與梁相山都侯王恬開見釋之持議平,

乃結為親友。」

43 罇湛新醪:湛,沒。醪,酒。酒樽為新酒所淹沒。

44 願言不從:所思的不順遂。願,思。言,助詞,無義。

45 靄靄:密集貌。

46 八表:八方之外。

47 伊:助詞,有強調作用。

48 撫:握持。

49 舟車靡從:舟車也不追隨。

50 載榮:載,始也。始生(的枝條)。

51 競用新好,以招余情:樹木爭相以其新鮮美好,招引我賞玩之情。

52 于征:于,起調和音節作用,無實義。征,運行。

53 促席:接席。

54 時運:日月運行。

55 偶景:景,通「影」。與影為伴。

56 穆穆:美好。

57 襲:穿。

58 薄言:薄,迫近,前往。言,語助詞,無義。

59 翼彼新苗:古直:「風吹曲偃如鳥翼之拱蔽。」龔斌:「言新苗在風中如鳥翼之飛動。」袁行

(10)

10

洋洋平津60,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揮61茲一觴,陶然自樂。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齊業,閒詠以歸62。 我愛其靜,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牀,濁酒半壺。黃唐63莫逮,慨獨在余。

3 《榮木》

[元興 3 年 (404, 40) 仲夏]

榮木64,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九夏65,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采采榮木,結根於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顦顇66有時。靜言孔念67,中心悵而68。 采采榮木,于茲託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69,禍福無門70。匪道曷依?匪善奚敦71?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徂年既流,業不增舊。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72。我之懷矣,怛73焉內疚。

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74! 脂我名車75,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霈:「南風吹拂新苗,宛若使之張開翅膀。」

60 平津:津指河津。平靜的河流。

61 揮:舉杯飲酒。

62 《論語•先進》記孔子命弟子各言其志,曾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63 黃唐:黃帝和堯。堯號陶唐氏。

64 榮木:木槿。《月令》「仲夏之月……木槿榮。」木槿朝生暮落。

65 九夏:歲分四時,時有九旬,故稱夏為九夏,秋為九秋。

66 顦顇:形容枯槁瘦弱,這裏指死亡。

67 孔念:深思。

68 悵而:惆悵啊。而,表感歎語氣。

69 貞脆由人:堅貞脆弱由人自己決定。

70 禍福無門:《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71 敦:《爾雅•釋詁》:「敦,勉也。」

72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不捨建功立業之志,但實際上卻飲酒度日。《詩•小雅•小宛》:「彼昏 不知,壹醉日富。」鄭箋:「童昏無知之人,飲酒一醉,自謂日益富。」

73 怛 daat3:懼也。

74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論語•子罕》:「四十、五十而無聞,斯亦不足畏也。」

75 脂我名車:把脂膏塗在車軸上,以便上路。

(11)

11

4 《連雨獨飲》

[元興 3 年 (404, 40) 仲夏]

運生會歸盡76,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77,於今定何間78? 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79忽忘天。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80。雲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

自我抱茲獨,僶俛81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

76 運生會歸盡:運行不已的生命應會歸於終結。

77 松喬:赤松子、王子喬,都是仙人,見劉向《列仙傳》。

78 定何間:究竟在何處?

79 重觴:再飲一杯。重 zung6,更加。

80 任真無所先:(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無過於放任真性情。

81 僶俛:勤勉,努力。

(12)

12

田家辛苦

1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義熙 4 年 戊申 (408, 44)]

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82。 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迢迢新秋夕83,亭亭月將圓。

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中宵竚遙念,一盼周九天。……

2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

[義熙 6 年 庚戌 (410, 46)]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84,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85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86。……

3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

[義熙 12 年 (416, 52)]

貧居依稼穡,勠力東林隈87。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88,寄聲與我諧。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雞鳴。……

4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89[義熙 14 年 (418, 54)]

炎火屢焚如90,螟蜮91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92。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93遷。……

5

《乞食》

[元嘉 3 年 (426, 62)]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82 燔 faan4:燒。

