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及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 對理化學習成效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 Grouping and Google Sites Collaboration

Platform 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Learning Performance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10210010 張庭郡 指導教授:應鳴雄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7 月

(2)

i

摘要

社會網絡關係複雜的社會中,很多的事情需透過團體合作才能創造出更大的效益。

自然科學的學習中常需要學生進行分組合作的學習,教師若能將學生彼此間的人際關 係親疏程度納入分組的考量依據,再以網路平台輔助課程學習,或許能產生知識學習 事半功倍的成效。故本研究期望以人際關係型態作為分組依據,並在 Google Sites 協 作平台上進行理化報告編輯,以討論人際關係型態及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對學習成 效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 84 位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將受測 者分成人際關係隨機分配組、疏遠組和親密組,進行六週理化「光的折射」課程,實 驗課程實施前以同儕提名量表的收集資料作為分組依據;實驗課程課程後以自編成就 測驗及 Google 協作平台學習問卷蒐集結束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人際關係疏遠組學習成效高於親密組,且學習成效不會受到學生 使用網路自信心的干擾;學生知覺 Google 協作平台越有用及越易用皆有較高的協作 平台學習興趣;較高 Google 協作平台學習興趣的學生表現較佳的學習成效;學生使 用網路的信心程度越高知覺 Google 協作平台越有助益及容易使用;學生使用電腦網 路上網的起始時間越早會越容易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

本研究建議未來教師在進行自然科教學分組時,可以嘗試讓關係疏遠的學生在一 組,另外教育機關或教師要推行網路協作平台融入教學時,勢必要考慮到學生本身網 路自我效能的程度、資訊科技對學生的有用程度及易用程度,讓學生能提高使用的學 習興趣,研究人員可以嘗試增加樣本數、來源、研究時間和深入研究人際關係的變化。

關鍵詞:人際關係、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網路自我效 能

(3)

ii

ABSTRACT

Teamwork is beneficial in a complex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society. Science learning usually requires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by grouping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familiarity with Google Sites. Students a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 Furthermore, the students edit their physics and chemistry projects on Google Sites. Therefore, this study expec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 and Google Site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applied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84 second-grade students in a Taichung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 Group, Distant Group, and Intimate Group and conduct 6-week classes about “Light Refraction”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Before the classes, the subjec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Peer Nomination Scal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achievement tests administered by the teacher after the classes an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of their experience using Google Site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Distant Group than in the Intimacy Group.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not moderated by internet self-efficiency. High degree for perceived ease of use or perceived usefulnes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interest in Google Sites; students with high interest in Google Sites had high scores for learning performance. Students with high scores for internet self-efficiency had high scores for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for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Google Sites. The earlier students start to use the internet, the more easily they get the hang of Google Sit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eachers can group students who are distant to each other in the future. Beside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r teach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s the Internet self-efficiency of the students, the student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toward Google Sites. Further studies in larger samples using more data resources and over a longer period are needed to explore change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Keywor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Google Sites Collaboration Platform, Internet Self-efficiency.

(4)

iii

誌謝

從學分班到完成論文兩年的時間一下就過了,剛開始總覺得自己應該無法完成論 文,但最後還是在老師老婆家人及同事的幫助慢慢地完成這項任務。當中最要感謝的 是應鳴雄教授非常耐心的指導,修改論文的過程都是逐字地引導著我去修改,老師花 在修改我論文的時間比起其他研究生多,而且老師通常是有求必應,在我寫論文的過 程中若遇到任何的困難,老師即使再忙或再晚也一定會撥空為我解答,不能當面回答 的問題也會在線上即時告知解決方法,所以我的論文能夠完成,真的要非常感謝老師 無私的教導。另外還要感謝兩位辛苦的口試委員王貞淑教授和黃品叡教授,犧牲假日 時間幫我們口試,真的由衷感謝兩位教授不吝指教,提出能讓我的論文能更加完美的 寶貴意見,再一次感謝兩位教授。

另外也要感謝我辛苦的老婆,自己也要完成論文還要照顧小孩和處裡家裡的事,

有時還要給我寫論文的意見,果然成功的男人背後的確需要一位偉大的老婆支持,若 沒有妳的支持,相信我的論文應該無法如期完成,也謝謝妳不計辛勞的為我做這麼多 事,真是我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才能遇到老婆大人,希望往後我們繼續像這樣一起完成 所有的事,一輩子幸福地走下去。

最後也要謝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讓我們夫妻倆攻讀研究所能無 後顧之憂,妹妹要從沙鹿開車到豐原來接小孩回去照顧,阿公阿嬤年紀大了還要花費 體力追著小孩跑,在我們去上課時幫我們照顧小孩讓我們可以專心上課,讓我們有更 多的時間可以撰寫論文將論文完成,謝謝你們囉!還有一起讀研究所的同事和同學,

在兩年的期間大家互相支持互相打氣,謝謝你們!恭喜我們大家終於畢業了。

總之說不完的感謝,在此誠摯的感謝大家的愛護,謝謝您們~

張庭郡 謹致於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5)

iv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 4

1.4 研究流程... 4

1.5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2.1 人際關係... 7

2.1.1 人際關係的內涵 ... 7

2.1.2 同儕關係的評量 ... 8

2.1.3 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 9

2.2 科技接受模式... 9

2.2.1 理性行為理論 ... 10

2.2.2 科技接受模式 ... 11

2.2.3 科技接受模式 2 ... 12

2.2.4 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研究 ... 12

2.3 資訊科技... 13

2.4 網路自我效能... 14

2.4.1 網路自我效能的內涵 ... 15

(6)

v

2.4.2 網路自我效能與相關研究 ... 15

2.5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 ... 16

2.5.1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的功能與特性 ... 16

2.5.2 協作平台的相關研究 ... 18

2.6 學習興趣... 19

2.6.1 學習興趣的內涵 ... 20

2.6.2 學習興趣相關研究 ... 20

2.7 學習成效... 21

2.7.1 學習成效的內涵 ... 21

2.7.2 學習成效的指標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3.1 研究架構... 23

3.2 研究設計... 25

3.2.1 實驗設計 ... 25

3.2.2 分組方式 ... 26

3.2.3 實驗控制 ... 30

3.3 研究假設... 30

3.4 研究對象... 33

3.5 操作型定義... 33

3.6 研究工具... 34

3.6. 1 同儕提名量表 ... 35

3.6.2 Ucinet 6 for Windows 人際網絡分析軟體 ... 35

3.6.3 理化成就測驗 ... 37

3.6.4 問卷設計 ... 38

3.6.5 前測 ... 40

3.6.6 理化「光的折射」課程 ... 43

3.7 資料分析方法... 46

(7)

vi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 47

4.1 問卷信度分析... 47

4.2 描述性統計資料... 49

4.3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理化學習成效假設檢定... 55

4.4 網路自我效能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假設檢定 ... 59

4.5 背景變項對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假設檢定... 60

4.6 Google 協作平台的易用性程度對有用性假設檢定 ... 63

4.7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程度對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假設檢定分析 ... 64

4.8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程度對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假設檢定 ... 65

4.9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程度對理化學習成效假設檢定分析 ...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9

