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為例"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The Thesis for Master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調查研究 -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Taken Examples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研 究 生 : 李映蓉. 撰.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博士. 中華民國 101 年 06 月.

(2)

(3)

(4) 謝誌 在這炎炎夏季中,我的研究生生涯終於告一段落了,看著這本論文,回想起三年來 的點點滴滴,在身兼多種身份的忙碌及埋首研究的過程,我終於完成了!心中滿溢著感 動與感謝之意,真是難以言喻。.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吳舜文博士,吳教授在論文方面悉心的指導,一步 一步的帶領我進入研究的領域,並給我許多精闢的意見,使我的研究日趨豐富,同時老 師也是我生活上最好的榜樣,每當我身陷在工作、家庭與學業中,感覺沮喪時,老師傳 遞給我的溫暖,總使我有動力可以繼續走下去。另外也非常感謝論文口試委員黃翠瑜教 授與徐玫玲教授,兩位老師對我的論文仔細審閱,並且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的研 究能更臻完善。. 也要謝謝 98 師大音樂教碩班的全體同學,因為有你們,課程變得更有趣,也感受 到無比的溫暖,與大家並肩作戰的我,真的感覺很幸福,我愛大家!另外也要特別謝謝 文文俱樂部的會員們,有大家的陪伴與互相打氣,感覺不孤單,真的很好!謝謝大家。. 最後要感謝我最愛的家人,我的父母—李木杉先生與陳明真女士,你們無條件的在 背後支持我在學術的路上前進,每當我分身乏術時,接手替我照顧兩個寶貝,使我能夠 無後顧之憂的勇往前進。也謝謝外子—王俊國先生與兩個女兒—小乖與呼呼,雖然我常 常忙到無法好好的陪伴你們,但你們的愛是支持我走下去的最大支柱,謝謝你們!. 很多的感謝,也獻給在我身邊給我鼓勵的每一個人,因為有您,我才能為這三年的 求學生涯,畫上沒有遺憾的句點。. 李映蓉. 謹誌. 中華民國 101 年六月.

(5)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觀點與現況,包含教師對流行音樂 觀點之價值觀、教學適用性、教學年級使用觀與教學項目使用觀與教學現況之學習狀況、 教學困擾、素材來源與教學活動情形。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研究者以桃園縣公立國民 中學音樂教師為對象,共計有效樣本 143 份,並以自編「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 之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 t 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之具體結論如下: 壹、教師對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觀點 1. 大多數教師對流行音樂之價值觀為正向,並認同流行音樂之教育價值,且在課餘 時是有聆聽流行音樂之習慣。 2. 大多數教師認為流行音樂融入教學符合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的課程目標,且可引 發學習動機與提升學習成效,並擴展教材的多元性。 3. 大多數教師認為流行音樂適合融入音樂教學活動中。 貳、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情形 1. 教師認為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活動後,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學習成效皆提高。 2. 教師僅對流行音樂歌詞內容的不適當性感到些微困擾。 3. 教師在教學所用的流行音樂素材來源以影音網站與網路為主。 4.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所用的流行音樂與歌曲以電影音樂與華語歌曲為主。 5. 教師在各教學活動使用流行音樂的多寡,以樂器教學為最高,創作教學為最低。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流行音樂、國中音樂教學 i.

(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how music teachers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and how they in fact apply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The first part included teachers’ point of view on popular music and its teaching applicability, use of popular music in students of different school years, and use of popular music in different teaching programs; the second part was about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including learning situation, teaching problem, sour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ctivity. The researcher taked example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nd collects 143 effective samples. The research tool was the self-mad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of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and the result was analyzed wi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I. How teachers evaluated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1. Most teachers had positive point of view on popular music and recognize its educational value; they were used to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after school. 2. Most teachers agre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opular music into teaching conforms to the goal of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 of Grade 1-9 Curriculum. It triggers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e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s teaching material variety. 3. Most teachers believed popular music is an ideal material to be integrated into music teaching activities. II. How teachers appled popular music to music teaching 1. Teachers thought tha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were both improved after the use of popular music in teaching activities. 2. The only thing that slightly bothers teachers was the impropriety of popular music lyrics. 3. The main sources of popular music used in teaching are video websites and the Internet. 4. The most used popular music categories are movie sound track and Mandarin songs. 5. Teachers were most likely to use popular music for instrument teaching, least likely for creative teaching.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thesis provides suggestioned for teaching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 popular music,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ii.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流行音樂....................................................................................................... 第二節 流行音樂與音樂教育.................................................................................. 第三節 流行音樂與教學之相關研究...................................................................... 7 21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資料處理....................................................................................................... 研究步驟........................................................................................................ 51 51 53 57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分析.................................................... 第二節 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情形分析.................................................... 第三節 不同背景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差異分析.................................... 61 68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101 10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07 貳、外文部分................................................................................................................ 112.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研究工具效度評估之專家審查意見表.................................................. 115 國中音樂教師應用流行音樂融入教學狀況調查研究問卷(預試) 121 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25 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建議彙整.................................................. 129 iii.

(8) 表次 表 2-1-1 表 2-1-2 表 2-1-3 表 2-3-1 表 2-3-2 表 2-3-3 表 2-3-4. 國內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 國外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檢視流行音樂之內涵................................................. 以國小為對象之研究............................................................................... 以國中為對象之研究............................................................................... 以教師為對象之研究............................................................................... 以國語科為對象之研究............................................................................ 10 11 14 32 36 40 42. 表 2-3-5 表 3-2-1 表 3-2-2 表 3-3-1 表 3-3-2 表 3-3-3 表 3-3-4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以英語科為對象之研究........................................................................... 桃園縣 100 年度各行政區公立國民中學.............................................. 樣本數量統計表....................................................................................... 問卷內容向度與題型配置表.................................................................. 預試問卷之信度評估............................................................................... 內容效度評估專家學者........................................................................... 內容效度修訂題項................................................................................... 對流行音樂的價值觀層面...................................................................... 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的適切性層面............................................. 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年級上的使用層面..................................... 45 52 53 54 55 56 57 62 64 65. 表 4-1-4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項目上的使用層面.................................... 使用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現況的學習狀況層面........................ 使用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現況的教學困擾層面........................ 使用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現況的教學素材選取層面............... 使用流行音樂於國中音樂教學現況的教學活動安排層面............... 使用流行音樂的於教學程度順位表..................................................... 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 不同性別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觀點差異.................................... 不同性別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現況差異..................................... 67 69 71 72 73 73 75 81 82. 表 4-3-4 不同教學年資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觀點差異............................ 表 4-3-5 不同教學年資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現況差異............................ 表 4-3-6 不同年齡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表 4-3-7 不同年齡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現況差異.................................... 表 4-3-8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表 4-3-9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現況差異............................ 表 4-3-10 不同學校行政區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表 4-3-11 不同學校行政區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現況差異.................... 83 84 85 87 88 89 90 91 表 4-3-12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92 表 4-3-13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現況差異....................... 93 iv.