83 迢迢新秋夕:歲月悠悠已是七月。

84 肆微勤:盡我微小的辛勤。肆,盡力。年邁體衰,故曰微勤。

85 饒:多。

86 庶無異患干:大概可以免除意外禍患的干犯。

87 勠力東林隈:努力於東林山水彎曲之處。

88 司田眷有秋:主理農事的人都喜歡秋天。

89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怨詩楚調,漢魏舊曲。龐主簿,龐遵,字通之,時任主簿,淵明好 友。鄧治中,事蹟不詳,治中是州刺史的助理。

90 炎火屢焚如:指旱災。《詩•小雅•大田》「秉畀炎火。」毛傳:「炎火,盛陽也。」

91 螟 ming4 蜮 wik6:食禾苗的害蟲。

92 廛:《說文》:「廛,二畝半,一家之居。」此指一家人生活所需。

93 烏:指太陽,傳說日中有三足烏。

(13)

13

歸田所得:復返自然

1 《歸園田居》 其一

[義熙 2 年 (406, 42)]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94。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95遠人村,依依96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97。 戶庭無塵雜,虛室98有餘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2 《歸園田居》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99。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100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 《歸園田居》其三

《積累與感興》8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賞析重點

整首詩平平道來,沒有任何修飾,寫出詩人躬耕的生活實況。詩人在南山下種豆,「草 盛豆稀」點明了他剛剛回到田園生活,耕種經驗不足。「盛」與「稀」對比,是詩人自我揶 揄、自嘲自慚之辭,不失幽默。三、四句寫耕種的辛勞,也寫出體力勞動後的輕鬆愉快。

「晨興」、「帶月」把作者早起晚歸,雖然辛苦,但樂此不疲的心境表露無遺。第五、六句 寫回家路上的情景:道狹草長,露濕衣衫。末兩句緊承上兩句的景物描寫,道出自己的意 願和決心。夕露弄濕了衣裳本使人不快,但作者說「不足惜」,他珍惜的只是「願無違」。

94 一去三十年:宋•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按太元癸卯(393, 29)先生初仕為江州祭酒,至 乙巳(405, 41)去彭澤而歸,才甲子一周,不應云三十年,當作『一去十三年』。」清.陶澍《靖 節先生集》『三』當作『已』。」逯欽立《陶淵明集》:「三十年,乃十年之誇詞。」

95 曖曖:昏暗不明。

96 依依:隱約。

97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 太平。」

98 虛室:語出《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心靈空明,吉祥止於靜止之處。

99 輪鞅:馬車。鞅,套在馬頸上用以駕車的皮帶。

100 披草:把草分開。披,分。

(14)

14

全詩很短,字句平凡,但意境優美。「帶月荷鋤」四字,更是活現出詩人悠然自得的神 情意態。我們好像看見他肩扛鋤頭,披着月光,沿着露濕草長的小徑漫步歸來,一副心滿 意足的樣子。「夕露霑衣」這個形象,又在平凡之中含義甚深,既寫出農耕生活早出夜歸的 艱辛,又自然地借此表明:即使要辛苦勞動亦絕不後悔回歸田園的決心;既寫實,也雙關,

為詩人塑造了鮮明的形象。

陶淵明的詩,以自然著稱,不在造句上費心雕琢,也沒有在謀篇上巧作安排,事真、

景真、情真、理真,本篇正體現了陶淵明詩的這種風格。

4 《飲酒》其五

《積學與涵泳》10

結 廬 在 人 境 1, 而 無 車 馬 喧 2。 問 君 何 能 爾 3, 心 遠 地 自 偏 4。 採 菊 東 籬 下 , 悠 然 5 見 南 山 。 山 氣 日 夕 佳 , 飛 鳥 相 與 還 6。 此 中 有 真 意 7, 欲 辨 已 忘 言 8

注 釋

1. 結廬:建造住宅。人境:人世間。

2. 車馬喧:指世俗來往的喧鬧。

3. 君:作者自稱。何能爾:怎麼能做到這樣。

4. 心遠地自偏:心既遠離塵俗,雖居喧鬧之境也自會像偏遠之地一樣清靜。

5. 悠然:形容自得的神態。

6. 相與:結伴。還:○[環],[waan4];○[huɑ́ n]。

7. 此:眼前情景。真意:關於生活真正意趣的體會。

8.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析自己的這種領會,卻又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莊子.