5.1 研究結論... 69

5.2 研究建議... 72

5.3 未來研究方向... 74

參考文獻 ... 76

一、中文部分... 76

二、英文部分... 79

附錄一:問卷 ... 85

附錄二:理化成就測驗後測卷 ... 91

(8)

vii

表目錄

表 3-1 實驗分組表 ... 29

表 3-2 學生互選矩陣圖 ... 37

表 3-3 衡量題項彙整表 ... 38

表 3-4 前測問卷信度分析 ... 41

表 3-5 課程目標與實施時間表 ... 45

表 4-1 正式問卷的信度分析 ... 47

表 4-2 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 ... 49

表 4-3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總分及各題項平均數分析表 ... 51

表 4-4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總分及各題項平均數分析表 ... 52

表 4-5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總分及各題項平均數分析表 ... 53

表 4-6 網路自我效能總分及各題項平均數分析表 ... 54

表 4-7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前測成績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5

表 4-8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後測成績 Levene 檢定 ... 56

表 4-9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與網路自我效能之迴歸係數同質性分析摘要表 ... 57

表 4-10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後測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57

表 4-11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扣除網路自我效能影響調整後平均數估計值 58 表 4-12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之事後比較 ... 58

表 4-13 網路自我效能程度對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表 4-14 背景變項對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62

表 4-15 Google 協作平台的易用性程度對有用性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64

表 4-16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程度對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獨立樣本 t 檢定 ... 65

表 4-17 Google 協作平台的易用程度對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獨立樣本 t 檢定 ... 66

表 4-18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對理化學習成效獨立樣本 t 檢定 ... 67

表 4-19 本研究假設檢定結果彙整 ... 67

(9)

vi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1 理性行為理論 ... 10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 ... 11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 2 ... 12

圖 3-1 實驗一架構圖 ... 23

圖 3-2 實驗二架構圖 ... 24

圖 3-3 實驗三架構圖 ... 24

圖 3-4 實驗四架構圖 ... 24

圖 3-5 實驗五架構圖 ... 24

圖 3-6 研究架構圖 ... 25

圖 3-7 實驗流程設計 ... 26

圖 3-8 人際關係疏遠組互選分析圖 ... 28

圖 3-9 人際關係親密組互選分析圖 ... 28

圖 3-10 Ucinet 6 forWindows 程式介面 ... 36

圖 3-11 人際網絡分析圖 ... 37

圖 4-1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的學習成效前後測平均分數折線圖 ... 56

(10)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試著探討不同人際關係的學生以何種分組方式適合在 Google 協作平台進 行報告編輯,以及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章共分五節,依次闡述研 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流程及論文架構。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整個地球的生命世界中,每種生物為了生存彼此都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在人的世界也不例外,但除了這種生存的關係外,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人際的關係,

如同學校的行政工作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一定要透過各部門良好的溝通,溝通 了解後再透過彼此的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任務,所以這時人際關係就非常重要了。而班 級中,各項事務的進行,也有賴良好的人際關係來維持,人際關係包含師生關係或同 儕關係,例如正向人際關係的班級,可降低不當行為的發生、提升學習動機進而增加 學習成效(Jones, 1995),故本研究將上述的「人際關係」作為學生分組的依據。

而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分組進行討論或一起完成一項作業,尤其是在自然科學的 教學中,需要分組來進行主題討論或是實驗,此時同組組員的人際關係就相形重要了。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很好的人際關係,所以讓人際關係親密的學生都在同一組,

抑或是人際關係疏遠的學生在一組,這將會是老師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故本研究將 以人際關係將學生進行不同的搭配分組,期望知道怎樣的分組較適合,並探討人際關 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在教學現場中研究者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在青少年階段因為學生的心智發展並未 成熟,分組中若有一些人際關係較不好或內向的學生時,往往會受到同組組員的排斥、

孤立或甚至嘲弄。因此將資訊科技融入到教學中,如能利用網路不用面對面互動的特 性,讓學生在討論課業時並不一定都要當面討論,這樣可以讓不敢表達意見的學生增 加表達的機會。為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在教學上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也已相當的

(11)

2

普遍,因為借助資訊科技的聲光效果,互動性或是隨時隨地性,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 資訊科技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就或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成效有相當的助益,

此助益可從五個方面為教育帶來改變,五個方面的改變包括:引起學習動機、增進教 師教學成效、具有獨特性的教學能力、支援新的教學研究、儲備資訊時代所需的技能 (Roblyer, 2003)。而資訊科技應用在教學的使用方式不外乎是電子白板、多媒體教材 或是行動載具的使用,其中電子白板結合文字影像和動畫,可增強教師的教學法、引 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提升學生抽象概念的學習(Gillen et al., 2008);透過多媒體 Flash 的繪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 2D 平面圖形轉換為 3D 立體圖形,讓學生在幾何空 間的轉換更有概念(Garcia et al., 2007);利用行動學習無所不在的特性,讓學生可在校 園中使用平板電腦結合數學步道系統學習數學,結果顯示能提升學生數學成績(Shih et al., 2012)。上述不同資訊科技方法的運用,無非是希望藉由資訊科技的優點輔助傳 統教學,藉此達到多元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目標。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也隨著科技進步而日新月異,許多教師嘗試使用有別於 過去的資訊科技方式來進行教學,例如部落格、Facebook 或協作平台,部落格的使 用可以增加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學生交流,並有助於學生寫作及閱讀能力(Wu, 2005;

Poling, 2005),Facebook 能夠提供學生在家討論問題的即時性,增加學生和老師或是 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機會,如此可彌補在校時間不足而來不及討論的問題,並滿足 學生的網路需求及提高社會學習成效(Yu et al., 2010)。但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使用 部落格和 Facebook 是否會因學生自制力不夠而藉機進行其他事務而影響學習成效,

這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協作平台相對於部落格和 Facebook 有其優勢所在,如大學生在 Wiki 網頁和螺旋 式討論情境中,學生使用 Wiki 的教學環境讓合作學習有更多成功的機會(Nicolaou, 2009),其適合讓一個小組在網路平台上編輯共同文件,只要有一組 Gmail 帳號經過 擁有者設定,小組成員即可進入將各自蒐集到的資料在協作平台上加入文件當中,進 行文件的修改及統整,同時平台也能提供其他使用者觀摩的機會,並且透過同儕學習,

(12)

3

而能讓同學間互相揣摩文件編輯的內容,以利同學能學習到各組的優缺點,進而提高 互動討論的產出文件品質(黃政傑,2004;Bandura, 1986)。另外協作平台也能提供平 台擁有者掌握各個小組編輯文件的進度,提醒各小組在時限內完成工作,小組成員何 時進入平台編輯或者是否有進行編輯,都能在平台的歷史紀錄中一探究竟。綜合上述 再加上本研究在進行前針對研究對象調查後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有 Gmail 帳號,

故選擇 Google 協作平台作為輔助理化學習的網路平台,以探究協作平台對理化學習 成效的影響。

協作平台的使用是否能順利融入教學,過去學者曾提出科技的有用或易用能有效 預測使用者使用行為(Davis, 1989),但過去多著墨在 Wiki 協作平台使用行為的研究 (Ledesma, 2010),故本研究使用的 Google 協作平台對於學生在學習理化上容不容易 使用以及有沒有效用,這是非常值得探討。另外過去也有研究指出資訊科技的易用性 及有用性會影響工作績效的表現或學生使用電腦網路學習的意圖(Szajna, 1994),並且 學生使用智慧板輔助電子書學習的知覺有用性正向影響資訊科技融入的學習興趣、滿 意度及成效(陳美織、張世其,2012)。故本研究期望探究學習者對於 Google 協作平台 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的影響,以及學習者 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對理化學習成效的影響。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不同人際關係型態為依據,將學生分人際關係隨機分配組、人際關 係疏遠組和人際關係親密組,期望不同的人際關係型態分組能影響學習成效。因此本 研究搭配 Google 網路協作平台的使用,讓學生利用協作平台能在線上進行共同編輯 的優點,使學生在課後或假日時也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完成小組的報告,而且在此 共同網路平台中各小組之間也能互相觀摩和學習以截長補短,老師也能線上即時指導 和掌握小組編輯的進度。