(9) 表 4-3-14 不同流行音樂研習次數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表 4-3-15 不同流行音樂研習次數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現況差異...... 表 4-3-16 不同流行音樂創作經歷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表 4-3-17 不同流行音樂創作經歷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現況差異...... 表 4-3-18 不同流行音樂研究經歷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觀點差異...... 表 4-3-19 不同流行音樂研究經歷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現況差異....... 94 95 96 96 97 98. 圖次 圖 3-1-1 圖 3-5-1 圖 4-3-1 圖 4-3-2 圖 4-3-3 圖 4-3-4 圖 4-3-5 圖 4-3-6. 研究架構圖......................................................................................... 研究步驟圖......................................................................................... 性別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教學年資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年齡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最高學歷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學校行政區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學校規模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51 59 76 77 77 78 78 79. 圖 4-3-7 圖 4-3-8 圖 4-3-9. 流行音樂研習次數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流行音樂創作經歷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流行音樂研究經歷比例百分比分配圖........................................... 79 80 80. v.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觀點與現況,試圖從桃園縣國中音 樂教師的觀點,經由問卷調查來作為深入瞭解與分析。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重要名詞釋義,以確立本研究之 方向。.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科技媒體的發展,包括電視、廣播、電腦等大眾媒體的發達,對人類社會的工作與 休閒型態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而電腦網路與音樂播放媒體的興盛,更使得青少年的音樂 體驗產生質的變化。個人電腦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音樂的傳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 線,也輕易地跨越國界及文化的藩籬(蘇郁惠,2005)。隨著傳播媒體、影音科技的快 數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大街小巷、百貨公司、餐廳商店、電視頻道等幾乎都可 以聽到音樂播放。電腦網路、電視媒體,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流行音樂。而隨著 青少年對偶像崇拜的文化風潮及台灣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流行音樂除了多元化與商業化 的本質之外,亦快速的反應當下群眾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文化(簡曉瑩,2003) 。Negroponte 在他的「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齊若蘭譯,1995)一書中也提到,數位時代的來 臨,將使工商、教育、娛樂、傳播等各行各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引自陳玉玫,2002)。 根據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Eastern Integrated Consumer Profile ,E-ICP)2002 年網路調 查資料發現,13-19 歲青少年多數為流行歌曲/MTV 之主要聆聽族群;2006 年調查音樂 下載族群中,以 13-19 歲的人下載音樂的比例居多,此年齡階段對於流行音樂相當熱衷, 且流行音樂為其聊天的話題之一(陳盈伶,2009) 。在蘇郁惠(2004)以我國 1706 位國、 高中生為對象,進行青少年音樂態度調查中發現,青少年對流行音樂文化認同度顯著高 於對學校音樂文化認同度,且呈現高度的團體內部一致性。而流行音樂對青少年之所以 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莫過於流行音樂旋律輕鬆、易唱,歌詞敘述情感與生活,常與國中 生的心理與情緒不謀而合(盧麗蓉,2007),此皆顯示出流行音樂和青少年之間的關係 1.

(11) 是密不可分的。 以文化的角度來看,學校具備傳遞或批判社會文化的教育功能,其教材內容需與學 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係(鄭夙娟,2005)。而青少年正屬於國中時期,為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標準訂定實施的教育範圍內,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中說明:「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 源,因此藝術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美國「音樂教 育工作者全國會議」 (MENC)也早在 1969 年,即將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正式納入學校 音樂課程中;依據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的碩士論 文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驗處理前及後的兩組受試學生,其音樂偏好與消費態度皆傾向於 流行音樂,她因此提出「教師應善用各媒體的流行音樂資訊作為教學的教材」的呼籲。 所以音樂教育的定位必須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調整、轉化,音樂教師除了須具備專業 領域的學養外,也應具備人文、社會、資訊等全方位的知能,始能規劃出多元化、生活 化、適性化的統整性課程,而流行音樂廣受學生喜愛的特質,以符合學習心理學,其以 學生興趣為主的原則,在反映社會文明價值觀的本質,則可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社會功能 與角色的認知。 研究者從 1997 年踏入教育職場至今,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十餘年來的經驗,發現在 教學現場上,無論是對教師,或對學生而言,學校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課程的教材編 排與選用上,大多數仍顯示出流行音樂難與古典音樂平起平坐之處境。音樂普及於大眾, 為正確的教育原則,在流行音樂中也不乏許多優秀作品,也是有其教育價值(黃友隸, 1979)。由於在過去流行音樂一直被定位於娛樂,再加上學校的音樂教師皆是接受正統 的-所謂古典音樂的訓練,因此,流行音樂一直被音樂課程拒之於千里之外。不過隨著 課程的鬆綁,課程內容的多樣化,以及音樂創作者的努力,使得流行音樂逐漸被教育者 接受,許多學者也紛紛以流行音樂作為研究題材(林婉茹,2009)。所以教師不能再以 權威性的教條式之教學架構,實施刻板的教學,而應注意學生來自校外、社會文化背景 的交互依存的影響力,才不至於脫離現實,也使得教學能充分達到目的。當然,選擇流 2.

(12) 行音樂必須要審慎評估具有教學意義的曲目,避免有違反善良風俗之不當歌曲 (姚世澤, 2003)。 綜觀國內教育界對流行音樂融入教學相關研究之論文研究計有 25 篇,其中以流行 音樂融入音樂科教學為主的研究計有 14 篇,以流行音樂融入其他科目如國語、英語、 科學等教學為主的計有 11 篇,在研究對象的部分包含國小、國中階段之學生與教師, 在研究方法的部分包含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文獻分析等。但在這些相關研 究中多以融入與導向古典音樂教學做為主軸,或以教學實驗法為主,較缺乏以量化問卷 探討教師之教學現場的研究;故研究者以所任教多年之學校區域為研究範圍,期以量化 之問卷調查來探討音樂教師對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狀況之調查,以作為課程規劃與教學 實務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調查桃園縣國民中學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狀況,研究目的有 二: 一、探討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流行音樂使用於教學的觀點。 二、探討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情形。 依據以上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之待答問題逐一陳述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流行音樂使用於教學的觀點為何? (一)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流行音樂的價值觀為何? (二)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流行音樂實施於國中音樂教學的適切性為何? (三)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流行音樂實施之年級看法為何? 3.

(13) (四)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流行音樂使用於各音樂教學項目(音樂基本練習、樂 理、歌唱、樂器、欣賞、創作)之看法為何? (五)不同背景(性別、年資、年齡、最高學歷、任教學校行政區、學校規模、流 行音樂研習經歷、流行音樂創作經驗、流行音樂研究經歷)之桃園縣國中音 樂教師對流行音樂使用於教學的觀點是否具有差異? 二、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情形為何? (一)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後,學生之學習狀況如何? (二)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對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是否困擾? (三)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教學素材選取來源為何? (四)桃園縣國中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教學活動安排狀況如何? (五)不同背景(性別、年資、年齡、最高學歷、任教學校行政區、學校規模、流 行音樂研習經歷、流行音樂創作經驗、流行音樂研究經歷)之桃園縣國中音 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的情形是否具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亦稱通俗音樂或大眾音樂,泛指易於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形式,是 一種源起於 19 世紀末,興盛於 20 世紀,並廣為國際社會流行的新式音樂風格。流行音 樂常常有著商業化的運作,是具有廣大市場與群眾基礎的音樂,是在商業機制下大量生 產並迅速傳播的商品和消費性產品,各個時代有其不同之代表風格。 本研究所指之流行音樂依著名音樂網站 kkbox,音樂分類包括有爵士歌曲、嘻哈、 4.

(14) R&B 音樂、搖滾音樂、電子音樂、新世紀音樂、電影音樂等,歌曲語系類型分為華語 歌曲、台語歌曲、西洋歌曲、日文歌曲、韓文歌曲等。. 貳、流行音樂融入教學(popular music in teaching) 「藝術與人文」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教材重心,而與學 生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流行音樂文化應適度納入教材之中,以各版(康軒、翰林、南一與 育成)教科書內容觀之,無論是歌唱、樂器或欣賞等活動,流行音樂曲目已有明顯增加 之趨勢(盧麗蓉,2007),所以本研究將流行音樂融入教學界定為以受大眾歡迎且通俗 易懂的音樂及歌曲,其反映當代流行文化,具商業性質,並可為市場需要而大量複製之 音樂形式融入音樂教學當中。. 5.