外物》:「諸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

賞析重點

在這樣一種遠離世俗的心境中,人才能對萬物悠然興會:在東籬下採菊,無心之間抬 頭看見南山。斜陽西下,山間的夕嵐分外美好,飛鳥結伴紛紛歸來,對此佳景,興與意會,

不覺沈浸在一片忘機的天真之中。這幾句寫出了詩人閑淡靜穆的風神,深受後人激賞。甚 至出現了關於「望南山」還是「見南山」的版本爭論。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

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東坡題跋》)「見」

字比「望」字好,就是因為現成精妙,寫出了詩人「偶而見山,初不用意」的神情。只有 無心見到南山而不是刻意去張望南山,才不會損害詩人自然的風致和詩境的神韻。

蘇軾稱讚這幾句詩「境與意會,最有妙處」,是極為中肯的評論。可以作兩層意思來理 解,首先指詩人與自然的默契和會心。在陶淵明的時代,流行老莊哲學,又稱玄學。當時 討論的主要命題是「群動群息」的自然之道,即對萬物生息變化等自然規律的體悟,這種

(15)

15

體悟主要在山水田園景物中見出。陶淵明這幾句詩所寫山氣、夕陽、歸鳥同樣體現了他對 大自然群動群息的領悟,這是一種「意會」。其次是指景物描寫與人格的契合。菊和飛鳥其 實都不是偶見之景。兩晉士大夫有「服食」的風尚,即服用某些食物或藥物以求延年養生,

菊花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是菊花本身有凌霜耐寒的品質,深得陶淵明喜愛,所以又有人格 象徵的意味。而飛鳥在日夕之時歸山,也是陶淵明詩中常常寫到的景色。如《詠貧士》其 一:「朝霞開宿霧,衆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歸鳥象徵詩人的歸隱,在陶 詩中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比象。意境和景物的人格化,是陶詩的鮮明特色之一。所以蘇軾 說「境與意會」,就不僅是指詩人對大自然的會心,更有對菊和歸鳥所包含的人生啟示的會 意。

陶淵明在結尾明白說出了他對此境中的「真意」有領悟,但又說想要辨析清楚,卻又 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這是用莊子「得意忘言」的意思。《莊子.外物》:「諸所以在意也,

得意而忘言。」「得意忘言」也是兩晉玄學集中討論的一個命題,認為意和言是有差距的,

言不能充分表達領會的意,所以領會之後不必說出來,得意忘言是一種玄妙的境界。末句 正是此意,但用在這裏非常巧妙含蓄。實際上詩人在所見之境中所會的意,本來也是不需 要說出,而要靠讀者自己去領悟的,這正是詩歌的含蓄之處。

陶淵明所說的「真意」,其內涵也就是蘇軾所說的「境與意會」中的「意」。不過,要 透徹理解詩人所會之「真意」,還要聯繫他當時的思想狀況來看。《飲酒》是陶淵明歸隱後 寫的一組詩,共二十首,主題側重於歌詠堅持高尚節操的生活,以及貧富兩種人生選擇的 思想矛盾。陶淵明在棄官以後雖然沒有再出仕,但是並非從此心如止水。真正回到田園,

尤其是要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並非易事。實際上,他在辛勤勞作中 已經親身體會到田家的苦處;「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雜詩》其八)雖然親自勞作 從未停止,但還是經常要以糟糠充饑。加上火災、蟲災和風雨之害,沒有收成,日子甚至 苦到「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的程度。為此詩人也曾經 彷徨動搖過,但「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顔」(《詠貧士》),貧富窮達的交戰也就是向現實 屈服還是堅持對抗的思想掙扎。《飲酒》組詩的後十首從各個角度反復訴說了這種矛盾,真 實地流露了一生守節的枯索和寂寞:「若不委窮達,素抱真可惜。」(《飲酒》其十五)如果 不是將窮達置之度外,他還是為自己不能實現平素懷抱的壯志感到可惜的。了解陶淵明的 這些思想矛盾,才能對他在田園中堅守「君子固窮」之節的可貴有更深入的認識。由此可 見,《飲酒》其五雖然在詩中展示了一個渾身靜穆的詩人形象,而詩人內心卻仍有不少矛盾 和掙扎的。但大自然和他堅守的道最終讓他在「境與意會」中獲得了平靜,所以才能寫出 這樣一篇辭淡意遠、自然高曠的佳作,並使採菊東籬的詩人形象永遠在文學史上定格。

