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邊界理論的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邊界理論的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建志. 立. 博士. 政 治 大. 學. ‧ 國. 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 邊界理論的應用. ‧. Proactive Behavior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the Perspective of. n. al. er. io. sit. y. Nat. Boundary Theory. Ch. engchi. 研 究 生:陳紀凱. i n U.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 v.

(2) 致謝 猶記得初來到政大那天,好友嚕嚕陪著我搬家,我們一同躲著陽光走進校園, 那天是文山區典型的濕熱,鬢角濕的要滴下汗來,我搬進宿網當機的自強十舍, 夜裡悠悠看著漆黑的台北風景,徬徨的開始了碩士班生涯,兩年後,陽光與濕氣 依然籠罩著指南山下的每一個人,我把論文檔名加上「final」,才終於感覺我將 要離開。 我是一個幸福的人,論文撰寫的過程中,雖然很辛苦,但總有人能幫助我度 過,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郭建志老師,在論文的發想上給我很多自由,過程中也. 政 治 大 最後總能掛著朝氣十足的笑容完成每一件事,還不會忘記接小孩,厲害的程度十 立. 耐心的批閱、指導我寫的內容,雖然老師總是行程滿檔,被各種死線追著跑,但. ‧ 國. 學. 分值得我學習。再來也要感謝我的三位口試委員:葉穎蓉老師、林玥岑老師在兩 次的口試中給我很多專業的意見,讓我的論文更為完整,林姿葶老師則是在口試. ‧. 之外也很願意給我寶貴的意見,而更要感謝工商組的大家長──陳彰儀老師,不. sit. y. Nat. 僅傳授我們許多知識,也總能直接犀利的點出我們的不足,同時也為我們建立工. al. er. io. 商組專屬的資源,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各路優秀的工商心理人。我也要感謝啟蒙. v. n. 我進入工商領域的周麗芳老師,若沒有在老師的實驗室培養研究的實力,我不會. Ch. engchi. i n U. 這麼順利的完成論文,若當初沒有老師的支持,我也無法拋下成大的一切北上求 學,得到如此不同的收穫。 這兩年對我而言並不算簡單的日子,除了課業壓力繁重以外,政大的好山好 水也十分考驗城市人的意志,也因此我要感謝所有陪伴我、幫我找回生活動力的 夥伴們:每次見面話都聊不完的超級老朋友英智、培瑜、瑞珊;總能讓我回憶起 生命中最美好的台南時光的嚕嚕、小夏、婕宇、芷亭、幼幼、子慧、婉琳、小麥, 一起廝殺耍廢的戰友佳永、柏翔、比達、阿猛。然後也要感謝一起在專案、課堂、 活動中奮鬥的工商組的大家,你們每一個人都讓我學到不一樣的事情,以及輔諮 碩的廉峻、品柔、偉伶,跟你們談天總能讓我感覺自己被理解。我也必須感謝無.

(3) 條件支持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姊姊,你們教會我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我因為你們變得更好,也為了你們而變得更堅強。 另外要感謝前面沒有提到,但大力協助我收集資料的家人朋友們,從政大幫 的 Spring 學長、熙華學姊、宣苹、伊萍、莉棋、嘉岱、詠青、楨廷,成大幫的 柏丞、立孟,最後是大姑姑,以及英智媽媽,謝謝你們願意為了我麻煩身邊的人, 當然也要感謝系辦的溫助教、亮助教,總是非常親切耐心的處理大家的疑難雜症, 讓去系辦吹冷氣閒聊也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最後感謝過去那個對未來充滿期待的自己,因為你永遠期待著人生中最好的. 政 治 大. 那一天,所以我們的生命如此美好,也特別謝謝律棠的陪伴。. 立. Heavy stones fear no weather..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陳紀凱 謹致 2015.6.30.

(4) 摘要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環境下,僅僅被動完成工作指令的員工,已不足以支持 組織的生存,因而個體的前瞻性行為,對於組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然而,過去 研究大多只注重前瞻性行為於工作場域的作用,鮮少比較前瞻性行為外溢至不同 情境中,可能產生的效果差異。因此,本研究同時將個體的工作場域與家庭場域 納入考量,以邊界理論為框架,探討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更進 一步提出個體通訊科技產品的使用,以及個體建構的邊界強度可能存在的調節效 果。本研究採時間間隔的方式,以問卷調查法施測,共得 189 份有效樣本,研究. 政 治 大 礎衝突,還能減少行為基礎衝突的發生,並且在前瞻性行為與時間基礎衝突的關 立. 結果發現,前瞻性行為外溢至家庭場域中,不僅不會造成更多時間基礎、壓力基. ‧ 國. 學. 聯上,家庭邊界強度能夠調節科技使用的調節效果,形成三階調節效果,即科技 使用對於前瞻性行為與時間基礎衝突的關聯的影響,在個體家庭邊界強度高的狀. ‧. 況下最強。最後,針對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並說明理論貢獻、管理意涵、研. al. er. io. sit. y. Nat. 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v. n. 關鍵字:前瞻性行為、邊界理論、邊界強度、科技使用、工作-家庭衝突. Ch. engchi. i. i n U.

(5) Abstract Due to high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global economy, employee’s proactive behavior becomes even more critical for organizations’ survival. However, most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proactive behavior only in workplace, seldom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different effect when proactive behavior spillover to other context, such as family context. As a result, current study appli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boundary theor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active behavior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which takes both work and family context into. 政 治 大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oundary strength constructed by individual as moderator. 立 consideration. Our research further proposed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and. We conducted time-lag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est our hypothesis, which generated. ‧ 國. 學. 189 valid data.. ‧. Contrary to our hypothesis, result showed that proactive behavior did not cause. sit. y. Nat. individual to experience more time-based and strain-based conflict, but it even lead. io. er. individual to experience less behavior-based conflict. Moreover, proactive behavior, technology use and family boundary strength interacted in a way that the strongest. al. n. v i n C huse between proactive technology behavior engchi U. moderating effect of. and time-based. conflict occured when individuals were high in their family boundary strength, which is a three-way interaction.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discussed ou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limita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proactive behavior, boundary theory, boundary strength, technology use, work-family conflict.. ii.

(6)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治 政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立 ‧ 國. 學. 第一節 前瞻性行為 ..............................................................................................7 第二節 工作家庭衝突 ........................................................................................ 11. ‧. 第三節 科技使用的調節角色 ............................................................................. 19. Nat. sit. y. 第四節 邊界強度的調節角色 ............................................................................. 23. n. al. er. io.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i n U. v.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29. Ch. engchi. 第二節 研究樣本 ................................................................................................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4 第四節 資料分析 ................................................................................................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相關分析結果 ........................................................................................ 43 第二節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4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55. iii.

(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 55 第二節 理論貢獻與管理意涵 ............................................................................. 6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 61 參考文獻 ............................................................................................................... 65 附錄一 前測問卷 .................................................................................................... 78 附錄二 後測問卷 ....................................................................................................84 附錄三 控制變項詳細題項 .................................................................................... 9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8) 表目錄 表 1 研究假設 ......................................................................................................... 30 表 2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樣本組成......................................................................... 32 表 3 前瞻性行為量表 ............................................................................................. 35 表 4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 36 表 5 邊界強度量表 ................................................................................................. 37 表 6 科技使用狀況量表 ......................................................................................... 39 表 7 各變項相關分析表 ......................................................................................... 45 表 8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時間基礎衝突 .................................................................. 47. 政 治 大. 表 9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壓力基礎衝突 .................................................................. 48. 立. 表 10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行為基礎衝突 ................................................................ 49. ‧ 國. 學. 表 11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工作-家庭衝突 ............................................................... 50 表 12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 ................................................................................. 5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9)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圖 ................................................................................................... 29 圖 2 家庭邊界強度對科技使用、前瞻性行為之三階調節效果 .......................... 5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科技的日新月異,掀貣了全球化的浪潮,時間的維度與空間的距離, 皆在這樣的潮流中被重新定義,不僅為組織增添許多工作上的模糊性,也造成高 度競爭的工作環境無可避免的到來(Grant & Ashford, 2008),而環境的動態,也造 成僅僅按表操課、完成主管指令的工作模式,再也不足以支持組織的競爭力。為 了在動態情境下,展現行動的彈性,尋找所有可能機會,達成顧客的要求,組織. 政 治 大. 往往需要依靠員工主動積極的行為,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方式,方能在全球化的競. 立. 爭環境下,佔有一席之地(Campbell, 2000;Parker, 2000)。因此,個體的前瞻性. ‧ 國. 學. 行為(proactive behavior),對組織的重要性可說是與日俱增。所謂前瞻性行為 (Grant & Ashford, 2008;Crant, 2000),是指個體為了影響自己或環境,所採取的. ‧. 預期性行為,強調主動挑戰、衝擊並改變現況,而非被動接受環境的限制。過去. y. Nat. sit. 研究發現,個體的前瞻性行為,與諸多正向的結果相關,例如:較好的工作表現. n. al. er. io. (Crant, 1995)、團隊效能(Kirkman & Rosen, 1999)、創造力(creativity)、創新性. i n U. v. (innovation)(Rank, Pace, & Frese, 2004),面對壓力、事業改變等困難的處理能力. Ch. engchi. (Frese & Fay, 2001),較好的事業成功、事業滿意度(Seibert, Kraimer, & Crant, 2001) 等。 然而,雖然前瞻性行為與上述諸多正向後果有關,但亦有研究者提出,前瞻 性的人格 或行 為 並非 全然 是 正向 、 有益 的(Bateman & Grant, 1993) 。 例如 Chan(2006)發現,當個體缺乏情況判斷技巧(situational judgment skill)時,前瞻性 的行為表現可能對工作表現造成傷害,Harvey、Blouin 與 Stout(2006)的研究亦指 出,具有高前瞻性人格的個體,較無法有效處理人際衝突的情境,進而造成較低 的工作滿意度,顯示工作場域中的前瞻性行為,在造成正向影響之餘,仍有可能 造成負向的後果。然而,過去文獻多著重於前瞻性行為的正向影響,相較之下, 1.

