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B DP語言B普通課程之飲食文化課程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B DP語言B普通課程之飲食文化課程設計"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IB DP 語言 B 普通課程 之飲食文化課程設計 IB DP Language B Standard Level -- Curriculum Design for Food Culture 指導教授: 蔡雅薰博士 研究生: 洪慈薇 撰 中華民國 107 年 6 月.

(2) 謝誌 首先,要感謝蔡雅薰教授耐心的等待我論文完成的初稿。在碩 士班求學的期間,發現在職中的進修課程,真的不容易,尤其是職 業婦女。但是,是自己一直想要再繼續提升自己的素質,所以樂在 其中,收穫良多。記得碩士班第一年的我,抱著滿滿地期待和興奮 求學,心中有說不出的感謝老天爺和深感自己很幸運。 在第一年的 我,幸運地遇到了蔡老師,從每次的錄影檔,都被她教學風格的魅 力吸引,也從她的教學內容解惑了不少。那時心想,如果我的學生 也有這樣的同感到我的教學風格就好。 華語文教學,這門課是我應 用在教學方面反思最多的課程,也因為如此能夠有更進一步的機 會,了解 IB 課程。 還有目前所處的學校是 AP 體制的課程,所以 了解的機會並不多。因此這次的 IB 教學課程設計,對我來說是一 個大挑戰,透過這次的論文研究,我深入地了解 IB 體制,希望有朝 一日,我也能夠真正在 IB 體制下的學校教學, 達到學以致用。 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他們的包容,讓我每次能夠 無後顧之憂地順利上碩士班同步課程,也感謝他們能夠體諒犧牲家 人的週末團聚時間,讓我可以順利寫完作業,並有時間研究論文。 最後, 也謝謝我的中文班學生,沒想到他們能夠適應我的 IB 教學方式, 這有可能是因為已經培養出的班級氣氛和師生良好 關係,造成的良性因果。 這篇論文一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做修改,但是我想沒 關係,因為我也跟學生一樣是個終身學習者。. i.

(3) IB DP 語言 B 普通課程 之飲食文化課程設計 中文摘要 關鍵字:IB DP 語言 B, IB DP 語言 B 普通課程, 飲食文化. IBDP 是指 IB Diploma Programme,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 。它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們能夠成功地準備高等教育以及其後的學 習。它鼓勵學生成長為積極進取又富有同情心的終身學習者。因此 教師有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者,而是文化的形象 大使,具有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DP 的教學與學習方法特別重 視全球參與性,多語能力和跨文化理解。 中國人有著民以食為天的信念,因此飲食文化佔有很重要的 地位,建立了大量的飲食文化語言知識,反映了中國特有的民族風 俗習慣。語言是個最基本又重要的角色,它承擔了相當重要的交際 功能,同時也是跨文化傳播的工具和主要行為。由於現代科技的快 速發展,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種趨勢,學習者必須展現出語言能 力和多元文化理解,以便培養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本研究主要以 IB 理論為基礎,發展出 IB DP 語言 B 普通課 程的飲食文化教學設計,採用逆向式教學方式並運用 IBDP 體制的 ATL 學習方式,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提供給海外華語教師教學及未來 相關研究者之參考,以提高多文化背景下的教學成效、激發學習者 的學習動機,並且培養具有國際情懷的人,進而達到國際文憑教育 項目的目標。. ii.

(4) IB DP Language B Standard Level -- Curriculum Design for Food Culture Abstract Keywords: IB DP, IB DP language B, Food culture. IBDP refers to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The goal is to prepare internationally minded global citizens who are higher level thinkers with a shared guardianship of the planet).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grow into proactive and empathic lifelong learners. Therefore, teacher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not just the imparter of knowledge content but as the image ambassador of Chinese culture,the important force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B’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place special emphasis on global participation, multilingual capabilities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belief that the 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 heaven. Therefore, the catering cul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 great deal of catering culture and language knowledge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reflects China's unique national customs and habits. Languag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role. It assumes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it is also the tool and the main behavi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Learners must demonstrate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develop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IB theory and it uses the ATL learning method of the IBDP system and backward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to develop Chinese food culture unit plan. It hopes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new teaching perspective for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and cultivate people with international sentiment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IB education program.. i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IBDP 中文 B 普通課程理論 ........................................................................ 9 第二節 IBDP 中文 B 的主題與飲食文化的關聯 .................................................. 24 第三節 逆向教學設計 .............................................................................................. 26 第四節 文化與華語教學的關係 .............................................................................. 29 第五節 飲食文化與華語教學相關的論文 ............................................................. 31 第三章 飲食文化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IBDP 中文 B 課程設計特色 ....................................................................... 35 第二節 中國的飲食文化 .......................................................................................... 36 第三節 探索中國菜系的文化特色 ......................................................................... 46 第四節 從體驗活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烹飪行為 .................................................... 52 第五節 從體驗活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社交行為 .................................................... 64 第四章 從學習成效評估到課程反思. 第一節 IB DP 中文 B 的 評量 .................................................................................. 72 第二節 飲食文化課程評量-中國的飲食信仰 .................................................... 74 第三節 飲食文化課程評量-中國菜系的文化特色 ............................................ 83 第四節 飲食文化課程評量-飲食文化的烹飪行為 ............................................ 88 第五節 飲食文化課程評量-飲食文化的社交行為 ............................................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13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17 英文部份 .................................................................................................................. 120 附錄. 附錄一:料理評估表 ............................................................................................. 122 附錄二:CEFR 口語能力指標 .............................................................................. 125 IV.

(6) 附錄三:問卷調查的數據收集圖 ........................................................................ 126. V.

(7) 圖目錄 圖 一 -1 研究架構 ............................................................................................................. 5 圖 二-1 蜘蛛網( SPIDER WEB)討論法 .......................................................................... 15 圖 二-2 學習方法( APPROACH TO LEARNING, ATL ) ................................................. 17 圖 二-3 探究式學習週期 ............................................................................................... 18 圖 二-4 INQUIRY CYCLE 探索歷程週期 ......................................................................... 19 圖 二-5 體驗式學習 ....................................................................................................... 20 圖 二-6 大學預科注重的項目 ...................................................................................... 22 圖 二-7 IBDP 中文 B 的主題與飲食文化的關聯 ..................................................... 26 圖 二-8 逆向設計 ........................................................................................................... 28 圖 四-1 八大菜系 ........................................................................................................... 83 圖 四-2 八大菜系的各菜系 ........................................................................................... 85 圖 四-3 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 ................................................................................ 85 圖 四-4 部首海報 ........................................................................................................... 86 圖 四-5 烹飪方式 ........................................................................................................... 88 圖 四-6 菜餚的海報 ....................................................................................................... 90 圖 四-7 中國的五品 ....................................................................................................... 90. VI.

(8) 表目錄 表二- 1 相關的思維技能 ................................................................................................ 10 表二- 2 可見思維 ............................................................................................................ 11 表二- 3 通課程評估概要 ............................................................................................... 72 表二- 4 校外評估標準:試卷 2 ................................................................................... 73 表二- 5 民以食為天 ........................................................................................................ 74. VII.