(16)

16

歸田所得:萬物得時

1 《歸去來辭》

并序 《積學與涵泳》123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1,生生所資2,未見其術3。親故 多勸余為長吏4,脫然有懷5,求之靡途6。會有四方之事7,諸侯以惠愛為德8,家叔以 余貧苦9,遂見用於小邑。于時風波未靜10,心憚遠役11,彭澤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

足以為酒13,故便求之。及少日14,眷然有歸歟之情15。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16。飢凍雖切,違己交病 17。嘗從人事 18,皆口腹自役 19。於是悵然慷慨,深媿平生之 志。猶望一稔20,當斂裳宵逝21。尋22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23,自免去職。仲秋 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24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25?既自以心為形役26,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 諫,知來者之可追27;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8。舟遙遙以輕颺29,風飄飄而 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0

乃瞻衡宇31,載欣載奔 32。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逕就荒33,松菊猶存。攜幼 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34。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35。 園日涉以成趣36,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37。雲無心以出岫38, 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39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40。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41?悅親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42。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43。或命巾車,或棹孤舟44。既窈 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4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 之行休46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4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48?富貴非吾 願,帝鄉不可期49。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50。登東皐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5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52

注 釋

1. 缾無儲粟︰米甕中沒有存糧。缾︰音義同「瓶」,此指米缸。粟︰泛指糧食。

2. 生生所資︰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生生︰第一個「生」字作動詞,維持。第二個「生」

是名詞,生活之意。維持生活。

3. 未見其術︰沒有辦法解決。術︰指方法。

4.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親友大都勸我求個官職。長吏︰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長︰○[掌],

[zoeng2];○[zhɑ̌ng]。

5. 脫然有懷︰我心裏也有這個想法。脫然︰不經意的樣子。

(17)

17

6. 求之靡途︰可是求官缺乏門路。靡︰沒有。○[美],[mei5];○[mǐ]。

7. 會有四方之事︰正遇上各地起兵。

8. 諸侯以惠愛為德︰各地軍閥以惠愛人才為德。惠愛︰惠人才以機會。

9. 家叔以余貧苦︰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

10. 于時風波未靜︰那時社會時局動蕩不安。

11. 心憚遠役︰心裏害怕到遠方為官。憚︰害怕。○[但],[daan6];○[dɑ̀ n]。

12. 彭澤去家百里︰彭澤縣離我家一百里。彭澤︰今江西彭澤西南。去家︰距離家裏。當 時陶潛家在柴桑,即今江西九江西南。

13. 公田之利,足以為酒︰俸祿之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造酒之用。

14. 及少日︰等到過了一些日子。

15. 眷然有歸歟之情︰便不覺產生了留戀故鄉的感情。眷然︰顧念貌,依戀貌。歸歟︰泛 指思歸懷舊之意。原典出自《論語.公治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 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王粲《登樓賦》中有以「昔尼父之在陳兮,

有歸歟之歎音」之句表達歸鄉懷舊之意,應為陶潛之出典。

16. 非矯厲所得︰不是勉強造作可以改變的。

17.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病︰

指內心痛苦。

18. 嘗從人事︰過去曾經為官做事。

19. 皆口腹自役︰都是為了餬口而役使自己為官。

20. 猶望一稔︰仍然希望任職一年。稔︰年,古代穀一熟為年。○[腍],[nam5];○[rěn]。

21. 當斂裳宵逝︰斂裳︰收拾衣裝。宵逝︰連夜離去。

22. 尋︰不久。

23. 情在駿奔︰一心趕去奔喪。駿奔︰急速奔走。

24. 乙巳歲十一月也︰乙巳年十一月,即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25.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何不回去呢?胡︰為甚 麼,何不。兮︰古代詩歌辭賦常用的語助詞,相等於語體文的「啊」。

26. 既自以心為形役︰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

27.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悔悟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但堅信未來的歲月中尚可 以補追。語出《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諫︰停止,挽救。來 者︰指未來的事情。追︰來得及彌補。

28.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實際上我入迷途尚不遠,已覺悟到回家是對而做官是 不對。昨︰泛指往日,過去。