(11) 對於可能的負向影響則較少著墨(Grant & Ashford, 2008),同時,過去研究大多僅 討論前瞻性行為在工作情境中的作用,甚少比較同樣的前瞻性行為,若外溢至不 同情境中,可能產生的效果差異,例如前瞻性行為對於家庭場域的可能影響,因 此,本研究企圖彌補此一缺口,同時將個體的工作場域與家庭場域納入考量,探 討前瞻性行為可能的差異影響。 根據全國統計資料,國內女性的就業比率,最近二十年來不停攀升,由 1993 年的 44.9%,至 2012 年已有 55.9%(行政院主計處,2013),國內雙薪家庭的數目, 也因而與日俱增,有越來越多的工作者,在處理工作事務的同時,同時必頇滿足. 政 治 大 的議題,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工作-家庭衝突,是工作與家庭兩面向的角色 立. 家庭的需求(許碧芬、蕭文玲,2000),因而工作-家庭衝突(work-family conflict). 壓力,彼此互不相容的一種角色間衝突(Greenhaus & Beutell, 1985),其內容共有. ‧ 國. 學. 三 種 形 式 , 分 別為 : (1) 時 間 基礎 衝 突 (time-based conflict)(2) 壓 力基 礎 衝 突. ‧. (strain-based conflict)(3)行為基礎衝突(behavior-based conflict)。其中,時間基礎衝. y. Nat. 突,是個體的工作、家庭角色互相競爭有限的時間資源,個體參與某一角色的時. er. io. sit. 間,便難以再投入另一角色,進而影響另一角色的表現。壓力基礎衝突,是某一 角色產生的壓力、焦慮、疲勞等負向後果,影響個體處理另一角色要求的能力。. al. n. v i n 行為基礎衝突,則是某一角色中有效的行為,轉移至另一角色展現,但並不同樣 Ch engchi U 有效,因而影響另一角色的表現。. 過去已有研究採用職場心理健康的觀點,提出前瞻性行為造成壓力、工作家 庭衝突的可能(Bolino & Turnley, 2005),但在工作-家庭衝突的測量上,卻忽略了 工作家庭衝突的多面向性(multidimensionality)(Bruck, Allen, & Spector, 2002),測 量內容僅涵蓋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兩面向,忽略了行為基礎衝突 (Dierdorff & Ellington, 2008),有研究指出,不同形式的工作-家庭衝突,可能有 不同的生成機制(Edwards & Rothbard, 2000),顯示忽略了工作-家庭衝突的多面向 性,便可能在內容效度上有所缺失,不容易對該概念有完整的描繪。更有後設分. 2.

(12) 析指出,過去許多研究者,在工作-家庭衝突研究的結果上不一致,可能正是因 為使用了不同建構的緣故(Kossek & Ozeki, 1998),因此本研究將重新採用內容效 度完備的建構,對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各面向間的關聯,做完整的探討。 近 十 年 來 , 資 訊 科 技 火 速 的 發 展 , 各 式 各 樣 的 行 動 科 技 裝 置 (mobile technology)不停推陳出新,功能也持續強化,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讓資訊 科技產品的使用,成為現代工作者最明顯的特徵之一(Kakihara & Sørensen, 2002)。 由於資訊科技便利、即時的特性,讓個體能夠跨越物理空間的限制,隨時與工作、 家庭保持連結(Adkins, Farmville, Premeaux, & Rock, 2014),這樣的便利性,卻也. 政 治 大 使用無線網路、藍芽等功能的資訊科技產品,皆有可能跨越工作、家庭的邊界, 立. 造成個體工作、家庭邊界模糊的可能(Kaufman-Scarborough, 2006),各式各樣可. 造成邊界的模糊,例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個人數位助手. ‧ 國. 學.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黑莓機等等(Richardson & Benbunan-Fich, 2011;. ‧. Duxbury, Higgins, Smart, & Stevenson, 2013)。過去文獻指出,若個體未能妥善建. sit. y. Nat. 立使用科技產品使用的邊界,可能加劇工作家庭衝突發生的可能性(Park & Jex,. io. er. 2011),顯示科技的使用,已成為現代工作者的邊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期亦有研究者明確提出,頻繁使用科技的情境,可能對個體的邊界管理與工作、. al. n. v i n 家庭互動造成的影響,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Allen, Cho, & Meier, 2014),因此, Ch engchi U 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個體資訊科技的使用,可能扮演的調節角色。. 回顧工作家庭互動的文獻,邊界概念的應用,著實為工作家庭介面的研究, 開拓了新穎的視角(Nippert-Eng, 1996)。邊界理論(Boundary/Broder theory)採取社 會建構的觀點,強調個體會在工作場域與家庭場域中,分別與該場域的重要他人 協調、建構出強度(strength)不同的邊界,以決定該場域是否容許另一場域的元素 進入。這樣的邊界不僅形塑了個體工作與家庭互動的方式,也影響工作、家庭面 向互動的結果,是走向彼此涇渭分明的「分割(Segmentation)」,抑或不分你我的 「融合(Integration)」(Clark, 2000;Ashforth, Kreiner, & Fugate, 2000)。再者,個. 3.

(13) 體在邊界的建立上,並非只在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是會運用各種可行的策略,採 取主動管理的態勢,協調出強度不同的邊界,以控管工作家庭的互動,個體可能 建立高強度的邊界以維持工作、家庭的區隔,或建立強度較低的邊界以促進工作、 家庭的交流(Clark, 2000;Kreiner, Hollensbe, & Sheep, 2009),諸多的文獻都顯示 個體的工作、家庭互動,在不同邊界強度的情境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因 此,本研究將依循過去研究者的呼籲(Hecht & Allen, 2009),將個體建立邊界強 度的調節角色納入考量,進一步探討個體在不同的邊界強度下,可能產生的不同 後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以企業員工為對象,驗證下列研究問題: 一、個體的前瞻性行為,是否會引發不同形式的工作-家庭衝突? 二、個體資訊科技的使用,在前瞻性行為、工作-家庭衝突之間,是否具有 調節效果? 三、個體不同邊界強度,是否在其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之間,具有 調節的作用?. 政 治 大 工作-家庭衝突間的關聯,形成三階交互作用? 立. 四、個體不同邊界強度,是否進一步調節個體資訊科技使用、前瞻性行為、.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6)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前瞻性行為. 一、前瞻性行為的定義與構念 前瞻性行為所包含的核心思維,是源自於互動論的觀點,強調個體主動的特 性,認為個體不會只被動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會採取主動的態勢創造、影響環境, 使個體、行為、環境三者會不停互相影響、持續的互動(Bandura, 1977,1986; Schneider, 1983)。對於前瞻性行為的定義,過去研究者的說法不盡相同,Sonnentag. 政 治 大. (2003)將前瞻性行為定義為一種「主動的工作方式,目標在於改善工作的方法與. 立. 程序,並發展能滿足未來工作需求的必要專業」 。Bateman 與 Crant(1993)則認為,. ‧ 國. 學. 前瞻性行為是個體主動造成環境改變的一種傾向,Parker、Williams 與 Turner(2006) 認為前瞻性行為有兩部份,一是能提出或執行改善工作的想法,二是能有自發性. ‧. 的未來導向行為,用以避免問題的發生。雖然在描述上有些許不同,但多數研究. y. Nat. sit. 者對於前瞻性行為的定義,都提及兩種關鍵的特徵,其一是未來取向. n. al. er. io. (future-focused)、預先行動(acting in advance)的特色,讓個體不會處於被動的狀. i n U. v. 態,而是主動預想應該採取的行動,以期能創造未來的結果。其二是改變取向. Ch. engchi. (change-oriented)與意圖影響(intended impact)的本質,個體的前瞻性行為,皆是 有意對自己或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創造明顯的改變(Grant & Ashford, 2008)。 對於前瞻性行為,過去有些研究者以角色外行為界定之(Morrison & Phelps, 1999;Chiaburu & Baker, 2006),但亦有研究者認為,各式各樣的行為都能具有 前瞻性,不分角色內、角色外,例如 Crant(2000)舉例,業務人員能夠利用主動 尋求回饋的方式,提昇個人績效表現,達成工作要求,也能自發性的釐清個人在 組織中的角色,以拓展工作的格局。近來研究者也逐漸形成共識,認為前瞻性行 為,並不侷限於角色內或角色外行為(Frese & Fay, 2001;Parker, Williams, &Turner, 2006),因而本研究亦採這樣的觀點,在探討個體前瞻性行為的影響時,將角色 7.