(9) 第一章 緒論 在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在訪問中國時, 他用平板電腦向中 國習近平展示了外孫女阿拉貝拉說中文的影片。他的孫女不但能演 唱中文歌曲而且也能夠背誦三字經。這顯示了川普正進行著跨文化 1. 交際。陳邦玲 (2004)的研究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 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顧嘉祖(2002) 2 也提到跨文化,就是要 集合東西方文化的智慧,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學觀。如果 不懂對方的民族哲學觀念,跨文化交際就會產生思想障礙。顧嘉祖 (2002) 3也表態到霍爾在1959年將文化分為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 化。飲食則是屬於公開的文化層 4。霍爾(1959)也指出:隱蔽的文 化層範圍大大地超過公開文化。了解外國方式的最佳理由是激起一 種活力和意識感;一種惟當體驗到強烈的對比和差異時才會產生的 對生產的興趣。因此瞭解飲食文化不能只是知道文化的產物,還要 深入了解的背後的價值觀念,需要親自去體驗。 此章節將對飲食文化課程設計概略性描述,第一節說明研究 背後的動機論述關於研究者進行此研究的原因;第二節闡述研究目 的;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表明研究對象的背景及中文程度與本研究的 關係;第四節說明研究的架構;第五節名詞解釋,針對本文出現的名 詞加以定義解釋。. 1. 陳邦玲(2004),〈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安徽農業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報),第 13 卷第 2 期,頁 113。 2 顧嘉祖(2002), 〈從文化結構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外語與 外語教學》,頁 12。 3 顧嘉祖(2002),〈 從文化結構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外語與 外語教學》,頁 9。 4 公開的文化層包括服裝、道路、飲食、家具、交通工具、通訊手段等;隱蔽的 文化層則包含傳統與當今的觀念、道德觀、平等觀和人權觀等。 1.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國際學校擔任漢語教師的期間中,發現很多漢語教師 在進行飲食文化教學時,只是讓學生體驗文化,有個很愉快的烹飪 課, 學生們非常地喜愛,因為不需要上正規的課,教師們也當然非 常地受歡迎。但是這些飲食文化課並沒有更深一步地引導學生思 考,探索中外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傳播包括文化產品、文化行為和 文化觀念的傳播。教師在傳播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涉及到文化產品的 內容,要將實在的文化產品、文化行為和抽象的文化觀念結合起 來,給學生留下更多、更深的東西,將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傳播給 學生,讓學生有進一步思考的機會,了解飲食文化的隱蔽文化;並 且承認,尊重和理解,進而培養有跨文化的能力和國際的視野。因 此文化教學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樑,這也是研究者設計這個技術 報告的動機。這個研究是針對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語言 B 普通課 程( Standard Level; SL )的程度研究設計的飲食文化課程。總共 分為三個單元,於二零一八年三月開始進行一個半月(28 堂,每堂 40 分鐘,每週有五堂中文課)的教學課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動 研究,針對目前研究者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並透過實際的 教學,蒐集證據,之後改進和反省教學的課程設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 研 究 主 要 以. IB. (. IB. 是 指. Internatioanl. Baccalaureate, 國際文憑組織,以後簡稱 IB)理論為基礎,發展出 IB DP(. IBDP 是指 IB Diploma Programme,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 目,以後簡稱 DP) 語言 B Standard Level ( 以下簡稱 SL) 課程 的飲食文化教學設計,利用逆向式教學方式,發展飲食文化教學設 計。 IB 理論非常關心如何發展學生的思想,它重視學習者思維技 能和探索能力的培養。本研究依據研究的理論來設計飲食文化課 程,引導學生對飲食文化的探索和培養思想的引導。 因此期望透過 本研究能提供給海外華語教師一個不同的教學思維、提高多文化背 2.

(11) 景下的教學成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並且培養具有國際情懷 的人,進而達到國際文憑教育項目的目標。 故本研究目的是: 1. 發展 IBDP 中文 B 選修主題-風俗與傳統主題裡的飲食文化課程。 2. 利用 IBDP 的體制理念,引導並培養學習者的思維技能。 3. 運用 IBDP 探究式的教學原則,提供學習者體驗式學習和由問題導出 的學習,之後評估並檢討教學成效。.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是針對 IBDP 的中文 B 理論來設計飲食文化課程,進 行一個半月的教學歷程, 採用行動研究,並運用 ADDIE(分析 Analysis 、 Design. 設 計 、 發 展. Developmen 、 實 施. Implementation 和 評估 Evaluation)課程發展模式、逆向教學 設計策略,透過教學實踐、觀察、和學生的學習成果,反思等收 集,來分析、反省並檢討教學成果。 (二) 研究對象 一、學習者文化背景:。 本 研 究 的 學 生 是 韓 國 首 爾 亞 太 國 際 學 校 (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School)裡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第一語言是英 文,第二語言是韓文,第三語言是中文。 只有其中一位學習者的 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臺灣人,然而她的第一語言也是英文,第 二語言是中文,第三語言則是韓文。 二、 年級:十年級,平均是十七、十八歲 三、 中文程度:約有二至四年的中文學習經驗 ( 每週有 200 分 鐘的中文課程,也就是三小時又二十分鐘)。 3.

(12) 四、人數:12 人。男生 8 位,女生 4 位。. 二、研究限制 由於研究對象的文化背景不同,學習者一直在 AP 的體制下 學習中文,所以思考的模式和探索的能力與在 IB 的課程體制不 一 樣 , 舉 例 來 說 AP 體 制 的 5C (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and communities)和 IB 體制的 ATL ( Approach to Learning, 簡稱 ATL)。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思維 技能的培養。 AP 體制的學習者所學的知識是教師已經提供好 的,學習者只需要將獲得的知識,進行比較或對照。但是 IB 的 ATL 則是培養學習者的思維技能,教師們隨時關心如何發展學生 們的思想,培養有自己觀點和看法的人才。然而為什麼 AP 課程體 制的學生要採行 IBDP 中文 B 的方式?就如之前研究者提到過的教 師不能只傳授文化產品的內容,要將實在的文化產品、文化行為 和抽象的文化觀念結合起來,才能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東西。研 究者覺得這些都是需要學習者親自去探索、思考、和體驗。所以 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研究會是一大挑戰。 還有,因為學習者只是研究者其中一班的中文班,人數只有十二 人,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研究的結果。. 4.

(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 ADDIE5的課程發展模式,來展開逆向式教學設計。. 分析 評估. 設計. 實施. 發展. 圖一- 1 研究架構 一、分析階段: 首先分析研究對象的的背景,學習者大都是韓國人,他們 的第一語言都是英文,而且學習中文的時間大約有二到四年。但 是對飲食文化的概念幾乎沒有,雖然有過中國菜餚料理的體驗, 但是只是膚淺地了解飲食文化的產物,對於文化的行為和觀念是 非常弱的,更別說對「 民以食為天」概念的了解了。因此研究者 決定設計飲食文化三大單元教學課程, 並確定應達到的目標,然 後針對設計的活動任務以及課程內容進行分析,而且也會在教學 評估後進行課程分析檢討。 二、設計階段: 由於學習者對飲食文化概念非常差,所以決定設計出飲食文 化教學課程三大單元;它們分別是中國的飲食信仰、從體驗活動了 Robert K. Branso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 18, No. 3, Special Issue: Military Training (March, 1978), p11-14. 5. 5.

(14) 解飲食文化的烹飪行為和用餐與社交技能的關係。主要目的是期盼 學習者先了解中國的飲食信仰,對「民以食為天」有概念;和認識 八大菜系的來源和特色並知道飲食文化的特色等。再來,從體驗活 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烹飪行為,但不僅僅只是觀摩, 希望透過觀摩烹 飪的學習,了解中國的五品,並從實踐烹飪的體驗活動,學習到烹 飪的解釋說明技巧,培養交流的技能。在最後的教學單元-用餐與 社交技能的關係,希望學習者經由到中國餐館用餐的情境教學,學 習並體驗到飲食文化與社交技能的關係。 三、發展階段: 在這階段,決定採用逆向教學策略和運用 IBDP 體制的 ATL 學習方式,讓學生展開一連串飲食文化的學習和探索。還有告知 學習者每個單元裡的課程學習目標,應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規劃 課堂活動,例如;探索研究、體驗活動和觀摩活動等,讓他們在 每個課堂活動先自行去探索和尋找問題的答案。,並提供學習者 的學習媒體。還有選擇教學的媒體,確保教材內容的組織性和與 學習者互動性。最後,決定用什麼樣的評量方式來評估學習者對 飲食文化的概念理解。 四、實施階段: 在進行不同單元的教學活動時,隨時隨地引導學習者的學 習,並保持與他們的互動,給予幫助與回饋,協助他們展現對單 元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 五、評估階段: 主要是評鑑學習者對飲食文化的的了解程度,評量方式可 分為兩種: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包含課堂觀察 法、文章閱讀、詞彙小考、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性、學生與教師 間的互動性、問卷調查和反思日記。總結行評量則包括口頭發表 和寫作。最後從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檢視教學評鑑,檢視有沒有達 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6.