29. 舟遙遙以輕颺︰舟在水上輕輕飄蕩。遙遙︰通「搖搖」,漂蕩貌。輕颺︰輕輕地飄揚,

形容船出行輕快。颺︰通「揚」。

30. 恨晨光之熹微︰只恨晨光朦朧而天未亮。熹微︰微明,光未盛的樣子。

(18)

18

31. 乃瞻衡宇︰終於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衡宇︰衡門,橫木為門,形容房屋簡陋。

32. 載欣載奔︰我高興地向前飛奔。載︰語助詞,有「且」、「乃」之意。

33. 三逕就荒︰院裏的小路長滿了荒草。三徑︰漢代蔣詡隱居後,在屋前竹下開了三條小 路,只與隱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後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34.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我端着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着庭樹使我開顏。眄︰

斜視。○[免],[min5];○[miɑ̌n]。柯︰樹枝。

35.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倚着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明白這個狹小之地容易 使我心安。審︰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狹小,僅能容膝。

36. 園日涉以成趣︰每天在園中散步趣味無窮。涉︰遊玩,遊覽。

37. 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拄着拐杖散步或休息,時時擡頭望向遠方。扶老︰竹 的一種,常用作手杖。流憇︰散步或休息。矯首︰擡頭。

38. 雲無心以出岫︰白雲無意地從山穴裏飄出來。岫︰山洞、巖穴。○[袖],[zau6];○[xiù]。

39.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日光暗淡,即將下山,我撫着孤松不捨離去。翳翳︰

晦暗不明貌。翳︰隱藏,遮蔽。○[縊],[ngai3];○[yì]。盤桓︰徘徊,逗留。桓︰○ [垣],[wun4];○[huɑ́ n]。

40. 請息交以絕遊︰我要與世俗之人斷絕交往。

41.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俗人與我志趣不合,再駕車出去又有甚麼意思?

焉︰甚麼。○[煙],[jin1];○[yɑ̄ n]。

42.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跟鄉親故人談心很快樂,彈琴讀書亦足以消去憂愁。

43.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農夫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疇︰

田地。○[酬],[cau4];○[chóu]。

44.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有時駕着巾車,有時划着孤舟。巾車︰有篷的車子。棹︰船槳。

[驟],[zaau6];○[zhɑ̀ o]。這裏作動詞用,解作划船。

45.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也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窈窕︰曲折幽深的樣子。○[妖,條之陽上聲],[jiu2tiu5];亦讀作[秒,條之陽上聲],

[miu5tiu5];○[yɑ̌otiɑ̌o]。壑︰水流匯聚的坑谷。○[確],[kok3];○[hè]。

46.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我喜慕萬物之各得其時,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行︰

即將。

47.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寄身世上還有多少日子,為不麼不按照自己的心 意選擇去留?寓形︰寄身。宇內︰天地之間。曷不︰何不。曷︰何,甚麼。○[渴],

[hot3];○[hé]。

48.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何心神不定還想去甚麼地方呢?胡為︰為了甚麼。遑遑︰心神 不定貌。何之︰何去、去哪裏。

49.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富貴榮華不是我的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

50.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懷念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或者扶杖除草、耕種。

植杖︰把手杖插在身旁的地上。耘︰在田地裏除草。耔︰在植物根上培土。

(19)

19

51. 登東皐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着清清的溪流吟作詩歌。

皐︰高地。○[高],[gou1];○[gɑ̄ o]。

52.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姑且順應造化完結一生,以天命為樂,還有甚麼猶 豫?乘化︰順着大自然的運轉變化。歸盡︰歸向死亡。奚︰甚麼,何。○[兮],[hai4];

[xī]。

賞析重點

辭文按韻自然分成四段。第一段由「歸去來兮」至「恨晨光之熹微」,重述辭官歸家 的原因,以及描寫歸途中的心情。頭四句說明辭官的原因是思念家園,希望趕快回去打理 家裏的田園。以及過去因為口腹之需要而任官,役使形體,非常惆悵。「悟已往之不諫」

以下四句仍是寫為辭官是因為覺悟到過往任官是錯誤的,但一切已成過去,無法改變,幸 好將來的日子仍可操控,來得及補救。「舟遙遙以輕颺」以下四句乃寫歸途乘舟,小舟輕 盪、清風吹衣,一片愉悅之情;而回家路上,頻向行人問路,又恨晨光微弱,表達作者歸 心似箭之心情。