(17) 內、角色外行為都列入考量。 在構念方面,雖然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各式各樣的前瞻性行為,但一直 沒有整合的研究取向出現,諸多關於前瞻性行為的研究,也沒有單一的定義、理 論基礎,以及測量工具(Crant, 2000),直到 Parker 與 Collins(2010)整理了過去關 於前瞻性行為的大量研究,才將各式各樣的前瞻性行為,整合出完整的架構,並 萃取出三個高階類別,分別為:(1)前瞻性工作行為(proactive work behavior)、(2) 前瞻性策略行為(proactive strategic behavior)、(3)前瞻性個人─環境契合行為 (proactive person-environment fit behavior)。其中,前瞻性工作行為,是強調對組. 政 治 大 個人創新(individual innovation)、問題預防(problem prevention)。前瞻性策略行為, 立. 織內部環境進行控制、改變的行為,包含承擔責任(taking charge)、提出建言(voice)、. 是企圖控制、改變組織的策略的行為,目的是強化組織對外在環境的適應,內容. ‧ 國. 學. 包含策略檢視(strategic scanning)、議題銷售信用(issue selling credibility)、議題銷. ‧. 售意願(issue selling willingness)。前瞻性個人─環境契合行為,則是企圖改變自. sit. y. Nat. 己而展現的行為,為的是使個人特質與環境更加契合,包含尋求回饋(feedback. io. er. seeking)、監控回饋(feedback monitoring)、工作改變協商(job change negotiation)、 職涯主動性(career initiative),本研究將以與工作直接相關的前瞻性工作行為為主. n. al. 要探討重點。. 二、前瞻性行為的研究成果. Ch. engchi. i n U. v. 過去已有許多實證研究,探討前瞻性行為在各種層面上可能造成的正向影響, 以個人層面而言,展現前瞻性行為的個體,不僅具有較好的銷售績效表現(Crant, 1995)、顧客服務表現(Rank, Carsten, Unger, & Spector, 2007)、整體工作表現 (Thompson, 2005;Belschak & Hartog, 2010),更具有較好的創造力(creativity)與創 新性(innovation)(Seibert et al., 2001;Rank et al., 2004)。在生涯面向上,前瞻性的 個體也獲得較好的薪資、較高的事業滿意度(Seibert, Crant, & Kraimer, 1999; Seibert et al., 2001),面臨壓力時,也較能有效的處理(Frese & Fay, 2001),即便是. 8.

(18) 遭到解僱,也較能找到新工作(Frese, Fay, Hilburger, Leng, & Tag, 1997)。而在團 隊與組織層面,團隊的前瞻性行為也與較好的團隊效能、工作滿意、組織承諾有 關(Kirkman & Rosen, 1999),前瞻性的團隊,在組織創新上也有較好的表現(Kickul & Gundry, 2002),並且能為組織創造較高的利潤(Baer & Frese, 2003)。 縱然諸多的文獻,皆發現前瞻性行為與各種正向後果的關聯,但早有研究者 提出,前瞻性的人格或行為並非百益而無一害(Bateman & Grant, 1993),許多不 道德、自利且可能對他人或組織造成傷害的行為,也同樣具有前瞻性的特色 (Grant & Ashford, 2008;Fay & Sonnentag, 2010),過去亦有實證研究,指出前瞻. 政 治 大 成不同的影響。個體若主動向他人尋求負向回饋,可能建立貣願意面對缺點、積 立. 性行為可能的負向影響,舉例來說,個體尋求不同性質的回饋,可能對其形象造. 極改進的良好印象,但若個體積極向他人尋求正向的回饋,卻可能引貣同儕負面. ‧ 國. 學. 的觀感。同樣的狀況亦發生在主管身上,主管若積極向部屬要求正向回饋,也可. ‧. 能傷害自身形象,影響部屬對其效能的知覺(Ashford, Blatt, & Walle, 2003;. y. Nat. Ashford & Tsui, 1991;Edwards, 1995)。另外,個體若企圖挑戰現狀,一味的提出. er. io. sit. 建言(voice),也可能造成他人不好的觀感,導致較少的薪資、較少的升遷(Seibert et al., 2001)。過去也有研究發現,雖然組織中的告密行為,雖有幫助組織改正錯. al. n. v i n 誤的作用,但也可能被認為是刻意使人難堪,或蓄意干擾現有工作方式的反社會 Ch engchi U 行為 (Miceli & Near, 1997)。亦有研究發現,前瞻性的人格或行為在某些特定的 情境下並不有效,且可能造成負向的後果,例如人際衝突的情境(Harvey et al., 2006)、缺乏情況判斷技巧的狀況(Chan, 2006)等。. 綜合上述文獻回顧的結果,不難看出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前瞻性行為對 於個體或組織的益處,以及可能的代價,但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影響,絕大多數 的文獻,都僅討論前瞻性行為在工作場域中的作用,僅有少數的文獻提及前瞻性 行為對於家庭場域的影響(Bolino & Turnley, 2005),因此本研究將針對這樣的缺 口,探討前瞻性行為在家庭場域中作用,可能造成的效果差異。. 9.

(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0) 第二節. 工作-家庭衝突. 以西元 2014 年為例,366 個日子當中,政府公告的假日共有 114 日,相比 之下,則有 252 個日子,是政府規定的工作天,由此可見,個體必頇投入許多時 間在工作崗位,孜孜矻矻扮演組織中的一員,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工作角色之外, 非工作角色(例:配偶、家庭、休閒生活)的存在,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Allen, 2001),同樣需要個體的投入。. 政 治 大 工作-家庭衝突(work-family 立 conflict)的定義,由 Greenhaus 與 Beutell 於 1985. 一、工作-家庭衝突的概念. ‧ 國. 學. 年提出,即「工作與家庭兩面向的角色壓力,彼此互不相容的一種角色間衝突」, 並 且 工 作 - 家 庭 衝 突 共 有 三 種 形 式 , 分 別 為 : (1) 時 間 基 礎 衝 突 (time-based. ‧. conflict)(2) 壓力基礎衝突(strain-based conflict)(3) 行為基礎衝突 (behavior-based. sit. y. Nat. conflict)。其中,時間基礎衝突,是個體的工作、家庭角色互相競爭有限的時間. al. er. io. 資源,個體參與某一角色的時間,便難以再投入另一角色,進而影響另一角色的. v. n. 表現,例如個體在公司加班完成工作,便無法與家人共進晚餐。壓力基礎衝突,. Ch. engchi. i n U. 是某一角色產生的壓力、焦慮、疲勞等負向後果,影響個體處理另一角色要求的 能力,例如個體在工作時耗盡了體力,便無法再參與家庭活動。行為基礎衝突, 則是某一角色中有效的行為,轉移至另一角色展現,但並不同樣有效,因而影響 另一角色的表現,例如個體在工作場合的控制、侵略性,在需要溫暖、包容的家 庭場域中展現,則可能並不有效。 後續研究者進一步論述,認為工作-家庭衝突應具有雙向的特性,換句話說, 不只工作角色的壓力可能影響個體在家庭的表現,家庭角色的壓力,也可能對個 體工作上的表現產生影響,因而可能有家庭-工作衝突(family-work conflict)的存 在(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總結來說,工作與家庭的衝突具有雙向的特 11.

(21) 性,又各自分為三種形式,總共有六個面向,分別為:(1)工作-家庭時間基礎衝 突、(2)家庭-工作時間基礎衝突、(3)工作-家庭壓力基礎衝突、(4)家庭-工作壓力 基礎衝突、(5)工作-家庭行為基礎衝突、(6)家庭-工作行為基礎衝突。這樣的分類 也獲得實徵資料的支持(Bruck, Allen, & Spector, 2002;Michel, Kotrba, Mitchelson, Clark, & Baltes, 2011),由於工作-家庭衝突、家庭-工作衝突產生的後果較不相同 (Mesmer-Magnus & Viswesvaran, 2005),過去研究也發現,工作-家庭衝突較家庭 工作衝突來的普遍(Eagle, Miles, & Icenogle, 1997),因此本研究將聚焦於工作-家 庭衝突的討論。. 二、工作-家庭衝突的研究成果. 立. 政 治 大. 過去已有相當豐富的文獻,探討個體經歷工作-家庭衝突可能造成的後果,. ‧ 國. 學. 多數文獻皆指出,對個體而言,工作-家庭衝突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首先,工. ‧. 作-家庭衝突可能對個體的工作面向造成傷害,例如:造成較差的工作表現(Witt &. y. Nat. Carlson, 2006)、組織承諾(Casper, Martin, Buffardi, & Erdwins, 2002)、工作滿意、. er. io. sit. 事業滿意、組織公民行為,並造成較多的離職意圖、缺席(Allen, Herst, Bruck, & Sutton, 2000;Amstad, Meier, Fasel, Elfering, & Semmer, 2011)、工作過勞(Tone. al. n. v i n Innstrand, Melbye Langballe, Arild C hEspnes, Falkum, &UGjerløw Aasland, 2008)等。再 engchi 者,工作-家庭衝突,也影響個體的個人生活,造成個體較差的家庭滿意度、家. 庭表現、婚姻滿意度等(Allen et al., 2000;Amstad et al., 2011)。最後,工作-家庭 衝突更影響個體的幸福與健康,不僅傷害個體幸福感(Moreno-Jiménez, Mayo, Sanz-Vergel, Geurts, Rodríguez-Muñoz, & Garrosa, 2009;Cunningham & De La Rosa, 2008)、生活滿意度(Grawitch, Maloney, Barber, & Mooshegian, 2013),也與 心血管疾病(Shockley & Allen, 2013)、憂鬱的發生有關(Allen et al., 2000;Amstad et al., 2011)。諸多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不只影響個體生活 品質、傷害生理健康,更會讓職場的工作績效、工作態度大打折扣,這是個體或. 12.