(1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 IBDP IBDP 是指 IB Diploma Programme,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 項目。它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們能夠成功地準備高等教育以及其 後的學習。它鼓勵學生成長為積極進取又富有同情心的終身學習 者。因此教師有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者。DP 的教學與學習方法特別重視全球參 與性,多語能力和跨文化理 解。所有的大學預科項目課程都強調國際情懷的信念。它希望培 養出有能力保衛世界和平,進而使世界更美好,具有國際情懷的 人才。6 IBDP 的 學 生 必 須 完 成 三 個 核 心 課 程 : 知 識 理 論 (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以 下 簡 稱. TOK ) , 專 題 研 究 報 告. ( Extended Essay, 以下簡稱 EE)以及進行創造,行動與服務 (Creativity,activity, service, 以下簡稱 CAS ). 在這三個核 心要素當中,學生需要運用到許多不同的方式進行交流;在 TOK 當中,學生必須完成一篇論文和口頭報告, EE 則是重視寫作的 技能; 最後的 CAS 要求學生去參與各種社區服務活動, 與當地 的社區成員進行有效的互動和交流。 IBDP 中文 B 普通課程由五 個主題構成,三個核心主題包括交流與媒體,全球性問題和社會 關係。另外兩個選修主題則可以由文化的多樣性,風俗與傳統, 健康,休閒和科學與技術,從這五個主題中選擇。飲食文化就是 屬於風俗與傳統的主題。7. 2. IB Language B Standard Level (IB DP SL) Language B SL 是指語言 B 普通課程, 學習者必須有 150 個小時或 2 至 5 年針對某一種語言學習。這個課程注重接受技能, 表達技能和互動交流技能的培養。它通過與主題相關的一系列的學 習材料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在接受技能方面,盼望學習者能夠. 6. 參見〈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項目的教學與學習方法〉,2016 年 10 月出 版,頁數 1。 7 參見〈國際文憑組織. 語言 B 指南〉,2011 年 6 月出版,,頁數 18-20。 7.

(16) 理解課程的內容和各種與主題相關的文章,領悟學習的材料或信 息;也期盼學習者能夠用口頭或書面報告等表達活動來描述指定主 題的觀點或看法,對不同的經歷或事件,做出詳細的描述。最後在 互動交流中,能夠表現出對所學的語言,主題或文化有多元的思考 和理解,也能參與針對主題的思想觀點進行對話。. 3. 飲食文化 8. 根據維基百科對飲食文化的定義 ,飲食文化是指人類不斷 地開展食源、開發食品、製造食器和消費食物的過程,以及以飲 食為基礎的習俗、思想和哲學,也就是包含人類在飲食活動中的 方式和過程等所有的食事總和。早期道家的學者們常常以實際的 烹飪為隱喻,表達道理中的抽象概念,例如:《老子》(又稱 《道德經》)第 六十章中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烹調的道 理來說明對處理國家大事,若是加以太過火、太急的控制,就像 將魚翻來覆去的過分烹調一樣,反而會讓情況更糟,因此適當的 處理很重要。然而如何讓學習者了解飲食文化背後的內涵精神, 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4. IB 的學習方法( Approach to Learning, 簡稱 ATL) ATL9目的是在培養學習者多樣的學習方法,以便學生畢業後的 生活做好準備。IBDP 期盼學習者成為自主的學習者,而不是唸書的 機器,它鼓勵學生將知識和技能運用到陌生的環境中,成為自我調 控的學習者,能夠積極主動地為自己做事情,而不是只是被動地對 教師的教學做出反應。ATL 共有五種學習方法(思維技能、交流技 能、社交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研究技能),這些方法幫助學生們 學習如何學習。. 8. 參見維基百科,飲食文化的定義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5%AE%E9%A3%9F%E6%96%87%E5%8C%96 9 參見〈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項目的教學與學習方法〉,2016 年 10 月出 版,頁數 3。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分為五大節,第一節將探討 IBDP 中文 B 普通課程理 論;第二節探討它的主題與飲食文化的關聯;第三節則是探討逆 向教學設計;第四節是文化與華語教學的關係;最後第五節是探 討飲食文化與華語教學相關的論文。. 第一節 IBDP 中文 B 普通課程理論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由三部分構成10: 第一: 學習方法(approaches to learning, ATL ) 第二: 教學方法和强调 DP 理念的教學原则 第三: 教學領導,包含大學預科項目的協調員 本研究針對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和原則進行研究和討論。. 一、學習方法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畢業後的生活做好準備,很多教育者認為 思維技能和交流技能是個重要的元素。而且學習方法技能不只只是 他們的認知技能,還關係到發展情感掌控技能和無認知技能。這些 技能被分類為五種學習方法:思維技能,交流技能,社交技能,自 我管理技能和研究技能。 (一)思維技能. 在國際文憑教育項目,建構主義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們把教師 當作學習促進者,讓教師指導學生,啟發並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 中進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和綜合( Briner 1999:1 ). 在大學預科項 目提供了很多思維技能發展的機會。其中知識理論扮演著特別的腳 色。它幫助學生反思如何獲得已有的知識。大學預科項目的學生, 必須將他們獲得的知識進行比較和對照。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思 10.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 9.

(18) 維技能焦點落在元認知,反思和批判性思考上,讓學生產生好奇, 提出問題,做決定,冒險,反思,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反思活動讓 學生由緩衝的時間,因此反思活動的設計必須是要有意義的,而且 不呆板而俗套,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放情懷和好奇心。 Anderson 與 Krathwohl (2001)對思維技能進行了修訂和更 新高層次和低層次的思維技能分類11: 表二- 1 相關的思維技能. 類別. 相關的思維技能. 1.記憶. 識別,回憶. 2. 理解. 詮釋/解讀,示範,分類,綜述,推斷,比較,解釋. 3. 應用. 執行,實施. 4. 分析. 區分,組織,歸類. 5. 評價. 檢查,批評. 6.創造. 產生,計畫,製作. 大學預科項目課程注重學生掌握高層次思考技能,不是只有 簡單的記憶學習的內容,單方面的背誦。所以教師在設計課程時, 需要準備高層次的問題,鼓勵學生高層次的思考。當學生在進行高 層次的思考時,也就是在反思,在三個核心要素中的知識理論強調 的是認知的反思;專題論文強調對過程進行反思;最後的創造,行 動與服務則是重視情感反思。 Ritchhart er al.(2011) 的“可見思維”程序中提供了一 個實用的教學策略12. 11.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5. 10.

(19) 表二- 2 可見思維. Connect,. Generate-sort-. I used to think….. extend,. connect-elaborate. now I think….. challenge. 生成排序 - 連接 - 精細. 我過去認為。。。。. 連接,延伸,挑. 我現在認為。。。。. 戰 Headlines. Claim, support,. Think, pair, share. 標題. question. 思考,配對,分享. 主張,支持,提問 研究者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教學策略,可以把它運用在飲食 文化教學並和逆向教學策略搭配在一起。首先,可以先讓學生自己 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連結,繪出或寫出想法主張/觀點的概念 圖,利用標題的方式繪出或寫出自己的想法,並於組員分享,比較 他們的想法。教師在一旁隨時給予指導和回饋,並提供高層次思考 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回答,尋找答案,並給予學生機會 提出疑問,最後學生在進行總整理( 反思), 寫出書面/口頭的 反思報告與其他組員分享。 (二)交流技能. 在未來,學生在求職時,交流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 公司非常重視書面和口頭交流技能。良好的交流技能,有助於人 際關係也能培養自信心,不僅僅是在工作求職上,在學校教師們 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這些不同的交流技 能都是很重要。 研究者覺得如果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很好,很積 極,學生就容易產生高層次的思考,勇於挑戰,提出問題,氛圍 就會形成良性的。因此當課程剛開始時,教師的交流技能是很重. 12.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5. 11.