(15)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彙整、探討與分析。 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流行音樂相關理論,第二節為流行音樂與音樂教育,第三節 為流行音樂與音樂教學相關研究之彙整與分析。. 第一節 流行音樂 本節將探討流行音樂之定義、流行音樂的起源與發展及流行音樂的分類與特色。. 壹、流行音樂之意義 流行是具有「時效性」的,無論是音樂、服裝、髮型,週期過了,舊的流行便被新 的流行文化給取而代之,如此一波一波的傳播改變,便成為所謂的流行文化。而流行音 樂隸屬於流行文化的一環,它透過音樂的表現及社會與傳播媒介交織成一個緊密的網絡, 在彼此互動之下逐漸造成一股流行的力量,在如此迅速播散的流行音樂文化裡,新的曲 子一出現旋即取代舊歌曲,造成另一波的流行,就在如此不斷地新舊替換中形成音樂的 普及與流行(黃莉雅,2009)。流行文化因為貼近大眾,而且在文化的流通上,又具高 度機動性與自主性,並能藉由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力及穿透力,迅捷的傳播至各個層面, 因此能輕易的攫取一般大眾的心靈(楊州松,2003) 。因此流行是具有時效與即時性的, 其傳播的力量與散發性是不容小覷。 一、流行之字義 有關 Popular 一詞,是起源於拉丁字 popularis,原意指為“屬於人類的” (of the people), Paul Davidson 認為音樂家需觸及人群,並傳達其理念,使人注意到音樂家本身,如此和 他的音樂就能產生認同感。在十六世紀時 Popular 一字,逐漸有「底下」(low)或「基礎」 (Base)之意,十八世紀有「未經教化過的嗜好」(wildly favored)之意,十九世紀時當作形 容詞,表「受歡迎」之意,用於有關流行文化的商業生產形式,指的是被廣大觀眾所喜 7.

(17) 歡或認可的人、產品、措施或信仰(Robinson,1991)。 二、從音樂本身角度界定何謂流行音樂 不同的研究者對流行音樂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茲將其羅列以下,並從中釐清流行 音樂之定義。 (一)國內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 蕭鴻榮(1978)認為凡經由大眾傳播工具歌星們所唱,而一時為人們所傳誦的簡短 歌曲,即屬『流行歌曲』 。張之傑(1982)於「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裡所示, 「通俗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鬆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是眾多 文化樣式中最貼近生活的類別。劉星(1984)認為流行音樂是指舉凡電影插曲、舞台劇 插曲、唱片或電視歌曲,在歌唱時以輕音樂團伴奏者,均可概稱為流行音樂。臧汀生(1989) 認為,流行音樂概指特定歌詞與曲調相配,透過商業的力量製作、推廣、販售,而流傳 於社會的歌曲。鄭淑儀(1992)認為流行音樂是以工業生產程序製作與銷售,透過大眾 媒介呈現,為一種大眾化、通俗化的音樂。蘇正偉(1994)在綜合各方言論後,歸納出 廣義的流行音樂係指自先秦至今,在當時代為大多數人所聽唱,且具有民間性、大眾化、 生活化特質的音樂;而狹義的流行音樂是指以城市為發源地、以商業為導向、以營利為 目的、並藉由傳播媒體大肆宣傳的音樂,其精緻化程度較低,通常被視為中下階層的歌 唱文化,由專業(但可能未受高級音樂教育)的人士創作演出,曲調歌詞採易唱易記的 形式,並由輕音樂團伴奏及運用電子樂器和儀器來擴大其音量,採用輕聲或氣聲唱法。 林谷芳(1995)認為流行音樂是一種具有高度商業利益取向,為市場需要而大量複 製其錄音產品的一種創作音樂。不同於因歷史沉澱而逐漸累積其聽眾的「古典音樂」, 流行音樂訴求的創作取向是「通俗易唱」且能在短時間之內廣受歡迎的歌曲,此訴求也 正好解釋流行音樂的主軸在歌曲,而藝術音樂反而有大量器樂曲的原因。楊蕙菁(1998) 認為『流行音樂』是一個結合歌曲、唱片、明星與風格的混合體。張進(2001)認為流 行音樂泛指通俗易懂、大眾容易接受且能夠廣泛流傳的音樂,沒有深奧難懂的內容,旋 8.

(18) 律優美或節奏明快,大眾能夠容易接受與傳唱,因此能擁有廣大的聽眾,亦即,流行音 樂風格為自由、多元化,內容多樣化,且旋律長度不長,容易記憶,音域不寬,適合大 眾演唱,並伴隨歌唱所搭配的肢體律動與舞蹈來強化音樂的表現,現在更加上電子科技 的應用,使之更具有時代感,也指引大眾對流行音樂更加喜好與樂於演唱。 徐玫玲(2001)認為流行音樂廣為流行的特質,在於其具有:1.音樂的基本要素: 如旋律、節奏、和聲等;2.作曲技術方面:如編曲方式和伴奏配器迎合市場導向;3.音 響技術方面:如歌者的演唱方式及錄音技術與音效處理;4.商業行為:經濟學原理運用 之,如歌曲、歌者的行銷包裝、廣告和市場操縱。今日流行歌曲透過了大眾媒體的傳播, 使之普遍性超越所謂的歐洲流行音樂,甚至超越古典音樂,成為擁有廣大「知音」的樂 種;而流行歌曲是一種音樂商品,其價值取決於市場。徐玫玲(2005)並曾針對流行音 樂這個專有名詞加以界定,認為經歷過許多西方文獻的探討,從早期「敲打樂」(beat music)到「搖滾樂」(rock music)或「流行音樂」(pop music 或 popular music)等, 代表不同的詞與組合、不同之歷史傳承、文化意涵與影響層面,而台灣的「現代」流行 歌曲有別於口傳的傳統民謠。 簡曉瑩(2003)則將「流行音樂」簡要表示如下: 流行音樂 = 反映當時群眾社會心理的音樂(歌曲) = 當代的流行文化+音樂(歌曲) 姚世澤(2003)指出廣義的流行音樂包含:搖滾音樂(Rock)、靈魂音樂(Soul)、鄉村 音樂(Country)、福音音樂(Gospel)及民謠等音樂風格,而狹義的則是指流行歌曲排行榜 前四十名的歌曲。陳盈伶(2009)認為流行音樂是文化工業下的產物,具又商業性、娛 樂性、市場消費性,藉著大眾傳播的力量,利用行銷包裝的手段,深入現代人生活中, 大眾對流行音樂有高度的熟悉度,時時刻刻能接受到流行音樂新的資訊。. 9.

(19) 表 2-1-1 國內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流行音樂定義. 蕭鴻榮(1978). 經由大眾傳播工具所傳唱,為人們一時所傳誦的簡短歌曲,即屬之。. 張之傑(1982). 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鬆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 劉. 星(1984). 臧汀生(1989) 鄭淑儀(1992). 舉凡電影插曲、舞台劇插曲、唱片或電視歌曲,在歌唱時以輕音樂團伴奏者,均 可概稱為流行音樂。 概指特定歌詞與曲調相配,透過商業的力量製作、推廣、販售,而流傳於社會的 歌曲。 以工業生產程序製作與銷售,透過大眾媒介呈現的音樂。 廣義的流行音樂係指自先秦至今,在當時代為大多數人所聽唱,且具有民間性、. 蘇正偉(1994). 大眾化、生活化特質的音樂;而狹義的流行音樂是指以城市為發源地、以商業為 導向、以營利為目的、並藉由傳播媒體大肆宣傳的音樂。. 林谷芳(1995). 具有高度商業利益取向,為市場需要而大量複製其錄音產品的創作音樂。. 楊蕙菁(1998). 『流行音樂』是一個結合歌曲、唱片、明星與風格的混合體。 風格自由、多元化,內容多樣化,且旋律長度不長,容易記憶,音域不寬,適合. 張. 進(2001). 大眾演唱,並伴隨歌唱所搭配的肢體律動與舞蹈來強化音樂的表現,加上電子科 技的應用,使之更具有時代感。 流行音樂廣為流行的特質,在於其具有:1.音樂的基本要素:如旋律、節奏、和. 徐玫玲(2001). 聲等;2.作曲技術方面:如編曲方式和伴奏配器迎合市場導向;3.音響技術方面: 如歌者的演唱方式及錄音技術與音效處理;4.商業行為:經濟學原理運用之,如 歌曲、歌者的行銷包裝、廣告和市場操縱。 指出廣義的流行音樂包含:搖滾音樂(Rock)、靈魂音樂(Soul)、鄉村音樂(Country)、. 姚世澤(2003). 福音音樂(Gospel)及民謠等音樂風格,而狹義的則是指流行歌曲排行榜前四十名的 歌曲。. 簡曉瑩(2003). 陳盈伶(2009). 流行音樂 = 反映當時群眾社會心理的音樂(歌曲) = 當代的流行文化+音樂(歌曲) 流行音樂是文化工業下的產物,具商業性、娛樂性、市場消費性,藉著大眾傳播 的力量,利用行銷包裝的手段,深入現代人生活中。.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國內學者對流行音樂的看法與定義,除音樂類型、商業發行模式與歌曲歌 詞形式,並也提到不同地區、時空背景、及當時群眾社會心理等特性,因此流行音樂可 說明為經由大眾傳播工具做為流通,其風格通俗易懂、輕鬆活潑、並易於流傳,且具有 高度商業利益取向,並且風格自由及多元化。 (二)國外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 10.