(13)

4

因此本研究以人際關係將學生分組後,研究者在 Google 協作平台中放入理化「光 的折射」課程相關教材進行一系列的理化課程,期望在傳統教學方式搭配 Google 協 作平台的情境之下,讓學生有較多元學習的體驗進而提升學習成效,故本研究的目的 可歸納如下。

一、 何種人際型態分組輔以 Google 協作平台在理化學習上有顯著的學習成效,此成 效是否受到學習者操作電腦網路自信心的干擾。

二、 知覺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的有用及易用程度,是否因學習者的人際關係分組方 式、本身操作電腦網路自信心、性別或電腦網路使用經驗而有所差異。

三、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及易用程度是否影響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的學習興趣。

四、 知覺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是否因平台容易使用程度而有所差異。

五、 學習者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的學習興趣高低差異是否影響學習表現。

1.3 研究範圍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擬定本研究探討範圍如下:

一、 依研究目的與資料的取得性,對象為 102 學年度台中市某國中二年級的三個班,

共 84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他區域的學生並未包含在本研究範圍中。

二、 本研究進行的課程內容為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的理化科,內容為「光的折 射」課程,其他單元不包含在本研究中。

三、 本研究利用「光的折射」理化成就測驗、網路自我效能量表和 Google 協作平台 有用性、易用性及學習興趣量表以了解理化學習成效、網路自我效能和 Google 協作平台使用情形,以紙本方式施測以確保效度與信度。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可分十個階段,流程如圖 1-1 說明如下。

一、 擬定研究計畫:訂定研究主題,並將欲探討之目的與問題確定。

(14)

5

二、 文獻蒐集與擬定研究計畫:研究主題與指導教授確定後開始蒐集相關文獻,利用 國家圖書館和中華大學圖書館查詢中外期刊、雜誌和碩博士論文,藉此探討相關 概念,並訂定研究計畫。

三、 編製研究工具:依據本研究目的和參考文獻設計 Google 協作平台中相關課程內 容、自編成就測驗和回饋問卷。

四、 篩選研究對象:從研究者所任教的四個二年級班級中,以校內第一次理化段考為 前測,挑選三個理化程度相當的班級為實驗對象。

五、 實驗處理前的預試:利用研究者任教班級其中一班先進行實驗的預試,以此了解 整個實驗流程可能遭遇的相關問題,避免影響正式實驗的進行。

六、 研究對象的分組:選定研究對象後,填寫同儕關係量表分析學生之間人際關係的 親疏程度,將三個班分為人際關係隨機分配組、疏遠組和親密組。

七、 實驗處理: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國中二年級人際關係隨機分配組、疏遠組和親密組 的學生進行六周理化「光的折射」課程,藉此以探討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及 Google 協作平台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八、 實驗處理後的後測:六週的理化「光的折射」課程結束後,對研究對象進行自編 成就測驗、網路自我效能量表和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有用性、易用性 量表的施測,藉此得到後測分數。

九、 統計分析:得到後測分數後,使用 SPSS 18.0 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各項統計分析。

十、 撰寫論文總結階段:根據分析結果撰寫第四章結果與討論和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的 詳細內容。

(15)

6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5 論文架構

本研究之架構共分為五個章節,依序分述如下。

一、 緒論:此章節主要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流程及論文 架構。

二、 文獻探討:此章主要對論文題目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並加以整理討論,內容包括人 際關係、科技接受模式、資訊科技、網路自我效能、Google Sites、協作平台學 習興趣和學習成效,以此做為提出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的依據。

三、 研究方法:此章節對研究方法的使用加以敘述,內容包括研究架構、研究設計、

研究假設、研究對象、操作型定義、研究工具和資料分析方法。

四、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此章節針對回收之樣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包括信度分析、

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假設檢定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此章節就統計分析結果提出相關結論並對未來研究做出建議。

(16)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以人際關係型態作為分組學習的依據,並輔以 Google 協作平 台作為小組共同編輯理化報告的平台,以台中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以 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及 Google 協作平台進行理化「光的折射」課程教學後,對於學習 成效的影響。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章共分七節,以下就人際關係、科技接受模式、

資訊科技、網路自我效能、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等加以探討。

2.1 人際關係

在社會團體中人並不是獨立的個體,往往人和人的相處會有微妙地的交互關係 (張春興,2011),此種關係可稱為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也可以顯示出社會團體中個 人或是整個群體為滿足心理上社會需求的狀態(吳明隆,2013),以下茲就人際關係的 內涵、同儕關係的評量和人際關係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2.1.1 人際關係的內涵

針對人際關係,Schutz 所提出的人際需求理論(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主張 個人擁有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需求,其需求說明如下。

一、 情感需求:個人尋求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和他人建立彼此的親密關係。

二、 接納需求:個人期望在團體中受到他人接納和關心的需求。

三、 控制需求:個人希望在團體中支配或影響他人的需求。

為了尋求上述需求,個人需要在團體中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滿足個人人 際需求,所以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指的是要奠定在願意和他人分享內心的秘密、想法和 親密感的基礎之上(Heiman, 2000)。而學校小型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同樣存在著人 際關係,其包含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親師關係和同事關係等,其中的同儕關係對於 青少年階段的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的情感重心漸漸由家庭轉向學校的 同儕團體。同儕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之一,是個人社會化及發展的基本關係,同儕關係

(17)

8

又可稱作「友伴關係」代表團體中同輩之間的交互關係,對於「同儕」一詞可以指年 紀相仿,而且會互相分享經驗、價值和生活的人,就像同班的學生,或是班級間的學 生都交織在這層同儕關係之下,其重要性可從幾個面向來說明(Saffer, 1995)。

一、 情誼:彼此熟悉和共同活動。

二、 刺激:彼此可以提供同年紀同儕間感興趣的資訊和題材。

三、 物理支持:彼此提供所需資源、時間和協助。

四、 自我支持:互相在任何事情上給予鼓勵和回饋。

五、 社會比較:和與自己相似的他人比較,了解自己是否妥適。

六、 親密與情感:讓青少年感到親密、信任和溫暖的感覺。

從上述的六項中不難看出,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對於處在「風暴期」的青少年是 何等重要。

2.1.2 同儕關係的評量

分析人際關係常用的方法是精神醫學家 J. L. Moreno 在 1934 年所提出的社會計 量法,其可用量的方式表示人際間受歡迎、不受歡迎和相互接納程度,從中可知個人 在整個團體中的同儕關係或地位(洪儷瑜、涂春仁,1996)。而同儕關係通常以受測者 整個團體填寫問卷或第三者觀察的方式來衡量,以下就一般常用來衡量同儕關係的方 法說明如下。

一、 同儕提名法:又可以分正向和負向提名,若同時間正負向提名都用,稱為雙向提 名法;若只單用正向或負向提名,稱為單向提名法。調查方法以問題方式提問,

例如「班上進行分組活動,除了自己以外,最想跟誰一組?」、「班上進行分組活 動,除了自己以外,最不想跟誰一組?」,根據上述提名結果分析同儕社會地位。

提名法亦可限制提名人數,稱限制提名法,或不限制提名人數,稱不限制提名法 (葉連祺,1995)。

(18)