(20) 要。Mendler(2013) 13給予了八個簡單的技巧來幫助教師在課堂上 進行有效的交流14: (1)對在會話方面有困難的學生,示範一個好的會話例子。 研究者覺得這個技巧讓他們不會產生恐懼或害怕, 進而敢嘗 試表達他們的想法,願意交流。 (2)鼓勵教師以身體姿態,手勢表達或輔助,進行提示。例如:如 果學習者表現的很好或是主動發言,教師可以舉起大拇指表 示很好,給予鼓勵和肯定。研究者認為有時候身體語言也是 一種交流的方式。 (3)能夠勇於挑戰負面的評價或貶低 研究者覺得這點在所有的技巧當中最重要,因為如果教師無 法超越這個心理障礙的話 ,就會變得很沮喪, 而沒有動 力,無法繼續與學生繼續進行良好的交流。因此必須能夠承擔 並接受學生負面的評價或貶低。 (4)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如果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這樣學生不會怕犯錯而勇於表達。 研究者覺得韓國學生非常怕犯錯,怕丟臉,怕被其他的學生 笑。所以如果學習者是韓國人,研究者建議一定要先提出開 放式的問題。 (5)先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而後認知。 教師們不要一下子在課堂上就灌輸知識給學生,應該給學生 們思考的機會,先讓他們去找答案,養成這樣學習模式,這 樣才能培養自動自發的學習者。研究者老實說,這點是本校.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7. 14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6. 13. 12.

(21) 中文課中教師非常缺乏的技巧。然而,這點也是非常重要,不 然就會培養出唸書的機器,只會唸書,不會思考。 (6) 與學生進行非正式的會話 研究者認為教師如果偶爾能夠提供非正式的會話,這樣也能 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有時教室氣氛太嚴肅,學生也不敢 開口。 (7)眼神的交流 與學生會話交流時,可以引起他們的注意,也能夠傳達教師 的真心,愛意。 (8)鼓勵學生輪流發言 在課堂中,一定會有些學生勇於發言,有些學生則是很安 靜,教師必須要很敏銳地感覺到,並採取技巧或手段,鼓勵 那些沈默的學生發言。 Binkley et al.(2010). 15. 提到 了“21 世 紀 技能 的評 估 與教. 學”,其中陳述了青少年需要學習與掌握的最重要的交流技能,這 些技能能夠利用各種不同的手段來輔助,例如筆記,繪圖,構想, 格式等來制定,然後利用書面或口頭( 演講,辯論,對話,訪問等 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來達成交流的目的。 交流技能與社交技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交流是個雙向的過 程,彼此互相交換,分享意見,想法或信息,就如現在的青少年常 常利用臉書,電子郵件分享他們的照片或視頻。 IBDP 是為了培養學習者成為具有國際情懷的人,在十個目標 中,有一項是能交流的人,所以在飲食文化這個單元,研究者設計 了多樣式的課堂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學習,建構他們的 交流能力,並鼓勵學生們認識並欣賞文化背景各異的不同觀點。 (三)社交技能. 15.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6. 13.

(22) 社交技能,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很重要。 在學校,需要與教 師們進行良好的溝通;同學之間也需要有好的人際關係。Turner et al. (1991). 16. 在一項研究中顯示了有一組 99 位的社交恐懼症的學生. 中,91%的學生,他們的學業表現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通常是因為缺 乏課堂參與,缺乏與人交流,害怕完成口頭報告。 尤其是害怕小組 間的作業,缺乏社交技能中的合作。小組間的合作能夠改善能力較 低的學生,加強學生們的專注,並且能夠促進高層次思維。 Gokhale(1995). 17. 提出如果在小組中積極地進行想法交流,不僅可. 以提高學生們的興趣,還可以促進批判性思考。所以在學習過程 中,學生一定會經歷討論和辯論,當學生展開合作反思來完成作業 時 , 彼 此 間 可 以 得 到 啟 發 , 而 得 到 更 好 的 表 現 。 Johnson 與 Johnson. (1983) 18 也發現在競爭的環境下,在小組中進行合作,. 學生會採用更好的推理策略,而有表現更好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Kagan (2003) 19 提到合作式的活動提供了機會讓學生參與討論,接 觸不同的觀點,因此“合作學習與批判性思考形成了自然的盟友。 Wigins(2011) 創造了蜘蛛網( spider web)討論法 20 。它的名字是 英 文 首 字 母 的 縮 寫 , 由 synergetic 協 作 的 、 process 過 程 、 indepebdent 獨立的、develpoed 得到展開的、exploration 探索和 rubric 評估細則表組成的。它描述小組任務的具體方面及其過程。. 16.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8.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8. 18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8. 19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8. 20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9. 17. 14.

(23) 圖 二-1 蜘蛛網( spider web)討論法 它暗喻者合作的學習過程就像一張網,每個學習者都必須盡 心盡力,不然這張網就會不結實。Wiggins( 2011)表示這樣的活動 能夠培養學生們的主導性,自行開展深入和高水平的探索,所有的 學生能夠成長為真正的合作者,交流者和自我評價者。然而研究者 覺得這樣的活動是很好,但是讓學生們理解每個人的差異,懂得包 容,懂得關愛,而不是自私自利,這很重要,尤其是讓他們知道自 己的行為舉止可能會影響別人。研究者常常發現有些急於表現,又 富有強烈優越感的學生,把小組任務自己全包了,到最後抱怨其他 組員沒參與分擔。這種情況就聯繫到自己的情感掌控技能。 還有社交技能與自我管理情感掌控技能也有密切的關係, CASEL 社交和情感學習核心能力(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 21 顯示了五種社交與情感學習. 核心能力: 負責任的決定、關係技能、社交意識、自我意識和自我 管理。這些強調了學生培養個人情感和行為能力的重要性,也強調 了考慮他人觀點的能力和形成有效關係的能力。 21.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9. 15.

(24) 在飲食文化單元,研究者設計的課堂活動幾乎都是小組合作 活動。因為期盼透過社交的互動和藉由對飲食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能夠使學生成為在國際社會上交流飲食文化的人。 (四)自我管理技能. 這個技能分為兩個領域: 組織技能和情感掌控技能。 組織 技能包含有效地管理時間和任務,設定目標等。情感掌控技能則包 括掌控心態,適應能力,專注力等。研究者有許多高中生會有時間 管理的問題,但是學生們常常沒有有效的策略或方法來克服它們。 McCombs (1986) 22 指示出自我管理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良好的時間管 理。因此,輔助學生並給予示範時間管理策略,是很重要的,不然 會發現學生們容易陷入交作業的恐慌。所以訂出學習的時間表,目 標和繳交作業的時間表是很重要的。 在情感掌控技能中,研究者覺得自我激勵是很難實施又多變 的一個要素,因為學習者處於青少年時期,情緒起伏大又敏感,一 些外在因素( 環境,人際關係等)會容易影響自我激勵的技能。由 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青少年,男生又佔於多數。因此自我管理技 能,需要多用心。研究者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維持自我 管理,譬如:寄信提醒作業日期,透過口頭或電子郵件盡量給予個 人積極又正面的回饋或獎勵,課堂中提供如何整理資料或學習資源 等的技巧,盡量維持學生們的高度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自我激 勵。 (五) 研究技能. 現在是個資訊發達的時代, 幾乎每位學生都知道如何掌握研 究,但是很多學習者僅僅是掌握了簡單的搜尋和瀏覽, 並不清楚如 何考察,挑選,分析和評價收集到的信息。因此建議教師在剛開始 指派學習任務或作業時,清楚地要求他們討論和反思使用選擇資源 的 價 值 , 這 樣 能 夠 提 升 研 究 技 能 和 批 判 性 思 考 技 能 。 Bates. 22.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0. 16.