(20) Sadie(1994)認為流行音樂的本質指能被大多數民眾理解,且只需簡單的音樂理論 或技巧就能欣賞的音樂,因此音樂的要素具有適度的長度、鮮明的旋律並搭配固定的和 聲。Shuker(1994)指出,通俗歌曲/搖滾樂(pop/rock)是混合音樂傳統、風格和影響 的音樂,其共通點在於具備強烈的節奏、須仰賴電子樂器,並且主要以年輕人的市場為 主,即由青少年消費者的意識型態所主導的經濟產物。Shils(1995)強調,文化工業生 產所增加的利益,並非只有直線式地增加產品的數量,還能增加不同文化產品的附加效 益,而這個過程可促使不同風格的音樂生產(In Zillmann,1999) 。Schmid(1996)提出, 現在眾所皆知的任何類型的音樂都可稱為流行音樂,一開始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 後來以舞台表演、樂譜、鋼琴演奏(piano rolls)、錄音、廣播、電視及網際網路等方式 傳播(In Ponick, 2000)。 表 2-1-2 國外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流行音樂定義 被大多數民眾理解,只需簡單的音樂理論或技巧就能欣賞的音樂,音樂的要素為. Sadie(1994). 有適度的長度、鮮明的旋律並搭配固定的和聲。 通俗歌曲/搖滾樂(pop/rock)是混合音樂傳統、風格和影響的音樂,其共通點在. Shuker(1994). 於具備強烈的節奏、須仰賴電子樂器,並且主要以年輕人的市場為主,即由青少 年消費者的意識型態所主導的經濟產物。 強調文化工業生產所增加的利益,並非只有直線式地增加產品的數量,還能增加. Shils(1995). 不同文化產品的附加效益,而這個過程可促使不同風格的音樂生產。 現在眾所皆知的任何類型的音樂都可稱為流行音樂,一開始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 Schmi(1996). 流傳,後來以舞台表演、樂譜、鋼琴演奏(piano rolls)、錄音、廣播、電視及網 際網路等方式傳播。.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國外學者對流行音樂之定義中,說明流行音樂傾向於受大眾普遍喜愛,且 多以年輕人為消費市場,有多種不同音樂類型,並經過商業發行及廣為傳播之。所以中 外學者皆視流行音樂為風格多變、易為大眾接受喜愛,以大眾媒體為傳播發展工具之音 樂類型。 三、從社會學的角度檢視流行音樂之內涵 11.

(21) 張釗維譯(1994)認為流行音樂的超越性代表著社會力量對於音樂的動態形構。簡 妙如(2002)從社會學的角度指出現今的流行音樂已不再是以音樂本身或附屬於某特定 族群階級而存在的,反而是一項結合了唱片產業、相關傳播科技的發展與創作、影視娛 樂、明星系統,以及社會中創作、消費及消費音樂的習慣及實際等等因素所構成的文化 形式。盧麗蓉(2006)認為流行音樂的形成要點包括:要有多數的群眾支持、並且在短 時間內即蔚為風潮、產生大量影響;同時在傳播媒體工具進步發展之下,得以迅速傳播、 與再複製;重要的是無論其風行時間的長短,皆足以反應代表當時階段性的社會文化與 人們的價值觀。音樂是一種社會活動,流行音樂之功能性亦不容忽視。 Fiske 在《理解流行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1989a)及《解讀流行》 (Reading the Popular, 1989b)二書中,將流行文化看做是有生命力、有創造力的,屬於 人們的產物。他認為,消費者不僅僅是被動地消費商品,更會積極地改造來建構屬於他 們自我的意義與社會關係。Frith(1991)則認為作為市場導向的音樂,流行音樂反應歌迷 特質的變化,也是一把音樂量尺,用以衡量遷移、人口變遷,以及破除聲音的地理障礙。 流行音樂雖不屬於某個特定地區,卻吸收了各地方的音樂(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 他並探討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試圖從中找出社會功能對美學的影響與意涵,因此他將 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分為以下幾種: (一)關於認同的問題:人們在社會中的定位可以運用流行音樂,來為自己創造出 一種特別的自我定義。流行音樂所引起的快感是認同的快感,使我們認同自己所喜歡的 音樂、演出者和其他同好。只要修辭中建立了認同,很容易就能夠席捲市場(詹偉雄, 2005)。 (二)人們得以處理自己公開和私密的感情生活間的關係:談情說愛是流行音樂最 重要的命題,因為人們需要情歌來為感情賦予形象和聲音。音樂本身並無法取代談話, 歌手也不能幫我們談戀愛,但是它們卻使得我們的感受更加豐富、更具說服力,遠超出 自己可以表達的範圍。. 12.

(22) (三)形塑民眾記憶(popular memory),並建構時間感:不管什麼類型的音樂,都 會強化我們的現時經驗,好音樂的一項衡量標準就是它的存在感(presence),它使時間停 止的能力,使我們覺得自己是活在某個片刻當中。這使得歌曲和曲調往往成為我們回憶 過往時的關鍵,就像氣味和影像觸發我們一連串的記憶一樣。對所有世代的人來說,最 具意義的歌曲都是在它們青春時代聽的那些,這並不代表只有年輕人才需要音樂,而是 「青年」本身即是由音樂來界定的,青年被體驗成一種強烈的存在感。青年的音樂之所 以在社會上具有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反映了什麼青年經驗,而是因為它為我們定義了何 謂「年輕」。 (四)某種可以擁有的東西:在擁有音樂的同時,我們也使它成為自身認同的一部 份,將它植入我們的自我意識中,因此當別人質疑我們的品味時,同時也在質疑我們的 身分認同和生活方式。這種品味和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強度,似乎是其他文化形式所無 法達到的。 美國學者 Charles T . Brown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出版的《搖滾樂的藝術》一書,也 從文化發展和社會學的角度考察了 20 世紀中期起源於美國搖滾樂至今已傳播、發展到 全球的深層社會原因。作者在書中指出,「搖滾樂最初是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但是它 很快就採取了反叛姿態」 , 「政治是搖滾樂者反叛目標最明顯的物件,尤其是在保守勢力 抬頭或政治使年輕人陷入憂患(越戰)的時代」 (彭倩文譯,1993) 。Bennett(2004)認 為流行音樂是近代社會中,數一數二的休閒來源(引自孫憶南,2004) 。Russell(1993) 則以社會歷史的研究觀點探討流行音樂,認為流行音樂是文化經驗的一部份,須視之為 生活風俗和社會活動來加以研究。所以林怡伶(1996)認為音樂的角色和功能依使用的 社會情境而不同,音樂所透露的文化意涵,並不單純只是一種休閒娛樂。. 13.