9

二、 同儕評定法:列出團體中所有人姓名,分等級選擇喜歡程度,最喜歡選 5,最不 喜歡選 1,再計算分數,分數越高代表在團體中越受歡迎,依此了解個人在團體 中受接納的程度(黃德祥,1991)。

三、 自我評量法:圈選自評量表上符合自己情況的敘述,以了解其相關人際關係行為 (黃德祥,1991)。

四、 觀察法:觀察員直接在真實情境中觀察目標對象和團體其他成員的互動情形,以 了解真實人際狀況,如此較不會產生填答上的偏誤(Birch & Ladd, 1997)。

綜合上述,本研究需要分組學習,且分組方式要依據學生在班上人際關係親密程 度來做分組,因為希望每四個人一組,故選擇限制同儕提名法,讓學生選擇三個最想 一組的同學,另外,選擇單向提名法,只讓學生填寫正面的提名,因為研究者的研究 設計會刻意將關係較為疏遠的學生分作一組,若學生填寫不喜歡跟誰一組,研究者又 刻意將不喜歡的同儕分在一組,如此可能會影響到實驗對象參與課程的心理。

2.1.3 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在學業上同儕關係也是如此重要,過去研究顯示班級的同儕關係和學業成就有顯 著的正相關(Lanrance, 1977),中學生的地位和學業成就在同儕團體中也是有顯著相關 性(Desevova & Verma, 1979),另外有較佳同儕吸引力的學生,在學校的學業或是自我 概念的表現會較出色,而同儕關係不佳的兒童,在其人格發展上會有負面影響,在求 學過程的學業表現也會受影響(Maslow, 1987)。故本研究人際關係型態分組指的是,

學生在同儕間親密的程度,分析學生間親密程度後再以親密程度作為小組學習分組的 依據,探討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理化學習成效的影響。

2.2 科技接受模式

對於系統的導入或是資訊科技的融入,導入者關心的是資訊科技如何讓使用者感 到對其是有助益的以及如何讓使用者感到此項科技是容易使用,而使用者需要關心的

(19)

10

是使用資訊科技在其工作或學習上是否有助益。而且是否會因操作困難造成時間上的 負擔,最後影響使用者繼續使用的意願,反而造成工作績效和學習成效上的負面影響。

如科技接受模式(TAM)中所述,要能有效的解釋及預測科技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必須 考慮兩個重要的知覺變項:「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Davis, 1989),以下茲就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發展進行說明。

2.2.1 理性行為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以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

用來預測個人行為表現的理論,理論模型如圖 2-1(Fishbein & Ajzen, 1980)。TRA 提出 個人採行某特定行為的意願(行為意向)會受到對該行為的評價是正面或負面的感覺 (態度)和採取該行為受到的外在社會壓力(主觀規範)兩項因素的影響,態度又受到兩 項因素影響,採取某行為可能產生某結果的信念(行為信念)和對產生某結果的評價(結 果評價),主觀規範也受兩項因素影響,重要他人影響是否該採取該行為(規範信念) 和願意順從重要他人的意願而採該行為(依從動機),而且 TRA 有兩項前提:

一、 採取某項行為是合乎理性,是由本身意志所決定。

二、 採取某行為行為意向是立即決定因子。

圖 2-1 理性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Fishbein & Ajzen (1980)

(20)

11

2.2.2 科技接受模式

後續學者針對資訊科技是否被使用者採用,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科技 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主要用來預測及解釋使用者採用資訊 科技的意圖(Davis, 1989)。模式提出使用者是否採用該資訊科技的態度受兩個信念所 影響,「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此承襲了 TRA 的概念,信念會影響使用者 對科技使用的態度,態度再影響行為意向,最後反應在實際採用資訊科技的行為,如 圖 2-2,其中「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的定義分述如下。

一、 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科技使用者本身主觀認為使用某項資訊科 技能對其從事某項工作或未來表現有所助益,讓使用者會傾向繼續使用此項科技 來處理工作。

二、 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科技使用者主觀認為某項科技對本身容 易使用的程度。當使用者覺科技是容易使用時,其本身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會 更有信心,這時使用者會有更積極使用的態度,且其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正向的 影響。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Davis(1989)

此外 Davis 亦提出科技對使用者是否有助益受科技是否容易使用及外部變數的影 響,而科技是否容易使用會受到外部變數的影響,Davis 主張日後必須了解有哪些外 部變數能影響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

(21)

12

2.2.3 科技接受模式 2

學者持續將 TAM 相關研究整理後,發現資訊科技的採用必須考慮有強制使用的 情形,故修正 TAM 擴充加入兩項外部變數會影響使用者的知覺,提出延伸科技接受 模式 2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2, TAM2),此兩項外部變數為「社會影響」和「認 知工具價值」(Venkatesh & Davis, 2000)。社會影響包含主觀規範、公眾形象和自願 性,認知工具價值包含知覺易用性、工作關聯性、輸出品質和結果展示,模式如圖 2-3。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 2

資料來源:Venkatesh & Davis(2000)

2.2.4 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研究

隨著 TAM 陸續的修正,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還是影響資訊科技採用的兩項 重要因素,但過去研究顯示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兩項因素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行 為意向(Venkatesh & Davis, 1996),故 TAM2 中省略態度此項因素。本研究希望針對 在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時,學習者知覺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 Google 協作平台 知覺易用性對學習者希望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行為意向的影響,所以未將態度納入 研究變數中,而本研究將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的行為意向定義為學習者希望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學習之學習興趣。

(22)

13

後來許多學者陸續提出不同的外部變項影響知覺有用性及易用性,例如「過去的 使用經驗」會影響知覺易用性及使用的態度,越有經驗的使用者會顯著影響知覺易用 性及使用的態度(Bajaja & Nidumolu, 1998)。「個人差異」中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會 影響知覺易用性,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越高,會覺得系統越容易使用(Hong et al., 2002),

另外性別的個人差異也會影響知覺有用性及易用性(Ong et al., 2004)。本研究將人際關 係形態分組、網路自我效能、個人差異(包括性別、平時有無使用電腦)和電腦網路使 用經驗(包括平均一週使用電腦上網時間、開始使用電腦上網、學校課業學習)作為外 部變數,探討人際關係形態分組、網路自我效能、個人差異和電腦網路使用經驗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的影響,進一步的再探討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 易用性高低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知學習興趣的影響及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高低 程度對有用性的影響。

2.3 資訊科技

從 1997 年起,教育部陸續進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及挑戰 2008 國家重要發展計畫-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等,到了 2006 年又提出「教育 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希望四年後在學習或教學有實質的影響。在學生方面能 因資訊科技而提升學習和生活能力,教師方面能更加提升教學品質,並且在教室中提 供一個給予師生相同數位機會的環境,以降低彼此的數位落差(教育部,2014)。由此 可知,在推動資訊科技上,不管是硬體設備的提升,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或是人才的 培育計畫,政府持續不遺餘力地推動。

但資訊科技的使用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為了資訊而資訊,若只是一窩蜂為了跟著潮 流走,而忘了以學生為出發點的教育本質,往往只會枉費花了大筆金錢和時間去準備 的資訊科技設備及教材,而讓其優點無法完全發揮,那這一切也只是事倍功半。學者 指出,資訊科技能讓學習者進行資訊的蒐集和不同觀念的比較,並且利用科技虛擬的 特性來呈現真實情境,以輔助傳統教學方式無法達成的目標,進而協助學習者的學習 能更加有效(Jonassen, 2003)。