(25) (2002) 23提到 4 項關鍵網絡研究技能:瀏覽,保持意識,搜尋和監 控。 這些是學習者需要接受訓練和培養的技能。 在飲食文化這個單元,研究者先各別讓學習者搜尋活動任務 的資料,並簡單的列出信息的來源和價值,之後教師檢查和給予回 饋,從這些資源當中挑選兩三個資源就好, 再鼓勵學生收集,分類 與相關單元的思考觀點,之後再與同學們互相分享或與其他組互相 分享或推薦各自的資源訊息。最後,這五種學習方法都是很重要 的。因為在飲食文化課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需要培養學習 者的思維技能,不然他們不會提出疑問,進而整理自己的舊知識和 新知識,然後繼續去探索。如果沒有深入思考探索,就只是知道淺 層的文化,無法真正了解飲食文化背後的價值觀和觀念。飲食文化 不只是傳播文化的認知,它也包含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認同,希望 透過這五種學習方式,培養具有國際情懷,又積極且富有同情心的 學習者,這也是國際文憑組織培養學習者的最終目的。. 研究技能. 自我管理技 能. 思維技能. 飲食文化的 學習方法 ATL. 交流技能. 社交技能. 圖二- 2 學習方法 ( Approach to learning; ATL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2. 23. 17.

(26) 二、教學方法 國際大學預科項目採用了建構式主義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方式,它強調學習的連通性和並發性的重要性,並且有六個重要的 24. 教學原則 : (一)基於探究 (二)著重於概念的理解 (三)在當地和全球範圍內發展 (四)注重有效的團隊合作和合作 (五)因材施教,滿足所有學習者的需求 (六)要通過評估(形成性和總結性),獲得信息反饋 (一) 基於探究. 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的目標之一就是積極開展探究。探究 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並同時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幫助 學習者培養自我主導的終身學習者。探究式學習週期的過程可分 為三大步驟:探究,反思,行動。. 探究. 行動. 反思. 圖 二-3 探究式學習週期25 24.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4 18.

(27)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 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它包含了六個探究歷程26(Inquiry cycle):turning in 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finding out 確認問 題,sorting out 整理、搜集資料,going further 進一步解釋資 料和 drawing conclusion 結論 taking action 將獲得的知識表現 出來出來或應用到其他情境。. turning in taking action. finding out. drawing conclusion. sorting out. going further 圖二 - 4 Inquiry cycle 探索歷程週期. 劉宏文(2001) 27 研究表態出探究導向式的教學,是以學生的 探究活動為中心,經由問題解決的過程,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探究的 經驗,並學習到知識與技能,又可以讓學生探究自己有興趣的問.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5. 25. 26. 網絡出處:https://inquirylearninginfo.wikispaces.com/Inquiry+Cycle. 27. 劉宏力,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問. 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第 9 卷 2 期。 19.

(28) 題,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陳怡慧(2011)28也表示探究取向教學對 國小一年級學童的科學學習成就有正面影響。 探究式學習有兩種較有名的學習方法,那就是體驗式學習和由 問題引導出的學習。體驗式學習是學習者直接置身於正在研究的現 象當中( Cantor 1997). 它可以是實地參觀,工作經驗,交流項目 和服務性學習等。劉佩芸(2011)29提到過最基本且自然的學習方式 是從體驗中學,“從做中學”。徐雲(2011)30也表態到在語文學科 中,體驗式學習,能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形成自主 學習。 Kolb (1984)提出四個階段的體驗式學習:. 積極的 實驗. 具體的 體驗. 抽象的 概念化. 反思性 觀察. 圖 二- 5 體驗式學習31. 本研究覺得進行飲食文化教學,體驗式學習是對學生最有效果 的 , 因 為 學 習 者 從 未 體 驗 過 , 感 到 有 新 鮮 感 , 但 是 就 如 Dewey (1997) 32 所說的並不是所有的體驗都真正地或同等地具有教育的意 義。還有之前研究者提過反思的過程非常重要,不然學生只是單 純,膚淺的體驗享受,並沒有高層次的思考,也沒有深入地了解文 化源頭。 28. 陳怡慧(2011),〈探究取向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學習成就之研. 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劉佩芸(2011),〈體驗式學習新談〉,《教師教育論壇》第 11 期,頁數 20。 30 徐雲(2011),〈高中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有效策略〉,《科教導刊》第 25 期,頁數 89。 29.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6. 32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6. 31. 20.

(29) 另外一種由問題引導出的探究學習(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問題導向學習法),這是最近很流行的學習方式。學生要 對真實世界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分析而且給與解決的方法,這些問 題通常是開放式的。 Prince(2004). 33. 指出由問題引導出的學習能. 夠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技能的熟練程度,並且也能充分發展解決問 題,推理,團隊合作和元認知等的技能。PBL 是一種挑戰學生「學 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的教學活動,目的是發展學生成 為自我引導學習者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的學習而已。關超然 (2005)34在 PBL 簡介中提到了 PBL 的優點: 一、可以激起學生學習動機 二、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 三、強化學生後設認知能力 四、真實情境運用 教師在 PBL 學習過程中,扮演者激勵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幫 助學習者開發他們的思考方式,引導並監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 總之。探究式學習對教師教學來說,是一個轉變。教師不再 先提供答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從促進的問題中得到解答,重心從 教師移到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腳色是為學生探究過程的促 進者,而不是是答案的提供者。Prince and Felder(2007) 35表態 出由問題導出的學習是一種非常強而有力的教學策略,它可以用來 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收集信息,分析資料,創造各種解決的 方法並驗證,最後與其他同學們分享。研究者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 可以讓每位學習者親自參與,雖然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探究,但是 可以幫助學習者勇於挑戰,成為具有自我主導,自我管理有規律的. 33.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6. 34. 關超然(2011),〈PBL 簡介〉,2005, http://www3.thu.edu.tw/newsupfiles/new21165455076.pd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5. 35. 21.

(30) 終身學習者,而不是只是一個為了得到好成績的唸書機器,不懂得 思考,更別說深入的批判性性思考。然而探究式學習有很多的形式 36. ,例如:Staver and Bay(1987)的“結構化探究;指導性探索. 和開放式探究“、Lee(2004)的”過 程導向探究學習“、Kolb (1984)的體驗式學習、Prince(2004)的基於問題和項目的學 習 、 Fasko ( 2003 ) 的 基 於 案 例 的 學 習 和 Prince and Felder (2007)的發現式學習。不論是哪種形式,教師們都需要鼓勵學習 者積極地參與課堂的活動,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要有高度的互動, 這樣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二)著重於概念的理解. 大學預科項目的各種課程注重對概念的理解, 課程基於概 念,教學內容,和技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並不是只注重概 念, 而不注重內容,而是內容與概念進行整合。. 概念. 技能. 內容. 圖 二-6 大學預科注重的項目37. (三)在當地和全球展開情境化教學. 情境化學習就是學生學習把新的知識與自己的經歷或周圍世 界聯繫起來。 在這種方法中,學生們會覺得有意義, 而且,當他.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5 37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18. 36. 22.

(31) 們處在一定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在此情境中尋求學習, 並 尋找有 意義的關係(Hull 1993:41) 研究者覺得在飲食文化教學設計單元,當學習者學習到新知 識時,觀摩料理後,教師設計在情境式環境下, 讓學生們進行實踐 料理( 例如: 邀請教師們或是其他年級的學生們, 這樣學習者會 產生動機學習,也覺得比較有意義。) (四)注重有效的團隊工作與合作. Lai (2011)38表示知識不是人們相互傳授的事務,而是透過與 合作者之間的互動,共同建築產生的。合作式學習包含很多不同的 活動,例如:小組報告,角色扮演,小組辯論等。 所以,合作式學 習與社交技能有著密切的關係。本研究發現很多學生常常會抱怨某 個組員不貢獻,不合作或不配合等,因此教師需要灌輸學生們一個 重要的思想觀念,那就是集體負責的概念, 每組的組員評定為相同 的分數,教師們應該鼓勵所有的學生為整組的表現承擔責任。 (五)因材施教,滿足所有學習者的需求. Tomlinson and Allan (2000). 39. 表態因材施教就是倡導並積. 極規劃學生在課堂上差異的教學方法。 主要是為了每個學習者提供 有效的學習策略,以便達到適合個人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需要 準備周全的教學計畫, 以滿足個人需求。 國際文憑組織確定了四項重要原則40: 1. 肯定身分-建立自尊 2. 重視已有的知識 3. 為學習提供輔助工具.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20. 39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21. 40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Diploma Progeamme, 2013, page 21. 38. 23.