(22) 組織,都不會樂見的結果。有鑑於此,本研究將工作-家庭衝突作為效標變項, 探討工作-家庭衝突的可能前置因子,深入瞭解現象發生的原因,以期能減少負 向後果的發生。. 三、工作-家庭衝突的理論背景 對於工作-家庭衝突的研究,過去大多採用角色理論(role theory)或資源的觀 點來探討。首先,角色理論(Kahn, Wolfe, Quinn, Snoek, & Rosenthal, 1964)提到, 個體在生活中必頇扮演多種角色,例如組織中的員工,家中的家長、丈夫或妻子. 政 治 大 許,在此框架下,工作-家庭衝突被視為一種角色間衝突(inter-role conflict),即工 立 等等,每一角色會各自有其需要完成的角色要求,而他人亦對該角色存有角色期. 作角色的要求,與家庭角色要求彼此互不相容,無法同時完成,個體因無法滿足. ‧ 國. 學. 雙方面的角色期待,進而產生衝突(Greenhaus & Beutell, 1985),個體對於某角色. y. Nat. 現(Matthews, Swody, & Barnes‐Farrell, 2012)。. ‧. 的認同越多,就越可能在該角色投入更多時間、心力,進而影響到另一角色的表. er. io. sit. 再者,資源保存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COR) (Hobfoll, 1989) 提到,個體擁有各種的有限的資源,例如:物品、時間、能量、個人特徵等等,. al. n. v i n 個體面對環境中的壓力源時,會使資源流失,而個體為了保護自身重要的資源, Ch engchi U. 避免資源流失的危機,會設法避開壓力源的威脅,或者開拓其他的資源。在這樣 的理論架構下,個體的工作、家庭要求,皆是消耗個體資源的壓力源,若個體擁 有的資源不足以處理這些壓力源時,就會造成工作-家庭衝突,而組織的家庭支 持文化、主管支持、同儕支持等資源,若能有效提供個體需要的資源,便能減少 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陳文良、王怡涵、邱雅萍,2013)。後續有研究沿用資源的 概念,提出資源消耗(resource drain)的機制,用來解釋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 (Edwards & Rothbard, 2000),資源消耗的機制,提到個體的時間、能量、注意力 等等有限的資源,在不同面向間移轉,資源在一面向中耗盡後,便無法再滿足另. 13.

(23) 一面向的需求,因而造成工作-家庭衝突(Eckenrode & Gore, 1990)。 後續漸有研究者,採開放系統取向(open-systems approach)看待工作與家庭的 關係(Katz & Kahn, 1978),認為工作上發生的事件,有可能對家庭中的事務造成 影響,反之,家庭中發生的事件,同樣會影響工作系統的運作,外溢理論(spillover theory),便是開放系統取向的一種觀點(Staines, 1980)。外溢理論提到,工作、家 庭可能會互相影響,造成兩面向間產生相似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情緒、價值 觀、技能或其他行為等等。換句話說,也就是一種經驗,原封不動的在兩面向間 移轉,若這些經驗有負面的性質,則可能造成衝突(Lambert, 1990),舉例來說,. 政 治 大 壞心情工作。與外溢理論相對的是補償理論(compensation theory) (Staines, 1980), 立 若個體在家庭場域,與家人貣衝突,則很有可能將負向的情緒移轉,使個體帶著. 補償理論認為,個體在某一場域不能滿足的部分,可以透過另一場域的滿足來解. ‧ 國. 學. 決(Edwards & Rothbard, 2000),舉例來說,個體在家庭中的不快樂,可以透過追. ‧. 求工作的成就來彌補。這樣的說法,與角色理論中提到工作、家庭會彼此衝突的. y. Nat. 關係不同,反而認為工作、家庭之間,可能存在彼此互補的關係。但無論是外溢. er. io. sit. 或補償的機制,都認為工作與家庭會彼此互動,面向間會互相造成影響。 儘管在工作-家庭衝突的研究中,已有上述諸多理論存在,但大多數的研究,. al. n. v i n 都是從實務界中發現問題後,再採納數個合理的觀點來解釋,而鮮少依循理論架 Ch engchi U. 構來提出研究問題(Lambert, 1990;陳文良等人,2013),會有如此的狀況,主要 肇因於上述的理論,並沒有單一個框架,能夠有效解釋多個現象的發生(Clark, 2000),舉例來說,Champoux(1978)發現,外溢與補償的現象,可能同時在同一 個體上出現,因而單獨採用外溢、補償理論甚至資源的觀點,都無法有效預測或 解釋個體的狀況。另外,Clark(2000)也進一步提到,過去的理論,大多將個體視 為被動受環境影響的存在,忽略個體主動影響環境的可能。綜合上述過去理論的 限制,也就催生了邊界理論的出現。. 14.

(24) 四、邊界理論 邊界理論(boundary theory),由 Ashforth 等人(2000)提出,強調個體會透過建 立、維持、改變「邊界」 ,進而將環境簡化、分類,這樣的概念應用至工作-家庭 的研究,則是指個體會主動建立、維持、改變工作與家庭的邊界(Ashforth et al., 2000;Kreiner et al., 2009),其中「邊界」是用以區分不同事物的界限,這些界限 可以為物理、時間、情緒、認知、關係等各種形式,並且個體建立的邊界,可以 具有不同的厚度,個體對於邊界的厚度,會存有主觀的偏好,厚的邊界能使工作、 家庭彼此涇渭分明,兩者偏向分割(segmentation),薄的邊界能使工作、家庭不分. 政 治 大 分割-融合的光譜(segmentation- integration continuum)上(Nippert-Eng, 1996)。而個 立 你我,兩者傾向融合(integration),邊界建立的結果,使個體的工作、家庭坐落於. 體於物理或心理上,皆會在工作、家庭或其他不同角色間移動,進行角色轉移(role. ‧ 國. 學. transition),也就是跨越邊界的行動(boundary-crossing activity)(Ashforth et al.,. ‧. 2000),這些行動會藉由各種儀式(rite of passage)引發或促進,舉例來說,個體收. sit. y. Nat. 拾桌面、關閉個人電腦、打卡下班的一連串動作,即為一種分離儀式(rite of. io. er. separation),能幫助個體脫離工作的角色(role exit);而通勤回家的過程,則可以 作為轉換儀式(rite of transition),促進個體心理上的角色移動(movement),從員工. al. n. v i n 的思維回到丈夫或太太的認知模式,最後再藉由換上居家服飾、小酌一杯等合併 Ch engchi U 儀式(rite of incorporation)的協助,完全投入家庭的角色(role entry)(Ashforth et al.,. 2000)。 立基於 Nippert-Eng(1996)的質性研究,邊界理論(border theory)同樣強調,個 體會主動在各面向建立強度不同的邊界,以釐清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邊界的 建立同樣塑造出工作與家庭的分割與融合,個體建構高強度的邊界,能夠確保工 作與家庭的切割,彼此井水不犯河水,而建構強度低的邊界,則能促使工作、家 庭易於互動交流,彼此水乳交融。邊界同樣具有物理、時間、心理等不同形式, 以工作的邊界而言,物理的邊界決定了工作角色在「何處」發生,時間邊界決定. 15.