(23) 表 2-1-3 從社會學的角度檢視流行音樂之內涵 研究者(年代) 張釗維(1994). 流行音樂定義 流行音樂的超越性代表著社會力量對於音樂的動態形構。 從社會學的角度指出流行音樂已不再是以音樂本身或附屬於某特定族群階級而存. 簡妙如(2002). 在的,反而是一項結合了唱片產業、相關傳播科技的發展與創作、影視娛樂、明星 系統,以及社會中創作、消費及消費音樂的習慣及實際等等因素所構成的文化形式。 認為流行音樂的形成要點包括:要有多數的群眾支持、並且在短時間內即蔚為風. 盧麗蓉(2006). 潮、產生大量影響;同時在傳播媒體工具進步發展之下,得以迅速傳播、與再複製; 重要的是無論其風行時間的長短,皆足以反應代表當時階段性的社會文化與人們的 價值觀。音樂是一種社會活動,流行音樂之功能性亦不容忽視。 流行文化是有生命力、有創造力的,屬於人們的產物。消費者不僅僅是被動地消費. Fiske(1989). 商品,更會積極地改造來建構屬於他們自我的意義與社會關係。 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1.認同感、2.人們得以處理自己公開和私密的感情生活間的. Frith(1991) Bennett(2004). 關係、3.形塑民眾記憶,並建構時間感、4.某種可以擁有的東西。 認為流行音樂是近代社會中,數一數二的休閒來源。 以社會歷史的研究觀點探討流行音樂,認為流行音樂是文化經驗的一部份,須視之. Russell(1993). 為生活風俗和社會活動來加以研究。音樂的角色和功能依使用的社會情境而不同, 音樂所透露的文化意涵,並不單純只是一種休閒娛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言論,本研究視流行音樂之定義為,以城市為發源地,通俗易懂的歌曲形 式,可反應當代流行文化,並具有高度商業性質,可為市場需要而大量複製,有其通俗 易唱的性質,並能在短時間內廣受大眾歡迎。. 貳、流行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流行音樂源於西方,為 19 世紀的產物,在 20 世紀的前幾十年得到迅速發展。美國 是世界上流行音樂最發達的國家,也算是流行音樂的主要發源地。世界各國的流行音樂 型態基本上都是在美國流行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音樂風格或樂隊模式,都受到了 美國的重要影響,如爵士樂(Jazz)、搖滾樂(Rock’n Roll)、節奏藍調(R&B)、靈魂 樂(Soul)等風格都是美國的產物,而如今都已成為世界各國流行音樂的重要型態(尤 靜波,200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流行音樂開始發展成具有影響的音樂型態,尤以 1950 年 14.

(24) 代搖滾樂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世界流行音樂的面貌。有了搖滾樂,才有「貓王」(Elvis Presley, 美國)和「披頭四」 (The Beatles, 英國) 。隨著「披頭四」的成功,英國流行音 樂開始和美國抗衡,成為世界流行音樂的第二大發展基地。與此同時,美國黑人靈魂音 樂衝破種族的牢籠而崛起,與爵士樂、搖滾樂並存發展,成為西方流行音樂的三大支柱。 1970 年代,西方流行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受到美國與英國的影響,歐美其他國家的流 行音樂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如北歐的迪斯可(Disco)、牙買加的雷鬼音樂(Reggae)開 始進入西方流行音樂主流,拉丁音樂(Latin Music)亦獲得世界關注,音樂風格開始多 元化發展。各種音樂風格之間相互滲透,於是融合爵士(Fusion Jazz) 、鄉村搖滾(Country Rock)、流行靈魂樂(Soul Pop)等交叉風格開始成為樂壇主流。1980 年代以後,隨著 媒體的推波助瀾,流行音樂商業化日益加深,音樂風格在以往的基礎之上繼續深入或產 生演變,說唱樂(Rap) 、嘻哈樂(Hip-Hop) 、當代 R&B、新世紀音樂(New Age)等風 格既延續了以往流行音樂的某些文化特徵,又在某些細節上發生了很多變化。在此年代 的西方流行音樂的藝術性和商業性都得到較大的提高,各種音樂之間的界限已經很難界 定,打破了風格的界限,流行音樂進入一個更加自由與寬廣的發展空間。 (尤靜波,2007) 從地域分佈與風格傳承上看,西方流行音樂主要以美國和英國為主,輻射到其他歐 美國家。和美國相鄰的加拿大、墨西哥,直接收到美國的影響,流行音樂也比較發達; 和英國相鄰的愛爾蘭,它的流行音樂基本上與英國相一致,位居西方國家的前例。北歐 流行音樂主要從 1970 年代以後開始發展,它們的流行舞曲在世界上佔有重要位置;拉 丁美洲流行音樂既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又有黑人文化的根基,後來又受到美國爵士樂、 節奏藍調和搖滾樂的影響,為多元文化的結晶,具有異域風情。此外,其他歐洲國家如 德國、法國在流行音樂中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尤靜波,2007)。. 參、流行音樂的分類 二十世紀迄今,流行音樂的風貌有重大的改變,不僅是各式各樣的音樂形式受到人 們的喜愛,音樂載具如留聲機、唱片、CD、MP3 的發明與更迭也展現科技對文化的重 15.

(25) 大影響。隨著電子技術發展,麥克風的使用,唱片的大量出版,電影事業的興旺以及收 音機的普及等因素,使西方流行音樂快速發展,深受大多數民眾喜愛,主要是因為它具 備了大眾性、即興性、生活性、旋律節奏鮮明性、廣闊包容性等特點(劉曉鐘、陳明大, 1992) 。本研究流行音樂分類係參考著名音樂網站 kkbox,分為:爵士歌曲、嘻哈.R&B 音樂、搖滾音樂、電音、新世紀音樂與電影音樂,以下分述之。 一、爵士歌曲 爵士(Jazz)是一種起源於非洲形成於美國的音樂形式,誕生於 19 世紀末的美國密 西西比河畔港埠新奧爾良,在它之前是一些更早出現的美國黑人音樂(如藍調、福音歌 曲等),而這些音樂是美國黑人根植於其非洲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他們在現實中的 遭遇創作出來的。早期藍調主要表現黑人的悲慘境遇和底層生活狀態(藍調的英文原字 Blue 除了指『藍色』之外亦有『憂鬱』之意),大多比較凄苦。福音歌曲主要是(向上 帝)祈求平安,希望得到救贖。爵士樂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有黑人音樂的根源外,還吸 收了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諸多音樂元素,逐漸形成了今天多門多類的爵士樂,所傳 遞 的 內 容 也 更 為 多 樣 , 不 只 是 早 期 的 「 黑 人 風 格 」。( 取 自 維 基 百 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爵士樂) 爵士的發展與演變,從最早的紐奧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開始,之後又演變發 展有搖擺樂(Swing) 、咆嘯爵士(Bebop) 、酷爵士(Cool Jazz) 、硬咆爵士(Hard Bop)、 自由爵士(Free Jazz) 、融合爵士(Fusion Jazz)等(尤靜波,2007)。 二、嘻哈‧R&B 音樂 嘻哈(Hip Hop)源自紐約市市區的非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間,繼而發展壯大,並席 捲全球。嘻哈文化包含饒舌、唱片騎師(DJ) 、塗鴉、街舞及節奏口技五大要素。另外, 亦衍生出嘻哈時裝、嘻哈俗語等次文化。 (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嘻 哈) 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簡稱:R&B 或 RnB),又稱節奏怨曲。是一種美國 16.

(26) 非裔藝術家首先採用,並融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和藍調音樂的音樂形式。這個音樂術 語 由 是 美 國 告 示 牌 ( Billboard ) 於 1940 年 代 末 所 提 出 。( 取 自 維 基 百 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節奏藍調)。 Billboard 在 1949 年將其分類為 Harlem 暢銷排行榜。這個詞最初被用於定義包含了 12 種藍調格式和一種帶有節拍背景爵士樂的搖滾音樂,後來這種音樂轉變成了一種搖滾 樂的基本元素。 三、搖滾音樂 搖滾樂(rock and roll,一般簡稱為 rock)為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的結合,是二戰後 美國流行音樂於國際上的重要音樂類型之一。搖滾樂對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搖滾樂具有強烈的社會功能性,它的反叛性和極端性往往能夠引 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思考,它的意識型態對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監督作用,且在商業 上的成功,使它具有強烈的社會號召力,以至在社會公益上產生一定的重要作用(尤靜 波,2007)。 搖滾樂誕生於五〇年代中期,它包含許多風格,但整體而言,搖滾樂(rock)通常 以人聲演唱為主,節奏感非常強烈,通常用電吉他做為主要伴奏樂器,搭配貝斯吉他、 鼓組、鍵盤樂器或鋼琴,並且極度的擴張音量,搖滾樂的魅力部分寓於它的集體參與性 (Menuhin,2003)。 四、電音 電子音樂,簡稱電音。廣義而言,只要是使用電子設備所創造的音樂,都可屬之。 任何以電子合成器、效果器、電腦音樂軟體、鼓機等「樂器」所產生的電子聲響,都可 合理地稱為電子音樂。廣義電音的範圍相當廣泛,電影配樂、廣告配樂,甚至某些流行 歌、搖滾樂中都會出現,只是常人不易發覺。極狹義而言,電子音樂指涉科技(Techno)、 出神(Trance)等種類的樂曲。然而事實上,只要是使用電子設備所創造的音樂,包括 浩室(House) 、鼓打貝斯(Drum and Bass)等音樂類型,甚至是只是使用電子放大器的 17.