(32) 4. 擴展學習 這些原則的目的是促進所有學習者能夠平等地參與課程,並 通過差異化的教學和學習, 來進行全方面的發展。 (六)要通過評估(形成性和總結性),獲得信息反饋 John Hattie 在 2008 年研究出形成性評估與信息反饋這兩種 是最有效發揮積極影響教學的因素。形成性評估能夠提供教師關於 學生的學習狀況,明確地知道學習的目標掌握了多少,然後就可以 決定下一步應該為學生做什麼,隨時地改變或更新教學策略。本研 究重視形成性評估,因為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隨時地調整我 的教學活動和計畫。 信息反饋是教師採取開放的態度,向學生尋求信息反饋,以 便知道學生們理解了什麼,學到了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是什麼,產 生挫折感的地方在什麼地方?這樣的反饋是最有力,也最有效率。 這個形式讓學習者沒有負擔,因為不是個評估, 也可以幫助交流技 能較低的學習者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二節 IBDP 中文 B 的主題與飲食文化的關 聯 一、核心主題 IBDP 中文有三個核心主題: 交流與媒體、全球性問題和社會 關係。在普通課程和高級課程中這些主題都必須要學習的,而且也 必須學習涉及這些主題的兩個方面。. 二、選修主題 選修主題包含五個主題:文化的多樣性、風俗與傳統、健 康、休閒和科學與技術。文化的多樣性可涉及的方面有信仰、價值 觀和行為推測、烹飪傳統、多元文化融合等。風俗與傳統可涉及的 方面則是飲食,慶典、社會事件和宗教事件、禮節和禮儀等。健康 主題可涉及衛生、飲食與營養、美與健康的概念、精神健康等。休 閒涉及的方面是遊戲、展覽和演出、業餘愛好、體育運動等。科學 24.

(33) 與技術主題是指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涉及的方面有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可再生能源等。 這份研究的題目是飲食文化,本研究覺得飲食文化不僅僅是 與風俗與傳統,它與核心主題和其他的選修主題都有關聯(圖二6),譬如: 交流與媒體-人們透過廣播、廣告或電視媒體的傳播,得到飲食文 化的訊息。 全球性問題-以國家或國際的角度來看,食物的資源對飲食文化的 影響,例如:中國從以前的農業結構社會發展進步到服務產業國 家,全球的食物資源提供直接影響了飲食文化。 社會關係- 飲食文化涉及到社交行為舉止和文化認同,例如:吃 醋、吃香和找個吃飯的地方(找工作);利用很多吃的文化符號在 社交或生活中行為的表達。 文化的多樣性-中國人有著「民以食為天」的信仰,還有在中國, 有很多政治家兼美食家,例如:伊尹,呂不韋等等。他們特別善於 烹調原理用於政治運作。這些都是涉及飲食文化多樣性的信仰和價 值觀。 健康- 在以前,中國人只為了填饱肠胃,現在還重視色,香,味, 意,形,甚至食物的營養,因為想維持身體的健康,養生。. 25.

(34) 全球性 問題 交流與 媒體. 社會問 題. 飲食 文化. 文化多 樣性. 健康. 圖二- 7 IBDP 中文 B 的主題與飲食文化的關聯. 第三節 逆向教學設計 蔡雅薰( 2014)41曾提到 Wiggins & McTighe(2005)的課程 設計的三個階段,就是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它提供了一 個計劃過程和結構來指導課程或單元設計,包括滿足每個目標的要 求、課程學習標準的落實和實踐教學的評估。 第一: Identify Desired Results 確定想要的結果 教師必須確定哪些內容,知識是學習者需要認識,理解和值 得被理解的,還有需要掌握哪些持久的知識, 列出學習者應該要掌 握的技能。 第二: Determine. Assessment Evidence 確定評估證據. 41. 蔡雅薰、陳仁富、林景蘇(2014), 〈兒童華語導論〉,正中書局,頁 14 -15。 26.

(35) 學習者必須提出學習的證明, 展示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完成學習任務或項目。 第三:Plan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Instruction 計劃學習經 驗和指導 這個階段,教學設計者需要確定學習者是否能夠學以致用這 些知識和技能、哪些課堂活動可以幫助他們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需 要傳授什麼、用什麼方法傳授、該選用什麼材料和資源等。到最後 自行檢查整個單元設計是否有連貫和有效。. 27.

(36) 1. 學生們需要認知、理解和做到什麼?. 2. 哪些是值得理解的? 3.哪些持久的知識是需要掌握的?. 1. 學生學習證據. 階段二. 2.學習對知識的理解、完成項目的效果。 3.學生參與任務完成項目的單元學習。. 階段三. 1.確定學生需要的、能夠學以致用的的知識和技能。 2. 確定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技能的課堂活動。 3.確定需要教授什麼、怎麼教。 4. 確定選用的材料和資源。 5. 檢查整個設計是否連貫和有趣。 圖二- 8 逆向設計 ( Backwrad Design). 林 含 諭 ( 2017 ) 42 也 表 態 說 UbD (. 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一種逆向的課程設計,它是建構導向的教學框架,強調 讓學習者逐漸自行建構出學習的成果。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對教與學 有著明確的了解,並且教師以如何讓學生理解為核心,設計相關的 課堂活動。賴麗珍(2008)43提到說理解要素構成有六個層面,分別 為能夠說明、詮釋、應用、 有觀點、有同理心以及有自知之明。因. 42. 林含諭(2017),〈二年國教與 UbD 模式之課程設計關聯探討〉,《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2017,6(9),頁 232-235 。 43 賴麗珍(2008)(譯),〈重理解的 課程設計〉(原作者: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28.

(37) 此教師必須設計多元化的評量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我的理 解。. 第四節 文化與華語教學的關係 何淑貞、林振興(2008) 44提到說中國人很早就對文化認識, 並在易經裡解釋說 「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哲人認為人類把智慧、感情、創造等和自然融入在一起,進 而能夠被人理解、溝通和互動的對象,再進展成為人化自然。現代 的「文化」 一詞,則是從西方 culture 翻譯而來,強調的是人類征 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趙賢州(1992)曾經表態到語言與文化 是互相黏合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交 際工具45。學習語言就是在學習一種文化。而華語是是中華民族的重 要遺產,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它不僅與民族的形成、發展和變化有 關係,甚至華語的詞彙、語法、修辭到表情和動作等,都與民族文 化有密切的關係。可見文化和語言是互相影響的。然而語言交際不 僅牽涉到語言結構問題,在交際時會受到文化規則的制約。因此如 果對語言的文化因素了解越多,語言的交際越強。 周小兵(1996) 46也提到和不同文化背景進行交際,語音,詞 彙和語法是表層因素,文化習俗是深層因素。以往的第二語言教 學,總是重視語法結構,忽略文化教學,有些學習者對詞彙,語法 沒什麼問題,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但是對文化的知識卻很少, 在交際中不懂民族風俗習慣,也不懂交際禮節和規則。他也表態交 際文化是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交際並容 易產生誤解或衝突的語言或非語言文化。語言交際文化是指包含語 音,詞彙,句子中的文化因素,譬如:中國人有廣泛吃的文化符. 44. 賴明德、何淑貞、丁原基、林振興(2011),〈華人社會與文化〉,文鶴出 版有限公司,頁 2。 45 趙賢州(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 期,頁 32。 46 周小兵(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6 期,頁 118。 29.