(25) 工作角色「何時」發生,心理邊界則是個體自訂的規則,決定了怎樣的行為模式、 思維模式或情緒,在工作面向是合適的;反之,家庭的邊界亦是如此。個體的邊 界管理,Clark(2000)以「主動制定(enactment)」來描述其主動性,主動制定是指 個體擷取環境中的元素,並將其合理組織的過程(Weick, 1979),以邊界管理而言, 雖然環境中可能存在各種限制,但個體仍會利用所有可能的資源創造可能性,以 達到自己偏好的分割、融合程度(Nippert-Eng, 1996;Clark, 2002)。Clark(2000)也 強調「邊界看守者(border keeper)」的重要性,邊界看守者即是指面向中,對該 面向邊界最具影響力的成員,以工作面向而言,即是主管、同事、客戶等等,家. 政 治 大 界管理,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個體必頇與重要的面向成員協調,方能決定最終 立 庭面向中則是配偶、小孩等等,這些成員可能具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個體的邊. 邊界的配置。. ‧ 國. 學. 由 Ashforth 等人(2000)提出的邊界理論(boundary theory),較偏向社會分類. ‧. (social classification)的認知理論(Allen et al., 2014),貣先是要瞭解個體區分不同場. y. Nat. 域,並將其意義化的過程,其範疇原不侷限於工作與家庭。相較之下,Clark(2000). er. io. sit. 提出的邊界理論(border theory),則是專門為了彌補工作-家庭平衡的研究中,理 論基礎較為不足的問題,並強調個體的邊界,是經由與邊界看守者的互動建立,. al. n. v i n 偏向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ist)的觀點。除了在理論的源貣小有差異外,兩 Ch engchi U. 者理論的內容可說是如出一轍(Allen et al., 2014)。由於兩個理論的相似,後續研 究 多 用 邊 界 理 論 (boundary theory) 來 統 稱 這 些 內 容 (Chesley, 2005 ; Bulger, Matthews, & Hoffman, 2007)。在邊界理論的框架下,個體會採取主動的態勢進行 邊界管理,透過不同的邊界強度控管工作、家庭的互動,選擇性的讓元素進行流 通,具備解釋工作-家庭互動多種現象的潛力,因此,本研究將以邊界理論為架 構,探討本研究提出之問題。. 16.

(26) 五、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 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貣源於個體工作的要求,與家庭的要求彼此互相干 擾(Greenhaus & Beutell, 1985),本研究認為個體前瞻性行為的展現,可能造成工 作家庭衝突的發生,其原因與前瞻性行為「預先行動」 、 「意圖影響」兩種特性有 關。 其一,由於前瞻性行為具備「預先行動」的特性,這樣的特性,使個體完成 工作指令之外,還會超越指定的工作角色,花費額外的心力,預先設想未來的需 要(Grant & Ashford, 2008),個體除了要完成當下的工作,同時也要進行一連串未. 政 治 大 個體在建立邊界時,勢必傾向為工作保留較大的空間,以消化額外的工作量,個 立. 來性思考與相對應的行動,工作的負荷自然就比被動的個體多了許多,如此一來,. 體將工作面向的時間邊界向外擴張的結果,也就壓縮了能夠參與家庭的時間,因. ‧ 國. 學. 而可能造成時間基礎的衝突(Bolino, Turnley, & Niehoff, 2004)。同樣的,由於個體. ‧. 在完成工作指令之餘,還會另外花費心力進行未來性的思考和行動,因而在建立. y. Nat. 邊界時,也傾向為工作框出較大的範圍,以處理額外的工作負荷。個體在工作場. 造成壓力基礎衝突(Bolino & Turnley, 2005)。. al. er. io. sit. 域投入的能量越多,也就越有可能導致疲勞,竭盡個體能參與家庭的能量,進而. n. v i n 其二,前瞻性行為具備的「意圖影響」特性,使個體挑戰現況、面質既定的 Ch engchi U. 規則與工作方式,企圖對環境造成影響。然而在組織情境中,縱然改變可能帶來 成功的契機,但任何的改變與衝擊,都不可能完全排除失敗的可能(Morrison & Phelps, 1999),為了推動工作上的改變,個體需要傾注更多時間、心力來減少失 敗的機會,方能承受必頇面對的風險。再者,促進改變的個體,偏離指定角色的 行為,不僅不一定得到同儕、主管的支持,反而可能被視為威脅,甚至被當作「麻 煩製造者」 (Morrison & Phelps, 1999;Belschak, Hartog, & Fay, 2010),使展現前 瞻性行為的個體,必頇花費額外資源,承擔人際的壓力,或投入更多心力博取他 人認同。無論是為了確保改變的成功,抑或爭取他人的認同,皆需要個體更多的. 17.

(27) 資源投入,進而使個體將工作的邊界向外擴張,也因而壓縮了參與家庭的時間與 心力,造成時間、壓力基礎衝突。 最後,由於工作場域中前瞻性的思維、行動模式,往往能為個體帶來豐碩的 成果(Crant, 1995;Thompson, 2005),使得個體在心理邊界上,極有可能允許前 瞻性行為模式的外溢,冀求在家庭場域得到相似的收穫。但本研究認為,個體在 工作場域展現的前瞻性行為,其「意圖改變」的特色,挑戰現狀(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的本質,若轉移至家庭場域,對家庭環境造成衝擊,可能失去其有效 性。過去有研究指出,華人夫妻在因應衝突時,除了積極調適的方式,也存在「忍. 政 治 大 能降低夫妻間外顯衝突的發生,進而提昇婚姻的品質(利翠珊、蕭英玲,2008), 立 讓逃避」的策略(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而華人夫妻的忍讓行為,也. 顯示華人家庭場域中,衝擊與造成改變,並不完全有利於穩定關係,而力求避免. ‧ 國. 學. 直接衝突的「容忍」 、 「體諒」 ,則普遍被認為是維繫家庭和諧的重要策略(李良哲,. ‧. 1999)。因此,本研究推論前瞻性行為的展現,若移轉至家庭場域,可能失去其. y. Nat. 效果,進而造成行為基礎衝突。綜上所述,本研究推論,個體前瞻性行為展現的. er. io. sit. 越多,就越可能導致工作-家庭衝突。. 假設一:個體前瞻性行為的展現,與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有正向關聯,包. al. n. v i n 含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行為基礎衝突三種形式。 Ch engchi U. 18.

(28) 第三節. 科技使用的調節角色. 無庸置疑的,各式各樣的通訊科技產品,不僅深植在人們生活中,也改變了 人們工作的方式,無論是對於組織內部的溝通,或是對外部廠商、客戶的聯絡, 透過電話、手機的通訊,再遙遠的距離都在彈指之間跨越,而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e)、電子郵件等功能,更讓文字訊息的傳遞更為便利,資訊流通量大為增 加。近年來,輕量化的科技產品廣泛普及,人們能夠走出擺有桌上型電腦的辦公 室,只要將筆記型電腦隨身攜帶,工作便能在城市的任何角落完成,而各式各樣. 政 治 大 手機、平板電腦等等,各種應用程式 立 ,包山包海的囊括各項功能,LINE、Whatsapp、 輕便的掌上型裝置,更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配備,如 PDA、黑莓機、智慧型. ‧ 國. 學. 微信等通訊軟體,也迅速成為大眾溝通的新媒介,但也就是這樣隨時隨地的便利 性,讓工作與家庭的邊界漸趨模糊(Kaufman-Scarborough, 2006)。. ‧.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影響個體使用通訊科技產品的因素,比如在功能上,. sit. y. Nat. 個體知覺科技產品好用(perceived usefulness)、易用(perceived ease of use),皆會. n. al. er. io. 讓個體使用的意願更強(Jiang, Hsu, Klein, & Lin, 2000;Karahanna, Straub, &. v. Chervany, 1999),個體對於新科技產品的接受程度亦是因人而異,喜歡嘗詴創新. Ch. engchi. i n U. 科技產品的個體(personal innovativenes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也較容易有 較多的科技使用(Lewis, Agarwal, & Sambamurthy, 2003),而通訊科技的使用,自 然也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Karahanna 等人(1999)提出,影響個體使用科技的 社會因素包含三種成份,其一是形象(image),個體可能會透過使用科技,塑造 時尚、新潮的形象。其二是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個體可能受到主管、同事、 親密朋友的想法影響,進而選擇使用。其三是自願性(voluntariness),公司也可能 主動要求個體必頇使用科技。諸多文獻也都顯示,無論是組織本身,或是在組織 中與個體直接接觸的主管、同事,對於個體科技的使用,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Lu, Yao, & Yu, 2005;Mazmanian, Yates, & Orlikowski, 2006;Fenner & Renn, 2004; 19.