(23)

14

在教育部年度施政計畫中,持續加強國中小教室內電腦及網路設備的更新,以此 確保師生在校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進而提升教學的品質。設備持續的提升也促使教 師更有意願使用資訊科技來輔助傳統教學,其方法不外乎是多媒體設備使用,如投影 機、電視和電子白板等,運用其聲光效果增加學生對課程的注意。再來是網路平台的 使用,如部落格和 Facebook 等,可增加老師和學生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線上即時討 論,以彌補傳統教學時間不足的情況。行動裝置的運用,除了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聽 課以外,也可以走出教室或學校進行實地的教學,以此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而不 只是停留在課本的文字中。但教師要時時提醒自己,將資訊科技融入的同時,重點不 在電腦網路「設備」本身,而是如何應用科技工具的融入「過程」(Roblyer, 2003),

而且資訊融入教學最後還是要回到學生學習的內容及本質上,因為,使用資訊科技的 目的只是在輔助知識的傳遞(Rosenberg, 2007)。

綜合以上論點,本研究希望借助資訊科技的使用,達到提升學習成效,所以選擇 符合本實驗課程需要,可供小組共同編輯理化報告的 Google 協作平台輔助理化的學 習。此網路平台可提供學生在網路上共同編輯文件的空間,讓學生不一定要完全以面 對面的方式討論及編輯報告,在家中或課餘時間都能編輯報告,而且也可以發揮互相 觀摩的好處,在此平台中組和組之間可以了解彼此的進度和學習別人製作報告的方式。

另外平台擁有者可以從平台的歷史紀錄中了解各組進行的進度,以及每個學生編輯的 時間,讓擁有者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報告的準備,擁有者也可指導編輯內容的正確性,

故研究者藉此來探討人際關係型態分組以 Google 協作平台輔助教學的學習成效差 異。

2.4 網路自我效能

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及兩個重要概念,自我效能和自律,其中自我效能指的是個人 對自己完成某項工作的自我能力判斷,自我能力是一種整體能力的信心程度(Bandura, 1986)。所以在探討不同領域工作或任務的達成,本身的自我效能是關鍵的因素,而

(24)

15

且對於完成任務會更有預測力(Joo et al., 2000),以下茲就網路自我效能內涵及網路自 我效能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2.4.1 網路自我效能的內涵

由資訊管理領域發展而來的自我效能相關構念包含電腦自我效能、網路自我效能、

知識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當中「網路自我效能」指的是個人在使用電腦網路時,本 身預期的自我覺知感和使用網路的信心程度(Tsai, 2008),或是瀏覽、加密或解密、操 作系統三項技能的操作信心程度(Torkzadeh & Van Dyke, 2001),故以 Google 協作平 台輔助理化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會因網路自我效能而影響學生使用網路平台和學習成 效,為本研究探討的問題,以下茲就網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2.4.2 網路自我效能與相關研究

網路自我效能信心程度的高低可能進而影響使用電腦網路的結果,例如網路自我 效能高低會影響使用者在網路上搜尋資料的行為,網路自我效能高者會用較多的時間 在網路上搜尋需要的資料(Hong, 2006),也顯著影響在網路上遠距教學和線上會議的 進行(Liang & Tsai, 2008)。網路使用者利用網路處理工作任務時,使用者的網路自我 效能愈高,其利用網路處理工作的動機也顯得越高(Liaw, 2002)。在醫療方面,網路 自我效能的高低對使用線上學習相關醫療知識的信心是有顯著影響(Nahm & Resnick, 2008)。在學習方面,網路自我效能可以有效地預測學習成效的表現(Tsai & Kao, 2009),

綜合上述不難發現,網路自我效能在不同領域中深具影響力。故本研究在探討人際關 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影響時,因會使用網路平台進行,所以希望將網路自我效能的 干擾因素排除後探討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影響。

在資管領域中,影響資訊科技操作的因素除了網路自我效能以外,另一個重要構 念是電腦自我效能,其定義為使用者知覺本身使用電腦完成任務或工作的能力 (Compeau & Higgins, 1995),相關理論中提及個人定位和系統調適性兩外在變數能影 響認知易用性,其中的個人定位包含電腦自我效能、認知外部控制、電腦使用焦慮和

(25)

16

電腦使用趣味等變數(Venkatesh & Bala, 2008)。過去研究顯示電腦自我效能對於資訊 科技的使用行為有相當的影響力,使用者若有較高的電腦自我效能,會更覺得資訊科 技是有用和好用的,進而讓使用者有意願繼續使用(Davis et al., 1989),例如學生在使 用網路大學系統的過程中,使用者本身的電腦自我效能影響使用系統的易用性(劉忠 峰等人,2010)。醫院護士使用網路進行網路學習的操作中,電腦自我效能對於網路 學習的有用性有顯著影響(Chen et al.,2008),另外電腦自我效能愈高者對於操作數位 學習系統會更具信心,因為電腦自我效能顯著影響知覺有用性及易用性(Kwahk & Lee 2008)。綜合上述研究結果,自我效能在資訊科技的操作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 為本研究的過程中是以 Google 網路協作平台作為輔助工具,故本研究希望以網路自 我效能取代電腦自我效能作為探討的構念,了解網路自我效能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 用性及易用性的影響。

2.5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

過去網站的管理對於一般人是較為困難,往往需要較專業的資訊人員代為架設,

之後網站的經營也可能困難重重,另外使用者對於網頁內容也只侷限在單純的網頁瀏 覽。直到近十年之間,全新 Web 2.0 的應用拉近了電腦網路使用者彼此的距離(Rosen, 2009),也改變了使用者對應用軟體和技術架構的觀念改變(Wiki, 2014),其中 Web 2.0 相關應用服務例如無名小站、部落格、YouTube、Facebook、Google 協作平台等其共 同特色即帶給使用者友善的使用介面和不須過於專業的技術門檻即可使用,尤其是協 作平台的應用,針對團體共同經營網站是相當容易和實用,本節將介紹 Google 協作 平台的定義、特性和相關研究。

2.5.1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的功能與特性

2006 年 Google 實驗室推出一個線上網頁編輯工具稱為 Google Page Creator,即 為現在的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其運用如同網路上著名的 Wiki 可完成眾人修改、編 寫、分享知識的行為。Google 協作平台讓使用者建立網站如同編輯文件一樣簡單,

(26)

17

可快速將各種資訊彙整於平台內,並讓建立者和使用者可以共同檢視和編輯,包括文 件、簡報、影片等,使用者可以是一個小型分組、整個組織或線上所有的人,其具備 幾項基本功能 (Wiki, 2014)。

一、 配合小組專案內容或需求訂定協作平台的介面。

二、 主網頁之下可輕鬆建立子網頁。

三、 多種的頁面類型供使用者選擇,如檔案櫃、網頁、通告等。

四、 集中團體共用資訊,可將文件、簡報、計算表和影片嵌入任何網頁,並上傳檔案 附件。

五、 平台管理權限的設定,可將平台設定為開放他人檢視和編輯。

六、 可使用網路搜尋引擎搜尋協作平台的內容。

協作平台重要功能還包含容易分享和即時性,可增加團體合作的完整性,整個學 習歷程中學生能互相學習和觀摩,提供正向合作的氣氛(吳俊賢,2010)。而且當小組 中或小組間有人修改簡報、文件或繪圖時,其他學生即可立即檢視所有的修改並即時 給予意見,同時老師也可以掌握學生進行的進度並適時的給予引導,避免學生在共同 編輯時發生錯誤,因為不像傳統教學方式老師強烈主導整個學習過程,這種在線上的 引導反而讓學生有不同的助益 (Kessler, 2009)。Google 協作平台也有如同 Wiki 協作 平台歷史紀錄功能,可讓使用者比對新舊版內容不同的地方,不滿意編輯的新內容可 以回復到原始內容,老師也可以清楚的分辨不同成員編輯的內容及時間(Kear et al., 2010)。