第二段由「乃瞻衡宇」至「撫孤松而盤桓」,寫回到家園之喜悅心情及日常生活情景。

「乃瞻衡宇」四句寫作者看到家門便欣喜地奔跑起來,而家僮僕人及兒子們都歡快地在家 門守候。「三徑就荒」以下四句寫庭園中情景︰小路已荒蕪,松樹及菊花尚在,令他非常 欣慰,攜兒入居室,家人已斟酒滿杯。「引壺觴以自酌」至段末是寫歸家後的生活。作者 閒時自斟自飲,看着庭園中的樹木,喜可眉梢。又倚着南窗,寄懷自己孤高的個性,明白 到房子雖僅容膝,卻很安樂。他每天在園中散步,自有趣味,家雖有門,但經常閉着,甚 少與人交往。有時又扶着手杖到處遊覽、歇息。有時細賞山間浮雲和歸鳥,至夕陽西下,

還撫着孤松不捨離去。

辭文第三段主要寫歸隱後田園生活的樂趣。「歸去來兮」以下四句寫希望與世俗斷交,

既然俗世與自己性格相違,再駕車入世又有甚麼意思呢。「悅親戚之情話」以下四句是寫 和親朋戚友閒話家常,無比快樂,彈琴讀書又可消愁解憂;農夫告訴自己春天來臨,將要 到西邊田地耕種。「或命巾車」以下四句是寫作者有時乘車、划船去尋幽探勝,如探幽谷,

上落小山等。「木欣欣以向榮」以下四句寫作者看到樹木繁盛,泉水流動,因而羨慕萬物 各得其時,感嘆自己一生即將完結。

辭文第四段由「已矣乎」至文末,寫自己對過往生活的襟懷,表達順應自然天命之志。

這裏表達了四種感情︰首四句是表達自己留在世上之時間已無多,應趁有生之年活下去,

不再勉強追求甚麼,但求順乎本心,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富貴非吾願」二句,表達不 追求功名富貴,亦不求仙修道之情。「懷良辰以孤往」以下四句是寫希望趁美好時光遊山 玩水之情︰或在田裏除草培根,又或登上高處長嘯,或在清溪邊作詩吟誦。最後一種感情 是順應自然天命,直至生命結束,抱着樂天知命的心情,自由自在地活下去。

(20)

20

總之,本文的主題思想是透過記述作者任官及辭官的原因,表達作者辭官後的愉快感 受,以及歸隱田園後的悠閒生活和輕快心情,流露出作者愛好自然的本性及對田園生活的 喜愛之情,也表現了他追慕功名富貴及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

2 《讀山海經》 其一

[晉安帝義熙 2 年(406, 42)]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101。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102,頗103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104,流觀山海圖105。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101 扶疏:枝葉繁茂四布的樣子。

102 深轍:大車走過的車輪痕跡。《韓詩外傳》卷二:「(楚王遣使奉金百鎰請接輿治河南)妻從市而 來,曰:『先生少而為義,豈將老而遺之哉?門外車轍何其深?』」

103 頗:甚。

104 周王傳:指《穆天子傳》,記周穆王遊行天下之事。

105 山海圖:指《山海經圖》,《山海經》漢時有圖。

(21)

21

建構桃源

1 《雜詩》其一

[義熙 10 年 (414, 50)] 《積累與感興》9 人生無根蒂1,飄如陌2上塵。分散逐3風轉4,此已非常身5

落地為兄弟6,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78比鄰9。 盛年10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注釋

1 蒂:粵[帝],[dɐi3];漢[dì]。即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

2 陌:田間小路,南北向的叫阡,東西向的叫陌。這裏泛指道路。

3 逐:追隨。

4 轉:粵[囀],[dzyn2];漢[zhuăn]。

5 此已非常身:身體已經不是原來年青力壯的模樣了。常:永恒不變。

6 落地為兄弟:《論語‧顏淵》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語,本句用了這個意思。落 地:降生,一生下來。