(29) Fenner & Renn, 2009),研究發現,個體若在回覆即時訊息、電子郵件的速度上, 不能符合組織中對於科技使用的潛規則,則可能直接影響到個人績效評估結果 (Turner, Grube, Tinsley, Lee, & O’Pell, 2006),而組織中對於科技使用的主觀規範, 更可能進一步要個體在非工作時間,繼續使用科技產品與工作場合保持連繫,展 現連結行為(connetivity behavior after-hours) (Richardson & Benbunan-Fich, 2011; Adkins et al., 2014)。 本研究認為個體在家庭場域,運用科技介面接收工作面向訊息的頻率,將調 節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係。首先,在接收工作訊息頻率高的狀況下,. 政 治 大 主觀規範的作用,個體若不能即時回覆來自工作的訊息,則有被認為缺乏工作效 立. 個體雖在下班時間,卻可能收到許多來自主管、同事或客戶的訊息,由於組織中. 率的風險,進而可能影響績效評估結果(Turner et al., 2006),這樣的狀況,使個體. ‧ 國. 學. 必頇承擔迅速回覆的心理壓力,迫使個體擴張工作的邊界,延長工作的角色,以. ‧. 回覆工作上的問題,而個體展現的前瞻性行為,其「預先行動」的特性,更使其. y. Nat. 在處理工作訊息之餘,額外花費心力進行未來性的思考和行動,造成其邊界的擴. er. io. sit. 張更為劇烈,如此將對個體參與家庭的時間造成更多的壓縮,更減少能夠參與家 庭的心力,使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更容易發生。再者,來自工作的訊息,. al. n. v i n 捎來代表工作場域的線索,可能激發個體工作的角色,讓個體在家庭場域中,仍 Ch engchi U. 無法從工作角色上抽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因而在下班時間持續維持工作 的狀態(Sonnentag, Kuttler, & Fritz, 2010;Richardson, & Thompson, 2012),導致在 工作上展現前瞻性行為的個體,更可能在家庭場域中展現同樣的思維與行動模式, 進而對家庭造成衝擊,造成行為基礎衝突。 相較之下,在家庭場域中,接收工作訊息頻率低的狀況下,個體幾乎不會收 到來自工作場域的打擾,其邊界亦相對的穩定,較少受到衝擊,處在家庭場域中 的個體,也免於工作線索的干擾,可以安心的以家庭角色的思維模式行動,因而 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也相對較弱。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 20.

(30) 假設: 假設二:個體在家庭場域,運用科技介面接收工作面向訊息的頻率,將調節 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係,接收工作面向訊息越多,前瞻性行為與工 作家庭衝突的關聯越強。.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2. i n U. v.

(32) 第四節. 邊界強度的調節角色. 一、邊界強度與分割-融合光譜 邊界理論提到,個體會主動建立不同強度的邊界,以區隔工作與家庭,而不 同強度的邊界,便影響個體的工作、家庭的關係,於分割-融合光譜坐落的位置 (Ashforth et al., 2000;Clark, 2000),分割-融合光譜,是用以描述兩面向的元素互 相流通(flow)的數量及容易程度,當兩面向間的元素流動極少,工作、家庭彼此 壁壘分明時,即是分割(segmentation),舉例來說,在工作、家庭高度分割的狀況. 政 治 大 當兩面向間元素流動極多,工作與家庭的邊界模糊時,即是融合(integration),在 立. 下,個體在上班時幾乎不會接到來自家中的電話,或與同事談論家中的狀況,但. 這樣的狀況下,個體的工作、生活沒有明顯分界,個體可能會把工作帶回家庭場. ‧ 國. 學. 域完成,或者工作地點本身就在家中,個體不但自由的與同事分享家庭的狀況,. ‧. 也隨時可能接到家人的訊息。分割、融合各有其優點與代價,舉例來說,雖然分. y. Nat. 割能夠有效避免角色邊界的模糊,卻也讓角色間的轉換更為困難,相對而言,融. er. io. sit. 合雖有造成角色模糊的可能,但也讓工作、家庭間的角色轉換更為順暢(Ashforth et al., 2000),而大多數的個體,都不會處在分割-融合光譜的兩個極端點上,而. n. al. i n 是處在光譜上兩端點間的某個位置(Allen et al., 2014)。 Ch engchi U. v. 而 過 去 研 究 者 指 出 , 邊 界 的 強 度 (boundary strength) , 是 由 通 透 性. (permeability)、彈性(flexibility)兩種性質共同決定(Hall & Richter, 1988),其中, 通透性指的是在一場域中,允許另一場域的元素能夠進入的程度(Ashforth et al., 2000),也可說是個體身處在一場域,但心理、行為投入於另一場域的程度(Clark, 2000),例如個體若在工作時能夠接聽來自配偶電話,或安排家庭旅遊的行程, 就顯示個體的邊界,具有較高的通透性。再者,彈性是指個體的邊界,能夠依據 面向的需求,進行擴張或收縮的程度,例如個體若能自由地選擇工作的時間和地 點,則其時間、物理的邊界就具有高度的彈性(Clark, 2000)。過去雖有研究者以. 23.

(33) 單向度的方式看待通透性與彈性(Rothbard, Phillips, & Dumas, 2005;Kreiner, 2006),但後續的研究者逐漸認同,邊界的通透性、彈性應是具有雙向的性質, 並且可能有不對稱的邊界存在,只允許單方向的元素流通,不允許反方向的流通 發生(Bulger et al., 2007;Olson-Buchanan & Boswell, 2006;Hecht & Allen, 2009), 舉例來說,個體可能會把工作帶回家中完成,但不會在上班時接聽來自家中的電 話,這樣的狀況,即是個體建立的邊界,允許工作元素流通至家庭,但不允許家 庭元素流通至工作場域;反之,個體也可能在上班時間思考家庭事務,但極力避 免在下班時間思考工作事務,可見邊界的工作至家庭、家庭至工作兩個方向,在. 政 治 大 後續有研究者,進一步將邊界彈性區分為彈性能力(flexibility-ability)與彈性 立. 概念上應該分開討論(Matthews & Barnes-Farrell, 2010)。. 意願(flexibility-willingness) (Matthews & Barnes-Farrell, 2010;Bulger et al., 2007;. ‧ 國. 學. Matthews, Barnes-Farrell, & Bulger, 2010),彈性能力是個體知覺自身能夠在面向. ‧. 間移動的容易程度,即個體對於情境進行評估後,知覺自身能夠離開一面向,轉. y. Nat. 而參與另一面向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可能受到組織規範、個人的責任感以及對主. er. io. sit. 管態度的信念影響,若是組織的政策允許員工有為家庭事務暫離的空間,個體也 相信主管會支持他的行為,則個體就有較高的彈性能力。彈性意願則是動機的個. al. n. v i n 體差異,描述個體想在面向間移動的動機強度,舉例來說,組織中可能有允許員 Ch engchi U. 工在家上班的政策,但低彈性意願的個體,便不會採納這樣的方式。彈性意願、 彈性能力,也各自依方向性,進一步分為工作彈性能力、家庭彈性能力、工作彈 性意願、家庭彈性意願。 在概念上,Clark(2000)認為當一個邊界同時具有低度通透性與彈性,工作、 家庭的混雜(blending)不發生時,該邊界就具有高的邊界強度;反之,若邊界具 有高度通透性與彈性,兩面向的元素易於流通,促進工作、家庭的混雜,該邊界 就具有低的邊界強度,Bulger 等人(2007)也認為,邊界的強度是通透性、彈性意 願、彈性能力三者作用的結果。但在測量構念上,卻一直未能釐清這樣的關係,. 24.

(34) Allen 等 人 (2014) 的 回 顧 文 章 指 出 , Matthews 等 人 (2010) 發 展 的 彈 性 意 願 (Matthews & Barnes-Farrell, 2010;Bulger et al., 2007),概念上和 Kreiner(2006)描 述的分割偏好(segmentation preference)有極大的重疊,彈性能力也與 Kossek、 Ruderman、Braddy 及 Hannum(2012)提到的邊界控制(boundary control)非常類似, 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釐清這些概念,並用心理計量的方式驗證變項間的關聯。如 上所述,邊界的強度,在測量上難以透過通透性、彈性意願、彈性能力多個變項 來代表,因此,本研究將採用由 Hecht 與 Allen(2009)的邊界強度構念,其測量以 通透性為核心,是對於邊界強度的直接測量,分為家庭邊界強度(boundary strength. 政 治 大 庭場域能夠阻隔工作元素的滲透之程度;反之,工作邊界強度,則是工作場域能 立. at home)、工作邊界強度(boundary strength at work)兩向度,家庭邊界強度,是家. 夠阻隔家庭元素的滲透之程度。. ‧ 國. 學 ‧. 二、邊界強度的調節效果. y. Nat. 本研究認為,個體在工作上展現的前瞻性行為,是否會外溢至家庭場域,造. er. io. sit. 成工作-家庭衝突,可能因個體的建立的邊界強度不同而異。由於個體對於邊界 管理,並不是處於消極接受的狀態,而是採取主動制訂(enactment)的方式,在環. al. n. v i n 境的限制下,利用所有可能的資源創造可能性,積極與重要的邊界看守人爭取、 Ch engchi U. 協調,以達到自己偏好的分割、融合程度(Nippert-Eng, 1996;Clark, 2002),而個 體協調出邊界強度的不同,便影響其工作、家庭的關係於分割-融合光譜坐落的 位置,進而造成其工作家庭互動的模式有所不同。邊界強度低的個體,於分割融合光譜上,傾向融合的一端,工作與家庭並沒有明顯的分界,兩面向的元素容 易互相流通(Clark, 2000),個體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工作或家庭的要 求,而在物理、時間邊界模糊的狀況下,也會造成心理的邊界不明顯(Clark, 2002), 進而使個體在行為、思考模式上,較少依工作、家庭而有所分別。因此,在邊界 強度低的狀況下,個體若在工作上,展現需要較多心力投注的前瞻性行為,便可. 25.