Google 協作平台的運用實屬雲端合作模式的運用具跨平台的特性,透過網際網 路可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團體資料,同時在線上完成交付任務達成小組的目標,

此種雲端平台適用在小組的團體合作,改變以往團體合作的模式,特性有以下幾點 (Miller, 2008)。

一、 使用者為中心:不同以往網站擁有者為中心,設定為協作者的使用者可以進入檢 視和修改。

(27)

18

二、 開放的:設定為讓所有人使用的文件和應用程式,短時間內即可在 Google 搜尋 引擎上搜尋到該項目,此為其最大優勢之一。

三、 程式化的:不再使用艱深的 HTML、Front Page 或 Namo 來製作網頁,讓使用者 可以輕鬆建立網站,使協作平台是友善的。

四、 運算能力強大:讓使用者可透過網路共享行事曆、待辦事項、管理大型計畫、報 告和簡報。

故協作平台和以往其他 Web 2.0 在教學的應用相較之下有其獨到之處,例如部落 格或 Facebook,閱讀者僅可針對訊息或分享資料進行閱讀或給予建議,但協作平台 除此之外還可讓小組其他成員在平台中參與編輯,聚集其他使用者的意見,讓群體共 同創造出來的智慧可發揮最大的力量,由此可知 Web 2.0 將會使教學進入更加重視團 體互動與合作的階段(Shihab, 2009)。

2.5.2 協作平台的相關研究

與 Google 協作平台相似的線上應用程式如 Wiki,過去協作平台的應用也多針對 Wiki 協作平台進行研究。此平台具備讓使用者輕鬆、容易地在線上進行編輯工作,

包括團體中的每個人皆可編輯網頁,此即協作平台的共筆功能(Ledesma, 2010),共同 創作的資料也可以有效地使用及管理,提升小組成員共同編輯文件的能力和快速、簡 單分享小組知識(Sauer et al., 2005)。在數學學習方面,國二學生在協作平台上發表越 頻繁和討論如何解題,數學成績和平台上發表量有顯著相關性(Zhang & Wong, 2007)。

Wiki 協作平台也被用在多種領域課程的學習,說明如下(Mader & Rooke, 2006)。

一、 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學:馬里蘭大學將平台作為生物學課程學生作業、資訊和寫作 的課程網站。

二、 修辭與作文:賓州大學修辭學課程讓學生在平台中觀摩他人的作品、分享上課經 驗從中可以獲得創作靈感。

(28)

19

三、 睡眠、心理學和臨床診斷:布朗大學心理學課程將學生蒐集的資料集中在平台內,

學生可自行登錄,加強資料處理的能力。

四、 協同寫作計畫:紐約州立大學讓學生在平台內嘗試相關多樣化協同寫作類型。

從上述關於 Wiki 協作平台的相關研究中不難發現,協作平台在教學上的使用非 常廣泛,且都有一定正面程度的影響。而在 Google 協作平台使用方面,針對國小五 年級學生英語寫作修正回饋之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能善加利用平台特色,彼 此間互動良好,互相修正回饋頻率多,以至於順利在線上進行英文寫作編修練習,學 生對於採用協作平台進行此活動均持正面看法;教學者方面,適時引導學生及修正教 學設計可有效協助學生寫作,也可提升教學者專業素養(許秀芬,2012)。Google 應用 程式中類似的 Google Docs,稱作 Google 線上文件,其特性也是針對小組團體可以在 線上共同編輯一份文件,研究顯示 Google Docs 提供簡單且容易學習的網頁功能,再 加上其共享和即時呈現的特性,對於線上合作有相當助益,讓使用者後續持續使用(馬 芳姿、謝傳翊,2011)。

故本研究希望針對 Google 協作平台探討是否如同其他 Web 2.0 的應用對於學習 會有所影響,尤其本研究希望探討學習者知覺 Google 協作平台的有用性及易用性程 度是否會影響理化的學習成效。

2.6 學習興趣

過去相關研究已證實學習興趣在教育成就上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誠如教育學家 所述,學習者對所學習的事物必須先感到興趣,對所學習的事物有興趣後才可能引發 內心想學習的欲望,驅使學習者產生學習的動力,進而促使學習者置身於學習之中 (Dewey, 1913)。故本研究希望探討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是否會影響理化 學習成效,以下茲就學習興趣的內涵及學習興趣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29)

20

2.6.1 學習興趣的內涵

興趣在心理學上的內涵有二,第一個涵義指的是個人對於選擇某人事物所表現出 來助益的內在心向,也可解釋為多種事物呈現在個人面前,特別能引起其注意的事物 視為其所感興趣的。如同將其解釋為「偏好」,有人偏好籃球,就說他對籃球,有人 偏好理財雜誌,就說他對理財有興,同樣的學生有人對自然科有興趣,有人對體育科 有興趣。第二個涵義為引起個體表現行為的內在原因,如同學生因學習興趣而讀書,

因缺乏學習興趣而逃避求學(張春興,2013)。興趣亦指個人對某項喜愛的事物、目標 或活動專注其精神於其中的內心傾向,個人會用更多時間和付出去從事,從中可達到 內心的滿足及需求(郭生玉,1985)。

學習興趣指的是個人對學習的科目或領域所表現出的不同喜好程度,有時源於外 在環境的交互作用或本身內在的動機,進而在內心產生一種正面且積極的狀態,形成 對學習項目的興趣(Krapp, 2005;Schiefele, 1991)。學習興趣也可說是個人在學習上表 現出積極的心理狀態和追求心理,學習者積極地學習某一科目,代表其對此科目有興 趣,進而提高學習成效,且興趣可從本身內在動機促使外在行為表現以獲得內心滿足 來發展(楊鴻昌,1985)。綜合上述,本研究所指學習興趣是對於使用 Google 協作平台 進行理化課程的喜好程度及積極使用的心理狀態。

2.6.2 學習興趣相關研究

在以臺灣國二生參加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m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 TIMSS) 2007 年資料探討影響數學成就之因素,分析 328 位國二生,結果顯示家長教育程度會透過學習興趣為中介變項來影響學生數學成 就,在學生數學成就上,學習興趣有明顯正向的影響(張芳全,2011)。乍看之下家長 教育程度會影響學習成就,其實也是透過學習興趣來影響學習成就。TIMSS 2003 中 的台灣資料分析國二學生,有效樣本 3929 位,結果顯示使用教師中心式教學法會透

(30)

21

過學生知覺能力(知道自己本身學習數學的能力)影響數學有效性(知覺數學是有用的) 和數學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數學成就,另外使用建構式教學能直接影響知覺能力和數 學有效性,再透過這兩項因素影響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成就(余民寧、韓珮華,2009),