7 斗酒:杯酒。斗:一種酒器。

8 聚:聚集,招集。

9 比鄰:近鄰。比:粵[備],[bei6];漢[bĭ]。

10 盛年:壯年,這裏指年富力強的美好時光。

賞析重點

這是一首慨歎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詩。詩人說:人生在世,就好像植物脫離了本 根,又仿如路上被風吹起的塵土,沒有依傍,飄蕩不定。人生聚散離合就像塵土隨風飄 轉,每個人受着命運的擺佈四處飄泊流離,經歷了種種變故,已不是原來的模樣了。既 然如此,人一生下來就該把其他人也視作兄弟姐妹,不必一定要是親生骨肉,才可以相 親相愛的呢!遇上開心的時候,就應盡情歡樂,招集附近的鄰居一起飲酒。人生非常短 暫,壯年過了就不會再來,就像一天不會有兩次早晨。因此,我們應該勉勵自己,抓緊 時機,因為匆匆的時光從來不會停下來等待人的啊!

詩人所處的時代,社會動盪,禍福無常。他經歷過世事滄桑之後,在晚年自然對人 生會有一種深刻的體驗。作者首先感到人生不可把握,飄忽不定,聚散離合總是身不由 己。在這裏,作者連用「無根蒂」、「陌上塵」、「隨風轉」作比喻,寫盡世事的變幻。起 筆似是調子比較低沉,但接着四句,筆鋒一轉,帶出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 神。人生縱然多苦,能活下來卻也不易,又何必狹隘固執。只要志趣相投,感情相合,

即可相聚相親,及時行樂。最後四句,順着及時行樂的話鋒一轉,轉到及時自勉的主題 上來。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人一生中年富力強的美好時光就像一天中的早晨,充

(22)

22

滿活力,但年輕只得一次,就像一天之中不會有第二個早晨。因為生命短暫,所以不要 讓時光白白溜走。這是詩人的自我警勉,也是對世人的勸誡。

全詩分成三層,層層深入,渾然一體。由第一層的「低沉」,翻出第二層的「樂 觀」,但詩意不只停留於此,而是更上一層樓,由「樂觀」轉向第三層的「積極」,要

「及時當勉勵」。構思出人意表,也令人驚喜。

2 《移居》二首

[義熙 11 年(415, 51)]106

昔欲居南村107,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108,樂與數晨夕109。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110。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111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112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113?無為忽去茲114。衣食當須紀115,力耕不吾欺。

106 《移居》據鄧安生考證作於義熙十一年(415, 51)。

107 南村:或因其地在尋陽城之南郊,故名。

108 素心人:心地素樸之人。

109 樂與數晨夕:數 sok3,親近。樂與素心人朝夕親近。

110 茲役:這次勞役,指搬家。

111 抗言:高言。

112 更相:互相。

113 此理將不勝:這恐怕就是佳妙至理了。將不:魏晉口語,揣度語氣,相當於「莫非」、「恐 怕」。勝,佳妙,晉人稱佳妙之理為「勝理」。

114 無為忽去茲:不要輕忽捨去這種生活。

115 紀:理,經營。

(23)

23

3 《桃花源記》

[永初 2 年(421, 57)]116 《積學與涵泳》124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 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 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 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 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 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作意縷述

1. 神仙述異

陶淵明《桃花源記》,述武陵漁者之言,未嘗一字著神仙家語;然唐人則多以桃 源為仙境。王維《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成仙遂不還。」劉禹錫《桃源 行》︰「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

故陶澍《靖節先生集》引康駢曰︰「淵明所記桃花源,今鼎州桃觀即是其處。自晉宋 以來,由此上昇者六人。」後世言桃源者,都作仙境,成仙家代用語耳。

2. 敍記史實

以桃源為實有其事,實有其地。鄭文焯以為「六朝之時,士君子頗有喜異聞之風,

桃花源亦是當時喧傳之異聞;而陶公聆此,乃為記錄之。」故後世亦有以為桃花源之 事,為當時所實有。蘇軾《和桃源詩序》︰「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 餘家,飲其水皆壽,或至二三百歲。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見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 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而壽 益衰。桃源蓋此比也歟?」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以本篇為「記實之文」,於是引據史料,詳細考證其事 之歷史背景,其地之確實位置。曰︰「西晉末年,戎狄盜賊並起,當時中原避難之人

116 首句「晉太元中」,似是入宋之後作品。

(24)

24

民,……其不能遠離本土遷至他鄉者,則大抵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堡塢,據險自守,