(35) 能因為邊界的模糊,容易將更多的工作帶至家庭場域完成,減少參與家庭的時間、 心力,造成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的發生,而工作上前瞻性的行為模式, 也更容易流通至家庭場域,對家庭造成衝擊,進而造成行為基礎衝突。相較之下, 邊界強度高的個體,於分割-融合光譜上,傾向分割的一端,個體的工作與家庭 是公歸公,私歸私,楚河漢界分明,工作、家庭各自擁有明確的時間場域、地點 場域,在行為、思考模式上,也有清楚的分別,兩面向的元素幾乎不互相流通, 這樣的狀況下,個體較不會把工作事務帶回家庭場域中處理,邊界清楚劃分屬於 工作、家庭各自的時間,因而較不會有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的發生,並. 政 治 大 外溢至家庭場域,造成行為基礎衝突。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立. 且在工作的模式中展現的前瞻性行為,也較能夠有效的留在工作場域中,而不會. 假設三:個體的家庭邊界強度,將負向調節個體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 ‧ 國. 學. 突的關聯,家庭邊界強度越強,個體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越弱。. ‧. y. Nat. 過去有研究指出,個體對於通訊科技產品的採用,並非必定會造成工作、家. er. io. sit. 庭邊界的模糊,舉例來說,Golden 與 Geisler (2007)透過訪談發現,不同的個體 使用 PDA 的方式也截然不同,有些個體使用 PDA 來促進工作、生活的融合,但. al. n. v i n 同時也有許多個體,使用 PDA 等人(2013) C h來協助工作、生活的分割,Duxbury engchi U. 針對黑莓機使用者的訪談也發現,許多使用者確實在工作、家庭場域都會使用黑 莓機,但同時也有個體自行訂立規則,堅決不在下班時間使用。上述的研究發現 都同意,個體並非只會被動的讓環境要求形塑他們的工作、家庭邊界,而會站在 主動的態勢,尋找可利用的途徑來選擇管理邊界的方式,與 Clark(2000)在邊界 理論中提到,個體主動制訂(enactment)邊界、主動管理邊界的觀點相符,顯示要 瞭解科技的使用對於個體造成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考慮個體建立的邊界所具備的 性質。本研究認為,個體在非工作時間,運用科技介面接收工作面向訊息的次數, 是否調節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會因個體建立的邊界強度不同而. 26.

(36) 異,進而形成三階的調節效果。 在工作上展現前瞻性行為的個體,其行為上具備預先行動、意圖影響的特性, 此時若個體的邊界強度高,工作與家庭界限分明,並且於分割-融合光譜上,傾 向分割的一端,工作的場域不會受到家庭事務干擾,家庭場域也鮮少遭到工作事 務的入侵,彼此應是井水不犯河水,但若個體在家庭場域時,收到了來自工作場 域的訊息,個體可能感受到必頇回覆的壓力(Turner et al., 2006),被迫要擴張工作 的邊界,投入更多時間、心力於工作上的前瞻性行為,進而掠奪了能夠投入家庭 的資源,造成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的發生。而在家庭場域中,出現來自. 政 治 大 歸私的行為模式,進而加劇個體在工作場域展現的行為模式,流通至家庭場域的 立. 工作場域的訊息,不僅可能激發個體的工作角色,更撼動了個體原先公歸公、私. 可能,因此,個體展現的前瞻性行為,就更可能流通至家庭場域,造成行為基礎. ‧ 國. 學. 衝突。. ‧. 相較之下,在工作上展現前瞻性行為的個體,若其邊界強度低,工作與家庭. y. Nat. 沒有明顯的分界(Clark, 2000),並且於分割-融合光譜上,傾向融合的一端,個體. er. io. sit. 對於工作、家庭元素的互相流通習以為常,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用來處理 工作事務,即便是在家庭場域中,低強度的邊界也使角色轉換相對流暢(Ashforth. al. n. v i n et al., 2000),由於個體本就慣於兩面項元素的流通,因此就算在下班時間,收到 Ch engchi U. 來自工作場域的訊息,也能應付自如、慣以為常,對於個體造成的衝擊,就遠遠 不如邊界強度高的個體。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四:個體建立邊界之強度,將調節科技使用的調節效果,形成三階交互 作用。個體邊界強度越強,科技使用的調節效果也越強,個體邊界強度越弱,科 技使用的調節效果也越弱。. 27.

(3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8. i n U. v.

(38)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本研究企圖探討組織中的個體,於工作場域展現的前瞻性行為,與其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同時進一步檢驗通訊科技產品使用、邊界強度的調節效果,以 及邊界強度的三階調節效果,基於上述文獻回顧的結果與研究推論,本研究提出 如下圖1的研究架構,並將假設整理如表1所示。. 政 治 大 工作訊息數目 立. ‧ 國. ‧ sit. n. al. er. io 圖 1 研究架構圖. y. 工作-家庭衝突. Nat. 前瞻性行為. 學. 邊界強度. Ch. engchi. 29. i n U. v.

(39) 表1 研究假設 假設一. 個體前瞻性行為的展現,與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有正向關聯,包 含時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行為基礎衝突三種形式。. 假設二. 個體在家庭場域,運用科技介面接收工作面向訊息的頻率,將調節 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係,接收工作面向訊息越多,前 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越強。. 假設三. 個體的家庭邊界強度,將負向調節個體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 政 治 大. 突的關聯,家庭邊界強度越強,個體前瞻性行為與工作-家庭衝突 的關聯越弱。. 個體建立邊界之強度,將調節科技使用的調節效果,形成三階交互. 學. ‧ 國. 作用。個體邊界強度越強,科技使用的調節效果也越強,個體邊界. ‧. 強度越弱,科技使用的調節效果也越弱。. io. sit. y. Nat. n. al. er. 假設四. 立. Ch. engchi. 30. i n U. v.

(40) 第二節 研究樣本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便利性取樣方式進行,受測者為台灣一般 民營企業員工中,年資6個月以上的全職工作者,為減少共同方法變異(common method variance) 對 研 究 結 果 準 確 度 之 影 響 (Podsakoff, MacKenzie, Lee, & Podsakoff, 2003),本研究採時間隔離的方式,分為兩個時間點施測,首先在前測 測量獨變項與調節變項,包含前瞻性行為、家庭邊界強度、科技使用、背景變項 等,再於間隔約兩週後的後測,進行依變項與控制變項的測量,包含工作家庭衝 突、個體分割偏好、組織分割支持等。資料收集採線上問卷、紙本問卷並行的方. 政 治 大 兩階段問卷的資料後,回收有效問卷紙本98套、電子91套,共得189套有效樣本, 立. 式,共發放紙本問卷130套、電子問卷180套,扣除資格不符、漏答過多、未完成. 問卷回收率約61%,為確認不同問卷收集方式是否對依變項造成影響,本研究針. ‧ 國. 學. 對紙本問卷、電子問卷兩種資料收集方式所得之工作-家庭衝突進行平均數檢定,. ‧. 發現兩者並無顯著差異(t(187) = 1.40, p = .16),因此後續分析皆將資料合併計算,. n. al. er. io. sit. y. Nat. 前、後測問卷見附錄一、附錄二,問卷之樣本組成如表2所示。. Ch. engchi. 31. i n U. v.

(41) 表2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樣本組成 N=91 電子問卷. N=98 紙本問卷. 性別 男性 女性. 44 47. 28 70. 72 117. 38.1 61.9. 年齡 20-30 歲 31-40 歲 41-50 歲 51-60 歲. 49 22 13 7. 29 25 18 21. 78 47 31 28. 41.3 24.9 16.4 14.8. 61-70 歲 未填答. 0 0. 25 11. 4 4. 29 15. 7 6 5 2 3. 0 32 2 0 0. 7 38 7 2 3. 3.7 20.1 3.7 1.1 1.6. 5 1 6 0. 0 9 4 10 5. 2 14 5 16 5. v 1.1 i n. n. a l2. Ch. engchi U. 15.3 7.9. y. sit er. ‧ 國. 0.5 2.1. ‧. io. 醫療保險 政治社服 住宿餐飲 軍公教 其他. Nat. 批發零售 金融保險 文教服務 一般服務 營建土木. 立. 政 1 治 1大 4 4. 學. 產業別 電子資訊 傳統製造. N=189 人數 百分比(%). 7.4 2.6 8.5 2.6. 未填答. 2. 15. 17. 9.0. 教育程度 高中職以下 專科 大學. 2 8 65. 10 20 55. 12 28 120. 6.3 14.8 63.5. 碩士 博士 未填答. 15 1 0. 11 1 1. 26 2 1. 13.8 1.1 0.5 (續下頁). 32.