從上述研究發現學科學習必須讓學生知覺該科目是有助益的,有助益才可能促使學生 提高學習興趣,進而在學習成就上展現出學習的效果。

2.7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教學活動進行時或結束後相當重要的回饋依據,教學者可從學習者的 學習成效調整本身的教學方式、課程設計的難易或課程順序等,讓學習者可提升未來 的學習成效。學習者也可從學習成效的表現了解本身學習方式是否需要調整,避免錯 誤或不合適的學習方法降低學習成效,以下茲就學習成效的內涵和學習成效的指標進 行說明。

2.7.1 學習成效的內涵

學習成效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學後,學習者本身在認知、情意、技能上的 改變。認知強調學習的、知性的和問題的解決,其涵蓋範圍包括單純的記憶性知識,

運用先前所學於新情境,至將所學的一切成為各種體系(Bloom, 1956);情意探討的是 個人對於周遭人事物的興趣、態度、情緒、感覺等方面的學習,將外在學習內化為個 人內在的興趣價值等心理特質(Krathwohl, 1964);技能指的是心理和動作協調的學習,

將所學的認知知識納入、複製該行為而後自然而然表現該行為。教育工作者可藉由衡 量此三方面的改變作為學習成效的指標,讓學習者能調整學習的方式,教學者能改善 教學的技巧,除此之外學習成效也可以說是個人能實際表現在學業上的心理能力(張 春興,2013)。

(31)

22

2.7.2 學習成效的指標

學習者學習成效的指標可以是學習者在行為上的某種改變,再以主觀意識來認定。

例如自我認知學習成效、學習滿意,或是客觀的任務完成時間、測驗成績,成績包括 平時、期中或期末成績(Marki et al., 2000),另外也可以是學習者對於學習歷程或內容 是否感興趣,進而延伸思考及討論(Alavi,1994),或是某學科在教學呈現所編排種種 活動的興趣(Häussler et al., 1998)。

綜合上述,本研究採學生接受實驗課程後成就測驗筆試成績來衡量學習者學習成 效,比較不同人際關係型態分組是否會影響學習者在理化學習成績的表現。

(32)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實驗法,以台中市某國中三個班為樣本,以 Google 協作平台作為學 生分組製作和討論報告的平台,並以同儕提名量表作為學生分組的依據,探討何種小 組的人際關係型態組合方式適合在 Google 協作平台上進行課業的討論。本章共分七 節,依次闡述研究架構、研究設計、研究假設、研究對象、操作型定義、研究工具及 資料分析方法。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希望探討學生的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及Google協作平台對國中二年級學生 的理化科學習成效的影響。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共包含五個子實驗的架 構,而且實驗一、二、三、四、五的實驗歷程皆相同,只有變數的不同,其詳細敘述 分述如下。

一、實驗一:主要是探討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理化學習成效的影響,並探討此影響是 否受到網路自我效能的干擾。在此實驗中的人際關係型態是自變項,理化學習成 效是依變項,網路自我效能是干擾變項,其架構圖如圖 3-1 所示。

圖 3-1 實驗一架構圖

二、實驗二:主要是探討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對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的 影響。在此實驗中的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是自變項,協作平台之學 習興趣是依變項,其架構圖如圖 3-2 所示。

(33)

24

圖 3-2 實驗二架構圖

三、實驗三:主要是探討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對理化學習成效的影響。在此 實驗中的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是自變項,理化學習成效是依變項,其架 構圖如圖 3-3 所示。

圖 3-3 實驗三架構圖

四、實驗四:主要是探討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的影響。

在此實驗中的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是自變項,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是依變 項,其架構圖如圖 3-4 所示。

圖 3-4 實驗四架構圖

五、實驗五:主要是探討網路自我效能和背景變項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易用 性的影響。在此實驗中的網路自我效能和背景變項是自變項,Google 協作平台 有用性及易用性是依變項,其架構圖如圖 3-5 所示。

圖 3-5 實驗五架構圖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實驗一到實驗五的架構圖彙整如圖 3-6 所示。

(34)

25

圖 3-6 研究架構圖

3.2 研究設計

以下將本研究的研究設計分為實驗設計、分組方式及實驗控制進行說明。

3.2.1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的流程如圖 3-7,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因無法完全隨機挑選,故本研究採 用準實驗設計(郭生玉,2001),以台中市某國中二年級三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運用問 卷及自編成就測驗卷進行資料蒐集和分析,因學校行政限制,實驗班級的挑選只能從 研究者所教的四個班級中,以暑期全校性理化評量成績為前測,挑選評量成績相當的 三個班級為實驗班級。

(35)

26

圖 3-7 實驗流程設計

在教學方式方面,三個班均實施以 Google 協作平台共同編輯小組報告,學習小 組編輯報告完成後搭配傳統課室情境教學讓學生上台報告,最後老師再做課程整體的 統整及講解,如此讓課程不只是「科目」而是「經驗」,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課程,

並注重學生整個學習的歷程和經驗(黃光雄、蔡清田,2009)。本研究實驗班級利用每 週理化課的時間進行國中八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光的折射」課程,其中又分為「認 識光的折射」、「講解光的折射」、「光的折射運用」三個單元,每週四次,每次四十五 分鐘,共進行六週,學習檔案建置部分直接將在 Google 協作平台編輯的報告內容作 為小組及個人的理化學習檔案。為了達到實驗情境的控制,課程主要教學目標、教學 活動、編輯的單元和實施的時間三個班均相同,以達到實驗情境的控制。

3.2.2 分組方式

從研究者任教班級中分析各班暑期理化成就測驗成績選出三個成績相當的班級,

確保起始成績屬同質,三個班級中的學習小組分組方式以「同儕提名評量」及「Ucinet

(36)

27

6 for Windows 人際網絡分析軟體」分析學生關係,取得各班學生的同儕關係後,將 三個班級分為人際關係隨機分配組、人際關係疏遠組和人際關係親密組,三組中再以 每四個學生分為一學習小組。人際關係疏遠組每一小組四個人彼此的關係是疏遠的,

人際關係親密組每一小組四個人彼此的關係是親密的,人際關係隨機分配組則不須考 慮成員人際關係。同時也必須考慮每一小組成績相當,此成績是參考全校性暑期理化 成就評量,成績前 25%的學生定為高分群,後 25%定為低分群,其餘的是中間群,

每一小組中盡量各有一位高分和低分的學生加上兩位中等的學生,使各小組程度為同 質。

人際關係型態主要是透過同儕關係量表調查每一個學生最想跟誰同組活動,再以 Ucinet 6 for Windows 人際網絡分析軟體進行資料處理。方式是將每個學生選填對象以 0 和 1 在 Excel 中編寫成 N*N 的矩陣,例如一個班級有六位學生,分別是 A、B、C、

D、E、F,其中學生 A 選填 B、C、D,則選填情形在矩陣中顯示的數值是 011100,

以此類推將每個學生填寫情況轉換為數值,即可形成 6*6 的矩陣。此矩陣資料再輸入 Ucinet 6 for Windows 人際網絡分析軟體分析學生彼此間互選的情形,分析結果如下圖 3-8 和 3-9。

圖 3-8 中號碼代表學生座號,箭頭方向代表學生選擇的對象,如 11→17 代表 11 號同學選擇 17 號同學,雙箭頭代表兩個學生互選,所以在分學習小組時人際關係疏 遠組的成員為沒有直接箭頭關係的學生。如 5 號、7 號、10 號、20 號學生在圖中沒 有直接箭頭關係,所以將其定義為人際關係疏遠,故此四個學生分為同一學習小組,