(38) 號,找工作可以說找個吃飯的地方;失業可以形容 砸了飯碗;女人 漂亮表示秀色可餐;受人歡迎表示吃香;男女嫉妒表態吃醋。 因 此,在漢語教學上,應該以交際文化教學為主,知識文化教學為輔 助。還有,在大學預科項目語言 B 的六個評估目標,第一個目標表 態了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清晰和有效地進行交流,展現出語言能力 和多元文化理解。所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很重要的。許力生和 孫淑女(2013)的研究建構了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式,這 個模式包括了知識習得、動機培養、技能訓練和交流互動。知識習 得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文化理解力。他們指出在文化知識中包 含了飲食、起居和藝術創作等表層文化;還有信仰、信念、價值觀 等深層文化知識。這顯示了華語教學不能只是重視在目的語的獲 得,跨文化能力的理解更是重要。 在 IBDP 的學習與教學方法中特別注意三大要素-多語能力、 全球參與和跨文化理解47。跨文化理解是為了培養能夠理解、尊重和 欣賞不同文化的世界公民。從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到寬容差 異性,實現跨文化理解,理解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並鼓勵世界 各地的學生成長為積極又富有同情心得終身學習者48。然而,中華文 化的傳播要考量到學生的需求,因為它們是文化傳播的對象,而且 不同的地區,性別,年齡,學習目的,文化知識基礎等因素,對中 國文化的需求程度會有不同。因此要會選擇重要的教,避免造成學 習者不必要的負擔,失去了教學的重點也喪失了學習者的學習動 機。. 47. 參見〈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項目的教學與學習方法〉,2016 年 10 月出. 版,頁數 1。 48 徐鵬,夏惠賢,陳法寶(2016),〈IB 國際課程-理念與行動〉,《教育 期刊網》,2016 年 9 月 20 日。http://www.jyqkw.com/show-26-221177-1.html 30.

(39) 第五節 飲食文化與華語教學相關的論文 中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民俗文化豐富多采,而語言 是紀錄和描述文化的主要媒介。語言是也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 過程也是學習文化的過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對中國人來 說,飲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民以食為天的信念之下,飲食文化語 言建立了大量的知識,反映了民族風俗習慣的全部圖景。 49. 方虹婷(2006) 的研究報告指出飲食文化是由物質基礎和飲 食基礎建立起來的。物質基礎包含了食料的生產和各種廚具餐具的 生產;飲食基礎則分為兩大類食品製造類和烹飪類。然而本研究認 為這些都是屬於已暴露的物質文化也就是之前顧嘉祖. (2002)提. 到的「公開的文化層」。但是隱蔽的文化層也就是價值觀念,飲食 文化的內涵,更是重要,它是文化的深層內核。在中國,有很多政 治家兼美食家,例如“伊尹,呂不韋等等。他們特別善於烹調原理 用於政治運作,用烹飪為隱喻,來表達政治或哲學的內容。因此從 飲食文化中的語言文字運用,可以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也可以說 飲食文化對漢語的影響很大。 聞夢宇(2017)50淺談了三個中華飲食文化的特點: (一)風味多樣-因為地理區域的不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菜色風 味。例如:四川人愛吃辣,所以菜色都含有辣椒;廣東人愛吃甜, 因此飯後常常有吃糖水的習慣。 (二)講究美感-中國烹飪不僅講究口味,也在乎外觀的美感。菜 色的顏色搭配和設計給人視覺上不同的享受。 (三)食醫結合-隨著時代的改變,中國人不單單只是為了吃而填 飽肚子,更是在乎飲食是否營養和健身。中國人利用食物的原料藥 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因此現代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 不可分的關連。. 49. 方虹婷(2006),〈非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頁 29。 50 聞夢宇(2017),〈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與特點〉,《中文科技期 刊》,2017 年第二期。 31.

(40) 常敬宇(1995)51以飲食文化內涵來看,歸類了飲食文化詞 語,他分為四大部分: 1. 漢菜的烹調及有關詞語 (1)烹飪的調料及詞語 (2)加工方法及詞語. 52. 53. (3)烹飪方法及詞語54 (4)與烹調有關的詞語55 2. 漢菜名稱的由來及含義 (1)漢菜的八大菜系 (2)漢菜的命名藝術56 3. 與食味有關的詞語 4. 與吃有關的詞語 (1)與吃相關的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 (2)與炊具、餐具有關的詞語 (3)與吃、喝有關的熟語 (4) 與飲食習慣有關的詞語 中國人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經過時間的累積,中國人 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它涵蓋了多元的特色,例如材料的選擇、 刀法的運用、五味的調節,火候的拿捏和健康的要求等,在不斷的 經營下,飲食自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套系統。還有,自古漢族把飲食 文化同社會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所以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多種社 51. 常敬宇(1995),〈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135-138。 指調味料,如:油、鹽、醋、糖、酒等。 53 指刀工,即是用刀切菜的方法,和將食材雕刻成各種花卉或動物的藝術花樣。 54 常見的方式有蒸、炸、烤、烹、煮等。 55 以烹調術語為比喻的詞語,如:欠火候、炒冷飯等。 56 命名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以人定名,如:東坡肉。以地點定名,如:北京烤鴨。以 色定名,如: 翡翠白玉(菠菜炒豆腐)。以容器定名,如:砂鍋豆腐等。 32 52.

(41) 會價值,譬如:祭祀價值、儀禮價值和生存價值等。我們可以經由 語言文字的使用,從飲食文化中所披露的特點,了解中國人的價值 觀。 還有,魏威(1996)57將中華飲食文化對漢語詞語的影響進行了歸 納: (一) 1. 飲食文化對當今日常用語的影響 對日常用語的影響有「炒魷魚」,又引申為「炒股」或「炒匯」 等。“炒”這個字,是中國最普及的烹飪方式,藉由“炒”這個 字,表現成倍增值的東西。還有,在形容人的性格方面有「老油 條」這樣的日常用語。 2. 飲食文化對成語的影響 例如:成語中的「投桃報李」、「藕斷絲連」等都涉及到食物的名 稱,並以借用或比喻的方式,來表達意義。 3. 飲食文化對歇後語的影響 對成語和歇後語的影響,有「咬文嚼字」、「雞蛋裡 t 骨頭-意指 硬找麻煩」或「 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等。 (二) 1.與飲食動作方式有關 例如:「吃老本」比喻依賴原有的知識 、本領或功勞來過日子,借 助這個“ 吃” 來表示語義。 2.與食物本身的名稱有關 例如:例如:「 投桃報李」,「藕斷絲連」等,都涉及食物的名稱 來借代或比喻。 3.與飲食器皿及烹調用具有關 例如:「釜底抽薪」、「簞食壺漿」。. 57. 魏威(1996)。〈中華飲食文化對漢語詞語的影響〉。載於李振杰(主編)語言文 化教學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頁 139-145。 33.

(42) 4. 與烹飪手法有關 例如:「備受煎熬」、「蒸蒸日上」。 5.與食物味道及口感有關 例如:「吃香」、「吃醋」或「口蜜腹劍」等。 最後,由這些歸類可以結論出飲食文化對華語的影響非常 大,不只是產生了大量的詞彙,也因為這些日常用語、成語、歇後 語等各種語言表達形式,讓華語更加生動,也更加多彩和有韻味。 因此,在傳授飲食文化時,這些帶來的影響都應該讓學習者知道。. 34.