(27) 爵士樂與民歌,也可以是電音。(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電子音樂) 五、新世紀音樂 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是一種在 1970 年代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最早用 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另一種說法是: 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 個範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 命名為 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 (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新世紀音 樂) 六、電影音樂 電影音樂指在電影作品中出現的主題音樂。一般應配合情節發展和場景的情緒,起 到烘托氣氛的作用。電影配樂經常與原聲帶混淆不清,但是原聲帶還包含在影片中可聽 得見的音效與對話。配樂的製作有以樂器、聲樂、樂團或電子音樂等方式製作。(取自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電影音樂). 肆、流行音樂的特色 流行音樂是青少年文化的表徵,青少年是流行音樂產業最主要的文化消費群(蘇郁 惠,2005);流行音樂能吸引青少年學子之喜愛與流行音樂諸多特質相關,以下為劉星 (1988)述及流行歌曲在詞、曲、演唱、伴奏方式之特色:1.熱烈的感情:國中生此一 階段因身心發展所引起的種種情緒變化,常使學生感到焦躁;而流行歌曲在詞曲配合上, 可明確表達喜、怒、哀、樂,或是輕快明朗、深沈憂鬱,能符合學生當下之心境表現。 2.現實的題材:流行歌曲所涉獵的題材,不會是空泛的道理、哲思,而常是生活中的愛 與恨或社會現象,使聽者易於感受。3.口語的詞句:以白話文的表達取代深奧的詞句, 使人易聽懂,也就更容易領略其中音樂的內容。對學生而言,除詞意扣其心弦外,容易 學唱也是學生喜好的原因。4.活潑的節奏:流行歌曲的重心在歌詞,歌曲的樂器伴奏通 18.

(28) 常不至於太艱深難懂,尤其一些歌曲中加入敲擊樂器,使歌曲節奏更加明朗,即使對於 不懂音樂者,也能形成一股吸引的力量,同來感受其音樂。5.親切的曲調:旋律優美簡 單,易學易記,沒有難唱的音程與複雜的節奏,再加以地方性的曲調特色,容易取得眾 人喜愛。6.單純的結構:流行歌曲的結構單純,經常是三段的樂曲形式(A - B - A) ,尤 以 B 段副歌旋律最容易朗朗上口,使其唱得容易、學得容易、記得容易,擴展了其推 廣性。7.簡化的和聲:優美的旋律,淺白的歌詞襯以簡化的和聲,使聽覺的範圍豐富飽 滿,不但易於接受,也可提高欣賞音樂的層次。8.多樣的音色:不同的伴奏編曲可表達 不同的情緒,使流行歌曲更加精采多變,牽動人心。 除上述特色外,流行歌曲另有一項特質,就是極為注重視覺與音響效果。流行歌曲 商業手法的傳播表現,其視覺部分對於流行歌曲形成關鍵性的作用,包括歌手的造型包 裝、肢體動作,許多人往往「看」了一首流行歌曲之後更加對其感到興趣。流行歌曲的 音響部分也很重要,流行音樂所使用樂器的音色自由而多變化,並特別強化敲擊樂器群, 因為流行歌曲的表現很注重節奏,特別是時興的舞曲節奏,而現場演唱會常在令人眩目 的燈光效果之外,更以震耳欲聾的超大音量來刺激感官、製造狂熱,以提升觀(聽)眾 的情緒(曾瀚霈,1997)。 而顏志文(2001)在其著作中,亦將流行音樂的特色分述如下: 一、節奏風格:以八分音符為主的流行風格,常利用反拍(backbeat)節奏(長音或強 音落在反拍或弱拍上)或切分音節奏,產生活潑或是跳動的效果。有時為了增加節奏感, 曲子會特別強調休止的效果,增加樂句的爆發性。funk 黑人音樂風格,是由十六分音 符所組成,節奏比搖滾還活躍,亦使用了大量的休止符與切分音,不斷重複的樂句更為 其一大特色。shuffle 拖曳拍的節奏風格,是以三連音為基礎的節奏,不過以往的三連音 三等分的音長一致,shuffle 的節奏則著重前後等分,忽略中間部分,所以造成長短拍具 有拖曳感覺的節奏,也因為此節奏符合搖滾樂的特質,shuffle 節奏多數用在具有搖滾感 覺的音樂。. 19.

(29) 二、曲式:流行歌曲的段落大半分成「主歌-verse」1 與「副歌-chorus」2,複雜一 些的曲子,則可能會增加「橋段-bridge」3 的段落。流行音樂的訴求是簡單易懂,因此 曲式很少超過四段,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都只有兩段式-主歌與副歌。 三、和聲:無論是大調或小調,流行音樂的和聲進行大部分按照 I-IV-V 來進行。 四、詞曲關係:歌詞和旋律的強弱、節奏一致:歌詞上較重要的字常放在強拍或長 音上,而一些虛詞(如:了、的)則放在弱拍或短音上,如此才能正確傳達歌詞的情緒 與意義。歌詞聲調和旋律一致:必須要配合國語聲調中的四聲來搭配旋律,才不會造成 辭不達意的狀況。 根據 Rothenbuhler(1987) 、布朗(1993) 、伍牧(1988) 、呂泉生、陳茂盛、彭聖錦、 陳詠智、張弘毅、李泰祥等(1986)的描述,流行音樂具有以下特徵:1.流行音樂需要 廣告,而廣告對於流行音樂的樣式與風潮具有很大的影響力(Rothenbuhler,1987)。2. 通常由一位歌手主唱,合音者往往只是重複主唱者所唱的某一句歌詞,以回應主唱者, 或演唱副歌部分(布朗,1993) 。3.流行音樂聽起來節奏很強烈,曲調也不是非常的複雜, 一般人很容易就能接受(伍牧,1988) 。4.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廣為人們所接受,在於它易 學易唱且饒負趣味(呂泉生、陳茂盛、彭聖錦、陳詠智、張弘毅、李泰祥等,1986)。 5.流行音樂結構比古典音樂或傳統民間音樂更簡單,主要以歌曲為主(許常惠,1993)。 綜合上述論述,可將流行音樂特色歸納如下:1.聲響:多為電子合成樂器,且較無 明顯強弱變化。2.和聲:在各種調性上,多為 I-IV-V 的和絃配置。3.旋律:旋律以簡單 易懂為原則,大致可分為主歌、副歌與橋段三部分。4.曲式:以三段體最常見,通常以 器樂演奏做開頭,合唱做結束。5.節奏:曲速不快,不同的音樂風格會有不同的節奏變 化,常以反拍節奏或切分音節奏,強調樂曲的節奏感與獨特性。6.詞曲關係:華語流行 歌曲中的歌詞須符合旋律的節奏與強弱;歌詞聲調亦須與旋律達成一致性。. 20.