稱為人際關係疏遠組,其餘各學習小組皆以相同方式形成學習小組,最後人際關係疏 遠組共形成八個學習小組,但因人數限制其中有兩組為三個學生一組。

(37)

28

圖 3-8 人際關係疏遠組互選分析圖

圖 3-9 為人際關係親密組的互選分析圖,人際關係親密組的成員盡量為互選的學 生,如 1 號、4 號、17 號、20 號學生中,1 號和 4 號互選,1 號和 17 號也互選,20 號則選擇 1 號和 17 號,所以將這四位同學定義為人際關係親密,故此四位學生分為 同一組學習小組,稱為人際關係親密組,其餘各學習小組依相同方式分組,最後人際 關係親密組共形成六個學習小組,但因人數限制其中有一組為五人。

圖 3-9 人際關係親密組互選分析圖

(38)

29

至於人際關係隨機分組的學習小組成員皆不須考慮彼此間的人際關係互選情況,

只考慮小組成員成績的高、中、低,再隨機分配形成各學習小組,本研究將其定義為 人際關係隨機分組,共形成七個學習小組,但因人數的限制其中一組人數為五人,如 表 3-1 所示為各學習小組的成員座號。

表 3-1 實驗分組表

組別 學習小組組別 暑期理化成就評量成績

高 中 低

人際關係隨機分組

1 12 5、30 22

2 25 11、23 16

3 18 3、14 20

4 4 1、6 21

5 2、27 13、8 24

6 26 28、15 9

7 29 16、17 31

人際關係疏遠組

1 5 7、20 10

2 19 2、28 8

3 1 26、29 13

4 23 22、27 4

5 17 12、25 3

6 24 15 9

7 11 18、31 14

8 6 16 32

人際關係親密組

1 4 1、20 17

2 6 9、11 19

3 7 10、26 14

4 18 13、29 5

5 8 12、16、21 23

6 27 22、24 15

(39)

30

3.2.3 實驗控制

實驗處理中為了減少自變項以外的變項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必須控制一些變項,

控制變項敘述如下。

一、起點成績同質:以暑期理化成就測驗為前測成績挑選研究班級,選定前測成績無 顯著差異的三個班級為研究對象,確保起點成績實屬同質。

二、Google 協作平台使用:第一周實驗對象皆進行使用訓練確保使用起點行為。

三、實施課程: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編輯單元和實施時間三組均相同。

四、教學者:三組的教學者皆為研究者,確保教學者對學生的教學風格和相處模式的 一致。

五、編輯報告方式:研究對象皆有一週的時間在課後準備各小組共同編輯的報告,星 期一到五在家不能使用電腦網路的學生,研究者在學校商借電腦教室讓學生在午 休或自習課可以使用電腦網路準備報告。

六、量表和理化成就測驗實施時間:研究者和各班導師協調利用早修或班會相同的時 間施測。

3.3 研究假設

過去研究指出處於正向人際關係的班級,可降低班級中不適當行為的產生,並且 可以提升學習者學習的動機,進而增加學習者學習成效的表現(Jones, 1995)。同儕之 間若能表現較佳同儕吸引力,相對在學校的學業表現或是自我概念的發展會較出色,

而同儕關係不佳的兒童,在其人格發展上會有負面影響,在求學過程的學業表現也會 受影響(Maslow, 1987)。所以是否如同過去人際關係在學業上的研究,人際關係越親 密學業表現越佳,人際關係越疏遠學業表現越差,故設定本研究人際關係型態分組之 假說 H1。

H1: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的有顯著影響。

(40)

31

探究個人在不同領域中達成指定的工作或任務,個人的自我效能是關鍵的因素,

因為這是個人認為自己能完成工作或任務的信心程度,個人信心程度不夠,要完成工 作的機會就隨之降低,所以自我效能對於完成任務會更有預測力(Joo et al., 2000)。在 學習方面,網路自我效能可以有效地預測學習成效的表現,因為個人對網路操作有足 夠的信心,才可能促使學習者操作網路進行課業學習,進而達到提升學習成效(Tsai &

Kao, 2009),故設定本研究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及網路自我效能之假設 H2。

H2:人關係型態分組對學習成效的效果會受到網路自我效能的影響。

過去學者曾提出多項外部變數對於知覺有用性及易用性的影響,其中包括「過去 的使用經驗」會影響知覺易用性及使用的態度,越有經驗的使用者會顯著影響知覺易 用性及使用的態度(Bajaja & Nidumolu, 1998)。「個人差異」中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 會影響知覺易用性,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越高,會覺得系統越容易使用(Hong et al., 2002);而性別的個人差異也會影響知覺有用性及易用性,男性知覺電腦科技的有用 性及易用性皆高於女性(Ong et al., 2004)。所以設定本研究網路自我效能、背景變項、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及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之假設 H3、H4、H5、H6。

H3:網路自我效能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H4:網路自我效能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H5:背景變項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 H5a:性別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 H5b:平時有無使用電腦上網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 H5c:平均一週使用電腦上網時間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 H5d:開始使用電腦上網時間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 H5e:使用電腦網路進行學校課業學習經驗高低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 顯著影響。

(41)

32

H6:背景變項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 H6a:性別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 H6b:平時有無使用電腦上網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 H6c:平均一週使用電腦上網時間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 H6d:開始使用使用電腦上網時間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 H6e:使用電腦網路進行學校課業學習經驗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有顯著 影響。

過去研究指出使用者在使用兩個相同的資訊科技系統時,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 性並非兩個互相影響的變項,當使用者覺得系統容易使用時,通常會影響使用者的工 作效能,進而影響使用者覺得系統是較有用。相反的使用者覺得系統有用與否並不會 影響使用者覺得系統是否容易使用,所以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不是兩個平行的平 項(Davis, 1989)。另外在遠距接見系統使用時,使用者知覺系統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 有顯著正向影響,顯示使用者使用遠距接見系統時,使用者若覺得系統是容易使用會 影響使用者認為系統對其是有助益的(陳羅傑、陳凱凌,2008),故設定本研究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之假設 H7。

H7: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有顯著影響。

過去的研究當中也都指出資訊科技的易用性及有用性會影響工作績效的表現或 學生使用電腦網路學習的意圖,學者以 MBA 學生為樣本證實知覺有用性及易用性可 有效預測學生再使用軟體的意圖(Szajna,1994)。另外學生使用智慧板進行電子書的學 習,學生知覺智慧板的有用性正向影響資訊科技融入的學習興趣、滿意度及學習成效,

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呈現正向影響的關係,有效提升學生作答選擇題及填 空題的學習成效(陳美織、張世其,2012),故設定本研究 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 Google 協作平台易用性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之假設 H8、H9、H10。

H8:Google 協作平台有用性程度對 Google 協作平台之學習興趣有顯著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¾真實案例 2:美國政府商業部:透過 知識管理,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知識管理 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寫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城,用他們的感覺去感

比較多樣的 視覺及文字 資料,選擇 符合主題適 切性及具美 感的表現形 式,並採用 自我的語言 及角度進行 創作 8.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評估資訊和 資訊提供者 的權威、 公 信力及可靠性 素養範疇 5:. 提取和整理 資訊以產生 新知識

因為… 覺得 增強… 容易… 準確… 多角度… 不同很 多途徑可以找… 多元資料… 在IES過程中有用過/.

 取材雖具社會性 ,但 通篇欠藝術創作的 自覺性。欠具體深 刻意象 ,用詞句式散 文化 ,斷句跨行有欠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