(43) 第三章 飲食文化的課程設計與實 施 IBDP 中文 B 的課程設計特點是透過語言,各種真實材料和不 同的主題,發展學習者的互動交流能力,接受技能和表達技能。而 其核心是帮助學習者提高其對母語文化和跨文化的理解。研究者認 為飲食文化在 IB DP 中文 B 的教學很重要,因為從中國人進入文 明社會到今天,已經有四,五千年了。人們的生活飲食方式已有 了很大的變遷,在中國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把平定天下,治理國 家,和炒菜做飯當作是一個道理。飲食文化不能只包含已暴露的物 質文化,隱藏在物質中的隱蔽文化-價值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設計出讓學習者多思考,對比和體驗的課堂活動可以幫助學習者跨 文化的理解。本研究的飲食文化課程設計分為三大單元:中國的飲 食文化、從體驗活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烹飪行為和用餐與社交技能的 關係;並又分為五大課程:「民以食為天」、中國八大菜系的來源 和特色、中國菜烹飪的方式、觀摩烹飪和實踐烹飪、點菜和結帳。 第一節先介紹 IBDP 中文 B 課程設計特色;第二節是中國的飲食文化 -讓學習者先了解「 民以食為天」的抽象思維;第三節則是探索實 體中國菜系的文化特色;第四節是從體驗活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烹飪 行為-藉以了解中國的烹飪方式和中國的五品;最後第五節是從體 驗活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社交行為。. 第一節 IBDP 中文 B 課程設計特色 本研究的飲食文化課程設計分為三大單元: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在這個單元包含兩個課程:「民以食為天」和八大菜系的來 源和特色。主要目的是讓學習者了解民以食為天的意義以及它的抽 象思維;和八大菜系的來源-中國菜系的具體內容,藉由精神與實 體兩個反映面向,了解中國飲食文化。 (二)從體驗活動了解飲食文化的烹飪行為 35.

(44) 這個單元包括了中國菜烹飪的方式、觀摩烹飪和實踐烹飪。 學習者透過觀摩烹飪的學習,了解中國的五品;從實踐烹飪的體驗 活動,學習到烹飪的解釋說明技巧。 (三)用餐與社交技能的關係 學習者經由到中國餐館用餐的情境教學,學習並體驗到飲食 文化與社交技能的關係。 這些課程的設計都是基於 IBDP 的五大學習方式(ATL)以及六大教 學原則的理念,引導學習者對飲食文化的認識、了解到尊重。. 第二節 中國的飲食文化 這一單元主要是基於探究式教學,教師的角色從提供答案轉 變成促進問題得到解答,以學生為中心。首先,讓學生去探索和研 究什麼是「 民以食為天」、它的定義是什麼、為什麼中國人有這樣 的抽象思維,由問題引導出學習並讓學習者培養高層次的思考。在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參與有效的探究,可以培養許多學習的技 能,譬如:研究技能-尋找答案或證據;思維技能-提供各種機會 讓學習者思考如何回答問題,也讓他們產生好奇,覺得有意義並能 夠將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評價,進而與其他同學分享。再進行反 思過程-探究前、探究期間和探究後的分享,這些都能培養學習者 的思維技能;交流技能-在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口頭、筆記或心智 圖等的方式來跟其他同學分享,也就是在發展交流技能;自我管理 技能-在一開始的個人探索答案過程時,組織資源、時間的管理和 專心就是在學習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 在和同組的組員或其他組 的組員分享答案或想法時,就是在發展社交技能,因為要和其他人 合作,尊重並欣賞個體的差異。 教材設計: (一)「民以食為天」: 36.

(45) 這是介紹「 民以食為天」的幻燈片。主要是幫助學習者加深對「民 以食為天」的概念。 第一個幻燈片是介紹「民以食為天」 第二個幻燈片是介紹吃的社會學意義-政治,介紹老子的道德經。 第三、四、五幻燈片介紹鼎和爵古代器具。主要是介紹古代政治或 官位權力的鼎和爵-炊具和酒具;並以圖片展示出。 第六幻燈片是介紹吃的社會學意義-禮儀。 第七個幻燈片是介紹吃的社會學意義-人際;包括吃的文化符號; 例如:吃醋(代表嫉妒)。 整體幻燈片對學生來說,內容還可以不會太難。只是在解釋老子的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發現對學習者太難,不容 易理解,只好用韓文解釋。但是有些學生還滿好奇並表示驚訝,因 為沒想到飲食文化可以運用在政治上。 (二)八大菜系:這個幻燈片包括南北方不同的飲食差異、形成菜 系的因素、中國飲食的特點和介紹每一個菜系的特色。在這個幻燈 片,加上了很多例子是有關南北飲食不同的比較,所以學生們有了 更深刻的印象。還有在介紹八大菜系時,加上了地理圖片並指示出 來,因此讓他們加深八大菜系的概念。. 以下是第一單元-中國八大菜系的單元設計,它包含第 一課的「民以食為天」和第二課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 教學流程 Unit Plan. Unit Title: 中國八大菜系. Language/Level:. Inventory. 單元名稱. IB DP SL. 單元計畫列表. 中國八大菜系. 語言/水平. Author(s): Ms. Hung. School: Asia Pacific. 作者. International School 學校. Scenario/Unit Overview:. 37.

(46) 場景/單元概覽 Stage 1 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知識掌握與能力培 養 Enduring Understanding(s) (Big Idea)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at…) 長期共識: (大概念)(學生會了解到。。) 中國的飲食文化 Essential Question(s): 基本問題 1.民以食為天是代表什麼意思? 2.飲食文化與地域環境有什麼聯繫? 3.飲食文化對食物製備有什麼影響? 4.飲食習慣的信念如何影響食物準備和烹飪方法? 5。西式飲食和中式飲食有什麼不同? 大學預科項目的語言 B 課程的評估目標: 1. 理解並運用語言準確,流利地表達和回應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 -在課堂討論中,能夠使用流利和正確的目的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 2. 以清晰,連貫和有說服力的方式針對各種不同的主題組織編排思想觀點; -學習者透過研究探索後,不論在書面或口頭上,能夠有組織地展現對“民以食 為天”的想法觀點、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和八大菜系的了解。 3. 理解,分析和回應各種不同的書面材料和口頭材料; -從各種真實材料(閱讀文章和視頻)回應的表現中,學習者展現出理解和表達 的技能。 Outcomes/Objectives/Progress Indicators: 教學成果/目標/進展指示 DO What will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nd what kinds of things will they be able to say at the end of this unit? a. 民以食為天的意義 b. 飲食習慣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c. 八大菜系的特色與來源 KNOW What vocab, grammar, culture and content must students know 38.

(47) in order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the unit? Please list in columns below.. Knowledge: Use of transition words to connect sentences or paragraphs:甚至,因此, 比如 Use of opinions about like/dislikes: 喜歡/不喜歡 Vocabulary related to food culture: 鼎,爵,食物, 禮儀, 炊具和酒具, 差 異,產物,風俗,習慣,特點,口味,菜系, 美味佳餚,地道,美味,鮮嫩,香 脆, 麻辣,酸甜苦辣咸,烹飪技藝,特色菜,風味,味覺,視覺,嗅覺,直覺 Verbs of food culture : 烹飪,烹調,講究,感覺,吃,做, V+起來, 比, 以。。。,屬於,嘗起來,講究,紅燒,油炸,燉肉,清蒸. Skills: *回覆主題的問題並提出問題, 或者給予回覆 *交換意見和偏好 *證明中級 - 熟練掌握口頭和書面交流 *理解文化上真實的材料和信息 Stage 2 How students will demonstrate what they know and can do: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展示- 實踐評估 Interpersonal Task and. Interpretive Task and. Presentational Task. Rubric. Rubric. and Rubric. 人際溝通任務及規則. 理解詮釋任務及規則. 表達演示任務及規則. (Use separate page for. *理解針對這個主題有關. rubrics.). 的文章,並回答問題。. *可以參與,並於同學互 動交流;並能夠用中文寫 出問題和答案,與同學進 行“飲食文化”對話 *表現出對所學語言和文 化的一些多元文化思考和 理解。 39. *能夠寫出一篇書面報 告表態中國飲食文化特 色 展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major updates in the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Moreover, the school gracefully fulfills the undertakings as stated in the Service Agre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small-group teaching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ITEd forward, it was recommended in the 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rategy “Empower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 Information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task i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help teachers design post-task activities

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through play ;..  To develop classroom routines that

EI0020190328 IT in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Series: Using e-Learning Platform Edmodo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 Teacher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thre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of Direct Instruction, Enquiry Learning and Co-construction outlined below and