(30) 第二節 流行音樂與音樂教育 流行音樂為流行文化的一部份,應市場需求而產生,藉由音樂表現當時社會的意識 型態、滿足群眾的情感需求,因此,每個時代的流行音樂,必然能與當時、當地、現存 的人群產生某程度的共鳴,頗具當時文化指標的意義(鄭夙娟,2006)。以教育的觀點 來說,Earle(2000)的研究指出學院式的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四點:距離 (distance)、符碼(code)、快樂(pleasure)與烏托邦的希望(utopia hope);與學院式 文化所強調之主流文化相較,流行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經驗累積,沒有距離的貼近大眾, 並且會因對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目標,可滿足異質的需求,在滿足的過程之中,得到愉 悅的經驗,同時也具象化了烏托邦的希望。因此,流行文化不只容攝主流文化所壓抑或 忽略的知識形式,還授與學生詮釋社會和物質世界的權能,更重視學生情感投入賦予生 活的意義(周珮儀,1999)。 專業化的音樂教育主要目標在訓練專業的音樂家、老師與作曲家。而大多數人都被 「嚴肅」、「古典」的音樂限制住;要達到管弦樂團的演出水準,或是音樂獨奏的名家, 年輕的音樂學習者必須從小接受完整的訓練,師生之間傳承的關係也相當重要,這種學 習的花費通常也不便宜,菁英主義的形成無可避免,相對也與吸收廣大聽眾參與和欣賞 的想法背道而馳(Ardley,1989) 。學校中的音樂課程,通常是由具音樂專長的教師以己 之專業背景,使用偏重藝術性教育性的教材,希望學生達到藝術性的水準,但音樂也常 因此讓學生覺得乏味無趣,他認為音樂教育的本質是「音樂」,而不只是「嚴肅音樂」, 學生在學習的階段,應該廣泛的接觸音樂,才能從其中理解音樂並不只是放在廟堂上供 人仰望,進而培養其社會認同與審美的思維(姚世澤,2003)。黃炳煌(1991)指出如 何使學習的經驗盡量切合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亦使學習的條件盡量發揮激發動機的功能, 是課程設計的首要功能。對許多將流行音樂視為「次於」古典音樂的教師們來說,無論 商業市場上、社會文化層面,流行音樂正逐漸取代古典音樂地位,是早已證明的事實; 將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認同感轉化成對音樂本質的理解,進而學習到音樂與文化的價值, 或許是更重要的目的。Ardley(1989)認為,事實上教學可以與流行音樂結合,發展出 21.

(31) 開放、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方法,這種教學法要有開闊的思考與觀念,音樂的基礎(節奏、 旋律、和聲與形式)應破除特定派別的迷思,才能多方面的應用與吸收,由此現代音樂 教師應秉持的教學理念如下:1.音樂教育是不分地域、種族的人文教育。2.音樂教育是 一種美學教育。3.音樂教育應該是人性化與人格化的理想教育。4.音樂教育是一種激發 個人潛能與團體表現藝術成就的教育。5.音樂教育是固有文化的傳承教育。6.音樂是全 民都應接受的藝術教育科目。. 壹、流行音樂的教育功能 一、國外流行音樂之教育功能研究論點 流行音樂是一包含多樣化音樂風格的慣用語,包括爵士、搖滾樂、靈魂樂、鄉村民 謠、百老匯與其他音樂類型,早期被稱為「青少年音樂」 (Youth Music、Teenage Music), 1960 年代之前在美國的音樂教育界一直未獲得正式的地位,直到 1960 年「音樂教育工 作者全國會議」 (MENC)召開「Tanglewood」會議採納全面的音樂觀:「不同的類型的 音樂具有不同的功用與藝術價值…,應該擴展我們這豐富、多樣的時代的音樂寶庫,包 括當前流行的青少年音樂」,流行音樂因此被越來越多數的美國教育學者所認同(Mark, 1986)。 1963 年美國耶魯大學舉辦音樂教育研討會,建議學校音樂課程應該包括流行音樂 表現形式,如活動舞台樂隊(stage bands) ,以此吸引學生對嚴肅音樂產生合奏興趣(Mark,, 1996) 。另外針對學校音樂教育所使用的音樂教材提及: 「教材範圍選擇上的限制,對於 非西方音樂、早期西方音樂及某些爵士樂、流行音樂、民謠幾乎同時被忽略了。」 (Mark,, 1986) ,MENC 於 1967 年舉辦的「Tanglewood」研討會中承認音樂包含許多種類,不 同類型的音樂具有不同的功能與其美學價值;並說明任何音樂只要對某些人有意義,就 應該被尊重。此次研討會中提出如下聲明,流行音樂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視。因應我們這 豐富多樣化的音樂時代,音樂的曲目應該被擴展,包括現在流行的青少年音樂(teenage music)、與前衛音樂、民謠與其他文化之音樂(Mark,,1986)。 22.

(32) 1968 年成立「全國爵士樂教育工作者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azz Educators)並成為 MENC 的隸屬機構。1969 年召開「年輕人音樂講習會」(The Youth Music Institute),與會的 200 多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僅僅了解年輕人音樂的形 式是不夠的,還必須確定哪種音樂類型最適合自己的學生,須增加學生接觸各種音樂的 機會,努力來擴展學生的興趣(Mark,1986)。 1969 年在 MENC 所出版的《音樂教育者期刊》 (Music Educators Journal)第 11 期 當中,討論流行音樂在美國教育中的哲學和實踐的議題,首次使用「Popular Music」此 一名詞,並正式納入美國的中小學音樂課程中(Mark,1986),近幾年來美國已有越來 越多的教師開放使用流行音樂在其教學現場中。 MENC 對各類型流行音樂應包含在課程中的認可與支持,帶動了活動舞台樂隊形 式的全面發展。1968 年成立 NAJE「全國爵士樂教育工作者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azz Educators) ,並成為 MENC 的附屬機構。NAJE 提出七項目標,其中 指出:1.對爵士樂與流行音樂的了解與欣賞,並促進其藝術性的演出。2.提供各級學校 爵士樂與流行音樂課程組織與發展的幫助與指導,包含活動舞台樂隊與各種形式的合奏 演出(Mark,,1986)。 1969 年威斯康辛大學舉辦「年輕人音樂講習會」 (The Youth Music Institute) ,參與 的 200 多名教育工作者、行政官員、評論家提出下列訊息:音樂教育者應以開明的態度 來面對學生認同的音樂,且有一定程度的涉獵。……僅是了解年輕人音樂的形式是不夠 的,還必須確定哪種流行音樂類型最適合自己的學生。教師必須增加學生接觸各種音樂 的機會,以擴展學生的興趣(Mark,,1986)。 Mark(1986)指出美國音樂教育者使用流行音樂有以下三種方式:1.使用於聽力技 能上,以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流行與古典音樂樂曲作為聽力練習例子,此時的流行音 樂被視為音樂種類的一種,不含價值的評斷。2.學校的器樂教學方面也受到流行音樂影 響,例如許多樂團、樂隊練習的樂曲包含爵士或搖滾等流行音樂作品或改編曲。3.許多 23.

(33) 大學提供爵士音樂歷史課程,學生通常選擇此類課程代替傳統音樂欣賞課,因為主修音 樂教育學生在日後工作時,將面臨與青少年音樂相關教學內容,因此學校音樂教育課程 通常包括爵士音樂、搖滾樂歷史、即興創作與流行音樂特有的樂器教學,特別是吉他。 雖然流行音樂就哲學觀點而言,並未使所有的音樂教育者接受,但是它在音樂教育 的地位已是受到保障與肯定。教師應考量音樂豐富與多樣的類型,在流行音樂與傳統音 樂的教學中作一均衡的選擇。下列為專家學者之觀點來分析流行音樂的教育功能: 二、教育專家學者的觀點 (一)啟發學習動機:Willis(1990)指出,流行音樂能引起青少年的學習動機, 進而培養其音樂創作與表演的興趣。Newsom(1998)在他的節奏教學中發現,學生對 音樂的參與已經由被動變成主動的欣賞者,甚至開始自我學習初階的「傳統搖滾樂訓練」, 並跟著錄音(唱片)演奏他們喜愛的的歌曲。 (二)發展自我概念:Wells & Hakanen(1991)研究發現:音樂是一項極有力的溝 通媒體,它可以直接觸及高中生的情緒(興奮、快樂和愛),同時也發現女學生較容易 與音樂產生共鳴,而且會用音樂作情緒管理的工具,使自己心情感到抒發。Larson(1995) 提出,青少年聆聽音樂可以開發自己的多種可能性,包括自己想要的和害怕的。而聆聽 流行音樂可以內化強烈的情緒,讓內在暫存的自我變成真正的自我。所以流行音樂有撫 慰人心,並協助青少年找到、確認自我等功能。 (引自曾慧佳,1998) 。Newsom(1998) 指出,流行音樂可達到青少年自我認同的作用,能使其身心投入於音樂中作以下的想像。 Hargreaves&North(1999)認為,流行音樂具備自我認同、連結人際關係及管理情緒三 項社會功能,分述於下:1.自我認同:依據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旣不 是兒童也不是成人,正處於自我認同(EgoIdentity)和自我混淆(Ego Diffusion)的時 期(曾文志,1996) ,青少年參與次文化的音樂活動(即流行音樂)是當作「定義自己」 的一種工具。2.人際關係:對流行音樂的偏好及回應的方式是形成青少年社群的基礎, 同時也是傳達生理吸引力的工具之一。3.管理情緒:青少年由於身心迅速變化,情緒較 24.