(42) 子女數目 0 1. 67 9. 54 20. 121 29. 64.0 15.3. 2 3 4. 12 2 1. 19 3 2. 31 5 3. 16.4 2.6 1.6. 出社會年資 1 年以下. 12. 5. 17. 9.0. 1-5 年 6-10 年 11-15 年 16-20 年 21-25 年. 36 11 13 6 5. 20 17 11 8 11. 56 28 24 14 16. 29.6 14.8 12.7 7.4 8.5. 26 年以上 未填答. 8. 立0. 政 26 治 34大 0 0. 18.0 0.0.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3. i n U. v.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法進行資料蒐集,測量的變項包含前瞻性行為、家庭邊界強度、 科技使用狀況、工作-家庭衝突與其他控制變項。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CF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檢 驗 量 表 信 效度, 並 參 考 修改 指 標 (modification indices, M.I.)數值作為挑選題目的標準。. 前瞻性行為。Parker 與 Collins(2010)將前瞻性行為定義為未來導向、具自發 性、改變取向的行為,並具有預先行動並造成影響的主動特色。本研究對於前瞻. 政 治 大 所得之中文版本,共包含前瞻性工作行為、前瞻性策略行為、前瞻性個人─環境 立 性行為的測量,將採用 Parker 與 Collins(2010)編製的前瞻性行為量表,經翻譯後. 契合行為三面向,本研究採用其中與工作最直接相關的「前瞻性工作行為」面向,. ‧ 國. 學. 其題項又分為四個面向,總共 13 題,當中呈現對於工作行為的描述,並請參與. ‧. 者從「總是如此」至「從未如此」評估該行為發生的頻率,例題如:「產生有創. y. Nat. 意的想法」。量表皆採六點量尺,而由於本研究並未嘗詴區分不同種前瞻性工作. er. io. sit. 行為的效果,因此在分析時將所有題項加總計分,詳細題項如表 3,量表經驗證 性因素分析後,刪除修改指標(modification indices, M.I.)數值過大的題項,刪除之. al. n. v i n 題項為第三題「宣導我所倡導的想法給別人。」 、第七題「對公司原有的程序提 Ch engchi U. 出新點子或改善想法。」 、第十二題「詴著尋找造成錯誤的主要原因。」其餘 10 題皆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契合度指標:χ2 = 48.19(p < .05),df = 29,NFI = .95, CFI = .98,IFI = .98,SRMR = .04,RMSEA = .06,量表之 Cronbach’s α = .91。. 34.

(44) 表3 前瞻性行為量表 個人創新 1. 產生有創意的想法。 2. 尋找新的技術、技能或產品概念。 3. 宣導我所倡導的想法給別人。* 提供建言. 7.. R. 3.93 3.88 3.99. 1.17 1.21 1.23. .86 .84 .59. .74 .70 .35. 4.35. 1.04. .63. .53. 3.89. 1.19. .78. .39. 1.04. .82. .60. 1.19. .73. .67. 1.11. .77. .60. 4.64. 0.96. .78. .61. 4.44. 1.13. .76. .58. 4.04. 1.17. .86. .75. i v1.03 n U. .69 .73. .53 .48. 4.32 治 政 相關議題保持瞭解。 大 對公司原有的程序提出新點子或改 3.96 立 善想法。* 4.30. Nat. io. al. n. 發展有效的長期程序或系統。 12. 詴著尋找造成錯誤的主要原因。* 13. 花時間計畫如何預防復發的問題。. Ch. 4.68 4.37. engchi. ‧. 在工作中詴著使用更有效率的新方 法。 10. 詴著解決公司當下的緊急問題。 問題預防 11. 即使剛開始的成效不彰,還是會詴著. 學. 承擔責任 8. 在工作中詴著提出改進的程序。 9.. 路徑係數. y. 6.. 標準差. er. 5.. 即使我的觀點不被他人認同,還是會 和公司的人溝通工作事務。 鼓勵公司的人,使他們投入相關議 題。 當我的意見可能對公司有用時,能對. ‧ 國. 4.. 2. 平均數. sit. 題目. 1.11. *為刪去之題項,量表 Cronbach’s α = .91. 工作-家庭衝突。Greenhaus 與 Beutell(1985)將工作-家庭衝突定義為「工作與 家庭兩面向的角色壓力,彼此互不相容的一種角色間衝突」 。本研究工作-家庭衝 突的測量,選用林惠彥、高旭繁與馮輝棋(2013)翻譯自 Carlson 等人(2000)編制的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量表包含工作-家庭、家庭-工作兩方向,每個方向又包含時 間基礎衝突、壓力基礎衝突、行為基礎衝突三面向,每個面向 3 題,總共 18 題, 本研究使用其中工作-家庭方向之 9 題。題項呈現對於工作與家庭的描述,並請 35.

(45) 參與者從「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評估對該描述的同意程度,例題如: 「工 作使我無法如願參與家庭活動。」以六點量尺計分,詳細題項如表 4,量表經驗 證性因素分析後,刪除修改指標(modification indices, M.I.)數值過大的題項,刪除 之題項為第六題「因為工作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回到家連我喜歡做的事都提不貣 勁。」其餘 8 題皆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契合度指標:χ2 = 37.71(p < .05), df = 17,NFI = .97,CFI = .99,IFI = .99,SRMR = .03,RMSEA = .07,顯示量表 之契合度良好,量表之 Cronbach’s α = .90。. ‧ 國. n. al. Ch. .86 .83. .93. .86. .98. .96. v1.37. .87. .75. 3.23. 1.40. .70. .49. 3.24. 1.33. .80. .62. 3.04. 1.18. .87. .74. 2.86. 1.36. .69. .47. 2.89. 1.33. 3.11. 1.36. 9. 能讓我有效工作的行為,並無助於我 成為一個好父母、好配偶。 *為刪去之題項,量表 Cronbach’s α = .90. 36. i n U. 3.17. engchi. 工作-家庭行為基礎衝突 7. 我在工作上所使用的問題解決行為並 不能用來解決家庭問題。 8. 在工作上有效且必要的行為,在家庭 生活中是適得其反。. 1.33 1.33. ‧. io. 與家庭活動。 5. 下班回家後,我常因精疲力竭,無力 再為家人多做什麼。 6. 因為工作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回到家 連我喜歡做的事都提不貣勁。*. .92 .91. 2.95 3.06. 學. Nat. 3. 因為我得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我必 頇犧牲家庭活動。 工作-家庭壓力基礎衝突 4. 下班回家後,我常因為太累而無法參. R. y. 立. 工作-家庭時間基礎衝突 1. 工作使我無法如願參與家庭活動。 2. 我必頇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讓我無法分 擔應做的家務。. 2. 路徑係數. sit. 題目. 政 治平均數大 標準差. er. 表4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46) 邊界強度。邊界強度被定義為一場域中,能阻擋另一場域元素滲透的程度 (Hecht & Allen, 2009)。本研究採用 Hecht 與 Allen( 2009)發展的邊界強度量表, 並擷取其中家庭邊界強度(boundary strength at home)的向度,家庭邊界強度,是 家庭場域能夠阻隔工作元素的滲透之程度,題項呈現對於工作與家庭的描述,並 請參與者從「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評估對該描述的同意程度,詳細題項 如表 5,採用六點量尺計分,原量表共 8 題,其中第一、三、六、七、八題為反 向題,計分時頇反向計分。考量到部分題項之敘述可能與科技使用的概念重疊, 因此首先刪除第三題「我時常在家接到工作相關的聯絡訊息(如:電子郵件、傳. 政 治 大 M.I.)數值過大的題項,刪除之題項包含第一題「我時常在家工作。」 、第二題「我 立 真、電話)」。量表再經驗證性因素分析後,刪除修改指標(modification indices,. 從不在私人的時間工作。」、第四題「我從不將工作帶出辦公室。」其餘 4 題皆. ‧ 國. 學. 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契合度指標:χ2 = 2.62(p < .05),df = 2,NFI = .95,CFI. ‧. = .99,IFI = .96,SRMR = .05,RMSEA = .04,顯示此量表契合度良好,量表之. y. sit. al. 平均數. n. 題目. Ch. er. io. 表5 邊界強度量表. Nat. Cronbach’s α = .80。. 路徑係數. R. 2.66 3.61. 1.50 1.36 1.52. .43 .46 .56. .15 .21 .31. 2.91 3.61. 1.56 1.47. .50 .46. .23 .20. 4.35. 1.48. .75. .59. 3.87 3.70. 1.53 1.54. .73 .87. .58 .74. n U i e n g c h4.22. 家庭邊界強度 1. 我時常在家工作。* 2. 我從不在私人的時間工作。* 3. 我時常在家接到工作相關的聯絡訊息 (如:電子郵件、傳真、電話)。* 4. 我從不將工作帶出辦公室。* 5. 我私人的時間完全是我個人能夠掌控 的。 6. 工作到很晚,甚至通宵工作,對我而 言事家常便飯。 7. 我經常加班。 8. 我經常在下班時間處理工作相關事 務。 *為刪去之題項,量表 Cronbach’s α = .80 37. 2. 標準差. i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Units of Work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work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vel I, II and III Reading Skills.. The Units of Work also

Through an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Learning Objectives,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chemes of work, suggestions for

Finally, adding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auses and the rise of Rome type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thic script and the renaissance typef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tud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purpose of this important work,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both Dau-shr'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Buddhist and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In addition , from the result of The Manpower Utilization Survey and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minimum wages hike has a greater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its research foundation, added with dimension of perceived value as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