以避戎狄寇盜之難。」《桃花源記》,其事則取材自義熙十三年,劉裕北伐,春二三 月抵潼關,即「桃林塞」所在之地。其後劉裕遣戴延之泝洛水至檀山塢而返,沿途均 有屯聚堡塢。陶淵明即據其事,而述之以武陵漁人之見聞耳。所謂「桃花源」者,即 弘農、上洛之堡塢也。所謂「避秦」者,乃避苻堅之「後秦」也。

3. 寄寓政事

論者以「桃花源」為子虛烏有之事,乃淵明之寄託。宋人趙與時《賓退錄》曰︰

「靖節所記桃花源,人謂桃花觀即其處,不知公蓋寓言也。」洪邁《容齋隨筆》亦曰︰

「予竊意桃源之事,以避秦為言,至云『無論魏晉』,乃寓意於劉裕,託之於秦,借 以為喻耳。」又黃文煥《陶詩析義》曰︰「此憤宋之說也。元亮之意總在寄託,不屬 炫異。」皆以淵明憤劉裕之篡奪,恥為宋臣,而有高蹈遠遯之意。故其詩曰︰「借問 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亦示恥食周粟之意乎?故清人衞 炳鋆《題桃花源詩碑並序》曰︰「淵明《桃花源記》,解者紛紛,率多附會。惟不仕 偽宋一說,深得靖節本懷。其詩云『雖無紀歷志』,不屑臣宋之意顯然。」《桃花源 記》之作也,乃明恥仕二姓之心。

作品原型

《桃花源記》中提及劉子驥其人,云︰「劉子驥聞之,欲往,不果。」劉子驥,見《晉 書.隱逸傳》,即劉驎之;子驥,其字也。史傳劉子驥亦嘗有此遇。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曰︰「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也。驎之 少尚質素,虛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知。好遊山澤,志存遁逸。嘗采藥至衡山,深入 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遇伐 弓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

劉子驥於衡山之中,見水中有二石囷;惟水深且廣,不能拾得。後有人謂其中有寶,遂欲 再尋,終不復知處。

(25)

25

覃思生死

1 《形影神》三首

[義熙 9 年 (413, 49)]117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 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118。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119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120?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悽洏121。 我無騰化術122,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影答形》

存生123不可言,衛生124每苦拙。誠願遊崑華125,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126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127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爲不自竭?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128

《神釋》

大鈞129無私力,萬理自森著130。人爲三才131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託善惡同132,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133。日醉或能忘,將非134促齡具?

117 慧遠在元興三年(404)作《形盡神不滅論》,又於義熙九年作《萬佛影銘》,銘中提及形影神:

「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這組詩或因此而作。

118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草木得恒常之理,得露而榮,經霜而悴,生生不息。

119 奄:怱促。

120 奚覺無一人:大家怎會覺察到少了一個人?

121 洏:語助詞,表終結語氣。

122 騰化術:成仙之術。

123 存生:保存生命。

124 衛生:養生。

125 崑華:崑崙山和華山,都是學道成仙之地。

126 若:順接連詞,可譯為而、就。

127 黯爾:黯然。

128 方此詎不劣:跟這個(立善)比難道不是差劣一點嗎?

129 大鈞:鈞是製造陶器的工具,大鈞指天地造化。

130 萬理自森著:森,多貌。著,顯著。萬理自然全都呈現顯露。

131 三才:天、地、人。

132 結託善惡同:結託,形影神結合寄託在一起。善惡同,善則同善,惡亦同惡,休戚相關。

133 賢愚無復數:是賢是愚不必再數算計較。

134 將非:魏晉口語,肯定而語氣委婉之詞,相當於恐怕、莫非。當時詞義類近的詞語有「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不要將別㆟的短處、錯失或私事,以笑謔的語氣公開談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爲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及其 常設機關,依據《憲法》,有權為香港的有關事

記敘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說明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實用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描寫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抒情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議論文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

晚唐文學家、官員。其貌 不揚,性情傲慢,詼諧好 謔,其詩文多同情民間疾 苦,反映社會現實,魯迅

Tommy 的爸爸因生意失敗,在經濟上遇到極 大困難,導致未能負擔每月的居所租金和其他 家庭生活開支。於是,他帶同 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