(34) 易激動並易發生消極反抗的態度,流行音樂具有解除痛苦、撫慰心靈與刺激消費者的購 買慾的功能。Zillmann(1999)也提出滿足需求的觀點,認為流行音樂具備娛樂、調整 心情及減低孤獨感的功能。高雄師大(1995)的調查報告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 青少年,在其心中有特定的偶像,而一半以上的青少年會依據主唱者歌詞內容及旋律來 選擇流行歌曲,因此流行歌曲的抉擇模式反映出他們對認同的心理需求(曾文志, 1995)。 (三)達成通識教育目的:Cooper(1991)於《音樂教育者期刊》 (Music Educators Journal)上發表的文章指出,流行音樂的歌詞不論是在音樂科、社會科、人文學科、甚 至國語科,皆可以作為學生學習之刺激,並引起討論的氣氛。當我們對歌詞所反映社會 的、文化的、政治等等現象進行思考時,就不可小覷流行音樂在教育上的輔助功用。 Paterson(1991)提供利用流行音樂來教地理的構想和資料,他認為流行音樂歌詞可以 反應一些地理特徵及音樂家的觀點和價值,讓欣賞者有想像空間或思考反省,因此是可 以好好加以利用的策略與素材。Chilcoat(1992)利用越戰期間的流行音樂歌詞,協助 社會科教師呈現越戰在美國國內的衝突性。他認為我們可以透過流行音樂來研究過去之 歷史,與現代的生活經驗作一對照。Alberic(1994)認為流行音樂是吸引青少年學習的 一個策略。他用歌曲旋律、歌詞、音樂結構、文化接觸、創意及文法造句等概念教授外 國語言和文化。Luebke(1995)認為:透過流行音樂的歌詞形式,可以達成通識教育的 目的,流行音樂具備以下兩點特色:1.流行音樂的歌詞格式與詩類似,透過流行音樂的 學習可增進語文的能力。2.教師可以用流行音樂的歌詞來引導課程的主題及特色(引自 曾慧佳,1998)。 (四)反映地理與社會人文觀點:Paterson(1991)認為,流行音樂可以反映一些 地理特徵、音樂家的觀點和價值,因此是可以好好加以利用的策略與素材(引自曾慧佳, 1998)。Cooper(1993)指出,音樂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的音樂經驗中學習,以發展其 潛能,在所有的教育系統已經強化古典音樂的價值,而且有許多教學方法、欣賞的資源 及書目資料可供參考,但是利用受大多數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卻能使教學更有效果、 25.

(35) 學習更有樂趣。有的流行歌曲的歌詞由充滿幻想的童謠神話故事中獲得靈感,從現有的 文化資產中重新詮釋傳統的主題,可跟孩童的經驗充分結合,他以教育的觀點提出流行 音樂三種不同的形式,如下:1.使用童謠韻文的旋律或節奏模式。2.編成兩分鐘左右的 歌曲以及用唱的方式錄成音樂。3.用唱的方式錄成音樂。 (五)利用流行音樂教學可使教育具真實性、連貫性與遷移性:Cutietta(1991)探 討將流行音樂套入學校音樂教育的趨勢,並建議教師將流行音樂視為一個主題教學活動, 設計完整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獲得成效更好。Pembrook(1991)認為教師大多使用 和學生平日音樂生活中較不常接觸的古典音樂作為學校音樂課中的教材,違背了教育課 程設計的原理。古典音樂的理論概念,透過流行歌曲引導介紹,也能使學生獲得理解。 流行音樂具有簡單的聲音(音色)、和聲、旋律、節奏和模式發展等要素結構,同樣可 由此來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透過流行音樂的學習可 遷移至古典音樂的領域。Jellison(2002)指出,成人很少會繼續學習他們在學校音樂課 時所演奏的樂器或聽過的古典音樂,但是在課堂上使用流行音樂作為教材,能幫助減少 這種教室內外學習的不連貫性(In Gracyk,1999)。 曾慧佳(1998)也提出流行音樂在教育上的應用,概述如下:1.兩性教育:透過學 生熟悉、喜愛的流行歌曲,來理解在流行歌曲中愛情如何被描繪?女性是如何被描述? 這些描述是否合理?他們(學生)又認為如何的描述才正確、合理、理想等,透過這類 議題的討論,作為引入兩性教育及社會變遷等主題的楔子。2.歷史教育(尤其是台灣的 現代史) :由歌曲歌詞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社會與政治的變遷,對思鄉懷鄉歌曲歌詞的 影響。3.社會教育(社會變遷) :流行歌曲反省、思辨、記錄了這幾年間整個社會的大變 化,流行歌曲不但提供詞曲創作者表達他們的觀察與反省的空間,更有趣的是透過媒體 的傳播,竟然成為一個全民運動,這些流行歌詞描述了當代全民共同的情緒,提供民眾 一個宣洩或理解當代價值觀的一個管道。. 貳、流行音樂與青少年 26.

(36) 音樂偏好為一種情感反應,是欣賞者根據過去的經驗及當下的身、心狀態,對某樂 曲或某種風格的音樂所做的瞬間選擇,並表達其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曾珮琳,2005)。 Staubmann(1981) 以 12-16 歲的青少年為研究樣本,指出有 90%的受訪者偏好的音樂是 屬於流行歌曲排行榜上的作品,只有 2%的受訪者選擇古典音樂(引自陳姿光,1998)。 根據〈大都會國中學生之音樂行為〉(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1994;引自陳姿光, 1998)的調查報告指出:在 3,907 位受訪國中生當中,有 70%的學生最喜歡流行音樂; 而蘇郁惠(2004)以我國 1,706 位國、高中生為對象,進行青少年音樂態度調查發現, 青少年的流行音樂文化認同度顯著高於學校音樂文化認同度,且呈現極高的團體內部一 致性。 張智雅(1999)由家庭、社經背景、年齡及社會心理等向度探討影響青少年音樂偏 好的因素,其中社會心理因素中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相當重要的情緒轉移及紓解的 工具之一。 一、家庭社經背景 Larson&Kubey (1983)的調查研究報告指出:中學生聽音樂大多數發生於寂寞獨處 在自己的房間時(69%),僅有少數(23%)是跟同伴一起聽,而最少是跟家人一起聽 (8%)。此外 82%美國青少年擁有自己的房間、彩色電視機、錄影機和 CD 音響等設 備,青少年因而能獨立自主地使用音樂(In Zillmann,1997)。由此得知青少年的音樂偏 好與成人(甚至是親密的家人)呈現極大的差異,而且與其家庭經濟狀況有極大的關聯。 二、年齡 依據 Frith(1972)的研究指出:五年級較注重節奏、旋律,較不注重歌詞的涵義。 六年級為了建立自我形象或族群認同,使用音樂的模式只是作為休閒活動中的背景音樂, 音樂成為一種個人的標誌,同時也是選擇朋友的基本原則(引自彭倩文,1993)。此外 Boyle 等人(1981)以五年級到大學生為實驗對象,測試影響其音樂偏好的因素,實驗 結果顯示越低年級越重視同儕影響力。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Through an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Learning Objectives,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chemes of work, suggestions for

*More abl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may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pop music, cartoons, movies, television, etc.) in post-war Hong Kong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becoming more widespread and schools are developing policies that all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onnect and use their own portable equipment in school … in 75%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